仇姓的古代名人有哪些?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仇姓的古代名人有哪些?,第1张

仇览,汉桓帝延熹年间河南考城人,字季智,高节懿行,备受后世景仰。他当蒲亭长时,村中有一人叫陈元,独自与母亲同住。一曰,这位母亲来见仇览,控告她的儿子陈元不孝,仇览却很惊讶的说:“我不久前才经过你们家,看到陈元把房子整理得很整齐,田地也能按时耕耘,想必是个勤奋的人,我觉得他不会是恶人,一定是因为没有人教育他!你守寡又辛苦的抚养他,现在年老了,正是要依靠儿子,何必为一时的争吵愤怒,而陷你的儿子为不孝之人呢?”陈元的母亲听了,感动得泪流满面而回去。不久,仇览亲自到陈元家,与其母子一起吃饭,告诉陈元如何行孝,并说明孝顺而感得的福报,及不孝的过失。陈元后来竟然成为一个孝子。

仇台,东汉人,笃于仁信。人多归附,居于东海之滨,以“百家济海”之故,建国号百济,遂为百济国王,一度为东邑强国。

仇博,字彦文,宋代新安人。他聪颖博学,13岁时作的《至乐堂记》,得到文坛领袖苏轼的称赞,叹曰“后生可畏”。

仇远,元代儒学教授、诗人、词人。字仁近(1247-1328以后),号近村,又号山村(或山村民)。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著有诗集《金渊集》、诗文集《山村遗集》等,与白斑齐名。

仇成(1324年-1388年),元末明初含山县铜闸镇人,1355年投奔驻军和州的朱元璋,曾参与攻克采石、太平,又随大将徐达攻克江苏的溧水、溧阳,每次作战都勇冠三军,随后多年参战,屡次升官,功劳显著,禄五百石。1388年八月病故,追封为皖国公,谥“庄襄”,赐葬钟山。

仇英,明朝著名画家,字实父,号十洲,太仓(今属江苏省)人。提起“仇十洲”(仇英)的大名,只要对国画略有涉及的人,就没有不知道的。他是中国画坛上的“明代四大家”之一,善于临摹宋、元名笔。其笔下的人物、鸟兽、山水、楼观、旗辇、车容之类,无一不秀雅鲜丽。他画的仕女,神采生动,被誉为明时工笔之杰。因此,数百年来仇十洲的每一幅作品,人们几乎都奉为瑰宝,争相收藏。

仇养蒙,明代孝子,富平人。万历间岁歉,以粟奉亲,与妻糟糠。年八十,犹指亲墓洒泣如孺子。

仇时济,明代宿州吏目,长治人。五世同居,欢染无间。尝与弟时茂作《仇家范》,以为世守。

仇维祯(1577—1652年),字庸足,明朝天启、崇祯年间,先后任户部、礼部、刑部、兵部四部尚书,为官二十余载,因不屈服于权奸魏忠贤一党,被派往蓟北驻守边疆,领北京兵部大司马衔。在带兵期间,天灾无收,民不聊生,军不足饷,仇尚书散尽财资施舍粮米。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仇维贞闻讯后,弃官携印回乡务农。顺治九年十二月,仇尚书年老病危,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召集子孙立下遗嘱:“吾为官二十余年,资财散尽,囊空如洗,唯存圣书满箱。望尔等熟读圣书,忠义莫忘,此乃维祯一生之念。”他随即喘息片刻后又曰:“一生愚忠,不事二朝。清人入关,我朝亡故,我仇氏子孙,忠义为先,打马回头,定不做满官。为告子孙后代,石马回头为鉴。”是年十二月十二日,仇尚书寿终正寝。享年七十六岁。

仇兆鳌,清代名士,字沧柱,自号章溪老叟。《杜诗详注》是他以二十多年的时间编著成的书,他对这部书,用力甚勤。其网罗之广,引证之博,几乎包括了他以前的一切著作,是一部具有集注集评性质的鸿篇巨制。

尤氏图腾释义

释义尤,本义是特异、突出。尤是一个形声字,“乙”为形符,“又”是声符。“又”表示事物的发展。越加优秀越会受阻,虽受阻碍仍能超出。这就显出它的优异。

起源源于芈姓,出自五代时期闽越国沈氏族人,属于因谥改姓为氏。沈氏族人避五代时期闽越王王审知的名讳而改为尤氏。沈氏,源自周文王的第十子聃季,因为食采于沈邑(今河南汝南)而得姓,所以天下尤姓最早的发源地就是三千年前的沈国。

得姓始祖:季载(周武王之子)

始 祖 地:河南汝南

郡望堂号:吴兴、汝南、南阳;树德堂、吴兴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185位/约68万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160位

现存家谱:42部

姓氏起源

1、沈姓改姓而来。据《梁溪漫录》所载,五代王审知据闽,闽人姓沈姓者为避讳,去水为尤姓。或言尤姓出自仇姓,尤、仇古音同,且皆为怨义。

2、出自他族改姓而来。清满洲人姓,世居沽河、辽阳等地;赫哲族尤可勒氏,汉姓为尤;满、台湾土著、蒙古、佤、苗、羌等民族均有此姓。

聃季。又称冉季载,姬姓,为黄帝后裔,周文王第十子。周初,武王驾崩后,年幼的成王即位,由周公旦摄政。当时的三监(即霍叔、管叔、蔡叔)很是不服,商纣王之子武庚于是趁机勾结三监,联合东方夷族进行反叛。在这次平叛斗争中,聃季立下大功。战后,周公旦将这位有才华的弟弟举为周天子的司空,成王后又将他封于沈,建立了沈国。后世子孙以国为氏,称沈姓。五代时,王潮、王审知入闽,后王审知建立闽国,称闽王。因沈与审同音,为避讳,沈姓去掉水旁,改称尤姓,但念念不忘尤为沈姓所改,故尊沈姓的得姓始祖聃季为尤姓的得姓始祖,此当为尤姓之主要来源。

沈姓郡望有二:吴兴和汝南,而吴兴(浙江省)地处闽地,沈改尤后,吴兴郡自此成为尤姓郡望,但在北宋时,尤姓族人并不多,直至宋真宗天禧年期(1017年—1022年),其后人才开始大举繁衍,《常州府志》记载,宋真宗时,泉州晋江人尤叔保举家迁往浙江常州府无锡,子大公,孙尤辉,曾孙尤著,玄孙尤袤、尤梁,尤袤子尤概,孙尤火育、尤耀,曾孙尤冰寮均名载史册。

到了元兵南侵时,宋赵王朝丧师失地,节节败退。尤姓族人大举迁移至广东、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北方落入外族统治后,政治相对稳定,部分尤姓人亦举家北上。其中,战乱时,大批难民涌入相对稳定的山西,致使山西成为人口稠密旳地区,明初 为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50年间八次大规模迁移山西移民到不同地区,当中就包括尤姓,被分迁于北京、江苏、安徽、湖南等地。

尤姓人以福建、潮州和江苏两地最多,而福建、潮州亦因邻近海岸,近百年其族人进一步迁徙至海外,并见于台湾、越南等地。在越南胡志明市南部的美拖一带,就有一批尤姓族人群居,来自潮州饶平;而在菲律宾创立超拼音编码系统的尤扶西,则来自福建晋江,反映其族人近代的迁徙路线。

尤姓在大陆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但在台湾,尤姓是第八十四大姓。尤姓可考的起源较晚。据《后汉书·卷七十七》和《傅山全书·六卷》等所载,东汉时有尤来, 外孙、鄯善王尤还,龟兹王尤利多,后被班超废掉,并送往当时的首都——长安(陕西省西安),三国吴有鄱阳(江西省波阳)贼帅尤突。这些均为五代前见诸史册之人物,但其后无世系可考。907年,王审知被后梁封为闽王,尤姓始盛于世,闽立国近四十年,九四五年被后唐所灭,尤姓不复本姓似乎有悖常理,但无论如何,北宋之前的尤姓寥若晨星,宋真宗之后,尤姓始光芒四射 蔡叔简介 ,却是不争史实。

沈姓郡望有二:吴兴和汝南,而吴兴地处闽地,沈改尤后,吴兴郡顺理成章成为尤姓郡望。据《常州府志》所载,宋真宗天禧年间,泉州晋江人尤叔保举家迁往常州府无锡,子大公,孙尤辉,曾孙尤著,玄孙尤、尤袤、尤子尤梁,尤袤子尤、尤概,孙尤火育、尤耀,曾孙尤冰寮、尤带等均名载史册。南宋时都城为临安(浙江省杭州),由于仕宦等原因,浙江也成为尤姓大批涌入之地。五代至两宋,尤姓除继续繁衍于福建外,已开始播迁于福建周边省份。宋末,元兵大举南侵,宋赵王朝丧师失地,节节败退。

尤姓或仕宦,或逃难,于是广东、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均有尤姓人落籍。而一些大胆的尤姓人则举家北上,因为当时北方已由夷族统治多年,不会发生你来我往的拉锯战,相对稳定。宋末至元,尤姓在北方繁衍兴旺。明初,山西尤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北京、江苏、安徽、湖南等地。郑和下西洋,表明中国造船水平的提高,时福建等沿海地区的尤姓有渡海赴台,扬帆东南亚者。因此尤姓进入台湾的一百大姓,也就不奇怪了。另外,尤安礼随父由江苏省长洲(苏州)徙居武昌,尤求由长洲移居太仓。清代尤萃由浙江嘉兴徙居平湖。尤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福建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尤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八,河北、河南、江苏、北京等省市亦多此姓,上述五省市尤姓约占全国汉族尤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六。

尤氏世系图

思礼公(尤氏始祖、驸马公)——2世:志威公——3世:美公、构公(文简祖)——4世:宋公——5世:叔保公——6世:有终公——7世:阳秋公——8世:云耕公——9世:文简公(尤袤)——10世:鹏公(佳蕃一世祖)、异公、宜中公、贤公(泉州市卿田派、福州市罗源、长乐一世祖)、忠公——11世:思宗公——12世:宏公——13世:无咎公——14世:义公——15世:惠公——16世:君实公——17世:天保公——18世:信公——19世:义端公——20世:佛惠公(毅然公,南厅一世祖) 泉州卿田尤氏的字辈是(1-6无字辈),7世起为:公、侯、伯、子、开、基、茂、奕、世、传、芳、祖、泽、长、锡、畴、祉、大、吉、祥、孙、谋、贻、厥、克、寿(守)、永(道)、昌

另:泉州其他各地尤氏分支始祖如下:

晋江佳潘、庵前之祖为17世长孙

泉州安内之祖为18世佛佑

郡东之祖为17世仕铭

郡西之祖为18世庚生

御里之祖18世仕斌

笋江、郡南之祖为19世隗齐

永春之祖为18世公安

浙江省台州市之祖令闻公之子志学

泉州卿田尤氏第一~六世无字辈,从第七世起字辈:“公侯伯子开基茂奕世传芳祖泽长锡畴祉大吉祥孙谋贻厥克寿(守)永(道)昌”。

一、郡望

尤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主要郡望有:吴兴郡——三国吴置郡。治所在乌程(浙江湖州南)。辖境相当浙江临安、余杭、德清等地。

二、堂号

“树德”、“志清”、“吴兴”、“归闲”、“鹤栖”、“遂初”、“卿田”等

历史名人

尤叔保:常州无锡(属江苏)人,宋代书画家、富翁。为人正直,以书画名世。晚年颇雄于财,其园亭池馆,为一时绝胜。

尤袤:字延之,号遂初居士,无锡人,南宋诗人、大臣。绍兴进士。任泰兴令时有政绩。累官至礼部尚书兼侍读。诗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并称“南宋四大家”。清尤侗辑有《梁溪遗稿》。

尤概:尤袤子,宋代官吏、诗人。孝宗时进士,历任建康府推官、左朝奉郎、太常博士。惜未耆而殁。有《绿云寮诗草》。

尤时泰:常州无锡人,宋代名士。曾举博学鸿词,授予国子监主簿,其拒绝赴任。后遍游祖国名山大川。寿命长达一百二十余岁。

尤瑛:常州府无锡人,明代官吏。嘉靖年间进士。留心韬略,绘《九边图》,著论三十余篇。任广东按察佥事期间,数平地方骚乱。官至江西布政使参议。

尤世功、尤世威、尤世禄:陕西榆林卫人,明末将领。长兄世功出身武举,累官至总兵,清兵破沈阳时战死。次兄世威与清作战屡立战功,累官至左都督,李自成破西安后,被俘杀。弟世威为宁夏总兵官,李自成攻榆林时,守城死。

尤侗:字同人,号悔庵 蔡叔简介 ,晚号艮斋,江南长洲(江苏苏州)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康熙年间举博学鸿词科,任翰林院检讨,参与修纂《明史》,三年后辞官回乡。诗词古文俱佳,被康熙称为“老名士”。有《艮斋杂记》、《鹤栖堂文集》、《西堂杂俎》及传奇《钧天乐》、杂剧《读离骚》、《吊琵琶》等。

尤怡:江苏吴县人,清代医学家、诗人。家道中落,好为诗。晚年医术益精。著有《伤寒贯珠集》、《金匮心典》、《医学读书》、《静香楼医案》等。

尤珍:尤侗子,号沧湄,清代官吏、诗人。康熙年间进士,由编修累擢右赞善。工诗,每作一诗,字字求安。有《沧湄类稿》、《日卒示录》。

尤澹仙:江苏长洲人,清代学者。工词赋及骈体文。年十八,名列吴中十子。有《晓春阁诗词》。

尤维熊:字祖望,号二娱,江苏长洲人,清代官吏、诗人。拔贡出身,官蒙自知县。工诗词。有《二娱小庐诗词钞》。

尤荫:江苏仪征人,清代书画家。山水、画鸟、兰竹皆入逸品,尤长写竹,得文、苏法。其作苍古浑厚,如挟风雨之势,书法从画竹中来,有金错刀遗意。有《出塞诗钞》、《出塞集》、《黄山集》。

尤渤:甘肃武威人,清朝将领。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任安徽寿春镇总兵,他率部猛烈反击,将进犯松江府的英军击退。旋升江南提督。

尤锦:江苏太仓人,清代画家。工山水,擅花卉翎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一、仇英的主要作品有《汉宫春晓图》、《桃园仙境图》、《赤壁图》、《玉洞仙源图》等。

二、仇英字实父,号十洲,明代著名画家,汉族,江苏太仓人。后移居吴县。擅画人物,尤长仕女,既工设色,又善水墨、白描,能运用多种笔法表现不同对象,或圆转流美,或劲丽艳爽。偶作花鸟,亦明丽有致。与沈周、文征明、唐寅并称为“明四家”。

三、仇英流传作品较少,其中上海博物馆仅存有二十三幅,最具代表性的精品《剑阁图》,为仇英晚年时期客居于收藏家项元汴处摹仿历代名迹所绘,落笔乱真。图中连山险绝,崖立如劈,气势奔放,人马沿山腰行走,或隐或现,生动地描绘了蜀道行旅之难。北京故宫博物院更是藏品丰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山水》册为工笔重色人物仕女画。共十页,每页描写古代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故事。其中《竹院品古》,人物衣纹,略带战(颤)笔,仿周文矩法。《子路问津》、《琵琶行》、《明妃出塞》几幅,衣纹线条兼作兰叶描,布局、结构、树石等画法,全仿马和之。《贵妃晓妆》,《吹箫引凤》二图,仕女唐妆,形象秀丽,衣纹铁线描,细劲流畅,画法从五代、宋人传统发展而来。惟花鸟画传世真迹绝少,故宫收有一片双钩兰花散页,几乎成为孤本。国内其他博物馆也有一些作品收藏,如天津博物馆藏《桃源仙境图》,优美恬静的山川景色,点缀以人物,增添了布景用意之妙。

仇台、仇博、仇远、仇成、仇英等。1、仇台,东汉人,笃于仁信。人多归附,居于东海之滨,以“百家济海”之故,建国号百济,遂为百济国王,一度为东邑强国。2、仇博,字彦文,宋代新安人。他聪颖博学,13岁时作的《至乐堂记》,得到文坛领袖苏轼的称赞,叹曰“后生可畏”。

仇台、仇博、仇远、仇成、仇英等。

1、仇台,东汉人,笃于仁信。人多归附,居于东海之滨,以“百家济海”之故,建国号百济,遂为百济国王,一度为东邑强国。

2、仇博,字彦文,宋代新安人。他聪颖博学,13岁时作的《至乐堂记》,得到文坛领袖苏轼的称赞,叹曰“后生可畏”。

3、仇远,元代儒学教授、诗人、词人。字仁近(1247-1328以后),号近村,又号山村(或山村民)。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着有诗集《金渊集》、诗文集《山村遗集》等,与白斑齐名。

4、仇成(1324年-1388年),元末明初含山县铜闸镇人,1355年投奔驻军和州的朱元璋,曾参与攻克采石、太平,又随大将徐达攻克江苏的溧水、溧阳,每次作战都勇冠三军,随后多年参战,屡次升官,功劳显着,禄五百石。1388年八月病故,追封为皖国公,谥“庄襄”,赐葬钟山。

5、仇英,明朝着名画家,字实父,号十洲,太仓(今属江苏省)人。提起“仇十洲”(仇英)的大名,只要对国画略有涉及的人,就没有不知道的。他是中国画坛上的“明代四大家”之一,善于临摹宋、元名笔。

仇[仇、雠、讐、謷,读音作qiú(ㄑㄧㄡˊ),不可读作chóu(ㄔㄡˊ)]

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殷商王朝末期三公之一的九吾氏,属于以国名为氏。

夏王朝时期,有九吾氏为诸侯,传至商王朝时期,立国号为“九”。九国之君称九侯。商王朝末年,纣王暴虐,毫无道理地杀了九侯,其族人因此分散避居各地,以国名加“人”字偏旁为仇氏,世代相传至今。

另外,传说大禹后裔子孙有九人偕同入闽,居于大诏(今福建漳州诏安),殁后为神,人称其为九侯,分别葬于诏安县东北的九座连烽之山上,因称九侯山。其后裔子孙称九侯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九氏、侯氏,九氏后有加“人”字偏旁为仇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今福建地区有大姓仇氏、侯氏,人丁兴旺,世为豪门,据说就是如此而来。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仇牧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春秋,宋国宋缗公子捷(宋闵公、宋愍公)执政时期有位著名的大夫叫仇牧。

在史籍《春秋·庄公十二年》中记载:“宋万弑其君捷,及大夫仇牧。”在史籍《史记·宋微子世家》中也记载:“万遂以局杀愍公于蒙泽。大夫仇牧闻之,以兵造公门。万搏牧。牧齿着门阖死。”

宋万,就是南宫长万(南宫万),为春秋前期宋国大勇士、上将军,是当时诸侯皆知的有力如虎的大力士。

周庄王姬佗十三年(鲁庄公姬同十年,公元前684年)春季,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听从了曹刿之计,以一鼓而胜三鼓,使齐军大败而归。齐桓公姜小白当时大怒道:“兵出无功,何以服诸侯乎?”

鲍叔牙连忙献策:“齐鲁皆干乘之国,势不相下,以主客为强弱。昔乾时之战,我为主,是以胜鲁。今长勺之战,鲁为主,是以败于鲁。臣愿以君命乞师于宋,齐宋同兵,可以得志。”

齐桓公许之,乃遣使行聘于宋国,请出宋国大军。宋缗公自齐襄公姜诸儿执政时期便与齐国时常共事,今闻姜小白即位,正欲通好,遂欣然接受邀请,订以农历6月初旬兵至郎城(今山东鱼台)相会。至期,宋国派遣猛将南宫长万为主将,猛获为副将。齐国则派遣鲍叔牙为主将,仲孙漱为副姜。两国各统大军集于郎城。齐军于东北,宋军于东南。

鲁庄公问大臣们:“鲍叔牙率齐军挟忿而来,加以宋军相助,那南宫长万有触山举鼎之力,我军无其对手。敌人两军并峙,互为犄角,何以御之?”

大夫公子惬进曰:“容臣自出舰其军。”探视完回报:“鲍叔牙有戒心,军容甚整。南宫长万自恃其勇,以为无敌,其行伍杂乱。倘自零门窃出,掩其不备,宋军可败也。宋军败,齐军必不能独留矣。”

鲁庄公说:”可是你并非南宫长万之敌呀。”

公子惬曰:“臣请试之。”

鲁庄公曰:“诺,寡人自为接应。”

公子惬乃以虎皮百余张,披于战马上,乘月色朦胧,惬旗息鼓,开零门(军营前门)而出。将近宋军大营,宋兵全然不觉。公子惬命军中举火,一时金鼓喧天,直前冲突。火光之下,遥见一队猛虎咆哮,宋军人马无不股栗,四下惊皇,争先驰奔。南宫长万虽勇,争奈车徒先散,只得驱车而退。鲁庄公后队已到,合兵一处,连夜追逐。

败到乘邱地方,南宫长万对猛获曰:“今日必须死战,不然不免。”猛获应声而出,正遇公子惬,两下对杀。南宫长万也挺着长戟,直撞入鲁国大军丛中,逢人便刺。鲁兵惧其骁勇,无人敢近前。

这时鲁庄公对戎右(车右)敞孙生说:“你也是素以大力士闻名,能与南宫长万决一胜负乎?”

敞孙生亦挺大戟,径寻南宫长万交锋。鲁庄公登拭望之,见敞孙生战南宫长万不下,还渐渐力疲,便顾左右曰:“敞孙生力亏,我助一臂。取我金仆姑来!”金仆姑就是鲁军府中的专用劲矢。左右捧矢以进,鲁庄公搭上弓弦,瞄得亲切,嗖的一箭,正中南宫长万右肩,深入于骨。

南宫长万用手拔箭,敞孙生乘其手慢,复尽力一戟,刺透南宫长万的左股。南宫长万倒撞于地,急欲挣扎,被敞孙生跳下车来,双手紧紧按定,鲁军众兵乘机一拥上前,将南宫长万擒住。猛获见主将被擒,弃车而逃。鲁庄公大获全胜,鸣金收军。敞孙生解押南宫长万献功。而鲍叔牙在得知宋国军队失利后,自感孤掌难鸣,遂率全军而返。

南宫长万肩股被创,尚能挺立,毫无痛楚之态。鲁庄公爱其骁勇,并不杀他,反而厚礼待之。之后鲁庄公把南宫长万囚禁在后宫中,过了几个月后才把他放回宋国。

周庄王十五年(公元前682年),周庄王病逝,太子姬胡齐在第二年(宋缗公十一年,公元前681年)即位,是为周厘王(周僖王)。讣告发至宋国时,当时宋缗公正与宫人游于蒙泽行宫(今安徽萧县),与南宫长万掷戟为戏。原来南宫长万有一绝技,能掷大戟于空中,高数丈,然后以手接之,百不失一。宫人欲观其技,所以宋缗公召南宫长万同游。

南宫长万奉命耍弄了一回,宫人都夸奖不已。宋缗公见众人称赞南宫长万,遂起妒恨之意,便命内侍取博局与南宫长万决赌,以大金斗盛酒为罚。这博戏却是宋缗公之所长。南宫长万不善赌博,连负五局,罚酒五斗,已醉到八九分了,心中不服,再请覆局。

宋缗公嘲笑道:“你这个鲁囚,乃常败之家,还敢再与寡人赌胜?”南宫长万心怀愧忿,嘿嘿无言。

忽宫侍报道:“周王有使命到。”

宋缗公赶紧接待,问其来意,乃是报周庄王之丧,且告立新王。宋缗公说:“周已更立新王,即当遣使吊贺。”

南宫长万在一旁奏请:“臣未曾见过王都之盛,愿奉使前往!”

宋缗公又嘲笑:“咱们宋国无人啦,何至于以鲁囚奉使?”周围的宫人听了皆大笑。

接连受到宋缗公以对鲁战败之前事耻笑与不尊敬,南宫长万面颊发赤,羞变成怒,兼乘酒醉,一时性起,不顾君臣之分,大骂曰:“无道昏君!你知道鲁囚能杀人乎?”

宋缗公亦怒:“贼囚!怎敢无礼!”便去抢南宫长万的那支大戟,欲以刺之。

南宫长万也不来夺戟,提起博局(赌桌)就将宋缗公打倒,再复挥拳而下。呜呼哀哉,宋缗公竟因此而死于南宫长万拳下。宫人当即惊散,跑出去报告随来的大夫仇牧。

那南宫长万怒气犹勃勃未息,提戟步行,及于行宫大门,正遇见了带侍卫们匆匆前来的上大夫仇牧。

仇牧连忙问:“南宫将军,主公何在?”

南宫长万忿而回答:“昏君无礼,吾已杀之。”

仇牧当然不相信,笑道:“将军醉了吧?”

南宫长万正色道:“吾非醉,乃实话也。您看!”以手中血污示之。

仇牧勃然变色,大骂:“腻逆之贼,天理不容!”便举剑来击南宫长万。然而仇牧怎当得南宫长万之勇?南宫长万掷戟于地,以手来迎,左手将仇牧手中的长剑打落,右手一拳,正中其头,仇牧头如茵粉,牙齿被打折,南宫长万随手跃去,那些牙齿嵌入门槛内三寸深!

仇牧当即被杀,侍卫四散。南宫长万乃拾起画戟,缓步登车,旁若无人。

宋缗公即位共十年,只因对臣不肖,几句戏言,遂遭怒臣毒手。后来史臣专门撰有《仇牧赞》,其中叹息道:“世降道软,纲常扫地。堂帘不隔,君臣交戏。君戏以言,臣戏以栽。壮哉仇牧,以芍击贼!不畏强御,忠肝沥血。死重泰山,名光日月。”

此事件之后,仇牧的后裔子孙便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称仇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仇氏主流,望出南阳郡(今河南南阳)。

仇氏族人大多尊奉仇牧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汉朝时期剑南节度使,属于为氏。

周武王姬发灭商纣,分封天下,姜子牙的后代中有被封于鄣地为侯者,称鄣侯。至周夷王姬燮执政时期(公元前933~879年待考),其孙去邑为章,章氏自此而立。其首领章显便定居于河涧郡,其后世有章氏者皆出自章显之后。

章氏一族传至十八世章愍,生有三子:长子章邯,次子章平,幼子章希。章邯为秦朝将领,英勇善战,屡建战功,因受赵高嫉妒,便离秦投归西楚霸王项羽,遂被封雍王。次子章平被西楚霸王封为上大夫,领兵守关。幼子章希不仕。

到了汉朝时期,章平之子章直仕汉为巴东将军,由河涧郡迁徙于洪州,章直之孙章赣为汉御史大夫,章赣之子章弇,别名章仇氏,为剑南节度使。

在章弇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别名为姓氏者,称章仇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仇氏、章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仇池国,出自东汉末期氐族仇池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仇池国,指由杨茂搜创立的前仇池政权和杨定建立的后仇池政权的统称。

前仇池国(公元296~371年):东汉建安年间,氐族人杨腾率领部众迁至仇池山(今甘肃西和县城南四十五公里处)定居下来。在三国时期,杨腾曾联合凉州马超、韩遂、杨秋和占据今甘肃一带的兴国氐王阿贵汇合共同反抗曹魏国的曹操。后因战败率少数将领投奔蜀汉国的刘备,其余部众被曹操迁至扶风、天水一带。

在西晋文帝司马昭执政时期,氐族人杨飞龙接受西晋王的封号,以假征西将军名义,率部落“还居略阳”。杨飞龙以外甥令狐茂搜为养子。到了晋惠帝司马衷元康六年(公元296年),杨茂搜自号辅国将军,右贤王,西北氐族部众拥戴其称王,始建前仇池国,称仇池公,其辖地有武都、阴平二郡。

到了东晋元帝司马睿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前仇池国分裂,杨茂搜长子杨难敌继位,号左贤王,屯下辨。其弟杨坚头号右贤王,屯河池(今甘肃徽县),今陇南地区大部都在其控制范围之内。其后兄弟内斗,国力日弱。在晋简文帝司马昱咸安元年(公元371年),前秦国皇帝苻坚遣将杨安攻仇池,城破之后,将氐族人迁徙到关中一带。至此,前仇池国历杨茂搜、杨难敌、杨毅、杨初、杨国、杨俊、杨世、杨统、杨纂共九代君王而灭亡。

后仇池国(公元385~443年):前秦政权灭亡后,苻坚的女婿杨定率部众返回陇右地区,于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十一年(前秦苻丕太安元年,西秦乞伏国仁建义元年,公元385年)自称龙骧将军、仇池公,招纳氐族、汉族之民自立。四年后,杨定占领了天水、略阳、陇城、翼城等地,自号陇西王。后与西秦政权的乞伏乾归争战,失败被杀。其堂弟杨盛继位时,辖区只有武都、阴平两处城池,不久领土又扩张至汉中、祁山。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北魏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后仇池国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破,至此,后仇池国历武王杨定、孝昭王杨玄、惠文王杨盛、仇池王杨保宗、大秦王杨难当、仇池王杨建义、仇池王杨保炽共七代君王而灭亡。

前、后仇池国灭亡后,杨茂搜的后人又相继建立了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北周静帝宇文衍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阴平国王杨法琛因积极协助北周王朝的益州总管王谦反抗杨坚,在杨坚建立隋王朝之后,即派大军灭了阴平国。此后,氐族部众遂散处各地,逐渐融合于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之中。

在仇池国灭亡之后,有氐族部众取故国名为汉化姓氏者,即称仇池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仇氏、池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侯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记载,南北朝北魏时期,有中山人侯洛齐,本为侯氏,后为仇氏族人所收养,遂改为仇氏。

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执政时期,仇洛齐以率军平定凉州功高,拜为内都大官,其后裔渐成望族,世代称仇氏至今,成为中原仇氏一支,望出平阳郡(今山西临汾)。

第六个渊源: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达斡尔族墨勒哲哷氏,亦称莫德尔氏、莫尔哲勒氏,世居松花江与黑龙江流域、巴林(今黑龙江伯力、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白石(今黑龙江牡丹江镜泊湖)、阿穆达(今黑龙江哈尔滨山彦倭和)等地,清朝初期归列于满洲索伦部,史称新满洲部族。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oljereHala,汉义“以刀复仇”。

清中叶以后,达斡尔族、满族墨勒哲哷氏多冠汉姓为仇氏、孟氏、曹氏、莫氏等。

得姓始祖:大禹、仇牧、章弇。

侯 氏 族 谱 侯 姓 5348天津侯氏族谱不分卷(清)侯洵等修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钞本 四册 美国; 5349河北南皮侯氏族谱不分卷 侯光藜编辑 民国七年(1918)重修石印本 五册 北图 南开大学 吉林大学 注:始修於明崇桢八年,此为三修。 5350江苏侯氏宗谱三十一卷首一卷(清)侯应洹重修 清宣统二年(1910)清忠堂活字本 三十九册 吉林大学; 5351江苏无锡锡山东里侯氏宗谱十二卷(清)侯守廉等六修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活字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5352江苏无锡锡山东里侯氏八修宗谱二十卷(民国)侯学愈纂修 民国八年(1919)铅印本 十八册 历史所 美国(附二卷、二十一册)注: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侯先春始修。 5353浙江鄞县侯氏支谱不分卷 民国间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5354浙江临海夏馆侯氏宗谱□□卷(清)洪枰序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序刻本;浙江临海县博(存卷3); 5355浙江临海夏馆侯氏宗谱□□卷(清)周来宾序 清这光二十九年(1849)序刻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1、2); 5356浙江临海夏馆侯氏宗谱(清)陈甫序 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浙江临海悬博(存卷1-7); 5357浙江临海夏馆侯氏宗谱十二卷(民国)李定纂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1、3、6-10)浙江临海县邵东乡山下坦村朱家岙; 5358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谱不分卷(清)胡朝翰 王世昌修纂 清嘉庆十年(1806)木活字本 一册 浙江图; 5359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谱不分卷(清)侯宝九 侯允晚修纂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木活字本 二册 浙江图;注:书口镌《昆阳上谷侯氏宗谱》。 5360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谱不分卷 (清)侯千扶 侯千瓜修纂 清同治十三年(1874)木活字本 三册 浙江图 注:书口镌《上谷郡侯氏宗谱》。 5361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谱不分卷(清)夏增荣辑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木活字本 三册 浙江图 书馆 注:书口镌《上谷郡侯氏宗谱》。 5362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谱不分卷(民国)侯载元 侯载绘修纂民国十一年(1922)木活字本 四册 浙江图书馆; 5363湖南大庸永定侯氏初谱不分卷(清)侯昌铭 侯鸣珂等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木刻本河南图 日本 美国; 5364湖南湘乡湘西侯氏三修谱□□卷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13-l6); 5365湖南衡山若驿侯氏三修谱十六卷(民国)侯业绍 侯声洋等修 侯家麟纂 民国十一年(1922)活字本 十二册 湖南图; 5366广东侯善行堂族本不分卷 民国七年(1918)钞本 一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香港新界、广东宝安等地。 5367广东番禺金钱村侯氏族谱不分卷 (清)侯子城志 清道光十二年(1832)写本 一册 美国; 5368广东南海亨田乡侯氏族谱不分卷(民国)候恒钟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注:明嘉靖三十六年侯继禄首撰。 5369四川简阳侯氏族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严正相编辑 民国三十年(1941)石印本 二册;北图 四川图; 5370四川高县上启侯氏族谱一卷(民国)侯泽金纂民国十六年(1927)钞本 四川高县落润乡红星村晒坝生产队 注:谱始修於清乾隆四十八年。 5371云南洱源邓川侯氏族谱不分卷(清)侯钧瑞撰 民国钞本 一册 云南图; 5372 香港新界丙冈侯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二十四年(1935)写本 一册 美国; 5373 侯氏家乘 《清》侯鹏著 清嘉庆十五年(1810)刻本 五册 北图 。 5374 侯氏族谱 水西侯氏宗亲理事会编 1999年印 一册 20多万字 贵州黔西据文献记载,侯姓在中国历史长河的近万个姓氏中,是一个古老而多源的姓,也是一个分布较广的大姓,在《百家姓》中列在第73位。侯姓人物在《二十四史》中,单独立传者有57人,被收入《中国人名大辞典》者有121人。著名人物有:魏国名将侯嬴,汉代大司徒侯霸,北朝大将侯景,隋代艺术家侯白,唐朝首任宰相侯君集,北宋大臣侯蒙、水利专家侯叔献,清朝文学家侯方域、侯涵,当代化学家侯德榜、医学家侯宝璋、著名相声艺术家侯宝林、全国政协副主席侯镜如等。 据我多年的考证,现居桂林市县(自治县、区)的侯氏家族约一万人,占桂林市总人口的五百分之一,其分布情况如下:兴安县的侯姓现约5000人,祖先是北宋大臣侯蒙,他因与当朝宰相不和,怕遭诛连九族的灭顶之灾,于公元1120年巧妙地南逃到兴安董田隐居。八百多年来,其后裔先后分居在兴安镇的粉洞,高尚镇的灵龙、东源,华江瑶族乡的六洞河等近30个村寨,垦荒耕田,繁衍生息;临桂县的侯姓是明代朱元璋的驸马、镇蛮大将军侯德天,他在临桂茶洞定居,其后裔分居在两江镇的妙田和永福县罗锦的谷岭、高田的葡萄,共约1000人;灵川县的侯姓约1100人,是宋代山东侯姓人迁到灵川大圩定居,其后代有一支迁至兴安高尚庙脚居住;荔浦县的侯姓约300人,是广东侯姓人迁到花簪定居;资源的侯姓约1100人,是江西侯姓分别迁到黄龙、坪水底定居,资源车田小地的侯姓,却是从兴安华江瑶族乡六洞河迁入;全州县侯姓有600多人,从资源县坪水底分居到大西江镇定居;恭城栗木镇大营村侯姓100多人,是太平天国时从兴安迁入;灌阳侯姓700多人,是从兴安高尚兰田和临桂妙田迁入,另一支是由少数民族改为侯姓;龙胜的侯姓约1000人,是从灌阳、资源、湖南城步等地迁到平等、马堤等地定居;桂林市区、雁山龙潭的侯姓约200人,平乐、阳朔两县的侯姓约100人,均从本地侯姓迁入。 近千年来,侯姓人绝大部分分居在桂北湘漓两水的发源之地和山区,吃苦耐劳,为开垦山区荒原,发展山区生产,保护山区资源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侯姓人勤耕勤读,据兴安董田侯蒙家族家谱记载,在明清时代,有侯蒙的六代到十一代孙共10人到北京、山东、山西、浙江、广东、湖南、四川、重庆等省市赴任未归,在那里繁衍后代。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少侯姓青年读大学、研究生,或出国留学,如兴安镇的侯波,从上海大学毕业后,就东渡日本留学深造;资源县梅溪坪水底农民侯光南的4个子女和侯光献的3个子女,都大学毕业,成为有较高文化的侯姓家庭。 后魏时有中山人侯洛齐,本为侯姓,后为仇氏养子,故改仇姓。太武帝时,他以平凉州功高,拜为内都大官,其后渐成望族,成为中原仇姓一支。

一、查姓-查士标

查士标(1615年—1698年),字二瞻,号梅壑散人、懒老,新安(今安徽歙县、休宁)人,流寓江苏扬州,明末秀才,清初著名画家、书法家和诗人。

家富收藏,故精鉴别,擅画山水,为海阳四家之一。与孙逸、汪之瑞、弘仁等书画家一起被称为“新安四家”。

二、任姓-任雅相

任雅相(?-662年),渭南(今陕西渭南)人,唐朝宰相。

任雅相早年曾任燕然都护,随苏定方平定突厥沙钵罗可汗,后任兵部尚书。显庆四年(659年)拜相,加授同中书门下三品。他在相位仅有两年,便出任浿江道行军总管,征讨高句丽。龙朔二年(662年)卒于军中。

任雅相虽然官至宰相,但家世和未拜相时的仕途几乎全无记载,《旧唐书》、《新唐书》也没有为他单独立传。

三、盛姓-盛宣怀

盛宣怀(1844年11月4日—1916年4月27日),字杏荪,又字幼勖、荇生、杏生、号次沂、又号补楼、别署愚斋、晚年自号止叟。汉族,祖籍江苏江阴,出生于江苏常州,死后归葬江阴。

清末官员,秀才出身,官办商人、买办,洋务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中国商父”、“中国高等教育之父”。

盛宣怀创造了11项“中国第一”: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个电报局中国电报总局;第一个内河小火轮公司;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

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第一个勘矿公司;第一座公共图书馆;第一所近代大学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创办了中国红十字会。

他热心公益,积极赈灾,创造性地用以工代赈方法疏浚了山东小清河。盛宣怀一生经历传奇,成就不凡,创办了许多开时代先河的事业,涉及轮船、电报、铁路、钢铁、银行、纺织、教育诸多领域,影响巨大,中外著名,垂及后世。

四、单姓-单经

东汉末期人物。公孙瓒部下,曾被公孙瓒封为兖州刺史。初平三年(192年)屯平原与刘备屯高唐联合陶谦对抗袁绍曹操联军,被击败。

五、华姓-华佗

华佗 (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

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

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被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六、乐姓-乐毅

乐毅(yuè yì),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

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后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赵国,被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

七、仇姓-仇英

仇英(约1498-1552)字实父,号十洲,原籍江苏太仓,后移居苏州。中国明代绘画大师,吴门四家之一。

尤其擅画人物,尤长仕女,既工设色,又善水墨、白描,能运用多种笔法表现不同对象,或圆转流美,或劲丽艳爽。偶作花鸟,亦明丽有致。与沈周、文徵明、唐寅并称为“明四家”。

八、燕姓-燕风

燕风是南北朝北魏开国大臣。燕风十分好学,博通经史,而且擅长阴阳谶纬之学。代王拓跋什翼犍拜他为权位很重的代王左长史,参决国事。并让他和同乡许谦一道向太子传授儒家经典。

晋孝武帝太元元年(376年),代国为前秦所破,前秦统一了北方。拓跋什翼犍在战乱中死去,什翼犍幼小的孙子拓跋珪也被俘获。

燕风到长安,请求苻坚:等到拓跋珪长大了,立他为王,使其子孙永为不叛之臣,并言这是安边的良策。

苻坚答应了燕风的请求,从而为北魏保住了血脉。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86年),拓跋珪改国号为魏,成为北魏的创建者。

——燕姓

——仇姓

——乐姓

——华姓

——单姓

——盛姓

——任姓

——查姓

仇姓的古代名人有哪些?

仇览,汉桓帝延熹年间河南考城人,字季智,高节懿行,备受后世景仰。他当蒲亭长时,村中有一人叫陈元,独自与母亲同住。一曰,这位母亲来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