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兵败后的生死之谜九富山兵败被杀说是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1浏览:2收藏

李自成兵败后的生死之谜九富山兵败被杀说是吗,第1张

关于李自成的结局,史书记载最详细的一种说法就是在湖北九富山兵败被杀。据载,李自成山海关大战失利后一路南撤,逢战必败,溃不成军。由于当时清军以为明朝报仇,剿灭“闯贼”为借口入住关内,自然对其狂追不舍。而新建的南明王朝更把李自成视为亡国逆贼,恨之入骨,因此也不断组织人马或联络沿途地方乡勇截击,大顺军面临的环境空前恶劣。1645年4月中旬,大顺军主力行进到距离江西九江不远的地方时,被清军又一次追上。经过一番混战,清军攻破大顺军的大本营,将汝侯刘宗敏、军师宋献策、李自成的两位叔父(赵侯、襄南侯)以及一批将领家属俘获。这一突发变故,使本来就士气低落的大顺军愈加雪上加霜,人心大丧。

此时,清军已经追到九江一带,大顺军如果继续东下,很可能在长江下游遭到围攻,因为清军的东路豫王多铎部当时正试图经过河南归德府、安徽泗州向南京逼近,如果他回师而上的话,很容易对大顺军形成包抄之势,鉴于此,李自成及时改变战略,掉头准备穿过江西北部转入湖南。在仓皇中,李自成率军来到了湖北通山县和江西宁州(今修水县)交界的九宫山下。

同年5月,在清军铁骑的围追堵截之下,李自成在九宫山下与前来追杀的英亲王阿济格再次激战,其后不知所终。

最先报告李自成遇难九宫山的是清王朝负责追击闯王的靖远大将军阿济格。他在1645年阴历闰六月初四日给朝廷的奏疏中说:“李军兵尽力穷,窜入九宫山中,随后在山中遍寻李白成不得。降兵、降将都说,李自成逃走时,仅携带随身亲信二十人,被村民围困,不能脱,自缢而死。派认识李自成的人去验尸,尸体已经腐烂,不可辨认了……”这一消息上报北京后,清廷十分高兴,认为贼首被歼,无疑是大功一件,多尔衮还因此告祭天地太庙,宣谕中外。地方官员也纷纷上表庆贺。可以看出,此时以多尔衮为核心的清廷是相信李自成已经死了的。可是,就在阿济格胜利凯旋的途中,多尔衮得到了大顺军重现江西的情报。由于没有得到李自成的首级,多尔衮因此怀疑李自成的死讯不可靠。为此,阿济格又找了认识李自成的人去认尸,但是尸体腐烂,无法辨认。于是在第二次上奏中,他说的更加含糊,至于李自成是死是活也说得不清楚了,说还得继续察访。这让多尔衮大为震怒,七月二十日,他派人对即将进京的阿济格慌报军情进行了严厉地训斥。胜利班师还朝后的阿济格不仅没有得到封赏,还因为欺诳罪由亲王降为郡王,罚银五千两。这明显说明,清廷对李自成的死产生了极大的怀疑。但是,很快阿济格就被恢复了亲王,甚至多尔衮晚年还把他当作了最亲信的人。清廷对阿济格态度的变化,使本来就扑朔迷离的李自成生死之谜,愈加不辨真伪。

南明的五省总督何腾蛟在隆武二年(1646年)阴历二月所写的《逆闯伏诛疏》中也说李自成死了,不过这时距离李自成兵败九宫山已近10个月了。奏疏上是这样说的:“闻逆居鄂两日,忽狂风骤起,对面不见,闯心惊疑,惧清之蹑其后也,即拔贼营而上。然其意尚欲追臣,盘踞湖南耳。天意亡闯,以二十八骑登九宫山为窥伺计。不意伏兵四起,截杀干乱刃之下。相随伪参将张双喜系闯逆义男,仅得驰马先逸。而闯逆之刘伴当飞骑追呼日:‘李万岁爷被乡兵杀死马下,二十八骑无一存者。’一时贼党闻之,满营聚哭……嗣后大行凶问至(指弘光帝被清军俘获),剿抚道阻音绝,无复得其首级报验。今日逆首已泥,误死于乡兵,而乡兵初不知也。使乡兵知其为闯,气反不壮,未必遂能剪灭,而致弩刃之交加,为千古大快也。自逆闯死,而闯二十余万之众初为逆闯悲号,既而自悔自艾亦自失,遂就戎索于臣。逆闯若不死,此二十万之众,伪侯伪伯不相上下,臣亦安得以空拳徒手操纵自如乎?”何腾蛟的这份奏疏是关于李自成死于湖北通山县九宫山下的又一原始文献。由于几个月前李自成的部将接受了他的节制,他有充分的条件从大顺军将领及士兵的口中获悉李自成牺牲的经过,这份奏疏应该是比较可信的。南明的隆武帝朱聿健得到奏疏后,开始“大喜,立拜(何腾蛟)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封定兴伯,仍督师”。

应该说何腾蛟关于李自成死于九宫山团练之手的消息直接得自跟随李自成的许多大顺军将领,甚至包括了李自成牺牲时就在身旁的养子张鼐

(即张双喜),应当说是相当可靠的。但是,由于没有李自成的首级为凭,隆武朝廷内部表示怀疑的大有人在。右副都御史郭维经就曾经上书认为,说李自成死在九宫山没有任何根据,何腾蛟是七月下旬从李自成投降的部下那知道的,并且是过了年以后才上报的。如果在没有得到正确答案的情况下就封赏,恐怕不合适吧。况且,如今李自成还是生死不知,下落不明,万一哪天有人提着李自成的头来领赏,何腾蛟该作何解释呢?

看了郭维经的上书,朱聿健也产生了怀疑,就让何腾蛟再报一次,然后再宣布这一捷报。何腾蛟于是第二次上疏辨明“闯死确有实据,闯级未敢扶同,谨据实回奏”。总的说来,由于清廷和南明都没有得到李自成的首级,由此而产生“自成生死终未有实据”的怀疑是自然的。但是阿济格与何腾蛟上报的奏疏中关于李自成死于九宫山的描述在主要情节上(时间、地点和牺牲经过)是一致的,由于主要消息都源于当时原属于大顺军的兵卒所,应该具有相当的准确性。根据这两份报告,《明史》中也做出了自成已死,而尸朽莫辨的模糊结论。这个结论,因许多地方志、家谱的发现而有所加强。清初的史家费密在其所著Ⅸ荒书》中对李自成牺牲的经过傲了详细的描写:“大清追李自成至湖广。自成尚有贼兵三万人,令他贼统之,由兴国州游屯至江西。自成亲随十八骑由通山县过九宫山岭即江西界。山民闻有贼至,群登山击石,将十八骑打散。自成独行至小月山牛脊岭,会大雨,自成拉马登岭。山民程九伯者下与自成手搏,遂辗转泥滓中。自成坐九伯臀下,抽刀欲杀之,刀血渍,又经泥水不可出。九伯呼救甚急,其甥金姓以铲杀自成,不知其为闯贼也。武昌已系大清总督,自成之亲随十八骑有至武昌出首者,行查到县,九伯不敢出认。县官亲人山谕以所杀者流贼李自成,奖其有功。九伯始往见总督,委九伯以德安府经历。”费密所提到的牛脊岭,确实是当地的地名,程九伯也确有其人,康熙四年《通山县志》有他的小传:“程九伯,六都人,顺治二年五月闯贼万余人至县,蹂躏烧杀为虐,民无宁处。九伯聚众,围杀贼首于小源口。”另查《德安府志》职官志“国朝经历”条下第一人即“陈九伯,通山人,顺治二年任”。姓名虽稍有不同,但也足以证明程九伯得到清廷奖赏的真实性。这些记载无疑从一个侧面证明李自成很可能死于湖北九宫山。

那么,既然李自成死于此处,为什么清军和南明双方都没有得到李自成首级这一重要证据呢?这无疑是李自成死于湖北九宫山的说法需要进一步论证的问题。

今人分析认为,对于阿济格来说,未能取得李自成首级可能主要是由于时间相隔稍久,农历五月以后南方天气已相当炎热,“尸朽莫辨”是完全可能的。而清政府得到李自成被害的消息是在顺冶二年(1645年)七月十五日,江西、湖广等八省总督佟养和上任后才找到杀害李自成的凶手程九伯的。阿济格向清廷奏报时并没有这个线索,被派去实地查验的人也无法取得实证。

而南明方面,大顺军在安葬了李自成遗体后就转入江西和湖南,通山县已属清军的势力范围。何腾蛟当时在湖南长沙,不大可能派人前往清军控制的区域挖掘李自成遗体。再说,何腾蛟名为五省军务总督,实际上实力相当有限,只是由于大顺军将领的主动才建立了联合抗清阵线,“一时骤增兵十余万”。即便何腾蛟会派军队进入通山县,他也不敢轻视大顺军余部,而去把李自成遗体挖出来枭首“报验”。这个道理很好理解,他只能在上疏中含糊其辞地解释剿抚道阻音绝,没法拿到他的首级报验。至于多尔衮在阿济格上报李自成死后,又得到情报说李自成直接统率的那支大顺军主力进入了江西宁州、瑞昌一带,一种解释认为,明清文献中“闯贼”一词既可指李自成本人也可指李自成起义军,也可能是大顺军一部进入江西而被误认为是李自成遁走江西了。

因此,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李白成被地方武装杀死于湖北九宫山的可能性极大。后人据此还在湖北九宫山建有李自成的陵墓。当然,也有人对此说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李自成是清王朝和南明王朝的死敌,他的生死绝对是当时的重大事件。而阿济格报告中说是“尸朽莫辨”,纯属附会之辞,难怪清王朝不会信!何腾蛟的报告更是马后一炮,谎报战功,南明王朝自然也不会相信。特别是,李自成退居湖湘时,他的手下还有40余万兵马,驻九宫山一带至少也有数万人,说他仅带20名亲信与事实明显不符。再说,如果李自成真的被杀,他手下的几十万大军,岂会善罢甘休,必定会对乡勇进行残酷的报复。然而事实上,九宫山异常平静,他手下的几十万大军和他的妻子高氏都是平静的,这就反证了李自成没有死于九宫山。况且除了史料记载外,至今也没有找到过任何强有力的实物证据证明李自成确实死于九宫山,只凭史料记载难以让人信服。至于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李自成殉难九宫山的说法,有人认为实际上是李自成与其部下放的烟幕弹,一个缓兵之计,目的是让敌人放松对自己的警惕,一旦时机成熟,便可东山再起,卷土重来。那么,如果真的如此,李自成没有死于九宫山,他又会到哪里去了呢?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李自成在湖南省石门县夹山寺出家为僧了。

夹山寺出家说

湖南省的石门县古称澧阳,又称澧州,而夹山寺位于石门县东15公里的三板桥,是一座唐代时建造的古刹。李自成禅隐湖南石门县夹山寺的说法在民间流传甚广,影响极大。传说李自成兵败后,独窜石门县夹山寺为僧,法名奉天玉和尚。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澧州志林》所收乾隆帝时任澧州知府的何s《书<李自成传>后》-文中。何磷在文中称,有一个姓孙的先生对他说,实际上李自成并未死于湖北九宫山,而是跑到湖南的石门出家了。对此,何磷还专门向当地的一些老年人询问,而他们说李自成确实是从湖北公安跑到湖南夹山寺出家为僧了,并且他的坟墓还在那里。

于是,愈加好奇的何磷就专程到夹山寺调查,寺中一位70多岁服侍过奉天玉的老和尚接待了他,他告诉何磷奉天玉和尚是顺治初年入寺的,当时没有说自己从哪里来,但听他的口音像是西北人。此后,一个自称是奉天玉的徒弟,自号野拂的和尚来到这里。他对待奉天玉更是毕恭毕敬。当老和尚把寺里珍藏的奉天玉画像给何磷看时,何磷倒吸了一口冷气,奉天玉和尚的画像与《明史》中记载的李自成太像了。为此,有人根据李自成曾自称“奉天倡义大元帅”,后又称“新顺王”,断定“奉天玉”即“奉天王”。至于多那一点,无非是为了隐讳。

现在看来,奉天玉和尚很可能就是李自成。

20世纪80年代,在夹山寺附近的一系列

考古发现与何磷的记载完全一致,似乎进一步佐证了这种可能。1981年元旦,当地的考古工作者在夹山寺大路西坡偶然发现了一座古墓,但是古墓挖开后奇特的墓葬体制和庞大的规模让考古工作者大惑不解。该古墓为一墓三穴,有着完整的结构。随后从墓中出土的一块名为《中兴夹山祖庭弘律奉天大和尚塔铭》的碑刻,使考古工作者了解到达个墓穴正是奉天玉大和尚的。从记载看这个和尚是顺治九年来到夹山寺的,他的弟子门徒多达数千人,影响力如此之大,确实决非一般和尚。

其后工作人员在继续挖掘过程中,在中间墓穴又发现了一只白底青花瓷坛,瓷坛做工细腻,釉面竟然装饰有麒麟和凤凰的图案,尤为奇怪的是青花瓷坛上压着符号奇特的方砖。参与了这次考古的湘西著名考古专家龙西斌认为:“这种瓷器比较少见,还没有发现过这种麒麟和凤凰的图案,所以我们认为这件瓷器,并非一般和尚所用。我们在夹山施掘墓葬的时候,发现其他几个和尚都是用普普通通的瓦罐,像这样精美的瓷器,我们还没有发现,特别是麒麟和凤凰的图案纹饰清晰,应该是一个有等级的和尚才可以享用的。”并且这位和尚的下葬方式也是违背僧规的,他不但没用龛和塔来安置遗体和骨殖,而且按照陕北民俗下葬,实在太不应该了。而李自成的家乡就在陕北米脂县。这是不是可以证明李自成并没有死在九宫山,而是出家为僧了呢?

后来龙西斌等人一次在陕北米脂县开会了解到,据记载,明朝时陕西总督汪乔年派陕西米脂的边大绶去掘李自成祖父的墓,据一个当年掘过李自成祖上墓的知情人透露,李自成祖父的墓,父亲的墓,当时就是一墓三穴型的。由此他们推断这个一墓三穴正与陕北米脂的风俗一致。陕西米脂还提供r另外一个线索,就是陕北的人死了之后,男砖女瓦留下圹符碑的符号,寓意“身披北斗,头戴三台。寿山水远,石朽人来”。这与奉天玉和尚墓中青花瓷坛上奇特的方砖符号是一样的。所有这一系列奇怪的现象,让专家们不由得对这位神秘的墓主人产生出浓厚的兴趣。1981年秋,文物考古工作者又在与夹山相邻的慈利县发现了野拂大和尚墓,墓碑上明文写道,老禅师出身行伍,出生在明朝,清朝去世。曾经“战吴王于桂州,追李闯于澧水”。

显然他所说的吴王就是吴三桂,并且他是与吴三桂在桂州作战之后追随闯王来到澧水的。另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在现在的张家界,也就是原来的永定,有一个天门山,天门山有座庙,相传是野拂大和尚在那里建的。《永定县乡土志》曾记载,野拂为闯贼之余党,从石门夹山寺“飞锡来兹、实繁有徒、丛林大举”,显然说野拂是李自成的一个部将。于是有人推测,“野拂”可能就是李白成的亲侄儿李锦,而被野拂精心侍奉的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随后,在夹山寺里还发现了镶嵌在大雄宝殿正门东侧墙壁中的<重兴夹山灵泉禅院功德碑》,因立于康熙四十四年,故又被称为“康熙帝碑”,系奉天玉大和尚死后30年的追记,碑文写道:因明朝末年的战火,这里几乎成了废墟。后来奉天玉老人从四川来到这里,重振门庭,几年之后,夹山寺就蔚为壮观了。

另外,立于清道光年间,被称为“道光碑”的《重修夹山灵泉寺碑志》,也记载:顺治初年,有个叫奉天玉的和尚来到这里,招收了很多徒弟,寺庙的衰败得以彻底改观。后来,还从夹山寺一个密藏墙洞中发现了,后来被证实是奉天玉大和尚写的《梅花百韵诗》残版和野佛和尚写的《支那撰述》残版,上面的诗句也透露出奉天玉大和尚很可能就是李自成。比如Ⅸ梅花百韵诗》中有一首《马上梅》写道:“金鞍玉镫马如龙,来去风花雪月(后面一个字脱落了),满堂春色暖融融。”一个和尚要金鞍玉镫干什么呢?难免让人怀疑;还有一首叫《东阁梅》:“东阁阁东头,徐听三公话政猷,煮茶当酒唤同流。”三公是太师、太傅、太保,皇帝手下的三个参谋,一个寻常和尚怎么可能会同三公有什么关系呢?野拂和尚的《支那撰述》中也反映出同样的信息,比如上面有“皇帝圣躬万岁万岁,尧帝之仁中宫皇,再愿满朝文武功”的句子,野佛和尚称奉天玉为皇帝,然后在夹山再愿满朝文武功,夹山已经作为他的殿堂登基了,一个普通的和尚怎么会写这样的诗句,又怎么会有“皇帝圣躬万岁万岁”、“满朝文武功”的说法呢?这一发现,更加证明了前人夹山寺的考证并非空穴来风。

1992年9月,工人们重修夹山寺大悲殿时,在大殿中部地基里又发现了一个刻着“来力印”二字的龟形敕印。据专家鉴定,它是明末清初的东西。再查阅夹山寺历史的记载,使用这个敕印的除了奉天玉和尚,再无他人。我们知道“敕”是封建社会皇帝的专用名词,一个和尚竟然运用皇帝的做法,代表皇权的敕印却埋在大雄宝殿的中央,这说明了什么呢?

两年后,在石门附近,有人挖菜窖时偶然挖到一块写着“奉天玉诏”四个字的铜牌。经鉴定,它也是明末清初的,也是奉天玉和尚的东西。众所周知,“诏”历来是皇帝专用,奉天玉和尚敢用“诏”的称号,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在奉天玉和尚身上,竟然有如此浓重的皇权色彩,说明奉天玉绝不止一个普通的和尚那么简单。

接下来的几年中,夹山附近的石门县、临澧县、澧县等地又相继发现了“永昌通宝”铜币和铸有“西安·王”字样的铜质马铃以及刻有“永昌”字样的折扇扇骨,这些东西的出土说明李自成不是没有禅隐在此的可能性。除此之外,还有这么一个事实:临澧的蒋家有许多传世的文物,包括香炉、酒杯、玉雕等珍贵的玉器,经鉴定均为明末清初的器物。这些宝物,不但工艺超群,而且价值连城,绝不应该出现在夹山这片山区,所以人们对它的来路难免会有所怀疑。而相传蒋家原本姓李,为躲避清廷的追杀才改姓蒋,当代著名作家丁玲,就是临澧蒋氏一脉,她曾说自己就是李自成的后人。这种种迹象表明,奉天玉和尚极有可能就是闯王李自成,奉天玉的称号正与他“奉天倡义大元帅”的称号相合,此外,敕印、“奉天玉诏”铜牌均属皇帝专用,暗合李自成大顺皇帝的身份。

现在看来,李自成禅隐在此完全可能,可那又是为什么呢?既然他禅隐在此,为什么还会有兵败九宫山被杀的流言呢?针对这一问题,有人推测李自成去当和尚,是形势所迫,不得已之举。当时面对强悍的满清八旗兵,大顺军接连败北,根本无法抗衡。早在大顺军退出北京城的时候,李自成就有联合南明抗清的想法,这其中还包含有民族大义的成分,毕竟清朝是满族人,满族入侵中原,辱我华夏之邦,抗清显然上升为当时的主要矛盾。可是,李自成是朱明王朝的死敌,南明朝廷更以“报君父仇”、“联清讨贼”为举国大纲,所以联合南明抗清一直无法实现。然而,面对日益紧迫的形势,李自成必须做出决断。有些专家认为,很可能在败退武昌时,就有谋士给他出主意,让他归隐,从而让部下去联络南明,共同抗清。而在当时,也只有这两股力量联合,才有可能同士气极盛、战斗力极强的清军决一胜负。也许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李自成采纳谋士的建议或者自己决定退隐。而选择出家在当时无疑是最为明智的做法,况且李白成小时侯曾有过一段出家的经历,再续前缘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会选择石门出家呢?据考证,当时石门地区处于政治边缘地带,清朝和南明的势力均未渗入,并且这里是土家族的地盘,归隐最为安全,因此,选择了在此出家。至于史书上记载的九宫山被杀说,正如前面已提到的,很可能是李自成和属下设下的一个谜局,或者说缓兵之计。因为扬言李自成已死,可以起到一箭三雕的作用:首先,可以打消南明王朝对这支大军的敌意,为联合南明抗清铺平道路;其次,可以麻痹清王朝,使其放松警惕,一旦时机成熟,便可乘势再起,卷土重来;其三,可以成功掩护李自成顺利归隐。

可以想到,在夹山寺禅隐后,胸怀天下的李自成仍然密切关注着时局的发展,与大顺军余部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继续在幕后指挥着他的部队联明抗清,“奉天玉诏”铜牌就是直接的证据。但是联合南明抗清的计划难以实现,新兴的满清王朝更以秋风扫落叶之势,逐个歼灭了反清的军事力量,李自成东山再起的愿望最终落空。这位在风云集会的明末政治舞台上声名赫赫的末路英雄,也只有在晨钟暮鼓、青灯黄卷中度过自己的后半生。澧州知府何磷的记载,如此众多的文物考证,加之对当时时局的分析,李自成归隐湖南石门夹山寺确实证据确凿,合情合理。可是这究竟是不是历史真相呢?对于此说反对者也大有人在。

他们认为此种观点漏洞百出,根本无法自圆其说。首先奉天玉从何处、何时来到夹山寺与李自成联系不上。出土的塔铭上明确表明,奉天玉是顺治九年从四川来到夹山的云游和尚,初到夹山,见古刹破败,便沿门托钵,求乞多方支持,以修复寺庙。而事实上李白成在顺治二年五月,就从历史记载中消失了,这段时间他到哪里去了?并且从未见到有什么记载说李自成到过四川,因此怎么能把这个明确记载从四川来的和尚硬附会为李自成呢?其次,塔铭记载还说奉天玉曾和当地的地方官员往来密切,修复夹山寺的时候,当地官员还捐了钱,甚至说他“历经清要”。所谓清要,据《朝野类要》卷二解释“职慢位显谓之清,职紧位显谓之要,二者兼之,谓之清要”。而事实上,完全可以肯定李自成作为明末的农民起义领袖与官方所谓的“清要”之说不可能有任何关系。再说如果真是李自成禅隐于此,试想作为清朝和南明通缉的要犯,他怎么可能抛头露面沿街求乞修庙之资呢?又怎么可能与地方官员往来密切?起码的保密措施,他都不懂吗?

据考证,塔铭的作者刘萱为明朝遗臣,他是忠于大明朝的,叉怎么可能为颠覆了明朝统治的李自成写铭记功呢?因此,奉天玉作为一个公开的身份,又与官方有着密切的关系,恰好证明了他不是李自成。

1982年冬,湖南慈利县发现的<野拂墓碑》中还有“久恨权阉”、“也逐寇林”、“方期恢复中原”等词句,表明野拂和尚痛恨明朝宦官当权,对农民起义军和清军入关十分憎恨,期望有朝一日能够收复中原失地,显然是明朝遗臣口吻,与李自成部下的身份不符。野拂与奉天玉关系密切,恰好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奉天玉不是李自成,可能也是明朝的遗臣。

从李白成余部的表现来看,如果李自成并未死去,那么大顺军强有力的***仍在,本应调度有方,进退有序。可是实际上,李自成余部的历史表现却异常混乱有降清的,有降明的,降明又降清的,或者降清降明之间徘徊不定的。出现这种局面,正好证明李自成已经死去,才会群龙无首,乱作一团。退一步说,当时李自成还有40余万人马,如果他仍健在,完全可能占据险要之处,占山为王,再树大顺旗帜,与清军继续争锋。即使不能夺回失去的江山,也不至于那么快就从明末清初的历史舞台上销声匿迹了。至少1645年五月以后,史书上再也没有任何关于李自成的政治活动了,总是不争的事实吧?这足以证明李自成确实已经兵败而亡了。现在看来,奉天玉和尚是不是隐遁出家的李自成,一时间还真说不清楚,因为正反两方面论证都言之有据,合情合理,究竟孰是孰非,史学界也难以作出定论,而所有的研究推理终久只是一种猜测。

江西南昌涂氏字辈:“智正万明金赋祖纯言文玉大天章”。

江西南昌涂氏字辈:“启仕世家名主汉唐运纪平阳盛怀”。

江西横江涂氏字辈:“日应孔孟怀,继序传宗远”。

江西九江涂氏字辈:“锡履钟居献,逢昭我令宜。

祈承登毓茂,若启本为昌“。

湖北大悟涂氏一支字辈:“文凤士奇昌品学居上邦朝廷启大运”。

湖北仙桃涂氏一支字辈:“运纪平阳盛怀襄济禹功品隆金暨玉业焕北兼东公爵唐膺厚侯封晋锡崇桂坊增甲第翊赞景仁风”。

湖北仙桃涂氏一支字辈:“大振家生胜”。

湖北恩施涂氏一支字辈:“怀尚玉世相元正兴国长永承先祖德远启明道光发荣文士盛大振家声昌万年才学广代隆开忠良同登仁善美宗莲贵庭芳。

湖北恩施涂氏一支字辈:“世正光宗德仁孝启贤良”。

湖北荆门涂氏字辈:“士之汝邦大正宗光文学必芳应世永昌正大光乐山明世修家孝为先文运必宏启德泽应远传”。

湖北天门涂氏字辈:“德孔修明远克绍在俊良”。

湖北鄂城涂氏字辈:“家声克振贻泽延名功扬”。

湖北荆州涂氏字辈:“家声忠厚远行本孝慈芳守正承先德嗣贤善自彰”。

湖北松滋涂氏字辈:“应启斯国正义洪开祖隐光庭元相必再”。

湖北潜江涂氏字辈:“怀仁守义立柱臣(栋)梁功高德大永保家乡”。

湖北孝感涂氏字辈:“鸿才达用修齐治平贻谋远招祖耀宗荣克勤继述蔚起英贤普徵人瑞基绪长适宽合孝友启后养廉善以为谊昌吉永绵”。

湖北武汉涂氏字辈:“文章 家道德允光崇建业存大仕英轩仪须隆”。

贵州遵义涂氏字辈:“智正万明金赋祖纯言文玉大天章德艺双全家兴盛世代忠良永吉昌”。

贵州罗甸涂氏字辈:“村胜首春文世大会正国天兴朝玉坤万华金光开仕举佳培元德永彰仁”。

贵州清镇涂氏字辈:“学永绍宗祖人文广大廷”

贵州开阳涂氏字辈:“应时方德山大输学士钟文明著书本仁超俊英”。

贵州修文涂氏字辈:“应正涂廷发大汗明德光宗孝传家远诗书永久长”。

贵州绶阳涂氏字辈:“尚世常孟生学怀天家正文光开大志齐乡永长春”

贵州息烽涂氏字辈:“应正涂连发大启明德光宗孝传家远诗书永久长”。

贵州印江涂氏字辈:“应国太明世当今显四时朝廷丁禄爵文武衍宗支”。

河南南阳涂氏字辈:“辛兴克保源远流长”。

河南项城涂氏字辈:“聚大营兴家帮弘祖业兆瑞祥”。

河南正阳涂氏字辈:“从善心田广存仁福履长诗书继祖德家运乃其昌”。

四川荣县玉皇堂涂氏一支字辈:“国应云芝学相芳长德兴仁裕可正朝纲承传宗贵壮本弘基广启贤良永吉祥顺”。

四川开县涂氏字辈:“祥代远华新”。

四川营山涂氏字辈:“来永远德昌光明显大良朝中伦友习邦各勤诸常”。

福建漳浦涂氏字辈:“锡履钟居献给逢昭我令宜世序相传远鸿章启运昌”。

江苏六合涂氏字辈:“正大广明清”。

安徽六安涂氏一支字辈:“万来福仁贵永子德荣华远年长富教学道期时习儒修必友成崇文光盛治秉礼建芳名端正兴邦彦贤良瑞世英应居元相位安国大家声”。

四川青神县涂氏一支字辈:“学德意伦晋加修广登俊”。

广西柳州涂氏:“光庭芳显世善鸡庆龙昌”。

云南丽江涂氏:“永长石是承朝奉国之大明耀万寿齐天正应思学”。

江西省赣州宁都涂氏字辈:“于邑上老钦承房字辈:钦仰宏起光,祖佳会肇(同“兆”)国(原“兴”),英才佐治平,君伦程泰志,礼仪著芳声”。

扩展资料

涂氏名人:

1、涂凤书,清末民国官吏。

字子厚,名起敦,四川云阳人。

光绪二十九年(1903)举人,官内阁中书。

三十二年任黑龙江龙江府知府。

宣统三年(1911),升任黑龙江提学使司提学使。

2、涂景涛,清臣,字子衡,湖南长沙人。

光绪乙亥(1875)举人。

二十四年(1898)任金州厅(辽宁金县)海防同知。

翌年被清廷任为“专派委员”,与沙俄官员履勘辽东半岛南部俄国租界,订立专条。

3、涂胜桥,中国足球运动员,场上司职前锋。

曾入选中国国家队。

先后效力于湖北武钢队、前卫寰岛队、广州松日队,现已退役。

4、涂松岩,1976年10月6日出生于北京,演员。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94级本科。

2006年在电视剧《双面胶》饰演角色李亚平,2008年电视剧《房奴》饰演谢千里。

5、涂凌,10月25日出生于浙江武义,毕业于北京**学院表演系,中国内地女演员。

1996年参演年代剧《上海探戈》,开始电视剧拍摄。

2004年主演剧情片《 燃烧的岁月3》。

家谱序言是家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这部分需要解释很多问题,一个没有序言的家谱显然是不完整的。那么今天我们通过构建这个家谱序言专题,来向大家介绍各式各样的各个姓氏的家谱序言,希望给大家的工作带来帮助。

家谱的序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分别是:①序言名称:重修家谱或支谱,一般用支谱。②说明原因:为什么重修家谱或者续修家谱,现在大多解释十年动乱族谱毁之贻尽为缘由。③叙述现状:现在本族是什么情况,在以后家族的发展情况,如今社会有志青年各奔东西等。为了让本族以后永远保持联系,勿忘祖宗等。④修谱贡献:为本次修谱信息作出贡献,提供经费,撰写等。⑤结尾:说点立谱的重要性,写个日期(干支纪年和公元纪年都要写)。⑥落款:a撰修(从有谱以来你是第多少代)世孙(名字不要写姓氏);b缮写世孙等。

当然不同的修谱人有不同的思想,有的人喜欢用文言文,以此表达对祖先的尊敬。也有人喜欢用白话文,目的则是让后人容易理解,不造成歧义。但无论哪种方式,都有其作用和意义。这里我们推荐大家使用白话文来写家谱序言。

范文如下:

王氏家谱重修家谱序言

盖闻“仑公注史记,以褒扬功臣,孔氏兴家谱,以追颂祖先,此先贤之功,世世代代而得显,祖宗之恩,子子孙孙相继而无忘焉。”是以我族自洪武迁民以来,原期即有家谱留传于后,惜遗失代远,无可追稽,幸而自廷器公以下,名字虽然紊乱,辈次因循依然当遵老年人建立家谱的意愿,即着手反复查对详加搜索。一九五一年重新建起家谱,又制订了十个排行字,即是:新、作、献、景、清、成、培、增、泽、明,从此支门清,辈次明,祖宗显,后代起名因循有章,此虽不可遗我湮没追亲之责,亦可弥我遗弃先祖之罪。

当修订家谱八部,分送两村珍藏,迄今相去仅三十一年,由于文化革命十年不安,追宗祭祖之道湮没不彰,人情淡漠,宗族涣散,九族不亲,子不知父名者,大有其人,虽知祖明者,寥而无几,各门宗牌过半遗弃,甚者投入灰烬,八部家谱尚存无几,形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可不叹哉。

噫:昔轩辕制衣冠以载史册,神农教稼穑而载书籍,三皇之德,千古而尤显,舜尧之恩,至今而昭彰,况生我父母,养我祖先,宁可忍予湮没不彰,祖先遗弃家谱至此而頺废哉。现以我族八部家谱损失不全,内容还欠完善,后代子孙待要入谱,重续家谱之举迫不容辞。

幸于一九八二年,国家安定,喜庆丰收,民富国强,百废俱兴,遵老爱幼之道又兴追宗念祖之风也,萌我族老人重续家谱宿愿,油然同声,再三商讨由丙仁、鸿禧二公亲自动笔,四处通信,着手整理,即反复查对依次增添详加批注,半年余整理就诸,这次又交我来汇编,奈我忙于医务雇及弗暇,又念我先祖之德,情不容辞,责无旁待,真使我欲进不得,欲罢不能,不得已改敢当重任,即着手整理阅而再三,反复举棋,凡男娶女适功显事绩,生亡时日,坟向墓址,无不尽量搜集,册补了原来的原本之不足,又完善了个人简史,见以原本按始祖传世次第、排号、支门、辈次,虽已分明,然若欲查我门系者,混如云天一色,漫无边迹,因我族人口繁众,支门岐多,不画以图其支门难明,辈次难分,此次又绘制了支门系统图,如百川之汇海,万脉之归宗,纲举目张,使湮者明,遗者见,支门连接辈次洞沏,一翻阅支门条然详显在目,凡欲追溯祖先,查考门次,研究祖先者,无不开卷可得矣。

又增添了一篇我族迁居家史传略,俾后代子子孙孙知其木本,水源血肉联系和历次灾荒,祖先所承受之惨景,又将历代散迁者,汇集为散迁简易录,触目可知血肉亲族,散居概况。一年余大功告竣,其中有外出久远和家失掉联系和个人简史无人供述者,恕我遗漏不录,又念及我族各地散居年湮代远,亲族联系恐其蒂落瓜离,所以此次重续广印三十余部分送各地俾尔后代子子孙孙对谱认亲,继传百世,此是我辈之予望也,是为序。

公元一九八二年

内容来源 http://wwwjiapubest198com/g/vip_200html

1、

春,正月十日,蜀郡岷山山崩,阻塞长江水流达三天之久,下游江水枯竭。刘向对此大为厌恶心惊,说:“当年岐山山崩,泾水、渭水、洛水三条江都断流,而后周幽王被犬戎所杀。岐山是周朝兴起的地方。而汉家本起于蜀、汉,如今本朝兴起之处,山崩川竭,孛星又扫过摄提、大角两星,从参星一直到辰星,国家要亡了!”

2、

二月二十日,封淳于长为定陵侯。

3、

三月,皇上行幸雍县,祭祀五色帝。

4、

皇上为了向胡人炫耀中国有很多禽兽,这年秋天,命令右扶风征发百姓入南山,西自褒谷、斜谷,东到弘农,南到汉中,张设捕兽大网,捕捉熊罴禽兽,用槛车装载,运到长杨宫射熊馆,再用网围成一个围栏,把禽兽放进去,命胡人勇士赤手空拳跟猛兽搏斗,擒获就归他所有。皇上亲临观赏。

四年(前9年)

1、

春,正月,皇上行幸甘泉,祭祀天神。

2、

中山王刘兴(刘骜幼弟)、定陶王刘欣(刘骜大弟刘康之子)都来京师入朝。刘兴只带了太傅来,刘欣则把太傅、国相、中尉都带来了。皇上觉得奇怪,问刘欣。刘欣回答说:“依据法令:诸侯王入朝,可以带上国中二千石以上官员,傅、相、中尉都是二千石,所以都带来了。”皇上让刘欣朗诵《诗经》,刘欣不仅能背诵,而且能解析。

另一天,皇上问刘兴:“你只带了太傅来,是根据什么法令呢?”刘兴答不上来。让他背诵《尚书》,刘兴又背不下去。等到御前赐宴,皇上吃完了,他还在吃,最后一个吃饱。吃完起身走下台阶,袜带松了也不知道。

皇上由此觉得刘兴无能,而认为刘欣很有贤德,数次称赞他的人材。当时诸侯王中,唯有这两位和皇上血缘关系最亲。刘欣的祖母傅太后也跟着入朝,私下贿赂赵皇后、赵昭仪和骠骑将军王根。那三人见皇上没有儿子,也都在给自己找后路,为长久之计,也跟着称赞刘欣,劝皇上以刘欣为后嗣。皇上自己也觉得刘欣一表人才,为他加元服,亲自主持加冠成人礼,然后送他回去。这一年,刘欣十七岁。

3、

三月,皇上行幸河东,祭祀后土。

4、

关东坠下两颗陨石。(《汉书 五行志》记载坠落地点为都关。)

5、

王根举荐谷永,征召入朝,任命为大司农。谷永前后上书四十余次,内容大致相同,专攻皇上及后宫之事而已,与王氏一党,皇上也明白他怎么回事,不怎么亲信他。就职大司农一年多,生病,病假三个月期满,皇上不再批准延长请假,即时免职,又过了数月,卒。

绥和元年(前8年)

1、

春,正月,大赦天下。

2、

皇上召宰相翟方进、御史大夫孔光、右将军廉褒、后将军朱博入禁中,商议“中山王、定陶王谁宜为嗣?”翟方进、王根、廉褒、朱博都认为:“定陶王刘欣,是皇上弟弟的儿子,《礼》上面说:‘兄弟的儿子,就如同自己的儿子,以他为继承人,就是自己的儿子了。’定陶王应该立为后嗣。”孔光唯独认为:“根据《礼》,立后嗣要看血缘关系亲疏,以《尚书盘庚》所记载殷朝的先例,都是兄终弟及,中山王刘兴,是先帝之子,皇上的亲弟弟,应该立为后嗣。”皇上认为:“中山王不成材,而且根据礼制,兄弟不得相继入祀祖庙。”不听孔光的意见。

二月初九,皇上下诏立定陶王刘欣为皇太子,封中山王刘兴的舅舅、谏大夫冯参为宜乡侯,又给中山国增加三万户封地,以安抚刘兴。派执金吾任宏代理大鸿胪(掌管诸侯及藩属国事务),持节前往定陶征召刘欣。刘欣推辞说:“臣材质不足以假充太子之宫,臣愿意就住在定陶国宾馆,每日能早晚请安,侍奉皇上起居。等到皇上有了后嗣,我在回到定陶,镇守藩国。”奏书递上去,皇上批复说:“知道了。”(不批准他的申请。)

二月十四日,孔光因为在立嗣问题上意见不合皇上心意,调任廷尉。何武为御史大夫。

3、

当初,皇上下诏求殷商王室后代,已经分散为十几个姓氏(宋、孔、华、戴、桓、向、乐等等),要想在其中分辨出谁是嫡系,已不可能。匡衡、梅福都认为应该封孔子的世系为商汤之后,皇上听从,封孔吉为殷绍嘉侯。三月,与继承周朝的周承休侯一起进爵为公爵,封地各有一百里。

4、

皇上行幸雍县,祭祀五色帝。

5、

当初,何武做廷尉的时候,曾建言:“世道衰微,习俗弊坏,政事繁多,而宰相之材,又赶不上古人,而独揽三公事务,所以政事废坏,不能治理,应该再恢复三公体制。”皇上听从。夏,四月,赐给曲阳侯王根大司马印绶,设置官属,撤销骠骑将军职务;以御史大夫何武为大司空,封汜乡侯;两人都增加俸禄,和丞相一样。如此三公齐备了。

6、

秋,八月初九,中山孝王刘兴薨。

延伸阅读:

华氏先祖那些事儿

2010-04-11

讲述从商汤微子到华与华,3000年来咱老华家自己的故事。

一、创姓始祖华督——和孔子家族的恩怨

华姓的创姓始祖叫华督,华督是春秋时宋国的太宰(宰相),因封地在华邑(今陕西华阴县境内),以华为姓。华督是第一个姓华的人。

当时宋国国君是宋殇公,他十分好战,在位十年,共打了十一次仗,特别是和郑国战事不断。宋国公子冯在郑国为质,华督和公子冯是哥们,十分不愿意和郑国交兵,危及公子冯的安全。

支持并执行宋殇公政策的,是司马孔父嘉。所以宋殇公和孔父嘉都成了华督的政敌。

也是合当有事,孔父嘉的妻子,美艳非常,一日上街,正被华督撞见,惊为天人,日思夜想,更促动他发动大事。

华督利用国人对战事频繁的不满,煽动国人说这都是司马孔父嘉的错,于是耸动国人攻灭了孔氏。《史记》上说:“十年,华督攻孔父,取其妻。”因为先君宋穆公临死时把宋殇公托付给了孔父嘉,所以孔父嘉算是宋殇公的保护人。华督擅杀司马孔父嘉自然引起了宋殇公的震怒,华督一不做二不休,就把宋殇公也给杀了,然后从郑国接回了公子冯,立为宋庄公。华氏由此世代为宋国大夫。

孔氏一门无法在宋国立足,逃得性命者四散奔逃,其中一人名孔防叔逃到鲁国,孔子就是他的后代。**《孔子》中说他的先世是宋国公卿,就是指这段历史。

二、从宋微子到华督

华督的先祖是谁呢?是微子。微子是宋姓的始祖,所以这姓宋的和姓华的本是一家。

微子是纣王一母所生的亲哥哥,也是著名暴君纣王的三贤臣之一——比干、微子和箕子,但他们都没能阻挡纣王的暴行和灭亡。比干被纣王剖了心。周灭商之后,箕子被封在了朝鲜,微子就率领商朝遗民封在宋国。微子成为宋国第一任国君,传了十几代传到宋戴公,华督就是宋戴公的孙子。

三、无锡华姓的始祖孝子华宝——公元481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我家这一支华姓东晋时南迁到无锡,华姓今天在无锡还是大姓,我们的先祖,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子华宝,他身历三朝 :出生于五胡乱华十六国时期的晋朝,生长于南北朝,逝世于齐朝。

华宝8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华豪跟随刘裕北伐后秦,去打长安,临走时对华宝说:等爸爸打完仗回来,为你冠婚,就是加冠,梳成人的头,行成人礼,娶妻。

刘裕最初取得了胜利,义熙十三年(417)七月抵长安,八月间大破后秦皇帝姚泓的部队,并擒住姚泓,于九月间斩于建康。刘裕留他11岁的儿子刘义真为大将镇守长安,自己先回来了。第二年的十月,华豪跟随右将军朱龄石出征,在陕西的雍州和大夏的赫连勃勃遭遇,不幸大败而死。赫连勃勃后来攻破长安,晋军全军覆没,死亡二十万人。

噩耗传到无锡,等待戴冠的华宝恸哭不已。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因为父亲说了回来为他冠婚。父亲不回来,他就不冠不婚。华宝终身都梳着小孩的发型,一辈子没有结婚。每当别人问他,你怎么梳个孩子头呐?他就仰天大哭,不发一言。

华宝70岁时,已经南齐朝了。(418年刘裕篡晋,建立刘宋王朝,479年,萧道成篡宋,建立南齐王朝)华宝的弟弟华宽见哥哥垂老,膝下无人,将自己的次子华悫过继给华宝为子。华宝的故事全国闻名,成了“481年感动中国人物”,南齐高帝于建元三年(481)嘉奖华宝,并赐“孝子”匾额,华姓由此显贵。

唐伯虎点秋香里的太师华察,和二泉印月的瞎子阿炳,都是无锡的华姓。

四、华宝的后代——无锡纳税大户“华半州”

华悫生华映,映生瑞,瑞生祥,祥生庆,庆生福,福生元,元生端,端生永,永生寿,寿生崇,崇生圣,圣生富,富生贵,贵生荣。这华荣“聪慧异常,八岁能文,十岁明春秋,十六岁中进士。”这时候已是宋朝,华荣做官做到主爵都尉,把家搬到了京城汴梁。

华荣生华梁,梁生则,则生兴,兴生良,良生原泉,都给宋朝做官。

华原泉是孝子宝的21世孙,靖康之难,华原泉时年27岁,“扈驾南渡,复居无锡”,华氏家族又回到了无锡。

在南宋这一段中国最繁华富裕的时代,华家也累积了巨大的财富。

原泉生晔,晔生天锡,锡生智,智生诠,“皆业耕于田,由亩至顷,由顷至百,百至千万,日渐以广”。华诠做官做到“授将四郎,主无锡州薄”。华诠生五子,有十五个孙,广置产业,整个家族“积田二千余顷,租税岁收四十八万余石。国赋所贡,饶于州之半数,当时故有‘华半州’之名”。所以当时无锡税收的一半都是华氏家族贡献的,故曰“华,无锡大宗也”。四十八万石的收入是什么概念呢,日本德川家康统一日本,就凭借岁入三百万石的经济实力。如果说军事,每一万石岁入可以供养250名士兵。

华诠的五个儿子,分别名叫华友谅、华友直、华友闻、华霆震和华京。我们家是华京的后人。

五、一世祖华京(尊称京一郎公),迁至福建

我们家谱中以南宋的华京为一世祖,从他开始,每一代具体姓名,生卒年月,娶妻何人,都有确切记录,华京家住常州府无锡县武陵街,不过这是宋朝的门牌号了。南宋年间,华京到福建做官,做的是延平府沙县县令,就是大家现在在街头到处可以看到“沙县小吃”的那个沙县,从华京开始,我们家就成了福建人。

京一郎公的儿子华九郎做了更大的官,相当于福广军区司令,我们家谱上记载他“宋南渡时为上将军,至宋德佑丙子岁钦命镇抚闽粤”。所以现在我们老家华家祠的对联是“武陵祖泽公闽海,荣国孙枝蔚蜀郡”,这是子孙们觉得骄傲的事。

六、勤耕俭积——二十四世,入川始祖华有端

从宋到元、明、清四朝,我们家一直住在福建。明朝末年,张献忠进入四川,对四川人进行了种族灭绝式的大屠杀,劫难之后,天府之国,仅余8万人口。锦绣成都,只剩几十户人家。到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统计,全四川还只有 9万余人。

清朝建立后,四川实在残破不堪,在当地官员建议下,康熙皇帝下了《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的诏书,下令从湖南、湖北、江西、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湖广填四川。我们家族,也是在这之后迁往四川。迁去的,是华有君(康熙五十五年迁入)和华有端(雍正四年迁入),有君和有端是兄弟俩,他们是华京的第二十四世孙。

华有端到了四川,先是做货郎,然后给别人做佃农,“心劳力瘁,勤耕俭积”,逐渐“家裕财丰”,有了些积蓄之后,乾隆六年,他和大哥华有君、姐丈廖观光一起出资,买高家坝老鹰窝一块地,就是今天的中坝安家立业,三人并给这新家园命名为“华廖兴”,期待两姓三家兴旺发达。

谁知刚刚安顿下来,便大祸临头。一场洪水,令有端家破人亡。

那是乾隆九年阴历六月二十一日,沱江突发洪水,水涨宅淹。当时华廖兴三户人家,上屋的船已经开了,有端家在下屋,没有船。这时中屋廖家船开过来,外甥廖尚莱对华有端说:“我等生则同生,死则同死,一舟共济。”可叹船一开出去就倾覆了,有端开始时把两个女儿一边一个夹在腋下,哪里夹得住!合家老小尽葬身鱼腹,只得华有端和廖尚莱舅甥二人,抓到漂来的一根木头,一人抓住一头,漂到阳邑大佛沱,得渔舟相救,活出生天。

家破人亡,从头再来,有端又是勤耕俭积,再买了龙王扁卜宅而居。

有端的妻子张氏殁于此次洪灾,得年二十九岁。所幸水退后觅得她的遗体,有端将她隆重安葬于资阳县临江寺下手红花滩王家扁庙子山观音寺后,右边土腹藏金罗汉体形肚脐穴,立壬山丙向。

张孺人所生二女皆亡,她没有留下后人,但华氏子孙对她寄以深切的感恩,一者她“佐我高祖创业,诚起家之贤助也”,二者子孙们深信,有端得以大难不死,皆“孺人精灵卫护之力”也。

有端之后再娶妻魏氏,这位魏孺人知书达理,家谱中记载她能背诵《四书》全部,遍读诗书,且晓其义。孩子们自然受教于她,亲戚妯娌们也以她为中心,围着要她讲书上的故事,最爱听的呢,就是《今古奇观》。

自有端来川,勤耕俭积,买田置宅。至魏孺人,不光男耕女织,更有男耕女读,我们家终于又成了中国传统社会最幸福的“耕读人家”。

七、乡村绅士——二十五世,华兆蕙

有端和魏孺人生有二子:兆蕙、兆芳,还有一个女儿,嫁给了杨洲。

有端42岁时才和魏孺人(24岁)结婚,所以兆蕙比父亲年纪小很多,父亲去世的时候,兆蕙只有28岁,就承担了家族的重任。但兆蕙生财有道,买了不少土地。兆蕙深感父亲和自己的创业艰难,作了华氏家训,流传至今。

家谱中记载了兆蕙的一些事迹,挑一件说说:当时简州州长姓孙,绰号牯牛,犟得很,那时候大家喜欢种甘蔗熬糖,他严令不准,必须种水稻,可能是有个粮户必须种多少粮上交的政策。华兆蕙就带着周围的一些农场主去找他,解释我们这个地方是坝地,只适合种甘蔗、花生、烟叶、芋麦、红花、芸苔等,不是乡沟平原方便垦田蓄水栽秧,州长的禁令就不了了之了。

华兆蕙是乡村绅士,也是严厉的家长。是他,承继父亲的基础,壮大了华家的家业。子孙都在他的荫庇下成长了。从家谱中,可以看到中国人对祖先真挚的感情,是啊,每一分田地、财富,都是祖先勤耕俭积传下来,叫人如何不拜祖先呢?

家谱中还留下一些诗文,下面这两首,是一位叫陈云龙的先生来兆蕙家做客时写的:

《题华老蕙山庄》

客向龙王沱口回,老君山下墅堂开。

清溪不近仙源洞,那得渔舟傍晚来。

读书声里两三家,橘柚乡中溪路斜。

桂酿已开留客醉,可能更就东篱花。

八、增基续产——二十六世,华成均

兆蕙生四子:成伟、成纲、成苑、成均,女儿也有四个,分别嫁给了陈先生、赖文光、江启淮、刘光宗。

成均是我们的先祖。家谱上说他“素性谦谨,俭约持家,履厚席丰,无矜骄之气,增基续产,有先祖之风。”他自幼体弱多病,父亲不忍心他苦读劳心,但他天资聪慧,一览周知,修身养性,亦得七十九高寿。

九、资阳三大才子之一——二十八世,华光瑶

成均生绍桢,绍桢在家谱中没有太多记载,只有生卒年月。绍桢生三子:光琼、光瑶、光璠,还有四个女儿,分别嫁给张桂均、赖世文、蒋光斗、吴其德。

光瑶是我们的先祖,生于同治六年。光瑶的故事,就是有才,据说到县里考试,考官都高兴的煎鸡蛋给他吃。当时资阳有三大才子,三个人名字里都有一个“光”字,所以称为“资阳三光”,风头一时无四。家谱中写到他,内容都是考试,哪一场考了什么题目,考了第几名,考官有何评语等等。

九、三十二世,华与华

光瑶生克镇,克镇生启霖,就是我爷爷。我爷爷兄弟四人,在祖辈积下的田产上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其实不断分家已没有多少田了,但还是地主。打土豪,分田地,他就跑了,隐瞒身份,跑到贵州,当了铁路工人。我父亲也跑到贵州跟他。在贵州“此间乐,不思蜀”,但思念留在家乡的亲人,便去信回家叫我奶奶和叔叔、姑妈都躲到贵州去,他不知道此时已没有私人通信可言,家书暴露了行踪,家乡来人,将他做为“流亡地主”抓回批斗。

但经此一劫,我父亲还是留在了贵州,我们家就成了贵州人。

1974年8月,华楠出生,华与华兄弟就在贵州省遵义地区道真苗族仡佬族自治县上坝土家族自治乡胜利会师了。

2002年,我们就创办了这间公司叫华与华。

有努尔哈赤、皇太极、康熙皇帝、雍正皇帝。

努尔哈赤:天命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后金政权创立者。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年号天命。在位11年。努尔哈赤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完成了统一女真各部大业,对后来满族共同体的形成,对加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辽东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皇太极:天聪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643年),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继后金汗位,以次年为天聪元年。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并以是年为崇德元年。前后在位17年。在位期间,注意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作战,确定满族族名,建立清国,为清王朝的确立和后来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康熙皇帝: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平定了三藩叛乱,收复了台湾,驱逐了沙俄势力,又平息蒙藏地区动乱,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上,康熙也创下对后世产生积极影响的重大业绩,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雍正皇帝: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对有碍于皇权的反对势力大加挞伐,有效地改善了吏治,增加了国库收入,为乾隆朝社会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扩展资料:

家谱名称繁多,大致有宗谱、世谱、族谱、家乘、祖谱、谱牒、宗谱、会通谱、统宗谱、支谱、房谱等称法。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家谱为记载某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作用,为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产物。

家谱为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能够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相传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为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族谱

-努尔哈赤

一、湖南邵南蒋氏族谱字派:千万才必仲,天大惟馨晋,藻干舒民泽,迪思淑尔类,仁义礼智信,宏贻偑永怀,誉履庆方开。

二、湖南长沙蒋氏派语

通谱公派:恭维先泽本隆昌,世序敦和(亲)肇锡长,钜望汉中经鼎盛,鸿动楚宇灿云章,诗书力业登科甲,孝友承家选俊良,蔚起人才昭善述,魁名辉映冀联芳。

光甫公老派:国忠成原志祥乾,道德清廉庆寿全,宁湘楚里英明广,斗柄文衡祖振严。

乾隆庚戌六修谱旧派:宁湘开泽远,作述在贤良,孝友芳名久,光先绍汉长。

迁徙传播

蒋姓的最初发祥地为河南,尊伯龄为处姓始祖。伯龄受封大约是在公元前1046年,当时的封国在河南省尉氏县西。大约在周宣王时(公元前827~公元前782年),西周为了强化对淮河中上游地区的控制,将姬姓蒋国迁至河南淮滨县东南。

西周末,蒋伯龄的第九世孙蒋诞(字仲世)为周幽王的太子太傅。周幽王命蒋诞之子蒋薨返蒋国,越十代孙蒋蟾一直住在河南的弋阳,传位到蒋简。战国周烈王七年(公元前369年),楚宣王灭蒋国。蒋氏后裔除部分留居河南之外,其余都四处流亡。

-蒋姓

李自成兵败后的生死之谜九富山兵败被杀说是吗

关于李自成的结局,史书记载最详细的一种说法就是在湖北九富山兵败被杀。据载,李自成山海关大战失利后一路南撤,逢战必败,溃不成军。由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