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家谱字辈大全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1浏览:4收藏

孙氏家谱字辈大全,第1张

孙氏家谱字辈

山东般阳(般阳: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旧称)孙氏:古般阳孙家大庄,现为博山区白塔镇大庄村,十五世至二十六世辈份用字为覃、惟 、凝、即、肇、启 、豊、 寕、 崇、 振 、方 、成。部分字辈已用国标简化字。

如:肇字辈也用“兆”字,启字辈也用“启”字,豊字辈也用“丰”字,寕字辈也用“宁”字,书字辈也用“书”字,义字辈也用“义”字。般阳孙氏家谱行辈用字,十世前行辈用字较乱,从十一世敬遵前谱,行辈用字如下:

允 聿 洵 爰 覃 惟 凝 即 肇 启 豊 寕 崇 振 方 成

令 绪 延 绍 代 遇 文 明 诗 书礼 义 仁 德 昌 宏

山东颜山(颜山: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旧称)孙氏(相府孙):颜山孙氏(相府孙)自明洪武年间由河北枣强迁居颜神镇(今博山区),已历六百余年。六世祖讳延寿(孙延寿),让产还金,里人推重。更以琉璃为业,实开博山陶琉文化之先河。

九世祖讳廷铨(孙廷铨),贞亮清谨,老成谋国,翊赞两朝。历官兵部、户部、吏部尚书,康熙元年拜内秘书院大学士。虽权重望崇,然始终以清白著闻,有“一代帝师”之誉,民间多尊称“孙国老”。实为颜山孙氏家族之荣光。

颜山孙氏后裔始终恪守先人家法,孝悌力田,守份读书。无不为祖先撰谱时寄厚望于后世,以期重振家声而感怀。赖祖先之德,后裔今已枝繁叶茂,人口众多。颜山孙氏自清乾隆年间、道光年间及民国二十年(1931年),凡三序家谱。

扩展资料:

起源

孙(Sūn)姓是当今中国第十二大姓。“百家姓”中孙姓排名第三,起因于吴越国主钱□之爱妃为孙氏。孙姓最早来源于春秋时期的姬姓卫国,为周文王之子卫康叔的后代。得姓始祖:孙书。齐国大夫,因为伐莒(周代诸侯国)有功。

齐景公把他封在乐安(今山东省博兴县北),并赐他孙姓。孙姓起源很多,主要有:出自姬姓,源于春秋卫国国君康叔,乃先秦孙姓来源最主要一支。《元和姓纂》载:“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

出自芈姓,春秋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此乃孙氏第二大来源。孙叔敖任楚国令尹时,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为一代名相。其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以他的字中“孙”为姓氏。孙叔敖便是这支孙姓的始祖。

-孙姓家谱

孙氏家谱字辈

山东般阳(般阳: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旧称)孙氏:古般阳孙家大庄,现为博山区白塔镇大庄村,十五世至二十六世辈份用字为覃、惟 、凝、即、肇、启 、豊、 寕、 崇、 振 、方 、成。部分字辈已用国标简化字。

如:肇字辈也用“兆”字,启字辈也用“启”字,豊字辈也用“丰”字,寕字辈也用“宁”字,书字辈也用“书”字,义字辈也用“义”字。般阳孙氏家谱行辈用字,十世前行辈用字较乱,从十一世敬遵前谱,行辈用字如下:

允 聿 洵 爰 覃 惟 凝 即 肇 启 豊 寕 崇 振 方 成

令 绪 延 绍 代 遇 文 明 诗 书礼 义 仁 德 昌 宏

山东颜山(颜山: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旧称)孙氏(相府孙):颜山孙氏(相府孙)自明洪武年间由河北枣强迁居颜神镇(今博山区),已历六百余年。六世祖讳延寿(孙延寿),让产还金,里人推重。更以琉璃为业,实开博山陶琉文化之先河。

九世祖讳廷铨(孙廷铨),贞亮清谨,老成谋国,翊赞两朝。历官兵部、户部、吏部尚书,康熙元年拜内秘书院大学士。虽权重望崇,然始终以清白著闻,有“一代帝师”之誉,民间多尊称“孙国老”。实为颜山孙氏家族之荣光。

颜山孙氏后裔始终恪守先人家法,孝悌力田,守份读书。无不为祖先撰谱时寄厚望于后世,以期重振家声而感怀。赖祖先之德,后裔今已枝繁叶茂,人口众多。颜山孙氏自清乾隆年间、道光年间及民国二十年(1931年),凡三序家谱。

扩展资料:

起源

孙(Sūn)姓是当今中国第十二大姓。“百家姓”中孙姓排名第三,起因于吴越国主钱□之爱妃为孙氏。孙姓最早来源于春秋时期的姬姓卫国,为周文王之子卫康叔的后代。得姓始祖:孙书。齐国大夫,因为伐莒(周代诸侯国)有功。

齐景公把他封在乐安(今山东省博兴县北),并赐他孙姓。孙姓起源很多,主要有:出自姬姓,源于春秋卫国国君康叔,乃先秦孙姓来源最主要一支。《元和姓纂》载:“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

出自芈姓,春秋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此乃孙氏第二大来源。孙叔敖任楚国令尹时,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为一代名相。其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以他的字中“孙”为姓氏。孙叔敖便是这支孙姓的始祖。

-孙姓家谱

要是想更清楚了解看《青州颜神镇志》,在贵区方志馆应该有这本书,这本书的历史地位相当重要。

《颜神镇志》是福建漳州市长泰县叶先登在青州时编撰的。叶先登明末清初人,他是明崇祯十二年的举人,清顺治九年的进士,在翰林院住了七年检讨官,后来出外当监司,西凉(甘肃、陕西一带)参议,迁潞安(山西长治一带)副使。因抚军要他把一个偏将考核成“下下”成绩,他不干,就被左迁青州别驾,当了三年,于康熙五年正月回家。他在翰林时考试时,拔榜首曹贞吉。康熙十七年,郑成功攻破长泰县城,他被俘虏,在厦门岛关了一年放回(其它两个巨绅死了)。他年九十而逝。他著作甚多,但都难看到,除县志上一些,还有网上有《木天草》、《颜神镇志》(

博山古称“颜神”,人文景观十分丰富,这里有现存历史最悠久的齐长城; 有“长勺之战”古战场,始建于后周的颜文姜祠;有始建于1602年的碧霞元君行宫以及因园、范公祠等。博山还是清代帝师孙廷铨、清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赵执信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志的故乡。 博山陶瓷琉璃久负盛名,陶琉产品畅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博山饮食文化丰厚,别具风味的博山菜肴和地方小吃,在鲁菜中占有重要地位。 颜神是昨天的博山,博山则是颜神的延续和发展。 距离淄博市中心最远的市辖区博山,是一座美丽的山城。270年以前,这里的地名叫做颜神镇。四围群山跌宕起伏,东南方向耸立着山东省第四高峰鲁山,淄河、沂河、孝妇河以及汶河的一脉支流从鲁中山地汩汩流出,分别向着北方和西、南方向蜿蜒而去。 博山地区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属于齐国马径邑,称做“弇中”。秦代属济北郡嬴县。西汉至魏晋,北境属济南郡般阳县,东南境属泰山郡莱芜县,南北朝刘宋时属泰山郡嬴县。北魏中兴元年(公元531年)划归般阳县,属清河郡齐州,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0年)改属贝丘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属齐郡淄川县。唐初改制,设河南道,隶淄州淄川县,贞观经五代至宋代归属基本未变,这时候的颜神已成为鲁中重镇。金代属于山东东路淄州淄川县,称颜神店。元代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置颜神镇,属益都路益都县。明代属青州府益都县。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博山首次设立县的建制,在原有的颜神镇基础上,又把益都县的孝妇乡、怀德乡,淄川县的大峪等个村庄、莱芜县的乐疃等个村庄合并过来,取名于城区东南方的博山,叫做“博山县”,县政府就设在颜神。 颜神在金朝的时候,已经和北方相距百里左右的金岭、张店一道,并称为淄川县三大重镇。在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三月,由明代后期文坛领袖、时任分巡青州兵备道副使的王世贞创建的石城工程开工,3个月后竣工,环城一周3里。王世贞撰写了《建颜神石城碑记》,和明代前七子中居首位的李攀龙所作《颜神镇石城记》一起镌立于石城之下。一座“周围三里”的小城落成,竟有两位文坛领袖为它撰文,为颜神镇带来莫大的荣耀。到清同治初年,又围绕旧城的东西南三面加筑了围墙,称为东圩;同时在税务街、西冶街一带修建围墙,称为西圩。这东西两圩包括的范围,构成博山城区的主要部分。 颜神店的得名,与凤凰山下的孝妇河直接相关。孝妇河最早的名字叫做袁水,后来又改叫泷水,古籍上也有记为笼水的。郦道元的《水经注》、顾野王的《舆地志》里,都有关于这条河的记载。至于孝妇河的名字,却出自一个流传久远的神话传说。说的是齐地孝妇颜文姜年轻守寡后,依然孝敬公婆,精心侍奉,远道挑来甜水,不以三九严寒、盛夏酷暑而中断。终于感动了上天,将灵泉生于颜文姜室内。凶恶的婆婆见她不再挑水,却天天有水,心生怀疑,找借口将儿媳打发出门,进颜文姜房间揭去灵泉上的笼盖,泉水喷涌而出,流成孝妇河。这个故事多年流传民间,情节越来越具体,连颜文姜的籍贯、她翁姑的姓氏也都有了。 早在唐朝天宝年间,就有人在灵泉上建起一座颜文姜祠,统称“孝妇庙”。宋神宗熙宁年间,有人更进一步为她续起家谱,说她是孔子大弟子颜回的后代。从此,颜文姜沾了圣裔的光,被朝廷封为“顺德夫人”,颜文姜祠也被赐额曰“灵泉庙”。 纵览古今中外,一个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总也离不开水源。灵泉庙一带涌出的水流,吸引先民们在附近居住下来,逐步形成了早期的城镇,并且一步步发展壮大。然而,并不是所有水源充足的地方都能发展成为一座城市。颜神镇的发展壮大有着更加具体、更加特殊的原因。颜神镇四面环山,自古地寡土瘠民贫。史料记载,清雍正十二年设立博山县时,上、中、下、下下四等地共有75万余亩,其中上、中两等地只占177%,农业收成满足不了民众的口粮,很大一部分需要邻县的供给。最早的时候地广人稀,随着人口的繁衍,吃饭就越来越成问题。生活在农业社会却填不饱肚子,颜神人便把目光转向了农业以外的领域,以寻求维持生活的途径。于是,颜神人透过瘠薄的土地,发现了地表下的宝藏。那沉睡于地下的煤、铁、铅、红土、陶土、黏土、铝矾土、焦宝石品种繁多,蕴藏丰富,正可做为农产品不足的重要补充。因为这里离益都县治180里,地域偏僻,是封建统治阶级鞭长莫及的薄弱环节,才使得久禁开采的矿藏以民营、私营的形式发展起来。 颜神镇境内的西河、黑山、万山、山头、福山、八陡、石炭坞等地,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而且埋藏很浅。几户人家联手,用一架辘轳,数条绳索,三五把镐,三五盏灯,再有家家户户都有的条筐,就可以凿出两三米口径、多米深的煤井,形成源源不断的产、供、销一条龙。人口多的,甚至一户人家就可以挖出煤来。颜神镇的煤炭不仅换来生活所必须的粮食、布匹,而且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燃料的便利。到清朝前期,颜神镇的煤炭开采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雏形。出卖劳力借以为生的贫苦采煤工人,成为付出开矿资金的原始资本家“攻主”的剥削对象。他们的辛劳,为资本家换来了丰厚的利润。 陶瓷工业在颜神镇被称为“窑业”。博山大街、五龙、山头、北岭、窑广、福山、石炭坞等地,是重要陶瓷产地。窑业的发展与煤炭发展最为密切,靠近煤层的黏土是形成陶瓷坯胎的主要原料,煤炭又是陶瓷烧成工序的便捷燃料,二者形成了相互促进、水乳相融的关系。20世纪发现的大街古窑遗址以及北岭窑神庙残碑,证明至少在宋代,颜神人已经开始烧制陶瓷,并且已用煤炭烧窑。煤炭用于烧制陶瓷,这无疑是淄博古陶瓷业一次质的飞跃,它促进了瓷质、色泽上的大幅度提高和烧制成本的大幅度下降。由于颜神陶瓷具备价格低廉、质地坚硬、品种齐全等优点,不仅占据了山东地区的农村市场,而且远销黄河流域其他省份和关外,为后来淄博成为中国著名陶瓷产区奠定了基础。 在陶瓷企业最集中的山头地区,曾经世代相传舜王造福人民、合土烧制陶器被奉为窑神的事迹。虽此说无从考证,但早年村北大窑神庙附近的一座小窑神庙内,窑神塑像身后墙壁上绘有一幅“舜王耕田”壁画,却是历代山头人耳熟能详的事实。清代山头窑业发展迅速,窑神崇拜也更加兴盛。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山头各窑主筹集巨资,在小窑神庙旁新建了占地余亩的大窑神庙。庙坐北朝南,两侧石鼓横放,鼓面相对;窑神大殿肃穆庄严,陶制影壁更是独具匠心:高米,宽米,方石底座,琉璃瓦盖顶。影壁前后两面均用浮雕陶砖砌成,釉面黄褐,技艺精湛。前面雕有三鹤二鹿,叫做“鹿鹤同春”。影壁后面雕有一只麒麟模样的怪兽仰首望月,叫做“贪狼望月”,以贪狼脚踏八宝仍不满足,还妄想得到月亮的传说,劝喻世人不要贪得无厌。这是淄博历史上最早的陶瓷壁画。窑神庙东西三套院间,主体工程窑神大殿殿顶斗拱飞檐,大脊雕刻生动,前檐下方石柱上有一副遒劲有力的对联: 范金合土,陶铸五行补造化; 食德饮和,俎豆千载拜冕旒。 大殿三间相通,除正门外东西另有边门。殿内神台正中是头戴冕旒的窑神,火神、风神、山神、土地分列两侧。东墙上绘《窑王出巡》,西墙上绘《窑王进京》,后壁是条屏式山水、人物壁画四幅。炉神庙中院为三面屋、一面墙;后院狭窄,有三间大厅房,叫做“观厅”。打开观厅后壁上的高扇木窗,正对石戏台。石戏台为高台尖顶亭式建筑,底座以方石砌成,台高15米左右,台前场地宽阔,可容纳千余人看戏。依附炉神庙兴起的庙会,日期是每年的五月端午、八月十五,届时四村八庄民众纷至沓来,庙内香火旺盛,窑主赠匾颂神,石戏台连唱大戏,十分热闹。到光绪年间,山头人范成祥、后峪人刘在英等一批能工巧匠,应邀对窑神庙内外修饰一新。民国初年窑神庙中、后院办过私塾学堂。解放初期,山头窑业工会在这里办过识字班。20世纪50年代末,窑神庙还作过博山陶瓷厂保健站住所,70年代在厂区改造中全部拆除。 琉璃是颜神镇除煤炭、陶瓷外的第三大产业,产品叫做料货,从事烧制琉璃业的人被称为炉匠。大约从元末明初起,琉璃业开始兴起。琉璃的主要原料是马牙石、紫石,颜神镇境内有岱庄蟠龙山、岳家庄东南山、东石马南山和岳阳山、黑山多处生产,并且原料色泽丰富,为制作五彩缤纷的料器创造了条件。琉璃属于装饰品的范畴,社会需求量明显少于陶瓷。生产作坊大多在西冶街一带,产品有珠子、珠帘、屏风、棋子、枕顶、灯壶、灯盖、灯罩烟嘴、鼻烟壶及各类玩具、零星器物,品种繁多,琳琅满目。颜神镇由此成为中国最著名的琉璃产地。年代初期,在博山大街兴建百货楼的工地上发现一处古琉璃作坊遗址,在400平方米的地槽中,有大型炉址一座,小型炉址21座,炉与炉之间的距离近的只有一米。这样数量众多、排列密集的炉群,即使在近代的琉璃作坊中也不多见。专家依据现场地层和出土的元带瓷器窖藏、明代洪武铜钱,认定这一遗址的年代应在元末明初。遗址中出土了簪、笄、扣、环、圆珠、瑶珠等标本,颜色有红、黄、蓝、绿、白、黑、茶晶、乳白等,非常绚丽多彩,早期的装饰手法在600多年前已初露端倪。比如白色笄的顶部蘸上红、蓝、绿色斑点,这是近代“蘸花”的先驱。瑶珠的形状犹如一只螺栓,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特别是瑶族衣帽上的特需饰物。清初博山人孙廷铨曾在《颜山杂记》中记载博山琉璃销售“南至百粤”,瑶珠的出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如今,博山公园路小学西北的一处高埠上,还有一座炉神庙遗址,庙院为正方形,长宽约10米,庙门为联拢式建筑,正院有前出厦的大殿间,上面覆盖着琉璃瓦和五脊六兽,殿内雕梁画栋,上面的金碧绘画依稀可辨。这座始建于明代的炉神庙,近年以来一直作为博山琉璃业的象征,它的兴衰反映了琉璃业的枯荣。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在博山琉璃业已有很大规模的情况下,由炉行中人徐应元首发倡议,并且征得炉行著名士绅孙延寿的支持,集资创建了这座炉神庙。初建时规模很小,只有间殿堂,供奉女娲,以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琉璃业也炼五彩石为业之意,把女娲认做炉行的祖师,庙名为“祖师炉神庙”。万历四十六年,以孙延寿、房宗义、徐应元人结成“炉行醮会”规定每年三月初三为祭祀祖师的日子。这一天全行业停产搞纪念活动,炉工们可以在炉神庙中饮酒作乐,欢度节日,各类商贩也都往这里汇集,逐渐形成了博山地区的三月三炉神庙会。后来炉神庙年久失修,加上博山富户蒋、钱二家在附近建起一座规模很大的洪觉寺,愈显炉神庙之破败。到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李元和、姚克章等人出面筹集资金,对炉神庙进行修葺,更名“女娲宫”。此后琉璃业日渐兴盛,香火丛集,女娲宫又显得狭窄。道光四年,在京城做官的博山人蒋天钧、蒋天珍兄弟献出女娲宫后的一块宅基地,作为拓展用地;石经、李鼎钟、姚潭等人倡导、筹集白银2000余两,用5年工夫实施扩建工程,更名“炉神庙”。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炉行再次修葺炉神庙,并且在庙南隅修筑高堰,在上面建造一亭,后世称为“团瓢”。此亭位于博山制高点,登亭可俯瞰博山城,万千风景尽收眼底。可惜此亭已经被拆除。至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捻军攻入博山,炉神庙受到一定的损害,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又一次重修,并加塑一座火帝神像,反映了“熔炼之功莫大于火”、“火帝之功不可不报”的炉行思想观念。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腊月,炉神庙又成了维系内部团结、体现集体意志的重要场所。炉行公众上千人痛打候补道员赵尔萃,捣毁了企图垄断炉行的“琉璃公司”。事发之前,炉行领袖在炉神庙鸣锣聚众,事发之后又在炉神庙内多次开会,商量对策。在这一事件中,青州知府冯如骙站在炉行一边,为他们仗义执言,事后炉工们把炉神庙北厅辟为冯如骙的生祠,四时香火不断。民国以后,炉神庙曾经辟为学校,后为“炉业公所”,庙中住着一位法号“大惠”的和尚,常有社会上层人物和富户到这里聚饮。炉神庙会在这一时期分为大炉、小炉,三月三仍然是大炉业主的庙会,而经营小炉的贫苦炉工的庙会被改成了二月初二。解放后炉神庙里住过华东印刷厂、淄博工人报社等机关,并一度成为博山公园路小学的校舍,于八十年代末期恢复成炉神庙,近期复重新修缮,建成琉璃园。 煤炭、陶瓷、琉璃三大行业的发展,带动了颜神镇商业的迅速发展。康熙初年《颜神镇志》和乾隆年间《博山县志》,多处记载了境内繁华的商业活动。颜神镇由此一跃成为方圆数百里的商贸中心,又进一步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人们以窑、炉产品换来了丰富的物资,商品经济的发展终于换来了一方富庶。世纪初出版的《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对颜神镇的居民结构作过估计,认为这里每矿需要工人百名至数百名,总数有余人。城区陶瓷、琉璃业工人总数7300余人。男女都能自给自足,没有职业的人极少。还记载城区有银号10家,酒店60家,药材行4家,炭业行40余家,其他饭馆和零星销售点为数甚多 颜神镇经济蓬勃兴起,引起舆地学家和诸多文人学士的的关注。顾祖禹在《读史方舆记要》中说,颜神镇适宜陶瓷生产,又出产铅和煤,人口稠密,商旅接踵而至,政府还在这里设了巡司和课税局。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记录了颜神镇7处铅矿的分布和守卫情况。王士禛《香祖笔记》记下了颜神镇多煤矿,引四方商贩群聚于此的场面。而李攀龙更进一步把颜神镇称做“淄、莱、新、沂之间一都会”。

《山东文献集成》是山东省政府特批重大文化工程,二○○五年获准立项,二○○六年初正式启动,是一部大型影印古籍丛书,其宗旨是抢救保存山东文献,计划搜集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山东先贤遗著稿本、钞本、稀见刻本一千种,影印出版。全书精装二百册,十六开本,每册八百页,分四辑陆续印行。每辑所收之书略依经、史、子、集、丛五部分类编排。第一辑五十册,收书一百七十九种,已于二○○六年十二月正式出版。经过二○○七年一年的辛勤工作,到二○○七年底,第二辑五十册的编纂出版工作已经完成。

《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本着第一辑业已确定的宗旨,进一步扩大收集范围,共收入山东先贤遗著三百五十五种。其中稿本九十三种,钞本一百四十一种,刻本一百一十三种,旧排印本四种,石印本四种。经牟庭、纪昀、王芑孙、傅增湘、王献唐、栾调甫、路大荒、屈万里等名家批校题跋的本子有四十种,其中王献唐先生题跋的有十四种。

稿本较重要的有明淄川毕自严《白阳毕公自严遗迹》一卷、清诸城李慎《周易注解》八卷、清安丘王筠《礼记读存》一卷(王献唐跋)、《顾亭林年谱校录》一卷、清历城王维言《夏小正笺疏》一卷、清济宁许鸿磐《方舆丛录》十二册、清掖县侯登岸《掖乘》十六卷、清日照许瀚《拟史籍考校例》一卷、《许印林手稿》一卷、清章丘张笃行《杜诗七律》四卷、清黄县王守训《彩衣楼诗话》四卷等。

钞本值得重视的有清黄县姜其垓《周易古本集注》十二卷《续编》二卷(清钞本)、清潍县郭麐《潍言》四卷(民国二十二年秦玉章钞本,王献唐批注并跋)、清鱼台马星翼《国策补遗》不分卷(旧钞本,王献唐跋)、清祥符周亮工《全潍纪略》一卷(清钞本)、佚名《黄培文字狱案》一卷(清钞本)、清曲阜孔尚任《画林雁塔》不分卷(清初钞本)、明淄川毕自严《毕伯阳奏稿》一卷(明钞本)、明泰安萧大亨《北虏风俗》一卷《北虏世系》一卷(民国十三年江安傅氏藏园钞本,傅增湘校并跋)、清嘉善浦曰楷《莱阳竹枝词》一卷(清钞本)、清安丘王筠《周虢季子白盘释文》一卷(民国潍县丁锡田钞本)、清潍县陈介祺《宝簠斋集各家彜器释文》不分卷(民国黄县丁菊苏钞本)、清昌乐阎湘蕙《谚语类钞》四卷(民国二十六年山东省立图书馆钞本)、清淄川张笃庆《昆仑山房郢中集》三卷《昆仑山房诗集》十三卷(清钞本)等。

刻本值得注意的有清即墨黄守平《易象集解》十卷(清同治十三年即墨黄氏漱芳园刻本)、清济阳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十七卷(清乾隆八年济阳高廷枢刻本)、清滕县张耕《古韵发明》不分卷(清道光滕县张氏芸心堂刻本,仪徵阮元序)、清新城王兆弘等《新城王氏世谱》八卷(清乾隆二十五年新城王氏刻本)、清益都孙廷铨《颜山杂记》四卷(清康熙五年刻本)、明海宁查志隆《岱史》十八卷(明万历十五年戴相尧刻本)、清益都薛凤祚《历学会通》六十五卷(清康熙刻本)、唐临沂颜真卿《颜鲁公文集》十五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清嘉庆七年曲阜颜崇槼刻本)、明历城边贡《边华泉集》八卷《边华泉集稿》六卷(清康熙历城张刻本)、清海丰吴重憙辑《吴氏石莲庵刻山左人词》十七种(清光绪二十七年刻本)、清栖霞郝懿行等《郝氏遗书》三十四种(清嘉庆至光绪年间郝氏刻本)等。

在第一辑相对集中收入日照许瀚、历城马国翰、诸城刘喜海、黄县王守训、单县时庸劢、聊城杨氏、曲阜颜氏、山左诗钞各系列文献之後,本辑则相对集中收入淄川毕自严、淄川张笃庆、益都赵执信、泰安赵国麟、新城王祖昌、历城李廷芳、安丘王筠、栖霞郝懿行、历下王维言、黄县丁菊苏、即墨黄氏、鱼台马氏、安丘曹氏的著作,以及明清青州诗钞、武定诗钞等系列文献。

王筠作为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本集收入他的《说文解字句读》三十卷(清归安沈锡胙批校本)、《说文释例》二十卷(家刻本)、《说文系传校录》三十卷(家刻本)、《礼记读存》一卷(稿本)、《顾亭林年谱校录》一卷(稿本)、《周虢季子白盘释文》一卷(钞本)、《覆瓿社灯谜》一卷(稿本)、《清诒堂灯谜》一卷(稿本)、《菉友杂著四种》(家刻本)等十二种。这对全面研究王筠创造了更便利的条件。其中《灯谜》稿本二种,在过去属游戏文字,今天看来,却颇觉难得,是民俗学的重要文献。

即墨黄氏明清以来科名不断,交游甚广,为山东地方望族。前辑已收入黄守平《黄氏家乘》二十卷(钞本),本辑收入黄守平《周易集解》十卷(家刻本)、黄垍《夕霏亭诗》二卷(钞本)、黄守平辑《黄氏诗钞》六卷(稿本)。其中《黄氏诗钞》稿本是山东省委党校图书馆新发现的孤本,内收即墨黄氏一门三百年间诗人,自明嘉靖三十二年进士黄作孚至清中叶黄守思,共七十二人的诗作三千九百九十七首。前後十代,代代不断,是典型的文学世家。该书的发现和影印出版,对研究明清家族文学应是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安丘曹氏在清康熙年间甚为显赫。曹贞吉,康熙二年山东解元,三年成进士,与王士禛、朱彝尊等唱和,活跃于清初诗坛。其弟曹申吉少年巍科,官至贵州巡抚,死于吴三桂之难。後人文脉绵延,称一时之盛。本辑收入曹氏一门诗、文、词集三十四种,其中稿本三种,曹氏家钞本二十一种,多未刊行,传世极罕。不仅是研究家族文学的重要资料,而且有助于研究清初的历史和清初的文学史。

许瀚是清中期著名的金石学家、小学家,一生为人作嫁衣,仍然留下了极为可观的高水平著述。第一辑影印的王献唐辑《许印林遗书》二十种已令人叹为观止。本辑又收入他的稿本二种,其中《拟史籍考校例》尤为重要。众所周知,章学诚曾用十馀年精力纂修过一部目录学和历史文献学的巨著《史籍考》,先後经过毕沅、阮元、谢启昆等大员资助,成稿五百卷。道光二十五年江南河道总督潘锡恩邀请许瀚、包慎言、刘毓崧等修订章氏遗稿。道光二十六年许瀚拟定了这份《校例》,开头说:“繁冗重复,漏略殊误,均所不免。”经过三年的努力,最後定为三百卷。虽卷数减少,但内容增加了四分之一。可惜这部巨著咸丰六年毁于潘锡恩家火灾。王重民在为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补写的《後记》中详细考证了《史籍考》的纂修过程和悲剧性结局,他说:“许瀚在修订工作中起着领导作用。”这部凝聚着许多学者心血尤其是许瀚心血的章学诚遗著,不幸失传。这件许瀚写于道光二十六年清明节前三日的《拟史籍考校例》手稿,可供我们摩挲,想见《史籍考》这部巨著的模样。

本辑收入的《黄培文字狱案》一卷,是关于清初黄培文字狱的有限的原始记录材料汇集,该书山东图书馆藏有清钞本,下半页多缺字。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一部钞本,经核即为山东省图书馆藏钞本的底本,其下半霉烂,字不可识,而且个别文字在传钞之後又有损失。可见将山东省图书馆藏清钞本影印出来,是有抢救意义的。

本辑收入的某些古籍,是一向受到关注的。如张笃庆《昆仑山房诗集》清钞本十三卷与蒲松龄研究有密切关系;万历刻查志隆《岱史》十八卷是流传不广的重要泰山史料;明代诗人边贡的诗集,传世常见的是王士禛的选本《华泉先生集选》四卷,此次影印的康熙刻《边华泉集》十四卷足本一向难得;顺治年间兼通中西法的数学家和天文历法专家益都薛凤祚被《清史稿畴人传》称为“畴人之功首”,他的巨著《历学会通》六十五卷刊刻于康熙间,传世足本甚少,今从北京大学借得全本影印,对中国科技史研究弥足珍贵;著名学者栖霞郝懿行、王照圆夫妇著作在嘉庆至光绪间陆续刊刻汇印为《郝氏遗书》三十四种,除其中《尔雅义疏》、《山海经笺疏》等少数几种曾再版外,其馀很少重印,今一并影印,其学术价值不容忽视;唐临沂颜真卿《颜鲁公文集》,传世有明嘉靖锡山安国活字本、又锡山安国刻本、万历刘恩诚刻本、乾隆武英殿活字本、道光黄本骥三长物斋刻本,但一向以嘉庆七年曲阜颜崇槼刻本为佳,系从锡山安氏本出而重加校勘者,傅增湘云“刊刻甚精”,今即据颜氏本影印。

本辑所收两种家谱亦值得称道。一是新城王士禛家的家谱《新城王氏世谱》八卷,乾隆二十五年王氏刻本。二是邹平马驌、历城马国翰家的家谱《马氏家谱》十五卷,民国二十年石印本。新城王氏明清两代科名颇显,为名门望族,王士禛尤为文坛巨匠。马驌、马国翰则以学术名于世。马驌精通上古史,著《绎史》一百六十卷、《左传事纬》十二卷《附录》八卷,人称“马三代”。马国翰则以《玉函山房辑佚书》获得清代第一辑佚大家的美名。二人同出一个家族。今从山东省图书馆借印《王氏世谱》,从马氏後人马以林先生借印《马氏家谱》,都是传世极少的名家家谱,是考史论文的宝贵资料。

熟悉《聊斋志异》的学者应当对该书最接近稿本的铸雪斋钞本有所留意,该本是乾隆十六年济南张希杰铸雪斋从济南朱氏殿春亭钞稿本过录的,比存世残稿本多出一倍,比最早的刻本青柯亭本多出四十九篇。这个铸雪斋本已有影印本、排印本传世,不再难得。那么铸雪斋主人张希杰的生平、学识、文学修养究竟如何呢?根据我们的了解,张希杰的《铸雪斋集》存世仅有两个稿本,一是山东省图书馆藏《铸雪斋集》十四卷《练塘年谱》一卷,一是天津图书馆藏《铸雪斋集》七卷。相形之下山东的十四卷本比较完整,并且附有自撰年谱,当然是最好的稀世珍本,现在把这个本子影印收入第二辑,相信对解决上面的问题会有直接帮助。

我们在调查收集编纂考订山东文献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乡邦文献抢救保存和流通的紧迫性。我们固然应当进一步深入研究管子、孔子、孟子、郑玄、辛弃疾、李清照这些山东历史上耀眼的明星,但这些人物的著作及相关文献已不再有湮没或失传的危险。相比之下,上面列举的先贤遗著稿本、钞本,则大都尘封高阁,赖一线而孤传。轻重缓急,不言而喻。《山东文献集成》创始之初即以抢救保存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罕传文献为宗旨,其用心正在于此。

在我们饱览齐鲁先哲遗著珍本秘笈之後,不能不对长期致力于搜集保护山东文献的王献唐、路大荒等老一辈学者肃然起敬,也不能不对近几十年来收藏山东文献的山东省图书馆、山东省博物馆、山东大学图书馆、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济南市图书馆、山东省委党校图书馆等单位的几代主人表示真挚的感谢。对于编纂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在此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山东文献集成编纂委员会

二○○七年十二月二十日

淄川很多古村落,都很棒,给你推荐九个最值得去的古村落,远离喧嚣,体验最初的慢生活。1、淄川上端士村被誉为千年古村落,山村四面环山,环境幽静,石头小巷古朴幽静,颇具历史风韵。2、博山和尚房村,清朝大学士孙廷铨隐居的地方,群山环抱,地处峡谷之中。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山静林幽,景色殊佳,村西鸟唱石楼,南侧凤凰展屏,村北秋枫烂漫,村中红柏参天。3、淄川梦泉村因梦得名,也因梦让生活按下暂停键。梦泉村,是由孙膑梦泉而得名。4、淄川土峪村人家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明代建村,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而村内由石头垒砌的民居有600多幢,因此又有“石头村”的美誉。5、周村李家瞳村,首批中国传统古村落,活着的明清风格古建筑群。李家疃是幸运留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古村镇之一。6、沂源洋三峪村浓郁的乡土气息,原汁原味的农家范儿构成了简约而不简单的沂蒙特色。7、博山赵庄村曲径通幽之处,村中古槐看尽历史沧桑。8、沂源姚南峪村一个久远而又撩动内心乡愁的地方,村里有八百米长的石墙景致,历经百年风雨不倒。9、临淄黎金山村乡村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活化石”。临淄有一处古村,已历经六百余年。

孙氏家谱字辈大全

孙氏家谱字辈山东般阳(般阳: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旧称)孙氏:古般阳孙家大庄,现为博山区白塔镇大庄村,十五世至二十六世辈份用字为覃、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