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源俞氏宗祠位于哪里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1浏览:1收藏

新源俞氏宗祠位于哪里,第1张

新源俞氏宗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源俞氏宗祠

婺源思口镇新源村俞氏宗祠(又称“四亲义庆祠”),建于1565年,距今有444年的历史了,虽在2003年进行过重修,但宗祠内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都保存完好,特别是宗祠内的柱子至今没有被虫子蛀过门前有石狮一对,甚为精巧,于今年被歹人所窃,甚为可惜;尚有宋进士翰林恒公御赐砖街存留,凡进入者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新源尚有家谱记载自然风景八处:灵岩铜渚、鹤戾钱岗、东岭晴云、北山霁雪、剑峰挺秀、云涧迥清、杏畔香泉、荷池月皎等,基本尚存。据长辈说起,村中原有36口井,曾是千烟之村。

思口镇:一、概况思口镇位于婺源县中部,镇政府所在地思口村距县城13公里,面积122平方公里,总人口13771人。有思口、前坦、长滩、高枧、西源、思溪、西冲、河山坦8个村委会,88个自然村,105个村民小组。地貌以丘陵为主,山地占全镇土地面积的766%,是县内重点林、茶区。林地面积14万亩,活立木蓄积量32万立方米,年销售商品材5000立方米。有茶园4000

意境不错,根据联律通则,六条标准,需要稍微修改一下。

平仄相对,词性对品。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阁下对联上下都收于仄声,下联最后三字拟改为万古香。平仄和词性对品都好看一点。不知当否?望考虑。

一、姓氏源流

喻(Yù)姓源出有三:

1、出自俞姓,为远古黄帝时代医官俞柎,被赐姓喻氏。据《姓苑》载,远古黄帝时,有个医官叫俞柎,他就是喻姓的祖先,俞柎的后代相传姓俞。到南宋建炎(1127-1130)时,俞姓的后代有个叫俞樗,聪明好学,举为进士,精通世故,无所不知,皇帝喜欢他佯佯知喻,就将喻姓赐给他,他的子孙就相传姓喻,称为喻氏。

2、喻姓源于谕姓,为春秋时郑国贵族的的代。《通志略·氏族略·五》载:“今喻氏多作谕氏”。谕姓改为喻姓始于西汉,始祖为苍梧太守谕猛,以谕定与喻字形相近,读音也往入混淆难分,喻字又比谕字少四笔(指繁体),遂改为喻姓,谕猛的后代,在汉代并未全部改为喻姓,直到东晋,还有谕归,作过曲气阜令,他也是谕猛的后代。到谕归改为喻归之后,世上再也没有谕姓了。

3、出自芈姓,源自俞豆氏与喻姓合并为一。《通志·氏族略》载:俞豆氏“芈姓,楚公子食采于南阳豆亭,因氏焉”。俞豆氏已与喻姓合并为一,称为喻氏。

得姓始祖:俞柎。据《周礼疏》记载:“黄帝臣有医官俞柎,当为俞姓之始。”俞柎,黄帝臣,善医术。据《淮南子》、《韩诗外传》、《说苑》等书中均有其事迹记载,或作“俞跗”、“逾跗”、“臾跗”。《说苑》云:“俞逾柎之为医也,搦脑髓,束肓莫,炊灼九窍,而定经络,死人复为生人。”俞柎的后代相传姓俞,称为俞氏。到了南宋建炎时,俞姓的后代有个叫俞樗,聪明好学,举为进士,精通世故,无所不知,皇帝喜欢他佯佯知喻,就将喻姓赐给他,他的子孙就相传姓喻,形成了些支喻氏。故喻氏后人奉俞柎为喻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喻姓在大陆和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远祖起源于春秋时期,据说是郑国贵族的后裔。发展和演变:东汉时期,苍梧太守谕猛改“谕”为“喻”姓。到了,东晋时期,喻猛的后裔谕归,也改姓“喻”姓,从此,史书上再也没有出现过谕姓,到了晋代,全都改成了“喻”姓。据《姓苑》载,南宋建炎进士俞樗,就是俞柎的十六世孙。博学多才,又有误解人之目,皇帝因而赐为喻。谓其晓喻一切。分布在江西、湖南、江苏、浙江。在宋朝时候,宋朝人俞樗,进士出身,多才多艺,是梁俞药的后代。被皇帝赐姓为喻。现在喻姓的主要一支。分布在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河南、陕西、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安徽等地。喻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河东(秦初置。在今天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江夏(汉高帝置。相当于今天湖北省武汉一带),南昌(汉代豫章郡治,隋为洪州治,五代南唐及明、清为南昌府治,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三大郡望,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喻姓世称河东望,江夏望,南昌望。

三、历史名人

谕 猛,字骄孙,后 ,为薛令,和帝永元己丑(公元89年)升苍梧太守,为清白吏,郡人称之。改姓喻,为喻姓第一大支始祖。

喻 合:字匡孙,好学不慕荣宠,隐居庐山北阜,布衣蔬食三十余年,晋武帝征召入相,不起。

喻 药:南朝梁时,梁武帝重用士族,赐安州刺史俞药为喻姓,这是喻姓的开始。喻药本为南昌人,后迁徙到严州(今浙江省建德东北)。喻药的第十六世孙喻樗为南宋著名学者,被皇帝赐姓为喻。

喻 凫:字坦之,号均羽,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进士,乌程令,曾与唐代名诗人李商隐、方干、无可等唱和,有诗集一卷传世。

喻 皓,北宋初建筑家,浙东人,特别擅长建塔。他在负责建造开封开宝寺塔时,考虑到开封地处平原,多西北风,就在建塔时使塔身略向西北倾斜,以抵抗主要风力。在建造杭州梵天寺塔时,他又科学地解释了木塔的稳定问题。他所著的《木经》三卷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建筑专著,现已佚。

喻 樗:字子才,号湍石。南宋时,为人性直好议论,赵鼎与语奇之,荐授秘书省正字。以下主和议出知舒州怀宁县,通判衡州致仕。秦桧死,起为大宗正丞,转工部员外郎,知蕲州,孝宗即位,用为提举浙东常平,以治绩著称。喻樗善识鉴,尝言沈晦、张九成进士当第一,后果然。有《中庸大学论语解》、《玉泉语录》。

喻 侃:字伯经。婺州义乌香山(今义乌东河乡)人。义乌著名文人喻良弼之侄。进士出身,为官清廉勤政,然仕途坎坷。致仕后,闭门著书立说,著述颇丰。喻侃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学泽厚绵长。自喻良倚、喻良能兄弟同科登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进上第后的六十年间,一门六进士,成为南宋时期喻氏家族引以自豪的荣耀。

喻 时:明代光山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仕至南京兵部侍郎,《明史》有传。

喻 昌:字嘉言,清朝新建人。读书研究医术,于清朝初年成为名医。治疗多奇中。在研究《伤寒论》方面有许多新发现,著成《尚论篇》,又著有《医门法律》,根据治病的实例写成《寓意草》,这三部书合称《喻代医书三种》,为中医著作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时年80岁,预知死期,坐论而逝。

喻汝砺,字迪儒,号三嵎,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进士,官礼部员外郎,直秘阁学士,张邦昌僭立,趣百僚入贺,汝砺扪其膝曰:“不能为贼臣屈。”遂挂冠去,号扪膝先生,著有《扪膝稿》等。

喻惠洪:一名德洪,字觉范。宜丰县桥西乡潜头竹山里人。宋代著名诗僧,俗姓喻(一作姓彭)。自幼家贫,14岁父母双亡,入寺为沙弥,19岁入京师,于天王寺剃度为僧。当时领度牒较难,乃冒用惠洪度牒,遂以洪惠为己名。后南归庐山,依归宗寺真静禅师,又随之迁靖安宝峰寺。惠洪一生多遭不幸,因冒用惠洪名和结交党人,两度入狱。曾被发配海南岛,直到政和三年(1113年)才获释回籍。惠洪精通佛学,长于诗文,著述颇丰,尤以《冷斋夜话》最著名。成语“满城风雨”、“脱胎换骨”、“大笑喷饭”、“痴人说梦”等典故均出于此书中。宜春历代诗人的诗作,仅惠洪的《秋千》诗被收入《千家诗》中。其题于宜春城北崇胜寺的一首咏竹诗,深得黄庭坚等历代诗家赞赏,以宋诗精品被收入《宋诗鉴赏辞典》。

喻茂坚:明代官吏。重庆市荣昌县人。明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授南京铜陵知县。数年后调任浙江临海知县,力革溺死女婴之陋习。正德十四年(1519年)任福建监察御史。嘉靖元年(1522年)巡抚陕西,平定总兵李隆之乱。嘉靖二年(1523年),巡抚河南、直隶时,严惩贪官污吏,有政绩。历任山西布政使、郧阳巡抚、应天巡抚等职,其间参与镇压各地农民起义。任淮阳总督负责漕运期间,节省修漕经费白银10万余两,代纳庐、凤、淮、扬4府百姓水荒积欠钱银18万两,升任南京刑部侍郎。后秉公查处楚世子英耀杀父一案,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升任刑部尚书。因上疏营救谏官夏言,弹劾奸相严嵩,触怒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冬辞官还乡。还乡后倡议并主建荣昌乐雅书院。在刑部任内曾主持编纂《问刑条例》。

喻宜萱:当代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江西省萍乡人。20世纪30年代曾在上海国立音专和美国康乃尔大学主修音乐,以后赴法、英、瑞士、意大利等国家考察音乐教育,在纽约、费城、旧金山、佛罗里达和巴黎、伦敦举行过数十场独唱音乐会。建国后,在中央音乐学院任声乐教授和声乐系主任兼副院长,同时继续从事演唱活动。嗓音饱满宏亮,气息控制稳坚,运用自如,音质柔润,色彩浓郁,富于抒情戏剧性;演唱风格朴素醇厚,热情奔放。曾两次应邀担任国际声乐比赛的评委。除选编、译配多种声乐教材,主编《声乐表演艺术文选》一书外,还撰写有二十余篇论文。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喻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主要郡望有:

苍梧郡:汉置苍梧郡,治广信(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辖境本兼有湘粤各一部。南朝时仅辖今梧州一带。隋唐苍梧郡即封州(隋)、梧州(唐)。

南昌郡:汉代豫章郡治,隋为洪州治,五代南唐及明、清为南昌府治,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江夏郡:汉高帝置。辖境相当于今天湖北省武汉一带。治所现在湖北省云梦县,此支喻氏为谕猛之后。

严陵郡:唐严州治今桐庐西北,严州以严子陵居此而得名严陵郡。宋以睦州为严州,治建德(在今浙江省建德市东北)。明清为严州府。民国建德县治在旧府治。1958年西迁今治。此支喻姓为俞药之喻。

钱塘郡:秦置钱唐县,在灵隐山麓。南北朝时代的陈祯明元年(公元587年)置钱塘郡。隋移今浙江省杭州市,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钱塘郡置杭州。唐加“土”傍为钱塘。民国与仁和县合并为杭县。

河东郡:①指今山西。②秦置河东郡,治安邑,辖晋西南地区。东晋移治蒲坂(今山西省永济蒲州镇,按即刘裕灭后秦时)。隋唐为蒲州河东郡。隋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明并河东县入蒲州。③唐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蒲州,节度使治太原(今太原西南)。④宋有河东路,治并州(太原府,今太原),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金分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治平阳(今临汾),北路治太原府。

2、堂号

遗仁堂:出自汉代喻猛的传说。喻猛,字骄孙,和帝时为苍梧太守,以清白为治,皇家褒奖,百姓爱戴。被人称为交趾遗仁,梧守之流风可尚。后来喻氏家人就以“遗仁”为堂号来怀念此人。

此外,喻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敦占堂”、“敦伦堂”、“萃涣堂”、“笃本堂”、“雍睦堂”、“念先堂”、“会友堂”等。

============================================================

喻姓宗祠通用对联

〖喻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谕氏;

望出南昌。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喻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苍梧重望;

庐阜高贤。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喻猛,官苍梧太守,有政声。下联典指晋·喻合,隐居庐山北阜,武帝屡征而不起。

真义声远;

扪膝品高。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喻侃,为师陈亮奔走伸冤,人赞之曰:“子真义也!”下联典指宋喻汝砺,扪膝言不能为贼所屈,挂冠而去,人称“扪膝先生”。

源起建德;

系承俞樗。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联典指南宋俞樗,建德人。五代后梁俞药之后,以其博学多才,又有识人之目,皇上赐姓“喻”,谓其无所不知也。

为师伸讼;

有女择婿。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喻侃,为师陈亮伸冤。下联典指宋喻樗有二女,富家子来请婚,皆不许,后果得佳婿。

-----------------------------------------------------------------

〖喻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十载寻父母;

七岁善诗书。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孝子喻德昭,临川人。洪武初,父母徙凤阳。时德昭六岁。年十四,诣凤阳寻父母,辗转十年,得见父于汉中屯所,而母已殁,乃扶父归。下联典指晴代优贡生喻宗仑,字东白,号桐乡,江西新城人。七岁能诗,稍长善擘窠书,尤精小楷,兼善八分。

-----------------------------------------------------------------

〖喻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服官进忠义之传;

扪膝鸣气节之高。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义乌人喻良能,字叔奇,绍兴年间进士,历官广德尉、工部郎中、太常寺丞、处州知州、朝请大夫。曾向朝中进献《忠义传》二十卷,孝宗深为赞赏,当即下令颁发全国。另著有《诸经讲议》、《香山集》、《家帚编》。下联典指北宋末仁寿人喻汝砺,字迪儒,官祠部员外郎。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宗、钦宗,册立张邦昌为傀儡皇帝,国号为楚,不少官员前去祝贺,喻汝砺扪膝说:“不能向贼臣屈服!”于是辞官而去,人称“扪膝先生”,著有《扪膝稿》。

质直好议丞相宰;

挂冠扪膝员外郎。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建炎进士喻樗,字子才,号湍石,其先南昌人,后徙严。为人质直议论,历官秘书省正字、太宗正丞、工部员外郎等。下联典指宋代祠部员外郎喻汝砺,字迪儒,仁寿人。张邦昌僭立,趣百僚入贺。汝砺扪其膝曰:“不能为贼臣屈”,遂挂冠去世。

长笛临风作数弄;

巨著入库计六宗。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器乐家喻陟,字明仲,睦州人。妙于长笛,持节数郡。每出按行,至山水佳处,马上临风,辄作数弄。下联典指清代学者喻国人,这春山,彬州人。博览载籍,著书三十五种,入四库者有《周易辩正》、《河洛定议赞》等六种。

叔奇早为广德尉;

培伦追赠大将军。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绍兴进士喻良能,字叔奇,义乌人。历任广德尉、工部郎中、太常侍丞,出知处州。曾进《忠义传》二十卷,孝宗深加叹赏。又有《诸经讲议》等。下联典指近代民主革命喻培伦(1886-1911),字云经,四川内江人,1905年留学日本,学习工科和药物化学。1908年加入同盟会。他多次试制炸弹,实行暗杀,并与黄复生等组织暗杀团,1909年谋刺新任直录总督端方未成。次年,又与黄复生等潜入北京谋炸摄政王载沣,因未遂,逃往日本。1911年春,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被俘,英勇就义。中华民国成立后,被追赠为“大将军”。

-----------------------------------------------------------------

〖喻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扪滕长吟,先生不附和议;

持书伸讼,义土能白冤情。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祠部员外郎喻汝砺,字迪儒,仁寿人。张邦昌僭立,趣百僚入贺。汝砺扪其膝曰:“不能为贼臣屈”,遂挂冠去世。下联典指宋代富阳尉喻南疆勇于为陈亮明冤之事。

取义成仁,革命精神传后代;

捐躯为国,高风亮节足千秋。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近代民主革命喻培伦。

交趾遗仁,梧守之流风可尚;

淮南奏捷,子才之致力居多。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

中国人民 喻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喻新华少将

喻新华(1909-1993),原名喻同金,湖北省麻城县人。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8年

组织农民武装,任自卫队长、村苏维埃主席、赤卫军排长。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4军11师33团战士、排长、连政治指导员,第30军88师268团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政治委员、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88师268团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西路军向西突围时,268团团长牺牲,政委负伤,喻新华率领本团继续突围到星星峡。在星星峡,西路军余部400多人编成新兵营,喻新华任总支书记,1940年回到延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4师11旅32师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军区政治部干部科科长,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参加了淮海、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 后勤部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 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6月8日因病逝世,享年84岁。

喻缦云少将

喻缦云(1903-1994),曾用名喻声、余缦云,湖南省平江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总经理处会计,第6师供给部会计科科长,军实科科长,红15军团供给部财政处处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经理处军实科科长,八路军总供给部军实处处长、财政处处长、营业处处长,军委总后勤部审计处处长,太岳军区后勤部部长,太岳军区副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太岳军区第4纵队后勤部部长,华北军区后勤部南线办事处副主任,第三野战军后勤部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 总后勤部军需部部长,总后勤部物资计划部部长,总后勤部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 第八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 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4年1月17日因病逝世,享年91岁。

--------------------------------------------------------------------------------

中国人民 喻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喻林祥中将

喻林祥(19451-——),湖北省应城县人。1960年3月参加工作,1966年4月加入中国 。在职大专学历。

曾任湖北省应城县郎君邮电局工人;入伍后,历任中国人民 陆军第1军2师6团4连战士、排长,第2师宣传科新闻干事,陆军第1军政治部秘书处副处长, 总政治部组织部组织处干事,陆军第1军政治部组织处处长, 政治部副秘书长,第1集团军政治部副主任、第2师政治委员,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政治部副主任,武警北京市第1总队政治委员,武警部队政治部副主任兼北京市第1总队政治委员; 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2000年10月任 新疆军区政治委员、 新疆 尔自治区委员会常务委员,2004年12月任 政治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5年晋升为武警少将警衔,2002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喻集禧少将

喻集禧(193712-——),湖南省平江县嘉义镇丽江村人。平江一中毕业。1956年2月(一说1950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 ,1960年加入中国 。

先后入中国人民 空军第七航空预备学校、空军第二航校学习。历任空军某基地机务大队文化教员、书记员、副政治指导员、基地政治部组织科干事、青年科副科长、组织科科长, 政治部任免干事、调配科副科长, 政治部科技干部科科长、科技干部处副处长,科技干部处处长、干部部副部长、群众工作部部长等职。其中通过三年自学获大专文凭。1989年9月入基本系指挥员训练班学习一年,1990年6月任中国人民 空军后勤部政治委员等职。是北京市海淀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被授予空军大校军衔,1993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空军少将军衔。

--------------------------------------------------------------------------------

近代民主革命喻姓(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生平简介

喻培伦烈士

喻培伦(1886-1911),字云纪,四川省内江县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留学日本,先后入警监学校、经纬学校、大阪高等工业预备学校及千叶医学校。1908年夏在东京加入同盟会。曾钻研化学,研制炸弹,并与黄复生、黎仲实等组织暗杀团。1909年(宣统元年)8月到汉口,谋炸端方,未果。后赴北京,设守真照相馆为机关,于次年3月31日夜在什刹海甘水桥下安置大型炸弹,谋杀清摄政王载沣。事被发觉,复走日本。1911年参加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炸破督署后墙,攻入督署,再攻督练公所,一路奋勇当先。因弹尽力竭,为清军所俘,宁死不屈,遂被清廷杀害,壮烈牺牲,时年25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1912年2月,南京临时 追赠为“大将军”。

俞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姓氏起源

远古黄帝有个大臣叫俞附,是俞姓的始祖。

俞姓在大陆百家姓中已经达到前六十七名位置。俞姓起源相当古老,据通志氏族略上说,俞姓源于上古时期黄帝的臣子俞拊,俞拊善医术,他能刨开人体皮肉,对体内五脏进行治疗。于是俞拊的后代以此为荣,就世代以“俞”为姓了。

发展与演变:唐朝时有俞文俊,因为反对武则天称帝,因此被流放到岭南,今天在两广生活的俞姓大部分是俞文俊的后代。

此外,俞姓还在河间郡发展成望族,世称河间望同时江苏\安徽\江西\四川还有一种冒河间望的虏姓之俞,其始祖是明朝开国功臣河间郡公俞廷玉而他实际上是元代钦察人玉里伯牙吾氏家族的后裔,俞廷玉的父亲其实是元朝东路蒙古不花元帅铁木耳,封为武平王,生九子一女,长即俞廷玉元顺帝即位后玉里伯牙吾氏家族与右丞相伯颜争权,勾结诸王晃火铁木儿发动政变,为元顺帝夷灭九族,其漏网者逃往同党句容郡王答邻答里处称兵构乱,答邻答里伏诛后,俞廷玉弟兄在安徽庐州取玉字谐音易族更名,各散一方诸弟改姓为余,即西南数省之铁改余氏廷玉本人近匿巢湖流为水寇,后投红巾军金花姐部,至正15年率巢湖水师投明太祖朱元璋子三人通海\通源\通渊均为明朝开国大将此段历史过去鲜为人知,仅在其后人族谱中有所记载

堂号

  《周礼疏》记载:黄帝臣有俞柑,当为俞姓之始。望出河间、河东。

历史名人

俞 附——黄帝之臣,为良医。

  俞大猷——字志辅,别号虚江。明朝福建晋江人。官至福建总兵。大猷精通兵法,嘉靖三十年(1551年)后,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俞与戚继光率兵攻击,屡立战功,同称抗倭名将。所部被称为俞家军。著有《正气堂集》16卷。也是杰出的爱国诗人。

  俞 越——字荫甫,号曲园。清朝浙江德清人。潜心研究经学,旁及诸书,以高邮王念孙、引之父子为宗。曾主讲苏州紫阳、上海求志各书院,主讲杭州估经精舍至30余年。著有《春在堂全集》,其中以《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尤著名。

  俞作豫——广西北流人。左江龙州起义***之一。曾参加北伐战争,在广西进行革命活动,参加广州起义,领导龙州起义,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任军长。不久部队在敌人的围攻下失败。同年8月被捕,9月在广州牺牲,年仅30岁。

 喻氏族谱存疑

        我(指喻泽先-编者著)去喻氏“总会”编纂《中华喻氏通谱》已有九年时间,主要是参与“世系”的传承整理。在这整理出书的过程中,阅读了不少喻氏宗支的老谱,发现了这些谱书中存在一些问题,而今人在重新编纂本宗支谱书时,对先人编著时出现的问题,熟视无睹。清人金缨在他所著的《格言联璧》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就是说,读书贵在能有疑问,有疑问方能增进对事物的了解(见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年3月一版16页)。为了使这些族人在今后不重复前错,我趁在家之际,遵循前人之教诲,把所知的问题整理出来,作为备存。因是一管之见,对错与否,有待族人明辩。故名存疑,供大家探讨。

 之一:江西新建长溪谱中之存疑

        “长溪喻氏宗谱重修源流序”中载:从政公生九子,长大纲,次大纪,三大端,四大珊,五大德,六大邦,七大洪迁居钟陵西蜀,八大武,九大常又名章夫。但在该支的“吊图(也称垂丝图)”里,却与源流所叙大相径庭,“吊图”中的章夫成了兆贞(猛公之祖父)之八世,即七世信义之子,而从政却是十一世,从政成了章夫的曾孙。更为离奇的是,在从政的名下无他的九个儿子的大名,图下赫赫排列的是“文制、文顺、文理、文密、文郁”,叙文与图不符,使人入坠五里雾中,摸不着北。

还有更奇特的是,在“世系”的文字中,章夫“生于唐贞元丁亥”,查历史年表,唐贞元是唐德宗年号,贞元(785年——805年)无丁亥。此文字里,章夫又成了信任之子,不是“吊图”中信义之子。十一世的从政生于唐广明庚子(公元880年),广明是唐僖宗的年号。从政和章夫出生于唐朝这和江西其他喻氏谱书所记截然不同。

该谱从源流、吊图、世系这三方面的记载中所存之问题,可见先人和今人修谱时,说客气点是太粗心大意了,不客气则有拚凑之嫌。

此谱所存在的大问题,望该支族人核查之后,如若是真错,就应更正,不能再去遗害子孙了。

      2017年10月17日于西昌陋室

之二:江西抚州孝桥力口谱中这存疑

         该支谱书中载,一世祖樗公,二世祖汝砺。喻汝砺是北宋末南宋初期时的礼部尚书,浙江义乌喻氏谱书所记,喻樗、喻良能皆是他的后裔。孝桥谱把后裔列在祖辈之前,真不知其依据是什么。

其后三世宣公,是汝砺之子。这儿的宣公,不知所指何人?如果是谥号为宣公的迪冲,那就成了极大的笑话了。

之三:江西抚州临川喻家墩谱中存疑

        谱中记其始祖“奉先公,茂坚公长子,名启字奉先,行先一,生于明万历二十年壬辰(公元1592年),殁于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

查四川荣昌(现属重庆)喻茂坚本支宗谱,茂坚生于公元1474年(明宪宗成化十年),殁于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荣昌谱是茂坚本宗之谱,所记应无误而奉先生于1592年,奉先出生之时,茂坚已辞世26年,奉先是茂坚之长子,是怎么都不可能的事。

况且,荣昌谱从未记载有茂坚在外为官时,于抚州另有家室。所以该谱说奉先是茂坚之子是毫无依据的,也是不可信的。

冒祖、混祖是修谱之大忌,而在2013年重修谱时,《中华喻氏通谱》的一、二部已经出版,第一部中有荣昌喻氏谱的记载,即对茂坚的先人后世都有确切的大名,因而就不应出现这种严重之错。

  2017年10月19日西昌陋室

之四:关于从政公和大纲在谱书中不同记载

           1、江西奉新遐富谱中记:第九世百章,喻凫长子,讳神字从政,号焕堂,行十四郎。唐宣宗大中三年己巳(公元849年)三月初三生。由唐进士任兵部武库司主事,迁江陵太守,贤声四著,诰封中顺大夫,升江西节度使。因僖宗朝黄巢破长安随车驾迁蜀,奔驰甚劳,殁于王事。时因乱离,家中随寓豫章,后奉赐第宅,子孙自睦州(今建德)徙居江西澹台门。娶罗氏,诰封恭人唐懿宗咸通六年乙酉(公元865年)二月生,继娶陈氏,并封恭人,生五子:惟 、惟野、惟垂、惟基、惟坚。

        十世惟  字亿万行二郎,唐懿宗咸通十四年癸巳(公元873年)七月初七生,举秀才授司训,生三子:允中、镇中、绍中。(注:百章长子亿万,公元873年出生,而百章的罗氏夫人生于865年,此时才8岁)。

         十一世允中,字添阳车寿山,行念八郎,唐哀帝天佑二年乙丑(公元905年)三月十七生。公举孝廉不就,避契丹乱自豫章省会,遵祖父庭训徙居西昌(南昌历史上曾经用的名)清潭。娶罗氏生三子:大纲、大常、大任。(注:此记大纲又不是从政之子,而是允中之后)。

          十二世大纲,字五常,行三郎,后梁末帝龙德二年壬午(公元922年),徙居梧冈生二子:任俭、仁作。(注:大纲的出生时间和他的后代又和江西其他喻氏谱不同)。

            2、江西奉新富溪谱中记:第八世喻凫(注:与遐富谱记相同)喻凫生一子:千祥(即九世),千祥生百章(从政)。此谱中从政成了十世,而遐富是九世,由此,大纲在此谱中为十三世,不是十二世了。

          十世百章,名神字从政,行十四郎,任江陵太守,建隆庚甲(注:建隆只有庚申,庚甲疑为刻误。)。建隆是宋太祖赵匡胤年号庚申是公元960年,有功业封中顺光禄大夫。后徙江西养老任焉。宋太祖时,百章有什么功业,能封中顺大夫,谱中无记。百章之父千祥公,诰赠平章(注:宋朝的平章是在朝的实职官,不是荣誉称号,能这样诰赠吗?)

         新建遐富谱记百章是唐宣宗大中三年己巳(公元849年)出生,到宋太祖庚申(公元960年),此时百章已111岁,他还能建功立业吗?在此谱中,百章就无出生时间记载。

         此支是大常后裔,故无大纲记载。

           3、江西奉新谱中记:第八世从政,成夫公之子,先仕江陵太守,后宋祚乱徙居大都,有功於上位,遂加职平章。宋宁宗庆元三年(公元1197年)征兵勤王封金紫光禄大夫,挂印镇洪都於澹台门养老任焉,后因母陈氏太夫人丧,择地西山黄源,葬母华盖之岭,伏龙山北驻安居,屯兵留用,置田亩租税供祭祀。娶熊氏,生九子。

          第九世大纲,从政公长子,生于宋光宗绍兴元年庚戍(注:光宗无绍兴年号,光宗只有绍熙年号;宋高宗才有绍兴年号,绍兴元年不是庚戍是辛亥,庚戍是建炎四年)。高宗绍兴元年是公元1137年,光宗绍熙元年是庚戍 为1190年。大纲於宋理宗嘉熙元年丁酉(1237年)迁梧冈。(按:大纲如是生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即公元1190年,宋理宗嘉熙元年,即1237年迁梧冈,此时正47岁;若出生于绍兴元年即1131年,1237年时已是107岁,而大纲寿缘共才九十多岁,即大纲去世后,又怎能是迁梧冈呢。47岁时迁梧冈正当中年,创业有成,家境富裕去新地置家立业是可信的。

         4、江西万载丰田谱中记:第二十七世从政,成夫长子,字万达,生于宋英宗三年(公元1066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戍高宗时,拜平章封金紫光禄大夫。殁高宗四年(公元1130年)九月十七日,葬吴城山峨岭。娶夏氏夫人,继娶陈氏,生九子。

            第二十八世大纲,从政长子,字可立,生于宋哲宗二年(公元1087年)三月十六日,子孙居剑邑梧冈。

(注:此谱所记从政生于宋英宗三年,即1066年;奉新谱记宋宁宗庆元三年,即1197年征兵勤王封金紫光禄大夫。以此算,从政征兵勤王时已是131岁,可能吗。从政没有征兵勤王事,就不可能封平章,赐金紫光禄大夫。)。

         5、江西丰城南神桥梧冈谱中记:大纲生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庚戍(公元1190年),宋理宗嘉熙元年丁酉(公元1237年)由江西迁梧冈南神桥居宅。殁于宋度宗咸淳四年戊辰(公元1268年),享年七十九岁。

按:此记与江西奉新谱记相同,我信这二谱所记,其理由三,一是梧冈南神桥是大纲始迁地,本支后裔所记比其他支所记要准确,二是大纲出生于1190年,从政公于1197年征兵勤王才有可能。若以江西丰田谱记,从政生于1066年,勤王之事是了虚乌有,并且,北宋英宗时,虽有“土木堡之变”,但国家还较为强盛,不至于要征兵勤王;只有在北宋末南宋时,国家乱象丛生,才需要各路人马拱卫朝庭。三是四川内江《重修世仁堂家谱序》中记述:成夫生从政,南渡末,从政任江陵太守,宁宗庆元之间(公元1195——1200年)征兵勤王有社稷勋,诏封金紫光禄大夫,赐第江西,镇守隆兴路澹台门。

  2017年10月22日于西昌陋室

 之五、贵州仁怀沙滩喻氏谱中记载

         此支喻氏谱中的“喻氏源流考”中有两处值得探榷的说法。

        一是喻姓由谕、渝、俞姓转换。喻氏由谕猛改言为口,举族公认,这是对的。喻氏由渝转换,其依据是忌汉皇后阿渝而改。喻氏由俞转换,其理由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身边有医官俞跗之说而成。由渝、俞转换之说,均被清代大史学家俞樾老先生所否定,在《中华喻氏通谱》第三部726页“(清)俞樾文一篇”的“其为人名的俞跗”文中说:窃尝论之,俞跗殆即鬼臾区也。俞跗,索隐正义并音臾附,则与臾区之臾固同音也。跗与区古韵同部。鬼臾区三字有声而无义。缓言之曰鬼臾区,急言之曰俞跗。古今人表有鬼臾区,而无俞跗。后世以俞跗为俞氏之鼻祖,吾斯之未敢信。从俞老先生这段文字中,不难看出,他彻底地否定了俞跗这个人的存在,俞跗是鬼臾区急读音之误。更不承认是他们俞氏的鼻祖。而且,在我收藏的《图注八十一难经辨真》的医书中,罗列了从黄帝到明朝正德年间的28位名医中,也不曾有俞跗的大名。此书是“卢国扁鹊著,四明人静斋张世贤图注,瀛津微垣沈镜重校”。为使读者信知,现从原著中摘录。

“名汇考历代名医姓”

岐伯:黄帝臣。与黄帝更相同难而著内经以垂万世。

雷公:黄帝臣也。讳教,善医书,著至教论药性赋,炮制等级书垂世。

伊尹:殷时臣也,制汤液本草,后世多依其法。

扁鹊:姓秦名越号扁鹊。秦之卢国渤海人。发灵素之旨,设为八十一难,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即知病之所在,后世脉理由此而起。

以下的华陀、张仲景、皇甫谧之24人则不赘述。

从上述的著述中,充分说明了黄帝身边医官俞跗的不存在,我喻氏就没有必要再把此人作为鼻祖认定了。况且,喻氏所有的谱书中,众口一词地说:“喻姓乃黄帝血统,受姓於姬”。既如此,那又何必自降黄帝血统的身价而甘为臣子的后裔呢,更何况,成了俞跗之后,就难以自圆其说受姓於姬。

至于由渝改喻一说,在俞樾的同一文章中也有确述:“汉景帝六年皇后薄氏废,七年,立皇后王氏。中元二年避讳,则所避者王皇后也。史不详其名,然汉时辽西郡有临渝县,未闻更名。则汉时不避渝也。信苑之不足信者二也”。既然,汉时不避渝,喻氏因避皇后阿渝讳而由三点水改口之说,便成了子虚乌有。

当然,在喻氏的谱书中,我也看到有俞跗说、避讳说的记载,但是在今天的知识时代中,我们有许多古人不曾读到的文章来纠正过去的谬误,因此就再不能固执错误、堂而皇之地写进家谱中。

二是明末清初的喻氏名医“喻昌字嘉言,是朱姓皇室后裔,为避清朝追杀改姓喻”。对此说,《南昌晚报》有人载文予以了否定,是子虚乌有。为此,我查阅了“南昌新建县朱坊村”的喻氏家谱,朱坊村有朱姓,也有在此生活传承了几十代人的喻姓,该支喻氏谱书中记有喻昌的父辈及先祖的大名,及至嘉言无传而止。据相关的资料记,嘉言年少时曾出家为僧,空门中苦读医书,后还俗从医,与明末的大文人、家居江苏常熟的钱谦益交往甚密,在钱的家中离世,其灵柩由其姐的儿子扶柩回原藉安葬。这些记载都说明喻昌不是朱皇室后裔改姓喻。

我一贯的观点是,当今续修谱书之时,对我喻姓源流于书中的记载,要慎之又慎,要通过考证和充分的研究,不可把道听途说的东西就写进自已的家谱里去,这样有误导子孙之嫌。史家在考证时,有一 句话编谱之人要记住,“孤证不足取”。家谱就是族史,同样应以此言为戒。

之六、四川犍为县下渡乡喻氏谱中记载

         此支喻氏谱书是前几年的新修,谱中称其始迁祖是“名医喻昌字嘉言的第十一子,由湖北入川几迁后居于下渡”。对这一结论,他们进行了考证分析并言之凿凿。他们的分析是在无老谱传世,无依据的情况下进行的,说其始祖是嘉言第十一子由湖此入川的什么时间,湖北什么地方,皆都语焉不详,是“无头公案”,此结论未免有点牵强。

该支喻氏的传承是我录入《通谱》的,我虽有自已的看法,但在本支族人认可的情况下,我不便拂意,故录入时仍以他们的说法入谱。这是我要申明的。

我不相信这支喻氏是南昌名医喻嘉言的后裔,其理由是:

[if !supportLists]一、  [endif]江西新建朱坊村喻氏谱书中,清楚地记着喻嘉言未婚无嗣,

何来第十一子?

[if !supportLists]二、  [endif]嘉言第十一子在湖北,由鄂入川,嘉言其他十子又在何处,

江西、湖北均无记载。

[if !supportLists]三、  [endif]如果嘉言有十一个儿子,在朱坊村的喻氏谱书中不可能无

记,全迁走了,后世编谱时也会在他儿子的名字后写明迁走或无考。

四、四川犍为直渡一家之言,“孤证不信”。

我不信下渡喻氏是南昌喻嘉言之后,但并未排除湖北的喻氏中

有此嘉言相同的名字。我编纂《通谱》时,就见湖北的喻氏中有“嘉”字派,此支的嘉字派里有无与南昌的嘉言偶同,值得认真的考究和探讨。

我的看法是对或是错,供族人和下渡的宗亲明辨,以便在今后

修谱时作为一个参考。

            2017年10月23日于西昌陋室 

之七、广西资源县梅溪乡晓地喻氏谱中记

此支始祖文江公,韬公之子,现传20代人。

我编纂了韬公后裔不低于五支宗谱入《通谱》中:湖南宁乡山

坑一支,传35代;湖南安化一支,传37代;湖南湘乡市金石镇石坝村长塘湾(泉田)一支,传40代;湖南娄底市双丰县一支,传35代;重庆云阳桑坪镇一支,传35 ,由此可见,凡韬公宗支均传承了35代以上,那么梅溪晓地喻氏的文江始祖,若是韬公的直传,就不应是20代。并且前述的五支谱书中,韬公均是单传,只有文义一子,未见有文江的记载。

据愚拙见,文江不是韬公的直接传人,极有可能是韬公的后裔,

而且是从湖南安化支的17世中分出去的。安化的16世是“德”字派,17世是“文”字派。该谱载:16世德昭之孙,即17世文监之子喻琛于明朝天顺十五年(公元1461年)代祥公赴广西桂林中卫,领大众军。本支计传37代,以文监算,正好是20代。再则,文监与文江,监和江的语音相似,地方语音的发音相混,很有可能把监误记为江,因而桂林梅溪晓地喻氏后人修谱之时,就在谱书中把文江记成了始祖名。韬公字楚琼,生于后梁末帝贞明二年(公元916年)膝下文义一子,由于代远年湮,梅溪晓地喻氏,只知自已是韬公之后(此种情况在喻氏中较多,只知始祖名字,不知其后的传承),就把文江与韬公二世文义并为同辈。

对广西桂林梅溪乡晓地始祖文江是韬公直接传人,该支的喻孝安宗亲在他的《关于广西资源县梅溪乡晓地喻氏源流存疑》一文中,已阐述得十分清楚,勿须重复。他也倾向于本支是从湖南安化喻琛领大众军时,举家全徙的传承。

  2017年10月24日于西昌陋室

之八、关于从政公的出生时间

重庆永川喻家坡谱书中“喻氏世仁堂世系图”中记载:喻从政

公生于宋孝宗乾道五年乙丑(公元1169年)卒于宋理宗宝庆二年丙戍(公元1226年),宋宁宗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征兵勤王有功社稷。葬吴城蔟花岭。

喻大纲,从政长子,号百万生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庚戍(公元1190

年)卒于宋度宗咸淳四年戊辰(公元1268年),葬宅后梧冈陵卯山西向。

喻儒林宗亲在《通谱》世系一文中载:

喻从政公生于宋英宗治平三年丙午(公元1066年)。无卒时间。

喻大纲生于宋哲宗元佑二年丁卯(公元1087年)。无卒时间。

上述两种记载,相差103年,谁的较妥,我个人看法,倾向于

“喻氏世仁堂世系图”中记载,理由是:

其一,在此谱中,从政公之父喻成夫,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八年

戊辰(公元1148年),卒于宋宁宗开禧二年丙寅(公元1206年),宋孝宗乾道五年已丑(公元1169年)翰林。葬西山黄源华盖之岭。成夫入翰林时21岁,得从政;从政公21岁得大纲,这合乎古人婚姻状况的。

其二、如果从政公是公元1066年出生,其父成夫又生于何年,

儒林宗亲在成夫的出生时间上无记。这就成了一个悬疑。而“喻氏世仁堂世系图”所记,全在情理之中,使人较为信服。成夫没生卒记载,但对其弟荣夫生于公元1012年有记,兄长出生时间应比弟长这是肯定的,以这样推算,成夫是在六十岁左右得长子从政(从政公还有三个弟于后出生),成夫高岁后接连生子可能吗?如不可能,那么,对从政公的出生时间是否是1066年就让人产生怀疑。

其三、从政公征兵勤王是公元1196年,时年他27岁,正是年

富力强之时。而此时南宋王朝,正是摇摇欲坠之际,急需各路人马来保卫,从政征兵勤王才有可能,才能有功于社稷,封金紫光禄大夫(荣誉衔)。如果从政公生于公元1066年,宋英宗的北宋王朝,国力还不致于要征兵勤王,既无征兵之需,那么从政又何来封官的起因呢?宋朝国势式微,是在宋徽宗之后,至南宋才是江河日下。

上述三点理由,仅个人看法,对错与否,望众多族人评议。

       2017年10月26日于西昌陋室

之九、喻韬公后延兴、景南生年存疑

喻韬:生于后梁贞明二年丙子(公元916年)。

文义:生于后晋天福六年辛丑(公元941年)。

子西:宋乾德元年癸亥(公元963年)。

   延兴:生于宋治平元年甲辰(公元1064年)。

   按:延兴之父生于963年,而他本人却生于1064年,父子相差101岁,子西101岁时得子是不可能的事。

利深:延兴次子,生于元祐壬申年(公元1092年)。

万衢:利深三子,生于宋宣和壬寅年(公元1122年)。

君举:万衢次子,生于宋绍兴十八年戊辰(公元1148年)。

信叔:君举子,生殁失考。

景南:信叔长子,生于元顺帝二十七年六月(公元1290年)。

按:景南是君举之孙,祖孙之间时差142年,也是不可能的。尤其是信叔生年失考,这个中有断代的可能。

前述延兴也有此可能。

 中华喻氏总会秘书长    喻泽先

            2018年12月12日

说到家谱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家谱其实是一个人家里的根源,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当然了,小编也是看到现在有很多的人为了能够弄清自己家庭的根源,会不顾一切的去寻根缘,去找到很多有关自己家族的事情,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姓氏家谱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到底中国的姓氏发展经历了哪些过程呢?

家谱的历史是十分悠久的。关于家谱的起源时间问题,学术界大致有宋代起源说、战国秦汉起源说、周代起源说、殷商起源说等四种,虽然起源时间各不相同,但都是以已有文献作为立论的基础。其实家谱的起源可能要更早。(友情提醒文章字数比较多,看完大概需要十分钟。)

1

家谱的滥觞

最早的家谱很可能出现在大禹时期。我们知道,大禹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社会的创建者,也是王位世袭制的始作俑者。这一时期,由于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王位的传承不再与贤能与民意相关,而是取决于血缘关系,于是血统的纯净、王族成员血缘关系的亲疏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家谱的诞生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

司马迁在《史记》的《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楚世家》和《三代世表》等篇目中,较为详细地记录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的世系和夏、商、周三代王室及楚国王室自始祖以下的历代世系。《史记》中世系追溯到的最早人物是黄帝。《五帝本纪》起自黄帝,《夏本纪》的前溯也至黄帝止,这与司马迁所说的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相一致,表明司马迁所依据的谱牒资料的终极追溯人物应该就是黄帝,所追溯的时代就是黄帝时代。这与后代家谱往往追溯至黄帝的做法也是相符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最初的家谱记载的世系应该始于黄帝时代,换句话说,最早的家谱可能出现于距黄帝时代不久的某一时期。

口述家谱

黄帝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传说时代,这一时期的历史并没有留下文字的记载,只有一些口耳相传的传说。没有文字,那么最早的家谱就应该是口述家谱。口述家谱就是通过人们的口耳相传将家族的世代谱系传承下来。关于口述家谱的存在,可以从少数民族的习俗中得到印证。在中原建立元王朝的蒙古人就有口述家谱的习惯,蒙古人有保存祖先的系谱、教导出生的每一个孩子知道系谱的习惯。这样他们将有关系谱的话语作为氏族的财产,因此他们中间没有人不知道自己的部落和起源。据说成吉思汗就能将自己黄金家族的世系背诵二三十代。

口述家谱在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中是极为普遍的,有些民族为了便于记忆家族世系还实行了父子连名的取名习俗。所谓父子连名就是父亲的名字的末位(或二位)音节与儿子名字的首位(或二位)音节相同。采用父子连名的民族一般没有文字,世系都要依靠口耳相传的口述家谱记录,而使用连名,一方面便于记忆背诵,另一方面也便于辈分的确认,与中原地区家谱中的字辈谱有异曲同工之妙。

结绳家谱

在文字产生以前,先民们使用在绳子上打结的方法来记事,称为结绳记事。使用结绳的方法来记载世系,记录家族内成员的情况,便是结绳家谱。结绳家谱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如鄂伦春、锡伯等民族中都曾采用。如在满族祭祀的神灵中,有位佛托妈妈,意思是柳枝娘娘,也尊称为子孙娘娘,是赐福降子的尊神,满族大祭的第三天晚上要为佛托妈妈举行单独祭祀。祭祀中的佛托妈妈是一个黄布制成的口袋,因袋口用布带抽紧而呈上尖下圆的形状,俗称妈妈口袋。口袋中装有长四五丈的彩丝索绳,俗称子孙绳或长命绳,绳上系有代表家族成员的小物件如五彩布条、小弓箭等。子孙绳平时不打开,装在布袋里供着。等妇女生小孩时,将布袋打开扯出子孙绳,悬挂在屋里。如果生的是男孩,则在子孙绳上系一个小弓箭、小筐、小篓什么的,意思是男孩长大成人之后,不忘祖上的武功;如果生女孩,则在子孙绳上系上一条红布条,意思是表示吉祥如意,女孩子长大贤淑温柔。直到小孩满月之后,才能将子孙绳收起,重新装进布袋里,放回原处供奉起来,让其继续享受人间烟火。满族人通过这根索绳可以记载辈数、每一代有多少男女,而且还以此寄寓对后世子孙的希望。子孙绳越长,系物越多,则表示子孙繁盛,子子孙孙,绳绳相继。佛托妈妈的子孙绳实际上正是结绳家谱。

甲骨文家谱

商代甲骨文的出现,使家谱从口耳相传的口述家谱及结绳记事家谱阶段步入了文字记载的实物家谱阶段。中国现存最早的实物家谱便是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商代甲骨文家谱,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实物家谱。我们知道,甲骨文主要记载的是商人占卜的情况,因此也被称为卜辞,但其中也有一些记载着人物世系的内容,这些记载了同一家族多代人名字的甲骨文就被称为甲骨文家谱。

说明:殷商牛骨刻辞

(骨版记录的是殷商贵族日常生活行事和天文气象等有关资料。在殷商甲骨刻辞中,一般记载的是占卜、祭祀、狩猎等活动;也有的骨版包含家族世系人名的内容,相当于带记事功能的甲骨文家 谱,可以说这是历史最悠久的实物文字家谱。)

根据对现有甲骨卜辞的研究,共有三件甲骨卜辞可以被认为是家谱。一件收于《殷契卜辞》,序号209;一件收于《殷墟文字乙编》,序号4856l一件收于《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序号1506。其中《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1506号卜骨收录了儿氏家族11代13个人名,其中父子关系11人,兄弟关系2人,是现存最完整的商代家族世系。据考证,这份《儿氏家谱》刻于3200多年前的武丁时期,谱中的名字均不见于商代先公先王谱系,表明这些人可能并非是王室成员。这就证明了早在3000多年前,王室之外的显贵家族也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家谱。

金文家谱

商代晚期,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实物家谱,这就是金文家谱。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此所谓的金文家谱也就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家谱。

周代以后,人们普遍在青铜礼器上铸刻铭文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这些铭文一般先叙述祖先的名字及美德、功勋,然后是铸器人的名字,涉及到家族世系的比较多,因此金文家谱屡见不鲜。

西周时期确立的宗法制度是一种建筑在血缘关系上的等级制度,出于维护宗法制度的需要,记载血缘关系亲疏、嫡庶长幼的家谱在周代得到了很大发展。周代家谱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国家建立了一套史官修谱的制度,设立专人负责周天子王室家谱的记录与管理。据《周礼·春官》的记载,小史是掌管谱牒的官员,专门负责定立王室的世系、区分王室成员的长幼次序与嫡庶亲疏,遇到有祭祀还要告诉周王其祖先的忌日和名字。各诸侯国也都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诸侯国王室的谱牒和家族事务,如楚国就设置了三闾大夫之职,专门负责楚国王室的家谱记录与管理。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就曾经担任过三闾大夫,掌管楚国王族昭、屈、景三姓的谱牒。国家还设立官员负责卿大夫谱系的记录和管理,这个职位叫做太史。

随着家谱的发展,周代还出现了我国最早的谱学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是《世本》和《大戴礼记》中的《帝系篇》。《世本》记录了自黄帝至春秋战国历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的姓氏起源、世系源流、迁居本末、生前创制、谥号及其他事迹,是一本万姓统谱式的谱牒著作,被誉为中国最早的谱牒著作,是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谱学著作。《世本》分为《帝王谱》《诸侯谱》《卿大夫谱》《氏姓篇》《居篇》《作篇》《谥法篇》等十五篇。其中《作篇》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的发明创造,如神农氏发明了琴,伯夷发明了打井,杜康发明了酿酒,蚩尤发明了用金属制造兵器等等。《帝系篇》是专门记载文字产生以前的传说时代血缘系谱的谱牒著作,实际上记载了黄帝的谱系,在这一谱系中共有男性38人,女性13人,记载内容特点鲜明。尽管这一谱系的可信性值得怀疑,但在谱学发展史上仍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传为荀子编修的《春秋公子血脉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谱为名的宗族史籍,其血脉二字,形象地揭示了家谱作为血缘系谱的特点。尽管此书如今已佚,但却是后世家谱称谱的滥觞。

2

魏晋隋唐——家谱的兴盛期

魏晋隋唐时期是中国家谱发展的繁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家谱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当时从选官到婚姻,都要以家谱为凭,家谱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谱发展的重要标志便是国家设立了谱局和谱官,专门从事谱牒的编修和保管工作。魏晋南北朝的谱局收藏的是百家之谱。按照规定,凡是百官族姓撰修了家谱的,都必须呈送谱局,谱局的谱官对私修家谱加以考核、审定,然后收藏在谱局中,成为官方承认的官籍,称为簿状。而百姓家中所藏的家谱则是私书,称为谱系。官籍与私书可以相互校检,若私书有滥,则纠之以官籍;官籍不及,则稽之以私书,以确保家谱的可靠性。

家谱受到如此重视,与当时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从东汉以来,一些世家大族在政治上形成强大的势力,长期把持中央和地方的要职,如袁绍、杨震都是一门四世三公,其结果使门第观念开始形成。曹魏建立后,在选官制度上推行九品中正制,也就是将各地人物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以备朝廷选拔官员之用。由于评定人物等级的中正都是由各地世家大族的人担任,结果原本应该以德、才为考核标准的评定变成了以门第高下为评定标准,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加速了门阀士族势力的形成。

门阀士族所拥有的特殊地位使得对门第的追逐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人们都以士族为荣,想跻身士族,甚至连皇室也不能免俗。

庶族要想成为士族,就要采用合族通谱的方法,也就是或用权势胁迫或金钱收买士族成员,把自己与士族合为一族,把自己的家族加到士族的家谱中,以达到成为士族的目的。例如彭城刘氏是当时著名的大士族,南朝刘宋的皇帝虽然也是彭城人,但却是庶族,与彭城刘氏并没有关系;但宋文帝为了攀上士族的身份,强迫属于彭城刘氏的大臣刘延孙与自己合族,让自己的儿子与刘延孙序亲。因为是皇帝要与自己合族,刘延孙也没有办法,只得接受。又如北魏太武帝的外祖父杜豹死在濮阳,要改葬到邺。杜豹是魏郡庶族,魏太武帝嫌不光彩、没面子,就从杜姓士族中找了京兆杜铨负责迁葬的事,葬事结束后,魏郡杜氏也就与杜铨合族,成为了士族。

然而,世家大族并不愿意让低门第的家族有机会分享他们的特权,于是他们想尽办法,在士族与庶族之间建立起一道难以逾越的等级鸿沟,而家谱则成为他们维护等级门第的有力武器。

在编修家谱以维护门第的同时,士族对试图伪造家谱以混入士族的行为也进行了坚决的打击。当时一些庶族为了提高门第而不择手段,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伪造家谱、冒充士族。梁武帝时,尚书令沈约在给皇帝的上书中曾经提到,当时有钱人往往行贿以求变更谱牒,大概花一万钱左右就可以修改谱牒。当然,这样做要冒很大的风险,因为一旦被发现,就要受到严惩,直至死刑。南齐时,王泰宝向当时的谱学名家贾渊行贿,买袭琅琊王氏谱,企图以篡改家谱的手段把自己的家族加入当时江左第一高门琅琊王氏的家谱中,结果被琅琊王氏成员、尚书令王晏告发,贾渊被捕入狱,并差点被处死,只是由于贾渊的儿子向齐明帝叩头求情,叩得头破血流,齐明帝才免他一死。后唐时,名门柳膺将有关证明文书卖给同姓人柳居则,不料东窗事发,虽然幸运地遇大赦免于死刑,但罢官罚钱,搞得声名狼藉,可谓得不偿失。

由于谱牒在政治与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谱牒逐渐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称为谱学。魏晋时期最著名的有贾氏谱学与王氏谱学二家。当时,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是社会上的普遍现象,尤其是上流社会,人人都必须精通谱学,不然的话,无论是官场还是一般的社交场合,都将寸步难行。魏晋南北朝时,社会上的避讳之风盛行,日常交流时如果触犯对方的祖、父的名讳,对方就会当场嚎啕大哭,让人下不了台,就连皇帝也要小心,不能轻易触及别人的家讳。史载北齐孝昭帝高演,聪敏过人,与人交往,一旦知道了别人的家讳,就终生不会误犯。皇帝尚且如此,其他人更要小心,而要做到这一点,精通谱牒是十分必要的。刘宋时的谱牒名家王弘,是王氏谱学的创始人,他能做到日对千客,可不犯一讳,被当时的人们传为佳话。是否精于谱学,对于官员的任职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南齐时,齐武帝拟用萧鸾任吏部尚书,征询原吏部尚书王晏的意见,王晏回答:萧鸾的才干是合格的,但他不熟悉谱牒,恐怕不能担任这个职务。齐武帝只好作罢。陈朝时,陆琼任吏部尚书,人人都认为他非常称职,理由就是陆琼详练谱牒。

由于家谱如此重要,因此家谱的编修受到极度重视,以至于魏晋南北朝时编修的史书也留下了家谱的印痕。《魏书》每一列传后均附有子孙名字、官爵,最多的竟达百人,如同家谱一般。《宋书》、《南史》、《北史》等也有类似情况。难怪清代史学家赵翼嘲讽《魏书》、《北史》是代人作家谱,王鸣盛则称《南史》不过是六朝人家传一部耳。

唐朝是官修家谱最发达的王朝之一,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先后组织编修了数部大型谱牒著作,著名史学家郑樵曾说:谱系之学,莫盛于唐。其实,唐代之所以多次编制官修谱牒,其原因也还是出于对门第的追逐。

唐朝建立时,由于科举制的实行,士族的政治特权已经开始失去,但是士族依然享有很高的社会声望,势力犹存。唐朝的建立主要是依靠关陇士族的力量,但关陇士族的声望门第远不如山东士族,为了提高关陇士族的门第,贞观五年(631),唐太宗李世民命令高士廉等编撰《氏族志》。高士廉等人很快就收集家谱,考订世系,将天下士族定为九等,修成《氏族志》。当唐太宗翻开《氏族志》时,不由大为生气,原来被列为第一等的仍是山东士族清河崔氏。震怒之下,李世民对高士廉等人训斥道:我今特定族姓者,欲崇今朝冠冕,何因崔干犹为第一等?……卿等不贵我官爵耶?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受到训斥的高士廉等终于明白了今日官爵的含义。修订后的《氏族志》将出身关陇士族的皇族列为第一等,将外戚列为第二等,山东崔氏只得屈居第三了。

到了武则天统治时期,朝廷又下令编撰《姓氏录》。提议编撰《姓氏录》的是当时的宰相李义府,并得到了武则天的支持,原来李义府与武则天都是庶族,《氏族志》中没有他们的家族。新修的《姓氏录》将后族武姓列为第一等,其余的以官职高下为等级标准,规定凡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可以升为士族,士兵以军功升到五品的亦可人流。李义府通过《姓氏录》如愿地使自己成为新士族,但过于宽松的标准使大批庶

新源俞氏宗祠位于哪里

新源俞氏宗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源俞氏宗祠婺源思口镇新源村俞氏宗祠(又称“四亲义庆祠”),建于1565年,距今有444年的历史了,虽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