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的得姓始祖
召公奭。盛氏始祖为周朝燕国的召公奭。奭因被封于召(今陕西省岐山西南),所以又被称为召公或召伯。召公帮助周武王灭商有功,又被封于燕。召公奭的后代就以祖上的名为姓,成为奭姓。到了西汉元帝时,因避元帝讳(元帝名刘奭),就改奭氏为盛氏。盛氏后人尊召公奭为盛姓始祖。
不是鲜卑姓氏,是清朝的姓氏!
1、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姓考》载,周灭商之后,分封了许多同姓国家,盛国即是其中之一。盛国始封于周穆王时,其地在今山东泰安南面华丰一带。春秋时期,盛国不断受到鲁、齐、卫等强大邻国的侵扰,终在公元前686年为齐国所灭。亡国后的盛国公族为纪念故国,遂以国名为姓,姓盛。因此推溯起来,2000多年来的盛姓中国人,也是最为光荣的黄帝姬姓的后裔。
2、出自祖名为氏,以奭(Shì 音是)姓所改。另外一支盛姓系由奭姓所改,得姓于西汉末年。西周初年有名臣召公奭,其子孙有一支以他的名为姓,姓奭。到西汉元帝时,由于元帝名刘奭,百姓必须避讳,奭姓人改为盛姓。又如如《姓谱》上记载说:“北海太守奭伟,避元帝讳,改姓盛”;《后汉书西羌传》也指出:“东海盛包,其先姓奭,避元帝讳改姓盛”。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清代满州八旗姓盛佳氏者,改汉姓为盛氏。得姓始祖:召公奭。盛氏始祖为周朝燕国的召公奭。奭因被封于召(今陕西省岐山西南),所以又被称为召公或召伯。召公帮助周武王灭商有功,又被封于燕。召公奭的后代就以祖上的名为姓,成为奭姓。到了西汉元帝时,因避元帝讳(元帝名刘奭),就改奭氏为盛氏。盛氏后人尊召公奭为盛姓始祖。
常州盛姓中,尤以龙溪盛氏中“长房三分支派”最为著名。所谓“长三房”,是指迁常第三世盛芳有三子:用章为长房,元章为次房,顺章为三房。
长房用章有三孙:长孙可仁为“长一房”、次孙可义为“长盛宣怀曾祖盛宣怀曾祖二房”、三孙可礼为“长三房”。晚清名臣盛宣怀一支即出自“长三房”。该房第十一世曾祖盛洪仁(1748—1815),号士翁,乾隆时捐赈议叙九品,授登仕郎,因子孙官诰赠资政、荣禄、光禄大夫。
平生“尤留心经史,论古具卓识有至性,常以敬宗收族自任,孝绩载邑志并载桑梓潜德录”。《常州府志》有传。洪仁嗣子(十二世)盛隆(1786—1867),字树堂,号惺予,别号龙溪居士,嘉庆十五年(1810)以宛平籍中举人,以知县发浙江,历任安吉、太平、长兴、德清、孝丰、归安、山阴诸县和县及海宁州知州。
道光年间三次任浙江乡试同考官,在任尤重洁己爱民,善听断狱案由,所至有政声。他曾在县府大堂悬联曰:“不循情、不爱钱、一副冷面皮,但知执法;勿矜才、勿使气、满腔热心血,总期无刑。”晚岁归居故里,关怀同族及地方公益,犹好学不倦,嘉惠后学,著《人范须知》六卷行世,卒于同治六年,享年82岁,葬于江阴马镇岐新茔。
《常州龙溪盛氏宗谱》32卷1943年敦睦堂藏版(该谱为盛宣怀宗谱)生四子:应、康、廉、赓,女二,次适武进费庚吉(嘉庆会元,官福建储粮使)之子费勋藩(直隶清河道学正),外甥即清著名学者、书法家费念慈。
长子盛应(1808—1860),字砚存,道光癸卯顺天举人,历任同知、归安知县;三子盛廉(1818—1846),字镜存,号谨人,嗜学工诗,著《莲初吟草集》,惜赉志未遂,卒年仅29岁;四子盛赓(1823—1900),字璞人,号朴人,少承家学,官于湘31年,历任长沙、浏阳、沅江、安乡、道州等知县、知府,升桂阳直隶州知州,为官以清廉著称。
盛宣怀(1844年11月4日-1916年4月27日),字杏荪(杏生、荇生)、幼勖,号补楼愚斋、次沂、止叟等,出生于江苏常州府武进县龙溪,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北洋西学学堂(今天津大学)和南洋公学(今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新竹交通大学)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实业家和福利事业家。盛家直到现代仍声势显赫,如香港亚洲电视前执行董事盛品儒为盛宣怀直系后人,盛品儒堂兄、亚视电视主要投资者王征为其堂弟的曾孙。
我国的盛姓,根据后世学者的考证,来源有三。关于盛姓的来源,以及他们跟周朝王室的深密渊源,历来姓氏学者的看法是一致的:
一、出自春秋时期的盛国。《中华姓氏大典》记载:“《元和姓纂•四十五劲》曰:‘周同姓国,为齐所灭。《穆天子传》:盛,姬姓国也。’”《姓考》上说:“周穆王时盛国之后。”《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更详细指出:“周同姓国也,为齐所灭。穆天子传,盛姬之国也。公羊传,成降于齐师,成者盛也,讳灭同姓。有司徒盛吉,汝南、梁国。”周灭商之后,分封了许多同姓国家,盛国即是其中之一。盛国始封于周穆王姬满时,其地在今山东省泰安南面华丰一带。春秋时期,盛国不断受到鲁、齐、卫等强大邻国的侵扰,终在公元前686年为齐国所灭。亡国后的盛国公族为纪念故国,遂以国名为姓,姓盛。此支盛姓显然是黄帝后裔。
二、系由奭姓所改,得姓于西汉末年。另,据山东省汶上县《姬氏志》介绍:“盛姓,系出广陵郡,召公奭支封于盛,为燕附庸姓奭氏,后避汉元帝讳,更为盛氏。”西周初年,名臣召公奭支孙有一支以他的名为姓,姓奭,封于盛为燕附庸姓奭氏,到西汉元帝,为避汉元帝讳,改以国为氏。这一点,有充分的资料可资说明,譬如《姓谱》上记载说:“北海太守奭伟,避元帝奭讳,改姓盛”;《后汉书西羌传》也指出:“东海盛苞,其先姓奭,避元帝讳改姓盛。
从上面的文献,盛姓的来龙去脉,便一目了然了。推溯起来,2000多年来的上述两支盛姓中国人,是周文王姬昌和黄帝后裔。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之时,盛姓主要是活跃于河南一带。
三、出自少数民族改姓。1、清朝满族盛佳氏有的改为单姓“盛”。2、满族、蒙古族、回族、土家族、锡伯族等民族均有盛姓。
历史上,盛姓先后在汝南(今河南上蔡)、粱国(今河南商丘市南)等地形成望族,出现了许多名重一时的人物。西汉时有盛吉,官司徒。东汉时期,云南也有盛姓人士的踪迹,当时跟名臣司马相如有过一段渊源的盛览,就是叶榆(现在云南省大理县)人士。唐朝有盛彦、盛师、盛君;宋朝有盛侨,国自司业,又有盛京、盛陶。元朝有盛懋,画家。清朝有盛锦、盛枫,买办官僚、邮船部尚书盛宣怀。当代有中共党政要员盛华仁等。
从陕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民之盛姓后裔分布于苏、鲁、豫、皖、冀、京等地。
盛佳氏Senggiya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世居长白山色钦,后冠汉字姓盛。
盛的得姓始祖
本文2023-11-21 00:23:0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18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