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高姓(金浦)来源及族谱查阅方法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0浏览:1收藏

福建泉州高姓(金浦)来源及族谱查阅方法,第1张

分类: 社会/文化 >> 民俗传统

问题描述:

越祥细越好

解析:

一、汉族高姓的来源 就人口而言,高姓现居中国姓氏第十五位。高姓的分布重心历来在中国东部,西部的陕北也较集中。除朝鲜、白、满、高山等少数民族也有少量高姓成员外,高姓绝大部分属于汉族。 见诸史籍的第一个高姓人士是“作宫室”的黄帝臣高元。后世高姓出自古老的姜姓,姜姓的起源则可上溯到中华民族的另一位始祖炎帝。周初,武王封灭商大军的统帅姜尚 (字子牙)为齐侯,号称太公。齐太公姜尚的6世孙(依《史记》则为8世孙)、齐文公姜赤有个儿子被封在高邑(在今山东禹城县), 世袭“高子”爵位,名字就叫“高”,称作“公子高”。姜高的孙子名叫姜傒,字敬仲(一说是谥号),相传号“白兔”,被周天子任命为齐国上卿,执掌军政大权,因和名臣管仲合作,使齐桓公称霸中原,建立大功,桓公赐“以王父(即祖父)名为氏”,因而叫做高傒。高傒就是后世绝大部分高姓子孙的共祖。高傒去世后,子孙世袭上卿的职务。高氏和同为上卿的国氏成为齐国最显赫的两大贵族。高傒墓至今仍在山东临淄敬仲镇白兔丘南村。田氏代齐,高氏衰落,族人多外迁鲁燕等国。直到东汉、西晋,高姓才逐渐复苏,并形成渤海、渔阳、辽东、广陵、河南五支望族。 二、高姓五望 1、高姓主流——渤海高氏的发端 东汉后期渤海郡太守高洪为春秋时期高姓始祖、齐国上卿高傒的25世孙。高洪担任渤海郡太守后,定居于郡内的蓚县(今河北景县)。高洪后裔十分兴旺,成为景县历史上最有名望的姓氏宗族。这就是天下高姓的主流“渤海高”。今县城南偏西15公里处,仍保存有绵延十余里的南北朝时期的高氏墓群。 高洪之后,直到南北朝以前,家族事迹在史籍中记载不详。只知道高洪的后代直至北朝时期累世为官。 2、渤海高的南方分支——晋陵高氏的兴起 早在东汉时期,吴郡无锡高彪、高岱父子皆为江东一代名儒。三国至两晋,是后世晋陵高氏产生、形成时期。晋陵高氏出自东吴丹阳(治今江苏南京)太守、广陵(治今江苏扬州)人高瑞,因而又叫作广陵高氏。浙江《萧山高氏家谱·原系图》把高瑞列为高洪之后,据此,晋陵高氏也是渤海高氏的分支。高瑞的4 世孙高悝迁居秣陵(今江苏南京南),成为晋陵(治今江苏常州)高氏始祖。高悝后来官至丹杨尹、光禄大夫,封建昌伯。高悝之子高崧,于哀帝时官至侍中(宰相),其侄高耆官至散骑常侍。隋朝时,高瑞13世孙高子长任秘书学士。高子长之子高智周于唐高宗时官居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然而南宋以后的晋陵高氏始祖是出自庐陵( 治今安徽合肥)的晋陵令高彻(号琼台)。 3、渤海高的北方分支——渔阳高氏的形成 早在春秋时期,齐国贵族高氏成员、高傒7世孙高止(字子容) 及高无丕先后在和政敌斗争失利时逃往北燕。西晋末“永嘉之乱”,中原世家大姓纷纷南迁,而渤海高氏主要是大规模向幽州(治今北京)一带移民。西晋光熙年间(公元306年),高瞻补任尚书郎,“永嘉之乱”发生后,回到家乡县和叔父高隐一起率领乡亲数千家北徙幽州,和当地高姓先住民如涿郡高氏等汇合,形成渔阳(治今北京西南)高氏。雍奴( 属渔阳郡,今天津武清西北)人高原为西晋上谷太守、关中侯,其5世孙高闾文才超卓,于北魏明君孝文帝时担任中书监(宰相),和名相高允并称“二高”。 4、渤海高的又一北方分支——辽东高氏的来源 高瞻率族人迁居幽州后,因王浚政策多变,难以相处,又随平州刺史、东夷校尉崔毖迁往辽东(治今辽宁辽阳)。高隐曾任晋玄菟( 治今辽宁抚顺)太守,其7世孙中有一个就是北齐王朝高氏政权的奠基人高欢。随高瞻、高隐徙居辽东的高氏族人成为高姓五望之一——辽东高氏的源头。辽东新昌人高策曾在北燕主冯跋属下任散骑常侍、新昌侯,其子高育为北燕建德公,后率500余户向北魏太武帝投诚,官居太守。高育子高玄任武邑太守,定居县。高玄子高道悦于孝文帝时历任谏议大夫、御史中尉、太子中庶子。隋相高颍先祖出自渤海县,至边塞为官,子孙留居辽东,至高颍曾祖高高,于太和年间投奔北魏,世代为官。 5、河南高氏的渊源 宋代韵书《广韵》中列举的高姓五望族渤海、渔阳、辽东、广陵、河南,前四望均源于渤海,且至两晋之交均已发祥。唯有河南高氏形成的过程较为复杂。“河南”指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阳东北。南北朝以后“河南高氏”的内涵主要是北魏孝文帝时改为高氏的鲜卑族是娄氏。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孝文帝自平城(今山西大同) 迁都至洛阳,逐渐采取汉化政策,于公元496 年把内迁的鲜卑各部姓氏一律改为汉姓,史称“河南虏姓”。内迁鲜卑人均以洛阳为籍贯。“河南高氏”也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古今姓氏书辩证》把隋朝吏部侍郎高孝基归于河南高氏。 6、其他高姓分支 除《广韵》等古籍列举的上述高姓五望外,历史上还有其他源于渤海高的高氏分支。例如: 高句丽高氏 出自渤海高的高顾、高抚兄弟也是在“永嘉之乱”中逃往高句丽,北魏献文帝时, 高抚之孙高潜归来居于辽东。高顾4世孙高飏、高乘信也于孝文帝时回归北魏。高飏的女儿和一个孙女成为皇后,高飏之子高肇、孙高猛则成为驸马。高肇还位居尚书令(宰相)的高位。今朝鲜高氏的一支出自此家族。 北海高氏 渤海蓚人高轨随鲜卑南燕主慕容德迁至青州( 治今山东临淄北),此后定居于北海(治今山东昌乐东南)剧县,成为北海高氏开基祖。高轨4世孙高聪颇有文才,又兼习武艺,受到族祖父、北魏名相高允的赏识提携,历任侍郎、幽州刺史、安化将军等职。 京兆高氏 唐德宗时任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的高郢,先世由渤海蓚县迁卫州(治今河南汲县),又迁至京兆( 今陕西西安)。高郢曾祖高卿任遂城(治今河北徐水西遂城)令,祖父高质为沧州(古渤海郡治)长史,父高伯祥任右拾遗,始定居京兆。高郢子高定官至京兆参军。 三、渤海高的兴衰 渤海高于东汉末形成后,至西晋渐趋兴盛,并形成上述多个支系。南北朝时期,渤海高已成为山东(指太行山以东)士族的代表,进入鼎盛阶段。相继任大丞相的高欢、高澄父子控制了东魏军政大权,至高澄弟高洋,更以相国、齐王的身分接受东魏孝静帝(高欢婿)的禅位,成为北齐王朝的开国君主。 隋代国祚短暂,高姓人物只有几位北周遗臣。其中最为显赫的是在统一战争中立下大功的名相高颍,还有高欢堂弟高岳之子高劢和吏部侍郎高孝基。唐代高姓一度复兴。首先是高劢之子高俭(字士廉)作为太宗皇后长孙氏的舅父,成为开国功臣,于太宗时为相。后世各地高氏多为高士廉之后。唐代除高士廉外,还有4位高姓宰相。高季辅,高士廉族弟;高璩,高士廉8世孙;高郢,京兆人,出自渤海迁卫州一支;高智周,晋陵义兴( 今江苏宜兴)人,祖上出自渤海高支系广陵高氏。唐代渤海高文武齐飞,涌现6员名将,其中4人封王。高开道,自称燕王,一度受唐封为北平郡王。高崇文,先后封渤海郡王、南平郡王。高霞寓,受封感义郡王。高骈,高崇文之孙,受封渤海郡王。 经过唐代“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两次大动乱,继而演变为五代十国的纷乱局面,渤海高成员四处离散,而且谱牒散佚,以至五代时期以后,史籍中的高姓人物不再称作“渤海蓚人”,而是以各自父祖甚至本人出生地为籍贯,这也标志着渤海高已经解体。现存河景县(即古蓚县)高氏墓群下限为唐代,就是上述历史事实的反映。北宋亡后,高氏家族大批南渡,今南方各地高氏族谱仍普遍记载祖先出自渤海。 四、渤海高的后嗣 五代时期十国之一的荆南政权创建人高季兴自称为北齐勇将高昂之后,因而也是出自渤海高。荆南高氏和北齐相似,也是以尚武为家风。荆南是渤海高氏创建的第二个王朝。 北宋以后,作为渤海高后裔,世系最清晰,地位最显赫的,应属宋武烈王、名将高琼一系。流传至今的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六修浙江《海宁岩门高氏家谱》中保存着下署“皇宋龙飞至道元年归义节度使兼侍御亲军都指挥使六世孙琼”的《渤海高氏宗支图序》,序文说:“(唐)太宗时,高氏遍山东,在渤海者尤盛……德宗朝有讳岳者,申公七世孙也,谪判蓟门,卒于官舍。其子讳登者占籍于蓟……今奉为一世祖……大父讳霸。”《海宁谱·大传一》中又说: “公讳登,许国文献公七世孙、侍御公讳岳长子也。”可见“申公”就是唐太宗时任宰相、谥号“文献”的高士廉。据《海宁谱》,高琼为高登6 世孙,高士廉13世孙,高洪30世孙,高柴45世孙,高傒54世孙,姜尚62世孙(依《史记》则为64世孙)。高琼子嗣甚多。据宋神宗熙宁九年 (公元1076年)宰相王圭受命撰写的《二王碑》记载,当时武烈王高琼后裔已有儿子14人(均已去世)、女儿12人、孙遵度等63人、曾孙士先等145人、玄孙公庠等71人、来孙世祚等13人。高琼重孙女为宋英宗皇后、神宗生母,曾辅政三朝,史称“女中尧舜”。自高琼起,五世七人追封为王:高琼为武烈王,子继勋为康王,孙遵甫为楚王,重孙士林为普安郡王、士宏为武安郡王,玄孙公绘为咸宁郡王、公纪为新兴郡王。公纪之子高世则于北宋末任天下兵马大元帅、康王赵构麾下行营副使,后“扈跸南渡”,金兵渡江南侵时,一直护从高宗赵构转战于浙东沿海,任元帅府参议,后担任万寿观使、开府仪同三司、温州节度使、太保。高世则长子高百之后裔世居温州,次子高千之后裔居山阴西(在今浙江萧山)。据《越州萧山高氏家谱》,北宋靖康年间,高世则及同辈兄弟二百余人南渡至江浙一带,家族另有数百人陷落中原。高世则家族散布在江南临安、钱塘、温州、山阴、上虞、平湖、海宁、仁和、余姚、余杭、台州、处州、宁波、无锡、苏州等地,成为今浙江高姓的主体。建炎年间(公元1127—1130年),高宗下诏在杭州武林门内建高氏“五王祠”,内祀高世则五代先祖高琼、高继勋、高遵甫、高士林、高公纪。绍兴初(公元1131年),在山阴县西梅花山白达湾建分祠,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起,又附祀少保忠节公高世则。钱塘高仪于明代官居文渊阁大学士(宰相)。据广东陆丰《高氏族谱·流源》,高琼之子高继伦之孙高耀祖和高继和之重孙高重光于北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因逃“青苗倩”自山阴避居福建,分别居福清、漳浦。漳浦开基祖高耀祖之孙高登(号东溪)为进士、迪功郎、古县令,其第四子高拂聘岳飞之女银瓶**为妻。高登长子高扶后裔有迁居粤东潮阳和惠来等地的。闽南、粤东高氏子孙又大批移居港台和海外泰、马、新等国。 此外,据民间族谱,浙、湘、鄂、川、赣、皖、闽、滇、苏、豫等省都有明确记载为渤海高氏名人后裔的家族。 据1926年修《府西高氏族谱》,浙江衢县府西高氏一世祖高俨为北齐神武帝高欢6世孙,于唐咸亨四年(公元673年)任福建永平县令,5世祖高德文居于邵武城南。至12世高询,于元泰定年间(公元1324—1328年)任衢州推官,后居于府西,其弟高谋居于洪都(治今江西南昌) 丰城。 据渤海堂1936年修《资阳高氏六修族谱》,湖南益阳十一里外城山口高氏系五代南平王高季兴裔孙,于元代经湖南宁乡横塘冲转迁而来,后又分迁宁乡、沅江、华容、湘乡、桃花江、湘阴、常德、吉水及湖北、四川等地。《宋史》记载,高季兴4世孙高怿饱读经史,曾在终南山豹林谷隐居,屡屡拒绝为官,要其弟高忻去就任。高怿后在京兆府学讲学。 据《合肥高氏族谱》,本支出自南宋参知政事(副相)高若纳,而高若纳7世祖高重(字文明)又是唐相高士廉5世孙(《新唐书》作6世孙) 。高若纳4世孙高良为避元兵之乱隐居江西九江府城西山中, 此山就叫“高良山”,元末,有4 兄弟为避陈友谅之乱由九江德化迁居江苏勾容县勾曲山中,不久又迁居庐州(治今合肥)城内,后散居4乡,现发展到一万余人。 安徽绩溪、宿松高氏均称源于唐威武王高崇文。据1934年修《绩溪霞间高垂裕堂支谱》,高崇文5世孙高戬于唐乾符二年(公元875年)任新安绩溪县令,因战乱不能返回原籍,故留居绩溪。据宿松《高氏宗谱全编》,剑南西川节度使高崇文之子高承简有后裔世居成都崇庆,传至高祖一,于元代担任淮南行省都事,其子高瑞甫定居安庆府治西门外,明初,高仕贤、高仕贵兄弟迁至宿松,分别居于城南和城东。另一说是高承简之后有继尧、继周自蜀迁居江西铙州,其后有4 兄弟分居九江德化湖口彭泽、福建建宁、广信(治今江西上铙)上清、宿松和黄梅(今属湖北)。谱中还说:成都高氏始于高崇文,皖(安庆) 之高氏始于高瑞甫,宿松高氏始于高祖一。 云南白族高氏源于宋代大理国世袭清平官(相国)的白蛮高氏。据云南鹤阳土司村《高氏家谱》(万斯年1942年手抄本),白族高氏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景冈村,先世也是上溯至唐代高崇文,及其孙、唐安南都护高骈,重孙高芳。自高芳之子高望奏始,皆如同今彝白等族实行父子联名制,例如高奏晟、高晟君、高君补……暗示着从这一代开始融入白族之中。直至清末,白族高氏世袭鹤庆土司之职。可见高崇文后裔广泛分布于川赣皖闽滇等地。清平官高升泰于宋元九年 ( 公元1094年)受大理国王段正明禅位,称“大中国表正帝”。 这是渤海高氏族人所建第三个王朝。高升泰去世后,其子高泰明遵父亲遗嘱还位给段氏,但仍世袭清平官,称“高国主”。不过,大理高升泰之先是否果出自唐将高崇文,仍有异议。 《十国春秋》记载,自认为唐代曾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高骈裔孙的高讽,前蜀时即居于西川,后蜀时位居高官,随后主孟昶降宋后任太府卿。 据河南淮阳、项城等地1990年续修《高氏族谱》、江苏扬州清光绪三十三年《维扬裕民洲高氏重修族谱》,江苏宜兴丁山《丁南高氏族谱》,广东澄海《华窖高氏族谱》,4地高氏均出于北宋开国元勋、太祖赵匡胤妹夫、渤海郡王高怀德之后。江苏二支均于北宋亡后辗转南迁而来。澄海一支先祖随南宋末帝转战闽粤,失败后子孙留居下来。有材料表明,和高崇文一样崛起于幽燕地区的高怀德家族也是系出渤海,且可上联高士廉, 为12世孙。 至于广大北方地区,由于历代战乱,动荡不已,尤其金元时期,世家望族多携谱南迁,滞留中原的或在抗战中殉节,或隐姓埋名,辗转避难,谱牒自然难以保全,故今北方高姓谱牒中世系一般只能上溯到元明之交,和渤海高氏的具体渊源关系已难查明,但和南方高姓一样,世世代代保留着出自渤海高的传说。 综括上文所述,形成于东汉的渤海高成为后世高姓的主流,晋唐间高姓名人和分支几尽出于渤海。渤海高于南北朝时期成为山东士族的代表,唐以后解体,散向全国,金元时期又大规模南渡。近代以来,明确记载出自渤海高氏名人之后的高姓家族广泛分布于中国南部几乎所有省分和河南。实际上,今天几乎所有高姓家族,即使族谱中世系记载不全,也是众口一辞自认系出渤海高。因此可以说: “天下高姓出渤海”。宿松《高氏宗谱全编》还说高崇文为唐相高士廉5 世孙。《合肥高氏族谱》则把先祖高若纳列为高士廉12世孙。如以上二谱之说确有实据,则可看到,出自渤海的北齐皇族旁支高士廉一系高姓,除北宋武烈王高琼一支于靖康年间南渡后成为浙江等地高姓主体外,也形成后世整个南方高姓的主干。 诚然,谱牒和口碑未必尽属信史,但在史料残缺不全的情况下,谱牒和口碑就成为研究宗族史的极为珍贵的材料,事实上也常常能补正史之不足,赖以揭示许多历史迷案,因而在尚无确凿反证材料时,不可轻率舍弃。至于许多姓氏的不同分支族谱把世系追溯到同一位历史名人的现象,学术界早已有审慎的分析,认为其中真伪均有,不能一概而论。就本文所引谱牒材料来说,除浙江萧山、海宁两地《高氏家谱》所载北宋武烈王高琼后裔世系颇为详备,可信度相当高之外,其他各谱因记载支离破碎,对其真实性都暂时难下断语。但是,即使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不可靠,今天看来已无碍大局。因为,千百年前的祖先究为何人,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些谱牒和传说铸就了人们群体出自共同祖先的坚定信念,正是这种信念,促使全球华人都坚信同为炎黄子孙,从而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的一种强大精神纽带。 注释: 1 见《世本》。 2 见(唐)林宝:《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 3 见《新唐书·宰相世系》。 4 见《景县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50、969页。 5 见《新唐书·宰相世系》、浙江《越州萧山东瓜沥高氏家谱·原系图》。 6 见《后汉书·文苑传》、《万姓统谱》。 7 见《晋书·华轶传》、《晋书·高崧传》、《新唐书·宰相世系》。 8 见《新唐书·高智周传》。 9 见常州守愚堂《晋陵高氏支谱》。 10见《春秋左传集解》。 11 见《晋书·高瞻传》。 12见《北史·高闾传》。 13见《晋书·高瞻传》、《晋书·王沈传》。 14见《魏书·高道悦传》。 15见《隋书·高颍传》。 16参见姚薇元:《北朝胡姓考》。 17见(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卷十一。 18见《魏书》《高崇传》、《高肇传》。 19见《魏书·高聪传》。 20见《新唐书·高郢传》。 21见《魏书》有关各传。 22见《北齐书》有关各传。 23见《北齐书》《幼主纪》、《武成十二王》。 24见《新唐书·高士廉传》。 25见《萧山谱》。 26见新旧《唐书》有关各传。 27见《旧五代史·高季兴传》 28见浙江《海宁岩门六修高氏家谱》,清光绪三年修。 29见《萧山谱》。 30见《明史·高仪传》。 31详见拙文:《粤东高氏的源流与文化传统》,载《岭峤春秋》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版。 32见《元史》卷61。 33另文详论。 34见《明史》《高拱传》、《高谷传》。 本文原载《河北学刊》1998年第4期。 内容参见高路加著《高姓群体的历史与传统》,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bàng)桑阴学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

满江红·冬至

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筩吹谷。

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

休把心情关药裹,但逢节序添诗轴。

笑强颜、风物岂非痴,终非俗。

清昼永,佳眠熟。

门外事,何时足。

且团栾同社,笑歌相属。

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

纵不能、将醉作生涯,休拘束。

满江红

竹里行厨,来问讯、诸侯宾老。

春满座、弹丝未遍,挥毫先了。

云避仁风收雨脚,日随和气熏林表。

向尊前、来访白髯翁,衰何早。

志手里,功名兆。

光万丈,文章耀。

洗冰壶胸次,月秋霜晓。

应念一堂尘网暗,放将百和香云绕。

算赏心、清话古来多,如今少。

满江红

雨后携家游西湖,荷花盛开

柳外轻雷,催几阵、雨丝飞急。

雷雨过、半川荷气,粉融香浥。

弄蕊攀条春一笑,从教水溅罗衣湿。

打梁州、箫鼓浪花中,跳鱼立。

山倒影,云干叠。

横浩荡,舟如叶。

有采菱清些,桃根双楫。

忘却天涯漂泊地,尊前不放闲愁入。

任碧筩、十丈卷金波,长鲸吸。

满江红

罨画溪山,行欲遍、风蒲还举。

天渐远、水云初静,柁楼人语。

月色波光看不定,玉虹横卧金鳞舞。

算五湖,今认只扁舟,追千古。

怀往事,渔樵侣。

曾共醉,松江渚。

算今年依旧,一杯沧浦。

宇宙此身元是客,不须怅望家何许。

但中秋、时节好溪山,皆吾土。

千秋岁·重到桃花坞

北城市埭。

玉水方流汇。

青樾里,红尘外。

万桃春不老,双竹寒相对。

回首处,满城明月曾同载。

分散两国盖。

消减东阳带。

人事改,花源在。

神仙虽可学,功行无过醉。

新酒好,就船况有鱼堪买。

浣溪沙

催下珠帘护绔丛。

花枝红里烛枝红。

烛光花形夜葱茏。

棉地绣天香雾里。

珠星壁月彩云中。

人间别日子春风。

浣溪沙·烛下海棠

倾坐东风百媚生。

万红无语笑逢迎。

照妆醒睡蜡切轻。

采〔虫东〕横斜春不夜,绛霞浓淡月微明。

梦中重到锦官城。

浣溪沙·新安驿席上留别

送尽残着更出游。

风前踪迹似沙鸥。

浅斟低唱小淹留。

月见西楼清夜醉,雨添南浦绿波愁。

有人无计恋行舟。

浣溪沙

歙浦钱塘一水通。

闲云如幕碧重重。

吴山应在碧云东。

无力海棠风淡荡,半眠官柳葱茏。

眼前春色为谁浓。

浣溪沙·元夕后三日王文明席上

宝髻双双出绮丛。

妆光梅影各春风。

收灯时候却相逢。

鱼子笺中词宛转,龙香拨上语玲珑。

明朝车马莫西东。

浣溪沙

红锦障泥杏叶鞯。

解鞍呼渡忆当年。

马骄不肯上航船。

茅店竹篱开席市,绛裙青快〔属刂〕姜田。

临平风物故依然。

浣溪沙

白玉堂前绿绮疏。

烛残歌罢困相扶。

问人春思肯浓无。

梦里粉香浮枕簟,觉来烟月满琴书。

个侬情分更何如。

朝中措·丙午立春大雪,是岁十二月九日丑时立春

东风半夜度关山。

和雪到阑干。

怪见梅梢未暖,情知柳服犹寒。

青丝菜甲,银泥饼饵,随分杯盘。

已把宜春缕胜,更将长命题幡。

朝中措

身闲身健是生涯。

何况好年华。

看了十分秋月,重阳更插黄花。

消磨景物,瓦盆社酿,石鼎山茶。

饱吃红莲香饭,侬家便是仙家。

朝中措

系船沽酒碧帘访。

洒满胜鹅黄。

醉后西园入梦,东风柳色花香。

水浮天处,夕阳如锦,恰似鲈乡。

中有忆人双泪,几时流到横塘。

朝中措

海棠如雪殿春馀。

禽弄晚晴初。

倦客长惭杜宇,佳辰且醉提壶。

逍遥放浪,还他渔子,输与樵夫。

一棹何时归去,扁舟终要江湖。

朝中措

天容云意写秋光。

木叶半青黄。

珍重西风祛暑,轻衫早怯新凉。

故人情分,留连病客,孤负清觞。

陌上千愁易散,尊前一笑难忘。

蝶恋花

春涨一篙添水面。

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

画舫夷犹湾百转。

横塘塔近依前远。

国多寒农事晚。

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

秀麦连冈桑叶践,看看尝面收新茧。

南柯子

槁项诗馀瘦,愁肠酒后柔。

晚凉团扇欲知秋。

卧看明河银影、界天流。

鹤警人初静,虫吟夜更幽。

佳辰只合算花筹。

除了一天风月、更何求。

南柯子

怅望梅花驿,凝情杜若洲。

香云低处有高楼。

可惜高楼、不近木兰舟。

缄素双鱼远,题红片叶秋。

欲凭江水寄离愁。

江已东流,那肯更西流。

南柯子·七夕

银渚盈盈渡,金风缓缓吹。

晚香浮动五云飞。

月姊妒人、颦尽一弯眉。

短夜难留处,斜河欲淡时。

半愁半喜是佳期。

一度相逢、添得两相思。

鹊桥仙·七夕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水调歌头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

今年新梦,忽到黄鹤旧山头。

老子个中不浅,此会天教重见,今古一南楼。

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

敛秦烟,收楚雾,熨江流。

关河离合,南北们日照清愁。

想见垣娥冷眼,应笑归来霜鬓,空敝黑貂裘。

酾酒间蟾兔,肯去伴沧洲。

水调歌头·又燕山九日作

万里汉家使,双节照清秋。

旧京行遍,中夜呼禹济黄流。

寥落桑榆西北,无限太行紫翠,相伴过芦沟。

岁晚客多病,风露冷貂裘。

对重九,须烂醉,莫牢愁。

黄花为我,一笑不管鬓霜羞。

袖里天书飓尺,眼底关河百二,歌罢此生浮。

惟有平安信,随雁到南州。

西江月

十月谁云春小,一年两见风娇。

云英此夕度蓝桥。

人意花枝都好。

百媚朝天淡粉,六锐步月生销。

人间霜叶满庭皋,别有东风不老。

西江月

北客开眉乐岁,东君著意华年。

遮风藏雨晚云天。

应怕杏梢红浅。

不惜灯前放夜,从教雪后留寒。

水晶帘箔万花钿。

听彻南楼晓箭。

宜男草

篱菊滩芦被霜后。

袅长风、万重高柳。

天为谁、展尽湖光渺渺,应为我、扁舟入手。

橘中曾醉洞庭酒。

辗云涛、挂帆南斗。

追旧游、不减商山沓沓,犹有人、能相记否。

宜男草

舍北烟菲舍南浪。

雪倾篱、雨荒蔽涨。

问小桥、别后谁过,惟有迷鸟羁雌来往。

重寻山水间无恙。

扫柴荆、土花尘网。

留小桃、先试光风,从此芝草琅开口长。

秦楼月

窗纱薄。

日穿红慢催梳掠。

催梳掠。

新晴天气,画檐闻鹊。

海棠逗晚都开却。

小云先在阑干角。

阑干角。

杨花满地,夜来风恶。

秦楼月

珠帘狭。

卷帘春院花围合。

花围合。

昼长人静,双双胡蝶。

花前苦殢金蕉叶。

瞢腾午睡扶头怯。

扶头怯。

闲愁无限,远山斜叠。

秦楼月

香罗薄。

带围宽尽无人觉。

无人觉。

东风日暮,一帘花落。

西园空锁秋千索。

帘垂帘卷闲池阁。

闲地阁。

黄昏香火,画楼吹角。

秦楼月

楼阴缺。

阑干影卧东厢月。

东厢月。

一天风露,杏花如雪。

隔烟催漏金虬咽。

罗帏暗淡灯花结。

灯花结。

片时春梦,江南天阔。

秦楼月

浮云集。

轻雷隐隐初惊蛰。

初惊蛰。

檗鸠鸣怒,绿杨风急。

玉炉烟重香罗浥。

拂墙浓杏燕支湿。

燕支湿。

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惜分飞

易散浮云难再聚。

遮莫相随百步。

谁唤行人去。

石湖烟浪渔樵侣。

重别西楼肠断否。

多少凄风苦雨。

休梦江南路。

路长梦短无寻处。

念奴娇

双峰叠障,过天风海雨,无边空碧。

月姊年年应好在,玉阙琼宫愁寂。

谁唤痴云,一杯未尽,夜气寒无色。

碧城凝望,高楼缥缈西北。

肠断桂冷蟾孤,佳期如梦,又把阑干拍。

雾鬓风虔相借问,浮世几回今夕。

圆缺睛明,古今同恨,我更长为客。

蝉娟明夜,尊前谁念南陌。

念奴娇

十年旧事,醉京花蜀酒,万葩千萼。

一掉归来吴下看,俯仰心情今昨。

强倚雕阑,羞答雪鬓,老恐花枝觉。

指摩愁限,雾中相对依约。

闻道家宴团来,光风转夜,月傍西楼落。

打彻梁州春自远,不饮何时欢乐。

沾惹天香,留连国艳,莫散灯前酌。

袜尘生处,为君重赋河洛。

念奴娇

吴波浮动,看中流翻月,半江金碧。

醉舞空明三万顷,不管娼娥愁寂。

指点琼楼,凭虚有路,鲸背横东极。

水云飘荡,阑干千丈无力。

家世回首沧洲,烟波渔钓,有鸱夷仙迹。

一笑闹身游物外,来访扁舟消息。

天上今宵,人间此地,我是风前客。

涛生残夜,鱼龙像听横笛。

念奴娇

水乡霜落,望西山一寸,修眉横碧。

南浦潮生帆影去,日落天青江白。

万里浮云,被风吹散,又被风如织。

尊前歌罢,满空凝淡寒色。

人世会少离多,都来名利,似蝇头蝉翼。

赢得长亭车马路,千古羁愁如织。

我辈清钟,匆匆相见,一笑真难得。

明年谁健,梦魂飘荡南北。

念奴娇·和徐尉游口湖

湖山如画,系孤篷柳岸,莫惊鱼鸟。

料峭春寒花未遍,先共疏梅索笑。

一梦三年,松风依旧,萝月何曾老。

邻家相问,这回真个归到。

绿鬓新点吴霜,尊前强健,不怕衰翁号。

赖有风流车马客,来觅香云花岛。

似我粗豪,不通姓字,只要银瓶倒。

奔名逐利,乱帆谁在天表。

梦玉人引

送行人去,犹追路、再相觅。

天未交情,长是合堂同席。

从此尊前,便顿然少个,江南羁客。

不忍匆匆,少驻船梅驿。

酒斟虽满,尚少如、别消万千滴。

欲语吞声,结心相对呜咽。

灯火凄清,笙歌无颜色。

从别后,尽相忘,算也难忘今夕。

梦玉人引

共登临处,飘风袂、倚空碧。

雨卷云飞,长有桂娥看客。

箫喜生春,遍锦城如画,雪山无色。

一梦才成,汉天涯南北。

舞馀歌罢,料宣华、回首尽陈迹。

万里秦吴,有情应问消息。

我欲归耕,如何重来得。

故人若望江南,且折梅花花相忆。

如梦令

罨画屏中客住。

水色山光无数。

斜日满江声,何处撑来小渡。

休去。

休去。

惊散一洲鸥鹭。

如梦令

两两驾啼何许。

寻遍绿阴浓处。

天气润罗衣,病起却忺微暑。

休雨。

休而。

明日榴花端午。

菩萨蛮

小轩今日开窗了。

揉蓝染碧缘阶草。

檐佩可怜风。

杏梢烟雨红。

飘零欢事少。

鬓点吴霜早。

天色不愁人。

眼前无限春。

菩萨蛮·元夕立春

雪林一夜收寒了。

东风恰向灯前到。

今夕是何年。

新春新月圆。

绮丛香雾隔。

犹记疏狂客。

留取缕金幡。

夜蛾相并看。

菩萨蛮

黄梅时节奏萧索。

越罗香润吴纱薄。

丝雨日昽明。

柳梢红未晴。

多愁多病后。

不识曾中酒。

愁病送春归。

恰如中酒时。

临江仙

羽扇纶巾风袅袅,东厢月到蔷蔽。

新声谁唤出罗帏。

龙须将笛绕,雁字入筝飞。

陶写中年须个里,留连月扇云衣。

周郎去后赏音稀。

为君持酒听,那肯带春归。

临江仙

万事灰心犹薄室,尘埃未免劳形。

放入相见似河清。

恰逢梅柳动,高兴逐春生。

卜昼匆匆还卜夜,仍须月堕河倾。

明年我去白鸥盟。

金闺三玉树,好问紫霄程。

减字木兰花

玉烟浮动。

银阙三山连海冻。

翠袖阑干。

不怕楼高酒力寒。

双松冻折。

忽亿衰翁容易别。

想见鸥边。

压损年时小钓船。

减字木兰花

折残金菊。

枨子香时新酒熟。

谁伴芳尊。

先问梅花借小春。

道人破戒。

染酒题诗金风带。

愁病相关。

不似年时酒量宽。

减字木兰花

彼娇鬓袅。

中隐堂前人意好。

不奈春何。

拚却轻寒透薄罗。

翦梅新曲。

欲断还联三叠促。

围坐风流。

饶我尊前第一筹。

减字木兰花

枕节睡熟。

珍重月明相伴宿。

宝鸭金寒。

香满围屏宛转山。

鸡人声沓。

瑶井玉绳相对晓。

黯淡窗纱。

却下风帘护烛花。

减字木兰花

腊前三白。

春到西园还见雪。

红紫花迟。

借作东风万玉枝。

归田计决。

麦饭熟时应快活。

身在高楼。

心在山阴一叶舟。

鹧鸪天

体舞银貂小契丹,满堂宾客尽关山。

从今袅袅盈盈处,谁复端端正正看。

模泪易,写愁难。

潇湘江上竹枝斑。

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

鹧鸪天

荡漾西湖采绿苹。

扬鞭南决衮红尘。

桃花暖日茸茸笑,杨柳光风浅浅颦。

章贡水,郁孤云。

多情争似桂江春。

崔徽卷轴瑶姬梦,纵有相逢不是真。

鹧鸪天

嫩绿重重看得成。

曲阑幽槛小红英。

酴醾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客飘零。

残花浅酒片时清。

一杯且贾明朝书,送了斜阳月又生。

鹧鸪天·雪梅

压蕊拈须粉作团。

疏香辛苦颤朝寒。

须知风月寻常见,不似层层带雪看。

春髻重,晓眉弯。

一枝斜井缕金幡。

酒红不解东风冻,惊怪钗头五燕乾。

好事近

云幕暗干山,肠断玉楼金阙。

应是高唐小妇,妒娼娥清绝。

夜凉不放酒杯寒,醉眼渐生缬。

何待桂华相照,有人人如月。

好事近

昨夜报春来,的〔白乐〕岭梅开雪。

携手玉人同赏,比看谁奇绝。

阑干倚遍忆多情,怕角声呜咽。

与折一枝斜戴,衬鬓云梳月。

卜算子

凉夜竹堂虚,小睡匆匆醒。

银漏无声月上阶,满地阑干影。

何处最知秋,风在梧桐井。

不惜骏写弄玉箫,露湿衣裳冷。

卜算子

云压小桥深,月到重门静。

冷蕊疏枝半不禁,更著横窗影。

回首故园春,往事难重省。

半夜清香入梦来,从此熏炉冷。

三登乐

一碧鳞鳞,横万里、天垂吴楚。

四无人、抛声自语。

向浮云,西下处,水村烟树。

何处系船,暮涛涨浦。

正江南、摇落后,好山无数。

尽乘流、兴来便去。

对青灯、独自叹,一生羁旅。

欹枕梦寒,又还夜雨。

三登乐

路辅横塘,风卷地、水肥帆饱。

眼双明、旷怀浩渺。

问菟裘、无恙否,天教重到。

水落雾收,故山更好。

过溪门、休荡桨,恐惊鱼鸟。

算年来、识翁者少。

喜山林、踪迹在,何曾如扫。

归鬓任霜,醉红未老。

三登乐

今夕何朝,披帕幌、云关重启。

引冰壶、素空似洗。

卷帘中、被枕上,月星浮水。

天镜夜明,半窗万里。

盼庭柯、都老大,树犹如此。

六年前、转头未见。

唤邻翁、来话旧,同签新蚁。

秉烛夜阑,又疑梦里。

三登乐

方帽冲寒,重检校、旧时农圃。

荒三径、不知何许。

但姑苏台下,有苍然平楚。

人笑此翁,又来访古。

况五湖、元自有,扁舟祖武。

记沧洲、白鸥伴侣。

叹年来、孤负了,一蓑烟雨。

寂寞暮潮,唤回棹去。

浪淘沙

黯淡养花天。

小雨能悭。

烟轻云薄有无间。

官柳丝丝都绿遍,犹有春寒。

空翠湿征鞍。

马首千山。

多情若是肯俱还。

别有玉杯承露冷,留共君看。

玉杯,官舍中牡丹绝品也。

虞美人·寄人觅梅

霜余好探梅消息。

日日溪桥侧。

不如君有似梅人。

歌里工梁妍笑、两眉春。

疏枝冷蕊风情少。

却称衰翁老。

从教来作静中邻。

冷淡无言无笑、也无颦。

虞美人

落海时节冰轮满。

何似中秋看。

琼楼玉宇一般明。

只为担娥添了、万枝灯。

锦江城下杯残后。

还照郭江酒。

天东相见说天西。

除却衰翁和月、更谁知。

虞美人

玉箫惊报同云重。

仍怪金瓶冻。

清明将近雪花翻。

不道海棠消瘦、柳丝寒。

王孙沈醉狨毡幕。

谁伯罗衣薄。

烛灯香雾两厌厌。

仿佛有人愁损、上盾尖。

虞美人·红木犀

谁将击碎珊瑚玉。

装上交枝粟。

恰如娇小万球妃。

涂罢额黄嫌怕、污燕支。

夜深未觉清香绝。

风露落溶月。

满身花景弄凄凉。

无限月和风露、一齐香。

醉落魄·元夕

春城胜绝。

暮林风舞催花发。

垂云卷尽添空阔。

吹上新年,美满十分月。

红蕖影下勾丝抹。

老来牵强随时节。

无人知道心情别。

惟有蛾儿,惊见鬓边雪。

白玉楼步虚词六首

并序

珠霄境,却似化人宫。

梵气弥罗融万象,玉楼十二倚清空。

一片宝光中。

白玉楼步虚词六首

浮黎路,依约太微间。

雪色宝阶千万丈,人间遥作白虹看。

幢节度高寒。

白玉楼步虚词六首

罡风起,背负玉虚廷。

九素烟中寒一色,扶阑四面是青冥。

环拱万珠星。

白玉楼步虚词六首

流铃响,龙驭化云来。

夹道春华笼彩仗,红云扶格辗天街。

迎驾鹤毰毸。

白玉楼步虚词六首

钧天奏,流韵满空明。

琪树玲现珠网碎,仙风吹作步虚声。

相和八鸾鸣。

白玉楼步虚词六首

接阑外,辇道插非烟。

闲上郁萧台上看,空歌来自始青天。

杨袂揖飞仙。

霜天晓角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

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难共说。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玉楼春·牡丹

云横水绕芳尘陌。

一万重花春拍拍。

蓝桥他路不崎岖,醉舞狂歌容倦客。

真番解悟人倾国。

知是紫云谁敢觅。

满眼桃李不能言,分讨仙家君莫惜。

醉落魄·海棠

马蹄尘扑。

春风得意签歌逐。

款门不问谁家竹。

只棕红妆,高处烧银烛。

碧鸡坊里花如屋。

燕王宫下花成谷。

不须悔唱关山曲。

只为海棠,也合来西蜀。

菩萨蛮·木芙蓉

冰明三润天然色。

凄凉拚作西风客。

不肯嫁东风。

殷勤霜露中。

绿窗梳洗晚。

笑把玻璃盏。

斜日上妆台。

酒红和困来。

眼儿媚·萍乡道中乍晴,卧舆中,困甚,小憩柳塘

酣酣日脚紫烟浮。

研暖破轻裘。

困人天色,醉人花气,午梦扶头。

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新纹愁。

溶溶泄泄,东风无力,欲皱还休。

惜分飞·南浦舟中与江西帅增酌别,夜后忽大雪

画戟锦车皆雅故。

萧鼓留连客住。

南浦春波幕。

难忘罗袜生尘处。

明日船旗应不驻。

且唱断肠新句。

卷尽珠帘雨。

雪花一夜随人去。

菩萨蛮·湘东驿

客行忽到湘东驿。

明如真是潇湘客。

晴碧万重云。

几时逢故人。

江南如塞北。

别后书难得。

先自雁来稀。

那堪春半时。

醉落魄

雪晴风作。

松梢片片轻鸥落。

玉楼天半褰珠箔。

一亩梅花,吹裂冻云幕。

去年小猎漓山脚。

弓刀湿遍犹横塑。

今年翻伯貂裘薄。

寒似去年,人比去年觉。

谒金门·宜春道中野塘春水可喜,有怀旧隐

塘水碧。

仍带曲尘颜色。

泥泥榖纹无气力。

东风如爱惜。

恰似越来溪侧。

也有一双鸂鵣。

只欠柳丝千百尺。

系船春弄笛。

秦楼月·寒食日湖南提举胡元高家席上闻琴

湘江碧。

故人同作湘中客。

湘中客。

东风回雁,杏花寒食。

温湿月到蓝桥侧。

醒心弦里春无极。

春无极。

明朝残梦,马嘶南陌。

霜天晓角

少年豪纵。

袍锦团花凤。

曾是京城游子,驰宝马、飞金鞋。

旧游浑似梦。

鬓点吴霜重。

多少燕情莺意,都泻入、玻璃瓮。

醉落魄

栖乌飞绝。

绛河绿雾星明灭。

烧香曳簟眠请秘。

花久影吹笙,满地淡黄月。

好风碎竹声如雪。

昭华三弄临风咽。

鬓丝撩乱纶巾折。

凉满北窗,休共软红说。

水龙吟·寿留守

仙翁家在丛霄,五云八景来尘表。

黄扉紫闼,化钧高妙,风霆挥扫。

漠北寒烟,桥南和气,笑谈都了。

自玉磷归去,金牛再款,却回首 、人间少。

入与丹台旧籍,笑苍生、祝公难老。

春葩秋叶,喧寒易变,壶天长好。

物外新闻,风歌转危.吃皤虎绕。

想如心高会,寒霜夜永,尽横参晓。

酹江月·严子陵钓台

浮生有几,叹欢娱常少,忧愁相属。

富贵功名皆由命,何必区区仆仆。

燕幅尘中,鸡虫影里,见了还追逐。

山间林下,几人真个幽独。

谁似当日严君,故人龙衮,独抱羊裘宿。

试把渔竿都掉了,百种千般拘束。

两岸烟林,半溪山影,此处无荣辱。

荒台遗像,至今嗟咏不足。

朝中措

长年心事寄林扃。

尘鬓已星星。

芳意不如水运,归心欲与云平。

留连一醉,花残日永,雨后山明。

从此量船载酒,莫教闹却春情。

(以上见《侵村丛书》本《石湖词》和《补遗》)

州桥

州桥南北是天街,

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

“几时真有六军来?”

四时田园杂兴(选四首)

春日(其二)

土膏欲动雨频催,

万草千花一饷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

邻家鞭笋过墙来。

夏日(其七)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夏日(其十一)

采菱辛苦废犁锄,

血指流丹鬼质枯。

无力买田聊种水,

近来湖面亦收租。

秋日(其八)

新筑场泥镜面平,

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

一夜连枷响到明。

横糖

南浦春来绿一川,

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

细雨垂杨系画船。

属于: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

宜丰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九岭山脉东南缘。东经114°30′-115°08′、北纬28°17′-28°40′。东邻高安,南界上高,西南接万载,西北连铜鼓,北与修水、奉新接壤;县城新昌镇,东距省会南昌市136千米,西南离宜春市袁州区94千米。境域东西长71千米,南北宽51千米,全县总面积193411平方千米/1935平方千米。2006年末全县总人口276463人。

邮编:336300。代码:360924。区号:0795。拼音:YifengXian。

地处九岭山山脉隆起向萍乐凹陷带的过度地带。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高度在45米至1480米之间。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区。年平均气温为172℃,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800毫米左右,年平均无霜期260天。

行政区划

全县辖7个镇、5个乡:新昌镇、澄塘镇、棠浦镇、新庄镇、潭山镇、芳溪镇、石市镇、花桥乡、同安乡、天宝乡、黄岗乡、桥西乡。共有19个居委会、207个村委会。县人民政府驻新昌镇。

新昌镇面积:1325k_人口:68982人邮编:336300代码:360924100

辖城南、耶溪、花门楼、桂花、窑前、流源等6个居委会,窑前、桂花、荷舍、敖桥、大桥、流源、楠树、两路口、良田铺、良头、樟陂、良岗、陂下、茶头、枫源、大塘等16个村委会。镇政府驻新昌东大道。

澄塘镇面积:178k_人口:20332人邮编:336303代码:360924101

辖澄塘居委会,澄塘、茜港、黄坪、名山、高坪、大厦、毛家、柏树、秀溪、彭源、水东、黄梅、沙湾、枥下、故村、牌楼、钩下、桥下、英村、高枧、新安、茜坑等22个村委会。

棠浦镇面积:115k_人口:24176人邮编:336304代码:360924102

辖棠浦居委会,高家、塘岭、姚家、枫林、南坪、沐溪、陈家、袁谢、滠田、澄溪、东刘、棠浦、西刘、车田、沙塘、稻香、讲堂、岭下、骆家、北坑等20个村委会。

新庄镇面积:87k_人口:14000人邮编:336305代码:360924103

辖新庄居委会,万坊、芳里、新庄、荷溪、宋家、筠山、湾溪、口溪、张家、龙溪、湖城、虎溪、上塘、邓家、南垣、岭背等16个村委会。镇政府驻湖城。

潭山镇面积:205k_人口:26760人邮编:336316代码:360924104

辖潭山居委会,潭山、伏溪、院前、坪上、上山田、茜槽、中兴、龙岗、店上、逍遥、石桥、汉塘、找桥、羊源、碓下等15个村委会。

芳溪镇面积:200k_人口:23542人邮编:336308代码:360924105

辖芳溪居委会,香源、庙前、上屋、下屋、塘头、简家、花田、杨木、石坡、禾埠、城溪、新村、南田、芳溪、刁枥、蕉溪、芭蕉、万丰、溪浒等19个村委会。

石市镇面积:153k_人口:28014人邮编:336307代码:360924106

辖石市居委会,潭下、土桥、夏讲、石崖滩、何家、车溪、库里、竹源、凌江、石涌、枫桥、浪源、楼下、梨树、黄花、星溪、七都等17个村委会。镇政府驻石崖滩。

花桥乡面积:115k_人口:10699人邮编:336306代码:360924200

辖花桥居委会,花桥、社溪、白市、山田、山口、仁义、义源、池源等8个村委会。

同安乡面积:91k_人口:7763人邮编:336317代码:360924201

辖同安居委会,洞山、党田、罗家、宅里、同安、鹅颈、东槽等7个村委会。

天宝乡面积:141k_人口:14262人邮编:336318代码:360924202

辖天宝居委会,辛会、辛联、芳源、石井、横岭、耶溪、藤桥、河思、长桥、草坪、上梅、山背、兰家店、黄沙、松溪、床源、平溪等17个村委会。乡政府驻辛会。

黄岗乡面积:280k_人口:21431人邮编:336311代码:360924203

辖黄岗、车上等2个居委会,潮溪、将侯、黄岗、坪田、大门洞、坳溪、骆家槽、黄陂、黄檗、湖溪、港口、车上、东岸、小水、小洞、洞上、直源、官山、洪源槽等19个村委会。

车上林场面积:95k_人口:6737人代管车上居委会和车上、湖溪、港口、东岸、小水、小洞、洞上、直源8个村委会。

石花尖垦殖场面积:65k_人口:4723人代管官山、洪源槽2个村委会。

桥西乡面积:2375k_人口:15907人邮编:336300代码:360924204

辖城西、双峰等2个居委会,付家坪、曹家岭、潭埠段、大畲、柴源、湾里、潭港、桥西、刁丰、石塘、东源、黄陂前、前头、龚家坪、石埠、城西、双峰、库前、院南、骆家槽、夏家坊、小槽、东村、水岭、龙袍、严湖、李家、斜港、双木、五里、炎岭等31个村委会。

双峰林场面积:95k_人口:4738人代管双峰居委会和双峰、库前、院南、骆家槽、夏家坊、小槽、东村、水岭、龙袍、严湖、李家、斜港、双木13个村委会。

黄岗山垦殖场面积:646k_人口:11693人代管炎岭、五里2个村委会。

历史沿革

三国吴黄武年间(222—229年),析建成县始置宜丰县,取此地炎凉适宜,物阜民丰而得名。自此至五代南唐,宜丰或单独设立,或并入望蔡、建城、高安、上高四县。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置新昌县。民国三年(1914年),因与浙江新昌县重名,复名宜丰县。

1949年7月15日宜丰解放,成立人民政府,属袁州分区。1952年属南昌分区,1958年属宜春专区,1968年属宜春地区,1999年属宜春市。

1985年4月18日,设立石花尖、黄岗山乡(赣府厅字[1985]230号)。1985年4月21日,设置潭山镇(赣府厅字[1985]236号)。

1985年10月4日,黄岗乡、石花尖乡合并改设黄岗镇(赣府厅字[1985]534号批复)。1987年1月6日,撤销黄岗山乡和黄岗镇建制,恢复设置石花尖乡和黄岗乡建制(省政府赣府厅字[1987]7号批复)。

1994年11月25日,撤销棠浦乡、芳溪乡,设立许棠浦镇、芳溪镇(赣民字[1994]239号批复)。1996年3月19日,撤销石市乡、新庄乡,设立石市镇、新庄镇(赣民字[1996]50号批复)。至此,全县辖6个镇、10个乡:新昌镇、潭山镇、棠浦镇、芳溪镇、新庄镇、石市镇、敖桥乡、澄塘乡、花桥乡、同安乡、天宝乡、双峰乡、黄岗乡、石花尖乡、车上乡、桥西乡。

1999年9月7日,撤销宜丰县澄塘乡,设立澄塘镇(赣民字[1999]213号批复)。至此,全县辖7个镇、9个乡。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65836人;其中:新昌镇40518澄塘镇20336棠浦镇24269新庄镇14150潭山镇14812芳溪镇23334石市镇27127敖桥乡16457花桥乡10911同安乡7720天宝乡15682双峰乡5154黄岗乡10066车上乡7495桥西乡16231石花尖乡4432江西鑫龙集团虚拟乡7142(人)

2003年8月19日,撤销敖桥乡,成建制划归新昌镇管辖;撤销车上乡、石花尖乡,成建制划归黄岗乡管辖;撤销双峰乡,成建制划归桥西乡(赣民字[2003]192号批复)。实际调整情况:撤销双峰乡建制,成立县属双峰林场;撤销车上乡建制,成立县属车上林场;撤销石花尖乡建制,保留石花尖垦殖场;撤销敖桥乡成建制划归新昌镇管辖,新昌镇政府驻地迁至敖桥乡政府驻地。2003年底,全县总人口272万人。

2004年底,全县辖7镇5乡,2个林场、2个垦殖场,166个行政村。

新昌镇2004年辖:耶溪社区、城南社区、花门楼社区、桂花社区、窑前社区、流源社区、荷舍村、大桥村、敖桥村、茶头村、良岗村、良田铺村、良头村、樟陂村、陂下村、两路口村、楠树村、枫源林场。

澄塘镇辖:澄塘集镇居委会、毛家村、钩下村、牌楼村、高坪村、桥下村、名山村、澄塘村、大厦村、高枧村、彭源村、茜坑村、黄坪村、故村、秀溪村、水东村、黄梅村、枥下村、英村、茜港村、沙湾村、柏树村、新安村。

棠浦镇辖:棠浦集镇居委会、高家村、岭下村、沐溪村、讲堂村、南坪村、东刘村、西刘村、稻香村、滠田村、袁谢村、沙塘村、枫林村、姚家村、塘岭村、骆家村、陈家村、澄溪村、棠浦村、车田村、棠浦煤矿虚拟居委会。

新庄镇辖:新庄集镇居委会、万坊村、芳里村、新庄村、荷溪村、宋家村、筠山村、湾溪村、口溪村、张家村、龙溪村、湖城村、虎溪村、上塘村、邓家村、南垣林场、岭背农场、小坑农科站。

潭山镇辖:潭山集镇居委会、潭山村、_溪村、坪上村、上山田村、龙岗村、店上村、茜槽村、中兴村、石桥村、汉塘村、找桥村、逍遥村、院前村、羊源林场。

芳溪镇辖:芳溪集镇居委会、上屋村、下屋村、香源村、庙前村、芭蕉村、蕉溪村、刁枥村、芳溪村、新村、南田村、城溪村、塘头村、简家村、花田村、杨木村、石陂村、禾埠村、溪浒农场、万丰林场。

石市镇辖:石市集镇居委会、潭下村、土桥村、夏讲村、石崖滩村、何家村、竹源村、梨树村、凌江村、星溪村、车溪村、楼下村、库里村、浪源村、黄花村、石涌村、枫桥村、七都村、仁和水库。

花桥乡辖:花桥集镇居委会、花桥村、社溪村、白市村、山田村、山口村、仁义村、义源村、池源林场、施源农场。

同安乡辖:同安集镇居委会、党田村、洞山村、同安村、鹅颈村、宅里村、罗家村、东槽林场、采育林场。

天宝乡辖:天宝集镇居委会、辛会村、辛联村、藤桥村、河思村、鸦溪村、松溪村、芳源村、石井村、横岭村、长桥村、草坪村、上梅村、山背村、兰家店村、黄沙村、平溪农场、床源农场、茅坪林场。

黄岗乡辖:黄岗集镇居委会、潮溪村、将候村、黄岗村、坪田村、大门洞村、坳溪村、汪家槽村、黄陂村;黄檗山景区管理所。

桥西乡辖:桥西村、曹家岭村、付家坪村、潭埠丈村、大畲村、柴源村、湾里村、潭港村、刁丰村、石塘村、东源村、黄陂前村、前头村;石埠农场、桥西良种场、城西蔬菜场。

车上林场辖:湖溪村、港口村;小水分场、小洞分场、洞上分场、直源分场、东岸分场、车上分场;车上集镇。

双峰林场:严湖分场、斜港分场、李家分场、龙袍分场、水岭分场、双峰分场、东村分场、夏家坊分场、库前分场、院南分场、双木分场、骆家槽分场、小槽分场;双峰集镇。

石花尖垦殖场:洪源槽农场塔下分场、官山林场、石花尖、瓷厂。

鑫龙企业集团:院前分场、古阳寨分场、肖家分场、狮子岗分场、山背分场、五里分场、总部、陈家坪。

宜丰县工业园区

2005年末,全县常住人口27466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5308人。

地图

附录

宜丰清代以前行政区划(出处)

宋太平天国六年建新昌县时,全境分为7乡。元丰年间(1078-1084)划为9乡。

元初以50家为1社,一县分为8乡578社。大德年间(1292-1307),又把县城分为东北和西南两隅。

明初改社为图,永乐(1403-1424)以后,分全县为160余图。正统年间(1436-1449)并为129图。弘治年间(1488-1505)并为123图。

清沿明制,分全境为8乡41都2隅123图(城内东北偶和西南隅各统2图)。

宜丰民国时期行政区划(出处)

民国初年,县内行政区划仍沿清制。民国19年(1930)2月,根据国民政府颁布的《县组织法》规定,以老8乡为基础,划全县为7个区,区以下设行政村。7个区的划分是:第一区辖原秦和乡,区公所驻盐步镇;第二区辖原天宝乡,区公所驻辛会村;第三区辖原广贤乡,区公所驻芳塘;第四区辖原宣风乡、区公所驻棠浦;第七区辖原太平乡,区公所驻同安。

民国21年(1932)3月,分第六区所辖之原天德乡为第八区,区公所驻新庄。与此同时,依省府通令,在全县编组保甲。保甲之编制,以户为单位,户设户长,十户为一甲,甲设甲长,十甲为一保,保设保长,保以上设保长联合办公处(简报保联),设保联主任。

民国24年(1935),重新调整全县行政区划:原第一区和第五区合并为第一区,区署驻盐步镇;原第三区和第四区合并为第二区,区署驻芳塘;原第六、第七、第八区合并为第三区,区署驻棠浦;原第二区改称第四区,区署驻会市。至年底全县有4区30保联223保2356甲。此后,保联和保时有调整,至民国26年(1937)2月统计,全县有4区30保联204保。

民国28年(1939)2月,废除保联改设乡镇,全县分为4区21乡6镇193保。第一区辖金街镇和盐津、枫源、良冈、广德、新兴、续良等7乡;第二区辖芳塘、集兴、黄岗、禄集、石凌、十都、同兴等7乡;第三区辖棠浦、同安、湖城等3镇和板桥、江洲、尚贤、花桥、新庄等5乡;第四区辖会市、潭山等2镇和黄沙、龙冈等2乡。

民国30年1月,依《县各级组织纲要》草案之规定,将原有27个乡镇编并为18个乡1个镇186保1791甲,至10月经省政府批准施行。这次编并情况如下:金街镇与盐津乡合并为盐步镇;良冈乡与续良乡合并为续良乡;芳塘乡与集兴乡合并为芳溪乡;同兴乡和禄集乡合并为宣化乡;石凌乡与十都乡合并为风德乡;新庄乡与湖城镇合并为天德乡;尚贤乡与花桥乡合并为平治乡;会市镇与黄沙乡合并为会黄乡;同安镇改名太安乡;枫源乡改名风廉乡;潭山镇改名潭山乡;棠浦镇改名棠浦乡;其余黄岗、广德、新兴、双库、板桥、江洲、龙冈等乡未作变动。同年12月,裁撤各区署。

民国35年(1946)7月,再并全县1镇13乡160保1504甲。此后保甲虽有小的调整,但乡镇未作变动。

宜丰1949年-1972年行政区划(出处)

1949年7月15日,宜丰全境解放,下旬,设立城关区。至12月,全县分为5个区、34个行政村。5个区的管辖区域如下:城关区辖朱续良乡、盐步镇全境和双库乡一部分,区人民政府驻盐步镇;棠浦区辖原荷塘、新民、棠浦、天德、主平5乡全境,区人民政府驻棠浦;潭山区辖原辛会、庆凯等2乡全境和双库乡一部分,区人民政府驻天宝;宣风区辖原宣化、风德2乡全境,区人民政府驻蓼市街;芳溪区辖原芳溪、黄岗2乡全境,区人民政府驻芳塘。随着新政权的建立,旧的乡(镇)、保、甲亦告废除。

1950年4月,划棠浦区的原新民、荷塘2乡之地及城关区的原续良乡一部分设立新荷区,区人民政府驻澄塘。5月开始逐步建立乡一级政权,至8月,先后建立起6个区62个乡(街)。城关区辖10乡和东和、西平2街;芳溪区辖12乡和芳溪街;潭册区辖8乡;棠浦区辖10乡和棠浦街;新荷区辖10乡;宣风区辖8乡。

1951年7月,全县分为6个区72个乡2个街。

1952年4月1日,析棠浦区增置太平区,区人民政府驻同安,辖同安(同桂改名)、桂横、党田、白市、花桥、普义等6乡。同年8月,改区人民政府为区公所,并以数字排列各区名称:城关区为一区,新荷区为二区,棠浦区为三区,潭山区为四区,芳溪区为五区,宣风区为六区,太平区为七区。至年末,区的规模未变,但乡的设置有所增加。其中:一区增设桥西、雷神、鸦溪、枫潭4乡;二区增设沙袁1乡,陂头乡改名英塘乡;三区增设虎溪1乡;四区增设找桥、下梅、黄沙3乡;五区增设简家、蕉溪2乡;六区增设横塘、午照、禾埠3乡;七区增设横联、东岸2乡。这时全县有7区88乡2街。1953年1月以后,乡、街变动如下:一区改盐步街为城关镇,再改名新昌镇,撤销鸦溪乡;三区撤销虎溪乡、棠浦街;四区撤销下梅、黄沙2乡;六区撤销禾埠乡。至此,全县共7区83乡1镇。

1956年5月,全县开始撤区并乡,至年底,全县并为23个乡1个镇。

1957年1月,又恢复3个区的建制。

1958年2月15日,撤销桥西乡并入新昌镇,撤销花田乡建制,至此全县有19个乡镇。

1060年4月,将全县20个人民公社(垦殖分场)合并为9个人民公社(垦

福建泉州高姓(金浦)来源及族谱查阅方法

分类: 社会/文化 >> 民俗传统 问题描述: 越祥细越好 解析: 一、汉族高姓的来源 就人口而言,高姓现居中国姓氏第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