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和丛,那个是姓氏?记得小时候都写这个丛,后来成这个从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0浏览:1收藏

从和丛,那个是姓氏?记得小时候都写这个丛,后来成这个从了。,第1张

从和丛中,丛是姓氏。

丛,读cóng,释义如下:

1、聚集:~生。~集。

2、生长在一起的草木:草~。树~。

3、泛指聚集在一起的人或东西:人~。论~。刀~剑树。

4、用于聚集生长在一起的草木:一~杂草。

5、姓。

丛姓是中国汉族较为典型的姓氏,也是山东半岛和山东省的特色姓氏,还是广泛分布在中国北方的代表性姓氏,约占汉族总人口的0027%,以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为始祖,主要在山东半岛(青岛、烟台、威海、日照)及中国华北、东北等区域零星繁衍。

扩展资料

丛姓家谱文献收藏情况如下:

1、山东文登丛氏族谱,(明)丛思绍等编,明嘉靖四十年辛酉(公元156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山东省文登区博物馆。

2、丛氏源潭,(清)丛仲隅等编,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文登区博物馆。

3、山东昌淮永安荘丛氏合谱序,(清)丛希祥等编,清咸丰四年岁次甲寅(公元185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文登区博物馆。

4、河北沧州丛氏族谱,(清)丛懋勋等编,清同治三年岁次甲子(公元186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文登区博物馆。

5、丛氏族谱,(清)丛振儒等编,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朝阳市木头城子镇郑杖子村、山东省文登区博物馆。

6、海邑大丛家谱,(清)丛鹏翔等编,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公元190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文登区博物馆。

7、辽宁海城丛氏支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文登区博物馆。

8、长峰北山丛氏支谱,(清)丛纶绪等编,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文登区博物馆。

9、丛氏族谱,(清)丛思绍等编,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文登区博物馆。

10、山东巨野丛氏家乘,(现代)丛丰滋等编,1988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文登区博物馆。

11、再刊丛氏宗谱,(现代)丛松坡等编,1996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文登区博物馆。

12、山东黄县王村阎家丛氏家史,(现代)丛立平、丛立曾著,1999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文登区博物馆。

13、山东招远丛家族谱,(现代)丛玉才登编,2004年计算机激光照排版。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山东省文登区博物馆。

参考资料:

-丛姓

-丛

有《从氏谱书》,这里的从氏之“从”和丛氏之“丛”虽字音相同,但其形和字义皆异,但从氏源于丛氏。在《从氏谱书》序中说:“丛氏者吾从氏之本姓也,丛氏世居文登,其先业辽远,故未易考据,然溯其源始姓金氏,柳林先茔碑文铭有讳永者乃汉左相金文靖公四十五代孙也。”其谱书序二中还说:“鼻祖系山东登州府文登县人也,时在洪武既崩永东初立……始祖行二,其名曰英,泣别父兄,回顾桑梓,于永乐二年,随群黎就路,迁于州曰武定(今惠民),居于县号海丰(现无棣)城北四十里,庄系乐善营(今五营),此始祖的由来也”。此两段说明其鼻祖名英,山东文登县人,于明永乐二年由文登迁于山东无棣五营;从氏的本姓是丛姓,其鼻祖英当为丛英了,那丛英为什么要改其丛姓为从姓呢?其谱书序一说其始祖英“是时愿入清真(加入回教)……壮年无室家,招赘入冯门(指明洪武封郢国公冯国勇)。因冯门后有继而始祖乃承长支,两姓俱不绝嗣,千古总为一家”。丛英因入赘冯门要继两姓之后将丛姓改为从姓了。查阅文登《丛氏族谱》世表,无丛英其人,有名英者,其时代不合。可是在潍水《丛氏族谱》之世表中找到了英者,英为丛氏六世浩文之子(行二),五世刚祖之孙。刚祖于明洪武初年,已由文登迁至昌邑东永安庄了。刚之子英之父浩文又从永安庄迁至昌乐县的丛家阳阜了。因此可以说英不是由文登直接迁无棣五营的,而是从昌乐丛家阳阜或昌邑东永安庄迁去的。英在其原籍有一子名景,后有其孙龙、虎、豹,英在入赘冯门时可能隐其前情,这也可能是他改姓氏之由吧。丛英为什么离其家和子迁去无棣,其因待考。无棣之从氏和我们丛氏现虽两姓,实同宗同源,其世系也有序不紊。

(八)

有丛景阳于1998年补编的谱书,其自序中说:“安香丛族史,祖辈至今,尚无详文记载,留存至今的只有谱书八部(本),谱书系西忠支敏派六世克修(1790——1865)前辈于清咸丰年间所撰,书中将各支派的嫡传作了详细记载。克修逝后,曾有人补记过,自1943年后尚无人记录。1981年春节拜祖时,西平支麟派九世惠门长辈,委吾将族谱补编。经历十八年,根据多位长辈回忆口述,多方搜集,苦心整理,使谱书得以续记。”又在其《安香丛历简史》中说:安香丛氏的先祖其说不一。其一说,由云南大槐树迁至山东;其二,有来自山西小云南之说。上述两说均无考证。小时候就听长辈言传,丛姓本姓金,老祖宗从文登迁来蓬莱,究其宗祖何人,宗源何处,无定论。丛蓬莱地名办公室资料查证,丛姓自明朝末年从文登来蓬莱城东安香寺大庙附近落户,迁徙原因不明。为取吉利,取名“安香丛家”。其上述安香丛氏之长辈言传及蓬莱地名办公室的资料所记是正确的,因为“丛氏皆宗源于文登”。查阅文登《丛氏族谱》世表中的五世祖兴的名上,注有“府安香州沙河庄”七字,这里的“府”当为登州府蓬莱,“州”当为守海州牟平。这说明兴的后裔有居蓬莱安香者,有居牟平沙河庄者。兴有六子,名庆、奉、升、宁、受、蒿。在其长子庆名之上注有“州沙河庄”。这说明,庆或其子当居牟平沙河庄了。其余的奉、长、宁、受、蒿五人及奉之子洋、澄,蒿之子登、爽的名上都没有标明谁居蓬莱安香,也没有标明其它的去处。1998年,在山东巨野的《丛氏族谱》中发现了蒿居巨野展屯,有子吉现,但无登、爽二人,可能登、爽没随迁巨野。因此可以推断,迁蓬莱安香者,当为兴和其子孙三代之间,更可能是奉、升、宁、受四个或其中之一二。在蓬莱安香《丛氏谱书》其《说明》记载着:“祖案记载,上有守义、守智二公。未载其氏配,相传守辈下国辈上,其间世系残缺无考。据此,守辈二公虽冠乎国辈之上,实不接乎国辈,故记为族首。”其实守义、守智二公也不是始迁安香之人,除非他们是上述的升、宁、受之子。因文登《丛氏族谱》在兴之子升、宁、受三人之下,未注其氏配和有子,有可能守义、守智就是他们三人谁之子。因此,目前对首迁蓬莱安香者,只能认为是兴之三代人。蓬莱安香《丛氏谱书》中,自“国”字辈为一世始,拟定了四十八个字,为后四十八世的辈份,将录其下:

门应恒文 维克殿廷 门肇曰泉 堂景其延

上上上上 上上上上 下上上下 下上上上

甫徽乃梦 士生在天 图新作也 树之林然

下下上上 上下上上 下下上下 上下下下

凤来鸣泰 尚扬余传 宜甲东海 允占斯年

上下下下 上上上下 上下下下 上下下下

此四十八字和文登《丛氏族谱》的世系及《留字定名叙》的二十字现无法衔接,因一,其迁祖无法确定;其二,国辈之上、守辈之上世系不清;其三,国字辈当为丛氏大族之几世无法找出对应根据。现蓬莱安香丛氏已发展成两大支四分支、八个嫡派,是我们丛氏的一大支族。

(九)

考查我们丛氏,原本是黄帝之孙少昊金天氏之后裔,迁徙到北方成为匈奴。西汉时期,匈奴休屠王有两个儿子,长子日磾,字翁叔;次子伦,字少卿。武帝元狩年间,任用金日磾为侍中,甚得皇帝之信任和宠爱,赐姓“金”,升迁为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等职。因为擒杀叛臣莽何罗有功,封为秺(音dù)侯并在京兆地区、万年那个地方赐给府第宅院。后来他接受武帝托孤的重任,拜左丞相,忠义之名,显赫当世。延及子孙数代受封侯之荣。在西汉整个历史时期,金氏当属最兴盛的一个家族。其详细情况载在诸多史料中,这是清清楚楚可以考证的。

及至曹丕篡汉,年号为黄初那一年,曹氏打击迫害汉代之功勋后裔,我们始祖因为是汉左相金文靖公的后代,所以不得不从京兆万年开始东迁。经过四十余载之颠沛流离,于晋泰始元年辗转来至不夜(文登古名)丛家岘,从此改金为丛,才定居下来。

北宋改年号为大观的元年,我们的祖先丛永(按三十年一代计算,当属金文靖公的四十五代孙)。他选择了邑北著棋山柳林这一吉地,另建新的墓地。去世者环葬地这里。他们的后代散布天下,所以普天下的丛姓人都以文登为发源地。

柳林茔碑刻,所记载的世系上自永祖起,下至宣复祖,共十世。这十世当中,有做武节将军(1)文登县令;有的提拔为怀远大将军(2)金牌总管(3);有的官至武义将军(4)银牌县令(5);有的提升为招勇大将军(6)元帅左监军(7);有的做了宁海管辖胶州副千户(8);有的授官文牟巡海总提领(9)等,代代都有官员。自宣复祖以下,由于资料缺乏,漫不可考。及至延续到世通祖,他有三个儿子:长子士谦、次子士恭、三子俊忠;俊忠只一子实荣,实荣生三子,长子春,字元育,次子初、三子康;春又生三子,长子兰,次子芝,三子葵;春之嫡子丛兰就是我的曾祖,俊忠祖、实荣祖、春祖都因为我曾祖丛兰而得到“都察院右都御史”的封号。曾祖兰公,字廷秀,号丰山,明弘治庚戌(三年)进士,官至“南京工部尚书”之职。得到皇帝批准,告老还乡后病逝,受皇上恩赐葬于青石岗,身后又获“太子少保”(10)之殊荣。他一生之功业件件都载于明史。著述有《丰山奏议》、《经略録》、《漕运録》,这些著述皆表现其对国对民深远之政治卓识。巩昌府通叛(11)龙湾祖,名磐,字益安,就是曾祖兰公之嫡子,我的祖父。其生平事迹载在《渐陆篇》中。至今人们对他都很颂扬。我的父亲天东居士,名伯栋,字汝吉,曾祖父的元孙,其生平品行,我不敢妄加褒扬,因为有胡教谕(12)(名宝)为他撰写的墓志铭。他的著述有《四地卫生一览》,藏于家中。至于诸祖诸叔的行辈、字号、职官等全部记载于谱中,这里就不再重复。我有些不自量力,写了这篇考证,目的是希望对后代有所帮助,以减少他们对祖源考证的遗憾。

〔丛仲隅译〕

丛氏大宗祠位于现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子村丛氏庄园 (老虎山生态园)。

整个宗祠依山观海,辉映在苍松翠柏间。

丛氏大宗祠占地5000多平方米,分三进五殿。

前殿山门下两株百余年的银杏古树叶茂枝繁。

沿汉白玉栏杆拱起的石阶次第而上,过了巨型石雕照壁,就是雄伟的祭祖大殿,由代表丛氏36大支系的36根合抱粗巨柱擎起,雕梁飞檐,拔地而起。

前殿山门下二株百余年的银杏古树叶茂枝繁,二尊重达二十余吨的石狮镇守门前。

殿前一座高达5余米的丛氏功德碑与重达2吨多的香炉遥相对应。

整个大殿用白玉栏杆护起,殿前正中,有巨型石雕“二龙戏珠”,大殿上有雕梁画柱回廊绕殿一周,大殿两旁有行廊通往后殿,行廊间有聚宝金池,殿后壁立千仞,以为靠山。

祭祖大殿内外墙,以巨幅壁画展示丛氏一族自草原霸主到两汉世家及徙居胶东改金为丛的列祖列宗之光辉业绩。

大殿内按世系供祭26世以上,丛氏36支各地千余尊祖先牌位,左殿为丛氏历代先贤胜迹馆,右殿设为丛氏当代名流精英展馆。

前殿两侧回廊为大理石刻丛氏功德记事碑,大殿两边绘有24孝图,回廊为族人题刻碑廊。

宗祠山门前建有大理石旗杆台,按规制树旗杆五樽,旗杆上方高悬璧斗,飞鹤走麟,庄严无比;中间主旗杆高1588米,上雕丛氏远祖图腾,祭天金人,四周祥云围绕;左为飞鹤,右为麒麟,象征着丛氏家族出过文武一品高官的荣耀。

丛氏宗族及祖茔、祠堂的历史渊源宗祠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

古时文登丛氏有祭祖活动的场所在祖茔和祠堂。

祖茔有两处:一为宋大观元年所建立的柳林小甸祖茔,一为明御赐尚书丛兰公的青石岗祖茔。

宗祠有文登丛氏祠堂。

史料中,古文登丛氏祭祀的祖茔、祠堂,除柳林小甸祖茔外,都在文登古县城附近。

文登丛氏祠堂始建于明代,都在明尚书太子少保兰公成名之后才有,现流传最广的丛氏族谱,也是兰公之后修续。

兰公官居一品,当然要按当时的各项体制来修续宗谱。

明时袭欧阳修之续谱之例,士大夫追封三代上续不过五代,所以按这个官方规定,丛氏族谱也就只能以德佑公为一世祖了,其后建之宗祠亦是以德佑为一世祖而祭祀。

小甸祖茔丛氏附葬记中所列的丛氏祖先凡40余位,其中做过文登盐税使的德佑祖,是宋大观元年之永祖的第七世孙。

而自德佑祖上下三代人中,做过金元高官的就有52人,作为明代大臣的兰公续其宗祖,按体例而上追五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宋元之前丛氏无祠堂,只有柳林小甸祖茔墓祠之祭。

庙堂之祭最能彰显一个宗族的兴旺衰退,柳林小甸祖茔自宋大观元年永祖兆基以来,其祭祀最为隆重者,应莫过于金元时期。

在丛氏祖茔碑刻和文登县志记载中我们得知,金元两朝虽只百余年时间,但文登丛氏为官显达却有50余位之多,这在一县一氏之中,可算得上是奇盛了,正如明刑部尚书陈其学所言“至元起家,复为世勋臣族”,族兴而祠必隆。

祠堂是古时人们对祭祀祖先之堂馆的一个俗称,按各朝代时期的制度不同,又被分为大宗祠、祠堂、支祠、专祠和家庙等多种等级。

威海丛氏大宗祠无疑是高等级的祭祀祖先之堂馆。

据史料和考古发现,公元前21世纪的奴隶社会就有了帝王专门祭祀祖先的场所——家庙。

殷商时曾订观王庙制,到了西周更是把祭祖、祭天、祭地看成是天子的权力。

《左传》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而除天子之外的真正意义上的祠堂,应该始于汉代,但当时祠堂均建于墓地,曰墓祠。

南宋时朱熹著《家礼》立祠堂之格制,但严格规定了祠堂等级限制,只有士大夫以上有了地位的人才能立祠,民间不得私建,到了明嘉靖年间,才允许民间可联宗建祠。

此后,兴建祠堂之风迅速席卷全国,到清有增无减,民间村村有祠,形成了我国独有的民族和传承文化特征。

现为文登区博物馆使用的文登丛氏祠堂,乃光绪末年北宫名绅丛氏族长麟洲公倡仪主持所建,其地为麟洲公无偿捐助,工料由全族劝捐。

有史料为证,凡德佑祖之支系族人每亩地议排募铜钱。

此祠气势雄伟,格调高雅,在文登诸氏之祠堂中无与伦比,是当时文登唯一一座按祖上出过一品官员才能达到的规格修建的。

祠为二进五楹雕梁画柱,大殿堂前为木制屏风,祭祀时可全部展开,前殿有石柱四根,左右有石鼓一对,门前八字砖墙,大门上“丛氏宗祠”为邑名流书法家赵泮馨所书,大门后圆石卷门上有石匾坊,刻“世承天宠”四字,为文登光绪戊子解元于霖逢所书,由于资金问题匮乏,及麟洲公病故,此祠历20余年方竣工。

后期亦为敌伪占用。

建国后,长期为县文化馆图书馆所用,2000年世界丛氏宗亲会出资近10万元对其维修,丛氏研讨会在其前殿东室办公。

2008年10月世界丛氏宗亲会常务理事会北京会议一致通过,将城子村所建之丛氏宗祠命名为丛氏大宗祠,祭丛氏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永祖之下凡十九世先祖,受天下丛氏族人拜祭,为天下丛氏族人阖族之大宗祠。

丛氏宗祠,是文登中心城区现存唯一古建筑。

自20世纪90年代起,不断有海内外丛氏后人来文登寻根祭祖,瞻仰丛氏宗祠。

据说,今天文登人不管走到哪里,只要见到丛氏族人,一提是来自文登,第一句话都是“老家来人了,而且天下所有姓丛的都能排上辈分。

由此可见,“天下丛氏宗文登”是有史有据,是为天下丛氏族人所认同的。

丛氏一族,自古即为文登望族。

族兴祠必隆,自明代以来,文登丛氏宗祠几经修建。

清光绪末年,因见原祠堂不够气派,文登名绅丛麟洲倡议并主持新建丛氏宗祠。

丛氏祖上曾出过一品大员——明朝南京工部尚书丛兰,因而丛氏宗祠按一品官员祠堂规格建造,气势雄伟,格调高雅。

尽管历经百余年风吹雨打,从现存的丛氏宗祠仍能管窥其当年的辉煌。

祠堂占地800余平方米,二进五楹,雕梁画柱。

前殿有石柱四根,红漆大门,门前八字砖墙,大门后圆石卷门上有石匾坊,刻“世承天宠”四个大字,为清光绪戊子(1888年)解元于霖逢所书。

后殿飞龙翘尾,檐牙高啄,脊檐饰以兽吻。

门楣原悬有木匾一方,上书“丛氏宗祠”四个大字,为当时文登名流书法家赵泮馨所书,可惜现已不复得见。

1995年,一位名为丛松坡的丛氏后人在晋祠游玩时,为祠内“天下王氏宗太原”的巨大横幅和宏大的祭奠场面所感,产生寻根问祖的念头,遂奔走呼号,于1996年与族人共同发起成立“丛氏研讨会”,并在 的支持下搬到丛氏宗祠内办公。

经过几年的艰辛努力,先后编纂出版了《丛氏源谭》第一部、第二部和《丛氏家族》,开通了丛氏网站,对丛氏起源、宗祖、古今名流及地域分布等作了详细的考据论证和记载说明。

关于丛氏起源,在《丛氏源谭》中有详细记载。

丛姓氏族的宗祖问题,在《姓氏考略》中有二说:其一,“尧时有丛枝”。

其二,“又相传,汉金日磾之后,迁山东省文登县之丛家岘,遂以为姓(见《池北偶谈》)”。

两者一始尧时,一始汉代之后,现多数学者和丛氏族人,倾信于后者,因为《文登县志》关于丛璆墓的文中说:“武节将军文登县令丛璆墓,在城东北四十里柳林茔,有元年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墓志,文山长老丛法淳撰,进士邹琛书碑,叙丛氏宗族,称其始祖永为汉车骑将军秺侯金日磾四十五代孙,黄初元年(公元220年)东迁浮居,秦始元年(公元265年)居丛家岘,永生二字,曰太曰宇,其后裔至璆,金贞祐时官武节将军,文登县令。”又《丛氏族谱序》中也说:“丛氏世居文登,其先业辽远,故未易考据。

然溯穷其自始姓金氏,柳林先茔碑刻,有讳永者,乃汉左相金文靖公日磾四十五代孙也。

魏曹丕僭号黄初元年,吾姓始祖以汉旧勋苗裔避乱,自京兆万年(今陕西省临潼东北),东迁浮居,晋泰始初至不夜丛家岘,改为丛姓,以名岘焉。

不夜者文登之故号,岘由丛姓名也。

文登有丛姓自此始,厥后生齿日繁。

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永乃别籍分茔,卜邑北著棋山(今名正棋山)乾地名柳林者而环葬焉。”

目前该支系的《丛氏谱书》已收集到两册。其一,梁东香房丛氏《瓜绵录》中的《丛氏族谱》中的第一句就说:“丛氏者,山东省登州府文登县人也。”其后又说丛氏“……历于元朝,驷马盛兴,其擢怀远大将军及招勇大将军之左监军者有人(本文作者注:这里说的两将军当为金代),以下爵秩甚繁不可胜载,吾祖德佑公,为元银牌县令(注:不是银牌县令,当为文登县盐酒税务使),居辖不夜(文邑古号)之地,及元灭明兴,惧坠宗祧,匿姓讳宗,荫全世祀,由丛氏肇基山东蔓延塞外,至今日蕃。”此说文登丛氏在金元之时,官显名盛,元亡明兴之时,丛氏之人,惧坠宗祧,匿姓讳宗由文登到达东北的。这里没有说明其祖何人,由山东何时迁至朝阳的。查文登《丛氏族谱》之世表,在十世朝议之名下,标注着“口外朝阳”四字,这说明是朝议祖始迁朝阳的。朝议为德佑祖之孙三世祖士谦之后。其世表为:三世士谦,四世理,五世泰,六世彪,七世学,八世璋,九世浒,十世朝议。《瓜绵录》的族谱和世表中,虽没说始迁祖是朝议,但其世表在朝议之前记载着朝议的旁系,而朝议之后,只记载着朝议的直系,这当为朝议始迁朝阳的佐证。《瓜绵录》中记载了丛氏《留字定名叙》规定自十九世起的行辈二十字,珠树滋培日,龙章宠锡(注:此处当为锡宠,错为宠锡)年,伦常敦自厚,昭穆序相传,但他们没有用此二十字,而是另定“梁东香房后世命名二十字,也是自十九世起……其二十字为焕振先庭运,新联喜起芳,宝光开若丽,良彦毓丕昌”。为其所用。但在其二十世中,有用“振” 字的,也有用“树”字的,看来是两个二十字都用。此支丛氏已知文登丛氏《留字定名叙》之二十字而不用,又定了二十字,其原因是什么呢?况且,丛氏《留字定名叙》的二十字就是梁东香房丛氏的十七世占鳌公(字卓之,号瀛石,清道光时赣州知府)还乡后来文登与众昆季参定的,并作叙为“丛氏后嗣命名之次,仰阖族遵行之”,占鳌公既倡导参定了二十字,而他的本支不用而另定二十字,使人不解。很有可能是梁东香房丛氏所定二十字在先,而后又定丛氏《留字定名叙》之二十字,所以其二十世“振”、“树”两字皆用。此说只是推想而已,但梁东香房丛氏和文登《丛氏族谱》中的世系,其辈份相衔接而不乱。

其二,东北朝阳丛家杖子,该支系的《丛氏族谱书》中的谱序,有思绍祖的《丛氏族谱序》,有可植祖的《刻丛氏族谱叙》,还有明刑部尚书、蓬莱陈其学为文登丛氏所撰的《传汉世家丛氏锡羡堂赞序》和文登《丛氏族谱》相同。但其世表之后,有人另笔接续了十三世,名惟冉阝者至十九世皆为直系。对照文登《丛氏族谱》之世表,惟冉阝为十三世,是尚书公兰之后裔,其世表为六世兰、七世磐、八世叔模、九世思汤、十世大雅、十一世王票、十二世枝仙、十三世惟冉阝(枝仙之次子)。其中九世祖思汤在文登《丛氏族谱》之世表其名上皆注着“道头”二字,这说明思汤已由文登城迁至现苘山镇之道头村了。丛家杖子丛氏是何时何人迁至的,是不是十三世惟冉阝始迁待考。丛家杖子丛氏其十九世没有用“珠”字,而是用“春”字,二十世始用“树”字,二十一世有用“滋”字,也有用“阳”字的,但其世系和文登《丛氏族谱》之世表相接有序。

(七)

这一支系有清同治三年《丛氏族谱》,其谱序中说:“吾始祖子明公,原籍山左,自明永乐二年迁北直卜居沧境南界……”山左泛指山东,但没有说子明公由山东何地迁去南皮。可在其世表中子明公名下注“配蔡氏,子礼,原籍山左登州府文登县,前明永乐二年,迁北直卜居沧境南界。其地旧系荒原,垦行粮田,建楼房而成庄焉。茔葬在庄南半里许。”这里说明子明公是从山东文登迁至南皮的。对照文登《丛氏族谱》之世表无子明其人,也无子明之子礼的名字。因此说,丛子明可能不是德佑之子世通的后裔,有可能是德佑之子怀的后裔或者是德佑之外的另一支系,子明祖究竟系丛氏何支何系,待考。

(六)

从和丛,那个是姓氏?记得小时候都写这个丛,后来成这个从了。

从和丛中,丛是姓氏。丛,读cóng,释义如下:1、聚集:~生。~集。2、生长在一起的草木:草~。树~。3、泛指聚集在一起的人或东西: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