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的历史沿革
卢龙县地处河北省东北部、隶属于秦皇岛市,总面积961平方公里,全县辖12个乡镇、548个行政村,总人口4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万人。
所辖6个镇分别为:卢龙镇(辖80个行政村)、潘庄镇(辖27个行政村)、燕河营镇(辖35个行政村)、双望镇(辖45个行政村)、刘田各庄镇(辖76个行政村)、石门镇(辖49个行政村);6个乡分别为:下寨乡(辖37个行政村)、刘家营乡(辖15个行政村)、陈官屯乡(辖34个行政村)、印庄乡(辖40个行政村)、蛤泊乡(辖41个行政村)、木井乡(辖55个行政村)。
卢龙,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1988年,卢龙县被确定为全国对外开放县,并列入河北省秦(秦皇岛)—唐(唐山)—沧(沧州)环渤海湾开放序列。
卢龙县交通发达,京哈、京秦、大秦、三条铁路和205 、102两条国道及京沈高速公路横贯东西,县境内乡乡通油路。
现代化通讯网覆盖全县,电力条件优越。
卢龙县地处河北省东北部,位于东经118°45'54"至119°08'6"、北纬39°43'00″至40°08'42″之间。
东西横距28公里,南北纵距47公里。
周边与抚宁、昌黎、滦县、迁安、青龙五县市为邻。
东距秦皇岛市区82公里,西距首都北京225公里,西南距省会石家庄432公里。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卢龙,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殷商时期为孤竹国地,春秋属北燕,后为肥子国。
秦汉至晋均属幽州辽西郡。
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始设卢龙县,属北平郡。
唐至辽、金时期属平州,辽、金时,将这里改称平州。
元朝时,这里是永平路的治所。
从明朝起这里又改称为永平府。
当时此地地处边关,又是连接山海关和京师的交通要冲,因而这里又成为了一座军事重镇。
明末,皇太极因屡攻宁城不克,就是从这一带的隘口突袭得手,从而兵临北京城下的。
清朝时,这里仍称永平府。
清廷在这里长期驻守重兵,以拱卫京师和保卫皇陵[清东陵]。
在明、清两朝,永平府一直是京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因而这里也就有了“京东第一府”之称。
元属中书省永平路,明清为永平府首县,属直隶省所辖,1913年(民国二年)裁府设永平县,翌年复置卢龙县,属津海道。
1928年直辖于河北省。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建迁卢抚昌和卢抚昌联合县,1945年复卢龙县治。
属冀东行署。
1949年8月,属唐专署。
1958年11月,析卢龙并入昌黎、迁安两县。
1961年6月复置卢龙县。
1983年5月始,属秦皇岛市管辖。
建国以来,历届县委县 都致力于县城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60年代到80年代的接力治水,形成了“吃苦务实、团结奉献”的卢龙精神,多次获得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称号,于1992年实现了水利化,步入全国水利化先进县行列。
80年代到90年代,乡镇企业建设和乡村道路建设,为卢龙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1988年,卢龙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247个开放县之一,并列入河北省秦(皇岛)一唐(山)-沧(州)环渤海开放区序列。
90年代末开始,县委、县 又着力实施龙头带动和项目带动战略,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使域内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以甘薯、酒葡萄和养殖三大产业为龙头的产业化建设模式已基本形成。
1991年,卢龙被命名为“中国甘薯之乡”。
2000年又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酒葡萄生产基地县”。
卢龙县迄今已有3500余年的历史。
上古唐尧之世属冀州之域,隋唐以来县城曾为郡、州、府、县治所。
史志所载名胜古迹颇多,有文物至今犹存,金大定年间重修的石幢,现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商朝时这里曾是孤竹国的国都。
历史上著名的逊让君位的伯夷、叔齐,其故里就在此地。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这里是辽西郡。
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诗中的辽西恰是指此地。
西汉著名将领李广也曾在此地驻守。
李广箭穿石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坐落在城南六里之处,称为“虎头唤渡”的古渡口,就相传是其射虎之地。
正式将此地命名为卢龙县始于隋朝,据说是因其北部依傍古之漆水(今青龙河)而有其称。
卢龙也是秦、汉长城的古塞名,叫“卢龙塞”,在今河北的喜峰口一带,因山体色黑形似龙而得名。
由此也可以说,卢龙县名也是由“卢龙塞”移用的。
[编辑本段]旅游资源 卢龙的古城建筑和城外原有的八景绝大部分已毁于战火,现存的古迹仅有始建于金代的石幢[俗称石塔]。
石幢呈八角形,共有七层,高约十米。
幢的四周有十二根石柱和栏板环绕,柱、栏上刻有云中浮龙、石狮、和人物造型,其形态各异,姿态优美,极其生动。
幢身的上、下均雕刻着八条盘龙,幢身中间刻有佛像、飞天神象、佛经和创建石幢记。
整座石幢造型极为美观,雕刻极为精湛,堪称为石雕中的杰作。
[编辑本段]自然资源 卢龙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107℃,降水725mm,雨量充沛,全县耕地面积64万亩,草场4万亩,林地面积44万亩,森林覆盖率315%。
卢龙县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已初步探明金属和非金属矿产34种,矿产产地137处,以砂石为主。
建筑砂储量34亿吨,碳酸钙含量80%以上的石灰石储量12亿吨,花岗岩储量30万立方米,白云石、硅石、重晶石等储量也很丰富。
铁、金、油母页岩等也有一定储量。
主要矿产资源具有很好的开发条件。
卢龙县果树栽培历史悠久,全县果树面积13万亩,其中干果3万亩。
果品产量7200多万吨,以“石门核桃”最为有名。
板栗、李子、红杏等也很有名。
卢龙县水资源丰富。
境内有洋河、饮马河等六条主要河流,建国以来,全县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修建了被誉为“群星落地”的121座小水库,开挖了被誉为“银河下凡”的686公里长的引清大渠,使全县一半以上的耕地成为水浇地。
[编辑本段]经济概况 到1998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8亿元,其中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98亿元、87亿元、8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7%;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57091万元;县财政收入实现8519万元,其中地方性财政收入6397万元。
卢龙县是传统的农业县,甘薯、酒葡萄、畜牧养殖被列为全县农业产业化三条主线。
卢龙县工业门类较为齐全,现已初步形成符合当地特色的生产体系。
全县县办工业52家,有化工、机械、水泥、陶瓷等4个工业门类。
主要产品350多种,全县有乡镇企业1万多家,从业近5万人,1998年总产值24亿元。
卢龙县工业发展较快。
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现已初步形成符合当地特点的生产体系。
全县县办工业52家,有煤炭、化工、机械、纺织、水泥等22个工门类。
主要产品有350多种,有31种达到省级以上标准。
DL乳酸、钢丝锁、柠檬酸钠、手把壶、油石等20多种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工业企业尤以石、水泥、陶瓷等产品为主的建材业发展较快。
县域南部石门地区有武山水总公司、陶瓷总公司、武山石矿等7个规模较大的建材企业,已经构成了建材工业基地的雏形。
目前,全县乡镇企业中农用汽车系列、璃纤维制品系列填补了省内空白,汽车内装饰板、柠檬酸钠、电教器材等填了国内空白。
卢龙县农业已形成稳固的基础,多年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发展创汇农具有广阔的前景。
农业生产条件好。
过近几年大规模的配套建设,主分干渠灌溉网遍布全县,1992年实现了全县水利化。
农产品丰富多样,农物有甘薯、玉米、小麦、水稻、花生、大豆等。
甘薯是主栽作物,卢龙素有“薯县”、“粉乡”之称,是华北甘薯主产区之一,甘薯种植面积近30万亩,年产鲜薯5.5亿公斤以上。
以甘薯为原料搞多层次加工已形成规模。
化工产品有乳酸、柠檬酸钠,出口日本、德国、荷兰等国。
正在研制开发的有L型乳、柠檬酸、总溶剂、酒精、医药、植物胶、变性淀粉、饴糖、蛋苕酥等化工品和食品;加工的食品有淀粉、粉条、粉丝、粉皮、罐头、薯脯、薯酱、冷、薯叶柄、薯枣、膨化薯片等。
全县7家汤粉厂年生产能力1.5万吨,产品大部分出口。
从长远看,薯类产品原料丰富,逐步由传统加工向深层次、综合开发发展。
卢龙发展干鲜果品加工业有充足的原料,尤其是卢龙的“石门核桃”以个大、皮薄、香甜、含油量高而驰名中外。
卢龙素有养猪的传习惯,牛、羊、鸡、鸭、鹅等畜发展较快,几年前卢龙已被确认为全国奶山羊、商品牛基地县。
卢龙县交通、邮电、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吸引外商提供了良好条件。
京山、京秦、大秦三条铁路横贯东西,五个火车站均匀分布;公路四通八达,京山、京秦、三抚干线公路环绕四周,乡级公路1992年全部实现油路化。
电话与秦皇岛市并网,可以与国内外直拨通话。
供电条件较好。
其它方面的基础套设施也比较齐全。
[编辑本段]特色产业 甘薯产业:卢龙县是华北地区最大的甘薯产区,其最具特色的擦黑农业就是甘薯生产加工。
卢龙甘薯栽植面积多年来稳定在30万亩左右,1998年鲜薯总产量达到686亿公斤,为开发薯制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卢龙县大力推进甘薯产业化进程。
全县现有薯制品加工企业18家,固定资产近3500万元,年生产能力达26万吨;有粉条、粉皮加工专业村115个,加工大户29500个,民间小型加工机械厂50多家,已形成“小规模、大群体”的加工格局。
卢龙薯制品品种有13种以上,形成了两大系列:一是化工产品系列。
其中柠檬酸钠填补了国内空白。
二是食品加工系列。
除淀粉、粉条、粉丝、粉皮外,还有冷面、薯罐头、薯脯、薯酱、金属片、薯叶柄、薯枣、膨化薯片等产品。
1996年卢龙县被命名为“中国甘薯之乡”。
一、姓氏源流
赵(Zhào 赵)姓源出有四:
1、出自赢姓,始祖为造父。传说,造父在华山得八匹千里马,献给穆王。穆王乘着这八匹马拉的车子西巡狩猎,到了昆仑山上,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招待。这时东南边的徐偃王造反。造父驾车日行千里,及时赶回帝都,带兵打败了徐偃王。由于造父平叛有功,穆王赐他以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北)。从此,造父及其子孙便以封地为姓,成为赵姓。
2、以国为姓。造父的后代奄父,为周宣王御。奄父生叔带,因周幽王无道,离开周王室去晋国,为晋文侯御。这样,赵氏便进入晋国,后世事晋为大夫。周威烈王时,列为诸侯,开国君主赵烈侯,是晋大夫赵衰的后代,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后被秦国所灭,赵国公族以原国名命姓,遂成赵姓。
3、为少数民族姓氏。历史上少数民族亦有赵姓,如汉代有赵安稽(匈奴人),唐代有赵曳夫(“南蛮”人),等等。他们的后代都沿袭姓赵。又,蒙古族要术甲氏改姓赵。
4、赵宋王朝赐姓。先后有李姓、穆姓、隆姓及宇文复姓的历史人物,赐姓赵氏。
得姓始祖:造父。少昊之裔,西周著名驭马能手。受幸于周穆王,传说他曾取良马八匹,献予王而御之,西行至昆仑,见西王母,乐而忘返。后闻徐州徐偃王反,遂亲御车驾,载着穆王日行千里,适时而返,得以平定乱事,因功被赐于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赵城镇)。下传至赵襄子时,与韩、魏三分晋地,建立赵国,公元前222年赵为秦所灭。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赵姓,并尊造父为其始祖。
二、迁徙分布
赵姓的发祥地在今山西省境。秦初,始皇派赵公辅任西戎地区的行政长官,居住在天水。其后代就定居在天水,随后很快就繁衍成当地一大望族。同时,赵王赵迁因流放到今湖北房县,子孙在今湖北繁衍;后赵佗建立南越国,又把赵姓推进到今广东、广西。赵氏南迁始于三国之时,由涿郡赵氏赵匡胤建立的北宋,使赵姓人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赵构建立的南宋,使得赵氏在江南地区得到了大举繁衍发展。同时,北方的赵姓也在东北三省得到了播迁。自宋代以后,赵姓遍布全国各地。
三、历史名人
赵 胜:战国时赵国贵族,又称平原君,战国四公子之一,以“食客数千人”而著称。
赵 奢:战国时赵国名将,善用兵,因功封马服君。
赵 云:三国时蜀汉名将,河北正定人,曾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誉为“一身是 胆”。
赵 翼:明代史学家、文学家。长于史学,考据精赅,其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并称“江右三大家”或“乾隆三大家”。
赵公明:相传秦时得道于终南山。人称之为“赵公元帅”,被奉为“财神”。
赵飞燕:汉成帝皇后,善长歌舞,由于体态轻盈,据说能“掌上舞”,故称“飞燕”。汉嘉鸿三年,成帝微服出巡,见歌女赵飞燕艳丽非常,便召她入宫,宠爱有加。不久成帝又召其妹赵合德入宫,封赵氏姊妹为婕妤,从此赵氏姊妹贵倾后宫。为进一步巩固地位,赵飞燕诬告许皇后,又指班婕妤有邪媚之道,由是成帝遂废许皇后,另立赵飞燕为后,封赵合德为昭仪,二人极得恩宠。至平帝即位后,赵飞燕被贬为庶人,自杀身亡。后人称“燕瘦环肥”的“燕”就是赵飞燕,比喻体态瘦削轻盈的美女。
赵匡胤:后周名将,“陈桥兵变”后,代周为帝,建立宋朝,立国320年之久,使赵姓的宗族声望达到了最为辉煌的时期。
赵文渊:北周著名书法家,擅长楷、隶书。当时碑文多出其手,又在西魏时奉命编定了一部六体书法字典。
赵孟頫:元代杰出书画家,浙江吴兴人。其人精于正、行书和小楷,其笔法圆转遒丽,人称“赵体”。
赵之堔:清代“西泠八家”之一。
赵之谦:清代杰出书画家、篆刻家,其书、画、篆刻对后世都有一定影响,与任伯年、吴昌硕并称为清末三大画家。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天水郡:汉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东汉一度改为汉阳郡,移治冀县(今甘谷东南)。魏恢复天水原名。西晋移治上邦(今天甘肃省水市)。此支赵氏,其开基始祖为赵襄王太子、代王赵嘉。
涿 郡:汉高帝时置郡。此支赵氏为颖川赵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颖川太守赵广汉之后裔。
南阳郡:①春秋战国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战国为魏南阳,一部分属韩(按公元前263年,秦白起攻韩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②秦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隋唐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河南省邓县)为治所。元明清南阳府治南阳,即汉宛县、今南阳市。此支赵氏为天水赵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傅赵嘉。
下邳郡:①古县名。秦在今江苏睢宁西北。金移睢宁西北古邳镇。明废。②古郡名。东汉置国,南朝宋改郡,治下邳,辖苏、皖北部各一部分。
颖川郡:秦灭韩,以所得韩地置颍川郡,在今河南省中部,治阳翟(今河南省禹县)。东魏迁治颍阴(后为长社,即今许昌)。隋唐为许州颍川郡。此支赵氏,其开基始祖为赵王迁后裔西汉京兆君尹赵广汉。
平原郡:汉平原郡,治平原,在今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县西南一带。隋唐曾以德州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东省陵县。汉唐平原郡辖区也不完全相同。
汉阳郡:①东汉永平十七年(74年)曾改天水郡为汉阳郡,魏恢复天水原名。北魏有两个天水郡,都在今甘肃省甘谷境内,北周废。隋又曾以成州为汉阳郡。②五代后周置汉阳军,即今武汉市汉阳。�
2、堂号
半部堂:五代后周时,赵普助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宋太祖赵匡胤于是封赵普为宰相。他又提出了“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减了地方武装,巩固了中央集权,想方设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就问:“爱卿!你怎样把国家治得这么好的?”赵普回答说:“我不过是靠了半部《论语》罢了!”赵普死后,家人整理他的书箱,果真什么宝贝也没有,只有他活着的时候常读的一部《论语》。
琴鹤堂:宋朝时殿中侍御史赵忭是个清廉爱民的好官,人称“铁面御史”。他当成都知府的时候,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就高兴地弹琴取乐。他养了一只鹤,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他穷得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有一琴一鹤。
此外,赵氏的主要堂号还有:“天水堂”、“孝思堂”、“谷治堂”、“萃涣堂”、“爱日堂”等。
五、宗族特征
1、赵姓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几百年。赵姓有君王、宰相 能臣、枭雄武将,均在各自领域广有建树。
2、家乘谱牒繁杂明了。
3、家规家训教诲后人。如楼张村赵姓有《家规纪略》,文载:“男自八岁入塾,以三十为率……农时散而归田,农隙即复入塾。越三十,已成名者或入庠或中式,各营相当之务;各就其才之所近使任一职,或领农工或治圃事,或料厨事或守客厅。暇时习书史、业歧黄,家长俱不之问,惟不得玩好无益事业……事无闲人,人无暇时。有不遵家规者,由家长召集族人共同斥责。若卑幼或有过失,则告于各主,令其约束。”
河北省 赵姓分布
涿郡赵氏。正定赵氏。蔚县赵氏。文安赵氏。威县赵氏。定县赵氏。井陉赵氏。晋县赵氏。蠡县赵氏。保定赵氏。磁县赵氏。元氏赵氏。黄骅赵氏。易县赵氏。饶阳赵氏。安国赵氏。昌黎赵氏。平山赵氏。阜平赵氏。深县赵氏。束鹿赵氏。宁晋赵氏。河间赵氏。赞皇赵氏。大名赵氏。青县赵氏。宛平赵氏。安次赵氏。雄县赵氏。卢龙赵氏。
可惜,没有灵寿县赵氏家谱。对不起啊。
你好,针对你提出的问题,下面是直接的古迹地址和简单介绍,希望能帮助到你!
卢龙各地先后出土了许多古生物化石,经对卢龙县孟团店村西出土的一件距今15万年前的马鹿头骨化石上遗存的多处砍砸痕迹进行考古分析。在卢龙县武山的北面,现存有“武山卡斯特溶岩化石洞遗址”一处,现为秦皇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七十年代初被当地采石工发现,曾出土过大量的动物骨骼化石及一些粪便化石、用火烧过的烧结土块,还有许多的灰烬。1985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考古专业人员曾对该处进行考古调查
在卢龙现已发现殷商时期的遗址两处。一是石门镇东阚各庄殷商遗址,遗址位于东阚各庄村北滦河南岸的台地上,1976年和1979年由省考古专业人员对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试掘,该地土色灰褐,土质松软,文化层厚1-1 9米,内含陶器残片、兽骨、蚌片、红烧土和炭屑等,并发现灰坑多处。墓葬五处。灰坑为园形或不规则近似园形,灰坑内表面由于长期被火焙烧而坚硬光滑,坑内积满草木灰。墓葬为小型土穴墓,无葬具及随葬品,骨架保存完好,头向东,仰身直肢。在遗址内出土和采集到的有陶器、残骨角器、石器等标本,是典型的商代文化遗存,二是潘庄镇沈庄村南山的龙虎寺殷商遗址,原有寺庙一座,名龙虎寺,寺庙久废。遗址长150米,宽100米,文化层厚约18米。1985年秦皇岛市文物普查队汇同县文物工作者杨卫民同志先后两次到该地进行考古调查,采集的标本有石斧、商时期的陶器碎片,鬲足、贝壳、骨骼等。1986年11月经秦皇岛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成语《老马识途》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在卢龙石门镇高各庄村西山存有“夷齐读书处遗址“一处。传说当年伯夷、叔齐二贤士曾在该地读书学习,故此山后来又名书院山,在遗址西岩壁上刻“夷齐读书处”五个楷书大字,大字下原刻有许多小字,现已模糊不清,难以辨认,但“夷齐读书处”五个大字至今依然清晰可见,遗址内旧有寺院一座,不知何代创建,名为“云居寺”。因该地位于山坳,三面环山,山中水清林茂,常有云雾生成,缭绕其间,俨如仙境,故得名“云居寺”。现存云居寺建筑遗址1080平方米。云居寺早年被毁,被毁前,原有山门一间,左配房一间,右廊房三间,沿阶进山门,院内左碑右钟,碑为乾隆20年立,高3米,上刻《书院山云居寺重修佛堂碑记》,正殿五间,歇山顶,木架结构,殿内正像如来。侍童左右,东西两厢泥塑坐姿十八罗汉像,正殿两侧各有配房三间,左配房内供伯夷、叔齐二贤士塑像,高约70厘米,右配房为禅堂,为寺僧居住,院北有古井一眼,井口用整块条石砌成方形,为90×95厘米,井深72米,水深2米,井筒下大上小,上部用杂石砌成,下部山石凿穿,井水清凉甘甜,从不干涸,井北即“覆石如厦”的石屏,嵌石屏的“小井”早年遭破坏,已不见原状,但至今仍有小泉孱孱。据传该小井名为洗砚池,乃当年伯夷、叔齐读书时洗砚之处。遗址内现存清代石碑一方,石碾一具,水井一眼及西侧山岩刻石一处,当年云居寺的建筑基础仍隐约可见。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春秋战国时期,卢龙地属燕国辽西郡;从卢龙县盂柳河乡鲍子沟村出土的百余枚刀币、布币及雷店子乡汤池王庄村出土的百余公斤的刀币上不难看出,当时这里曾一度呈现出经济的繁荣,至秦时,由于军事征伐,战火连绵,这里的经济文化曾一度处在短暂的萧条阶段,属于秦时的文化遗存甚少。到汉时开始复苏,又出现了新的繁荣。大量汉代陶器的发现出土及汤池王庄汉墓群、石门汉墓、范庄大型西汉墓和蛤泊黄家营汉遗址的发现,都能有力地证明这里的发达与兴旺。同时,卢龙又是古代的军事要地,有“卢龙塞”之称,传说中飞将军李广射虎的故事就发生在卢龙城南四公里的虎头石村西。诗云:“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首诗即是对李广射虎故事的写照。
在卢龙城东北十八公里处的陈官屯村西北隅,还存有辽代古井千眼,井口方形,以条石砌成,在井口南侧条石上刻有“大安元年(公元1085年)二月十三日造井”等字,石砌井壁,井体完好,现为卢龙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古城西门外十米处,还遗存有元代所建漕运码头遗址一处,南北向,堤长500米。昔日青龙河水面宽广,沿西城南下汇入滦河,后因水患侵城,遂于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修建东西二堤,以护城池,使青龙河水沿西堤而下,船只得以傍岸,俗称“泊岸”。堤以方形巨石砌筑,石间接以生铁,坚固异常。东堤为明代拓城时所废,西堤尚存。
城中旧有石幢一座,名于陀罗尼经幢,俗称石塔。经幢始建于唐,后因自然灾害所毁,于金大定9年(公元)1169年)5月至11年9月重建,后又经明万历28年进行重修。幢高1035米,共六级,一级刻《平州石幢记》,二、三级刻《千手千眼大悲神咒》及《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文,四级刻《重修北平石幢记》,五、六级刻佛像。经幢雕艺古朴,秀美壮观;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卢龙境内所辖明长城位于卢龙和青龙两县交界处,东起燕河营镇白家房村的西大炕。西至刘家营乡刘家口村西山一点五公里处出境,长二十二点三公里。设刘家口关,桃林口关及重峪口关。敌楼86座,墩台若干,其边墙以石砌为主,近关隘处及地势平缓处为砖砌,坍毁多于完整,现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在长城重峪口关南九公里处的红山北坡,现存“红山长城采石场遗址”一处,遗址东西长约1300米,南北宽约700米。原遗存大量的规格长城基石及漫山遍野的条形基石毛料,劈山凿石的斑痕比比皆是,如今规格的成品基石已不复见,只存劈石凿痕及部分条形基石毛料成排成组地散布在遗址中,
在卢龙城北三十五华里的大刘庄乡土山村北1500米处的山坡上,有清代墓葬一座。墓主郎廷佐,字一柱。生前任福建等省总督,清康熙16年(1677年)葬于该处。当地人称“郎家坟”。墓区南北长165米,东西宽近100米。缘高5米,直径约20米,封土内有青砖拱砌墓室一个,用石门封闭,墓室及封土早年被毁,现只存北侧封土—堆。在墓南23米处,有用整块汉白玉雕磨的供桌一个,基本完好,长466米,宽121米,高约08米,供桌上面光滑平整,立面浮雕花草兽首等纹饰,雕工精细,供桌南十余米处原立有汉,白玉质巅石碑四块,通高486米,宽125米,厚045米,碑首雕龙,一块用满汉两种文字刻叙墓主郎廷佐生前所任官品及人格赞词,其余一块文字不清,二块初查无文字,现倾倒于地,在墓区南东西两端各有一汉白玉雕华表,名为望柱,座落在青石拼砌的方形台基上,八棱式,下为须弥座,表面浮雕花草、杂宝,座上是八棱光面汉白玉石柱,柱上部插汉白玉雕云板,再上是汉白玉雕园形顶盖,盖上所置石雕望天吼,现已无存,现存望柱通高68米,东侧望柱早年倾倒,西侧望柱至今依然耸立完好。该墓在《卢龙县志》中有简要记载。当地传说郎家坟原有碑五块;忽一夜间一块碑不异而飞,只剩四块。据说失踪之碑系被驮碑之龙一质巅于一夜间驮走而不知下落。这毕竟是传说。但巧的是1995年6月间,在卢龙镇西300余米处102国道北侧,因路桥加宽施工,在施工现场地下两米处沙层中,出土一汉白压雕质巅石碑,俗称"王八驮石碑”,碑、座具完好,下有夯实的三合土基础,平坦坚固。质巅座长18米,宽12米,高约1米,体上刻纹完好,碑高385米,碑首宽127米,碑身宽114米,厚05米。
在卢龙县东南十五公里的六百户乡塔上村西端,还存有砖塔一座,始建年代史籍无载,经对现存建筑年代鉴定为清代,该砖塔已不完整,只存四级,觚棱八面,残高6米,面宽125米,塔身外表面砌以青砖,内部用土填实,须弥座,座上有青砖雕砌的围栏一圈,塔身第一节东西南北四面砖雕门形,余四面为窗形。南面门上正中嵌方形石额一块,上阴刻楷书“重庆宝塔”四字。门窗上各有按后天八卦方位顺序排列的八封符号。
请教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的历史沿革
本文2023-11-20 23:18:2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18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