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的樊氏后人,有家谱一本,只能追溯到清末.不知道祖先出自那一脉,希望各位帮忙!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0浏览:4收藏

我是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的樊氏后人,有家谱一本,只能追溯到清末.不知道祖先出自那一脉,希望各位帮忙!,第1张

一、姓氏源流

樊(Fán)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形成于西周,是周文王的后代,其始祖为樊仲山甫,史称姬姓樊氏。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所载,周文王的儿子虞仲有孙名仲山甫,他同召伯虎、申伯、南仲、尹吉甫等大臣一起,辅佐周宣王南征北战,使周人统治的疆域扩大,号称“宣王中兴”。由于仲山甫功勋卓著,宣王封他为樊(今河南济源县东)侯,他的子孙即以樊为姓,樊氏。

2、出自子姓,起源于商代,是成汤王的后代,史称子姓樊氏。据《左传》所载,商汤的后裔子孙,在商中期以后,形成了陶、施、樊、繁、锜、几和终葵七大族,其中有樊姓,子孙一直沿袭下来。商朝灭亡之后,周武王把商的遗民七族,划归齐国管辖,故战国前后,樊姓多在齐、鲁一带。孔子的弟子樊迟,便是商人七族中樊姓的后人。

3、为西南少数民族姓氏。东汉时,巴郡、南郡蛮夷本有五姓:巴氏、樊氏、莘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今湖北省长阳西北)。

得姓始祖:仲山甫。周宣王时之名臣,因食采于樊,故又称樊仲山甫,亦称樊仲山父、樊仲(见《国语·周语上》、《晋语四》),卒谥穆,故亦作樊穆仲。樊重即其后。又易蹇卦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疏曰:“尽忠于君,匪以私身之故而不往济君。”《类聚卷·二○》引作“夙夜匪懈”。樊姓的始祖,可以追溯到2800年前辅佐周宣王中兴的名臣仲山甫。他是鲁献公的第二个儿子,仕周为卿士,后来因功被周天子封在樊国,爵位为侯,在当时的诸侯之间,地位十分崇高和尊贵。他的后代子孙,后来也按照当时的习俗,纷纷以国为氏,而我国就开始有了“樊”这个姓氏。樊氏后人尊仲山甫为樊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樊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樊姓出于姬姓。周太王有后代叫作仲山甫的因为作战有功被分封到樊地(今河南省济源县西南,一说现河南省济源市),他的后代以国号为姓,世代以樊作为姓氏。而樊姓最早的起源其实可以追溯到商汤时代。上古汤王建立了商朝,汤王的后代十分兴盛,后来渐渐分离成了七的大族,其中就有一族为樊姓。后来商朝被周武王打败,周朝平定天下以后,周成王的叔叔康叔管辖商朝的遗民,他将这七大王族迁到山东山西一带,让他们在此定居。所以樊姓的名门望族亦大多出于山东山西一带。在古代,樊姓的望族大多聚居在上党。樊氏族人在全国各地许多地方均有分布,如北京,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长治,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灌阳,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陇川等地。樊姓是当今常见姓氏,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7%,居按中国姓氏人口多少排序的第一百零二位。尤以陕西、河南、江西等省多此姓,三省樊姓约占全国汉族樊姓人口的50%。在山西省按照姓氏人口多少排序中,居第四十五位。

三、历史名人

樊 哙:汉初将领,沛县人。楚汉战争时,项羽的谋士范增打算在鸿门宴上谋杀刘邦,樊哙持盾闯入,斥责项羽,使刘邦得以脱身。灭秦后,与张良谏刘邦不要贪图咸阳宫室安乐,遂封存重宝财物府库。以军功封 舞阳侯。

樊 英:字季齐,生于汉代,南阳鲁阳人。他通晓阴阳地理,并洞悉其中的奥妙,能推测灾异。他在壶山之阳隐居时,向他求学的人从四处涌来。无论州郡如何礼请他,他都不应。有一次,有暴风从西方吹来,樊英对学生们说:“成都市正在发生火灾。”就喝了口水冲西喷去,并让学生记住当天的日子。后来有人从蜀郡来,说那里大火,发生的时间与与樊英喷水的日期正好相符。来人还说,当时有黑云从东边突然袭来,须臾之间转为大雨,于是火灾得以扑灭。永建年间,宫殿上有一架钟在无人敲击时,自己能发响,皇上对此甚为忧虑,公卿大臣们无人能解。于是便去询问樊英,樊英说:“蜀岷一带发生山崩了,山是铜为母,母亲崩,所以儿子鸣。这并不表示当今圣朝会有什么灾祸。”时隔不久,果然有人向朝廷奏报,蜀地发生了山崩的消息。在中国古代,隐士多是修道之人,修道人具有特异功能并不足为奇,因此他能用遥识功能看见成都市的火灾,并用功能扑灭它。

樊 逊:北齐哲学家,他对道教神仙方术加以批判,认为皆虚妄之术,“秦皇汉帝,信彼方士,冀遇其真,徐福去而不归,栾大往而无获。犹谓升遐倒影,抵掌可期,祭鬼求神,庶或不死。江璧既返,还入骊山之墓;龙媒已至,终下茂陵文坟”(《北齐书·樊逊传传》),到头来都进了坟墓。

樊 兴:安州人。以罪为奴。从唐公平长安,授左监门将军。从秦王积战多,封营国公,数赐黄金杂物。后坐事削爵。贞观六年,陵州獠反,命讨之,为左骁卫将军。又从李靖击吐谷浑,为赤水道行军总管。后军期,士多死,亡失器仗,以勋减死。后为左监门大将军、襄城郡公。太宗征辽,以兴忠谨,副房玄龄留守京师,检校右武候将军。卒,赠左武候大将军、洪州都督,陪葬献陵。

樊 圻:明万历四十四年至清康熙三十三年后(1616-1694后)清画家。字会公,江宁(今江苏省南京)人。擅画山水、花卉、人物。为“金陵八家”之一。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其《柳溪渔乐图》

樊 弘:四川I江津人。民国14年北大毕业后,任北京《中美晚报》编辑助理和《国民公报》编辑 员。后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经济研究院研究生。回国后,历任湖南大学、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和复 旦大学经济系教授兼主任。民国31年任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专项研究员。民国35年后,任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 1950年加入中国***。曾任政协第一、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第七 届中央委员会顾问。 1988年4月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著有 《劳动立法原理》。编有《社会调查方法》、《中国劳动年鉴》(与人合编)、《工资理论之发展》、《论社会主义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 律》等。

樊于期:战国时秦将,避罪于燕,得燕太子丹之庇护,后因荆轲欲替太子丹杀秦王,愿得其首级以入秦,遂自刎而死。

樊宗师:字绍述,河中人。始为国子主簿。元和中,擢军谋宏远科,授著作佐郎。历金部郎中,绵、绛二州刺史。进谏议大夫,未拜,卒。诗七百六十九篇。今存一首。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上党郡:战国时韩国设置,秦灭韩后沿用,其地相当于今山西省沁水以东地区。

南阳郡:战国时秦国初置,其地在今河南省南阳一带。

2、堂号(缺)

沈氏家族,季载血脉,天南海北,一家亲人。为世代辈不乱经代族人几次排辈是……学,继,培,吉,兆,希,广,志。庆,华,献,廷,传。振,彦,保,开,祥。福,义,春,常,安。兴,凤,圣,景,君……。山东省东平县沈堤口,义和堤,大安山,汶上县。河南省台前县沈堤村,枣包楼村,安阳市,驻马店市等是同辈。大明先祖沈炼(官锦衣卫)前明嘉靖三十六年九月受严嵩所害我先祖世德公迁山东省东平州城西沈堤口。雍正八年黄水为灾迁原山东省寿张县现为河南省台前县。

吕姓起源主要有三支:

1、出自姜姓,是炎帝的的裔。据《吕氏世系表》载:“共工氏从孙伯夷,佐尧掌四岳,佐禹治水,封为吕侯,为吕姓之始。”四岳,指尧舜时的四方部族首领。吕,古国名,在今河南南阳西。周宣王时,吕改为甫国。春秋时,被楚国所灭。该国君的后代,就用原来的国名“吕”作为姓氏。

2、春秋时晋国魏氏吕錡的后代,改为吕氏。

3、出自鲜卑族。代北复姓中有比丘氏、副吕氏、叱吕氏,后魏时改为吕氏。后周时,三字姓俟吕陵氏,均为吕氏。参见《通志·氏族略》。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渭滨堂”:商朝末年,吕尚(姜子牙)在渭水滨钓鱼隐居。周文王访贤聘他为宰相。他帮助周文王、周武王打下了周朝八百多年 基业的基础。 “东莱堂”:南宋吕祖谦,官著作郎兼国史馆编修,著《东莱博议》,对春秋三传有独到的见解。

2、郡望

河东郡:秦时置郡。此支吕氏,为春秋晋国大夫吕锜之后。

淮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此支吕氏以寿县吕氏著称,其开基 始祖为吕谦。

东平郡:汉时置郡。此支吕氏以寿张(今谷阳)吕氏著称,大概为吕尚19世孙康公吕贷之后。

金华县:东汉设长山县,隋改金华县。此支吕氏为淮南寿县 吕氏分支。

晋江县:唐时置郡。

吕姓分布概况

吕姓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五十个姓之一,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7%,居第四十位,尤以山东、河南二省多此姓。

少数民族吕姓

随着历史的发展,本是汉姓的吕姓,在蒙古、朝鲜、瑶、土家、黎、仫佬、纳西等少数民族中也有分布。吕姓在国内分布以安徽、河南、山西、山东、浙江、福建为最,其中洞南、山东两省人口占汉族吕姓人口的 3l%,其次为河北、陕西、甘肃、广西、江西、台湾等省。

介绍文件

吕姓起源

吕姓来源有三:

一、是出自姜姓

以国为氏,始祖为伯夷。出自姜姓,是由古部族名和古国名、古邑名等而得姓。炎帝的后裔,共工氏从(堂)孙伯夷,是帝颛顼之师,帝尧时辅政,掌管礼仪,帝舜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禹代行天子之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的心腹之臣。为嘉奖伯夷,帝舜晚年赐伯夷姓姜,赐氏为吕,并封他为吕侯,形成吕氏部族。伯夷的后代,早年活动于甘青山岳地区,由于崇拜山岳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在尧、舜、夏禹时代,四岳成为部落联盟的山岳祭司。吕与申,皆为四岳部落之后,属羌人的一支,是姜姓的重要分支。

原始社会末期,吕部族由羌人分出,与亲族申部族由甘肃东部又向东迁。迁至上申川之北的吕川(今志丹县东北的杏子河)。杏子河发源于靖边县的白于山,东流注入延河,后流入黄河。吕人顺着延河河谷,东渡黄河,与申同时迁至今山西中部的吕梁山的。今山西乡宁县东南4公里地有吕乡废城是吕姓进入山西的落脚点。吕人在夏、商时世有其国,后又东迁至汾水中游肥沃的平原,今存古吕城遗址。

在商朝末年已有了吕姓,吕尚为吕侯的支系子孙,曾辅佐周文王;武王。这时期是吕姓的发端。吕尚,在当时又称姜尚,人们仍以其祖姓姜称呼他。

商朝末年,吕国成为周人的同盟,吕国的首领吕他帮助周武王打败商王纣的同盟军越戏方。周武王为奖赏吕人的功劳,建立周朝后封吕他为吕侯。周穆王时,吕侯为相,受命为周王朝制订了有关刑罚的文告《吕刑》,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法条文之一,用以对付被征服的苗民。其刑法为五刑(墨、劓、(非阝)、宫、大辟),共三千条。

周宣王立志复兴周朝,大力经营南蛮、百濮、荆楚和淮夷,改封吕侯为甫侯,将吕国和申国从山·西南迁到河南的南阳一带,镇守南方。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地理志》云:“申在南阳宛县,申伯国也,吕亦在宛县之西也。”《括地志》确切指出在吕在“南阳县西三十里”。唐时,南阳县治设在今南阳市卧龙区潦河镇,其西“三十里”即今镇平县境。这一地带即春秋以前的古吕国、战国时期的吕邑、秦汉时的涅阳、吕城遗址。

吕国南迁之后,到周幽王时,申、吕的国势渐衰,春秋初年,楚国强盛,向北吞并汉水流域诸国。公元前688年,吕与申、缯等被楚文王所灭。楚灵王时,吕部分遗民被迁至湖北蕲春。

南阳吕国被楚灭亡后,楚王将其遗族的一支东迁至今河南新蔡县西南,建立了一个小国,为楚国附庸,史称东吕,以区别于南阳之吕。后东吕被宋国所并,继而又沦为陈的属地,陈被楚灭,其地则归了楚。楚平王时,令蔡平侯复国(蔡国曾为楚灵王所灭)。蔡平侯将蔡国从上蔡迁至东吕故地,该地遂改名新蔡。

西吕、东吕灭亡后,吕国子孙均以国为氏,形成吕姓的主脉。吕侯支系孙吕尚所建的齐国灭亡后,其裔孙分别以吕、齐为姓。

二、是出自魏氏

据《姓源》及《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山西的吕人故地,被晋国所并,晋侯将此地作为封邑,赏给姬姓公族大夫魏氏。魏氏后裔虽系晋之公族,姬姓,但因封于吕人的故地,因而仍袭用吕的故号。晋惠公时有大臣吕甥。《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一霍州吕城条:“州西三里,故吕乡,晋吕甥邑也,今有吕陂,在州西南十里,亦以吕甥名,隋因置吕州。”吕邑后被晋并吞,吕甥后代以邑为氏,形成吕姓。是为山西吕氏。

三、是出自少数民族改姓

郑樵《通志·氏族略》载,鲜卑族原有叱吕氏、俟吕陵氏等复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复姓改为单字汉姓,叱吕氏改为吕姓。后周时,又将俟吕陵氏,改为吕姓。《通志·氏族略》中所列比邱氏、副吕氏后均改为吕姓。

介绍文件

吕姓迁徙史

吕姓迁徙史

吕姓发源地应在今河南南阳西一带,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吕姓繁衍应在今陕西西安、河南南阳及山东东平、寿张,安徽寿县、凤台县等地。

秦朝时期

秦时向北及西再度播迁,其中以山西西南部的繁衍最为旺盛,后成为当地一大望族。至汉代吕姓已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并散居于我国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其中,繁衍于山东东平及安徽淮南一带的吕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也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吕姓南迁始于汉代,或迁浙江,或迁江苏,还有迁湖北、云南、四川一带的。吕姓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其后在我国南方形成了两大望族,一是金华吕氏,奉吕谦为始祖;另一是晋江吕氏。

两汉时期

西汉末年,吕尚的后裔中有一支居住中琅砑郡海曲县(今山东日照西)。东汉后期,政治黑暗,宦官专权,为政酷烈,民不聊生。东汉时,吕氏有一支已迁居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西)。东汉末年,五原吕氏以吕布为代表。

两宋时期

两宋时期是吕姓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涌现出许多的吕姓政治家思想家,从而大大提高了吕姓的影响力。也确立了其在全国的大姓地位。宋初,钱塘的一位老儒编著的《百家姓》中,吕姓名列22位。

台湾吕姓

吕姓在台湾及海外的情况:台湾吕姓芝从大陆迁居而来,始于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有福建泉州人吕阿四和吕阿南珂兄弟最初开垦于台北县莺歌镇。现在莺歇镇的阿四坑和阿南坑,就是他们当时定苦之地。这支吕姓据称是南宋大学者吕相兼后裔。吕祖谦之后,由浙江金华移居贵十,再由贵州迁居福建漳州,后又从漳州分汀至泉州,并有一部分移居广东。自吕阿兄弟入台之后,从福建和广东迁台开垦的吕无源源不断,以台北县为最多,其次为嘉义县。1895年日本占据台湾时,曾强迫吕姓旨民改姓宫本等日本姓,直到1945年台弯光复后,台湾吕姓才恢复祖姓。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时,部分吕姓人士随之从大陆移居至此,扩大了吕姓人数。

海外吕姓

从明末起,东南沿海地区民众为生计所迫,冒险闯“南洋”,这中间就有吕姓。19世纪末期,贫苦百姓前往美国、加拿大者甚多,吕姓随之到了美洲。20世纪是开放的世纪,吕姓人士到海外寻求发展者更多。海外吕姓以东南亚最为集中。

家谱

家谱文件

家谱文件

吕姓家谱介绍

吕姓家谱介绍

周朝时,吕姓就有谱牒存在并流传后世。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曾利用这些资料,在著《齐太公世家》时将齐国自始祖太公吕尚到康公吕贷的世系一一列明。

北宋仁宗时,吕尚后裔吕大防弟兄六人,其中有五人登科。大防先辈为汲郡(今河南卫辉)人,后迁居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官居左光禄大夫,宋哲宗时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号称贤相。后大防遭弹劾被贬,死于江西信丰县,迁葬于广东潮州海阳县(今澄海县)上华镇吕厝村,广东吕氏宗亲会在修族谱时尊吕大防为始祖。

台湾吕氏宗亲会所制族谱,尊吕尚为吕氏远祖,常有吕氏后裔来卫辉拜祭。

家谱文件

吕姓家谱文献目录

吕姓家谱文献目录

现在吕氏族谱,大多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纂修的,以南方省份居多:

毗陵(今江苏常州市)《吕氏宗谱》 吕贽庭光绪四年(1878年)纂修 共二十二卷,外加首末各一卷;

余姚(今属浙江)《吕氏宗谱》 吕铭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纂修,共八卷,卷首一卷;旌德(今属安徽)《吕氏续印宗谱》 吕贤铭纂修,共十四卷,民国六年(1917年)铅印。

北方吕氏家谱:

新安(今属河南)《吕氏宗谱》 吕锡祥、吕凤歧纂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刻本复印。

此外,还有:

《吕氏宗谱》 吕秋泉、吕培成等纂修,民国十九年(1930年)铅印;

《吕氏族谱》 纂刻者姓名不详,民国初年刻本;

《吕氏重修宗谱》六卷,卷首一卷,吕光琦纂修,民国十年(1921年)铅印。

刚[刚,读音作gāng(ㄍㄤ)]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战国时期齐国刚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刚氏,乃以邑为氏。史记云:伐齐取刚寿。按,清有兵部尚书刚毅。”史籍《史记》中这样记载:“昭王三十六年,相国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齐取刚、寿,以广其陶邑。于是魏人范睢自谓张禄先生,讥穰侯之伐齐,乃越三晋以攻齐也,以此时奸说秦昭王。昭王于是用范睢……”

《史记》里所说的陶邑即今山东省定陶市、刚邑即今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堽城镇、寿邑即今山东省阳谷县寿张镇。

春秋战国之际,诸侯国之间争战纷纷,时人确有多以封地、邑地、城池名称为姓氏的历史事实。因此,刚氏之姓源出刚邑,以居邑地名为姓氏,当为可信之实。(见后第三栏“迁徙分布”)

第二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北魏时期侯伏侯氏(胡引氏)人侯刚,属于以帝王赐名为氏。王族元叉死后,胡太后始追侯刚、刘腾等人的“乱廷之罪”。侯刚的儿子侯详、侯掌怕被祸及,便取侯刚之名,改本族侯氏子嗣的姓氏为“刚”,称刚氏,成为刚氏族人的一支。后在东魏时期,一部分刚氏族人恢复为侯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①蒙古族哈丹氏,蒙语意为“刚毅”,后有取义为汉化姓氏者,为刚氏。②满族一支原世居辽阳地区者,取汉字“刚”为姓氏,称刚氏。

二 分布

当代刚氏族人主要分布在山东、陕西、山东和辽宁等省,另外在满、蒙古、锡伯等民族中也有一些人以刚为姓氏。

三郡望:

冯翊郡:秦朝时期置郡,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设置同名行政区左冯翊,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白水以东、渭水以北大荔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移治到高陆(今陕西高陵)。

洛 阳: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置洛阳县,该县以在洛水之阳而名,属于三川郡。西汉时期为河南郡治。东汉时期建为都城。三国的曹魏及后来的西晋、北魏、五代后唐皆建都于此,故城辖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两朝故城辖地达今韩国首都汉城市以西九公里处,大周王朝的武则天曾以洛阳为都城达十四年。五代中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及北宋诸王朝亦以洛阳为陪都。故而现称洛阳为“六朝古都”。

四历史名人:

刚 毅:(公元?~1900年),满族,字子良;满洲镶蓝旗人。著名清朝末期兵部尚书。

刚毅以刑部笔帖式(秘书)出身,后逐渐升为郎中、按察使、布政使。

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刚毅擢任山西巡抚任后,上书建议在黄河河套以北躔金等处屯田,实行分段开垦荒地,修渠灌溉,设官治理。

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调任江苏巡抚。适逢苏南地区遭受洪涝灾害,刚毅采取积极措施,用以工代赈的方法整修当地水利工程,先后疏浚了蕴藻河和上海境内的吴淞江。

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刚毅以附和主战言论,召授军机大臣,补礼部侍郎。

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刚毅出任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此时的刚毅思想极端顽固,极力反对变法维新,力主废黜光绪帝,得到慈禧太后宠信。次年,以整顿“税务”为名,奉命到江苏、安徽、浙江、广东等省大肆搜括,舆论哗然,声名狼藉。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展至京郊时,清 内部在剿抚之间发生激烈争论,刚毅与端王载漪等人力主招抚,企图利用义和团运动达到保持清朝统治的目的。当年农历6月,他和赵舒翘等被派赴良乡、涿州一带察看义和团虚实。回京后,向慈禧太后报告义和团声势浩大,建议“招抚”,终被接受。遂奉命与庄王载勋同为统率义和团大臣,对义和团运动实行控制和利用。

到了农历8月,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他随同慈禧太后西逃,结果病逝于山西侯马镇。后来在与八国联军谈判议和时后,清 以其先死,免于惩处,但被追夺原有官职。

刚丕寰:(公元1932~今),辽宁辽阳人。著名中医专家。

1956年中国医科大学 医疗系毕业。现为辽宁省中医研究院老年医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主任医师。专长:老年病,中西医结合。

曾发表论文十五篇,获《双天补浆抗早衰的临床研究》等四项科技成果奖。1989年辽宁省 授予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刚宝岭:(公元1944~今),笔名:梦文;山东济南人。著名现代作家。

1965年4月集体支边来新疆,于新疆建设兵团农六师新湖二场任教师。

《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新疆兵团作家协会会员,《乌鲁木齐楹联学会》会员。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特约记者,特约编委;北京亚经联丛书编辑部特约作家,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特约作家,香港《中外名牌》杂志记者。

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于区内外二十余家报刊电台发表散文、小说、报告文学、通讯等累计六十余万字;主编《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新疆卷、兵团农六师新湖农场分卷》及《农六师谚语分卷》共计五十余万字。

多年来获文学、楹联、征文、通讯奖数十次。现被聘为《北京燕科文文化发展部》特约作家,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特约编委、特约记者;《新疆兵团日报》、《新疆经济报》、《新疆法制报》、《新疆日报》等省级报刊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

其业绩被收录于《世界名人录》、《中外名师录》、《中华写作英才》、《中国专家名人辞典》、《东方之子》等二十余部大型辞书中。

刚少元:(公元1951~今),吉林东丰人。高级农艺师。

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农学系。

1981年参加工作,1991年任东丰县大阳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现任职于东丰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主要业绩:长期从事科研研制工作。参与研制成功了寒地水稻旱育苗稀植高产栽培技术项目,取得了重大突破。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

刚占标:(公元1955~今),吉林长春人。著名国家公务员。

1974年6月参加工作,1976年加入中国 。1976年6月入长春市财贸学校财政金融专业学习。

1978年毕业分配到长春市财政局工作,历任工业企业财务科科员、副科长年职务,1983年2月担任市财政局副局长,1985年4月任局长、局党组书记。

在财政局工作期间,曾多次被评为省财税系统知市 机关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和模范干部。1991丰10月任长春市 秘书长、办公厅党组书记。

1993年3月在长春市第十届人代会上当选为长春市副市长。

1994年考入吉林大学研究生院,攻读世界经济专业。

我是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的樊氏后人,有家谱一本,只能追溯到清末.不知道祖先出自那一脉,希望各位帮忙!

一、姓氏源流 樊(Fán)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形成于西周,是周文王的后代,其始祖为樊仲山甫,史称姬姓樊氏。据《通...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