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山东省汶上县人,我们赵家近十代族谱是:士庭信广显 振鸿春紫祥,请帮助找一找,谢谢!
很高兴能够帮助您寻找家族谱系。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记录的限制,我无法直接提供您完整的家族信息。但是,我可以提供一些建议和资源,帮助您进一步探索您的家族谱系。
1 寻找族谱和史料:首先,您可以尝试寻找家族的族谱或相关史料。这些史料可能由家族中的长者或历史学家保存,或者可能存在于图书馆、博物馆或在线数据库中。您可以联系家族成员或通过互联网搜索来找到这些资源。
2 参考历史文献:另外,您可以查阅历史文献,以了解您的家族在过去的背景和地位。这些文献可能包括地方史志、历史档案、报纸和其他相关资料。这些资料可能会提供有关家族成员的职业、社会地位和生活情况的信息。
3 寻找墓碑和纪念碑:在一些情况下,家族成员的墓碑或纪念碑可能会包含有关家族的信息。这些墓碑或纪念碑可能位于家族墓地或当地的公共墓地。您可以尝试在这些场所进行调查,以找到有关您的家族成员的信息。
4 在线数据库:最后,您可以尝试使用在线数据库来搜索您的家族谱系。这些数据库由历史学会、基因谱系组织和志愿者维护,其中包括许多家族的历史和族谱信息。您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或特定的家族历史网站来访问这些数据库。
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帮助您找到有关您的家族谱系的信息。如果您需要进一步的帮助或建议,请随时与我联系。
顺堂郑氏续修族谱六卷,首一卷,(民国)郑显仁等主修,民国二十一年壬申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衢州常山郑氏宗谱六卷,(民国)郑明照等修,民国二十九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南资阳资阳郑氏族谱五卷,(清)郑山冈主修,清乾隆四十六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南浏阳郑氏三修族谱六卷首,(民国)郑兰芳等纂修,民国七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南浏阳郑氏族谱二十二卷,首卷上、中、下册,(民国)郑幼陶等纂修,民国二十一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南资阳郑氏四修族谱七卷,(清)郑永富主修,清光绪二十一年木刻活字印国家谱网站。
福建连江马鼻半山郑氏族谱一卷,(清)郑大敬、郑秉帮等续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福建省连江县档案馆。
福建达江溪东郑氏族谱五卷,(民国)邓长锦、陈占荣等续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手写本。现收藏在福建省连江县档案馆。
福建莆田郑氏大宗系不分卷,(清)郑凤超编辑,南明隆武年间手抄本。现收藏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福建莆田南湖郑氏族谱十四卷,(清)郑惠元纂,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福建莆田南湖郑氏大宗谱四卷,首一卷,(清)郑邵勉、郑时敏等重修,清朝时期手抄本。现收藏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福建莆田南湖郑氏族谱不详,(民国)南湖郑氏修谱办事处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铅印本三册。现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福建南安石井本郑氏宗族谱,(明)郑芝龙修,明崇祯皇帝十三年(公元1640年)修,1961年福建省厦门市博物馆筹备处据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郑鹏程手抄本翻印油。
江苏无锡郑氏大统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民国)郑炳泉纂修,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书带草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
江苏宜兴扶风郑氏宗谱四卷,(民国)郑士华主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仁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常熟虞山郑氏支谱十四卷,首一卷,(民国)郑浩文郑铭孙校正,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馆、江苏省常熟市图书馆(缺第七~十卷)。
江苏吴县包山郑氏族谱不分卷,(清)郑伯兴、郑性学纂修,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江苏吴县包山郑氏族谱两卷,世谱一卷,贞饰录一卷,(清)郑匡矩纂修,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续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宁波前绪乡郑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郑一夔、郑瑾芳等重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郑氏通德堂木刻活字印本木。现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
浙江余姚姚江烛溪郑氏家谱三十卷,首一卷,(清)郑树森重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5年)锡类堂刻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浙江余姚姚江烛溪郑氏族谱三十卷,首一卷,(清)郑家标等纂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姚江郑氏锡类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浙江省余姚市梨洲文献馆。 浙江余姚姚江烛溪郑氏宗谱三十三卷,首一卷,(民国)郑宝瑞、郑最慎重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泰顺荣阳郑氏宗谱不详,著者待考,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铅印本两册。现收藏在浙江省泰顺县文物博物馆。
浙江泰顺荣阳郑氏宗谱一卷,(民国)张家腰、杨声等纂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铅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泰顺县文物博物馆。
浙江湖州双林义门郑氏家乘不分卷,(清)郑训慈纂,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纂民国时期铅印本一册。现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湖州吴兴双林郑氏支乘不分卷,(民国)郑坤扬续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孔安堂祠铅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绍兴会稽雷峰郑氏宗谱四卷,(清)郑瀚修,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木刻活字印本浙江绍兴郑氏重修宗谱三卷,(清)郑本俊修,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立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绍兴郑氏宗谱三卷,(清)郑玉炎纂修,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书带草韦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绍兴稽剡郑氏总五房宗谱六卷,(清)郑畴等纂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贻清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上虞郑氏宗谱四卷,(清)郑春茂主修,郑恒生、郑春潮等同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孝义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嵊县江南珠溪义门郑氏图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嵊县图书馆(仅存一卷)。 浙江兰溪郑氏宗谱两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永昌区杨塘乡。 浙江兰溪后郑荣阳郑氏宗谱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和平乡。 浙江浦江浦阳郑氏宗谱八卷,著者待考,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浙江溪溪县白沙乡陶宅(有九部) 浙江衢县厚街郑氏宗谱不分卷,(清)郑咎等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常山连峰郑氏宗谱,(清)汪柄寅续修,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四卷。浙江常山县青石乡九龙山村。 浙江遂昌郑氏宗谱不详,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收藏在浙江省遂昌县泰源乡下村。 浙江遂昌郑氏宗谱四册,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遂昌县三川乡东横村。 浙江缙云五云溪淤郑氏重修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六卷。现收藏在浙江省缙云县档案馆。 浙江云和郑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云和县文物管理局(仅存一卷)。 安徽徽州新安郑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明朝时期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歙县双桥郑氏宗能不分卷,(明)郑民瞻编,郑九夏绘图,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手写本两册。现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歙县双桥郑氏续异姓谱不分卷,(清)郑文然修,清朝时期手抄本。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歙县郑氏家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明朝时期手抄本。现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安徽歙县峰阳郑氏家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明朝时期手抄本。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福建南安后山陂郑氏族谱不详,(清)郑维隆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台湾省。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两卷,(清)李呈辉、李景炎等重修,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收藏在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三卷,(清)陆锡熊等序,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手抄本三册。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不详,(清)郑锦和增辑,清仁德堂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手抄本四册。现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福建东山祥瑞堂郑氏族谱,(民国)郑伯俊、郑泽源等纂,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福建省东山县县志办公室。 福建南靖四城郑氏家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台湾省。 福建浦城郑氏宗谱五卷,(清)郑玉麟撰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浦城郑氏宗谱六卷,(民国)郑玉麟等续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 河南太康郑氏族谱七卷,(民国)郑重三纂,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铅印本。现收藏在河南省太康县档案馆。 河南郑氏宗谱附抑过轩主人年谱不分卷,(民国)郑植昌修,郑裕孚述,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铅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湖北新洲郑氏宗谱二十六卷,(民国)郑由三、郑南山续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4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潘塘乡郑楼村。 湖北沙市郑氏族谱不分卷,(民国)郑德耆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三秀堂石印本。现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仅存三册)。 湖北通山郑氏家谱八卷,首一卷,(民国)郑家清纂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翼经草堂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北秭归郑氏家谱世系录一卷,(民国)郑万瞻、郑昌思续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铅印本。现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湖北省秣归县龙口区图书馆。 广东程乡郑氏历代族谱不详,(清)郑竺亭序,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手抄本。现收藏在台湾省。 四川泸县郑氏族谱不分卷 著者待考,(民国)郑光中、郑恺瑞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泸县石印本两册。 四川资中郑氏族谱两卷,(民国)郑中武纂,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资中郑氏石印兼铅印本两册。现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郑氏宗谱一卷,著者待考,手抄本。现收藏在四川省仪陇县档案馆。 云南晋宁郑和家谱考释不详,(民国)李士厚著,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云南崇文印书馆铅印本。现收藏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云南蒙自富江西山郑氏宗谱五卷,(明)郑荣敬、郑存经纂修,明朝时期手抄本,今仅存第一~三卷、第五卷。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荣阳郑氏统宗谱不分卷,(明)郑仲纂修,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瑞屏郑氏宗谱三卷,(清)郑溱梁等重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郑氏谱牒九卷,(清)郑家俊纂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收藏在美国(缺第七卷)。 郑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清)郑尚宏等重修,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郑氏传家簿,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3年)手抄本。现收藏在台湾省。郑氏宗谱六卷,(清)郑贤惠等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雍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郑氏族谱,著者待考,手写本一册。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郑氏族谱一卷,郑午楼主修,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广东省潮阳县博物馆。 安徽屯溪郑氏宗谱二十二卷,(民国)郑模金等修,民国二十年霞峰裕昆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安徽屯溪桐西郑氏宗谱,(民国)郑定宗等修,民国二年松茂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缙云五云郑氏今人总集,(现代)郑宝贵等修,1995年修胶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西万载万载谷源郑氏支谱,(清)郑成兴等修,清咸丰十年荥阳堂修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通谱郑氏人物志,(现代)王汝亮、郑维国撰修,1990年铅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河南新密郑氏族谱,(民国)郑逢年等修,民国六年带草堂写本复印本四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包山郑氏族谱不分卷,(清)郑伯纂修,康熙七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云阳郑氏宗谱二十卷,(清)郑若兰纂修,同治十一年孝义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包山郑氏族谱十二卷,(清)郑课、郑彝生等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宗祠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册(缺第五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溧邑古瑶义门郑氏宗谱十六卷,(清)郑生纂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孔安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虞山郑氏支谱十四卷,首一卷,(民国)郑浩文纂修,民国四年活字本五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三门姓氏,聚族而居的计有90姓,据现有宗谱记载与口碑资料,其中以马氏为最古,自秦时迁入,迄今已2200余年;其后梅、曹诸族,于晋代迁入本境。三门氏族的发展至南宋而大体稳定。从北方南迁的汉人,来到富饶的三门湾畔后开辟家园,种田捕鱼,蕃衍生息。
丁 丁氏世居福建长溪县,避乱散居浙南各地。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丁祚自天台螺溪迁入亭旁狮岭。朱溪丁氏,始祖丁文龙,祖籍温岭,亦于北宋时,迁入珠岙墙里。明初,福建丁氏迁入小横渡丁家园,分迁罗岙中南岙,嘉靖时(1522~1566)再迁西洞(今西渡)。
马 马氏始祖马生鸾,秦时徙居章安,转迁璜山(今邵家乡马村),清代分迁六敖马村。澧浦乡塘后村围山马氏,始祖马诚,世居奉川,金人侵宋,家遭兵燹,迁居台州大固山,嘉定(1208~1224)初迁入。
王 葛岙王氏,祖籍新昌长潭,始祖王仲明,于元时携二子从宁海东洲(东岙)迁入。长子周臣入赘葛坡(岙)陈氏;次子召臣分迁小蒲溪头王。葛岙分迁下南山、岙里、大冲、涛头、丹城。仲明兄仲宏,其子彩臣、鼎臣,于明初同迁桥外王。东洲王仲跃迁宁海县城东门塘心,三世孙王德勤迁亭旁湃头;另有一支迁淡竹岙。金溪(亭旁铁场村)王氏始祖王大奇,宋绍圣间自祖籍新昌退隐金溪,后分迁狮岭。马娄乡岩坑王氏始祖王仁敬,明洪武二年(1369)由宁海迁入。亭旁车溪王氏始祖王继勋,宋初自福建迁入,元时村毁,分迁上模、山头王。三岩乡鉴塘王氏始祖王之望与其弟之彦,靖康之乱自祖籍襄阳迁入。澧浦埠头王氏始祖王勤,唐乾符间(874~879)自福建莆田迁入,后分迁路上、沈家王、沿江。白溪王氏,始祖王咸,祖籍晋江,宋理宗时(1225~1264)弃官隐白溪。山场乡林家岙王氏,祖籍临海,万历年间(1573~1620)迁入。头岙王氏,其先世王邂,避五代之乱,自越隐居珠岙,后七世孙入赘头岙许氏,遂为头岙王氏始祖,亦称许王氏。
尤 小坑坑下尤氏,祖籍南田,转迁长亭。裔孙尤一兴,于明中叶迁入小坑。
车 山场乡车氏,始祖车桂,祖籍宁波定海,清康熙间(1662~1722)迁山场。
方 澧川方氏,始祖方灵,祖籍福建马前山溪河村,唐乾符六年(879)迁入渔溪。十世孙方超三迁路下方,元八迁赤坎。铁场方氏,祖籍山东济南铁场村,始祖南宋初迁入。山场方氏,始祖方宣,唐代自桐庐迁入。明永乐(1403~1424)初,受方孝孺案牵连,分迁官塘、埠头、南山、长沙、岙底、度嫂臼(今姑嫂臼)。
毛 花桥镇毛氏,源出光州史县,陈至德(583~586)时,护军节度使毛安武谪为章安主簿,为台州始祖。后毛旺迁南澍,毛守常自南澍转迁入花桥下洋。
尹 关头乡尹氏,始祖尹从时,祖籍临海,于明弘治间(1488—1505)迁居白鹊湾(今白湾)。
石 亭旁絮岭(今狮岭)石氏,始祖石梦汉,祖籍新昌,于明初迁入。
卢 卢氏始祖拜迪,宋建炎间(1127—1130)迁台州金山脚,后迁模坡寿星岩下陌更村。分迁石滩、芹溪、桃山、石门坑、叶家、上卢。
叶 叶氏始祖叶日安,一名仲浚,祖籍睦州寿昌,唐大中年间(847—859)避乱客寓台州,遣子进希迁杨顺。五代时,叶氏星散四乡,分迁亭旁叶家庄、珠岙、上叶、殿后、下叶(湘山)、曼岙、板樟山。宋初,叶家庄人叶九鼎,隐居后洋大岙紫金岩,后分迁西郭、下店、睦岙叶。南宋文学家叶梦得,其五子叶橹一避世徙石林屿山,其后裔再二、再三,于元大德间迁居塘岸头、前店两地。塘岸头裔孙叶珍,于明嘉靖间(1522—1566)分迁葫芦岙。
包 亭旁包氏,始祖包宗,元初自临海迁入。后分迁狮岭、上高、六敖上街、上段、里洪、坑洪、横山。
邢 沿赤乡邢氏,祖籍嵊县,宋乾道间,邢氏兄弟二人迁入从岙,复迁邢家堂、钳口,后迁沿江。
毕 毕氏祖籍河南,迁台州更楼。传至毕忠臣,生三子,长子毕良辅迁海头,次子毕良佐迁西毕,三子毕良猷迁泗淋山下。
吕 泗淋乡长浦庄吕氏,原籍山东济南,始祖吕必强,从台州临海东郊胡山下迁入。
朱 朱氏始祖朱志唤。明初由临海迁珠岙下桃山,二世迁岗后(今下路朱旁),三世迁关头乡八岭村、下路朱。
任 亭旁任氏,始祖任景庭,祖籍新昌,元皇庆二年(1313)迁头岙,延佑三年(1316)迁岙楼,转迁任家。后分迁石头岙、中口、山上任。北宋中叶,任观润自新昌迁横渡镇许家山。
江 六敖乡江氏,清代迁入。
刘 刘氏祖籍福建长溪,五代后唐时,刘宗政避乱迁台州,先居大横渡,明初迁东郭。刘永操分迁中门,中门又分迁坎下金。
汤 六敖狮子山汤氏,清乾隆(1736—1795)初,汤廷甫与其弟廷祥、廷福自天台带横迁入。
许 许氏祖籍天台水南,宋初许万永迁山场岭头,后改迁木遮坑。明代许启武迁葛岙许家塘。
祁 葛岙祁家村,祖籍福建,明代迁入。
孙 始祖孙伯仁,唐时入赘窦岙窦光龙家,子孙蕃衍。明代倭寇扰境,孙氏转迁孙家,分居隔坑。
杨 亭旁杨氏,始祖杨宁,祖籍宁海黄坛,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族叔杨镇龙起义抗元失败,避难迁入。后分迁善岙杨、王村、梅坑杨、善见、山后芦、山上杨、叶家山、半岭等地。宁海杨氏又迁溪头、坎头、卢家塘、南林、长林、葫芦田。又杨昭卿居珠岙。
苏 花桥镇苏氏,聚族于上苏自然村。
李 马娄横山李氏,始祖李可义,唐末从临海大汾迁横山。宋宣和二年(1120)分迁下峙花园;绍兴二年(1132)分迁吴都里岙,花桥李氏,祖籍山西并州,始祖李德,唐乾宁二年(895),随叔李泳迁入,后分迁快岙、珠岙、渔溪、芝岙。石岩李氏,始祖李达中,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自南田樊岙迁入。下洋李氏,始祖李安瓘,自宁海连槎渡迁入。
严 头岙乡东严、西严两村严氏,始祖均由宁海县松檀迁入,后分迁吴都乡上严。
吴 鹤吴、吴岙吴氏,祖籍会稽,唐乾宁间(894—898),吴云卿迁吴岙,吴云西迁鹤吴(今下吴)。岙口吴氏始祖吴兆,祖籍福建,唐乾封元年(666)由台州迁入。山场滩头吴氏,始祖吴仲林,明末由郎溪迁入。
何 小横渡何氏,始祖何承创,五代后晋时,自处州迁入。其后分迁东郭、前潭、何家等处。其裔何正端于元大德间(1297—1307),迁居桐岩。
汪 珠岙香山村汪氏,祖籍临海西溪。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汪思义兄弟四人同时迁入。
沈 坝头乡路四坑村沈氏,清末自临海东塍镇格溪沈迁入,澧浦乡西里村,有沈氏聚居。
陈 浮门陈氏,始祖蒙吉,南朝陈国王族,隋灭陈,携眷浮海至浮门。传至陈心潜,唐末避乱,转迁珠岙祥里,入赘丁氏,后分迁西陈、珠岙、柿树湾、南溪乡下弯等村。园里、后林、岭脚陈、林家洋、五支岙、横渡镇岭根陈、澧浦、蜍下、渔西、沿赤陈氏,祖籍福建,唐末避乱迁入。山场乡西岑陈氏,始祖陈咸宁,宋时镇抚台州,遂迁入,后分迁长山、南岙。东屏陈氏,始祖陈拱辰,祖籍东阳,元乱时迁入。枫坑陈氏,始祖陈维扬、陈从隆,明洪武时(1368—1398)自南田迁入。健跳陈氏始祖陈廷芳、陈廷桂,祖籍温州,明弘治间(1488—1505)迁入。
邵 亭旁邵家乡邵氏,始祖邵克瑚,祖籍余姚。明代迁邵家,分迁山根邵、隔水邵、缸窑、岩头。清康熙时,邵贤弘分迁健康塘。
张 横渡石仓岙张氏,始祖张文高,自临海小街头迁入,后分迁后辽、沙木岙、小渔溪。睦溪张氏,始祖张俊德,祖籍黄岩,元代为参军,驻兵健跳,入赘睦溪,后分迁赤礁。珠岙张家(即里张、外张),始祖从天台宁头迁入。
林 林氏源出福建莆田。唐末林承宏自福建移家横渡溪边,迁居溪南;其弟林彦章居小渔溪。泗淋始祖林永吉,五代时迁自临海。澧浦始祖林光仪,浮江人,北宋开宝八年(975)迁入。关头始祖林必博,宋咸淳间(1265—1274)自温州半山迁入。邬林田(今南溪乡葫芦田)始祖林维贤,明洪武间(1368—1398),由南田林门迁入,转徙王歧庄、鸟田等处。尖坑山、小蒲、铁强等村林氏,明时由象山矶明迁入。石马林横山头林氏,始祖林思英,从宁海迁入。
罗 桥头罗氏,北宋朝散大夫罗适后裔,世居海游马家山。后迁桥头再分迁岩下罗、上道头、下道头。
金 鉴山金氏,始祖金奉先,北宋初退隐温州,转迁三门金鉴、里金。原姓刘,避钱锣嫌名,改今姓。
周 沙柳周氏,始祖周希星,唐天复三年(903),避兵从台州迁沙栋,其后又分迁大周、小坑、沙柳、后周、路上周、路下周、后山周、大家园、前王、后驾甽头、上横、金板山。
郑 双楼郑氏,祖籍河南,系广文博士郑虔之后。虔由著作郎贬台州司户参军,其后裔郑笃,建炎间由台州迁入双楼,后分迁高枧、石马、下洋、黄罗、樟树下、梅坑、珠萃屏、山场乡滩头。
单 渔西里宅村有单姓居民。
项 三角塘项氏,祖籍临海县,清末迁入。
柯 山场柯氏,祖籍福建莆田,始祖柯仁权,避王审知之乱,率家航海至浙江,其第六子柯茂蟾迁入山场村。茂蟾二子:柯瑞、柯岗。柯瑞分居吴都。
胡 山场乡洪佳峙胡氏,始祖胡天期,祖籍陕西临潼,避唐乱迁入。梅坑胡氏祖籍青州,始祖胡峆宋高宗时自会稽退隐梅坑。
柳 柳氏始祖柳宗晓,宋高宗南渡时,兄弟三人护驾来台州,迁入横渡。
郦 横渡郦氏始祖郦千三,祖籍狼川,明洪熙元年(1425)迁入。
赵 前王赵氏,宋太祖赵匡胤次子燕王后裔。宋末,赵彪避金乱住宁海,其子兆朋,挈家迁居前王。
俞 悬渚俞氏,元代,俞仲广、仲庄、仲庸三人从新昌分迁里俞、外俞,后分迁新场。娄坑俞氏,祖籍嘉禾(今湖南嘉禾县)。
施 花桥镇有上施村,施氏聚居于此,祖籍黄岩。
闻 亭旁上任庵闻氏,祖籍天台,清康熙间(1662—1722)避祸迁入。
洪 彭赖乡谷岙,祖籍杭州,始祖洪明谏于明代自临海迁入。
祝 彭赖乡祝家祝氏,自宁海迁入。
姜 姜氏始祖姜文渊,自余姚迁宁海后洋,再迁居澧浦,其后姜元明分迁流水岩、寺前。
娄 桥头乡松树坑娄姓,清末由临海开石迁入。
姚 葛岙乡姚家姚氏,始祖姚安国,元至正间(1341—1368)从宁波慈溪迁入。
贺 渔西乡贺家村多姓贺,其祖先由前山迁入。
顾 岭口顾氏,始祖顾世谦,祖籍南田,明洪武二十年(1387)避乱迁入。
钱 邵家乡钱氏,祖籍杭州临安。
倪 葛岙乡倪氏,始祖倪稠,三子卓、廉、普,宋末拒不降元,从温州航海迁入,卓居晏站,廉居南停,普居南岙(即葛岙乡姚家村南岙)。
徐 湖头徐,始祖徐福存,祖籍衢州,明隆庆间(1567—1572)避乱迁入,后分迁潺岙、岙王。
奚 小坑奚氏,始祖奚士忠,宋淳佑间(1241—1252)白天台灵溪迁小坑云岩山下,后分迁下岙、岱后、坑下、坑上及坟头(今文明村)。
郭 小雄、泗淋两乡,有郭姓聚居。
高 健康塘高氏,始祖高依昌,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从临海康谷迁入。
唐 唐氏始祖唐朝范,元末自奉化迁入亭旁丹丘。后唐兴朝迁小横渡。
梅 亭旁梅氏,祖籍桐庐,始祖梅盛,隐居宁和里中门。后分迁枧头、小林山、板沸、西山、南溪、上梅、下梅、项家山、上任梅,有“梅氏十三村”之称。
黄 黄氏始祖黄懋,官工部尚书,宋孝宗时弃官不仕,自余姚迁台州柔川,其子分迁蒲峰、芙蓉。明正统(1436—1449)间,黄大贤自芙蓉转迁小坑上黄。
曹 花桥镇曹氏,祖籍河南开封,晋代迁浙江临海石塘,后转迁城门(今花桥)。
龚 龚氏祖居剡县畈田,明永乐十六年(1418),龚时温与其从弟时俭自临海县康谷寺迁于南溪。万历间(1573—1620)龚胡卿迁龚家。
章 海游章氏,祖籍福建浦城,始祖章玫,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任宁海镇守,遂居海游墙里,后移居今海游。
麻 娄坑麻氏,祖籍山东上谷,唐代麻国祥任江东节度使,唐末弃官隐居天台东山,分迁珠岙。五代时,麻尚德自珠岙迁居娄坑,绝后。明天顺至成化间(1457—1487),麻守唯自东山重迁娄坑。
韩 珠岙韩家,始祖韩永衍,南宋淳熙间(1174—1189)自宁海韩岙迁入。韩应址于南宋庆元三年(1197)迁南溪韩家。
彭 亭旁彭家,始祖彭世悦,祖籍台州,元末避乱迁入。
董 山场乡上董村董姓,自临海石窦村迁入。
蒋 蒋氏世居海游。后因水患,子孙分迁亭旁上蒋、善岙蒋。
程 渔西乡里宅程氏,始祖程神保,祖籍福建,唐乾符间(874—879)避乱迁入。
傅 沿江傅氏,祖籍福建泉州,明洪武间(1368—1398)始祖到台州开药店,亏本改作郎中,行医到大域,入赘韩氏,遂迁入。
舒 花桥镇舒歧村舒氏,祖籍温岭。
温 花桥镇温氏裔出北昌,东晋时避乱迁入温家洋。
谢 宋末,谢在和自临海下渡迁居上叶东家桥(谢家);子谢听孙迁下谢。山场乡谢氏,祖籍临海芝溪。明末,谢爵自岙底迁岩头谢,谢岩自岙底迁后岭。
楼 岙楼始祖楼懋升,祖籍诸暨,隋仁寿间(601—604)择居娄坑,后转迁岙楼,又分迁前楼。
赖 亭旁赖氏始祖赖任,祖籍福建长汀,仕唐为监军节度使,唐末避乱隐居鳌岗。后分迁庵下、王家山、潺岙、赖家。
雷 涛头雷氏,系畲族,祖籍龙泉,始祖雷声文于清代避仇迁入。
鲍 亭旁上鲍,始祖鲍公初,字世德,祖籍婺州。唐宣宗戊辰进士,官成谷大夫转鸿胪卿,因上书被谪司户。乾宁间居天台,后携子鲍可忠迁入。分迁葛岙鲍家。
蔡 武曲上、下洋始祖蔡远溪,祖籍福建。随父先居临海鸟枚阮,于唐宪宗时迁入。
管 沿赤管氏,于南宋建炎间(1127—1130),自福建莆田槐花树下八角井航海迁居沿赤乡下蟠村。清康熙间(1662—1722)分迁东郭洋溪。
翟 始祖翟俊民于元至治元年(1321)自台州迁梅岙。
缪 深土洋缪氏,祖籍黄岩宏洋,始祖缪元卿,宋景定年间(1260—1264)迁入。
黎 马湖黎氏,始祖黎汝怛,东汉时避乱航海至三门青峙,居五年迁正屿,转迁石所(今外黎)。传至五代周时,黎彦保迁居马湖。后分迁后港黎、路上黎。
颜 小雄金加岙颜氏始祖颜礼奉,祖籍黄岩,避海寇扰攘,清末迁入。亭旁区寺前颜、上颜、亦有颜姓聚居。
潘 岩下潘始祖潘舜明,宋淳熙八年(1181)自临海县下沙村迁入。后分迁大湾、寺前岩。花桥镇上潘始祖潘思孟,祖籍荥阳,初居台州临海县,宋徽宗擢为中书,挂冠不仕,隐居上潘村。娄阳潘氏,始祖潘坚,后唐同光元年(923)由新昌徐岙迁临海,越三年转迁娄阳(今娄坑铺里)。
戴 戴氏
陈氏起源
1、陈姓最早出自姚姓或妫姓,舜帝的后裔。
舜,也称虞舜,黄帝八世孙,生于姚地,以地取姓为姚。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灭商朝纣王以后,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三十四世后人妫满,武王为笼络天下,特封妫满为诸侯,并把大女儿太姬嫁给他,封国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县),称为胡公,在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
舜帝的后裔妫满的子孙有以国为姓的,即成为陈姓的由来。
以国为姓,受姓始祖是胡公满,陈姓主要得姓于周朝初年的陈胡公满,胡公满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姚姓的后代。
舜在被选为尧的接班人前,尧为了考察他,让舜搬到妫水旁居住,所以舜的部分后代便以所居住的这条河为姓,为妫氏。
胡公满传至10世孙妫完,陈国内乱,陈厉公的儿子妫完怕株连自己,出奔到齐国,以故国为氏,称陈氏,陈完一支在齐国落了户,把自己的姓氏也由陈改成了田,到十代孙田和时,废齐康公而自立为齐太公,并受到周王朝和诸侯列国的承认。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田代齐姜”。
公元前221年,齐王田建时,齐国为秦所灭。
齐王田建亡国后,子孙纷纷改姓避难,舜帝一系又经历了一次大分化。
田姓今在中华大姓中列第34位。
齐王田建三子:升、桓、轸。
升、桓改为王氏,其后代即汉代王莽一族。
轸奔楚为相,后迁入颍川(今河南长葛)。
田轸复姓陈。
自秦汉以来,由田姓复姓归宗的颍川陈氏一支,在中国历史上十分显赫,繁衍极盛,播迁极广。
2、出自於陈国公族后裔。
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
陈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
一是陈哀公之子妫留,避居陈留(今河南开封县陈留镇)。
二是陈闵公之长子陈衍。
避居阳武户牖(今河南兰考县东北)。
三是陈闵公次子陈全温之后的陈引奇,居於固始(今河南固始县),后因无子,便以颍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颍川陈氏。
3、刘氏改姓陈,《通志‧氏族略》记载:广陵陈氏,实为刘氏.陈矫,东汉广陵东阳(今安徽天长)人,曹魏名臣,本姓刘氏,因过继与外祖父家为嗣而改姓陈. 4、隋朝时文帝杨坚有一心腹大臣陈茂,本是河东猗姓人,冒姓陈氏; 5.浙江海宁陈氏,原系曹姓,因娶陈氏之女为妻,有子便随母姓,后成为海宁望族; 6. 南北朝时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后,几经陵谷变迁,成了普通百姓,传到第十四代元朝高谅时,因穷困潦倒,入赘于陈氏之家,改为陈姓; 7、西晋末年陈元达,原姓高,占因卜者说他生辰八字妨忌父亲,便改高姓为陈姓 8、明初太祖赐西域胡人某为陈姓,其孙陈友,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
8.隋将领陈永贵,原是陇右地区胡人,龟兹王帛氏之后,姓白,甚得杨坚宠信,封北郡陈公,便以封号中陈字为姓氏; 9、元末明初,陈友谅与朱元璋逐鹿天下;陈友谅祖上原本姓谢,因赘于陈家,改姓陈。
10、陈姓疍民与堕民。
疍民或说疍户,指在广东、福建、广西沿海港湾和内河从事渔业或水上运输的居民,多以船为家,其中有陈友谅败兵为明所驱迫者,便以陈为姓。
关于堕民,一说明初俘陈友谅之部,编之为丐户;一说明太祖灭陈友谅,俘其子孙九族贬入堕民,贱乐户,不与齐民齿。
但保留家族系统称号,仍然姓陈。
11、侯莫陈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时期鲜卑贵族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实行孝文汉化改革,易胡姓为汉姓,於496年把侯莫陈氏改为单姓陈氏。
12、女真族陈氏,据陈述《汉姓女真姓的对照和说明》可知女真皇族完颜氏中,有的在金末已改为陈氏。
13、明成祖时,出兵越南,灭安南国黎朝,黎王之子澄改名陈澄,仕明,官至工部尚书,子孙也以陈为姓。
14.瑶族陈氏,湖南新宁县黄卜洞瑶民有李、陈、邓三姓;麻雷洞瑶民有雷、蓝、陈三姓:圳源洞瑶民有杨、陈、蓝、匡四姓:汝城县瑶民有陈、李、张三姓。
广西大瑶山山子瑶十五姓中有陈、李。
《过山榜》九姓中也有陈、李。
15、蒙古族陈氏。
据《续通志·氏族略四》载,陈氏,明太祖朱元璋赐给降明的蒙古贵族的姓。
如恰恰赐名陈守忠,哈哈赐名陈元等; 16、哈尼、侗、土家、布依、京、羌、回、苗、壮、黎、彝、朝鲜、白、畲、高山等民族均有陈姓。
17、满族陈氏,满族陈氏有两种情况:一是后金努尔哈赤统治时居住在东北的汉族陈氏被强迫改为满族陈氏,二是本系满族姓氏改为陈氏,仍属满族;据《清朝通志·氏族略八》满洲旗分内高丽姓载:“陈氏,世居平壤地方,巴颜镶蓝旗包衣人。
天聪时来归,其曾孙二达色任护军。”其后多由高丽人(其祖上多为汉人)融入满族。
刘庆华《满族姓氏录》载,世居东北张当地方的陈佳氏,后改为陈氏。
其实陈佳氏因明代居于辽东,后为金国努尔哈赤所统治。
被逼改为双宇,满族姓陈佳,即陈家的同音宇。
陈氏迁徙史
先秦至晋代迁徙 陈国灭亡后,陈闵公的长子剑,为避亡国之祸,改名为衍,称陈衍,逃到阳武户牖(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北),娶谈氏为妻,生二子,长子叫陈琏,次子叫陈鸡,都在齐国做官,其后裔有西汉名相陈平;陈闵公的二儿子全温,避祸逃到晋国(在今山西境),其后裔陈孟琏,任固始(今属河南)侯相,因之移家于固始,其六世孙陈引奇为信都别驾,有德政,无子,于是以东汉时颍川陈宴为嗣,陈宴裔孙陈老皋遂遣其第五子陈达信于南朝宋时迁往寿州固始县,以继承固始陈氏基业。
在陈姓的早期迁徙中,还有一支是因避难而移居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到了秦朝末年, 出了中国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陈胜。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作为屯长,奉命领着被征发的人去屯戍渔阳(北京市密云县西南),路上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达,依照法律,失期者当斩首。
陈胜和吴广被迫铤而走险,袭杀押送戍卒的校尉,率900名戍卒揭竿起义,天下群起响应,声势迅速壮大。
进入陈县吟河南淮阳)时被部下推举为王,国号张楚,取张大楚国之意。
他派兵四处攻城克池,占领了很多地方。
后来秦军反扑,进逼张楚都城陈县,陈胜被迫率兵撤退,行至下 城父(今安徽涡阳县东南)时,被车夫庄贾杀死。
他的骸骨葬于今河南省永城市北芒砀山西南麓。
刘邦建立汉朝后,曾拨30户为陈胜守墓,每年祭祀。
陈胜墓历经各代修葺,至今仍巍然屹立,周围松柏苍翠,墓前有郭沫若所题“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的墓碑,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晋末年,中原战乱频仍,各界人士纷纷渡江南逃,移居江南各省,有一批人迁至今福建省,其中即有陈氏。
陈氏与林、黄、郑、詹、丘、何、胡姓人是中原移民最早进入福建者,此即《闽书》中所载:“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 隋唐五代迁徙 唐高宗总章二年 (669年),闽南少数民族发生动乱,攻城克池,斩将搴旗,把地方政权冲得七零八落,告急文书雪片般飞向朝廷。
高宗派河南固始人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兵3000多人前往讨伐,陈政招架不住,只得据城固守。
高宗见不能取胜,加派陈政之兄陈敏、陈敷率固始58姓军校前去增援。
不料陈敏、陈敷不适应瘴疠之乡的恶劣气候,先后染疾死去。
一时军中无主,乱作一团,陈敏之母魏氏(据说是唐太宗宰相魏征之妹)适在军中,便挺身而出,统率军队,驻扎在福建云霄县。
陈政于仪凤二年(677年)死于军中, 由他的儿子陈元光代父领兵。
当时元光正是Z0岁的青年,他博览群书,通晓文韬武略,指挥军事,得心应手。
经过9年苦战,终于平息战乱。
为了开发闽南这片沃土,他奏请朝廷设立漳州郡,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
元光不惮辛劳,亲自经营擘(b6)画,选贤任能,开垦荒田,招徕流亡,兴修水利,劝课农桑,设置学校,使南大地上无烽火干戈之扰,百姓安居乐业,被人称为乐土,陈元光后来就长眠在这里。
他祖孙四代一直担任漳州地区的行政长官,历时一个世纪之久,使这块荒凉偏僻之地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陈元光的后裔也在这里繁衍生息,成为当地的一支望族,分居在饶平、澄海等地,当地人称元光为“北庙”始祖,并尊称为开漳圣王,这个称呼是名副其实的。
陈元光的子孙称“开漳圣王派”,成为闽、粤、台及南洋诸岛陈姓最主要的一支。
当地百姓为了表达对陈元光的崇敬之情,许多地方建有陈圣王庙,福建有一百多座,台湾有53座,南洋诸岛也有20多座。
闽南的几座“开漳圣王庙”,如燕翼宫、威惠庙等,其规模之大,香火之盛,不亚于内地一些大型的佛、道教寺观。
唐朝中期,颍川陈宴后裔陈忠之子陈邕,为唐中宗时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挤,玄宗时率家由京兆万年 (今陕西长安)迁至福建同安嘉禾,又徙漳州南厢山,其子陈夷行,唐文宗时任宰相。
陈邕的裔孙陈洪进,福建仙游人,在闽主王廷政手下任统军使,以才勇闻,屡立战功。
延政死后,陈洪进降南唐,并把延政之子绍镃送去做见面礼。
南唐后主李煜大为高兴,封陈洪进为泉南等州观察使。
不久,南唐被北宋攻灭,陈洪进自知无力与宋朝抗衡,于是去朝见宋太宗,主动献出漳、泉二州,封为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宰相),留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陈洪进的两个儿子文福、文灏分别任泉州刺史和漳州刺史,子孙兴旺,后在闽南发展成为望族,以先祖陈邕官太子傅之故而称“太傅派”陈氏,并尊陈邕为“南院”始祖。
公元313年,一个叫陈英的人来到莆田,此为陈姓入莆田的开始。
隋朝大业二年(616年),一个叫陈迈的人领兵镇守莆田,后来归唐,出任开莆县令,此为入莆田的第二个陈姓。
陈迈任县令期间多有惠政,因爱这里林壑优美,致仕后便卜居于此。
他逝世后当地百姓曾立庙祭祀。
他的后裔号称“十八陈”,已成为莆田著姓。
陈氏族人在今县政府东侧建有祠堂,命名为“崇功祠”,其主体建筑尚存,保留有明、清建筑风格。
五代时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王潮,在王绪部下为军正,随军至漳州,后任福建观察使等职,死后由其弟王审知继任威武军节度使。
909年,王审知被封为闽王。
跟随王氏弟兄入闽的有2了姓军校,第一便是陈姓。
据刘球《陈公振行状》云:“陈之先,光州固始人,唐末之乱,有讳檄者,从王审知入闽。” 陈姓分之的迁徙 广东第一大姓陈姓 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华姓氏中为第5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453%,分布很广,以南方居多,除台湾外,以广东为最,广东陈姓约占全省人口的10%以上,广东、四川、福建、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山东9省陈姓,约占全国汉族陈姓人口的67%。
陈姓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在古今许多少数民族中亦有分布。
例如:宋代党项羌所建的西夏国有陈姓;金时女真人完颜氏,汉姓为陈;明、清时云南临安府落恐甸长官司副长官为陈,系哈尼族;世居沈阳、辽阳的清代满州人有陈姓;清代高丽人有陈姓;清代满州入旗姓陈佳氏,后改为陈氏;清代云南丽江府石鼓土把总、中甸厅土守备,均为陈姓,系藏族;拉祜族瓷氏,汉姓为陈;云南芒人度旺氏,汉姓为陈;佤族斯木古氏,汉姓为陈;鄂伦春族卡格吉尔氏,汉姓为陈;台湾土著曾被迫使用志良、比野等日本姓,台湾光复后奉命废除日本姓,选择了汉族陈姓,朝鲜、哈尼、布依、土家、蒙古、僳僳、保安、东乡、京、黎、壮、侗、苗、瑶、彝、回、土、白、羌等民族中均有陈姓。
此外,在日本侵占台湾期间,台湾陈姓曾被迫改用日本姓颍川、东、东村、东泽、东田、安田、伊东、田中等,至1945年台湾光复,才奉命全部恢复陈姓。
台湾地区的第一大姓陈姓 据台湾当局“内政部”最新统计,台湾地区共有姓氏1989个,前10大姓氏依序为陈、林、黄、张、李、王、吴、刘、蔡、杨,占总人口数的53%。
陈姓是台湾地区的第一大姓,占总人口数的11%,除宜兰县和云林县外,陈姓是其余县市的第一大姓。
台湾地区的姓氏中,71%是单姓,占总人口数的99%;27%是复姓,前五大为张简、欧阳、陈黄、范姜、张陈,以高雄县分布最多;其余为三字姓以上或其他。
有些姓氏非常罕见,包括一、胖、头、某、鸡。
台湾媒体引述台湾当局“内政部”的分析说,出现这些罕见姓氏的原因包括姓氏分化更改、文字形变音转衍生新姓、边疆民族用汉化姓氏、原住民恢复传统姓名等。
陈姓在广东、浙江、福建、台湾、香港、澳门都是第一大姓,,在上海排第二或第三,在广西排第三,在海南排第二,在江西是第三,在湖南排第四,江苏、安徽、湖北第五,四川第五或第六 长沙陈姓:有的说是陈朝陈宣帝陈顼之子宜都王陈叔明之后。
叔明因陈朝灭亡,迁居江州。
他的九世孙陈旺又迁到义门地。
陈旺的七世孙为陈崇、陈端。
唐僖宗时,陈端与蒋良杰起兵招讨平寇有功,加封威烈将军,敕镇潭州(长沙市)。
同光二年 (924年),陈端年老辞官,卜居于长沙务阳乡(即清泰都)的大墉塘。
江州义门分支时,陈端的后裔也迁到长沙大塘、金铿梅薮、敛田沧浪、税河力头、花灰浮潭、桑田庙、田师村;继而分迁到大埠田、檀山、青山、萤火桥、菖蒲塘、官桥西北市、本府烟雾巷、碧湘街;再迁水渡河,黄泥冲、洲湖、韶塘;又迁往赤条河、平塘、清塘湾等地。
到了陈端的八世孙陈团这一代,生有 11个儿子,分房时,大致徒居长沙、平江、浏阳、湘阴等县,而长沙仍居首位。
也有人根据其他长沙的陈氏支谱说,长沙的陈姓并非都来自陈端一脉,有来自江西吉安府泰和县的,有来自浙江仁和县(杭州市)的,有来自浙江会稽(绍兴市)的—…·但这都出自陈姓的支派,万支归宗,仍然要追溯到陈姓家族史的源头上去。
历史朝代
陈(公元557—589年) 公元557年,陈霸先废梁敬帝,自立为帝,建立陈,是为陈武帝。
此时,中国南方经过了多年的战乱,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便注定是短命的。
陈武帝与其继承者文帝、宣帝先后消灭了王僧辩、王僧智等反对势力,又在建康附近打败北齐军。
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梁的统治,但毕竟由于国力衰微,陈的统治被局限于长江以南,宜昌以东的地方。
公元五八三年,陈宣帝卒。
其子后主陈叔宝即位,此时北方已被隋朝统一,全国的统一也已指日可待。
公元五八九年,隋文帝杨坚灭陈,结束了中国长达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
陈武帝 陈霸先 (503-559) 字兴国,汉族,南朝陈吴兴下若里(今浙江省长兴县)人,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
初仕梁,曾辅佐王僧辩讨平侯景之乱。
天成元年(公元555年),杀僧辩,立敬帝,自为相国,封陈王。
败北齐,排僧辩馀党,受百姓所拥戴,后受禅称帝,国号陈,都建康,在位三年,谥武皇帝,庙号高祖。
陈霸先是南北朝时期陈朝的开国皇帝,志度弘远,恭俭勤劳。
中国众多的封建皇帝,贤明君主不多,陈霸先却属于其中的一代英主。
下面的地址里还有陈姓家谱介绍
baikebaidu/view/662525
我是山东省汶上县人,我们赵家近十代族谱是:士庭信广显 振鸿春紫祥,请帮助找一找,谢谢!
本文2023-11-20 23:10:5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18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