雎阳的历史,谁能介绍一下?
睢阳由来
由于睢阳区域地处睢水(古睢水)之北,以中国传统方位论,即“山北为阴,水北为阳”,因此而得名。
厚重历史
早在四千年前,帝喾高辛氏之子阏伯,又名契,就封在睢阳区高辛镇,任唐尧之火正,其后又任舜之司徒。据《左传》记载:“昔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辰星又名商星、火星、宋星、心星和荧惑,为二十八宿之一。 商丘古城雪景
据《史记、殷本纪》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 氏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有功……封于商,赐姓子氏。”所以《诗经·商颂》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契就是商的始祖。至今我国北方还有吃红鸡蛋的风俗,就是源于子阏伯。 商甲骨文的意思是子姓生活在冈上就是“商”。上古时,商丘一带地势并不象现在这么平坦,有一座座土丘。人们为了防止洪水猛兽的侵袭,多生活在丘上。所以,商部落所居住的高地,就被称为“商丘”。更确切地说,商丘古城西南三华里处的阏伯台就是商部落始祖阏伯的居住地。阏伯任火正时,曾在台上观星纪时,掌握四时变化,指导农牧业生产。古时的“丘”字有两个含义:一是居住地,一个指坟墓。阏伯不仅在台上居住观星纪时,而且死后又葬在这里。所以,后人称此台为“商丘”。唐代《括地志》云:“宋州宋城县古阏伯之墟,即商丘也。”阏伯台就是商丘。三千年前,阏伯台坐落在宋国睢阳城内。当时睢阳城的地面距今地面约13米,也就是说,三千年前阏伯台要比现在高13米。为什么阏伯台被埋掉13米,这是黄河流经商丘700余年,多次决口泛滥的结果。 如画的商丘古城
“商人”这一名词也是源于商丘。阏伯死后,他的孙子相土继承他的事业任火正。相土首先发明了马车,开始驯马;他的六世孙王亥又发明了牛车,开始驯牛。这便是《管子·轻重戊》中“立皂牢,服马牛,以为民利”的记载。“皂”,是喂马牛用的槽;“牢”,是养马牛的圈。也就是说,他们这时已开始驯服马牛供人使役,大力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由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商部落很快就强大起来了。他们生产的东西有了过剩,于是王亥就用牛车拉着货物,赶着牛羊,到外部落去搞交易,外部落的人便称他们为“商人”。“商人”这一名词便源于这里,一直沿袭至今。 王亥最后一次经商,是到黄河以北的有易氏。有易氏的首领绵臣见财起意,夜里杀害了王亥。王亥的弟弟王桓日夜兼程逃回商丘。王亥的儿子上甲微闻讯后非常悲愤,又借助河伯的力量,兴兵讨伐有易氏。将有易氏灭掉,夺回被抢去的牛羊货物,杀了绵臣,为父王亥报了仇。 王亥的父亲冥,在治水方面曾立过大功,被誉为大禹式的治水英雄。最后为治水而死,同样受到其殷商后人的崇敬和隆重祭祀。 商人勤劳勇敢,具有开拓精神,早在3400年前,他们已拓荒了中美洲。在美洲尤卡坦半岛多年发现先商时的玉圭,玉圭上面所刻的祭文中有他们祖先契、简狄、相土、王 等人的名字,印第安人便是阏伯之后。“印第安人”应为“殷地安人”,其原意是,从殷商故里来的人,都能够平平安安,幸福美满。 阏伯的十三世孙商汤时,商部落更加强大。十一战而灭夏,建立商朝,都南亳。汤灭夏前,曾都北亳,即今商丘城北35里蒙墙寺一带。灭夏后迁都南亳,即今商丘古城东南坞墙北。在南亳又传了五世到仲丁,因地势低洼,常遭水灾,于是仲丁迁 ,又名嚣,即今郑州。仲丁弟河 甲迁相,今河南内黄东南。商汤六世孙祖乙迁邢,今河南温县东。八世孙南庚迁奄,今山东曲阜。九世孙盘庚又迁回商丘。十三世孙武乙由商丘迁往黄河以北安阳小屯。 从阏伯封商丘至武乙迁往小屯,约900余年,在商丘立国时间长达800余年。先商不仅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而且对世界文明都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不仅是商丘人的骄傲,而且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建制沿革
古代东方“商”民族由此兴起,商人、商品、商文化在此起源。千百年来,商丘历为名都大邑,是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商代元君成汤在此建商国都,周封微子建宋国都;秦行郡县,置睢阳县,西汉梁孝王建梁国都;隋、唐五代称宋城;宋太祖赵匡胤曾任归德节度使,发迹宋地,国号称宋。宋真宗诏升为应天府,旋建为南京,为国之陪都。公元1127年,金国南侵,康王赵构在此即位,开南宋之基。金朝始改为府,领一州八县。明代嘉靖升州为府以至清代。清沿明制,仍为归德府,属河南省。民国2年(1913)裁归德府,所属各县划归豫东道。1914年改豫东道为开封道。1932年为第二行政督察区,直到1948年。1948年11月全区解放后为豫皖苏第一行政区,1949年3月改为河南省商丘专区,辖睢县、民权、宁陵、柘城、商丘、虞城、夏邑等7个县及商丘市。1950年5月商丘县城关区改建为商丘市,原商丘市改为朱集市。1951年7月设立谷熟办事处(县级),同年8月朱集、商丘二市合并为商丘市,市治朱集。1952年1月,永城县由皖北专区划归商丘专区,同年8月撤谷熟办事处正式建谷熟县。1953年1月,裁淮阳专区,其所属淮阳、鹿邑、太康、沈丘、项城、郸城等6县划归本区。1958年12月,商丘专区并入开封专区,1961年12月恢复商丘专区,1965年6月,淮阳、鹿邑、太康、沈丘、项城、郸城等6县划归周口专区。1968年改为商丘地区。1977年10月兰考县由开封地区划归本区,1980年8月兰考重归开封地区。1997年6月1日国务院批复(国函[1997]46号):撤销商丘地区和县级商丘市、商丘县,设立地级商丘市辖区:梁园区、睢阳区。雎阳区辖原商丘县的城关、郭村、李口、宋集4个镇和城北、路河、王坟、勒马、闫集、娄店、冯桥、高辛、坞墙、临河店、毛锢堆、包公庙12个乡。梁园区辖原县级商丘市的八八、向阳、东风3个街道和袁庄、周庄、黑刘庄4个乡,原商丘县的双八、张阁、谢集3个镇和李庄、王楼、刘口、观堂、平台、周集、水池铺、孙福集8个乡。 截至2011年7月1日,睢阳区辖6个街道办事处、7个镇、6个乡:新城街道、古城街道、文化街道、东方街道、古宋街道、宋城街道;宋集镇、高辛镇、李口镇、郭村镇、冯桥镇、坞墙镇、闫集镇;路河乡、娄店乡、毛堌堆乡、临河店乡、勒马乡、包公庙乡。
文物古迹
睢阳古称亳、商丘、宋国、梁园、宋州、南京、应天府、归德府等,商朝、春秋宋国、西汉梁国和南宋均曾在此建都,“商人”、“商品”、“商业”皆发源于此。境内名胜古迹100多处,主要有世界最早的天文台阏伯台,北宋四大书院之首的应天书院遗址,纪念大唐忠烈的张巡祠,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侯方域故居壮悔堂,保存完整的明清四合院以及三皇之一的火祖燧人氏、五帝之一的帝喾高辛氏、宋氏始祖微子等历史名人的陵墓,坐落在境内的商丘古城,归德古城具有4000多年的历史,外圆内方、三位一体的名代古城垣是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大古城之一,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0被国务院列为对外开放的城市。商丘古城墙、宋国故城和阏伯台分别于1996年和2006年被确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商丘古城旅游区被授予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微子祠景区被授予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张巡祠被授予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7月15日全国第十届运动会“华夏文明之火”取火仪式在火文化景区举行。2006年11月10日“2006国际华商文化节”在商文化广场隆重举行。2007年商丘古城被评为“中国十佳古城”。南湖公园千亩湖面碧波荡漾,湖水清澈见底,湖湖边绿树成、绿草茵茵、鲜花点缀,小品雕塑别具一格,空气清新怡人,是闲遐游乐的好去处。 睢阳区古迹胜景灿若星辰。归德古城具有4000多年的历史,外圆内方、三位一体的名代古城垣是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大古城之一,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90被国务院列为对外开放的城市,1996被国务院授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境内有4000多年前的古观星台——阏伯台,北宋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书院,君、宋氏始祖微子之墓,孔子讲学的文雅台,明末才子侯方域的壮悔堂,颜真卿“八关斋报德记”碑亭,纪念唐太守许远与明将张巡死守睢阳的张巡祠,以及淮海战役会议会址等等。南湖公园千亩湖面碧波荡漾,湖水清澈见底,湖湖边绿树成、绿草茵茵、鲜花点缀,小品雕塑别具一格,空气清新怡人,是闲遐游乐的好去处。
商丘名吃
商丘除了在豫菜方面继承传统外,地方的特色小吃也是值得称道的。归德府的水激馍,夏邑冉家的五香糟鱼,归德名菜虾子烧素等都是远近闻名的名菜。虞城贾寨的豆腐干,景家麻花等是当地很有特色的名吃。
“铁锅蛋”
冉家五香糟鱼
许家汤圆
虾子烧素
郭村烧鸡
松月牌白糖豆腐乳
古宋牌酱包瓜
魏庄麻糖
景家麻片
鸡爪麻花
虞城黑京果
麻花庄麻花
贾寨豆腐干
商丘水激馍
豫东宾馆小烧饼
宁陵杠子馍
司庄腐竹
“铁锅蛋”
“铁锅蛋”是豫菜菜系很有特色的一道菜,其是用特制的铁锅盖放火上烧红。鸡蛋打入碗内,搅匀,放入火腿丁、荸荠丁、虾子和海米、味精、料酒、盐水,铁锅放在小火上,将大油注入蛋浆中,并用勺慢慢搅动,防止蛋浆抓锅。
待蛋浆八成熟时,用火钩挂住烧红的铁锅盖盖在铁锅上,利用盖子睥高温,将蛋浆烤凝结,暄起。使蛋浆糨皮发亮,呈红**。其味美,色泽红黄,油润明亮,鲜嫩软香,回味无穷。
一九三五年五月八日,鲁迅先生邀胡风及耳耶夫妇夜饭梁园吃的就是这道菜。
冉家五香糟鱼
冉家五香糟鱼是夏邑县老城里冉献东祖传制作,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
清乾隆年间列为贡品。
五香糟鱼选择夏邑城湖特产200 克左右重的肥嫩鲫鱼为原料,整鱼不去鳞片,剖腹去内脏,经腌制、油炸、放入多种佐料精工焖制而成。
其色金黄微带赤,香味浓郁而醇正,骨酥刺烂形不变,鱼肉鲜美营养高。热吃不腻,凉吃不腥,实为宴席美肴、佐餐佳品。
许家汤圆
许家汤圆是古城商丘著名餐馆三盛馆制作的一种风味独特的远宵。
因餐馆是由许树复和他的两个师兄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创办的,至今仍由许家第三代传人许明林掌灶,故称“许家汤圆”。
许家汤圆主要以糯米和适量的黍子面制成,外皮雪白,熟后晶莹如玉,馅心以白糖、蜂蜜和多种果料制成。品种繁多,各具风味,人称“蜜汁八宝远宵”。
许家汤圆10分钟便可煮熟,绵软粘而利口,其味蜜甜,水果味浓,久食不腻,是商丘著名风味食品。
虾子烧素
虾子烧素是明清时古城归德的一道名菜。晚清时,老厨师关合清每次招待饮差大臣都以虾子烧素拿手。民国时,厨师陈思荣、陈思明将上菜的烹调技术推进一步,并由官府菜推广为市肆菜。
虾子烧素的主要原料是面筋、虾子,畏料有鸡皮、香菇、银耳、鸡鸭汤等。
制作方法是:用温油将面筋炸透,撕成块状,然后加入虾子、鸡皮、香菇、银耳、鸡鸭汤,用文火煨汤收汁。
虾子烧素香、味、形俱佳,具有浓厚的豫东风味——色重、香浓、汤厚、火透。 汤 夏邑 ,是河南风味小吃中的名膳之一。
郭村烧鸡
郭村烧鸡是商丘县传统名菜之一,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该产品的特点是:香味扑鼻、色佳味美,肉质嫩白,形体完整、烂而不腻,回味悠长,如趁热时提鸡两腿于盘上,轻轻一抖,即肉骨脱离,肉落入盘中。
50年代孟家烧鸡制作人孟昭行曾两次出席河南省科技技术交流会,被省命名为“烧鸡能手”、“烧鸡技师”。
松月牌白糖豆腐乳
松月牌白糖豆腐乳商丘县酿造厂生产的松月牌白糖豆腐乳,是归德府大有丰酱园的著名特产。
创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创业人李大有,字丰年,当时酱园生产兴隆。到18世纪,该酱园师傅孟春发,苦心钻研酱菜技术,在原工艺基础上,吸取南北技术特点,改进操作,独创一格,“大有丰”就此名扬四海。
白糖豆腐乳色泽金黄微赤,腐块匀称整齐,质地细腻,香气浓郁,软硬适中,不腐不烂,咸淡适口,味道鲜美。是开胃增食,馈赠关友的佳品。
古宋牌酱包瓜
古宋牌酱包瓜 商丘市酱菜厂生产的古宋牌酱包瓜,做工精细,制法考究,以妞瓜为皮,内装花生仁、杏仁、鹿角、胚蓝、陈皮、姜丝等十几种名细小菜。
成品造形美观,油光发亮,呈酱褐色。食用时每瓜切2-3刀,成荷花瓣形,摊放盘中,瓜心如花心,酱褐、金黄、墨绿相交强,五光十色,各味俱全。
魏庄麻糖
魏庄麻糖是商丘县双八镇的传统特产。迄今已有200多年生产历史,以甜、香、松、脆四大特点而久负盛名。
此麻糖采用优质大米、白糖、芝麻、麦芽为原料,操作工艺是:大米蒸馏,加入糖的催化酶,榨出糖汁,经熬制、拉制、切割,辅之芝麻、白面而成。麻糖粗细均匀,长短一致,芝麻沾满不露皮,两端封口不通气,不僵硬,不粘牙,食之酥脆,香甜适口。
景家麻片
景家麻片是虞城县传统名产,为陈店集景姓人家祖传,现已传至七代子孙景连河之手。据《虞城县志》记载,景家麻片曾被清朝康熙皇帝列为贡品。
景家麻片选料精良,制作精细。采用上等精粉、小麻香油、白糖及其它优质原料制作而成。特点是雪亮透明,香甜酥脆,食之爽口,老少咸宜。1984年被选入《中国工商企业名录》,被省轻工系统评为优质产品。
鸡爪麻花
鸡爪麻花因形似鸡爪而得名,是柘城县安平集名产,清朝雍正年间曾被列为贡品。原是王氏祖辈以此为业,传至王安平一辈时,因乏嗣无后,方传此技于好友周大江,至今周家已传四代100余年。
鸡爪麻花成品嫩黄、油光透亮、 香脆酥焦、风味独特。存放半月仍酥脆如故;浸放在开水里十几分钟,仍香酥不减,依如新出;折下一股可当纸枚点火吸烟,如一股接一股地点着,一根鸡爪麻花可照明走一里路。
虞城黑京果
虞城黑京果 又名大蜜京。以江米、白糖、蜂蜜、香油、桂花等为原料,江米经粉碎、发酵,加入配料,油炸制成墨京果。具有酥甜可口、入口溶化、甜而不厌、香而不腻的独特风味。清朝嘉订年间曾被列为贡品。
麻花庄麻花
麻花庄麻花为民权特产,已有200多年历史。清朝初期, 张氏家族于民权县镇南一公里定居,以炸麻花为生,因其麻花制作精细,有酥、香、脆的独特风味,乾隆年间被列为贡品,并将张氏居住之地取名为“麻花庄”。
有人曾作试验:将麻花庄麻花放在塑料袋内贮藏一冬春后,色、香、味、脆均不变。人们将其特点概括为:“吃着香嘣嘣,夜里能点灯,掉在地上全粉碎,放在室内香气生。”
贾寨豆腐干
虞城县贾寨豆腐干已有200多年生产历史, 清末曾被列为贡品。产品以优质黄豆作干料,辅料有八角、花椒、草果、凉姜、桂皮、丁香等10余种。
将着色的腐块挤压出水,放入鸡汤锅里蒸煮而成。豆腐干为正方形薄块,色泽黑红,红而透明,黑而发亮,五香味浓,咸而不涩,香而不厌
商丘水激馍
商丘水激馍原名水浸馍,发源于商丘古城归德府,创于何朝何代已不可考。相传明代阁老沈鲤(商丘县人)每次招待宾客,必要家张的水激馍上桌。
水激馍的主要原料是硬面馒头,制作方法是将馒头切成寸许长、指头般粗细的馍锭儿,干后放入40度左右的热水中浸透,再放入滚油中炸成金**,捞出后疾速放入提前备好的稀糖汁中,经二三秒钟后捞出,成品色泽鲜艳,外焦里浓,香甜可口。因糖汁中有水,馍炸好后要放在水里激一下,所以叫“水激馍”。
豫东宾馆小烧饼
豫东宾馆小烧饼原为归德名产,清名厨师王义玺始创,距今已有100 多年历史。商丘豫东宾馆厨师张玉祥,是王义玺的徒弟,他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对小烧饼的制作方法不断改进,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制作工艺,所以人称“豫东宾馆小烧饼”。
小烧饼分甜、咸、荤、素4个大类,共20多个品种甜的、素的以枣泥、山楂、玫瑰、豆沙、红糖、白糖等为料;咸的、荤的以荤油、火腿、板鸭、鸡子、牛肉、羊肉、鱼等为馅。成品直径约8厘米,呈金**,进口甜,吃着酥,外僬里浓,味道鲜美。
宁陵杠子馍
宁陵杠子馍是宁陵县东街久享盛誉的食品。杠子馍味道纯正,软硬适口,色泽漂亮,火候讲究。这种馍用开水一泡,暄如蛋糕,用汤匙一压即成糊状,酷似牛乳加糖,可代替牛奶喂小孩,故又称“牛奶馍”。
司庄腐竹
夏邑县城东郊司庄生产的腐竹,是司庄的独特产品,距今已有 40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专供地方官府享用,并作为上贡礼品。
司庄腐竹以优质黄豆为原料,加工精制而成。内含蛋白质、脂肪、糖、粗纤维等,其色泽金黄透明,韧性好,耐贮运,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为健身优质食品。享有“超级植物肉”之美称。
商丘作为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亦是中华古老饮食文化的荟萃之地,商丘烹饪汇古今于一炉,地方特色各类名吃有千余种之多。品尝颇具古风的菜肴和小吃也就成了许多游客来商丘的目的之一。
商丘是中华烹饪鼻祖伊尹的诞生地。几千年了,也许当年作为烹饪鼻祖伊尹所创立的烹饪技艺和菜肴在别处已经失传了,今天也只有在它的原创地商丘还可以吃到,还可以品味到来自远古的滋味。商丘菜法乎自然,用料真实,原汁原味,有色香味浓之誉,无华而不实之嫌。所用器皿也是大盘子、大碗,看上去大开眼界,吃起来大气磅礴,与现今市面上风行的某些华而不实、矫揉造作的餐饮烹饪之风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别。其中比较有特色的、足以尽显中原传统烹饪技艺的菜肴有砂锅羊肉、子衣炖甲鱼、乌鸡炖子衣、垛子羊肉、虫草炖葫芦鸡腿、炸八宝葫芦鸭、葱烧梅花参、翡翠鱼肚、三秋烤河鳗、三秋酸辣汤等。还有开花烧饼、葱油饼、胡辣汤、油茶等一些特色小吃也是远近闻名,令人回味无穷
华 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九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四七。 寻根溯源 华姓来源有三:1、出自子姓。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古今姓氏书辨证》、《广韵》及《辞源》所载,宋戴公子正考父,正考父之子督,字华父,为宋太宰,杀其君殇公及其大夫孔父,厚赂齐、秦、鲁、郑四国,不能讨,使相宋公,因自立为华氏。古未有生而赐族者,唯督以一时之妄,自立姓氏,后世因之。一说督父正考父食采于华(故城在今河南新郑北),其后以邑为氏。2、出自姒姓。据《姓氏考略》所载,夏仲康封观于西岳,曰华氏。3、出自他族。清满洲八旗姓爱新觉罗氏之后有改华姓者;清岭夷十二地夷人头目,嘉庆十三年归附,十六年改流更姓住牧,芭蕉沟夷人为华姓;锡伯族华西哈尔氏,汉姓为华;今满、蒙古、回等民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 华督,一作华父督,有说其字为华父,春秋时宋国人,宋戴公之孙。前七一零年,时任太宰的华督杀死大夫孔父嘉,夺其妻据为己有,然后一不作,二不休杀死宋殇公,并迎立公子冯为宋庄公,自任为相。后华督自立为华姓,后世子孙遂称华姓,并尊华督为其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古宋国之国都在今河南商丘,所以讲华姓源起于此应无疑义。自华督得姓而起,华姓在宋国便世代显贵,名震天下。春秋时期见诸史册之华姓近二十人,《左传·正义》曰:“世本云,督生世子家,家生季老,老生司徒郑,郑生司徒喜”。这一支乃华督之嫡出,另外名将华元乃华督之曾孙,华元父华御事曾任宋之司寇,从众多华姓来分析,可以说此际乃华姓发展之高峰期。前五二二年,华姓家族由于当朝君主之处置失当而产生内讧,华姓家族由此而由盛而衰,叛臣华亥失败后逃亡楚国,华费遂子华登因与华亥有勾连,而亡命吴国。另外,此际齐有华周,卫有大夫华仲,这些史实表明,春秋时华姓已播迁于楚(都今湖北江陵)、吴(都今江苏苏州)、卫(都今河南淇县)、齐(都今山东淄博)等国。前二八六年,宋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华姓渐有北徙山东,南迁安徽、江苏者。汉初,华寄、华毋害追随刘邦征战有功,封为列侯,子孙袭爵,为沉寂近一个世纪的华姓重新增光添彩。两汉时,华姓可以说遍布山东大地,并在山东平原一带形成望族,另在今山东、江苏、安徽间地的沛国也形成了华姓大族。新莽之乱时,有北方华姓避居今湖南溆浦一带,与祖居此地之华姓相融合,后来昌盛为华姓武陵郡望。三国两晋时期,华姓发展达到高峰,其中以平原郡的华歆家族为杰出代表,其人丁兴旺,世代名家辈出,可谓光照史册。永嘉之乱中,华姓避乱南迁于今江苏、浙江、湖北、安徽等省。历南北朝至隋唐,华姓在今江苏、上海等地繁衍昌盛,并有一支华姓入迁福建。宋元两代,华姓遍及黄河、长江、珠江中下游。明初,山西华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江苏、安徽等地。历明清两代,华姓广布于台湾以及西南、西北、东北各地。如今,华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陕西、上海、吉林、江苏等省市多此姓,上述四地之华姓约占全国汉族华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二。 郡望堂号 华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平原郡,汉代设置,治所在平原(故城在今山东平原县西南);2、武陵郡,汉代设置,治所在义陵(故城在今湖南溆浦南);3、沛国,西汉为沛郡,东汉为沛国,治所在相县(故城在今安徽濉溪县西北)。 堂号:“武陵”、“华岳”、“平原”、“敦厚”等。 “本仁堂”:据《萧山渔临华氏宗谱·序》载:华氏“原姓宋,实微子(商·纣王同父异母兄长)之裔,食采于华(今河南省商丘以东至江苏省铜山以西地区),西周时,宣王姬静遂因地赐华姓。华、宋二姓,万世难婚。”这段文字说明华氏源流和华、宋不通婚的原因。 此外,华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存裕堂”、“诒谷堂”、“享叙堂”、“培元堂”、“寿和堂”、“永思堂”、“武陵堂”、“享德堂”、“思训堂”、“庆馀堂”、“敦本堂”、“礼耕堂”、“佑启堂”等。 宗族特征 1、华姓名人众多,群星闪烁,自得姓以来,世代显达,两晋以前北方名人众多,南北朝以后南方华姓显贵,《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录有华姓名人八十七位,数量之多比起排名一百位以前的姓氏来讲,丝毫不见逊色。2、华姓在宋人编著的《百家姓》中排行第二十八位,从一个偏面反映了华姓在宋代时的显达。 名人精粹 华元:华督曾孙,春秋时宋国大夫。历事昭公、文公、共公、平公四君,执政四十年。虽曾战败遭讽,但致力弥兵,志意可嘉,也不失为一份创造。 华毋害:西汉将领。以越将从高祖起于留,定三秦,击臧荼,有功,封为终陵侯,谥齐。华佗: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医学家。精内、妇、儿、针灸各科,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之全身麻醉,又首创五禽戏,后为曹操所杀。 华歆: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人,三国时魏国大臣。曾依孙策,后附曹操为尚书令。曹操征讨孙权时为军师,转御史大夫。文帝即位,拜相国,封安乐乡侯,为司徒。明帝时,任太尉,进封博平侯。 华峤:华歆孙,华表子,西晋史学家。官至侍中。因不满《东观汉记》,乃撰《后汉书》九十七卷,记东汉一代史事,文质事核,有司马迁、班固之风,如今已散佚。 华恒:华表孙,东晋大臣。娶晋武帝女,拜附马都尉,后任尚书、颖川令。西晋亡,南渡。领国子祭酒,封苑陵县侯,官至左光禄大夫、开府,身后无余财。 华温琪:宋州下邑(今河南夏邑)人,五代梁唐间将领。少从黄巢起义,巢败后,仕后梁,官至齐、晋二州节度使。入后唐后,官至镇国军节度使,后以太子太保致仕,以固守称胜。 华镇: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北宋官吏。神宗进士,官至朝奉大夫,知漳州军事。平生好读书,工诗文。有《扬子法言训解》、《云溪居士集》等。 华云龙:安徽定远人,明初将领。从朱元璋起兵,南征北战,立功无数。洪武三年,论功封淮安侯。 华蘅芳:江苏无锡人,清末数学家。致力于翻译工作,译出算学、地质学等书十七种,包括《代数术》、《三角数理》、《微积溯源》等,己著有《行素轩算稿》。 华〓:福建上杭人,清代画家。擅画人物、山水、花鸟草虫,为扬州画派代表之一。诗亦古质、兼 工书,时称三绝。有《离垢集》、《解〓馆诗集》。 华罗庚:著名数学家。 华国锋:山西交城人,生于1921年,政治家。原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麻烦采纳,谢谢!
2005年10月20日,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有限公司宣布,中国的孔子家谱被认定为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家谱。孔子的族人传承至今已繁衍有82代。孔子世家谱自明朝以来,60年一大修,30年一小修。1999年开始,孔子后代展开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续修孔子世家谱工作,宁陵县孔子后裔专门召开了宁陵派宗亲大会,参与家谱续修工作。目前,孔子的后裔分布在中国及世界各地。
在宁陵,作为一支圣人孔子嫡裔的重要分支——宁陵派①,自唐朝迄今已经1300多年,成为孔子后裔中重要的、影响较大、人数众多的大宗派。据《孔氏家族体系考略》记载:“宁陵派,三十五代贤后。宁陵派子孙散居河南宁陵县、考城县、兰封县、宜阳县、商丘县、柘城县、洛阳县、淮阳县、洛宁县、封丘县、安徽太和县、山东曹县、荷泽县、河北长垣县、沙河县、邯郸县、隆平县、刑台县、尧山县、瑶山县、吉林九台县等地,至1937年共存男丁8854人。”
为什么孔子后裔会在宁陵形成庞大且有重要影响的宁陵派呢?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御敕在宁陵县孔集建孔庙?为什么孔子的子孙有两公三侯葬在孔集?孔集原名褚堌村,为什么后来改名孔集村了呢?这,都要从孔子的33代孙褒圣侯孔德伦葬在宁陵说起。 2006年12月24日,笔者专程赶到孔集乡孔集村寻访千年褒圣侯墓遗址及孔子后裔在宁陵的情况,一一解开了上述谜底。千年褒圣侯墓
初到孔集,笔者并不太清楚孔子后裔都居住在哪里。于是,走到孔集乡政府附近向街上的群众询问。他们告诉笔者,孔家的人在孔集多的很哪!从310国道向北、乡政府向东,整个孔集东村都是孔家的人。按照他们的指点,在孔集东村,笔者找到了孔子的第76代孙孔令知。
孔令知,今年65岁,孔集村村委委员。看似很普通的一个人,但却是一个极其细心的人。在他的家里,笔者竟然看到了他珍藏多年的民国时期的孔氏家谱,共计8卷。在了解到来意后,他进入内室拿出了一个用硬牛皮纸包裹整齐的包裹,小心的打开,那纸页微微泛黄、略显破旧、并有稍许残缺的孔氏家谱跃入眼帘。 孔子第76代孙孔集孔令知讲解孔氏宁陵派渊源
据孔令知介绍,这是目前国内仅存不多的民国时期的孔氏家谱之一。从1999年开始的最近一次续修孔氏家谱,山东曲阜多次来人查询、复印这套家谱。
从这套家谱开始,孔令知翻开其中的内页找到相关内容,开始讲述宁陵孔氏后裔的渊源和发展。他说,以前孔集有孔子的33代孙褒圣侯孔德伦的墓地和文庙,规模很大。孔氏宁陵派的开启,就与褒圣侯墓建在宁陵有关;孔集文庙还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御批敕建成的。
郭文德说,当年的褒圣侯墓就在今天的孔集卫生院院内
据清宣统三年《宁陵县志》记载,褒圣侯墓是孔子33承嗣嫡代孙孔德伦的陵墓。孔德伦,字大经,世袭封侯,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奉敕迁宁陵县褚堌村(今孔集村),天授二年(691年)去逝,享年71岁,葬于此。据记载,褒圣侯墓高3米,周围40米,砖包。墓前有石桌、石凳。神道两侧,排列有石人、石马、石狮、石猴、石蜡台,工艺精致,惟妙惟肖。正门有石牌坊。墓区占地五顷四,古柏参天,庄严肃穆。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孔子生日)举行大祭,方圆百姓来这里朝拜,香火缭绕。墓北有文庙,三间大殿,东西廊房,五脊六兽,古朴壮观。②今天的孔圣庙的遗址处只能看到当年庙上拆下的古砖了
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要御敕孔德伦迁居宁陵县孔集村呢?笔者提出这个问题,孔令知请出孔家家谱宁陵卷的主编、孔集乡中退休老校长郭文德介绍。郭文德也在孔集集上住,因学识渊博,又是孔家外甥,他多次参与搜集、整理孔氏宁陵派的相关资料,并有多篇文章发表,今年又主持召开了宁陵孔氏宗亲大会,着手孔家家谱宁陵卷的续修工作。郭文德以对孔氏宁陵派历史渊源和孔家世传典故的熟知,向笔者娓娓道来:
隋灭唐兴,历史变迁。孔德伦当时还是世袭隋朝的绍圣侯,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改封为褒圣侯。对此,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家的著名书法家虞世南曾撰书《孔子庙堂碑》,碑文内容是记高祖立孔德伦为褒圣侯并新修孔庙事。《孔子庙堂碑》于唐武德九年刻,为初唐碑刻中杰出之作,亦为历代金石学家和书法家公认之虞书妙品。
唐朝初年,国内局势及其动荡,外忧内患,极具军事、领导才能的李世民通过东征西战赫赫战功和“玄武门之变”取得帝位,唐高祖李渊退位。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一边理顺朝政,一边强化军事征战,讨伐叛乱。唐贞观十一年(637年),辽海兵乱,山东也政局动荡,不服从唐朝统治,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从长安(今西安)出发向东征伐辽东(我们常说的薛仁贵征东,即是从此发迹)、平抚山东。皇帝出征,程咬金率其婿孔德伦跟随。当大军行走至古宋国西宁陵县褚堌村(今孔集村)东南4里(今史张楼与黄楼北地)时,安营下寨住宿,孔德伦这时却得急病病故。因征战行程吃紧,临时将孔德伦寄埋到了宁陵。这么重要的人物埋葬,当然不同于一般百姓,尽管时间紧迫,李世民还是命令地方官员建了一个寺庙“寄骨寺”,寄放孔德伦的尸骨。后来当地的老百姓只听其音、不辩其意,便成了“己古寺”。
再说大军平叛凯旋归来,唐太宗李世民回到长安。想到自己的重臣孔德伦还在宁陵寄埋,于是命令程咬金料理后事,御批白银10斤,就地隆重厚葬孔德伦。程咬金射箭点穴,给墓地选风水宝地。程咬金从寄埋孔德伦尸骨的小吴“寄骨寺”前向西射箭,结果箭落在褚堌村十字街处。村人以为侯爵阴阳宅基均为五顷四,恐怕村子划在墓区之内,家园外迁。再者,十字街处也不能埋人。于是,把箭悄悄挪到了村南今天的孔集乡政府、乡卫生院处。差官追箭至此,即为墓穴。建褒圣侯悬棺墓,童男童女各8个殉葬,盛礼殡埋后,留杨虎一队守护墓地。西到杨庙集,南到周式碑,东到小吴庄,北至宋胡同,方圆七里之内不完皇粮,只交一部分祭田钱(相当于祭祀招待费用)。
关于孔德伦迁居宁陵县孔集村,还有个说法。据《唐史·名人志》记载,唐贞观年间,因辽海兵乱,唐太宗李世民恐怕危害孔子后裔;又因为孔子的先祖曾被封于宋,诏令褒圣侯孔德伦迁到古宋之地,暂避兵乱之祸。“太宗曰:‘宋,亦尔先人微子所封之地。’诏居中土。”③孔德伦遂率家南渡黄河,迁居宁陵之褚堌村,“袭于此,是为宁陵阙里”。唐太宗十一年诏朝会同三品,食邑千户。此后世召孔氏子孙朝会之始。敕其在当地建孔庙,赐予祭田,供奉祖先。天授二年(691年)孔德伦“寿卒于官寓”,享年71岁,葬宁陵县褚堌村。武则天10月20日赐葬孔德伦玺、书、衣服等。
以上两种说法,内容虽然不尽相同,而褒圣侯孔德伦死后葬于褚堌村,却是公认的。从清宣统三年《宁陵县志》记载的褒圣侯墓碑文和《唐史·名人志》记载内容来看,《唐史·名人志》记载的迁居原因更权威、可信。
唐朝以后,褚堌村的孔宪禄(四品奉祀官)和商堤口的解老总主持扩建村落,挖壕筑寨,使村庄面积达十六顷之多。原有48户人家。以后孔姓人家迁入繁衍较多,逢集逢会,遂将褚堌村改名为孔家集。因北有小孔集,相对而称孔家集为大孔集,现简称孔集。④ 孔氏宁陵派的源头
孔德伦在宁陵去世后,他的大儿子孔崇基在云南做官,“中宗嗣圣十二年,袭封褒圣侯;神龙元年,受朝散大夫。初武后时,封先圣为道隆公;至是,以邹鲁百户为采邑。年五十六卒,葬宁陵父墓东。”⑤二儿子孔子叹摄宁陵祀事,“年七十九卒,附葬父墓东。”两人去世后,都在孔集与父亲合葬。
孔德伦的大儿子孔崇基生子孔璲之,“璲之,字藏晖。唐明皇开元五年(714年),袭封褒圣侯,授国子四门博士、邠王府文学、蔡州长史;二十七年,进封文宣公,除兖州长史,迁都水使者,食邑一百户。年六十四卒,葬宁陵祖墓南。子一,萱。”二儿子孔子叹生子孔贤,“贤,字元亨。幼端颖,十岁能文章,登进士第。历太子中舍、深州刺史,政绩著闻,上赐白金十斤、衡水庄一区、叙修宁陵林庙祭田五十亩,永免赋役。年五十九卒,子三:蕴、蒙、蓄。”⑥孔氏谱书言孔贤进士及第,不见于《登科记考》。孔贤为宁陵派之始祖。
孔子第36代裔孙孔萱,“袭封文宣公,兼兖州、泗水令。年五十八卒,葬宁陵祖墓东。子一,齐卿。”⑦
孔子第37代裔孙孔齐卿,“唐德宗建中三年,袭封文宣公,除青州司兵参军,迁兖州司马,会淄青节度使。李纳叛于东平,公罗难,归葬宁陵。子三:惟晊、惟昉、惟时。”⑧
孔子第38代裔孙孔惟晊,“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李纳子师道败诛、东平兵解,留幼弟惟时与贤曾孙惟一守宁陵祖庙墓。归鲁授兖州参军,袭封文宣公。年六十五卒,葬祖墓东。子一,策。”“惟昉,一名文整,授兖州参军,无传。”“惟时,一名文谨,授兖州都督公曹参军。家宁陵,奉祀事。子二:克宽、克贡。”⑨
至此,孔氏望族三公三侯葬于宁陵。宁陵的宗族墓地则由孔惟一、孔惟时驻守,形成了孔氏家族中的宁陵派。
郭文德告诉笔者,孔氏家族在历史上一直很受尊崇的。大的不说,就从交公粮上来说,解放前一直是免缴的。他举了个例子,睢阳区的坞墙乡解放前有很多宁陵派孔姓族人,当地国民政府让其缴纳公粮。孔姓族人就搬出历朝历代皇上对孔姓后人免缴公粮的谕旨,和当地政府打官司,结果赢了官司,再也不完粮当差。郏县孔氏家族在当地也是望族,大学生多是孔姓人。当地政府建了孔庙、圣林,年年祭祖,以感谢圣人的恩泽。
据1992年版《宁陵县志》记载,1990年7月1日第四次人口普查登记结果,宁陵县共有孔姓子孙2579人。孔令知告诉笔者,目前全县孔姓族人主要分布在孔集、孔大楼、孔小楼、西小孔集、孔庄、刘洼、孟士图、南孔庄、二郎庙等村。
根据《重修褒圣侯墓碑文》⑩记载,褒圣侯墓由唐历五代、宋、金、元氏以来,“邱垄如故属”。明洪武初元,黄河泛滥。三侯墓冢皆为水淹,“日久见其迹,而邱木犹存。”洪武十六年(1383年)裔孙孔希祯修复如故,一直保存到解放初期。
孔令知说,如今其他各地宁陵派的孔姓族人每年都要来孔集寻根问祖。但是,现在在孔集寻找褒圣侯墓、文庙的踪迹,已经只剩遗址。想要恢复旧貌,牵涉到资金、土地等诸多因素,很不好办。说到这,孔令知一脸的无奈。据他介绍,褒圣侯墓1958年因建孔集治碱站平毁;文庙1957年因建孔集供销社拆毁。今天,我们只能从先人的文字描述中想象,或从残存的斑驳的古砖气息中感受那昔日的盛况。
在孔令知、郭文德两位老人的带领下,笔者先后来到褒圣侯墓、孔圣庙的遗址探访。在褒圣侯墓的遗址处,如今已经是孔集卫生院的办公区,盖上了楼房;后面是乡政府的办公楼。郭文德说,当年盖楼挖地基时,曾经毁坏了很多墓,很多尸骨被挖出,当地的孔氏族人为此还和施工单位发生了纠纷,经过调解才算平息。在文庙的遗址处,笔者总算还能找到些孔圣庙当年的痕迹,那就是庙被拆后的古砖如今被供销社的主房和院内的一些住房所使用,虽然有些已经因年代久远而斑驳脱落,但其历史的沧桑更见执着。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从孔子至今,2500多年过去了,孔姓宗族又传承了80多代。从褒圣侯到现在,宁陵孔子后裔也已经传承将近50代,并分布到全国各地。
今天,我们怀念孔子,是因为他的思想使王者取得了统治天下的道义,民众则收获了中国文化的体验,孔子学说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之源。
今天,我们探寻褒圣侯墓,是因为它的存在昭示了孔子后裔新的迁徙地域的开拓,将圣人的思想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内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孔集,因孔子的后裔而得名;宁陵派,孔氏家族的大宗派。
宁陵,以你们的存在而骄傲。
注释:
①《孔氏家族体系考略》:孔氏第四十三代前有十派:平阳派、郏县派、宁陵派、献县派、丹阳派、岭南派、湖南派、浏阳江派、浏阳派、鲁山派。
②《商丘地区地名荟萃》“名胜古迹”篇,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③中华民国二十六年版《孔子世家谱·初集》卷一。
④《宁陵文史资料》第三辑,1992年5月版。
⑤—⑨中华民国二十六年版《孔子世家谱·初集》卷一。⑩见清宣统三年版《宁陵县志》。
附:唐褒圣侯墓碑文
褒圣侯姓孔氏,名德伦,先师孔子三十三代孙。侯当唐太宗贞观十一年,改封褒圣,朝会同三品,食邑千户。迨则天武后天授二年十月二十日赐侯敕书及时服,享年七十一,寿卒于官寓,葬宁陵县褚崮村。由唐历五代、宋、金、元氏以来,邱垄如故属。大明洪武初元,黄河泛滥。两侯墓涿皆为水淹,日久见其迹,而邱木犹存。孙希祯,岁时舆祀,恒怆于怀,欲修筑之而力弗能也。既又官于朝者几三年,而松愀之念,不少置焉。及去官家居,得遂其志。即与族人协谋,因故迹筑而封之。扫除荒恶,培植邱木,使其复其旧。既襄事,乃遣其弟希贤,持孔氏族谱,不远数千里来征文,将刊诸石以表其墓。昌惟先圣之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极,为万世开太平。其言载五经,垂教后代,炳然如日月之丽空,故与天地同始终。其林庙邱垄,历代崇奉之,莫有毁伤,宜其巍然与龟蒙同悠久,其宗支葬于他所者,亦互为后世共瞻仰。褒圣侯之墓为河水垫没,虽曰不幸,然使其无兴修之人,则莽然终为荆棘之墟。今幸赖侯有裔孙如希祯者,克诚先绪,力为兴修之,先祖之灵魂得永宁于九泉之下,不可谓之贤者乎?
张昌(国子助教)撰文
雎阳的历史,谁能介绍一下?
本文2023-11-20 22:42:3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18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