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乃恩是什么朝代诗人
36岁的施大卫是南京装饰设计业的奇才,也是《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先生的后人。更难得的是,在他的身上闪现着许多“水浒英雄”的影子。记者昨天在施大卫家中看到了他祖传的《施臣禄公支系家谱》,记载着南通施氏家族的详细资料以及与《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先生关联。他说,由于战乱和灾荒,施耐庵的后裔逐渐从扬州兴化迁徙了出来,其中清代名臣施臣禄这支后裔就迁到了距兴化只有百十公里的南通。家族的颠沛流离,使施耐庵到施臣禄具体隔了多少代已无法考证,但根据家谱记载,施大卫是施臣禄的嫡传 第7代,他1969年出生,20岁时参加人民解放军,在南方某舰队成为一名海军陆战队士兵,4年的特种兵生涯使其拥有一身好武功。退伍后,大卫又有志于装饰设计业,只身一人赴深圳,拜香港名师学艺。1998年,他学成后回到上海和南京成立“大卫设计室”。
在该台《知根知底》节目中担任嘉宾,甄别真假施氏后人
近日,来自兴化的施耐庵20世孙施鹏、施云飞作为特邀嘉宾,走进河南卫视姓氏文化综艺节目《知根知底》。
《知根知底》是一档解读姓氏文化、弘扬寻根文化、传承家族文化的栏目。当天的节目,由马东担任主持,纪连海任历史文化顾问。演艺明星叮当、金铭、董路等参与现场互动。
寻找施耐庵后人是当天节目的重要环节。来自北京、河北邢台、湖南衡阳和镇江的4位参与者均自称系施耐庵后裔,其职业分别是中医、餐饮业主、时装模特儿、摄影和旅游爱好者,他们各自展示了精湛技艺。经过互动嘉宾的提问、辩论和甄别,最终确认出真正的施耐庵后裔——来自镇江的施云桂。
施鹏和施云飞参与了真假施耐庵后裔的现场甄别。最能证明施云桂身份的是他珍藏的一本《施氏家谱》。通过这本家谱,施鹏、施云飞发现,施云桂跟他们是同辈。施云桂爱好写作,喜欢研究先祖施耐庵。作为兴化施耐庵陵园园长的施鹏也对施耐庵颇有研究,两人相见恨晚。
施鹏代表施耐庵陵园,向施云桂赠送了装帧精美的施耐庵曾孙施廷佐墓志铭拓片。施鹏向现场观众介绍,拓片拓自明代《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该砖1979年8月在兴化新垛镇施家桥出土,1981年被专家发现,现珍藏于兴化市博物馆。
兴化有上万施氏后人
明景泰四年(1453年),淮南杨新为施耐庵次子施让撰墓志铭:“处士施公,讳让,字以谦。鼻祖世居扬之兴化,后徙海陵白驹,本望族也。先公耐庵,元至顺辛未进士,高尚不仕。国初,征书下至,坚辞不出。隐居著《水浒》自遣。积德累行,乡邻以贤德称。生以谦,少有操志……”这是涉及施氏祖籍最早、也是最直接的文献。
1962年6月,兴化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赵振宣在施家桥农民陈大祥家发现用于垫箩底的方砖上有字。经辨认,乃是施让“地照”(旧时迷信,人死后由其家属立“地照”,用于向后土之神购买土地,一般刻在砖头或石头上,与死者灵柩一齐下葬)。后据文物部门发掘考证,这块“地照”上的施让,正是施耐庵的次子施让。
二十年后,在施让墓附近,又出土了《处士施廷佐墓志铭》。《处士施廷佐墓志铭》中提到,施廷佐的高祖叫施元德,曾祖彦端(即施耐庵)“会元季兵起,播浙,(遂)家之。及世平,怀故居兴化,(还)白驹,生祖以谦。……”
这块墓志铭连同施让墓志铭、“地照”,清晰地提供了施家五代世系。
2010年,兴化施氏后人修缮的《施氏宗谱》出炉。
该谱以施耐庵为一世祖,一直记载到施耐庵的第二十五世孙。
兴化文史专家张培元说,兴化施氏后人主要聚居在新垛镇的施家桥、施院庄等地,估计兴化的施氏后人达到上万人。
也许,施乃恩也是施耐庵的后人吧
施耐庵(1296—1370),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原籍苏州,生于兴化,舟人之子,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35岁中进士。35岁至40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71岁或72岁迁兴化,旋迁白驹场、施家桥。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74岁。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施耐庵因避战乱迁此隐居写《水浒传》。据民间口碑,张士诚起兵反元,在平江(苏州)称吴王,聘施耐庵为军师,后张士诚降元,施耐庵屡谏不从,因而弃官去江阴祝塘东林庵坐馆。
施耐庵纪念馆,坐落在江苏省大丰市白驹镇(曾隶属兴化)西郊花家垛岛上,传为施耐庵当年著书之所。此处清流环抱,荻港萧萧,沙鸟低翔,渔舟缓唱,芦苇茂密,有着浓郁的《水浒》气息,游人到此,会疑心真的到了梁山水泊蓼儿洼。人们从南面的水泊桥走上花家垛,拐弯向东便是施耐庵纪念馆,它占地2815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478平方米。
根据福建惠安县南埔乡施厝村族谱记载,莆田市湄洲镇后巷村施姓祖籍是福建惠安县南埔乡施厝村(今福建省泉港区南埔镇施厝村),族谱记载第九世(施怀购公,班辈“怀”字辈)分居莆田县湄州岛后港(今湄洲镇后巷村)。
施厝村地名历史:
地名含义
施厝村有村民小组13个,其中12个小组姓施,只有一个小组姓麦,故当时以施氏占多数命名——施厝,厝有屋的含义,施厝是施氏居住的地方之地名含义。
历史沿革
施氏于明洪武三年(1371年)入居施厝,繁衍播迁。民国23年(1934年)属涂岭区。民国36年改归梅东乡。全国解放后,称青龙乡施厝村,后为仙境乡施厝村,1958年后称超先公社中青管区,1960年后称南埔人民公社施厝大队,后又改为肖厝区南埔乡施厝村委会,再改为泉港区南埔镇施厝村民委员会,简称施厝村。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施厝村位于南埔乡政府驻地东南2公里的通港路旁,东面和南面均与福建炼油厂相邻,西接天竺村委会,北接仑头村委会,村委会下辖施厝、蔡宅2个自然村。
人口分布
施厝村子孙传衍分居海内外概况:
(1)在施厝村居住的现有人口约四千九百多人。
(2)公元一九八0年前移居莆田笏石镇,现有人口约五百六十多人。
(3)第九世分居莆田湄州岛后巷村,现有人口约六百多人。
(4)公元一九三五年前分居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现有人口约三百八十多人。
(5)第三世长房移迁浙江省平阳县桥头村,现有人口估计约有一千多人。
(6)旅居海外人数,据查:马来西亚约三百多人、印尼约十八人、台湾约二百零八人。
在过去七百多年间施厝派下在海内外人口约有八千左右人。
昭穆排序
施厝村历代辈系昭穆排序:
[伯耀兆起; 功乾于师;怀尚侯子;元建序宗;文章华国;诗礼传家;
广博经书; 弘扬科技;信羲富贵;仁孝祥和;兴帮光祖;盛世荣基;]
从始祖伯清公的“伯”字辈到如今(2011年)的“家”字辈,共传承了二十四代。
家族堂号:临濮堂
家族派系:浔海衍派
1.施陈宗谱六卷┊务本堂┊(清)施如全等┊清光绪10年(1884)┊安徽六安东乡
2.浏东南溪施氏六修谱族┊吴兴堂┊施传福主修┊民国24年[1935]┊不详
3.临濮施氏族谱┊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68┊福建不详
4.钱江石厦施氏生支图6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76┊福建不详
5.[施氏族谱]1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清光绪7年(1881)┊广东顺德
6.施氏宗谱6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35年(1946)┊湖北黄冈
7.施氏宗谱[59卷首2卷]63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90┊湖北黄冈
8.施氏宗谱[70卷首8卷又2卷]80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36年(1947)┊湖北黄冈
9.施氏宗谱6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35年(1946)┊湖北麻城
10.施氏宗谱[59卷首2卷]63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90┊湖北麻城
11.施氏宗谱[70卷首8卷又2卷]80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36年(1947)┊湖北麻城
12.施氏宗谱[59卷首2卷]63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90┊湖北浠水
13.临濮施氏族谱┊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68┊江苏不详
14.施氏世谱6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清康熙9年(1670)┊江苏崇明
15.施氏先世事略┊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16年(1927)┊江苏崇明
16.施氏宗谱[44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23年(1934)┊江苏崇明
17.施氏宗谱[44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23年(1934)┊江苏松江
18.孟墅施氏宗谱[8卷]┊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清光绪5年(1879)┊江苏武进
19.施氏宗谱54双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800s┊江苏武进
20.鹤溪施氏宗谱[26卷]26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23年(1934)┊江苏武进
21.施氏宗谱十六卷┊存仁堂┊(民国)施文和等┊民国36年(1947)┊江苏常州
22.施氏宗谱十六卷┊存仁堂┊(清)施汝镛等┊清宣统3年(1911)┊江苏常州
23.施氏先世事略七编┊上海朱锦堂┊(民国)施鸿元┊民国16年(1927)┊上海崇明
24.临濮施氏族谱┊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68┊台湾不详
25.[施氏家谱]1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84┊台湾嘉义
26.施氏家谱2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78┊台湾苗栗
27.[施氏]生庚簿16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66┊台湾南投
28.施家传史13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84┊台湾南投
29.施家族谱20双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84┊台湾南投
30.施家族谱23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82┊台湾南投
31.(施氏)户籍20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不详┊台湾台北
32.[施氏]祖谱(漳浦迁台)25面┊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80┊台湾台北
33.[施氏族谱]48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85┊台湾台北
34.施姓家谱(母系)1册(37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81┊台湾台北
35.施家族谱5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79┊台湾台北
36.施氏祖谱13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81┊台湾台北
37.施氏祖谱简述附表20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80┊台湾台北
38.临濮堂施氏族谱1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12年(1923)┊台湾台北
39.[施氏]家传5面┊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79┊台湾台南
40.临濮堂施氏族谱1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12年(1923)┊台湾台南
41.(施氏林氏)奉祀录3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83┊台湾彰化
42.[施典公派下系统图]2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33年(1944)┊台湾彰化
43.[施氏]基督教家庭族谱1册(14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56┊台湾彰化
44.[施氏手抄家谱]4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82┊台湾彰化
45.[临濮堂施氏族谱]70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69┊台湾彰化
46.[钱江施氏家谱]35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78┊台湾彰化
47.施族合谱序1册(18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82┊台湾彰化
48.施氏族谱1册(53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16年(1927)┊台湾彰化
49.施氏祖谱13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81┊台湾彰化
50.临濮堂施氏族谱1册(27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80┊台湾彰化
51.临濮堂施氏族谱1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12年(1923)┊台湾彰化
52.钱江施氏上新厝房份家谱1册(93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20年(1931)┊台湾彰化
53.钱江施氏上新厝房份家谱123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78┊台湾彰化
54.钱江长房西头房份施氏家乘45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73┊台湾彰化
55.施氏宗谱[44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23年(1934)┊浙江安吉
56.肇峰施氏宗谱[8卷]8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13年(1924)┊浙江金华
57.华峯施氏宗谱[5卷]┊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26年(1937)┊浙江金华
58.桐乡浮山施氏宗谱[33卷]41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6年(1917)┊浙江桐乡
59.安吉施氏宗谱18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清光绪22年(1896)┊浙江吴兴
60.施氏宗谱32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清光绪22年(1896)┊浙江吴兴
61.施氏宗谱[44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23年(1934)┊浙江吴兴
62.施氏宗谱[44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23年(1934)┊浙江武康
63.萧山新田施氏宗谱16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清光绪26年(1900)┊浙江萧山
64.萧山航坞施氏宗谱30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3年(1914)┊浙江萧山
65.萧邑航坞山北施氏宗谱[10卷]10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清光绪13年(1887)┊浙江萧山
66.萧邑航坞山北施氏宗谱[12卷]12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清光绪30年(1904)┊浙江萧山
67.新田施氏宗谱不分卷┊敦睦堂┊(清)施粹中┊清嘉庆8年(1803)┊浙江萧山
68.施氏宗谱[44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23年(1934)┊浙江孝丰
69.鄞城施氏家乘十卷首一卷┊培远堂┊(民国)戴廷祐┊民国24年(1935)┊浙江鄞县
70.(施氏)唐先志2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97┊浙江永康
71.[施氏]莲湖二房世系图1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97┊浙江永康
72.[施氏]长川志1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97┊浙江永康
73.五指岩前村志1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98┊浙江永康
74.前陈村志1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96┊浙江永康
75.唐先施氏宗谱存1册(卷1)┊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清康熙51年(1712)┊浙江永康
76.姚江施氏宗谱[4卷]4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清光绪32年(1906)┊浙江余姚
77.烛溪施氏宗谱[12卷首1卷]10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30年(1941)┊浙江余姚
78.烛溪施氏简谱[2卷]2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30年(1941)┊浙江余姚
79.余姚大施巷施氏宗谱[12卷]12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20年(1931)┊浙江余姚
80.余姚大施巷施氏宗谱十二卷┊奉思堂┊(民国)施见久┊民国20年(1931)┊浙江余姚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对于《水浒传》的作者一直以来争议颇多。
认为施耐庵为此书作者的说法流传较广。
宋末元初,有一本叫《大宋宣和遗事》的书,其中记载了宋江故事的轮廓。到了元末明初,施耐庵将长期流传于民间的故事、话本加以艺术加工和创造,完成了百回本《水浒传》。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认为《水浒传》系施耐庵所作。
但是,有的学者认为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绝不会出现于元末明初。郭勋的百回繁本《忠义水浒传》是《水浒传》最原始的本子。这是郭勋的门客受其指使编写而成的。在创作过程中,著者以宋元人的话本、笔记、诗词、元杂剧等为参考资料。郭本《水浒传》中若干地名经考证均为明代建制。明初以前《水浒》无人提及,直到嘉靖以后才出现,可考的早期述及《水浒》的文献。《水浒传》当在明嘉靖十一年或十二年(公元1531~1532年)成名。嘉靖时绝对不会公开署真名于小说卷端,所以施耐庵应为《水浒传》原作者为逃避文网伪托的姓名,并非真实姓名。
在有的学者看来,施耐庵并非伪托之名,《兴化县续志》载“施耐庵墓志”,说他原籍苏州,后迁居淮安。元朝至顺年中进士,明洪武初年去世,享年75岁。施氏墓地尚在今兴化县新垛乡施家桥村。
根据《施氏长门谱》和《施廷佐墓志铭》两件文物史料载,兴化白驹在元末明初曾有过一位名叫施彦端的人。据《施氏长门谱》记载,“第一世始祖施彦端”旁注“字耐庵”三字。
关于施氏的历史记载不仅零零星星,且多有自相矛盾之处或伪造之嫌。施氏家谱出自清咸丰年,不足为据。再据版本分析,施耐庵不可能是元末明初人。一些人认为,施彦端就是《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论断难以成立。
还有人认为,罗贯中为《水浒传》的作者。他们说,罗贯中先创作《三国演义》,后创作《水浒传》,根据两书存在的明显差异作者的世界观发生了变化,其创作也日趋成熟。
罗尔纲发表在《学术月刊》上的文章《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看<水浒传>著者和原本问题》,也认为罗贯中是《水浒传》的作者。他说,作为罗贯中的老师,施耐庵是不会抢劫他的学生的著作的。
关于《水浒传》是罗贯中创作的说法,也记载在王圻的《续文献通考》中。罗贯中生年约为元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卒年约为明建立二年(公元1400年),是元末明初人。持《水浒传》成书于嘉靖年间的学者断然否认罗贯中是《水浒传》的作者。因为到嘉靖年间,罗贯中去世已百年有余了。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水浒传》的作者不光是施耐庵,也不单是罗贯中,而是施耐庵和罗贯中二人。持此说的论者认为《水浒传》所见最早版本应是天都外臣序本,其题署为“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明代高儒《百川书志》著录其所见本,曰:“《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版本,罗贯中编次。”郎瑛《七修类稿》所记与此略同。根据此说,《水浒传》是施作罗编。由施耐庵、罗贯中二人通力合作而成。
学者们一直都在争论,历史上有没有施耐庵这个人。《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不是就是施彦端。史料不能证明罗贯中写了《水浒传》。至于施作罗编、二人合作撰《水浒传》说,学者们也各执一词,说法颇多。
《水浒传》的作者究竟是谁?看来还得寄希望于发掘新的有价值的文物史料,方能解开作者之谜。
古代著名文学家施耐庵,其代表作是《水浒传》——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流传至今的经典。
施耐庵祖籍在苏州,据《施氏家谱》等有关资料记载。施耐庵,名彦端,系孔子门生七十二贤之一施之常的后裔,父操舟为业,他13岁入浒墅关私塾就读,19岁中秀才,娶季氏为妻,29岁中举人,35岁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白驹场的盐民张士诚等人率领壮丁起义反抗元军。张士诚看施耐庵文韬武略,便再三邀请他作为军幕,施耐庵抱着建造"王道乐所"的宏远计划欣然同意,并为张士诚献了许多攻城夺地的优良计策。可好景不长,事成之后的张士诚居功自傲、专断独行,施耐庵几次献计都被张士诚驳回,几次三番后,施耐庵愤然离开。此后,便浪迹江湖,以帮人看病为生。
1367年,朱元璋灭掉张士诚后,开始四处调查张士诚的部属。为避免麻烦,施耐庵在白驹隐居,开始专心创作《水浒传》。只是施耐庵没能等到《水浒传》完成的那一天,他突然的去世导致这本经典写了一半便戛然而止了。余下的部分只得由他的徒弟罗贯中来完成了。
在施耐庵归隐的那段日子里,他一边讲学一边写书。当他写到石秀智杀裴如海,头陀敲木鱼这一段时,突然想到了东林庵珍藏的木鱼木槌,顿时心中疑惑,便向徐麒问:“你这庵里的木鱼木槌,为何像宝贝一样珍藏呢?”
徐麒说:“这庵里原先住着一位老和尚,他念经拜佛用心极诚,一边念经一边敲木鱼。”说着他用手指着木鱼的凹陷说:你看,这便是想让他们懂得,读书、做学问就是要专心致志。
施耐庵听了,连连点头:我们写书,也要有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行啊!事后,他提笔写了“耐庵”两个字,贴在门框上,告诫自己要排除一切困难写好《水浒传》。外人不知其意,便把他称为“耐庵先生”,时间长了,他也觉得这个名字不错,便改名为:施耐庵。
而关于施耐庵的典故记载,施耐庵不仅是位小说家,更是一个见义勇为的英雄好汉。有一年的元宵节,施耐庵在街上赏花灯,忽然看见一个恶棍在街头侮辱一名妇女。他顿时火起,用右手将那人提起,然后像摔死狗似的将他摔在地上。恶棍吓得连连磕头求饶,施耐庵这才饶了他。谁知第二天,那人伙同七八个无赖前来报复,施耐庵见状不慌不忙地找来一根粗绳,让无赖们用绳子拴住他的双腿,然后叫他们用力拉。可是,尽管他们使出浑身解数,施耐庵的双脚却像生了根,纹丝不动。接着,他取出铁棒,一记“乌龙摆尾”,便将身旁的一棵大杨树“咔嚓”一声打断。无赖们见他有如此功力,才知道是遇上了高手,个个叩头认输。后来,施耐庵在写《水浒传》时,还将这段亲身经历融进鲁智深在大相国寺降伏众泼皮的情节中。
施乃恩是什么朝代诗人
本文2023-11-20 22:18:4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17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