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三子李恪介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0浏览:3收藏

李世民的三子李恪介绍,第1张

李恪(619年—653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母杨妃是隋炀帝之女。有同母弟蜀王李愔。其子四人:李仁(李千里)、李玮、李琨、李璄。据史料记载:从《旧唐书》的“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和《新唐书》的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可以明显看出,李世民对于这个儿子还是赞赏有加的。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李恪是最像唐太宗的,也最有文韬武略,且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

贞观十七年,因齐王李佑谋反案犯纥干承基的反咬,揪出了太子李承乾谋反,太子李承乾被废,此时李世民“阴许”立魏王李泰,但因长孙无忌“固请”立晋王李治,并且因为“太宗面加谴让。承乾曰:‘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泰所图,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之事。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太宗因谓侍臣曰:‘承乾言亦是。我若立泰,便是储君之位可经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乃幽泰于将作监”,遂立晋王。但因疑晋王李治仁弱,故欲改立吴王李恪,遭到长孙无忌的反对而作罢。

因贞观十一年李恪在藩地打猎闯祸被弹劾罢官,贞观十二年李恪复官赴任时,太宗赐恪书的以下一段对话:“吾以君临兆庶,表正万邦。汝地居茂亲,寄惟籓屏,勉思桥梓之道,善侔间、平之德。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三风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则克固盘石,永保维城。外为君臣之忠,内有父子之孝,宜自励志,以勖日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故诫此一言,以为庭训。”

当时的太宗皇帝的心理,外人不得而知,但是“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一句,他对于李恪还是相当怜爱。

李恪的隋杨血脉,这个问题比较的微妙,非一两句话可以说清。

至于当时的国舅长孙无忌,更是视其为眼中钉,假如不是他当时强烈反对李恪当太子,恐怕唐朝的历史都要改写。等到李治登基,长孙无忌掌权,后来的事态发展就越来越朝着不利于李恪的形势发展,后来其凭借手中的权势,先谋立太子李忠,后又相继冤杀了吴王李恪以及流放江夏王李道宗。

史载: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长安自尽,年约三十四岁。

至此,长孙无忌由此扫清了独揽朝政的一切障碍。至于后来武则天当权后,如法炮制,陷害国舅长孙无忌谋反,那是后话,不再细说。唐朝的宫廷可谓是血雨腥风,只要和权力沾上点关系,很少有人能全身而退。

〖后世评价〗

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毛泽东

《新唐书》600多字专门写李恪,很大篇幅是说他“封官的经历”:先是“长沙王”,后来又封“汉王”,没多久,又叫“蜀王”,然后是“吴王”,最后死了,还被改封“郁林王”,一生大部分时候是在京城外地转,也所谓“王运多舛”。为什么会这样呢,李世民对臣子们说出了实话,“不是我不想常常见到李恪在身旁,但太子皇位早已有主了,让他在外地当官,这样即使我死后,他们兄弟间也不会自相残杀。”(帝谓左右曰:“吾于恪岂不欲常见之?但令早有定分,使外作籓屏,吾百岁后,庶兄弟无危亡忧。”)

这话里看出了李世民是比较喜欢李恪的,甚至一度认为他很像他自己,是心目中比较完美的接班人,《旧唐书》说“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新唐书》里不仅认为“恪善骑射,有文武才”,也记载了李世民对长孙无忌说的话,“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你长孙无忌是不是不把李恪当作你外甥,其实李恪英武果敢很像我啊,将来说不定也能像对待亲舅舅一样对待你,保护你的。)

但这番话并没有打动长孙无忌,李世民最终也没有选择李恪作为自己的接班人,而是让他的嫡子,也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长孙皇后生的李治当了皇帝,这注定了李恪后来的悲剧所在。

李世民临死前,长孙无忌成为托孤大臣,自然对他的亲外甥——高宗李治格外关照。关照的一个具体行动,就是帮李治镇压反叛、清除异己。李治当皇帝的第四年,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和总给他戴绿帽子的老婆,也是李世民真正最宠爱的女儿——高阳公主试图谋反被朝廷察觉,长孙无忌借题发挥(叫“因遂诛恪”),不仅杀了房遗爱、高阳等几个人,顺带着荆王李元景和“时任”吴王的李恪也一并干掉了,“以绝天下望”(就是让那些希望李恪当皇帝的人彻底死了这份心)。李恪当然不服气啊,“临刑呼曰,‘社稷有灵,无忌且族灭!’”意思是诅咒长孙无忌不得好死,全家死光光。后来这话果然应验了,长孙无忌因当初阻止李治立武则天为皇后,结果事后被武则天逼得上吊自杀,还好家族成员只是流放边疆,没有灭族而已。

这史书上除了说李恪的优点和不幸遭遇外,有没讲他的坏处或者说真正想篡位的野心呢?也有,《新唐书》载,李世民曾经给李恪写过信,告诫他要遵循礼制、守本分,不要胡思乱想。(“汝惟茂亲,勉思所以籓王室,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外之为君臣,内之为父子,今当去膝下,不遗汝珍,而遗汝以言,其念之哉”),这说明李恪确实曾经表露过想当皇太子,继承皇位的端倪。相比懦弱无能的李治,文武双全又很得父皇欣赏的李恪有这样的念头并不奇怪,怪就怪他没有一个像长孙无忌那样的好舅舅罢了。

至于有些朋友考证出五代十国时南唐的建立者李昪(就是大词人、南唐后主李煜他爹)就是李恪的几世孙,并追尊李恪为“定宗孝静皇帝”,终于一圆李恪的皇帝梦,这实在有些误会,因为李昪追认的这个祖宗是唐宪宗李纯的第四个儿子李恪,并不是李世民的儿子李恪。

吴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 恪天然帝王的资质,又深得太宗的器重,仅仅是他的母亲是隋炀帝的爱女,他便只能与皇帝的宝座失之交臂。恪慢慢地对这一点看得很深也很透彻,所以他才能当机立断,决意清心寡欲,远离长安这权力的中心,在偏远的江南做他天高皇帝远的吴王。然而,最终,他还是被褥冤枉地连坐于房遗爱的谋反案件。

史书里描述恪是“甚为物情所向”的性情中人。

恪是宫廷里孕育出来的一个温文尔雅的伟岸的男人,他身上流淌着极尽奢欲的隋炀帝的血,他是天生的王孙贵族。他拥有最最非凡的气质。 他的唯一把柄是和他的妹妹,高阳公主过从甚密,最后这段情感的暧昧竟被长孙无忌专权的政治所利用,所以新、旧《唐书》都大大地为吴王李恪鸣不平,说长孙的诛戮李恪是“以绝天下望”,是“以绝众望,海内冤之”。

《李氏家谱》称这支李氏为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李恪之后,且附有李世民敕封李恪为吴王的水诰(诏书),并列有李恪自唐至民国末期的后世子孙46代,纲目清楚,演变迁徙代代有据。因此,谱中尊李恪为这一支李氏之始祖。

李氏家谱,是李氏的家谱,内容包括李氏源流、世系表、家训、家传、著述、家谱图像、字辈等。李氏,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嬴姓及他姓改姓;其始祖皋陶为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直系后裔,颛顼为黄帝次子昌意之子,与廉、徐、江、秦、梁、李、赵、黄、马、葛、谷、缪、钟、费等姓氏的汉族人,合称为嬴姓十四氏。

1 百家姓李氏家谱之李氏家谱序言

我族旧为湖茫李氏,原籍丰城县湖茫里(今江西省丰城市段乡湖茫村)。明洪武初年,我祖李民迁居寿光县斟灌庄(今山东省寿光市洛城镇斟灌村),后遂称斟灌李氏。 明朝近三百年间,我族人在寿光这方热土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蔚成巨族;清代,我族考取功名者达200多人,有15人考中举人,有6人考中进士,3人钦点翰林,其中,李迥官至刑部侍郎,李封官至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刑部左侍郎,李鋐官至广西布政使、顺天府府尹、宗人府府丞,人丁兴旺,析村而居,遂成北海望族。 嗣后,列强入侵,军阀混战,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我族有识之士为了寻求救国的真理,谋求民族解放的独立与富强,毅然投身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多人献出宝贵的生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繁荣昌盛,我族人从工从农,从政从商,多有建树。

2 百家姓李氏家谱之李氏家谱编修

李氏家谱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说美国犹他家州谱学会存有115种 李姓家族、家谱、家族、家族网

,北京图书馆收藏有67种,民间保存者不计其数。从时间上说,李姓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还有一些是近现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续修、再修等版本。修谱的主要目的是“尊祖收族”,并对宗族成员进行“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教育,也就是尊敬祖先,加强宗族团结,明确怎样为人处事。族谱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李姓世系(即世代相传的统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迹,一般前有序文、凡例,后记祠堂、祖茔、辈分、族规、家训等。序文介绍李姓起源、分支始祖、本谱编修宗旨等。百家姓李氏家谱之李氏祖训

3 百家姓李氏家谱之李氏祖训

祖训

明明我祖,汉史流芳,训子及孙,悉本义方,仰绎斯旨,更加推详。 曰诸裔孙,听我训章: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 克勤克俭,毋怠毋荒; 孝友睦姻,六行皆臧; 礼义廉耻,四维毕张; 处于家也,可表可坊; 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 倘背祖训,暴弃疏狂,轻违礼法,乖舛伦常,贻羞宗祖,得罪彼苍, 神则殃汝,汝必不昌。最可憎者,分类相戕,不念同忾,偏伦异乡, 手足干戈,我民忧伤。愿我族姓,怡怡雁行,通以血脉,泯厥界疆; 汝归和睦,神亦安康,引而亲之,岁岁登堂,同底于善,勉哉勿忘。

家训

敬祖宗 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子孙之身,祖宗之所遗也。尤木有根无根则枯,如水有源无源则涸。子孙永世得享,承国乐利之泽,祖宗积庆之所致也。不敬祖宗则忘本,忘本则枝叶不昌。故 李姓家谱、族谱、家族网、姓氏

岁时祭祀,晨昏香火,必敬必恭,无厥无慢。至於立身修德,无忝所生,此尤敬祖宗之大本大原。凡我族人念之。 敦孝悌 父母之恩,天高地厚,恩情罔极人伦。十月怀胎,三朝乳哺,推乾就湿,保抱抚摩,忧疾病,闻饥饱,调寒暑,父母受尽万苦千辛,方得子女成人长大。为子女者即幸遇父母有寿,急急孝养,难报天恩。人生时日限也,万一错过,殁后即披麻带孝,三牲五鼎,竟亦何裨?且孝则天佑,不孝则天谴,吲敢拂违,自罹罪罟。凡我族人念之 睦宗族 宗族者,同宗共祖之人也。虽有亲疏贵贱之别,其始同出于一人之身,故尧典曰亲睦九族,周室则大封同姓宗亲之谊,由来重矣。今世俗薄淡间,有挟富贵,而厌贫贱,恃强众,而凌寡弱者,独不思富贵强众,皆祖宗身后之身耶?观于此,而利与害共,休戚相关,一体同视可也。倘有博众以暴寡,藉智以欺愚者,当睦宗族为念,,凡我族人戒之。 端伦常 尊卑有别,长幼有叙,乃定於天人,忤长上乃乱天伦也。须坐则让席,行则让路,口勿乱宣,事不乱专。智不敢先,富不敢加。谦恭逊顺,绝去骄傲放肆之态,方是为伦常之理。先贤云:幼而不事长,贱而不事贵,不肖而不事贤,谓之三不祥。子弟者不肯安分循理,任情倨傲。行不让路,坐不让席,揖不低头,言不逊顺,曾不思尔将来也。做人尊长,尔做窳劣示人,亦将忤尔忤人,实所以自忤。凡我族人念之。 友昆仲 兄弟姊妹,同气连枝。父母左提右携,前襟后裾,飨食传衣,亲爱无间,且一本所生,同胞共乳,除却兄弟姊妹,更有谁亲?且从父母分形而来,子女之身来自父母,若兄弟姊妹相戕,是戕父母矣。念及父母安忍戕兄弟姊妹乎。勿听他人离间撺掇。兄弟姊妹中纵有不是,大家逊让些何妨?若锱锱铢铢计较多寡,彼此相戕,则父母之心不安,死亦不能瞑目。诗云: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凡我族人念之。 和夫妇 夫妇为人伦之始。夫和其妇,妇敬其夫。夫以修身齐家事为本,妇以人伦道德情操为重,同事耕耘理家创业,夫妇协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休戚与共,百年好和,白头偕老,同建和谐家庭,万事兴矣。凡我族人念之 教子孙 家之盛衰,不在田地多寡、帛金有无,且看子孙何如耳。古云:未看山前土,先观屋下人。子孙果不肖也,眼前富贵不足恃;子孙果贤也,眼前贫贱不必忧。然人未有生而皆能贤者也,当其幼时不可失教。禁其骄奢,戒其*逸,出外亲正人。闻正言,则心胸日开,聪明日启,久之义理明白,世务通晓,自能担事,振家声,光大门楣。人非同类,切不可令子弟往来。古语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不染自黑。又云:与善人亲,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之化矣;与不善人亲,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时时求教于先生长者。故子弟不宜避宾客,若一味回避,偶接正人必至如樵夫牧竖,手足无所措,大为人所鄙也。家有一贤子孙,则家门生色,子孙不肖,则家门遗羞。故为父母者,切不可不教子孙。有不如教便当责训。至若女子,亦尚且当教他亲兄弟,务教以节孝廉耻。为女者,兼悉三从四德,纺绩针指、厨爨井臼,则长大适人,必成贤妇。如或不教,则儿女不才,有辱门庭。凡我族人念之 尚勤俭 俭可助贫,勤能补拙。勤俭者,起家之本,传家之宝,立业之基,人生当务也。勤而不俭,则财流于奢,俭而不勤,则财终于困。人世间,见名门世族,以祖考勤俭为成立之本,下代之福,因子孙奢侈而败家之业。盖俭则富贵长保,家计不难振兴。倘男不务耕作,女不事内,好逸恶劳,鲜衣美食,一旦娇惰,习惯俯仰无资,将祖资财一败而空,拖衣漏食。节俭者治家之要义也。饮食莫嫌蔬食,衣服莫嫌布素,房屋莫嫌湫隘,婚娶莫竞妆奁,死丧莫竞斋醮。晏客伏腊有时,不可常时群饮,设席数肴成礼,不必杯盘狼藉,多一事不如省一事,费一文不如节一文。当务勤俭。凡我族众念之。 恤孤寡 鳏寡孤独,天下最苦,无告之人也。无家产者,朝不能保暮,饥不能谋食,寒不能谋衣;有家产者,鳏寡不能自行,孤儿幼弱不能自主,凡百家事,皆听于人。我族有此种种苦愁,谁诉?亲房伯叔族众当秉公代为经事,阖族尊长俱宜加意怜悯,竭力扶持,庶穷于天下者不致颠连失所、仃伶无靠矣。凡我族人念之。 戒唆讼 人之好讼,虽其人之无良,总起於无赖者之教唆。然无赖之徒,专以人之告状 家族网、家族名人、李姓家族、家谱

为酒肉之窟,为张威趁钱之门,故或两人本无甚怨,装出剖腹之情,而构成大嫌。本人尚可含容,捏作骑虎之势,而使之先发插名作证,便作主盟。两家索贿,反覆颠倒,弄讼者於掌股之上,搅得邻里撩乱,鸡犬不安。渔讼者之财,破讼者之家。即讼者事后懊悔,亦摆他不去。若而人者,国法之所不容。即逃得国法,亦皇天之所必诛者也。凡我族人念之。 安生理 士农工商者,然视其天赋择业,士者实去读书,农者实去耕耨,工者实去造作,商者实去经营。若生而愚鲁,不适读书,家道贫寒,无田可种,又无本钱做买卖,又不会做手艺,便与人佣工,替人苦力,也是生活。只要勤心鬻力,安分守己,此中稳稳当当,便有无限受用。至若妇女,亦要勤纺绩,务针指,操井臼,协同丈夫,共成家业,方是贤妇。凡我族人念之。 勿非为 非为者,或包搅金帛,侵欺花费,终者竟要卖产赔补不足,殃及子孙,甚而危及性命。或摊场赌博,或群聚酣饮,倾败家业,因而陷死妻儿老小。或掇拐掏摸,或抢夺吓骗,或争斗撒泼,或毁廓侵坟,或占人田土,或伪造货币,或横行乡里,或挟制政府,或嘱托赞剌,此皆亡身破家之举,受祸不浅。凡我族人戒之。 忌毒染 世人蠢蠢,吸嗜烟毒!日久难收,体魄渐削,形若骷髅,力莫能举,处不能事,名声泯灭。终朝烟雾缭绕,男女混杂,晨错夕颠。典当家财,帛金耗尽,绝嗣戕年。全无利益,自取尤愆。堕其术者,凡我族人绝禁之! 慎嫁娶 男婚女嫁者,人伦之始,联婚不可不慎。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古之常情。执德为首,男女婚姻,不能包办代替,嫁女择佳婿,娶媳求贤女,嫁女勿计厚奁,勿取重聘,勿贻误族女。时下婚嫁,多徇财俗见,或厚赀以耀聘,或竭财以侈妆名。为争门面,则败家产而为。昔者有云;婚姻几见闻丽华,金佩银饰众口夸。转眼经年人事变,妆奁卖与别人家。则女之适人,必戒而行;娶妇事翁姑,经事理,执妇道。凡我族人宜知之。 勉诵读 崇师道,习圣贤之书,明君臣父子之大伦,忠孝仁义之大节。人不读书,大伦大节何由而知?子弟颖悟者少,迟钝者多。必须延贤师,访益友,涵育熏陶,终归有成。为人子弟者,当体父兄之心,交相劝勉,勿恃聪明,勿安愚昧,勿沽名而钓誉,勿勤始而怠终,随其性之敏钝,以为读书多寡总要细心体认,着意研习,刻刻不忘于久之,隅坐向难析疑。勿生厌薄,勿可荒嬉,耳提面命敬而听之,自有融会贯通处,亦得以所学训子弟开愚蒙诵读之益大矣。我族子弟勉之 重交游 志同者为友,道合者为朋。交游以信为先,信者相通,守望相助。既诺勿欺,订交勿苟。然宜谨慎,择善而握。与善者交如入馥香之室久而自香,直谅多闻,尤宜亲厚。善乎平仲,相敬耐 家族网-李氏家谱最著名的序言

久。凡我族人念之 谨丧祭 丧祭者,慎终追远之大事也。丧尽其礼,祭尽其诚。父母在生之时,尽力供养,逝后要从俭治丧,勿须无财大操大办。丧事从简,也不能俭而不顺民情。当慎谨治丧执事。凡我族人切记之。 远酗酒 酒浆之酿就,非以为祸,冠香丧祭,礼用清酌,洗爵尊戽,献酬交错。惟彼贪夫。不知节治。终日醉乡,颠狂失措,耗所损精,形骸脱落。贪杯误事者,不胜数也。凡我族人远之远之。 出异教 邪教惑众蔑国,触逆国法律条,邪说诬民,法所不允。更有甚者无赖之徒,往往假凶祥祸福之事,以售幻诞无稽之谈。实则诱取资财,阳窃向善之名,阴怀不轨之计。一旦发觉惩逮株连,遗患无穷,凡我族人应出其异教,以正家风。 省自身 遵圣训,洁身自律,日当三省,常思己过,莫论他人是非,切不得自甘自戕,辱没家族声望,保其永世清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人生要意。则家风正耶。享用斯人,永利后世。凡我族人记之。

4 百家姓李氏家谱之李氏起源

李(Lǐ)姓出自嬴姓,颛顼的后代皋陶,在尧舜时担任掌管刑狱的理官,他的子孙世袭了“大理”职务,并以官为姓,称为“理氏”。商代末年,皋陶后代理征因办案公正,得罪了纣王,被暴君无故处死,其妻带着儿子利贞逃难,一路上以木子为食才得以活命。为了不忘这段蒙难的历史,利贞的母亲决定将“理”姓改为“木子”构成的“李”姓。李利贞从而就成了李姓的得姓始祖。。李氏是中国第一大姓氏,人口近一万万人,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九四。起源主要有三:

出自嬴姓

传说皋陶也叫咎繇,是上古东夷族首领少吴氏曾孙。商朝末年,皋陶后裔理征因直谏纣王而被杀害。其妻契和氏携幼子利贞外出逃难,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伊侯之墟”(也就是 家族网、李利贞、寻根、李姓祖先

伊侯曾经居住过而后已经荒废了的地方)时,母子二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树上结有一些“木子”,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后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gu)县(治所在今河南鹿邑东)安家落户。为感激“木子”保命之功,同时为躲避纣王追缉,又因皋陶曾任尧、舜的大理之职(掌管刑法的官),理、李同音通用,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

出自他族改姓

三国时,诸葛亮平哀劳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为汉字单姓李氏。唐李思摩,原为突厥颉利(东突厥)族人,名阿史那思摩,唐太宗李世民赐为李氏。李嘉庆,本蛛鞘族人,姓茹,名常,徙幽州,为朔方部将,以战功赐姓李,更名嘉庆。李国昌,本朱邪氏,名赤心,沙陀突厥酋长朱邪执宜之子,因随从康承训击败庞勋起义军有功,被赐姓李名国昌。另有回族李姓、苗族李姓、壮族李姓、瑶族李姓、白族李姓、畲族李姓、犹太人李姓等。

赐姓改姓

唐朝大规模赐姓,是李氏宗族庞大的转折点。受唐朝赐姓者,见诸史籍之人颇多。据《路史》及《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鲜于氏、张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罗氏、朱邪氏,皆以立功被赐国姓李氏。

5 百家姓李氏家谱之李氏迁移

始祖:李利贞 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春秋时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传的第一个李姓人物。据《新唐书》记载:李姓始祖李利贞娶陈国契和氏家的女儿,生子李昌祖,后在陈国任大夫,住在苦县。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孙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其后代分出两支,一支在陇西(治所在今甘肃临洮),为陇西房;一支在赵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郸西南),为赵郡房。后来,陇西房又分为三十九房,赵郡房又分为东、南、西三组。 两汉、三国时期,李姓人又在许多地方开辟出新的聚居点。西汉时,李姓有徙居今山东、江西者。到东汉、三国时,李姓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向东北发展至今辽宁一带,向西北发展至今宁夏一带,如东南发展至今江苏,向南发展至今广东、湖南、湖北,向西南发展至今云南。十六国时,先后出现了两个李姓政权——大成国和西凉国,提高了李姓声望。隋唐时期,李姓随陈化父子入闽留 家族网、凤池李姓家庙、宗庙

居当地,子孙散处龙溪、漳浦诸县。武周时因避祸,宗室李姓部分人从长安、洛阳逃到比较安静的江南定居。“安史之乱”时,又有一批李姓人逃往江南避难。随后,李光弼因平定“安史之乱”出镇徐州,进封临淮王,徙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从此形成金陵李氏,后分衍于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唐宣宗时,因“牛李党争”,李派首领李德裕被贬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琼山东南)司户,子孙有部分人留居当地,成为最早徙居海南的李姓人。 唐末至五代年间,河南一些李姓人随王潮兄弟入闽,定居于莆田、晋江,后又分支宁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进而又向西发展,分布于广东、广西一些地方。唐代以后,出于多种原因,李姓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特别是宋代“靖康之变”后,中原人大规模南迁,有的追随宋高宗赵构,有的则自找去处,总的流向是长江以南地区。迁徙江南的李姓人,以寓居浙江、江苏者为多,其次还有迁至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者。 明清时,李姓已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除大陆地区外,李姓还是少数在海外形成大族的姓氏,如在越南,自1009年起,李姓朝廷历八主二百一十六年,李姓人口急剧扩充,成为越南的大姓。在朝鲜,自1392年起,李氏朝鲜历二十七王五百一十九年,至到日本侵占为止。李姓发展为朝鲜第二大姓。目前李姓人口列全国第一位。 炎黄子孙,华夏一统。天下李氏,同宗陇西。海外李氏华人与中华李氏同出一源,血浓于水,情系大唐。他们秉承着盛唐帝王之血脉,施展着帝王般的雄才大略,裂土封疆,称王海外,延续着李唐盛世的帝王霸业。海外李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周边国家,如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其次欧、美、澳洲等国家和地区;非洲则是李氏人口相对较少的地区。 朝鲜李氏 越南李氏 日本李氏 新加坡李氏 南洋李氏 欧美李氏 澳洲李氏 非洲李氏

6 百家姓李氏家谱之世界李氏族谱全书

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第一部第一卷经过十余年收集海内外大量资料经过艰辛地整理考定,已由华龄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该书大十六开,全部彩版印刷。其主要内容包括历史上著名李氏谱序、祖像、祖地影像、李姓源流考辩、人口分布、迁徙、血缘文化;通天世系图(1)、始祖先贤像(1)、世系附录等,是一本集珍贵历史资料和族谱资料及调查资料自古至今不可多得的家谱通书。 第二部首卷主要记述史前新石器时代(尧、舜、禹)至民国时期的正史李氏人物传略。上下四千多年,历百余代,时间之长,空间之广,人物之多,达一千六百余人,为当今族谱中见之于正史人物传记之最。 (《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共分十二部,计九百九十九卷,现第一部已编纂完成,第一部分为六卷,第一卷巳出版、发行全球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 据有关专家和有关档馆和海内外名人名家的评判,一致认为,第一卷不论从史料价值和族史资料价值都是—本前所未有、图文并茂、史料科学祥实不仅仅是李氏家族的宝典,也是一本全球独一无二的家族史料宝典。《世界李氏族谱全书》第一、二部获得国学大师和谱学泰斗与历史学家的极高赞誉,被国内外十余家国家级博物馆收藏。。《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后十一部的编纂大纲草案巳撰写完成,正广泛征求意见。有意参与的李氏文化爱好者请来信来函索取相关资料。凡各支派李氏都应有人参与《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的编辑工作,如不及时与参与,造成漏编,该支该族在《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上就留下空白,成为族籍的“弃儿”,本编写办公室概难负责。凡有志于李氏文化研究的李氏宗亲和李氏网宗亲不管你家在何方,源自何枝何派,都是一祖同胞,《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都会有你的一片天空。后续十二部,九百九十九卷离不开一点二亿全球李氏宗亲的大力支持,《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是一部空前的巨著,不亚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量,是—部容家族史、国家史、人文、自然村史、产业史、文化史等多方多面的浩繁工作,整体工作需八至十年完成。参加编撰和为此作出贡献的宗亲和外姓朋亲都将永载史册,永留芳名。有志者速联系!2006年11月20日上午,《世界李氏族谱全书》第一部第一卷首发式在浙江省武义李纲纪念馆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社会各界人士和谱学专家、社会学者以及李氏宗亲等一千余人参加首发式。这期间还收到海内外三十多个宗亲组织的贺电。 令人欣喜的是《世界李氏族谱全书》子卷湘西北第-部和第二部、淝东南第-部、豫东南第-部、陇西堂宗谱第一部、李火德族谱第一部、浙南第一部、湖北阳新道公卷、鄂州道公卷、黄石道公卷、山东大城子卷等巳出版或正在编排,另外还有二十四部支谱已与《世界李氏族谱全书》对接。《世界李氏族谱全书》将以母子卷最科学的形式在中华的家谱史和人类族群史上独树一帜。母子卷成书之日,将达万册以上构成天下第一大族、第一大谱。通过《全书》编纂活动,让世界上所有的李氏人联结在一起,在全球经济走向一体化的进程中,发展自己的经济,为中华的振兴和祖地的繁荣昌盛以及宗亲的兴旺发达服务,这也是编纂的重要意义所在。 《世界李氏族谱全书》的第一代皋陶至八十八李世民共八十八代是海内外所有李氏族谱最完整,最具历史考证的世系。目前巳进入二十七个国家和地区。广大李氏代表性人物都首肯此书,并殷殷希望按计划完成此巨典。将军书法家李铎题写了书名和祖联。

《世界李氏族谱全书》第一部第一卷首发式在浙江省武义李纲纪念馆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社会各界人士和谱学专家、社会学者以及李氏宗亲等一千余人参加首发式。第二部首卷主要记述史前新石器时代(尧、舜、禹)至民国时期的正史李氏人物传略。上下四千多年,历百余代,时间之长,空间之广,人物之多,达一千六百余人,为当今族谱中见之于正史人物传记之最。《世界李氏族谱全书》第一、二部获得国学大师和谱学泰斗与历史学家的极高赞誉,被国内外十余家国家级博物馆收藏。截至今年10月已有两千七百名李氏宗亲加入编辑队伍中。令人欣喜的是《世界李氏族谱全书》子卷湘西北第-部和第二部、淝东南第-部、豫东南第-部、陇西堂宗谱第一部、李火德族谱第一部、浙南第一部、湖北阳新道公卷、鄂州道公卷、黄石道公卷、山东大城子卷等巳出版或正在编排,另外还有二十四部支谱已与《世界李氏族谱全书》对接。《世界李氏族谱全书》将以母子卷最科学的形式在中华的家谱史和人类族群史上独树一帜。母子卷成书之日,将达万册以上构成天下第一大族、第一大谱。通过《全书》编纂活动,让世界上所有的李氏人联结在一起,在全球经济走向一体化的进程中,发展自己的经济,为中华的振兴和祖地的繁荣昌盛以及宗亲的兴旺发达服务,这也是编纂的重要意义所在。

李姓人口为万姓之首,是当今世界第一大姓。凡李姓人,无论是何房系始祖或已故先祖,无论是谁,居住何地、无论是何国籍或何地区、也无论使用何种语言,均是我李氏血缘始祖皋陶公之后裔。李氏总源流表述为:源于曲阜、脉发偃六(固始和六安)、鹿邑为根、陇西望出。其宗族,房系的传承顺序,以代次关系组成,并以血祖皋陶公为源的系列房族系统而组成一个庞大的、统一的大宗族整体体系,各地、各族、各支以子谱与母谱接轨,形成庞大的母子谱关系,这个体系,就称之为“世界李氏族系综合信息总汇”。《世界李氏族谱全书》就是将上述的李氏族系,通过文字、图表、将上述体系完整地、系统的表述出,并使这个体系上下大体贯通,顺代延接,依次传承而繁衍生息的历朝历代的各个方面的文化内含,基本完整地表达出来的一部巨大的家族生命体系传承的文化史大百科全书。也就是说,它是属于全世界李氏大家族全体成员的一部共同的大经典,也是世界上唯一第一大姓的通天总谱。我们所做的是一项前无古人空前盛大的族姓民间人口普查,对全球来说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对世界人文科学的一大贡献。也是一项创造性的发明,我们将通过国家有关単位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研究的自然生命科学的参考书。

河南信阳:春、世、正、金、应、华、传。

河南邓州:纯玉振金生,久学端显文;殿传名世焕,万方清景春。

河南光山:戴、正、传、文。

河南信阳:德、本、寿、昌。

河南安阳:得(德)、兆、花、作、景(锦)、福。

河南洛阳:德、高、俊、道、龙、发。

河南李氏:德山东清,世金书永。

河南信阳:定进居中容,安建滋元春,宏大志新。

河南商水:法、方、尊、克、修。

河南杞县:法清传天,继世西庆宝。

河南永城:法、志、元、安、康、德。

河南浚县:方兴志常成,光有增辉祥。湖北孝感:方正端凝,启延宗庆;统承宏绪,基贤继盛;显扬先业,邦家之光;文章          炳耀,永世其昌。

河南信阳:凤洪光行仁,守玉治国安邦。

河南方城:凤振春金,万福文建。

河南林县:甫、瑞、加、道、光、昌。

河南林州:甫、献、瑞、家。  

河南商丘:高展先世德,敬纪依叶闲。 

河南商丘:光前德远,玉洪泽勉。

扩展资料:

起源

李(Lǐ)姓出自嬴姓,颛顼的后代皋陶,在尧舜时担任掌管刑狱的理官,他的子孙世袭了“大理”职务,并以官为姓,称为“理氏”。商代末年,皋陶后代理征因办案公正,得罪了纣王,被暴君无故处死,其妻带着儿子利贞逃难,一路上以木子为食才得以活命。

出自嬴姓

传说皋陶也叫咎繇,是上古东夷族首领少昊氏曾孙。商朝末年,皋陶后裔理征因直谏纣王而被杀害。其妻契和氏携幼子利贞外出逃难,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经居住过而后已经荒废了的地方)时,母子二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树上结有一些“木子”,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

出自改姓

三国时,诸葛亮平哀劳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李氏家谱

1、山东东营:安、长、道、德、传、先、进。

2、山东济宁:安、庆、祥(洪)、云、兴、秀。

3、山东蓬莱:宝、树、世、业。

4、山东郓城:伯、请、孝、思。

5、山东青州:百、玉、西、吉、庆、明。

6、沂南县李:本、长、建、道、尊。

7、山东昌邑:本、天、尚、名、?生、?、九、修、学、章(林)、太。

8、山东滨州:丙、洪、清、杰。

9、山东郓城:炳、培、善、殿、传、百、世。

10、山东微山:秉玉上德,体宪传家。

11、山东沾化:秉正在胜,克一怀会(盛),光清树文。

12、山东青岛:才、良、任、朝、光。

13、山东莱州:常名树世,乃家之荣;再传百代,宏大而终。

14、山东新泰:长朝国功印,庆鸿志然松。

15、山东聊城:长、连、洪、林、秋。

16、山东东平:长、振、召、轩、绪、衍、祥。

17、山东临沂李氏:长、遵、先、发、崇。

18、山东泰安李氏:昌秉元泰,清林灿成,心助慈建。

19、山东定陶:昌、守、文、学、广、玉。

20、山东淄博:昌、同、志、安、乐。

21、山东李氏:朝、恩、庆、友、仁。

22、青岛李氏:朝、鸿、旭、昌、文。

23、山东枣庄:朝庆兴明梁,金玉发辉光。

24、山东桓台:崇功象贤,本页荣茂,文治中华,道德发家。

25、临沂李氏:成、守、克、传。

26、山东郓城:促上自作维,传士仰新本,善佳锦邦瑞,启占乃良恒。

27、山东李氏:春红效本,英恒大同,化齐新团。

28、山东莱阳:春建洪士,学升维尚,庭仁允晋中。

29、青岛平度:春、明、昌、福、相。

30、高密西乡:春、树、希、宗、世、建。

31、山东商河:纯以忠孝传嗣乃可绍世恒存,全凭仁德兆昆方然延宗永昌。

32、山东微山:春毓元继广,召宪乐凡祥,令德维纯右,钦绍念显杨;根深枝叶茂,源远泉脉长;勤俭立家本,万代永荣昌。

33、山东济宁:大丙来崇太,广殿乐(文)凡池;春光步雨露,忠世本永长。

34、淄博李氏:大开吉恒,永德秉善;良传家广,福受康宁;京荣兆华,玉秀庆香;延云兹盛,万春茂方;兴旺长生,本源增祥。

35、山东历城:大、如、万、传、家、在。

36、山东泰安:大兴化庆,传镇洪志。

37、济南李氏:大、志、玉、清、明、鸿、泰。

38、济南济阳:德广兴殿才能,冠乐天寿世长。

39、山东微山:德光方子正,本立继世常;培化开宏运,广成庆福祥。

40、山东李氏:德林兴国政,乡田传九洲。

41、山东祖籍:德、万、宝、日、秉。

42、山东日照:德信传家宝。

43、山东东营:德、修、文、建。

44、山东圩子:德允其茂,修建有道。

45、崂山夏庄:德毓心延瑞。

46、山东莱芜:德、仲、金、福、玉、方、云。

47、山东汶上:登、传、纪(继)、清、文。

48、山东淄博:殿、芳、元、谱、修、传。

49、山东潍坊:殿、会、洪、传。

50、山东日照:佃、茂、东、洪。

51、山东永城:殿、明、玉、广。

52、山东李氏:殿、瑞、念、绍、庆。

53、山东兖州:殿、树、青、广。

54、山东德州:敦、占、瑞(仁)、业。

55、山东章丘:恩广德沛,福(裕)后庆长。

56、山东海阳:方汝绍世孔,作树超智忠。

57、山东枣庄:芳、玉、庆、常。

58、合肥李氏:方章经国家道永昌,主寿承恩勋荣世守;祖德积厚克绍辉光,宗绪延长同敦孝友。

59、山东淄博:芳子东继兴,化成守克传。

60、山东临清:凤、长、孝(子)、铁。

61、山东临沂:奉、殿、德、玉、荣、金。

62、山东沾化:风、殿、井、卫。

63、山东昌邑:逢广守举贵,昌树林继勋,喜田景华庆。

64、山东沂县:丰寿永德文,芳宝玉凤振。

65、山东商河:丰、堂、林、文、泽。

66、山东蒙阴:凤、祥、太、保、吉、昌。

67、山东济南:奉有可修克,元叔世德永。

68、山东嘉祥:凤、玉、恩(如)、兆(基)。

69、山东阳谷:福、登、传、保、永。

70、济南李氏:福寿因德善,同心可光格;宗华自永恒,温公允名升。

71、山东郯城:福、荫、慎、永、长。

72、山东洪溪:福、永、玉、景。

73、山东平阴:福元金玉柱,庆清朝万年。

74、山东新泰:福在方文秀,清传宗柏明。

75、山东郓城:耕知汝延,悦翼吉庆宗。

76、山东曹县:功德光荣久,乾坤健顺精;忠信传世永,方正延庆长;弘扬冉国志,镕龙官民安。

77、山东济阳:官名成世泽,道德继家传。

78、淄博淄川:光、大、绍、先、绪。

79、山东泰安:光振庆逊志,云凤焕龙庭。

80、山东邹城:广、秀、运、宝、红。

81、山东牟平:广永文先德,诗书继世昌。

82、山东济宁:贵、宝、彦、广、常。

83、山东高青:桂、凤、振、恩、广。

84、山东李氏:桂、明、福、印。

85、山东蓬莱:贵、志、春、清。

86、威海李氏:国宝维贤延世庆,家懋乃德培中昌;仁广永义树先训,文昭积善秉天光。

87、山东滕州:国恩绵代利,忠德纪诗书。

88、山东泰安:国际元廷乐,秉恒昌平安;吉祥衍树炤,坊镕克绍先,传瑞庆忠贞。

89、山东临榆:国、上、朝、万、显。

90、山东黄县:国、向、兴、德、克。

91、山东章丘:国政修,教化民。

92、山东莱芜:海光秋乃(耐)盛(圣),万国重宗嗣。

93、山东德州:汉熙庆正广,康风清太勇;海红祝德大,安登腾和忠。

94、山东安丘:和、凤、一、金、海、彦。

95、遇家村李:恒树同宗本,遵先副俊名;登魁洪启运,殿甲广闻声。(烟台龙口)

96、费县方城:红、春、福(富)、守。

97、山东登州:洪、殿、显、长。

98、山东新太:洪、功、嘉、儒、诚。

99、山东临沂:鸿、广、应、永。

100、山东西林:洪、桂、焕、增、欣。

101、山东莘县:红同怀善久,先吉兆银衡。

102、山东沂水:洪、修、金、树、学。

103、山东威海:洪、永、锡、丰、盈。

104、山东莱芜:洪、之、承、先、业。

105、山东郓城:厚的延美玉,树立四家生。

106、山东单县:厚、居、心、和、平、纪、事。

107、山东淄博:化、成、守、克、传。

108、山东高密:化宗春作,道来风和顺。

109、山东嘉祥:怀、效、若、兆、伟、祥。

110、山东泰安:怀、延、恒、金、市。

111、山东新泰东都:怀永冠慎,玉树敬洪。

112、山东潍坊:怀、之、传、述、国、家。

113、山东泰安:继、成、平、云。

114、山东莘县:吉春学(克)玉,连文孟金,保宪童明。

115、山东临沂:继开德福祥,良友庆永昌;荣立文治国,宗兴祖恩长;中贵启运泽,贤仁振东方。

116、山东李氏:纪克永传,清明和顺。

117、山东郯城:寄、荣、洪、春、举、学、庆、花、枝。

118、山东阳谷:继世传家葆,思国安庆章;乃祯鸿秀顺,福履永兴昌;德臻绵长久,廉洁恭学良;忠义应琛省,立志建清光;伟业奇广聚,春和寿益旺;祝华延圣景,恩尊效平阳。

119、山东青岛:纪、业、守、先、志、书。

120、山东章丘:继毓嘉师庆传世,思延福运兴公英。

121、山东章丘:吉、钰、嘉、师、庆、传、世。

122、山东金乡:继宗思善,开来克昌。

123、山东齐河:加昌吉运太,道德清士长。

124、山东临沂:家传之宝。

125、山东李氏:家蕴振淑景永传厚德良,修忠正业诗文继世长。

126、山东郓城下:建、复、俊、法、明、运、桂。

127、山东新泰:建树长朝,国功印庆,鸿志然松。

128、山东李氏:建、田、志、洪。

129、聊城东昌:建、元、月、从、金、连〈佳〉。

130、山东聊城:金秉成广,国保家祥。

131、山东费县:敬、东、化、思、文、国、士。

132、山东齐河:敬风公,庆成方,林子祥。

133、山东齐河:金传家业久,山祖国运昌。

134、山东阳谷:金、佃、魁、彦、之。

135、山东惠民:景、佃、文、相、丰、春。

136、山东聊城:金、风、池、文、建。

137、山东平原:金、洪、邦、家、学、元、善。

138、山东枣庄:景[均][军]文明传,家孝慈继世。

139、山东莱阳;景、明、学、秀、春。

140、山东莱阳:进、茂、言、视。

141、山东荷泽:景、效、朝、进、广、宪、中。

142、 山东阳谷:金、学、怀、忠、明。

143、山东李氏:金言福基宗,繁荣世态昌。

144、山东历城:九培文宗永天长,宇国同兴万世昌。

145、山东济宁:金、云、继、相、如、漾。

146、山东梁山:景、占、广、新、顺。

147、山东莱芜:敬、植、佩、基。

148、济南长清:九士思念明,廷登贵(殿)化荣,温良共简让。

149、山东济南:九、秀、佰、宝。

150、山东广饶:居怀长善,国泰民安。

151、山东无棣:俊荣希泽延,元炳振光殿。

152、山东齐河:开连方会友,成学尚文传。

153、山东平邑:康桂凤长明德永,志善忠厚传家远。

154、临沂费县:克功凤电堂,丙景忠(中)秀常;存仁燕雨庆,建义欠一方。

155、山东兖州:克辉首(守)凤庆,长志红(洪)士春。

156、山东日照:克茂见兆增,树来延纪宗,永成世文明,续传焕之卿。某地李氏: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德遇明掦进,材资作育兴。

157、山东掖县:克、山、吉、元。

158、山东鄄城:克盛书孟,修(或振)长(或锡)洪庆(或福),瑞广祥宗,传道希殿,安效华永,中正建全兆清祥。

159、山东东营:克(可)、文(宝)、象、业(叶)、国、学。

160、山东郯城:克、修、玉、德、善、守、宝。

161、山东李氏:克兴兆文学。

162、山东济南:珂作锡朝之良士,修德青年武万春。

163、山东章丘:孔(慎)梦(孟)延嘉兆,予宗际太昌;惟源配孝友,诗书继世长。

164、山东曲阜:魁先在永文,清宗景乘德,庆风彦怀瑞。

165、山东泰安:乃德希培光,裕振宗兴邦;家训敬守宝,善继长容华,万代永远传。

166、山东莱芜:兰、念、德、昌、延、庆。

167、山东临沂:亮、振、文、步、思、帮。

168、山东栖霞:麟凤祥发,富贵荣华;光明昌运,洲民国家。

169、山东莱阳:林、树、荣、华、富、贵。

170、山东蓬莱:令、志〔自〕、顺、中。

171、山东东明:龙光庭中玉,而克若雨宏;贤仕良国彦,名儒振家声。

172、山东莱西:龙、桂(任)、兆、基、本。

173、山东济南:龙玉学月光,树圆连生青。

174、山东章丘:冒、清、义、少、先、只。

175、济南李氏:梦传多圣贤,和顺致太平。

176、山东郓城:孟(尚)度(道)训(守)曾(长)谨(新),枝荣焕在乐;洪范然自锡,木本照吉浩。

177、山东龙口:梦、绍、基、守。

178、山东枣庄:明,灿,季,登,茂,盛。

179、岱岳李氏:民建尚兴荣,继曾广晋祥。(山东)

180、山东日照:明、玉、永、增、家。

181、山东李氏:明、元、景、世。

182、滕州官桥:明正福广金生,玉振百士奇昌。

183、山东泰安:年毓传继广,昭明纯全志,中正和平心。

184、山东鱼台:朋、宗、怀、进、心、志、安。

185、山东李氏:培光玉振,宗兴邦加。

186、山东烟台:培、玉、洪、绪、兆、继。

187、山东蓬莱:培振文声远,忠厚继世常;仑中友大道,子孝秦克良。

188、梁邱李氏:启家以儒,积善余庆。(山东费县)

189、山东庆云:庆殿清保新,中国万年青。

190、山东滨州:清、鸿、希、泽、延。

191、山东费县:清、君、有、贵、玉。

192、山东济南:庆、林、承、昌。

193、胶州李氏:庆任(梅)云,(长桂)宽(喜宝经)敦宗义,先明支恩,本仁志同,方祚吉正,字传平信,瑞玉成麟。

194、山东黄县:庆、树、少(绍)、国、荣。

195、山东临邑:清树孝友仁,光官发贤良;敬德守旧约,昭密传西昌。

196、山东平度:清、修、鸿、玉。

197、山东枣庄:清允其茂,修建友道……忠厚传家贤。

210、山东青岛:世、炳、常、现、德。

211、山东商河:世奔光元,三连兆同祥,继续永得昌。

212、山东临沂:世大为合传,功正继振兴,宗善保昌繁;孝友家之本,忠清心自安;均和明信义,福庆懋贞元。

213、胶州北乡:世德家实久,伦常瑞咸昌。

214、山东荷泽:世、守、海、孝、存、灵、圣。

215、山东聊城:世守其业,继祖承德。

216、威海远遥:世袭家声振,宏文百代扬;诗书传作统,毓疏佳呈祥;孝友锦得第,芝兰接次芳。

217、山东日照:世、宗、业、义、顺、守

218、烟台李氏:仕、广、兆(天)、克(曰)、学

219、山东淄博:士、敬、德、启。

220、山东莱芜:式、锡(逢)、池、村、列。

221、山东日照:仕有志成,共同为梁;亦家淑善,永继福祥;业京绍武,忠厚延长。

222、山东曹县:师保本正大,文广福先荣。

223、山东章丘:思(长)方中(仲)可,乃曰有成;善良广启,继续永清;光宏宜德,孝闲耀登。

224、山东枣庄:司光宗祖,丙心正良;善成克迪,万世永康。

225、山东临沂:时、尊、先、发、冲。

226、山东郯城:守、道、传、家、远。

227、山东乐陵:守书名大连,辉永世照,三元清巨华。

228、山东临沂:守、振、春、全、红。

229、山东曹县:守忠华大帮,十四保安香。

230、山东鱼台:守卓尔祖贻,延祚运昶滋;克葆宏善念,振国家咸宜;惠和荣光在,忠厚瑞景余;诗书绍宗训,福禄绵胤祺。

231、山东蓬莱:树德文相生,恩广忠信义,万世永昌盛。

232、济南宛平:树、恩、之、永、仁。

233、山东枣庄:树、继、允、向。

234、山东登州:树、林、森、茂、栋。

235、山东莒南:淑维凤学,锡恩少庆连,康幸福同。

236、山东无棣:树、维、志、澜。

237、山东蓬莱:树耀恒克,成德长存。

238、山东肥城:淑玉志恒庆,正甲培秀长;同心怀孝顺,百代作思祥。

239、山东德州:书、振、丙、树。

240、山东青岛:顺、凤、雁、金。

241、山东临沭:太、大、兴、国、祥。

242、济南历城:太、兆、玉、宗、继。

243、山东菏泽:腾、现、坤、效、法、御。

244、山东李氏:天、开、长、守、加。

245、山东莘县:天一传庆广,秀记喜永恩。

246、山东泰安:天、志、振、宝、同。

247、山东济南:廷登贵化荣,温良共简让。

248、山东昌邑:廷东朝珍彦,天公岭效鳯,广守举云,宜向宗志元。

249、山东冠县:亭、建、增、占、文。

250、山东青岛:庭、京、克、发、思、贵、福、勇、华。

251、山东阳古:廷、文、佃、玉、庆。

252、山东冠县:同学付子玉,乃维祖泽鸿;培承献代列,百世庆繁昌;恩惠广永存,万季伦章春。

253、山东龙口:同、宗、本、尊。

254、山东沂水:旺日生远政,华秀玟龄铭,玉传金荣华文嘉。

255、山东胶南:万、景、克、茂。

256、山东宁阳:万群士兆绍,延邦国永振。

257、大连李氏:万世永昌承祖德,百禄是荷振家声;千春久存国祥昭,亿代常在天朝兴。

258、山东济南:万、廷、恩、广、德、佩。

259、山东淄博:王昌同治,安乐恩良。

260、山东李氏:文、朝、述、先、伟。

261、山东南县:文、大、永、万、树、宝、艳。

262、山东李氏:文道庆德幸,洪光照大同。

263、山东泰安:文、德、圣、盛、全。

264、山东莱州:文法生喜,明?元学,仕振长晓。

265、山东李氏:文光化宗考,德修献玉亭。

266、山东枣庄:文、明、传、家、子。

267、山东枣庄:文明传家,孝慈继世。

268、山东莱州:文、喜、明……元、学、仕、振、长、晓。

269、山东利津:文贤义泽长,吉善有余庆。

270、济南历城:文、学、宝、善、延、吉、清。

271、山东聊城:文、玉、林、呈、祥。

272、山东淄博:文章华国,致敬存心。

273、山东日照:为、可、纪、家、乃。

274、山东淄博:维廷(曾)宗治法,述孔执中传;永承隆盛泽,学守作象贤。

275、山东日照:为予衍其绪,宗业宜慎守;忠厚作贻谋,家运乃克久;植基资笃信、敦行尚朴诚;敬共存世泽,懿训栽心铭。

276、山东李氏:五福玉全安,心德兆吉庆,家庭恒广昌。

277、山东青岛;喜、德、吉、世、常。

278、山东聊城:希德维纯佑,钦绍念显宗,高超云雾爱。

279、山东泰安:希培光玉,振宗兴邦;家训敬守,宝善继长;荣华万代,永远传昌。

280、山东宁阳:西、文、培、代、成、永。

281、山东临沂:希、玉、传、嘉。

282、山东泰安:希子士应,思学廷秉,长发其祥,积德存仁,厚兴盛昌世家。

283、山东诸城:希、志、绍、华、永、成。

284、山东莱阳:显、秉、振、大。

285、山东李氏:宪、朝、士、泽、思。

286、枣庄李氏:贤明记祖德,永受天朝恩。

287、山东昌邑:香贵袖发百年春,瑞占恩宏家一新。

288、山东临沂:祥茂广殿恩,松德延石春,必胜元红景,朝振方;庆华均继顺,同乐建太祥,勤家慎义后,欣敬起兰邦……。

289、山东李氏:祥、寿、明、德、玉。

290、山东淄博:兴、崇

291、山东李氏:兴传道学光,先业千秋盛,厚怀大德昌

292、胶州胶西:星、奂、培(或丕)、建(或子)、述。

293、山东济宁:兴继开明,启承发荣;忠孝修德,方正建行;经纶衍续,祥和久恒;隆盛光祖,显耀满庭。

294、山东李氏:心、继、士、维、昌、茂。

295、泰山李氏:行、懋、永、自、守、秉。

296、山东费县:兴、清、春、佩、英。

297、山东潍坊:兴、荫、文、本。

298、山东泰安:兴玉传继广,绍其洪续延。

299、山东单县:续、世、英、才、冉。

300、山东莱阳:绪、作、克、周、广。

301、黄县李氏:学、存、君、子、芳。

302、山东聊城:学、成(德)、保、良。

303、山东梁山:学登生仰彦绪,庆秀法玉中

304、山东诸城:学望醇德,勋志名臣,家声克振,世长新。

305、山东平原:学言曰清德,好之世能长,怀宝崇文宜,克思增来良。

306、山东青州:学、永、临、田、增、景、修

307、山东栖霞:延年益寿;富贵吉祥。

308、山东莱阳:衍奕兆谋,绪祚克周;广集鸿猷,与国咸休;赞修丕业,继承儒宗;呜钟宝鼎,永振家声。

309、山东郓城李氏:养方之自顺学思,尚万永心近效衍。

310、山东郯城:仰先懿训,中孝可传;之子作用,大道乃全。

311、安丘峰山:耀、作、声、德、茂、学。

312、山东泰安:业务方宗,呈弘冀广。

313、山东黄县:懿成振恒兴,佳传明乡。

314、山东古滕:宜风际允桂,提振太丰成;绍宗思道义,守政玉贤良。

315、山东临沂:英、春、长、尊、先、法。

316、山东郯城:荫、慎、永、长。

317、山东长岛:应永德国,芝春成长;秉中志广,景运肇芳(祥)。

318、山东李氏:允继家开正,全星德兴应;兆玉广传贤,成吉大有庆。

319、山东沂南:允克成家,乃传富国;中兴有世,继起在德。

320、山东广饶:永、尚、风、园、明、金。

321、山东肥城:永守文广殿,衍庆道法兴。

322、山东枣庄:永言容宗泰,立本中道生。

323、山东平阴:有士修廷泰,振京佩得衍;金玉(毓)上(尚)连惠,怀月扬中宪。

324、山东梁山:友、玉、兴、德、帮、守。

325、山东李氏:玉昌同治,安乐恩良。

326、山东齐河:玉、长、俊、光。

327、山东高密:玉、福、克、绍、先、哲。

328、山东青州:玉、怀、兆、同、宗、延。

329、潍坊李氏:玉、乐、炳、延、学。

330、山东临朐:浴师宪培法,承钦敬持循广。

331、山东黄县:(玉龙昌秀)守正可,(兰宏蓉)九希丕,恒树同宗本。

332、山东日照:予衍其绪,宗业宜慎守。

333、山东日照:玉兆增树,来延吉宗。

334、山东莒县:元、东、实(钦)、成、作、山、明、永、秀。

335、山东淄博:元芳殿思,谱修传世,家业恒昌;承前启后,万代荣光。

336、山东泰安:元钦逢荣贵,翰墨化鸿章。

337、山东禹城:元若兆思培,基同龙昌兴;毓绪方传泰,永克庆昭明;学修晏鸿仕,正守自康平;福临德广厚,仁善可立成。

338、山东李氏:元善从天广,鸿耕嘉儒诚。

339、山东高密:元宪诒敦迪,嗣府亶毓储;衍祚最隆翼,永传缵厚图。

340、山东东平:曰起清庭,玉作帮(国)宝,去献家祥。

341、山东博兴:月(岳)、士、东、南。

342、山东海阳:悦、信、维、仁、义。

343、山东海阳:悦心惟仁义,淑世崇诗书。

344、山东郓城:悦翼吉庆宗,鸿良习若同;守先广思善,维明道再忠;云汉祥巨龙,怀献新念增;仰兴存树建,效敬永继承。

345、山东济宁:月、兆、兴、克、衍、久。

346、山东周村:月中一润,海晏河清;星辉云斓,樊临伏奕。

347、临沂苍山:云、春、昌、自、学。

348、山东日照:云东佃(殿、华)西,(锡)红(洪)林照(兆)吉祥。

349、山东李氏:云、付、长、兆、广、德、钦。

350、山东淄博:云、田、洪、成、信、行。

351、青州李氏:云、学、长、玉、洪。

352、梁山李氏:云永安桂(广)树(大),梦(开)兰(昌)成(运)……峻峰光辉照,全民庆吉祥。

353、山东章丘鹅庄:云志厥忠[云毓万孝],庆延鸿绪,敦本维良;运际隆盛,哲司呈祥。

354、山东莱州:在、朝、座、钟、铭。

355、山东微山:肇崇思来,忠诚为质,耕读教佳。

356、山东日照:兆其绪宗,业一申首。

357、山东泰安:召、轩、绪、衍、祥。

358、山东临沂:泽、高、举、庆、云、禄,风(音)、林(音)、名(音)、记(音)、祥(音)。

359、山东滕州:泽润民康泰,恩生翰林新。

360、山东平阴:振京佩得衍,金玉(毓)上(尚)连惠,怀月扬中宪。

361、山东黄县:振恕维家远怀忠。

362、山东枣庄:镇存明龄东玉殿,田锡广德会禀文。

363、山东李氏:镇、万、世、贤、孝。

364、山东枣庄:增安传荣炳,国家培文,鸿修永焕。

365、山东济南:正、亮、先、仁、德。

366、山东单县:子守先人(仁)业,家传道德经;五千言尚在,与国庆同兴。

367、山东济南:志春玉岭孟,守保怀庆广。

368、山东即墨:自春云广太,少茂世新传;同真洪古庆,双鹿永长年。

369、山东枣庄:自、敬、兴、广。

370、山东德州:志士鹏连青,长善有永庆。

371、山东临沂:自玉春光,作述克开基;裼洪树炳增,明润东照在,忠泰本焕培。

372、滕州李氏: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春锦永殿庆,德兆士源昌。

373、山东李氏:仲?建淑长朝国,功印庆鸿志然松。

374、山东李氏:忠、西、广、德。

375、山东邹城:忠孝培永,成计文先;凡兴善启,。。。。。。;。。。。。。,红光万年。湖南汝城:忠、信、必、庭、芳、英。

376、山东青岛:忠、兆、先、智。

377、山东接山:忠、振、连、玉、子。

378、山东临沂:宗传公正,纪振兴永,世保昌繁。

379、山东李氏:宗、胜、敬、修、文。

380、山东青州:宗熙先泽远,修积世其昌。

381、山东日照:宗、业、宜、慎、守、永。

382、威海李氏:宗支荣茂,序次广昌。

383、山东东平:春启传德信贤

384、枣庄山亭:福建兴龙照,忠孝传家远

385、山东威海:向阳春先到,德光庆有余。文明传世广,保守震殿庭。

386、菏泽单县:世,云,殿,连,保,家

387、山东曹县:彦明通道,贤世继百春

388、西石榴树大李庄:永、春、生、德、运。

389、桓台新城:元(兆)广兴守,业允可宗,崇法启继,志在开承,,延永锡德,琨宣裕明

390、夏津李氏:承先启后,延庆兆祥;功德允懋,世业乃昌(明永乐年间来自山东莱州府昌邑县)

391、高唐李氏:茂、邵、文、金、洪、保、家、立、华、召。

、功、向。

朝鲜李氏王朝世系表

1太祖李旦 神懿王后(安边韩氏)神德王后(谷山康氏)

2定宗李芳果 太祖子 丰德王后(庆州金氏)

3太宗李芳远 太祖子 元敬

李世民的三子李恪介绍

李恪(619年—653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母杨妃是隋炀帝之女。有同母弟蜀王李愔。其子四人:李仁(李千里)、李玮、李琨、李璄。据史...
点击下载
上一篇:如何取名字?下一篇:谌姓氏怎么读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