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坐拥天下么
如果现在还是皇帝时代的国家,你可以这样问,
从104年以前,我们就进入了共和国时代,
什么叫做坐拥天下,我不懂,
做了皇帝又如何,以朱元璋为例,
屠杀功臣,死了几万人,无人敢反对,
现在呢 ,史书和民间的骂名至今不绝
来 看看朱洪武帝的 狠毒:
朱元璋屠杀功臣始末
朱元璋的所谓洪武功臣的下场无外乎三种,第一是获罪被杀;第二是无罪赐死;第三是侥幸逃脱。而第三种在洪武一朝为数极少,仅仅限于汤和、邓愈、郭英、沐英、耿炳文等几人而已。其中,邓愈早死,儿子还是没有逃过,沐英远镇云南,郭英则因宁妃的缘故,耿炳文虽则逃过暂时,可是,永乐时终难免横死。所以,包里归堆,也只有汤和一个人罢了。
朱元璋若是以功业和规模来论,在宋太祖之上,他之后的两位号称是一时的雄才大略的人物康熙和太祖对朱元璋的评价都不低,康熙本人尽管有借朱元璋缓和民族矛盾的政治意图,但是,如果不是敬佩有加的话,也没有必要对这位胜国太祖说出“治隆唐宋”一类标语口号式的评语,而太祖一向目无余子,唯独对朱元璋情有独衷,想来也不是没有原因的盲目崇拜。
朱元璋出身草莽,当于乱世,适时,群雄并起,情形并不下隋末,朱元璋没有门荫可依,也没有背景可靠,空以徒手夺取天下,所以,他后来以此自骄并非虚夸。朱元璋亲手创立的一些重要的制度以致于影响到近现代,长达五六百年之久,不能不说其人的能力出类拔萃。朱元璋在历代开国帝王中也是以励精图治著称的,他精于政治、目光深邃,在治理国家方面力矫元朝之失,赢得斯民小康的局面,在他执政的三十一年中,百姓得以粗安,诚属难得。然而,很多史家并不以此来买朱元璋的帐,朱元璋虽敬业劳著,可是,获得的评价实在是低的很,至少和他的个人努力不成正比。即使在太祖时代,上层一再拔高朱元璋,但是,仍然可以听到许多来自不同层面的对这位明太祖的冷嘲热讽,太祖死后,大骂朱元璋的作品接连上市,时至今日,朱元璋在人们心目中依旧是面目可憎。为什么呢?除了臭名昭著的八股等封建桎梏以外,就是他晚年的肆意屠杀功臣留给后世的阴影,所以,研究一下洪武功臣的下场对于整体了解朱元璋的为人行政也是一个很好的辅助。
众所周知,朱元璋为了巩固一姓之天下,兴起了两次大规模的政治屠杀,也就是著名的胡蓝党狱,经过这两次集中杀戮之后,活跃在十四世纪中国政坛长达三十年的淮西政治集团土崩瓦解、不复存在。然而,这两次屠杀也只不过是朱元璋杀戮功臣的庞大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章节,并非全部,其实,如果细细读来,朱元璋早在洪武七年就开始有计划的清洗功臣了,只是因为那时候数量较少、手段比较隐蔽、方法比较柔和,所以,并不引人瞩目。
洪武十年之前,朱元璋前后一共杀害了两名功臣,如果把死因不明的刘伯温算上,则有三个。他们是:淮安侯华云龙、德庆侯廖永忠。他们两个人的罪名都是违制。华云龙是因为“据元相脱脱第宅,僭用故元宫中物”得罪,《明史》上没有说明华云龙的死因,只是含糊的说他“未至京,道卒”,但是,也语焉不详的道出了一点细节--“召(华云龙)还,命何文辉往代。”,何文辉是何许人也呢?只要看一下他的在明史的本传就知道了,这是一个和李文忠等人齐名的军事特务,是朱元璋的义子,长年负责代替朱元璋监临统军诸将的类似于后来的锦衣卫头子似的人物,以他这样的身份被派到北平显然是特别具有深意的。据谈迁考证,华云龙是被赐死的,死的也还算是体面,因为随后朱元璋让他的儿子华中接替了侯爵,功臣没有除爵,应该是洪武朝的“善终”。
德庆侯廖永忠是兄弟共同辅佐朱元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廖永忠为朱元璋办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奉命凿沉小明王韩林儿的坐船,给朱元璋解除了后顾之忧,然而,朱元璋为了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居然没有封给廖永忠上赏,当然,理由还是老一套,就是亲近儒生、窥测朕意等。曾几何时,廖永忠几乎杀身于鄱阳湖,朱元璋手书:“功超群将,智迈雄师”赐给廖永忠,而后平蜀,以永忠军功最高,呼之为“傅一廖二”(意为傅友德第一、廖永忠第二),洪武八年,永忠因“僭用龙凤诸不法事,赐死”,五年之后,儿子廖权才被允许袭爵,而廖永忠的孙子廖镛兄弟是方孝孺的弟子,后来奉命劝降方孝孺,不果被杀(理由居然是给方孝孺收尸)。
朱元璋本人出身微寒,深知民间疾苦,所以,比较痛恨官吏违反的事情,他执政期间处分贪污、挪用、空英盗饷等罪行最重,不惜以骇人听闻的剥皮实草置之。因而,即使功臣如傅友德、周德兴等人以功乱法也是朱元璋不能容忍的,朱元璋自己的驸马因为乱法而被处死,因此,其他人更加不在话下。可是,唯独像所谓的僭越龙凤这一类的事情最为模糊,类似于莫须有,比如后来明成祖嫉恨耿炳文,就指使陈瑛以这样的罪名揭发耿炳文,以致于炳文自杀,可见,这种罪名其实完全可以说是欲加之罪,和朱亮祖等人的罪过有本质的区别。不过,联系到华云龙赐死当年朱元璋颁发的《资世通训》中警告臣僚,“勿欺、勿蔽”的话语时也就不难理解廖永忠和华云龙的取死之道了。
刘伯温的死是比较离奇的,刘伯温和杨宪都是淮西集团的眼中钉,所以,刘伯温虽以大功,止封伯爵,而且,在洪武初年就致仕还乡了。按照朱元璋和刘伯温的次子刘璟的对话,刘伯温是死在胡惟庸的手中,但是,洪武八年,刘伯温死的时候,胡惟庸正是宠信正垄如日中天,刘伯温之入京的原因按照明史的说法是胡惟庸离间朱元璋造成的,但是,明史作者同时比较晦涩的指出:“帝虽不罪基(刘伯温),然颇为所动,遂夺基禄。基惧入谢,乃留京,不敢归。”刘伯温活着的时候就被夺取爵位,处分显然相当严重,刘伯温佐命朱元璋,屡出奇谋,朱元璋当然不能不考虑他的存在的合理性和非合理性的比例。而刘伯温能够受之胡惟庸推荐的医生之药而不疑,自然是医生来的有背景。这点,刘伯温自己有过预见:“我欲为遗表,惟庸在,无益也。惟庸败后,上必思我,有所问,以是密奏之。”所以,刘伯温的后人见到朱元璋从来只提胡惟庸的毛病,一语不及朱元璋,联系到后来的徐达、李文忠的死因之蹊跷,得证刘伯温之死也应该不是胡惟庸这一层面人物能够下手解决的了的。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一直以元朝的弊政作为提醒自己的名言,他多次表态说:“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明太祖实录》卷五九)从朱元璋称吴王时期,李善长、徐达就是中书省的右左丞相,但是,到了开国后的洪武四年,朱元璋让李善长致仕,徐达虽然还一直兼任着中书省的丞相,但是,徐长年领兵在外,并不参与朝政,这时,朱元璋的亲信是汪广洋、杨宪这几个人,随后,杨宪被淮西集团构陷遭杀头,汪广洋成为朱元璋的实际办事的丞相,朱元璋把他比作张良一流的人物。此时,胡惟庸进入了宰执的行列。
胡惟庸是在朱元璋起兵后的第三年投靠的朱元璋,他是安徽定远人,是淮西集团核心的籍贯,李善长也是定远人,沐英也是定远人,当时有人写诗比喻淮西集团是:马上短衣多楚客,城中高髻半淮人。胡惟庸在朱元璋手下混了十二年也才做到县主簿,但是,后来由于李善长的援引,很快被提拔到了中书省参知政事,而后又代替汪广洋出任中书省左丞,杨宪死后,胡惟庸逐步得宠,朱元璋问策于刘伯温关于宰相的人选时已经把胡惟庸列在其中,这还是洪武三年之前的事情,可见,胡惟庸当时在朱元璋的眼中的地位了。
但是,包括胡惟庸、李善长在内都不明白朱元璋的本意,朱元璋其实早就不想设置宰相了,他之所以让李善长罢相,贬逐汪广洋,并不是为了给胡惟庸腾出空间,而是给自己兼任宰相制造口实,这点只有聪明的汪广洋读懂了,所以,朱元璋让他回来做右丞相以钳制胡惟庸的时候,汪广洋只是喝酒,不问政务,联系到汪广洋之前的“屡献忠谋”,几乎很难令人理解,而实际上,汪广洋看透了朱元璋的本意,也正为此,朱元璋后来才下决心整死汪广洋。
胡惟庸之所以被提拔重用,并不完全是李善长的功劳,朱元璋在用人行政上从来都是不肯假手与人的,何况像宰相这样重要的位置,朱元璋虽然依靠淮西集团起家,但是,一旦大功告成,这个羽翼丰满的政治军事集团就成为朱元璋在背的芒刺,必欲除之而后快。李善长是淮西集团的文臣的头子,经年经营地盘,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政治势力,所以,朱元璋虽然口头上说善长“功甚大,宜进封大国。”而暗中则指使汪广洋、陈宁弹劾李善长,败坏李善长的政治声誉。胡惟庸不过是朱元璋原来帐下的一个文书,朱元璋正是看中了胡惟庸并无党羽而且又是李善长阵营的力量,才决定把胡惟庸抬起来以制约善长的,然而,他没有想到胡惟庸居然不能体会皇帝的本意不过是想把宰相变成高级秘书、帮办的宏伟战略意图,反而加紧和李善长搞好个人关系,这让朱元璋不能不紧张,不能不恼火,不能不重视了。史称胡惟庸“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胡惟庸的所作所为和朱元璋的骨子里的的指导思想“至尊之位,操可致之权,赏罚予夺,得以自专”已经完全南辕北辙了,皇帝不杀他已经不行了,有点时不我待的感觉。
朱元璋的步骤很紧凑,先是杀了他一直觉得不对劲的汪广洋,然后让涂节上表告变,说是胡惟庸联络陈宁等人准备造反,就此杀掉了一大批功臣宿旧,包括依附胡惟庸的官员和六部官属。大小官员被处死者多至一万五千余人,而后在洪武十九年穷治胡党,竟然编造出了胡惟庸通倭的证据,就此又杀了唐胜宗、陆仲亨、费聚、赵庸,最后连李善长也成了胡党最后的党徒。其中,吉安侯陆仲亨十七岁开始追随朱元璋起义,朱元璋说他是“此我初起时腹心股肱也”,而后在所谓的谋反审讯过程中,朱元璋明明知道陆仲亨并不是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大逆不道,仍然自己编造了一个借口说:“朕每怪其居贵位有忧色”这简直就是莫须有的罪名了。平凉侯费聚连儿子费超的命都给朱元璋赔进去了,反过头来还要被朱元璋说是胡党,朱元璋说费聚是“聚曩使姑苏不称旨,朕尝詈责,遂欲反耶!”陈年的老帐都翻了出来,可见,费聚不死都不行。这点就是《明史》作者都看不过眼去。
在胡惟庸死后,朱元璋毅然废除了丞相制度,暴露出他蓄谋已久的真实想法。
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虽然和胡惟庸有姻亲的关系,但是,并没有把李善长牵连进来,只是贬斥了李存义而已,但是,李善长不知是什么缘故居然没有谢恩,这让朱元璋老大的不快活,联系到洪武初年李善长的种种骄横的做法,朱元璋准备对李善长动手了。
对付李善长这样的功臣第一,自然不能向对付胡惟庸那样简单,偏偏李善长因为建造府邸的缘故向汤和借了三百人使用,让汤和给告发了,善长又给丁斌求情,这让朱元璋抓住了把柄,用严酷的刑讯逼供丁斌,得出了李存义奉了胡惟庸的口信请李善长加入谋反同盟的所谓的证据,还有李善长不举报胡惟庸交通倭寇的旁证,总之,一个家奴居然把主人在密室内说的话都举到了御前。
朱元璋这样才从容的下命令说: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然而,还是不杀善长,直到有司说星变,需要杀大臣消灾,于是,善长为了朱元璋做了最后一次贡献,全家七十多口人同时被杀,李善长时年已经是七十七岁的人了,赐死给予全尸,算是朱元璋对这位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的“与陛下同心,出万死以取天下,勋臣第一,生封公,死封王,男尚公主,亲戚拜官,人臣之分极矣”的多次称之为“赛萧何”的最大的功臣的酬劳。
李善长冤死之后,郎中王国用上表抗言,以朱元璋的暴烈的性格也竟然是理屈词穷,无言以对。
胡惟庸一案标志着淮西集团文官势力的基本铲除殆荆下面的目标就是武将势力了。
明初武将的首领是徐达、常遇春,洪武三年之后,经常统兵在外,剿灭北元势力的也就是徐达、李文忠、邓愈、汤和、冯胜等人,洪武十八年,徐达、李文忠死后,克靖沙漠的基本就是冯胜、傅友德、蓝玉三人了。其中,蓝玉成为明太祖朱元璋晚年的军事上的主要助手,朱元璋把他比作卫青,可见,信任之专,宠遇之拢然而,也就是因为这个开平王常遇春的内弟、淮西集团军事首领,在朱元璋临死前的几年中,竟然掀起了一起比之胡惟庸一案更大的政治谋杀案。原因自然是比较复杂的。
蓝玉本人,史称:“饶勇略,有大将才。中山、开平既没,数总大军,多立功。”特别是在洪武二十一年,蓝玉大败元军于捕鱼儿海,“杀太尉蛮子等,降其众。元主与太子天保奴数十骑遁去。玉以精骑追之,不及。获其次子地保奴、妃、公主以下百余人。又追获吴王朵儿只、代王达里麻及平章以下官属三千人,男女七万七千余人,并宝玺、符敕金牌、金银印诸物,马驼牛羊十五万余。焚其甲仗蓄积无算。奏捷京师,”这是明朝建国之后对北元取得具有决定意义的关键一战,至此,北元一蹶不振,不敢再与明朝正面相较于北方。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2年)元降将月鲁帖木儿在建昌起兵反。蓝玉领兵平乱,擒月鲁帖木儿父子,送京师处斩,进封太子太傅。蓝玉早年追随沐英、傅友德、冯胜等人或定云南、或平蜀中、或征沙漠,军功显赫无比,朱元璋以大将军冯胜获罪在军中任蓝玉为大将军,恩比徐达、常遇春。但是,蓝玉本人是一个赳赳武夫,对待朱元璋的宠信显然估计不足,以为可以就此子孙万代了,所以,经常暴露出功臣素有的骄纵来,“黜陟将校,进止自专”,平北归来,就有人告发蓝玉元妃,又闯喜峰口,蓝玉以军功最大,封为太傅,本人居然说:难道我不配做太师吗?蓝玉的干儿子实在太多,这和元末的起义军的传统有关,朱元璋的干儿子据说就有数十人之多,关键是蓝玉的这些义子平素狗仗人势,四处惹是生非,御史告发他们,蓝玉一怒之下把御史给赶跑了。朱元璋曾经在颁发给蓝玉的铁券中写进了蓝玉的不法之事,在于警告蓝玉安守人臣之分,但是,蓝玉并没有重视起来,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死,皇长孙朱允炆孱弱,朱元璋开始对功臣的存在倍感不爽起来,而这时候,一贯干犯法度的蓝玉成为首当其冲的靶子。
早在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一案初起时,朱元璋就开始有计划的诛杀武将了,只是还没有大规模的铺开而已,洪武二十三年先后杀了陆仲亨、费聚等人之后,朱元璋的态度已经相当明显,特别是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借故儿子不法杀害老朋友江夏侯周德兴一事在功臣中引起很大的波澜,在朱元璋的老乡和朋友中,幼年和朱元璋关系最好的就是周德兴和汤和,周德兴年长,朱元璋呼之为兄,洪武十四年五溪蛮乱,朱元璋不顾周德兴年高,仍然请周德兴出面,还给周德兴戴了一顶高帽子,说德兴是马援和赵充国,后来,福建有事,朱元璋又找到周德兴,说的更加恳切,“福建功未竟,卿虽老,尚勉为朕行”,结果,周德兴仍然不免赐死的下场,即使是这样,蓝玉也没有感觉到朱元璋的屠刀正在逼进自己。当然,朱元璋并不会因为蓝玉的浑然不觉而放弃屠杀。相反,则加快了屠杀的步伐。
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受命告发蓝玉蓝玉在私第蓄养家奴披甲,将有变。又拘审元将纳哈出之子察罕,追讯蒙古降将与蓝玉来往事。朱元璋以谋反罪将蓝玉处以磔刑,牵连到十三侯、二伯,前后诛杀二万余人,军中为之一空。和胡惟庸一案同样编造了里通外寇的所谓证据,而编造的手法比之胡惟庸一案更差,在明末谷应泰所著的《明史纪事本末》中就公开怀疑蓝玉的谋反的真实性,谷应泰指出蓝玉之死是由于朱元璋“遂疑尾大之图”属于“傅会难明之事”,最为朱元璋隐讳的《明史》作者也不相信蓝玉的谋反,仍把蓝玉归入本传系列,而没有像胡惟庸那样列入奸臣传中。
蓝玉死后不久,定远侯王弼就对傅友德说:帝晚岁峻诛杀,我辈几无噍类矣。结果,谈话被朱元璋侦知,王弼赐死。王弼人称“双刀王”,骁勇善战、万夫莫当,连常遇春都对他敬礼有加,女儿嫁给朱元璋的儿子楚王,以亲家的身份犹不能免于一死。王弼死后,朱元璋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的把最后的两员功勋赫赫的名将冯胜和傅友德也给杀了。傅友德其人能征惯战、为诸将之冠,曾经三易其主(刘福通、明玉珍、陈友谅),最后选择跟定朱元璋,史称傅友德“喑哑跳荡,身冒百死。自偏裨至大将,每战必先士卒。虽被创,战益力。”先后从徐达、冯胜等人平定云南、四川,功勋卓著。儿子尚公主,女儿做了皇帝的孙子媳妇,阖门贵重,然而,傅友德做梦也没有想到蓝玉死后不久,他就被架到了肉案之上,成为朱元璋杀戮的对象。傅友德之死在明朝内部也被视作是冤假错案,后来,在明孝宗的时候,身为亲王的晋王亲自给皇帝上书要求给傅友德平反,但是,没有获准,直到南明弘光时才给予平反,而这时明朝已经接近灭亡了。
冯胜和他的兄长冯国用一起跟随朱元璋起兵,是有名的宿将,“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仅次于徐达、常遇春。后来因为在征讨北元的过程中获罪归第,朱元璋大杀功臣时,冯胜不自安,来南京见朱元璋,朱元璋安慰他,哪知道,转过头来竟然也赐死。明初开国六位公爵,徐达、常遇春(实际是他儿子常茂)、邓愈、冯胜、李文忠、李善长,如果徐达坐实被暗杀的话,那么,这六个人除了邓愈早死之外,可以说无一善终。而冯胜之死最为蹊跷,连《明史》那样回护朱元璋的都不得不说“太祖春秋高,多猜忌。胜功最多,数以细故失帝意”,这样看来,冯胜既不是陷于胡蓝党狱,也不是其他的骄横不法,实在是朱元璋找茬杀人罢了。所以,谈迁在谈及冯胜之死时不无惋惜的说:“去傅友德之死才两月,开边之猛将尽矣”冯胜和傅友德一样直到南明时期才给予昭雪。其时已经几百年过去了。
此外,我们再来看看号称是“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的中山王徐达的下场,徐达是被朱元璋难得在称帝之后仍然呼之为兄的功臣,徐达本人一直非常谨慎,胡惟庸想和他攀附,徐达都避之唯恐不及,所以,朱元璋对他赏赐最厚,徐达三个女儿,长女为朱棣的皇后,次代王妃,次安王妃。长子辉祖封魏国公、袭爵,幼子增寿因为给朱棣通风报信死于建文帝之手被追封定国公,一门二公,有明一代也就徐达一家。徐达死于洪武十八年,有一种一直以来流行的说法是徐达患病不能吃蒸物,朱元璋知道以后故意赐给徐达吃蒸鹅,结果,疽发身死。虽然,这个说法不见诸于正史,但是,历来的明史专家对此都不敢轻易否定,包括吴晗在被暗示的情况下修改了自己的著作《朱元璋传》之后的再版中仍然没有放弃这个说法。
如果我们来看看刘伯温和李文忠、朱文正的死因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史家一直不肯放弃这个说法的原因了,刘伯温之死我已经提到过,明太祖、明成祖两代对刘伯温的事情一直心存愧疚本身就说明刘伯温死因不是正常的,而且,皇帝本身也是知道的。刘伯温的伯爵是及身而止的,不世袭,但是,朱元璋却大发慈悲,让刘伯温子孙世袭,明成祖朱棣被刘伯温的次子刘璟指着鼻子骂作:“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可是,当有司准备籍没刘璟全家时,明成祖却不允许,这在发明瓜蔓抄的朱棣真是不可思议,更是不可思议的是一生都效法朱棣的嘉靖皇帝朱厚熜居然把刘伯温的位置抬高到徐达同列,封为太师。
李文忠是朱元璋顶顶亲信的人了,不仅是外甥还是义子,数总兵权、多领征伐,国初封为曹国公,死后追封郡王、配享太庙。李文忠其人“恂恂若儒者”,亲近读书人,曾经多次劝阻朱元璋“少诛戮,又谏帝征日本,及言宦者过盛,非天子不近刑人之义”惹得朱元璋不高兴,洪武十六年,李文忠患病,朱元璋让淮安侯华中护理医药(华云龙的儿子),结果,才几个月的功夫李文忠病死了。朱元璋大怒“诸医并妻子皆斩”,淮安侯华中也被责罚,继而杀掉。历来史家就指出朱元璋之杀华中是杀人灭口,《明史·李文忠传》中说,“帝疑中毒之,贬中爵,放其家属于建昌卫”,试想一下,华中位在李文忠之下,年辈也在李文忠之下,从来没有恩怨纠缠,何以要毒死李文忠呢?这里面至少披露出一点就是李文忠不是正常死亡。只不过没有交待杀害李文忠的凶手是华中还是朱元璋,但是,明眼人一看便知,所以,吴晗在著作中称李文忠死于朱元璋之手,并非虚妄。而侄子朱文正,明史没有明言他的死因,但是,从记载来看也非善终,所以,史家一般都取文正死于鞭刑,类同朱亮祖。
功臣中唯一得以保全首领的就是汤和,汤和为人直爽,但是,并不愚笨,他自认功劳远在邓愈之上,但是,酬庸却在邓愈之下,所以,借着喝酒的时候,向朱元璋发牢骚,自谓“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后来发觉朱元璋不愿同功臣始终,所以,立刻敛容谢罪,态度一直非常恭顺,特别是徐达、李文忠死后,汤和自解兵权,再加上揭发李善长立功,所以,死后封为郡王,享受李文忠一样的待遇。不过,以汤和的谨守如果不是在洪武二十八年这个关键的年份上死掉,恐怕也不见得一定能死于枕上。这点从汤和的后裔自汤和死后居然四十年不得袭爵的结果就能看出来了。汤和的爵位直到孝宗时才录以世袭指挥使,嘉靖十一年也才奉还侯爵。武将中还有一人也是比较幸运的,那就是沐英,不过,都是因为西南军务紧要,离不开亲信,所以,朱元璋才放手让沐英世领云南,为明朝之屏藩。
再有,明史中记载宋濂的死因是病故,因为得力于马皇后的担保,而谈迁在《国榷》中则记为自杀(《国榷》卷七)。清代学者赵翼说朱元璋:“借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举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可谓定评。司马温公在《资治通鉴》中关于杨坚的评论基本取自《隋书》,因为他看不惯杨坚对待功臣的做法,假如温公活到明代之后再来修史,岂不是要给朱元璋的所作所为气死了。
朱元璋建国以后,封了6公28侯。为了表彰他们为建国做出的贡献,老朱特地打造了30多块免死金牌,其中李善长甚至拿了两块回家。
那么这些免死金牌真的让他们免死了吗?不好意思,别说只拿了一块的了,就连李善长这种有两块免死金牌傍身的人都被灭了族。
老朱办事有一个特点,要么不宰了你,要宰就把你家宰绝户了。为啥?免得给后世子孙留下麻烦啊!那时候李善长都77岁了,退休十来年了,还被老朱拖出来宰了全家71口人。
由此可见,就算手握免死金牌,也未必能逃得出朱元璋的手掌心。孙悟空本事再大,也逃不出如来佛的五指山嘛!那么有哪些人是躲过了老朱的屠刀的呢?
一、6位公爵之中,没被老朱清算的占一半。
公爵是老朱给臣子们的最高爵位,明朝刚开国那会儿,老朱很高兴,按照大家的功劳,选出了6位功臣授予公爵。他们分别是:
宣国公李善长、信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宣国公李善长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他被老朱给灭了族。
信国公徐达,善终。至少从正史上来看是善终。 可也有流言,认为朱元璋明知道徐达背后生疮,还要给他送一只烧鹅过去,结果徐达吃烧鹅吃死了。可信度不高,有抹黑老朱的嫌疑。所以徐达应该是没有受到清算,他的子孙后代在有明一代一直富贵如初。
郑国公常遇春,英年早逝,还没赶得上开国受封就去世了,所以他儿子常茂顶替了他的爵位。 常茂是个普通人,跟这帮公爵不是一个档次的,所以躲过一劫。他们家的子孙一直到明朝末年都享受着荣华富贵。
曹国公李文忠,是老朱的外甥,这孩子打小就跟着老朱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再加上他是老朱的亲外甥,待遇自然不一样。 所以在洪武十七年,年仅46岁的李文忠病逝,算是善终了。老朱觉得那些给李文忠治病的医生有下毒的嫌疑,所以把他们全家都给灭了。顺便带一句,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就是那个把朱允炆给坑了的家伙。
宋国公冯胜,朱元璋实在是找不到什么理由杀他,但是因为冯胜的功劳太大,这让老朱心里很不放心,所以就在杀掉蓝玉之后,解除了冯胜的兵权。 2年后毫无理由地把冯胜给赐死了。不过冯胜的子孙后代没有受到牵连。
卫国公邓愈,去世时间太早,洪武十年的时候老朱还算正常,所以邓愈属于善终。 可问题是邓愈的儿子邓镇娶了李善长的外孙女做媳妇儿,结果被李善长给牵连了,所以被老朱给宰了。
总体来说,这6位公爵中,真正在开国后,活着且没有被老朱清算的有徐达、邓愈、李文忠。 剩下的李善长和冯胜都被灭了,至于常遇春可惜没能活到建国。
二、28位侯爵中,没被老朱清算的不多。
除了公爵,侯爵自然也是非常高的爵位了。这些人相当于前期投资,到了建国以后就拿分红了。因此老朱一口气封了28个侯爵,他们分别是:
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龙、顾时、耿炳文、陈德、郭兴、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桢、赵席、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璟、康铎、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黄彬、曹良臣、梅思祖、陆聚。
那么这里面有多少人是得以善终的呢?
汤和被封为中山侯,其实有点儿委屈人家了。按照汤和的资历,至少也能封个公爵。或许是老朱在保护他吧,汤和的结局是善终,还在老家过了6年逍遥自在的养老生活。
唐胜宗被封为延安侯,被打成了胡惟庸同党,所以被杀。
陆仲亨被封为吉安侯,也被认为是胡惟庸同党,因此被杀。
周德兴被封为江夏侯,他就比较倒霉了,因为他儿子周骥勾搭宫中的宫女,所以他受到牵连,结果被老朱给宰了。
华云龙被封为淮安侯,在洪武七年,华云龙就被人弹劾,曾擅自居住过元朝宰相脱脱的府邸,甚至用过元朝宫中的御用之物。老朱当时还没犯病,只是把华云龙喊回来想要问几句话,结果这哥们居然死在了路上。
顾时被封为济宁侯,在洪武二十年去世。幸亏去世得早,洪武二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这哥们居然是胡惟庸一派的核心成员。因此他儿子就倒霉了,4个儿子全被老朱宰了。
耿炳文被封为长兴侯,他躲过了老朱的清算,还给建文帝朱允炆打了一段时间仗。可惜朱棣没能放过他。躲得过老子,躲不过儿子。朱棣登基第二年,耿炳文被人弹劾,因此畏罪自尽。
陈德被封为临江侯,他在洪武十一年就去世了。躲过一劫,不过胡惟庸案爆发以后,这哥们还被连累上了,爵位被老朱给削了。
郭兴被封为巩昌侯,在洪武十七年去世。去世后被牵扯进胡惟庸案,所以爵位被削了。
王志被封为六安侯,洪武十九年去世。也被追论为胡惟庸一党。
郑遇春被封为荥阳侯,卷入胡惟庸案,被老朱杀了。
费聚被封为平凉侯,同样卷入胡惟庸案,被杀。
吴良被封为江阴侯,洪武十四年去世,善终。
吴桢是吴良的弟弟,被封为靖海侯,洪武十二年去世。后被追论为胡惟庸一党,因此被削爵。
赵席活到了建文二年,是战死,没有被清算。
廖永忠被封为德庆侯,洪武八年,擅自动用龙凤器物,被老朱赐死。
俞通源被封为南安侯,洪武二十二年去世,第二年就被追论为胡惟庸一派,削去爵位。
华高被封为广德侯,洪武四年早逝。
杨璟被封为营阳侯,这个就传奇了洪武十五年炸死,躲过一劫。朱棣起兵后,他又跟着朱棣混,结果战死。
康铎是康茂才的儿子,因为康茂才早逝,所以康铎继承父亲爵位蕲春侯,洪武十五年去世,善终。
朱亮祖被封为永嘉侯,因胡惟庸案被杀。
傅友德被封为颍川侯,洪武二十七年被老朱给宰了,这是老朱在给朱允炆铺路。
胡美,朱元璋的老丈人,卷入胡惟庸案,且有*乱后宫的嫌疑,因此被赐死。
韩政被封为东平侯,洪武十一年去世,善终。
黄彬被封为宜春侯,因胡惟庸案被赐死。
曹良臣被封为宣宁侯,洪武五年战死沙场,没有被清算。
梅思祖被封为汝南侯,洪武十五年去世,事后被追论为胡惟庸党羽,全家被老朱宰了。
陆聚被封为河南侯,卷入胡惟庸案被老朱宰了。
总结:34位功臣多数被老朱清算了。
以上便是明朝开国28侯爵的大致结局,这里面需要划分为三个档次。
所以开国34位功臣中,被老朱清算的有22位,剩下12位善终。 这概率似乎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难怪有人要抹黑老朱,想把那12位也算进被清算的行列中了。
参考资料:
明初的开国功臣,从历朝历代来说,算是命运比较悲惨的。这些人为了驱逐蒙元尽心尽力,为了大明江山的建立鞠躬尽瘁。开国之初,朱元璋大封功臣,希望能与他们善始善终,共享富贵。
但是随着功臣们本身的腐化堕落,以及淮西勋贵和太子党之间的斗争,乃至于朱元璋为了皇太孙朱允炆顺利登基铺路,能够在洪武朝保持富贵的开国功臣微乎其微。今天笔者就结合史料,来看一看到底有哪些功臣躲过了朱元璋的疑心与猜忌。笔者把这类人划为四大类:
第一类:本人善终,子孙袭封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二月,太傅、魏国公徐达去世,享年54岁。徐达之死,当然是善终,野史中的“烧鹅致死”是站不住脚的。原因很简单,当时北元王廷尚在,徐达本人每年都要在南京和北平之间春去冬来,目的就是备边。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难道失心疯了要杀掉大明第一武臣?没有任何逻辑可言嘛。
徐达死后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又于功臣庙塑像岁时致祭。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十月,徐达长子徐辉祖袭封魏国公。在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战争中,徐辉祖忠于建文帝朱允炆,一直战斗到南京城破的最后一刻。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徐辉祖去世,至死也没有归顺朱棣。当年七月,其子徐钦袭封魏国公。此后魏国公一爵与大明共始共终,直到明朝灭亡为止。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三月,朱元璋的亲外甥、曹国公李文忠去世,享年46岁。李文忠能够名利开国六公爵,全是靠着自己的战功,而非和皇帝陛下的亲戚关系。和徐达的情况相仿,李文忠也不太可能是被朱元璋派人害死。老朱这人是很重亲情的,故意害死外甥的事情,他做不出来。李文忠死后追封岐阳王,谥武靖,老朱亲自写了祭文,并且对外甥给予了高度评价:
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四月,李文忠长子李景隆袭封曹国公。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册封朱允炆为皇太孙后,朱元璋为其设立东宫官属,曹国公李景隆被封为太子太傅。在洪武朝末年,这位曹国公极得朱元璋信任,可惜他在靖难战争中的表现实在是一言难尽。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李景隆打开金川门将朱棣大军放进南京城,随即在新帝登基后受到了表面上的重用。但是他风光没几年,就在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被削爵圈禁,并于永乐末年去世。
明世宗嘉靖年间,李景隆六世孙李性被封为世袭临淮侯,其后代一直承袭至明朝灭亡。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六月,西平侯沐英去世,享年48岁。沐英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养子,不但深受信任,而且能力出众。当年和傅友德、蓝玉一起平定云南后,沐英便奉旨留镇,朱元璋曾经亲口夸奖 “使吾无西南之忧者,英之功也” 。
按理侯爵死后追封公爵,但鉴于沐英的功劳和特殊身份,朱元璋特旨追封其为黔宁王,谥昭靖。当年十月,沐英长子沐春袭封西平侯。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沐春在军中去世,因其无子,由其弟沐晟袭封西平侯。凭借着在收复安南战役中的出色表现,沐晟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七月进封黔国公。黔国公家族同样与明朝共存亡,末代黔国公沐天波更是为了大明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沐家与老朱家,可谓是两不相负。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十一月,江阴侯吴良去世,享年58岁。朱元璋追封其为江国公,谥襄烈。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五月,吴良之子吴高袭封江阴侯。吴良是朱元璋第七子齐王朱榑的岳父,居然没有在李善长和蓝玉两个大案中受到牵连,看来和他当年坚守江阴十年,没有党羽有关。
靖难战争中吴高在辽东对抗朱棣,被朱棣设反间计成功,结果让建文帝把吴高贬到广西。朱棣登基之后不计前嫌,重新启用吴高,将其派到河南、陕西整肃兵备,抚安军民。此后又镇守大同,为稳定边疆做出了贡献。可惜吴高在永乐十二年朱棣第二次北伐班师的时候“称疾不朝”,得罪了皇帝。终于在当年因言官弹劾,被除爵废为庶人。
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十月,安陆侯吴复在云南去世。朱元璋将其遗体运回南京安葬,并追封其为黔国公,谥威毅。
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四月,吴复之子吴杰袭封安陆侯。朱棣起兵之后,吴杰领军与之在白沟河大战中失利,结果被建文帝夺爵,贬为南宁卫指挥使。朱棣登基之后,吴杰之子吴璟请求袭爵,遭皇帝拒绝。一直到弘治十八年,明孝宗才下旨让吴复的后代世袭千户。堂堂开国侯爵,后代如此下场,也是令人唏嘘。
第二类:本人熬到朱元璋去世耿炳文,凤阳人。其父耿君用是跟随朱元璋渡江的元老,战死之后耿炳文袭职。当朱元璋与张士诚争雄的时候,耿炳文镇守长兴十年,使张士诚不能进一步,可谓功大。此后朱元璋更是以长兴为其爵名,可见其功。
耿炳文成为少数活过洪武朝的勋贵,主要在于他是为数不多没有拉帮结派的功臣,这和他戍守长兴十年有关。此外耿炳文没有和朱元璋本人结亲,反而和太子朱标是亲家,这反过来也确保了他的安全。
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后,耿炳文率军北伐,据考证在真定之战中战死殉国。其子驸马都尉耿璇在南京陷落后惨遭杀害,长兴侯的爵位也就此削除。
郭英是朱元璋的老乡,长时间担任老朱本人的贴身护卫,可谓是最受信任之人。长子郭镇为驸马都尉,娶朱元璋第十二女永嘉公主。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太祖第十五子辽王朱植,另一个嫁给了第二十四子郢王朱栋。
因为“忠诚”和“谨慎”,郭英被选为辅佐太孙朱允炆的重臣,此后在靖难战争中与朱棣多次交战,因而结仇。朱棣登基后,郭英 “罢归第” ,不久即去世。此后武定侯的爵位空缺了二十年,直到仁宗登基才在郭贵妃的斡旋下重新恢复。
第三类:本人善终,子孙未袭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八月,信国公汤和在凤阳老家去世,享年70岁。汤和作为开国元老,之所以能够躲过几次大屠杀,根本原因在于:其一、他是朱元璋的幼年伙伴,君臣间感情深厚。其二、汤和早早卸下兵权,识时务且身体不好。其三、汤和的女婿鲁王朱檀早逝,对皇权没有威胁。
汤和死后追封东瓯王,谥襄武。赐葬凤阳曹山之原,塑像于功臣庙岁时致祭。汤和的长子汤鼎死在他之前,孙子汤晟年幼尚未袭爵。而等到靖难战争后,朱棣对洪武功臣后裔进行了一番大梳理,汤家的信国公爵位就此失传。
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三月,德庆侯廖永忠去世,享年53岁。廖永忠因为 “僭用龙凤诸不法事” ,一向被认为是遭朱元璋赐死,也有说因为他当年淹死小明王,所以现在老朱把他灭口。这两个说法都有疑问,若是赐死,德庆侯的爵位不会流传下来。至于灭口,小明王都死了多少年了,何至于现在想起来灭口。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四月,廖永忠长子廖权袭封德庆侯。此后随傅友德征讨云南,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四月去世。死后其子廖镛却没有被允许袭爵,只封了一个散骑舍人。靖难之后,廖镛因收葬其师方孝孺遗骨而被杀,其弟廖钺则被罚充军。
康铎是大都督府同知康茂才之子,其父死于第一次大封功臣的三个月前,故而由康铎获封蕲春侯。康铎从小就入侍皇太子读书大本堂,此后又跟随颖国公傅友德一起南征云南。本该前途不可限量的他却于洪武十五年在军中去世,年仅23岁。朱元璋显然对康家非常厚爱,康铎死后也被追封为蕲国公,谥忠愍。
但是康铎的嫡子康渊 “坐事革冠服,勒居山西,遂不得嗣。” 此事究竟发生在洪武朝还朱允炆建文朝,未得其详。到了明孝宗弘治年间,康茂才的后人被封为世袭千户。
据《明史》记载,张龙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在老家凤阳去世。其子张麟是朱元璋第八女福清公主的驸马,但死于张龙之前。建文年间,张龙之孙张杰袭封凤翔侯,但是在朱棣登基后被废去爵位。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七月,东川侯胡海去世,享年63岁。
胡海长子龙虎卫指挥使胡斌,在从征云南时阵亡。次子胡玉在洪武二十六年之时坐蓝党处死。第三子胡观为太祖十一女南康公主驸马。靖难战争时,胡观曾率军对抗朱棣,事后遭到清算。
此后在明英宗时代,南康公主曾为胡观之子胡忠请嗣封东川侯,未获允许,最终只封胡忠为孝陵卫指挥佥事。
第四类:本人善终,子孙遭殃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十一月,卫国公邓愈在班师途中于寿春去世,享年41岁。棺柩回到南京之时,朱元璋亲自到三山门临奠,追封宁河王,谥武顺。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三月,邓愈长子邓镇改封申国公(当时朱元璋第十五子朱植被封为卫王,因此邓镇改封申国公)。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李善长案爆发,申国公邓镇作为李善长的外孙女婿受到牵连,被一并处死,爵位削除。
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六月,淮安侯华云龙在北平返回南京的途中去世。由于此前有人弹劾华云龙擅自居住于前元丞相脱脱的府邸,还越级享用元朝宫中的物品,朱元璋一怒之下并没有对其追封赐谥。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十一月,华云龙之子华中袭封淮安侯。但由于李文忠之死,朱元璋认为华中侍疾不力,将其夺爵贬斥。李善长一案后,华中被追论为胡党,淮安侯爵位废除。
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十一月,济宁侯顾时在镇守北平的任上去世,享年46岁。次年二月,其棺柩归葬南京,朱元璋追封其为滕国公,谥襄靖。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三月,顾时之子顾敬袭封济宁侯。洪武二十三年在李善长一案中被打为胡党处死,济宁侯爵位废除。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十一月,临江侯陈德在凤阳老家去世。朱元璋追封其为杞国公,谥定襄。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五月,陈德之子陈镛袭封临江侯。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六月,临江侯陈镛在北征纳哈出一役中不幸殉国。洪武二十三年在李善长一案中被打为胡党,临江侯爵位废除。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十一月,巩昌侯郭子兴去世,享年54岁。朱元璋追封其为陕国公,谥宣武。
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十月,郭子兴之子郭振袭封巩昌侯。洪武二十三年在李善长一案中被打为胡党处死,巩昌侯爵位废除。
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八月,六安侯王志去世,朱元璋追封其为许国公,谥襄简。
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十月,王志之子王威袭封六安侯。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案爆发,王威侥幸没有受到株连,仅仅被削去爵位,降为安南卫指挥使。
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五月,靖海侯吴祯去世,享年52岁。追封海国公,谥襄毅。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五月,吴祯之子吴忠袭封靖海侯。洪武二十三年在李善长一案中被打为胡党处死,靖海侯爵位废除。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营阳侯杨璟去世。追封芮国公,谥武信。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十一月,杨璟之子杨通袭封营阳侯。洪武二十三年在李善长一案中被打为胡党处死,营阳侯爵位废除。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二月东平侯韩政去世,追封郓国公。
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十一月,韩政之子韩勋袭封东平侯。洪武二十六年被打为蓝党处死,东平侯爵位废除。
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七月,安庆侯仇成去世。追封皖国公,谥庄襄。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闰四月,仇成之子仇正袭封安庆侯。仇正躲过了胡党,没能躲过蓝党。洪武二十六年在山西被朱元璋第三子晋王朱棡处死,安庆侯爵位废除。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十月,汝南侯梅思祖去世。子梅义袭为辽东都指挥使。洪武二十三年在李善长一案中被打为胡党处死。
结语: 洪武朝功臣命运悲惨,躲过了李善长和蓝玉案,躲不过朱棣的大清洗。真正根正苗红传国久远的,只有魏国公和黔国公两家。从这一点来说,朱元璋屠杀功臣的恶名,终究是难以洗白的。
明太祖统治后期,由于多疑与对皇权旁落的担忧,大肆屠戮功臣,使无数参与大明开基的文臣武将人头落地。
然而也有一些人因为自己的远见和机智,躲过了猜忌与屠杀,得以善终。郭德成就是这类人的代表。
郭德成是濠州人,他的父亲郭山甫,善于相面。
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朱元璋到濠州征兵,郭山甫认为这个年轻人日后必成大业,于是命儿子们投入朱元璋麾下,并把自己的女儿郭氏送给了朱元璋为妾。
而郭氏后来被封为宁妃,是马皇后死后朱元璋最宠爱的妃子。
于是,郭兴,郭英与郭德成三兄弟就这样成为了朱元璋手下的将领。
在明代的开国战争中,郭氏兄弟随朱元璋征战四方,郭德成虽然年纪小,但也能奋勇杀敌。更重要的是他曾在朱元璋身边充当侍卫,久而久之,对其性格十分了解。
当然,在他的两位兄长面前,郭德成就显得很不突出。明朝建立后,郭兴被封为巩昌侯,郭英被封为武定侯。而郭德成仅被封为七品骁骑舍人。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一则他的两位哥哥功勋实在太大,将他完全掩盖;二则是郭德成这个人特别喜欢喝酒,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故此就不可与兄长们相提并论。
然而,郭德成开国功臣的地位是毫无争议的。
对于自己的官职低微,郭德成不以为意,而是整天沉迷美酒。而朱元璋也觉得这样对待小舅子实在有些过意不去,便想给他加官进爵。哪知郭德成知道后连连拒绝,这让朱元璋很不高兴。
郭德成见皇帝生气了,跪在地上说:
朱元璋一听,感慨不已:原来郭德成真是心地简单之人啊。随后他赏赐郭德成百坛美酒和大量金子。
洪武年间,郭德成入宫参拜,朱元璋将两锭黄金塞进他的袖子里,并交待说:“德成,这是我赏给你的,你回去不要宣扬。”郭德成连忙遵命。
等到他离开皇宫时,将金子塞在靴子里。走到有侍卫的地方,郭德成佯装醉酒,将靴子脱下来,黄金也掉落在地上。然后他穿上靴子,扬长离去。
守宫门的侍卫捡到了黄金,把它交给朱元璋,并所说是骁骑舍人郭德成靴子里掉出来的。朱元璋听罢说:“这是朕赏赐给他的。”
郭德成之所以故意遗落黄金,其实是因为他十分了解朱元璋的多疑性格。
事后有人询问他为何要这样做,他是这样回答的:“大内森严,我怎能藏着黄金走出呢?万一被人误以为偷窃怎么办?况且我的妹妹在宫中伺候皇上,我就更该谨慎小心。安知这是不是皇上故意试探我呢?”
这段故事被冯梦龙当做一则智慧故事收录在《智囊》中。从中可以看出,郭德成便面上是个酒鬼,其实他心里对皇帝的性格十分了解,同时也明白伴君如伴虎这个道理。所以凡事都小心翼翼,生怕被皇帝拿住把柄。
郭德成的小心翼翼,让朱元璋消除了对他的防范之心。同时因为是自己的小舅子,便经常召他入宫喝酒。
有一次,郭德成在后苑喝得酩酊大醉,脱了帽子匍匐在地上向朱元璋谢恩。
朱元璋见他头发散乱,便笑着说:“你这个酒疯子,你现在头发散乱,这都是喝酒喝多了的原因啊。”
郭德成确实醉了,他听完后仰起头来说:“这糟糕的头发我也很讨厌,哪天把头剃光了才痛快。”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朱元璋年少时曾出家当过和尚,如今郭德成疯疯癫癫地说要把头发剃光才痛快,这不是在讽刺自己么。于是他默然不语。
朱元璋虽然没有和郭德成计较,但是当郭德成酒醒后想起自己的言行,不禁后背直冒冷汗。
皇帝表面上虽然啥也不说,可是谁知道他心里是怎么不痛快呢?说不得哪天这个失误就会成为杀自己的借口啊。
为了保全自己,郭德成干脆剃光了头发,穿着僧袍,整天诵经念佛。时而疯疯癫癫的,口里只会念诵佛号。
朱元璋听说后,对宁妃说:“你哥哥说要当和尚,我以为他是戏言。没想到真把头剃了,真是个疯汉啊。”
从此,朱元璋便把郭德成当真疯汉看待了。后来,明朝屡出大案,功臣宿将们也被牵连而屠戮殆尽。
而疯疯癫癫的郭德成,丝毫未受到牵连。他依旧喝着美酒,唱着佛号,在富贵安稳中渡过了一生。
在明初的开国功臣中,郭德成并不出名。然而他凭着机智与对政治的清醒了解,很好地保全了自己的富贵与安乐,成为了明代开国群臣中少有的得善终者。
疯汉郭德成,其实是当时少有的聪明人啊。
你想坐拥天下么
本文2023-11-20 20:02:1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17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