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刘墉有多少儿女
刘墉的家世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说刘墉他们家与乾隆皇帝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怎么就不一般了呢?刘墉他们家绝对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只是一般的汉族官宦之家,刘墉家世与清朝几代皇帝的关系非常特殊。
刘墉他们家可以说是清朝皇帝的忠实臣民,这要从顺治皇帝算起。顺治皇帝也就是爱新觉罗·福临,他继承清朝皇帝之位不久,1644年清军入关,随即迅速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在清军征服中原的过程中,因为政策不是很对头,激起了汉族人民的纷纷反抗。在因为清朝政府的错误政策而导致人民群众的反抗方面,最为典型的事例便是“剃发令”了。
清军入关后,规定所有汉族男子一律要按照满洲男子的发式,“平定四夷,定鼎中原”。我们经常说的“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剃头挑子一头热”等等话语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出现的。严酷的“剃发令”激起了广大汉族人的反抗,“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血案就是因此而起的。
当然,刘墉的祖辈不属于那样的人,他们很早就归顺了清朝,早就剃发易服了。我这里交代一下刘墉先祖的情况。
刘墉的先祖原来是世代居住在江苏徐州砀山县大刘村(今砀山县属安徽,所以安徽人也认为刘墉是他们的乡亲),与汉朝的建立者刘邦是同乡、同族。元末明初社会动乱,他们迁居到今天的山东日照。明朝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又迁居到今天的山东诸城。所以,我们常常称刘墉是山东人。这一点,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里面没有说假话。
用“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来形容刘墉的家族一点都不为过。在山东诸城,没有一家敢与刘家叫板。
刘墉的高祖父刘通明末时曾考中了秀才。清军入关时,刘家率先归顺了大清朝,逐渐受到重用。此后刘家在历次的科举考试中接连得中,官运也逐渐亨通起来了。
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于顺治九年(1652年)参加顺治朝的进士考试,一举考中。从这一年算起,到嘉庆十九年(1814年)为止,前后一百六十二年间,山东诸城刘家共计考中进士十一位、举人三十五位。
刘必显考中进士后当上了户部广西员外郎,是刘氏家族在外任职的第一任高官;刘墉的祖父刘后来官至四川布政使,刘的二哥刘果则官至江南学政。员外郎就是朝廷的备选官员,江南学政是主管江南地区学生学习及参加科举考试的官员。
刘墉的祖父刘是清代康熙年间著名的清官,曾和张伯行、陈鹏年等并称,入选《国朝循吏传》。
《国朝循吏传》是八卷本的《历代循吏传》中的最后一卷,《历代循吏传》是康熙、雍正朝时的著名大臣朱轼和蔡世远两个人合写的一本书。这里的“国朝”实际上指的就是清朝。本书写作的时间是在康熙年间,正式出版于雍正七年(1729年)。朱轼和蔡世远曾被雍正皇帝指定为接班人弘历——日后的乾隆皇帝——的老师。也就是说,乾隆皇帝在当皇帝前由其老师介绍,已经很了解刘墉祖父的为人了。
从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开始,刘氏一门出了“文正公”刘统勋、“文清公”刘墉、“文恭公”刘之祖孙三公二宰相,成为实实在在的名门望族。其中,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最受清朝廷重视,官居内阁大学士、漕运总督、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刑部尚书、《四库全书》正总裁等要职,乾隆十九年又加太子太傅。刘统勋死后,清朝皇帝赐其谥号“文正”——关于这个词的含义,我们后面再讲。
刘统勋与《天下粮仓》
提起刘墉的父亲刘统勋,相信很多人都是从电视剧《天下粮仓》里知道的。历史上,乾隆年间的粮食问题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乾隆年间的粮食问题其实是人为的,直接责任者应该就是乾隆皇帝本人。
乾隆初年,乾隆皇帝出于备荒考虑,决定拿出银两采购粮食以充实国家粮库。他当时甚至采取了禁止以粮造酒、落榜生员可用银子买秀才等措施。但囤粮的效果却并不理想,十年时间国家粮库不过增加了六百多万石粮食。
由于忽视粮食流通这一最基本的规律,使得地方粮价高涨,引发多起民变,饥民抢粮抗租的事时有发生。
后来乾隆皇帝放宽了粮食政策,这场危机才渐渐平息下来。刘统勋与乾隆初年的粮食案其实没有多大的关系,而《天下粮仓》把这笔账算到了一些贪官头上,也是冤枉了他们。其实那个时候的贪官还不是很多,为什么呢?有以下两点原因:
第一,此前的雍正皇帝下手极狠,已经杀掉了很多贪官,使得很多官员只能夹着尾巴做官,哪里敢贪污呀!
第二,乾隆皇帝刚刚即位,很多官员还在察言观色、等待时机。清朝皇帝有上任就杀掉一批前朝重臣以确立自己权威的传统,所以当时就连清官都怕被砍头,更别提贪官了。此前有康熙皇帝擒拿鳌拜,此后有嘉庆皇帝杀掉和,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刘统勋在官运上可以说是亨通了,他曾任工部、刑部、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上书房总师傅等职。由于他清廉有为,深为雍正、乾隆倚重。
也许有人看得出来,刘统勋所担任的这些职务很有意思。
我们先说这个容易的:工部相当于建设部,工部尚书相当于建设部部长。刑部相当于公检法机构,刑部尚书相当于公检法机构的最高***。吏部主管官员的考核和选拔,相当于人事部及组织部,下面分为四个具体机构,俗称为“喜、怒、哀、乐”:喜,指文选清吏司,主管选缺、补缺,故曰“喜”;怒,指考功清吏司,主管处分,故曰“怒”;哀,指稽勋清吏司,主管丁忧,故曰“哀”;乐,指验封清吏司,主管抚恤、恩荫,故曰“乐”。
再说这个东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这都是什么官职呢?
大学士是唐朝的时候开始设立的,最初由宰相兼领。分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四个馆,大学士的主要职责是陪着皇帝练习书法、欣赏绘画、欣赏音乐、协助编练舞蹈等。明朝的时候以儒臣为殿阁大学士,大学士成为内阁长官,负责起草诏令、批答奏章,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清代的大学士是荣誉官职。专以三殿(保和、文华、武英)、三阁(文渊、体仁、东阁)为名称,汉人非翰林出身不授此官(少数例外)。刘统勋担任的就是三阁大学士中的东阁大学士。
翰林院也是个官署名称,开始设置于唐朝,供职者称“翰林学士”。清朝时的翰林院掌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稿。其长官为掌院学士,所属职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翰林。刘统勋所担任的就是翰林院的最高长官——掌院学士。
由此看来,到刘墉的爸爸刘统勋这一代,刘墉家族与乾隆皇帝的关系已经达到了一个新
的高峰。
那么,刘统勋干过什么重大的事件,能够让乾隆皇帝看重?这些与刘墉日后的遭遇到底有多大的关系呢?
说到刘统勋让乾隆皇帝如此看重的原因,我们还要从乾隆皇帝的内心世界谈起。
乾隆皇帝最想成就的是“三立”。
什么叫“三立”?“立德、立言、立功”。古人曾说人有三不朽:“其上立德,其次立言,再次立功”。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先生的名字“三立”指的就是“立德、立言、
立功”这“三立”。看来,马先生是做到了。
所谓“立德”,指的就是在政治思想上:皇帝的德行要好,要能够听从不同意见,也就是要虚心纳谏。
所谓“立言”,指的就是文化上:不但皇帝本人的文章要好,而且还要让天下所有的好文章发扬光大,也就是要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
所谓“立功”,指的就是在军事上:皇帝在其统治时期的疆域要广大而且要不断扩大。
刘统勋作为一个汉族官员,他也必须要认真研究乾隆皇帝的内心世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便投其所好,只有这样他才能赢得乾隆皇帝的赏识和重视。
那么,刘统勋是如何做到为乾隆皇帝的“三立”添光增彩的呢?
刘统勋如何为乾隆皇帝“立德”
在为乾隆皇帝“立德”方面,刘统勋做得最为出色的是这三件事。
第一件事:清代新任命的地方大员惯例总是自带一批亲信,以备日后任用,而这些亲信往往形成私党。刘统勋为改革这个弊端,上书朝廷,建议今后一律停止地方大员自带亲信的这种做法。这个建议得到乾隆的批准,并交吏部实行。
第二件事:有一次户部上奏说,各省州县管理钱粮库的官吏多不尽职,弊端甚多。乾隆皇帝当时考虑,还不如将不尽职尽心者罢免而以笔帖式(秘书)代为管理仓库钱粮好呢。于是,乾隆皇帝找来刘统勋与他商议此事。
刘统勋沉默再三,回复乾隆皇帝说:“我老了,一时间也没有什么好主意,您容我回去思考之后再给您一个准确的答复吧。”第二天,乾隆皇帝又召见刘统勋。刘统勋向乾隆皇帝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州县官员是老百姓的父母官,只要他们能够为百姓效力,那么仓库之事自然可以解决,不必将各省州县管理钱粮库的官吏尽行罢免。其核心意思就是不要因噎废食。
乾隆皇帝点头,表示很同意刘统勋的看法。
第三件事:刘统勋监督河南黄河工程期间,一天晚上他走出驻地,微行河岸,看见几十个用大车送秫杆的老百姓都露宿在河旁,人和牲畜都是疲惫不堪,有的大人和孩子相对而泣。
刘统勋询问是怎么回事,那些人回答:“我们是某县的老百姓,离这里有三天的路程,奉县官的命令运送秫杆到这里。可是负责收料的某官员每车索钱数贯,拿不出钱,料便不能入。我们都是穷人,哪里来的钱?在这里滞留已近十天,所带的盘缠已花完,打算逃跑又走不了,所以在这里哭泣。”
刘统勋听后半信半疑,后来灵机一动,告诉他们:“我也是来送料的,与某官手下人是老相识,一会儿便能将料缴完,现在我去替你们去缴。”说完便赶起一辆车前去。到了收料场,拜见了某官员。某官员见刘统勋面色细润、衣着整洁,便断定他是乡间富绅,于是加倍索取,共十余贯钱。刘统勋略与之争辩,某官员便大发雷霆,命令随从挥动皮鞭将其驱走,并将其牛车扣留。
刘统勋一见该官员的所作所为,比老百姓反映的有过之而无不及,便急急赶回驻地,一面命随官手持令箭绑某官员前来,一面召集管治河工程的官员开会。
不一会儿,某官员被押至,刘统勋略加审问,即令推出候斩。管理治河工程的官员纷纷长跪为其请罪求恕。
坚持了好久,刘统勋才命令将某官员押回,罚以大杖杖数十,再戴上重刑具沿河示众。各料场官员闻讯惊恐万状,从此对来料随到随收,再也不敢欺负老百姓了。
刘统勋如何为乾隆皇帝“立功”
在“立功”方面,刘统勋做得最为出色的事情就是第二次大、小金川战役。
要弄明白这大、小金川战役,首先我们得搞清楚一个名词——土司制度。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一种名为“土司”的机构,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称为土司官。土司官与普通官员最大的不同点是,土司官是可以世袭的,而普通官员则是有任期限制的。土司官对于本辖区内的行政有自主权,但要按时向朝廷交纳贡赋、调兵从征,职位的继承也必须要取得中央朝廷的批准,这就是土司制度。
由于土司的职位可以世袭,往往会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统治。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皇帝采纳大臣鄂尔泰的建议,在西南广大地区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称为“改土归流”。但是,直到乾隆时期,四川省西部的金川地区尚未实行“改土归流”政策,也就是说,这一地区仍然由土司负责管理。
乾隆十二年(1747年),大金川的土司莎罗奔未经过清朝廷的同意,趁机兼并了小金川。随即乾隆皇帝派大军打败了莎罗奔,恢复了大、小金川地区的原状。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大金川土司莎罗奔的侄子郎卡继位后又不断滋事、恃强欺弱、对抗朝廷。向来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有了前一次用兵大、小金川的经验,决意再度用兵大、小金川,用武力解决问题。刘统勋考虑到金川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曾建议改用政治手段(
也就是恩威并施的办法)加以解决。但是,乾隆皇帝没有听从刘统勋的正确意见,仍坚持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对金川地区用兵。结果不出刘统勋所料,前线接连传来战败的消息。此时乾隆皇帝“烦懑无计”,不知道是该“用兵乎”,还是该“撤兵乎”,于是,他急急忙忙召来刘统勋,问刘统勋今后应该怎么办?这时刘统勋考虑到连年用兵,双方损失都很巨大,不如一鼓作气彻底平息金川动乱,以解决土司制度,因而答曰:“日前兵可撤,今则断不可撤。”并推荐大学士阿桂接任原来的将领,最终取得第二次大、小金川战役的胜利。这也成就了乾隆皇帝“十大武功”其中的一个。
刘统勋如何为乾隆皇帝“立言”
在“立言”方面,刘统勋做得最为出色的是编纂《四库全书》。
乾隆皇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位“圣明君主”,“康乾盛世”的缔造者之一,尤其懂得思想统治的重要。他继位之初,就开博学鸿词科,扩充科举取录名额,搜罗天下人才为他效劳。同时下令开馆修书,先后完成“清三通”(即《皇朝通志》、《皇朝文献通考》、《皇朝通典》)等一大批史籍的编纂。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乾隆皇帝为了宣扬他的文治武功,进一步笼络天下的文人学子,决心要编纂一部囊括中国古今图书典籍的大丛书。在规模上,不但要超过康熙、雍正时编辑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而且要超过明代的《永乐大典》(两万两千八百七十七卷),创中国亘古未有之伟业。
可是,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代书籍浩如瀚海,若想成此大业,非有学识渊通、博闻强记而且年富力强的奇才不足以担此重任。
乾隆思来想去,将朝野的文人学士一个个地排队,确信东阁大学士刘统勋能够担总裁之任,并由其他大学士以及各部尚书协理,在头脑中形成了总裁、副总裁一班人马的考虑,只是总纂一职却无人能够胜任。
这天,乾隆皇帝又把刘统勋召进宫来,商议由谁来担任总纂一职。乾隆皇帝叹道:“古来兵家常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编纂《四库全书》一事乃千秋伟业,比疆场征战更难啊!朕沉思已久,难道以中国之大竟无一人堪当此任吗?”
刘统勋早就有心想在皇帝面前举荐自己的门生纪晓岚。纪晓岚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因“漏言”案被充军发配新疆,这时正是为纪晓岚奏请开释的好时机。于是刘统勋慢吞吞地说道:“圣上乃真龙天子,当朝以后,天下太平,四夷臣服,可谓国泰民安,万民乐业,为旷古未有之盛世,文治武功皆胜于往昔,今圣上创千秋之伟业,成万世之宏章,地辅天助,定早已降下堪当此任的辅臣。只是老臣愚钝不慧,不敢贸然荐举。”
乾隆从刘统勋的话中听出他已物色好了人选,便催促说道:“看来你心中已有人选,何不从快快奏来?”
刘统勋看乾隆催促如此急切,欲擒故纵,更不肯直截了当地说出来,笑道:“哪个朝代都有杰出的人才,但往昔各代皆不可与国朝相比。依老臣看来,堪当此任者已侍奉圣上多年,也深得圣上垂爱,只是这位才子远离圣上几年,圣上一时想不起来罢了……”说到这里,刘统勋又故意十分惋惜地叹了一口气。
乾隆看刘统勋胸有成竹而又有意绕弯子,便又催促道:“老爱卿,此人是谁?你快快为朕奏来!”
刘统勋这个时候才说:“圣上操劳国事,日理万机,此人又久居边塞,所以圣上一时想不起来啊!这人就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当过侍读学士的纪晓岚啊!”
乾隆听刘统勋这么一说,若有所思地沉默片刻,然后问:“老爱卿,难道你是有意为他说情来啦?”
刘统勋连忙下跪,说:“圣上明鉴,臣蒙圣上恩宠,处以高位,自当鞠躬尽瘁,报效万岁隆恩。几十年来,臣以国事为重,忠心耿耿,今万岁爷求贤若渴,臣若知而不言,埋没了人才,岂非罪在不赦?臣尝思古人尚能‘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今吾皇万岁乃贤明圣主,广开言路,故而老臣敢直言以陈。纪昀虽是臣的门生,但他更是圣上的宠臣。中进士之后,他恭敬侍上,深得圣上嘉许。此后坐‘漏言’案发戍乌鲁木齐,乃圣上英明,爱惜英才,免其死罪,宽大至极。他在西域军中也勤奋不已,并深为往事愧悔,一旦赦免回京,定能不负圣上隆恩!”刘统勋侃侃奏来,入情入理,乾隆听着不由得频频点头。
这三年的时间,内廷中没有纪晓岚往来走动,乾隆总感觉缺点什么,遇有许多事情时常着想要是纪晓岚在朝中就好了,尤其在诗、联属和之时更感到如此。
但乾隆也有他难言的苦衷,不好将纪晓岚马上召回京城。自从动了纂修《四库全书》的想法之后,乾隆也在想,由纪晓岚主持总纂恐怕是最为合适的人选了。现在刘统勋奏请,正中下怀。乾隆于是顺水推舟,说道:“看在老爱卿的面上,朕赦纪昀回京。”
于是,乾隆颁下诏书,要纪晓岚火速回京。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六月,纪晓岚回到了北京,成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
《四库全书》的编校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乾隆年间的一桩盛举。对刘统勋来说,他于《四库全书》最大的贡献倒不在于他担任正总裁,而在于他推荐了一个很好的总纂官。因为刘统勋之后不久就去世了。
刘统勋之死和刘墉的继任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二月,刘统勋黎明入朝,至东华门外,猝死在轿内,时年七十五岁。
乾隆皇帝亲自前去吊唁,因为刘府大门矮小,他的轿子去掉顶盖后才得以进入。乾隆皇帝十分感动,回到皇宫,流涕对诸臣说:“朕失一股肱!刘统勋乃不愧真宰相。”因而在其死后特赠谥“文正”。
中国古代,不管是皇帝还是大臣,死后都要由在世的大臣根据他一生的品行做出评判,并根据这个评判给出相应几个字的谥号。一般的大臣都是两个字,武将的第一个字是“武”,如岳飞死后的谥号就是“武穆”;而翰林出身的文臣的第一个字一般是“文”,第二个字则有些区别。
“文正”一词是清朝皇帝对于官员评价最高的谥号。文正,按谥法:道德博闻曰文(清朝时有个规定,谥号曰“文”的人必须是翰林出身,也就是必须在翰林院做过官),靖共其位曰正。也就是说,能够被赐予“文正”的官员,生前不仅德才兼备,而且要恪尽职守、忠君爱民。整个大清王朝一共有八位“文正”。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说,刘统勋居第二位。
除了“文正”,其次好的是“文忠”,凡是谥为“文忠”的大臣都是真正实心为朝廷办事、受人尊敬,比如李鸿章、林则徐等。有武绩的大臣可以谥为“文襄”,典型的是福康安、左宗棠等。
刘统勋去世后,乾隆皇帝想起了刘统勋一家三代(刘必显、刘、刘统勋)一百二十多年来对大清朝的贡献,又想起了刘家的第四代刘统勋的儿子——刘墉,正式决定一旦等刘墉三年守孝期满,就将长期外放为官的刘墉调至自己的身边做事。这之后方有君臣俩之间嘻笑怒骂的逗弄及弹劾皇帝等极度荒诞的种种传闻,真真假假,都被编入相声、电视剧中。这是一个历史契机,隐藏了谜团。
刘统勋、刘墉的先祖
一、刘统勋、刘墉的先祖第一次迁徙之谜
根据山东日照刘氏族谱记载,到了1370年时候,按照政府移民的规定,江苏徐州砀山县大刘村刘氏的一支,在刘思源的曾祖或者是高祖率领下,就从大刘村里搬了出来。
这里我要说一句,根据山东日照刘氏族谱的记载,率领江苏徐州砀山县大刘村刘氏一支响应政府号召,进行移民的应该是刘思源。但是,这个记载是错误的。它属于一百多年以后的追记,是非常不准确的。
他们搬到了哪里呢?刘氏众族人一行循道迤俪北去,来到群山巍峨的甲子山西北十公里、今日照市东港区黄墩镇与莒县交界处,打量了一下这里的地形地貌。只见这里群山环绕,涧水涓流,花草茂密,树木繁荫。涧泉边参天古树上,住着一窝喜鹊;涧边山岭,两翼宽阔,北高南低,象一只传说中的凤凰……果真是个好地方,于是便在这儿定居下来。后人为这里取名喜鹊窝。
刘思源的曾祖或者是高祖率领下的刘氏众族人,就搬到了今日照市东港区黄墩镇。当然,这在山东诸城刘氏族谱中并没有记载。
其实从江苏徐州砀山县大刘村搬到山东的日照市东港区黄墩镇从路程上来说并不遥远,这个徐州的砀山现在归安徽。它的砀山县大刘村北面就是山东,东面就是江苏,它的西面就是河南,他自己在安徽的最北角,他这个地方是四省交界处,所以他搬到山东是很近的路程。
刘墉的祖先就这样搬到了日照,这是在1370年。这就是日照西部刘姓的始祖。
大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的日照刘氏家谱(注:2003年在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卜落崮村刘禄后人处发现),记载了这一历史情况,记下了这一刘氏家族的大事:
“我刘氏自汉隶籍于莒,由来久矣……委因元社将屋,我祖见机,迁居徐州府砀山县大刘家村。红巾(徐刘)乱起,我祖逃居东海当芦村。至熙朝洪武三年,下旨迁民,我祖复由东海迁居日照喜雀窝”。
二、刘统勋、刘墉的先祖第二次迁徙之谜
时间到了天顺年间(1457~1465年),刘家人丁日盛。但是一场意外的火灾,几乎烧掉了家里面的一切。那时刘氏先祖已故,葬在田家董旺庄北岭。留下刘氏兄弟五人:刘承源、刘思源、刘接源、刘续源、刘根源。
成化(明宪宗年号,1465~1488年)年间,刘氏兄弟五人面对日益兴旺的家族,面对日益狭小的生存空间,作出了关于分家的决定:
第一、老大刘承源徙居安丘;
第二、老宅西移,改称草涧,由老二刘思源从喜鹊窝向北约一公里处的大槐树北侧,搭盖草棚居住下来;
第三、老三刘接源迁居邱前;
第四、老四刘续源、老五刘根源迁莒县。
三、刘统勋、刘墉的先祖第三次迁徙之谜
后来,刘思源娶了本村张氏为妻,生下了福、禄、寿、禧、诗、书、忠、厚八个儿子。1924年刘氏后代修建的一幢石碑证明了这一点。这幢石碑中记载到,“始祖思源公……生我二世祖福、禄、寿、禧、诗、书、忠、厚兄弟八人。”您说,这个家族是不是太大了?这可怎么办呢?
面对日益兴旺的家族,面对日益狭小的生存空间,刘思源再一次作出了关于分家的决定:让他的八个儿子们分开居住,四处谋求生路,只留四子刘禧与刘思源留守故里。刘福、刘禄二人同迁三庄刘家沟,刘寿迁刘家庄,刘诗迁大朱洲,刘书迁莒县(与他的叔叔刘续源、刘根源会合),刘忠迁临沂,刘厚迁沂水刘家店(后来刘厚的一个后代又迁居沂水卜全庄),刘禧仍然和父母仍住故里。刘思源病逝后,葬于老槐树底西北侧七米处。
古槐树下有了人气,长势更加旺盛,枝繁叶茂。古槐高50余米,粗四搂有余,树枝长达三十余米,直径60多公分。偶尔一年,它竟没发一新枝新叶,村人以为枯死,然而第二年却又生出新枝叶,郁郁葱葱,村人甚感神奇,尊为神树。有人遇到不测,携老带幼,前来老槐树底烧香磕头,祈求老槐树大显神灵,消祸灭灾,保佑平安。遇到天旱、遭蝗虫或遭瘟疫,人们总是给老槐树披红挂彩,烧香祭奠,鸣放鞭炮,祈祷神树降福人间,免灾除祸,保佑太平。
咸丰年间,刘墉的后人选址老槐树东北侧40米处,建起一座刘氏祠堂。
遗憾的是这棵千年古槐一九四六年秋被砍掉。
刘福(刘墉的二世祖)后来因避匪,率三子刘恒(刘恒是刘墉的三世祖,刘墉为十世)迁居诸城逢哥庄,将长子刘志干、次子刘志贞托付于刘禄(以刘氏家谱为记)。
大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的日照刘氏家谱记载了这件事情:“天顺年间,该村(注:日照喜雀窝)被火……成化年间(宪宗1465~1488年),我高祖(注:从日照喜雀窝)移居草涧庄(与喜雀窝相距里许)……惟喜祖仍住故里。如福、禄二祖,同迁大刘家沟。福祖又避匪,率三子恒公迁居诸诚逄哥庄,将长子志干、次子志贞托付于我二世祖禄。寿祖分居刘家庄子。诗祖分居洙洲庄。书祖分居西刘家沟。忠祖迁居兰山全刘庄。厚祖迁居沂水刘家店,分支卜全庄。”
1924年刘氏后代修建的石碑也证明了这一点碑刻记载:“福、禄二公同迁刘家沟(今三庄镇刘家沟),福公弘治年间(孝宗1488~1505年)又迁诸城逄哥庄(现属高密市)。寿公迁刘家庄(今三庄镇刘家庄)、诗公迁注州(今黄墩大株州)、书公迁莒县、忠公迁临沂、厚公迁沂水,族谱备志。惟我禧祖仍住故里。”
经过几百余年的子孙繁衍,到现在,故里刘禧后人已是人丁兴旺,有3000多人的大家族了。
刘福后人,清嘉庆十九年(1814),即九世孙刘墉卒后10年其族重修家谱时,女性及移居外省、外地未入谱者不计在内,刘氏家族已繁衍十四代,其家族已有822人。这是后话。
大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的日照刘氏家谱的发现,不仅重现了世远年湮于史海的一段家族史、民族史,而且填补了刘统勋初立其诸城族谱时无法上溯的一段历史。
刘统勋在丙子年(高宗乾隆1751年),即其祖刘福迁移到诸城县250余年始创家谱,在凡例中说:
——吾家自前明弘治年间始祖讳福公迁诸城后,至祖讳恒公,家谱因遭兵烬,中间世次莫考。故列祖讳恒公为第二世。
——族谱刊于都中,丙子冬间,凡我族人有游宦他省及在家乡者,其新生男口名字家邮未及致,盖不谱载。……,盖未及载,容后纪——统勋谨识。
下面,我们还是回来说说山东日照刘氏中的一支在刘福的率领下又从山东日照搬了出来这件事情。因为,这一支正好是刘墉的祖先。
这次搬家开始的时间,根据山东日照刘氏族谱记载,是在明朝成化年间,也就是1465年到1487年间。也就是说,刘福率领山东日照刘氏中的一支在1465年到1487年间从山东日照搬离了家乡。
这次搬家完成的时间,根据山东诸城刘氏族谱中的记载,则是在明朝弘治年间,也就是1488年到1505年间。
有的读者会有这样的疑问:怎么搬个家还要如此费事,需要几十年?
其实不是这样的。根据我的考证,刘福率领山东日照刘氏中的一支搬家开始的时间应该就是在1487年,搬家完成的时间应该就是在1488年,1487年正好赶上明宪宗朱见深病死,明宪宗朱见深的儿子明孝宗朱佑樘即位,1488年明孝宗朱佑樘改元弘治。
因此,就出现了山东日照刘氏族谱记载的刘福率领山东日照刘氏中的一支在明朝成化年间搬离家乡、而山东诸城刘氏族谱记载的刘福在明朝弘治年间搬到山东诸城的事情。
这样刘墉的祖先在的一支刘福的率领下就搬到了山东诸城逄哥庄(现属山东省高密市)居住了下来,称为诸城东武刘氏。
四、诸城东武刘氏——刘统勋、刘墉的直系先祖的繁衍之谜
刘福只有一个儿子叫刘恒。刘恒的时候,由于战乱兵灾,刘家族谱被烧毁。从此,族人对诸城以上刘氏家族的情况就不得而知了。
刘恒有三个儿子,长子叫刘玳,次子叫刘瑁,三子叫刘瑚。刘墉就是刘玳的后代。刘瑁和刘瑚的后代我们还没有考证出来。
刘玳也只有一个儿子叫刘思智。刘思智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刘通,次子叫刘远。刘墉就是刘通的后代。刘远的后代我们还没有考证出来。
刘通就是刘墉的高祖。刘通活着的时候已经到了明朝末年了。在这个时候,他们家第一次转变了一个身份,此前这家这个家族就是世代务农,但是从刘通开始,他们家就开始识文断字了,认识字了。那么刘通还考中过秀才,但是,世道变了,明清交替,他也就没有考举人、考状元的机会了。所以很快,清军入关,清军入关的时候,由于我们所讲的这个清初的统治政策,对汉族的统治政策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造成了很多很多汉人的不满意,很多汉族人造反。
当然了,刘墉他们家绝不在反抗者之列。清军一入关,那时候还是顺治皇帝,顺治皇帝的名字叫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帝1643年一继位,1644年清军入关,刘墉他们家立即就投降了,就成为了大清朝的顺民,从此以后好几代,刘墉他们这个家族就一直是大清朝的顺民,不但如此,刘墉他们家还很支持大清朝的势力。
http://liu972000tf168cn/
刘姓字辈排行:
仅以山东为例
山东曹县刘氏字辈:“祖世士慎作云丹明先宗克宫尚地方王永继存生学修超贵远德鸿通宝长建思怀忠敬化效维在祥”。
山东刘墉后裔字辈:“英九廷文国德世宗永长春瑞祥云照成志玉保恩”。
山东禹城伦镇齐与华店范庄刘氏字辈:“鸿吉泉守安祥培凯青龙门”。
山东清河刘氏字辈:“土火金水木克嘉承恩广”。
山东刘邦二哥刘仲后裔字辈:“世金体学广”。
山东密县刘家庄刘氏字辈:“同德文自尚孚庭世丙东益善丛仁政存中治国荣广有祥源照长功志庆成品方禄振胜义种福荫龙”。
山东日照东关刘氏字辈:“允世惟贤嘉祥兆应振志勋名龙廷吉庆”。
山东日照南湖花峡峪、涛酪刘家湾、秦楼刘东楼刘氏字辈:“云世为贤加祥兆”。
山东日照高兴镇刘家尧王刘氏字辈:“云世为贤加祥兆”。
山东长清小刘庄刘氏字辈:“安生书业广传家心田良润玉得乃达名远义路长”。
山东东阿刘氏字辈:“道昌恒光利吉业”。
山东东营垦利刘氏字辈:“文延永荣……”
山东乐陵中街道办事处五里岔村刘氏字辈:“裕登敦尚崇隆”。
山东滕州刘氏字辈:“茂朝开学新”。
山东巨野刘海村刘氏字辈:“思孔文世宗家元方朝德继子照宪祥庆繁毓美惠教学同衍善光明熙来瑞乃法传永昌景其登高贵”。
山东平阴刘氏字辈:“家声传纪广”。
山东平邑刘氏字辈:“世国民成士泽”。
山东平度张舍镇刘氏字辈:“兆文永甲辉鸿田景元多”。
山东牟平刘氏字辈:“清家继传德合教永远明一朝来复本”。
山东阳谷刘氏字辈:“世福金兆保守存”。
山东阳谷刘氏字辈:“景广金明玉晓东昭峻翔谱科咏洪治登高朝秋罡荣纪书盛礼魁阁居青长”。
山东阳谷刘华育村刘氏字辈:“玉明金广景文”。
山东即墨刘室刘氏字辈:“人思敦本一志同方”。
山东即墨店集刘家河北刘氏字辈:“文章可殿元德乃泽成宗”。
山东吴定府海丰杨家桥刘家庄刘氏字辈:“凤文显树玉”。
山东汶上刘氏字辈:“天则(子)万年青仁义礼智信君德宽永刚”。
山东沂水刘氏字辈:“德建方树基诚存斯延龄若克传宗志丕振乃家声”。
山东沂源刘氏字辈:“宗月厚乃长元本京(敬)慕九”。
山东苍山下村乡埠阳村刘氏字辈:“思宗厚(后)瑞贵永春”。
山东乳山下刘家村东门里刘氏字辈:“一文梁珍芝春同富贵昌”。
山东乳山下刘家村西门里刘氏字辈:“一文梁思庆庭新东方高卫宾”。
山东兖州刘氏字辈:“茂开庆……”
山东曹县刘寨刘氏字辈:“闻汉良彦静源兆本玉泥荣升俊道崇世传宪效锡建守克永志作君广宗起同贵相进敏培恭传俭义”。
山东招远大秦家镇黑顶于家村刘氏字辈:“范万训宗丰”。
山东昌乐红河镇黑峪子村刘氏字辈:“泮峰枚廷德春晓增光振”。
山东昌邑刘氏字辈:“起瑞大卓可升永先世德克”。
山东枣庄山亭区驳山头村刘氏字辈:“培振宜德兴忠厚传家远”。
山东枣庄峄城区底阁镇侯庄村刘氏字辈:“乐开邦世向冠成举名德”。
山东郓城刘氏字辈:“章学海(或清)兴丙性康崇仁师泰昌”。
山东青州谭坊镇刘君台村刘氏字辈:“来万成子玉(善)祥(广)永(守)君(洪)”。
山东青州刘家庄刘氏字辈:“古永宗□延兴天庆长存恩惠继世克昌文明维国德义春芳”。
山东青岛刘氏一支字辈:“金运永耀堂”。
山东青岛刘氏一支字辈:“基洪方尚在”。
山东青岛刘氏一支字辈:“清明世界德法尧舜”。
山东青岛崂山北宅凉泉村刘氏字辈:“中得承延。
山东青岛胶南王戈庄刘氏字辈:“锡洪桂春(焕)文”。
山东青岛胶南刘氏字辈:“绪玉瑞(德)金(墨)润荣”。
山东鱼台蒲鞭堂(蒲编堂)刘氏字辈:“士金体学广德茂照九荣庆范传先志瑞钰柯玲珑”。
山东临沂临沭白旄刘氏字辈:“遵汝家矩曰厚乃长敦本务实衍启聿望持全清伦德培允章立纲保乾万年恒昌”。
山东临沂刘氏一支字辈:“学士修得益”。
山东临沂刘氏一支字辈:“宝鼎先云同克瑞文振纪庆曜红松林政治家生永传经事业长”。
山东临沂郯城刘氏字辈:“开新超洪……”
山东临朐刘氏字辈:“邦春成连天忠孝世学先”。
山东威海崮山镇岭西村刘氏字辈:“秉守维忠孝仁贤善继先安居存俭让立业本恭谦育子勤为贵兴家德做田兆基培永远福寿克常连”。
山东威海刘氏一支字辈:“充德玉昌新增”。
山东威海刘氏一支字辈:“成孟其桂兰发胜”。
山东济宁刘氏一支字辈:“兆木洪德培玉传明”。
山东济宁刘氏一支字辈:“树文井现照玉传”。
山东济阳刘氏字辈:“殿化善锡佩承庆纪传兴”。
山东济阳曲堤刘氏字辈:“□□□九世□天惟秉智大□淑殿化善锡佩承庆纪传兴振献永法祥”。
山东济南济阳刘氏字辈:“十玉太吉祥俊德克宽亮”。
山东济南平阴刘氏字辈:“耕重继业兴玉振家邦”。
山东济南刘家庄刘氏字辈:“茂成延(岩)建”。
山东济南平银桥头大队刘氏字辈:“殿凤继成佩”。
山东济南禹城后大刘村刘氏字辈:“忠祥少永……”
山东荣成刘氏字辈:“崇德玉昌新增”。
山东莒南刘氏字辈:“贵学西德洪茂”。
山东莒南刘氏字辈:“尊汝家矩悦侯乃常敦本务实…立纲保乾万年恒昌”。
山东夏津新圣店镇徐庄村刘氏字辈:“义承先泽自今维新书庭有训家世长春”。
山东青岛城阳刘氏字辈:“起瑞大卓可升永先世德克仁”。
山东泰安夏张镇杨家坡村刘氏字辈:“京太文庆台”。
山东泰安地区新泰市西张庄回龙村刘氏字辈:“连继昌文志元明道”。
山东泰安刘氏一支字辈:“忠继英佰梅成传宝”。
山东泰州刘氏一支字辈:“严新寿百庆”。
山东烟台福山区楮佳疃村刘氏字辈:“志忠占玉世上文福廷明云积学富国永兴大基业”。
山东烟台栖霞庙后乡前罗坡刘氏字辈:“明万年福禄”。
山东荷泽成武孙寺刘庄刘氏字辈:“士绪荣光敦伦池刚”。
山东莱阳刘氏一支字辈:“德玉宪章华国忠厚传家”。
山东莱阳高格庄镇东高村刘氏字辈:“愈芳永汉经仁宗淑钟堂桂炳艺”。
山东诸城石河头刘氏字辈:“保山吉水共悠悠雷石燕巢几度秋云岭风生知虎啸迥门雨落有龙游插旗地接登云路晒甲山连望海楼欲问太平名胜迹天台环向总为刘”。
山东诸城刘氏字辈:“世守孔养士洪天国建登广自长富怀德景明”。
山东郯城重坊镇刘马北村刘氏字辈:“同宗维义方保善锡伯祥令明昭文宪永世振中邦”。
山东陵县刘氏字辈:“风安兴更世继纯良才”。
山东高密李家营镇高家庄村刘氏字辈:“公鸿福继世”。
山东掖县刘氏字辈:“宴家和(子)启耀福金(永)”。
山东曹县刘氏字辈:“论汉家(加)邦存凤贵何(和)朝兴”。
山东淄博刘氏字辈:“存兴克传长钰积善庆祥”。
山东淄博高青刘氏字辈:“云元希延俊”。
山东淄博淄川区双沟镇牟村刘氏字辈:“清书长玉……”
山东淄博南侯刘氏字辈:“宗道永龙绵延繁梓”。
山东淄博淄川刘氏字辈:“文章守宗业忠厚传家远”。
山东淄博博山刘氏字辈:“凤盛元喜培”。
山东章丘刘氏字辈:“沛振甲丰兆恩德会永远”。
山东聊城阳谷刘氏字辈:“士振清敬德傅统”。
山东聊城茌平韩屯乡刘氏字辈:“万庆昌光子延常”。
山东黄县刘氏字辈:“鸿兆文学……”
山东海阳刘家庄刘氏字辈:“文万玉洪福志德永庆长”。
山东新泰刘氏字辈:“洪懋灿奎键法新炳载铭治本焕基钦泽树熙均钟”。
山东蒙阴垛庄镇北仙桥村(沂水八楼)刘氏字辈:“遵汝家矩曰厚乃长源本敬慕启绪衍祥庭重礼法训式义方尚守诚笃用锡善良”。
山东蓬莱登州刘氏字辈:“长振祥庆九首鸿吉”。
山东褚城刘氏字辈:“天宝定太守志友培安平”。
山东滕州古膝刘氏字辈:“守真希书近儒临端崇正显微世毓庆观”。
山东滕县刘氏一支字辈:“守德广传家志真”。
山东滕县刘氏一支字辈:“庆占学宝兴”。
山东藤县刘氏一支字辈:“远忠(中)思延庆长(常)”。
山东日照七里村刘氏字辈:“太一兆立加运祥次要传永增(瑞)”。
山东日照两城刘氏字辈:“宴家和(子)启耀福金(永)”。
山东日照草涧刘氏字辈:“玉铭汉相为在钦源树烈基振清荣焕报金法植勋樨”。
山东日照海曲石臼刘氏字辈:“立士克曾书谱昭穆统铭”。
山东日照海曲岚山刘氏字辈:“思重远(振)克昌从谱肇和宗铭”。
山东日照海曲杨家庄刘氏字辈:“克敦庆谱诏序馨铭”。
山东即墨刘氏字辈:“文正可殿元德泽乃承宗振纯天赐兆福寿世永昌”。
山东寿光朱城刘氏字辈:“文景冠仲恩华晓宗永”。
山东汶上苑庄刘氏字辈:“世步咸利太传道晋祥和”。
山东沂水关顶刘氏字辈:“成勤延金文”。
山东沂水刘氏字辈:“嘉宗硕俊廷振世兆庆恩延熙”。
山东苍山兰陵镇刘氏字辈:“乐开邦仕向冠承举明德”。
山东茌平刘氏字辈:“文景(语诏)承嘉光可国源凤秉增锡汝本耀培镇鸿懋”。
山东青岛即墨刘氏字辈:“一统清明云安居福寿康恩从开化始文毓吉天祥”。
山东鱼台老砦乡(巨野县独山乡邢海村迁入)刘氏字辈:“凤子(自)传昌世(士)存伊宪”。
山东临沂刘氏字辈:“金玉炳培树新元”。
山东临沂朱里刘氏字辈:“恒(洪)烈殿稀庆宗连福恩广家传仁义道永远得世长”。
山东济南长清刘氏字辈:“高端绪其成延”。
山东禹城刘氏字辈:“化凤长玉清培”。
山东曹县长刘庄魏刘氏字辈:“祖世士慎作云丹明先宗克宫尚地方王永继存生学修超贵远德鸿通宝长建思怀忠敬化效维在祥”。
山东淄博刘氏字辈:“允德四圣继绪元成永茂恒昌延瑞致祥鸿学义方福兴庆长先正秉秀秦泽善广”。
山东文登刘氏字辈:“书香继世长”。
山东淄博刘氏字辈:“方维以公正允善可传克绍祖德万世繁衍”。
山东盖平刘氏字辈:“太永志殿长正运维天喜”。
山东聊城莘县南部刘氏字辈:“清存心保志安”。
山东省青岛即墨店集刘氏字辈:“文章(正)可殿(典或立)元德泽乃承宗振纯天赐兆福寿世永昌”。
山东淄博高青、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唐坊乡南刘村刘氏字辈:“青贤振文光玉”。
山东济宁金乡、 山东济宁金乡县刘庄刘氏字辈:“印嗣传延广云仍继续长一时怀燕翼千载荷龙光”。
山东泰安宁阳围子里村刘氏字辈:“义训本先勤凯强竣发超晨辉斌范旺荣登珍寅高宽顺典善举伟栋道坤耀平泰仰升乾鹏腾喜利涛敦刚安前锦慧磊务聪教胜杰权智廉冠峰亮春晓贤贵灿万礼海清增盈宝”。
山东莱芜刘氏字辈:“万学金文太继”。
山东临沂兰山区、刘氏字辈:“元常敬光照永盛传世远尊孺忠孝全福禄恩德宽寿鹤松延年”。
山东临沂郯城刘氏字辈:“廷大义忠(应)振志天(广)金”。
山东菏泽单县刘氏字辈:“景德传文世”。
山东菏泽单县黄岗镇刘氏字辈:“金世敦长继国”。
山东刘氏一支字辈:“洪开振广奉继书国”。
山东刘氏一支字辈:“士元宝(保)常(长)富贵”。
山东刘氏一支字辈:“永吉桂兰发升玉石长荣”。
山东刘氏一支字辈:“玉洪永长延”。
山东刘氏一支字辈:“纪成先仲业”。
山东刘氏一支字辈:“佩振嘉生继业长洪”。
山东刘氏一支字辈:“宗青关文修德泺单堂”。
山东刘氏一支字辈:“明汉相为执钦坤淑礼纪”。
山东刘氏一支字辈:“炳乙言田恩心真传世忠”。
山东刘氏一支字辈:“崇殿可文……”
山东刘氏一支字辈:“渊源庆延长”。
山东刘氏一支字辈:“隆道永荣面研子”。
山东刘氏一支字辈:“隆文新树德泽”。
山东刘氏一支字辈:“尊汝家矩曰厚乃长元本敬慕启绪衍详”。
山东刘氏一支字辈:“耀作声德茂学”。
刘墉在现实历史中是一个非常刚直不阿的人物,但是在面对和珅这个乾隆朝位高权重的大贪官时,他的刚直不阿却被他隐藏了起来。
历史中,他非常懂得明哲保身的道理,知道自己和和珅对抗就是以卵击石,为了防止遭到和珅的报复,他不敢和和珅爆发太多的冲突,遇到事,就打出一手他原本十分厌恶的太极拳,把事情给推出去。
虽然这些事情与他的本心不合,但他知道,这是自己想要生存的唯一法则。
真实历史中的刘墉
刘墉在电视剧中的形象和和珅一样,都有些被过于丑化。
现实历史中的和珅非常高大帅气、又极度有才华,与电视剧中猥琐矮小的和珅,有着天壤之别。
而现实历史中的刘墉也是如此,他虽然不如和珅帅气,但却有将近1米9的伟岸身高,整个人站起来就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大汉,跟电视剧中那个矮小驼背的老人有着巨大差别。
刘墉的家世非常不凡,他的家中三代以上都是清朝有功名在身的人。
他的父亲更是厉害,在刘墉还没有进入朝廷之前,就已经成为了乾隆手下掌握着巨大权势的朝廷大员,权势地位之重,被民间冠之以了相国的称号。
刘墉能进入朝廷中,就与他的父亲有着莫大关系。
在清朝的科举考试中,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功名,这个功名就是“恩荫举人”,是清朝专门为一些大臣后代准备的,刘墉在他年轻之时,就凭借着他父亲的关系获得了这个功名,接下来参与到了意义重大的殿试之中。
刘墉早期的官场人生
刘墉虽然是凭借着自己父亲关系获得这个机会的,但却并不意味着他本身没有才华。
在考殿试的时候,他从那全国各地精挑细选出来的众多进士中杀出了一条生路来,考到了第五名。
经历过这一次殿试考试的他,仿佛一条跃过了龙门的鲤鱼,开始平步踏上了自己的青云之路。
他接下来很快高升,被乾隆皇帝授予了一个能非常靠近乾隆皇帝本人的官职。
在那些封建王朝的年代,虽然这个官职听起来不是特别厉害,但正所谓丞相门前七品官,能接近得了皇帝的官职,又有哪个是简单的呢?
不过他的青云之路并没有走得太过于长远,因为他父亲犯错受到乾隆皇帝惩罚的原因,他这位为人子的也受到了相应的惩罚。
他先是被乾隆皇帝降了一个等级,然后第二年就被乾隆皇帝发配出了京城,把他派到了外地去做官。
刘墉开始变得圆滑
刘墉这一发配,就被发配了二十来年的时间。
这二十来年的时间里,他在全国各地做出了很多事情。
他每到一地,都会为当地的百姓们处理冤案、治理过程中给当地百姓们做出很多有力的举措。
他的所作所为百姓们是明明白白看在眼里的,所以他就获得了来自于百姓们的爱戴,甚至一度被人们称之为“刘公”,一度被拿来与宋朝的包拯相提并论。
我也是,我叫刘回,我是洪字辈,是安徽阜南人。我也不太懂,好像文字辈在我们这里是很高的,我们这里,付、丙,金,洪,大部分都是这些辈的,有一个文字辈的,是最高的在俺庄。也有刘姓的解释,刘姓有来原有好几种说法,百科名片
刘姓为中国主要姓氏之一,全国刘姓人口排名第四。在中国历史上,刘姓是登基称帝人数最多的姓氏。在中国古代有“刘天下,李半边”说法,而在中国北方则有“张王李赵遍地刘”的说法。刘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刘姓来源
主要来源有五:
来源一:
出自祁姓陶唐氏,帝尧(伊祁放勋)之后,受封于刘(今河北省唐县),建立祁姓刘国,后裔因以为源于祁姓,传说出自上古尧帝的后裔祁氏被封于刘国(前称定州唐县,今河北唐县),属于以国名为氏。相传,唐尧是远古祁姓部落陶唐氏的领袖,名放勋,他贤达善良,后成为部落联盟首领,被尊为五帝之一。据传说唐尧出身在顺平县 ( 原完县 ) 的伊祁山,伊祁山就又称作尧山,尧因地名而为祁姓,其第九子源明被封在刘国(今河北唐县),子孙遂以国名为氏,世代相传为刘氏,史称刘氏正宗。10出自柳氏,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之后,因柳宗元和当时朝政大臣不和,招惹很多皇室亲信,其后人恐遭陷害,逃荒到山西的洪桐县,改姓为刘。很多年后因当地遭水灾,他们纷纷迁移到河南的周口、安徽的亳州、山东的曹县、泰安一带。刘姓有很多的来源,百度名片有你自己查看吧!
清朝刘墉有多少儿女
本文2023-11-20 19:59:3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17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