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矿务局历史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0浏览:1收藏

韩城矿务局历史,第1张

1有人知道陕煤韩城矿务局怎么样

这是资料,先看看吧

韩城矿务局

韩城矿务局位于陕西渭北煤田东北部的韩城市境内,原隶属国家煤炭工业部,98年8月下放陕西省管理,是全国520户重点企业之一,是以煤炭生产为主,多种经营的大型国有煤炭企业。全局下辖有厂、矿等单位,共有职工14261万人,年设计能力570万吨,核定生产能力502万吨。有两座年设计入洗能力分别为120万吨和150万吨的矿井洗煤厂。

韩城矿务局位于陕西渭北煤田东北部的韩城市境内,是以煤炭生产为主、多种经营为辅的大型煤炭企业。先后荣获“陕西省先进企业”、“重合同守信用企业”、“陕西省十大经济明星企业”、“陕西十佳诚信经营示范单位”、“全国诚信经营示范企业”、“中国质量信誉AAA级企业”等荣誉称号。原隶属于煤炭工业部,1998年下放陕西省 管理,2004年2月划归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公司管理。

矿务局下辖16个二级矿、厂,共有职工16132人,其中:有3个大中型煤矿,年设计能力570万吨,核定能力451万吨;有一个设计能力为120万吨的选煤厂;一个设计能力为150万吨的高炉喷吹选煤厂;一个212万KV的煤矸石发电厂。目前,矿区基本形成煤炭生产、煤矿设备制造、发电等支柱产业,以及建筑安装、矿井建设、注浆勘探、机电修造等辅助产业。全局资产总额241亿元,固定资产227亿元。金融资信为AAA级。

陕西创能煤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矿区简介

1、地理位置

陕西创能煤电股份有限公司,位于陕西省韩城市。

2、自然条件

气候: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

气温:年平均气温在135℃以上,极端最高气温426℃,最低气温-148℃。

降水:年平均降雨量5597毫米。

3、交通条件

铁路:西(安)侯(马)铁路通达秦晋,韩京列车直达首都,京昆公路穿腹而过,旅游专线顺畅自然。

公路:韩城市境内的国道为108国道,境内全长678公里。

二、矿区发展

1、矿区历史

公司主要发起人----韩城矿务局,原隶属于国家煤炭部

1999年12月15日陕西创能煤电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是经陕西省 批准,由国有企业改制而设立的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

1999年被省 确定为60家优势企业和100家重点改制企业之一,被国家经贸委列入全国520户重点企业。

2、矿区规划

公司成立后,将积极申请上市工作。上市募集的资金,初步设想的投资方向为:一是收购年产150万吨的桑树坪煤矿;二是收购高岭土厂;三是投资建设煤基塑料项目;四是到陕北榆神矿区投资建设一座年产200万吨的露天煤矿。逐步使企业扩大规模,加快煤炭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步伐使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上升。在5-10年内,使公司成为销售收入达到20个亿,实现利润2亿的大型煤炭生产和深加工的高科技企业。

三、矿区现状

1、矿区条件

陕西创能煤电股份有限公司是经陕西省 批准,由国有企业改制而设立的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创能煤电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矿井、洗煤厂、焦化厂设备先进,处于国内90年代先进水平。

①生产能力

陕西创能煤电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煤炭的采掘、洗选、焦化、销售及煤研石发电。生产能力为年产原煤180万吨、洗精煤80万吨、焦炭10万吨。

井下采掘机械化程度达到80%以上。洗煤厂洗选加工设备目前属国内一流,生产工艺,加工过程、质量控制全部实现电脑控制

2、煤种煤质

公司现在的主导产品为电煤、冶金配焦精煤、焦炭。其中电煤为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主要供应坑口电厂----韩城电厂,以及省内外的其他发电厂。

冶金配焦精煤是陕西省优质产品和名牌产品,经过ISO9000质量认证,属冶金必需的配焦用煤,国内储量有限,为稀有煤种。产品主要供应武钢、马钢、湘钢、链钢等大型钢铁企业,部分出口日本、南韩。

2韩城矿务局2012年党校校长是谁

韩城古称“龙门”、“夏阳”、“少梁”。

陕西省所辖的副地级市。位于陕西省东部黄河西岸,关中盆地东北隅。

韩城历史悠久,境内文化自然遗存丰富多样,是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关中文物最韩城”之美誉,也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史圣太史公司马迁的故乡。西周初,周武王封子于此,称韩国,春秋战国之交,周平王封秦仲之子康于此,称梁国,战国时,秦设夏阳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置韩城县。1984年元月改为韩城市,1985年列为陕西省对外开放城市,2006年成为陕西唯一一座以县级城市身份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2016年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韩城还是全国规模最大的花椒生产基地,有“大红袍花椒之乡”的美誉。

2012年5月25日,陕西省委、省 出台《关于在韩城市开展省内计划单列市试点的意见》,明确将韩城市升格为副市厅级行政建制,在不改变现行行政隶属关系的前提下,财税体制实现完全省直管,同时拥有与设区市等同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3有谁知道渭南市韩城市的文化文明,可以讲解一下

陕西省韩城市位于关中平原东北隅,距省会西安210余公里,北依宜川,西邻黄龙,南接合阳, 东隔黄河与山西省河津、乡宁、万荣等县市相望。

地处北纬35°18′50″-35°52′08″,东经110°7′19″-110°37′24″。南北最长处502公里,东西最宽处425公里。

边界总长168公里 。总面积1621平方公里,占陕西省面积的079%,耕地42万亩 ,地形地貌为“七山一水二分田”。

全市辖两个街道办事处(金城、新城)、10个镇(龙亭、芝阳、芝川、嵬东、板桥、西庄、昝村、龙门、桑树坪、王峰)。33个居委会、276个村民委员会、125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21411户,户籍总人口392821人,其中农业人口193754人,城镇人口199067人。

1983年10月撤县设市,1985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1986年12月被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0年乡镇机构改革合并变更为10镇[龙亭、芝川、{芝阳、乔子玄}、{西庄、盘龙}昝村、龙门、{桑树坪、独泉}王峰、卫东、{板桥、薛峰}]2个街道办事处(金城、新城)。

2010年度全市GDP总量14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7万元,突破5000美元大关。区域财政收入突破2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98亿元。

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8个,总产值达到330亿元。 编辑本段历史文化 历史沿革 韩城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夏、商属雍州,《书·禹贡》有“龙门,禹贡雍州之域”的记录。相传夏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因而史以“龙门”为韩城地域的代称。

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子(名佚传)封于韩,食采于韩原一带,称韩(侯)国。周宣王时,秦仲少子康又受封于梁山,是谓梁(伯)国。

周襄王十一年(前641年)为秦穆公所灭,今韩城市南古少梁即其都。明《韩城县志》载:“韩,候、伯之国也”。

春秋时,晋封韩武子万于韩原。《博物志》载:“韩,武子采邑”。

武子后,献子厥从封姓为韩氏,当时,晋占有河西之地与秦接壤。周襄王七年(前645年),秦与晋惠公夷战于韩,秦败晋,虏其君,晋献河西地。

周顷王二年春(前617年),晋伐秦,取少梁。 战国时,周贞定王二十八年(前441年),少梁城属魏。

周威列王十四年(前412年),魏攻占秦繁庞。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韩、赵、魏三分晋地,少梁属魏。

周显王七年(前362年),秦败魏于少梁,俘魏相公孙痤,攻取魏繁庞城。周显王十五年(前354年),秦与魏战元里(在今大荔县境内),斩首七千,取少梁。

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年),秦更少梁为夏阳,置邑。 秦灭六国,夏阳属内史地。

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年)正月,项羽先后分封三王,董翳被封为翟王,领陕西北部地区。八月,刘邦入关中。

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分内史郡之一部分为左内史。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左内史更名为左冯翊。

夏阳属之。 新莽时,改夏阳为冀亭,属列尉大夫治。

东汉时期,光武中兴,国都东迁,西京三辅(京兆伊、左冯翊、右扶风)不变,冀亭又复名夏阳,仍属左冯翊。光武帝建武元年(25)至明帝永平二年(59),合阳并入夏阳。

三国时期,魏国雄居中原,夏阳属魏雍州冯翊郡,晋仍因之。后属华山郡。

东晋穆帝永和五年(349),上郡治所由肤施(今延安)迁居夏阳避羌乱。七年(351),苻健在长安建立前秦,夏阳属之。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夏阳属华州华山郡。西魏废帝元钦二年(553),隶同州武乡郡。

宇文觉废魏建立北周,明帝二年(558),夏阳并入合阳。 隋开皇十八年(598),夏阳自合阳分出,重新设县,以古韩国改名韩城,属冯翊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属西韩州。八年(625)州治迁韩城,领韩城、合阳、河西三县。

太宗贞观八年(635)废州。肃宗乾元元年(758),改韩城为夏阳,隶河中府。

昭宣帝天成二年(905)更名韩原县。 五代后梁时,仍属河中府。

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复名韩城,隶同州。 北宋,隶永兴路定国军冯翊郡。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正月,金将娄宿,自韩城履冰入陕,关中遂没于金。金宣宗贞佑三年(1215年),设祯州,领韩城、合阳二县。

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废州为县,二年又复设祯州,县址迁至今县城西北二十里土岭。元顺帝至元六年(1340),撤祯州,改属同州,县址迁回原址。

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韩城属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同州潼关道。 清初沿用明制,属西安府同州潼关道。

雍正三年(1725),改同州为直隶州。十三年(1735)同州升府,韩城仍属之。

辛亥革命后,属陕西省关中道,民国十七年(1928),取消道制,直属省辖。民国二十八年(1939),属第八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1948年3月24日,韩城第二次解放。初属黄龙分区。

1949年6月改属大荔分区。1950年5月大荔分区撤销,改 属渭南分区。

1956年10月,直属省辖。1959年1月,合阳县及黄龙白马滩公社并入韩城。

1961年8月,恢复原建置属,仍渭南专区,1972年3月改专区为地区,韩城仍为辖之。1983年10月国务院批准,1984年1月正式改县为市,仍属渭南地区。

1985年2月国务院批准为开放城。

4黄河长城信天游

我们离开了壶口,在宜川吃了午饭,随即赶往韩城。

从宜川通往韩城要翻越两座山,但是路很好走,穿越了很长的一条峡谷,两边景色非常美,这里以及是陕西的渭南地区,空气湿润,花草树木郁郁葱葱,与陕北的黄土高原形成鲜明对比。 韩城市位于陕西省中部,西北与延安地区的黄龙、宜川县接壤,东隔黄河与山西省河津、万荣县相望,南连渭南地区的合阳县。

韩城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的故乡,地面地下文物丰富,民俗民居具有特色,古城建筑格局与传统风貌保存完好,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韩城素有文史之乡之称。

战国初,孔子高徒子夏来韩设教。两千多年来,韩城办学之风兴盛,民重耕读,因而人才辈出。

一代史圣、两朝状元、三朝宰相、四代世家、父子御史、父子知州、祖孙巡抚、兄弟侍郎、南北尚书、一母三进士一举一贡生等,传为佳话。 韩城现有新旧石器及历代古遗址31处,韩城古建筑独具特色,是天然的古建筑博物馆。

迄今保留下来的唐宋元明清各代古建筑140多处,古遗址27处,尤其元代建筑多达20处,为陕西之最。明清四合院民居遍布城乡,格局独特,内涵丰富,三雕俱全,建造精良。

党家村最为典型,堪称“民居瑰宝”。韩城南10公里的汉太史司马迁祠,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此外,明清两代形成的韩城民居——四合院,布局合理,装修考究,独具特色,是我国传统民居精华之一,素有“小北京”之称。 站在党家村村口的山头上鸟瞰,党家村仿佛是一艘船,东南为船头,西北为船尾,文星阁是桅杆,村南石垒是船舷,舷下流水汤汤,村北通向北崖顶的蜿蜒小道是缆,崖边那座实心的砖塔是碇,一旦船解缆扬帆启航,前程不可 。

元志顺二年(公元1331年),党姓始祖党恕轩,由陕西朝邑县逃荒至此,见村北土崖巍巍,村南泌水潺潺,认定此处是块能助他兴旺发达之风水宝地,于是便在此落脚开荒种田谋生,并在这里娶妻养子,繁衍生息。党恕轩所生四个儿子,种田之外,开始兼营商业。

历经33年的艰苦创业,至长孙党真于明永乐十年(1414)中举,“党家湾”终定名为“党家村”。这个最高的楼是“看家楼”。

这是文星阁。文星阁的塔身颇像《封神演义》中的托塔天王李靖手中之镇妖宝塔。

登梯而上,仿佛“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一层门额题“文星阁”三字,门外也悬挂一副木制对联:“配地配天洋洋圣道超千古,在左在右耀耀神灵保万民。”

阁内供奉着圣人孔子以及其10位高徒的牌位。二三四层分别供奉着颜渊、曾参、子思以及孟轲的牌位。

五层供奉文昌帝的牌位。顶层供的则是一手拿笔,一手执卷,正在点元的魁星爷——文曲星的塑像。

这是节孝碑的侧面。 带有幽怨之美的节孝碑。

明朝的建筑具有简洁流畅的风格。我们的参观从这个小院开始,这里有村史介绍。

最早发现这个古村的是一个日本学者,他欣喜过望,饮酒过度,客死韩城。这是纪念他的碑文和党家村的标志。

这是村中的石板路。 院门的门槛由两条长凳组成,卸下来可以作凳子用。

每家都有高大的门楼和长方形的院子。 这是党族祠堂。

祠堂门口的柱子上有这样像斗一样的装饰,党家有一人中进士的话就在一根柱子上装饰一只斗,如果有人中举人的话,就在两个柱子上各装饰一只斗。“才高八斗”是从这里来的? 当年的党家村人以科举为荣,读书成风。

该村明、清两代举人、进士5人,秀才44人。几乎多半家户取得功名,远近闻名。

这里的人无不带着无限的神往对每个人讲那“钦点翰林”及讲慈禧御赐“福”字的至高荣耀。 党家村的四合院与北京、河北、山西的都不同。

四合院房屋结构大多为砖木结构,青砖墙,灰瓦顶。在建筑装饰上,木、石、砖三雕俱全。

这个门口作为柱础石的石雕,看不出像狮子还是蟾蜍。 从侧面看有些像蟾蜍,也有些像狗。

抱鼓石。 栓马桩。

班驳的高墙和孤零零的栓马桩。 “狴犴衔环”上马石。

每家门口栓马桩上的石雕各有特色。 院子里的厢房很高大。

高宅大院的门楼。 这个上马石与上一个有点不同,你能看出来吗? 刻有浮雕的影壁。

当年的分银院门楣题字为"庆有余"。 垂花门楼。

见到一处外墙砖雕“福”字。上书“慈禧赐福”。

相传是慈禧太后所赐,形似两只仙鹤,一只抬头,一只低头。 一般人家的院墙是没有窗户的,这家院墙开了窗户不是为了抛绣球,而是为了看社戏。

浮镂砖雕墀头 戏纹柱础石。 造型生动的栓马桩。

三羊开泰础石。 村里最高的建筑:看家楼。

栓马环。 精雕细刻的柱础石。

每家门口的门楣题字各不相同,这是“积善堂”,表明各家主人的价值观。在每家的院内墙上还有门庭家训,这是中国家庭文化教育的浓缩,而党家村的门庭家训铺属一绝,像这样的家训非常多:弟忠厚择邻居,存心要公平孝。

行事要谨慎谦,恭节俭择交友。 这是在文星阁门口的石狮子。

笑逐言开的石狮子。 节孝碑是一座二丈多高的碑楼,青石的基座,楼顶为悬山两面坡式,檐上筒瓦包沟、五脊六兽。

脊为透雕,横脊中部有一尊一公尺高的两层圆雕小阁楼,檐下为仿木砖雕。横额四字:“巾帼芳型。

5描述下什么是煤田,什么是矿区

在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同一地质时期形成的、并且大致连续发育的含煤岩系分布区称为煤田。

统一规划和开发的煤田或其一部分称为矿区。

煤田范围很大,面积可达数百到数千平方千米,储量从数亿吨到数百上千亿吨。

往往将一个大煤田划归几个矿区来开发。

如:将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划分为铜川矿务局(又分为铜川矿区和焦平矿区)、蒲白矿务局、澄合矿务局、韩城矿务局。

比较小的煤田也可以作为一个矿区来开发。

也有一个大矿区开发几个小煤田的情况。

个人觉得煤田是一个地质概念,矿区是一个行政概念。

6澄合矿务局的介绍

澄合矿物局是国有煤炭企业,原隶属煤炭工业部,一九九八年八月到陕西省管理。

澄合矿区地处陕西省澄城、合阳县境内,位于渭北煤田东部,区内煤炭开采悠久,至尽已有600余年历史,矿区东部长67公里,南北宽30公里,面积约1718平方公里。西自洛河,北与蒲白矿区为邻;东部濒临黄河,同韩城矿区相邻;北部以黄龙山南麓为深部边界,南部的煤层及风化带为自然边界。

矿区煤炭总地质出量为858亿吨,其中详查186亿吨,精查38亿吨。煤种主要有瘦煤和贫煤,煤炭的工业用途主要供动力用煤。

矿区交通较为方便,果铁西(安)候(马)线经过矿区东部;西(安)延(安)线沿洛河而上,经过矿区西部边界;矿区有两条运煤专线,连接各生产矿井,108国道、西韩公路、渭黄公路皆穿过矿区,形成公路网,矿物局所属矿、长等均有矿区公路相连。 。

传说关羽仅有两个儿子,且后人全部被杀,而《关氏家谱》中却记载关羽有三个儿子,仍有后人在世…… 关羽的身世以前一直不甚清楚。直到清初康熙年间,解州守王朱旦在浚修古井的时候,发掘出关羽的墓砖。上面刻有关羽祖、父两世的表字、生卒年月等,资料比较详细,还略有提到关羽的家庭状况。他因此写了《关侯祖墓碑记》。据墓砖上文字记载,关氏家其实是个文人世家。关羽祖父叫关审,字问之。汉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住在解州(今山西解州镇)常平村宝池里。记载说他“冲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训其子,于桓帝永寿二年丁酉卒,年六十八。羽父关毅,字道远。性至孝,父审卒后,在墓上结庐守丧三年,除丧,于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关羽。羽长成后娶胡氏为妇,灵帝光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生子关兴。 缘起 关羽贵为称圣称帝,有多少人知其身世?关羽以“武圣人”扬名立威,但有多少人知其乃文人世家,祖上奉行“四好主义”?世传关羽仅有两子,后代被仇人全部杀掉,又有多少人知道他还有个小儿子“小关王”关索,并且其后人流落到了邓州?8月30日,记者前往邓州,揭秘《关氏家谱》。 档案馆从村民手中获得家谱 在24年的从业经历中,收藏《关氏家谱》,对刚刚退休的邓州市档案馆主任刘殿信来说可谓最得意的一笔。说起当年的“奇遇”,他依然激动。 1980年初,邓县(今邓州市)文化馆开始整理地名志,从部队刚刚转业至此的刘殿信热情很高,但所获并不丰富。直到1990年夏季的一天,他翻看《南阳日报》时,获知邓县构林镇发现“奇书”——一份家谱。 他当即联系构林镇负责当地档案收集工作的李玉旺,希望他帮忙访查,但半年多过去了,毫无线索。1992年2月15日,农历正月初二,正准备走亲戚的刘殿信突然接到李玉旺的电话,让他赶紧过去。 见到李玉旺后,李玉旺立即拉着他去见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镇上的郭朝石老师。郭老师偶然间见过家谱,并知道藏在官刘行政村关营村村民关喜贵手中,但他并没有把握此行能否见到家谱,因为关喜贵藏得十分严密,从不轻易外露。 为保险起见,三人找到官刘行政村村主任及关营村组长,一起来到关喜贵家中。关喜贵并不在家,接待他们的是关喜贵20多岁的儿子关光周。关光周让他们看到了梦寐以求的家谱,但就是死活不同意把家谱送给档案馆。 几个人强调,这是国家文物,按规定应该送档案馆管理,这样也更有利于保存。而且,如果送给他们,他们还将给他颁发一块捐献文物的牌匾。 关光周最终同意免费送给档案馆。 关羽后人替人寻仇偶然入邓? 时隔16年,关光周见到了《关氏家谱》的抄写本及复印本。这两本家谱是在邓州市交警队工作的关振明去年辗转从档案馆抄写和复印而来的,随记者转交给关光周收藏。 摩挲良久,关光周十分感慨,原家谱为白棉纸木刻印制,较之抄写本与复印本,根本无法企及。关光周说,家谱一直由家族中细心的学问人保存,1976年之前,由村里老私塾先生关景山保存,关景山年老感到力不从心时,才转交给关喜贵。 家谱一直被秘密保存着,村里人知道的并不多。关于家族历史,村里人只知道是关羽的后代,但因何迁入邓州,家谱中并没有详细记载。 关振明说,小时候曾听爷爷关景山讲,关营村原来叫党庵儿,这里住着党姓人氏,其中一家因女儿婚姻问题被人欺负,女儿党氏于是在村后庵中出家。党家人气愤不过,遂从看守关庙的关家后人中聘请了一对功夫了得的父子,前来报仇。报仇成功后,可能党家人怕仇人在关氏父子走后报复,遂劝关家儿子留下,并许配党氏为其妻。 这个留下的儿子叫关大经,在关营村南,有其坟墓。村里有一习俗:每逢哪家娶媳妇,新郎必于结婚前夜来到坟前,告之祖先关家要添人了,次日婚礼过后,再夜带新娘,让祖先相看;哪家有人去世,也必在出殡前夜,前来坟前相告。 后人入邓为奉旨看护关庙 查《关氏家谱》,关大经确有其人,娶妻两个,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即为党氏,并注明关大经迁邓州南关营。这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传说的可靠性。 关大经之父为关世明,关世明曾祖为关节,关节籍贯为平陆县夏郭村;关节祖父为明永乐年间贡士关成,其籍贯则注明世居山西解州古冯村(古冯村正是关羽及其父亲籍贯地),后迁“解州属平陆县东北吴山之麓夏郭村”,以此可以推断关营村的关姓人是从山西平陆县夏郭村迁移而来。 从谱系看,夏郭村迁出的后代有四支:一为安邑县古村,一为猗氏县源头,这应该是与关节一同迁出的;另两支为关节的曾孙关世明之子关大经迁邓州,曾孙关世威之子关仲相迁许昌。 关仲相迁许昌时间为万历四十二年,迁徙原因是奉谕旨奉祀“关圣帝君庙”,由此推断,关大经迁徙时间与原因应该与此相同,当在近400年前,同为看庙。 关羽祖训为十二字“四好主义” 《关氏家谱》虽然早已发现,但并未公开示人。邓州市文史研究专家涂征也是第一次听说,他大为惊讶。 涂征仔细翻看了这本发黄的家谱,发现其内容相当丰富,其中包括关羽事略和受封经过、世系繁衍、迁徙分布、后代官职及传记等各方面的情况。从序言看,为清康熙二十三年关起辉“遵世谱”所撰,涂征推测应该可信。 涂征说,在《三国志》和各种典籍的记载中,都没有关羽身世的详细记载。 其身世谜团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逐渐明晰:康熙戊午,解州守王朱旦在浚修古井时,发掘出关羽的墓砖。上面刻有关羽祖、父两世的表字、生卒年月,资料比较详细,还提到了关羽的家庭情况。根据墓砖上的文字,关家其实是个文人世家,其祖父关审,汉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住在解州常平村宝池里;羽父关毅,于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关羽。关羽长成后娶胡妇为妻,灵帝光和元年戊戌五月十三日生子关平。 这与《关氏家谱》所记关羽父亲、祖父情况相同。 有意思的是,关羽祖父曾撰写12字训诫后人:“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可谓“四好主义”。 关羽后人没有全部被杀 针对关羽的后代,涂征说,《三国演义》中频频提到的其子关平的下场,也只是说了一句“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其他情况并不详。但是在《三国志》中,在关羽死后说道:“——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兴)子统嗣,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 裴注《蜀记》中提到,关羽在成都的后人被魏国大将庞德之子庞会随邓艾入蜀后全部杀掉。这就是后来传说关羽后人全部被杀掉的来源。 关于关羽后人生死,家谱中又如何讲?根据家谱记载:关羽与胡氏共生了三个儿子,除了上文提到的关兴、关平之外,还有一子叫关索。但是,关索几乎在其他文献中不见记载。 在关兴的子嗣系统中,也可以发现关羽后人全部被杀之说不可靠。关兴生有两个儿子,关统和关彝,关统因无后卒,关彝因此被封为车骑将军;关彝之下为关郎,郎生一子为郎中有,郎中有生一子为关康。关兴后代延续数代。 邓州关营人是关羽第三子之后? 关羽有三个儿子,那么,关营人是关羽哪个儿子的后代呢? 关营人认为他们是“小关王”关索之后,根据是家谱上关索小传上的记载。根据家谱谱系,关索并无生子记录,更无后代谱系。 关索被封为总镇云南将,根据家谱上的关索小传记载:关索被遗留在云南,故其名不甚显。《水浒传》中曾有“病关索”诨号,云南也的确有关索岭、关索庙,这些似乎印证了家谱中关索小传的记载。 但问题是,关索与后代的延续关系在家谱中出现断代。据关营人讲,关家自夏大夫关龙逄起,至关羽为第32代,到关索为第33代。关索之后,出现谱系空白。而族谱显示,现关营先祖关大经为第48代后裔,关大经向前可续接到第42代关成,之前再无法连接。也就是说在关成与关索之间,空白了9代。

求采纳

传说关羽仅有两个儿子,且后人全部被杀,而《关氏家谱》中却记载关羽有三个儿子,仍有后人在世…… 关羽的身世以前一直不甚清楚。直到清初康熙年间,解州守王朱旦在浚修古井的时候,发掘出关羽的墓砖。上面刻有关羽祖、父两世的表字、生卒年月等,资料比较详细,还略有提到关羽的家庭状况。他因此写了《关侯祖墓碑记》。据墓砖上文字记载,关氏家其实是个文人世家。关羽祖父叫关审,字问之。汉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住在解州(今山西解州镇)常平村宝池里。记载说他“冲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训其子,于桓帝永寿二年丁酉卒,年六十八。羽父关毅,字道远。性至孝,父审卒后,在墓上结庐守丧三年,除丧,于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关羽。羽长成后娶胡氏为妇,灵帝光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生子关兴。 缘起 关羽贵为称圣称帝,有多少人知其身世?关羽以“武圣人”扬名立威,但有多少人知其乃文人世家,祖上奉行“四好主义”?世传关羽仅有两子,后代被仇人全部杀掉,又有多少人知道他还有个小儿子“小关王”关索,并且其后人流落到了邓州?8月30日,记者前往邓州,揭秘《关氏家谱》。 档案馆从村民手中获得家谱 在24年的从业经历中,收藏《关氏家谱》,对刚刚退休的邓州市档案馆主任刘殿信来说可谓最得意的一笔。说起当年的“奇遇”,他依然激动。 1980年初,邓县(今邓州市)文化馆开始整理地名志,从部队刚刚转业至此的刘殿信热情很高,但所获并不丰富。直到1990年夏季的一天,他翻看《南阳日报》时,获知邓县构林镇发现“奇书”——一份家谱。 他当即联系构林镇负责当地档案收集工作的李玉旺,希望他帮忙访查,但半年多过去了,毫无线索。1992年2月15日,农历正月初二,正准备走亲戚的刘殿信突然接到李玉旺的电话,让他赶紧过去。 见到李玉旺后,李玉旺立即拉着他去见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镇上的郭朝石老师。郭老师偶然间见过家谱,并知道藏在官刘行政村关营村村民关喜贵手中,但他并没有把握此行能否见到家谱,因为关喜贵藏得十分严密,从不轻易外露。 为保险起见,三人找到官刘行政村村主任及关营村组长,一起来到关喜贵家中。关喜贵并不在家,接待他们的是关喜贵20多岁的儿子关光周。关光周让他们看到了梦寐以求的家谱,但就是死活不同意把家谱送给档案馆。 几个人强调,这是国家文物,按规定应该送档案馆管理,这样也更有利于保存。而且,如果送给他们,他们还将给他颁发一块捐献文物的牌匾。 关光周最终同意免费送给档案馆。 关羽后人替人寻仇偶然入邓? 时隔16年,关光周见到了《关氏家谱》的抄写本及复印本。这两本家谱是在邓州市交警队工作的关振明去年辗转从档案馆抄写和复印而来的,随记者转交给关光周收藏。 摩挲良久,关光周十分感慨,原家谱为白棉纸木刻印制,较之抄写本与复印本,根本无法企及。关光周说,家谱一直由家族中细心的学问人保存,1976年之前,由村里老私塾先生关景山保存,关景山年老感到力不从心时,才转交给关喜贵。 家谱一直被秘密保存着,村里人知道的并不多。关于家族历史,村里人只知道是关羽的后代,但因何迁入邓州,家谱中并没有详细记载。 关振明说,小时候曾听爷爷关景山讲,关营村原来叫党庵儿,这里住着党姓人氏,其中一家因女儿婚姻问题被人欺负,女儿党氏于是在村后庵中出家。党家人气愤不过,遂从看守关庙的关家后人中聘请了一对功夫了得的父子,前来报仇。报仇成功后,可能党家人怕仇人在关氏父子走后报复,遂劝关家儿子留下,并许配党氏为其妻。 这个留下的儿子叫关大经,在关营村南,有其坟墓。村里有一习俗:每逢哪家娶媳妇,新郎必于结婚前夜来到坟前,告之祖先关家要添人了,次日婚礼过后,再夜带新娘,让祖先相看;哪家有人去世,也必在出殡前夜,前来坟前相告。 后人入邓为奉旨看护关庙 查《关氏家谱》,关大经确有其人,娶妻两个,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即为党氏,并注明关大经迁邓州南关营。这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传说的可靠性。 关大经之父为关世明,关世明曾祖为关节,关节籍贯为平陆县夏郭村;关节祖父为明永乐年间贡士关成,其籍贯则注明世居山西解州古冯村(古冯村正是关羽及其父亲籍贯地),后迁“解州属平陆县东北吴山之麓夏郭村”,以此可以推断关营村的关姓人是从山西平陆县夏郭村迁移而来。 从谱系看,夏郭村迁出的后代有四支:一为安邑县古村,一为猗氏县源头,这应该是与关节一同迁出的;另两支为关节的曾孙关世明之子关大经迁邓州,曾孙关世威之子关仲相迁许昌。 关仲相迁许昌时间为万历四十二年,迁徙原因是奉谕旨奉祀“关圣帝君庙”,由此推断,关大经迁徙时间与原因应该与此相同,当在近400年前,同为看庙。 关羽祖训为十二字“四好主义” 《关氏家谱》虽然早已发现,但并未公开示人。邓州市文史研究专家涂征也是第一次听说,他大为惊讶。 涂征仔细翻看了这本发黄的家谱,发现其内容相当丰富,其中包括关羽事略和受封经过、世系繁衍、迁徙分布、后代官职及传记等各方面的情况。从序言看,为清康熙二十三年关起辉“遵世谱”所撰,涂征推测应该可信。 涂征说,在《三国志》和各种典籍的记载中,都没有关羽身世的详细记载。 其身世谜团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逐渐明晰:康熙戊午,解州守王朱旦在浚修古井时,发掘出关羽的墓砖。上面刻有关羽祖、父两世的表字、生卒年月,资料比较详细,还提到了关羽的家庭情况。根据墓砖上的文字,关家其实是个文人世家,其祖父关审,汉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住在解州常平村宝池里;羽父关毅,于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关羽。关羽长成后娶胡妇为妻,灵帝光和元年戊戌五月十三日生子关平。 这与《关氏家谱》所记关羽父亲、祖父情况相同。 有意思的是,关羽祖父曾撰写12字训诫后人:“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可谓“四好主义”。 关羽后人没有全部被杀 针对关羽的后代,涂征说,《三国演义》中频频提到的其子关平的下场,也只是说了一句“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其他情况并不详。但是在《三国志》中,在关羽死后说道:“——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兴)子统嗣,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 裴注《蜀记》中提到,关羽在成都的后人被魏国大将庞德之子庞会随邓艾入蜀后全部杀掉。这就是后来传说关羽后人全部被杀掉的来源。 关于关羽后人生死,家谱中又如何讲?根据家谱记载:关羽与胡氏共生了三个儿子,除了上文提到的关兴、关平之外,还有一子叫关索。但是,关索几乎在其他文献中不见记载。 在关兴的子嗣系统中,也可以发现关羽后人全部被杀之说不可靠。关兴生有两个儿子,关统和关彝,关统因无后卒,关彝因此被封为车骑将军;关彝之下为关郎,郎生一子为郎中有,郎中有生一子为关康。关兴后代延续数代。 邓州关营人是关羽第三子之后? 关羽有三个儿子,那么,关营人是关羽哪个儿子的后代呢? 关营人认为他们是“小关王”关索之后,根据是家谱上关索小传上的记载。根据家谱谱系,关索并无生子记录,更无后代谱系。 关索被封为总镇云南将,根据家谱上的关索小传记载:关索被遗留在云南,故其名不甚显。《水浒传》中曾有“病关索”诨号,云南也的确有关索岭、关索庙,这些似乎印证了家谱中关索小传的记载。 但问题是,关索与后代的延续关系在家谱中出现断代。据关营人讲,关家自夏大夫关龙逄起,至关羽为第32代,到关索为第33代。关索之后,出现谱系空白。而族谱显示,现关营先祖关大经为第48代后裔,关大经向前可续接到第42代关成,之前再无法连接。也就是说在关成与关索之间,空白了9代。

传说关羽仅有两个儿子,且后人全部被杀,而《关氏家谱》中却记载关羽有三个儿子,仍有后人在世…… 关羽的身世以前一直不甚清楚。直到清初康熙年间,解州守王朱旦在浚修古井的时候,发掘出关羽的墓砖。上面刻有关羽祖、父两世的表字、生卒年月等,资料比较详细,还略有提到关羽的家庭状况。他因此写了《关侯祖墓碑记》。据墓砖上文字记载,关氏家其实是个文人世家。关羽祖父叫关审,字问之。汉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住在解州(今山西解州镇)常平村宝池里。记载说他“冲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训其子,于桓帝永寿二年丁酉卒,年六十八。羽父关毅,字道远。性至孝,父审卒后,在墓上结庐守丧三年,除丧,于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关羽。羽长成后娶胡氏为妇,灵帝光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生子关兴。 缘起 关羽贵为称圣称帝,有多少人知其身世?关羽以“武圣人”扬名立威,但有多少人知其乃文人世家,祖上奉行“四好主义”?世传关羽仅有两子,后代被仇人全部杀掉,又有多少人知道他还有个小儿子“小关王”关索,并且其后人流落到了邓州?8月30日,记者前往邓州,揭秘《关氏家谱》。 档案馆从村民手中获得家谱 在24年的从业经历中,收藏《关氏家谱》,对刚刚退休的邓州市档案馆主任刘殿信来说可谓最得意的一笔。说起当年的“奇遇”,他依然激动。 1980年初,邓县(今邓州市)文化馆开始整理地名志,从部队刚刚转业至此的刘殿信热情很高,但所获并不丰富。直到1990年夏季的一天,他翻看《南阳日报》时,获知邓县构林镇发现“奇书”——一份家谱。 他当即联系构林镇负责当地档案收集工作的李玉旺,希望他帮忙访查,但半年多过去了,毫无线索。1992年2月15日,农历正月初二,正准备走亲戚的刘殿信突然接到李玉旺的电话,让他赶紧过去。 见到李玉旺后,李玉旺立即拉着他去见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镇上的郭朝石老师。郭老师偶然间见过家谱,并知道藏在官刘行政村关营村村民关喜贵手中,但他并没有把握此行能否见到家谱,因为关喜贵藏得十分严密,从不轻易外露。 为保险起见,三人找到官刘行政村村主任及关营村组长,一起来到关喜贵家中。关喜贵并不在家,接待他们的是关喜贵20多岁的儿子关光周。关光周让他们看到了梦寐以求的家谱,但就是死活不同意把家谱送给档案馆。 几个人强调,这是国家文物,按规定应该送档案馆管理,这样也更有利于保存。而且,如果送给他们,他们还将给他颁发一块捐献文物的牌匾。 关光周最终同意免费送给档案馆。 关羽后人替人寻仇偶然入邓? 时隔16年,关光周见到了《关氏家谱》的抄写本及复印本。这两本家谱是在邓州市交警队工作的关振明去年辗转从档案馆抄写和复印而来的,随记者转交给关光周收藏。 摩挲良久,关光周十分感慨,原家谱为白棉纸木刻印制,较之抄写本与复印本,根本无法企及。关光周说,家谱一直由家族中细心的学问人保存,1976年之前,由村里老私塾先生关景山保存,关景山年老感到力不从心时,才转交给关喜贵。 家谱一直被秘密保存着,村里人知道的并不多。关于家族历史,村里人只知道是关羽的后代,但因何迁入邓州,家谱中并没有详细记载。 关振明说,小时候曾听爷爷关景山讲,关营村原来叫党庵儿,这里住着党姓人氏,其中一家因女儿婚姻问题被人欺负,女儿党氏于是在村后庵中出家。党家人气愤不过,遂从看守关庙的关家后人中聘请了一对功夫了得的父子,前来报仇。报仇成功后,可能党家人怕仇人在关氏父子走后报复,遂劝关家儿子留下,并许配党氏为其妻。 这个留下的儿子叫关大经,在关营村南,有其坟墓。村里有一习俗:每逢哪家娶媳妇,新郎必于结婚前夜来到坟前,告之祖先关家要添人了,次日婚礼过后,再夜带新娘,让祖先相看;哪家有人去世,也必在出殡前夜,前来坟前相告。 后人入邓为奉旨看护关庙 查《关氏家谱》,关大经确有其人,娶妻两个,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即为党氏,并注明关大经迁邓州南关营。这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传说的可靠性。 关大经之父为关世明,关世明曾祖为关节,关节籍贯为平陆县夏郭村;关节祖父为明永乐年间贡士关成,其籍贯则注明世居山西解州古冯村(古冯村正是关羽及其父亲籍贯地),后迁“解州属平陆县东北吴山之麓夏郭村”,以此可以推断关营村的关姓人是从山西平陆县夏郭村迁移而来。 从谱系看,夏郭村迁出的后代有四支:一为安邑县古村,一为猗氏县源头,这应该是与关节一同迁出的;另两支为关节的曾孙关世明之子关大经迁邓州,曾孙关世威之子关仲相迁许昌。 关仲相迁许昌时间为万历四十二年,迁徙原因是奉谕旨奉祀“关圣帝君庙”,由此推断,关大经迁徙时间与原因应该与此相同,当在近400年前,同为看庙。 关羽祖训为十二字“四好主义” 《关氏家谱》虽然早已发现,但并未公开示人。邓州市文史研究专家涂征也是第一次听说,他大为惊讶。 涂征仔细翻看了这本发黄的家谱,发现其内容相当丰富,其中包括关羽事略和受封经过、世系繁衍、迁徙分布、后代官职及传记等各方面的情况。从序言看,为清康熙二十三年关起辉“遵世谱”所撰,涂征推测应该可信。 涂征说,在《三国志》和各种典籍的记载中,都没有关羽身世的详细记载。 其身世谜团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逐渐明晰:康熙戊午,解州守王朱旦在浚修古井时,发掘出关羽的墓砖。上面刻有关羽祖、父两世的表字、生卒年月,资料比较详细,还提到了关羽的家庭情况。根据墓砖上的文字,关家其实是个文人世家,其祖父关审,汉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住在解州常平村宝池里;羽父关毅,于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关羽。关羽长成后娶胡妇为妻,灵帝光和元年戊戌五月十三日生子关平。 这与《关氏家谱》所记关羽父亲、祖父情况相同。 有意思的是,关羽祖父曾撰写12字训诫后人:“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可谓“四好主义”。 关羽后人没有全部被杀 针对关羽的后代,涂征说,《三国演义》中频频提到的其子关平的下场,也只是说了一句“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其他情况并不详。但是在《三国志》中,在关羽死后说道:“——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兴)子统嗣,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 裴注《蜀记》中提到,关羽在成都的后人被魏国大将庞德之子庞会随邓艾入蜀后全部杀掉。这就是后来传说关羽后人全部被杀掉的来源。 关于关羽后人生死,家谱中又如何讲?根据家谱记载:关羽与胡氏共生了三个儿子,除了上文提到的关兴、关平之外,还有一子叫关索。但是,关索几乎在其他文献中不见记载。 在关兴的子嗣系统中,也可以发现关羽后人全部被杀之说不可靠。关兴生有两个儿子,关统和关彝,关统因无后卒,关彝因此被封为车骑将军;关彝之下为关郎,郎生一子为郎中有,郎中有生一子为关康。关兴后代延续数代。 邓州关营人是关羽第三子之后? 关羽有三个儿子,那么,关营人是关羽哪个儿子的后代呢? 关营人认为他们是“小关王”关索之后,根据是家谱上关索小传上的记载。根据家谱谱系,关索并无生子记录,更无后代谱系。 关索被封为总镇云南将,根据家谱上的关索小传记载:关索被遗留在云南,故其名不甚显。《水浒传》中曾有“病关索”诨号,云南也的确有关索岭、关索庙,这些似乎印证了家谱中关索小传的记载。 但问题是,关索与后代的延续关系在家谱中出现断代。据关营人讲,关家自夏大夫关龙逄起,至关羽为第32代,到关索为第33代。关索之后,出现谱系空白。而族谱显示,现关营先祖关大经为第48代后裔,关大经向前可续接到第42代关成,之前再无法连接。也就是说在关成与关索之间,空白了9代。 求采纳

韩城矿务局历史

1有人知道陕煤韩城矿务局怎么样 这是资料,先看看吧 韩城矿务局 韩城矿务局位于陕西渭北煤田东北部的韩城市境内,原隶属国家煤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