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姓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0浏览:1收藏

智姓家谱,第1张

姓氏源流

智(zhì)姓源出有:

源流一

出自东周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逝敖,以采邑 (古代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土地,又叫食邑)“郇”为姓,后去“耳刀”旁,加草字头为“荀”。传说黄帝有二十五子,有姓名者十四个人,得姓十二个,荀姓是其中之一,发源于古代河内,后来又分为荀氏、中行氏和智氏三支。《赵世家》索隐引《世本》云:“逝敖生庄子首”。在晋景公时期,晋国大将荀首(逝敖三子),因功被分封采邑于“智”(今山西省运城地区永济市北部、临猗县南部、永济市蒲州老城东南一带),他以封邑“智”为氏。

源流二

出自西域姓氏,见于先秦古籍《穆天子传》。二.历史兴衰智氏世为晋大夫。由于智伯(荀首五世孙智伯,名瑶,又称智囊子,晋国四卿之一。)“怕贪而愎”的性格缺陷,在公元前 453年断送了智氏的基业,给智姓带来灭族之灾。历史上有汉代智嗣、宋代智诚、元代智受益等。

“智”,古文写作“知”。故智姓出自荀姓,荀首即知首(约公元前635年—公元前578年),为智姓始祖,卒谥庄,史称智庄子,从此薪火承传,世代繁衍。

得姓始祖

智首。史书称荀首(知首),知庄子,生知罃。

二世祖 智罃(嵤)

史书称荀罃(知罃)、知武子,生知朔。

三世祖 智朔

史书称荀朔(知朔),生知盈。

四世祖 智盈

史书称荀盈(知盈)、知悼子,生知栎。

五世祖 智跞(跞)

史书称荀跞(知跞)、知文子,生知申、知徐吾。

六世祖 智申(甲、中)

史书称荀申(知申)、知宣子,生知宵、知瑶。

六世祖 智徐吾

史书称知徐吾,改为“涂”氏。

六世祖 智果

史书称知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七世祖 智宵

史书称知宵,知申长子,生知国。

七世祖 智瑶

史书称荀瑶(知瑶)、知襄子,生知开。

八世祖 智国

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分智时,为保护智瑶而亡。

八世祖 智开

公元前452年,赵、韩、魏三家分智后,率智姓邑人投奔秦国。

现在的南方人是由什么人组成的?

绝大部分是汉人。

因为当时百越生产力落后,食物获取很难,生孩子养不活,得病无法医治,死亡率高。

汉人打过去住平原,他们躲进山,汉人的生产力高,能大量产食物,人数几何增加。美国人的拜仁多于印第安人是同样的道理。

更何况人很少背叛祖先,没有人愿意冒充别民族的吧,都是有家谱的

专家是由什么人组成的?

全 国 专 业 家 装 设 计 师 行 列 领 头 者 , 或 是 教 授 ?

柯南中黑衣组织是由什么人组成的

黑衣组织、(原文:黒の组织),柯南称其为“乌鸦军团”,是《名侦探柯南》中的一个笼罩在神秘色彩中的犯罪组织。主角工藤新一因为看到了组织与他人的非法交易而遭下毒变小为柯南。 实际上,这个组织的真实名称一直是一个谜,在片中往往以"黑组织"、"组织"代称。组织的组成结构和目的也不明显。但可以肯定的是组织的势力遍布日本和西方国家,并且有雄厚的产业。此外,组织一直在研制某种让人致死的剧毒药物有说法说是为了让自己长身不老的药。(似乎是APTX4869,但由于研究未完成,出现了使人返老还童的效果)并且从事某种"使时光倒流"的技术(灰原哀语)。组织的成立时间不少于半个世纪(单行本19卷 FILe9 被狙击的球 TV130 竞技场无差别胁迫事件(上集)。组织里的颜色是黑色,所有的人都穿这个颜色的衣服。组织里的人员的代号全部是酒名。 目前出现的比较重要的组织成员包括:Gin、Sherry(灰原哀)、Vermouth(贝尔摩德,克里斯·温亚德)、Vodka、Kir(CIA在组织中的卧底/水无怜奈)、Chianti、Korn、Calvados、Bourbon

记得采纳啊

南京人是由什么地域人组成的?

1南京7成是南京人,其中一半是口音较重的秦淮区的老南京人,小部分是下关素质条件经济较差的原来湖北移民

2现在有3成是解放前,南京大屠杀后,移民到南京的各地人,有天津,河南,安徽,东北,苏南等

3现在近十几年,有较多的安徽,苏北的人来南京打工买房安家,因为口音相近,所以觉得不被排外,

彼得留拉的军团是由什么人组成的

因为残酷而激烈的阶级斗争在全乌克兰逐渐地展开了,彼得留拉部队和红军游击队开始了战斗。

2保尔被关起来后,“大头目”彼得留拉要亲自来镇上检阅部队,捷涅克上校怕大头目看到监狱里关了那么多没用的犯人,胡乱问了问保尔就放他走了。

3保尔被放出来后第二天就动身去喀查丁参加红军。

哦O(∩_∩)O~

亚运火炬手主要是由什么人组成的

体育界名人(冠军)、 官员、其他行业的知名人士

ji女是什么人组成的

爱钱又不想辛苦工作的、无数努力后实在没有其他办法生活不下去的、本身需要该活动又想挣那钱的那些

是由人组成的还是由动物组成的

,即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是国家公共行政权力的象征、承载体和实际行为体。 发布的行政命令、行政决策、行政法规、行政司法、行政裁决、行政惩处、行政监察等等,都应符合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原则和精神,都对其规定的所有适用对象产生效力,并以国家武装力量为后盾的强制执行。

广义的 是指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等公共机关的总合,代表着社会公共权力。 可以被看成是一种制定和实施公共决策,实现有序统治的机构,它泛指各类国家公共权力机关,包括一切依法享有制订法律、执行和贯彻法律,以及解释和应用法律的公共权力机构,即通常所谓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从这个意义上说,“ 就是国家的权威性的表现形式”。

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政权机构中的行政机关,即一个国家政权体系中依法享有行政权力的组织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立法权(第五十八条、第一百条),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第一百二十六条),人民检察院行使检察权(第一百三十一条),人民 自动行使行政权(第三、五、六节)。

火影第七班是由什么人组成啊?

是火之国·木叶隐村中所属的几个小队之一,也是整个故事的中心小队,队长为旗木卡卡西,成员包括漩涡鸣人、宇智波佐助、春野樱。佐助叛离后,大和任代理队长,同时佐井作为新成员加入。(TV原创中佐井受伤的一段时期由空代替。) 第四次忍界大战中,第七班初始的四人重聚,并对战局发挥着决定的作用。大筒木辉夜被第七班联合封印后,鸣人与佐助在终结之谷进行了最后的决战,最终佐助认输,二人相互认同,第七班又回到了原来的样子。出自日本动漫《火影忍者》。 从忍者学校毕业之后,成为下忍的时候,三人编为一小队,按照实力平均编排(如佐助与鸣人分别为忍者学校同届毕业学生中的第一名于倒数第一名),由一位上忍(或特别上忍)带领,大多执行D级别的任务(除草、捉猫等)。 鸣人这一届有十个小队,最终经筛选剩下第七班、第十班(由猿飞阿斯玛带领)、第八班(由夕日红带领)三个小队,9位下忍合称“新人9人(Rookie Nine)”。加上上一届由迈特凯带领的第三班,除去叛离的佐助,11位下忍合称“木叶11人(木ノ叶の11人,Konoha 11)”。(在中国,算上佐助,又被合称为“木叶十二忍”。)

进击bigboy都是什么人组成的?

进击bigboy完全是一群小弟弟,而正值青春期的他们,既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又有成长期的叛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

钟姓当今分布

钟姓约占汉族人口的0.39%,是当今第五十六大姓。今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海南之保亭、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景谷及泸水、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

万人以上的县市有:广东紫金、兴宁、梅县、新会,江西瑞金、于都,福建上杭,湖南醴陵、宁乡等。

据台湾省文献会的调查统计,钟姓是台湾第三十四大姓,子孙遍及全省各地,分布较多的县市依次为:屏东县、桃园县、台北市、台北县、苗粟县,分布较多的乡镇市区依序为:商雄美浓、屏东内埔、桃园中坜、新竹市、桃源龙潭。

介绍文件

钟姓起源

钟姓起源共有四个:

宋桓公次子襄公系列产生钟烈系;桓公三子遨系列产生钟接系。桓公是这两支钟姓共同的祖先。烈系和接系先后起源于许昌地区。

一、源于周朝时代的宋国君偃的三弟公子烈,周赧王二十九年,即公元前286年,宋国被齐、楚、魏三国联军攻灭之后,公子烈避奔到许州(今河南许昌)改子姓为钟姓。

桓公往上溯是宋国开国始祖微子启之弟微仲衍的十三世孙。微子启和微仲衍同是商代末代君王纣的庶兄,分别是帝乙的长子和次子。从微子启再往上溯三十代是商代始祖契。契是帝尧的同父异母兄弟,即帝喾的儿子。帝喾的父亲是娇极,娇极的父亲是玄嚣。玄嚣的父亲就是轩辕皇帝。

成汤灭夏建立商朝

十八世天乙,名履,契的十三世孙。契以前的原始公社时代,没有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没有剥削,也没有阶级,生产力十分低下。契封商以后,一方面遵帝尧之命,加强对百姓的管理和教育,一方面重视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他们将战争得来的奴隶用到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上。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改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显著提高,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逐渐形成。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是原始公社逐渐解体向奴隶制过渡的主要标志。

传到天乙以后,他用伊尹为右相,仲虺(音会)为左相。伊尹是天乙妻陪嫁的媵(音映)臣(奴隶),仲虺是夏朝奚仲的后代,他本身就是一个部落的酋长。得到这两个人的辅佐,如虎添翼,商代的国力日益增强。在事实上造成了商将代夏的形势之后,天乙将都城从商丘迁徙到毫(今山东曹县),先灭了夏东部的两个小国即韦(今河南滑县)和顾(今山东范县),战败昆吾,乘势攻夏。夏桀到鸣条迎战,士兵败散,不敢回洛阳,逃到昆吾。公元前1766年,天乙挥师灭昆吾,夏桀败逃到南巢(今安徽巢县),夏朝最后灭亡。天下尊天乙为帝,称武王,在位13年,祀寿百岁,葬平阳府曲沃县。子二:太乙、太丁(十九世)。太乙早殁,幼子太丁太小,按“兄终弟及”,王位传天乙之弟外丙。两年又殁,再传仲壬。仲壬卒,王位传回给太丁之子太甲 (二十世)。太甲生二子:沃丁、太庚(二十一世)。王位先传沃丁,再传太庚。太庚生三子:小甲、雍己、太戊(二十二世)。王位先传小甲和雍己,再传太戊。太戊生三子:仲丁、外壬、河直甲 (二十三世),王位先传仲丁、外壬,再传河直甲。河直甲生一子:祖乙(二十四世)。祖乙生二子:祖辛、沃甲(二十五世)。王位传祖辛,生一子:祖丁(二十六世)。祖丁承父位,生四子:阳甲、盘庚、小辛、小乙(二十七世)。王位传小乙。小乙生一子:武丁(二十八世)。武丁子承父位,生二子:祖庚和祖甲(二十九世)。王位先传祖庚,再传祖甲。祖甲生一子:庚丁(三十世)。庚丁生一子:武乙(三十一世),子承父位。武乙生一子:太丁 (三十二世),承父位为王,生三子:比干、帝乙、箕子(三十三世)。王位传帝乙,帝乙生三子:微子启、微仲衍和受辛(纣)。

微子启是钟姓远古伯祖

三十四世微子启,帝乙长子。他和其弟微仲衍出生时,其母尚未贵为王后。升王后生子受辛。帝乙卒,王位传受辛(纣王)。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发兵伐纣,商朝灭亡。微子启和微仲衍兄弟仍回原封地东海(今江苏沛县),将纣之子武庚封于商丘。

桓公御说孕育了钟姓茂分两支祀,并封武王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于武庚周围,史称“三监”。武王即位两年卒,子成王继位,因年幼,周公旦辅佐。三年(公元前1062年)监视武庚的三叔欺侮成王年幼,带头发难,指责周公旦妄图篡位。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叛乱,危及周初政治,周公旦奉成王之命,发兵平叛,杀武庚,废三监。派人到东海迎来微子启,将其封在商丘,国号宋,爵位公,从此有了宋国。

钟姓尊微子启为远古始祖

钟姓是在宋国时孕育产生,所以尊微子启为远古始祖,实际是伯祖。微子启卒,他的儿子早死,有孙名膈年幼。根据周制“兄终弟及”,王位传其弟微仲衍。微仲衍生一子,名稽(三十五世)袭父爵,稽生一子:申(三十六世)。申继父位,生二子:共、(日易)(三十七世)。共(泯公)生二子:长弗父河,次鲋(三十八世),弗父河是孔夫子的上十代始祖。王位先传共,薨后传其弟鲋。鲋生一子:举(三十九世)。举承父位,生一子:(间见)(四十世),(间见)承父位在位30年,传位哀(四十一世)。哀在位不到一年而卒,传位子戴(四十二世)。戴生一子:司空 (四十三世)。司空(武公)在位18年。卒前将王位传其弟和(穆公),武公司空生一子:兴夷(四十四世)。穆公和在位9年,卒前又将王位再传兄之子兴夷(殇公)。但殇公被太宰华督所杀,另立穆公和之子冯为庄公(四十五世)。庄公生二子:长捷、次御说(读悦)(四十六世)。庄公在位19年卒,先立捷为闵公,闵公被大将南宫长万杀害,再改立次子御说为桓公。

二、源于和公子烈同宗同源的宋桓公三子遨,公子遨为宋襄公委派出使晋国,生子改姓伯名扈。他的孙子伯宗任晋国大夫,因忠直敢谏而得罪了执政的(谷阝)氏而被杀,伯宗子州犁出奔楚国,仕于楚,官太宰,食邑于钟离小国(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北20里),子孙遂姓钟离。

钟离接是继钟烈之后又一支钟姓的受姓始祖。

秦朝末年,楚霸王项羽的大将钟离昧,在项羽失败后,遭刘邦追杀,自刎而死。其次子钟离接为避父难,于公元前201年,在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去离单姓钟。他是继钟烈之后又一支钟姓的受姓始祖。

四十六世桓公御说(音悦),庄公冯次子。他的长兄闵公捷与大将南宫长万行猎,被南宫长万杀于蒙泽。群臣于是立御说为桓公。桓公生三子:长目夷,字子鱼;次子兹甫,嫡出立为襄公;三子遨(四十七世)。公元前638年,襄公兹甫欲继齐桓公称霸诸侯,与楚泓水一役为楚所败,身受箭伤,一蹶不振,欲联晋报仇,派其弟公子遨出使晋国。公子遨在晋国生子,改姓伯,六代后传至伯(喜否),又六代传至钟离昧。钟离昧遇害以后,其次子钟离接单姓钟,襄公兹甫在位14年,公元前 637年卒,子王臣继位(四十八世)。王臣在位17年,公元前 620年卒,宋国大乱,王臣弟御杀王臣太子和大司马公孙固自立,群臣不服,联合起来杀御而立王臣少子杵臼为昭公。昭公卒,子鲍革继立为文公(四十九世),文公在位22年,公元前 589年卒,子共公段立(五十世)。共公段在位13年,公元前 579年卒,子平公成立(五十一世)。平公成在位44年,公元前 532年卒,子元公佐立(五十二世)。元公佐生二子:长头曼,次(礻+瑞-王)泰(五十三世),(礻+瑞-王)泰生纠,纠生特。佐死在去鲁国的路上,子头曼立。景公头曼在位64年,公元前453年卒,头曼无嗣,只好立其弟(礻+瑞-王)泰的孙子,他的侄孙公子特(五十四世),这是七百多年宋国历史上第一例隔位传代。昭公特在位47年,子一:购由(五十五世)立。购由在位8年,子休公田(五十六世)立。休公田在位22年,子辟公僻兵(五十七世)立。辟公僻兵生四子:长剔成,次偃,三昌,四烈(五十八世),辟公在位3年卒,长子剔成立,他是宋国第二十五位国君,也是宋国780年历史的最后一世。但在公元前328年,他的公爵没有维持下去,遭其二弟偃的袭击,剔成奔楚。赶走了剔成之后,偃自立为君,自称君偃。这是夏桀殷纣一类的一个昏庸腐败之君,公元前286年,齐楚魏三国联军将其攻灭后,他的三弟公子烈避奔到许州(今河南许昌),改姓钟姓,翻开了钟姓历史的第一页。

四十八世伯扈,宋国四十七世公子遨之子。公子遨奉其兄襄公兹甫之命,出使晋国,不辱使命,争得了晋国的支持。公元前636年,晋文公(重耳)上台,四年(公元前633年)楚成王再伐宋,宋告急于晋。五年(公元前632年)晋出兵与宋联军在城濮大败楚军,报了宋襄公在泓水之战败于楚国的“一箭之仇”。公子遨出使晋国,再也没有回宋国。在晋生一子名扈,改姓伯名伯扈。伯扈生一子:伯宗(四十九世)。伯宗生一子:伯州犁(五十世),伯州犁生二子:长伯(谷阝)(音细)宛,次连(五十一世),连居南阳,以其祖父伯宗的名字为姓,成为宗姓的始祖 (见《唐书·宗姓世系表》)。伯邰宛生一子:伯(喜否)(音匹)(五十二世)。伯韶仕吴为太宰,但在公元前473年,越王打败了吴国后被杀。其子笪(音抚)在家乡钟离小国以土为氏改姓钟离,名钟离(竹甫皿)(五十三世),钟离篮生一子:钟离髦(音矛,五十四世)。钟离髦生一子:钟离秩千(五十五世)。钟离秩千生一子:钟离垣 (五十六世)。钟离垣生一子:钟离(鬲+傻-亻)(音宗,五十七世)。钟离醒生一子:钟离昧(五十八世)。钟离昧生于周末,仕西楚霸王项羽为车骑将军。公元前202年楚霸王败死,钟离昧逃亡投奔在汉大将韩信府,被汉王用陈平计害死。钟离昧生二子:长发仍居九江郡(今安徽寿县一带),次接为避祸去离字单姓钟,开创了中原继钟烈姓钟以后,钟接系钟姓的新纪元(五十九世)。

三、是春秋战国时的楚国,宫廷乐师中,按周礼规定,在春官大宗伯以下,有一负责钟吕等打击乐器的属官,称钟师。担任钟师的人,其职位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故世代相袭。乐器中以“钟”为十二律之首,郧公钟仪的先祖以职业为姓姓钟。他们后代比较有名的还有楚大夫钟建以及钟子期。钟子期,因《警世通言》中有“高山流水识知音”的故事而名闻遐迩。

四、是不少少数民族有钟姓。最多的是畲族,传说是高辛氏的后裔,他们的始祖盘瓠生有三子一女,三子分别姓盘、蓝、雷,一女名叫龙郎公主,当地一个叫钟志深的人人赘,与龙郎公主结婚,民族成分由汉为畲,姓为钟。畲族主要分布在闽、浙、赣、粤数省。此外,羌族、满族、蒙古族、白族、彝族、回族、裕固族等也有钟姓。北魏高祖时,有羌族人钟岂内附。清代满洲人世居沈阳、项托等地,满洲八旗人钟吉氏改姓钟。比较有名的有钟保,镶黄旗人,初仕刑部笔帖式,后升郎中,工部侍郎,雍正十二年(1734年)为湖广巡抚。他还是有名的孝子。钟音,镶蓝旗人,原姓觉罗氏,乾隆进土,官至礼部尚书。还有钟依,蒙古族白旗人,光绪中为归化副都统。彝族人姓钟的有钟里、钟拉(属狄俄米安家支),钟鄂勒是裕固族钟姓,属贺郎格家部落,世居甘肃南,清末民初改姓钟。台湾省的钟姓居民,在日本人侵占统治时,有的被迫改姓金重,就是将繁体的钟字分开,变为日本姓,还有的被迫改姓山田。在1945年台湾光复后,他们也改回姓钟。

家谱文件

家谱文件

钟姓家谱介绍

钟姓家谱介绍

编修族谱

我国自三国时魏文帝董定氏族门第之后,东晋南北朝以来都十分重视编修族谱的工作。唐太宗李世民命高士廉撰《氏族志》百卷,共293姓,为各姓氏编修族谱提供了依据。钟姓修谱起于此时。

宋代的谱牒,为后来不断充实和完善族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钟姓修谱基本上按照“每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成例进行。平均每次修谱的间隔时间是半个世纪。也有因战争或灾荒而拖延百年左右的。

编修族谱,谱序是一件极为重要、极有讲究的事。一篇有分量的谱序,可以使这一族增光添彩,提高名气。所以,有的族谱不惜用重金聘请名人名家作序。名人名家一般不容易请到,尤其是地位高、名气大的名人名家更不容易延请。

族谱的体例与内容

钟姓族谱,不论大族和小族,一般一部“谱”中都有“总谱”和“分谱”。总谱内容丰富、涵盖广泛。有历届谱序、开宗和源起始祖图像、源流考、迁徙考、名位考、宗规谱戒、人物传记、艺文杂志、本族盛事等等。过去的族谱还记有田园、山罔、房产、地产。分谱主要是各房各支世系,基本上是五代一个层次。每一个人的名字分前、中、后出现三次。第一次作为父亲的儿子出现在父亲名下,第二次是自己“立柱”,第三次则是作为儿子的父亲,出现在儿子“立柱”时的前面。

家谱文件

钟姓家谱文献目录

钟姓家谱文献目录

湖南省益阳市十修《钟氏族谱》

广西富川钟山《钟氏族谱》

《钟氏族谱》

湖南桃阳县钟氏十修族谱

江西龙南象塘钟氏十修族谱

《瑞金东关钟氏族谱》

《瑞金东关钟氏八修族谱》

浙江会稽至德堂 民国12年 (1923年)《会稽钟氏宗谱》

清光绪9年 (1883年)《谱暨钟氏宗谱》

家谱文件

钟姓字辈

钟姓字辈(字派)

入川钟姓近年整理了世系,定下100个字派:

“元能毓奇寿,荣钟正兴发。芳名应远兆,福大万年有。先人家道训,族众喜气洋。建勋立业旺,齐献增国强。颍川源流地,闽汀武平居。修谱乃廷凤,毅密刚察裕。子文启汝志,豪华富贵昌。亿代传祖德,功禄永安康。勤学高贤士,俊杰振伦常。继承需诗礼,吉祥同天长。”

前20个字派是钟毓灵入川时从福建带去的。二十一世至四十世,反映钟氏子孙,继承先祖好的家规宗训、道德品质教育,建功立业。四十一世至六十世,反映钟氏来自颍川,先祖入赣入闽入川,过去的族谱由钟廷风和友文之子侄毅、密、刚、察、裕五人修的,六十一世至一百世,是赞美钟察的一首诗,文字上作了一些取舍,变成字辈。

入川始祖从原籍带到四川是20个字派:

“元盛世为茂,忠训显远久。毓寿再加增,福大万年有”。

近代续修了一次族谱,新增的80个字派是:“承继业宏昌,克俭族兴旺。春催浪涛涌,廉助贤良光。择捷登科峰,学思定吉祥。濒传智慧路,永恒序安康。裕煜笃丹青,繁茂照群芳。金鹏展翅宇,鸿鹄创辉煌。功勋振五洲,仁伦流远长。德孝谦恭让,楷模后世仿”。

入湘钟姓32个字派:

“大海生金,国泰连荣,紫受龙应,祖景系廷,时朝明日,本立邦宁,道超德裕,发达文清”。芳生大洛,大洛生海南,海南生尧生,尧生生金石,金石生国兴,国兴生泰若,泰若生连芳,联芳生荣里,荣里生紫荫,紫荫生受恩,受恩生九龙。”

钟九龙一支入湘前的世系字派是:

大海生金,国泰联荣,紫受龙应,祖景系廷,时朝明日,本立邦宁,道超德裕,发达文清。后续字派为:世泽广远,敦厚继承,庆登灵瑞,秀拔奇英。

邑中钟氏第一代修谱,定下了 20个字派:

“应景善远虔,里叔永世华,仲子定懋吉,宏敷盛道观”。到清朝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第七次修谱时,又定了20个字派,即:“光腾文蔚起,先德益鸿章,衍庆家声振,祥开运会长。”1948年八修族谱,再定了20个字派,即:“兴隆承国泰,英才显大邦,俊秀逢时发,崇伦必久昌。”三次修谱,定了 60个字派,现在到了30代,可见古人先贤在传承这个问题上是多么的高瞻远瞩,远见卓识。

宁都钟姓原有的老字派为:

“志仲伯叔大,宏金见文明。”后来增加了二十四个字派即:“启发圣人盛德,奇英道达世荣,贤良君臣交泰,永享高福昌隆。” 1995年第十次修族谱,再增加20个字派,即:“承先继前裕,光腾蔚钰国,仕廉杰卓誉,令正庆昭传。”

宝溪堂首修族谱定下了 40个字派:

英饶士可思,仲端世高应,承汝元享象,问学振邦良。瑞起荣宗彦,廷有国华扬。祥开家自茂,敬祖久诗昌。

湖北钟姓早期的字派是:

“清溪五世下,应庆谷智淑。一廷仕玉成,文才远天收。”后续的字派是:“本友声大志,道显仰昌期。德以敦修懋,行田植定基。荣名归盛世,美誉重熙时。丕显辉煌启,贤才作育宜。秉义建邦治,尊贤立国长。昂和延寿庆,吉善有绳良。诗书扬名远,尚武功辉煌,厚培颍川泽,奕叶万年昌”。

益阳钟姓宋代钟芳曾定下32个字派,后来在清雍正年间三修时又增32个字派:

“世泽广远,敦厚继承,庆登灵瑞,秀拔奇英,肇祥有自,锡福维钧,宏功允著,荫翼昌义”。现在已发展到“敦”字辈。后来的几次修谱,他们又续作了40个字派,连前两次合104个字派。新续的40个字派是:“敷志能昭敬,方声定启贤。典章隆代守,孝友合家传。修业希名士,怀才会盛年。高科逢上选,光显焕宗先。”

兴国县为钟姓接系“锁定”的120个字派:

祖德绵延远,孙支似绩长。传家惟孝友,继世有文章。懋聩昭秦汉,丰功耀晋唐。

调元思越国,赞化仰平阳。智勇宏谋济,明良庶事康。勋猷标宇宙,品望重乡邦。

正直清仁让,端方笃敬庄。修齐崇治道,节义迪前光。允协捞谦吉,旋占祝履祥。

融和联族谊,谆睦叙伦常。宗法千秋在,嗣徽万载芳。颍川垂厚泽,奕叶庆荣昌。

枝盖湖广钟湛裔字辈谱:

“清溪五世下,应庆谷智淑。一廷仕玉成,文才远天收。”

江西靖安钟氏的字辈谱是:

子孙永昌,宗先福长。顺龙有庆,发荣万方。

民国十二年(1923年)钟歆久纂的《钟氏宗谱》中载,江苏靖江钟姓一支字辈为:

成宪宾廷,锡泽树勋,荣永休昌,允降祥瑞。

明朝成化五年(1469年),江西瑞金钟氏第一代修谱,定下了20个字派。到清朝光绪七年(1881年)第七次修谱,又定下了 20个字辈。1948年八修族谱,再定了20个字辈。:

应景善远虔,里叔允世华,仲子定懋吉,宏敷盛道观。光腾文蔚起,先德益鸿章,衍庆家声振,祥开运会长。兴隆承国泰,英才显大邦, 俊秀逢时发,崇伦必久昌。

浙江鄞县新江钟氏的字辈:

一德贻昭穆,家齐全百福。懿修法圣功,大雅崇儒月良。伦克尚尊亲,

行能敦作肃。学高世可经,道裕容咸淑。祖述得英材,孙绳勤茂毓。

嘉谟永乃传,吉兆承天禄。

四川内江钟氏瑞龄公支的字辈:

高山德俊,世守传芳。元会衍庆,贻呈有光。

兰胜桂发,凤兆麟祥。嘉乐申锡,泰华永章。

湖南平江颍川堂钟氏的字辈:

恢振连科甲,承修定炽昌。 魁星高北斗,名士耀南唐。 礼乐家声远,

诗书世德长。文章辉上国,富贵永传芳。

湖南钟湛支的字派:

清溪五世下,应庆谷智淑。一廷仕玉成,文才远天收。

湖南醴陵醴东汾石钟氏的字派:

正明裕文瑞,开发绍家声。 为善培根本,

敦书道义崇。 英贤钦继起,万世庆昌隆。

湖南浏阳颍川堂钟氏的字派:

四维六念万,日明国益青。源伯锡文福,传书受善名。 学优昭世训,

道德振家声。继绍期宏久,贤能定可成。

四川江津钟氏字辈:

泽永昭崇德,源长立世芳。光前绳祖武,裕后发祯祥。

浙江遂昌高棠钟氏字辈:

国成世泰,邦奠朝熙。 德建功扬,恩崇庆锡。

湖南湘乡钟氏字辈:

昌大文明,贤才蔚兴。羽仪圣朝,光辅紫震。诗书继美,

先泽维新。科第承远,湘宁长隆。

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姬逝敖,以封邑“郇”为姓,后去“耳刀”旁,加草字头改为“荀”。姬逝敖也叫荀息。

后来,荀息的季子——荀首,因功被封采邑于“智”(今山西省运城地区永济市西北、蒲州古城东南、临猗县南部一带)。他以采邑“智”为氏。所以,智姓源于荀姓,荀首即为智首,史称智庄子,是智氏始祖。

“智”,古文也写作“知”字。

一、智姓源流

东周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姬逝敖(荀息),以采邑 (古代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土地,又叫食邑)“郇”为姓,后去“耳刀”旁,加草字头为“荀”。《赵世家》索隐引《世本》云:“逝敖生庄子首”。 在晋景公时期,晋国大将荀首(荀息三子),因功被分封采邑于“智”(今山西省运城地区永济市北部、临猗县南部、永济市蒲州老城东南一带),他以封邑“智”为氏。

“智”,古文写作“知”。

故智姓出自荀姓,荀首即知首(约公元前635年—公元前578年),为智姓始祖,卒谥庄,史称智庄子,从此薪火承传,世代繁衍。

始祖 智首

史书称荀首(知首),知庄子,生知罃。

二世祖 智罃(嵤)

史书称荀罃(知罃)、知武子,生知朔。

三世祖 智朔

史书称荀朔(知朔),生知盈。

四世祖 智盈

史书称荀盈(知盈)、知悼子,生知栎。

五世祖 智栎(跞、砾)

史书称荀栎(知栎)、知文子,生知申、知徐吾。

六世祖 智申(甲、中)

史书称荀申(知申)、知宣子,生知宵、知瑶。

六世祖 智徐吾

史书称知徐吾,改为“涂”氏。

六世祖 智果

史书称知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七世祖 智宵

史书称知宵,知申长子,生知国。

七世祖 智瑶

史书称荀瑶(知瑶)、知襄子,生知开。

八世祖 智国

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分智时,为保护智瑶而亡。

八世祖 智开

公元前452年,赵、韩、魏三家分智后,率智姓邑人投奔秦国。

二、郡望

春秋时,智姓郡望在晋国的天水郡、河东郡、陈留郡。据《元和姓纂》记载:“知,望出天水、河东、陈留”。

天水郡:西汉元鼎3年(公元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定西地区通渭县西北),西晋移上邽(今天水市)。北魏时相当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地,东汉永平17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魏仍改为天水郡。相当于今在甘肃省定西地区通渭县,平凉地区庄浪县、静宁县,天水地区的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清水县、张家川县的地区。

河东郡:秦朝初期设置,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省夏县西北)。即今黄河以东的山西省运城地区永济市、临猗县、夏县一带。 陈留郡:公元前221年,秦朝设置陈留县,西汉改设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南)。相当于今东至河南省商丘地区的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地区的开封市、尉氏县,北至新乡地区延津县,南至开封地区杞县的地区。

《括地志》记载:故智城在蒲州,虞乡县西北40里。  蒲州 前秦皇始四年(公元前354年)置秦州,北周明帝二年(公元558年)改秦州为蒲州,隋大业初年(公元605年)徙废,治所在今永济市蒲州老城东南。唐武德元年 (公元618年)置蒲州,治所在今临猗县临晋镇,唐武德三年移治原蒲州城,领河东、河西、临晋、猗氏、虞乡等县,今为山西运城地区。

虞乡县 北周保定元年(公元561年) 改绥化县为虞乡县。隋属河东郡,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徙废,故治所在今永济市虞乡镇西北开张镇古城村、常青乡东下村一带。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别置虞乡县,属蒲州,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属河中府。五代、宋、金俱称虞乡县。

《博物志》载:解县有智邑,当即智城在虞乡。  解县 《战国策》载:赧王二十一年“秦败魏师于解”。汉置解县,属河东郡。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改名北解县。北周废。故治所在今临猗县临晋镇东南十八里城西村、城东村之间,遗址尚存。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虞乡县自绥化故城来治,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为解县。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废,唐贞观二十二年复置,属河中府。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解州为解县。建国后的1954年与虞乡县合并为解虞县,1958年并入运城县,故治所即今运城市解州镇。

《中国历史地图集——春秋时期晋国图》记载:“智”在今永济县正北15公里处。  旧《临晋县志》载:“在县西南30里的伍姓湖北岸,有一‘古城’,谓解梁城,为智伯强盛时期所建,也叫智城,其迹犹存”。

解梁城 《左传·僖公十五年》记载:“晋侯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解梁城即旧临晋县西南、伍姓湖北之解城。《旧临晋县志》称南古城村,现为永济市北部的开张镇古城村。

三、历史兴衰

(一)春秋战国时代(始祖智庄子至八世祖智宽投奔秦国)

公元前597年6月(晋景公七年),晋楚邲之战,荀首为晋国下军大夫。荀首的长子荀罃(嵤),读音(yīng),被楚国俘获。

注:史书称的荀罃(嵤)即为知(智)罃。

公元前589年,晋齐鞍之战,齐师败绩,荀首为佐上军。(《左传·鲁成公二年》记载)。

公元前588年,荀首用楚公子交换知罃回晋国。

公元前587年,荀首佐中军救许伐郑,取沦(在今河南荣阳西北)与祭(在今郑州市北)二邑。

公元前586年,荀首如齐逆女。

公元前585年,晋救郑侵蔡之,知庄子谏栗书而勿与楚师战,晋师乃还;

公元前578年(晋厉公三年),麻隧(在今陕西径阳县北)之战时,荀庚代首为中军佐,盖其时首已卒。 公元前575年(周简王11年),晋楚鄢陵之役后,智罃(嵤)任晋军下军副帅。

公元前573年(周简王13年),智罃迎公子周,与大夫盟而立为晋悼公。 公元前565年(周灵王7年),智罃升任晋军中军元帅,执掌晋国国政。 公元前514年,晋国六卿诛杀晋公子,瓜分其封邑。

公元前472年,智瑶率师伐齐,再加上此后的两次伐郑战争,壮大了智氏的势力。 公元前464年,晋国智瑶攻击郑国,郑向齐求援。齐援军刚至,晋军撤退。 公元前455年(周贞定王14年),晋出公在位时,智氏联合赵氏、魏氏、韩氏,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分了他们的土地和财产。至此,晋国便由六卿专政,变为四家掌权。这四家就是智、赵、韩、魏,其中以智家势力最大最强,独智姓称伯,居四大公卿之首。

公元前455年,智瑶帅军灭仇犹国(仇犹国在今山西省阳泉地区盂县)。 公元前455年,晋国智瑶联合魏驹、韩虎,攻击赵氏,围攻赵氏根据地晋阳。

公元前453年,魏、韩倒戈,联赵击败智氏,斩智瑶,屠杀智氏家族,瓜分其领地,史称三家分智,揭开了三家分晋的历史帷幕。

公元前452年(秦厉出公25年),智开(智瑶之子)率其智姓邑人投奔秦国。(据《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记载)

公元前448年(秦厉出公29年),晋国守别邑的大夫智宽,在三家分智6年后,率智姓邑人投奔秦国。(据《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第三》记载)

(二)中国古代(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前) 四、迁徙与分布

(一)迁徙

春秋时,智姓郡望在晋国的天水郡、河东郡、陈留郡。

“三家分智”,智家军兵败,智伯被杀,祸殃智氏族属,赵、韩、魏瓜分了智家的土地、财产,智氏家族面临着空前灾难。

智氏部分遗族,不得不举族迁徙,隐姓埋名,远走他乡,祖居今河南省驻马店地区上蔡县。

智开、智宽:在三家分智后,各率其邑族人投奔秦国,居天水郡。

智果一支族人,为避祸,由晋国史官改为“辅”姓,迁往他乡。

为避祸患,部分族人在事前改回荀姓。

智徐吾(六世祖,智申之弟),晋国涂水大夫,以封邑“涂”为氏,这支族人又得以保全,即延续到现在的涂氏。

部分族人改为“程”姓,即现在的山西省程姓。 明代洪武年间,根据国家移民需要,部分智姓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的大槐树镇集中,迁往江淮、河北、河南、山东、东北一带。

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华人尊宗敬祖、追根溯源的美德,自2007年始至2009年初,历经两年,《梅铺杨氏总谱》经数百人之劳作,终于修成。真是可喜可贺!

二00九年三月二十八日,梅铺杨氏祭祖仪式暨郧县梅铺杨氏总谱发行大会在梅铺杨营举行,共有200余杨氏家族代表参加,盛况空前。

图为发行会现场

梅铺杨氏播迁分布与官宦轨迹 

播迁分布 杨德,祖籍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桥南镇岭西村,明朝洪武年间携妻儿自原籍迁徙到郧县梅铺滔河里,即现在的杨庄子、李家沟一带,开荒种地。长子贵招亲初住蔡沟,次子真招亲初住李家沟,三子和给予一个叫自良的人养育,四子清送给张沟胡姓。到三、四代家运渐兴,杨德故后择葬邵家沟西地,即现在的杨营学校后坡,始祖母张氏故后葬地不祥,后迁葬于邵家沟地南,四个儿子都迁住于邵家沟,长、三、四子故后随母茔而葬,次子故葬榆树岗。后代大都以二世祖初住地为中心繁衍播迁,最后形成了各村落杨氏支系家族。

梅铺杨氏以二世祖分为贵、真、清三大支系,具体分布:杨贵支系以盘道营为中心播迁分布于解板沟、西寺一带,已繁衍23代,解板沟13世以上老坟、西寺9世以上老坟在杨营和盘道;杨真支系以李家沟为中心播迁分布于杨营、西湾、杨庄子、杨家山、李家沟、杨洼、小杨营一带,已繁衍24代,前13代前老坟大体分布在杨营和李家沟、杨洼一带;杨清支系主要分布在杨洼、张沟、杨湾、李家湾、汪沟、郑家垭凤凰山一带,已繁衍24代,前12代前老坟大体在李家沟、杨洼一带。

官宦轨迹 梅铺杨氏官宦世家,郧东望族也。这句话流传了好几百年,今而终有定论。

杨德于明洪武年间避难徙郧,初到此地,一无所有,四至八世子孙显达,第七至九世出杨昌,官至奉直大夫,妻李氏为皇封诰命,长子谌然历任布政司道台,萧然、豁然为礼部儒士,闺女们具嫁名门,在明万历前后红及一时,成为当时官宦世家;受其带动和影响,族人中县令、国学、监生、秀才、邑庠、庠生济济。梅铺杨氏因有了他们而成为郧东望族。明代礼部侍郎、翰林院学士淅川县老城人士彭凌霄万历年撰写的《杨母李氏墓志铭》以及《西寺杨氏的辈谱诗词》可证。斗转星移,明王朝被清朝取代,杨氏从此由盛趋衰,官宦后裔回原籍、逃深山,“栖士”的地名是与当时的政治避难有联系的;关于杨氏不少先人的碑文中有“皇清待赠”字样,有一说:“同一时代的死者各用‘皇清’与‘皇明’的刻文,或者反清复明组织领袖碑上被刻上“皇清待赠”的字样,都说明了当时杨氏政治波折。到清中后期和中华民国时期,梅铺杨氏中虽出了不少的国学、监生、秀才、邑庠,但终未超过明代前人的辉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氏后人如雨后春笋,人才济济,共出厅级、处级、科级、村级干部,博士、教授及高级职称的专家学者,革命烈士、劳动模范、经商成功人才等172人。我杨氏历明朝、清朝、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经逃难,出高官,到今日的人才济济,无不显示我杨氏顽强与辉煌。

《梅铺杨氏总谱》修纂问世,即将与族人见面,这是我们家族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庄重大事。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我谨以家族一员的身份,向家谱衷心祝贺!

中华民族之家,杨姓为当今六大姓之一,人口约二千八百多万。梅铺杨氏从先祖杨德到如今,历时六百多年,已繁衍二十余代一万多人,期间迁居各地,繁衍生息,遍布梅铺全镇、全县、全市、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他们无论是务农、做工、行医,还是从政、经商、教学大都是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干事业。他们中人才辈出,涌现了很多志士名人和先进模范人物,留下了不少富有教育意义的感人故事。他们用辛劳和智慧谱写了一部家族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发展史,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做出了贡献。

《梅铺杨氏总谱》洋洋数十万字,从古至今,溯源迁徙,分章节,有层次地记叙了梅铺杨氏家族的来龙去脉,辈代关系,地名故事,乡土人情,详细而真实地统计了人文概况,与图籍碑文等融为一体。并且经过搜集综合,集思广益,统一了辈谱词字,为后人起名提供了家谱规章。修纂者们认真负责,科学严谨的作风,追求真实,真诚奉献的精神,值得称道。《梅铺杨氏总谱》是一部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和珍贵的姓氏宗谱。它的出版,不仅为梅铺杨氏家族寻根问祖,提供信息,相互联络,共谋发展架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而且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文化。

现在,古老而文明的伟大祖国,已经走上强国富民的康庄大道;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革,正在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我们要纪念先祖,传承中华文化,激励后人,弘杨氏族精神。在和谐的社会大家庭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团结奋斗,共创辉煌!

杨振敏

二OO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于十堰

寄 语

承蒙家谱修纂委员会邀写谱辞,盛情难却,写点感想,以示祝贺。

梅铺杨氏虽有《杨氏谱梅铺总卷》简本、《杨氏家谱解板沟卷》、《杨氏家谱李家湾卷》,但由于文化原因,梅铺杨氏家族没有一部完整的总谱,实在叹惋。我们该为家族作点什么……?

我在梅铺镇政府工作近二十年,对梅铺风土人情、杨氏族情比较熟悉,加上杨秀福又对谱学知识钻研深邃,我俩经常在一起切磋,于是萌生了修纂梅铺杨氏总谱的想法,经联络、了解家族主要成员的意见,大家非常赞同,从此拉开了修纂梅铺杨氏总谱的帷幕。

我已经年近六旬,但修家谱精神百倍,在修纂过程中,城乡联络宣传、收集资料,动员族人捐资、策划印刷标准,研修家谱内容,投入了大量精力,每每子夜入眠后,神游于古今资料及有关事情中,忽生一念,则披衣而起,或起草思路,或核查书典,或打开电脑审阅材料,瑟瑟寒冬,身冷而心热。

春去冬来,又复一年,梅铺杨氏总谱即将与族人见面,谈点看法,与族人共勉。

一、团结合作精神值得颂扬。本谱捐资近千人,有400余人参与修谱之中,特别是振敏大哥时时撑控;秀福、保成对家谱修纂求真务实、严格把关;宗敏、本龙、林山、澄宇、本钦、本光、林耀、杨瑞、本敬、本君、本社、新安等长辈大力支持;凤森、国华、海珠、孟军、德钦、秀礼、保富、庆选、雪会、荣涛、万胜、新慧、宗华、忠林、国强、伍科、建国、志国、国成、保国、周林、新海、新保、海龙、新波、新廷、秀成、守英、守明、守敏(杨湾)、发林、发胜、建玉、战报、俊杰等鼎力合作;新义、杨勇、群峰予以一定的资金支持;杨氏女婿中何文章、王正清、刘胜无私奉献。他们精神值得颂扬。

二、家谱内容丰富,值得研读。一是家谱二章、三章、七章、八章写出了梅铺杨氏的人气、精神、文化传统;二是家谱四章、五章中的辈谱对照表、世系图表,理清了辈代关系,记述了当代人姓名、生故年月日、职务、职称、文化、住址,为后代人寻根问祖架起了一座桥梁;三是家谱二章的杨氏溯源、六章碑碣史证、九章修纂经过,此中文化价值不菲,品味本谱,值得研读。

三、家谱博古通今,值得收藏。《梅铺杨氏总谱》是始祖杨德发展到现在二十余代修纂的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家谱,全书史事记叙跨越600多年,统一辈谱字从始祖杨德记起60字,循环使用,永远传承,家谱入注了梅铺杨氏近万名成员的简介和优秀的文化传统,实为传家之宝,值得收藏。

总之修纂家谱感悟颇深、颇多,兹不多叙,相信族人读起本谱有回家的感觉,会与我有同样的感受。

杨荣福

二OO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家谱敬铭

《杨铺杨氏总谱》问世,众志成城,深表感荷,谨为敬铭。

先祖从远古洪荒中走来,高塬黄河兮蕴动着血脉。今世近三千万杨氏儿女,华夏五岳兮高扬着魂魄。

明德祖从渭南饥馑走来,励衍六百余年二三十代。风雨播撒一万余众后裔,炬燃豫鄂山川流光溢彩。

自愧吾生鲁愚庸庸无为,共喜族谱宗亲殷殷情怀。拜享祖祠血缘精神盛宴,福荫鱼鸟蝶花天地大爱。

庆我族皇皇兮中华巨姓,立天地赫赫然万世永戴。鉴史砺志兮贤毅雍后辈,才上天然居居然天上才。

杨澄宇

二OO八年 金秋 于十堰

在历时两年的修纂梅铺杨氏总谱过程中,编辑委员会主要成员对发现的61块碑碣碑文进行了认真解读、研讨,对本族的历史信息资料,包括之前的家谱文字资料,进行了广泛搜集、整合,去粗取精,雕凿锤炼,四易其稿,终于在2008年12月27日完成了《湖北郧县梅铺杨氏总谱》书稿。

本书记述了自明洪武年至今的本族史事,明晰了迁徙分布情况,理清了辈代亲缘关系,统一了60个“辈谱”字,定论了官宦历史轨迹,总结了杨氏传统文化。它是一部反映郧县梅铺杨氏家族不断发展的史学著作,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人文资料价值,很值得族人珍藏和阅读。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本书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修此史,由于年代久远、经历代战乱,前辈先人积存的史料及文人笔记类存世者极为有限,故只能以仅存或已发现的一些碑文为依据加以考证。因此,在书中不可避免地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例如世系断代问题,仍未知的部分家族历史问题,等等。我认为,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应该遵从的原则是:之前的有关本家族“家谱”版本内容应该以此《总谱》版本内容为准,此《总谱》版本内容以客观历史事实为准;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有了新的或更多资料(例如碑碣)的发现,到那时可能就会弥补此书的不足,或纠正其可能还存在的错误。这是我们全体族人应抱的辨证唯物历史观的态度。

本次修谱,参与族人达到400余人,其中主要参与修纂人员有80多人,编辑、写作人员有20余人。在两年中,总谱修纂委员会召开各类专题会议15次,各支系召开专题会议80多次。修纂本谱,投入资金(主要是族人的捐资、捐物)1309万元;参与人员的无偿劳动价值,按现在劳务市场的一般价格计算,有30万元;共计约4309万元。由此可以看出:本书投资不菲。在此,愿后人铭记为总谱成功修纂而做出了重要智力贡献和财力贡献的族人们。

今年六旬有余的我,自始至终参与了本总谱的撰写和编辑工作,是主要编纂人员之一。在《湖北郧县梅铺杨氏总谱》修纂成功之时,我感到十分高兴。赋诗一首,以示祝贺:洋洋洒洒家史卷,记录杨氏六百年。杨德始祖源渭南,明朝洪武徙郧县。艰苦创业垦荒田,聪慧勤劳建庄园。子孙仁孝族兴旺,世代厚忠国泰安。崇尚教育俊杰多,贡献社会人才贤。中华盛世正逢今,本族繁荣应发展。鼓励后生树雄心,飞翔云天立志远。借鉴以往益万代,修纂家谱和谐篇。

杨保成

二OO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一、姓氏源流

利(Lì)姓源出有四:

1、春秋时期,楚国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的后代,以祖字为氏。上古商代时,有位王族叫理利贞,为了逃避商纣王的迫害,曾路经一棵李树下以李子充饥,后来就改姓为李利贞。李利贞的十一世孙李聃,被后人尊为道家创始人,就是老子。老子后代中,有的为纪念远祖中的王族李利贞,取利字为姓,切代相传。所以,李姓、理姓、利姓的远祖是同一人。利姓产生较晚,是老子李聃的后代中形成的。

2、出自芈姓,来源于封地,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楚国有公子受封于利邑(今四川省广元县境),其子孙就以封地名为姓,世代相传姓利。

3、出自姬姓,来源于封地,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晋国有大夫食采于利邑,其后人以利孙为氏,后改为单姓利氏。

4、出自北方鲜卑族有叱利氏所改。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叱利氏,入中原后遂渐与汉文化融合,后改为利氏。

得姓始祖:利贞。利氏的出处,跟人多族大的李氏及理氏,不但读音极为相似,而且追溯起来,三姓还同出一源,可以说是兄弟。原来李氏的出处,根据《元和姓纂》的考证是:“颛顼高阳氏之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为尧下官,子孙因姓理氏,裔孙理征,得罪于纠,其子利贞逃难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命,因变李氏。”本文所讨论的利氏,根据《路氏》的记载,则是“老子之后,有利氏,老子祖名利贞,后为氏”。老子,姓李名耳,是距今二三千年前一位影响我国学术思想既深且远的不朽哲学家,他的祖先叫利贞,而依照上述《路史》的记载,利贞的后裔之中也有人以李为姓。如此看来,利李二氏是系出同源。利氏家族于上古时期,一直都是以河南地区为繁衍中心,所以,河南应是利氏的发祥之地和老家所在地。望族居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阳县东北)。故利氏后人奉利贞为利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利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利氏有三个来源。春秋时道家创始人老子祖名利贞,其后代中有利氏;周朝时楚国公子的封地在利,因此被称为利氏;北魏时,叱利氏也改称为利氏。有说认为利氏与李氏同宗,因为李氏来源之一是避难时,遇李树解渴的理利贞,他还是春秋时道家创始人老子的祖先,其后代中就有以他的名字利为姓氏的。周朝时,楚国公子的封地在利,因此他的后代就以邑名为姓氏,称为利氏。北魏时,叱利氏的后代也有改称为利氏的。据《路史》载:老子之后有利氏。老子祖名利贞,后为氏。又《姓纂》记载:“楚公子食采于利,因以为氏”。望出河南。

三、历史名人

利 仓:西汉时期名丞相,现今发现的马王堆湿尸就是他的夫人。

利 几:汉代武将,先是项羽部将,后来为刘邦带兵。

利元吉:宋朝学者,字文伯,盯江人。是宋代著名儒者陆九渊的高才生,学问独到,陆九渊的儿子后来想拜他为师,利元吉谢曰不敢当。中国古文化的要领,常出于师徒口耳相传。举进士而当官,为官清正廉洁,爱民如子,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政绩显著。晚年以教书为乐。

利本坚:明朝英德(今广东省)人。由监生任赣县主簿,调四川安岳县令。为官公正,爱民节用。为众论所推许。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据《姓纂》记载:“楚公子食采于利,因以为氏”。望出河南。

河南郡:汉高帝置郡。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2、堂号(缺)

============================================================

利姓宗祠通用对联

〖利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利邑;

望出河南。

——佚名撰利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利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中山贤相;

东海真人。

——佚名撰利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人利乾,任中山国相,有贤名。下联典指汉代人利真源,隐居于东海,后得道为真人(道家称“修真得道”或“成仙”的人)。

-----------------------------------------------------------------

〖利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明译几何原本;

宋有九渊高徒。

——佚名撰利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意大利人利玛窦,寓居中国三十年,卒于北京。他通华字毕语,译著颇多,其中有《几何原本》,由他传授,再由徐光启折受。泰西科学输入中国,殆始于此。下联典指宋代绍熙进士利元吉,字文伯,盱江人。为金溪县丞。他是南宋哲学家陆九渊的高足弟子。陆九渊之子行之,尝欲师事之,他谦谢不肯。

-----------------------------------------------------------------

〖利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秀毓河南发达远;

宗开利贞源脉长。

——佚名撰利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利姓的郡望和得姓始祖利贞(见上题头《四、郡望堂号》和《一、姓氏源流》介绍)。

-----------------------------------------------------------------

〖利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武冠三军,韬钤素裕;

文齐众士,科甲高登。

上联典指汉代项羽部将利几事典。下联典指指宋代进士利溉事典。

利姓来源

一、姓氏来源

利(Lì)姓源出有四:

1、春秋时期,楚国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的后代,以祖字为氏。上古商代时,有位王族叫理利贞,为了逃避商纣王的迫害,曾路经一棵李树下以李子充饥,后来就改姓为李利贞。李利贞的十一世孙李聃,被后人尊为道家创始人,就是老子。老子后代中,有的为纪念远祖中的王族李利贞,取利字为姓,切代相传。所以,李姓、理姓、利姓的远祖是同一人。利姓产生较晚,是老子李聃的后代中形成的。

2、出自芈姓,来源于封地,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楚国有公子受封于利邑(今四川省广元县境),其子孙就以封地名为姓,世代相传姓利。

3、出自姬姓,来源于封地,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晋国有大夫食采于利邑,其后人以利孙为氏,后改为单姓利氏。

4、出自北方鲜卑族有叱利氏所改。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叱利氏,入中原后遂渐与汉文化融合,后改为利氏。

得姓始祖:利贞。利氏的出处,跟人多族大的李氏及理氏,不但读音极为相似,而且追溯起来,三姓还同出一源,可以说是兄弟。原来李氏的出处,根据《元和姓纂》的考证是:“颛顼高阳氏之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为尧下官,子孙因姓理氏,裔孙理征,得罪于纠,其子利贞逃难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命,因变李氏。”本文所讨论的利氏,根据《路氏》的记载,则是“老子之后,有利氏,老子祖名利贞,后为氏”。老子,姓李名耳,是距今二三千年前一位影响我国学术思想既深且远的不朽哲学家,他的祖先叫利贞,而依照上述《路史》的记载,利贞的后裔之中也有人以李为姓。如此看来,利李二氏是系出同源。利氏家族于上古时期,一直都是以河南地区为繁衍中心,所以,河南应是利氏的发祥之地和老家所在地。望族居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阳县东北)。故利氏后人奉利贞为利姓的得姓始祖。

二、郡望堂号

汉置河南郡,现在河南省洛阳市《路史》载:老子之后有利氏。老子祖名利贞,后为氏。 《姓纂》记载:“楚公子食采于利,因以为氏”。望出河南。

三、迁徙分布

(缺)利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利氏有三个来源。春秋时道家创始人老子祖名利贞,其后代中有利氏;周朝时楚国公子的封地在利,因此被称为利氏;北魏时,叱利氏也改称为利氏。有说认为利氏与李氏同宗,因为李氏来源之一是避难时,遇李树解渴的理利贞,他还是春秋时道家创始人老子的祖先,其后代中就有以他的名字利为姓氏的。周朝时,楚国公子的封地在利,因此他的后代就以邑名为姓氏,称为利氏。北魏时,叱利氏的后代也有改称为利氏的。据《路史》载:老子之后有利氏。老子祖名利贞,后为氏。又《姓纂》记载:“楚公子食采于利,因以为氏”。望出河南。

四、历代名人

利元吉——字文伯。宋朝盯江人。是宋代名儒陆九渊的高才生,为官清正廉洁,爱 民如子,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政绩显著。晚年以教书为乐。九渊子持之欲拜为师,元吉谢不敢当。

利本坚——明朝英德人。由监生任赣县主簿,调四川安岳县令。为官公正,爱民节用。为众论所推许。

利仓——西汉时期承相,现今发现的马王堆湿尸就是他太太。

利几——汉代武将,先是项羽部将,后来为刘邦带兵。

王韬--原名利宾,字兰卿,号仲弢、天南遁叟、弢园老民等。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苏州吴县角直人。道光八年十月初四(1828年11月10 日),王韬出生于角直镇书香门第,自幼毕读群经,博学多才,18岁便以第一名考中秀才,后应乡试不第,从此绝意仕途。1998年角直镇人民 为纪念王韬这位思想家,弘扬他的爱国思想和开放意识,筹建了王韬纪念馆,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共分王韬生平事迹陈列室、王韬故居、弢园三部分。

史科:大宋姓氏研究会

祖居堂号:汉置河南郡。现在河南省洛阳市。

得姓始祖:古代春秋时楚国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的后代,以得姓始祖李利贞的名字为姓,相传姓利。又楚公子受封于利(今四川广元县境),就以封地名为姓相传姓利。

附录附注

一据(路史)记载:老子之后有利氏老子祖名利贞,后为氏。

二据(姓纂)记载:“楚公子食彩于利因以为氏”,望出河南。

寻祖追源诚勉之言

在周楚盛世时,河南楚庄王之子,名曰楚公子,食彩利邑,因此赐利为姓,生下一世。名曰利九,经两千多年岁月,历史渊源,永垂后世。

在西汉时有楚将利几,见到秦二世的残酷统治,民族不聊生,怨声载道的惨状,怀著正义感救民感的心情,参加推翻暴政的行列,是当时一员得力猛将,给刘邦建立西汉直接或间接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史称西楚名将。利乾,字行健,满腹经纶,文韬武略,辅明君,展朝纲,施仁政,民心悦,百业兴,家齐国治,重礼仪,礼邦兴,内外皆康,国太平。建树多,宠封为中山贤相,德望流芳。

利申,字有甫,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伟大贡献,得汉皇宠爱,在湖南长沙划地封侯(仑侯),名耀中华。真是文有振兴中华之才,武有安邦治国之能,封侯拜相享天禄,九公开族展辉煌。

遥念先祖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所建树的丰功伟绩,感欣欣向荣、如身同受的景象。追考时像征先祖在嘱托,在新的历史时期,抓住机遇,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发扬和光大先祖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辉煌业绩,长江后浪推前浪,以慰先祖在天之灵。

楚公子利邑启绪。九公繁衍开族,二至七世芳名和建树,在我族谱文内均已失载,甚至第十二世利周字鲁条以下,不知何因便没有一代一代接续下来,迄今将将近三千年岁月,仍未追及前征。查阅无据,全族人民有愧对先祖之感,也是全族人民最大遗憾。因此我族前后有二位心明大义的贤达之仕:花县利希神、紫金利焕南,在天地良

智姓家谱

姓氏源流智(zhì)姓源出有: 源流一出自东周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逝敖,以采邑 (古代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土地,又叫食邑)“郇”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