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期详细资料大全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0浏览:1收藏

上古时期详细资料大全,第1张

上古时期(shang gu shi qi):即上古时代,指文字记载出现以前的历史时代 。 对世界各地上古时代的定义也因此不同。在中国上古时代一般指夏以前的时代。在两河流域和埃及一般指公元前5000年以前的历史时代。因为上古时代没有当时直接的文字记载,那个时候发生的事件或人物一般无法直接考证。这些事件和人物也往往带有神话色彩。

基本介绍 中文名 :上古时期 外文名 :Ancient times 别称 :上古时代 帝王 :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等 含义 :指文字记载出现前的历史时代 文化 :史前文化 简介,史界定义,文学定义,在位首领,社会,文化,考证, 简介 史界定义 夏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期,统称为“ 上古时期 ”。或称为“ 上古时代 ”、“ 远古时代 ”、“ 三皇五帝 时代 ”。 文学定义 上古(shàng gǔ):三古之一,是较早的古代。在中国历史上多指夏商周秦汉这个时期,有时亦兼指史前时代。 欧洲历史书上一般把从最早国家的出现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这段历史叫上古史。欧洲在这段时期处于奴隶社会,所以也把上古社会说成奴隶社会。如果从全世界范围讲,就不完全一样。比如我们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欧洲要早得多。 说明:今人以为, 上古时期 的概念,应该以 史界 定义 为准。所谓“ 上古 ”,指的就是 三皇五帝 时期 ,又称 史前时代 ,也有人称之为“ 神话时代 ”,人们的头脑中还没有“朝代”的概念,而不是指“夏商周秦汉”这段历史时期。 在位首领 1 三皇 [公元前年-约公元前3077年, 存有 争议 ] 天皇氏:简称天皇 地皇氏:简称地皇 人皇氏:简称人皇 有巢氏:尊称巢皇 燧人氏:尊称燧皇 华胥氏:简称华胥,是伏羲与女娲之母 伏羲氏:尊称羲皇 女娲氏:尊称娲皇 神农氏:尊称农皇,一说即炎帝,少典子,前3216-前3077年在位,据说在位120年(不可信) 2 五帝 [约公元前3076年-公元 前2029年 , 存有 争议 ] 帝魁:炎帝子,前3076-前2997年在位,据说在位80年 帝承:前2996-前2937年在位,据说在位60年 帝明:前2936-前2888年在位,据说在位49年 帝直:前2887-前2843年在位,据说在位45年 帝厘:一作帝来,前2842-前2795年在位,据说在位48年 帝哀:一作帝裹,前2794-前2753年在位,据说在位42年 榆罔:前2752-前2698年在位,据说在位55年 …… …… ……(中间隔数代) 黄帝:姬轩辕,少典子,前2495-前2395年在位,据说在位101年(不可信) 少昊:即玄嚣,姬己挚,黄帝长子,前2395-前2322年在位,据说在位74年 玄帝:姬颛顼,又名干荒,或称颛顼帝,昌意(未在位)子,黄帝之孙,前2322-前2245年在位,据说在位78年 帝喾:姬夋(qūn),蟜极长子,少昊孙,黄帝曾孙,前2245-前2176年在位,据说在位70年 帝挚:姬挚(zhì),帝喾长子,黄帝玄孙,前2176-前2168年在位,据说在位9年 尧:伊祁放勋,帝喾次子,黄帝玄孙,前2168前2097年在位,据说在位72年 舜:姚重华,瞽瞍长子,颛顼的六世孙,黄帝的八世孙,前2097-前2037年在位,据说在位61年 (姓名失考):前2037年-前2029年在位,此人与“崇伯鲧(颛顼的玄孙)”同期,据说在位9年 说明 :三皇 五帝 ,仅是 远古 部落 首领 部落联盟 首领 , 不是 真正 帝王 , 属于 追尊君主 。 社会 在奴隶社会战俘不再被杀掉而成为奴隶这种社会关系有利于保存社会生产力也扩大了生产规模所以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一种进步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同时剥削其他劳动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方式有所不同处在各大河流域的古代埃及巴比伦中国印度和兴起于伊朗高原的波斯都形成了疆域辽阔的专制帝国在欧洲起初出现了很多城邦小国其中像雅典斯巴达罗马等一度是共和制后来才被庞大的帝国所取代无论是共和还是专制政体其实质都是一样的当时同一地区的各个国家每个国家内部的不同政治集团互相争斗权力更迭战争不断,奴隶和平民的反抗也贯穿始终这使上古社会政局变化十分频繁 在东方各国客观环境往往促使统治者组织大规模的劳动如治理河患修陵墓在井田上集体劳作等等在欧洲奴隶劳动则广泛套用在各部门除了农业手工业生产大量使用奴隶外家庭中也广泛使用奴隶农业手工业生产已经广泛使用金属工具生产技术不断更新一些国家和地区还出现了发达的农业 文化 在文化方面,东方各国的天文、历法、数学、建筑、哲学以及文学艺术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古代希腊和罗马的科学文化也对西方社会和全世界产生了影响。以孔子老子等人为代表的中国哲学和希腊哲学交映成辉为人们认识世界打开了眼界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创立了逻辑学物理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等学科体系长城金字塔等伟大建筑成为万古不朽的杰作佛教基督教相继诞生逐渐发展成影响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因素 总之以奴隶社会为主要形态的上古社会是人类文明初步建立并迅速发达的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方面都对后来各国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学界没有“下古”的概念。至于上古和中古的分界线,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根据目前最高史学权威《中国通史》(白寿彝总主编,22卷本),上古和中古史的划分是以秦皇朝为界的,即先秦史就是上古史。中古就是满清皇朝1840年以前,直至秦皇朝。第二种说法,是采用欧洲历史的学说,世界上古史是世界范围内的原始社会与奴隶制社会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而欧洲的奴隶制衰亡是以公元476年为标志的。故此,第二种说法是公元476年之前是上古史,之后是中古史。由于我国对上古、中古的划分尚有很大的分歧,主要是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划分问题,即中国古史分期问题,到现在还没有最后确定。所以,暂时,我们就以《中国通史》为准了。 我国古书记载的上古确切年代,只能上推到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的开端——西周晚期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1989年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出版,避开了古史分期问题,代之以时间意义的“上古时代”、“中古时代”。 白寿彝在题记中说:“从历史发展顺序上看,这约略相当于一般历史著述中所说的奴隶制时代。但在这个时代,奴隶制并不是唯一的社会形态。我们用‘上古时代’的提法,可能更妥当些。换言之,可以简单归纳为:远古时代:五帝上古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中古时代:秦汉至清 考证 史学界没有“下古"的概念至于上古和中古的分界线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根据目前最高史学权威<中国通史>(白寿彝总主编22卷本)上古和中古史的划分是以秦皇朝为界的即先秦史就是上古史中古就是满清皇朝1840年以前直至秦皇朝第二种说法是采用欧洲历史的学说世界上古史是世界范围内的原始社会与奴隶制社会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而欧洲的奴隶制衰亡是以公元476年为标志的故此第二种说法是公元476年之前是上古史之后是中古史由于我国对上古中古的划分尚有很大的分歧主要是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划分问题即中国古史分期问题到现在还没有最后确定所以暂时我们就以<中国通史>为准了 炎帝 中国古书记载的上古确切年代只能上推到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的开端--西周晚期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1989年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出版避开了古史分期问题代之以时间意义的[上古时代"[中古时代" 白寿彝在题记中说:[从历史发展顺序上看这约略相当于一般历史著述中所说的奴隶制时代但在这个时代奴隶制并不是唯一的社会形态我们用`上古时代`的提法可能更妥当些换言之可以简单归纳为:远古时代:五帝上古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中古时代:秦汉至清。

天皇地皇人皇分别是燧人、伏羲、神农。

三皇:历史时期,即:三皇时代(公元前?年-公元前3077年)。人物合称,原始意义上的三皇是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后增补原始社会时期的三个杰出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即:燧人、伏羲、神农(即:炎帝)作为“三皇”。

后期增补的后三皇在不同文学著作中分别有不同的说法:如燧人、伏羲、神农,出自《尚书大传》;伏羲、祝融、神农,出自《风俗通义》;伏羲、神农、黄帝,出自《三字经》;有巢氏、燧人氏、知生氏,出自《庄子》、《纲鉴易知录》。

说法分歧:

其实,关于“三皇五帝”说法的分歧,其实,是华夏的一个多个民族发展的产物,它也从侧面反映了多民族融合的进步趋势。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前,辽阔的中原土地上形成了苗族、华夏族以及各种不同的民族。

其中,有说法是:华夏族为炎帝、黄帝之后。从这里能看出,华夏族的发展与黄帝、炎帝密不可分,都是以他们为代表的有亲属血缘关系的族群长期发展而形成的。在历史研究领域里,“三皇五帝”不仅是远古部落社会的一个缩影,它更是一个有着重要意义的称号。

三皇五帝,是“三皇”与“五帝”的合称。原始意义上的三皇是指远古三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后增补伏羲氏等作为“三皇”。原始意义上的五帝是指远古五方上帝,后增补黄帝公孙轩辕等五位上古部落首领作为“五帝”。

后期增补的后三皇五帝在不同著作中分别有不同的说法:

三皇:

燧人、伏羲、神农,出自《尚书大传》;

伏羲、女娲、神农,出自《春秋运斗枢》;

伏羲、祝融、神农,出自《风俗通义》;

伏羲、神农、黄帝,出自《三字经》;

有巢氏、燧人氏,出自《庄子》、《纲鉴易知录》。

五帝:

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出自《吕氏春秋》;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出自《大戴礼记》;

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出自《资治通鉴外纪》。

历史渊源

三皇,天皇、地皇、泰皇之名号,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河图括地象》:“天地初立,有天皇氏,澹泊自然,与(北)极同道”。天地初开便有天皇,且与北极同道,其身份极崇高。《路史》:“前天皇、前地皇、前人皇之事太过久古,杳杳冥冥,所谓事有不可尽究,物有不可臆言。”后著作在原始意义上的远古三皇基础上增补了前后三皇,故有前三皇、中三皇、后三皇之分,合为九皇。

前天皇、地皇、人皇

前天皇、前地皇、前人皇之事太过久古,杳杳冥冥,所谓「事有不可尽究,物有不可臆言」(语出《路史》),书传记载毕竟有限,前三皇年代何久,姓名何谓,治国何如皆不可考也。唯三皇之号曰天皇曰地皇曰人皇久而不失。《潜夫论·五德志》:“闻古有天皇、地皇、人皇,以为或及此谓,亦不敢明。”《路史》:前天皇、前地皇、前人皇之事太过久古,杳杳冥冥,所谓「事有不可尽究,物有不可臆言」。「天皇地皇人皇开治各二万八千岁」。(语出《三皇经》,《路史》引)

中天皇

史书上说盘古开天辟地后第一代天下君主中天皇君天皇氏,兄弟十三人,号曰天灵,其中一人发明了数字,继而又发明了天干、地支,为人推为皇。发明数字: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廿、卅、卌、百、千、万。发明天干: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发明地支: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困敦、赤奋若。

中地皇

世代传世数万年之后是中地皇君。「天皇氏逸地皇氏作,出于雄耳龙门之岳。」(《路史》引《遁甲开山图》)

中人皇

世代传世数万年后是中人皇君。「地皇氏逸,于有人皇九男相像其身九章。」(《路史》引《洛书》)。人皇之时,分治九州乃是上古大九州,亦即全球。

后天皇

唐代司马贞写了《三皇本纪》以补全《史记》,增补了伏羲、女娲、神农等诸位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人物与部落首领的历史。中人皇氏之后,历经五龙纪、摄提纪、合雒纪、连通纪、叙命纪、循蜚纪、因提纪、禅通纪、疏仡纪。禅通纪始于伏羲,疏仡纪始于黄帝。而在伏羲之前的因提纪,其中一位被后世尊为后天皇,即是燧人氏。

后人皇

燧人氏之后,又历经几世,有伏羲、女娲氏,有圣德,为后人皇。《周礼·春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通常言古史者,必言“三皇五帝”。“五帝”尚在“三皇”之后,人们多公认“三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五帝

“帝”原指五方上帝,战国后(有说是两汉)才附以人间历史人物之名替入。五方天神合称为五帝的神话。《周礼·天官》“祀五帝”,为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叶光纪。东汉王逸注《楚辞·惜诵》中的“五帝”为五方神,即东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皞、北方颛顼、中央黄帝。后世增补的“五帝”分别有如下不同说法:

黄帝(轩辕)、青帝(伏羲)、赤帝又叫炎帝(神农)、白帝(少昊)、黑帝(颛顼)。至于五位古帝,说法也各异,一般认为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世本》、《大戴礼记》、《史记·五帝本纪》列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

《礼记·月令》以大皞(伏羲)、炎帝、黄帝、少皞(少昊)、颛顼为五帝。

《尚书序》、《帝王世纪》则视少昊(皞)、颛顼、高辛(帝喾)、尧、舜为五帝。

人间的“五帝”一词在《孟子》时尚未出现,书中只提到“三王五霸”。《荀子》中才有“五帝”一词排在“三王”前,但无人名。按吕不韦十二纪的提法,五帝是主管四方、四时和五行之神。黄帝居中,具土德;大皞居东方,具木德,主春,亦称春帝;炎帝居南方,具火德,主夏,亦称炎帝;少皞居西方,具金德,主秋,亦称白帝;颛顼居北方,具水德,主冬,亦称黑帝。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

羲(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

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

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资治通鉴外纪》);

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伪《尚书序》);以其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个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

地皇 (上古三皇之一) 距今约一百七十万至七十万年前,中国远古历史进入地皇时期。

地皇又称地皇氏,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之一。

史书上说:“天皇之后,地皇兴起”。地皇共有兄弟十一人,兴起于熊耳、龙门等山。

此外,神农氏因功绩伟烈,亦被尊为“农皇”,又称“地皇”。《尚书大传·卷第四》说:“神农为农皇也。……神农以地纪,悉地力种谷疏,故托农皇于地”。指其功德之实质在发挥地力,亦称“地皇”。地皇又称地皇氏,是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之一。史书上说:“天皇之后,地皇兴起”。据说地皇共有兄弟十一人,兴起于熊耳、龙门等山。这里的“兄弟十一人”,我们不能用现代语意去理解。因为上古的“人”有时候是代指国家(部落)的,十一人指的就是十一个部落,也可以理解成十一个国家。熊耳山在今河南宜阳市西,龙门山在今河南洛阳市南,这说明当时中国人的先祖已经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了。

为什么天皇时期有十三个国家,到了地皇时期反而少了两个呢?显然那两个国家是灭亡了。什么原因灭亡的呢?史书上没有说。但是我们猜测不外乎是天灾人祸。

那时能摧毁整个国家(部落)的天灾主要是水和火,水指的是大洪水,火指的是突发的森林大火。因为当时的人类为了取水方便,往往都是临河而居,一遇上大暴雨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洪水就会冲毁他们的栖息地,使许多人在洪水中丧生。那时的森林大火主要是由雷电引起的,当时遍地都是树木和蒿草,大火烧起来以后,火势迅速蔓延,人们来不及逃脱就被活活烧死了。

“人祸”造成种族灭绝在氏族联盟时代很少,因为当时还没有大规模的战争,而且地广人稀,用不着因为争夺食物和领地而发生冲突。但是人祸的因素并不是没有,导致一个部落灭亡的人祸很可能是当时的婚姻形式。那时的婚姻形式是族内血缘群婚,本部落男女不分辈分,凡是有生育能力的都可以自由交配,这种血缘群婚使得许多女人生下了各种各样的怪胎,而许多不明真相的人们又把那些生了怪胎的女人当作恶魔处死,女人大批死亡使得本部落人口的数量和质量逐渐下降,减少,部落群体日益衰败,最终导致整个部落灭亡。

在天皇时代的晚期,由于全球气候转暖冰川融化,海洋水位猛涨,陆地大面积被洪水淹没,许多居住在低洼地带的人类和动物都葬身于洪水之中。当时天皇的统治已经衰落,如何衰落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历史发展规律来看,很可能与人类堕落和环境变迁有关。当时中华人的活动中心已经从云贵高原转移到水草繁茂的华北平原。

就在天皇氏衰落的同时,一个新兴的人类集团正在发展和壮大,这个集团就是兴起于中原地区的地皇氏。由于中原地区遭受水患,地皇氏家族向华北平原迁徙,分别占领了平原中的一些高地。在迁徙中他们与衰落的天皇氏居民混居在一起,男女杂交,先后建立起了十一个新的氏族部落,号称十一兄弟。他们共同推举一人为领袖(大酋长),号称地皇。此后这十一个部落各据一方,继续以原始的生活方式繁衍后代。原始初民时代人类进化比较缓慢,因为各部落之间互不往来,彼此间各守领地,以极为简单的狩猎和采撷谋生,一代一代循环延续,几万年也没有什么大的变革和改进。

据史书记载,地皇时期的人类曾经有三大贡献。

一是“定三辰”:地皇时期以前虽然天上有了日、月、星辰,但并无名称,统称为“光”,太阳叫大光,月亮叫小光,星辰叫细光。地皇时期给“三光”起了名字,大光叫“日”,小光叫“月”,细光叫“星”。人们把这项发明称之为“定三辰”。

二是“分昼夜”:地皇时期以前的时间概念是模糊的,只是顺其自然。地皇时期的先祖把有太阳的时间称为“白昼”,把有星星、月亮的时间称为“黑夜”,白昼与黑夜合称为“一日”。人们把这项发明称之为“分昼夜”。

三是“有岁月”:地皇时期以前是没有岁月之分的,地皇时期的先祖以三十日为周期定为一个小循环,称作“月”,又把每个月与十二支相配,构成以十二个月为周期的大循环,称作“岁”,两项加起来统称为“有岁月”。

这三大发明揭开了中华远古文明的序幕,为中华远古文明的诞生打下了良好基础。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现代科学对地皇时期的考查如何。

如果按时间推算,地皇时期的地质年代应该是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的中期,当时的考古年代恰好处于旧石器时代早期。

1964年,我国考古工作者于陕西蓝田发现了距今约115万——110万年前的古蓝田遗址,挖掘出许多当时古人所使用的石器。其中有刮削器、大型砍砸器还有一种一头尖一头厚钝,断面呈三角形的尖状器,是利用石英砾石制成的。它和1957年发现于山西芮城匼河涧的石器基本相同。

据学者考证,“匼河文化”的主人约生活在距今七十万年以前,“匼河文化”和“蓝田文化”向我们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远古信息,为研究当时的人类生活状况提供了珍贵资料。

地皇时期的人类社会组织仍属于血缘家族公社,婚姻形式依然是血缘群婚。他们当时过着群居生活,食物主要是猎取动物和采集野果野菜。他们把石块磨制成锋利的武器用来打猎,打到动物后,先喝干动物身上的血,然后再切割猎物的肉分享。他们此时还不知羞耻,男女老少常年都赤裸着身体。也没有男婚女嫁,男女随意交合,生了孩子由女人照看,男人负责外出猎取食物。

另外考古工作者在匼河与蓝田两处遗址都发现了有用火的痕迹,进一步证明那时的人类已经知道用火。

地皇时期的中国人类除一部分居住在华北平原外,还有一部分居住在长江中下游平原。

1975年,我国考古界在湖北十堰市郧县龙骨洞发现了距今100万——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牙齿化石,考古界把这一地区的古人类命名为“郧县人”。

1976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又在湖北十堰市郧西县神雾岭白龙洞发现两颗古人类牙齿化石,据考证同属于距今100万——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考古界把这一地区的古人类命名为“郧西人”。

“郧县人”和“郧西人”的发现,证明在距今一百万年前后,中华人种的一个分支已经生活在长江流域。

考古为古史的地皇时期提供了有力佐证:在距今七十万年前,中华人种的两个分支分别居住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他们正缓慢的向着远古时代的早期文明靠近。

地皇时期的世界考古发现,除中国的蓝田人(距今约110万年)、匼河人(距今约70万年)、郧西人(距今约90万年)、郧县人(距今约90万年)外,还有十九世纪西方考古学者在南非德兰士瓦的石灰岩洞穴发现的,距今约一百五十万年前的南方古猿遗骸化石。可见在这一时期,东西方的古人类是并存的,从而证明人类起源一元论的观点是可信的。

南方古猿分粗壮型和瘦小型两种:粗壮型古猿体态笨重,以食用植物为生,后来在发展进程中由于自然界的变迁,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无法适应新的环境,从而逐渐灭绝。而瘦小型古猿体态灵巧,以植物和肉类为生,他们随着环境的改变,迅速调整了自身的生活习惯,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种族得以延续下来。其中的一部分,后来发展成为人类。可见适者生存是人类诞生和发展的根本。

华夏时间线:上古卷

风云人物:天皇、地皇、人皇

(全文4800余字,且行文比较严肃,请耐心阅读)

盘古开天辟地、化育万物以后,我们的世界是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存在着,从什么时候开始华夏大地上才有了国家?

关于国家的起源,学界一直都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国家就是 社会 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产物”

简单来说就是,国家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随着 社会 的发展和需要才建立起来的, 但是这种说法跟古老的华夏大地上流传的传说显然是不符的。

在中国人的 历史 传说之中,世界是从盘古开辟开始的,盘古是这个世界上第一个“人”,也是华夏大地上的第一个君主——所谓“三才首君、御世首君”也。

盘古死去以后,由“三皇”继续统治着华夏大地。

近代学者对于“皇”字的解释颇有争议,很多人认为“皇”字在 历史 上从来没有被当做帝王名号使用过,它仅仅是作为一个修饰词与“帝”、“王”等称号连用,也有人认为“皇”字是用在神灵之上的称号。

但事实上,“三皇”的说法由来已久, 《周礼》 中有“ 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 ”的记载,此书相传为周公所作,成书年代至迟是在战国时期,可见“三皇”是华夏民族记忆里很久远的传说,但“三皇”具体代表的是哪“三皇”书中没有提及。

直至秦朝建立之后,廷尉李斯等向秦始皇上尊号,有“ 天皇、地皇、泰皇 ”一语,我们始知道“三皇”是实有所指。此事见载于《史记》,可信度应该是很高的,秦朝去古未远,由此我们可知“天皇、地皇、泰皇”的称号至秦朝时已经流传很久。(司马贞《索隐》认为“泰皇”当指“人皇”)

徐整、皇甫谧等人,当是根据这诸多传说整理出了上古帝王世系,这份“ 华夏上古帝王家谱 ”影响了中国古代读书人近两千年。

但是我们知道,汉文字起源于黄帝之时,《水经注疏》说:“古文出于黄帝之世,仓颉本鸟迹为字,取其孳乳相生”,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说:“迨乎伏羲氏作,始定人道,辨乎臣子,伏而化之,结绳而治。故孔子曰:‘三皇伯世,叶神无文’。”

伏羲、黄帝之世据“三皇”年代荒远,由此可知“三皇”之时必定没有文字,明代陈耀文《天中记》引《真源赋》说:“ 人皇君兄弟九人结绳刻木四万五千六百年 ”。

天地初开之时,人类 社会 的野蛮荒凉可想而知,《帝王世说》曰:“天地开辟有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或冬穴夏巢,或食鸟兽之肉”,所谓“ 不殊于羽族,取类于毛群 ”,与鸟兽为伍, 这种时期不但没有记录“三皇”名号的文字,恐怕也没有“三皇”名号存在的必要。

据记载,天皇、地皇各立一万八千岁,而人皇治四万五千六百年,从时间上来讲,这很明显也不应该是一代人的年龄。《黄帝内经》上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也从没听说一个人能活几万岁的。

由此推之,传说中的天、地、人三皇,应当不是某一位帝王的名号,似乎应该是对时代的称呼。

正如所谓的上古“十纪”论一样,应该是后人追溯上古时期的时空归纳,《金楼子》载:

这种记述与现代地质学年代归纳法很相似,寒武纪、侏罗纪、白垩纪生活在当时的生物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哪一纪,只有后来定义的人才知道。

同样的我们试想一下,生活在数百万年前的先民,会给自己生活的上万年周期冠以“九头纪”的名号吗? 这种年代划分,更像是后人追溯上古时期的一种时间记录方式。

如郑樵《通志》说,以传说中的伏羲氏至无怀氏十五世为天皇,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这是后起的说法,并不是传说中“三皇”初相。

在最早的文字记载当中,“三皇”是有形象的,在古籍记载中:

天皇十三头,骧首麟身,身佩九翼。

地皇十二头,女面龙颡马蹄蛇身。

人皇九头,龙身骧首,驾六羽,乘云车出谷口。

这个形象让人实在难解,何为十三头,人怎么会有十三个头呢?但 正因为其难解,才说明其形象的原始性 ,最先记录下这些形象的徐整、皇甫谧等人都解释不了,恰恰说明这是他们有所依据,是从别的地方听来、看来的。

后来的一些学者解释,认为十三头是兄弟十三人,或者说是十三世,这都是附会的结果,并不是初相,真实的传说应该就是“ 天皇十三头,地皇十二头,人皇九头 ”。

《拾遗记》 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拾遗记》是东晋王嘉所录,频斯国在哪里我们不知道,但是从文中描述来看,这个大石室是一处古迹无疑,壁画上画着的就是十三头龙身的天皇,由此也可以知道“天皇十三头”才是传说的初相。

而《古微书》所载三皇形象, “骧首麟身” ,很明显是一个龙马的形象。凡此异象,似乎是在暗示我们,“三皇”并不是人类的形象。

《辨证论》说,自天地化育万物以后的时代总称为“三皇”,其次是“ 蛇躯牛首之圣 ”,其次才是“ 衡珠日角之皇 ”。“蛇躯牛首”说的是伏羲、神农氏这个时期,“衡珠日角”说的是秦皇汉武这个时期。

伏羲、神农这个时代,牛首、蛇身形象就让后人十分费解,所以,伏羲、神农在传说中同时具备人和神的属性。而据史料我们可知,“蛇躯牛首”之前是“骧首麟身”, 这个时期传说的“人王”似乎更多的带有神的属性

《论衡校释》说:“女娲之前,齿为人者,人皇最先” ,这似乎也在告诉我们,在三皇时期的前两段是不能称为“人”的,直到人皇之时才能称为人。

在盘古的传说中,混沌生阴阳,阴阳分天地,天地阴阳交感,中和为人,所以才有“天地人”三才。天皇、地皇继盘古而生,其称号似乎正是呼应天地, 《董子》曰:“古之造文字者,三画连其中者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

国家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在我们 历史 传说的记忆中,未有人,先有人王,我们的人王是“君权天授”的,从盘古时期一直延续到大清朝,这似乎是一种政治说辞,从情理上实在是说不过去。

所以在传说中的伏羲女娲之前,有没有国家,我们似乎是拿不出什么像样的证据,贾公彦《周礼正义序》中说的挺有道理:“ 天皇地皇之日,无事安民,降自燧皇,方有臣矣 ”,《全唐文》卷一百六十四有文:“ 拒燧皇谓人皇,在伏羲前,风始,始王天下者 ”(引自《易通卦验》)。

说燧皇始王天下是有一定说服力的,那么燧皇以前漫长的数百万年,应该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氏族部落,那么“三皇”自然也就不是人王了,自然也不能在野蛮蒙昧的时期王天下了。

我们看古籍记载中“三皇”事迹似乎也能佐证这一点。

万英民《三命通会》说,天皇氏淡泊无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定每年岁首之所在,这里的干支不同于后来的“黄帝命大挠制甲子”。

其十干为:于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

十支为: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这是最古老的干支纪年法,就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用的那种纪年法。

地皇氏定三辰,分昼夜,以三十天为一个月,以干支来配月;人皇氏裁度九州,“政教君臣所自起,饮食男女所自始”。

三皇事迹,辨别岁月,裁度九州,皆从大处着眼,很明显也是附会的说法。这些说法,最初应该来自于纬书, 《论衡校释》说:“天地开辟,有天皇、地皇、人皇。出自河图,不足征信”。

纬书的起源,最早似乎能追溯到战国时期,到汉代时就已经大盛,纬书所记载的内容驳杂不经,后来被道教三洞大量地吸纳。据载,道教三洞本来称作“三皇”,晋武帝时,南海太守鲍靖好仙道,登嵩高山,入石室清斋,发现了古三皇文。

后来,鲍靖被指伪造《三皇文》,被朝廷诛杀。自此以后,道教经典避讳“三皇”称呼而改称“三洞”。

三皇的传说在道家典籍记载颇多,当然多有神化玄幻的色彩,但是,它的故事大都有传说为基础,并不完全是向壁虚造,它的传说基础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于纬书,而纬书同样不是向壁虚造,它的记载很多来自于远古和民间传说,很多先儒所不屑的传说被它不加辨别的吸纳。

三皇的传说可能就是这样被吸纳进来的, 天皇初相应该就是那个骧首龙身十三头、身佩九翼的怪物 ,当然这个形象也应该也是经过若干年流传变迁的产物,真实的初相我们已经没有办法知道了。

在后人追溯华夏起源和帝王世系的时候,把这个十三头的家伙搬了出来,让他成为了继盘古而治的上古帝王。

但三皇源头真身应该是神,传说中颛顼曾经绝通天地,在颛顼以前是人神杂处。孔子曰:“以化合神者称皇,徳合天者称帝,徳合仁义者称王”,《辨证论》说:“天皇氏淡泊自然与极同道”,陆希声《道德经传序》说:“周之末世其几矣老氏以三皇之质以救其乱”。

所谓“自然”“无为”本就是天道,所以,皇道即是天道。《管子》曰:“明一者皇,察道者帝”,一者,太极也,混沌也,其非天帝而何?

《周本纪》载:“殷之末孙季纣, 殄废先王明德,侮蔑神祇不祀,昏暴商邑百姓, 其章显闻于天皇上帝 ”,天皇,似乎跟这个有类似的属性。

关于上古三皇的事迹实不可考,但是三皇对华夏民族的影响却很深,对于我们研究 历史 的人来讲,首先需要有一个史观,所以就必须把三皇这段上古传说做一个梳理,主要是要知道它在古人眼中的地位和对 历史 的影响。

汉代孔安国序《尚书》,第一次将三皇与伏羲、神农、黄帝画上了等号,但是这种说法与司马迁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列为五帝一样,是没有什么依据的。

最早的三皇指的应该就是天、地、人三皇 ,不过这种三皇的叫法应该也是后起的 历史 归纳法,《周礼》说“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可见 传说中的三皇其实不只有这一组

天、地、人三皇并不是古代象牙塔里的东西,并不是文人和 历史 学者之间的文字 游戏 ,而是古人心中的一种 历史 和文化归属。

邱濬《大学衍义补•卷六二》载:

这是 历史 上皇家祭祀三皇的开始,此时的三皇显然是受到了孔安国等人的影响,跟天、地、人三皇区分了开来,成了所谓的“前三皇”和“后三皇”。

古代皇家庙祀先祖,最早就追溯到“前三皇”,三皇以前的祖先,有陵墓的派人去守陵,因为年代久远荒茫,不立庙祭祀。

研究 历史 ,就要进入到古人的 历史 环境和思想背景之下,在清代以前,古人大都是相信“前三皇”的存在的,不过同样也承认三皇之事年代荒茫不可稽考。直到清末,崔述等人开疑古之端,认为三代以前很多 历史 都是杨墨之徒杜撰,从而直接否认上古史,自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后魏书》中讲了一件事,说后魏献文帝拓跋弘,想将帝位提前让给太子,群臣就建议道:“ 三皇之世,澹泊无为,故称皇,是以汉高祖既称皇帝,尊其父为太上皇,明不统天下 。今皇帝幼冲,万机大政,犹陛下统之,谨上尊号太上皇帝。”

可见,三皇的传说已经深深地印在我们的 历史 文化当中。

最后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在战国甚至更早以前,流传着天、地、人三皇的传说,这个传说的初相应该带着上帝的色彩和神的属性。后人追溯华夏 历史 起源、整理帝王世系时,把这个上古的传说整齐成了上古的帝王,于是就有了“三皇五帝”的说法。

后来的 历史 研究者,知道三皇之时荒昧不可靠,于是就把伏羲、神农、燧人、女娲、黄帝等这些传说中的古帝王和三皇的称号对号入座。于是,华夏的 历史 和可考的帝王世系就从这个新版“三皇五帝”开始了。

盘古化育,三皇继治,上古三皇的资料查找了很久,也思考了很久,可是迟迟不敢下笔。

千百年来,都以古三皇之时荒茫不可考,所以没有人敢去考证这段比传说还久远的传说,我当然也不敢。

但是,鉴于三皇是我国上古传说中帝王世系中重要的一环,而且是历经时间最悠久的一环,想要梳理华夏时间线不得不写一下这一段,所以虽然经过了几天的准备但是下笔时仍然是没什么头绪。

只好写在这里聊以备缺, 抛砖引玉,以待来者

文|王玄陵

参考阅读:盘古,一个南方少数民族的传说,是怎样变成华夏民族创世神的

参考文献

上古时期详细资料大全

上古时期(shang gu shi qi):即上古时代,指文字记载出现以前的历史时代 。 对世界各地上古时代的定义也因此不同。在中国上古时...
点击下载
上一篇:吴姓族谱下一篇:寻找湖南舒氏家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