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家族名字特点
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父母给他取的名字叫重八,长大后自己改名为兴宗,后来才改名为元璋,字国瑞。时下流行的一本通俗历史读物《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卷》,开篇为朱元璋列出一份档案,在姓名与别名的栏目里写道:“姓名:朱元璋别名(外号):朱重八、朱国瑞。”①将朱重八列入“别名(外号)”一栏,显然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把朱重八、朱兴宗单独列为“曾用名”一栏。
那么,朱元璋的父母为什么给他取这样的名字呢?这本通俗历史读物的作者解释说:“取这样的名字不是因为朱家是搞数学的,而是因为在元朝,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登记户口的人一定会眼花)”既然是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他的名字应该是两个数字,所以作者说:“朱重八,这个名字也可以叫朱八八。”②但是,朱元璋生于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农历(当时使用农历,即阴历)九月十八日(阳历10月21日),这一年他父亲朱五四48岁,母亲陈氏43岁,父母俩的年岁相加91岁,如果朱元璋的名字是以父母的年岁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他的名字应该叫九一或一八,怎么说也不会是重八或八八了。
其实,这位作者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宋元以来的封建社会,平民百姓没有职名的,除以父母的年岁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作为称呼外,还有以行辈命名的。清代俞樾《春在堂随笔》即云:徐诚庵大令为余言:“向见吾邑《蔡氏家谱》有前辈书小字一行,云:‘元制:庶民无职者,不
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此于《元史》无征,然证以明高皇(即明太祖朱元璋)所称其兄之名,正是如此。其为元时令甲无疑矣。见在绍兴乡间,颇有以数目字为名者。如夫年二十四,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五,生子或名为五九,五九四十五也。”以上并徐君说。余考明勋臣开平王常遇春,曾祖四三,祖重五,父六六;东瓯王汤和曾祖五一,祖六一,父七一,亦以数目字为名。又考洪文敏《夷坚志》所载宋时杂事,如云兴国军民熊二;又云刘十二,鄱阳城民也;又云南城田夫周三;又云鄱阳小民隗六;又云符离人从四;又云楚州山阳县渔者尹二;又云解州安邑池西乡民梁小二;又云董小七,临川人;又云徽州婺源民张四;又云黄州市民十六,其仆崔三;又云鄱阳乡民郑小五;又云金华县孝顺镇农民陈二。诸如此类,不可胜举。又载阳武四将军事云:访渔之家,无有知之者,亦不曾询其姓第,识者疑为神云。按言姓第,不言姓名,疑宋时里巷细民,固无名也。③
重八这个名字就是按照行辈的次序而取的。他属于“重”字辈,有四个堂兄分别叫重一、重二、重三、重五,三个胞兄分别叫重四、重六、重七,他年纪最小,就叫重八。既然是按辈份取名的,这个重八,就不能叫八八,重一、重二、重三、重四、重五、重六、重七同样也不能叫一一、二二、三三、四四、五五、六六、七七。事实上,翻遍明代的史籍,也从不见有称朱元璋兄弟为一一、二二、三三、四四、五五、六六、七七、八八的记载。
这位作者主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他的这本通俗历史读物,用了很多流行文学的描写手法和表现方式,文字俏皮、幽默,确实好看。但是历史虽然是已经发生过的往事,却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不是可以任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任何历史作品,不管其表现形式如何,是学术著作还是通俗读物,都应该真实地反映历史的面貌,揭示其丰富的内涵。否则,戏说历史,真假混淆,就无助于人们认识历史,得到有益的启迪了。因此,历史作品应该写得好看,更要写得真实。真实是历史作品的生命之所在。
校易搜收集整理的下列文字材料中,明太祖朱元璋的后代有多少?让让我们快速浏览一下!
朱元璋的后裔,明太祖太祖朱元璋,是汉人,濠州钟离人群甚远。他是明朝的开国皇帝。398年,朱元璋在应天病死,享年71岁。这座寺庙被命名为王子。朱元璋的后代是谁?
朱元璋的后裔朱棣
朱元璋有26个儿子。考虑到子孙众多,子孙的名字可能会重复出现。所以他给每个儿子两个十字作为派语,依次衍生出来。每个人一生有20个字,从孙子开始,依次写下来。还规定每五个字要按火、土、金、木的顺序命名。反过来,要用偏旁命名。每一句话都是一生。所有儿孙出生后,要按照世界的顺序取两个名字。前一个双名是明太祖取的,后一个词必须是火、土、金、水、木五种元素。比如,火是朱元璋的根的孙子。
在朱元璋的后代中,我国宰相朱姬的名气比其他皇帝都大。朱姬是湖南长沙人。他属于朱元璋夏侯_的第十八个儿子,闵庄的王铸。这样,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后裔,也是朱元璋的第19代孙。按照当年的排名表,朱元璋亲自拿了字在朱姬600年前的名字。
朱元璋的后代中,据已发现并确认的,一直延续到朱元璋第23代的孙子。许多人已经发现了一些关于朱元璋的线索在他们的家谱中有s的后代,但他们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验证。有意思的是,一位法国名将给出了四个证据来证明自己可能是朱元璋的后代:1。听说我的祖先在中国登基,却被他们的亲戚抓走了,所以我逃到了波斯,后来又去了法国。2我在自己家里保存了很多明朝的宫廷物品。3家里的老人总说自己的家乡在远东。保留下来的家庭习俗与中国非常相似。
太祖朱元璋,原名朱仲巴,是中国古代明朝的开国皇帝。与历史上很多著名的开国皇帝不同,朱元璋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叛逆皇帝。他年轻的时候家里穷,曾经把牛送给地主。
朱元璋画像
元末政治越来越腐败,天灾人祸不断,贫民增多。为了生存,朱元璋剃了光头,出家50天。庙里的食物用完之后,他被迫以乞讨为生。三年的流浪生活艰辛而又痛苦,不仅开阔了他的视野和胸怀,也锻炼了他刚毅的性格。也给他的人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为他晚年残忍多疑的行为埋下了伏笔。
为了反抗元朝的暴政,朱元璋在25岁时加入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由于他的勇敢和战斗技巧,他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他不仅把养女马史许配给他,还正式给他取名为朱元璋。这段马史就是后来我们常说的大脚马皇后。作为朱元璋的第一任妻子,他们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感情很深。
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接管了他的军队。他知人善任,是个领袖,手下聚集了一批勇敢足智多谋的得力干将。朱元璋采纳了谋士朱升的建议,实行了筑墙积粮慢慢称王的巧妙政治策略,韬光养晦,暗中扩张。打败陈友谅,然后消灭张士诚,然后消灭方国珍。公元1368年,朱元璋终于成功消灭了各种残余起义军,在应天府称王,成为明朝。
朱元璋在美国统治时期,他是明智和有远见的。通过各种有效措施,社会和生产逐渐回到正轨。后世称之为吴鸿的统治。洼地
朱元璋的发掘作为阿明王子的陵墓,朱元璋死后葬在哪里也引起了很多关注。其中一个热门话题是朱元璋是否的陵墓已经被挖掘出来了。最近有关于朱元璋的发掘新闻的坟墓。
朱元璋墓
现在大家都听说朱元璋明陵位于南京东郊紫金山南麓。朱元璋陵园位于茅山西侧,东临中山陵,南临梅花山。建于1383年,是南京最大的皇陵,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皇陵之一。自1383年以来,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事实上,明十三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史的陵墓。因皇后孝顺,故取名孝陵。2003年7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十三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但是,有传言说毛的三个洞窟年代的图灵没有葬在十三陵,所以关于朱元璋的发掘的消息近几年来,汉墓不断被曝光。在中国,考古的原则是尽可能保持原有的结构特征,除非必要,否则不会进行发掘。因为无论做什么,每一次挖掘都等于毁灭。从商业角度来说,如果出土的墓葬已经被盗,墓葬的真实价值也会降低。因此,十三陵并没有被大规模挖掘。在十三陵中,除定陵外,没有发掘过其他墓葬。历代都清楚地记录了它的许多帝王陵墓。但国家只是规定帝王陵墓不能随意挖掘。不仅仅是为了保护文物,还因为技术不足,害怕破坏墓葬。
朱元璋秦始皇的陵墓是否被挖掘出来是一个历史谜。因为我们可以我找不到埋葬坑。即使有高科技手段,也没发现什么。唯一能证明小玲的就是没有被偷。
朱元璋谈到朱元璋的祖籍的祖籍,众说纷纭,有的在凤阳,有的在沛县,有的在句容。众说纷纭。但是,按照民间的看法,一个人他的祖籍应该是他的出生地或他三代以上的家族居住地。
朱元璋雕像
朱元璋曾经回忆过他的家族,他的祖籍应该是句容朱嘉翔。但是,明史不我不这么认为。据说朱元璋夏侯_的祖先应该是沛县的农民,所以朱元璋的祖籍应该是沛县。北宋出兵后,朱元璋他的祖先朱带着妻儿逃到句容。当朱嘉翔活到朱元璋的祖父,朱楚彝,朱元璋的祖父,不能被政府压迫和剥削,所以他不得不躲在泗州开荒。后来,朱元璋祖父去世后,他的家庭又变得穷困潦倒了。为了避免繁重的劳动,朱元璋夏侯_的父亲不得不收留朱元璋一家人东躲西藏,四处逃亡,成为一代又一代迁徙的流亡家庭。
但是,根据碑文,朱元璋的三代人他的祖先住在句容,葬在句容朱嘉翔。后来,在朱元璋继承王位后,他带着他的大臣们去朱嘉翔寻找墓地。跟着古书在这里烧香祭祖格雷夫斯。作为朱元璋的祖籍,朱元璋后来登基,选择金陵作为帝都,很可能是出于荣耀祖先的想法。他曾想在句容建一座祖坟,但他没能做到因为找不到,所以他放弃了。
朱元璋是怎么死的大家都很好奇开国皇帝朱元璋是怎么死的。作为开国皇帝,他做了别人没有做过的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那么朱元璋是怎么死的呢?接下来我就详细介绍一下朱元璋是怎么死的。
图为朱元璋画像。
朱元璋出生于1328年。大家都叫他仲巴。他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他曾经是一个牧童,但他不一样,因为他是一个孩子,永远是一个孩子的国王,他很独立。朱崇巴一直在贫穷的边缘挣扎。后来家乡爆发瘟疫,父母双亡,其他家人被迫逃亡。它元朝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后来,在奥德
民间传言明成祖即将出世,加上内乱不断,当地起义不断。也是为了开创事业,他决定去当兵。25岁开始参加红巾军起义。当兵三年,因表现突出,指挥能力强,被尊为吴公。后期,朱仲巴整顿军纪,安抚民心中国人民逐渐统一了分裂的国家,建立了明朝。
他做了皇帝之后,一切都在进行,他试图整顿朝纲,尤其是他打击腐败的决心,和他出身贫寒有关。传闻朱仲巴当了皇帝后并不怎么奢侈,时常想起清贫的日子。由于他的努力,民风、民的心和经济逐渐恢复,朱元璋积劳成疾而死。
朱元璋死后谁继任?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感谢朱元璋在他的努力下,明朝开国的艰难时期过去了。那么朱元璋死后谁继承了皇位呢?他死后继承的不是儿子而是孙子,不是第一个孙子,是第二个孙子。为什么会这样?
朱元璋的继承人朱军还活着。
朱元璋很早就立长子朱标为太子。朱标和朱元璋是在长期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享有很高的威望。什么更重要的是,他不像他父亲那样严厉,而是温和的,他是一个非常慷慨的人。
朱元璋对他的太子非常满意,虽然他在很多地方不同意他的政治观点。但是它没有不会持续太久。朱标37岁就去世了,这让朱元璋很难过,于是希望把皇位传给朱标的儿子,而是朱彪他的大儿子很早就被封了,他的二儿子朱军做得很好,所以他被确立为曾孙。
朱元璋死后谁来继承皇位?那一定是朱军,明朝的第二个皇帝。文健皇帝也是一位慷慨仁慈的君主。在位期间,他修正了祖父的很多错误政策,真正让明朝走上了正轨。
如果文健继续当皇帝,整个中国的历史都将被改写,但仅仅在位四年,皇位就被他的叔叔朱蒂夺走了。朱棣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他最像朱元璋的儿子,但他没有我得不到王位。朱元璋朱棣死后,朱棣起义并最终夺取了天下,但朱元璋的继承人朱军却从此失踪,至今仍是一个谜。
并没有可靠资料证明朱元璋是回族
明太祖 朱元璋 (1162-1227) 明太祖朱元璋为濠州钟离人,自幼出家於皇觉寺为僧。朱元璋於至正十二年闰三月初一日,投郭子兴部下,子兴见元璋状貌奇伟,异於常人,遂留置为亲信兵,屡次率兵出征,有攻必克。子兴大喜,署为镇抚,复将养女马氏给与元璋为妻,后为高皇后。至正十五年三月,郭子兴病逝,其子郭天叙代领其众,时韩林儿出诏封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朱元璋慨然曰:「大丈夫宁能受制於人耶!」遂不受。但念林儿势盛力强,可利用以成帝业,乃用其年号以令军中。九月,郭天叙、张天佑二人皆战死,於是郭子兴部将尽归太祖。 至正二十三年(一三六三年)二月,张士诚遣将吕珍围安丰,杀刘福通。韩林儿派人告急於朱元璋,刘基(伯温)谏朱元璋不可往援。太祖曰:「小明王被围甚急,我向奉他龙凤年号,不忍袖手旁观,因此不得不往救。」遂率徐达、常遇春往援,击走吕珍,迎林儿归滁州。此时小明王已成为太祖的傀儡,但朱元璋仍奉他龙凤年号,以借题发挥。 至正二十四年(一三六四年)正月,朱元璋自立称为吴王,建百司官属,所用封拜除授及有司文牒,称云皇帝(小明王)圣旨,吴王(太祖朱元璋)令旨。至正二十六年(一三六六年)十二月,刘基密禀太祖命廖永忠,以迎林儿南来为名,行至瓜步覆林儿舟,沉於水,遂遭溺毙。 韩林儿既死,朱元璋乃成为最高领袖。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一三六八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即皇帝位,国号「明」,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号曰:「大明」。朱元璋创建明朝后勤奋治国三十一年,整肃吏治,严惩贪官,创立卫所,巩固边防,重视农业,对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统一和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他大兴冤狱,诛杀功臣,设立锦衣卫,对官民实行残暴的专制统治,废除丞相制,抑制贤能的辅佐,使权臣和宦官更容易控制政权,导致明末宦官专权,民乱纷起
朱元璋(1328~1398)
即明太祖。明朝开国皇帝(1368~1398年在位),元 末农民起义军首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 元天历元年九月十八(1328年10月21日),生于贫苦农民家庭。至正四年(1344),逢大饥疫,父兄相继去世,遂入皇觉寺为僧。后游食庐州(今合肥)、光州(今河南潢川)、汝州、颍州(今安徽阜阳)等地,历三年复返寺。十一年,元末农民战争爆发。次年,参加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初为亲兵,后升九夫长。英勇善战,才能出众,被郭招为婿。十三年,升为镇抚,旋与徐达、汤和等南攻定远(今属安徽),计降驴牌寨地方武装3000人。夜袭元将张知院于横涧山,收精壮2万,严加治理。后率兵克滁州,拥众3万余,号令严明,军容整肃,甚得民心 。十五年春 ,率部克和州(今和县),奉命总领诸将。时元军10万来攻,朱元璋守城三月,屡用计败之。郭子兴卒后,统其军,被小明王韩林儿授为左副元帅,奉宋龙凤年号,以令军中。接纳巢湖反元武装首领廖永安、俞通海所率战船千艘归附,遂建立水师,于六月率军渡长江,克太平(今当涂),俘元万户纳哈出。设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掌元帅事。十六年三月,挥军进克集庆(今南京),迫元水军元帅康茂才等降。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以此为中心建立基地,命将士四出,徐达东取镇江(今属江苏),邓愈南克广德(今属安徽)。设江南行中书省,自总省事,被拥为吴国公。随后,乘北方红巾军与元军主力激战之机,采取固守东、西战线,出击东南元朝统治地区的方略,逐次消灭孤立无援的江南元军。十七年,亲至宁国(今属安徽)督战,俘元兵十余万,遂取南陵、泾县、徽州(今歙县)、长兴(今属浙江)等要地,阻止江浙周政权首领张士诚向西扩张。次年,命邓愈率军取建德,俘元兵3万。于应天设立管领民兵万户府,寓兵于农,令农时则耕,闲则习武,有事则战。主张兵不贵多而贵精。又采纳儒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明史•朱升传》)的建策,加强基地建设,逐步壮大实力。率将士10万克婺州(今金华),俘元将帖木烈思等,设浙东行省,以巩固新占地区。十九年,分兵攻取池州(今安徽贵池)、诸暨(今属浙江)、处州(今丽水)等地,遂西与长江中游汉政权首领陈友谅辖区相邻。二十年,招纳刘基、宋濂等人为谋臣。采纳刘基建议,确定先灭陈、后攻张、统一江南、再北上灭元的方略,置主力于西线。乘陈友谅率舟师10万自江州(今江西九江) 东下占太平 、采石 (今安徽马鞍山西南), 直逼应天,朱元璋采取诱敌深入 、伏兵围歼之策,大败陈友谅军于龙湾(今南京下关一带),俘7000余人,获巨舰百余艘,乘胜复太平,克元安庆(今属安徽)、信州(今江西上饶)等地。次年,亲率舟师西克江州,迫陈友谅遁武昌。又分兵克南康(今星子)、蕲州(今属湖北蕲春西南) 、黄州 ,迫陈友谅所辖之龙兴(今南昌)、吉安等地守将降,遂控制江西大部州县及今湖北东北部。二十三年三月,闻小明王和刘福通在安丰(今安徽寿县)遭张士诚军围攻,率军救小明王和刘福通至滁州。四月,陈友谅乘虚进围朱元璋辖地洪都(今南昌),守将朱文正率部奋力苦守85日。七月,率舟师20万往援,陈友谅撤围,东出鄱阳湖迎战。在与陈军决战中,先用火攻挫其锐气,继扼湖口,水陆伏击,歼灭陈军号60万,并击杀陈友谅,创造中国水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范例。次年正月,在应天即吴王位,置百官。不久,率军西征武昌,迫汉帝陈理(陈友谅子)降。继分兵克庐州、衡州(今湖南衡阳市)、襄阳(今属湖北襄樊)等地,至二十五年夏,占领长江中游广大地区。此后,按预定方略转兵东向。同年十月,针对张士诚辖区南北狭长、中隔长江、兵力分散等弱点,采取先取淮东,再占浙西,剪除两翼,后攻平江(今江苏苏州)之策,命徐达、常遇春率师出征。交战近两年,大量歼灭张军主力。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俘张士诚。不久,迫降割据浙东的方国珍。十月,决定分兵多路,南征北伐,以北攻元军为重点。采纳诸将建策,制定“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然后进兵元都”(《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六)的方略,遂命徐达、常遇春率军25万北征。洪武元年(1368)正月,即皇帝位,立国号大明,建都应天。设大都督府(1380年改为五军都督府),为全国最高军事机关,由皇帝亲掌兵权。实行卫所制,自京师至郡县要地设卫置所。从是时起,朱元璋运筹帷幄,以攻抚兼施之策,进行了长达22年的明初统一战争。五月,亲至汴梁(今河南开封)督战。八月,明军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旋挥师西向,逐步平定西北。又遣师南下,相继平定福建、两广。继而多次发兵征漠北。四年,遣军入川,灭夏国。十五年,发兵取云南。二十年,平辽东。至二十二年,基本统一全国。在此期间,颁行军律,整顿屯田,筑城备倭,并在全国建立都司、卫所制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病卒,终年71岁。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善于驾驭战争,掌握主动权。在群雄对峙中,巧择战机,各个击破。每战持重用兵,力避两面受敌,并适时集中兵力歼灭敌人。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强调将领要识、谋、仁、勇兼备。主张寓兵于农,且耕且战,保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其军事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朱元璋是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最奇之处在于他从一个社会最底层的农民、一个游方僧成为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彻头彻尾出身底层的皇帝。是什么成就了朱元璋,他又是怎样开创了一个延续277年的大明王朝?这样一个开创一代帝业的皇帝,他的出身究竟怎样?他究竟又为何曾经出家为僧?
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他的属下揣摩他的心理,要为朱元璋立家谱。于是,历史上就流传着各类版本的朱元璋家谱,更有家谱表明,朱元璋的祖上是宋代理学家朱熹,事实是否真是如此?
在传说和野史中,对于朱元璋的出生地,有着很多的说法,那么,朱元璋究竟是哪里人?
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为何曾经一度为僧?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朱元璋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因和特别的经历呢?
朱元璋身在寺院,多年如一日,本该不问世事,但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朱元璋离开寺院,从军而去,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毛佩琦教授,将与我们一同开始一段新的历史之旅,拨开大明的历史迷雾,寻找事实真相。
(全文)
(看到明朝十七位皇帝的说法,很多观众或许会疑惑不解。明朝不是只有十六位皇帝,怎么又会多出一位呢?是历史记载有什么错误?还是又有了新的发现?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毛佩琦教授将与我们一同揭开明十七帝疑案的第一疑案,再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前世今生,揭秘他身世的四大谜团。)
各位朋友,今天我们开始讲《明十七帝疑案》。为什么我们说是十七帝呢?我想有这几方面原因。第一个,明朝建都于南京。只是到了永乐十八年以后,明朝才迁都北京,最后确定北京为明朝的首都是在正统年间,这是第一条。第二条呢,就是明朝实行的是两京制度。明朝迁都北京以后,南京作为一个政治、经济的中心并没有取消。北京是京师,南京是陪都,仍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此,在明朝末年,李自成军队攻克了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而死,清朝军队进入北京,占领北京城,明朝还不能算做灭亡。第三点,在明朝北京陷落以后,江南的大片土地仍然在明朝的势力控制之下。明朝的军队和大臣们又在南京拥立了一个叫做“弘光帝”这样一个皇帝,年号叫做“弘光”,我们称他做弘光帝。这个弘光帝他仍然是明朝各派势力,各个宗室都承认的正统的中央政权。弘光帝的政权结束了,明朝才算灭亡。这样,把最初在南京建都的朱元璋和在南京做皇帝的建文帝和在北京朱棣明成祖以后的几个皇帝再加上在南京的弘光帝,这样正好是十七帝。因此我们说,明朝是多少位皇帝呢?是十七帝。明朝的灭亡是在什么时候呢?是在公元1645年。它全部的时间是多少年呢?是从1368年到1645年,这样是277年。
(当我们解决了这样一个困扰我们的疑问之后,277年王朝的风云变幻以及17位帝王的命运浮沉也将渐渐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而第一位走进我们视野的就是这位显赫而奇特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少有的皇帝。不仅是他治理天下,他的方法、策略少有。他的出身奇特,也是少有的。他是从赤贫,社会最底层,成功地登上帝座,建立一个辉煌的皇朝。延续了二百余年。这样一个大明皇朝的皇帝。以前也有出身底层的皇帝:刘邦。刘邦是亭长,也是地方的小官吏。朱元璋不同,没有尺寸之地。他的出身十分奇特,为什么这样一个赤贫的,出身的普通人,能够最后登上帝座呢?他的身世有什么暗藏的秘密吗?
我们先讲他的出身地之谜, 大家知道有一个流传非常广的民谣,这民谣写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凤阳花鼓》。第三句就说了朱元璋的出生地,出身之地。自从出了朱皇帝,那就是凤阳出了朱皇帝,他的出身之地没有争议,但是有的朋友就问,我可看到一些材料说,朱元璋不是生在凤阳,是生在泗州盱眙,江苏苏北。这个地方还有朱元璋的祖陵在那里。为什么朱元璋的出生地,会有这样的争论呢?我们查一下最早的记录,按照朱元璋本人,最早的说法,我生在濠州之钟离,就是安徽凤阳,没错啊,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到了清朝以后,就出现了泗州盱眙的说法,为什么呢,怎么这么容易就混淆了,这两个地方,我们在往前推,查一查《元史》,《元史》上记载,泗州盱眙是属于安丰路,《元史》的,《地理志》上写的,安徽的濠州钟离呢,在元朝的时候属于淮安路,所以在朱元璋的时候,这两个地方,根本不能混淆,为什么到了中后期,就混淆了,后来就混淆了呢?
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他提高了他老家的地位,他把他的老家,建立成了中都,而且称为凤阳府,这个凤阳府,不仅包括钟离,濠州钟离,而且把泗州盱眙,也纳进来了,所以这一大片都是凤阳,而泗州盱眙,又有朱元璋的祖陵,所以就容易造成混淆,我们怎么判断呢?我们根据朱元璋自己的回忆判断,朱元璋说,他的父亲从泗州盱眙,迁到濠州钟离之东乡,在五十岁的时候,“而眹生焉”,有没有盱眙这一说呢?有,当时他父亲,是从泗州盱眙迁过来的,迁到了濠州之钟离,就是安徽凤阳,在五十岁的时候,生了朱元璋,后人把这两条,这两个地方弄混了,但是我们以朱元璋,自己的说法为准,确认他生在安徽的凤阳。
(在刚才的那首歌谣中,我们听到了这样一句话,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为什么一位开国皇帝,反倒使他的老家,十年到有九年荒呢?历史真相果真如此吗?)
实际上,这和朱元璋当皇帝以后,实行的一项政策有关系。大家知道,这首歌,这首歌谣什么人唱,一般都是打着凤阳花鼓,流浪的乞丐唱,他们是从哪里来的。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他学习汉高祖当年,把齐、楚、十万户富民,迁移到关中,充实关中的地区,这个做法,(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呢,就把江南富户,15万户迁到凤阳,凤阳这个地方,是他老家啊,老家不能贫穷,不能没有有钱有势的人,他就把江南富户,十几万户都迁到凤阳周围,凤阳是中都,一定要让它有强大的,经济基础,显得非常繁荣,加强他老家的势力,但是这些人来到凤阳以后,并不安心啊,离开江南富庶之地,到了安徽贫穷之地,经常想家,又不敢明着回去,怎么回去呢?一路装扮成乞丐要饭,讨要回到老家探望,这样就有一句话,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是不是荒年,他们都要回家探望,经常回家探望,这种情况就发生在,朱元璋做皇帝以后,所以民谣就留下来这一句,“十年倒有九年荒”。
(在中国人的传统中,一贯重视修家谱,尤其是要在家谱中,写下一些光宗耀祖的名字,以显示家族的显赫,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更是不会例外,但朱元璋的家谱,却奇特得出乎人们意料,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那么朱元璋的家谱,究竟有什么不同,他又为什么,要这样写他的家谱呢?)
朱元璋家谱之谜,朱元璋的家世怎么样呢?他做了皇帝以后,也有的臣下,揣摩朱元璋的心理,想给他找一个辉煌的祖先,他们找到了谁呢?找到了宋朝的大官僚,大学者朱熹,这个朱熹做过大官,又是一个大学问家,在中国历史上很有影响,如果朱元璋祖上,有这么一个人,他也很有光彩,朱元璋说,不用,我就是我,我就是朱元璋,我们家非常穷,我要原原本本地,把我的出身告诉大家,朱元璋他们家,什么情况呢?他的先世住在,江苏金陵的句容,从金陵句容,迁到了泗州的盱眙,又从泗州的盱眙,迁到到了濠州钟离,就是迁到了凤阳,他的家当时什么情况呢?他曾经让儒臣,给他写他家庭情况的,回忆的文字,儒臣写了以后,(朱元璋)不满意,再写以后,(朱元璋)还不满意,两次写他的家史,(朱元璋)都不满意,于是(朱元璋)自己,亲自执笔回忆他的家史,这个家史记载在,《御制皇陵碑》上,《御制皇陵碑》在哪里?在现在的安徽凤阳的皇陵,前不久我们到了,安徽凤阳皇陵,看到了皇陵碑,我们身后的这个碑,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御制皇陵碑》,我们所在的地方就是皇陵,在皇陵碑上,朱元璋,想到他过去的生活,写到,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彷徨,--朱元璋《御制皇陵碑》。那么“是方”在哪儿呢?就是指的这块土地,皇陵碑碑文,记载了(朱元璋)的历史,皇陵碑文怎么写的呢?予时秉鉴窥形,但见苍颜皓首,忽思往事之艰辛。况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不足为后世子孙戒,特述艰难,明昌运,俾世代见之。--朱元璋《御制皇陵碑》,这几句话什么意思?他说,我经常拿着镜子,看自己的模样,“予时秉鉴”拿着镜子,“窥形” 看自己,“但见苍颜皓首”面目苍老,“皓首”白头发,“忽思往事之艰辛” 想到往年的艰辛,可是我想到往事艰辛,儒臣们不是这样,他给我回忆的时候,都给我把过去的生活,粉饰了,没有实事求是地说出来,没有把我的苦难,告诉后世子孙,不能够作为他们的借鉴,我要原原本本地说,我是怎么样出身,怎么样一步一步成长,那么朱元璋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
碑文接着写,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彷徨。--朱元璋《御制皇陵碑》 说过去我的父亲,就在这个地方住,“寓居是方”“农业艰辛”做着艰苦的农业生活,“朝夕彷徨”早晚都没有依靠,不知道要做什么好。朱元璋小的时候,家里没有土地,他给别人去放牛,但是这个小放牛童,是非常聪明的,关于朱元璋小的时候,有一些传说,说朱元璋小的时候,和一群小孩放牛,他们经常做游戏,朱元璋是这些小孩子们的头,是小领袖,跟他一起放牛,都有什么人呢?有汤和这些人,汤和比他大三岁,一起放牛,他们装扮成在朝廷当中,朝拜的情况,朱元璋用这个车的幅板,做成朝天冠,用散板做成芴板,大家朝拜朱元璋,山呼万岁,还传说,没有金銮殿,坐在哪儿呢?没有宝座怎么坐呢?他就把割草的篮子摞起来,在上面朱元璋坐上,大家朝拜,几个孩子都往上去坐,坐上去就摔下来,只有朱元璋坐上去稳稳当当,大家朝拜,这些小孩子们,包括汤和,都信服朱元璋,(朱元璋)是他们的小领袖,以后汤和也是重要人物,我们还要说,就在朱元璋17岁的时候,他家乡,现在的安徽凤阳遭了大灾,什么灾呢?先是旱灾,紧接着是蝗灾,蝗灾过后是瘟疫,父亲、母亲、(大哥), 先后死去,无处掩埋,朱元璋跟他(二哥),一起去求田主,别人的土地不能让他掩埋,田主对他说,呼斥昂昂,这是在《御制皇陵碑》,写的词汇,我们身后的这个土坡,就是明朝的皇陵所在,当年朱元璋一家几口人,在蝗灾、旱灾当中,死去以后,没有地方埋葬,田主对他“呼斥昂昂”,他得到田主哥哥的照顾,最后才埋在这里,当时是什么情况?当时是一片荒土。
朱元璋父母埋葬的时候,情况非常凄惨,葬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朱元璋《御制皇陵碑》,这几句话什么意思呢?“葬无棺椁”,没有棺材,埋葬的时候,身上盖着件破衣服,“体被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拿三尺浮土把他掩埋了,没有任何吃的,任何喝的东西,给父母供奉,坟前都要摆一点,果品、食品、点心供奉先人,祭奠先人,没有,“浮掩三尺,奠何肴浆”,非常凄惨。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当过和尚的皇帝并不多,而朱元璋就是其中一个,而且一当就是四五年,是什么原因,让朱元璋走进佛门,是他历经世态炎凉,看破红尘了,还是他雄心泯灭,遁入空门,朱元璋出家之谜。)
做和尚的原因,有一些传说,一种传说,说是朱元璋生下来以后,不能吃东西,小孩一般生下来以后,马上就要吃东西,但朱元璋不会,他的父母非常着急,父亲就去请大夫,到了大夫,到了医生那里,医生没有办法,不得而已,又返回家,在回家的路上,遇见了一位道士,这道士说,先生,您干什么去了?他说我家生了一个小孩,不能吃东西,我非常着急,请大夫了,大夫也说没办法,道士说:不用着急,这个孩子命很大,到了午夜子时,这孩子就能吃东西,他父亲将信将疑,说如果照您说的,我的孩子,到了午夜能吃东西的话,长大了我就让这个孩子,出家当和尚,(朱元璋父亲)许这个愿。于是后来,朱元璋当了和尚了,这是一个铺垫,一种说法。
按朱元璋在,《御制皇陵碑》中,写的情况,没有这么浪漫,碑中怎么写的呢?“既葬之后,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计不张。孟嫂携幼,东归故乡”--朱元璋《御制皇陵碑》。说安葬了父母以后,“既葬之后,家道惶惶”,我们的家境,仍然是没有办法,“仲兄少弱”,“仲兄” 老二 二哥,“少弱”,年纪不大,“生机不张”,也没什么生计啊,“孟嫂携幼,东归故乡”,大嫂带着两个孩子,回了娘家,大哥这个时候也死了,他的哥哥,父母都死了,灾荒瘟疫并没有过去,旱灾以后是蝗灾,蝗灾以后是瘟疫,碑文当中写道,“值天无雨,遗蝗腾翔。里人缺食,草木无粮。予亦何有,心惊若狂”--朱元璋《御制皇陵碑》,粮食都吃尽了,草木都吃尽了,我有什么呢?“予亦何有”,我没有呀,没有,“心惊若狂”,我们当时心急得要发疯了,贫穷,没有饭吃,皇陵碑继续写道,“兄云此去,各度凶荒。我为兄哭,兄为我伤。皇天白日,泣断肝肠”,--朱元璋《御制皇陵碑》,我对哥哥说,我们就此分手吧,大家度过这个荒年,他为哥哥哭,哥哥为他伤心,光天化日之下,各奔东西,他哥哥走了以后,没有别的办法,在百般无奈的情况下,朱元璋入寺当了和尚。皇陵碑有这样几句话,“兄弟异路,哀动遥苍。汪氏老母,为我筹量,遣子相送,备礼馨香,空门礼佛,出入僧房”--朱元璋《御制皇陵碑》。兄弟分手了,悲痛感动了上苍,感动上苍也感动了,邻居一个汪母,汪妈妈,汪妈妈备了一份礼物,让她孩子到寺庙求人,到寺庙里送礼,要求寺庙的主人,留下朱元璋当和尚,这时候朱元璋,才走上了为僧之路,朱元璋当和尚,是万般无奈,走头无路,并不像传说当中,说的那么浪漫,朱元璋在寺庙里头,每日做功课,念经书,最重要的是有饭吃,因为他就是为了吃饭,才到寺庙里,但是,因为周围都闹灾荒,寺庙也不能够维持长久,刚过50天,寺主就把和尚们,叫到一起,告诉大家,庙里头没有吃的了,大家四处云游,从此朱元璋托着一个钵子,四处云游。
云游的生活,也是非常艰苦,皇陵碑怎么写的呢?是这样两句话,”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朱元璋《御制皇陵碑》,说早晨起来,走在路上,看见哪家烟囱里,冒烟着火了,一定是这家做了早饭,或者做了饭了,要赶到人家吃饭的时候,去要一口吃的,如果去晚了,要不着了,所以是,“突朝烟而急进”,赶快走,“暮投古寺以趋跄”,晚上投奔寺庙好歇脚啊,不能在荒天野地里睡觉,但是一身疲惫,又没有歇脚之处,尽管很累,但还是踉踉跄跄,投奔寺庙,他在外面云游,经常是月夜、寒风、霜雪,皇陵碑怎么写的呢?有这样两句话:“仰穹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朱元璋《御制皇陵碑》。靠在山石上,看着高高的山峰,看着天空,月亮照在身上,想着父母,天人异路,猿猴叫着,凄凉、寒冷、无依无靠,如同漂蓬,朱元璋原原本本,把他当和尚,当游方僧的艰苦生活,写在《御制皇陵碑》上,朱元璋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一云游就是三年之久,三年之后,朱元璋又回到了寺庙,做他的和尚,这三年的云游,对于朱元璋来说,很重要,长了见识,有了经历了,他知道如何在,最艰苦的条件下,开出一条生路,知道怎么样待人接物,知道怎么样和社会相处,朱元璋可以说,在他的智力身心上,有了一个很重要的飞跃。
(如果朱元璋,每日只是如此地,在寺庙中读书、扫地,或许佛门会多出一位高僧,但命运之手,却把朱元璋推上了,大明王朝开国皇帝的宝座,从一个普通的和尚,到一代帝王,他们之间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奇迹,改变了朱元璋的人生命运?朱元璋身世之谜四,从军之谜。)
朱元璋做和尚,平静的生活,有一天被打破,一个人带了一封信,送给朱元璋,什么人,汤和,刚才我们说小的时候,他们一起放牛,汤和比他大三岁,这些人都把朱元璋,看成他们的小领袖,他们的头。郭子兴起义以后,汤和带着家乡的十几条汉子,投了郭子兴军中,汤和投了军,他必然想到,小的时候他们的小领袖,他很信服朱元璋,他很自然地就想到朱元璋,把他请到军中来,朱元璋就接到了,这样一封信,这封信在朱元璋心里,是起了轩然大波,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怎么办呢?在他地回忆中,也有一段话,“既忧且惧,无可筹详”,说既担心也害怕,拿不出办法来,怎么办?与知者相商,与他的知心的人,商量商量吧,大家可能会问,说汤和让你去,你就去吧,这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吗?不是,形势非常复杂,红巾军起义之初,军队并没有严格的纪律,到处抢掠烧杀,用朱元璋自己的回忆,烧杀的情况非常惨,是屋没有一个完整的椽子,墙没有一垛完整的墙壁,四处杀人,“焚荡城郭,屠戮士夫”,当然,红巾军当时,主要打击的对象是富人,“屠戮士夫”嘛,朱元璋担心,如果我出去遇见红巾军,不知道我是什么人,把我也杀了,还不如在庙里待着,可是还有一个危险,遇到元军也不安全,元军去讨伐红巾军起义,但是他们不敢直接,跟红巾军作战,这些当官的怎么办,就让这些士兵,到处抓老百姓,抓了老百姓以后,就把老百姓头上,裹上一块红头巾,说这是红巾军,送给上级请赏,朱元璋就说,我要留下的话,红巾军也肯能杀我,我出去的话,元军也可能害我,怎么办呢?这时候来了一封信,真是不知道怎么办,叫“无可筹详”,他的朋友说,你为什么不到庙中,去算一褂呢?
于是朱元璋就到了,庙中的佛前,给自己求卦,用什么来算,用珓杯,这个珓杯,是用竹木做成的,一个象杯形的算挂的工具,叫做珓杯,两个杯仍上去,落在地上,扣着是阴,仰着是阳,朱元璋说,如果你说我离开这里,可以平安的话,请你给我两个阳杯,如果你希望我留在这儿,留在这儿也能够平安的话,那么你给我一阴一阳杯,这是朱元璋本身的盼望,他投,投珓杯落下,得到两个阴杯,既不让他走,也不让他留,朱元璋心里盘算,这个不能定,第一次不算,再投,他心里想,我还是希望走,你一定要让我,得到两个阳杯,我带着干粮就离开寺庙,再投又是两个阴杯,朱元璋不甘心,怎么又是两个阴杯,既不是走也不是留,再投第三次,第三次什么都不是了,既不阴也不阳,(珓杯)斜着站着,到底是怎么回事?朱元璋在盘算,莫非你是让我自己起事吗?自己挑起来来做事吗?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再给我两个阴杯,朱元璋又投起来,落地一看,两个阴杯,这一件事记录,在朱元璋自己写的,一篇回忆文章当中,这个文章叫做《记梦》,说往事像梦一样,《记梦》,这是朱元璋写的回忆,我们说朱元璋,经历了四处的云游,见到了天下大乱,看到群雄并起,他自己不能不有所心动,但是他在决定取舍的时候,需要借助外力,来坚定他的信心,古人迷信,跟我们现在不一样,算卦之后,朱元璋决定投军。从此离开寺庙,朱元璋从此走上了,他成功之路。
朱元璋的家族名字特点
本文2023-09-22 11:11:2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1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