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家族为什么俞氏能排第三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0浏览:1收藏

四大家族为什么俞氏能排第三,第1张

算得上是江南儒学大家。

四大家族俞氏家族之所以能排第三的原因是:俞氏家族,算得上是江南儒学大家,诗书传家,承载传统文明,文化底蕴深厚。更为难得的是,新旧文化冲突下,俞氏家族对新思想、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极快,从而能够在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头,依然顺应潮流,就势发展。

俞姓的祖先是奉俞付,在《百家姓》排第57位,俞姓的来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公族公子泄堵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俞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220个姓氏,在河南、江苏等地更占优势。当代余姓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31%,总人口约38万。

于的名字与图腾

于,《说文解字》年解释为地名,位于今陕西省陇县西部的市有阜峰。抑郁症也和抑郁症一样,现在简化为同一个词。玉的本义是文饰、文采、艳貌,引申为容颜繁盛、香气浓郁的意思。李属蔷薇科植物,其种子具有药用价值。叫杨梅子,性平,味苦。具有润燥滑肠、降气利水的作用,主治大便干燥、腹水肿胀。古代的禹人,能够解除他人的烦恼和烦恼,治人燥,除火。后来出现了很多名医、名画,这与古代禹人的职业和他们所崇拜的氏族的原始图腾有关。

俞氏的起源与演变

虞姓主要来源于姬姓和地名两个分支。

第一个是出自姬姓。有古虞国,后为吴大夫封地,因姓。鱼台有余浪,就是现在的山东鱼台,古代鱼国之地。虞姬的姓氏已有约2500年的历史。

第二个分支来自地名。有扶风的余一县,胶东的于之县,北方的于之县,或者也是以土地命名。它的后人是分不开的。

外来基因的流入

俞氏家族开始融入其他民族的血液,主要是在汉朝。西汉时期,匈奴、土族中有虞氏。西域有于,即于立世,其故乡在今新疆奇台西北。其人入中原后,都以禹为姓。后来,这些余人融入了汉族。

历史上上虞姓氏的分布与迁徙

宋代时期,俞氏人数很少,主要分布在浙江。

在明朝,大约有52000余姓,在最受欢迎的姓氏中排名第190位。浙江是全国俞氏人口最多的省份,约占全国俞氏人口的48%。其次,分布在江苏、安徽、河北、贵州、湖南、四川等地。

当代俞氏的分布与图谱

余姓人口约38万,为第220大姓氏,约占全国人口的003%。自宋代以来的1000年间,俞氏人口增长率一直呈形。目前,河南是全国俞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俞姓人口的35%,主要分布在河南、江苏、上海、河北、浙江等地。全国形成了以河南、江苏为中心,海岸线向外递减的俞氏分布带。

余姓在人口中的分布频率示意图显示,江苏、上海、山东、安徽、江西、浙江大部、海南东部、河北东部、湖北湖南、天津、辽宁大部、吉林东西部、黑龙江大部、内蒙古东部、青海东部余姓占当地人口004%以上;中部地区可达02%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中国总面积。福建大部、广东、湖南湖北、浙江南部、海南西部、河南西部和河北、北京、山西西部、陕西北部、内蒙古大部、辽宁东北部、吉林中部、黑龙江西南部和西北部、甘肃中部、四川西北部、重庆东部等地,余姓约占当地人口的002%-004%。上述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2%,他们居住在100%左右。

俞氏传统文化

王鹤堂中的虞氏郡县是溧阳和鲁国。俞氏的重要堂名是“简言”。“简颜”的堂名是明朝的余浩。余浩初是周振的知府。他处理政务不挑剔,对下属要求严格,并设立了一个sc

从755年到79000年,于姓名人有18位,占名人总数的003%,在名人姓氏排行榜中排名第303位;余的著名文学家占全国文学家总数的001%,排名第325位。于名医占全国医学博士总数的014%,排名第102位。于的著名艺术家占中国艺术家总数的01%,排名第145位。

俞氏的重要人物有:元代名医俞济善;明代户部官员余信,景泰、湖广进士余,郑德进士,刑部进士,余法进士;清代画家于;郁达夫,民国时期的作家、诗人。

俞氏血型

裕民的血型总分布为:O型占33%,A型占29%,B型占29%,AB型占9%。

俞氏族谱为总谱,在该谱的“世系”中俞氏始祖之下若干代开始下汇入各地俞氏分支族谱,连接分谱始祖姓名。本族谱只作分谱汇总之用,不记录更详细的内容。浏览分支族谱请进入各俞氏分支园区。

提示:俞氏园区和各俞氏分支园区的所有网页都在不断更新中,请按F5键刷新屏幕后查看最新信息。

希望俞氏志愿者积极参加俞氏园区理事会,为共建俞氏园区出力

俞氏园区网址: http://yushinetorcom

也可在搜索引擎(百度、google)中用“俞氏”或“俞氏园区”搜索

本页的上面的“俞姓宗祠”、“纪念园区”或下面的“俞氏园区”可直接进入查看各分支园区和分支各族谱。

俞氏宗亲网 http://wwwchineseyucom/

  由蒙古族改姓的余姓与俞姓是同宗;汉族的余姓与俞姓不同宗。

  余姓来源:

  1,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宰相由余之后。由余,周携王姬余臣之孙,因避乱迁入西戎。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嬴任好贤德大度,遂留在秦国为臣。由余在秦国,为秦穆公谋划了征伐西戎之计。周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3年),秦穆公采用由余之计,率军先攻占北地郡和陇西地区,割裂了西戎诸部落之间的联系,之后逐个击破,灭西戎十四国,拓地千里,使秦国成为了春秋时期的西方霸主。秦穆公因由余之功,赐封其为秦国上卿(即宰相)。由余的后代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一部分称余氏,一部分称由氏。由、余二氏同宗同源,史称余氏正宗。

  余氏族人大多尊奉由余为得姓始祖。

  2,源于姒姓,出自上古禹帝的小儿子姒罕,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3,源于赤狄族,出自秦、汉时期赤狄族隗姓之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4,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匈奴梼余(读音为“涂”,非“鱼”)部之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族人中有取原居地名称为汉姓者,称余氏。(待考)

  5,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云南镇雄县余氏,自称系蒙古族铁木复姓所改,为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后代,出自铁穆氏宰相之家。有诗为证:“余本元朝宰相家,洪兵赶散入西……前传诗句词如此,后嗣相逢系本家”。

  6,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古蜀国褒余之道,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李白在著名的《蜀道难》中对褒余栈道有明确的描述。世代居于褒余栈道沿途之民众工匠、驿站官吏、商家栈伙等,皆有以居地名称为姓氏者,称褒余氏、褒斜氏,后简化为单姓褒氏、余氏、斜氏,余氏读音作xié。

  7,源于少数民族:满族、傈僳族、羌族、锡伯族、苗族、布依族、土家族、白族、保安族等,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8,源于古氐族,出自唐朝时期白马氐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俞姓来源:

  1,传统的说法俞姓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臣跗之后,属于以物事称谓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史记》等记载,黄帝时有名医跗,其医术高超,精于腧经之治,为中国传统中医经脉理论的奠基人。腧,为“脉之所注”,就是人们俗称的“穴道”、脉之端口,故而大家皆称名医跗为腧跗。在古代,“腧”与“俞”二字相通,后简笔写作俞跗。相传在俞跗的后裔子孙中,为光大先人的经典医术,多称为俞跗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俞氏。

  很早以前,中国的杏林之祖为黄帝大臣付。他曾跟神农尝百草,熟知各种药草的性能,被视为神医。有一次黄帝的小儿子禺阳只剩下一口气。黄帝很疼爱这个儿子,见状十分悲痛。付就剖开禺阳的肚子,把他的内脏清洗干净,终于把他救活。事后有人问他:“快死的人了,你剖开他肚子,万一救不活岂不是要承担罪责?”他说:“当医生的首要条件,就是忘掉自己,只有忘掉自己,才把能心放在患者身上”。由于他医术高明,不管多么严重的病,都能使病人痊愈。所以, 人们都叫他愈付,愈、俞同音,后来就称俞跗,他的后人就以俞为姓,就是俞氏,奉俞付为俞姓始祖。史料记载俞姓的来源只有一种说法。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公族公子泄堵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泄堵俞,为鲁国王室公子,是鲁庄公姬同的小儿子。在周襄王姬郑十六年鲁国公子泄堵俞率鲁军征伐滑国(原在今河南睢县,后迁费,即今河南偃师氏缑镇,故又称为费滑,后被秦国所灭),后被鲁僖公(鲁釐公)姬申封赐于俞地。俞,又称符俞,亦称先俞、西俞,即今江苏省泗阳市。周安王姬骄九年(楚悼王九年,公元前393年),楚悼王熊疑因鲁国声援郑国而发动了进攻鲁国的战役,符俞之地成为两军战场,之后归于楚国。两年后的周安王十一年(楚悼王十一年,公元前391年),韩、魏、赵三国联手讨伐楚国,大败楚军于大梁(今河南开封)、榆关(今河南中牟),其后,大梁成为魏国的都城,而符俞则被赵列侯赵籍瓜分而去。

  符俞之地归鲁无望后,在公子泄堵俞的后裔子孙中,即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俞氏,世代相传至今。

  3,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吏俞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路史》记载:春秋时楚公族有大夫俞人,相传至今。其实,俞人,并不是芈姓直接衍派的血缘氏族,而是官职称谓,就是执掌建造船只的官员。俞,在远古时期就是指挖空树干做船(独木舟),“以为河径”,就是渡河的工具、途径。后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泛指船。俞人,开始指制作船只的工匠,后演变为督管船只建造的官职称谓,直接隶属于尹司。由于楚国地处江淮平原,渡河运输、作战十分频要,因此“俞”是楚国令尹辖下的重要职能部门,俞人是不可或缺的职位。

  在俞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或职业为姓氏者,称俞人氏,后简化为单姓俞氏,世代相传至今。

  4,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钦察部首领玉里伯牙吾·不花铁木耳,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元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东路蒙古元帅玉里伯牙吾·不花铁木耳,为蒙古钦察部国主后裔,后为元朝敕赠武平王。其侄子燕铁木耳、·撒敦、以及侄孙唐其势等,均为元朝丞相,家族中还出了一位皇后玉里伯牙吾氏,因此在元朝晚期显赫一时。在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继位后,元朝政权实际上掌握在燕铁木耳与伯颜两大丞相家族手中,两派斗争激烈,后玉里伯牙吾氏家族发动政变,被伯颜乘机铲除。在玉里伯牙吾氏家族受到“铁腕太师”伯颜势力的打击而失势后,族人退出政界,举族返回其封地凤阳府安丰县(今安徽寿县)。在元朝末期,该家族为躲避政敌杀戮,逃到庐阳(安徽合肥古代的别称),取原姓首字“玉”的谐音,更姓为俞氏。现玉里伯牙吾·不花铁木耳家族的后裔俞氏子孙,广泛分布在今四川、安徽、云南、贵州、重庆、湖南、江苏、江西等地区。

  5,源于满族、彝族、土族、回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

  6,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甯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甯俞,就是著名的甯武子姬甯俞(孔子赞其智犹可及其愚不可及者),是春秋时期卫国执政上卿甯速的儿子,后亦为卫国大夫,以聪慧、忠诚著称于世。在姬甯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分称俞氏、甯氏,世代相传至今。

问题一:俞作姓读第几声? 俞,有三个读音:yú、yù和shù。读作yú时是文言叹词,表示允许;有安的意思,是中国姓氏读音。

俞姓为中国第119位常见姓。约占全国人口的012%,约140万人。约505%分布于浙江、江苏2省(其中浙江省最多,约占359%),306%分布于安徽、上海、江西、福建4省市。望出河东郡、河间郡、吴兴郡、庐郡、江陵郡。

问题二:俞的姓氏是怎么来的 俞氏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七位的姓氏,人口约一百九十二万余,占全国人口的012%。

俞姓 - 姓氏渊源

俞氏宗祠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臣跗之后,属于以物事称谓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史记》等记载,黄帝时有名医跗,其医术高超,精于腧经之治,为中国传统中医经脉理论的奠基人。

腧,为“脉之所注”,就是人们俗称的“穴道”、脉之端口,故而大家皆称名医跗为腧跗。在古代,“腧”与“俞”二字相通,后简笔写作俞跗。

在俞跗的后裔子孙中,为光大先人的经典医术,多称为俞跗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俞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族公子泄堵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泄堵俞,为鲁国王室公子,是鲁庄公姬同的小儿子。

在周襄王姬郑十六年(公元前636年),鲁国公子泄堵俞率鲁军征伐滑国(原在今河南睢县,后迁费,即今河南偃师氏缑镇,故又称为费滑,后被秦国所灭),后被鲁僖公(鲁公)姬申封赐于俞地。俞,又称符俞,亦称先俞、西俞,即今江苏省泗阳市。

周安王姬骄九年(楚悼王九年,公元前393年),楚悼王熊疑因鲁国声援郑国而发动了进攻鲁国的战役,符俞之地成为两军战场,之后归于楚国。两年后的周安王十一年(楚悼王十一年,公元前391年),韩、魏、赵三国联手讨伐楚国,大败楚军于大梁(今河南开封)、榆关(今河南中牟),其后,大梁成为魏国的都城,而符俞则被赵列侯赵籍瓜分而去。

符俞之地归鲁无望后,在公子泄堵俞的后裔子孙中,即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俞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吏俞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春秋时楚公族有大夫俞人,相传至今。”

其实,俞人,并不是芈姓直接衍派的血缘氏族,而是官职称谓,就是执掌建造船只的官员。

俞,在远古时期就是指挖空树干做船(独木舟),“以为河径”,就是渡河的工具、途径。后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泛指船。俞人,开始指制作船只的工匠,后演变为督管船只建造的官职称谓,直接隶属于尹司。

由于楚国地处江淮平原,渡河运输、作战十分频要,因此“俞”是楚国令尹辖下的重要职能部门,俞人是不可或缺的职位。至战国中期的周显王姬扁四十六年(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由楚怀王熊槐改称其为更明确的“舟节”,与“车节”一起归由工尹启之府统一管辖。

在战国时期的楚国,“节”是“专”的意思,舟节就是专职掌管水路营造、运输的官位,车节就是专职掌管陆路营造、运输的官位。后世汉、唐朝时期的“节度使”之官称,就是从此而来。

在俞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或职业为姓氏者,称俞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俞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宁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宁俞,就是著名的姬宁俞,是春秋时期卫国执政上卿姬元I的儿子,后亦为卫国大夫,以聪慧、忠诚著称于世。

周襄王姬郑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春天,晋文公姬重耳下令晋军准备攻打卫国,卫成公姬郑大惧,偕公子姬N犬逃到了襄中(今山西襄汾),把国政交给弟弟姬叔武和大夫姬元I代管。同年冬天,晋文公和众诸侯在践土会盟(今河南原武),姬叔武和姬元I趁机替卫成公求情,请求晋侯让他复位。

复位后的卫成公却听信了姬N犬的谗言,无端杀害了姬元I的儿子士荣。回京城后,姬N犬又杀死了叔叔姬叔武。姬元I只得向晋文公告状,请求昭雪。晋文公请示了周襄王后公开审判,姬元I居理为胜。但姬元I虽然理直,可是那时的规矩是下不能犯上,臣不能犯君,因此却也不能把卫成公怎样。

卫成公忿其臣子在晋文公面前状告自己,在周襄王>>

问题三:俞姓在日语里读什么 日语:始倜:ゆ罗马音:yu别忘了选为满意答案哈~

问题四:俞姓的起源 俞(Yú)姓源出有: 传统的说法俞姓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臣跗之后,属于以物事称谓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史记》等记载,黄帝时有名医跗,其医术高超,精于腧经之治,为中国传统中医经脉理论的奠基人。腧,为“脉之所注”,就是人们俗称的“穴道”、脉之端口,故而大家皆称名医跗为腧跗。在古代,“腧”与“俞”二字相通,后简笔写作俞跗。相传在俞跗的后裔子孙中,为光大先人的经典医术,多称为俞跗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俞氏。很早以前,中国的杏林之祖为黄帝大臣付。他曾跟神农尝百草,熟知各种药草的性能,被视为神医。有一次黄帝的小儿子禺阳只剩下一口气。黄帝很疼爱这个儿子,见状十分悲痛。付就剖开禺阳的肚子,把他的内脏清洗干净,终于把他救活。事后有人问他:“快死的人了,你剖开他肚子,万一救不活岂不是要承担罪责?”他说:“当医生的首要条件,就是忘掉自己,只有忘掉自己,才把能心放在患者身上”。由于他医术高明,不管多么严重的病,都能使病人痊愈。所以, 人们都叫他愈付,愈、俞同音,后来就称俞跗,他的后人就以俞为姓,就是俞氏,奉俞付为俞姓俞姓始祖。史料记载俞姓的来源只有一种说法。 俞跗,见于《列子・力命篇》。据说他名叫跗,因精于腧经之治,是经脉理论奠基人,人们因此称他俞跗(“俞”与“腧”字通)。这就是说“俞”并不是一个姓氏,而且这个“俞”字应该读作“输”,与俞姓的读音大相径庭,怎么可以说俞姓出于俞跗之后呢?中国的文字,一般认为不会超过夏朝。黄帝的时候还没有文字,即使已有文字,也在初创时期,一般都比较简单,也只能是象形、会意字而已。“俞”字据说是一个象形字,或者初创期有可能已经出现;而像“跗”这样的形声字是决不可能有的,俞跗这个人物自然是不可信的了(见徐铁生《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2014)。清末学者俞樾(1821-1907)曾经写过一篇《说俞》一文,对俞姓的来源作了详细的考证,似乎也不得要领。那么,先秦考古文献中有没有留下一点有关俞姓来源的蛛丝马迹呢?我们可以从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一书中查到俞伯簋、俞伯卣两件西周青铜器铭文。铭文中的俞伯,原文写作伯。吴镇烽教授认为这个伯(俞伯)是国族的首领。也就是说西周时存在着一个伯爵小国,叫国。国的国族称为氏,也可以称为俞氏(这叫假借)。春秋时吴王阖庐有一条船,名叫“俞皇”,也写作“”。这就给“”字可以假借作“俞”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依据。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公族公子泄堵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泄堵俞,为鲁国王室公子,是鲁庄公姬同的小儿子。在周襄王姬郑十六年鲁国公子泄堵俞率鲁军征伐滑国(原在今河南睢县,后迁费,即今河南偃师氏缑镇,故又称为费滑,后被秦国所灭),后被鲁僖公(鲁公)姬申封赐于俞地。俞,又称符俞,亦称先俞、西俞,即今江苏省泗阳市。周安王姬骄九年(楚悼王九年,公元前393年),楚悼王熊疑因鲁国声援郑国而发动了进攻鲁国的战役,符俞之地成为两军战场,之后归于楚国。两年后的周安王十一年(楚悼王十一年,公元前391年),韩、魏、赵三国联手讨伐楚国,大败楚军于大梁(今河南开封)、榆关(今河南中牟),其后,大梁成为魏国的都城,而符俞则被赵列侯赵籍瓜分而去。符俞之地归鲁无望后,在公子泄堵俞的后裔子孙中,即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俞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吏俞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路史》记载:“春秋时楚公族有大夫俞人,相传至今。”其实,俞人,并不是芈姓直接衍派的血缘氏族,而是官职称谓,就是执掌建造船只的官员。俞,在远古时期就是指挖空树干做船(独木舟),“以为河径”,就是渡河的工具、途径。后在春秋>>

问题五:俞姓的家谱 江苏溧水俞氏宗谱二十八卷,(清)俞济川纂,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溧水县孔镇乡大王埂。江苏铜山彭城俞氏世谱一卷,(清)俞钟銮续修,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江苏省常熟市图书馆。江苏沛县泗水俞氏於同公支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前隆圭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恩本堂活字排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江苏江都维扬江都俞氏六修族谱四卷,(清)俞之禄等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7年)半山堂活字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江苏武进沉暧崾献谄拙啪恚(民国)俞润源编撰,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石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江苏无锡俞氏宗谱二十八卷,(清)俞复馀纂修,清光绪年间无锡刻本二十八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江苏无锡梁溪俞氏宗谱後编,著者待考,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今仅存一册)。浙江俞氏宗谱,(明)俞继孝等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嘉兴市图(残破)注:版心作《如在堂重修家谱》。浙江桐庐桐洲俞氏宗谱四卷,(清)俞起鹏、俞起候等修,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永裕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浙江衢州市文物管理局(二部)。浙江桐庐桐江缑岭俞氏宗谱十卷,(清)俞绍澄纂,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今缺第六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桐庐县档案馆。浙江宁波三山俞氏宗谱,(清)项历农纂修,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6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浙江宁波三山俞氏宗谱,(清)郑文纶纂修,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浙江宁波三山俞氏宗谱,(清)朱景徽纂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永恩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浙江馀姚馀姚临山俞氏宗谱三卷,(民国)俞星洲等续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浙江鄞县桃义骊江俞氏宗谱三卷,(清)俞克]纂修,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浙江鄞县桃义江俞氏宗谱三卷,(民国)俞明洲纂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浙江鄞县获江俞氏宗谱五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鄞县朝阳乡张俞村。浙江鄞县获江俞氏节房支谱一卷,著者待考,民国年间稿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鄞县朝阳乡新屋村。浙江鄞县鄞东塘爨俞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滋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世系第二卷、世表第四卷、世传第二~五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浙江鄞县鄞南效段塘俞氏宗谱三卷,首一卷,(民国)冯炳然、胡昆D纂修,现被收藏在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诒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浙江鄞县四明洋山爨俞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民国)俞慈濂、俞树烈等纂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滋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浙江鄞县东吴俞氏宗谱八卷,(民国)吴之才俞武权等纂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桂荫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今仅存第一卷、第七~八卷。浙江鄞县四明爨俞氏宗谱十卷首末二(民国)俞志清俞玉惠等纂修,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树德>>

问题六:俞姓的简介 俞[腧、g、俞,读音作yǘ(ㄩ@)]商周时期在今山东省西部有一个古俞国,俞国的国君叫作俞伯。商代的俞国位于今山东省梁山县一带,西周以后又北迁到今山东省夏津县。俞国虽小,但文明程度颇高。清末曾出土过有关俞国历史的七件精美绝伦的商代青铜器,俞国后来大概是被赵国所灭。俞国的历史没有任何史书记载,仅仅见于清末地下文物的发现 。

问题七:俞姓的来源 俞氏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七位的姓氏,人口约一百九十二万余,占全国人口的012%。

俞姓 - 姓氏渊源

俞氏宗祠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臣跗之后,属于以物事称谓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史记》等记载,黄帝时有名医跗,其医术高超,精于腧经之治,为中国传统中医经脉理论的奠基人。

腧,为“脉之所注”,就是人们俗称的“穴道”、脉之端口,故而大家皆称名医跗为腧跗。在古代,“腧”与“俞”二字相通,后简笔写作俞跗。

在俞跗的后裔子孙中,为光大先人的经典医术,多称为俞跗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俞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族公子泄堵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泄堵俞,为鲁国王室公子,是鲁庄公姬同的小儿子。

在周襄王姬郑十六年(公元前636年),鲁国公子泄堵俞率鲁军征伐滑国(原在今河南睢县,后迁费,即今河南偃师氏缑镇,故又称为费滑,后被秦国所灭),后被鲁僖公(鲁公)姬申封赐于俞地。俞,又称符俞,亦称先俞、西俞,即今江苏省泗阳市。

周安王姬骄九年(楚悼王九年,公元前393年),楚悼王熊疑因鲁国声援郑国而发动了进攻鲁国的战役,符俞之地成为两军战场,之后归于楚国。两年后的周安王十一年(楚悼王十一年,公元前391年),韩、魏、赵三国联手讨伐楚国,大败楚军于大梁(今河南开封)、榆关(今河南中牟),其后,大梁成为魏国的都城,而符俞则被赵列侯赵籍瓜分而去。

符俞之地归鲁无望后,在公子泄堵俞的后裔子孙中,即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俞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吏俞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春秋时楚公族有大夫俞人,相传至今。”

其实,俞人,并不是芈姓直接衍派的血缘氏族,而是官职称谓,就是执掌建造船只的官员。

俞,在远古时期就是指挖空树干做船(独木舟),“以为河径”,就是渡河的工具、途径。后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泛指船。俞人,开始指制作船只的工匠,后演变为督管船只建造的官职称谓,直接隶属于尹司。

由于楚国地处江淮平原,渡河运输、作战十分频要,因此“俞”是楚国令尹辖下的重要职能部门,俞人是不可或缺的职位。至战国中期的周显王姬扁四十六年(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由楚怀王熊槐改称其为更明确的“舟节”,与“车节”一起归由工尹启之府统一管辖。

在战国时期的楚国,“节”是“专”的意思,舟节就是专职掌管水路营造、运输的官位,车节就是专职掌管陆路营造、运输的官位。后世汉、唐朝时期的“节度使”之官称,就是从此而来。

在俞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或职业为姓氏者,称俞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俞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宁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宁俞,就是著名的姬宁俞,是春秋时期卫国执政上卿姬元I的儿子,后亦为卫国大夫,以聪慧、忠诚著称于世。

周襄王姬郑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春天,晋文公姬重耳下令晋军准备攻打卫国,卫成公姬郑大惧,偕公子姬N犬逃到了襄中(今山西襄汾),把国政交给弟弟姬叔武和大夫姬元I代管。同年冬天,晋文公和众诸侯在践土会盟(今河南原武),姬叔武和姬元I趁机替卫成公求情,请求晋侯让他复位。

复位后的卫成公却听信了姬N犬的谗言,无端杀害了姬元I的儿子士荣。回京城后,姬N犬又杀死了叔叔姬叔武。姬元I只得向晋文公告状,请求昭雪。晋文公请示了周襄王后公开审判,姬元I居理为胜。但姬元I虽然理直,可是那时的规矩是下不能犯上,臣不能犯君,因此却也不能把卫成公怎样。

卫成公忿其臣子在晋文公面前状告自己,在周襄王>>

问题八:俞姓的祖先和俞姓的排名(百家姓)及俞姓的来源 [编辑本段]一、姓氏源流

俞(Yú)姓源出有三:

1、出自黄帝臣跗之后,以物事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和《史记》等所载,黄帝时有名医跗,其医术高超,精于脉经,古“俞”字与“腧”字相通,又腧为“脉之所注”,俞又同痊愈之愈同音,故称俞跗,其后人为光大先人医术,即以物事为姓,称为俞氏。

2、出自春秋时郑国、楚国公族有俞氏。据《路史》所,春秋时郑国公族、楚国公族有此姓。

3、出自他族改姓:

① 清满洲人姓,出沈阳、辽阳、章罗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姓尼玛哈后有改俞姓者。

② 今彝、土家、回、朝鲜等民族均有俞姓。

得姓始祖:俞跗。传说中中国的杏林之祖。他曾跟神农尝百草,熟知各种药草性能,他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涤五脏”的现代外科技术,被视为神医。一次黄帝少子禺阳病入膏肓,黄帝请他去治疗,但等他赶去时,禺阳已气若游丝。黄帝十分疼爱此子,禁不住悲从中来,跗即剖开禺阳之腹,将其内脏清洗干净,使禺阳起死回生。事后有人问他:“快死的人了,你剖开他肚子,万一救不活岂不是要承担罪责?”他说:“当医生的首要条件,就是忘掉自己,只有忘掉自己,才能把心放在患者身上。”由于他医术高超,不管多么严重的病,他都能使其痊愈,所以人们都叫他愈跗,俞愈同音,后来又称俞跗,其后遵从民意,即以俞为姓,奉俞跗为得姓始祖。

[编辑本段]二、迁徙分布

俞姓得姓很早,可以远远地追溯到五千年以前的黄帝时代,后又有春秋时郑国、楚国公族加入俞姓。即便如此,隋唐以前见诸史册之俞姓人仍寥寥无几。仅有的几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人俞伯牙、东汉时期原为于阗(今属新疆自治区)王,后为骊归王的俞林、东晋成帝时宣城(今属安徽省)人俞纵以及南朝宋(建都今南京)人俞佥。虽无几人,却足以表明,隋唐以前,已有俞姓人在湖北繁衍,并有俞姓人越过长江,进入江东(至于俞林,可能其为古代少数民族人。今存,以备参考)。唐代武则天时,荆州江陵(今湖北省潜江市一带)人俞文俊斗胆进言,称新丰之地无端冒出一座山来,是因武则天“女主居阳位”之故。此言激怒了武则天,于是就把他流放到当时尚属荒僻之地的岭南。俞姓的后裔也就由此到达了我国南方的广东和广西一带。因此,我国南方的俞姓人氏,应该有很多都是这位俞文俊的后裔。根据《郡望百家姓》及《姓氏考略》等所载,俞姓地望分布有四,即河东郡、河内郡、河间郡、江陵郡,这些资料表明,在隋唐之际或隋唐以前,俞姓曾长期生活在今山西、河南、河北、湖北等省,并人丁兴旺,族大人众。进入宋代以后,俞姓突然光芒四射,入载《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者仅宋代就有四十四人,除三位查无籍贯外,其余均为今浙江、安徽、福建、江苏、江西人,其后之俞姓名人也以上述之地分布为众。明初,俞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北、天津等地。明清之际,俞姓仍以华东之地为众,但散居之地渐多。如今,俞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安徽、浙江、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俞姓约占全国汉族俞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俞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七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二。

[编辑本段]三、历史名人

俞 跗:据《史记》的“扁鹊传”中,曾经提到黄帝之时有一位良医俞跗,相传,这位以济世活人之术而名传知古的俞跗,就是数千年来中国姓俞的始祖。这位上古良医的医术之高超,几乎已到达现代医学的水准和境界。在5000年以前,俞跗医疗疾病时就不仅仅限于“对症 下药”,而已经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涤五脏”的现代外科技术,这种表现,可以说为中国人的智慧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

俞 桂:仁和(今浙江省杭州)人,宋代官吏、>>

问题九:历史俞姓名人 俞 跗:

据《史记》的“扁鹊传”中,曾经提到黄帝之时有一位良医俞跗,相传,这位以济世活人之术而名传知古的俞跗,就是数千年来中国姓俞的始祖。这位上古良医的医术之高超,几乎已到达现代医学的水准和境界。在5000年以前,俞跗医疗疾病时就不仅仅限于“对症 下药”,而已经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涤五脏”的现代外科技术,这种表现,可以说为中国人的智慧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

俞 桂:

仁和(今浙江省杭州)人,宋代官吏、诗人。进士及第,曾守海滨,政事之余,不废吟咏。有《渔溪诗稿》。

俞 琰:

吴郡(今江苏省苏州)人,宋末元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以词赋闻名,于易尤精,撰有《周易集说》、《易图纂要》等。

俞 纲:

浙江嘉善人,明代大臣。景帝时以兵部右侍郎入阁参予机务,后加太子太保。英宗复辟,调南京礼部侍郎。

俞 山:

浙江省秀水人,字积之,号梅庄,明代大臣。土木之变后,擢山鸿胪寺丞,旋升吏部左侍郎。工诗,善大篆,亦精墨梅。有《梅庄集》。

俞 樾:

浙江省德清人,明代著名学者。道光年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罢职后,一意治经,主讲杭州诂精经舍三十一年。著述甚丰,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春在堂随笔》、《茶香室丛钞》、《宾萌集》、《春在堂诗编》等。为一代宗师,声名远极日本。

俞文俊:

唐代江陵(今湖北省潜江县西)人,因为反对武则天称帝,就挺身而出上书则天皇帝说:“陛下以女主居阳位,反易刚柔,故地气隔塞山变为灾,臣以为非庆也……”这番大胆的奏言,当然激怒了当时目空一切的女皇帝,因此被流放到岭南,俞氏的后裔也就此到达了我国南方的广东和广西一带。故今天在两广生活的俞姓大部分是俞文俊的后代。

俞献可:

歙(今安徽省歙县)人,宋代官吏。太宗端拱初进士,官吏部郎中。真宗时为广西转运使,平定抚水蛮乱。官终龙图阁待制。

俞庭椿: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省)人,宋代官吏、学者。孝宗年间进士,仕至新淦令。师事陆九渊,博通经术。有《周礼复古篇》、《北辕录》。

俞德邻:

温州永嘉(今属浙江省省)人,宋代学者。度宗年间进士。宋亡不仕,遁迹以终。其诗自然深远,在宋末诸人中,特为高雅,文亦简洁有清气。有《佩韦斋辑闻》、《佩韦斋文集》。

俞通海、俞通源:

庐州府巢县(今属安徽省)人,明初将领。兄俞通海长于水战,从朱元璋东挡西杀,屡立战功,累升至中书省平章政事。后战死平江。通源嗣兄官为中书省平章政事,转战南北二十二年,卒于任上。

俞寓程:

南楚俞氏、东粤俞氏的始祖(第一派),前明时期(约六百五十年前)自福建的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迁至广东潮州府程乡县(今梅州),此为东粤俞氏。传至五代三兄弟分房。长房《黄洞房》和次房《小密房》十三代后人于康熙四十年前后(约三百年前)来湘、鄂,是为南楚俞氏。南楚伐氏后人一部分又分散到了江西、安徽一带。黄洞房、小密房其余后人及三房《扶贵房》后人留东粤。

俞安期:

苏州府吴江(今属江苏省)人,明代诗人,字公临,后改字慕长。尝以长律一百五十韵投王士贞,士贞为之延誉,名由是改。有《唐类函》、《类苑琼英》、《诗隽类函》等。

俞大猷:

福建晋江人,字志辅,号虚江,明代抗倭名将,他博读兵法,有将才,历官总兵。并曾屡率水军打败倭寇,被称为“俞家军”。他用兵先计后战,不贪近攻,将略武功居世宗朝众将之冠。“俞家军”所至之处,蛮番望风披靡,再也不敢随随便便就跑到中国来骚扰。

俞宗礼:

清代画家。字人仪,号凡在,上海人,侨居吴郡。十二岁上便>>

问题十:爸爸姓俞妈妈姓庄起名 俞庄研

俞庄严

四大家族为什么俞氏能排第三

算得上是江南儒学大家。四大家族俞氏家族之所以能排第三的原因是:俞氏家族,算得上是江南儒学大家,诗书传家,承载传统文明,文化底蕴深厚...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