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一下:日本幕府时期的【大老】、【老中】相当于中国古代什么地位或职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0浏览:4收藏

请教一下:日本幕府时期的【大老】、【老中】相当于中国古代什么地位或职位?,第1张

大老:江户幕府时代辅佐将军的最高官员。统辖幕府的所有事务。地位在老中之上,只在非常时期设立,只设一人。因为日本的官位有朝廷及幕府两种,如果用中国古代的官来说的话,相当于丞相等二把手。

老中:老中是江户幕府的职名。职位大致和镰仓幕府的连署、室町幕府的管领相当。是征夷大将军直属的官员负责统领全国政务、在大老未设置的场合上,是幕府的最高官职。定员四至五名,采取月番制轮番管理不同事务,原则上在二万五千石领地以上的谱代大名之中选任。

相当于地位低点的宰相,军机大臣,大司徒之类···

扩展资料:

幕府的由来。

江户幕府又称德川幕府。1603年,德川家康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在江户设幕府,至第3代将军德川家光时,幕府机构大体完备。幕府领地约占全国土地四分之一,其余由大名(诸侯)领有,称藩国。

幕府的权利分支。

将军是全国最高统治者,下设老中,决定政策,统辖政务,负责控制朝廷、大名与外交;另设若年寄,负责掌握幕府领地与直属家臣,还设寺社、江户町、勘定三奉行,分掌寺社、财政与江户市政、幕府直辖领地内的诉讼。

幕府在直辖领地设郡代或代官,通过测地、村年贡承包制、五人组制等,直接控制农民。德川将军权力较镰仓、室町时代强大。大名是各藩国的统治者,下设家老、年寄等,直接统治人民,拥有领地的行政、司法和年贡征收权等。

幕府设巡见使及被称为目付的监察官监督各藩国,并采取大名参观交代和大名改易等办法控制大名,但各藩国仍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形成在德川将军控制下的各藩国分割统治的政治体制。

参考资料:

-日本幕府

1598年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是五大老的首领。

日本的战国时代,诸侯割据,大名之间争夺政权的斗争十分激烈,实现国家统一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形势下,德川家康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必须对统一的大局有清醒的认识,因时、因地制宜,采取灵活的政策和策略。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他是顺应了时势,举措得宜的。

本能寺之变以后,丰臣秀吉捷足先登,抢先控制了局面,使德川家康失去了一次夺取全国政权的机会。当时大局虽然对他很不利,但这时他与丰臣秀吉之间的关系和实力已非昔日的织田信长与他的关系可比。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他采取了有限的行动。1584年,德川家康应织田信雄之请,与丰臣秀吉战于小牧、长久手,就是出于有限目的的一种有限行为。长久手之战,德川家康打败了丰臣秀吉的一个支队,打死了丰臣秀吉的勇将池田信辉,迫使丰臣秀吉以相当有利于他的条件讲和,这对全国都很有影响,丰臣秀吉对德川家康不得不另眼相待。丰臣秀吉出兵朝鲜时,没有把德川家康的部队编入渡海战列。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德川家康的幸运,其实这是德川家康运用自己的实力和采取巧妙的策略得来的。丰臣秀吉出兵朝鲜,使丰臣政权和西南大名损失惨重,而德川家康却在和平建设中积蓄了财力,壮大了力量。这些变化是丰臣氏政权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德川家康后来夺取全国政权的重要转折点。

注意内治是德川家康取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德川家康的内治是和改组与强化封建秩序溶为一体的。在取得全国政权前,每占领一地,总要对新领地的统治加以整顿,而不是一味追求武力扩大版图。夺取全国政权后,为了巩固政权,除保持丰臣秀吉的政治成果外,又采取了一系列改组和强化封建秩序的措施。

一是没收和削减敌对性大名的领地,充实幕府的经济基础:德川家康没收了87个敌对性大名的领地,总收入量为414万石(一说没收了90个大名的领地),减封了三个大名的领地,总收入量为207万石(一说减封四家大名领地)。其中的3/4转封给自己的功臣和亲近大名,其余的1/4划为德川氏的直辖地,再加上甲斐、信浓、美浓、近江、越前、佐渡、陆奥南部等地区的直辖地,总收入量达6万石以上,此外,德川家康还把佐渡、石见、伊豆等地的重要矿山和京都、大坂、奈良、骏府、长崎等重要城市和港湾地划为幕府直辖。这样,幕府就几乎控制了全国的大部分重要财源。

二是建立起幕藩体制的封建统治制度。德川家康根据对幕府的向背,把全国的大名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他的儿子和德川氏的近支宗族,这一类叫做“亲藩”;第二类是忠于自己和自己祖先的功臣,这叫做“谱代大名”,“亲藩”和“谱代”是幕府政权的支柱;第三类是关原之战前与德川家康同为大名的人,或战时曾忠于丰臣秀吉战后降服的大名,属于这一类的叫做“外样大名”。德川家康把三种类型的大名混杂相间,使亲藩和谱代大名监视外样大名。其次,为了加强对武士的统治,树立幕府的权威,又于1615年颁布了《武家诸法度》。其要旨是奖励文武、诫逸乐奢华、守节俭、严阶级(即服饰、乘舆的等级规定)、不得蓄浪人、不得擅自修缮城池、不得私婚、不得结党,但最主要的是规定了大名的“参觐交代”制。按规定,全国外样大名分为东西两半,半住江户,半住领地;每年4月为东西两半部大名的交代时期(对谱代大名另有规定),大名的妻子须常住在江户,事实上作为人质,大名依地位带领侍从,构成“诸侯行列”,按期到江户参觐交代。由于“诸侯行列”人数众多,往返于江户和领地之间的耗费十分巨大。因此这一制度不仅可以使幕府实际上把江户交代的大名作为人质而加以控制,还可以大量消耗大名的财力,使之无力叛乱。与此同时,德川家康还进一步推行丰臣秀吉的兵农分离政策,完善了身份制度,把整个日本社会划分为身分世袭的士、农、工、商四个等级,每个等级内部又贯穿着纵的主从关系。最后,在1615年还针对皇室、朝廷、寺社颁布了《禁中及公家诸法度》和五山十刹的法度。这样,以身分制为核心,以幕府为政权的中枢,上对天皇、公卿,下至各藩大名、一般武士、僧侣、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幕藩体制。德川幕府就是主要靠这个体制来统治全国。

第三,在对外事务方面,德川家康不是个完全的锁国主义者。创立幕府后,他立即遣使朝鲜,并于1608年恢复了和朝鲜的邦交。与此同时,又积极谋求与明朝的间接贸易。他出于对军需物资和生丝贸易的需要,创立幕府后的初期,对发展与西欧各国的贸易也很积极。1608年,他聘用英国人三浦安针为外交顾问、贸易事务官,并向他学习世界知识、天文和数学。他甚至默许基督教的传播,后来因感到危及日本传统的封建统治,又加以禁止。1612年,幕府在直辖地首先颁布禁教令,翌年便把这一法令推行到全国。1615年起,进而对朱印船贸易也严加限制。

第四,德川家康大力提倡文治。他十分好学,喜欢读有关治国平天下的经史典籍,鉴于字镰仓幕府以来佛教势力已与庄园制紧密结合的事实,他在创立幕府前一直抑制佛教,推崇儒家思想。创立幕府后,他认为庄园制已彻底摧毁,佛教因失去旧的经济基础和遭到沉重的政治打击也已衰落,这时恢复佛教的威信,对巩固新政权不仅无害而且有益,因此晚年逐渐扶植佛教,与名僧探讨各宗的佛法,日益趋于儒佛合一的思想统治。

德川家康一生的最大业绩在于他继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之后,改组和强化了日本的封建秩序,把日本封建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他开创的德川幕府在日本历史上维持了长达260多年的和平统一局面,这给日本封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比庄园制时代略好一点的社会环境。但是,德川家康所改组和强化的日本封建制度,仍然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严格的身分制度把每个人都死死地固定在一个狭窄的框子里,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他推动海外贸易并非要民间贸易自由发展,走上近代重商主义的道路,而是出于幕府政治和经济的需要,维护封建的政治统治,其范围只限于由极少数幕吏、大名、特权大商人所把持的官方贸易,一旦超出幕府的政治需要,就立即加以取缔或限制。1612年颁布的禁教令,实际上是德川幕府政治锁国的开始,从1615年开始对朱印船贸易的限制,则是一种部分的经济锁国,是德川幕府后来全国锁国的先声。此外,德川家康晚年推行儒佛合一的思想统治,对日本人民的思想起了很坏的束缚作用。这种影响甚至一直延续到明治维新以后。

在书柜把最近出的有关德川家族的中文小说都翻了一下,都没有符合的人物年份表……

所以,楼主说的应该是《德川世家》了,里面详尽的介绍了德川一族的历史,而且还是日本历史研究家写的,里面配有丰富的德川家系表和,可是一本不可多得好书

以下是简介

揭开德川家康的身源谜团,解读乱世英雄的深谋大略,探寻德川家族的历史遗踪……

美国前驻日大使赖世和说,要想了解日本、超越日本,必须先了解德川家康。

《德川世家》可谓是一部德川家族史书。但它不是一部普通的简单的武士或庶民的家族史书。中世纪战国时代的日本,英雄豪杰辈出,而最终德川家康脱颖而出,他以其最大的睿智、谋略和武勇结束了混乱的战国烽烟,创造了一个将近三百年的太平盛世。

序言 德川家族的身源

第一章 中世的松平一族

清和源氏新田氏旁系得川(德川)氏

世良田氏与德川氏的关系

世良田有亲、亲氏、泰亲的漂泊说

家康的旧姓——松平氏

松平氏第1代——亲氏的兴起

松平氏第2代——泰亲

骁勇战将、松平氏第3代——信光

松平氏第4代、安城城主第1代——亲忠

松平氏第5代、安城城主第2代——长忠(长亲)

松平氏第6代、安城城主第3代——信忠

以冈崎为根据地的松平氏第7代——清康

清康夫人——华阳院

第二章 “十四松平”和酒井一族

三河松平氏本家家谱

松平氏本家第3代——信光系

1.竹谷松平氏

2.形原松平氏

3.大草松平氏

4.五井松平氏

5.深沟松平氏

6.能见松平氏(本家)

7.长泽松平氏(本家)

松平氏本家第4代——亲忠系

8.大给松平氏

9.泷胁松平氏(本家)

松平氏本家第5代——长忠(长亲)系

10.福釜松平氏(本家)

11.樱井松平氏(本家)

12.东条松平氏

13.藤井松平氏(本家)

松平氏本家第6代——信忠系

14.三木松平氏

酒井一族

酒井广亲(亲清)

左卫门尉系酒井氏

雅乐头系酒井氏

十四松平诸家关系图

第三章 德川家康的父母及其一族

德川家康的父母

松平广忠

於大(传通院)

德川家康的一族

久松佐渡守俊胜

田原御前(天芳院)

於久(随念院)

俊继尼

薄井姬(光树院)

第四章 德川家康和历代将军

第1代 德川家康

第2代 德川秀忠

第3代 德川家光

第4代 德川家纲

第5代 德川纲吉

第6代 德川家宣

第7代 德川家继

第8代 德川吉宗

第9代 德川家重

第10代 德川家治

第1l代 德川家齐

第12代 德川家庆

第13代 德川家定

第14代 德川家茂

第15代 德川庆喜

第五章 历代将军的兄弟们

第2代 德川秀忠的兄弟

第3代 德川家光的兄弟

第4代 德川家纲、第5代 德川纲吉的兄弟

第6代 德川家宣的兄弟

第8代 德川吉宗的兄弟

第9代 德川家重的兄弟

第10代 德川家治的兄弟

第11代 德川家齐的兄弟

第12代 德川家庆。的兄弟

第13代 德川家定的兄弟

第15代 德川庆喜的兄弟

第六章 历代将军及其一族的私生子们

松平氏第8代广忠的私生子

德川氏第1代家康的私生子

其他德川氏的私生子

家康的替身——影子武士

第七章 御三家的分户与其他亲藩、谱代大名

御三家的分户

松平一族中的亲藩大名

称松平姓的谱代大名

赐松平姓的外样大名一览表

第八章 德川家族中有名的大名、旗本

第九章 明治维新后的德川家族

明治维新后的德川家族

德川家族中的女性皇族旧女性皇族

资料篇

德川世家家谱

德川家族官位门第一览表

德川将军一览表

德川家族简略年表

与德川家族相关的带有数字的专有名词一览表

全国东照宫一览表

博物馆、资料馆一览

短评

德川伪造家谱的意图

德川家康与断缘寺——满德寺

家康缅怀远祖——创建大光院

源氏祖传的八套铠甲

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一览

外样大名(关原之前非家康直属的大名)原本就是一国之主,领地不能随便碰。但幕府不让外样大名参与幕府政治,而且(在江户初期)采取严厉的压制措施,犯了一些小错就动不动改易(更换封地或是没收领地)减封(缩减领地)。特别是针对和丰臣家有渊源的大名:福岛家、加藤家都这样被消灭了。

谱代大名享有高於外样大名的地位,而且幕府的政治只让谱代大名参与(老中等高等职位只有谱代大名、旗本能当),但给谱代大名的领地都很少(井伊家多达35万石 -- 不是25万 -- 算是特例),以此平衡其能在幕府中掌握的权力。

如此,领地多的外样大名不能碰中央政治,处处被幕府监视和管制,而在中央的谱代大名虽有绝大的权力,却没有能作乱的足够资本(领地)。加上将军自己可以控制700万石的领地(超过50万石的外样大名只有5家,这5家全部加起来也没有700万石),另外还有属於将军亲戚的御三家等亲藩,让将军的地位无可动摇。

  德川家康日本江户幕府创建者,第一代将军。三河国(今爱知县东部)冈崎城主松平广忠之长子。1566年敕姓德川。

  6岁起先后为尾张国大名织田信秀和骏河国大名今川义元的人质。

  1560年今川在桶狭间之战中战死后回冈崎。

  1562年与信秀之子织田信长结盟,势力大增。后经略三河,镇压一向宗起义,蚕食今川义元领地,攻占远江,并吞骏守。

  1582年信长被部将明智光秀杀害后,拥立信长之子信雄与丰臣秀吉对立。双方战于小牧。后言和。1590年协助秀吉灭北条氏,成为控制关东八州的大领主,移驻江户(今东京)。1598年秀吉死后,成为五大老(最高行政长官)之首。1600年经关原之战打败石田三成等,掌握全国政权。

  1603年任征夷大将军,建立江户幕府。1605年让位其子秀忠后,仍亲裁国政。1614~1615年经大阪冬、夏两役,灭丰臣氏。1616年3月任太政大臣。执政期间,建严密控制各地大名的参觐交代制度,确立新军制,奠定幕藩体制基础。

  德川家康(1541—1616),日本战国时代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江户幕府的第一代将军。德川家康,1541年生于三河国冈崎,为冈崎城主松平广忠之长子,原姓松平氏,初名元信,后改名元康,最后改名家康,1566年奉敕改姓德川。德川家康的先祖是发迹于三河地方的一个土豪,在战国时代逐渐上升为战国大名,到松平广忠这一代时,松平氏已有整个三河国。但其国被夹在势力较强的两个大名尾张的织田氏和骏河的今川氏之间,地位很不巩固。

  1547年松平广忠与尾张的织田信秀作战,为请骏河的今川义元援助,将六岁的家康送作今川氏的人质,但中途被织田氏所夺,监护在热田有两年之久,一说被扣在那古屋 。在此期间,其父广忠被自己的近臣暗杀。1549年松平氏与织田氏讲和,德川家康返回冈崎,仅十日又作了今川氏的人质。八岁至十九岁这十二年间,德川家康作为人质住在骏河。

  1560年桶狭间之战,织田氏大败今川氏,今川义元阵亡。从此德川家康摆脱今川氏而独立,1562年与织田信长结成同盟,开始全力经营三河。由于他求成心切,采取过激措施,激起了1563年三河国全境的一向宗起义。经过他近一点的攻战,残绘地镇压了起义后,才逐渐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基地。

  1568年德川家康的同盟者织田信长进入京都,迈出了统一全国的第一步。这时已在三河打下了坚实基础的德川家康开始采取东进政策。1570年他联合织田信长在妹川打败浅井氏、朝仓氏,将治所迁往滨松。但这时武田信玄也想夺取全国政权,为扫清进军道路上的 碍,屡次出兵远江和三河。

  1572年10月,武田信玄率四万五千人大举进军京都。德川家康闻讯率自己所部及织田信长援军一万余众迎战于三方原。由于双方兵力悬殊,且用兵之妙信玄又略高一筹,结果德川、织田联军大败,死伤千余,德川家康逃回滨松。此役德川家康虽然打了败仗,但武田信玄却十分佩服德川军的勇猛顽强。武田信玄的猛将马场信秀事后对信玄说:“看了三河军的尸体,面朝我军倒下的都是脸朝下,面向滨松倒下的都是脸朝上,这说明这些士兵都是向前冲杀时战死的,因想逃跑而被处斩的一个也没有。”据说德川家康就是经过此役而取得了“海道一雄”的名声。

  此后德川家康一面与武田氏对抗,一面加强 内建设。1575年5月,联合织田氏于长筱之役大破武田胜赖,1581年陷远江的高天神城,把武田氏驱逐出远江。翌年随织田氏灭掉武田氏,拥有了骏河。

  1582年织田信长死于本能寺。信长一死,围绕政权落入谁手的问题各大名之间展开了激烈斗争。本能寺之变时德川家康正在界市,因急取近道经伊势返回三河,才免遭危难。

  德川家康返回冈崎后,发现中央的实权已被丰臣秀吉夺去。为了积蓄实力准备将来与丰臣秀吉分庭抗礼,他更加坚定了东进的决心。不久发兵占了甲斐,同时把手伸进了信州。至1583年前后,德川家康已先后把三河、远江、骏河、甲斐、南信浓五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当时东海道地区兵农分离进行得很缓慢,还没有象大内氏还没有象大内氏和北条氏那样形成大名的城下町,家臣和自己的封地还紧密地联在一起,因此要控制家臣必须牢牢地控制住土地。鉴于这种情况,德川家康当时对所属家臣一律采取给予封地的形式,通过土地这个纽带来控制家臣。

  这一时期德川家康也很重视发展内的工商业。早在三河国时他就把三河的小山新市作为“乐市”,免除各种税役。迁入滨松后,他又整顿了各种工商业团体。征服甲斐后,统一了通过甲斐全境的度量衡,招揽外地商人到三河、远江进行贸易。通过这些措施,德川家康不仅稳定了对新 地的控制,而且增强了经济实力。

  此后丰臣秀吉步步推进国内的统一,不久当上了关白和太政大臣,名副其实地掌握了全国政权。丰臣秀吉与德川家康之间也很自然地变成了近似于主从关系的一种关系。

  丰臣秀吉征伐九州时,德川家康未被征调,摆脱了一次巨大的消耗。但1590年征伐小田原时他参加了战斗。北条氏灭亡后,德川家康被封于关八州,年贡260万石。1590年8月1日德川家康离开五国迁往江户 现东京 ,从此采取一系列措施,权利经营关东。

  首先,采取新办法配置家臣。德川家康在靠近江户的武藏、相模等地,集中了直辖地和封地在一万石以下的下级家臣。万石以上的高级家臣配置得尽量远些,分布的密度是关东的西南部略稀,东部与敌对性大名接壤的边境地带较密。显然,这样配置是一种临战体制。而且他在进入关东的同时,便决定将封地换算成产量发给家臣。这些措施对进一步控制家臣,巩固关东新地起了很大作用。

  其次,德川家康为了调整农村中的租佃关系,稳定新地的秩序,还开展了大规模的检地。其具体办法是,在土地登记册上,在隶属农民登记人姓名的右上方标上人名肩书,表明该人耕种的土地其有权是属于哪个名主的。这样做,是既承认身为 主的名主的土地 有权,使其负担交缴年贡的责任,另一方面又承认租佃者尚不稳定的耕作权。这种措施对治理关东这种比较落后的地区是得策的。

  最后,德川家康也十分注意发展 内的工商业。为了解决陆路运输和吸引外地商人来江户经商,从江户和周围农村征调人夫建立了道中云马役。为了解决水路交通问题,组织人力挖掘沟渠,使船舶可以直接停靠江户城下。又指定专人管理国内的度量衡;委托从旧 地跟来的土豪式商人发展江户的市区建设和对工商业进行管理;1592年以后,铸造了号称武藏小判的一两金币,以促进货币流通。随著江户建设的步步进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外地商人纷纷来到江户。德川家康对关东的建设,为他后来夺取全国政权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支援和巩固的根据地。

  1598年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是五大老的首。1600年,他进攻上杉景胜。接著于当年9月的关原之战打败石田三成,掌握了全国政权。1603年2月,被朝廷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右大臣、源氏的长者 即源氏的族长、家主 。同年,他在江户开设幕府。1605年,把将军职让给了儿子秀忠,退居骏府城,但作为大御所仍然掌握著军政实权。1615年5月大今大阪之役,灭掉丰臣秀赖,实现了所谓的“元和偃武”。1616年3月,出任太政大臣。4月17日死于骏府城,终年76岁,葬于久能山。翌年,追谥正一位,受东照大权现的敕号,后改葬日光山。

  日本的战国时代,诸侯割据,大名之间争夺政权的斗争十分激烈,实现国家统一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形势下,德川家康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必须对统一的大局有清醒的认识,因时、因地制宜,采取灵活的政策和策略。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他是顺应了时势,举措得宜的。

  本能寺之变以后,丰臣秀吉捷足先登,抢先控制了局面,使德川家康失去了一次夺取全国政权的机会。当时大局虽然对他很不利,但这时他与丰臣秀吉之间的关系和实力已非昔日的织田信长与他的关系可比。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他采取了有限的行动。1584年,德川家康应织田信雄之请,与丰臣秀吉战于小牧、长久手,就是出于有限目的的一种有限行为。长久手之战,德川家康打败了丰臣秀吉的一个支队,打死了丰臣秀吉的勇将池田信辉,迫使丰臣秀吉以相当有利于他的条件讲和,这对全国都很有影响,丰臣秀吉对德川家康不得不另眼相待。丰臣秀吉出兵朝鲜时,没有把德川家康的部队编入渡海战列。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德川家康的幸运,其实这是德川家康运用自己的实力和采取巧妙的策略得来的。丰臣秀吉出兵朝鲜,使丰臣政权和西南大名损失惨重,而德川家康却在和平建设中积蓄了财力,壮大了力量。这些变化是丰臣氏政权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德川家康后来夺取全国政权的重要转折点。

  注意内治是德川家康取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德川家康的内治是和改组与强化封建秩序溶为一体的。在取得全国政权前,每占一地,总要对新地的统治加以整顿,而不是一味追求武力扩大版图。夺取全国政权后,为了巩固政权,除保持丰臣秀吉的政治成果外,又采取了一系列改组和强化封建秩序的措施。

  一是没收和削减敌对性大名的 地,充实幕府的经济基础:德川家康没收了87个敌对性大名的地,总收入量为414万石一说没收了90个大名的地 ,减封了三个大名的地,总收入量为207万石一说减封四家大名地 。其中的3/4转封给自己的功臣和亲近大名,其余的1/4划为德川氏的直辖地,再加上甲斐、信浓、美浓、近江、越前、佐渡、陆奥南部等地区的直辖地,总收入量达6万石以上,此外,德川家康还把佐渡、石见、伊豆等地的重要矿山和京都、大 、奈良、骏府、长崎等重要城市和港湾地划为幕府直辖。这样,幕府就几乎控制了全国的大部分重要财源。

  二是建立起幕藩体制的封建统治制度。德川家康根据对幕府的向背,把全国的大名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他的儿子和德川氏的近支宗族,这一类叫做“亲藩”;第二类是忠于自己和自己祖先的功臣,这叫做“谱代大名”,“亲藩”和“谱代”是幕府政权的支柱;第三类是关原之战前与德川家康同为大名的人,或战时曾忠于丰臣秀吉战后降服的大名,属于这一类的叫做“外样大名”。德川家康把三种类型的大名混杂相间,使亲藩和谱代大名监视外样大名。其次,为了加强对武士的统治,树立幕府的权威,又于1615年颁布了《武家诸法度》。其要旨是奖励文武、诫逸乐奢华、守节 、严阶级即服饰、乘舆的等级规定 、不得蓄浪人、不得擅自修缮城池、不得私婚、不得结党,但最主要的是规定了大名的“参觐交代”制。按规定,全国外样大名分为东西两半,半住江户,半住 地;每年4月为东西两半部大名的交代时期对谱代大名另有规定 ,大名的妻子须常住在江户,事实上作为人质,大名依地位带侍从,构成“诸侯行列”,按期到江户参觐交代。由于“诸侯行列”人数众多,往返于江户和 地之间的耗费十分巨大。因此这一制度不仅可以使幕府实№上把江户交代的大名作为人质而加以控制,还可以大量消耗大名的财力,使之无力叛乱。与此同 时,德川家康还进一步推行丰臣秀吉的兵农分离政策,完善了身份制度,把整个日本社会划分为身分世袭的士、农、工、商四个等级,每个等级内部又贯穿著纵的主从关系。最后,在1615年还针对皇室、朝廷、寺社颁布了《禁中及公家诸法度》和五山十刹的法度。这样,以身分制为核心,以幕府为政权的中枢,上对天皇、公卿,下至各藩大名、一般武士、僧侣、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幕藩体制。德川幕府就是主要靠这个体制来统治全国。

  第三,在对外事务方面,德川家康不是个完全的锁国主义者。创立幕府后,他立即遣使朝鲜,并于1608年恢复了和朝鲜的邦交。与此同时,又积极谋求与明朝的间接贸易。他出于对军物资和生丝贸易需要,创立幕府后的初期,对发展与西欧各国的贸易也很积极。1608年,他聘用英国人三浦安针为外交顾问、贸易事务官,并向他学习世界知识、天文和数学。他甚至默许基督教的传播,后来因感到危及日本传统的封建统治,又加以禁止。1612年,幕府在直辖地首先颁布禁教令,翌年便把这一法令推行到全国。1615年起,进而对朱印船贸易也严加限制。

  第四,德川家康大力提倡文治。他十分好学,喜欢读有关治国平天下的经史典籍,鉴于字镰仓幕府以来佛教势力已与庄园制紧密结合的事实,他在创立幕府前一直抑制佛教,推崇儒家思想。创立幕府后,他认为庄园制已彻底摧毁,佛教因失去旧的经济基础和遭到沉重的政治打击也已衰落,这时恢复佛教的威信,对巩固新政权不仅无害而且有益,因此晚年逐渐扶植佛教,与名僧探讨各宗的佛法,日益趋于儒佛合一的思想统治。

  德川家康一生的最大业绩在于他继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之后,改组和强化了日本的封建秩序,把日本封建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他开创的德川幕府在日本历史上维持了长达260多年的和平统一局面,这给日本封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比庄园制时代略好一点的社会环境。但是,德川家康所改组和强化的日本封建制度,仍然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严格的身分制度把每个人都死死地固定在一个狭窄的框子里,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他推动海外贸易并非要民间贸易自由发展,走上近代重商主义的道路,而是出于幕府政治和经济的 要,维护封建的政治统治,其范围只限于由极少数幕吏、大名、特权大商人所把持的官方贸易,一旦超出幕府的政治需要,就立即加以取缔或限制。1612年颁布的禁教令,实际上是德川幕府政治锁国的开始,从1615年开始对朱印船贸易的限制,则是一种部分的经济锁国,是德川幕府后来全国锁国的先声。此外,德川家康晚年推行儒佛合一的思想统治,对日本人民的思想起了很坏的束缚作用。这种影响甚至一直延续到明治维新以后。

1、

亲藩,顾名思义,指与德川将军有血缘关系的藩,狭义来说指御三家、御三卿。御三家的始祖是德川家康在关原之战后生下的三个儿子,分别是九子尾张藩祖义直,领有6195万石,是御三家中笔头格,诸大名(也即是诸侯)中拥有最高的地位,官位官职为从二位权大纳言,唐名为亚相。

十子纪伊藩祖赖宣领有555万石,从二位权大纳言。十一子水户藩祖赖房领有28万石,元禄年间增为35万石,从三位中纳言,中纳言的唐名为黄门侍郎,因此水户藩主通称为水户黄门。

三人在江户城殿中诘所为最高顺位的大廊下。所谓的诘所也就是在江户城登城的大名或旗本,等待拜谒将军的场所,依家格、官位官职及亲疏关系可分为大廊下、大广间、溜间、帝鉴间、柳间、雁间、菊间广缘七处。

打开腾讯新闻,看更多高清

德川家康设置御三家的目的在于万一将军家出现缺乏继承人的状况时,可由三家提供适当人选。

田安、一桥、清水三家称为御三卿,三卿本身并无领地,幕府从天领中各拨出10万石作为俸禄,三家的名称是因为宅邸分别位于江户城城田安、一桥、清水三个城门之内而来。

三卿在官位官职方面皆为从三位左近卫权中将,然而田安家通常兼任右卫门督,一桥家为兼任民部或刑部卿,清水家为兼任宫内卿。整个江户时代只有三家三卿共六家可冠上德川姓并准许使用三叶葵家纹的大名。

以上是一般人熟知的亲藩,广义的亲藩还包含御两殿、御家门及御连枝。

打开腾讯新闻,看更多高清

御两殿指的是四代将军家纲在位时,将自己的三弟纲重、四弟纲吉分别封为甲府藩主和馆林藩主,两藩各为25万石,官位官职都是正三位参议,在当时仅次于御三家。

御家门指的是将军家和御三家以外其他德川家的后裔,主要有家康次子结城秀康的后裔越前松平家(领有30万石)、秀忠的四子保科正之的后裔会津松平家(领有30万石),后来还包含以德川纲重次子松平清武卫为藩祖的越智松平家(领有61万石)。

御连枝指的是御三家的支藩,和为预防将军家断绝子嗣时可立即提供继承人而设立御三家的目的相同,这些御连枝也是为预防三家断绝子嗣时可立即提供继承人而设置。

因此,德川亲藩的范围极为广泛,可不是单纯的御三家及御三卿。但无论是御两殿、御家门及御连枝,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将军家服务而存在,保证将军家的继承人能够源源不断出现。不过,德川幕府最终还是在时代大潮下,成为历史的一个篇章。

2、外样大名是关原之战前与德川家康同为大名的人,或战时曾忠于丰臣秀赖战后降服的大名,属于这一类的叫做“外样大名”。德川家康把亲藩,谱代大名,外样大名这三种类型的大名混杂相间,使亲藩和谱代大名监视外样大名。其次,为了加强对武士的统治,树立幕府的权威,又于1615年颁布了《武家诸法度》。其要旨是奖励文武、诫逸乐奢华、守节俭、严阶级(即服饰、乘舆的等级规定)、不得蓄浪人、不得擅自修缮城池、不得私婚、不得结党,但最主要的是规定了大名的“参觐交代”制。

大名是五大国的最高统治者。

除了五大忍村之外,还有很多的小型的村子,比如说雨隐村,草隐村还有大蛇丸创建的音隐村等等,但是不管是大村子还是小村子,它们都附属于某一个国家,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这些国家基本上都有自己的附属忍村。而这些国家之中地位最高的就是大名还有那些贵族。

大名的存在从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在世界上还没有忍者的时候,辉夜姬的丈夫就是一个部落的首领,也就是大名,而后来忍宗出现,六道仙人也是在这些大名的地盘上宣讲自己的忍宗,这些大名的的存在感就越来越薄弱了。

扩展资料:

大名存在的意义——

五大国有五个影,也有五个大名然而影这个位置是由大名来决定的,比如火之国,在火之国三代目,火影死后。要确定新一代领导者也就是五代目火影的人选而木叶村并没有权力可以直接找谁来担当五代目火影反而在五代目火影纲手在天入侵的时候,身受重伤,无法继续担任五代目火影支持,所以就有火之国大名来确立团藏的影位置。从这点,五大国的大名是可以确定五个忍村的谁可以担当影这个位置。

其次,各个国家的大名保护各个国家里面忍村的发展。就比如在风之国,砂忍村他们山深处沙漠地带,所以经济比较落后。而各个国家的大名就可以保障他们生存。给予他们物质上的帮助。

我是“非本色”,这个问题算是问对了。

日本的“幕藩体制”,指的是具有特定含义且存在于一定历史时期的一种封建统治形式,即由幕府和藩组成的统治体制。日本史学界通常将织田信长和丰巨秀吉执掌政权时期的织丰时代看作日本近世开端。尤其是织田信长,不仅镇压了农民起义,还改革了统治体制,命家臣于城下盯居住,为了集权,收回战国大名的分权,瓦解公家、寺社……庄园制的统治,逐渐成为最高实际掌权者。丰臣秀吉继续推进并实现全国的政治、军事统一,日本社会进入近世封建制。

 

实际上,“幕藩体制”这一名称由古岛敏雄于1953年在其专著《日本幕藩体制》第一次提出,其体制特征为:“以幕府为核心、以各藩国为支柱的政治制度;以石高分封制和本百姓体制为原则的经济制度;以身份等级制为统治秩序和职业体系的社会制度;锁国制的对外政策。”

按照该理论,“幕藩体制”的形成,最早始于十六世纪末丰臣秀吉执政时期。1590年,丰臣秀吉最终统一日本。为了解除农民的武装,颁布《刀狩令》;为了分离兵农,实施“太阁检地”;为了稳固领主对农民的剥削,执行石高制……这种体制已十分接近“幕藩体制”了。直到1603年,德川家康任“征夷大将军”,于江户建立幕府,标志着“幕藩体制”的正式形成,其主要特征体现在:

在政治上,将军不仅是全国最大的封建领主,还是全国最高的封建统治者。

通过关原之战,德川家康征服了所有大名,于江户设立幕府,成为全国政权中心,幕府和将军掌握全国的最高政治、经济、军事权力;在各藩,大名又有实行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日本出现了“大一统”局面,不过和中国的大一统模式不一样了。日本的将军凭借占据全国四分之一领地的经济实力,成为诸大名中的翘楚,但是这种经济军事实力又不能彻底打趴各个大名,有点像我国古代的诸侯国一样,迫使德川家康不得不采取了这种适合日本社会发展的统一模式,即幕府集权与藩国分权相统一。

这个制度也有弊端,如果幕府的综合实力一旦衰落,根本不能有效管理各自独立的多个藩国,甚至有可能会被藩国的推翻。

而幕府的综合实力主要靠所占有的领土体现出来。如德川家拥有土地的最高所有权,是全国第一大地主。据永原庆二《日本经济史》记载:十七世纪末叶时,幕府直辖领地达680万石,占全国总石数的近四分之一,幕府将直辖领地的260万石左右作为采邑赏赐给部分直属将军的武士--旗本;除幕府直辖的领地和皇室占有3万石、公卿贵族7万石、寺社40万石外,其余土地则分别属于大名,大名的数量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一般维持在270个左右。大名之间的差异也很明显,最大的大名前田家高达102万石,最低的仅1万石。

据王金林《简明日本古代史》统计了江户中期的一些数据:50万石以上7人,20至50万石者巧人,10至20万石者32人,5至10万石者46人,5万石以下166人。外样大名很大,20万石以上的就有14人,谱代大名人数尽管不少,却基本较小,有三分之二均为5万石以下。

大名从将军那里得到土地后,也把一些土地赏赐给自己的近臣,形成了从将军到大名,到一般武士,犹如金字塔式的“幕藩体制”。

 

在经济上,强权高压实施石高制。

石高制,形成于日本战国时代的太阁检地,用此来确定水田、旱田及山林等土地面积、等级,以稻米作为衡量收益量标准,将各等级土地的标准稻米产量计算出来,然后通过生产力换算为稻米生产量的石高形成米年贡制。一句话,就是以稻米的生产量为基准进行核算。将军分封大名、大名分封家臣的计算标准,领主和武士收取赋税和领取俸禄都以实物米来计算,这是幕藩体制社会的基础。根本就是建立以将军为顶点的知行地(领地)体系,社会的各个群体依靠占有的年贡米的流动连在一起的。正如日本学者井上准之助所说的:“石高制对百姓来说成为贡租征收的基准,对大名而言是承担军役的基准,这两个特性将下至百姓上到大名都编入到了幕藩体制的社会统和中。”

石高制的执行,这样一来各大名、家臣团的土地不管面积大小、生产力如何,都可以用具体的石高数量来表示。如贺藩前田家拥有120.5万石的领地,萨摩岛津家拥有72.87万石的领地……即使最小的大名也有具体的石高数土地。

幕府政权通过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拥有最高的土地所有权。如德川幕府就是由德川氏一个大名,逐渐成为掌控全日本的官僚机构,拥有领导各藩的权限。到德川家光时,幕府机构开始定型,1644年家光命令全日本按统一标准绘藩图,修乡账,发给领知朱印状,将他们全部纳入以将军为最高权限的幕藩体制体系中。

在思想上,强化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即武士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最高道德就是“忠”,标准是随时做好为主君牺牲生命的准备。

早在镰仓、室町时代,主君为了取得家臣武士的忠诚,开始恩赏他们土地。到了德川幕府时期,政府实行“契约承包”,即将土地交给了农民。这样一来,家臣武士唯一的生活来源就是主君赏赐的俸禄—米,对主君的依赖更进一步,如果对主君不“忠”,生活都成问题。

随着“幕藩体制”的成熟,武士的“忠”更是发展到剖腹谢主的境地,毫无疑问这是一种病态的“忠”。据《日本思想史大系》载,武士的首要任务是:“事君尽忠,究义详事而置身于后,守其位不辱君命”;若不事君尽忠,便是“盗父母之惠,贪主君之禄,一生之间唯终于盗贼大命。”

在军事上,幕府掌控外交及军政大权。

幕府对外代表整个国家,以将军名义撰写国书,将军称“大君”、“国主”,执行外交权力,天皇与各藩无权过问,并独享外交情报。

在军事上,幕府拥有最高统帅权,战时可以下令征调各藩军队,一般动员的总兵力约80000人,号“旗本八万”。

但是,“幕藩体制”也有“缺陷---导致“闭关锁国”。因为幕府和各藩的经济基础是小农自然经济,幕府必须依靠强大的实力控制藩国的经济发展并保护“幕藩体制”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自然经济,防止其瓦解。这样一来,幕府还要执行另一个“职能”,即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但是,随着日本日益扩大海外贸易,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尽管可以增强幕府经济实力,但也使得各大名得到极大利益,他们逐渐对幕府的统治不满,这是幕府难以接受的。此外,海外贸易还带来了基督教等各宗教在日本生根发芽。因此,为了能长久地控制各藩,幕府开始闭关锁国。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1612年,幕府向直辖领地发布禁教令:驱逐教士、毁坏教堂、强迫改变信仰,并推及全日本。1623年英国关闭平户商馆,1624年禁止西班牙船入境,1628年滨田弥兵卫在台湾与荷兰总督斗争,1631年规定“奉书船”制度……1633--1639年的家光时代,幕府前后颁布五道“锁国令”,最终完全闭关锁国。

写了这么多,飘过的也给个苦力赞呗。

请教一下:日本幕府时期的【大老】、【老中】相当于中国古代什么地位或职位?

大老:江户幕府时代辅佐将军的最高官员。统辖幕府的所有事务。地位在老中之上,只在非常时期设立,只设一人。因为日本的官位有朝廷及幕府两...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