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姓 红氏家谱 红姓起源 红姓名人 红姓的来源 红姓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0浏览:1收藏

红姓 红氏家谱 红姓起源 红姓名人 红姓的来源 红姓简介,第1张

一、姓氏源流

红(Hó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芈姓,为熊氏所改,以祖字为氏。春秋时期,楚国君主姓熊,而楚国公族子孙中,有一位公子叫熊挚,字红,故又叫熊红,受封于鄂,称鄂王。熊红的后代,就以祖上名字为姓,形成一支红姓,世代相传。

2、出自以地名取姓形成的。汉代时候,有个地方称为“红”,就在现今江苏省肖县西南一带,住在那里的人有的以红为氏,称红姓。

3、出自刘姓,以地名为氏。西汉楚元王刘交之子叫刘富,就受封于红地,他原来就已封为侯爵,所以人们称他为红侯,或称红侯富。他的子孙理应世袭封地和爵位的,可是传到他曾孙时,因为曾孙没有生儿子,朝廷便收回了封地和封爵位的。而红侯富不止一个妻妾,他的支系儿孙还很多。这些后代,有的就取封地为姓,世代姓红。

得姓始祖:刘富。从《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三书上考证,红氏出自,是楚元王交子刘富的后裔,因刘富被封为红侯,他的支庶子孙以国为氏而得姓。春秋时代的楚国,是上古颛顼帝芈姓后裔所传。而颛顼帝是黄帝轩辕氏的嫡孙,红氏既然系出二三千年前的楚国公族,推算起来,则是黄帝子孙。故红氏族裔奉刘富为红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红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春秋时期,楚国的皇室子孙中,有公子挚,又叫熊红。他的后代中为了显示祖上的皇系身份,就取祖上的名字为姓氏,称为红氏。另一说,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封自己的同母弟刘交为楚元王,刘交之子刘富被封为休候,后来改封为红候,封于红(今安徽省萧县西的红亭)。他的子孙后来就以封地名为姓氏,称为红氏。汉代时候,有个地方名为“红”,在现今江苏省肖县西南附近,居住者多以红为姓。发祥于楚国的红氏家族,按照历史位置,在今山西省境内。望族居昌平郡(今北京市昌平县东)。

三、历史名人

红氏或许是长期人丁不旺,红姓中人一向不太知名,仅在明英宗正统年间出现过一位官拜郧西县丞的红尚朱。这位红尚朱,为山西省阳曲人,长期以来,红氏家族,也主要以今山西地区为繁衍中心。此外,红姓名人还有明末的农民起义军将领红军友、红娘子。

红 娘:元·王实甫在唐·元稹《莺莺传》的基础上,创作了元杂剧《西厢记》,剧中极力撮合张珙、莺莺成其好事的丫环红娘,因其活泼伶俐的性格和助人为乐的精神,受到世人的喜爱。后人因又称媒人为“红娘”。

红军友:明末农民起义初期首领之一。崇祯五年(1632年)转战陕甘边区,声势甚大。后遭谋害。

红娘子:明末农民起义军女将,江湖艺人出身,李岩在河南杞县散粮济贫时,她率众起义,攻破县城,与李岩成婚。后与李岩及其义军同投李自成。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昌平郡:西汉时置军都县及昌平县,属上谷郡。东汉属广阳郡。北魏入军都,属燕郡。东魏天平年间于军都县城置昌平县,为燕州及昌平郡治所,徙军都县治于县东北,北周废州郡与军都,旋复置昌平郡。隋初废郡,属幽州,大业初属涿郡。辽昌平属析津府,金属大兴府,元属大都路,明属顺天府。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省武涉西南),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

河南郡:汉置河南郡,现在河南省洛阳市。

2、堂号

红姓的主要堂号有:“河南堂”等。

====================================================================

红姓宗祠通用对联

〖红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姓启鄂王;

望出昌平。

——佚名撰红姓宗祠通用联

唐朝侠女;

汉代红侯。

——李文郑撰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潞州节度使薛嵩家的青衣(女婢)红线,喜读书,通经史,薛嵩让她掌管着文书,号为“内记室”。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想兼并潞州,红线衣入魏郡田家**金盒。薛嵩写封信装在金盒中,还给田承嗣,田承嗣派人表示感谢,也打消了兼并的念头。人称红线为侠女。下联典指红氏起源于西汉的来历。

侯门王子;

表政惠民。

——佚名撰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红氏的源流来历。下联典指明·红尚朱。

-----------------------------------------------------------------

〖红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丝竹共雅韵;

工农一家亲。

——佚名撰红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红姓之“红”字的析字联。

军恩深似海;

友情重如山。

——佚名撰红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红军友“军友”二字的嵌字联。

-----------------------------------------------------------------

〖红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青衣曾推侠女;

慧婢莫若红娘。

——佚名撰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侠女红线为潞州节度使薛嵩家青衣。下联典出唐·元稹著《会真记》叙术红娘为张生、莺莺牵线通情。

-----------------------------------------------------------------

〖红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唐代记室通经史;

明末义将有遗威。

——佚名撰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才女红线,潞州人。通经史,为潞州节宽使掌笺表,号曰“内记案”。下联典指明末农是起义军将领有红军友、红娘子。

-----------------------------------------------------------------

〖红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荆楚兆祯祥,氏族生色;

授时生夏政,炳丁向南。

——佚名撰红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颂赞红姓的源流和族望所居、迁徙繁衍(见清代熊峻运《增补姓氏谱笺释》)。

穆姓在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历史上名人辈出,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穆姓在宋朝人编的《百家姓》中排 98位,在当今人口统计中排第230位。

穆姓是我国起源较早的一个姓,穆姓家族的先人可上追至商朝末年的微子,微子启是商王帝乙的儿子,他十分关心国事,但不为纣王所接受,微子无奈离开了纣王。周武王起兵攻灭商朝之后,让微子官复原职。为延续殷商后裔,周王朝将微子封于宋(辖有今天河南省东部和山东、江苏和安徽交界的一些地方),以商丘为都城(今商丘市睢阳区),从此微子的后裔开始在宋繁衍。传至宋宣公,他没有将统治权传给自己的儿子与夷,而是传给了弟弟“和”,就是宋穆公,宋穆公去世后,群臣根据他的遗愿拥立了与夷(宋宣公之子)即宋殇公。宋穆公因此受到国人称赞,死后谥号为“穆”,宋穆公的支庶系子孙以此为荣,有的就以“穆”为姓,这是穆姓的最早起源。宋国是殷商贵族的后裔,因此穆姓起源于殷商王室之姓子姓。

穆姓自诞生后便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不断有各族各姓人加入进来。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的丘穆陵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改姓汉姓“穆”,成为穆姓家族中重要的一支;北齐人穆提婆原来姓骆,跟随母亲进宫后很受当时皇帝的宠幸,因为皇后姓穆,他就跟了皇后的姓,改姓穆。穆提婆曾任侍中、尚书左仆射,领军大将军,被封为城阳郡王; 中的许多经名的汉译都有“穆”字或“木”字,这些经名后来有许多改为穆姓;宋朝时赐一部分定居中国的犹太人穆姓;外国人来华后起中国名时以穆为姓,如波兰天文学家Nicolas Smogolenski(1611-1656)于1646年来到中国后取名穆尼阁,字如德(有学者认为他是他最早将哥白尼的日心地动说传入中国);满族入主中原以后,许多满洲旗人也将自己的姓简化为穆;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从公元6世纪初期开始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隋唐以后的史籍中将琐罗亚斯德教称为祆教,唐朝时,祆教教士称为“穆护”,此后,一些教士就以穆为姓。

穆姓的迁徙始于春秋时期。公元前609年,宋国发生内乱,一些穆姓家族被迫逃出宋国,四处流亡,穆姓自此开始向全国迁徙繁衍。后来在楚国、鲁国都有了穆姓家族的人口。例如,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有一个同窗好友姓穆,史称穆生,一直在楚国内任中大夫,深受刘交的器重,这说明秦末汉初时期,穆姓已从中原迁至华东地区。当然,也有不少穆生后裔在中原地区繁衍下来,民国时的《许昌县志》记载,汉朝穆生的后裔散居在许昌各乡。北魏时期穆姓家族又开始了一个迁徙高峰。北魏的穆姓得姓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由原来的丘穆陵氏改为穆姓,但北魏时期穆姓的迁徙却不能只从孝文帝改革时算起。因为丘穆陵氏在北魏是一个大姓,该族人一直跟随北魏皇族东征西讨,因此家族中身居高位的人数不胜数,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时,丘穆陵氏家族的人已在许多地方做官了,因此丘穆陵氏改为穆姓后,穆姓也随之遍及北魏所辖境内,如穆崇曾任过豫州(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南县)刺史,穆真任过镇南将军、洛州(治所洛阳县,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刺史、使持节、镇北将军、定州刺史,后来改封冯翊县(治所在临晋,今陕西省大荔县)开国侯,食邑五百户;北魏之后,有穆英提任相州刺史;穆尊季任东郡(治所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太守,穆尊季的儿子穆伽,在唐朝初年任殷州(治所在今河南省获嘉)刺史,穆伽的孙子,穆固礼曾任绰州刺史,其后人后来迁至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著名人物有穆宁父子五人, 之后穆宁的孙子穆栖梧,曾任泗州(治所在临淮,今江苏省盱眙县西北淮水西岸)刺史兼州丞。唐代以后,河内的这一支穆姓有的已迁移到外省。北宋时穆姓家族出现了穆修这样一位杰出人物,他不受北宋立国之后靡丽文风的影响,大力提倡古文,宋朝的文学大家如苏舜钦、欧阳修等都一致肯定了他开创宋朝古文运动的功劳,《宋史》中说穆修虽然因穷困潦倒而死,但当时士大夫谈到文章写的好的人时,一定会提到穆参军。宋朝之后,穆姓的迁徙范围更加广泛,直至遍布全国,走向世界。

穆姓自诞生至今,历代英才辈出,为中华民族和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最后提一下传说中的杨门女将穆桂英,根据史料记载应该是个虚构的人物,呵呵

历史名人

穆 修:宋朝人,大中祥符年间,赐进士出身。个性刚介,为了学术上的问题,常与朋友争论得面红耳赤。累官颖州文学参军。当时的学者都从事研究声律,只有他热心于古文,因他研究成绩卓著,很得当时得大文学家欧阳修赞赏。著有《穆参军文集》。

穆 宁:唐朝人,累官秘书监。他个性刚直,奉公守法。他中明经科后,调任盐山尉时,安禄山反,他联合各州县并力捍御。穆宁家教很严,让儿子从小熟读礼法,要求儿女一言一行不可失礼。他和韩休两人都以家教严格出名,所以有成语形容有家教得人家称“韩穆二门”。

穆 相:明代沂水令。正德年间进士。外书“六事”(指考察地方官吏政绩得六项内容:一曰田野辟,二曰启口增,三曰赋役平,四曰盗贼息,五曰军民和,六曰词讼简。)、内容“四知”(后汉杨震拒贿得典故:昌邑令王密夜晚怀十金贿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自勉,政绩著闻,升监察御史。抗言直谏,人称“真御史”。

穆提婆:陆令萱之子,本姓骆,因母为齐后主乳母而得宠于皇后穆昭仪,奏引入侍,并赐穆姓,拜官左丞相。

此外,穆姓的名人还有汉代有大夫穆生,北魏有尚书令穆亮、司农卿穆子容,唐代有御史中丞穆赞、诗人穆寂、诗画家穆修己,明代有理学家穆孔晖,清代有将军穆占。 根据《戴氏家乘》记载:宋穆公是宋戴公之弟弟。故穆姓与戴姓同源。

郡望堂号

1、郡望

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河南郡:汉高帝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2、堂号(缺)

====================================================================

穆姓宗祠通用联

〖穆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外书六事;

内署四千。

——佚名撰穆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代沂水令穆相,字伯寅,三元人。正德进士,授沂水令。外书“六事”、内书“四知”以自勉,政绩著闻,升监蔡御史。抗言直谏,人称“真御史”。联中“六事”,指考察地方官政绩的注项内容:一曰田野辟,二曰户口增,三曰赋役平,四曰盗贼息,五曰军民和,六曰词讼简,(见《金史百官志一》)。“四知”为后汉杨震拒贿的典故。《后汉杨震传》:“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五王世袭;

四子成名。

——佚名撰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北朝时北魏代人穆崇,道武帝拓跋珪流寓独孤部时,他曾往来送过给养,从此受到器重。北魏建立后,他又参与统一北方的战争,官至太尉,封宜都王。儿子穆观、孙子穆寿、曾孙穆平国、玄孙穆能,世袭宜都王。穆观字闼拔,明元帝时官至太尉;穆寿,太武帝时官至侍中、中书监。下联典指唐代河内人穆宁,安史之乱时,任河北采访使,肃宗时官至秘书监。曾撰写家令训子,为人称道,四个儿子穆赞、穆质、穆员、穆赏都成名。穆赞字相明,宪宗时官至宣歙观察使;穆质,宪宗时历官给事中、开州刺史;穆员,字与直,工文辞,曾任东都留守杜亚幕僚;穆赏,官监察御史。他们兄弟都有令名而平和纯朴,当时有人以美味比喻他们:穆赞如酪,穆质如酥,穆员如醍醐,穆赏如乳腐。

汝南世泽;

训子家声。

——佚名撰穆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穆宁,撰家令种训诸子。

远征六省;

勇冠一时。

——佚名撰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将领穆占(?-1683),满洲正黄旗人。顺治间,从都统卓洛等驻防云南、湖广等省讨吴三桂。三桂死,他从贝子彰泰规取云、贵、围昆明。三桂孙世璠自杀,云南始平。师还,授蒙古正黄旗都统、议政大臣。下联典指后魏尚书穆头,以侍御郎从太武征赫连昌,勇冠一时,拜司监。从太武田崞山,有虎突出,搏而获之。后从征白龙等,以功进爵建安公拜尚书。

文传琬琰;

家继球琅。

——佚名撰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穆修能文,继承柳开,力尊韩、柳。下联典指唐·穆宁。

-----------------------------------------------------------------

〖穆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求书逾万卷;

拒敌届七宿。

——佚名撰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后魏司农卿穆子容,少好学,无所不览,求于下书,所在写录,得万余卷。武定中官汲郡太守,终司农卿。下联典指宋代湖北提刑穆璌,为衡阳县尉时,元将兀良哈入寇,璌提兵相拒七昼夜,城赖以完。仕至湖北提刑。

国色朝酣酒;

天香夜染衣。

——佚名撰穆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唐代诗画家穆修己,于唐玄宗时,会内殿牡丹开。帝问修己曰:“今京邑盛传牡丹诗,谁为首出?”修己对曰:“中书舍人李正封诗曰:‘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可为首出。”帝嗟赏。

呈祥光舜化;

表庆感尧聪。

——穆寂撰穆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穆寂《冬至日禅风应候》诗句联。

-----------------------------------------------------------------

〖穆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守道具财机之哲;

秉礼有知人之明。

——佚名撰穆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汉代中大夫穆生的事典。

撰修家训扬伦礼;

著作古文挽颓风。

——佚名撰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盐山尉穆宁,尝撰家训诸子。先是韩休家训子侄至严,贞元间,言家法者称韩、穆二门。下联典指宋代颖州文学参军穆修。郓州人。字伯长。时学者从事声律,修独以古称。

(1)尧帝第九子刘源明(因封刘国此始姓刘)妣古氏、巫氏——(2)刘永和妣宁

氏——(3)刘纪安妣王氏、刘纪乐妣甘氏——(4)刘岁纪妣黎氏——(5)刘正成妣李氏、刘正定

妣王氏、刘正坤池氏——(6)刘长历妣瞿氏——(7)刘德科、刘德亮妣薛氏、刘德仁——(8)刘

仁宏妣孟氏、刘仁发——(9)刘廷光妣雍氏、刘廷绅、刘廷九、刘廷贵——(10)刘爵南妣尚氏—

—(11)刘行矩妣晏氏、刘行清——(12)刘复胜、刘复旺妣易氏、刘复松——(13)刘茂光、刘

茂清妣丁氏、向氏、刘茂文、刘茂华——(14)刘孔扬妣廖氏——(15)刘日永妣宏氏、刘日贵、

刘日胜——(16)刘德荣妣吕氏、刘德康——(17)刘聚义妣言氏——(18)刘宗妣熊氏、刘孚妣

江氏、刘汉妣汪氏、刘累妣赵氏、汪氏——(19)刘正益、刘洪益、刘永益、刘万益、刘大益、刘

宗益、刘顺益、刘昌益妣黄氏——(20)刘歆妣徐氏、刘锡朋妣古氏——(21)刘永妣林氏、刘

杭——(22)刘琳妣奉氏——(23)刘狱、刘麓妣罗氏——(24)刘洪州妣袁氏——(25)刘绅妣

熊氏——(26)刘茂高妣余氏——(27)刘道山妣贝氏——(28)刘叨明、刘叨亮妣曾氏、刘叨

清、刘叨朗——(29)刘先妣程氏——(30)刘臣、刘坤妣古氏——(31)刘案喜、刘案庆、刘案

临妣陈氏——(32)刘智河妣宦氏、刘智明——(33)刘绘妣以氏、刘缙、刘总——(34)刘元远

妣芋氏——(35)刘观榜妣文氏——(36)刘文祯妣谢氏、刘文祥——(37)刘篮妣甘氏、刘管、

刘符——(38)刘九琳妣张氏——(39)刘道总妣甘氏——(40)刘伯亿妣卞氏、刘叔亿妣景氏、

安氏——(41)刘笃庆妣秋氏——(42)刘陶阳、刘定阳、刘楚阳妣曹氏——(43)刘春、刘淋、

刘弼妣汤氏——(44)刘猛、刘勇妣黄氏、刘刚、刘强——(45)刘建平妣曾氏——(46)刘敬

堂、刘敬典妣张氏、刘敬培——(47)刘照然妣毛氏、董氏——(48)刘之雄、刘之旺妣古氏

——(49)刘茂妣佟氏——(50)刘平环妣古氏、刘平元——(51)刘良妣胡氏——(52)刘世

勋、刘世郎妣易氏、徐氏——(53)刘昌允妣钟氏、刘昌华——(54)刘万宗妣尤氏、刘万全——

(55)刘康妣万氏——(56)刘凤妣官氏——(57)刘致禄妣尹氏——(58)刘伯蛮妣钟氏、杨

氏——(59)刘维纲妣朱氏、刘维统——(60)刘宗仁妣金氏、刘宗义、刘宗礼、刘宗智、刘宗

信——(61)刘大化妣吴氏、刘大爵、刘大禄——(62)刘敏洪妣司马氏——(63)刘晋妣温氏、

刘珍——(64)刘湖、刘璜妣曾氏——(65)刘鸣坤、刘鸣申妣欧阳氏——(66)刘松妣朱氏、刘

柏、刘梢——(67)刘文先妣洪氏、丁氏——(68)刘伯仲妣姜氏、陈氏、刘伯茂——(69)刘盛

臣妣白氏——(70)刘茂清妣吉氏、刘茂祖、刘茂文——(71)刘桥妣殷氏、吉氏、刘年——

(72)刘丰(字然、号果齐。迁江南沛县、家财万贯、好善乐施)妣李氏、桂氏、刘沛——(73)

刘仁纪、刘仁号(字荣)妣赵氏、梁氏、——(74)刘瑞(字显名初)妣李氏——(75)刘伯妣邱

氏周氏、刘仲妣马氏、刘邦妣吕氏、戚氏、薄氏、张氏、赵氏 刘交(楚王)妣梁氏—

注:

1、古人多名,该谱同一人选用的个别名字可能与刘邦各支族谱记载有异,特说明;

2、古一夫多妻,各支族谱选取的夫人多以该祖原配和生母为主,故所标妣(夫人)可能有所不同;

3、不排除历代后人因代代传抄而产生的错误;

4、因为家谱皆秘而不宣,谱中很多史料不便公示

5、以上仅供对家谱研究有兴趣者参考,请勿复制转载到处发布,以免因其族人不满引起纠纷。

专家后面相信这个村民的话,因为这个村民拿出来的家谱被证实确实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家谱,而且村民说的话都有理有据,所以专家肯定了这个村民的话。

这位村民说自己是闯王李自成的后代,其实刚开始他说自己是君王后代的时候,很多人都表示很震惊,因为据民间资料记载,李自成并没有留下后代。直到这位村民拿出来他的家谱,才让所有人静下心来思考这件事情。

专家专门去鉴定这个家谱的真假,具体时间虽然不能确定,但是大概的时间确实是吻合史实的。其实说起李自成还是比较可惜的,这个人确实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也有着将军该有的熊子野心,做事不拖泥带水,所以他能够从一个普通的农民做到闯王的位置上。

但是让人惋惜的是,虽然他灭了明朝,但是后来却没有留住民心,不顾百姓的生活,开始沉迷享乐,自轻自贱,所以最后他也没有能够成功。

大家都以为李自成失败以后就去世了,但是根据这个农民的说法,当年李自成在离开北京以后,他成功躲过很多人的追杀,每一次他都是那么幸运。所以李自成和自己的哥哥生活在一起,为了避免落人口实,哥哥还把自己的孩子过继给李自成,从此李自成也算有了自己的后代。

在证据和种种说法面前,专家自然会选择相信。毕竟民间很多传言还是没有真凭实据。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三县。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鄄县)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长垣四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西晋时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朝时期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穆姓在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历史上名人辈出,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穆姓在宋朝人编的《百家姓》中排 98位,在当今人口统计中排第230位。穆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

穆(mù)姓源出有:

1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宣王的弟弟子和,属于以谥号为氏。2源于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穆氏,是非常古老的藏民族姓氏、亦或氏族部落名称之一,世代相传至今。3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拓拔部丘穆陵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4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5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6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7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鄂温克族穆鲁氏,世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广大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uru Hala,汉义“梁”。清朝中叶以后,鄂温克族、满族穆鲁氏多冠汉姓为穆氏。

得姓始祖 宋穆公(子和)、穆生、穆古必立、呢牙咱木、郭佳·穆彰阿。 迁徙分布 穆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零六位,人口约五十五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4%左右。 穆姓的迁徙始于春秋时期。公元前609年,宋国发生内乱,一些穆姓家族被迫逃出宋国,四处流亡,穆姓自此开始向全国迁徙繁衍。后来在楚国、鲁国都有了穆姓家族的人口。例如,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有一个同窗好友姓穆,史称穆生,一直在楚国内任中大夫,深受刘交的器重,这说明秦末汉初时期,穆姓已从中原迁至华东地区。当然,也有不少穆生后裔在中原地区繁衍下来,民国时的《许昌县志》记载,汉朝穆生的后裔散居在许昌各乡。北魏时期穆姓家族又开始了一个迁徙高峰。北魏的穆姓得姓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由原来的丘穆陵氏改为穆姓,但北魏时期穆姓的迁徙却不能只从孝文帝改革时算起。因为丘穆陵氏在北魏是一个大姓,该族人一直跟随北魏皇族东征西讨,因此家族中身居高位的人数不胜数,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时,丘穆陵氏家族的人已在许多地方做官了,因此丘穆陵氏改为穆姓后,穆姓也随之遍及北魏所辖境内。唐朝的肃宗时期,“杨、穆、许、李”被目为四个大的世家,其中穆家的光辉,是由当时的`侍御史穆宁所创,而由他的四个儿子发扬光大。宋朝之后,穆姓的迁徙范围更加广泛。 当今中国穆氏族人广泛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湖南、广东、云南、四川等地。

堂号 河南堂:以望立堂。 河内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红姓 红氏家谱 红姓起源 红姓名人 红姓的来源 红姓简介

一、姓氏源流 红(Hó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芈姓,为熊氏所改,以祖字为氏。春秋时期,楚国君主姓熊,而楚国公族子孙中,有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