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晓彤是谁的后人,关晓彤是不是鳌拜的后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0浏览:2收藏

关晓彤是谁的后人,关晓彤是不是鳌拜的后人,第1张

鳌拜是清朝时期重要的人物,因为权力太大,后来被康熙拿下。满清灭亡后,鳌拜的后人都改姓关了,这是为什么呢?

(鳌拜)

鳌拜的本姓是瓜尔佳氏。

满族的姓氏非常有意思,大多是根据部落名称起的,瓜尔佳也是一样。根据资料记载,瓜尔佳氏部落祖居东北萨尔浒地区,也就是今日辽宁抚顺。

那么,瓜尔佳氏是啥意思呢?起初,满语“瓜尔佳”被汉译为“围绕菜园子的水沟”之意,又译为“捣乱”之意。瓜尔佳氏族人不喜欢这种汉译之意,后来这种译意被逐渐从满族的各种文献中删掉了 。

(溥仪的生母)

在瓜尔佳氏部族中,名人特别多。

16世纪, 瓜尔佳氏部落归附努尔哈赤, 成为努尔哈赤创建后金基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正是在这个家族的帮助下,努尔哈赤取得了“萨尔浒之战”的胜利。

在瓜尔佳氏部落中,名人辈出。比如,满清开国五大臣之一的费英东,就是瓜尔佳氏。他的侄子鳌拜,也曾经为满清的建立,立下了汗马之功。后来,权力越来越大,威胁到了皇位,被康熙杀掉。

因为名人较多,部落人群也很多,所以瓜尔佳氏被称作“满族第一氏族”,被排在清朝史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首位。

那么,瓜尔佳氏为啥后来改姓关了呢?

(关晓彤)

瓜尔佳改姓关,实际上分成两个时间段。第一个时间段是,满清高度汉化的时候,满语“瓜尔佳”被汉译为“围绕菜园子的水沟”之意,又译为“捣乱”之意。当时,很多瓜尔佳氏就想改姓,因为他们非常崇敬三国时期的关羽二爷,所以就改姓为关了。

康熙对鳌拜的后人还算是相当宽容的。

其实,严格地来说,如果没有鳌拜,康熙能不能当上皇帝都很难说。 

鳌拜,瓜尔佳氏,镶黄旗人,他的父亲名叫卫齐,叔叔是努尔哈赤手下的重臣费英东,开国五功臣之一。

鳌拜年轻时候就随军征战沙场,立下过很多的功绩。

天聪八年,鳌拜被授予牛录章京的世职,管理三五百民众。任甲喇额真,皇太极亲军中的一个小头目。

崇德二年的时候,鳌拜随军征伐皮岛,他和另一个甲喇额真准塔两人为前锋,渡海作战,鳌拜有勇有谋,奋勇战斗,攻克了皮岛。 战斗勇敢,皇太极赐予鳌拜“巴图鲁”的称号。晋升为了梅勒章京。相当于明朝的“游击”。

鳌拜参加过松锦大战,表现十分勇猛,五战五胜,立下汗马功劳。被晋升为巴牙喇纛章京,这相当于明朝的“总兵”一职。

鳌拜屡次随军出征,颇有战功。

皇太极暴病而亡,死前没有指定继承人。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与多尔衮相争。

为了防止多尔衮觊觎帝位的野心,鳌拜跟着索尼率兵包围了崇政殿,带剑闯宫,声称必须拥立皇太极的骨血继位,否则决不奉从,要以武力相见。

各方势力达成了妥协,皇太极不满六岁的幼子顺治登上皇位,这才有后来的康熙能够继承帝位。

所以说,康熙能够成为皇帝,那也有当年鳌拜以死相拼,拥立顺治的功劳。 

顺治登位,索尼、谭泰、图赖和敖拜等六人共同盟誓,永远忠诚扶保幼帝顺治。

顺治幼年即位,孤儿寡母,大权旁落,被摄政王多尔衮独揽朝政。多尔衮开始对皇太极的遗留势力进行抑制和打压,而鳌拜由于当初坏了多尔衮的好事,更成了多尔衮的眼中钉,屡屡受到图害,好几次差点丢了性命。

鳌拜跟随从阿济格征战湖广,击败了李自成的起义军。又进入四川,打败了张献忠的部队。

但多尔衮终于抓住机会,捉住了鳌拜的小辫子。 顺治五年时,鳌拜因罪被罚,按律当斩,交了罚金赎了性命。

顺治七年,又因罪被降爵。

做为皇太极系的人,在多尔衮执政期间,鳌拜遭受到了很多不公正的对待。直到多尔衮死后,顺治亲政,清算了多尔衮的过徬,鳌拜才又重新受到提拔重用。 

顺治很年轻就染上了天花,一病不起,临终前,指定索尼、鳌拜、遏必隆和苏克萨哈四人为托孤大臣,顾命辅政。

以此为节点,在此之前的史料都记载的是鳌拜的种功劳,而在此之后,史书上主要就记载的是鳌拜的罪恶了。什么原因大家也心知肚明。

索尼老迈,遏必隆性情懦弱,唯鳌拜马首是瞻。鳌拜在一段时间内就独揽大权,专断行事,对反对他的势力和人员给予了严厉打击。

鳌拜主要干的坏事: 

一、打击反对势力

二、违旨圈占土地 

三、擅权结党营私

康熙八年时,鳌拜出事了,康熙人小鬼大,突然发动,把鳌拜抓了起来,迅速问了他的罪。

康熙和宗室、大臣们给鳌拜定了三十条罪状,咱们把其中真正实质性的东西强调出来:

擅权、私定政事、结党,这三项是真正为帝王所不容的。

结党是实质,其它的罪名看起来挺大,其实不算什么。

这些都比较模棱两可。可以算好事,也可以算罪过。

主要看怎么理解了。

这几条对皇权有威胁的主要是拦截奏章比较严重。

说白了,鳌拜忠于清朝,也忠于皇帝,并没有谋叛之心,但他确实是侵占了皇权。

鳌拜被抓住以后,康熙并没有处死他,而是将鳌拜和他的儿子纳穆福囚禁起来了。

鳌拜死后不久,康熙就将鳌拜的儿子纳穆福释放了,本来人家也没啥罪。

康熙五十二年,康熙也老了,事情也过去很久了,康熙又给鳌拜追封,还让鳌拜的从孙苏赫承袭了“一等阿思哈尼哈番”的爵位。

康熙死后,雍正继位,几乎就是给鳌拜彻底平反了。追封了鳌拜原有的一等公的爵位,世袭,还给鳌拜加了个“超武”的封号,这可是很牛掰的。鳌拜后人的地位一下子就提高了。

也就是说,鳌拜死后,他的子孙其实并未受到株连,还一直承袭着爵位。

雍正死后,乾隆继位,事情又有了复,乾隆又重新评价了鳌拜的功过和历史地位,降了鳌拜的爵位,还给鳌拜的政敌的后代们给予了很多优待。在这一点上,乾隆与雍正很不不同,乾隆很崇拜他爷爷康熙,很多政治举措都接近于康熙的立场。

鳌拜家族的爵位承袭表: 

在鳌拜的这些后代中,也依然忠于大清。鳌拜的孙子达福就为国尽忠了。

雍正年间,达福袭职,管佐领。累擢正蓝旗满洲副都统。

雍正九年,达福随傅尔丹出征,结果战死沙场,壮烈牺牲了。

总结:康熙还算是很宽容的,收回皇权以后,他并没有杀掉鳌拜(鳌拜是死于囚禁之所),也没有诛连鳌拜的妻子儿女。

家谱的主要内容:姓氏源流和世系表。

一、姓氏源流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一些史学专家认为,历史上的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导致了家谱的断裂残缺,很多族谱都由后人凭想象臆造。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性和确实性。重视传统的中华民族,有不少家族在重修宗谱,由于南北各地的语言、风俗、长相等均不同,世系联系在一起,其纸谱真实性值得推敲。

二、世系表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1)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

(2)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3)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4)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扩展资料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能够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相传它是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如今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家谱 (人文资料)

历史上真正的鳌拜并没有什么作为,说是碌碌无为也不为过。如果以忠奸论,他应该是忠臣。现在,人们一提起鳌拜,就感觉他是一个曹操式的猛人,气场强大。之所以有这样的错觉,原因有二:一,鳌拜垮台时官大权大;二,受清人为衬托康熙“伟大”而夸大鳌拜能力那一类书籍的影响。

我们先来说第一个问题:鳌拜既然是个碌碌无为的庸人,为什么会身居高位呢?

两点:出身、运气。鳌拜出身好,满洲镶黄旗,叔父费英东是追随努尔哈赤起兵的元勋,二哥卓布泰也是清初功勋卓著的战将。因为这个,鳌拜的起点就别人高了许多。

鳌拜的运气更好,他在天聪初年就开始跟随皇太极东征西讨,攻察哈尔部、征朝鲜、攻皮岛、参与松锦会战……无役不与。当然,这些所有的战斗,你去查史书,都查不到鳌拜的身影。究其原因,在这些战斗中,鳌拜只是一个无名的小兵小将,没有什么可记录的,乏善可陈。

后人能知道他参与过这些战斗,不过是他的个人传记里记载着这些简单的履历。实际上,鳌拜也是凭借着这些可贵的参与精神、这些简单的履历,一步步爬上来的。

想想看,作为一个普通的小兵小将,参与了皇太极指挥的所有战役,毫发无伤地活了下来,不是运气超好又是什么?鳌拜生命中,运气最好的,是皇太极死后,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与皇太极之弟多尔衮争立时,站队站对了位置。

鳌拜时为 “天子自将之师”镶黄旗的护军统领,他也不懂什么大道理,只认定皇太极是自己的主人,坚持“非先帝之子不立”的信条,先拥戴豪格,后拥戴福临。福临后来继位了,即顺治帝。

虽然鳌拜在多尔衮摄政的时候吃了些苦头,但在顺治当政时便收到了丰厚的回报。那些曾和鳌拜一起盟誓的黄旗大臣,他们经受不起多尔衮的残酷打击,死的死、伤的伤,不死不伤的,也转移了阵营,投靠了多尔衮。鳌拜运气好,挺过了多尔衮的非难和打击,当多尔衮死,他就被顺治视为了心腹重臣。

顺治是个短命皇帝,二十四岁就崩了。顺治临死前,吸取了多尔衮专权的不良教训,不再选宗室亲王担当自己儿子玄烨 (即康熙),的辅政大任,而是选择了四名异姓大臣,其中就有心腹重臣鳌拜。

另外的三名辅政大臣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索尼位居四辅臣之首,却老弱多病,半死不活,自身难保,最终活成了个摆设。位居其次的苏克萨哈原是多尔衮手下的一条狗,在多尔衮死后,反戈一击,积极揭发多尔衮罪恶,得到了顺治的喜欢。

这样的小人,也只是顺治喜欢罢了,大家是很鄙视的。顺治死了,大家对他也没什么好眼色了,他也只好夹着尾巴做人了。位列第三的遏必隆,为人颟顸,浑浑噩噩,又属镶黄旗,凡事只听鳌拜主张。这么一来,位居四辅臣之末的鳌拜,肩上的担子就重了。

康熙八岁继位,黄毛小儿,乳臭未干,朝中大小事务,全是鳌拜一肩挑。细考各种史料,其实是找不到鳌拜的异图异迹的。康熙长大成人后,神经过敏,早早先入为主地把鳌拜当成了王莽、曹操一类觊觎帝位的权臣,就一门心思要除掉鳌拜。

他深思熟虑、精心布局,把鳌拜骗入宫中,轻而易举地把鳌拜擒获。那些吹捧康熙英明神武的书,都把康熙擒鳌拜的过程都写得惊心动魄、险象环生。以金庸武侠小说《鹿鼎记》为例,不但把这一情节写得精彩纷呈,还虚构出鳌拜是“满洲第一勇士”的英雄猛汉形象,似有吞吐天地之志、翻江弄海之能。

但是,稍微动动脑,就会知道,即使鳌拜真是“满洲第一勇士”,那他被擒时,已经年近古稀,体弱气衰,哪堪十几条壮汉之一击?顺带补充一句,某位曾在《百家讲坛》很火的专家,为了夸康熙的伟大,狠命夸鳌拜强大,但鳌拜强大在哪儿,他又说不上来,着急焦躁之下,就信口胡扯,说李自成是被鳌拜带兵迫死的,还说张献忠被鳌拜亲手斩杀的。这都是根本没有的事儿!

再说回康熙这边。康熙擒捉了鳌拜,如释重负,得意洋洋地宣布了鳌拜30条罪状,拟处以革职、立斩。但是,鳌拜实无篡弑之迹,康熙又不得不免其死罪,处以禁锢终生之刑。

鳌拜年事已高,就算康熙不禁锢他,估计也活不了多久,下狱后,很快就挂了。康熙晚年,越来越觉到是自己少年任性、不懂事,莫名其妙地弄死了鳌拜,心生愧疚,于康熙五十八年追赐鳌拜为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以其从孙苏赫袭。所以,鳌拜其实是死于康熙任性胡闹之下的一个忠臣。

在必死的前提下,鳌拜得到的已经是最能保留颜面的死法了。这也算是长期传统了吧,前有舒尔哈齐、褚英、阿敏等人,后有胤禩、胤禟步入后尘,表面上都是郁郁而终自然死亡,其实这是一种相互留脸的方式,大概率都是被毒死的,溥仪和溥杰都曾经无意中看过胤禛毒杀胤禩、胤禟的密旨。

虽然也有长辈余荫的关系,但可以说鳌拜的的军功和爵位都是自己用鲜血和生命争取来的,高光时刻无非自告奋勇突击皮岛和松锦大战中的五战连胜。

至少相对来说,初时的鳌拜在军中并不受重视,一是从征皮岛,二是并没有人安排给他建功立业的机会,占领全岛的关键是西北角的突击,为了让阿济格能用上自己,鳌拜甚至下了军令状。

姥姥不亲舅舅不爱,远的不提,就以阿济格和多铎为例,入关后基本上是跟在汉将后面拾便宜柴禾,那军功多得不要不要的,反观鳌拜,甘当突击小能手还得靠求,用命担保才有机会。

高风险往往伴随着高回报,得知皮岛落袋的皇太极欣喜异常,鳌拜的战果无异于拔出了心口的一根刺,总有朋友说皮岛不重要,毛文龙不重要,怎么会呢,虽不致命,但讨厌至极,皇太极无法做到辽东全境每一寸土地都无差驻军,镇江大捷佟养真不就死了么,那是康熙帝的太姥爷。

鳌拜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春,在八旗军中崭露头角,以巴图鲁的荣誉称号成功打造了个人IP。

流尽大明最后一滴血的松锦大战,与明军骑兵展开遭遇战,骑兵一举获胜,追击中下马战步军再次告捷,随后五战全胜全无败绩→梅勒章京→护军统领。

皇太极身亡,由于死得太过突然,没有能够定下继承人,于是出现了勤政殿之争,豪格自以为皇位非我莫属,中途离场静等三请,其实索尼早和多尔衮交过底,只要是皇太极的儿子就行,私下的小算计就是镶黄、正黄不会易旗,这是无法放弃的基本盘。

鳌拜相对诸大贝勒虽然位卑言轻,但却不惜带兵张弓开弩,合围崇政殿,并拔剑威胁多尔衮,面对极权和分裂,多尔衮压制住了冲动的多铎,最终在无奈中放弃对抗选择与济尔哈朗一起摄政,“辅佐”福临。

深知自身无望于皇权的代善和济尔哈朗自然没有意见,本来就是墙头草,只要别抄家伙,别分家,怎么着都行,这是底限。

把他们的对话逐字逐句的看清以后,您会明白,如果你问他们多尔衮上位可不可以呢,那回答肯定是太可以了,如果你问他们小福临登基是否合适呢?他们肯定说太英明了。

反正两黄和多尔衮他们是谁也不得罪,类似鳌拜和多铎动不动就喊打喊杀的脾气,他们才没兴趣冒险玩命,谁登基自己也还这样。

可以说鳌拜在福临登基这件事上,居功至伟,当然这里面更多的是两旗的私利原因,但如果只靠豪格来扛的话,铁定扛不住多尔衮哥仨。

其实即便没有私利在,索尼和鳌拜也不能坐视,他们是被两黄旗推出来的,而且接受了他人死前重托,自愿殉葬皇太极的老兄弟们死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皇太极的权柄,他们担心落于外人之手,死前百般嘱托,相对于他们的忠心程度,鳌拜是拍马也赶不上的,如果这事办不好,以后就找个旮旯隐居得了,没法混了。

入关后的鳌拜受到了多尔衮不遗余力的打击,随征李自成后,护着老战友索尼倒霉也就算了,护着多尔衮的亲哥阿济格也要倒霉,罚银一百无所谓,但军功作罢不赏。

李自成被乡勇敲死以后,鳌拜又跟随豪格征讨张献忠,挥师凯旋之后,多尔衮搞清算,把早已知晓的“老账”---兵围崇政殿、立誓拥立肃亲王等事,通过安排众人弹劾的方式再次抖落出来,别说功劳了,就是职位也差点丢掉。

为什么革职之后又复职呢?一个条件,跪下解除当初所发的拥立豪格的誓言。至于索尼,骨头太硬,直接被发配了,如果多尔衮不死,一辈子都甭打算回来。

后来的鳌拜,一直被打得抬不起头来,直至多尔衮身死。

顺治亲政,鳌拜被打击的不死不活的样子都看在眼中,一时被视为重臣,二人成了君仁臣直的典范,可惜顺治短命,在其身死后,鳌拜华丽转型为君侧之恶。

四大辅臣鳌拜垫底,可是从权利上来说,他却是魁首。

索尼多年以后脑袋已经被多尔衮打磨圆滑了很多,再加上岁数大,还有“病”,所以懒得管事得罪人;

苏克萨哈就是个倒霉蛋,里外不是人。虽然都和多尔衮有仇,但其他三大辅臣都看不起这个二五仔,而作为皇帝控制正白旗代言人,在旗内他也不受待见,一是反水,而是缺乏凝聚力;

遏必隆从来都是唯唯诺诺,鳌拜说啥就是啥,不争竞。

鳌拜擅权,欺君害民,打击异己这些众所周知,直到鳌拜将苏克萨哈连根拔起,康熙帝明白了,这人不除掉自己也无异一个废人,所以智擒鳌拜,并对其嫡系势力进行了大规模“清理”。

抄家难免,鳌拜一党的关键人物至少革职为民,子孙后代虽然没有论罪,但基本都被降旗镶白(留份养命钱),“发配”到全国各地,大部分都回到了辽东地区,偶尔有几个亲戚被发现还在做官的,那时候康熙帝气也已经已经消了,都没动。

康熙帝晚年,感念鳌拜军功,追赐一等梅勒章京,也就是鳌拜发迹之初的旧职。

雍正年间,复封一等公,世袭罔替,瓜尔佳氏鳌拜一支的春天来了。

乾隆年间,禁止袭承爵位,降一等男。

鳌拜子孙······得嘞,皇帝您也别改了,我们改。

就在乾隆执政末期,瓜尔佳氏的鳌拜后裔都纷纷改了姓,并重立家谱,想通过这种手段彻底与鳌拜撇清关系,天知道下个皇帝啥脾气,万一赶上个性子爆的······安全第一。

最后族人大多把姓氏改为---关、官、葛、金。到现在,一部分分支都还找得到,鳌拜刚获罪的时候,族人们也都没受过大苦,毕竟有朝廷一份不菲的保底工资在,但享福也算不上。

别管以前如何,反正现在族群开枝散叶人丁兴旺,生活幸福。

关晓彤是谁的后人,关晓彤是不是鳌拜的后人

鳌拜是清朝时期重要的人物,因为权力太大,后来被康熙拿下。满清灭亡后,鳌拜的后人都改姓关了,这是为什么呢? (鳌拜) 鳌拜的本姓是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