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吕氏家族统治时期是怎样的?吕后为人如何?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0浏览:1收藏

汉代吕氏家族统治时期是怎样的?吕后为人如何?,第1张

你所谓的吕氏统治时期应该是指汉高祖死后到“周勃安刘”期间,由吕后及其亲属掌握军权的区间。当时,对于基础民众来说没有收到太大的影响。汉朝初期的民力恢复与社会发展并没有收到影响。包括国家政策以及税赋等施政方针没有太大的改动。是一个典型的“只乱宫廷,不乱社会”的事件。

吕后是高祖尚未发迹时期便嫁与他的,跟随高祖颠沛流离,甚至被刘邦抛弃而数次成为项羽的俘虏。在打天下时期吕后没有过多的表现。而她的隐忍以及残忍的性格与政治手段在汉朝建国初期渐渐表现出来。例如韩信之死,完全出乎刘邦的意料之外。在刘邦死后,吕后操纵儿子汉惠帝为傀儡,在对于戚夫人的事件上表现出超乎常人的嫉妒与残忍。总而言之,她是一个心黑手狠,成熟而远虑的女人。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还定三秦之后,也就是汉二年,刘邦出关争天下的路线是从“临晋”(今陕西大荔县)渡河,也就是西入山西,走的是黄河北岸路线,然后至河内,再在平阴津到洛阳,然后就跳到了彭城,在彭城战败。

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到,汉军的进攻路线,自洛阳过荥阳,过陈留沿睢水至彭城,这一路上,过了陈留郡,就是砀郡,而吕泽在《史记》“功臣表”中的记载是“将兵先入砀”,也就是说,吕泽是汉军的大前锋。

从这张细图,我们可以看到,沛县和丰邑,就在彭城的正北方向,也就是说,刘邦入彭城之后,吕释之就在彭城的北边“奉卫”家长,而吕泽,则在砀郡驻扎,而项羽破汉军的位置,则在泗水郡相县之南不远的睢水岸边。

再来看《史记·高祖本纪》对“彭城之战”的记录:

与汉大战彭城灵壁东睢水上,大破汉军,多杀士卒,睢水为之不流。乃取汉王父母妻子於沛,置之军中以为质。

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汉王乃西过梁地,至虞。

刘邦大败后,项羽等于是双方向追击,一部沿着泗水北上,至沛县,击败了吕释之部,另一部,则沿着陆路西进,追击刘邦本部,而刘邦本人逃奔的方向,也正是下邑,即彭城的西方。

在进入吕泽军中后,刘邦收兵退虞县。

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刘邦最知名的故事之一,即逃命丢儿女,见《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汉王败,不利,驰去。见孝惠、鲁元,载之。汉王急,马罢,虏在後,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馀,卒得脱,而致孝惠、鲁元於丰。

这里最有价值的信息是,刘邦逃跑途中见到了惠帝和鲁元公主,最终脱困后,将子女放在了丰邑。

也就是说,与沛县近在咫尺的“丰邑”没有丢失,则自丰邑到下邑、虞县,全部在吕家军的控制之下。

在收兵之后,刘邦退归荥阳,重整旗鼓,见《史记·高祖本纪》:

败后乃独得孝惠,六月,立为太子,大赦罪人。令太子守栎阳,诸侯子在关中者皆集栎阳为卫。引水灌废丘,废丘降,章邯自杀。更名废丘为槐里。於是令祠官祀天地四方上帝山川,以时祀之。兴关内卒乘塞。

汉王稍收士卒,与诸将及关中卒益出,是以兵大振荥阳,破楚京、索间。

另有《汉书·萧何曹参传》记载:

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计户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剸属任何关中事。

汉三年,与项羽相距京、索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何曰:“今王暴衣露盖,数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

这实际上是对同两件事儿的两个视角表述,即刘邦战败后,只得找到了太子刘盈,立为太子,并命他回关中镇守,将所有在关中的“诸侯子”,也就是随刘邦入关的诸侯旁系子弟,政治上最可靠的团队,在都城栎阳守卫,形成关中政治中心,更重要的是,哪怕刘邦败死,汉国社稷已立,仍可继续。

后引水灌废丘,继承秦地法统的章邯自杀,汉室终于占有关中建立完整统治,兴发关中百姓为更卒,守卫关中四塞,这也是建立了统治之旁证,在这之前,“更戍之徭”对于汉国而言,还未能有效贯彻,而具体操持这一切的,就是萧何,而非太子,即太子“不监国”。

要知道,在彭城败后,刘邦略地的成果,西魏王豹的山西省南部地区丢失,河内郡、河南郡(即秦三川郡,成皋、荥阳在内)仍在,以韩王信为韩王,颍川郡仍在,吕氏控制的砀郡大部、泗川郡小部仍在。

但是,与“本纪”中显示的乐观状态不同,在砀郡北部的陈留,东郡西部的燕县,王武、程处举兵反叛掠地,曹参、樊哙、灌婴、靳歙等人四面扑杀,胜利不断,却收效甚微,战线逐步向西推移,“京、索”其实已经是汉河南郡(故秦三川郡)境内,荥阳重镇的南方,可见,汉军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是持续退却的过程。

很快,砀郡、东郡为代表的“梁地”即全面丢失,直到荥阳附近才稳定住战线,自然吕泽、吕释之所统的区域也全数放弃了,这一败退的过程可以说是兵败如山倒的瓦解,如果没有吕泽的稳定和营救,刘邦回归洛阳都将成为奢望,而汉王国的继承人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汉国干脆就一代而亡了……

所以,尽管吕泽、吕公、吕释之并没有什么“沙场决胜”的功绩,却在刘邦亲自统兵征战的过程中放心地将“后背”、“根据地”托付之,比如入关后的南阳,比如封王后的丰、沛,再比如大军入彭城后的砀郡,当楚汉大军在荥阳、成皋一线反复拉锯时,吕泽又亲自镇守城池,恰恰说明他的价值在“镇”,不在“战”。

要知道,刘邦连“始高祖微时,有急,给高祖一马”的人都要“封侯”,看着不顺眼的功大也迟迟不封,属于典型的“恩仇必报”的性格,吕泽的协助,绝对是扶危定难、力挽狂澜,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汉帝国,自然配得上“佐高祖定天下”这六个字的评语。

因为周勃跟随刘邦南征北战多年,他深知周勃的能力和为人,所以他可以肯定只要有周勃在,大汉乱不了。

汉高祖刘邦夺取天下以后,因为他疑心太重,先后杀掉多位异姓王,淮南王英布看到这种局面,心想迟早有一天刘邦也得杀他,所以干脆起兵谋反。刘邦一听到这个消息气不打一处来,你说说你英布,你来投降,我刘邦重用你,你有军功,我给你加官进爵,你这回造反是几个意思,刘邦决定御驾亲征,战后虽然英布被诛,但是刘邦身上也中了一箭。

刘邦如果年轻个十几岁,中一箭拔出来可能还没事儿,但是现在他年纪有点大,再有几个时辰,估计就要驾鹤西去。他媳妇吕雉就问他,老公你百年之后,这大汉朝有谁可以被重用,刘邦就告诉吕雉,你可以用曹参,曹参要是没了你可以用王陵,但是你要记住能让大汉江山不出乱子的人,这个人肯定是周勃。

从这里可以看出,刘邦是非常信任周勃的,毕竟周勃跟随刘邦南征北战那么多年,他的军事能力,还有他的人品,刘邦都看在眼里。这就好比刘邦是个董事长,周勃是他的员工,领导对员工的能力,了解的底儿透,所以他才会说周勃是能让刘氏江山,稳固如初之人。

后来,吕雉把持朝政,待吕雉死后,周勃与陈平合伙把皇权从吕氏家族手中夺回,把大汉江山所有权力,全部交还给刘邦的后代。

刘邦在世时,吕氏集团的力量实际上也不弱;

刘邦去世后,吕氏集团也并没有能只手遮天。

一、吕氏集团

提到吕氏集团,我们一般都会想到汉高祖刘邦的原配夫人高后吕雉。不过,既然叫集团了,那自然就不能只有她一个人了。

吕雉的父亲吕公是将她和刘邦拉拢到一起的关键人物,在汉初时已经过世了,他的两个儿子,也就是吕雉的两个哥哥吕泽、吕释之都是撑起吕氏集团的关键人物,尤其是受封为周吕侯的吕泽,更是在汉营中拉拢了一大堆重要人物。

在汉初受封的侯爵之中,就有丁复(排名十七)、虫达(排名18)、郭亭(排名27)、郭蒙(排名41)等人是周吕侯的手下。此外,由于长期与丰沛集团并肩作战,吕泽与刘邦身边的亲密战友们也都结下了深厚的战略友谊,刘邦彭城大战惨败后,一路逃奔的方向也正是吕泽所驻扎的下邑。尽管历史并没有记载当时吕泽、吕释之在汉初的官职,但从种种迹象都能看出,吕氏集团在汉初已经形成了不少的势力,这也是后来吕氏能够战胜戚氏资本。

此外,吕雉的妹妹吕媭嫁给了樊哙,刘与吕、吕与丰沛集团关系自然就更加紧密了。樊哙作为在芒砀山时期就跟随刘邦的挚友,几次救刘邦于水火,后来更是得刘邦重用,成为在外带兵的重要将领。

再说回吕雉。

刘邦公元前202年称帝、195年驾崩,虽然只有短短七年的时间,但这期间,刘邦还是打了好几场大仗,比如北击匈奴、平定燕王臧茶、征讨淮南王英布、剿灭代相陈豨等等。在刘邦出外打仗的时间段,太子刘盈年少,外臣刘邦又不可能给予足够的信任,真正代替他治理国家的正是吕雉。

所以,当听说韩信有不臣之心的时候,吕雉直接与萧何商议,便做出了诛杀韩信的决定。这很明显就是一个外朝天子的决定,而非深宫皇后的职责。

依此可见,吕氏在刘邦在世时,吕雉所处政治地位之高。

二、吕后称制

关于“吕后称制”,也有很多人有误解,觉得她完全可以称帝了,为什么还要守着刘氏的江山呢?实际上,这又是高估吕氏集团力量的一种表现了。

公元前195年,刘邦驾崩,惠帝刘盈即位,七年之后,刘盈病逝。在这七年时间里,可以说吕氏集团的力量并没有什么质的提高。除了除掉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母子以外,吕雉也没有什么大的举动,再加上吕泽、吕释之先后去世,吕氏集团在外朝的力量甚至变得薄弱了起来。

《史记》中记载一个细节:吕雉曾经跟审食其商量,想要除掉一些不安分的将领,但实际上,当时陈平、灌婴正率领十万军守荥阳,樊哙、周勃带着二十万人定燕、代,这些外派将领根本不是吕雉所能控制的。樊哙虽然是吕雉的妹夫,在对抗戚夫人的时候,他是助力,但是如果用来对抗丰沛集团,那就是对手了。

惠帝刘盈死了,吕后称制,开始掌权,并一步步剥夺权臣手中的权力。

当时有一种说法是“身为丞相的陈平不能治政,身为太尉的周勃不能掌兵”,而这些政权、兵权则都掌握在吕氏集团的手里。在吕后临死前,她将权力集中在了统领北军的上将军赵王吕䘵(吕释之之子)和统领南军的相国梁王吕产(吕泽之子)的手里。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吕氏集团看起来非常强大,但是强大的诸侯国和掌兵的将领们还是足以对他们造成巨大的威胁,这也是吕氏集团最后失败的关键,更是吕雉完全不具备称帝条件的根本原因。

在吕后称制这段时间,有两任赵王先后受迫害致死,齐国土地被一削再削,而其他诸侯国却几乎未受损失。这看起来像是巧合,而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正是因为赵王刘如意之死,让吕后可以将触角伸向赵国,她才可以更加轻而易举地监督赵王的一举一动,这也是赵王接连遇害的关键。即便强如吕雉,也只能一点点去蚕食齐国的土地,通过迁封的方式来一点点实现其政治目的。

换个角度来看,假如吕后的寿命足够长,再过十几二十年的时光,依她的手段,想必那时,刘姓诸侯国已被吞并殆尽了。

公元前180年,吕雉死后,被削得最多的齐哀王刘襄(刘肥之子)起兵诛吕,吕禄等人听说以后,第一时间便派遣灌婴前往迎敌了。

这里灌婴所率领的军队,显然并非驻守京城的南军、北军,而很可能是刘邦临死前所安排的驻守荥阳的军队。所以,吕氏集团才敢于派他们去迎敌,而灌婴也理所当然地和刘襄打起了和平牌,两军对峙,而不对抗。

这两支军队也是后来吕氏瓦解的外部力量。

吕雉死后数月,陈平、周勃用计骗取吕禄手中的北军指挥权,并派人伏击南军统帅吕产得手,进而消灭了吕氏集团。

至此,汉初强大的吕氏集团瓦解,只留下了吕雉掌权的神话。

水言水语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很难说吕氏集团内部是否有不臣之心,因为他们的掌权之路还远没有结束。正如前文所说,如果再给吕雉10年-20年的时间,也许我们会看到一个截然不同的大汉朝。

吕禄、吕产虽然都被封为了诸侯王,但实际上为了更好地掌控权力,他们并不能真正地到封地去,吕氏集团的势力最终也仅仅只局势在了京畿而已。所以,吕雉的一举一动都要顾及外部诸侯国和掌兵将领的反应,这也是她不能“一刀切”对待诸侯国的关键。

吕氏集团虽然是亡于掌权太多,但其实换个角度来看,也是缘于其权力掌控得还不够。刘邦的分封虽然给后来当皇帝的子孙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但却是保住刘姓大汉的关键所在。

吕氏起源

相传上古华夏部落首领炎帝神农氏,因居姜水流域,故以姜为姓。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与黄帝部族杂处,分为四支胞族(即四岳),伯夷曾佐尧帝掌管四岳,后又助大禹治水有功,为大禹“心吕之臣(心腹重臣)”,故封之为吕侯,其封地在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董吕村一带,商、周两代均为诸侯国,春秋初年(公元前680年),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散居于韩、魏、齐、鲁之地,史称吕姓正宗,伯夷则被列为吕姓始祖。

周朝时,吕姓就有谱牒存在并流传后世。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曾利用这些资料,在著《齐太公世家》时将齐国自始祖太公吕尚到康公吕贷的世系一一列明。

台湾吕氏宗亲会所制族谱,尊吕尚为吕氏远祖,常有吕氏后裔来卫辉拜祭。

现在吕氏族谱,大多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纂修的,以南方省份居多:

1、毗陵(今江苏省常州市)《吕氏宗谱》 吕贽庭光绪四年(1878年)纂修 共二十二卷,外加首末各一卷;

2、余姚(今属浙江)《吕氏宗谱》 吕铭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纂修,共八卷,卷首一卷;

3、旌德(今属安徽)《吕氏续印宗谱》 吕贤铭纂修,共十四卷,民国六年(1917年)铅印。

北方吕氏家谱: 新安(今属河南)《吕氏宗谱》 吕锡祥、吕凤歧纂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刻本复印。

此外,还有:

《吕氏宗谱》 吕秋泉、吕培成等纂修,民国十九年(1930年)铅印;

《吕氏族谱》 纂刻者姓名不详,民国初年刻本;

《吕氏重修宗谱》六卷,卷首一卷,吕光琦纂修,民国十年(1921年)铅印。

山东巨野《吕氏家谱》八卷,首次编纂于明万历二年,崇祯十一年、康熙五十一年、康熙五十九年、乾隆三年、乾隆四十七年、嘉庆十五年、咸丰八年、同治十二年、光绪十四年、光绪三十年、民国四年、一九六一年、一九八一年、一九九三年历次续修。

部分吕氏历史名人:

吕大防:北宋仁宗时,吕尚后裔吕大防弟兄六人,其中有五人登科。大防先辈为汲郡(今河南卫辉)人,后迁居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官居左光禄大夫,宋哲宗时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号称贤相。后大防遭弹劾被贬,死于江西信丰县,迁葬于广东潮州海阳县(今澄海县)上华镇吕厝村,广东吕氏宗亲会在修族谱时尊吕大防为始祖。

吕臣: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初随陈胜起义,与项羽同屯军彭城。后辅佐刘邦平天下,被封为宁陵侯。

吕布:五原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一说山西忻州人,东汉末年名将,善弓马,力大无穷,时称“飞将”,号奋威将军,封温侯,割据徐州,为一代枭雄。

吕忱:晋代文学家,著有《字林》一书。

吕静:晋代音韵学家,著有《韵集》一书。

吕洛:北魏代(今河北省蔚县)人,官至羽林中郎将,后被封为成武侯。

吕光:略阳(今甘肃庄浪西南)人,十六国时后凉(建都今甘肃武威)的建立者,在位13年。其子吕绍、吕纂、吕隆也先后执政后凉。

吕雉:单父(今山东省单县南)人,汉高祖皇后,人称吕后。曾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公元前195年刘邦死后代理朝政,专政达十六年之久,为历史上第一位有记载的女执政者。

吕蒙: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阳东南)人,三国时东吴名将,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以致鲁肃见他时,曾称赞其“学识渊博,非复吴下阿蒙”。先在赤壁之战中与周瑜等大破曹军,后大败关羽,夺回荆州,在东吴堪称战功赫赫。后被封南郡太守、孱陵侯。

吕才:博州清平(今山东省临清)人,唐代哲学家、音乐家,官至太常博士、太常丞。

吕向:今甘肃省泾川人,唐代书法家、学者,善草隶,曾参与《文选》注解。

吕端:河北安次人,宋太宗时宰相。太宗称其为:“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吕纪:浙江省鄞县(今宁波)人,明代著名花鸟画家,官至锦衣卫指挥。

吕坤:宁陵(今属河南省)人,明代学者,官至刑部左、右侍郎。

吕永吉:隋文帝时大臣,官至上柱国太尉,被封为刘郡公。

吕夷简: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宋代宰相,封号“申国公”。

吕公著:吕夷简之子,历官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神宗时迁为御史中丞,后独揽朝政,位至司空、同平章军国事。

吕留良:明末清初人,号晚村。与黄宗羲、高斗魁等结识。雍正十年因曾静案,被剖  棺戮尸,著述焚毁。学宗程朱,特别表扬朱熹的种族思想。

吕洞宾: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一说陕西省人,号纯阳子,唐代八仙之一,曾隐居终南山等地修道,后四方云游,自称回道人。被道教全真教尊为北五祖之一。

吕不韦:战国末秦丞相,被封为文信侯,称为“仲父”。门下曾有宾客三千,并让他们编著有《吕氏春秋》。

吕大临:蓝田(今属陕西)人,北宋著名金石学家,程门四弟子之一,著有中国最早的古器物图录《考古图》一书。

吕惠卿:宋代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曾参与王安石变法,官至参知政事。

吕蒙正:河南洛阳人,北宋名臣,太平兴国进士第一。以敢言著称,曾三任宰相,知人善荐。

吕祖谦: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南宋著名哲学家、文学家,被称为浙东学派先驱。

吕天成:今浙江省余姚人,明代戏曲理论家,著有《曲品》一书。

吕天俸:清代大将,曾剿灭了张格尔叛乱,官至乌鲁木齐提督。

汉代吕氏家族统治时期是怎样的?吕后为人如何?

你所谓的吕氏统治时期应该是指汉高祖死后到“周勃安刘”期间,由吕后及其亲属掌握军权的区间。当时,对于基础民众来说没有收到太大的影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