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以来薛氏历史文化研究评价(中)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0浏览:3收藏

隋唐以来薛氏历史文化研究评价(中),第1张

早在明朝中期,就有学者对《诰封太宜人薛母颜氏墓志铭》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

该墓志铭原件现藏于江苏苏州博物馆,志主颜氏乃明代名医薛己之母,志文乃前翰林院待诏将仕佐郎兼修国史长洲文徵明著并书篆。

明代学者在对墓志进行录文的基础上,曾尝试从颜氏生平、薛氏医士家族、墓志著并书篆者和刻工等几个方面进行考析。

现代,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李文涛教授著述的《北史·列传中·河东薛氏增加史料问题探析》一书,在《北史·薛辩传》和《魏书·薛辩传》基础上,增加了其父亲薛强的大量生平事迹。

此外,还从《北史·薛修义传》和《北齐书·薛修义传》中发掘出不少内容。

这些增加的内容,尽管《资治通鉴》没有采用,但根据薛元超墓志和薛修义墓志来判断,这些增加的内容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广西师范大学的学者杨丹丹在研究晚唐诗人薛能的生平后,认为薛能是晚唐颇具特色的一位诗人。

尽管官方所撰的新、旧唐书皆未为其专门列传,但《郡斋读书志》《唐诗纪事》《唐才子传》等著作记录了有关其生平、仕途的事迹,比较零散,有些地方还有缺失,并不全面。

《全唐诗》存录薛能诗歌三百多首,编为四卷,诗集《繁城集》已散佚,不可考。

薛能作为晚唐较为著名的诗人,至今约有三百多首诗歌流传于世,绝句、律诗成就颇高,在晚唐及北宋前期,薛能诗作都曾有过积极的影响。

由于史料记载简略,薛能又生在唐这一诗歌大家辈出的朝代,其人其诗并不引人注目,目前学术界对薛能的关注还是很有限的。

杨丹丹以薛能现存诗歌为基础,根据史料和相关文献记载,结合同时代诗人的诗作旁证,对薛能的生平、仕历、家族家世、诗歌创作和性格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考证,从闻一多考证薛能生于817年之说,从薛能诗作,其友人寄赠之作证实薛能生于817年确有可信之处,从考证薛能仕历,以《郡斋读书志》《唐诗纪事》《唐才子传》等为底本范例,将这几者做比较,给出了薛能在各个阶段清晰的任职时间、所任官职、在任事迹,并对相关史料进行了补遗。

根据这些考证和梳理,可以将薛能生平、仕历列成一个表格,将其为官经历更清晰地展现出来,为辨析薛能籍贯,考证其家族渊源和家世提供了强力依据。

唐以后诸书均记载,薛能为汾州人,杨丹丹研究后提出质疑,她通过材料考证薛能籍贯应为河东汾阴。 在此基础上,她继续考证出薛能与历史上著名的河东汾阴薛家有很大联系,其同时据史书记载和诗作分析,推测薛能出自汾阴薛家。

汾阴薛家名士众多,有名望但性情狂傲之人,如薛逢,薛昭纬之类,与薛能相比较,得出狂傲自负似乎是薛氏族的通病这一看法。

同时,结合汾阴薛氏家族的兴盛、衰落历史,可知薛氏家族曾经的辉煌历史和衰败现实之间形成的巨大落差,以及晚唐穷途之象,是薛能狂妄之性的主要原因。

通过探析薛能的诗品与人品,分析薛能的诗歌后,将其诗歌分为三大类:题物咏怀诗、送别诗、酬唱寄赠诗。 薛能题物诗咏物广泛,能咏别人不常咏之物。送别诗情真意切,感情真挚,令人感唏。寄赠诗中除了与官场名流的酬答之作,还有众多的寄赠歌女舞者的诗,体现了薛能对她们的同情赞美。

除了这主要的三类,薛能还有一些民歌、乐府体诗,不乏优秀之作。薛能之为诗,以“闲中日月长”,这说明薛能诗作主要以闲适、闲吟为主,无言志载道传统,少家国生民之思,诗中自我意识强烈,其作品抛开了传统封建士子的儒者心系天下情怀。

薛能作为一个平凡之人的平常之处在于他不喜束缚,一生放纵游乐,随性自在,独立行走。他治政严察,禁绝拜谒,清正廉洁,在晚唐极为难得。而且为诗力求出新,废陈调,具有创新精神。

薛能性情率真,胸怀坦荡,豪爽大气,但也轻浮鄙薄,以第一流自居,目中无人,狂妄不已,颇带魏晋古风。

陕西师范大学侯纪润先生对河东薛氏家族研究也比较多,本人曾多次与侯先生沟通,他认为,现存有关薛氏世系的主要史料有《元和姓纂》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因《元和姓纂》薛氏部分散佚严重,所以只有利用传世的文献资料和考古发掘的墓志对《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薛氏部分做尽量详尽的校勘,才可以得到一个详尽明了的世系。

由于社会对士族重视程度的不同,现存记载士族史料也有多寡不一的现象,即南北朝时士族世系记载较唐代明确详细,所以他的研究材料呈现出对南北朝时代薛氏世系考证远较唐代系统。

经过侯先生的勘证,发现了《新表》薛氏部分整体错漏是相当多的,如姓名、辈分、官职都有不同程度的错误和失载,其中犹以官职的疏漏最为严重。

山西师范大学的历史学者李晶通过对薛氏家族各房发展过程的论述来分析其盛衰原因、家族特点,进而明确薛氏家族在隋唐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其研究主要是薛氏家族族源的相关争论。

李晶通过查阅多种相关文献、墓志资料对薛氏家族的世系进行了整理,为家族研究提供支撑,研究成果主要论述了薛氏家族的发展进程及盛衰原因,介绍了隋唐时期薛氏家族的发展背景。

其次,李晶着手还论述了隋唐时期薛氏家族发展繁盛局面,并从门阀政治累世传经的社会影响、家族自身的努力、经济实力的积淀、同皇室贵族的联姻四方面具体分析了薛氏家族的兴盛原因,阐述了唐朝末期薛氏家族的衰落,并从社会影响及家族自身发展两方面分析了家族的衰落原因。

李晶认为,薛氏家族壮大的原因主要依靠军功,借助军功立足并在北魏时期荣升郡姓之列,为家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另外,薛氏尚武习文并举。在门阀政治和累世传经的社会环境中,为取得更长远的发展,北朝末期,薛氏家族发展侧重点转变,从重武到文武并举,兼容并蓄治学,以儒道佛、文史、艺术作为家学的主要内容,讲求德行并重治家。

河南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覃怀文化研究所的学者唐霞在考察了修武薛氏祭祖仪式后认为,河南修武郇封镇郇封村薛氏后裔每年农历八月初三祭祀其始祖薛澍,整个仪式分为行上香礼、行一献礼、行连献礼、行三献礼、行轮献礼等几大项,气氛庄重肃穆,仪程严谨规范。

祭祀仪式中,薛澍及其夫人窦氏的神主(牌位)和画像作为象征符号处于支配性的地位;合族祭祀中体现着祖先崇拜的集体无意识;保留了汉族祭祀的完整仪式,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沈文凡博士则以史籍记载与诗文流存为依据,力求尽可能详细的描勒出薛氏文人的生平经历,并评介其文学活动。

沈文凡博士认为,中外相门,奕代文学,阀阅之大,莫之与京,薛氏一族参与宫廷唱和,文人赠酬,登高则赋,寄情有诗,历周隋直至于唐末,一直活跃在政治与文学的舞台上。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者李杨婷数年来坚持从历代官方史料中挖掘河东薛氏西祖房的文史资料。

薛氏西祖房从隋初就完成了从习武到崇文风气的转变。西祖房凭借自身优势,促进了河东地区浓郁的学术文化,家族中大量文人致力于文学风气的养成,这些都促进了薛氏西祖房文质转变的进程。

在此过程中,西祖房支五分,唐代有三支发展繁盛,其中薛瑚房与皇室互为婚姻,家族地位显赫。后因卷入政治斗争,家族遭受重创,逐渐衰落。这一变化对薛氏西祖房门风的调整及家族文学活动和文学创作都有深远影响。

唐初家族文人多为显贵,既参与宫廷唱和,又结寒俊之士,推动诗风的改革。盛唐、中唐时文人寥寥,创作热情不高。到晚唐时,薛氏西祖房经过休整步入正轨,薛氏西祖房文人创作又开始繁盛起来,薛氏西祖房支系薛洪隆房文人多集中在盛唐,这与其实力薄弱、文质进程缓慢有关。

薛氏西祖房文人多进士及第且颇有文学才华,但因文学保存意识较差,导致作品数量存世极少。

薛据是薛洪隆房成就最高的文人。他因怀才不遇、家族历史及个人性情的原因,形成了既慷慨雄健又无限悲怨的诗风。 薛氏西祖房支系薛昂房在唐代因对儒学传统的延续、家族特殊的经历和薛苹个人的影响,家族逐渐形成治政廉洁的家风。

在这种家风的影响下,薛昂房文人的重心转为追求以政绩上的卓越,导致薛昂房的文人虽有着较高的文学素质但文学创作热情不高。

薛氏西祖三房,文学创作绵延有唐一代,薛瑚房文人集中在初唐和晚唐;薛洪隆房文人在盛唐占有一席之地;薛昂房文人在中、晚唐较为活跃。这些现象跟社会的变迁、家族的发展、文质的转换过程及关键人物的引导有着很大的关系。

山东大学历史学者王雪源以《历学会通》为依据,比较系统地对薛凤祚科学思想进行了总结研究。

薛凤祚是清初著名的天文、历法和算学家。他是中国引进对数的第一人,对中西方的天文历算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为我国科技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学贯中西,名列畴人之首的著名科学家。

王锡阐与薛凤祚被誉为“南王北薛”,王锡阐学界已经有比较充分的研究,但是对薛凤祚的研究极为薄弱,与“南王北薛”、“畴人之功首”这样的称誉极为不符。

长期以来,学界对薛凤祚的研究非常薄弱。八〇年代以后,国内学术界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才逐渐对薛凤祚从各个角度进行研究。

有的从科技史角度进行考证,有的从哲学的角度进行思想分析,有的从历史学角度研究,有的从时代文化背景方面进行探究,特别是山东省社科院的研究人员在山东科技大学学报上集中刊发的几组文章,极大地促进了薛凤祚的学术研究,使人们重新认识薛凤祚,重新评价他在科技史上的地位。

河南固始县被称为“南方的北国,北国的南方”。以秦岭淮河为我国的南北分界线,河南固始恰恰就位于这条分界线上。固始县位于东经115°21′~115°56′,北纬31°46′~32°35′。南北最长9416公里,东西最宽5619公里,总面积2916平方公里。

固始是河南省人口数量第一的大县,已经超过了一百八十万。固始方言的河南话成分已经被安徽语言占据了百分之五十的口音。这是因为固始与安徽省的霍邱、阜阳、金寨等县接壤,如果按县界的接壤比例,固始与安徽的县界接壤要超过河南。

历史上,每逢改朝换代,大批的中原先民总是逃难在大别山千山万壑环抱中的光州固始。之后又从固始沿着淮河及南边不远的长江纷纷南迁。固始由此成了一个南下移民的大通道。历史上,光州固始有“唐人故里,闽台祖地”和“中原第一侨乡”之称

南下福建的许多姓氏从泉州附近再出发,播迁到了南洋及海外各国。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把光州固始当作是自己的第二故乡。其中的历史名人有孙叔敖、陈元光、王审知以及吴其濬等等封疆大吏。

据固始县博物馆馆藏文物和史料记载,百家姓当中,有八大姓发源于固始,薛氏家族亦在固始留下深深的烙印和根亲文化。

固始古代为先秦蓼国的核心地区,蓼国故都在今固始城区东北的蓼城岗一带。故,固始有蓼城、蓼都之别称,固始县在明清时期即简称蓼。

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封李通为固始侯,取坚固通始之意,固始侯封地的核心区域即在今固始,“固始”之地名自此延用,已近两千年。

唐初,被奉为开漳圣王的陈元光父子率八千府兵与眷属从固始入闽,陈元光后历官岭南行军总管,进中郎将,右鹰扬卫率府怀化大将军,兼领漳州刺史。因讨潮寇死事,赠临漳侯,谥忠毅。

近代以来,福建及海外许多姓氏都尊称陈元光为入闽祖先。

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唐高宗下诏命陈元光之父陈政为总岭南行军总管事,陈政临危受命,以岭南行军总管的身份,率领3600名府兵、123员战将,从固始县出发,南下入闽,陈元光时年仅13岁,也加入到南下的唐军队伍中。陈政率领唐军顺着淮河进入大运河,沿运河南下进入浙江,再由仙霞岭入闽,抵达华安县的九龙山地界。

唐总章三年(公元670年),陈政的两位胞兄率领府兵及军眷5000多人“尽室南来”,包括75岁高龄的母亲魏太夫人。行军途中,两位兄长相继病逝,魏太夫人毅然代替儿子将唐兵带来与陈政会合。

今天的漳浦县盘陀镇,留存有一座娘仔庙。庙的主人娘慧仙,是曾与一众山寇啸聚山林的娘子寨寨主。陈政父子派部下李伯瑶潜入寨中,智取娘慧仙,将其招安。拔除最后一座山寨后,唐军越过蒲葵关,落脚于云霄县火田镇火田村,在此安营扎寨,取得平乱的决定性胜利。

仪凤二年(公元677年),陈政积劳成疾,卒于云霄,埋骨将军山。21岁的陈元光子承父业,执掌帅印。

为保长治久安,陈元光在入闽的第14年,上书朝廷,奏请设置州郡。两年后,武则天批准在泉州、潮州之间设置漳州,最早的郡治就位于云霄。陈元光被任命为漳州史上的首位刺史。

陈元光及所率的87姓府兵的后裔在闽南地区落地生根,成为日后漳州、泉州、潮汕地区的主要人口成份。

陈元光祖孙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地处中原核心地带,是河洛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生于斯、长于斯的陈元光,出身官宦之家,书香门第,自幼又聪颖好学,博览儒家经典,备受儒家思想文化的薰陶,他13岁即领乡荐第一。袭任左郎将和晋任漳州首任刺史后,就显示出他的文韬武略和治漳才能。他不仅是一位善于领兵征战的将军,还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满腹经伦的儒教传播学者。

唐宋以后,开漳后裔不断向台湾、香港和东南亚地区迁徙,落籍当地的同时,也带去了开漳圣王的中原文化。

不知道什么原因,陈元光的史料,未见于新旧两唐书。

唐末乱世争霸时,王审知与兄王潮、王审邽带领自河东迁徙到固始的薛氏在内的五千乡民从起义大军入闽。

王审知(862-925年),字信通,号祥乡,祖籍在淮南道光州固始分水亭镇王堂村,系威武军节度使王潮之弟,在唐末民变期间,与两位兄长一起加入王绪的农民军,随之转战福建。后王潮废杀王绪,诸将便拥戴他为首领。唐僖宗光启元年(公元885年),黄巢义军王绪占光州。乾宁五年(898年)朝廷任命王审知为武威节度使。王审知治闽其间,节俭自处,选任贤良,省刑惜费,轻徭薄赋,与民生息,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兴办学校、发展海上贸易,使福建经济、文化得以很快发展。

天复元年(901年),诏宗封王审知为琅琊王。五代十国之梁开平三年(909年),梁太祖封王审知为闽王。

福建其它地区的薛氏入闽时间不一,福清市凤池村薛氏远祖薛凤池,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唐末入闽,被后世尊称为凤池公,传至第二十三世薛太和,由福清坑北转迁薛厝岐村,生五子,即尚仁、尚义、尚礼、尚智、尚信,薛尚义后代迁至平潭县龙美楼村,薛尚礼后代迁至湖尾、后楼、深坞等村,薛尚智后代迁至吉钓岭兜村。薛尚仁生三子,即孟富、孟贵、孟显。薛孟富后代迁平潭县东昆村,薛孟贵后代迁至跨海村。

福清倒瑞垅薛氏始祖,光禄大夫薛贺,系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由江南迁入福建福安县廉村,传至第十一世薛娟,唐初迁福清福唐里七坑即今福清市龙田镇。薛娟之后薛楔迁福清龙田积库村,薛楔之裔孙薛贵宝迁至平潭县倒瑞垅村。

福建的另一大姓是林氏,数千年来,林氏与陈氏亲如手足,情同兄弟。林氏原为比干的后裔,其妻正是陈氏,比干遇难后,陈氏生下遗腹子坚儿,在追兵的盘问下,急中生智指林为姓,是为林坚。林坚为林氏得姓之始。而林氏代代未忘陈母的厚恩。陈林一家由此而流传千年。

主要参考文献:《资治通鉴》《宋会要辑稿》《潮州府志》《大清一统志》《陈氏家谱》《王氏宗谱》《漳州府志》《光州志》《云霄县志》等。

薛(Xuē),一个中国人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68位

姓氏渊源折叠编辑本段

薛(Xuē)姓源出有三:

薛姓图腾

1、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子禺阳第十二世孙奚仲之后,以国名为氏。相传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分别得十二个姓,其中一支叫禺阳的,被封于任地(约今山东省济宁),得任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通志·氏族略》等所载,黄帝之子禺阳封于任,其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禹封其于薛国(今山东省薛城),后世子孙以国为氏。曾一度迁邳(今山东省微山西北)。奚仲十二世孙仲虺,在商汤时任左相,复居薛。其裔孙成,徙国于挚,更号挚国。商末,周伯季历娶挚国之女太任为妻,生姬昌,即周文王。周武王灭商后,又封成的后裔为薛侯。春秋后期,薛国再次迁到下邳(今江苏省邳县西南)。薛国历夏、商、周三朝,共六十四世,至战国时为齐国所灭,公子登到楚国为官,因以国名为氏。

2、出自妫姓,为虞舜后裔孟尝君(田文)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吴录》所载,孟尝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其父齐相田婴被齐缗王封于薛(即任姓薛国旧地),田婴死后,田文袭封,仍以薛为食邑。至秦灭六国,失封,子孙分散。西汉初,田文之孙田国、田陵到竹邑(今安徽省宿县北)居住,以封邑命氏,遂为薛氏。

3、出自他姓或他族改姓而来:

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的复姓叱干氏改单姓薛。

② 出自周文王的姬姓冯氏之后裔。唐时有薛怀义,本姓冯。

③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辽西有薛姓。

④ 今满、蒙、土家、朝鲜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奚仲。薛姓出自黄帝的任姓,黄帝共有二十五子,分别得十二个姓,其中有一子名禺阳,因被封在任(今山东济宁市)而得任姓。任姓传到十二世孙奚仲,奚仲在夏禹时任车正,为车的创造者,居住在薛,称为薛侯。其后人祖已的七世孙曰成,举国迁于挚,改号为挚国。商末时,周伯季历娶挚国女大任为妻,生子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到武王克商,复封为薛侯。春秋时,齐桓公称霸诸侯,惟有薛侯不从,被黜为伯爵。春秋后期,薛公子登在楚国做官,薛人迁往下邳(今江苏邳州),楚怀王赐沛地为其食邑。薛国历夏、商、周三代,凡六十四世,战国时亡国,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薛姓。他们尊奚仲为薛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折叠编辑本段

薛姓

1秦、汉时期: 薛氏自春秋战国得姓以后,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山东是薛氏的发源地,地处中原东部,薛氏人由山东向周边地区扩散,活动地域大致在赵、宋、楚、齐、秦诸国所地,相当于今湖北、湖南、江苏、河南、河北、陕西、山东的部分地区。

春秋时有薛邦,兖州人,孔子弟子。战国至秦,散布于中原各地的薛氏就已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战国末期任姓薛氏裔孙薛倪为楚令尹。战国时赵国(建都今河北邯郸)有处士薛公,为寓居赵国的魏公子信陵君之友。泰国大举攻魏,魏王派人请信陵君回国统兵御秦,信陵君因与魏王有矛盾,不肯应命。经薛公苦心劝说,信陵君无忌才从赵返魏,带兵遣将击破秦军,解救魏国。宋国(今河南商丘)有高士薛居洲,居于当时中华文明的中心,主张长幼尊库皆应有序,被时人奉为道德楷模;秦国(今陕西)有薛炬,相传他剑术精湛,为一代宗师。

秦及两汉,薛氏经过长期的繁衍发展,人口大为增加,一些人因仕宦等原因而分居于各地,使薛氏的分布地域得以扩大。这一时期,黄淮流域下游仍是薛氏族人重要的居住地,但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黄河中下游,越来越多的薛氏人,或为官,或经商而迁至中原腹地,尤以今河南省境内为甚,为薛氏的河南郡望形成奠定了基础。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位改制,但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西汉末期的政治危机,反而使社会经济日益恶化,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终于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后来变成各种军阀势力的混战。这一时期,一部分薛氏为避战乱,自黄淮流域南迁至长江流域。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混战,中原烽烟再起,一支薛氏人在首领薛永的带领下追随蜀先主刘备进入四川,薛永父子为蜀汉重臣,薛氏人亦在蜀地扎下根来,蓬勃发展,世号蜀薛。

秦汉四百多年的历史时期,薛氏名人频出。楚汉相争之时,项羽部下有薛公,骁勇善战。刘邦手下有将军薛欧,追随汉王,功成名就。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封薛欧为广平敬侯,在汉高祖所封的汉初十八位侯爵中名列第十五位,食邑四千五百户。汉高祖五年任典客,掌管祭祀、外交。儿子薛山为靖侯,孙子薛泽继封为平棘侯,曾孙薛穰为平棘节侯,玄孙薛去病在汉宣帝时任大夫。汉元帝时御史大夫薛广德,不记荣辱,正直敢言。西汉末年,齐人薛方,字子容,时值外戚王莽把持朝政大权,阴谋篡夺汉室江山,他一方面排斥异己,残酷打击忠于汉室、不归附他的大臣,另一方面,他又采取笼络人心的伎俩,封官许愿,加官进爵,还邀请当时通晓礼仪、博古知今的清明方正之士到朝为官。薛方也是其中被征之一,但薛方看破王莽虚假伪善的面目,拒绝了王莽的一再征请,居家讲经授文,写诗作赋,保全了自己的清白声誉。东汉政权建立后,世祖刘秀久闻薛方清高正直,征用之,薛方欣然受命,可惜途中病逝世。王莽时还有博士薛顺。西汉末年,洛阳有富商薛子仲。洛阳是西汉东都,地处中原,物产丰饶,人员辐辏,交通便捷,自先秦即为水陆商业中心,薛子仲依靠洛阳优越的经商条件,穿梭往来于全国各地,拥有家财万贯,富甲全国。王莽见其致富有方,甚至邀请他去商讨解决国家的财政问题。西汉时平陵人薛恭,以孝举为县令,是为关中薛氏。

薛姓

东汉时期,豪强割据,薛氏一族在社会动荡中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迁徙。从此,在蛮夷居多的西南部蜀地有了薛氏的踪迹,并很快发展为蜀地大姓,世号蜀薛。 东汉末年,政治日趋腐朽,皇帝幼弱无知,外戚宦官擅权专制,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不堪重压的农民奋起反抗,爆发了波澜壮阔的黄巾军大起义,东汉中央集权势力大大削弱,而州郡官吏和地方豪强却乘机发展割据势力。—时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中原逐鹿,生灵涂炭,兵荒马乱之中,人民流离失所,避难他乡,纷纷向江南和巴蜀流徙。

在庞大的逃难人群中,有一支薛氏人随刘备进入蜀地,这支薛氏族人的首领叫薛永。薛永的父亲薛兰是西汉御史大夫薛广德的十世孙,曾任兖州别驾,后被曹操所杀。父亲惨逝世后,薛永遂转而投奔当时占据徐州一带的刘备。刘备旋即败于吕布、曹操,几经辗转,被迫到荆州牧刘表手下谋事。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大军南下,据有荆襄九郡之地,刘备于湖北当阳再次败于曹军,最后只得联合江东孙权,在赤壁大败曹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复夺得荆州大部,才算有了落脚之地。面对曹操和孙权两大军事集团的压力,刘备惟有向西发展以求自保。在公元211~214年间,刘备终于打败了益州牧刘璋,据有西川之地,为以后蜀国建立奠定了基础。而在此过程中,薛永恪尽职守,忠心佑主,始终追随于刘备左右,南征北战,立下了卓越功勋。大批薛氏族人也随着薛永往返迁徙,逐渐进入巴蜀。

从历史记载上看,这或许是薛氏宗族第一次大规模的移动,尽管史书对此语焉不详,但由蜀汉王朝建立后,薛永升受刘备蜀郡太守、其子薛齐官拜巴郡太守的情况来看,他们父子能同时掌管号为蜀地大郡、朝廷屏翼的巴、蜀重郡,说明他们不仅居功至伟,而且足可担当御敌戍边的重责。蜀地不少人因感念其惠,遂以薛为姓。大概也因此原因,薛氏在川北各地影响深远,并留下了不少与薛氏有关的地名。直至隋唐之际,属于剑南道的维州仍有薛城县的记载,入宋后方改名为保宁。据专家考证,这可能就是薛氏一族旧日的聚居地。公元263年曹魏发兵灭蜀,当时薛氏投降的竟达五千户之多,势力之大,亦可窥知薛氏在蜀汉时期占据相当重要的政治地位。

蜀汉灭亡后,为了彻底断绝刘氏宗族恢复故国的企图,曹魏决定采取移民空地的政策,大举将蜀地百姓内迁中原各地。这时,薛齐虽然降魏,受封为光禄大夫,然而也在迁徙之列,随同薛氏宗族一道迁至河东郡汾阴居住。尽管这些薛氏族人原本大多不是蜀人,由于薛永勤政爱民,深得当地蜀人拥戴,因他们迁自蜀地,所以世人共谓之“蜀薛”。成为后来河东望族薛氏的先祖之一。

2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薛氏呈现出全面发展的势头,薛氏族人已遍及北方的黄淮流域,很大一部分集中于今山西、河南、山东、安徽北部等地,并形成了薛氏的主要繁衍中心。

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政权里,就有薛氏人任职。魏国有天水人薛夏,魏文帝时官至秘书丞,曹操对他颇为器重。常与之谈古论今,并尊称他为“薛君”。薛灵芸,为魏文帝宫中美人,对裁剪针工有独到之处,能在没有灯光的房间里,很快地裁制衣服,宫中称之为“针神”。蜀国薛氏宗族领袖薛齐为巴、蜀二郡太守。竹邑人薛综至孙子薛兼三代任太子少傅,“由综至兼,世传东宫,谈者美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河东薛氏在魏晋时期形成,并逐渐发展成当地的名门望族。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盛行,无论汉族政权,或是少数民族政权,要建立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都必须依靠当时的名门望族,于是他们纷纷拉拢、吸收中原望族参加到自己的政权里。河东薛氏,作为关东著姓,也是各个政权积极争取笼络的对象,作为统治集团的中坚力量,薛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到南北朝时,薛氏在各方面则大放异彩。河东汾阴人薛安都是南朝宋著名将领,归附北魏后被封为镇南大将军、徐州刺’史,并赐爵河东公。其子薛渊为南朝齐重要军事将领。薛安都侄子薛深任南朝宋骠骑将军,薛真度历任荆州、豫州、扬州刺史,又授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能抚恤百姓,深得北魏宣武帝的信任。后来落籍在河南洛阳的代北薛豹子,本是鲜卑族叱干氏,在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改姓薛,于北魏任徐州刺史,刚正不阿,“在州甚多惠政”,深受百姓爱戴。其子薛椒,风度翩翩,遵礼行教,举止得当,拜七兵尚书。太原人薛提,北魏初年因有政绩,迁晋兵将军、冀州刺史,封太原公。河东汾阴人薛强原为后秦右光禄大夫、七兵尚书,封冯翊公,其子薛辩为北魏平西将军、东雍州刺史,赐爵汾阴侯。薛辩子薛谨为北魏河东太守,袭爵汾阳侯。薛辩长子初古拔,因功任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河东公。学者薛憕,曾为北魏征虏将军、中散大夫,西魏时进爵为伯,升任中书侍郎、安东将军。汾阴人薛实,西魏时领著作佐郎,修国史,迁中书令,北周时因功进爵为侯,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等不一而足。

一些在北朝任职的薛氏人,在随后的隋唐时期继续担任官职。北周司金大夫、文城郡公薛胄在隋文帝时任兖州刺史。义兴(治所在今江苏宜兴)薛士通为隋膺扬郎将,唐初归降,授东武州刺史、平辅公,后改任泉州刺史。长期主持中枢的河东汾阴人薛道衡,深受隋文帝器重,道衡的兄弟、五个儿子及族叔、堂侄等多在朝廷任职,且委以重任。隋朝河东汾阴薛氏因薛道衡家族而发迹,成为闻名全国的望族。

西晋末年出现永嘉之乱,大批中原士族随晋室南渡,河东人薛推迁至江南,传至薛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徙居福建晋安。

薛姓

3隋、唐时期: 隋唐时薛氏除在黄淮流域中下游继续发展外,更称盛于中国西北部部。南北朝时,薛氏族人主要沿自东向西北部的路线传播,三国时魏有天水人(今甘肃天水)薛夏,说明此时已有薛氏人居住在今甘肃省。至隋唐时,甘肃省薛氏已形成壮大之势,金城(今甘肃兰州)薛举家财万贯,隋朝末年曾起兵反隋,后一度称帝。

及至唐朝,薛氏家族达到了空前繁荣。薛氏郡望已全部形成。唐朝的政治中心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因为有薛氏人多在朝中为官,因此,大量的薛氏族人迁居关中,今陕西关中地区成为薛氏一个重要繁衍地,从而跻身关中望族。武则天女儿太平公主嫁给源于河东薛氏家族的薛绍,既是恩宠,也是唐王朝对薛氏家族的拉拢。

唐末,河南薛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

4宋、元、明、清时期:

五代时期有薛怀让,其先世为戎人,说明他是由少数民族加入薛氏的。他自幼勇敢,在后唐庄宗时任军职,唐明宗时任神武厢都校、州刺史。后晋时历任宿州团练使。后汉时安国军节度使,后移镇同州。后周时加同平章事衔,任左屯卫上将军、左武卫上将军。

宋朝建立后,国家重新统一,人民又得以过上较为安定平稳的生活。这一时期,薛氏散居于全国各地,发展相对稳定,其中北宋初年薛居正家族比较显赫。

明清时期,薛氏规模日盛,族人已遍及大江南北,尤其向南迁徙的进度更快、规模更庞大了。自南宋开始,福建薛氏又分衍出广东海阳、五华、兴宁、梅州等支派。元朝有薛信,由宁化转徙粤之平远,其后复由平远转徙程乡(今福建程乡)。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有着辉煌事迹的家族,这一时期的薛氏人不逊先辈,以多姿多彩的形象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

自南宋开始,福建薛氏又分衍出广东海阳,五华,兴宁,梅州等支派。

从清康熙时始,闽、粤薛氏陆续有迁入者,此后有的又远播海外。

5迁入台湾:

自明清起,于东南部沿海的薛氏已零星迁入台湾。清康熙年间,派兵攻灭台湾郑氏政权,随即在台驻军,设置府县。当时台湾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对于地窄人稠的闽粤居民很有吸引力,于是陆续有人从闽、粤两地入台垦殖,其中也有薛氏人士。大约在公元1710年前后,有一个入垦打猎东堡的人,名叫薛大;另有一位粤籍人薛昌贵,定居于淡水。乾隆年间又有薛君隆从广东到桃园的大桃村开垦,广东的薛华梅到台中县的东势镇定居。近代以来,特别是公元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后,大陆与台湾的联系一度中断达五十年之久,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台湾方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其间薛氏极少有移居台湾者。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居台湾后,党、政、军、科、教、文各界有大批人员自大陆迁台,其中就有为数不少的薛氏人,如国民党高级将领薛岳、资深报人薛心熔等。

6迁徙海外:

薛氏人在清朝迁往台湾的同时,也开始有人涉洋过海,向东南部亚等地迁徙,成为当地华侨。进入近代,由于世界奴隶制的废除,欧美各国及其殖民地急需大量廉价劳动力,而此时清政府也由于政局不稳,世事多变,且急需外汇弥补巨额贸易赤字。如清光绪十年(公元1886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上奏称,每年需要总数二千万银元(合一千四百万两白银)的侨汇,已相当于光绪后期每年关税收入的65%,所以不但解除清初的禁海令,同时大力鼓励华人出洋劳务。这样又极大刺激了中国向海外移民的热情,进一步壮大了华侨的队伍。据不完全统计,到光绪末年,全球华侨及华裔已达四百多万人,其中就包括大量的薛氏族人。

如今,薛氏族人已广布全国,其分布以江苏、山西、陕西、河北、福建等省为多,这几个地区的薛氏占到全国汉族薛氏人口的63%。薛氏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八位的大姓,人口约六百七十二万余,占全国人口的042%。

郡望堂号折叠编辑本段

薛姓

1郡望: 河东郡:

古代河东郡有四:一是指今整个山西省。二是秦朝初期(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三是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四是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新蔡郡:

原为周朝时期吕国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带。春秋时期蔡平侯从上蔡迁都到下蔡,故名,也称为新蔡。汉朝设置新蔡县。晋惠帝从汝阴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北齐时期改为广宁郡。隋朝时期又改名为蔡州。

沛郡:

也称沛国郡、沛县,始建于汉朝初期。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将家乡泅水郡改为沛郡,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濉溪)。王莽改为吾符郡,东汉改为沛国。三国魏移治沛县(今江苏沛县)。西晋还旧治,后复为郡,又移治沛县。南朝宋移治萧县(今安徽萧县)。北齐时废。早期沛郡所辖范围,包括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和江苏省沛县、丰县等地。东汉时改为国,后又改回沛郡,所辖地域大为缩小,而且郡治屡有迁移。

北平郡:

战国时期燕国始置。秦国灭燕国后沿用,辖地在河北东北部和辽宁西部,治所在蓟县,现在北京当时属广阳郡,与右北平之间隔着渔阳郡。西汉时期北平属广阳国,东汉复为广阳郡,均与右北平隔着渔阳郡。《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广居右北平”。三国时期北平属燕国,右北平北部为东鲜卑(后为宇文部)所侵,其地日狭,渔阳不变。西晋时期,燕国并渔阳郡。右北平郡改称北平郡,辖地不变。东晋十六国时三郡辖地多有变化,燕国时称燕国时称燕郡,渔阳时设时撤,北平较稳定。晋、魏时期,北平郡迁新昌(今河北卢龙)属平州(州治在辽西郡),今地当时为燕郡,为幽州州治所在。渔阳属幽州。隋朝时期,撤辽西郡,北平郡治不变。渔阳郡治还至现蓟县。今地属涿郡,辖地广大,自天津向西北延伸出长城与突厥相接,郡治时称蓟县。唐朝时期北平郡改为平州,公元714~743年为安东都护府,渔阳分为蓟州和檀州,北平为幽州治所,辖大约今天京、津两市,置范阳节度使,至此“北平”第一次消失。梁国时,北京称幽州,置卢龙节度使。后唐依旧。晋朝时期割与契丹。辽国时期,实行五京制,有上京、东京、西京、南京、中京,其地为南京析津府,属平州。金国时期,亦实行五京制,有上京、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其中“北京”在今内蒙古赤峰南、宁城西,称北京大定府。今北京为中都大兴府。“北京”第一次出现。北平未出现,原地为平州。元朝时期,今北京为大都路,辖大约京津两市。北平未出现,原地为永平路。北京未出现。明朝初期,北京称北平,北平至此重新出现。明成祖迁都前改北平为北京,实行两京制,迁都后亦称京师。“北京”出现,“北平”再度消失。清朝入关,袭用明朝称法。清帝逊位,袁世凯窃权,拒绝南下,国民政府被迫迁往北京,北京名称不变,北平未出现。北洋政府倒台后,国民政府驻南京,北京改称北平。1949年己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复改北平为北京,定都于此。“北平”至此消失。

高平郡:

原为高平县(今宁夏固原),西晋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将汉朝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巨野),辖七县,统辖范围包括今山东巨野、金乡、嘉祥、兖州、鱼台、邹县等地。两汉、十六国、北魏均有此县。北周改为平高郡(今宁夏固原)。汉朝时期有“高平第一城”之称,言其险固。北魏时期在这一带置军镇,置郡,皆称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山东微山),北齐移治任城(今山东济宁),隋朝开皇初年废止。

2堂号:

河东堂:以望立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

沛国堂:以望立堂。

高平堂:以望立堂。

忠谏堂:汉朝时候,沛人薛广德为御史大夫,敢于直谏。汉元帝要做楼船供自己玩乐,薛广德脱帽子谏阻,如果汉元帝不听,他打算光着头向皇帝乘辇的车轮上碰。结果皇帝采纳了他的谏议。

家谱文献折叠编辑本段

薛姓

家乘谱牒,即记录氏族世系的书,简言之即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牒、家乘、世谱,一般多指用来记载宗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或图表,举凡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人口兴衰、人物掌故、风土人情都可以入谱,可以说是宗族的发展史。由于家族不同,反映在谱中的内容也各有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家谱的续修、重修家谱的形制越来越完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于是便相应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家谱文化。 薛氏宗族虽然历史悠久、谱系绵长,但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其家族修撰家谱始于何时,今已无从考证。不过从北朝薛安都家族事迹来看,当不晚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与当时盛行的门阀谱系之学有关。目前保存最早的薛氏族谱为唐朝姓氏史学家林宝的《元和姓纂》,该书对中唐以前姓氏族望,记载颇详。其论得姓受氏,多源于史籍《世本》、《风俗通义》、《三辅决录》及《姓苑》。这些书后世颇多失传,赖《元和姓纂》之征引,后世学者方得以了解姓氏梗概。北宋欧阳修等人在编撰《新唐书》时,参考了史籍《元和姓纂》,其《薛氏世系表》较为系统地记述了薛氏二大主支任姓薛氏、妫姓薛氏的源流始末。

目前存世的家谱多为修谱盛行时期的明清两代家谱。这些家谱大多有固定的体例和格式,包括谱名、谱序、凡例、谱论、遗像、恩荣录、先世考、族规家法、礼堂、五服图、世系、传记、族产、契据文约、坟茔、字辈谱、续后谱、领谱字号等内容,其中谱名、谱序、遗像、先世考、世系、传记等都是常见的内容,也是各种家谱的中心。

字辈排行折叠编辑本段

薛姓

辽宁锦县薛氏字辈:“继致顺积美大中其允从”。 河南新蔡牛湾薛氏字辈:“孝灵兆庆守善光宗恩培世荫一道统风”。

历史名人折叠编辑本段

薛姓

仲奚:薛姓始祖,黄帝之子,禹封其于薛国(今山东省薛城)在商汤时任左相,复居薛。后世传国为姓氏。

薛道衡:(公元540~609年),字玄卿;河东汾阴人(今山西万荣)。著名隋朝名臣,诗人。 薛举:(公元?~618年),河东汾阴人。著名隋朝将领。

薛仁杲:(生卒年待考),薛举长子;河东汾阴人。著名隋朝将领。

薛大鼎:(生卒年待考),蒲州汾阳人。著名唐朝良吏。

薛仁贵:(公元614~683年),名礼,字仁贵,以字行世;绛州龙门人(今山西河津)。著名唐朝将领参与过征讨高句丽,回纥,契丹,吐蕃,突厥的战争,唐太宗在讨伐高句丽的时候发现唐军中一个用方天画戟的白衣小将勇猛异常,召见他说: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唐太宗没有看错人,后来薛仁贵战绩:生擒契丹王,生擒回纥首领,率军彻底灭掉高句丽(随唐数次东征都没有消灭的国家)。 。

薛丁山:名薛讷,薛仁贵之子,娶樊梨花为妻,曾率军平定西凉,后被武则天杀害。 新唐书:讷性沉勇寡言,其用兵,临大敌益壮。

薛讷:(生卒年待考),薛仁贵之子,绛州龙门人(今山西河津)。著名唐朝将领。

薛稷:(公元649~713年),字嗣通;蒲州汾阴人(今山西万荣)。著名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进士出身,是魏征外孙,曾官至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善画人物、鸟兽,画鹤尤为生动,时称一绝,他的书法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并称“唐初四大家”。官至太子少保,礼部尚书,人称“薛少保”。

薛涛:(公元770~832年),女,一作宏度;长安人(今陕西西安,一作四川人)。著名唐朝妓女、诗人、造纸术发明家。据史籍《方舆胜览》记载:中唐时期,“元和初,蜀妓薛涛洪度以纸业,制十色小笺,名薛涛笺,亦名蜀笺。”在史籍《薛涛小传》中也说:“涛,侨止百花潭,躬撰深红小笺,裁笺供吟,应酬贤杰,时谓之薛涛笺。”

薛雪:(公元1681~1770年),字生白,自号一瓢;吴县人(今江苏苏州)。著名清朝医学家。

薛居正:(公元912~981年),字子平;浚仪人(今河南开封)。著名北宋史学家。

薛绍彭:(生卒年待考),字道祖,号翠微居士;长安人(今陕西西安),自谓“河东三凤后人”。著名宋朝书法家。

薛王宣:(生卒年待考),山西河津人。著名明朝学者、理学家。官拜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入阁参豫机要。著有《读书录》、《从政名言》、《薛文清集》等。

薛素素:(生卒年待考),女,名薛五,又字润娘,一作润卿,又字素卿,号雪素、素君;吴人(今江苏苏州)。著名明朝画家。

薛允升:(公元1819~1901年),字克猷,号云阶;陕西西安人。著名清朝末期律学家。。著有《读例存疑》、《唐明律合编》。

薛福成:(公元1838~1894年),字叔耘;江苏无锡人。著名清朝外交家、改良主义者。

薛时雨:(公元1818~1885年),字慰农,又字澍生,号桑根老人;安徽全椒人。著名清朝地方官吏,教育家。

薛尚功:(生卒年待考),字用敏;钱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宋朝金石学家、文字学家。

薛丙:(生卒年待考),号橘隐居士;松江府华亭县人。著名清朝象棋国手。

薛岳:(公元1896~1998年),原名薛仰岳,字伯陵,后因崇敬岳飞而干脆改名薛岳。广东乐昌人。著名国民党军将领。

薛姓的起源由来如下:

1、薛姓起源妫姓,为虞舜后裔孟尝君(田文)之后,以封邑名为氏,得姓始祖为黄帝之子禺阳第十二世孙奚仲,后人有以国名为氏。

2、源于任姓,出自黄帝之幼子禹阳在颛顼帝时的封地任,属于以居邑为氏。相传薛氏先祖最早源自古代任姓部落,是人文始祖黄帝的后裔。

3、薛姓发源于今山东济宁、滕州,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8位。薛氏以江苏、山西、陕西、河北、福建等省为多,这几个地区的薛氏占到中国汉族薛氏人口的63%。薛氏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八位的大姓,人口约六百七十二万余,占全国人口的042%。

4、据薛氏家谱记载,薛姓发源于今山东济宁、滕州,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8位。薛氏族人已广布中国,主要集中于江苏、陕西、河南三省,其次分布于山西、河北、山东、安徽。其分布以江苏、山西、陕西、河北、福建等省为多,这几个地区的薛氏占到全国汉族薛氏人口的63%。

5、薛姓有三个来源: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子禺阳第十二世孙奚仲之后,以国名为氏。出自妫姓,为虞舜后裔孟尝君(田文)之后,以封邑名为氏。他姓或他族改姓。

你好!

这一般只有本族族亲知道,而在网上遇到族亲的几率是很小的。每个姓氏都有很多支派,每个支派的行第、字辈也不一样。建议你找找本族的族谱、宗谱,里面有详细的记载。一般族谱在族长、族头那里,或者族里指定的某个人保管,另外祠堂也会有。建议你去找长辈,父亲、爷爷、父亲的兄弟、爷爷的兄弟、或者其他族亲问问。

如果找不到族谱,试试下面的方法。

附寻祖步骤

一、寻根问祖第一步,必须搜集到相关资料

1、先祖迁居前居住地的确切记载(家谱记载或口头流传,如果是做官迁来的可以查看当地地方志史书记载)

2、始迁祖的名、字、号、排行字号,始迁祖生卒年月及相关生平事迹,典故。(始迁祖的兄弟、父、祖父的名号和有无同族、同支);

3、字派、排行字辈;

4、始祖的相关资料(始祖其他旁证资料,如哪个郡望,和谁是本族);

5、家族的迁徙史(如迁徙年月,还有迁徙的故事传闻)。

6、始祖和所修现有家谱的年代。

二、寻根问祖第二步:怎么搜集寻根资料?

1、有家谱的查看家谱,一般家谱的记载最清楚。

2、没有族谱的,查看祖坟墓碑文字 ,特别是始迁祖的墓碑,大都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3、没有族谱也没有碑记的,只能多问问族中老人,认真记录他们口述的祖居地名、村名、祖先名、字辈、故乡风物人情、故事传说等;尽可能的和老人交谈了解,并把这些珍贵的资料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来保存。

4、查看家里有没有保存以前的土地、房产契约,可以大致考查出始迁祖的名字,和所处的时代。

三、寻根问祖第三步:寻根信息的对接和确认

寻根信物并不是特指某件物品,而是指宗谱记载的、口头流传的祖先名号、祖坟祖墓这些寻根信息,通过网络交流,你可以和同宗相认对接的这些信息,没有相似点的,是同宗的可能性就很小,而寻根信息越详尽,寻根可能性也就越大。对于始迁祖的来源地名,因为在不同年代记载的方式不一样,比如多少都、什么府、郡之类的,可以根据大致地名所在地的地方县志,寻找到详细的精确位置,再对照如今的地图进行确认,也可以根据当地的人加好友咨询。

四、寻根问祖第四步:寻根的方式和实地考查

把以上这些东西收集得越丰富越好,然后在网上寻找宗亲网、姓氏网,发布寻亲信息。也可以在当地论坛发帖,再或者搜索加入当地QQ群,进入祖地群、同支派群等和宗亲交流,也可以在一些族谱数据库平台网站搜索。在网上联系上祖居地宗亲后,要向他了解祖居地相关情况;当大量资料能够确认对接上以后,可以到祖居地实地走访。在根据祖籍族谱记载,找出是否有外迁人员,与始祖资料是否一致来进行确认。

希望对你有帮助~

薛仁贵(614年-683年),名礼,字仁贵,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是唐太宗、唐高宗时期著名的将军,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是河津人的骄傲,道教传其为白虎星君下凡。他随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创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诸方面在军事、政治上的赫赫功勋。戏剧《薛仁贵征东》就是根据其故事所编,千年留传。至今,在河津修村一带白虎岗上还留有薛仁贵寒窑等遗迹。薛仁贵的故事在中国北方地区可谓家喻户晓。

▲河津修村薛仁贵寒窑 |敏&锐

  然而,薛仁贵的后裔最后定居何地,多年来一直是个迷。河津的薛姓不少,与薛仁贵是何关系?

  近日,薛氏后人薛振堂对此进行了考证,确认河津市僧楼镇忠信村、北方平村、赵家庄乡南里村的薛姓均为薛仁贵后代。

▲南里村南门洞正面照,上书“古龙门镇”四个大字

▲北门洞正面牌匾特写

  自古以来,忠信村薛姓是大姓,同祖同宗。清光绪版《河津县志》载元代《重修修村平阳王庙祀碑文》记述:“南午芹、平原与南里薛为河东南支仁贵公正宗后裔”,“南午芹无二薛,五、九、十甲户属同宗分支”。

  古时候南午芹(忠信村)薛姓族大业兴,八百余户,皇封坟地四十余亩,祖茔在吕梁山傍通峪出口处的辛封梁,原有香亭三间,碑楼一座,碑文记述南午芹薛姓与陕西韩城薛姓一宗分两脉,嫡系薛仁贵之后。碑楼楹联曰:“北依金山山高脉厚,南邻汾水水远流长。”横批是“平辽王之后”。

  据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薛氏家族人物志》记载,“薛氏是在蜀亡后,齐降魏,迁居河东汾阴(今万荣县西)的,故号“蜀薛”,其孙三。子孙繁衍,分为三支:恢。北祖;雕,南祖;兴,西祖。河津南午芹薛姓属南支薛仁贵后裔,古时河津黄村有薛家庙,此庙由南午芹、南里、平原与北方平薛姓募捐所建。现今在南里村有“平辽王故里”碑楼一座,即《重修修村平辽王庙》碑,此碑来源于黄村薛家庙,立碑时间民国廿八年,碑文明确记载:“南午芹、平原与南里薛为河东南支仁贵公正宗后裔。”

隋唐以来薛氏历史文化研究评价(中)

早在明朝中期,就有学者对《诰封太宜人薛母颜氏墓志铭》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 该墓志铭原件现藏于江苏苏州博物馆,志主颜氏乃明代名医薛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