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家 的家谱谁有啊 谢谢 我朋友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0浏览:1收藏

孟家 的家谱谁有啊 谢谢 我朋友要,第1张

一世:孟子(事略),孟氏尊奉为“始祖” 二世:仲子,宋郑和五年(1115年)追封为“新泰伯”。 三世:睾,邹之处士,隐居不仕,好静、多智虑,容貌俊仪,通五经,美词章。 四世:寓,朝召不受。性忠厚淳朴,不骄侮人,善于与人交往,治家有道。 五世:舒,字子怀。汉高祖时封“云中牧”。 六世:之后,隐居不仕。 七世:昭,为汉博士,博览经史,问贯古今。 八世:但,精易道,汉武帝时封“太子门大夫”。 九世:卿,汉代封淮阳太守,后仕至太傅。 十世:喜,字长卿,汉宣帝时举孝廉,仕至“郎官”。 十一世:鎡,抱道不仕,主奉祀事。 十二世:兴,汉朝仕至尚书郎。 十三世:尝,字伯周,汉和帝时举茂才,拜徐令,迁合浦太守。 十四世:展,字君城,不仕。 十五世:戫 ,汉桓帝时为济阳太守,汉灵帝时转太常,后至嘉平六年(177年)丁已,拜太尉。 十六世:敏,字叔达,汉时为新郡太守。博学能文,有荷甑堕地不顾事。 十七世:光,字孝裕。汉灵帝后期为讲部史。昭烈定蜀拜议郎。后主践祚,为符节令、屯骑校尉,长鲁少府迁大司农。 十八世:康,字公休。魏明帝时为散骑侍郎,宏农太守,领典农校尉,渤海太守,给事中,散骑常侍、中书令。后转监封广陵宁侯。 十九世:宗,字恭武。三国时期吴国嘉和年令永宁,后为右御史,宝鼎三年为司空。“二十四孝”之一,有:“哭竹生笋”之事。 二十世:揖,晋惠帝时为庐陵太守。 二十世:观,字叔时,晋惠帝时为殿中郎,后为黄门侍郎。 二十二世:嘉,字万年。晋代为安西大将军长史,后为江州别驾。性无苟合,言无夸衿,为时所重。 二十三世:怀玉,晋安帝时封鄱阳县五等侯,后为阳丰县男,任江州刺史,南中郎将。 二十四世:表,字武达。曾居南齐萧鸾马头太守,魏孝文帝时辅国大将军,南兖州刺史,后为豫州刺史,因战功封汶阳县开国伯,邑五百户,散骑常侍,光禄大夫、平西大将军。 二十五世:斌,元魏孝文帝时为右丞相。 二十六世:威,字能重,仕元魏帝时为平北大将军,光禄大夫,后加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 二十七世:恂,字修仁。元魏永熙末年封东州太守,后周文帝举为太子少师,迁太子太傅,家车骑大将军。 二十八世:儒,字敬业。元魏彭城王韶典,北齐文宣帝除中书舍人,累迁东郡太守,广平太守,太中大夫加卫将军。 二十九世:景,隋炀帝时为膺扬将军。 三十世:善谊,事隋,为河内通守。 三十一世:诜,唐高宗时为进士第,累迁凤阁舍人。武后时为春宫侍郎。相王召为侍读,拜同州刺史。 三十二世:大融,唐玄宗屡召不仕,后隐居于王屋山。 三十三世: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 三十四世:云卿,字宜甫,唐肃宗时为校书郎。与诗人杜甫善交。 三十五世:简,字几道,唐德宗举进士,迁仓部员外郎。元和中拜谏仪大夫。初为常州刺史,治孟渎有功,赐金紫,召为给事。累迁户部尚书、御史中丞、山男东道节度使。 三十六世:常谦,唐德宗时为安州刺史,加侍御史,安州防御兵马使。 三十七世:遵庆,旨召不仕。 三十八世:琯,唐元和末旨召不仕。韩文公云:年少,礼甚娴。手持问一编甚钜。退披其编以读之,尽其书无有不能。其所与友尽善之。 三十九世:方立,唐昭宗时为昭义节度留守。 四十世:承诲,后晋时事少帝,官拜太府卿。 四十一世:汉卿,后周事世宗,为左羽林大将军。 四十二世:贯,不仕。工于诗词,主奉祀事。 四十三世:昶,隐居不仕,主奉祀事。 四十四世:公济,少励高行,不乐仕进。避契丹之乱,藏谱于屋壁,隐居东山而终。 按(以上皆按旧同治本《三迁志》的记述。四十五世中兴祖以下就确然有据了。 四十五世:宁,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孔道辅守兖州,访得孟子墓在四基山之阳,又于凫村访得四十五代孟宁,推荐于朝,拜迪功郎、邹县主簿。率领族众,修编祖谱,主奉祀事。至此家事复兴,无废缺现象。孟氏后裔尊为中兴祖,附祀故里祠。 四十六世:坚。德学俱优,授徐州知府。 四十七世:宽。 四十八世:钦。 四十九世:津。 五十世:德义,登进士第,授鱼台县尹,辞不仕。 五十一世:允祖。 五十二世:惟恭,字彦通,笃厚明敏,不求宦达。对庙、庑、墓建树良多,刻《孟氏宗支图》碑。 五十三世:之训,字曾甫,氏至莒州学正。 五十四世:思谅,字友道。明洪武元年(1368年)诏授邹县主簿。 五十五世:克仁,字信夫,赠授翰林院五经博士。 五十六世:希文,字士焕,明景泰二年(1451年)始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主奉祀事。孟氏世职自此始。 五十七世:言元,字长伯,名弘治三年(1489年)承袭世职。 五十八世:公肇,字先文。是元之弟之子。世职本应有元之子公綮承袭,因年幼,由公肇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代袭。十年后,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公肇遂让职公綮承袭。 五十九世:彦璞,字朝玺,名隆庆元年(1567年)承袭世职。 六十世:承光,字永观。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承袭世职。天启二年(1622年)白莲教军攻陷邹县城,孟府破坏惨重。承光与母孔氏,长子宏略、家人席天寿均死于战乱。战后朝廷赠太仆寺少卿。 六十一世:宏益,字振扬。按照家规本应是其长兄宏略承袭。因遭战乱死,略子闻玉尚年幼,于明天启年(1623年)由宏益代袭、闻玉长成后即让职。朝廷改封宏益为锦衣卫千户。 六十二世:闻玉,字尤甫,崇祯二年(1629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六十三世:贞仁,字静若,清顺治元年(1644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六十四世:尚桂,字播馨,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曾鉴定《三迁志》。 六十五世:衍泰,字懋(mao)东,于乾隆七年(1740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重修《孟子世家谱》,重校《三迁志》。 六十六世:兴铣,字起辉,于乾隆七年早卒,年二十五岁,未承袭世职。 六十七世;毓瀚,字钟北。乾隆十六年(1750年)承姚大宗,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六十八世:传连,字国摸。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六十九世:继烺(lang),字体耀。嘉庆二十年,(1815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于道光四年(1824年)主修《孟子世家谱》。 七十世:广均,字京华。乙酉科举拔贡,戊子科举人。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钦加主事衔,晋员外郎。先后创建或修复了庙、府、林、孟母断机堂及庙户营三迁祠等古建筑群。并支持修纂了《重纂三迁志》、《孟子世家谱》。为我们今天能看到孟庙、孟府之完整面貌,以及对研究孟氏家族的兴衰成败、沿革变迁等方面资料,均做出来了重大贡献。 七十一世:昭铨,字伯衡。四氏学廪生。同治十三年(1874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七十二世:宪泗,字法鲁,光绪年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七十三世:庆恒,字颂武,应承袭世职,因早卒,年仅二十一岁,未能承袭世职,由弟庆棠,字泽南,于光绪二十年代袭世职。至光绪三十一(1894年)年正式承袭。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由“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改称为“亚圣奉祀官”。 七十四世:繁骥,字雪生。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承袭奉祀官。1949年去了台湾,1990年在台北病逝。 七十五世:祥协,1990年接任“亚圣奉祀官”,现居台湾。

  孟氏族谱

  民间有孔、孟、颜、曾4姓一个通天谱的说法。所谓“通天谱”,就是普天之下只有一个家谱。在中国的宗谱文化中,一般都是一姓一谱,孔、孟、颜、曾这4姓为什么会是一个通天谱呢?

  孔、孟、曾、颜4姓的祖先可分别追溯到孔丘、孟轲、颜回及曾参,他们4人分别被历代推崇为尊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为儒家学说的4大圣贤。这4姓的家谱,一般由皇帝同时赐予,所以,排的字辈是完全一样的

  孔子,孟子,颜子,曾子后世一律都要按照字辈取名,否则不准入家谱。字辈的字先是明朝明太祖朱元璋钦定10字,以后崇祯皇帝又钦定10个字,清朝乾隆皇帝又钦定10个字,民国时期,76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续定20个字,报经北洋政府批准,由北洋政府下令各省县将这50个字布告周知。即:(从56代至105代的字辈)

  希言公彦承 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继广 朝宪庆繁祥

  令德维纯佑 钦绍念显阳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孟氏家谱))在濮阳县鲁河乡前南孟村也有一定的研究。该村孟姓人士比较集中,人口2000余人,有专门的研究人员,在清末民初期间有一座规模比较大的孟子庙宇,门口有一石碑“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随着战乱及年久失修在解放后破四旧时彻底毁坏。但目前仍留有清朝咸丰元年府衙赠 “功齐大禹” 木制牌匾一块,令世人敬仰,据说就连侵华日军从此路过还下马参拜。

  该村主要是研究本地祖先是从那一支迁来,上上支的发展状况如何,分几脉,流向等情况,从哪一年、哪一代从何处经及番周折迁来此地,又从本地迁向何方,哪一支都发展怎样以及孟氏祖先的家族文化等等,在当地颇受影响。很多地方孟氏后裔或家谱不详尽的便经常前去该村寻根找源。每年的四月初二是孟子生日,山东、河南两省附近各县市孟氏后裔前去该村祭奠祖先,交流文化,场面宏大、颇为壮观。在这一天,当地政府也做东来招待四面八方来的宾客,同时也为发展当地的经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孟姓:

孟氏始祖―――孟轲

一、孟姓来源:

其一出自姬姓,始祖为鲁庄公的庶兄庆父共仲。鲁国为公元前11世纪周(姬姓)

分封的同姓诸侯国,建都曲阜(今山东境内)庆父为春秋时鲁庄公的庶兄。庄公

去世,子般即位,他派人杀死子般。闵公继位二年,他又派人谋杀闵公,欲自立

,使鲁国大乱。故有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后庆父出走莒国(今山东莒

县)。鲁季友(庆父之弟,此时为鲁相)用贿赂求莒国送归庆父。庆父在回国途

中自缢。庆父死后,季友让庆父的儿子公孙敖继承禄位。古时兄弟姐妹中居长的

称作“孟”。庆父排行老大,所以他的子孙就称孟孙氏。春秋后期孟孙氏、季孙

氏、叔孙氏一起把持鲁国政权,后孟孙氏的后代因避讳庆父弑君之罪,便称为孟

氏。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之后,孟氏族人以其为本族的荣耀,遂

尊奉孟轲为本姓始祖,是为山东孟姓。

其二亦出自姬姓。春秋时,卫国(周分封的同姓诸侯国,开国之君为周武王弟康

叔,都城在今河南境内)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絷,因病不得继位,其孙驱,以王

父(祖父)之字为氏,称公孟氏。后有以公孟为氏,或以孟为氏,是为河南孟氏

。从上述起源看,孟姓不论发祥地是山东,还是河南,均出自周文王之后,因此

说,所有孟氏族人从根源上讲都是同宗共祖,为周文王之后裔。

三、孟姓迁徙

孟姓同出一源,但发祥地有两个,即今河南北部和山东东南部。这样,孟姓

首先在中原北部兴起,并且两地孟姓很快融合,在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

省境繁衍极昌。汉代,孟姓已成为河南、河北及山东等省境一带望族,并向西播

迁于陕西咸阳,向南入迁浙江上虞、湖北鄂城、云南曲靖。魏晋南北朝时,孟姓

族人因避战乱,大举南迁,其中河南一带的孟姓大多入迁今湖北、江西北部一带

,山东一带的孟姓多迁至今江苏、浙江一带。而今四川成都一带大致在汉代已有

孟姓,汉以后孟姓入迁逐渐增多,至五代得到迅速的繁衍。唐宋以后,孟姓广泛

分布于我国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浙江、江苏等地,

明、清之际遍布全国各地。孟氏家族在鲁国建立以后,到孟文子、孟献子和孟庄

子时达到鼎盛时期,鲁国国君赏赐成作为孟氏的世袭封邑,孟氏家族就在成这个

地方定居了下来。公元前408年,齐国攻伐鲁国,孟氏家族由此流散各地。

总之,孟姓来源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和卫国,但是孟姓的显赫却有赖于战国时期的

一位大思想家孟子。

到孟子的四十五代孙孟宁时,孟氏家族的人口依然不多。北宋以后由于孟子

地位的提高,孟氏家族开始繁盛,人口迅速增加,并形成了“平昌”、“武威”

两大郡望。

四、历史名人

孟 轲:“亚圣”孟轲,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是中国历史上仅次

于孔子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孟子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位

伟大的思想家,与孟母善于教子是分不开的。“孟母三迁”有口皆碑,被传为美

谈。传说孟子幼年居住在墓地附近,由于经常看到出殡送葬的人群,他便开始玩

送葬的游戏。孟母只好把家迁到了另一个地方,可是这个地方靠近集市,因此孟

子又玩起了做生意的游戏。孟母于是又把家迁到了一座学堂附近。孟子被学堂里

的读书声所吸引,常到学堂里学习诗书礼仪。

孟子少年的时候,背诵经籍,孟母常常在一旁织布督学。一次,孟子背诵诗

书的时候突然中断,孟母随即把刚织了一半的布全部割断,以此作为警诫。在孟

母的谆谆教诲下,孟子终于成为一位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聚徒讲学,曾游历齐

、宋、滕、魏等国,跟随的车子有几十辆、人员达几百人。他曾任齐宣王的客卿

,由于主张并不被采纳,最后失意而归。晚年与弟子万章著书立说,写成《孟子

》一书,共七篇。在这部书中,孟子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形成“仁政

”学说,其核心就是要求统治者要重视人民。同时,孟子还提出了“良知”、“

良能”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以后,《孟子》和《论语》、《大学》、

《中庸》并列为“四书”,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孟子卒于周赧王二十

六年(公元前289年),终年84岁。

孟浩然 :一语断仕途的孟浩然,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唐代著名诗人。

他的诗多写田园山水,独具风格。早年他在家乡读书,后曾一度入长安求仕,最

后均失意而归。唐玄宗时,诗人王维在朝廷中任大乐丞职,他很赏识孟浩然的才

华,私下邀请孟浩然到自己府中赋诗唱和,孟浩然于是带上自己刚写的诗稿去见

王维,他们一唱一和,吟诵得十分高兴。碰巧那天唐玄宗有事来找王维,孟浩然

想回避,急忙躲到了床下。王维怕犯“欺君之罪”,只好直说并向唐玄宗叩头请

罪。唐玄宗也早听说孟浩然的诗写得好,只是与他素未谋面,于是叫孟浩然出来

相见,并问他最近写了什么好诗。孟浩然当即拿出新作《岁暮归南山》念给唐玄

宗听。当孟浩然念到其中“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时,唐玄宗很不高兴地说

:“我没有见到过你主动上书求官出仕,朝廷也没有抛弃你,你为什么说‘不才

明主弃’呢”于是拂袖而去。从此,孟浩然断了做官的念头,在家乡一直过着田

园隐居生活。现有传世的《孟浩然诗集》,共存260多首诗歌,其中不乏名篇佳作

。如《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意境

新鲜,构思巧妙,成为人们传诵千古的佳作。外族血脉融入史姓

汉代以后,孟子的地位有所提高,孟姓人才辈出。西汉时期的孟卿、孟喜父

子是著名的经学大师,在《易》、《礼》的传承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东汉时期的

孟光是有名的才女,而三国时期的孟宗则以仁孝闻名天下。隋朝末年,孟姓中涌

现出了农民起义领袖孟让、孟海公等。到了唐代,孟氏家族中则涌现出了几位著

名的诗人,他们是孟云卿、孟郊。孟云卿的诗语言朴素,多反映现实生活;而孟

郊的一首《游子吟》更是传唱千古,寄托了外出游子的思母之情。五代时期,孟

姓中出现了两位帝王,他们是后蜀的建立者和国君孟云祥、孟昶。

南宋的孟珙是抗击蒙古入侵的著名将领,元朝末年的孟海马是襄阳红巾军的

首领,清代的孟知舜则是戏曲家。到了近现代,孟氏家族又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

,他们有史学家孟森、教育家孟宪承、地质学家孟宪民以及当代女艺术家孟小冬

元朝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孟子五十一代孙孟祗祖曾续修家谱。

泰定年间(公元1324年)五十二代孟惟恭将“孟氏宗支图”刻于碑上,藏于孔庙。

明朝弘治年间(公元1488年)五十七代孟元详细考证了孟氏历代世系,也刻石立于孟庙。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六十代孟承相曾续修族谱。

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六十二代孟闻钲组织孟氏族人共同捐资续修族谱,刊印后分发各户,以便于日后“认祖归宗”。

清朝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修编了一部较为完整的族谱,分送族众。

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Z年)秋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重校《三迁志》。

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六十九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继峊主持续修族谱。

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主持续修了《孟子子世家谱》。

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主持纂修《重纂三迁志》。

孟氏族谱规定,续谱之时要将旧谱缴入谱馆,一旦新谱修成,要将旧谱销毁,所以清朝以前的孟氏族谱已经没有了,如今传世的只有《道光谱》、《同治谱》两种木版木刻活字印本。

《道光谱》收录了孟宁、孟润、孟衍泰在前几次主持修谱时所写的旧序,孟继告为之作了新序。全谱共计六册、十四卷。

《同治谱》共计六册、十五卷,由孟广均作序,收录了五篇旧序,在内容与编排上,和《道光谱》大致相同,该谱是孟府内保存最为完备的孟氏族谱。

《三迁志》为志孟之书,书名取意于孟母三迁,既是孟氏族谱,又是地方志中的一种专志,以志为主,志牒相兼。创修《三迁志》的是明朝沂州道佥事、八苍溪人史鄂。

《三迁志》始修于明朝嘉靖年间,最后修于清朝光绪年间,主持纂修的大多是地方官吏及社会名流,前后共编修六次,多以三迁命名,如今能看到的只有雍正本和光绪本。

现存的有关孟氏宗传方面的碑刻有:

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的碑刻,现立于孟庙东院启圣殿前东檐廊下。金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由孟子四十八代孙、宣武将军、邹县令孟润作序。

《亚圣四十五世孙孟宁之墓》碑,刻孟氏世系图,立于孟母林内孟氏中兴祖孟宁墓前。元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立。

《先师亚圣邹国公续世系图》碑存于孟庙寝殿院内。元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所立。

《孟氏宗派图》碑存于孟庙寝殿院内。明顺二年(公元1331年)立。

《孟氏宗支之记》碑现存于孟庙启贤门下。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立。

《宗派之图》碑两块现分别存于孟庙承圣门北道东、乾隆御碑亭前。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立。

《孟氏大宗支派碑记》碑现存于孟府五代祠。清朝立。

孟氏字辈: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孟氏家谱》说:行辈“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

孟姓,多源流中华姓氏,汉族孟姓发源地在河南、山东两地,逐步繁衍播迁至全国各地。古代兄弟排行次序为:伯(孟), 仲, 叔, 季 伯为嫡长子, 孟为庶长子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 春秋时鲁国有孟孙氏, 盖为鲁恒公之子庆父共仲之后 本为”仲孙”氏, 因弑君之罪, 更为孟氏。

相关信息

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河北,这三省的孟姓大约占孟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江苏、辽宁、山西、黑龙江,这四省又集中了28%的孟姓人口。山东为孟姓第一大省,约占孟姓总人口的21%。全国形成以鲁豫冀、东北为中心的两大块孟姓聚集区。

自明朝至今600年期间,孟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主要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回迁,尤其突出向东北的迁移。孟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鲁冀京津、黑吉辽大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豫皖苏北部、山西东北部,孟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8%以上。

孟家 的家谱谁有啊 谢谢 我朋友要

一世:孟子(事略),孟氏尊奉为“始祖” 二世:仲子,宋郑和五年(1115年)追封为“新泰伯”。 三世:睾,邹之处士,隐居不仕,...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