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满族人,姓单,在八旗里是什么旗
单姓无法确定是哪个旗属。满族老姓包括:图克坦氏、都善氏、敖拉氏等。旗属应该在确定老姓以后,单凭一个简姓“单”无法确定。
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之制确立。满洲(女真)社会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扩展资料
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入关前,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荷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入关以后,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八旗兵从而成了职业兵。
清定都北京以后,绝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驻在北京附近,戍卫京师的八旗则按其方位驻守,称驻京八旗,俗称京旗,实即禁军。另抽出一部分旗兵派驻全国各重要城市和军事要地,称驻防八旗。
八旗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如封爵,崇德元年(1636)始定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9等。八旗按引军旗色定户籍。 八旗兴办宗室觉罗学、官学等,课其子弟。
-八旗
导语:无论是封建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军队都是国家最强劲的后盾,也是保家卫国的第一线。每在古代,每一个朝代的编制都是不一样的。像商朝,他们的军队编制就是什伍之制,春秋时期步兵逐渐壮大,到了战国时期,主要以步兵为主。而在明代的时候,开始采用“营”的编制 在下面的时候设立着小旗,总旗,还有百户这些基本的编制。清朝军队的编制又跟以前的朝代不同, 清朝在各个地方驻守的八是怎么编制的,一个地方都是一个的兵吗?
清朝八旗基本编制
我们在电视上也看到过,他们把后宫的一些女子称为镶黄旗,正黄旗的后人,这是因为当时的满洲族把他们的后人分为八个旗,分别为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共八旗。
努尔哈赤带领的女真族人,最开始也是奴隶社会,后来受了汉族人的影响,才把军队分为八个旗,每个旗约为七千人,而努尔哈赤就是统领八个旗的旗主。
在大清入关之前,八旗兵平常主要从事农业活动,战斗就拿起武器作战,粮草武器自带。那时候的军队非常有序,战斗力十分的强。
驻京八旗和驻防八旗
但在清入关之后,又把八旗分为驻京八旗和驻防八旗,驻京八旗的主要职责是捍卫京师,保护京城的一切,保护皇帝的安全;驻防八旗则是被派到全国各战略要地驻守——不过由于军队最大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皇权,所以保卫京师的八旗比驻防八旗的兵力要多得多。
当时的清朝地大物博,疆土辽阔,但是驻防八旗的人却不过十多万。当然也不是说皇帝不重视地方的驻守, 而是当时的清朝实力非常的强悍 ,在领土让没有敌手。
他们驻守在其他地方的兵,很少,最高的驻守人数一般不会超过两万。不过作为满族的起源地东北,清朝统治者是非常重视的,因此驻防的部队也比较多。
最初的时候,八旗兵的编制并不是什么镇,协,标,旅,而是牛录。牛录是最低等的兵,也就是后来的棚。一个牛录有300人,比后来的棚要多得多。后来的牛录接近有400个,其中属于女真族人的就有308个,而汉族是最少的,只有16个牛录。五个牛录组成个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
顺治期间,驻守的八旗兵有一万多人,到了后面,人数一直有所增加。按驻地划分当时可分为三个驻防地,分别是畿辅、东北和各直省驻防。在顺治二年,也就是公元1645年,畿辅驻防设昌采育里、张家口、古北口等地。
除此之外,在当时清朝的军队编制已经变成了协,标,营,队,排,棚。一个镇管辖两个协,一个协管辖两个标,一个标管辖三个营,一个营管辖四个队,一个队管辖三个排,一个排管辖三个棚。
由此看出,棚是最低级的,一个棚有十四个人,所以一个排有四十二个人。
也因为没有战争的原因,安逸太久了,到了清朝中后期的时候,八旗和绿营兵都非常的松懈,军队训练非常松弛,纪律十分涣散,战斗力变得很差,完全已经不是当年那草原儿郎的模样。
当时在马上打天下的女真族人,已经安逸到骑在马上,都已经不是草原的儿郎了。后来,清朝的军队在与太平天国的军队交战时,完全不能敌。
后来的八旗其实远远不止八旗
在清朝的历史上,其实说军队有八旗,实际上却远远不止八旗,因为还有汉人,蒙古人,所以少说也有二十四旗。
但是最开始是八旗的人为女真族人所用,后来的那些旗都是随着大清入关,一点点的增加的。而这些后来的二十四旗就是清朝军队的中坚力量。当时努尔哈赤率领的军队人数并不多,这些军队的人数还不到二十万,可是却在和明军之战中,取得了胜利后,人数越来越多。
在清朝后期的时候,曾国藩又在乡勇的基础上编制了一支军队湘勇,也就是勇营。这支军队在后来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这样的一支勇营,在战争平息的时候,又会立刻解散,就像现在的临时工,有需要的时候就召集,不需要的时候就解散。
勇营的人大多数都是农民出身,他们为了立下战功,都会拼尽全力,所以他们的战斗力和凝聚力都是非常强的。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勇营更是成为了一支中坚力量,大显神威。勇营在最鼎盛的时候,军队的兵力可以达到二十多万,而在曾国藩手中的兵力约有十二万,其他统帅的兵力约有二十余万。
再后来又有了北洋军。北洋军作为新兴的一支队伍,是为了和国外的势力对抗,巩固清朝统治的一支队伍,但是随着它的壮大,已经超出了皇帝掌控的范围,身为北洋军的统帅袁世凯也不想居于人下,所以在最后的时候,北洋军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当然,那时候的袁世凯已经不是北洋军的统帅了,但是他能推翻清朝的原因是因为他是清朝的内阁总理。北洋军最初的兵力只有几千人,后来是不断的增加人数,最后扩大到一百五十万。
北洋军在军队里编制成镇、协、标、营为师、旅、团、营,后来有了14个镇、12个师、18个协、16个师、4个标、1个禁卫军。当时的北洋军的武器装备已经跟国外靠近了,用的武器不再是刀,棍,而是洋枪,洋炮。北洋军军队有着严格的机制,二十条军规当中有十八条都是斩首令。军令的严苛,是严明治军,稳定军心的保障。
一个地方并不是一个的兵
其实不管在哪里,都讲究一个制约平衡,不管是美国的三权分立,还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都是为了制约平衡。
因为只有制衡,才不会发生动乱,当一个人的权力过大的时候,称王的可能是非常大的。所以,在清朝皇权制度的压迫下,绝对不可能有一个人的兵全部在一个地方。因为这样引起的后患是不可想象的,对于一个皇帝而言,什么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才是安心的。
在过往的朝代而言,都体现着这一点,不管是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还是努尔哈赤把兵权牢牢的握在手里,都是一样的道理。
兵权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兵力,也是皇权最重要的后盾,在古代,掌握兵权就是掌握了天下,所以曹操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因为他的兵力够强。所以,在经历了无数过朝代,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一个朝代,也逃脱不了这个命运。
一个皇帝为了制衡,也为了自己的皇权稳固,是绝对不会把自己的手下一个人的兵力集中放在一个地方的 。皇帝都是多疑的,所以当不用兵力打仗的时候,很多人都会主动上交兵权给皇帝,就是为了安皇帝的心。任何一个下属,只要功高盖主,一定会引起皇帝的忌惮,也会让皇帝产生杀心,所以无论是出于皇帝的初心,还是下属为求自保的心,也不会要求带着自己所有的兵力去驻守一个地方。
叶赫那拉氏分布于满族八旗。叶赫那拉氏哪个旗的都有,满族一个家族的都不一定是一个旗内的人。满洲八旗共有镶黄,正黄,正白,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八个部分。
八旗是按照五行设计的,驻防、攻城、列队也同样是按照五行相克,八旗没有高低之分,只是后来皇帝亲领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所以有了上三旗之说。叶赫那拉氏家族在满族八大旗到位颇高,地位最高的是慈禧太后,出身于镶蓝旗。
扩展资料:
叶赫那拉氏,亦称叶赫纳喇氏、叶赫纳兰氏,原系明末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叶赫部的氏族。叶赫那拉氏族谱与所有满族族谱一样,均渗透着汉族传统的儒家影响,它既是官职承袭的重要凭证,亦为表明身份地位的证明。
叶赫那拉氏族谱的收藏以辽宁省为最多,吉林省次之,还有一些善本族谱收藏于北京等地图书馆中,现存大约十几部。研究叶赫那拉氏族谱对研究清初历史及开发叶赫满族地区旅游资源都有较大意义。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的一种耕战合一的社会组织形态。是军政合一的最高一级单位,因为出征时用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颜色的军旗以示区别,所以也称为“八旗”。后来又将被满洲人征服的蒙古人、汉人也编入八旗,连同满洲一共八个旗二十四佐领,但其核心还是八旗满洲。
-叶赫那拉氏
-八旗满洲
青州大小事,就关注@青州生活圈!
八旗制度始于1601年,由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清朝八旗驻防遍布黄河两岸、长城内外,如果以驻防驻军作为有效管辖领土的标志,那么清朝领土是明朝的3至4倍。清朝 在东北、中原、蒙古、西南、西北均有驻防八旗,在全国建立了数以百计的满城、驻防营,并持续由中央派遣官员管理地方事务。这是明朝时期中原 所涉及不到的,即使唐朝也没有那么大面积的驻防,宋朝就更没有了。
清代满族统治者将八旗子弟派至全国各地,有其不可告人的秘密。
表面上看,八旗驻军是为了保卫国土兼维护地方治安,但深层次的目的则是延续满族生命的存在。
朝代更迭是历史的规律,谁也无法违抗,清朝皇帝深知这一点。智慧的康熙皇帝深刻总结了以往少数民族统治中原的成功经验和惨痛教训,于是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大规模建设驻防满城。
在历史上,少数民族统治中原,其结果无非是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彻底融入汉族,另一种情况是少数民族彻底被屠杀、屠城。康熙皇帝早就预料到这一点,于是他决定将本来主要集中居住在北京、京畿的满族,以人浮于事、游手好闲之名,大张旗鼓的派遣至全国各地,而内心的真实想法却不便明说。这样以来,相当多的满族人返回了东北老家,坚守故乡领土,并严格控制汉族人开发长白山地区,这是今天东北三省仍然是满族主要聚居地的缘起,另一部分满族人,陆续调遣至全国各地,以分散居住的方式,多地点、多时空的保留满族民族的火种。
除在全国设置多处满族人口聚居地外,康熙、乾隆还一再强调国语骑射,让驻防八旗的族人把民族习性与文化沿袭下去,在保住民族血统的同时,尽可能多的保留住本民族的文化。自清代至民国,各地八旗驻防一般都有城墙,与汉族分城居住,有往来但少通婚。
康熙大帝觉得,即使将来王朝灭亡,北京惨遭屠城,但满人仍旧有相当多的人居住在中原、东北、蒙古、新疆等遥远不可及的地方,清代军人的居住广度是远超历朝历代的,屠杀又怎能遍及1300万平方公里。
康熙的预料真的灵验。辛亥革命,世界上第二大满城——西安满城被屠城,男女老少几乎无一幸免,太原、福州、杭州、荆州等地也发生了全部或部分屠城的惨剧,数以万计的八旗子弟“以身殉国”。北京虽然因逊位而没有被屠城,但精神和文化上的杀戮却比刀枪更具毁灭性。
庆幸的是,仍有一些驻防八旗所在地的满族人在朝代更迭之时通过“谈判”、“斡旋”活了下来,他们在王朝覆灭之后,依然存在!
成都、广州等地的驻防八旗后人至今仍旧活着,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些老旗人较少与 通婚,文化得以保留。山东青州老一辈满族同胞能讲一口流利的北京话也是很好的证明。而驻防在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的八旗后人保留下来的满文、满语成了中国活态满语传承的最大聚集地。今天,满族人主要居住在辽宁,这完全得益于康熙大帝、乾隆皇帝把京城闲散的八旗子弟回拨白山黑水,密密麻麻的驻防在辽沈大地。
倘若满族当年不分散、不驻防,倘若清末北京真的被屠城,那么满族就彻底彻底的完了。今天,东北、蒙古、西北、西南仍旧有满族存在,真的应该感谢康熙大帝、乾隆皇帝的智慧,是康熙大帝、乾隆皇帝让满族在清王朝灭亡之后又多活了100多年,这也许是当年设置八旗驻防一个不被外界所知的秘密!
注:爱新觉罗启哄先生的这篇文章论点新颖,感人肺腑,希望族胞转载,让更多的读者感恩民族的存在,用星星之火重新点亮灿烂的明天。
(本文首发于“滨海满族”)
满族(57)康熙(139)青州(3)
我是满族人,姓单,在八旗里是什么旗
本文2023-09-22 11:09:5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1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