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查自己的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2收藏

怎么查自己的家谱?,第1张

查自己的家谱方法如下::一、祖籍地搜集信息在现居住的家族地搜集一定资料后,在觉得不够详实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去祖籍地去走访和询问关于家族家谱信息,一些经过多次迁徙导致谱牒不全的家族往往会采用这种方法,会取得新的进展。二、提供详尽的先人名字在找到和谱序相同的家谱后,尽可能的要提供详尽的先人名字,尤其是年代越久、没有断代的信息,这样找到自家家谱的希望便越大。三、在网上寻找相关的家谱机构求助有相关需求的宗亲,可以在相关的姓氏宗亲、家谱编修机构求助并刊登信息,如:锦秋修家谱,免费为有寻根查谱的宗亲提供查询和信息刊登信息,比起自己创建账号,缺少曝光的情况,要大大减少时间和人力成本。四、一是实地查找,二是网络资料。实地查找,也要分情况而论。如果知道相关线索,比如原籍,知道自己从哪儿迁过来的,并且确定原籍地还有族人,可以直接到当地查询,看看迁徙之前的家谱,询问同宗族人,这个相对容易一些,只要顺藤摸瓜即可。如果并不知道,或者只有简单线索,那么笔者建议去图书馆以及档案馆查询,只要拿到相关证明即可,有的图书馆还举办过相关活动,如湖北省图书馆曾经有段时间开展过“晒家谱”的活动

第一条 为了完好保存和有效地利用党和国家的档案财富。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各级国家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实施细则。第二条 档案是档案馆开展工作的物质基础。省档案馆应将档案接收与征集(以下简称收集)工作列为本馆业务建设的重要任务,配备专人负责,并经常研究解决档案收集工作中的问题。第三条 省档案馆是保管省级机关单位档案的综合性档案馆。省档案馆收集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按照档案分级管理的原则,将省直机关单位形成的具有工作查考、科学研究和历史凭证作用的各种门类、各种载体形态的档案,完整齐全地收集进馆,建立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的馆藏体系。第四条 省档案馆收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档案的范围。

  (一)中共广东省委、省顾问委员会、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构、省人民政府、省政协、省纪律检查委员会、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等机构及其工作部门和直属的临时性单位形成的档案。

  (二)省总工会、共青团广东省委、省妇联、省科协、省文联、省侨联、省作协等机构及其工作部门形成的档案。

  (三)经协商同意,接收或代存省级各民主党派机构形成的档案。

  (四)省人民政府直属工作部门的派出性单位形成的档案(作为派出单位全宗的组成部分)。

  (五)省人民政府直属工作部门所属的独立分管某一方面工作或从事某项事业的行政管理机关和企业、事业等单位(指处级以上单位)形成的档案。

  (六)已经撤销的中共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直属工作部门或直属工作部门的所属单位形成的档案。

  (七)省经人事管理权限内的著名人物活动形成的档案(不含其干部档案)。

  (八)省级组织、人事部门任免管理权限范围内的死亡干部档案,以及已故的省级知名人士和中共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表彰的英雄、模范人物的人事档案。

  (九)省直机关单位业务活动中形成的能反映本专业、科技发展状况的各种载体的专业档案、科技档案。其中,获省级以上奖励的科研成果档案,全省性的大案、要案诉讼档案的,省的名牌产品和传统生产工艺档案,以及全省有影响的大型企业、重要的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和典型个体工商户的档案等,由省档案馆负责接收;确定向专业档案馆移交的,由各专业档案馆负责接收。

  (十)中共中央、中央办公厅文件,由省委办公厅负责立卷;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由省政府办公厅立卷;其他上级机关文件,由省级的主管机关负责立卷,然后分别向省档案馆移交。

  (十一)中共中央、国务院主管部门驻省单位所形成的档案,凡中共中央、国务院主管部门确定向省档案馆移交的,由省档案馆负责接收。第五条 省档案馆收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档案的范围:

  (一)全省各级党组织、革命政权、地方武装和革命群众团体形成的革命历史档案。

  (二)历代省级政权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形成的各类历史档案。第六条 省档案馆在收集省直机关单位档案进馆的同时,还应收集有助于了解档案内容和立档单位历史面貌的、本单位编印的各种资料。包括:简报、通讯、书籍、杂志、报刊、学报、、照片、画报、手册、地图、年鉴、回忆录、文件汇编和资料汇编、会议特刊、专刊、科技资料、成果汇编、产品目录等。

  解放前编印的反映广东省我党、政、军、群革命活动的革命历史资料、旧政权广东省级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内部刊物、资料汇编、报纸、杂志、年鉴、地方志,以及族谱、家谱等都属于收集的范围。第七条 省档案馆应收集保管中央领导同志在广东活动时的讲话、题词、照片、录音、录像等档案原件或复制件。第八条 省档案馆应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机关档案工作条例》和国家档案局颁发的《档案馆工作通则》的规定,接收有关保管期限的档案,并协助档案室做好案卷进馆前审查和调整保管期限的工作。第九条 省档案馆收集省直机关单位的档案、资料,应分期分批进行。在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接收1949年至1970年的档案、资料,经协商同意,也可接收到1976年的档案、资料。第十条 凡向省档案馆称交的档案,移交单位必须收集齐全,正确划分保管期限,保证档案质量,并编制档案目录(包括案卷目录和卷内文件目录),全宗说明一式三份(交档案馆二份,移交单位留存一份)。

尚姓字辈排行如下: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朱集镇尚寨村字辈:正大光明富丰先思善书。

湖北襄阳市南漳县东巩、肖堰一带尚姓字辈:正世开德盛,万仕广明经,有志仁贤义,才柏之秀云。

湖北十堰郧县五峰乡尚家河尚氏字辈:应化克广,文志从选;继立学政,大启荣显;勋建天朝,恩垂邦典;世德振兴,全修万善;永发承祥,尊祖业传;远影康乐,道宏瑞满;维敬群雄,英明佑贤;谦益俭良,代忠存延。

湖北襄阳歇马河尚家壪尚氏字辈:川(廷春),乾(遇友)应(金锡),建其士瑞,玉麟发祥,宗功永秀,世代荣昌,承奉圣贤,书礼弘扬,文武全才,治国安邦,顺之道正,仁义昭彰,祖德遗辉,明久兴旺。

湖北襄阳谷城县城关镇尚家埠口尚氏排行:正大光明,安邦治世。

山东郓城尚氏字辈:盛德伯作昭诗书可景习理成大宗兴志先文怀继余传恩树良善秀万春效仰方俊耀乃延庆嘉隆昌。

山东德州尚氏字辈:文其明玉祥。

山东淄博尚氏字辈:曰大维宏家声振宗善敬启广丕作保方良承佩贻肇锡庆长。

山东淄博王村尚氏字辈:仁义力志慎修克贞(zheng)可。

山东龙口尚氏字辈:大德玉福振(宗)作书香世守乃祖。

山东泰安尚氏字辈:其思永继元希荣绪廷先大德传宗广延庆佰世芳。

山东莱芜故事村尚氏字辈:宪绪念传永,蕙兰胜馨香,祖佑师叔第,富庶诏华堂。

山东滨州大尚村尚氏字辈:仁义礼智信,俊哲文明贵,忠厚传家远。

山东利津尚氏字辈:育蕃应攸叙宪祖自熙淳世传忠孝德尊训久茂祥。

辽宁大连尚氏字辈:文云思德肇志忠厚传家远诗。

辽宁沈阳尚氏字辈:世德尔祖。

辽宁海城尚氏字辈:继学可之崇玉维政宗昌其久世德尔祖承效克适伟佩绍宪本大乃永纪惠汝述。

辽宁铁岭花耳山尚氏字辈:云起邦国永成明君发洪贵殿志文俊兴。

辽宁铁岭李千户尚氏字辈:宏玉新成庆尊崇国运昌德荣思守法宝善致发祥。

辽宁新宾尚氏字辈:传绪振恒衍庆修阳培源思茂承宗宜凝。

辽宁新宾这一支应来自江苏赣榆或山东日照,字辈:传绪永德,衍庆修明,积善之家,济世运昌,培源思茂,承宗贻荣。

吉林市郊尚氏字辈:崇登士永国廷有中希文起瑞云殿昌荣名芳德峻才大声鸿百祥连汉万载丰恒。

河南孟津尚氏字辈:汝师恒弘景全修德乃成廷怀连去际芳远照永清从玉金作宝如宗广来明道长世法有守存本建兴。

河南淅川尚氏字辈:德光宗士宏兴良善花荣胜店家占坤明。

河南南召尚氏字辈:从春兴广泰久士相恒昌吉照迎增水仁义和友邦。

河南新乡东曲里村尚氏字辈: 文、彦、春、家、祥、福、德、广。

河南叶县常村乡尚氏字辈:应进宗明,克清凤永。学书耀祖,振德家生。文行忠信,延年增荣。正新诚意,太和春景。尧邦舜国,浩志可兴。平安久远,同望盛隆。智丰惠沛,均建奇功。润珍贵宝,泽善顺祯。

湖南桑植县一支:大启正龙世、文华遗泽长。

二支:光大开文运、昌明启后良、英贤先自立、家道永垂芳。

三支:本立道生、源远流长、昭穆顺序、孝友滋彰、名高三楚、声振一堂。

河北磁县尚氏字辈:西古祖而显勤春林有清福禄禛祥庆大中正常生阳照苗盛旺万物广多兴。

河北保定、辽宁辽阳尚氏字辈:增(昌)明(其)永(久)德(世)利(德)富(尔)贵(祖)。

河北省宁津县,现居辽宁黑山:云顺文鸿志,百世永吉昌。

河北廊坊尚氏字辈:国、存、近、在、德、景、文、俊、振、海、宏。

现居北京市昌平区百善镇半壁街村:如、德、志、红。

黑龙江肇源尚氏字辈:之国登永崇守泄廷万书广大教育群英圣为人瑞德乃家声。

山东泰安夏家庄、肥城安家庄、大尚庄、小尚庄是一支。其中字辈有:绪、乾、节、立、太、玉、随、林、富、生。

山东泰安肥城老城镇辛屯村(胡庄组)亦尚存一支。其中字辈有:成、永(金)、仁、义、礼。

安徽太和赵集乡尚寨,马营村一带。其中字辈有:孔,学,凤,守(照),成。

安徽怀远后尚,前尚,西尚,尚庙,尚庄是一支。其中字辈有:成,登,守(佩),林(殿),元,国登。

安徽当涂县黄池镇,其中字辈有:师、玉、文、世、定、启、贤、坤。

安徽霍邱县花园镇迎龙村尚大台子,其中字辈有:习、显、伟、德、发、传、应、由、申、嘉。

山西运城永济平壕村尚家字辈:修善积德广前玉后。

四川成都尚氏字辈:作开宏俊。

尚氏一支字辈:正金大光明富丰先永祥。

扩展资料:

尚氏家谱文献现状

辽宁海城尚氏续修宗谱六卷,(清)尚玉德、尚维慎修,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尚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尚渊涛等纂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飞熊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辽宁海城尚氏宗谱十一卷,末一卷,(民国)尚其宪纂修,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辽宁省海城市档案馆。

尚茂公三房草稿,著者待考,民国年间世德堂稿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辽宁海城尚氏六修宗谱不分卷,(现代)尚久蕴、尚世海编修,1994年计算机排印本。

辽宁、吉林尚氏六修宗谱补遗一卷,(现代),尚久蕴等修,1997年铅印本。

河南许昌尚集尚氏族谱三卷,(现代),尚德河等编,1999年计算机排印本。

参考资料:

-尚姓

找到的 慢慢看

孔氏宗族的族谱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罗内容最丰富、谱系最完整的族谱。孔氏宗族视修谱为合族大事,通过修谱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缘关系相对疏远的孔氏族人组成一体,从而达到“详世系、联疏亲、厚伦谊、严冒紊、序照穆、备遗忘”的目的,修谱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清查“外孔”的渗入。

最初的孔氏家乘,只是以抄本传世,记载世袭奉祀的宗子名字。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官居朝议大夫的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翰深感个别抄本易于散失,而且每代仅录一人,使家族中许多贤达之士未能载入史册,年代久远后必被湮没,决定广收资料,创修孔氏族谱。这是孔氏宗族的第一部族谱,将本族嫡系及支庶一并收入,正式镂版印刷。

孔宗翰之后的四百年间,宋、金、元历朝更替,屡值兵燹战乱,其间孔氏谱牒虽曾进行过重修,但没有正式刊刻。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才又一次组织重修并付印。这次重修的族谱接受以往濒于失传的教训,特对修谱之事作了文字上的规定:此后族谱“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大修以甲子为期”。按此规定,应当在嘉庆四十年(1561年)左右修谱,但由于种种原因,修谱工作比规定时间向后拖了六十多年,直到天启二年(1622年)才纂修族谱,这距上次修谱已有133年的时间。而后的康熙、乾隆朝的甲子年均按时修谱,但乾隆甲子(1744年)负责修谱的是孔继汾,他后来因被告触犯了清朝《会典》而陷入文字狱,充军到新疆伊犁。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没有再大修过族谱,直到民国九年(1920年)倡修全族大谱,经土7年努力,在民国二十六年方大功告成。这部民国族谱是最大规模的一个孔氏全国合族大谱。

北宋元丰及明弘治年间所修的孔氏族谱,久已亡佚,今天能看到的只有天启、康熙、乾隆和民国所修的四部。从这四部族谱的纂修人员的设置来看,可以发现,随着世代推移,修谱机构的设置规模逐渐扩大。

为确保修谱工作的顺利进行,衍圣公府建立了一整套严密的组织机构和人事安排,如乾隆九年(1744年)修谱时,设立鉴定一人,由衍圣公担任;监修二人,由三品执事官和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担任;提调二人,由正一品荫生候选员外郎和曲阜县世职知县担任;以下编次、掌收、校阅、誉录、督刊、收发等职,也是各由四品执事官、候选州同知之类有官职者及有科名的人员担任。到民国时期最后一次大修时,衍圣公孔德成主持,专门设立了“曲阜全国孔氏合族修谱办事处”(简称“谱馆”,古时称:“纂局”),孔德成任总裁,由族长孔传蜻等三人主持日常工作,谱馆有职员66名,另有一些勤杂员役。

修谱时,衍圣公府要先行制订条规、颁布榜示,制订统一格册和修谱誓词。然后择吉日举行仪式,告庙致祭后,各执事人员进入修谱的专设机构纂局内办公。族谱纂修完成,要在孔庙举行隆重的告祭仪式。各户族众按规定领到新谱后,即将旧谱交至族长,立即焚瘗。如有失落旧谱者,即声明,该户头户举出具证明,刻附谱后。

孔氏历代修谱都非常严格,明天启年间修谱规定义子不能入谱,违者重究。清康熙时修谱,规定更加详细:一,凡不孝、不悌、犯义、僧道、邪巫、优卒、贱役等,都被认为是“辱祖玷宗,丧名败节,皆不准入谱”;二,因修谱都是集资,所以规定族人每丁交银八分,违者不准入谱;三,孔氏子孙不仅行辈字有一定规定,即使用字亦随行辈而定,不准乱用。修谱时,如有不依规定乱取用者,必须改正,否则不得入谱。乾隆甲子修谱除继承康熙时的规定外,又提出凡“养异姓为子、赘婿冒姓、子随母嫁携来同居”者,亦不得入谱。对以上各方面,不仅各户头要认真作保证,而且还发动族人知情者履行检举之责。

在孔氏宗族中,除大宗主衍圣公主持纂修的全谱外,各户、各支派还有自己纂修的小谱或支谱。这些谱牒各具特色,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比如,《林前户支谱》记载了从汉至清历代皇帝对孔氏优免赋役的敕文,并收入嘉庆年间立于孔庙毓粹门下的蠲免碑文。《大宗支谱》则收入了更为详细的资料,在人名之下不仅载有字号、功名官职,还有妻妾娶自何家、其子娶何家之女、其女嫁与何家之男等内容。由于支谱所刊印数量较少,留存下来的仅有八部,它们是:《东家小谱》、《嫡系小谱》、《续修支谱》二种,《大宗支谱》二种,《林前户支谱》、《林前户重修孔子世家谱》。

凡是流寓外地的孔氏族人纂修的支谱,必须获得衍圣公的批准,加盖衍圣公府大印后才能成立。各级官府主要根据衍圣公府钤印的有无,来判断内孔与外孔,决定是否给予优免差徭及有别于齐民的特权。

内孔和外孔

一般说来,作为圣裔的孔氏宗族常常自称“内孔”或“真孔”,而把同姓不同宗的孔氏称为“外孔”或“伪孔”。这里的里外、真伪,是以圣脉的流传作为对照的。

圣裔们所强调区别的“外孔”,其情况大致有二:

一是与圣裔同姓不同宗的孔氏。如本书第一章中所述,在古代,也有几支孔姓并非出于子姓之后,在孔父嘉至孔子一系后世的繁衍、扩大的同时,这些“圣裔”之外的孔姓渐渐淹没无闻,也无世系资料存世,然而这为数不多非圣裔的孔氏有时会想方设法混进圣裔中去,以图享受到朝廷对孔子后裔的优厚待遇。正是“累朝优礼”、“与常人异”的待遇,在孔氏宗族史上引起了大量伪孔冒宗的现象,在曲阜县之外的其他州县,时有和孔子后裔并非一脉的外孔假冒“圣裔”,以期得以优免地方差徭,这种情况每朝每代都有发生。而在曲阜,由于管理严格,冒宗易于识别,这种情况极为罕见。

一是出于衍圣公府的奴仆孔末所传的后代。据载,孔仁玉的后裔在北宋时期传至五十三代而分为“孔氏五位”的同时,洒扫户孔末的子孙也已立为“五院”,分布在曲阜的小薛社、张阳社、西隅社、东忠社、西忠社。到清代,这些所谓“仆随主姓”的外孔,又发展到曲阜之外的邹县等地。既然同属一姓,又并非同脉,为了明确主仆、圣裔庶民之区别,以衍圣公府为代表的孔氏宗族“不准其随钦赐行辈取名,以免混乱”。外孔如冒宗续谱,则要因“冒宗谱,滥邀恩崇”而获罪。

孔府档案

1来源及形成

孔府档案属于私家档案,由于历代帝王对孔子后裔逐步封官加爵,官至一品,因此,孔府与皇帝关系逐渐密切,上下行文接连不断,全国各州府衙亦相继行文接洽关系。而用于孔府祭祀孔子的祀田达三十六万亩,分布在五省数百个县,因此县级政府与孔府间的关系亦非常多,再加上土地纠纷处理,更是文案复杂。孔府是一品官的衍圣公府,府内除三大公堂外,还有十大厅办事机构,各机构都有日常的工作文件,再加上祭林庙的各种帐册、府内生活的规定及帐册等,因此,资料极为丰富。

孔府档案以其历史长、数量多、内涵丰富而成为中国著名的私家档案。由于战乱孔府档案过去曾有损失,现存档案记录了孔府从明代嘉靖十三年(1534年)至1948年8月400余年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族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历代衍圣公府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我国封建社会的珍贵原始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孔府档案也为中国文献档案学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典型范例,在档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档案整理

文件的保存原来较为分散,孔府凡属于上下及各州府县行文均保存在掌书厅书房内,由典籍官掌管,地亩册、契约、收租册,均保存在册房内;婚丧嫁娶及林庙祭祀酒席帐、祭品帐均保存在司房内;内务日常开支、工资帐和来往宾客帐均保存在帐房庶务室内;呈禀号簿、收文簿、发文簿、送文簿均保存在启事厅承启处内。以下族长衙门、百户衙门、管勾衙门、礼学、乐学、古乐传习所等,各厅房均有零星文件。1948年8月古物保管所成立后,把这些零星文件均收归书房保存。

1956年春,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同志来曲阜检查文物保护工作时,发现了这批历史文物档案。回京后,派专家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专门整理档案,故宫博物院保管部主任李鸿庆专门整理文物。把文物分成33大类,以后由文管会继续整理;把档案分存后五间房,单独列项,专库保管,以便以后整理。1956年 8月开始,国家文物局委托国家档案馆,派南京档案史料整理处 (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专家常住曲阜进行分类整理,由金佳任组长,成员有郭鹏、丁家襄,参加整理的还有南京装裱工程先道。第一次整理工作截止于1958年9月。1959年夏季至国庆节,孔府进行复原陈列,将档案由后五间迁移至东大楼下保管,并批拨50方香樟木制成档案箱保护。1960年春中央委员国家档案局局长曾三同志来曲阜检查档案工作,指示:“要片纸不丢,只字不损,把档案保护下来。”从此又加强人力糊耳装订,至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停止。1972年夏季又开始裱糊装订,建新帐登册,至1987年已编至9200余卷号。以后继续整理裱糊装订,现在还有部分残破卷页没有整理。

3现存档案的基本内涵

按照南京档案馆协助整理的分类,共分八个阶段(解放前孔府档案分类是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八个阶段时:明代、清代、民国、北洋军阀、国民党、敌伪时期、1946年解放、解放战争时期,始于嘉靖十三年,止于1948年8月。

每一阶段又各有分类,多寡不同,清代最多。每个阶段分类是:袭封、祀典、先贤、宗族、家谱、属员、庙庭官员、府内官员、学录、庶务、租税、林庙管理、徭役、刑讼、宫廷灾异、财务、文书等。

孔府档案内容非常丰富,涉及中国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

宫廷政治方面的资料,记载了封建王朝登基、建储、巡幸、崩逝、柑庙配天、庆典朝贺等皇室大事,以及各种典籍制度。形式有奏折、京报、邸抄、公文簿册等。

祀典方面的资料,记载皇帝驾幸阙里,御祭孔子,赐给供器、匾联,遣官祭祀等。

袭封方面资料,记载孔氏子孙袭爵受封,设置孔氏职官以及家学、庙学职官、奉祀各先贤等。

宗族方面的资料,记载孔氏宗族支谱宗法族规、家庭事务,优免孔氏杂差徭役赋税等。

另外还有林庙管理、庄务管理、府务管理等。

家谱文件

孔姓字辈

孔姓在自孔子之后的两千多年里,族属繁衍日众,遍及全国各州府县。为了使族属代代不乱,长幼有序,老少尊卑各有条理,孔氏宗族逐渐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规范条例。

在明代以前,孔氏后裔没有固定的行辈,那时人数尚少,各家取名很随意。从四十五代起,已注意订定行辈,但还不严格,同辈人多采用同一偏旁或同一字作行辈字。明代初年,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从五十六代起排,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衍圣公府还专门颁布了《孔氏行辈告示》:“……今依所定吉字开列于后,凡我族人俱当遵照所开列行辈,取名训字。有不钦依世次随意妄呼者,不准入谱。”明崇祯年间,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报请皇帝,又立十字十辈。清同治年间,七十五代衍圣公孔祥珂经皇帝核准,又立十字十辈。1919年,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由中华民国内务部备案续立二十字二十辈。以上几次订定的行辈字计五十字五十辈,为五十六代到一百零五代,依次为:

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以上第六十五代本为“胤”字,衍圣公孔胤植为避皇帝庙讳,而将“胤”字改为“衍”字。

到20世纪90年代,曲阜当地的孔氏已传至八十代“佑”字辈,以下尚有25字可续。

曲阜衍圣公府的历代衍圣公,是孔孑嫡系后裔中的长子长孙,长子是诸兄弟中的老大,往往是长子已经结婚生子,而幼子却是年龄很小的孩童,长此以往,同辈之间的年龄距离越拉越远。从孔子算起到20世纪40年代,二千余年中,在曲阜的孔氏族人上下已相差到12代之多,当时辈份最大的是六十六代的“兴”字辈,最小的是孔子嫡裔孔德成之子孔维益,为七十八代。到 90年代,在曲阜孔氏族人中上下相差11代,最大的是六十九代的“继”字辈,最小的是八十代的“佑”字辈。因此,孔姓中人见面,有时不好称呼,因为按孔氏家规规定,同姓同宗不能乱称,晚辈见到长辈一定要按辈份来称呼。衍圣公府里面不用孔姓为佣人,主要的原因就是衍圣公往往比大多数同里同宗穷人辈份要低几辈,面对面时虽是主仆关系,但依家规又应按辈份称呼,彼此都易尴尬。但实际上,由于衍圣公府里做活待遇高,可以养家糊口,一些孔姓贫穷人家便改名换姓进府为奴,改姓一般是改成母姓。

==

孔姓出自殷商 三千悠久历史

实际上,孔姓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姓氏,他们的祖先,可以远远地追溯到4400多年以前的帝喾高辛氏。帝喾是黄帝的孙子,曾经继黄帝及其父少昊之后,领导中华民族70年,因此孔姓的人,当然也是黄帝的后裔。

关于孔姓的来源,《广韵》上面有这样的记载:“殷汤之后,本自帝喾次妃兰狄吞乙卵生契,赐姓子氏;至成汤以其祖吞乙卵而生故名履,字太乙,后代以子加乙,始为孔氏。至宋孔父嘉,遭华父督之难,其子奔鲁,故孔子生于鲁。”

由此看来,孔性是出自殷商的子姓,而殷商的开国之君殷汤,则是帝喾的次妃所生的儿子契的后代,殷汤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是吞乙卵而生,就取字为乙,传了若干代,到了春秋时代,在宋国的孔父嘉,为华督所杀,他的儿子就跑到鲁国避难,并且在鲁国定居,所以孔子才会是鲁国人。

《史记孔子世家》上面,对于孔姓的渊源,有更为详细的说明:“孔子,宋微子之后,宋襄公生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姓孔氏。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睾夷,睾夷生防叔,防叔畏华氏之逼,奔鲁。”

从这段记载,可以明显的看出,殷汤的后代以孔为姓,是始自孔父嘉。孔父嘉是春秋时代宋国的人,所以孔氏之得姓,应该也已经有了三千年的悠长历史。

《广韵》和《史记》上面对于孔姓的记载,内容大致相同,唯一的不同,是关于孔父嘉的后代奔鲁的记述:《广韵》上说,避华督之祸跑到鲁国的是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史记》上则说,奔鲁的是孔父嘉的孙子睾夷。实际上究竟是谁最先到鲁国开基,迄今仍众说纷纭,找不到确定的答案。

不过,无论哪一位才是鲁国孔氏的真正开山始祖,孔子之为孔父嘉的六世孙,已经是个不争之论。据考证,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纥,祖父是伯夏,伯夏则是防叔之子。由此可见,孔父嘉不但是孔姓的创造人,而且的确是2000多年来举世同钦的至圣先师孔子的六世祖。

孔子以下的孔氏家谱,历2000余年如一日,把每一代子孙都记载得源源本本。因此,孔子的历代子孙究竟都做了些什么,各种史书上的记载也未曾间断过,而且交代得清清楚楚。

像这样,能够把孔氏的世系追溯得分毫不爽,岂不是孔姓的人比别姓的人幸运,而又足以自豪自傲的地方!孔,的的确确是一个尊荣无比的汉族姓氏。

孔姓辈份:

惟/戈 温 扌/纟 昭/昌 光 仁 宀/曰 延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宗 若 端 王 扌/应 元 之/万 氵 思 克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以下由中央政府颁布

希 言 公 彦 承 弘/宏 闻 贞 尚 胤/衍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兴 毓 传 继 广 昭 宪 庆 繁 祥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令 德 维 垂 佑 钦 绍 念 显 扬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建 道 敦 安 定 懋 修 肈 彝 常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裕 文 焕 景 瑞 永 锡 世 绪 昌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修撰于不同时期的郑姓家谱,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一些人为的因素,大多未能保存下来。家谱的持有者一般奉行"秘不示人"的家规,另外在新的家谱修撰完毕以后,旧的家谱除留下一两部保存在宗庙中外,其余都要全部销毁,以免外流和不肖子孙售与他人。无疑,这是郑姓家谱在流传和保存过程中困难重重和不为人知的主要原因。另外在一些郑姓人自己编订的族规家法中,也有一些关于保存家谱的规定。如在西山郑氏《昌世堂条例》中,就明确规定"若有不肖鬻谱卖宗,除由绅耆鸣众责罚外,其昌宗者摒逐不准人祠、如己制有私谱,即须禀官追缴治罪",对家谱的保存有较为严格的约束。所以,尽管郑姓在历史上不断修谱和续谱,但真正能保存到今天的并不多,特别是为世人所知的十分有限。据目前国内外图书馆和家谱资料收藏中心所收集到的历代郑姓家谱、以及保存在宗亲会、研究会或个人手中已为人知的家谱数量看,也仅仅只有50部左右,且绝大部分是明清和民国时期修撰的,这显然不足以反映郑姓家谱的全貌,与实际的郑姓家谱数量相去甚远。

目前已知的郑姓家谱,明代以前的都未能保存下来,能够见到的多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家谱。但这些家谱中无不涉及到明代以前的内容,有些还是此前家谱的重修或续修,所以较多地保留了以前的内容。如浦江义门《郑氏宗谱》,原是在南宋以前家谱的基础上修撰的,其中还有宋代硕儒欧阳修、朱熹等人的序,但至宋末元初时毁于战乱,直到元朝中叶时才得以重修。后来在明清和民国时期又14次续修,成为一部内容完备的家乘谱牒。这种不断修撰和增补的做法,在郑姓家谱中具有普遍意义。

今天保存在国内外不同机构和个人手中的郑姓家谱,从谱名和修撰时间上看主要的有:

明浦江《郑氏宗谱》 《石井本郑氏宗族谱》 《掌庵谱略》 清《包山郑氏族谱》 《云阳郑氏宗谱》 漂邑古瑶《义门郑氏宗谱》 《莆城郑氏宗谱》 《南湖郑氏大宗谱》 《郑氏大成谱》 《慈邑灌浦郑氏宗谱》 《太康郑氏族谱》 《偃师郑氏家谱》 《石马郑氏宗谱》中华民国《南湖郑氏族谱》 《通山郑氏家谱》 《虞山郑氏支谱》 《郑氏大统宗谱》 《如皋郑氏族谱》 《姚江烛溪郑氏宗谱》 《牌前郑氏宗谱》 《永春夹祭郑氏族谱》 《大里郑氏家谱》 修撰时代待查 《西村郑氏族谱》 《白蒲郑氏族谱》 《沙市郑氏族谱》 《相城郑氏宗谱》 《山东郑氏世谱》 《浦城郑氏宗谱》 《河山郑氏家谱》 《荥阳郑氏续修大统宗谱》 《岵山郑氏族谱》 《永春城关郑氏族谱》 《玉溪郑氏家谱》 《南京郑氏咸阳世家宗谱》《郑太崖祖房谱》《合肥吴山郑氏家谱》。

顺堂郑氏续修族谱六卷,首一卷,(民国)郑显仁等主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衢州常山郑氏宗谱六卷,(民国)郑明照等修,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资阳资阳郑氏族谱五卷,(清)郑山冈主修,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浏阳郑氏三修族谱六卷首,(民国)郑兰芳等纂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浏阳郑氏族谱二十二卷,首卷上、中、下册,(民国)郑幼陶等纂修,民国二十一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资阳郑氏四修族谱七卷,(清)郑永富主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福建连江马鼻半山郑氏族谱一卷,(清)郑大敬、郑秉帮等续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福建省连江县档案馆。

江苏盐城凌氏宗谱十五卷,(民国)凌锺智、凌云总纂,民国28年(公元1939)树琪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残存六卷)。

江苏常州凌氏族谱十八卷,(民国)凌荣生、凌应鸿等主修,民国17年(公元1928)常州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吴县葑溪凌氏近谱一卷,(清)凌钦、凌奕琏同修,清乾隆46年(公元1781)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苏葑溪凌氏近谱一卷,(清)凌钦纂修,清乾隆46年(公元1781年)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盐城凌氏宗谱十五卷,(民国)凌钟智纂修,民国28年(公元1939年)树琪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南京河西凌氏支谱八卷,著者待考,民国25年(公元1936年)六印堂铅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金鼎凌氏族谱,著者待考,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手写本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常州凌氏宗谱六卷,(清)凌星镛等纂修,清光绪34年(公元1908年)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阳羡凌氏宗谱十六卷,(清)凌荣甲等纂修,清光绪18年(公元1892年)燕贻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涧州涧东凌氏续修宗谱四卷,(清)凌大荣纂修,清道光20年(公元1840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苏州封溪凌氏近谱两卷,(清)凌钦、凌奕琏纂修,清乾隆46年(公元1781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鄞县鄞邑凌氏宗谱两卷,(清)凌正奇、凌尊朝等纂修,清同治9年(公元1870)正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凌氏家谱,(民国)项世淮纂修,民国8年(公元1919)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鄞南凌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民国)凌尊宪、凌仁彝纂修,民国20年(公元1931)正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奉化凌氏宗谱一卷,(清)周序穆修,清同治13年(公元1874)手写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绍兴会稽凌氏家谱,(清)凌庶铉增辑,清同治7年(公元1878)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浦阳凌氏宗谱,(清)凌懋墨等纂修,清光绪23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三~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湖州凌氏宗谱两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醴陵凌氏三修宗谱十卷,首二卷,(清)凌量蟾、凌庆鸿等纂修,清光绪26年(公元1900)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今现缺三卷。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湖南鄞县凌氏族谱,(清)凌海淡修,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档案馆。

湖南湘乡上湘凌氏族谱十卷,首二卷、末一卷,(清)凌世有纂修,清道光27年(公元1847)光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平江凌氏五修大全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凌起行、凌盛谦纂修,清光绪11年(公元1885)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现存四卷)。

湖南郴县凌氏续修族谱,(清)凌勋华纂修,清光绪21年(公元1895)会和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湖南醴陵醴北凌氏五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29年(公元1849年)雍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册,今仅存第二~十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河北武强绩茸新安白石公分迁武强河间凌氏宗谱,(明)凌大震著(原署“白石宗裔善素子”),明万历、天启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三卷。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河北河间凌氏族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凌皖峰等修,清嘉庆12年(公元1807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河北河间凌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凌锡祺等修,清同治9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河北武强桃源凌氏续修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永芳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休宁凌氏族谱,(清)凌大魁修,清康照7年(公元1668)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一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歙县凌氏宗谱,著者待考,明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西铜鼓凌氏家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江西省铜鼓县二源上源洞官山下。

江西万载凌氏族谱,(清)凌文运等修,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陕西延陵凌氏重修族谱两卷,(清)凌万桐、凌盛彩等修,清光绪13年(公元1887)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陕西延陵凌氏族谱四卷,(民国)凌盛彩等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立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北汉阳官硚凌氏宗谱八卷,(清)凌张云、凌凌深贞等重修,清光猪9年(公元1883)木活字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广东番禺凌氏族谱十二卷,(民国)凌煜勋纂修,民国9年(公元1920)广州怡安印务局铅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辽宁本溪盂氏凌云族谱一卷,(清)盂广禄纂,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本溪市南甸子镇北甸村。

凌氏族谱十卷,(清)凌长兴、凌正兴纂修,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凌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梦印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凌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凌氏五修族谱十二卷,著者待考,民国37年(公元1948年)河间堂铅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怎么查自己的家谱?

查自己的家谱方法如下::一、祖籍地搜集信息在现居住的家族地搜集一定资料后,在觉得不够详实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去祖籍地去走访和询问关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