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靖难之役后,朱棣是怎样对待大哥朱标的妻子和儿子们的?
不管是我们在看战争片还是美国的大片,都有这样一句话。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命运可谓是两极分化。失败的一方亲人也会跟着悲伤而难过。而成功的一方亲人会跟着成功者快乐而快乐。
在古代,一个名为燕王朱棣夺取了皇位。那么他在登上皇帝这个位置之后,他是怎样对待他的亲人的呢?在朱允炆登基继承皇后之后,她还和别的男人存在着藕断丝连的关系。所以他采取齐,黄的建议。打着一个清理皇上身边奸臣的旗号。这就是靖难之役。
其实燕王开始的时候是你还是挺小的。开始的时候是你还是挺小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燕王的势力开始逐渐的变大了。最终几果夺取了朱允炆皇位。然而这个朱允炆不仅失败了,并且连自己的家人最后也保护不了。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燕王在攻打南京金川门后,燕王就想方设法把吕太后请到军营中。后来向她讲述了自己为什么反帝的原因。大家都知道这也是做做样子给老百姓看看罢了。最后燕王成功的登上皇位,她就立刻的巩固字自己的江山巩固自己的地位。并且他还召回了许多大将。成功将他们搞为平民。最终这些人被囚禁在牢里面直到离世。但后来有人说,这些人是死于一场火灾,但具体原因不明,传说是燕王所指使的。
朱标是燕王的大哥。但是朱标一共有五个儿子。并且这五个儿子都没有得到燕王的一点好处。所以说小编在这儿总结了之后,坏的人对自己的亲人也好不到哪儿去。所以小编在这儿提醒广大朋友做一个好人吧。
邀请自己的众多弟弟们来谈心,并为被建文帝废除的藩王们恢复名号,对于自己尚有实力的弟弟楚王朱桢,朱棣也赠送了对方大量的金银珠宝。对于自己的侄子们,大多削去了他们的爵位,只保留了最小的那位侄子的爵位。
朱棣的皇位一直都为大家所诟病,因为当时朱元璋其实是想把自己的位子传给朱允炆,但是朱棣本身也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并且认为皇位应该是自己的,所以跟自己的侄子朱允炆进行了长达三年的皇位之争。后来朱棣在靖难之役打败了朱允炆,顺利登上了帝位。
朱棣登基之后就找见了自己众多弟弟们,对于那些之前支持朱允炆的藩王们,朱棣先是跟他们谈心,对于那些保持中立的,也没怎么动他们。另外他还恢复了之前被建文帝朱允炆废除的藩王的名号,还为已经死去的藩王正了名。并拉拢了其中最有实力的弟弟楚王朱桢,赠送了他大量的财宝。
但是对于自己的那些侄子们,朱棣就没有那么客气了,直接削去了他们之前的爵位,成为了平民。只有一位比较小的侄子,朱棣感觉他威胁性并不是很大,暂时没动他,要求他去守灵,但是几年之后,这个小侄子也因一场大火死去了。建文帝朱允炆因为康靖之战后他就不知道去了哪里,这也让朱棣始终心中觉得不安。
所以不得不说朱棣手段方面还是比较高明的,面对诸多藩王们,显得自己很仁义。而对于自己的侄子们,却采取了赶尽杀绝的做法,果真是最是无情帝王家。
很多人都说如果太子朱标在世,燕王朱棣是不会发动靖难之役的,但是我们看了《明史》相关记载,就会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即使朱标在世,朱棣也不可能心甘情愿当他的燕王。
翅膀硬了就要起飞,燕子长成老鹰,必然要攫取猎物——朱棣的猎物,就是南京城里的九龙宝座,不管上面坐的是哥哥朱标还是侄子朱允炆。
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杀起贪腐的功臣们毫不手软,但是对自己的儿子,却是好得没法说:“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诚意伯刘基只有二百四十石,县令只有八十七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万九千人(李善长想借汤和三百士兵修房子,就成了谋反)。”
虽然皇子们俸禄多权力大,但那毕竟是皇帝赐予的,总不如自己赏赐别人来得痛快。人心不足蛇吞象,皇子们的心,自然是异乎寻常的,比如七岁才拥有名字的燕王朱棣——就被刘基看出了“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
朱元璋实在是太忙了,直到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也就是朱元璋称帝的前一年,才想起自己还有七个儿子没取名,于是大笔一挥:老四叫朱棣,老五叫朱橚、老六叫朱桢。
除了给所有的儿子命名,朱元璋还想了一个高招,这个高招就记载于《大明会典·卷之一·宗人府》之中:为了区分嫡长子与嫡子、庶子后裔,明朝的宗室同辈不同字,太子朱标的二十代子孙谱系为“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四子朱棣的二十代子孙谱系为“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于是朱标的儿子叫允炆、允熥、允熞,孙子叫文奎、文圭,而朱棣的儿子叫高炽、高煦,孙子叫瞻基——从后世子孙的名字,一眼就能看出谁是太子嫡传,谁是燕王后裔。
这份字义不同的家谱,显示了诸子后裔的身份不同,也能看出朱元璋的真实想法:皇位只能从我大儿子朱标这一脉产生,其他皇子的后裔,只能打辅助。
出于对太子朱标的偏爱,朱元璋在朱标薨逝后,没有在诸子中挑选继承人,而是直接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而在此之前,燕王朱棣已经对皇位垂涎三尺跃跃欲试了——确切地说,朱棣的问鼎之心产生于洪武十五年,也就是姚广孝被分配到燕王府那一年,那一年,燕王朱棣三十二岁。
姚广孝不是一盏省油的灯,这是尽人皆知的事情,而且在当时也基本得到了公认:“姚广孝,年十四,度为僧,名道衍,字斯道。相者袁珙见之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道衍大喜。”
刘秉忠是把元世祖忽必烈推上皇位的“推诚协谋同德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常山王”,姚广孝以神似刘秉忠而大喜,可见其存志高远,并不甘愿以燕王府门客的身份了此一生。
存志高远的姚广孝遇到吞吐天地之志的燕王朱棣,自然是一拍即合:“燕王与语甚合,请以从。至北平,住持庆寿寺。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明史·卷一百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三》”
读者诸君都知道,太子朱标一直活到洪武二十五年,这就是说,在朱标活着的时候,姚广孝已经跟朱棣密谋了十年了,他们就是在等待一个起兵的时机和借口——即使朱标继位,朱棣也可以声称朱元璋“死因蹊跷”而“起兵靖难”。
有一心想当“推诚协谋同德翊运功臣”的姚广孝谋划,燕王朱棣想不造反都难,更何况他本来就有这个意思,于是姚广孝得偿所愿,被已经当上皇帝的朱棣封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可以跟刘秉忠肩膀头齐论弟兄了。
姚广孝就是要推翻一个皇帝立起一个皇帝,这也是朱棣不能不反的主要原因——这就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第一件事:朱棣有心,姚广孝有意,不反是不可能的。
朱棣必反,因为他已经上了姚广孝的船,就再也下不来了,而且他也未必想下来。
因为有了姚广孝,所以朱棣不能不反,如果朱棣起兵的时候,龙椅上坐的是朱标,结果又会如何呢这里面我们也要考虑两件事:其一,朱标对兄弟们的态度以及兄弟们对朱标的态度;其二,功臣宿将的下场以及他们是支持朱棣还是支持朱标。
按照《明史·卷一百十五·列传第三·兴宗孝康皇帝(朱允炆给朱标上的谥号庙号,后来被朱棣取消了)》的记载,很多亲王都欠太子朱标的人情,偏偏是燕王朱棣不欠:“太子为人友爱。秦(朱樉)、周(朱橚)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朱棡)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通过上面一段记载,我们就完全可以断定:朱标继位,并不会削藩,如果朱棣敢闹事,一定会被二哥三哥五弟六弟等人带着护卫按在地上摩擦,即使有姚广孝出谋划策,朱棣也不是众兄弟的对手,朱标只需咳嗽一声,有一大票兄弟愿意替大哥修理老四。
至于功臣宿将,那就有些问题了:朱棣的岳父徐达、朱标的岳父常遇春已经辞世,他们的儿子也不是一条心,仅以徐达为例,他的长子徐辉祖支持皇帝,次子徐膺绪是中间派,三子徐添福早已辞世,四子徐增寿暗通燕王,四个儿子尚且分成两帮,其他的人就更不用说了。
朱标继位,朱棣会不会起兵;朱棣起兵,亲王们会帮谁;朱家兄弟打架,功臣宿将会站在哪边这三件事都不能不考虑,笔者考虑的结果,是朱棣将会被捉到京城好吃好喝养起来,其他兄弟会主动交出兵权,回到京城陪大哥喝酒。
朱棣起兵,无果而终,这是笔者从善良的一面想象出的最好结果,但是皇家无亲,皇权诱惑,人性恶的一面也可能展现出来。比如宁王朱权,就是被朱棣忽悠上船后,又一脚踹到了当时还很贫瘠的南昌。如果朱棣像忽悠朱权一样,给诸王和武将们开出极其丰厚的条件,能有多少人跟着他“起兵靖难”朱棣起兵打朱标,能有几成胜算
明朝的靖难之役后,朱棣夺取了尊位,要求方孝孺写诏书,方孝孺不同意,问为何不立朱标的儿子呢?朱棣大怒,杀了方孝孺。他对待自己的侄子和嫂子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一、朱标的儿子们,有的下落不明,有的惶惶不可终日,最终都是英年早逝
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君主,但是,他可能是受到儒生的影响,在改革的过程中存在不切实际的想法,在削藩上就是一个例证。他的改革,目的是好的,但行动中存在很多问题。
朱棣在这个过程中反对,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攻打南京,其中有很多曲折,但朱棣成功了。成功以后,他发现朱允炆不见了,就发现几具烧焦的尸体,太监表示,这是朱允炆等人的尸首,朱棣就按照天子之礼安葬了朱允炆。
朱标的另外一个儿子朱允熥,在靖难之役后被降封为广泽郡王,居福建漳州府。之后不久就被朱棣召回京城,不知何故就被贬为庶人,囚禁在凤阳。生于帝王家的朱允熥,被安上了一个“意在谋反”的罪名,不知何故暴毙。
有人推测说是朱棣干的,但是,没有实际证据可以佐证这个事情,可能是吃的东西不好,有时候食物间相克(迷信的说法),也是可能导致中毒身亡的,不管是不是朱棣干的,去世的时候,仅仅39岁,属于英年早逝。
朱允熞,是朱标的第四个儿子,他在靖难之役后也被贬了,降为怀恩王,居住在建昌,也就是我们现在江西省的南城县。但是,很快就被朱棣调回京城了,跟他哥哥朱允熥一样,都被贬为庶人,在凤阳囚禁着。
他没有被安上谋反的罪名,但是,也没有活多久,他只有29岁。看来朱棣对哥哥的儿子们,出手还是比较狠的。虽然没有证据可以证明这是朱棣干的,但是,召回京处置,囚禁侄子,就令人怀疑。
朱允熙的死,更是一件蹊跷的事。他跟前面两个哥哥不一样,他在靖难之役后被降为敷惠王”和母亲一起居住在太子的陵墓,也就是去守墓了。当守墓人可不是一件好差事。但是,他还是服从了。服从也没有逃过死亡的命运!
他的生活,一切看似平常,但在永乐四年,府邸中起火,他被火活活的烧死。这个死法,还是很奇特的。对于很多人而言,府中失火是常事,活活烧死一个王爷就让人难以琢磨了,为何呢?
二、对朱标妻女的处理,是另外一种方式
朱标的继妃是吕氏,是太常寺卿吕本之女,她生了四个儿子和几个女儿(因为女儿生母不可靠,有人说,江都与宜伦是常氏所生,要是如此的话,她生了两个女儿)。
常氏在洪武朝就去世了,所以躲过靖难之役了。吕氏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她在靖难之役后,陪着最小的儿子一起去守墓。本以为这样就可以终老,没有想到的是,小儿子在火中葬身,她也不知所踪。
有人说,吕氏也是葬身火海,因为母子俩是生活在一起的。这个可能性也是有的,但是,历史中没有记载她的生卒年岁,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这个事情,就是朱棣做的,只能这样写了。
吕氏的人生,算是结束了。但是,朱标的女儿有四个,分别是江都与宜伦两位公主加上另外两位,在一些记载中,后面两位连封号都没有,那就意味着两位小公主,还没有成年呢。
江都公主成年了,还嫁给了长兴侯耿炳文之子耿璿,夫妻伉俪情深,耿璿在朱棣起兵的时候,就给老爹耿炳文出主意要直攻北平,由于老爹在真定(河北正定)失败了,他的主张就没有得到实施。
要是老爹耿炳文没有失败,那么,朱棣就可能不会成功,耿璿也不会称病不出的,就因为他称病不出,被朱棣下旨处死,以坐罪(连坐之罪)的名义处死的。应该是受到老爹耿炳文的牵连!
江都公主因为老公也受到牵连,降为郡主,江都公主因为老公被处死就狠生气了,又被降为郡主,更加生气,最终因为忧愤而去世。史书上没有记载她去世的年纪,但是,可以知道的是,朱棣是故意这样做的。
宜伦郡主,也是成人了,丈夫是于礼,之前是锦衣卫百户,后被封为中奉大夫,看来她还是没有受到朱标的影响,对于她而言,还是一件幸事。至于丈夫和儿子,都在朝中做官,这就是最好的安排了。
朱标另外两个女儿,一个是无名,一位是南平郡主,至于生于何时,没有记载。只知道她未成年,死于永乐十年,死后被朱棣追认为南平郡主。至于因何而亡,不得而知。能够知道的是,朱棣对哥哥的孩子和妻子,并不友善。
三、朱棣的个性比较奇特,生性多疑
朱棣对朱标的儿子,施以辣手,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形势。他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占据了尊位,对于很多人而言,尤其是当时的文人而言,他的尊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不仅仅方孝孺不认可,很多士大夫也不认可。
为了巩固自己的位置,他杀了方孝孺十族(诛九族外加学生一族),企图用暴力来堵住悠悠众口。在当时的确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对于很多人敢怒不敢言的人来说,这个事情,可以记录下来。
朱棣也知道,这个事,凭着暴力不能解决问题,但靖难之役是一根刺,刺在朱棣的心头。所以,为了不让这些事情传播开来,对有可能威胁到他统治的任何人,都施以辣手,加以摧残。
最先遭受毒手的,一定是朱标的家人。无论是他的妻女还是他的儿子。将他们解决了,就可以避免潜在的威胁了。之后就解决那些反对者,不管是之前的朝臣还是之前的关系网。
朱棣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从他的角度看,并没有什么问题。再加上他性格多疑,自然会怀疑到朱标的家人。对于朱标家人的做法,对于维护统治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最起码可以堵住朱标家人的嘴!
朱标家人里,只有宜伦郡主活了下来,但也是战战兢兢地过日子,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也算是平安顺遂。有人说过,无情最是帝王家!因为帝王家中的富贵多,利益大。
朱允炆要是跟朱棣那样现实,不那么重视儒生的意见,说不定,朱棣也不会起兵,就算是骑兵,也不会有靖难之役。只因为朱允炆读死书,又听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话,结果身死不说,还连累了家人。
朱棣,在治国上,很有一套,永乐年间的盛世,对于百姓而言,是一个福祉。但对于朱允炆一家人而言,可不是什么幸事。不过,成王败寇,自古使然。要怨恨,就怨恨朱允炆吧!
身死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对于历史上的事,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看法,有人觉得就算是朱允炆治理,未必有朱棣治理得那样好,从他削藩就可以看出来。大家觉得,要是朱允炆治理国家的话,会治理得好吗?
在靖难之役后,朱棣是怎样对待大哥朱标的妻子和儿子们的?
本文2023-11-20 10:29:0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14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