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五年,曹公东征,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
献帝密诏诛曹操
曹操自迁献帝于许(今河南许昌)以后,独擅朝政,献帝和大臣等都非常不满。遂由献帝下密诏,策划杀掉曹操。参加这一计划的有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左将军刘备等人。建安五年(200)月,谋泄,曹操收董承等人三族,皆杀之。只有刘备于建安四年被曹操派出拦击袁术,占据徐州(时治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不回,得免于难。
曹操击破刘备
建安五年(200)正月,曹操与袁绍之间大战在即,曹操为了免除后顾之忧,率大军亲征徐州刘备。行前,诸将皆劝曹操说,和曹操争天下的是袁绍,如果袁绍乘机来攻,许都就危险了。曹操对此胸有成竹,他说,刘备是人中之杰,不及时消灭,必有后患,袁绍虽有大志,但处事迟缓,一定不会动动手。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刘备发动进攻。曹操攻入徐州,大破刘备军,擒获刘备妻子,并俘虏其大将关羽。刘备逃奔袁绍。曹操击破刘备,消除隐患,为后来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创造了条件。事情果如曹操所料,直至曹操回师,也未见袁绍有所举动。
官渡之战爆发
建安五年(200)二月,袁绍遣谋士郭图、大将颜良进军白马(今河南滑县北,时为黄河分流处),围攻曹操的东郡太守刘延,自己亲率大军进对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准备渡河直捣许都(今河南许昌)。由此拉开了官渡之战的序幕。袁绍、曹操都有平定天下的志向,他们又是当时北方势力最大的二个政治集团,都把对方看作自己的主要敌人和实现自己志向的最大障碍,二人决战势在必然。袁曹决战,袁绍处于优势、曹操处于劣势,从双方态势上看,袁绍是进攻的一方,曹操是防御的一方。袁氏一门,自袁绍曾祖袁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身边聚集了不少人才,势力本来就很大。袁绍取得冀、青、幽、并四州后,占地及实力更是大大增加,尤其冀州(今河北临西南)“带甲百万,谷支十年”,向被称为天下重资之地,因此袁绍实力强大,有军队数十万,后方稳固,兵精粮足,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志在一举消灭曹操,号令天下。曹操实力比袁绍差得多。所占的大河以南地区,是四战之地,久经战乱,残破不堪,物资远不如袁绍丰富。曹操的兵力也不及袁绍。袁绍总兵力数十万,投入前线的是精兵十万;曹操的总兵力不过几万人,处于第一线的更少。袁绍的作战方针是以优势兵力正面进攻、直捣许都;曹操的方针是扼守要隘、相机行事以逸待劳,后发制人。决战中,曹操表现了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勇气,抓住战机,扭转和避免不利条件,利用和抓住敌方的弱点,终于在相持了八个月后,以劣势兵力打败了强大的敌人。于当年十月赢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白马延津之战
建安五年(200)二月,袁绍派大将颜良和谋士郭图率军围攻驻白马(今河南滑县北,时为黄河分流处)的东郡太守刘延。四月,曹操亲自率军北上解白马之围。为了避开袁绍主力的堵截,曹操采纳谋士荀攸的建议,采用声东击西之计。先进军白马以西的延津(今河南延津北),作出将要北渡黄河袭击袁绍后方的态势。袁绍果然中计,分兵向延津方向移动。乘此时机,曹操率军兼程赶往白马,离白马十余里,颜良方才得知,仓惶出战,被时为曹操部属的关羽杀死,袁军大败。曹操遂解白马之围,救出白马城中被围困的军民,沿黄河向西撤退。袁绍听说曹操西撤,带兵追赶,直至延津以南。曹操在延津的白马山南坡扎下营寨,命令部下解鞍放马,并将辎重车马放于高道,引诱袁军。袁绍大将文丑等五、六千骑兵追至,争抢曹军辎重,阵形混乱。曹操命令部将及时出击,大破袁军。阵斩文丑,大破袁军。颜良、文丑皆袁绍军中名将,曹操初战,便杀死二人,袁军震惊。曹操取得白马、延津之战胜利后,主动撤兵,退至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坚守。
曹仁大破刘备
建安五年(200)七月,正当曹操与袁绍决战之时,汝南黄巾刘辟等人反叛曹操归附袁绍。袁绍派刘备率兵援助刘辟,汝南郡诸县多叛曹响应刘备,刘备势力一时甚盛,,抄略汝(古水名,上游即今河南北汝河)、颖(水名,在今河南境内)之间。曹操所辖许都(今河南许昌)以南地区,人心惶惶。曹操命大将曹仁率骑兵进击,大破刘备,将反叛郡县全部平定。刘备奔袁绍,曹仁回师许昌。曹操以此免去后顾之忧,全力付袁绍。
曹操坚守官渡
建安五年(200)七朋,袁绍大军进至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随即向坚守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曹军发动进攻。八月袁绍边营而进,依沙丘为屯,东西长数十里,曹操调遣军队分营而守。九月,曹操出兵与袁绍接战不利,于是深沟高垒,坚壁不出,等待战机。袁绍向曹军营寨发动进攻,命令士兵修筑土山、高楼、居高临下,向曹营中射箭。曹军士兵在营皆蒙盾而行。曹操命令军士修制“霹雳车”,发射石弹将袁军高楼击碎,袁绍又命士兵挖掘地道,准备偷袭曹营,曹操则命令军士于营内挖长堑以为防御。从八月至十月,袁绍猛攻曹营,曹操全力防守。时曹操士卒疲乏,粮食将尽,辖区百姓苦于征赋,纷纷叛应袁绍,形势极为不利,曹操意欲撤军,退守许都(今河南许昌)。写信和留守许都和谋士徇彧商量。荀彧回信力劝曹操坚持,说,我军以敌之十分之一的兵力,扼守官渡要隘,使敌不得进,现二军相持,正是用奇之时,坚持下去,一定会出现转机,曹操听从荀彧的建议,继续坚守官渡。
乌巢烧粮
建安五年(200)十月,曹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和袁绍军相持了二个月之后,抓住一次难得的战机,一举打败了袁绍。时袁绍从黄河以北运来粮草辎重等物万余车。屯于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使大将淳于琼率兵万余人看守。正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将乌巢屯粮的情况告诉曹操,并建议曹操出奇兵偷袭乌巢。曹操闻听大喜,留大将曹洪、谋士荀攸守营,亲自率步骑五千人打着袁军旗号,乘夜奔袭乌巢。半夜时分,曹军赶至乌巢,四下点火,围攻袁军大营,淳于琼出战不利,退守粮屯,等待援军。乌巢离袁如大营仅四十里,但袁绍得知曹操亲自率兵偷袭巢,认为这正是攻破曹操大营的好机会,派大将张郃、高览等进攻官渡曹军大营,只派少数轻骑往救与巢,曹军营寨未下,得知袁绍救兵将至,曹操左右请求分兵抵抗,曹操大怒,说:敌人到背后,再报告,继续督军猛攻,曹操将士皆殊死战,遂大破淳于琼军,阵斩淳于琼,烧其粮草辎重万余辆,乌巢一仗,决定了官渡之战的胜负,至此,袁绍败局已定。袁绍攻曹操官渡大营未下,乌巢败讯已经传来。袁军将领张命、高览等见大势已去,投降曹操,袁军顿时全线崩溃。曹操乘势出击,大败袁军,消灭袁军七、八万人,缴获大批珍宝、图书、辎重等物,袁绍与其子袁谭率八百余骑过黄河。官渡之战遂以曹操的胜利而告结束。
孙权稳定江东
建安五年(200),孙策遇害身死,其长史张昭等人扶助孙策之弟孙权即位。孙策生前好友、大将周瑜从驻地巴丘(今湖南岳阳)率军赴丧,遂留吴郡(今江苏苏州),与张昭共掌众事,辅佐孙权。张昭等上表朝廷,下致属城,命令中外将士,各尽心奉职,安定江东(指长江鞠湖、南京以下南岸地区)人心。当时,孙策虽占据江东,但偏远之地尚未全部服从。孙策死后,江东人士以安危去就为意,人心浮动。孙权赖于张昭等人的尽心辅佐,逐渐稳定了江东局面。不久,曹操表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承认了孙权在江东的地位。
——————————————————————————————————————————
关羽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先主之袭杀徐州刺史车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而身还小沛。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羽封为汉寿亭侯。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吧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从先主就刘表。表卒,曹公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曹公追至当阳长阪,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军退归。先主收江南诸郡,乃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比谁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徒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公从之。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自)轻己。[自]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于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追谥羽曰壮缪侯。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
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颜严,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
郑玄死
建安五年(200)春,袁绍和曹操二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对峙,准备决战。袁绍因郑玄德高望重,遣其子袁谭逼郑玄随军参议。时玄年老多病,不得已抱病登车,行至元城县(今河北大名东),疾甚,不能行,乃留居元城注《周易》。至六月病卒,年七十四岁。遗命薄葬,曾从玄受业者自郡守以下有千余人服丧会葬。
孙策死
建安五年(200),孙策驻军丹徒(今江苏镇江东南)筹集军粮,准备进攻屯驻射阳(今江苏淮安东南)的广陵太守陈登。在丹徒的一次出猎中,遭原吴郡太守许贡旧部暗算,伤重而死。孙策(174—200),字伯符,顺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汉破虏将军、豫州刺史孙坚之子。孙策美姿颜,好笑语,性情阔达、平易待人。十余岁时,便广交士人,在江淮士大夫间享盛誉。初平二年(191),其父孙坚战死,孙策奉其母徒居曲阿(今江苏丹阳)。兴平元年(194),投奔袁术,袁术将孙坚旧部千余人交由孙策统带。不久,孙策脱离袁术控制,北数千将士东征西讨,平定江东。因其骁猛善战,所向无敌,不过几年时间,先后攻破扬州刺史刘繇、庐江太守刘勋等人,又平定江东屯聚的贼帅严白虎等多股地方势力。至建安四年,己占据扬州六郡中的丹杨(今安徽宣城)、会稽(今浙江绍兴)、吴郡(今江苏苏州)、庐江(今安徽庐江西南)、豫章(今江西南昌)等五郡。汉廷先后拜孙策为骑都尉、明汉将军、讨逆将军、领会稽太守,袭爵程侯,徙封吴侯。孙策治兵严整,对百姓秋毫无犯,深得江东人心;其军至,百姓皆担牛酒米劳军,其势甚盛。建安五年,孙策在其势力顺利发展之时,不幸身死,年仅二十六岁。
刘表平定长沙诸郡
建安五年(200),长沙太守张羡病死,其子张怿继任。张羡于建安三年背叛刘表,占据长沙(今湖南长沙南)、零陵(今湖南零陵北)、桂阳(今湖南梆县)三郡。刘表连年进攻不下。此时,刘表乘张羡病死,出兵攻破张怿,收复三郡。由是刘表占地数千里,带甲十余万,实力甚强。
刘馥治扬州
建安五年(200),扬州刺史严象为庐江太守李术所杀,庐江(今安徽庐江西南)梅乾、雷绪等人又各聚众数万,屯聚一方。曹操复以刘馥为扬州刺史,辖区仅九江(今安徽寿县)一郡。刘馥单身赴任,以合肥(今属安徽)为州治,招降梅乾、雷绪等人,勤政爱民,励精图治。数年之间,流民还归者数以万计;又开置屯田,兴修水利,招生办学,扬州大治,刘馥又修城垒,积木石,使合肥成为曹操防御东南的坚固据点。
张鲁据汉中
建安五年(200),居于汉中郡(今陕西汉中东)的张鲁见益州牧刘璋软弱无能,遂起兵袭杀别部司马张修,占据汉中,反叛刘璋。刘璋大怒,将张鲁的母亲和弟弟杀死,使将领庞羲率兵进讨。张鲁击败庞羲,又袭取巴郡(今四川重庆北)。建安六年,汉廷以汉中路远,力不能征,乃行安抚之计,以张鲁为镇民中郎将,领广汉太守。但实际上张鲁专擅汉中,汉廷并不能真正控制。
在南宁郊区和郊县,许多汉、壮人的家谱都记载祖籍是山东白马县(或白马驿、白马苑、白马冉、白马堰)。民国以来,一些姓氏和家庭曾多次派人到山东访祖,解放后广西有的县志办负责同志也专程出去考究过,均未果。1996年、1997年,因修志工作需要,《南宁市郊区志》办公室多次派人到河南的滑县、浚县、沁阳市、安阳市、郑州市及山东的青州市、寿光市考查,拜访了以上两省和广西的修志专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和学者,重点查阅了以上省、市、县历代志书的有关记载,也考察了大量历代墓碑。经查证,基本认为“山东白马县”其实是在今天的河南省滑县一带。
古时“山东”非今日山东
山东,因朝代不同,所指的地域也不同,广西各地大量的家谱记载祖籍都写是“山东白马县”,还未发现写“山东省白马县”,一字之差所指的时代和地域是有区别的。
古人说的山东是个地理名词。战国秦汉时期,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带为山东,与当时所谓关东含义相同,一般指黄河流域,有时泛指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领土。《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以应陈涉……”“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修甲兵而守之。”“……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以上引文中的山东,都是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也有指太行山以东为山东,这主要是因春秋时晋国、建都平城时代的北魏、五代时晋国,以地居太行山以西,故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山东”被正式确立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单位,元代属中书省,明代置山东布政司,清代称山东省,并以济南为省会。
山东和河南,古时都是指一个广泛地域的名称,两者相互涵盖、互相包含。古山东包括今河南政区,唐代时今山东政区又属河南道。中华书局为《新唐书》中的《黄巢传》关于“盗兴河南”的注释说:河南,指河南道,约当今山东、河南两省及苏北等地。白马县在汉、魏、晋代属兖州管辖,南朝时兖州城在今河南滑县东,后来州城迁到今山东省。兖州划给山东政区管辖后,白马县归河南政区。
“白马县”不在山东在河南
白马县的行政区划在中国历史上“仅此一家”。在全国只有今河南省滑县古时叫白马县,今山东省地域自古至今未发现有白马县。白马县的建制始于秦代,废于明代,前后经历了1500多年之久。
白马县城在今河南省滑县城东10公里,关于白马县和其县城的所在地,在秦、汉、唐、宋以来的史书、地理书上就有详细记载。《战国策》:“张仪说赵王曰:守白马之津。”《史记》郦食其说汉王曰:“塞白马之津。”
《中国历史地图集》记载白马地名最早的是战国时期叫白马口,在今河南滑县东北(见《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图和地名索引第11页)。唐代李泰著《括地志》载:“滑州:白马县滑州故城、古南燕国,黎阳津一名白马津,在滑州白马县北二十里。”《续汉书郡图志》云:“白马县有韦城,金堤一名千里堤,在白马县东五里。”
白马县行政区划始建于秦代,历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都沿袭其名。明代撤白马县入滑州。
民国十八年(1929)《河南新志》载:“滑县,春秋卫曹邑。秦朝白马县,属东郡。汉因之,魏因之……宋因之,元因之。洪武初,省白马入滑州。”历史学家们一致认为,古白马县故城,在今滑县东10公里,因五代后梁朱温的父亲名城,避讳而改为白马墙,今白马墙村即其旧址。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白马县曾归兖州辖,在金、元两个朝代,白马县隶属山东大名府(路)。所以,一些家谱上写的“山东白马县”,在古代是可以理解的。
历史上白马县不仅在政治、军事、交通领域的重要地位,在文化方面也有极丰富的内涵。白马县自古就有自己的传说。《重修滑县志》中的《白马考》载:“大凡名邑名国,非以山名则以水名。如汉元东郡白马县,盖以秦之白马津而名也。秦之白马津,盖以古之白马水、白马山而名也。”《开山图》云:“山下常有白马,群行山上悲鸣则河决,驰走则山崩。”在广西一些“白马县移民”居住的地方,都流传着类似的白马神话传说。南宁市郊区有个马村,族谱这样记载:宋代跟狄青南征南下戍边的先祖,在沿邕江两岸选村址时,发现山上有一群白马,白天出外觅食,晚上回山栖息。这里靠山傍水,土地肥沃,是块风水宝地,后来就在这里建村址,马村缘此得名。
历史沿革
编辑
白马县,古县名。前后经历了1500多年之久。
秦置白马县,属东郡。
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属梁国。汉文帝元年 (前179),属东郡。汉建安五年(200),袁绍遣郭图、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即此。
魏文帝黄初七年(226),蓰封其弟寿春侯曹彪为白马王,是为白马王国,仍属东郡(?)。
晋武帝咸宁三年(277),封皇子司马允为濮阳王,分东郡置濮阳国,白马县属濮阳国兖州之濮阳国之白马县,有瓠子堤。
濮阳国(277—289),统4县
濮阳县
廪丘县
白马县
鄄城县
晋武帝太康十年(289),徙封司马允为淮南王,省濮阳国入东郡,白马县还属东郡。
刘宋又属东郡,北朝因之。
北魏天兴中移治滑台城(在今滑县东)为郡治所。滑台城北临古黄河,南北朝时为军事要地,南燕慕容德曾建都于此[1] 。
隋开皇元年(581年),白马县属汴州东郡。开皇三年(583年),废东郡,白马县属汴州。开皇六年(586年),析白马县南境置韦城县,属汴州。开皇九年(589年)置杞州,白马为州治所。开皇十六年(596年)改杞州为滑州,白马属之。大业二年(606年)改滑州为兖州,白马仍属之。大业三年(607年)改州为郡,废兖州,复设东郡,白马属东郡[2] 。
唐武德元年(618年)为滑州治所。天宝元年(742年)属灵昌郡,乾元二年(758年)复滑州。在唐代,白马县还是汴滑节度使、滑亳节度使、永平军节度使、义成军节度治所。
五代仍为义成军和滑州治所。
宋、金、元为滑州治所。
明洪武三年(1370年),废白马县入滑州。洪武七年(1374年)降滑州为滑县。
滑县今属安阳市。-------------------县城旧址
古白马县故城白马城,在今滑县东10 公里,因五代后梁朱温的父亲名城,避讳而改为白马墙,今滑县留固镇白马墙村即其旧址,经考古发现还有城墙和各种文物。
在南宁郊区和郊县,许多汉、壮人的家谱都记载祖籍是山东白马县(或白马驿、白马苑、白马冉、白马堰)。民国以来,一些姓氏和家庭曾多次派人到山东访祖,解放后广西有的县志办负责同志也专程出去考究过,均未果。1996年、1997年,因修志工作需要,《南宁市郊区志》办公室多次派人到河南的滑县、浚县、沁阳市、安阳市、郑州市及山东的青州市、寿光市考查,拜访了以上两省和广西的修志专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和学者,重点查阅了以上省、市、县历代志书的有关记载,也考察了大量历代墓碑。经查证,基本认为“山东白马县”其实是在今天的河南省滑县一带。
古时“山东”非今日山东
山东,因朝代不同,所指的地域也不同,广西各地大量的家谱记载祖籍都写是“山东白马县”,还未发现写“山东省白马县”,一字之差所指的时代和地域是有区别的。
古人说的山东是个地理名词。战国秦汉时期,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带为山东,与当时所谓关东含义相同,一般指黄河流域,有时泛指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领土。《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以应陈涉……”“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修甲兵而守之。”“……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以上引文中的山东,都是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也有指太行山以东为山东,这主要是因春秋时晋国、建都平城时代的北魏、五代时晋国,以地居太行山以西,故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山东”被正式确立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单位,元代属中书省,明代置山东布政司,清代称山东省,并以济南为省会。
山东和河南,古时都是指一个广泛地域的名称,两者相互涵盖、互相包含。古山东包括今河南政区,唐代时今山东政区又属河南道。中华书局为《新唐书》中的《黄巢传》关于“盗兴河南”的注释说:河南,指河南道,约当今山东、河南两省及苏北等地。白马县在汉、魏、晋代属兖州管辖,南朝时兖州城在今河南滑县东,后来州城迁到今山东省。兖州划给山东政区管辖后,白马县归河南政区。
“白马县”不在山东在河南
白马县的行政区划在中国历史上“仅此一家”。在全国只有今河南省滑县古时叫白马县,今山东省地域自古至今未发现有白马县。白马县的建制始于秦代,废于明代,前后经历了1500多年之久。
白马县城在今河南省滑县城东10公里,关于白马县和其县城的所在地,在秦、汉、唐、宋以来的史书、地理书上就有详细记载。《战国策》:“张仪说赵王曰:守白马之津。”《史记》郦食其说汉王曰:“塞白马之津。”
《中国历史地图集》记载白马地名最早的是战国时期叫白马口,在今河南滑县东北(见《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图和地名索引第11页)。唐代李泰著《括地志》载:“滑州:白马县滑州故城、古南燕国,黎阳津一名白马津,在滑州白马县北二十里。”《续汉书郡图志》云:“白马县有韦城,金堤一名千里堤,在白马县东五里。”
白马县行政区划始建于秦代,历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都沿袭其名。明代撤白马县入滑州。
民国十八年(1929)《河南新志》载:“滑县,春秋卫曹邑。秦朝白马县,属东郡。汉因之,魏因之……宋因之,元因之。洪武初,省白马入滑州。”历史学家们一致认为,古白马县故城,在今滑县东10公里,因五代后梁朱温的父亲名城,避讳而改为白马墙,今白马墙村即其旧址。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白马县曾归兖州辖,在金、元两个朝代,白马县隶属山东大名府(路)。所以,一些家谱上写的“山东白马县”,在古代是可以理解的。
历史上白马县不仅在政治、军事、交通领域的重要地位,在文化方面也有极丰富的内涵。白马县自古就有自己的传说。《重修滑县志》中的《白马考》载:“大凡名邑名国,非以山名则以水名。如汉元东郡白马县,盖以秦之白马津而名也。秦之白马津,盖以古之白马水、白马山而名也。”《开山图》云:“山下常有白马,群行山上悲鸣则河决,驰走则山崩。”在广西一些“白马县移民”居住的地方,都流传着类似的白马神话传说。南宁市郊区有个马村,族谱这样记载:宋代跟狄青南征南下戍边的先祖,在沿邕江两岸选村址时,发现山上有一群白马,白天出外觅食,晚上回山栖息。这里靠山傍水,土地肥沃,是块风水宝地,后来就在这里建村址,马村缘此得名。
在南宁郊区和郊县,许多汉、壮人的家谱都记载祖籍是山东白马县(或白马驿、白马苑、白马冉、白马堰)。民国以来,一些姓氏和家庭曾多次派人到山东访祖,解放后广西有的县志办负责同志也专程出去考究过,均未果。1996年、1997年,因修志工作需要,《南宁市郊区志》办公室多次派人到河南的滑县、浚县、沁阳市、安阳市、郑州市及山东的青州市、寿光市考查,拜访了以上两省和广西的修志专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和学者,重点查阅了以上省、市、县历代志书的有关记载,也考察了大量历代墓碑。经查证,基本认为“山东白马县”其实是在今天的河南省滑县一带。
古时“山东”非今日山东
山东,因朝代不同,所指的地域也不同,广西各地大量的家谱记载祖籍都写是“山东白马县”,还未发现写“山东省白马县”,一字之差所指的时代和地域是有区别的。
古人说的山东是个地理名词。战国秦汉时期,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带为山东,与当时所谓关东含义相同,一般指黄河流域,有时泛指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领土。《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以应陈涉……”“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修甲兵而守之。”“……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以上引文中的山东,都是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也有指太行山以东为山东,这主要是因春秋时晋国、建都平城时代的北魏、五代时晋国,以地居太行山以西,故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山东”被正式确立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单位,元代属中书省,明代置山东布政司,清代称山东省,并以济南为省会。
山东和河南,古时都是指一个广泛地域的名称,两者相互涵盖、互相包含。古山东包括今河南政区,唐代时今山东政区又属河南道。中华书局为《新唐书》中的《黄巢传》关于“盗兴河南”的注释说:河南,指河南道,约当今山东、河南两省及苏北等地。白马县在汉、魏、晋代属兖州管辖,南朝时兖州城在今河南滑县东,后来州城迁到今山东省。兖州划给山东政区管辖后,白马县归河南政区。
“白马县”不在山东在河南
白马县的行政区划在中国历史上“仅此一家”。在全国只有今河南省滑县古时叫白马县,今山东省地域自古至今未发现有白马县。白马县的建制始于秦代,废于明代,前后经历了1500多年之久。
白马县城在今河南省滑县城东10公里,关于白马县和其县城的所在地,在秦、汉、唐、宋以来的史书、地理书上就有详细记载。《战国策》:“张仪说赵王曰:守白马之津。”《史记》郦食其说汉王曰:“塞白马之津。”
《中国历史地图集》记载白马地名最早的是战国时期叫白马口,在今河南滑县东北(见《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图和地名索引第11页)。唐代李泰著《括地志》载:“滑州:白马县滑州故城、古南燕国,黎阳津一名白马津,在滑州白马县北二十里。”《续汉书郡图志》云:“白马县有韦城,金堤一名千里堤,在白马县东五里。”
白马县行政区划始建于秦代,历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都沿袭其名。明代撤白马县入滑州。
民国十八年(1929)《河南新志》载:“滑县,春秋卫曹邑。秦朝白马县,属东郡。汉因之,魏因之……宋因之,元因之。洪武初,省白马入滑州。”历史学家们一致认为,古白马县故城,在今滑县东10公里,因五代后梁朱温的父亲名城,避讳而改为白马墙,今白马墙村即其旧址。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白马县曾归兖州辖,在金、元两个朝代,白马县隶属山东大名府(路)。所以,一些家谱上写的“山东白马县”,在古代是可以理解的。
历史上白马县不仅在政治、军事、交通领域的重要地位,在文化方面也有极丰富的内涵。白马县自古就有自己的传说。《重修滑县志》中的《白马考》载:“大凡名邑名国,非以山名则以水名。如汉元东郡白马县,盖以秦之白马津而名也。秦之白马津,盖以古之白马水、白马山而名也。”《开山图》云:“山下常有白马,群行山上悲鸣则河决,驰走则山崩。”在广西一些“白马县移民”居住的地方,都流传着类似的白马神话传说。南宁市郊区有个马村,族谱这样记载:宋代跟狄青南征南下戍边的先祖,在沿邕江两岸选村址时,发现山上有一群白马,白天出外觅食,晚上回山栖息。这里靠山傍水,土地肥沃,是块风水宝地,后来就在这里建村址,马村缘此得名。
在南宁郊区和郊县,许多汉、壮人的家谱都记载祖籍是山东白马县(或白马驿、白马苑、白马冉、白马堰)。民国以来,一些姓氏和家庭曾多次派人到山东访祖,解放后广西有的县志办负责同志也专程出去考究过,均未果。1996年、1997年,因修志工作需要,《南宁市郊区志》办公室多次派人到河南的滑县、浚县、沁阳市、安阳市、郑州市及山东的青州市、寿光市考查,拜访了以上两省和广西的修志专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和学者,重点查阅了以上省、市、县历代志书的有关记载,也考察了大量历代墓碑。经查证,基本认为“山东白马县”其实是在今天的河南省滑县一带。
古时“山东”非今日山东
山东,因朝代不同,所指的地域也不同,广西各地大量的家谱记载祖籍都写是“山东白马县”,还未发现写“山东省白马县”,一字之差所指的时代和地域是有区别的。
古人说的山东是个地理名词。战国秦汉时期,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带为山东,与当时所谓关东含义相同,一般指黄河流域,有时泛指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领土。《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以应陈涉……”“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修甲兵而守之。”“……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以上引文中的山东,都是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也有指太行山以东为山东,这主要是因春秋时晋国、建都平城时代的北魏、五代时晋国,以地居太行山以西,故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山东”被正式确立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单位,元代属中书省,明代置山东布政司,清代称山东省,并以济南为省会。
山东和河南,古时都是指一个广泛地域的名称,两者相互涵盖、互相包含。古山东包括今河南政区,唐代时今山东政区又属河南道。中华书局为《新唐书》中的《黄巢传》关于“盗兴河南”的注释说:河南,指河南道,约当今山东、河南两省及苏北等地。白马县在汉、魏、晋代属兖州管辖,南朝时兖州城在今河南滑县东,后来州城迁到今山东省。兖州划给山东政区管辖后,白马县归河南政区。
“白马县”不在山东在河南
白马县的行政区划在中国历史上“仅此一家”。在全国只有今河南省滑县古时叫白马县,今山东省地域自古至今未发现有白马县。白马县的建制始于秦代,废于明代,前后经历了1500多年之久。
白马县城在今河南省滑县城东10公里,关于白马县和其县城的所在地,在秦、汉、唐、宋以来的史书、地理书上就有详细记载。《战国策》:“张仪说赵王曰:守白马之津。”《史记》郦食其说汉王曰:“塞白马之津。”
《中国历史地图集》记载白马地名最早的是战国时期叫白马口,在今河南滑县东北(见《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图和地名索引第11页)。唐代李泰著《括地志》载:“滑州:白马县滑州故城、古南燕国,黎阳津一名白马津,在滑州白马县北二十里。”《续汉书郡图志》云:“白马县有韦城,金堤一名千里堤,在白马县东五里。”
白马县行政区划始建于秦代,历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都沿袭其名。明代撤白马县入滑州。
民国十八年(1929)《河南新志》载:“滑县,春秋卫曹邑。秦朝白马县,属东郡。汉因之,魏因之……宋因之,元因之。洪武初,省白马入滑州。”历史学家们一致认为,古白马县故城,在今滑县东10公里,因五代后梁朱温的父亲名城,避讳而改为白马墙,今白马墙村即其旧址。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白马县曾归兖州辖,在金、元两个朝代,白马县隶属山东大名府(路)。所以,一些家谱上写的“山东白马县”,在古代是可以理解的。
历史上白马县不仅在政治、军事、交通领域的重要地位,在文化方面也有极丰富的内涵。白马县自古就有自己的传说。《重修滑县志》中的《白马考》载:“大凡名邑名国,非以山名则以水名。如汉元东郡白马县,盖以秦之白马津而名也。秦之白马津,盖以古之白马水、白马山而名也。”《开山图》云:“山下常有白马,群行山上悲鸣则河决,驰走则山崩。”在广西一些“白马县移民”居住的地方,都流传着类似的白马神话传说。南宁市郊区有个马村,族谱这样记载:宋代跟狄青南征南下戍边的先祖,在沿邕江两岸选村址时,发现山上有一群白马,白天出外觅食,晚上回山栖息。这里靠山傍水,土地肥沃,是块风水宝地,后来就在这里建村址,马村缘此得名。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
本文2023-11-20 10:14:4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14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