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姓氏怎么读?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0浏览:2收藏

但姓氏怎么读?,第1张

但在姓里怎么念

就念dan 但姓起源有四:

①、源自上古,周抚旦后裔,以祖名为氏。相传周公旦有孙名但,后世以祖名为姓,称但氏。一说黄帝次子含宏,出生时双手分别有纹似“人”、“旦”,遂赐姓但。

②、出自春秋齐桓公之后。春秋时齐桓公后人桓氏,有改亘氏或旦(但)氏者。

③、出自避讳所改。南宋时,因避赵桓讳,桓姓有改旦(但)姓者。

④、出自他族。西南少数民族有旦姓。

始祖:齐桓公。

但在姓氏里怎么读

但在姓氏里读 dàn

dictbaidu/swd=%B5%AB&tn=dict

已的姓氏怎么读

拼音: sì , 笔划: 3

部首: 巳 五笔: nngn

基本解释:巳

地支的第六位,属蛇。

用于计时:巳时(上午九点至十一点)。

笔画数:3;

部首:巳;

后字在姓氏里面怎么读 5分

后姓

后(Hòu 后)

姓源出有三:

1、出自太昊氏,后照的后代姓后。据《姓氏考略》载,上古东邑部族首领太昊的孙子后照的后代。明清两代之后,河北、开封多出此姓。

2、出自共工氏之后,以官名为氏。据《风俗通义》载,相传炎帝后代共工氏有子名叫句龙,在黄帝时担任后土(古代掌管有关山川土地事务及农业生产的官职),死后被封为“灶神”,夏、商、周三代之后,一直为人们祭祀著,其后代就以官名的一字为姓,称为后氏。《姓纂》云:“后土之后。”《路史》及《潜夫论》载:“春秋时鲁、楚公族有后氏。”

3、出自姬姓,以封邑名为氏。西周时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巩的封邑郈,諡号郈惠伯。他的后代以邑名为氏,称为郈姓;后来省去右边的邑旁为后氏,称后姓。

得姓始祖:公子巩。后与后在古代是两个不同的姓氏,在今天都简写成后姓,不分彼此。过去,后氏是传说中上古时期东夷族首领太嗥的后代子孙。太嗥又称太昊或大昊,就是古帝伏羲氏的别称。根据《姓氏考略》的记载:“太嗥孙后照之后,今开封有此姓,望出东海也。”由此可知,后氏是以“王父字得氏”。老家东海,即今江苏东海县一带。后氏的源流有二:一是源出于姬姓,四周有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巩的封邑在郈邑(今山东省东平),諡号郈惠伯,他的子孙以郈为氏,后又去邑以后为氏。二是相传炎帝的后代共工氏之子句龙为后土(掌管土地事务的官职),死后被封为社神,其后代子孙以后为姓,称后氏。后氏族人尊公子巩为后姓的得姓始祖。

谈字在姓氏中怎么读

谈-----仍读 tán 不是多音字

“但”作为姓怎么读

就读本字音 我们班就有同学姓这个

曲作为 姓氏 到底怎么读?

曲(Qū)姓源流纯正,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以地名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上古周朝时期,周武王将第三个儿子封在晋地,这位王子叫叔虞。叔虞的第八代孙子即春秋晋国的晋穆侯,晋穆侯又封其少子成师于曲沃那个地方(在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的首领,成师的支孙就以封地名作为了姓氏,为曲沃氏。后来又改为单姓曲,遂有曲氏,世代相传。

2、来自鞠姓。

鞠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黄帝有后名曰弃(后稷),是周朝的始祖,弃之子不窋有个儿子叫陶,生下来时手上的掌文很象古文"鞠"字,因此起名叫鞠陶。鞠陶后来作了周人的首领,他的后代子孙就以他的名字命姓,称鞠姓。以名为姓。

参考资料:

baikebaidu/view/303089

还在姓氏中怎么读

还[还、缳、环、蠉、轘,读音作xuán,亦可读作huàn、huán,但不可读hái]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还途之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典籍《周礼·冬官考工记》的记载,有环涂之官。“环涂”,亦称“还途”、“轘途”,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环城之道。督管和守护环城之道的官员,即称“环涂之官”,在史籍中亦称其为“还途之官”、“轘途之官”。

还途(环涂、轘途)之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还氏、环氏、轘氏,读音作xuán(ㄒㄩㄢˊ)。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环人官位,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在西周初期,王朝设置有“环人”之官,为军制,主要负责掌管阵前勇士,类似于后世的督战官。据典籍《周礼·夏官》的记载:“环人掌致师,察军匿,环四方之敌,巡邦国,搏谍贼,讼敌国,扬军旅。[注]巡察内外,若环之相循不穷。致师,谓犯敌以诱其出。军慝,谓敌怀诈潜入我师也。四方有兵戎之故,则环绕而巡之。”

在春秋时期,“环人”与“还人”在官制中通义,因此又称为“还人”。

另外,在西周的秋官之属中,亦有还人(环人)之官,负责掌管迎送邦国宾客之护卫军队。后来在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政权中,也设置有“司还中士”,职正二命(品),位高权重,职能与周朝的“还人”相仿。

还人、司还中士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还氏、环氏,读音作huán(ㄏㄨㄢˊ)。

第三个渊源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王族后裔,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

据文献记载,周武王姬发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于邶(今河南汤阴)。周武王逝世后,周成王姬诵即位,武庚反叛,周公姬旦用了三年时间予以征灭。周成王后以商帝乙之元子微子封于宋(今河南商丘),为周之宾。宋国传三十二世而被齐、魏、楚三国联合灭之,三分其地。宋国后裔有还氏。

互国时期,在宋、魏、陈、楚等江淮一带的诸侯国里,“还”是“缳”的通假字,指的是“㯂”,又称“缳”、“楦”,是一种纺织工具,专门用来槌击丝、麻、蒲草、树皮等纤维物体,使其至软并纤维分离,用以纺纱,实际上,就是手工纺织工序中将浸泡的含纤维原料进行槌击的木槌。

作此工序的匠人称“缳工”、“还工”,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职业为姓氏者,称还氏、缳氏、楦氏,读音作huàn(ㄏㄨㄢˋ)。

注:

古“㯂”字显示不出来的,请安装方正超大汉字集库。

第四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王族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该支还氏出自还水。还水,又称“环水”,古河流名称。

据史籍《山海经》记载:“泰山环水出焉。”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明确指出:“环水出泰山,东流注于海。”

还水,就是中天门右边中溪山东侧的溪水,从泰山之阳流出,向南流去,流经泰山南两庙之间,又与汶水汇流。

春秋时期,鲁国有大夫被任命在还水之边,专门负责掌管上、中、下三庙,在古代帝王封禅泰山时还要予以接待。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还氏、或环氏,读音作huán(ㄏㄨㄢˊ)。

第五个渊源

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楚国思想家还渊,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史记·田敬仲世家》记载:“环渊之徒七十六人。[注]楚人孟子传云:环渊著书上下篇。”在典籍《五音集韵》中也记载:“古有楚贤者环渊,后有环齐,撰要略一部。”

还渊,芈姓熊氏,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楚国思想家,一作环渊、娟还、娟环、便娟,又称娟子、涓子。还渊专学黄老道德之术,与詹何齐>>

" 还"字在姓氏中读什么

还,在姓氏中读作xuán

和做姓氏怎么读

he二声 在河南有念huo二声

不是!康王赵构(即宋高宗)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后代。

他是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宋钦宗的弟弟,被封为康王,后建立南宋,庙号高宗。

宋朝开国皇帝宋太诅赵匡胤驾崩后,由其弟赵光义(原名赵匡义因避太祖讳改名光义)继位。

宋太宗赵光义一脉传至宋高宗赵构,赵构唯一的儿子夭折,又传回给赵匡胤的后代宋孝宗赵昚。

北宋历代皇帝列表

宋太祖 赵匡胤( 960年—976年)

宋太宗 赵匡义( 976年—997年)赵匡胤之弟

宋真宗 赵 恒( 997年—1022年)宋太宗第三子

宋仁宗 赵 祯(1022年—1063年)宋真宗的第六子

宋英宗 赵 曙(1063年—1067年)宋太宗曾孙,濮安懿王赵允让第十三子。仁宗无子。

宋神宗 赵 顼(1067年—1085年)英宗长子

宋哲宗 赵 煦(1085年—1100年)宋神宗第六子

宋徽宗 赵 佶(1100年—1125年)宋哲宗之弟

宋钦宗 赵 桓(1125年—1127年)宋徽宗长子

南宋历代皇帝列表

宋高宗 赵 构(1127年—1162年)宋徽宗第九子,宋钦宗之弟,被封为康王,后建立南宋。

宋孝宗 赵 昚(1162年—1189年)原名赵伯宗,字永元。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秀王的儿子。

。。。。。。

赵氏孤儿赵武是三家分晋里的赵襄子的曾祖父。

赵襄子为赵鞅之子,赵鞅是《赵氏孤儿》中的孤儿赵武之孙。赵武死后,谥为文子。赵武以后三世至赵襄子,韩、赵、魏灭智伯,三家分晋。

赵氏宗主:

赵成,赵衰,(前636年──前622年) 。 

赵宣子, 赵盾,(前621年──前601年)。   

赵庄子,赵朔 ,(前600年──前597年)。

赵文子,赵武,(前583年──前541年)。

赵景叔,赵成,(前540年──前518年)。

赵简子,赵鞅 ,(前517年──前476年)。 

赵襄子,赵无恤,前475年──前425年)。

赵桓子,赵嘉,(前424年──前424年)。    

赵献子,赵浣,(前423年──前409年)。

扩展资料

晋景公得了重病,让卜者占卜,卜者说生病的原因是错杀了功臣。大臣韩厥一向和赵氏关系亲密,此时便趁机向景公说:“赵氏世代有功,被错杀灭族,老百姓都为之不平,应当恢复名誉,给予重用。”

于是景公听了韩厥的话,派人把赵武和程婴接进宫来,让赵武继承了赵氏原来的俸禄、封地。赵武又奉景公之命,杀死了屠岸贾。后来赵武的曾孙赵襄子和韩氏、魏氏三家分晋(战国时代从此拉开序幕),建了赵国。

参考资料:

-赵襄子

一代帝王登封泰山,被视为国家鼎盛、天下太平的象征,皇帝本人也俨然成为“奉天承运”的“真龙天子”,历史上有幸能成为这样真龙天子的皇帝,除了《史记》所撰的七十二王(他们的名字大多已不可考)。真正载入史册的共有12位,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泰山之所以被奉为五岳之尊,在五岳中名声最著,其原因固然离不开它雄奇高大的景观形象、庄严崇高的象征意义,但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泰山历来是帝王们的朝拜之山。

      泰山千百年来一直是帝王们向往的东方乐土,而封禅泰山更是因为特殊的政治意义而成为历史上每一个皇帝都渴望的荣耀,但由于其严苛的条件限制,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这样的机会,只有“受命于天”的皇帝,为了答谢天帝的“受命”之恩,才能在泰山顶上积土为坛,增泰山之高以祭天,表示功归于天;然后,再到泰山之前近地祗的梁父、社首、云云等小山丘设坛祭地,表示厚上加厚,福广恩厚以报地。

      一代帝王登封泰山,被视为国家鼎盛、天下太平的象征,皇帝本人也俨然成为“奉天承运”的“真龙天子”,历史上有幸能成为这样真龙天子的皇帝,除了《史记》所撰的七十二王,他们的名字大多已不可考,真正载入史册的共有12位。

封禅和朝拜泰山,载入史册的是从秦始皇开始,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圣祖、清高宗等帝王,都曾到泰山登封告祭、刻石记功。其中汉武帝七次东巡登封。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封禅泰山的皇帝是宋真宗。元明以后改为祭祀。清乾隆十一次朝拜泰山,六次登岱顶。历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巩固其统治,而泰山又因封禅告祭被抬到与天相齐的神圣高度。一座自然山岳,受到文明大国的历代最高统治者亲临封禅祭祀,并延续数千年之久,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精神文化现象。

最后一位泰山封禅的皇帝是宋真宗,为什么自他之后只有朝拜而不再封禅了呢,大概是因为宋真宗之封禅是一场自导自演的戏剧,戏弄了君权神授的神圣性,让后代皇帝不敢再躺枪吧。

澶渊之盟签订以后,似乎是天下太平了,但是,大宋上下群情激愤,连皇帝自己也后悔莫及,毕竟年年要向辽赔一大笔款,这不得不使他感到屈辱和沮丧。为了冲淡这种负面影响,他开始寻找一种精神的依托和信仰的支持,于是他想学当年秦皇汉武,到泰山封禅。

但是,封禅不是件简单随便的事,不是每一个帝皇都可以登临泰山这座神圣的高山。当年唐太宗李世民曾想登泰山封禅也由于达不到这种境界而终止。一个签订了屈辱条约的皇帝欲登泰山封禅?不怕天下笑话吗!

但是宋真宗却为了找回皇帝的尊严,洗脱耻辱,便使用了大臣王钦若的计策,伪造天书。

于是一场君臣共谋,伪造天书,登泰山封禅的闹剧由此开演。

毕竟是向天下人说谎,皇帝也心虚,真宗力了说服宰相王旦,不惜屈尊请王旦喝酒,而且还暗送金银宝物,皇帝向大臣行贿,也是历史上少见之奇事。王旦也是聪明人,知道这些钱财不好拿,必须好好配合了。

公元1008年正月,宋真宗召见王旦、王钦若等人,他说,去年某天我半夜做了个梦,梦中一个神人告诉我,要在下月初三日在正殿做道场一个月,然后就会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我依神旨做了,现在果然有黄帛落在承天门屋角上。我仔细看了,这就是天书。于是当众宣读天书,无非是歌功颂德,把真宗吹上了天。还说大宋会国运昌盛。

天书被藏匮中,群情振奋,京城百姓大吃大喝几天。

有关天书的消息传遍京城并向全国散布。真宗赵桓在家中静静地等待,等待着一道道来自各地官员的奏章。

好消息终于来了,兖州的一千二百八十七人来到京城,请求皇帝到泰山封禅。赵桓心里高兴,但还是要推辞的,功德不够不敢登泰山啊云云,再三请求,再三婉拒,既然是做戏,就要把戏做足,不留破绽。宰相王旦又一次不失时机地出场,率领文武百官,地方官员,甚至佛教道观人士跪请皇帝顺应天意,封禅泰山。同时天书再降。

赵桓看见时机成熟了,受宠若惊的他庄严地向全国宣布,为了表示对上天的敬仰,我决定亲临泰山封禅。

真宗遂决定当年十月赴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曾问权三司使(财政大臣)丁谓经费有无问题丁谓回答:“大计有余。”这更坚定了真宗过封禅瘾的决心。六月的一次朝会上,真宗又继续演绎着上回那个故事说:“去年那位神人又托梦告知,将有‘天书’降于泰山。”果然,王钦若上奏说,泰山下有醴泉涌出,泉旁的亭中有“天书”下降。于是群臣再纷纷上表称贺,乞加尊号“崇文广武仪天尊宝应章感圣明仁孝皇帝”,真宗拜受。至此,封禅的舆论准备,可谓相当完满。其他准备工作也正风风火火地进行着,如令匠人们专门制造了奉迎 “天书”使用的“玉辂”。

 十月初四,以玉辂载天书为前导,赵恒在庞大的仪扈从下居中,文武百官紧随其后,封禅队伍浩浩荡荡向泰山进发了。大队人马走了十七天,才从京城来到泰山脚下。仪仗、士卒遍列山野,两步一人,数步一旗,从山下一直排到山顶,其气势着实宏大。十月二十三日清晨,赵恒在斋戒三天后,头戴通天冠,身穿绛纱袍,乘金辂,备法驾,在众臣簇拥下,登上南天门,来到岱顶神庙。次日,举行隆重而繁琐的仪式,封祭昊天上帝及五方诸神,礼毕下山。再以同样隆重的仪式,在杜首山祭地祗神。最后登上朝觐坛,接受百官、外使和众僧的朝贺,上下传呼“万岁”,振动山谷。然后大赦天下,文武官员进秩,赐天下大酺三日,各地举行公费宴庆。

十一月,真宗的大队人马还拐到曲阜谒拜了孔庙,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命近臣分奠七十二弟子,然后参观了孔府,游览了孔林,赐钱三百万。以封禅礼成,诏改乾封县为“奉符县”。真宗还作《庆东封礼成诗》,令诸臣唱和,最后盛宴群臣。回到京城开封,诏定“天书”下降京城之日为“天庆节”,“天书”降于泰山日为“天贶节”,命文臣将其封禅泰山之行编成《大中祥符封禅记》一书。封禅大典前后历时五十七天,此后天下争言符瑞,群臣也争上表章,竞献赞颂之词,举国如痴如醉。

 在其后的日子里,各地不断有符瑞吉兆像卫星一样放出来。如陕州报告说:“黄河自清”了,解州又发生“池盐不种自生”的奇迹,河中府百姓居然在中条山苍龙谷发现了黄金护封的仙书《灵宝真文》……真宗都深信不疑。大中祥符三年(1010)六月,河中府士人、父老、僧道一千二百人恳请真宗到汾阴祭祀后土,其后又有文武官员和各界代表三万余人到京请愿,要求真宗亲祀汾阴后土祠。真宗这时对制造大排场以抬高声望的做法似乎已经上瘾,决定明年春天亲祭汾阴地神。

 大中祥符四年(1011)正月二十三日,赵恒又率众启程,西祀后土的队伍仍以“天书”为前导,经洛阳,出潼关,沿黄河北上,直趋汾阴(今山西万荣县西南)。历时二十一天才到山西宝鼎奉祗宫,以封禅泰山的隆重礼仪祭祀后土地祗。完成后,真宗又过黄河,折道向西,来到华山,补上拜谒祭祀西岳庙的礼仪。归途中,又在洛阳停留了二十多天,再去巩县(今属河南)拜祭祖宗三陵(太祖之父的永安陵、太祖永昌陵、太宗永熙陵)。直到四月初才回到京城,前后闹腾了近七十天,这趟“西祀”比“东封”耗费更大。准备工作就做了年余,修行宫、治道路、征民夫、役兵卒、贡钱物,动辄上万人,几十万钱帛。一些正直的朝臣上书劝谏,真宗根本听不进去。回来后,又是加官进俸,又是派使臣分赴五岳,为诸岳册封帝号,仍忙得不亦乐乎。

 大中祥符五年(1012)十月的一天,真宗又忍不住演绎上回的故事,还说那位神仙托梦,传达天帝的旨意:“令先祖赵玄朗授你天书。”不久,这位先祖果然托梦告诫真宗:“要善为抚育苍生。”真宗认下这位子虚乌有的先祖后,马上出台了一连串举措:一是命天下为圣祖避讳;二是为圣祖上尊号,并配上一位圣母;三是在京城建造景灵宫,供奉圣祖和太祖、太宗像,其规模仅次于太庙;四是在京城最大的道教宫观大殿里供奉玉皇和圣祖的塑像;五是下令天下州县天庆观增建圣祖殿,官员上任和离职都必须拜谒;六是命宗正寺修订皇室家谱,增入圣祖事迹。由是真宗带头撰写《圣祖降临记》,王钦若的《圣祖事迹》、盛度的《圣祖天源录》等也纷纷出笼。

一个皇帝为掩饰自己的无能竟然如此欺骗天下百姓,劳民伤财,这大概就是宋朝富而不强的原因

但姓氏怎么读?

但在姓里怎么念 就念dan 但姓起源有四: ①、源自上古,周抚旦后裔,以祖名为氏。相传周公旦有孙名但,后世以祖名为姓,称但氏。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