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姓 皋氏家谱 皋姓起源 皋姓名人 皋姓的来源 皋姓简介
一、姓氏源流
皋(Gāo 皐臯)姓源出有二:
1、出自偃姓,为夏朝皋陶(Yáo 音摇)的后人,以祖名为氏。据《姓源》载:“皋陶氏之后”,夏朝时,东夷族皋陶是禹的主要助手,并授予他不小的权力,且要禅让给他,而皋陶因早逝未成。皋陶的后代,有的以祖名皋为姓,称为皋氏。
2、出自春秋时越国大夫皋如的后人,以祖名为氏。据《姓氏考略》载:“吴郡有皋姓,系春秋时越大夫皋如之后。”春秋时越国有大夫皋如,他的后代以祖名皋为姓,称为皋氏。又《通志
·氏族略》载,皋氏。汉有司徒长史皋诲。
得姓始祖:皋陶。东夷族首领,偃姓。史载,皋陶是尧、舜、禹时期的狱官,执掌狱刑。禹继位后按禅让制举荐皋陶为他的继承人,“且授政”(即叫他处理政务),但皋陶先于禹而亡故,未继位。后来禹又举荐益为继承人。因皋陶功高,被后人尊为狱神和司法神,位列“四圣”之末。皋陶死后,其后人有的以祖名皋为姓,称为皋氏。春秋时期的英、六等国是皋陶的后人。故皋氏后人奉皋陶为皋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据《堂号考》载,台湾省台北市、桃园县有皋姓。又据《千家姓》载,皋姓望居广陵郡(西汉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东汉改为郡,相当于今天江苏省扬州市一带)。
三、历史名人
皋 陶:是黄帝之子少昊之后,生于公元前21世纪,是中国司法的鼻祖。他辅佐夏禹理政、治水和发展生产,并为融合夷夏和后来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巨大贡献。皋陶与尧、舜、禹齐名,被后人尊为上古四圣。禹根据皋陶的品德和功劳而举他为继承人,并授政于他。但皋陶未继位即去世,禹便把英、六一带封给其后裔。唐玄宗以李氏始祖皋陶为荣,于天宝二年(公元743年)追封其为“德明皇帝”。
皋 鱼:春秋时齐国人,只为周游列国,双亲去世,哭得很悲伤。正逢孔子路过,问他,他说:“我的过失有三条:少年时只顾学习,周游各国后再回家奉养双亲,这是一;为了我的志向,要为君主做事,这是二;与朋友交往太多,有时不能和父母在一起,这是三。树欲静而风不止,儿子要奉养双亲可他们都不在了!我想现在就辞别人世。”说完就憔悴地死去了。孔子说:“弟子们,都记住他吧!”于是,孔子的弟子告辞而回家养亲的有十分之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据《千家姓》载,皋姓望居广陵郡。
广陵郡:西汉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东汉(公元一世纪)改为郡。治所秦县,在今江苏省扬州西北。隋改江阳,治今扬州。南唐恢复广陵原名。宋熙宁五年(1072年)并入江都。
2、堂号(缺)
============================================================
皋姓宗祠通用对联
〖皋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明刑褫奸宄胆;
思亲兴风木悲。
——佚名撰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传说中的东夷族首领皋陶,相传曾被舜任为掌管刑法的官,立五刑,后被禹选为继承人,因早死,未继位。褫(Chǐ 音齿),剥夺;奸宄(Guǐ 音轨),谓坏人,从内而起为奸,由外而起为宄。下联典指春秋时人皋鱼,双亲去世,哭得很悲伤。正逢孔子路过,问他,他说:“我的过失有三条:少年时只顾学习,周游各国后再回家奉养双亲,这是一;为了我的志向,要为君主做事,这是二;与朋友交往太多,有时不能和父母在一起,这是三。树欲静而风不止,儿子要奉养双亲可他们都不在了!我想现在就辞别人世。”说完就憔悴地死去了。孔子说:“弟子们,都记住他吧!”于是,孔子的弟子告辞而回家养亲的有十分之三。
-----------------------------------------------------------------
〖皋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明刑褫奸宄之胆;
思亲兴风木之悲。
——佚名撰皋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
附录:皋姓典故、趣事
〖风树之悲〗
出处:这句成语出自《韩诗外传·卷九》,原文是:“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典故:以上的叹惜是皋鱼在父母死后有感而发的。皋鱼周游列国去寻师访友,故此很少留在家乡侍奉父母。岂料父母相继去世,皋鱼才惊觉从此不能再尽孝道,深悔当初父母在世时未能好好侍亲,现在已追悔莫及了!
皋鱼以“树欲静而风不止”来比喻他痛失双亲的无奈。树木不喜随风摆动太多,否则便枝歪叶落;无奈劲风始终不肯停息,而树木便不断被吹得摇头摆脑。风不止,是树的无奈;而亲不在则是孝子的无奈!
因为这缘故,后人便以“风树之悲”来借喻丧失双亲之痛。
应用:借树欲静,而风不休不止吹之为喻。实叹人子欲孝敬双亲时,其父母皆已亡故。后喻事与愿违,不尽人意。或客观情况与主观愿望相悖,多用此语。
人生的变化莫测,所以应好好珍惜身边的亲友,否则在变故发生之后,才惊觉亲友的可贵之处便为时已晚了!所以父母在世,应好好珍惜与他们相处的时光。
-----------------------------------------------------------------
〖狱神皋陶〗
中国古代的狱神应该是皋陶(Yáo 音摇),是我国古代舜帝时期的一位掌管司法的大臣。相传皋陶在掌管司法时,“划地为牢”,成为最初监管犯罪之人的囚禁场所,我国从此有了监狱。从此,“皋陶造狱,划地为牢”正式流传下来,而造狱的先驱皋陶,则被尊为狱神,被全国上下多数监狱立为自己的神灵。
过去的狱官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参拜狱神,刚刚被关进来的犯人也要参拜,当出狱时,被释放的囚犯再次朝拜狱神,即使死刑犯在临刑前,也要朝拜狱神一次,然后才被正法。
在过去人们的眼中,监狱是个阴阳分界的地方,死囚的最后一段路程就是在监狱中度过的,因此,谁都不愿让以前死囚身上的“晦气”沾染到自己。拜狱神,就是请求他的保佑,只是不同人参拜的目的不同:狱官参拜狱神表示自己是替天行道,管教犯人,让狱神保佑自己一切平安;囚犯参拜则是为了求狱神保佑自己能够健康地活着出去;死囚朝拜则是求狱神保佑自己早日投胎做个好人,不再受血光之灾。因此,“皋陶”是以前监狱中最受尊敬的神灵。
延(yán)《延氏族谱》记载:“延姓是较为罕见的姓氏,分布较广。春秋时,吴国王寿梦的小儿子季札让王位,避于延陵后有了延氏,延陵就在今天的江苏省常州市。”
延姓姓氏起源
延(yán)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自姬姓。据载,春秋时,吴国有公子季札,是吴王诸樊之弟,受封于州来称为延州来季子,其后裔有延姓。
源流二
源自古代少数民族姓氏。据《汉书·西域传》载:“西域亦有延氏。”望出河南。另载,北魏有代北三字姓可地延氏,随魏孝文帝进入中原后改为汉姓延姓。
延姓得姓始祖
季札
延姓始祖为
延季子。季札这个人不但是延姓的祖宗,同时也是吴姓和延陵氏的始祖神。在《中华姓氏通史———吴姓》中提到,“谈吴姓,不可不提吴王寿梦第四子吴季札,季札的历史并非仅仅写在季子庙上。”其原因有三:其一,季札两度让位出走,他的一生伴随着吴国的兴亡;其二,季札不但多才多艺,且仁德谦和,至贤至圣,被后世奉为“至德第三人”,是中国道德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其三,季札子孙繁衍发达,今吴姓各支族谱大多出自季札之后,以他为始祖神。
季札的祖先是周朝的泰伯,曾经被孔子赞美为「至德」之人。泰伯本是周朝王位继承人,但父亲太王,有意传位给幼子季历以及孙子昌。(昌就是周文王,姬昌。)于是泰伯就主动把王位让了出来,自己则以采药为名,逃到荒芜的荆蛮之地,建立了吴国。孔子曾经说过:「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延陵季子是春秋时吴国寿梦的第四个儿子,季札,又称公子丸,封于延陵,城延陵季子。后又封州来,称延州来季子。父寿梦欲立之,辞让。兄诸樊欲让之,又辞。诸樊死,其兄余祭立。余祭死,夷昧立。夷昧死,将授之国而避不受。夷昧之子僚立。公子光使诸刺杀僚而自立,即阖闾。札虽服之,而哭僚之墓。
季札让国
季札是周朝吴国人,因受封于延陵一代,又称「延陵季子」。其父寿梦继承了吴国王位。他的四个儿子当中,以四子季札最有德行,所以寿梦一直有意要传位给他。季札的兄长也都特别疼爱他,认为季札的德行才干,最足以继承王位,所以都争相拥戴他即位。但是季札不肯受位,坚持把王位让给哥哥。
哥哥诸樊觉得自己的德能,远在季札之下,一心想把持国的重任托付给他,但被季札婉言谢绝了。他说:曹国之人想拥立贤能的子臧为国君,来取代无德的曹王,但被子臧所拒绝。为了坚守臣民应有的忠义,并打消国人拥立的念头,子臧离开曹国,奔走到了宋,使曹国的君主,仍然得以在位执政。子臧谦恭无争的美德,被人们赞美为能「守节」的盛德之人。前贤的殷鉴历历在心,国君的尊位,哪里是我季札所希求的呢?虽然我无德,但祈求追比贤圣,则是念念在心啊。
季札的厚德感动了吴国之人,他们如同众星拱月般,一心想要拥戴季札为王。不得已之下,季札退隐于山水之间,成日躬耕劳作,以表明他坚定的志节,才彻底打消了吴人的这个念头。孔子对季札让国的赞誉之辞:“延陵季子其天民乎!”
季札挂剑
季子贤明博学,屡次聘用中原诸侯各国,会见晏婴、子产、叔向等。聘鲁,观周乐。过徐,徐君好其佩剑,以出使各国,未即献。及还,徐君已死,乃挂剑于徐君墓树而去。后以"挂剑"为怀念亡友或对亡友守信的典故。亦以讳称朋友逝世。
孔子手书十字碑
孔子手书十字碑
季札和孔子同时代而年长,两人齐名,在当时并称为“南季北孔”。司马迁赞美季札是一位「见微而知清浊」的仁德之人。《春秋》载,季札于公元前485年死后葬在申港西南。后人在墓旁建季子祠,墓前立碑,传说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季子之墓”10个古篆是孔子所书(现称孔子手书的文字只有两处,另一处是比干墓碑上的“殷比干墓”四字)。今申港中学所在地就是季子祠原址,清朝康熙南巡之时曾为季子祠御笔题写“让德光前”四字,乾隆皇帝外传一书中也提到第六次下江南曾到过季子墓。姬、季、吴、寿(寿梦)、延的祖先都是一个。算到今日延姓也流传了2500年了。
贤者的谦恭礼让、非凡气宇和远见卓知,一直在中国历史的长空中,闪耀不绝。在这个「季札让国」历史故事的背后,还有一个溯源主题余韵不尽。中原地区与句吴一带的人们,都是同祖共宗的兄弟。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千百来人们本就同根同源,同体相依。
延姓迁徙分布
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延姓祖先奉旨大槐树下集中迁往: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全国各地都有延姓宗迹,而且有的地方十分集中,比如陕西绥德,山东广饶县,山西阳城县润城镇,河北赞皇秦林村、王家坪村等。
大槐树延氏祖先牌位
大槐树延氏祖先牌位
延集村广饶县大王镇延集村是山东地区延姓最大的聚集地,目前有村民近2500人,延姓人占到了大概99%的比例,堪称绝高的比率。据称,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内延集村全村曾都是延姓人,直到清朝时从邻村周庄刘姓人迁入才打破了它“独姓村”的状态。
绥德延姓:公元1368年开始,洪洞大槐树人口大迁移,延氏家族一部分人迁往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安徽等地;其中于公元1376年,一少部分延姓人经由洪洞大槐树迁往黄河西岸的陕北绥德县,定居于绥德县西延家岔村。又繁衍到了绥德县的东延家岔、延家畔、延家坪、延家峰以及延家川。绥德县也是陕西及西北地区最大的延姓聚居地。
延姓的迁民祖先神位供奉于大槐树祭祖堂九号供橱。
延姓历史名人
延广
[汉]胶东太守,《通鉴注》条:“汉武帝太初三年,‘胶东太守延广为御史大夫。
延笃
[公元?年至一六七年]字叔坚,南阳犨人。生年不详,卒与汉桓帝永康元年。少从唐溪典、马融受业,博通经传及百家之言,能著文章,有名京师。举孝廉,为平阳候相,以师丧弃官。桓帝以博士徵,拜议郎,与朱穆、百边韶共著作东观。又徙京兆尹,宽仁爱民,郡人欢戴。以怃梁冀,适病免归。家居为教授。后遭党事禁锢。永康初,卒于家乡。乡人图其形于屈原之庙。笃论解经传,多所骏正。所著诗、论、铭。书、应讯、表、教、令凡二十篇。
延煦
[清]宗室。字树南,满洲正蓝旗人。咸丰六年(一八五六)进士,官礼部尚书。工书、画,尤擅山水。配完颜氏亦精绘事。时有赵、管之目。尝合作避暑山庄图,为艺林珍赏。《八旗画录》、姓氏谱》:[宋]延松年,淳熙九年,任芜湖令。
[元]延承直,皇庆元年任武江县令,建儒林书院于城步砦。
[明]延鹤,著《得月楼记》。
延祥
大兴人,洪武中任河东运使,有善政。延应翁,乐安人,万历间任孝义县典史,有治行。
延姓当代名人
编辑
延治富
男,1942年9月出生,陕西绥德人。 党员。1967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现任中国检察官协会、陕西省法学会、陕西省检察学会会员,陕西省人民检察院榆林分院检察委员会委员,榆林地区检察学会秘书长。
延自强
男,1943年7月生,陕西省绥德县人。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研究员、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甘肃中医学院副研究员。甘肃中医学院附院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针灸科主任。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的基础理论、针灸、普内科的实验研究及临床。
延增成
男,1938年8月生,陕西人。毕业于陕西省委党校。原任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宣传部长。现任中国当代书画理事,陕西省书协理事,榆林地区书协主席。
延鸿飞
男,1954年9月生。陕西省艺术馆副研究馆员、副馆长、《百花》杂志主编。先后供职于绥德县文化馆、榆林市文联、文化艺术报社、陕西省艺术馆。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评论100余篇。小说获“庄重文文学奖”,散文集《回家》被评为“2005年度中国最美的书”。
延艺
男,陕西省绥德县人。央视著名导演。曾执导过《大秦帝国》、《大秦岭》、《特殊争夺》、《博士县长》、《张大千》、《真爱如山》、《最后一个匈奴》等影视剧
延荣科
男,汉族,1954年5月出生,云南省禄丰县人。楚雄州政协党组书记、主席。1977年7月参加工作,1980年2月加入中国 。历任 武定县委副书记、县长, 楚雄州委常委、州水电局党组书记、局长,楚雄州人民 党组成员、副州长。2010年当选为楚雄州八届州政协副主席。
延振宏
男,1966年出生,山东济南人, 党员。1987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一直从事律师工作,中国律师协会会员,专业律师,现任山东名泉律师事务所主任。
姓氏源流
出自姬姓,以官为氏,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据《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所载,文王的第九个儿子康叔被封在卫,建立了卫国。康叔的儿子有的在周朝做官,官职为凌人,是周礼天官之属,为掌冰室之官,是一个负责保存贮藏冰块的官职,他的后人就以他的官职作为姓氏,于是产生了凌氏。华人有姓“凌”的人,也有姓“凌”的人,两个字的读音相同,字义也大同小异,只有写法上那么一点差别,如果不细加留意,很可能还有人根本就没有觉察到!凌、凌二姓在实质上完全没有分别。关于这一点,《姓氏考略》上说明得最为清楚,该书指出:“三国时有凌统,广韵引作凌,后多混用,康熙字典列入凌字注,谓与凌别,凌姓遂多从凌。”由此可见,凌、凌两姓的分道扬镳,完全是由于《广韵》一书一笔之误。他们本来应该是姓凌,后来经过《康熙字典》的一错再错,竟使得有些原来姓凌的人以讹传讹地就改姓为凌,使华人增加了一个新的姓氏,也使人对凌、凌两个姓氏混淆不清。根据历来各学者的考证,凌姓也是最为光彩的黄帝姬姓后裔。他们的始祖,是周武王的少弟康叔。关于凌姓的来源,许多古籍都有记载,譬如《姓纂》指出:“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通志氏族略》上也指出:“卫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吴志有凌统。”从这些文献来看,凌氏是源自周文王的孙子,由于在周天子的朝廷上担任一种叫做“凌人”的官,所以才会“以官为氏”而姓了凌。所谓“凌人”,是当时的一种掌冰政之官,也就是《周礼》上所记载的:“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
得姓始祖
康叔。凌姓是黄帝姬姓后裔。头一个以凌为姓的人,是出身于周代初年周文王幼子所建的卫国。当时卫国的位置,是在今河北、河南一带,他们的始祖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姓纂》说:“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所谓“凌人”,是当时的一种掌管夏季藏冰的官。凌氏是源自周文王的孙子,由于在周天子的朝廷上担任“凌人”,以官为氏,称凌氏。故凌氏的后人尊康叔为凌姓的始祖。
迁徙分布
凌氏在早期历史上,似乎比较岑寂,一直到群雄并起热闹非凡的三国时期,在江左的东吴才有一位大将凌统,以赫赫军功而为这个家族扬眉吐气。他在江夏斩曹操的大将张硕,人船尽获,以及于赤壁之战时在乌林把曹阿瞒打得人仰马翻,落荒而逃。依照《吴志》的记载,凌统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他虽然官拜将军,身在军旅,却能亲贤接士,轻财重义,具有国士之风。孙权对于凌统的爱重,也无出其右。据说,当他身逝之后,孙权曾把其子凌烈接进宫去养育,待如己子,而且还时时人前人后的称呼凌烈为“此吾虎子也”。凌烈长大后也很争气,曾因建功而被封为长亭侯,使得江左凌氏的门第,一时高不可攀。¤:此符号代表非标准汉字,恕无法显示。-->凌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郡望堂号
1、郡望
河间郡:西汉置郡。在今天的河北省中部河间县;
渤海郡:西汉置郡。在今天的河北、辽宁两省渤海湾沿岸一带。清朝末年,天津卫是姓人口最多的地方。
2、堂号 凌姓的主要堂号有:“云龙堂”等。
历史名人
1 凌统:字公绩。三国时期吴国余杭人。十五岁的时候就拜为别部司马,征伐江夏的时候,他作为前锋。曾经与周瑜等在乌林将曹操打败。升迁为校尉。凌统虽然在军营中作了大官,但是他严格要求自己,对待下属也很礼貌,不贪财,重义气,有国士之风。后从征合肥,魏将张辽突然赶到,凌统护卫孙权冲出重围,将士死伤很多,凌统也受了重伤。不久死去。孙权很伤心。
2 凌濛初:字玄房,号初成。明朝浙江乌和人。
3 凌十八:广东信宜人。农民出身。道光三十年(1850年)春,在家乡发动起义。任用王晚为军师,凌十八为先锋,率众数千人。咸丰元年率部进攻广西桂林和玉林,打算前往浔州参加金田起义。后来因为前进的道路受阻,未能与太平军的主力会合。广西巡抚周天爵驻守在浔州,派按察使杨彤如和总兵李能臣率军进攻,王晚在战争中牺牲,凌十八率众回到广东化州,后来又回到罗定地区活动。咸丰二年两广总督叶名琛派军将他们打败,凌十八被捕就义。
4 凌策:宋代工部侍郎,字子奇,泾县人。
5 凌瑚:清朝时期的画家,字仲华,号香泉,如皋人。擅长于画士女和花卉禽虫。浙江人以梁同书行楷、钱维乔山水、凌瑚的写生称为“三绝”。
6 凌云:明代御医,字汉章,归安人。曾经遇到一位老道人,传授给他针灸术,治疗疾病很灵验,被聘为御医。
7 凌如焕:清代学者,上海人。雍正中,任编修督学湖北, 到三峡水道设救生船,用来保护过往的旅人。官至兵部左侍郎。
8 凌召文,清朝康熙年的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康熙字典的编修官。
9 凌云翰:明代诗人。
10 凌昌焕:字文之(1873-1947)江苏吴江县莘塔镇人氏,1900年到上海,曾任上海浦东中学(黄炎培创办)、南洋中学教员,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辑,参与《辞源》(1915)的编纂。主要编(译)著:《共和国教科书新理科教授法》(1913)、《共和国教科书生理学》(1914)、《中学新撰动物学教科书》(1916)、《三好学植物学讲义》(1918)、《自然》(1923)、《植物标本采集制作法》(1936)、《小学自然科教学法》(万有文库)、《动物标本简易制作法》(1947)。中图藏书(目)90余种。
11 凌策:宋代工部侍郎,字子奇,泾县人。
12 凌瑚:清朝时期的画家,字仲华,号香泉,如皋人。擅长于画士女和花卉禽虫。浙江人以梁同书行楷、钱维乔山水、凌瑚的写生称为“三绝”。
13 凌云翰:明代诗人,字彦翀,仁和人。有《关山霁月图》诗。
14 凌光斗:名洪寿,字焕北,一字步韩,号仰亭,别号笔峰,清永善县副官分防大沙坝人(今绥江县中城镇),祖籍江西长宁。嘉庆五年(1800年)凌光斗考中秀才,十三年戊辰恩科中第七名举人,道光六年(1826年)以“大挑一等签制福建省,七年委署顺昌县,八年提补汀州府连城县知县(今福建省连城县),十四年十月十九日恭奉覃恩,敕授文林郎。“道光二十年(1840年)殁于连城。道光皇帝御制文林郎诏书匾现存绥江其后代家中。凌光斗为官清廉,深谙民情,创修祠堂,大兴教育,倡导儒学,全家诰封,名扬滇川赣闽。
14 凌昌焕:字文之(1873-1947)江苏省吴江县莘塔镇人氏,1900年到上海,曾任上海浦东中学(黄炎培创办)、南洋中学教员,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辑,参与《辞源》(1915年)的编纂。主要编(译)著:《共和国教科书新理科教授法》(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生理学》(1914年)、《中学新撰动物学教科书》(1916年)、《三好学植物学讲义》(1918年)、《自然》(1923年)、《植物标本采集制作法》(1936年)、《小学自然科教学法》(万有文库)、《动物标本简易制作法》(1947年)。中图藏书(目)90余种等。
====================================================================
凌姓宗祠通用对联
〖凌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剑南雅望;
江表虎臣。
——佚名撰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泾县人凌策,字子奇,雍熙年间进士。据传初登第时,梦中见有人送他六颗印章和一把剑,后来果然六次到剑外任职,为官精审,所到之处均有政绩。官至工部侍郎。下联典指三国时吴国余杭人凌统,字公绩,十五岁任别部司马,征讨江夏时为前锋,曾随周瑜在乌林击败曹操,后任校尉、偏将军,曾在合肥魏兵重逢中救出孙权。亲贤下士,轻财重义,有国士之风。
吴中直史;
江表虎臣。
——佚名撰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凌汉事典。据《典故纪闻》载,御史凌汉审狱公正,罪犯很为感激,有个释放犯在路上碰到凌汉,特邀请他饮酒,并赠以厚金。凌汉说:“子罪当尔,非我私子。酒可饮,而金不可受。”坚决拒绝接受厚金。太祖得知其事,即擢凌汉为副都御史。同书又载,有个小吏,因贪赃事发,投井自杀。太祖闻之,对群臣说:“彼知利之利,而不知利之害,徒知爱利,而不知爱身,人之愚孰有甚于此?……今其人死不足恤。”下联典指三国时吴国余杭人凌统(见上一联之下联联释)。
吴中佛子;
江表虎臣。
——佚名撰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凌哲,吴县人,端重简默,德量深沉,时人称为“凌佛子”。下联典指三国·凌统。
康叔衍派;
周官凌人。
——佚名撰凌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凌姓的得姓源流。
望了渤海;
源自周官。
——佚名撰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凌姓的郡望。下联典指凌姓的得姓源流。
子奇六任;
仲华三绝。
——佚名撰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工部侍郎凌策,字子奇,泾县人。初登第,梦有人以六印加剑上遗之。其后往剑外凡六任,所至皆有治绩。下联典指清代画家凌瑚,字仲华,号香泉,如皋人。工画人物士女,尤长花卉禽虫,浙人以梁同书行楷、钱维乔山水、凌瑚之写生称为“三绝。”
校书世泽;
留砚家声。
——佚名撰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凌震,博综群籍,晓析百家。下联典指宋·凌冲,尝知含山县,秩满将归,见囊有一砚,曰:“非吾来时物也。”遂还之。
贞女守节;
清湘不二。
——佚名撰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凌大渊殁,其未婚妻刘氏成服尽哀,终身守节,县令吕沅为建烈女坊。下联典指清·凌帙女,字清湘,夫死,誓不改嫁,绝粟以殉,遗有《清湘楼诗草》。
〖凌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一针显奇效;
三峡救众生。
——佚名撰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御医凌云,字汉章,归安人。诸生,遇一道人授以针术,治疾无不效,授御医。下联典指清代学者凌如焕,字榆山,上海人。雍正中,由编修督学湖北,请于三峡水道设救生船,以护行旅。官至兵部左侍郎。
〖凌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含山不持一砚;
富阳粹解六经。
——佚名撰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知县凌冲,吴人。少负才名。熙宁间知含山县,律己甚严。秩满,归装有一砚。冲视之曰:“非吾来时物也”,遂还之。下联典指唐代翰林学士凌准,字宗一,富阳人。有《六经解围》等书。
云翰关山雪霁;
玄房拍案惊奇。
——佚名撰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诗人凌云翰,字彦翀,仁和人。有《关山霁月图》诗。下联典指明代小说家凌濛初,字玄房,号初成,乌程人。副贡生。蔡祯时,授上海县丞,官至徐州通判。有初刻、二刻《拍案惊奇》。
〖凌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清湘集包含血泪;
烈女坊旌表乌程。
——佚名撰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凌帙女事典。下联典指宋·凌大渊未婚妻事典(同见上《凌姓宗祠七言通用联·贞女守节;清湘不二》联之联释)。
扶桑飞上金毕逋;
暗水流澌度空谷。
——明·凌云翰撰凌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小说家凌云翰《关山霁月图》诗句联句。
人生远游固云乐;
何似在家长看山。
——明·凌云翰撰凌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姓氏源流
伏(Fú)姓源出有二:
1、出自风姓,世上古太昊年间伏羲氏的后裔。伏羲氏苗裔,有的用“伏”作为自己的姓氏,遂成伏姓。伏姓也是宓姓,宓姓也是伏姓,古代伏、宓两姓通用。
2、赐为伏姓。北周时,有个人名叫侯植,武艺绝伦,跟随魏孝武帝西迁,甚得宠幸,赐姓为侯伏氏。后来侯伏氏从孝文帝大破沙苑,又受赐姓为贺屯氏,因而侯植的后人形成侯伏氏和贺屯氏两支。孝文帝建都洛阳后,两支皆改为伏姓,贺屯氏改为贺姓。
■迁徙分布
伏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据《郡望百姓家》记载:伏氏望出京兆郡。又据《元和姓纂》记载,伏氏望出太原、高阳、平昌。远古时有位伟大的部落首领,叫伏羲,传说八卦就是他所创。还有传说他和女娲繁殖了子孙。伏羲生活的年代,稍晚于炎帝和黄帝。伏姓的始祖,就是伏羲。伏羲又称作宓羲,宓和伏,在上古是同一字,有的古书说伏羲的后代,有姓宓的。先人中最出名的是:〔伏生〕秦朝人,秦始皇建立秦朝后,为了天下人都听他的,不想别的主意,就将读书人活埋了,将书都烧了,就是焚书坑儒的故事。伏生就偷偷将一部上古典藉《尚书》臧在墙壁里。汉朝建立后,又重用知识分子,伏生取出墙内的书,除损坏的部分,还剩二十多篇。那时有学问的人剩下没几个了,汉文帝就赶快派了人来向伏生求学,学习尚书,并传抄这部经典。伏姓迁徙地涉及大江南北的古帝,后裔或支族的分布也是很广泛的,理出个头绪来,无疑是对伏姓子孙寻根有益的。同时,从其后裔的分布状况中,亦可反转过来省视其悠久的传说史,从而进一步佐证伏羲氏是有其人的。此外,从伏姓(宓姓)的形成情况看,故里天水在进入阶级社会后,长期处在戎族居地,经济、文化不如黄河中下游,导致伏姓宗教未在天水地区形成,出现伏姓由东向西播迁的走向。这是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相符合的。
■历史名人
伏羲:即太昊,本姓风。出身于甘肃省天水市,现天水市有伏羲庙,朝圣的游人极多。他率各部落沿黄河南下到河南淮阳。传说他有圣德,象日月之明,故称太昊。教民结网、打猎、饲养畜禽以充靤厨,故又称包 。他始画八卦,造书契、建都于陈州古称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在位115年。正姓氏,制嫁娶。取各部落的特色:鳄之头,蛇之身,鹰之爪,鱼之鳞,虎之眼,组成新的图腾——龙。自封为龙师,定龙宫,现留龙湖。龙成为中华民簇大团结的簇徽,龙成为华夏民簇新的图腾。华夏子孙称之为——龙的传人由此而来!。淮阳县有保存完好的天下第一陵——伏羲陵。每年二月二至三月三,朝祖祭陵的人络绎不绝,多时达十万多人次。2004年10月17-19,淮阳县举行首届姓氏文化节。
伏妃:上古时期伏羲的女儿,溺死于洛水,相传为洛水之神。
伏胜:字子。汉朝时济南人。生于周郝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卒于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61年),享年99岁。为伏羲的后裔,其近祖由淮阳陈国迁到鲁国(今山东南部的济南)。原来是秦国的博士,世称伏生。文帝时求能治《尚书》者,伏生是时九十余岁,老不能行,文帝便遣太常事史掌故晁错前往求教,得29篇即是今之传世的《尚书》。自己撰有《尚书大传》。成为文学派的开山祖师。后世人极为推崇尊拜——追封为乘氏佰,尊为圣人,进文庙与孔子一起,享受万民祭祀。其后裔,世袭五经博士。韩店苏家村西原有伏生祠,邹平原有伏生书院,曾设伏生乡。伏生墓位于邹平县魏桥镇口子村西南,为汉代墓葬,原有石牌坊大门有“尚书在造”的金子匾额。几经破坏,现墓封土直径45米,残高2米,有“徽君伏生墓”“伏生墓序”石碑两通。历代文人墨客都赋诗称颂,如宋吴澄明张远登清蒲松龄王仕祯等。唐王维画“伏生授经图”现藏日本大阪美术馆。明朝崔子忠画“伏生授经图轴”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伏允:唐朝吐谷浑吕夸子。惰开皇末国乱,国人杀其兄而立之。炀帝即位,令铁勒击破之。允东保西平境而复破之,遁客党项,大业末始复其故地。高祖即位,与之通和。贞观年间拘留唐使为由,诏李靖等往讨破之,其子顺举国降,允遂自尽而死。
伏恭:字叔齐,朗邪东武人(今山东诸城人)东汉明帝宰相。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任剧县令常山太守等职,为官公正廉洁并以施惠政办学校闻名。明帝永平二年(59年)迁任太仆。永平四年拜相,任司空。永平十三年以病辞相。东汉章帝元和元年(84年)卒,终年90岁。 伏无忌博学多识,继承家学,传习儒业。永和元年(公元136年)与仪郎黄景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年》元嘉年间(公元151-152年)无忌受诏与黄景共撰《汉纪》。此时,无忌利用校书便利,广为收集史料又加以整理删削,编成《伏侯注》一书。
伏湛:字惠公,琅邪东武人(山东诸城)东汉光武帝宰相。建武六年(30年)封不其侯,世袭。济南伏生后代,父为当世名儒,他少传父业教授门生数百人。初仕西汉成帝朝,后仕王莽朝为后队属正。更始刘玄立,任平原太守。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以名儒旧臣被征拜为尚书,典定旧制。时大司徒邓禹西征关中,光武帝以其才任宰相而拜他为司直,行大司徒事,常留镇守,总摄群司。建武三年拜相,任大司徒,封阳都侯。任相秉节持重,颇有风范。建武五年以不能奏大臣过失而被免相。后改封不其侯迁归原籍。建武十三年复被起用,未及就职而病卒。 伏湛高祖父年孺,父理字君游。受诗于匡衡,由是齐诗有匡伏之学。伏湛九世祖伏胜,伏湛子伏隆字佰文或佰明,另子伏翕承爵位,伏翕子伏光,伏光子伏晨,伏晨女伏孙为汉顺帝贵人,伏晨子伏无忌,伏无忌子伏质,伏质子伏完,伏完娶恒帝女尚阳安长公主为妻,生五子一女。伏完长子伏德,次子伏雅,三女伏寿为汉献帝刘协的皇后,四子伏均,五子伏尊,六子伏郎。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废后伏寿及两个皇子杀伏完伏德等伏氏宗亲100余人。四百多年的名门望族自此凋敝!
伏滔:子玄度,东晋官员学者。平昌安丘(现安丘西南)人。少有才学,远近闻名。任参军,封闻嘉县侯,任永世县令。后任参军,并领华容县令,任著作郎,专掌国史,并任本州大王。后迁官游击将军,仍兼著作郎,死于任。
伏恒:南朝齐、梁官僚。子玄耀。平昌安丘人。幼传父业,能言玄理。知名于世。任齐太学士博士,东阳郡丞,卫军记室参军等。任中书侍郎,任永阳内史,新安太守,在郡清廉,恪尽职守,郡民为其立祠歌功。
伏龙:原名维景,改名龙,字云程。江苏埠宁县人。幼年入安徽武备学堂,加入中国同盟会。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冬,因赞助熊成基举,避疑改名龙,转入第九镇三十三标,充上士。辛亥革命时策谋响应,参加雨花台之役,失败后退镇江,民军攻南京时任营长。旋率军攻克彭城。民国元年(1912年)改隶节九师,驻沛县,任徐西剿匪司令兼统马炮两营。民国2年春,二次革命后,赴南京任第六师师长,失败后退居上海。民国五年袁世凯称帝,奉命图长江,派人至江阴,说服军队独立自任赴通州运动独立,密泄被捕,后就义于通州。时年32岁。民国13年(1924年)孙中山追正其为陆军中将。
伏曼容:南朝宋齐大臣。著名儒仕。字公仪。平昌安丘人。初以讲学为业。任宋官到辅国长史南海(今广州市)太守。仕宋官到武昌太守。中散大夫临海太守等。尤喜《老子》《周易》。撰《丧服仪》《周易集解》《毛诗集解》《丧服集解》《老子义》《庄子义》《论语义》。父伏胤西晋司马都护,宋司空主薄。伏曼容子伏恒。伏恒长子伏挺,次子伏捶。伏挺子伏知命。
伏不齐:春秋时期鲁国单父侯,也称伏子。是孔子的学生 。曾当任过单父宰,当时他鸣琴而不下堂治,但是一样把单父治理得很好。孔子称他为君子,后来被追封为单父侯。
■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郡:秦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初置。相当于今山西省五台山以南、霍山以北的地区。
高阳郡:本是战国时高阳邑。北魏置青州高阳郡,在河北省高阳县一带。
平昌郡:南朝的宋代将顿邱郡改为徐州平昌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中部,治所在顿邱。平昌安丘(今山西省安丘县西南)。
2、堂号
鸣琴堂:春秋的时候,孔子的弟子伏不齐为单父宰。不齐是一个很仁爱的人,而且他很有才智,他每天只弹琴作乐,看来不象他的同学巫子期治单父表现得勤劳。但是单父仍然被他治理得很好。人们夸奖他是“鸣琴而治”,所以叫作“鸣琴堂”,孔子夸奖他有“王佐之才”。
藏授堂:伏胜,字子,春秋时博士,历史上称之为“伏生”。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伏生把《尚书》藏在墙壁里。到了汉高祖灭了秦以后,伏生扒开墙头,见书发霉损坏了一些,还剩21卷。伏生便在齐、鲁一带聚徒讲授。汉文帝时,他已90 多岁了,文帝派太常史掌故错跟伏生学《尚书》,由伏生的女儿口授, 错记录下来。就是今文《尚书》。
■伏姓宗祠通用对联
〖伏姓宗祠四言通用对联〗
源自风姓;
望出太原。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伏姓的源流和郡望。
太原世泽;
尚书家声。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汉伏胜,故为秦博士,世称伏生。治《尚书》,得二十九篇,即今古文《尚书》。
高风亮节;
阳春白雪。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典出伏姓名门望族居住地“高阳”嵌字联。
书传博士;
系出羲皇。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初济南人伏胜(即伏生),字子,西汉今文《尚书》的最早传授者。曾在秦任博士,汉初在齐、鲁间教授《尚书》。文帝曾派晁错专门向他学《尚书》,西汉的《尚书》学者,都出自他的门下,今本《尚书》二十八篇,就是由他的传授而得以保存的。相传他还作有《尚书大传》。下联典指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伏羲氏,相传他教民结网,从事渔错畜牧业。传说八卦也出于他的制作。
羲娥授学;
无忌著书。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伏胜的女儿羲娥,能传家学。伏胜向晁错传授《尚书》时,已九十多岁,多依赖羲娥。下联典指东汉东武人伏无忌,袭侯爵,顺帝时为侍中屯骑校尉,遵诏与议郎黄景共同校订五经及诸子百家。又采集古今,著《伏侯古今注》。
嘉谋习礼;
绩学传书。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伏生。下联典指汉·伏湛从父受《齐诗》,教授数百人。
〖伏姓宗祠六言通用对联〗
玄曜五经博士;
安丘二论将军。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梁代经学家伏日恒,字玄曜,仕齐为鄞令,武帝时为五经博士,出为永阳内史。下联典指晋代游击将军伏滔,安丘人。有才学,桓温引为参军,从温伐袁颠倒对寿阳,以淮南屡叛,著论二篇,名曰“正淮”。寿阳平。太元中迁游击将军。
诗得匡衡传授;
姿比颜子聪明。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太傅伏理,从匡衡受济诗学。官至高密王太傅。由是齐诗有匡伏之学。下联典指梁代侍御史伏挺。博学有才思。任昉见之曰:“此子日下无双。”有《迩说》文集等。
〖伏姓宗祠七言通用对联〗
口传尚书恩泽厚;
校正汉史名望高。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才女伏女,名羲娥。秦代博士伏胜之女。始皇焚书,伏生将《尚书》藏屋壁中。汉立,伏生得遗书二十九篇,教于齐鲁之间。文帝派晁错从其学。胜时年九十余,老不能行,由伏胜女诵传口授,《今文尚书》得以流传。下联典指后汉史学家伏俨,有《前汉书纠谬》。
〖伏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对联〗
一画开天,三才参化;
百王为统,五帝肇基。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伏姓远祖伏羲庙联。
fu
伏
bend over;hot seasons ;subide ;pronate;
起;
伏
fú
〈动〉
(1)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2)
同本义 [lie prostrate]
伏,司也。――《说文》
伏瘗亦如之。――《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
伏,覆也。――《释名·释姿容》
寝毋伏。――《礼记·曲礼上》
雌鸡伏子。――《汉书·五行志中之上》
楚子伏己而盐其脑。――《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史记·项羽本纪》
庑下一生伏案卧。――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伏尸(倒在地上的尸体,多指杀死);伏肉(死尸的肉);伏地(俯伏在地上);伏虎;伏奏(俯伏上奏);伏候(俯伏等候)
(4)
身体前倾靠在物体上
(5)
又如:伏轼(乘车。也作“扶轼”。轼:车厢前面的横木扶手);伏惟(俯伏思惟,常用于书信中的敬词)
(6)
潜藏;埋伏 [ambush]
伏,藏也。――《广雅》
福兮祸所伏。――《老子》
物莫伏于蛊。――《国语·晋语》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7)
又如:伏莽(藏匿在丛林中的盗匪);伏道(暗藏的地道);伏龙(潜伏的龙;灶神);伏戎(埋伏军队或刺客);伏甲(埋伏武士或军队);伏弩(埋伏弓箭手)
(8)
通“服”。屈服,顺从。承认罪行或失败 [surrender;yield;knuckle under;admit]
许既伏其罪矣。――《左传·隐公十一年》
骑皆伏曰:“如大王言!”――《史记·项羽本纪》
这个苏小卿怎肯伏低。――明·贾仲名《对玉梳》
(9)
又如:伏老(自认年龄老,精力衰退);伏死(甘愿舍弃生命);伏低(承认自己的地位低下而向别人屈服);伏礼(伏不是。认错);伏从(服从);伏辜(服罪)
(10)
通“服”。佩服,信服 [have respect for ;completely accept;be convinced]
其所临莅,莫不肌栗慴伏。――《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
族弟刘璋,再拜致书于玄德宗兄将军麾下,久伏电天。――《三国演义》
(11)
又如:伏伏腊腊(极其顺服的样子)
(12)
低下去 [go down]。如:此起彼伏;伏落(低头,屈服)
(13)
降伏,制伏 [subdue]。如:降龙伏虎;伏魔;伏魅(降伏鬼怪;亦指打败敌人)
(14)
通“服”。从事 [be take up with]
谁谓伏事浅,契阔逾三年。――陆机《为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一首》
(15)
又如:伏术(从事学术工作)
(16)
通“服”。保持 [remain;hold]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楚辞·离骚》
伏
fú
〈名〉
(1)
伏天;伏日。指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一天止的一段时间,分为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三伏,相当于阳历七月中旬至八月下旬[dog days;hot season]
大人,如今是三伏天天道…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元·关汉卿《窦娥冤》
(2)
又如:入伏(进入伏天);头伏(初伏);数伏(进入伏天);歇伏(在伏天停工休息)
(3)
电势差和电压单位“伏特”的简称[volt]
(4)
居处 [dwelling]
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左传》
伏安
fú ān
[volt-ampere] 电气测量的一种单位,等于一伏特和一安培的乘积,在直流电中作为功率的量度,在交流电中作为表现功率的量度
伏案
fú àn
[bend over one's desk] 趴在桌子上(读书,写字)
伏笔
fúbǐ
[a hint foreshadowing later developments in a story, essay, etc;foreshadowing] 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伏兵
fúbīng
[(troops in) ambush] 战前潜伏的军队
伏尔加河
fú ěrjiā hé
[the Volga River] 欧洲最大河流。位于前苏联境内。长约 3690公里,流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河上建有多座水利枢纽工程,有古比雪夫、伏尔加格勒水电站。经伏尔加-波罗的海运河、莫斯科运河、伏尔加-顿河通航运河,已把伏尔加河与前苏联欧洲地区水系相沟通,交通便捷
伏虎
fúhú
[yield tiger] 降服猛虎,比喻战胜邪恶势力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蝶恋花·答李淑一》
伏击
fújī
(1)
[ambuscade;ambush]∶用伏兵突然袭击敌人
(2)
[still-hunt]∶偷袭猎物,静悄悄地追逐猎物,尤指不用猎狗
伏流
fúliú
[ground stream] 在地面下的洞穴中或岩层裂缝中流动的水,潜伏地下的水流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伏牛山
fúniú shān
[the Funiu Mountians] 河南省西部山脉,为秦岭东段支脉,西北―东南走向,长400公里,为淮河、汉水分水岭。主峰老君山高2192米
伏特
fútè
[volt] 米-千克-秒实用制中电位差和电动势的单位,等于当一安培恒定电流通过一根导线,在这线两点间耗散功率为一瓦时的电位差,亦即相当于一安培电流通过一欧电阻跨接于电阻之间的电位差
伏特计
fútèjì
[voltmeter] 用以测量在电路不同点之间以伏计的电位差的仪表(如检流计)
伏天
fútiān
[dog days;hot summer days] 指三伏天,时间为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后的三四十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伏惟
fúwéi
[lie prostrate on the ground] 表示伏在地上想,下对上陈述时的表敬之辞
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伏卧
fúwò
(1)
[take a prone]∶趴着;卧倒
(2)
[charge] [指狗]∶头伏在前爪上躺下
伏羲
fúxī
[one of the earliest legendary rulers] (2852―2738 BC) 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古帝,即太昊。《白虎通考》:“三皇者,何谓也伏羲、神农、燧人也”。按:伏羲,亦作“伏戏”、“皇羲”、“宓牺”、“包牺”。风姓。有胜德。始画八封;造书契;教民佃、渔、畜牧。都陈。相传在位115年,传十五世,凡千二百六十载
伏诛
fúzhū
[be executed] 被处死刑
伏罪
fúzuì
[admit one's guilty] 原指受到应有的惩罚;现指承认自己所犯的罪行
伏
fú ㄈㄨˊ
(1)
趴,脸向下,体前屈:~卧。~案读书。
(2)
低下去:此起彼~。
(3)
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法。~输。~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
(4)
使屈服:降~。降龙~虎。
(5)
隐藏:~兵。埋~。
(6)
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日。~旱。~暑。~天。
(7)
姓。
江苏宜兴唐门岳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始修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清)岳肇鹏续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全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河南汤阴宋岳忠武穆王世谱一卷,明朝时期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注:卷端作《岳氏世谱》。
湖乡资沩岳氏族谱,(清)岳青炳修,岳最杰纂,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浙江嘉禾岳氏宗谱四卷,首一卷,附庆馀录一卷,(清)岳鸿逵等修,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嘉禾岳氏宗谱六卷,首一卷,附金陀祠事录八卷,(清)岳鸿逵等续修,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河南岳氏家谱二卷,首一卷,(清)岳喜德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湖北广济岳氏宗谱十四卷,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忠孝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广济县文物管理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图书馆。
江苏丹阳曲阿培棠岳氏宗谱二十八卷,首四卷,首修于明朝末期,(民国)岳信渭主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四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丹阳市文物管理局。
浙江兰溪岳氏宗谱三卷,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水阁乡塘边贾里村。
岳氏族谱,始撰于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1981年十九世孙岳祥生、二十二世孙岳启俊等续修,铅印本,分统谱和族谱。现被收藏在河南省郑州市档案馆。
扩展资料
姓氏名人
1、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2、岳云
岳云(1119年7月14日—1142年1月27日),字应祥,号会卿,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南宋抗金名将岳飞长子,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少年将军。历任武翼郎、左武大夫、忠州防御使等职。
3、岳雷
岳雷系岳飞第二个儿子,刘氏生,字发祥,号夏卿,又号声甫。宋靖康元年(1126年)3月17日,生于山西平定县军中。
据河南夏邑县《岳氏宗谱》记载:据河南夏邑县《岳氏宗谱》记载:岳飞宣和六年(1124)年赴平定任偏校二年,至靖康元年(1126年)刘氏生岳雷后离开平定,金南侵中原时失散。建炎三年(1129年)寻回军中。后岳雷妻赵氏,封辅德夫人。
妫[妫,读音作guī(ㄍㄨㄟ)]
一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风姓,出自上古高辛氏后裔尧帝的封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姓。
妫姓为上古时期原始姓氏之一,得姓始祖是尧帝。
当尧还是个平民的时候,就有德有望,部落首领十分欣赏他的才干,于是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并让他居住于妫水之边。妫水,发源于今山西省永济县南部历山,向西流入黄河。另有一处妫水,发源于今北京延庆县东南军都山,向西南流至河北省怀来县,注入永定河。尧所居之妫水,为源于山西永济历山的妫汭河。
妫姓为黄帝支系有虞氏的后裔,帝舜为黄帝曾孙颛顼的六世孙,他继帝尧之后,登上了中原地区黄帝族系最大的部落首领之位,跻至五帝的行列,成为中华文明的先祖之一。
按史籍《帝王世纪》的记载,上古帝王世系为:伏羲→女娲→大庭→栢皇→中央→栗陆→骊连→赫胥→尊卢→浑混→昊英→有巢→朱襄→葛天→阴康→无怀→炎帝→神农→黄帝→少昊→颛顼→高辛→尧→舜→禹→汤→周文王。
史书记载说:“尧帝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妫,就是妫水(今山西永济)之称,汭,就是水边。有虞氏兴起于燕山一带,虞是其部落图腾。虞,属于虎的一种,有虞氏聚居于燕山周围的妫水,辖有其地,遂以所居之地为氏,姓妫。
妫姓之显则肇始于虞舜时期。待尧将帝位传到舜以后,舜帝的后代便以尧帝封邑居住的地名作为姓氏,称妫姓,成为中华民族最为古老的八大始姓之一。
舜之子为商均,商均在大禹执政时被封于虞地(今河南虞城,至今还保留着商均墓村)。商均之后为虞思,虞思封于商(今陕西商县)。舜的另一支后裔虞遂定居虞乡(今山西永济),后受封于遂国。商灭夏时,又移封于陈地(今河南宛丘)。
西周初期,虞思的后裔遏父,又称瘀父、阏父,他继承了先祖制陶的手艺,做陶的本领首屈一指,因此获得周人垂青,担任了周族陶正之官。周文王姬昌后来还特意将长女太姬许配给遏父之子妫满。
周武王灭商之后,分封黄帝、唐尧、虞舜之后,以备三恪。妫满是帝舜三十二代孙,为舜裔的嫡脉,因此受封于陈地(今河南淮阳,其时辖地在河南开封以东至安徽亳县以北,都城在宛丘),奉帝舜之祀,建立起又一个陈国,取代了虞遂所建的陈国,辖地规模也比前者有了明显的扩大,从此奉为正朔,延续了虞舜的一脉香火。
妫满逝世后,周王室封赐谥号日胡公,故妫满又被称为胡公满、陈胡公满。公是爵位,胡为谥号。胡公满的后裔又有以祖辈谥号为氏者,从而发展成为胡氏的一支。妫满在中国姓氏史上功不可没,率先奠定了陈、胡、袁、田、齐、王、孙等等许多姓氏的发展根基。
附_上古八姓
姜、姬、妫、姒、赢、姞、姚、妘。
二郡望
吴兴郡:《姓氏考略》中记载,妫姓望出吴兴。三国宝鼎元年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监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地区。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
南 郡:秦朝时期置郡,其实辖地在晋湖北旧荆州、安陆、汉阳、武昌、黄州、德安、施南诸府及襄阳府之南境,治所在郢,故楚都(今湖北江陵),即今湖北省江陆县东南一带。汉朝时期置汉陵县为郡治即今江陵县,三国时期吴国移郡治至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西晋时期复移郡治于江陵(今湖北荆州)。唐朝时期改为江陵郡,后升为江陵府。
三历史名人
妫 昌:(生卒年待考),王莽建国初,封妫昌为如睦侯,专奉虞帝后,即继承新朝另一发派祖先虞舜的后代。
妫 昆:(生卒年待考),吴郡余杭人(今浙江余杭)。著名西晋朝大臣。
时为南郡太守,曾被弹劾入狱,他的儿子妫皓当时只有十六岁,冒着生命危险,血流满面地闯进公堂,要求奏理。
妫 皓:(生卒年待考),字元起,妫昆之子;吴郡余杭人(今浙江余杭)。著名西晋朝大臣。
其父被人弹劾入狱后,妫皓当时只有十六岁,便冒着生命危险,怀里揣上小石头,到衙门口后用石头打破自己的脸,然后血流满面地闯进公堂,要求奏理。审理此案官员被其孝制感动,上奏朝廷,使其父免于刑事。
后官至尚书郎,明达国典(文质彬彬,通晓政务,符合国家政典要求)。
四楹联典故1五言通用联:晋有南太守;汉封始睦侯:上联指晋代余杭人妫昆,官南郡太守,曾被弹劾入狱,其子当时只有十六岁,冒着生命危险闯进公堂,要求奏理。下联指东汉妫昌,封始睦侯。
2七言通用联:
女中丈夫称巾帼;为人师表号楷模:妫姓的“妫”字析字联。
正义凛凛少年胆;文质彬彬尚书郎:上联指妫昆之子。下联指东汉妫皓,妫昌之子,官尚书郎。
前 言
蔺氏是一个古老的姓氏,自韩康得姓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真实反映蔺氏二千多年的沧桑历史,全面再现蔺氏人的创业成就,是五十万蔺氏儿女的良久夙愿。
为了写一本蔺氏的小册子,6年来,我北上南下东征西进,遗憾的是因为资料的严重缺憾,几次动笔几次搁浅。是姓氏文化热不停的 了我,是全国各地蔺姓宗亲的热情鼓励了我,一次又一次的把笔拿起来。欣慰的是,经过半年的整理,《蔺姓源流》终于同大家见面了。她像一枝迟开的花朵,姗姗来到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的“百家姓”花园,也许她并不美丽,但我希望能受到大家欢迎。
由于自己学识浅陋,水平有限,兼之资料欠缺,也因为第四届蔺氏网站会议在即,时间仓促,所以来不及补充更多的史料,也来不及对已形成的草稿做进一步的加工,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取舍失当,或亦有之,祈请族人不另指正。
从历史的角度看,蔺氏是一座富矿,一本厚书。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当然也不可能穷尽蔺氏的方方面面。倘能引发更多的有关蔺氏的文章或书籍,那将是我最大的心愿。
小册子在筹备、编写、出版过程中,吸收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各界朋友的积极支持,特别是内蒙古蔺氏族人的热心赞助,终使我梦想成真。在此,我谨向你们表示由衷的谢意。
愿这本小册子问世后,能激励族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智尽力,浇和谐社会之花,建功立业,结经济腾飞之果,为蔺姓家族续写出新的更加辉煌的篇章。
蔺朝国
2005年4月于和平寓所
蔺姓源流
第一章 姬姓后裔,食邑得姓
第一节 “根”在何处,蔺姓远祖
第二节 韩氏显贵、忠义之臣
第三节 韩康有功,食采于蔺
第二章 股肱之臣,蔺姓骄傲
第一节 历代名人咏相如
第二节 蔺相如的辉煌史迹
第三节 蔺相如的传说
第三章 蔺氏名人,光耀史册
第一节 蔺氏古代名人简介
第二节 蔺氏近现代名人简介
第四章 星光灿烂,蔺姓英杰
第一节 蔺氏古代名人录
第二节 蔺氏烈士录
第三节 蔺氏当代名人录
第五章 蔺氏文化,万世流芳
第一节 郡望堂号
第二节 文化遗址
第三节 成语典故
第六章 久怀慕蔺,百家争鸣
第一节 我与蔺相如研究
第二节 蔺相如祖先考
第三节 蔺相如墓冢何处觅
第四节 千古蔺墓草青青——蔺相如墓地游踪
第五节 依托蔺相如墓地,把蔺相如名人效应做大做强的思考
第六节 北贾璧蔺氏溯源
第七节 赵都寻“蔺”记
第八节 蔺相如出生地考
第九节 长凝蔺相祠
第十节 蔺相如故里寻踪 上篇
第十一节 蔺相如故里寻踪 下篇
第十二节 从蔺相如看《史记》
第十三节 浅论蔺相如与周瑜—-谈肚量
第十四节 浅论廉颇与蔺相如—-谈团结
第十五节 司马相如与蔺相如
第七章 其它
第一节 蔺氏宗族分布情况
第二节 蔺姓地名
第三节 蔺氏改姓
第四节 他姓改蔺
第五节 有关蔺的植物、酒类、公司
附录:
1、北贾壁蔺氏宗族与民俗
2、北贾壁蔺氏宗谱、字辈
第一章 姬姓后裔,食邑得姓
第一节“根”在何处,蔺姓远祖
据笔者考,蔺姓出自韩姓,而韩姓又出自姬姓。蔺姓乃是黄帝的后裔。
相传,我们的始祖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得姓的有十二人,分别为姬、酉、祁、己、任、滕、箴、荀、僖、姞、儇、依十二姓。黄帝居住在轩辕
皋姓 皋氏家谱 皋姓起源 皋姓名人 皋姓的来源 皋姓简介
本文2023-11-20 07:50:0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13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