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家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0浏览:3收藏

荀家族谱,第1张

可参考下列有关资料,希望对你的问题有所帮助

荀姓

一、姓氏源流

荀(Xún)姓源出有四:

1、起源于远古时期,是轩辕氏部落首领黄帝的后代。相传,黄帝有二十五子,分姓十二姓,荀就是十二姓之一。

2、黄帝时,有个大臣叫荀始,是个手巧心灵的艺师,他专门负责制作大小官员的官帽。其后代子孙以祖父名字命氏,称荀氏。

3、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姓苑》所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七个儿子被封于郇(今山西省临猗县,一谋说在今山西省新绛县),建立郇国,为伯爵,史称郇伯,又称郇叔。春秋时被晋国武公所灭,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郇”为氏,后去邑旁加草头为荀姓。

4、出自姬姓,春秋时晋国公族,为隰叔之后,以邑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荀本为姬姓诸侯国,被晋国所灭后,成为荀邑(在今山西省晋平县西)。隰叔被封于荀,为荀侯,其后裔以封地为姓,称荀氏。 到汉宣帝时,因宣帝名询,荀询同音,荀姓只得姓孙,连他们的先人荀卿也被冠以孙卿。

得姓始祖:郇侯。西周初期,周文王将自己的十七子郇侯分封于古郇国,并将荀姓赐于郇侯。古郇国定都于新绛西。山西南部沁河以西,涑水以东,原来属于古郇国的疆土。历史上的古郇国最终被晋武公所灭。到后来,韩、赵、魏三家分晋。魏国的国都在安邑,后迁徙大梁(今河南省洛阳),韩国的都城原来在曲沃,后来也曾定都襄垣(今长治市),而赵国的国都在邯郸。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说,是周文王的第十七个儿子郇侯的后代,子孙以国为氏,后来去掉邑旁加草为荀姓,晋国有荀林之生儿子庚,裔孙叫况,后代又分为荀氏、中行氏、智氏等姓氏。”望族居于河内郡,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武陟县西南。故荀氏后人尊郇侯为荀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荀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荀姓出自姬姓。上古周朝时候,周文王有一个儿子被封到郇邑(今山西省临猗县一带)为爵,称为郇伯。郇伯在郇邑建立了郇国。后来他的子孙就以郇为姓氏,并且将郇去耳字旁加草字头,成为荀姓。还有一支荀姓的起源是源自远古黄帝时期。传说黄帝之子有二十五,有姓名者十四个人,得姓十二个,而荀姓就是其中之一。关于荀姓的变化,还有一个说法:春秋时晋国有个大夫名叫逝敖,被分封在荀邑(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他的儿子以地名为姓氏,叫荀林父。荀林父的后代就都姓荀。在古代,荀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河内。荀氏后来又分为荀氏、中行氏和智氏三支。荀子,名况,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赵国人。他提出了人定胜天思想,同时还认定人性生来是 “恶”的,要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在经济上他提出强本节用、开源节流等主张。他的散文说理透辟,结构谨严,著有《荀子》。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余略)。

三、历史名人

荀 况:战国时思想家,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著有《荀子》32篇,历史上十分著名的思想家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提出了“性恶”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迷信,是儒家学说的继续队和发展者。

荀 爽:字慈明,东汉经学家,颍阴(今河南省许昌市)人。荀氏为颍阴望族。爽父荀淑(83——149年)为战国荀卿第十一世孙,品行高洁,博学多识,有“神君”之称。荀爽兄弟八人俱有才名,当时被人称为“荀氏八龙”。荀爽是“荀氏八龙”中的第六位,若论才学,则数第一。当时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评赞。他自幼聪敏好学,潜心经籍,刻苦勤奋。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太常赵典举荀爽至孝,拜郎中,对策上奏见解后,弃官离去。为了躲避党锢之祸,他隐遁汉水滨达十余年,专以著述为事,先后著《礼》、《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汉语》、《新书》等,号为硕儒。党锢解除,司空袁逢荐荀爽为官,不就。献帝即位,爽避而不及,遂为平原相。行至宛陵(今安徽宣城)追为光禄勋。任职三天,又迁司空。荀爽见董卓残暴,参与司徒王允谋除董卓之义举,举事前病卒。

荀 悦:字仲豫(148-209),东汉史学家、文学家。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幼时聪慧好学,因家贫无书,每到人家,遇书即读,过目成诵。12岁时,能说《春秋》,尤好著述。灵帝时,因见阉官用权,托疾隐于家中。献帝时,应曹操征召,历任黄门侍郎、秘书监等职。荀悦见当时曹操专权,汉献帝仅存虚名,因作《申鉴》5篇。其中对现实政治的评论,对谶讳符瑞的讥刺,都切中时弊,是西汉以来政论文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明代何孟春称“其论政体,无贾谊之经制而近于醇,无刘向之愤激而长于讽”(《申鉴注序》),从中可以窥见荀悦文章风格的特点。《后汉书·荀悦传》称其另著《崇德》、《正论》及诸论数十篇,多佚。明代辑有《荀侍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申鉴》有明黄省曾所作注,《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引据博洽,多得悦旨”。有四部丛刊影印明文始堂刊本。

荀 攸:字公达,豫州颍川颍阴县(今河南许昌)人,荀彧的从子。荀攸祖父昙,官至广陵太守。外戚何进总政时,征拜攸黄门侍郎。董卓乱起,荀攸与议郎郑泰、何颙等谋除董卓,事泄而被收系狱。董卓被诛后,获释归乡。后被曹操征为汝南太守,入为尚书。以功封陵树亭侯。建安十二年,转为中军师。魏国初建,为尚书令。建安十九年病逝,年五十八岁。魏正始年间,追谥敬侯。

荀 勖:字公曾(?-289年),西晋政治家、音律学家,颖川颖阴(今河南省许昌市)人,荀爽曾孙。早慧好学。初仕魏,为大将军营爽掾。曹爽被诛,勖迁安阳令、骠骑从事中郎、廷尉正。后为大将军司马昭记室,数进策谋,深见信任。与裴秀、羊祜共掌机密。司马炎代魏后,封济北郡公,拜中书监、加侍中、领著作。累迁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守尚书令。荀勖博学多才,入晋后曾和贾充一起修订法令。掌管乐事,又修正律吕。领秘书监事,曾和张华一起,按刘向《别录》整理典籍。荀勖又有治理之才。任尚书令时,曾下令罢除官吏中不称职的。

荀 淑: 字季和(83-149年),川郡人。桓帝朗陵侯相,事明理,有“神君”之称。有八子(俭、绲、靖、焘、汪、爽、肃、敷),并有才名,时谓八龙。

荀 雍:南朝宋国人,与谢惠连、何长瑜、羊璇之等四人跟谢灵运以文章赏会,作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

荀 蕤:字令远,其弟荀羡,字令则,兄弟二人为晋代颍川郡颍阴人。荀蕤有仪操风望,雅为简文帝为重。官至建威将军、吴国内史。

荀 羡:少有大志,后尚公主,拜驸马都督,至徐州刺史,累立战功,抚纳降附,甚得众心。时称二玉。

荀 菘:字景猷,晋代颍阴人。志操清纯,雅好文学。官襄城太守,被社会所围。其女荀灌,率勇士数十人突围,乞师求援,平南将军石览至,遂解围。太宁年间(323-325年)荀菘任右光禄大夫。

荀 粲:字奉倩,三国时魏国颍阴人。独好道。曹洪女有美色,粲聘之,专房欢宴历年。后妇得热病,粲取冷熨其身,不愈而亡。粲痛悼不能已,岁余亦卒,时年二十九岁。

荀 彧:三国时曹操谋士。官至尚书令,参与军国大事。

荀士逊:北齐时广平人,好学有思想,文章清致典雅。武定末年选为司州秀才,至天保十年(560年)下调,皇建中,马敬德推荐为主书。世祖时转中书舍人。士逊状貌很丑,以文笔见长被重用。曾有事须奏请皇上,时世祖在后宫,因左右传禀人不知士逊姓名,只说是丑舍人,世祖说必定是荀士逊无疑。及看题奏,果然不错,宫内莫不欣笑。后主即位,累迁中书侍郎,号为称职。与李若等著《典言》一书传世,齐末去世。

荀廷诏:明代有崇祯进士,著有《蜀国春称》。

荀慧生:艺名白牡丹,现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民国16年《顺天时报》举行首届旦角名伶评选,他以《丹青引》一剧获选为前四名,与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并称中国四大名旦。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河南郡:汉高帝时置,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

2、堂号

作冠堂:黄帝有臣子叫荀始,创作冠(帽子)。

兰令堂:战国时荀卿是起襄王的老师,后来有人在襄王面前说他的坏话,他就跑到楚国做乐兰陵令。他厌恶当时政治污浊,遂研究孔子、墨子等学问,创性恶之说。著有《荀子》一书传世。

向姓历史名人

向 宠:襄阳宜城人,三国时蜀国将领

向 秀:西晋玄学名士。司马昭时授黄门侍郎,散骑常侍,为竹林七贤之一。

向 拱:怀州河内人,宋代大臣。

向 宝:江西省进贤人,明朝大臣

向 侃:字希颜,明朝巢县人,永乐年间中举,宣德中任靖宁州判官,后升任监察御史,一度又出为知府。他洁己爱民,不避艰苦,办事公正,清约如寒士,名节很好。

向 荣:四川省大宁(今巫溪)人,清代将领

向海明:扶风(今陕西凤翔)人,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

向敏中:开封(今属河南省)人,北宋大臣。

向子諲:临江军清江人,字伯恭,号芗林居士,宋代大臣、词人。

向子韶:宋朝开封人,字和卿,元符年间进士。子韶不屈而死,谥号忠毅。

向士璧:常州(今属江苏省)人,南宋将领。

向腾蛟:浙江慈溪人,清代将领、画家。

向警予:湖南溆浦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妇女运动先驱1928年在汉口英勇就义。

向忠发:湖北省汉川人,中共第一位工人出身的总书记。

向秀丽:广东广州人,当代女英雄。

向仲华中将

向仲华(1911-1981),原名向崇如,又名向镇华,湖南省溆浦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八军军部秘书,第四师政治部秘书长,第11团政治处主任,红色中华报社社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中华报社社长,解放日报社编辑,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热辽军区第13旅副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第六纵队政治委员,第20兵团68军政治委员,兵团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军事科学院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广州军区政治委员。是第二、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第十、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1年5月21日因病在广州逝世,终年70岁。

向守志少将

向守志(1917-——),原名向守芝,四川省宜汉县人。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由团转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9军第76团副排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副连长、连长、营长、副团长,太行军区第10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第1支队副支队长,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18旅副旅长,太行军区独立第2旅旅长,晋冀鲁豫、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26旅旅长,第二野战军15军44师师长兼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第15军44师师长,中国人民解放军15军军参谋长、第一副军长、军长。回国后,任炮兵技术学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第二炮兵司令员,1977年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1982年任南京军区司令员。是中国***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同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

向守志上将

向孝书中将

向孝书(1925-2004),山东省荣成县(今市)和镇南卧龙村人。1940年参加八路军,1941年加入中国***。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胶东军区连政治指导员。参加抗日反“扫荡”、坚守石家庄、胶东保卫战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营长。参加了莱芜、济南、淮海、渡江、上海战役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团参谋长,参加了第二、五次战役、金城防御战等战役、战斗。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团长、副师长。1961年军事学院毕业,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师长、副军长,沈阳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1985年任旅大警备区司令员。1990年4月退役。是中国***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校官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2004年8月16日因病在大连逝世,终年79岁

简单的姓名承载丰富的内涵名字,是一种文化

名字,传承了人的情、意、志!

名字,蕴含了人的精、气、神!

名字,不仅是一个符号,它还折射著不同家庭的思想观念、文化素养、情趣追求等,有时还反映一个人的形象、层次和品位。一个人的名字,既是个体生命的代称,又是个体的个性特征和社会特征的象征。反过来说,一个人的名字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因为人都是社会的,文字既然也具有社会性,借助于文字的人的名字,它的意义的好坏,就必然与社会文化的影响分不开。一定时期的社会和一定民族的社会,都有属于它的特定文化,人的名字型现出一种与当时社会的文化和当地民族的文化难以割离的联系。首先,从

人的命名谈起,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中国人的命名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文化。

我们知道,姓氏和名字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国人的人名。姓氏是属于家族的,只有你的名字是你的父母、其他亲属或你自己取的。从姓氏而言,我们每个人一生下来一般从父姓,当然也有从母姓的,它揭示一种血缘关系,一种家族关系。中国人传统上注重传宗接代、家族兴旺,希望子孙繁衍、光宗耀祖。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个家庭的“香火”传承,以姓氏继承的方式,表示家族的血脉相连。

中国人的姓名是非常有特色的。这一点,不光反映在一个人的姓氏上,而且在为他起的特定的名字上也反映出很强的传统文化色彩。比如除姓氏外,中国人长期有按“字辈谱”命名的方式。在一些家庭中,至今存在有一本本的家谱、族谱。从这些家谱、族谱中,不但可以看到一代一代的家族世系繁衍的情况,而且每一代人的人名中都有严格的字辈规定,形成序列明晰的字辈谱。例如江西九江某地的吴姓家族字辈谱排列极为明确:“伦常呈瑞家,敦厚作英雄,孝友祯祥集,熙康治理通。书香延祖泽,华耀正兴丰,信义胡钦敬,亲爱东咸雍。”这种序列由家族的祖先预先排定,然后一辈一字,世代相传,任何家族后代不得随意更改,每一代人起名的时候不但按姓氏,而且按字辈规定的要求来。

考虑,表达祖祖辈辈对子孙后代的期望。据此,我们中国人,尤其是长年居住海外的华夏子孙更热衷于寻根问祖,他们往往就是依据家族谱和字辈谱来寻找自己的根脉。这种浓厚的宗族观念和文化特色,表达着人们几代甚至数十代之间的血缘亲合关系,把人的个体生命延续的意识和家族亲缘关系传承的意识统一起来,保留下去,成为家庭乃至民族坚不可摧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名字有很深的影响。在中国传统社会里,道德、操行是对人们的基本要求,所谓“三纲五常”,有“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要求。传统的中国人的名字多用“仁”(如刘仁、高修仁等)、“义”(如卢俊义、蔡义)、“礼”(如周学礼、王恭礼)、“智”(如王智、贺智慧)、“信”(如李信、李信义)等字来起名,类似与“德”有关的人名如于谦、龚自珍、张自忠、沈德潜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某种道德向往和追求,而女人的名字又多含有“贞”“端”“惠”“芳”等属于“女德”一类的字。中国传统道德在人名上的反映,体现出中国人的传统的道德文化心理。

中国的传统文化,除了对个人的命名有影响外,一些老字号的商铺的命名也受到了它的影响。比如,在北京有悠久历史的中药店“同仁堂”,还有如“居仁堂”“安仁堂”等店铺名字,一个“仁”字,不同的药店,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药店经营者心目中的分量。以经营烤鸭为特色的北京著名的餐饮品牌“全聚德”,不但在北京开了许多分店,甚至发展到了京外、海外,老字号的“全聚德”取“以德聚全,以德取财”的意思。作为一个餐饮品牌,信奉道德在经营中的至上作用,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可见一斑。

中国人起名直接用一些汉语辞汇或者典故作为自己的名字,反映了中国文化内涵丰富的又一鲜明特点。

汉语辞汇,特别是一些典故成语,经过历史的发展演进,有了广泛的引申义和丰富的象征意义,体现出中国语言文字文化的特色。于是中国人,尤其是当代中国人有了一种根据自己的姓氏,或者直用其字,或者谐用其音,借词意、典故意起名的倾向,它使中国人名文化与中国语言文字文化的联系更多了一道有趣的景观。

如借用词语起名:

刘畅(谐音“流畅”)、刘洋(谐音“留洋”)

姚望(谐音“遥望”)、潘峰(谐音“攀峰”)

唐正(谐音“堂正”)、姚远(谐音“遥远”)

如直用词语起名:

高峰、高兴、高远、万里、万千、万山红远征、远方、远近、康泰、康健、康乐田野、田间、田中禾、成功、成城、成方圆如精简成语起名:

周而复(周而复始)、华而实(华而不实)

马识途(老马识途)、叶知秋(一叶知秋)

黄腾达(飞黄腾达)、郑清源(正本清源)

翼开来(继往开来)、邢成思(行成于思)

还有如借用典故起名:

吴三省(出自《荀子•劝学篇》:“吾日三省吾身。”)李德邻(出自《论语》:“德不孤,必有邻。”)

王朝闻(出自《论语》:“朝闻道,夕死可矣!”)

盂浩然(出自《盂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张中行(出自《论语》:“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猬平!”)

朱自清(出自《楚辞•卜居》:“宁静洁正直以自清乎”)

郑板桥(出自《杨柳枝》:“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周树人(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人名文化,是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由于汉语言文字在表意、象形、谐音、隐喻等方面套用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使得中国人的汉语名字在传意、抒怀、寄情等方面有了丰富的空间,也使得中国人的名字更多了一些情趣、品位。一个人的名字,往往体现出一种文化修养的高低,寄寓了人们追求的志趣方向。所以中国人的起名颇有学问,中国人起名也就难怪颇爱有讲究,颇多想像,颇费周折。

名字借用表达一定意义的词语、典故,成为一种文化,又反过来丰富了中国的语言文化。

一个人起名,借用汉语成语、典故起名,使名字具有了文化内容,而名字作为某个人的特定代称,随着社会生活中这个人名的特定意义的引申,被赋予广泛的社会文化内涵,因而又具有了一般词语的广泛文化意义,这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

走进中国的语言文化宝库,这种由人名形成的典故或成语几乎俯拾皆是。比如说“毛遂自荐”。毛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门下的一个食客,当国家有难时,他挺身而出,自告奋勇地担当大任,为国分忧。后来“毛遂自荐”便成为一个人名典故,毛遂成为在社会需要时那些能够自荐勇为、脱颖而出的人的总的代称。还有如“华佗再世”,华佗是汉朝末年一个著名的医生,曾发明了麻醉治疗法。由于他医术高超,治愈了很多疑难病症,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后来人们把具有高超医术的人都赞誉为“华佗再世”,华佗的名字也就成为许多有精湛医术的人的代称。此类人名典故,对人或褒或贬,在汉语词典中确实不少,比如“再作冯妇”“吴下阿蒙”“项庄舞剑”“柳毅传书”“管宁制度”“苏武牧羊”“韩信点兵”“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这些人名典故,都是一个人名一个故事,本来这个特定的故事为特定的这个人所为,后来因为社会的流传,慢慢地被引申,被赋予特定的文化意义,使这个人的名字成为社会上具有此类特性的人的代称。这个人名由某个特有的人的代称,被社会发展为一类人的泛称。

除了人名成语、人名典故之外,这类人名词语以各种汉语形式出现,反映了人名词语的丰富多彩。

如人名俗语有:

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因为《红楼梦》中的刘姥姥作为乡下老妪,没见过多少世面,头一次进了贾府大观园,闹出不少笑话,于是此语把刘姥姥这个形象引申为见识很少的那些人的代称。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此语出于对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的智慧的肯定,形容很多人在一起,只要善于集思广益,有了集体的智慧,就能够有诸葛亮的才智,能成就大事。这里用集体的力量来作为有智有谋的诸葛亮这个智慧化身的代称。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吕布的人名和赤兔马一起成为人中才俊的代称。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在这里,韩信这个人名,成为那些做什么事情总希望有更多更好的人的一种总的代称。

还有许多人名歇后语,更直接地表达了由人名引申出来的社会文化意义,如:

周瑜打黄盖---"个愿打,一个愿挨;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徐庶进曹营---言不发;

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

武大郎攀杠子——上下够不著;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张飞拿耗子——大眼瞪小眼;

另外,还有好多的名字,或由于其使用者本身确有的故事,或由于人们的传说被定型为某种特定的个性,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语汇,如:

阿斗:刘备的儿子,三国时蜀汉后主,降魏后乐不思蜀,个性定型为“扶不起的阿斗”,其名也就被用做无能无知的人的代称。

张飞:三国时蜀汉名将,人称“猛张飞”,被用做烈性、勇猛一类人的代称。

蒋干:《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他劝降周瑜,反中周瑜“反间计”致曹军大败,所谓“蒋干献计”,被指为那些遇什么事总喜欢自作聪明的一类人的代称。

柳下惠: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所谓“柳下惠坐怀不乱”,世传他不好女色,人们尊称严守道德规范的那些人为“柳下惠”,也是对这些人用柳氏之名代作一种美誉……

综上所述,人名作为一种人的特定称呼,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符号,从一个非常个性化的称谓成为一个社会化的具有特定文化意义的语汇,它体现了中国语言文化的特色和丰富性。同时从另一个意义上说,人名之所以能有这种文化性的演变,总是与特定人名所代指的特定的人——不论他是历史中的人,还是文学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也不管对他是褒是贬一总是与他特定的个性、特定的行为所具有的广泛社会意义或典型的社会代表性有关。一种美德、一种高尚的品行通过一个人的人名固定在一定的人名文化中,同样,一个人的人名也能成为一种丑恶、虚假、罪孽的代称。每个人都想有一个好的名字,一个人总想让自己的名字能流芳百世,那么就看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用自己的言行赋予我们自己的名字什么样的意义了。

荀家族谱

可参考下列有关资料,希望对你的问题有所帮助 荀姓 一、姓氏源流 荀(Xún)姓源出有四: 1、起源于远古时期,是轩辕氏部落首领黄帝...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