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后宫的妃嫔是如何分配居住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0浏览:4收藏

古代后宫的妃嫔是如何分配居住的?,第1张

以清朝为例。

乾清宫设夫人一名,淑仪一名,婉侍六名,柔婉、芳婉各三十名;

慈宁宫设贞容一名、慎容二名,勤侍人数不定;

女官设置遵照明朝的六局一司。

建议通过而未能执行。

清圣祖康熙以后,重新制定施行了妃嫔等级。

皇后,一名。

皇贵妃,一名。

贵妃,二名。

妃,四名。

嫔,六名。

贵人、常在、答应、官女子,人数不定。

皇后居中宫,嫔妃居东、西十二宫

扩展资料

清朝后妃制度,指的是妃嫔的选择、册封、晋封以及日常生活需遵循的相关制度,随着时间而逐步完善。在清朝,将皇后之下的妃嫔分为七等级,为: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还有最小的官女子:就是可以侍寝的宫女)。

关外努尔哈赤时期还没有后妃制度。这时妻妾没有名号,称"福晋"或"格格"。努尔哈赤的16个妻子都叫"福晋"(下面12帝后妃表中,其大福晋姑且依后来的制度称为皇后,其他称妃子)。

皇太极时期,后妃制度逐步完善。天聪六年(1632年)二月,已册立了中宫福晋、西宫福晋(具体何人不详)的皇太极,选择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为东宫福晋。第二年,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生皇太极第六女。天聪九年(1635年),生皇太极第九女。

同年九年十月初七日,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被皇太极给了叶赫部的南褚。其后事迹不详。《清史稿·后妃传》中,未提及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改嫁他人之事。

其后,皇太极建立了五宫:中宫清宁宫、东宫关雎宫、西宫麟趾宫、次东宫衍庆宫、次西宫永福宫。

—后宫

全国各地汪氏家谱中的字辈(字派),第1至44代依次为“姬挺诵越嵩建考欣永陈良猛胜理婴晃性进达雅勇言高澄珍云讬顗广平文(和)轸澈授演道(献)恭统元(爽)叔(举)泰勋(明)僧华”,第45至57代从“建”起依次为“建处泰仁凤文行言咸浚师道洤参邵延惟元绍敦隆和小”。

第68代从“华”起,安徽、浙江、江西、湖北等省基本为“华(世)德思金仲,景大胜延昌,伯世(79代)宗文彦,国朝显祖光,恭忠全正义,学道永贤良,万代遵先哲,开元本自芳,孝友传家远,诗书引泽长,贻谋诚可式,为善庆其详,令绪承明训,宏勋纪太常,声名相继美,仁厚益周详(147代)”。

安徽汪氏家谱辈分排行

1、安徽合肥汪氏字辈:“广思良谟永公克让”。

2、安徽肥西汪氏字辈:“春光正圣宏庆永昌家庭道德宗元久长”。

3、安徽肥西汪氏字辈:“显承光祖德木列焕东(宗)邦”。

4、安徽肥西汪氏字辈:“家永世炳轩”。

5、安徽肥西紫蓬汪氏字辈:“昌瑞应贤才国保长后忠生”。

6、安徽太湖汪氏字辈:“胜贵富宗伯绍国讳尚思正兴隆世道承先启大基忠信全为本贤良应连期家声洋海宇馀庆定咸宜”。

7、安徽淝南汪氏字辈:“寿僚禹元际云忠后传道世泰明良为善必昌邦家之光慎守尔典长发其祥”。

8、安徽繁昌、当涂汪氏字辈:“兴显芳声茂忠纯世德昌传家惟礼义华国在文章”。

9、安徽大观汪氏字辈:“秉存必宗尚承先士可嘉永思显耀祖隆基典云遐忠厚宽广德孝敬昭品高仁和普天信义为振长虹”。

 安徽宜秀罗岭汪氏字辈:“积德真传存心达良勤慎为本孝顺宜先俊秀荣锡敦厚承前泽长恩湛善启福田”。

10、安徽宜秀缪山汪氏字辈:“必一允振家邦文武安定贤良恪守鸿模懿训自增福禄绵长”。

杨士安

       研究任何一个问题,首先必需把概念搞清楚。一个概念的内涵或外延不清楚,往往可能会产生出差错来。地名的“专名”“通名”也是这样,如果混淆,就可能张冠李戴。任何一个地名都是由“专名”和“通名”构成的。所谓“通名”,是表示地名所指地理实体类型的词,也就是所谓的地名的类概念,往往放在专名后面(亦有放在前面的,如凤仪楼、山下杨、水霞张)。所谓“专名”,是表示同类地理实体中某一个体的词,一般缀于“地名通名”之前。例如浙江省、诸暨市、草塔镇、杨家楼村等地名中的省、市、镇、村是地名中的“通名”,浙江、诸暨、草塔、杨家楼是地名中的“专名”。也有的词在地名中原来是“专名”,后来却转化为“通名”的情况,如“江”本来是长江的专名,“河”本来是黄河的专名,以后却演变成为河流的通名。

一、杨家楼概况

“杨家楼村”是浙江省诸暨市西南部草塔镇的一个行政村,今属大唐街道。

明清间,杨家楼属诸山乡十七都。十七都共四图。包括杨家楼、杨馀、后赵、杨村、燕子塘、李家坞、时村、前杨、石扁担、王村子、新宅、前宅、元丰塘、大山下、何村、斗坞、下汪、满齐塘、墙下、溪北(下溪北)、后畈、宝珠桥、下水磨、马村、上庄、合溪口、杨积古塘、礼家坞、何家塔、牌轩畈等地方。

1925年《诸暨民报五周纪念册》载:诸暨旧分城为7隅,城外24乡,85都。其中“诸山乡”领都3。及创设自治,乃画为区,区又画为乡,诸暨凡8区71乡。其中小西区8乡,即:诸山、冠山、城山、泄山、雍平、康乐、槑溪、莼塘(《社》12页)。杨家楼属“莼塘乡”。

解放前夕杨家楼则属于“南屏乡”。其时“南屏乡”其地北接古塘乡,西连藏绿乡,西南邻大地乡,南毗梅山乡,东南紧靠诸山乡,东北与草塔交界。

清《光绪诸暨县志·山水志》载:“杨家溇,村在(石渎)溪北。南有一山,小而平坦,横列如屏,名南屏山。旧于此设南屏镇,后废。前环石渎,后枕泄溪,二水交注,别分一溇,称杨家溇。康熙乙酉(1705)举人、山东兖沂河道杨三炯(杨千木,1669-1736),常州府知府杨瑛(杨偀,1689—1751)故里。里有‘天祐庵’,明万历间里人百岁翁杨义峰(杨天鹤,1527—1626)建,今毁。庵后有‘天元塔’,亦百岁翁命其孙万历己未(1619)进士、安庆府知府肇泰(1583-1662)建。又有‘圆通庵’,元天历二年(1329)建)”(卷11第14页)。

1982年12月版《诸暨县地名志》载:时杨家楼(光明大队、南屏大队、南前大队)属五泄区南山人民公社管辖。“南山,解放初建制为南屏、梅山两乡,1956年两乡合并,各取一字定名为南山乡。1958年公社化后,诸山乡部分大队并入南山为南山管理区。1961年改名为南山公社。1969年初并入草塔公社。1971年7月分开,仍名南山公社”。“杨家楼:宋时,祖先杨千十公(杨迁,1190-1237)由义乌柳村迁此定居。据传,祖先来时,随身带来祖宗神牌无处放置,就挂在村前的杨柳树上,因姓杨,故曰‘杨挂柳’。后子孙繁衍,建立杨氏宗祠,牌位入堂安放,乃改名杨家楼。位于诸暨县城西面。距城12公里。东连新宅,南接新桥,西至竹篷,北毗五利。系丘陵地区。人口2221人,为南前、南屏、光明大队驻地”(300页)。

《地名志》中对相关大队记述如下:

“光明大队:因村居杨家楼大村后面,故原名‘后村’。1958年大跃进时,为争夺红旗,避音‘后’字,乃改名为‘红旗’,1961年南山与草塔合并,因重名,改名为‘光明’。人口851人。耕地面积640亩,以水稻生产为主,兼营茶桑。驻地杨家楼”。

“南前大队:位于杨家楼村前面,故曾名‘前村’。1958年分东西两队,该队住在前面取名‘东升’,意为旭日东升,1981年10月1日,因重名,以村前南屏山得名为‘南屏’。人口650人,耕地面积555亩,以水稻生产为主,兼营茶桑。驻地杨家楼”。

“新宅大队:元时,祖先杨元良公原居杨家楼,后因兄弟分居,新建住宅,故称‘新宅’。位于诸暨县城西面,距城115公里,东接草塔镇麻园,南连渎溪江,西北毗杨家楼。系丘陵地区”。

“新桥大队:原名‘前杨’。1967年在村前渎溪江上新建了一座桥,故改名为‘新桥’。因住在杨家楼前面,故称‘前杨’”。

1992年5月合草塔镇、南山乡为今草塔镇。杨家楼属草塔镇。

据2006年9月由诸暨市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印的《诸暨市行政村规模调整资料手册》载:“从(2006年)9月1日开始,我市围绕“规模调大,实力调强,班子调好,布局调优”的具体目标,全面启动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经过一个月的精心组织实施,至9月底,全市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己圆满完成,市人民政府批准全市1301个行政村调整为468个行政村和33个社区(居委会)……”。规模调整后,草塔镇有行政村18个:即莼塘东村、莼塘西村、大地、杭金七村、灵水、龙珠里、南山、屏坞、蒲岱、桥头、青山、上下文、上余、溪南、兴隆、杨家楼、张家、朱家。

2019年6月21日,诸暨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通知》:“撤销大唐镇和草塔镇建制,组建大唐街道。新组建的大唐街道辖28个行政村、7个社区、1个居民区,街道办事处驻地原大唐镇开元东路75号”。大唐街道7个“片区”分列如下:1 城山片区:开元社区、箭路社区、路西社区、盛唐社区、雍平社区、兴唐居民区。2 柱山片区:马店新村、柱峰村。3 冠山片区:里蒋村、银杏村、冠山村。4 柱山片区:轻纺城社区、中兴社区、黎明社区、柱山社区、柱嵩社区。5 草塔片区:天元社区、草塔社区、莼塘社区、朱家社区、杭金七村、张家村。6 南山片区:灵水村、杨家楼村、上余村、龙珠里村、南山村、蒲岱村。7 青山片区:桥头村、兴隆村、屏坞村、上下文村、青山村、大地村。

今杨家楼村由原南屏(杨家楼)、南前(杨家楼)、后村(杨家楼)、新宅(新宅、官仓庵、溪北)、新桥(前杨、坟安、原丰塘)5个行政村合并而称“杨家楼村”。属大唐街道南山片区。

二、“杨家楼”一词中的专名“杨”

在地名“杨家楼”一词中,其专名即“以国为氏”的姓氏“杨”。在姓氏起源中,“以国为氏”者颇多,所谓“以国为氏”,即以古代某“诸侯国”命名为氏。诸侯国,即秦朝以前分封制下,由最高统治者天子对其封地之称呼,亦可称为“诸侯列国”或“列国”,封地最高统治者被赐予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汉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但“国”属于行政区划,与“郡”之行政地位相当。

据史料记载,周灭商后,周天子分封天下,是时“诸侯国”林立。《吕氏春秋·观世》谓“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荀子·儒效》谓“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谓西周分封“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为防止猃狁进攻, 周宣王 (姬静,?-前782)封其子尚父(吕望,即姜子牙,?—约前1015)为“杨侯”,建立“杨国”(在今山西省 洪洞县 一带)。据2003年陕西省眉县杨家村窖藏青铜器《四十二年逨鼎》(2010年 重庆出版集团 出版)记载为前786年, 周宣王 命大臣逑辅佐尚父,尚父之杨国被 晋献公 (?—前651)所灭,杨被封给献公之弟伯侨(前724—?),就是后来的 羊舌氏 家族(如:羊舌食我,-前514)。兴亡年代:前786年至前7世纪(晋献公时,亡于 晋国 )。

《国语·郑语》对于两周时中国存在之诸侯国亦有记载:“史伯对周宣王之弟郑桓公友(?-前771)说:“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东有齐、鲁、曹、宋、滕、薛、邹、莒”。这诸多国家中,杨国一直被史学家认为在山西洪洞县境内。另外,复姓“诸稽”(如《越绝书》中的诸稽郢)亦是“商灭诸稽(诸暨国)”(见《国语·吴语》)之后“以国为氏”的。 

古“杨”通扬、阳、羊。古杨国位于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的曲亭镇范村一带。洪洞县古称杨县,属平阳郡。隋属临汾郡,隋末改为洪洞县。杨国由姜姓扬国、姞姓杨国演变为姬姓杨国。故杨氏始源于炎帝后裔姜姓戎族阳氏、扬氏,商代中期并于黄帝后裔姞姓,周代时期归属于周王室的姬姓。杨氏后人建立了隋朝和五代十国的吴国,以及氐人仇池国杨氏、云南大义宁国杨氏、南宋起义军“大圣天王”杨幺(1108—1135)、称帝的杨安儿(?—1214),元初起义军领袖杨镇龙(生卒年月不详,约生于宋理宗年间)等杨氏名人。现杨姓为中国第七大姓,现人口约4500万。

江浙一带杨氏多尊伯侨为第一世(受姓始祖)。兹择《暨阳南屏谱》《暨阳西青谱》及《浦阳(浦江)龙溪谱》3谱对杨氏始迁祖略作介绍如下:

(一)民国二十四年乙亥(1935)《暨阳南屏杨氏宗谱》载:“

第一世 杨  迁(1190710-12371119,即南宋绍熙元年庚戌六月初六日至嘉熙丁酉十一月初一日,行千10),字居敬,号松屏,为南屏始祖,配潘氏(119136-1254825,生于宋绍熙辛亥二月初九日,卒于宝佑甲寅七月十一日)。生2子:自昭、文昭。

(二)据1947年续修《暨阳西青杨氏宗谱·外纪》载:“

第五十五世  杨仁寿生礼宠、礼宗。

    第五十六世  杨礼宠生元、亨、利、贞。杨礼宗。生念五。

    第五十七世  杨  元行万一,字万里,号云开;生礼(千一)、壮(千二)、千三、千五、千七。杨亨,行万二;生千四、千六、千八。杨利,行万三;生千九。杨贞,行万四;生千十、千十一。杨念五。

    第五十八世  杨  礼行千一,居暨西杨焕。杨壮,行千二,字兆隆,号克兴,郡国大夫;生班。杨千三。杨千五,居新昌彩烟山。杨千七。杨千四,居新昌彩烟山。杨千六。杨千八。杨千九,居毗陵之潘墅。杨千十,居暨西南屏。杨千十一。杨念五。

    第五十九世  杨  班(1248128-131757,即宋淳祐戊申正月初一日至元延佑丁巳四月十五日)。居暨西恒里(横里,今诸暨市五泄镇西皇村)。

(三)民国辛未(1931)重修《浦阳龙溪杨氏宗谱(清白堂)·行传》卷三载:“

第一世

杨纲,行百一,懿公之长子,字处直,百八公之儿也。因访弟来兹,怡怡不忍离,且爱山水明秀,遂卜居于溪之西,为杨家始祖。生于绍兴乙亥二月十五日(1155319),卒于嘉定辛巳八月二十日(122197)。娶吕氏,生于绍兴己卯九月十九日(11591031),卒于绍定己丑二月十三日(1229310)。合葬乌伤墓。生三子:述、选(千13)、逊。

杨正,行百八。尚书炎( 杨炎,唐德宗时宰相, 727—781)公之裔,副使崇勋公四世孙。祖沂中公(即杨存中,1102-1166),父懿公之次子也。字处端。建炎间(1127—1130)随祖扈驾南渡,遂居杭。淳熙八年(1181)赘浦阳溪东之叶氏,遂为溪东杨氏第一世祖。生于宋绍兴庚辰三月初一日(116049),卒于嘉定壬午十二月初二日(122315)。配叶氏,生于隆兴癸未八月初八日(116398),卒于嘉定癸未十一月十五日(1223128)。合葬乌伤大墎。生三子:远(千9)、迁(10)、还。杨士安注:“杨正”当即“杨贞”。

第二世

杨远(行千9),字行敬。行实详见《别传》。生于淳熙丙午年八月廿三日(1186107),卒于宝祐丙辰四月廿六日(1256522)。娶义乌何氏,生于淳熙己酉五月初九日(1189525),卒于嘉熙戊戌三月十七日(123843)。合葬乌伤大墎左。生三子:原、道、本。

杨迁,(行千10),字居敬。迁诸暨杨家楼。娶潘氏。合葬南屏山。生二子:德一、德二。

杨述(行正7),字修敬。生于绍熙壬子十月十三日(11921119),卒于宝佑戊午三月廿四日(1258429)。娶王氏,生于庆元丙辰二月初七日(119638),卒于景定辛酉七月十一日(126188)。合葬溪西大坟头。生一子:元。

杨选(行千13),字一敬。生于庆元丁巳九月初一日(11971013),卒于景定癸亥十月十六日(12631117)。娶陈氏,生于嘉泰甲子六月初四日(120472),卒于……”。

三、“杨家楼”一词中的通名“楼”

前面已经说到,在有的地名用词中,由于构词形式的不同,“专名”和“通名”常常会发生变化。如“杨家”一词中,“专名”是“杨”,通名是“家”;“杨家楼”一词中,“专名”是“杨”或“杨家”,通名是“楼”或“家楼”;如“杨家楼村”一词中,“专名”是“杨家楼”,而通名是“村”。而“村”又有“自然村”和“行政村”之别。

家,本意是屋内、住所。引申为安家落户、定居,家还可引申为家族的住房、住地等意。

宅,亦住所义;如言住宅:家宅、房子(多指较大者)、深宅大院。居住:宅心仁厚(居心仁义厚道)。

楼,本义指两层以上之房屋,楼房。《说文》:“楼,重屋也”。《史记·平原君列传》:“平原君(赵胜,?—前251))家楼临民家。民家有躄者,槃散行汲。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之”。《古诗十九首》之三:“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也指楼房的一层。唐王之涣(688—742)《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又泛指一切楼状物。《左传·宣公(卫宣公卫晋,?—前700)十五年》:“登诸楼车”。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秋风辞》:“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后汉书·邓禹(2—58)传》:“光武( 光武帝刘秀, 前5—公元57)舍城楼上,披舆地图” 。

“家楼”一词,可以看作是“同义叠用”,地名中的“楼”或“家楼”都应该是泛指,并不是特指某幢楼房。都是“宅”的意思。即“族姓聚居处”之义。如“斯宅”,应相当于“斯家楼”,即斯姓族人聚居之处也。“陈宅”相当于“陈家楼”,即陈姓族人聚居之处也。诸暨有地名“邵家楼”,原属璜山区化泉公社。当然就是邵姓族人聚居之处了。

    1993年12月《诸暨地名》一书中,与“楼”有关的地名有:01城关镇:35曲山弄楼毛家、38桑园陈钟楼桥、87新屋下楼村;02大唐镇:19楼家;03应店街镇:35楼家坞;04次坞镇:40楼家桥;11枫桥镇:13新建楼家、25艳阳楼家、26开先楼家、27新跃楼家;13全堂镇:4单家甸楼家;16三都镇:38楼店;19马剑镇:11栗树坪古楼;22草塔镇:27后村杨家楼、28南前杨家楼、29南屏杨家楼;23王家井镇:9楼城楼城、48楼许、58文周凤仪楼、59凤仪楼凤仪楼;24牌头镇:7小砚石楼屋包家、17凤楼楼家宅、49楼瑶驾下楼家上楼家、57上楼宅上楼宅、66樟塔东后楼楼家;27街亭镇:34毛家楼家坞、37黎明楼家;28化泉乡:8邵家楼;32浬浦镇:3楼童、11陈高坞楼家井、15白杜坞古楼亭;33西岩乡:1泄头外楼高坞里楼高坞(数字为地名编号)。其中有“楼家”多处,这当然是与姓氏“楼”(专名)有关。有的则不止一个专名,如楼毛家(楼、毛)、钟楼桥(钟、楼)、楼童(楼、童)等。

湖南省宁乡市有5A级景区 “花明楼”,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原名花门楼,是湖南省宁乡市东南部的一个美丽小镇,东距省会长沙20公里,西距毛泽东(1893—1976)故里韶山30公里,是革命伟人、已故前国家主席刘少奇(1898—1969)同志的故居。

今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莱芜县亦有地名“杨家楼”。相传明朝正德(1506—1521)年间,杨姓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建村。1945年10月恢复莱芜县建制,杨家楼村属莱芜县颜庄区;今属钢城区里辛街道办事处管辖。

全国有以“家楼”作“通名”的地名多处。如:北京市朝阳区将台地区有地名安家楼,北京市朝阳区望和桥芍药居北里小区太阳宫地区办事处尚家楼社区, 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巨峰镇有相家楼村 ,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大盛镇下辖有田家楼行政村,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有洪家楼街道办事处,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安德街道时家楼村行政村,湖北省红安县华家河镇有祝家楼村,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魏家楼镇,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上村村阙家楼。

上面说到,“‘村’又有‘自然村’和‘行政村’之别”。“自然村”和“行政村”之区别在于:1组成不同:“自然村”是由村民经过长时间聚居而自然形成的村落。“行政村”是乡政府管理的一个村级行政单位,一般由一个大一些或几个小一些的“自然村”组成。2隶属关系不同:“自然村”隶属于“行政村”。“自然村”受“行政村”村委会和村党支部的管理和领导。3管理不同:“行政村”的管理实行的是村民自主管理,权利在于村民委员会。而“自然村”不存在村民委员会。

在规模上,有的一个“行政村”由几个“自然村”组成,有的则是一个“自然村”由几个“行政村”组成。如“大唐街道杭金七村”由七个自然村组成(张淮、横坂塘、下市头、平阔、顾家、清臣房、杨方),据说,“东白湖镇日溢村”是由11(方言“日溢”与“十一”同音)个小自然村组成。大多则是一个“行政村”由多个“小自然村”组成。根据诸暨主目前的情况,民间多称原“大队”一级为“自然村”,原“生产队”或更小一级被称作“小自然村”。

四、相关典籍中的杨家楼:

这是几种已经收集,却未用于文章的资料,丢了可惜,就作为《附录》保存在这里,或许对读者会有用。

○“循吏:杨肇泰(1583—1662)。杨三炯(1669-1736)、杨偀(1689—1751)。儒林:杨学泗(1629-1702)。文苑:杨肇禄(1623-1687)。孝友:杨宗晖(1348-1387)。义行:杨文灿(1672-1716)”。以上均附里居杨家楼(见《康熙诸暨县志·人物》卷30第10页)。

○“顺治五年(1648)石仲芳之党汤梁七倡乱,以紫阆为巢穴,士民奔抚辕请剿,官军入境,仲芳就抚,梁七亦解散免死。十六年(1659)复叛,杨家楼杨学泗以计擒之”(《光绪诸暨县志·兵备志》卷15第13页)

○“粤匪入寇浙东。辛酉(1861)四月金华陷,自是官兵驿骚,邑城戒严。八月廿五日(1861929),贼由浦江窜入西南乡,形踪飘忽不敢停。九月初,浦义既陷,遂大股由东南入,蹂躏花亭、开化、龙泉、金兴等乡,有骑贼直驱街亭以下,登半爿山,遥望城中片刻而回。十三日(18611016),西南乡团分路杀贼(边寿团杀贼于牌头,周姓团杀贼于布谷岭,杨家楼、草���等团杀贼于庄岗岭),约官兵会剿不果,团旋败散”(《光绪诸暨县志·兵备志》卷15第16页)。

○“贡副杨学泗,字鲁峄。居诸山乡杨家楼”(《光绪诸暨县志·科第表》卷25第4页)。

○“杨宗晖(1368—1387),杨家楼人。父叔器为掾,献《鱼鳞册》(《浙江通志》),以大红花绫装面,上恶之曰:‘吾方以俭率天下,安得违式?’命诛之(《章志》)。宗晖赴法曹诉曰:‘此宗晖实为之。不忍陷父以死罪,请代死’。法曹上其辞,许之,竟受戮死,时年十九。族人建祠‘天元塔’左。九月三日岁祀焉(《楼志》)”(《光绪诸暨县志·人物志》卷29第6页)。

○“进士第。在(诸山乡)十七都杨家楼。明万历己未(1619)进士杨肇泰(1583—1662)居宅,中有‘福持堂’。今废”。“存园。在杨家楼。杨学泗(1629—1702)著书处。今圮”。“观察第。在‘存园’前。学泗子、山东兖沂河道杨三炯(1670—1737)居第”。“醉春草堂。在杨家楼。乾隆辛卯(1771)举人杨垂(1723—1790)别业”。

“杨孝子故宅。在杨家楼天元塔后。孝子杨宗晖居此。今改为‘孝子祠’”(《光绪诸暨县志·坊宅志》卷41第17页)。

○据1925年《民报五周纪念册》载:

私立南屏小学在杨家楼,建于庚戌年(1910)正月。

十二年(1923)杨家楼杨姓因重筑陈家堰与草塔赵姓激成族斗(以上《概》86页)。

光绪二年(1876),兼溪周宝荣、杨家楼杨凤林始引英人何稏德及国人戴恩泉由杭来暨,先设堂于大兼溪。斯时信之者少,教徒仅宝荣亲族十馀而已。其后渐及三都,又设堂焉。而英教士则赁居南门外石塔头(以上《概》104页)。

光绪十七年(1891)杨茂林始引神甫舒安德入邑,……王绍桂起事,会于斗子岩,建方长白旗,题曰“古春同缘会助王灭教”。西南乡由是鼎沸。如草塔,如三戚,如杨家楼,如岭上畈,如牌头等,凡属教徒,挨户搜检,非焚劫,即殴辱,无幸免者(以上《概》105页)。在暨凡3081。城设总堂1,神父主之,教徒1492,乡设分堂,……曰三都、杨家楼、青口、前杨(以上《概》107页)。

西乡之杨家楼最号强悍。或聚族而斗,或擒人于市,官不能禁(以上《风》12页)。

小西十七、十八两都间有清潭庙,是日集八村子弟,备旗锣叉铳,向置龙灯家迎回庙中,谓之“接龙”。……游行霍村、杨家楼等八村之间凡三昼夜(以上《风》15页)。

西南诸乡,起团练以抗之。十三日(18611016),边寿团与战于牌头,丰江团与战于布谷岭,草塔团与战于庄岗岭,斩杀400馀,夺其旗帜。明日,草塔团、杨家楼团复败之于蒲袋岭(以上《掌》1页)。

二十都、杨家楼民尤强悍(以上《掌》21页)。

杨香圃名兰生,又名蕊,杨家楼人(以上《人》14页)。

会集,唯牛市及杨家楼、西墙弄等纯为交易,别无演戏、迎赛之举……三月初一日,小西杨家楼、南区牌头、大西蒋坞庙(以上《社》11页)。

同善社发生于四川,……是社于民国九年(1920)始入县,设立分社于登仕桥里。不数年,分社遍于全邑,……西乡如草塔、燕至堂、梅山、下汪、庄馀霞、逢村、渎溪、上分、西青、杨家楼、泄山、凤仪、三都(以上《社》88页)。

石井堰者,有史家、陈家二支堰。陈属杨家楼杨姓,史属邻村草塔赵姓(以上《社》89页)。

清时杨家楼人腰刀挟刃,擒人数十里外,反缚其手,以一绳牵之,出入村落,人不敢问。佃田不纳租,索借不言偿,差役亦无敢入其村者。后以“白旗党”之乱,死数人,历政遇事,又务为严法治之,风悍稍变(以上《社》91页)。

2021年9月22日

宫:古代帝王的住所或神庙,前者如:故宫,后者如:雍和宫。

殿:高大的房屋,特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政的房屋,前者如:大雄宝殿,后者如:太和殿。

皇帝住乾清宫或养心殿,皇后住坤宁宫,公主一般是住在后宫,由皇帝赏赐,出嫁后就不住在皇宫了,太后住慈宁宫,朝会在太和殿(金銮殿),藏书的地方是文渊阁,皇帝批阅奏章的地方是养心殿或御书房 古代皇子教书的地方是钦天监,老师是有学识的大臣或是太傅。

后寝是皇帝和皇后、殡、妃居住的地方,皇帝和皇后居住在中轴线上的宫室中,左右各有六处宫院称东六宫和西六宫,供姨、妃居住。嫔以上分居东西十二宫,各有专房,贵人以下则住在一块。

前朝后寝,分工明确,不得随便逾越,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伦理观念后妃设皇后1名,居中宫,皇贵妃1名,贵妃2名,妃4名,嫔6名贵人、常在、答应,没有定数,分居东西12宫。东宫有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西宫有永寿宫、翊坤宫、启祥宫、长春宫、咸福宫。每宫都有宫女供役使。

故宫

太和殿

俗称“金銮殿”,太和二字出自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太和殿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明清两代皇帝登极、宣布即位诏书,皇帝大婚,册立

皇后,命将出征,每年元旦、冬至、万寿(皇帝生日)等节日都要在此受百官的朝贺及赐宴。

中和殿

中和,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在明清两代举行大朝礼的时候,皇帝在赶赴太和殿之前,都要在

中和殿稍作休息,接受官员朝贺。在遇到重大祭典的时候,还要在前一日阅览祝文或者检查种子农具。清朝规定每十年都要修一次皇室的家谱,

也就是玉牒,在修订好以后,就要在中和殿内让皇帝阅览,并举行存放仪式。

保和殿

名称来源与太和殿相同,都是取自《周易》“保合大和”。明朝的时候,在举行册立大典的时候,皇帝都要在保和殿内更衣。在年底,还要在此

宴请文武百官。在清朝的时候,每逢正月十五,除夕,也都要在此举行宴会。而且这里还是清朝举行殿试的地方。

乾清宫

乾清,取自唐代韩愈《六合圣德诗》中的诗句:“乾清坤夷”,意思就是天下清和,各地平安。在明朝和清朝初年,皇帝的寝宫一直都是这里,

到了雍正皇帝以后,就挪到了养心殿,从此,乾清宫九成了皇帝听政的地方。在每年过节的时候,皇帝都要在乾清宫举行庆典活动,清朝康熙乾

隆年间,还在宫内举行了“千叟宴”。而且皇帝死后,必须要在这里停灵,祭奠15日,表示寿终正寝,之后才可以转移到其他地方。

交泰殿

交泰,取自《易经》中的天地交泰,象征着帝后生活和谐。交泰殿是皇后在元旦、千秋(皇后生日)等节日接受大臣朝贺的地方。在每年皇后到

先蚕坛举行仪式的前一天都要在这里检阅采桑工具。

坤宁宫

在明代,坤宁宫是皇后居住的地方,清朝按满族的习俗,将其改为祭神的场所,把东暧阁作为皇帝大婚的洞房。

东西六宫

这是嫔妃居住的地方,俗称“三宫六院”。

东六宫

钟粹宫

明代为妃嫔所居,曾一度为皇太子宫。清代为后妃居所。恭亲王奕昕的生母静贵妃、咸丰帝慈安皇后、光绪帝的隆裕皇后都曾在此居住。

景阳宫

明代为嫔妃所居,明神宗皇帝的孝靖皇后曾居此。清朝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后改作收贮图书之所。

承乾宫

明代为贵妃所居。清代为后妃所居,清顺治帝皇贵妃董鄂氏,道光帝孝全成皇后、琳贵妃、佳贵人,咸丰帝云嫔、婉贵人都曾在此居

住。

永和宫

一直为妃嫔所居。雍正帝的生母德妃、道光帝静贵妃,咸丰帝丽贵人、斑贵人、鑫常在,光绪帝的瑾贵人都曾在此居住。

景仁宫 一直是历代贵妃的居住地,像康熙皇帝的生母康妃、康熙帝的孝懿仁皇后、乾隆的生母禧贵妃、咸丰帝的琬贵妃、光绪帝的珍妃等曾居住

于此。延禧宫 明清两朝均为妃嫔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嫔、成贵人曾在此居住。

西六宫

太极殿(启祥宫)

明万历年间,乾清、坤宁两宫火灾,神宗朱翊钧曾暂居启祥宫。逊帝溥仪出宫前,同治帝瑜太妃曾居太极殿。

长春宫 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宫殿。明代天启皇帝的妃子李氏,清代乾隆皇帝的孝贤皇后曾在这里住过。晚清时,同治皇帝亲政后,西太后也曾在

这里居住。

咸福宫

为后妃所居,前殿为行礼升座之处,后殿为寝宫,乾隆年间改为皇帝偶尔起居之处。道光帝琳贵人(庄顺皇贵妃)、成贵妃、彤贵妃、常

妃等都曾在此居住。嘉庆和咸丰年间还曾一度作为皇帝为先帝守孝之地。

永寿宫 为历代后妃所居之处。顺治帝皇贵妃董鄂氏、恪妃,嘉庆帝如妃、乾隆帝生母禧贵妃都曾在此居住。乾隆年间和恪、和孝两位公主下嫁还

曾在此设宴。道光中晚期,外侮内患日盛,而朝廷内部一味讳饰,将各疆吏密奏匿于永寿宫。光绪以后,此宫前后殿均设为大库,收贮御用物

件。

翊坤宫

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地方。慈禧太后住储秀宫时,每逢重大节日,都要在这里接受妃嫔们的朝拜。光绪帝选妃也在此举行。

储秀宫

意思是“内藏后妃秀美如花”,是慈禧太后初入宫居住的地方。

此外故宫里还有一些别的宫殿:

奉先殿(现为故宫钟表馆),顾名思义就是皇宫里的小太庙,是供奉帝王祖先牌位的地方。

养心殿 乾清门内的养心殿,从雍正清末近200年间,清朝皇帝大多住在这里。在同治、光绪两朝,养

心殿东暧阁是慈禧与慈安“垂帘听政”之地。

慈宁宫 按照封建礼仪,皇帝不能与前朝妃嫔同居东西六宫。为了安置业已归天的老皇帝的妃嫔,特

地建造了慈宁宫供她们居住。明朝慈宁宫为前代皇贵妃所居。清代慈宁宫主要是为太后举行重大典礼

的殿堂,凡遇皇太后圣寿节、上徽号、进册宝、公主下嫁,均在此处举行庆贺仪式。特别是太后寿辰

时,皇帝亲自率众行礼,并与近支皇戚一同彩衣起舞,礼节十分隆重。皇太后薨,梓宫奉安于慈宁宫

中,皇帝至此行祭奠礼。

颐和轩 为乾隆皇帝归政后憩息之所。“颐和”,即颐养精神。

外东路---宁寿宫景区(现为故宫珍宝馆)

养性殿 乾隆做太上皇帝的寝宫;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居乐寿堂时,曾在养性殿东暖阁进早、晚膳。

宁寿宫 宁寿,出自《尚书》中的“五福”,有 健康 长寿之意。乾隆皇帝准备当太上皇时在此宫祭

神。乾隆帝八十寿典、嘉庆帝五十寿典,曾在

此赐宴皇子、王公大臣。

皇极殿 是乾隆皇帝第二次兴办千叟宴的地方;西太后也曾在皇极殿接见外国使臣。西太后死后,在

这里为她停灵治丧。

古代后宫的妃嫔是如何分配居住的?

以清朝为例。乾清宫设夫人一名,淑仪一名,婉侍六名,柔婉、芳婉各三十名;慈宁宫设贞容一名、慎容二名,勤侍人数不定;女官设置遵照明朝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