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氏家谱
卿姓起源: 在中国上古时代,有一位庶民,无姓无氏,自幼聪明过人,长大后多才多艺的人,能平叶协风,以成乐而生物,且善于制乐器,引凤凰翔集,以此功德,黄帝就封此人于虞(今山西虞乡县),从此,此人以国为姓,故叫虞幕,又称有虞氏,虞幕是有虞氏虞姓部落的始祖,距今约五千余年。这个部落以貘为图腾,貘又名驺虞,古书上说驺虞为仁兽,到汉代时已绝迹。虞幕的七世孙虞舜,[阴历8月12 ]生于诸冯姚墟(山西恒曲县东),迁于负复,耕种于历山,继帝位于蒲板,被古今尊为三皇五帝中之一帝。
舜的少年时代充满苦难。艰辛坎坷,但他却毫不动摇地以仁爱与诚信对待这个世界。相传他在位的三十九年间,中华民族过着国富民强,歌舞升平的美好生活,这就是备受后世推崇的虞舜盛世。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九嶷山),葬于山阴,湖南九嶷山舜帝零陵墓,也因此而历代祭祀,香火不绝。
盛德之祀,必及百世。虞卿当报王之五十六年,为赵国上卿。赵欲割六城以平秦,说之不从,解组之。梁谒信陵之不合,遂奋志归里,著史十二篇以传世子孙。世称《虞氏春秋》。其后嗣于河南内黄县,分别以虞与卿为姓氏,开启卿氏之源。
历史记载:《风俗通·卿姓》虞卿之后,谨按今所传风俗通义,有虞卿一篇。《无子孙改姓明文考》。
《钦点四库全书·目录·子部·杂家类·风俗通义·十卷·附录一》卷注:其姓氏一篇,自宋已佚然。散见于永乐大典中,今裒为一篇附于宋。然则四库书内之《风俗通义》当自有卿姓,改姓明文然则卒,不可得见矣。
《史记》并《风俗通虞·卿传》:一见赵成王赐黄金百镒、白壁一双。再见拜为上卿,故号为虞卿,子孙则殆以官职为姓氏。
郡望堂号:渤海郡著书堂:出自卿氏受姓始祖虞卿的事典。虞卿,战国时人,虞氏,名失传。善游说,因进说赵孝成王,被任为上卿,号虞卿。后离赵入魏,不得意而著书,上采《春秋》,下观近世,著《节义》等八篇,以刺讥国家得失,称《虞氏春秋》。后人遂用"著书"为堂号,以示其氏始自虞卿。
邵陵堂、本音堂、孝思堂、著书堂……
迁徙:
湖北天门、湖南南县的卿氏后裔:明初由江西吉安府太和县迁宝庆府(今邵阳市)邵陵县卿家巷,以仲文为迁邵始祖。至第七世天崇,世居湖广宝庆府武冈州龙管乡。明英宗时举人,钦加同知衔,候选河南道,官授楚北景陵县(今天门市)正堂。解组后卜居是邑东南乡茅湖口杨林湾。生四子,长子用显生永华、永肇、永臬、永峰四子,派开四房。大房永华公裔孙宏炳等人先后迁湖南南洲厅孔家垸、保合垸、华阁镇、复兴港等地。
湖南东安县卿氏后裔:始祖乙四公原生江西吉安府卢陵县之卿氏,于元纪末陈友谅血洗南楚,人民伤残,田土荒芜,寓民鲜少,于明洪武初,始祖弟兄四人徙居湖南永州府东安地名石溪站下住,于邑中遍处开荒,择其田肥地美五行稍便者,打标为计。后弟兄议曰,长乙一公住石溪站,次乙二公迁居石板铺,三乙三公迁居台板市,惟余祖乙四公迁居于此。始祖亦立有牒谱以志宗派,于清顺治癸巳冬,国朝稍变,屋宇回炉,而族谱因之灰烬,迄今久远,故吴西之发迹宗派难于稽考矣。若姓氏之源,前人股肱天朝每宣卿家后之因宣而立姓,故曰卿,流传于今。千万世之年,其中勋爵事业、人才豪杰者不必具论第,余始祖以来三百余年,子孙繁盛,屡代兴隆,一乡颇称巨族。始祖居于此生四子,长丙一,次丙二,三丙三,四丙四。惟长丙一早丧。于明永乐时各立户籍,次丙二公户名海清,税纳一甲,三丙三公户名才富,税纳七甲,四丙四公户名五保,税纳二甲。自此分支经今十三世矣。次丙二公之裔往川矣。夫三丙三传流三四世已杜,仅谢氏曰卿谢相则三祖之裔矣。惟余丙四公生五子,长壬五,次壬六,三壬七,四壬八,五壬十一。长次二公徙居太平乡苏家冲住,三四五三公居于此源塘河之东西,与太平乡之族悉二世丙四公之后裔也;
一 姓氏源流 经姓的来源有三: 1 来自春秋时的魏国。据有关史料记载,春秋魏国的时候有侯叫经的。后来的经氏就是他的后代。 2 出自东汉。是光武帝刘氏的族父,他的字为经孙,他的后人于是便以经孙作为他们的复姓,后来随着历史的演变简化为经姓。 3 出自京姓,春秋时期郑武公的小儿子共段叔被封于京,简称京叔段,他的后裔便以被封的邑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有了京氏。到了汉代的时候,有一个音乐家叫做京房,元帝的时候被捉,投入监狱,后在监狱中死去。他的后代为了避免仇杀,于是将京姓改为经姓。 二 迁徙分布 经姓望族居住在荥阳(即今天的河南省荥阳县)、平阳(今天的山西省临汾县西南)。 三 郡望堂号郡望 1 荥阳郡:三国时期魏国将当时的河南郡的一部分划出来设置了荥阳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郑州地区。 2 平阳郡:三国时期魏国将当时的河东郡的一部分设置成平阳郡,相当于今天的山西省临汾一带。堂号 1 赐宴堂: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叫经济的人是乡中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而且是乡中年纪最大的人。明太祖因为这个专门请他吃饭,并且勉励他:“教训子孙孝敬父亲。尊敬长上,友爱兄弟,勤于生产,节约开支。” 四 历史名人 1 经承辅:子兰谷,明朝江都人。品格高尚,孝行很好,他在小的时候父亲死了,他于是在家中孝顺母亲,抚养弟弟长大成人。隐居于山中,栽梅花、种竹子,成天在田中耕作,除了耕田外就是教育孩子。与世隔绝。年纪达到七十七岁的时候因年高而逝世。 2 经元善:号莲珊。清朝时期人。家中很富裕,性情善良,喜欢施舍别人。光绪八、九年的时候,直隶发生水灾。他从上海来到天津从事救济活动,募款达几百万。先后获得清朝奖励十几次。胜宣怀督班电报的时候,他加入30万两股。不久就被任命为上海电报局总办。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在上海首先创办了女学堂。光绪二十六年1月,慈禧太后想废黜光绪帝,遭到各地地方巡抚的反对。经元善以侯选知府的身份联合维新人士蔡元培、黄炎培等人,一共1231人签名上书总理衙门,要求清朝放弃这种打算。清朝廷于是按以“叛逆”的罪名,下令将其逮捕。他逃亡澳门,请政府于是向澳门总督交涉,要求引渡。葡萄牙总督于是将他软禁于澳门大炮台。因为各方的反对而罢休。义和团失败后,他返回上海,存世的著作有《居易初集》。 3 经亨颐(1877-1938): 浙江上虞人,经元善之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金石家。创办春晖中学并长期从事教育事业,参加国民革命,为国民党左派元老,著有《经颐渊金石诗书画合集》。
江苏江都市麾村镇苏庄村,该村现聚居的经姓人很多,排辈为:长、文、春、志、秀、凤,现在该村最长的为春字辈
一、姓氏源流
仪(Yí 仪)姓源出有三:
1、出自虞姓,起源于夏朝初年,仪狄之后以祖名为氏。据《潜夫论》载,出自虞姓,夏朝初年,大禹持掌天下之后,其下有大臣名仪狄,最擅酿造美酒,在古人的文章里,仪狄的名字常作酒的代称,这位酿酒师的后代,便以祖名的仪字为姓,称为仪氏。
2、出自春秋时卫国大夫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春秋时卫国有大夫受封于仪邑(今河南省开封市),称为大夫仪。大夫仪的后代有的以封邑名仪为姓,称为仪氏。
3、出自陈姓所改。据《潜夫论·志氏姓》载:“陈姓之后有仪氏。”
二、迁徙分布
(缺)仪姓望居晋阳郡(本来是春秋时期晋国的都城,后来改为赵国的晋阳邑。汉代的时候在此置县,作为太平郡的治所。在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现在
三、历史名人
仪 锐:字宗敏,明代濮州人。平生好义,父亲在广宗做官,他去省亲,路上拾到别人丢失的一袋银子。他找到失主,全部还给了人家,不接受答谢而离开。
仪长儒:汉代西河人,从西河子舆那里学到相马的技巧,名重一时。据《后汉书·马援传》云:“昔有骐骥,一日千里,伯乐见之,昭然不惑。近世有西河子舆,亦明相法。子舆传西河仪长孺,长孺传茂陵丁君都,君都传成纪杨子阿。臣援尝师事子阿,受相马骨法,考之于行事,辄有验效。”又《尉缭子·武议篇》云:“良马无策,远道不致。”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晋阳郡:春秋末,赵筒子家臣董安于筑晋阳城,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晋源镇。秦以为晋阳县。以后迭为太原郡、并州治所。西晋扩建。北齐于汾水东岸增筑新城,旋在旧城增设龙山县。隋以龙山为晋阳,晋阳为太原。五代为北汉都城。宋灭北汉,毁晋阳,移并州至阳曲,即今太原市。
2、堂号(缺)
============================================================
仪姓宗祠通用对联
〖仪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拾银义士;
相马名人。
——佚名撰仪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濮州珍仪锐,字宗敏,平生好义,父亲在广宗做官,他去省亲,路上拾到别人丢失的一袋银子。他找到失主,全部还给了人家,不接受答谢而离开。下联典指汉代西河人仪长儒,从西河子舆那里学到相马的技巧,名重一时。
陈姓在我国众多的姓氏中,若按人口来说,是中国的第五大姓。陈姓最早出自妫姓,是舜帝的后裔。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满,封他在陈这个地方,建立陈国。到了陈闵公的时候,陈国被楚灭掉了,亡国后的陈国子孙便以原国名为姓氏,于是有了陈姓。
陈姓除了源于国名,还有从其他姓氏改名而来的,其中有一支是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成的。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时期鲜卑贵族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侯莫陈改为单姓陈。
一、陈姓迁变
经过数千年的繁衍生息,陈姓人已遍及中华大地,形成了以颍川、汝南、下邳、广陵、东海等地为中心的陈氏家族。陈姓由发源地向南迁移,始于西晋太尉陈伯,他举家南迁到今江苏丹阳县。后来,他的孙子陈世达做了长城(今浙江长兴)县令,于是陈姓人又迁居到了浙江。陈霸先建立南朝陈,使陈氏家族显赫一时,遍布长江和粤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唐高宗时候,陈姓人进入福建和广东等地。五代十国以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又有大批陈姓人南迁,甚至向海外发展,从而进一步壮大了江南陈姓人的队伍。今日,陈姓已成为中国大陆第五大姓,台湾第一大姓。
二、陈姓辉煌耀乾坤
纵览古今,陈姓人在其家族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春秋时有孔子弟子之一陈元。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先河。汉朝初年的陈平曾辅佐刘邦,汉末有“建安七子”之一的大文学家陈琳。西汉后期的陈汤曾多次出击匈奴。王莽统治时期的陈遵,权重一时,被封为嘉威侯。三国时有陈登,曾与父合谋离间吕布与袁术。晋朝陈寿的《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中最受欢迎的史书之一。南北朝时期则有名将陈庆之、陈伯之等,而这一时期最著名的陈姓人就是南朝陈的建立者陈霸先了。
唐宋时期,陈姓人也是名家荟萃、人才辈出。在政治上,唐朝时期有宰相陈叔达、陈希烈、陈夷行;宋代有与宦官斗争的陈禾、刚正不阿的陈俊卿。在文学、诗歌上,唐代有陈子昂、陈鸿、陈陶;宋代有陈彭年、陈师道、陈与义。此外,还有思想家、文学家陈亮,画家陈居中。唐宋时期还涌现出一批农民起义领袖,如唐末农民起义军的女首领陈硕真,南宋时期的陈、陈峒、陈三枪等。除此以外,唐宋时期的陈姓名人还有本姓陈的唐代高僧玄奘、名将陈玄礼等。元有红巾军将领陈友谅;明有散曲家陈铎,爱国诗人陈子龙,文学家陈继儒,旅行家陈诚、陈忱;清代有旅行家陈恭尹、陈文述、陈维崧、陈沆、陈端生、陈澧,思想家陈建、陈献章、陈确,画家陈洪绶等。出将入相的则有明末抗清名将陈子龙,清乾隆年间的东阁大学士陈宏谋,鸦片战争中壮烈牺牲的陈化成。领导农民起义的则有清末天地会的首领陈开,太平天国运动中的青年将领陈玉成、陈得才。清代还有经学家陈奂、陈立、陈乔枞,文学家陈澧。近现代有民主革命家陈作新、陈天华,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潭秋、陈延年、陈毅、陈赓、陈云以及早期***的***陈独秀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叔通,国民党高级将领陈立夫、陈果夫、陈诚等。还有近代史学家陈寅恪、陈垣,著名学者陈望道,数学家陈景润,文学家陈衍,著名诗人陈三立、陈去病,画家陈衡恪,戏曲音乐家陈彦衡,剧作家陈墨香,**艺术家陈波儿。此外还有许多著名的华侨人物,如造福桑梓的陈宜禧、爱国实业家陈嘉庚、孙中山的密友陈友仁等。
三、陈姓名人
1农民起义领袖陈胜
陈胜,字涉,阳城人。陈胜年轻时靠给别人当长工为生,一次跟伙伴们在田间休息,他对伙伴们说:“如果我们之中有的人将来富贵了,可不要忘了老朋友啊!”大伙听了好笑,说:“你给人家卖力气种地,哪里来的富贵呢”陈胜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唉,燕雀怎么能懂得鸿雁的志向!”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人被征去屯戍渔阳。当他们走到大泽乡的时候,连降暴雨使他们耽误了行程,按照秦朝的法律应该处斩。陈胜、吴广决定起义。他们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在一块白绸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把它塞在别人家捉的鱼的肚子里。兵士们买了鱼回来,发现了这块白绸上面的字,十分惊奇。到了半夜,吴广又悄悄跑到营房附近的一座破庙里,点起篝火,先装作狐狸叫,接着喊道:“大楚兴,陈胜王。”全营的兵士听了,更加又惊又怕。
陈胜、吴广见起义时机成熟了,于是杀掉带领他们的两个军官,在大泽乡发动了起义。起义队伍发展迅速,并在陈县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自立为王。接着陈胜派兵攻打赵、魏等地,并派主力进攻关中地区,但由于秦军优势兵力的反扑,陈胜兵败后被叛徒庄贾杀害。
2《三国志》的作者陈寿
陈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他自幼师从著名学者谯周,成年后在蜀汉任卫将军的属官主簿,后来成为皇帝身边管理奏章的重要官员。蜀汉后期,他被刘禅降为无级别的文书小吏——书佐。西晋建立以后,晋武帝又举他为孝廉,让他负责编修国史。他所著《三国志》被视为史学名著“四史”之一。
传说陈寿将要编纂《三国志》的时候,一天偶然遇到一位姓丁的梁州刺史,此人是丁仪、丁兄弟的后人。陈寿非常傲慢地对他说:“如果你给我一千斛米,那么我就给你的父辈们写一个非常好的传记。”那位刺史对他未加理睬,于是陈寿竟真的没有给丁氏兄弟立传。因此,当时的人们都以此事鄙薄其为人。不过陈寿所著《三国志》,文笔简洁,记事详实,是研究三国鼎立时期的重要史料,也成为后世《三国演义》的蓝本。
3醉眼丹青陈洪绶
陈洪绶,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老迟、悔迟、悔僧等,浙江诸暨枫桥人,明末著名画家。
陈洪绶幼年即喜爱画画,传说他五岁时,母亲叫他到舅舅家借竹筛,他见舅舅家新粉刷的墙案,忍不住登案画起了关羽像。画中关羽一手捋须,一手执《春秋》,长八九尺,神采奕奕,吓得舅舅直叩头。陈洪绶10岁时,拜著名画家孙伙、蓝瑛为师。据周亮工《读画录》上说,陈洪绶少年时曾把杭州府学李公麟所书的七十二贤石刻拿回家来反复进行临摹,并拿摹本向蓝瑛征求意见。蓝瑛说很像了,他很高兴;再进行临摹后又问,蓝瑛说,不像了,他反而更高兴了。由此可见,陈洪绶自幼就领悟出摹古不能拟古,而要从学习前人成就中创造自己的风格来。
陈洪绶的习画兴趣主要集中在人物画。14岁那年,他的作品只要一上集市,就有人出钱购买。15岁时他就应邀为人作寿图、寿文。他的代表作有《水浒叶子》、《博古叶子》、《九歌》、《西厢记》等绣像插图,均被名工木刻,被当代国际学者推为“代表十七世纪出现许多有彻底的个人独特风格艺术之中的第一人”,著有《宝纶堂集》、《避乱草》等。
陈洪绶虽然是明末杰出的画家,但一生境遇坎坷。他年轻时曾数次赴京应试而不中,不得已卖画积钱进入国子监,后看透了朝政上的黑暗、腐败,就拂袖而去。清朝政权建立后,有位王姓朋友劝陈洪绶去应试,他在诗中写道:“二王莫劝我为官……一双醉眼看青山。”他对明王朝既留恋又绝望,终于落发为僧,死时55岁。陈 7121河北阜平陈氏宗谱 (清)陈嘉谟修 清嘉庆十一年(1806)钞本 一册 北图 7122河北阜平陈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陈继瑄 陈继祰等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历史所 人民大学 辽宁图 日本 美国 7123河北清苑陈氏家乘萆遗不分卷 (清)陈永寿辑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陈氏铅印本 河南图 7124河北故城甘陵陈氏族谱二卷 (民国)陈裕平纂 民国二十一年(1932)石印本 河北故城县档 7125河北冀县陈氏家乘七卷 (清)陈茂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木刻本 四册 河北大学 7126山西忻州陈氏族谱二卷 (民国)陈敬棠修 民国七年(1918)文蔚阁排印本 三册 吉林大学 7127山西灵石陈氏家谱不分卷 (清)陈允中等重修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刻本 四册 人民大学 7128辽宁凤城陈氏谱书序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写本 辽宁凤城县图 7129上海嘉定南翔陈氏宗谱二卷 (民国)陈家栋等修 民国十三年(1924)永誉堂铅印本 辽宁图(存卷1) 7130江苏南京金陵陈氏谱略四卷附言一卷艺文略 一卷艺文补遗四卷光誉集十四卷 (民国)陈作仪 陈诒绂同编 民国间稿本 十四册 北图 7131江苏溧水珲山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陈锡祺纂 清光绪二十年(1894)聚星堂木活字本 江苏溧水县石湫乡山口村 7132江苏溧水环步陈氏宗谱十八卷 (清)陈传富纂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聚星堂木活字本 江苏溧水县云合乡孔家白石观 7133江苏溧水陈氏宗谱 (民国)陈尤鏊纂 民国十一年(1922)刻本 上海图(缺卷2、3、5、7、8、11、15、24-26) 7134江苏赣榆陈氏家谱 江苏赣榆县赣马乡陈三庄 7135江苏淮安淮山陈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钞本 江苏淮安县图 7136江苏阜宁陈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陈为轩 陈伯盟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扬州犁头街浦聚成斋刊本 科图 美国 7137江苏扬州滩邑陈氏族谱十二卷 (清)陈翮纂 清道光十一年(1831)祠堂刻本 十二册 北图 7138江苏扬州维扬安阜洲陈氏重修族谱十卷 (民国)陈广渊等修 刘嵩泉辑 民国六年(1917)活字本 北图 吉林大学 注:书口题《陈氏宗谱》。 7139江苏扬州维扬陈氏重修族谱□□卷 (民国)陈万林修 陈耿耀纂 民国八年(1919)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1、2) 7140江苏扬州陈氏家谱 (民国)陈延禝修 民国十六年(1927)北京和济印刷局铅印本 一册 北图 吉林大学 广东中山图 日本 美国 7141江苏扬州维扬江都陈氏重修族谱八卷 (民国)陈世炆等修 民国十六年(1927)德星堂活字本 北图 河北大学 哈尔滨师大 7142江苏泰州陈氏家乘十一卷 (清)陈安策修 清嘉庆十一年(1806)刻本 二册 吉林大学 7143江苏泰州延令陈氏族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李小山辑 民国十二年(1923)刻本 四册 南开大学 7144江苏靖江陈氏族谱六卷首一卷 (清)陈楠等修 清道光十一年(1831)活字本 日本 美国 7145江苏江都五洲陈氏宗谱四卷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刻本 四册 上海图 7146江苏高邮奉西陈氏家谱不分卷 (明)陈学礼修 明天启七年(1627)写本 二册 美国 7147江苏高邮平江继禹堂陈氏宗谱二卷 (清)陈大武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木刻本 江苏高邮县一沟乡佛塔材 7148江苏泰兴陈氏族谱 (民国)周定三重整 民国十二年(1923)尚义堂刻本 江苏泰兴县珊瑚南洋村 7149江苏如皋县东石家旬增辑宗谱二十八卷 (清)陈树献 陈其堃等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活字本 辽宁图 美国 7150江苏如皋陈氏宗谱二十六卷 (民国)陈桂林等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如皋新明印刷社铅印本 二十六册 北图 7151江苏镇江京口陈氏五修家谱二卷 (清)陈梦原等撰 清嘉庆九年(1804)刊本 二册 美国 7152江苏镇江京口朱方陈氏续修族谱八卷 (清)陈昌焕修 清嘉庆十六年(1811)活字本 北图 美国 7153江苏镇江京口朱方陈氏宗谱八卷 (清)陈逢柱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活字本 日本 美国 7154江苏镇江润州陈氏宗谱四卷 (清)陈培富等修 清道光十一年(1831)绍武堂活字本 日本 美国 7155江苏镇江京江陈氏宗谱四卷 (清)陈宗联等修 清道光十三年(1833)贻安堂活字本 日本 美国 7156江苏镇江陈氏宗谱十二卷 (清)陈兆仑修 清乾隆十二年(1747)星聚堂刻本 北京大学 7157江苏镇江陈氏宗谱云柯云宅 (清)陈兆仑修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钞本 台湾 7158江苏镇江润东 南陈氏重修族谱二卷 清道光十一年(1831)木活字本 二册 北图(二部) 7159江苏镇江陈氏宗谱十卷 (清)陈兆祥 陈兆仑等总修 清同治八年(1869)活字本 十册 历史所 7160江苏镇江京江陈氏族谱六卷 (清)陈善之纂辑 清光绪十九年(1893)活字本 六册 北图 7161江苏镇江润东当江沙陈氏宗谱六卷 (清)陈学昌等修 清宣统元年(1909)木刻本 苏州大学 7162江苏镇江陈氏宗谱七卷 (民国)陈联第重修 民国八年(1919)清江江北图书公司铅印本 北图 科图 辽宁图 日本 美国 7163江苏镇江润州陈氏宗谱七卷 (民国)陈联第等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4)铅印本 三册 美国 7164江苏镇江开沙陈氏九修宗谱十二卷 (民国)陈云辉等纂 民国三年(1914)木活字本 江苏镇江市博 7165江苏丹徒陈氏族谱四卷 (清)陈祺龄等修 清光绪五年(1879)贻安堂木活字本 四册 上海图 7166江苏丹徒丰城东陈氏支谱二卷 (民国)陈嵩龄等修 民国六年(1917)活字本 二册 美国 7167江苏丹徒石城陈氏族谱二十三卷 (民国)陈义有编修 民国十七年(1928)燕贻堂活字本 二十六册 历史所 7168江苏丹阳云阳后分陈氏宗谱十八卷 (清)陈燮堂纂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活字本 十八册 历史所 7169江苏丹阳云阳陈氏 造宗谱十四卷 (民国)陈树声等修 民国二十年(1931)有归木活字本 九十六册 日本 美国 注:一名《陈氏大成宗谱》。 7170江苏丹阳吕城坝口陈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陈淳湖 陈毓镐修 民国三十二年(1943)为笃庆堂活字本 十二册 江苏苏州市图 7171江苏丹阳云阳陈氏宗谱□□卷 (民国)陈琦重修 民国三十四年(1945)木刻本 江苏丹阳县图(存卷1、4、5、7、11、12、14) 7172江苏句容达乡迁润陈氏支谱四卷 (清)陈桂琛等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德星堂活字本 二册 美国 7173江苏句容陈巷张巷陈氏家乘七卷首一卷 (清)陈合璋修 清宣统元年(1909)慎远堂活字本 八册 吉林大学 7174江苏常州陈氏宗谱十八卷 (民国)陈垒纂修 民国二十九年(1940)常州陈氏训行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4、8、10、18) 7175江苏常州陈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陈振翰主修 民国二十九年(1940)常州陈氏星聚堂铅印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8、12) 7176江苏常州皇村陈氏宗谱四卷 (清)陈银皋等修 清光绪八年(1882)星聚堂活字本 六册 美国 7177江苏常州篁材陈氏宗谱八卷 (民国)陈茂皋等修 民国七年(1918)星聚堂活字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7178江苏武进石桥里陈氏宗谱六卷 (清)陈翰等重修 清光绪六年(1880)颖川堂刊本 日本 美国 7179江苏武进毗陵陈氏续修宗谱三十卷 (清)陈祖海纂 清光绪二年(1876)映山堂活字本 三十册 历史所 美国 7180江苏武进毗陵陈氏续修宗谱三十二卷 (清)陈耀宗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映山堂活字本 北图 江苏常州市图 7181江苏武进毗陵陈氏续修宗谱二十六卷 (民国)陈熙民 陈仲之等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映山堂铅印本 人民大学 江苏常州市图 7182江苏武进毗陵小南门陈氏宗谱十卷 (清)陈庚耀续修 清光绪元年(1875)德星堂活字本 十册 历史所 7183江苏武进毗陵西汉陈氏宗谱十卷 (清)陈得宝修 清光绪八年(1882)德星堂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 7184江苏武进毗陵陈氏支谱八卷 (清)陈瑞国等修 清光绪十四年(1888)德星堂活字本 十册 美国 7185江苏武进毗陵小南门陈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陈宗麟等修 民国元年(1917)德星堂刊本 十二册 美国 7186江苏武进毗陵小南门陈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陈宜仁续修 民国五年(1916)德星堂活字本 北图 7187江苏武进毗陵陈氏续修族谱十二卷 清光绪五年(1879)训行堂活字本 历博 7188江苏武进毗陵双桂里陈氏宗谱三十卷 (清)陈懋和监修 清光绪六年(1880)忠节堂活字本 历史所 美国 7189江苏武进晋陵陈氏家乘六卷首一卷 (清)邵之俊纂 清光绪七年(1881)延庆堂活字本 历史所 河北大学 哈尔滨师大 7190江苏武进晋陵陈氏续修宗谱十二卷 (清)陈须大 陈叙大主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馀庆堂活字本 十二册 历史所 7191江苏武进毗陵陈氏续修宗谱十二卷 (清)陈宜南等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木活字本 十二册 上海图 7192江苏武进横林陈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陈书生纂 民国四年(1915)星聚堂活字本 十六册 上海图 历史所 美国 7193江苏武进毗陵陈氏宗谱八卷 (民国)陈锦文修 民国六年(1917)木刻本 八册 河北大学 7194江苏武进毗陵陈氏宗谱六卷 (民国)陈义培 陈义林等修 民国十一年(1922)星聚堂刊本 六册 南开大学 7195江苏武进毗陵陈氏宗谱八卷 (民国)陈川麟等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星聚堂活宇本 日本 美国 7196江苏武进毗陵陈氏宗谱八卷 (民国)陈礼宝等辑 民国十七年(1928)忠节堂刊本 八册 北图 南开大学 7197江苏武进晋陵陈氏宗谱三十卷 (民国)民克明编 民国二十二年(1933)官梅堂活字本 三十一册 历史所 7198江苏无锡锡山陈氏宗谱三十六卷 (清)陈云升纂修 清道光十六年(1836)萃文楼活字本 三十五册 历史所 7199江苏无锡陈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陈锦文等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德星堂刊本 二十四册 科图 7200江苏无锡锡山陈氏家乘二十四卷 (清)陈九皋等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如在堂活字本 十六册 美国
1、吴起
吴起(前440年-前381年),卫国左氏(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一说菏泽市定陶区)人。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
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在楚国时,曾主持“吴起变法”。后因变法得罪贵族,遭其杀害。有《吴子兵法》传世。
唐肃宗时,吴起位列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宋徽宗时被追尊为广宗伯,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2、吴广
吴广(?-前208),字叔,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朝廷征发闾左屯戍渔阳,陈胜、吴广为屯长。他们行至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为大雨所阻,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过期要杀头。
陈胜、吴广便发动戍卒起义,提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陈胜自立为将军,以吴广为都尉,用已被赐死的秦始皇长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反秦。
次年,围攻荥阳的假王吴广与义军将领田臧意见不合,被田臧假借陈胜的命令杀害。
3、吴承恩
吴承恩(1506年—约1583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人(现淮安市淮安区人)。祖籍安徽 ,以祖先聚居枞阳高甸,故称高甸吴氏。
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提出《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的首先是清代学者吴玉搢。
吴承恩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长兴县丞。殊途由于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述。
4、吴三桂
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一字月所,明朝辽东广宁前屯卫中后所(今辽宁绥中)人,祖籍南直隶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
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崇祯皇帝登基,开武科取士,吴三桂夺得武科举人。不久,吴三桂又以父荫为都督指挥。
崇祯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封平西王。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镇守云南,引兵入缅甸,迫缅甸王交出南明永历帝。
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同年,晋封为平西亲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吴三桂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史称“三藩之乱”。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市)登基为皇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
康熙十七年(1678年)秋在衡阳病逝。追谥为开天达道同仁极运通文神武高皇帝。其孙吴世璠支撑了三年之后被清军攻破昆明,三藩之乱遂告结束。
5、吴道子
吴道子(约公元680~759年),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又名道玄。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约生于公元680(永隆元年) ,卒于公元758(乾元元年)前后。
少孤贫,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
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吴姓
河南济阳郡,安徽丹阳郡,江西浔阳郡。
「陶」源出
第一个渊源:源于祁姓,出自尧帝繁衍居地陶,属于以居邑名为氏。上远古时期的尧帝,初居于陶(今河南孟南或山东定陶西南部),以制陶为业,官名“陶正”。后封于唐,为唐侯,故称陶唐氏。他的子孙有以居地为姓者,相传姓陶。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唐尧之后,属于以职业技艺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和《姓苑》记载,尧担任部落首领以前,曾在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北一带地方居住,以市面上作陶器为职业,其地世称为陶丘。尧的后裔,有的以祖上职业命姓,遂形成陶姓。
第三个渊源:源于祁姓,出自商朝七族中的陶氏,属于以职业技艺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篡》、《风俗通》记载,商朝七族中有陶氏,都是以陶冶为职业者。陶冶即热指陶工与铸工。原为掌握此项专业技术,役使奴隶的低级贵族。春秋之后,从事制陶业的庶民也有以“陶”技为姓,称为陶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虞姓,出自舜之裔孙虞阏之后,属于以官职名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篡》记载,相传舜把部落首领禅位给禹后,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把禹的后裔封于虞,故舜之后为虞姓。西周初年有人名虞阏,是舜的裔孙,其父名虞思,官至陶正,即管理陶质器物制作的官职。虞阏继承父职,仍为陶正,其子孙遂以官职名命姓,称为陶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唐姓,出自宋朝唐谷避帝讳而改姓,属于因谥改姓为氏。据史籍《宋史本传》、《东都事略·陶谷传》等记载,宋有陶谷,字秀实,邠州新平人(今陕西彬县)。原姓唐,为避晋祖(石敬瑭)名讳,改姓陶。其子孙遂相传姓陶,形成陶氏的一支。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巴尔虎旗蒙古陶国浑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巴尔虎旗蒙古陶国浑氏原居内蒙古喀尔喀地区,因不堪遭受葛尔丹部族的迫害,率巴尔虎族万余人南下,游牧于今河北张家口一带。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经清朝庭准议,全族移驻盛京(今辽宁沈阳),其中一部分族人驻守丹东凤凰城、岫岩等地并独竖一旗,称蒙古九旗。后取原姓首字谐音汉字“陶”为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满族陶佳氏、托和罗氏、达斡尔族吐钦氏、古隆氏,以及锡伯尔族托库尔氏汉姓均改为陶氏。今白族、傣族、京族、苗族、瑶族、彝族、布朗族、回族等民族均有陶姓。
得姓始祖
唐尧。上古圣帝。在其担任部落首领之前,曾在今山东定陶西北居住,以制作陶器为职业,其地世称为陶丘。另说尧帝少年智慧,十三岁时就助其兄挚帝治理天下,因功封在陶丘,十五岁时又改封在唐,所以史称陶唐氏。尧开创了禅让制,逝世后把帝位禅让给了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舜。尧贤明民主,为世所敬重。后世子孙或以技艺为氏,或以封地为氏,称陶姓。他们尊唐尧为陶姓的得姓始祖。二各支始祖:陶河清:字涟漪,号景山。宋开宝时授应天巡捕,从曹彬破贼有功擢滇州刺史,宋建隆元年庚申八月十五子时生,宋明道元年壬申七月初九已时没,葬宁邑七都五区罗溪寺对岸山喻氏屋后子山午向碑墓记。配:陈氏,宋开宝八年乙亥二月初一未时生,宋天圣三年乙丑十二月二十午时没,葬宁邑七都五区罗溪寺后山丙寅山申向。
迁徙分布
陶姓的起源已有四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春秋战国时期,陶姓逐渐南移到今河南兰考一带,后经繁衍发展,形成了陶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济阳郡。西汉时,有陶舍、陶青出仕长安,而陶青功封开封侯,子孙世袭其职并家于当地。两汉时期,陶姓人逐渐南迁于江苏、安徽一带,并在长江之南落籍,如东汉徐州州牧、溧阳侯陶谦即为丹阳人(今安徽宣城)。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河南、山东陶姓开始南迁江浙,而原居苏北、皖北之陶姓亦渡江入浙赣。此期在江南一带涌现出了不少陶姓名人,如东晋侍中太尉、鄱阳人(今江西波阳)陶侃,其后迁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著名诗人陶渊明即为其重孙。南朝宋孝昌相陶贞宝,晋安侯陶隆均为秣陵人(今江苏南京),后经不断繁衍,陶姓在上述地方形成了族大人众,子孙昌盛的局面,于是后世陶姓以丹阳、浔阳为其郡望堂号。宋朝以前,陶姓发展依旧以上述两地为主源,在江南各地缓慢播迁,并有陶姓一支进入湖南。宋朝时,陶姓在北方得以发展,陕、豫、鲁、晋、冀等地均有陶姓人。南宋末年,江南一带狼烟四起,陶姓有播迁于湘、鄂、闽、粤、桂之地者。明朝初期,陶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山东、北京等地,而两湖之陶姓则随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入居四川,进而播迁云贵高原。清朝时期,陶姓已广布全国,并有渡海赴台,进而播迁海外者。故台湾的陶氏族人,大部分是明清时期从福建迁移过去的。台湾陶氏出版社董事长陶宗翰:“这次回来能够到我们陶氏的发源地来寻根,是一件令人很开心的事情,陶姓在台湾的分布还算是平均,根据现在的统计,大概有一万多人在台湾。”如今,台湾的陶姓人氏,大部分都居住在台北、新竹和彰化等地。如今,陶姓分布以江苏、上海、浙江三省为多,三省陶姓约占全国汉族陶姓人口的23%。陶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六位的姓氏,人口约两百五十六万余,占全国人口的016%。
陶侃(259~334)晋代名臣,浔阳(今湖北省黄梅县北)人,字士行,明帝时拜征西大将军,都督荆襄军事,平定苏峻之乱,从军40余年,果毅善断。在广州时,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以励志勤力。竹头木屑,皆储以备用。溢号恒;初为广州刺史,每日搬运砖块以锻炼体力,为人忠顺勤劳,时人比之诸葛亮。
陶弘景(452~536)南朝秣陵人,字通明。工草隶,好道术;齐高帝时,为诸王侍读,梁时隐于句曲山,自号华阳隐居;武帝时,礼聘不出,然朝廷大事,无不咨询,时称为「山中宰相」;卒赠大中大夫,谥贞白先生。著述甚多,其本草集注一书,是将本草经依药性与种属重新整理而成。
陶潜(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陶侃的曾孙,一名渊明,字符亮,安贫乐道,尝作五柳先生传以自比,世称靖节先生,诗名尤高,堪称古今隐逸诗人的宗师。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浚。安徽歙县人,著名教育学家。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从事教育事业,推进平民教育运动,发表。中华教育改进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培养出不少革命人才。并帮助一些进步青年前往革命根据地。民国35年(1946年)病逝于上海。终年55岁。著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等
卿氏家谱
本文2023-11-20 05:24:3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12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