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家谱 扶风郡 扶风堂 后续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马氏家谱 扶风郡 扶风堂  后续家谱,第1张

迁徙分布

马姓最初发祥于河北省邯郸市一带。在战国末期,马姓子孙就已有一些迁居陕西省咸阳,在此后的时期内,马姓不断得以发展,并且有许多成为当朝高官。家族逐渐得以兴旺,并且最终使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成为马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在西汉时,马姓中又增添了由马矢姓改姓马而来的一支,也逐渐得到壮大。

两汉至南北朝时期,马姓除在扶风茂陵成为望族外,还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甘肃、江苏、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同时汉代时期,马姓宗族大举西迁到西北地区,后来再度东迁到黄淮地区。唐朝末年,王潮、王审知入闽,有河南马姓人随同前住,在福建省安家落户,后发展成为大族。许州鄢陵(今属河南省)人马殷从军作战,在唐末,五代十国时期被封为王,建立楚国,包括现今湖南全省,广西大部及广东、贵州部分地区,从而使马姓在广大的地区内得到巨大发展,分布于各地。

宋代以后,闽、粤地区马姓逐渐增多,到了明代,马姓族人得以进一步发展,遍布于福建。至清代,马姓开始有些移居于台湾省,进而又远徙东南亚及欧美。当今,马姓为中国第十九位大姓,拥有人口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并且主要生活在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马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九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是全国回族十三大姓之一。

寻根问祖了解下这个百姓通谱,帮你拥有完美电子家谱。

  马姓起源(一)

  古代战国时期,赵国有个将军叫赵奢,武艺高强,有勇有谋,战功赫赫,而受朝廷封于马服那个地方享用地的物产,就是现今河北邯郸一带。赵奢受封后人们也称他马服君,他的子孙更是用马服当作姓,又后来省去了服字,世代姓马。马姓还有其他支系,如唐朝繁荣的西域丝绸之路一带,有西域的马姓人为繁荣丝绸之路作出贡献,有的后来定居中原。

  马姓先人还有如〔马良〕东汉文士,学问好,才气又高,文章动人。马良还有四个弟弟,也是当时的才子,他们兄弟五个中马良最才高,他眉毛花白,人们说:“马氏五常,白毛最良。”〔马融〕东汉著名哲学家,对古代经典研究非常之深,学生有千余人,他讲课时座在高堂,有女子奏乐,很有气派。

  马姓起源(二)

  起燕赵古都邯郸,有关马姓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汉族有马姓,回族有马姓,满族有马姓,朝鲜、土家、苗、布依等少数民族也有马姓,在全国马姓人口众多,但却同姓不同宗,汉族和回族、满族命姓的方式也不相同,天下一个马,由此引发了许多有趣的故事。邯郸曾是赵国的首都,汉族马姓的起源和这座都城密不可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能征善战,由此引出了一段马姓由来的故事。

  赵奢不但治国有方,而且他的武功也是盖世的,他因为和齐国、秦国交锋都取得巨大胜利,因此,他被评为战国七雄八大名将之一,赵惠文王就把赵城,就是邯郸这个地方的西北五十里地方有个叫马服山,就把这个地方就赐封给赵奢了,因此,赵奢就叫马服君,马服君的后人呢,就把邯郸赵国的贵族都迁到了咸阳,而且封马服兴为宗使,马服兴认为马是岳之首,于是就把服字去掉了,就改姓马了,所以,中国汉族的马姓是从赵姓里分衍出来的。

  马姓曾经名人辈出,汉族、回族、满族中都曾涌现出了知名人士,像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汉显帝皇后等。而回族马姓早在元代就已名垂青史,回族马姓最著名的人士是明代的郑和,他原名叫马和,明永乐二年赐为郑姓,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上第一个有史记载的航海家。

  马姓在第十九位,来源有三,出自嬴姓,其始祖为赵奢,马姓最能反映中华民族,民族大融合的过程,在百家姓里在宋代马姓是44位,到现在统计是第十九位,不是说回族马姓大发展了,包括的内容比较多,比如回族还有其它几个民族,满族都有马姓,都包括进来,多了,原来回族吧,回族和满族都是译姓吹模粢牍吹模迨锹砑咽瞎吹模刈迥厥悄潞蹦拢阂刖褪锹砉荆⒚鞔⑶宕加幸徊糠稚偈褡逵缮偈褡逍帐希蛞氤陕恚裕谢褡宓穆硇瞻撕芏嗟男帐稀

  邯郸西郊,这里是汉族马姓的发源地马服山。

  马融的时候,就给他赐封为扶风茂陵,当时是重合侯,所以他又举家从咸阳迁到扶风茂陵,所以天下马都认为茂陵是自己的发源地,实际上这个地方马姓不多了,因为都进入关东了,都迁到关东去了。

  昔日人丁兴旺的马服山,如今早已风光不在。

  赵国之所以没有统一了天下,按说它的经济财力,它在战国七雄,它也是很富有的,因为邯郸这个地方,当时中国排五大都之一,而且又是商贾云集的地方,经济是很雄厚的,那它丧国是不是也跟这马服君有点关系,这个当时,长平40万大军被坑杀,好像是赵奢的儿子赵括,那他应该叫马服括,赵括当时把赵国的40万被人家坑杀了,还有一个典故叫,纸上谈兵。

  在我国东北聚集着许多满族马姓,努尔哈赤建立金国后,在八旗中就有许多满族马姓。

  满的马姓也跟地名有关,据说在西汉时期,在现在的吉林省境内,有一个夫国,这个国呢,他们也是以养名马出名,而且他们还把官叫马加、狗加、牛加,以六畜为官名,迁入这个地区的女真族,都以这个地名为姓了,所以它也算是同姓不同宗。

  马姓起源(三)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嬴姓,为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其始祖为赵奢。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怀孕生子大业。大业之子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 ,帝舜赐他姓嬴。伯益之子大廉,传至季胜有个曾孙叫造父,世周穆王的驾车大夫,因平定徐偃王之乱有功,被封在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北赵城),称为赵氏。后建立赵国。战国时赵王有子叫赵奢,以善于用兵著称。因功卓著被赵惠文王封在马服,称为 马服君,死后便葬于封邑,其子孙最初以"马服"两字为其姓氏,后省去"服"字,遂有马氏。世居邯郸。史称马姓正宗。

  2、出自他姓改马姓。如汉代有汉戚人马宫,本姓马矢,至马宫以仕学显,改姓马。

  3、出自他族改姓。西域人马庆祥,人居临洮狄道(今甘肃省境内),遂以马为氏。蒙古人月乃和,因其祖在金末为凤翔兵马判官,遂改姓马氏,取名祖常。马祖常之后亦为马氏。金元以后,为回族大姓。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铜柱堂":汉伏波将军马援征阯,胜利后,在交阯立铜柱表功。到了唐朝,马援的后裔马总做安南都护,在原汉立铜柱的地方又立了两根铜柱,铸上了唐朝的威、德,说明自己是伏波将军的后裔。到了五代时马希范也立了铜柱。"绛纱堂":汉校书郎中马融,才高博洽,为世之通儒。弟子常千余人。他在教室里设绛纱帐,前授生徒,后设女乐。弟子都专心听讲,没有人顾盼女乐。

  马姓堂号还有"扶风"。

  2、郡望

  扶风郡:汉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时改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光平东北)。

  三、家乘谱牒

  河北:丰润马氏家谱不分卷、安次得胜口马氏家谱不分卷、东安马氏家谱稿不分卷、马谱一幅、马氏族谱不分卷江苏:京江马氏宗谱二卷图一卷、马氏宗谱七卷首一卷、锡山马氏宗谱不分卷、常州马氏宗谱六卷首一卷、利城马氏宗谱六卷浙江:光溪马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会稽马氏宗谱五卷、山阴朱咸马氏宗谱四卷、吴宁安恬马氏宗谱二十三卷马氏家乘不分卷、马氏族谱不分卷、马氏宗祠族谱不分卷、马氏宗谱不分卷、三官马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繁阳马氏宗谱十九卷、远阳马氏家谱不分卷

马姓的祖先:赵奢。

赵奢即为中华马氏的祖先,邯郸即是中华马姓的祖源地。因赵奢死后葬于今天邯郸县三陵乡的紫山,因此紫山又称马服山,是世界马姓祖山。

在远古的舜帝时代,东夷部落首领伯益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姓为嬴姓,伯益的后代造父被周穆王封在赵城。战国初期,赵衰子联合魏氏、韩氏瓜分晋国后,建立了赵国。

当时,赵国公子赵奢(赵武灵王的裔孙)能文能武,以善于用兵而著称。赵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赵奢奉命抗击秦军的进攻而大获全胜,因战功卓著被赵惠文王封在马服(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北),称为马服君,他死后便葬在封邑。

他的子孙最初以“马服”为其姓氏,后去掉“服”字,称为马姓。赵奢从而就成了马姓的得姓始祖。

扩展资料

起源:

出自嬴姓,出自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赵奢的封地马服,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舜帝时候,伯益因帮禹治水有功,又为舜驯服鸟兽,被舜赐姓赢氏,赢姓出现,舜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舜帝,姚姓,舜,以地取姓为姚,其后代即以姚为姓。马服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块土地,位于今天河北省邯郸市西北的紫山。

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于公元前270年率军在秦、赵阏与之战中大败秦军,赵惠文王因此把马服一地分封给赵奢,并赐其号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职位相等。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后又改为单姓“马”。

此后,马家后代又在西汉武帝时期从马服迁到了当时的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定居下来,所以《姓谱》一书中记载说,“马”姓的发源地是扶风。 

后来,马服氏又省文简化为单姓,称马氏。该支马氏族人主要居住在赵国都城邯郸一带,后逐渐迁往各地,世代相传至今。

一、姓氏源流

樊(Fán)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形成于西周,是周文王的后代,其始祖为樊仲山甫,史称姬姓樊氏。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所载,周文王的儿子虞仲有孙名仲山甫,他同召伯虎、申伯、南仲、尹吉甫等大臣一起,辅佐周宣王南征北战,使周人统治的疆域扩大,号称“宣王中兴”。由于仲山甫功勋卓著,宣王封他为樊(今河南济源县东)侯,他的子孙即以樊为姓,樊氏。

2、出自子姓,起源于商代,是成汤王的后代,史称子姓樊氏。据《左传》所载,商汤的后裔子孙,在商中期以后,形成了陶、施、樊、繁、锜、几和终葵七大族,其中有樊姓,子孙一直沿袭下来。商朝灭亡之后,周武王把商的遗民七族,划归齐国管辖,故战国前后,樊姓多在齐、鲁一带。孔子的弟子樊迟,便是商人七族中樊姓的后人。

3、为西南少数民族姓氏。东汉时,巴郡、南郡蛮夷本有五姓:巴氏、樊氏、莘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今湖北省长阳西北)。

得姓始祖:仲山甫。周宣王时之名臣,因食采于樊,故又称樊仲山甫,亦称樊仲山父、樊仲(见《国语·周语上》、《晋语四》),卒谥穆,故亦作樊穆仲。樊重即其后。又易蹇卦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疏曰:“尽忠于君,匪以私身之故而不往济君。”《类聚卷·二○》引作“夙夜匪懈”。樊姓的始祖,可以追溯到2800年前辅佐周宣王中兴的名臣仲山甫。他是鲁献公的第二个儿子,仕周为卿士,后来因功被周天子封在樊国,爵位为侯,在当时的诸侯之间,地位十分崇高和尊贵。他的后代子孙,后来也按照当时的习俗,纷纷以国为氏,而我国就开始有了“樊”这个姓氏。樊氏后人尊仲山甫为樊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樊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樊姓出于姬姓。周太王有后代叫作仲山甫的因为作战有功被分封到樊地(今河南省济源县西南,一说现河南省济源市),他的后代以国号为姓,世代以樊作为姓氏。而樊姓最早的起源其实可以追溯到商汤时代。上古汤王建立了商朝,汤王的后代十分兴盛,后来渐渐分离成了七的大族,其中就有一族为樊姓。后来商朝被周武王打败,周朝平定天下以后,周成王的叔叔康叔管辖商朝的遗民,他将这七大王族迁到山东山西一带,让他们在此定居。所以樊姓的名门望族亦大多出于山东山西一带。在古代,樊姓的望族大多聚居在上党。樊氏族人在全国各地许多地方均有分布,如北京,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长治,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灌阳,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陇川等地。樊姓是当今常见姓氏,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7%,居按中国姓氏人口多少排序的第一百零二位。尤以陕西、河南、江西等省多此姓,三省樊姓约占全国汉族樊姓人口的50%。在山西省按照姓氏人口多少排序中,居第四十五位。

三、历史名人

樊 哙:汉初将领,沛县人。楚汉战争时,项羽的谋士范增打算在鸿门宴上谋杀刘邦,樊哙持盾闯入,斥责项羽,使刘邦得以脱身。灭秦后,与张良谏刘邦不要贪图咸阳宫室安乐,遂封存重宝财物府库。以军功封 舞阳侯。

樊 英:字季齐,生于汉代,南阳鲁阳人。他通晓阴阳地理,并洞悉其中的奥妙,能推测灾异。他在壶山之阳隐居时,向他求学的人从四处涌来。无论州郡如何礼请他,他都不应。有一次,有暴风从西方吹来,樊英对学生们说:“成都市正在发生火灾。”就喝了口水冲西喷去,并让学生记住当天的日子。后来有人从蜀郡来,说那里大火,发生的时间与与樊英喷水的日期正好相符。来人还说,当时有黑云从东边突然袭来,须臾之间转为大雨,于是火灾得以扑灭。永建年间,宫殿上有一架钟在无人敲击时,自己能发响,皇上对此甚为忧虑,公卿大臣们无人能解。于是便去询问樊英,樊英说:“蜀岷一带发生山崩了,山是铜为母,母亲崩,所以儿子鸣。这并不表示当今圣朝会有什么灾祸。”时隔不久,果然有人向朝廷奏报,蜀地发生了山崩的消息。在中国古代,隐士多是修道之人,修道人具有特异功能并不足为奇,因此他能用遥识功能看见成都市的火灾,并用功能扑灭它。

樊 逊:北齐哲学家,他对道教神仙方术加以批判,认为皆虚妄之术,“秦皇汉帝,信彼方士,冀遇其真,徐福去而不归,栾大往而无获。犹谓升遐倒影,抵掌可期,祭鬼求神,庶或不死。江璧既返,还入骊山之墓;龙媒已至,终下茂陵文坟”(《北齐书·樊逊传传》),到头来都进了坟墓。

樊 兴:安州人。以罪为奴。从唐公平长安,授左监门将军。从秦王积战多,封营国公,数赐黄金杂物。后坐事削爵。贞观六年,陵州獠反,命讨之,为左骁卫将军。又从李靖击吐谷浑,为赤水道行军总管。后军期,士多死,亡失器仗,以勋减死。后为左监门大将军、襄城郡公。太宗征辽,以兴忠谨,副房玄龄留守京师,检校右武候将军。卒,赠左武候大将军、洪州都督,陪葬献陵。

樊 圻:明万历四十四年至清康熙三十三年后(1616-1694后)清画家。字会公,江宁(今江苏省南京)人。擅画山水、花卉、人物。为“金陵八家”之一。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其《柳溪渔乐图》

樊 弘:四川I江津人。民国14年北大毕业后,任北京《中美晚报》编辑助理和《国民公报》编辑 员。后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经济研究院研究生。回国后,历任湖南大学、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和复 旦大学经济系教授兼主任。民国31年任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专项研究员。民国35年后,任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 1950年加入中国***。曾任政协第一、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第七 届中央委员会顾问。 1988年4月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著有 《劳动立法原理》。编有《社会调查方法》、《中国劳动年鉴》(与人合编)、《工资理论之发展》、《论社会主义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 律》等。

樊于期:战国时秦将,避罪于燕,得燕太子丹之庇护,后因荆轲欲替太子丹杀秦王,愿得其首级以入秦,遂自刎而死。

樊宗师:字绍述,河中人。始为国子主簿。元和中,擢军谋宏远科,授著作佐郎。历金部郎中,绵、绛二州刺史。进谏议大夫,未拜,卒。诗七百六十九篇。今存一首。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上党郡:战国时韩国设置,秦灭韩后沿用,其地相当于今山西省沁水以东地区。

南阳郡:战国时秦国初置,其地在今河南省南阳一带。

2、堂号(缺)

字辈排序:

陕西神木、秦川、山西罗峪口马氏一支字辈:“茂兆世学子惠明义福照光荣”。

陕西陕南马氏一支字辈:“文成登元良玉启英进昌忠孝全富贵永远正朝堂”。

陕西榆林马氏一支字辈:“金文玉丕振图志川建邦”。

陕西扶风马氏一支字辈:“承斯龙天子单铭德步廷腾世学文正国兴邦永绍汉应汝先君定登云”。

陕西马德昭后裔马氏一支字辈: “乾德秉天勋泽永传”。

陕西榆林马氏一支字辈:有,金,战,登,如,会,凤,鸣,祖,贤,高。

云南华宁回族马氏一支字辈:“文春安甲家有本元国中远正四德维新”。

云南昭通马氏一支字辈:“福寿永远康忠孝传家信诗书衍泽长”。

云南鲁甸回族马氏一支字辈:“贤正义之春荣阳龙明兴(德)毓林广西成刚永长洪真”。

云南马氏一支字辈:“明才贤永关”。

云南马氏一支字辈:“恩清家普昌礼义”。

云南东川马氏一支字辈:国正天兴顺,官清明自安,贤得福利少,子孝父恩宽。资料已毁,口传祖籍,南京应天府高石砍柳树湾。

山东济宁马氏一支字辈:“兴骏瑞照玉”。

山东阳谷马氏一支字辈:“永云月世德文修继志成保守广进化作述维令名光耀功安顺忠孝吉庆祥诗书长久续兴业代相传”。

扩展资料:

马氏家谱被历代马氏子孙视为宗族里的圣物,神圣不可侵犯,被郑重地保管着。

宗族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大特征,家谱(又称族谱)则是宗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一部优秀的家谱,记录着一个家族的发源、发展及流布的历史。马氏家谱,正是一部部马姓家族的发展史,是一部部维系马姓家族的圣物。

马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赵奢得姓始祖,邯郸即是中华马姓的祖源地,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后又改为单姓“马”。

扶风郡为主要郡望,铜柱堂为主要堂号。主要分布宁夏大部、甘肃大部、青海东部、内蒙古西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

2013年,马姓人口为1198万人,占中国总人口106%,排名第17位。

赵奢即为中华马氏的始祖,邯郸即是中华马姓的祖源地。因赵奢死后葬于今天邯郸县三陵乡的紫山,因此紫山又称马服山,是世界马姓祖山。

在远古的舜帝时代,东夷部落首领伯益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姓为嬴姓,伯益的后代造父被周穆王封在赵城。战国初期,赵衰子联合魏氏、韩氏瓜分晋国后,建立了赵国。

当时,赵国公子赵奢(赵武灵王的裔孙)能文能武,以善于用兵而著称。赵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赵奢奉命抗击秦军的进攻而大获全胜,因战功卓著被赵惠文王封在马服(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北),称为马服君,他死后便葬在封邑。

他的子孙最初以“马服”为其姓氏,后去掉“服”字,称为马姓。赵奢从而就成了马姓的得姓始祖。 

家谱体例: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和苏洵都倡修族家乘,他们不仅亲自编写了本姓的族谱,且提出了编写族谱的体例和方法,并逐成为后世修谱的规范。马氏家谱于欧、苏体皆有所采,或者干脆将两种融合。

如暨阳扶风马氏宗谱》采用苏洵“谱法”,“凡子而后得为谱,为谱者皆存其高祖,而迁高祖之父”,用“小宗之法”,即只记五。

《锡山马氏统谱》则采用欧阳修“谱法”,而自可见之世,印为高祖,下至五世玄孙别自为世”。原则上是以远近、亲疏为别,乙远者、疏者略之,近者、亲者详之”。

马氏家谱采用欧、苏两种谱法,但不是单的模仿、套用,而是结合马姓的家规、族等具体情况而有所变通,这就形成了独特马姓家谱编写凡例。如《暨阳扶风马氏宗凡例》有20条,其一说:“系图为谱之纲,传为谱之目。

凡有官爵者,制诰敕论等文当备载于谱首,无官爵者,生配、死葬、序赞、传文亦宜附载于后,俾后之子孙得有所观法而兴起焉。”其四说:“总图五世一提者,仿苏老泉遗式;盖取五世,外亲尽之义也。”其五说:“各派复为旋图,以引其传者,盖取曾南丰式,为分别小宗之义,明亲疏也。”

对于哪些族人不能入谱,马氏家谱一般都有明确规定,这通常与其家规、家法密切相关。

如《暨阳扶风马氏宗谱凡例》规定:“子孙为僧道者,不列行第,不登图叙,以其外宗族,而趋异端也。”

“子孙有过恶、训诫不悛者,会众声罪,谱削其名,以其玷宗祖也;如能改进,则复之。”

“同族结婚,即同族同谱者,风化攸关,应禁入谱。”

“某子配合某氏,已经结婚者,倘某子亡故,某氏转配族人,则不论尊卑、适合与否,一概不得入谱。”

不得入家谱,也就相当于赶出族门,这对于重根崇源的中国人来说,是莫大的耻辱与惩罚。马家家法之严,由此亦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马姓-

马姓家谱-

扶风马姓肇兴始祖马援伏波将军

图为伏波大将军马援塑像,位于广西桂林漓江国家风景名胜区内的伏波山上。唐朝时期,山上曾修建有汉朝伏波将军马援祠而得名伏波山,当地流传着许多与伏波将军马援有关的传说故事,如今伏波山的美名随着桂林山水远漂海外。

马援,字文渊,西汉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出生于扶风茂陵(位于今陕西省杨凌区),东汉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病逝。

马援是马姓始祖赵奢的 十一世 孙,能征善战,威武盖世,为东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封为伏波将军、新息侯。马援以自己的文治武功为扶风马氏在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此之后,马氏声名渐显,成为世家大族。扶风,也因此成为马姓族人的寻根圣地。 良将择主而侍

马援有三个哥哥,他们都很有才干。王莽当政时期,马援的三个哥哥全都是薪俸二千石的高官(相当于今天的省部级干部)。

十二岁的时候,马援父母相继去世。在哥哥们面前,马援表现出了更为远大的志向,哥哥们都为马援感到高兴。但是,在学习《齐诗》的时候,马援发现,他对这些文字东西并没有兴趣,完全学不下去。于是,马援便向大哥马况辞行,想到边远的地方去种田放牧。马况对弟弟的这个选择不仅没有冷嘲热讽,反而鼓励他,只要他喜欢就可以去做。马况劝慰弟弟,他是很有才能的一个人,只是可能会大器晚成,一切都不用放在心上。

马援还没有出发,大哥却去世了。在少年时候便失去父母的马援看来,大哥夫妇就像父母一样照看着他。马援不忍心在这个时候离家远行,便留在家中为大哥守墓。守墓的这一年,马援就住在墓地的旁边。对自己的大嫂,马援极为敬重,衣冠不整坚决不进入大嫂家。

马援的孝行很快传了出去。在以“举孝廉”为官员的主要选拔方式的汉朝,马援的这种孝行是需要鼓励和奖赏的。郡政府很快便任命马援为督邮,让他代表太守巡视地方、传达政令。马援对这个小官并不看重。在一次押解囚犯到司命府的时候,他因为同情犯人而私自把犯人放跑,自己也不

得不因此逃亡到边远的北地郡(今甘肃省庆阳市一带)。

在朝廷大赦的时候,马援终于松了一口气。但是,由于在北地生活日久,马援便留在了当地,没有回家。北地是一个和北方的匈奴很近的地方,以畜牧业为主。马援在北地种田放牧,因为他性情豪爽、待人真诚,有几百户人家前来投靠他。马援的产业因此越来越大,他成为了拥有数千头牲畜、数万斛谷物的富户。但是,马援却叹息道:“凡殖货财产,贵其能施赈也,否则守钱虏耳。” 马援将财产全部分给了亲戚朋友,自己穿着羊裘皮裤,过起了简朴的生活。

王莽当政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起义此起彼伏,王莽的堂弟广招豪杰来应对起义。马援也被推荐给王莽,被王莽任命为新成(今陕西省安康市)郡的大尹(相当于太守)。

“王莽新政”将西汉晚期的社会积弊一一进行改革,俗话说“识时务者为骏杰”,马援被王莽任命为新成郡(今陕西省安康市)的大尹(相当于太守)。图为连环画《王莽篡汉》封面,石夫绘,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由于王莽采取的改革措施过于激进,遭到了全国世族豪强的抵制,无可避免地失败身死。马援的三哥马员当时是王莽政府任命的增山(今陕西省榆林市一带)连率(相当于太守),王莽政权倒台后,马员和马援一起逃离各自任职的郡,逃往凉州(今甘肃省一带)。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登基,中国历史进入了东汉时期。马员到洛阳拜见刘秀,刘秀仍然任命马员担任原来的职务。马援却没有和哥哥一起去见刘秀。当时,光武帝刘秀虽然已经在洛阳登基称帝,在其他地方仍然有两个很大的割据势力存在。不仅如此,在刘秀之前,在位仅仅三年的更始帝政权的覆灭更是提醒马援,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在这个战乱的年代,不是当上了皇帝便意味着拥有稳固的政权。

割据于西部的隗嚣首先找到了马援。隗嚣在这个战乱的年代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他成为割据一方的首领完全是因为别人的拥戴,而并非他自己的意愿。隗嚣并不好战,对权位也没有什么欲望,所以只是自称西州大将军,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而这,完全符合马援的心愿。隗嚣听闻过马援的事情,对马援也很敬重,他封马援为绥德将军,有什么重大的事情都会和马援商议。

图为隗嚣像,出自我国著名评书演员连阔如(1902——1971年)先生擅说的《东汉》插图本。隗嚣(Wěi,Xiāo,约公元前72年——前33年),字季孟,天水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出身陇右大族,青年时代在州郡为官,以知书通经而闻名陇上。王莽的国师刘歆闻其贤,举为国士。刘歆死后,隗嚣归故里。隗嚣听闻马援要匡扶汉室,不禁心生敬重之谊,并封马援为绥德将军,有什么重大的事情都会和马援商议。

就在这一年,马援的同乡公孙述在四川登基称帝。隗嚣想在刘秀和公孙述之间选择一个人跟随,便派马援先到公孙述那里去察看一下。

马援和公孙述本来是好友,马援心想,这次前往,公孙述一定会像平常一样和自己握手言欢。他没想到的是,当上了皇帝的公孙述虽然只是占据了中国的一小片地方,皇帝的架子却摆得很足。在接见马援的时候,公孙述盛陈卫兵,刚刚和马援行过礼,便命人带他去馆舍休息。公孙述派人给马援做好衣冠送去,然后在宗庙聚集百官,这才开始设宴招待马援。在前来赴宴的时候,公孙述排列仪仗,前呼后拥。到了宗庙,公孙述完全按照君臣之礼来招待百官,还给马援安排了专门的座位。在丰盛的宴席上,公孙述表述,他一定要给马援封侯,让他担任大将军。随同马援前来的宾客都很高兴,觉得可以跟着马援享福了,很愿意留下来。但是,马援却劝说他们,现在天下雌雄未定,公孙不去寻找人才,一争成败,反而修饰边幅,摆出一副皇帝的架子,像木偶一样,这样的人怎么能留住人才呢?

回来之后,马援告诉隗嚣,公孙述妄自尊大,不过是一只井底之蛙,不如看看刘秀是否是一条真龙。

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公元57,左图)是中国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后,首先致力于整顿吏治,加强主义中央集权。在他统治的时期,史称中兴。马援见往日的莫逆之交公孙述坐上皇帝宝座后,只图眼前享乐,不免心生疑窦,于是婉拒公孙述之邀,转投刘秀门下。右图为宋福聚著《光武大帝刘秀》,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建武四年(公元28年)冬,马援奉隗嚣之命前往洛阳,求见光武帝刘秀。刘秀笑着对马援说,直到今天才见到这位遨游于两个皇帝之间的贤人,真的是让人感到惭愧。马援顿首向刘秀解释,在这个世道上,不只是君主在选择贤臣,臣子们也都在选择着明君,他也只是为了找到一位明君。马援告诉刘秀,虽然他和公孙述一向交好,但是他到蜀地的时候,公孙述仍然先布置好卫兵才来接见他。马援问刘秀,他怎么知道自己这次远来,不是刺客奸人,就这么简单的便接见了。刘秀笑着对马援说,“卿非刺客,顾说客耳。”

刘秀的平易近人让马援大为折服,不禁感叹道,在这个战乱的年代,欺名盗世的人数不胜数,像刘秀这样恢宏大度的人真是少见。刘秀也认为马援胆识过人,便有意将马援招至麾下。刘秀南巡便将马援带在身边。回到洛阳之后,刘秀便封马援为待诏,有事的时候随时找马援商谈。在马援返回隗嚣那里的时候,刘秀派太中大夫来歙持节送他。

隗嚣与马援同卧同起,问他到刘秀那里的见闻。马援劝说隗嚣跟随刘秀,因为刘秀是一个才明勇略的人,并且待人真诚、阔大大节,很像汉高祖刘邦。虽然马援将刘秀大夸了一通,隗嚣仍然有些不为所动,问马援刘秀和汉高祖刘邦相比怎么样。马援很清楚的告诉隗嚣,刘秀毕竟还是不如刘邦,喜欢事必躬亲,并且不喜欢喝酒。隗嚣一听,觉得刘秀可能也不是一个能成大事的人,不过仍然听从马援的建议,把儿子送到了洛阳为人质,以此来表示自己归顺刘秀。

马援于是带着全家一起送隗嚣的儿子到洛阳。这次远行,也标志着马援正式成为刘秀政权中的一员。

平羌治陇

马援在洛阳数月也没有得到具体的职务。清闲之余,马援看到三辅一带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而跟随自己来到洛阳的宾客又有很多,于是向刘秀请求在上林苑中和宾客们一起屯田。这个请求得到了刘秀的许可。

图为保存于陕西省杨凌区马援祠内的马援塑像。公元32年,马援代替刘秀率军讨伐隗嚣,将隗嚣从漆县(今陕西省彬县)驱至第一(今甘肃省固原县),后人为纪念马援骁勇善战,在故乡为其建庙塑像。

在马援投奔刘秀不久之后,隗嚣因为听信一个部下的话,逐渐有了自己称王的意思。马援听说之后,便写信劝告隗嚣。不料,隗嚣开始对马援心生怨恨,认为他背弃了自己。而且,隗嚣不顾自己的儿子还留在刘秀那里,起兵抗拒刘秀。

为了避免刘秀误认为自己和隗嚣沆瀣一气,马援上书刘秀,向刘秀表明自己的忠心,同时表示他可以提出有效的攻打隗嚣的战术。刘秀见信之后,立刻召见马援详谈。刘秀认为马援的计划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于是派马援率领五千骑兵,往来游说隗嚣的部下,并且同附近的羌族首领结盟,以此来瓦解隗嚣的力量。直到这个时候,马援仍然对隗嚣存在着挽回的想法,写信给隗嚣的部下让他们来劝说隗嚣。但是,马援一直没有等到回信。

建武八年(公元32年),刘秀亲自率军讨伐隗嚣。大军到了漆县(今陕西省彬县),不少大将认为,由皇帝亲自带领的军队不适合孤军深入,刘秀自己也有些犹豫,于是紧急召马援来商议。当天晚上,马援来到刘秀大军之中,向刘秀分析当前的形势,并且派人搬米进来,用米堆出地形,指出他们如何前进,如何进攻。在马援极具创意的讲解下,刘秀军中各大将对如何作战了如指掌,刘秀高兴地说:“虏在吾目中矣。”

第二天,刘秀挥军第一 (今甘肃省固原县) ,出其不意地出现在隗嚣军队之前。同时,河西五郡和羌、小月氏等一起出兵与刘秀会合。大军所向,使隗嚣部众十万余人不战而降,隗嚣远逃。 这一战,可以说全是马援的功劳。正是在马援聚米成山、指画地势的分析下,刘秀大军不再畏而不前,一鼓作气大败隗嚣。

在协助刘秀讨伐陇西(甘肃境内)隗嚣时,很多将军都觉得那里地形险阻,皇帝不宜远征。只有马援认为应该抓紧时间进军,他把米堆成了山川地形,为刘秀分析了行军的路线,刘秀边看边听,兴奋不已,马援这一天才的创意对刘秀平定陇西起了极大的作用,也成为中国最早的“沙盘战术”。图为现代化的城市沙盘地形演示。

由于在击败隗嚣一役中立下大功,建武九年(公元33年),马援被封为太中大夫,以来歙副手的身份统率诸军驻守西部边防。

在王莽当政末期,由于中国内部纷争不断,羌族不断侵扰汉朝的西部边境,并且进入塞内占据了不少汉朝的领土。金城郡(治所位于今甘肃省兰州市)所属各县几乎全被羌族人占领。来歙上书刘秀,若要平定陇西,这个重任非马援莫属。于是,在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刘秀任命马援为陇西太守,让他平定西边。

上任伊始,马援便率马步兵三千人出征,在临洮(今甘肃省临洮县)大破先零羌(羌人的一支),俘获牲畜一万多头,守塞的八千多羌人也前来请降。

随后,马援率大军进军浩亹隘(位于今青海省门源县)。数万羌人以此为基地四处抢掠。

羌人将家人和粮食辎重全部堆聚到允(yán)吾(yá)谷,想挡住马援的进路。马援却率军从小路奔袭羌人的营地。羌人见到马援大军冲至营前,大惊之下毫无应战之力,一路逃至唐翼谷。马援率军一路追杀。羌人见没有后退之路,便安排精兵聚于北山与马援对阵。马援列阵山前,吸引住羌人的注意,暗中派数百骑兵绕到羌人背后,乘夜放火,击鼓叫躁。已经成为惊弓之鸟的羌人不知道自己陷入了多少汉军的包围,四散而逃。然而,面对大好形势,马援并没有得意忘形,因为兵力少于敌方,马援见好就收,带着缴获的粮畜收兵回营,不再追击敌军。

这一战,马援虽然大获全胜,小腿却被流箭射穿。刘秀得知之后,亲自修书慰劳,赏赐给他数千头牛羊。马援照例将这些赏赐又全部分给了部下。

因为破羌县(今甘肃省乐都县)以西离汉朝国都太远,而且经常有流寇作乱,朝中大臣纷纷建议将这一带地区放弃不管。马援上书,破羌以西的城池都还很牢固,足以防守,而且当地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更重要的是,如果任由羌人占据湟中(青海省湟中县),他们一定会为害不休。所以,破羌以西地区绝对不能放弃。

刘秀听从了马援的建议,下令武威太守把迁来的金城居民全部迁回金城。同时,刘秀按马援的

建议,给当地安排官吏,修缮城池,建筑工事,兴修水利,鼓励农耕。从此之后,当地百姓再次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

马援派羌族豪强杨封说服了塞外的羌人与汉朝交好,对于前来投降的氐人上奏朝廷恢复他们的首领称号,并且赐予他们印绶。边境一带由此安定,驻边大将马成也因此得以班师回京。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武都的参狼羌与塞外的几个羌族部落重新落草为寇,杀掉了当地的地方长官。马援率四千人讨伐。追至氐道县(今甘肃省武山县),马援发现羌人驻守于山上,于是率军围于山下,断绝羌人水源,占据附近的草地,不再与羌人交战。没有了水草,羌人的人马都困乏起来,几个大首领率领数十万户逃往塞外,剩下的一万多人全部出降。于是陇右再也没有发生过战事。

马援任陇西太守期间,虽然他的主要责任是镇守边关,但是在治理内政上也很受人们赞扬。马援的治理方法很简单,就是要求官吏尽职尽守,并且对他们宽松对待,很少干涉他们如何做事。遇到有人请示具体事务,马援便让他们去找相关的官吏来处理。正是由于放手让属下做事,马援深得人心,家里总是“宾客古人,日满其门”。

在靠近县城的地方,曾经发生过一次仇杀斗殴事件。由于不知详情,很多人都误以为羌人造反,纷纷逃进城里。狄道县的县长紧急求见马援,要关闭城门,发兵戒备。马援正在和宾客欢饮,听到县长的请求,大笑着说,他们怎么还敢来,你要是害怕的话,就藏在我的床下边吧。这件事很快就平静了下来,郡里的人因此对马援更为钦服。

马援在陇西的时候,因为看到币制混乱,于是上书请按旧法铸五铢钱。刘秀把这件事交给了三府(指太尉、司徒、司空)处理。但是,三府在对马援的奏章提出了十几条批驳意见之后,只向刘秀回了一个简单的结果,这个建议不可行。马援太守任满回到京城,从三府那里要出来自己的奏章,才知道三府提出的是什么意见。马援针对这些意见一一解释,重新上奏。这一次,刘秀接受了这个建议。史书记载,马援的这个建议使“天下赖其便”。

伏波将军定南方

马援从太守任上回到京城,被任命为虎贲中郎将。回到京师之后,马援经常被刘秀召见。马援“为人明须发、眉目如画、闲于进对”,因此很受刘秀的家人喜欢。而且马援擅长讲述以前的故事,从三辅长者到闾里少年,凡是从马援口中讲出来的,什么人物都栩栩如生。皇太子和各位王子听马援讲故事,常常听得入了神,忘记了疲倦。而马援和刘秀所讲的军事,使刘秀认为“伏波论兵,与我意合”,所以凡是马援的谋略,刘秀几乎是言听计从。

马援在平定寻阳(今湖北省黄梅县)山贼叛乱的时候,曾经给刘秀上过一个表,告诉刘秀他剿灭山贼的办法。马援在表中说,“ 除其竹木,譬如婴儿头多虮虱而剃之,荡荡然虮虱无所复依。”马援的意思是把山上的竹子树木全都砍掉,山贼便像秃头上的虱子一样无处藏身。刘秀觉得马援的说法很有道理。很巧的是,宫中有小黄门头上生了虱子,于是,刘秀便下令把头上长虱子的小黄门全都剃成光头。

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交趾女子徵侧和徵贰起兵谋反。这次谋反的导火索表面上看是因为交趾太守苏定依法处死了徵侧的丈夫,而徵侧不服,于是起兵。而真正的导火索则是,苏定不顾汉朝中央的命令,一定要把汉朝的法律强加到当地少数民族身上,并且贪赃枉法,对当地少数民族肆意压迫。徵侧姐妹的起义很快得到了南越地区各地少数民族的响应,九真、日南、合浦各郡相继反叛,攻陷了六十多座城池。徵侧甚至自己建立政府,自封女王。

汉朝中央政府很快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将苏定依法处置,并封马援为伏波将军,命他前往平叛。马援率军遇海乘船,随山开路,一路南下,长驱直入上千里。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马援大军到达浪泊(位于今越南封溪县),与叛军迎战,大破敌军,斩首数千级,降者万余人。随后,马援乘胜追击,一直追到徵氏姐妹的老家,在禁溪(位于今越南安朗县)数次大败她们。徵氏姐妹的队伍溃不成军。第二年正月,马援斩获徵氏姐妹的首级,送往京师洛阳。

击败徵氏姐妹,马援因攻被封新息侯。而在前方的战场上,马援则对军士大加犒劳。马援对下属说,他的堂弟曾经因为自己慷慨大志而感到悲哀,对他说,一个人衣食无忧,有车、马,在郡里做个小官,乡里称为善人就足够了。马援告诉下属,他的想法则和少年时一样,做人就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现在依赖大家取得了战绩获得了奖赏,真是既高兴又有些羞愧。军士们听到马援这个时候还在想着他们,不由自主地“皆伏称万岁”。

图为广西横县的伏波庙大门(左图)与伏波将军马援座像。马援很像一位消防队员,东汉王朝哪里燃起战火,他就立刻前往扑救。甘肃羌族叛乱,马援前去,立刻平定;越南(当时称为交趾郡)徵氏姐妹叛乱(对越南人来说,二征姐妹可是民族英雄,她们不是叛乱而是“勇敢的起义”),马援前往,很快扫平;湖南武溪蛮叛乱时,马援已经62岁了,他依然请求率军前往镇压,刘秀看他岁数太大,没有同意,马援披甲上马,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还是比较强悍的。刘秀极为感动和赞赏,决定派老将出马。

随后,马援率大小船只两千多艘,战士两万多人,继续讨伐徵侧的余党,一直打到各地再也没有叛军。马援看到西于县有三万多户居民,离京师太远,便上书建议将西于县分为封溪和望海两个县,以利于治理。

马援深知二徵“叛乱”的原因,于是严明军纪,所过郡县秋毫无犯,而且都要停下来修治城郭,穿渠灌溉,方便当地百姓,并向他们传授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技术。同时,马援根据汉朝的法律,对当地的越律进行了修正,向当地百姓申明。从此之后,当地便一直奉行马援修正过的法律,称为“马将军故事”。

马援这个外来者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尊重。在南方,马援甚至被称为“伏波大神”加以敬拜,南方很多地区都修起供奉马援的祠庙。一些兵士后来在留在当地之后,也纷纷改姓为马,史称“马留”。这成为南方马姓的一个重要来源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马援在南越安定之后班师回朝。马援所带的将士,几乎有一半因为瘴疫永远地留在了遥远的南国。因为马援功勋卓著,刘秀赐给马援一辆兵车,让他上朝和九卿同列。

马革裹尸

马援从来不关心自己能获得什么样的功名利禄。他唯一不愿接受的是,他所建立的功勋不足以让他得到他所得到的功名利禄。为了使自己的功勋可以匹配自己所得的利禄,马援总是在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

从南越归来,马援对祝贺他的人说,北方尚未平定,他要请兵前往,“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这就是成语“马革尸还”的来历。

连环画《马革裹尸》封面,石夫绘,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后汉书·马援传》记载“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回到京城一个多月之后,马援再次请兵出征,北向定边。刘秀为了感谢马援对国家所作的贡献,下令百官都来为他送行。

由于马援大军声势浩大,北方敌军哨兵在发现马援大军到来之后,马上通告各部,远撤而去,不敢和马援对阵。

虽然劳师动众却一无所获,但是马援出兵北方的目的还是达到了,汉朝北方边境由此安定。 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南方武陵(郡治位于今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五溪蛮夷暴动,汉朝第一支平叛大军全军覆没。马援闻讯,不顾自己六十二岁的高龄,请兵出战。刘秀因为马援年岁已大,就没有答应。马援披甲上马给刘秀看,证明自己虽然年纪大,领兵打仗还是没有问题。刘秀看马援依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大为惊奇,于是同意了马援的请求,命他率大军前往征伐。

五溪蛮即湖南武陵的雄溪、西溪、沅溪和辰溪等五溪。五溪蛮也称“武陵蛮夷”。五溪蛮为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所败,逐渐南徙,部分迁至五岭东端,成为瑶族祖先。

五溪蛮文化是一个多民族的多元文化,这里没有周程朱张学说的影响,也没有王(夫之)魏(源)思想的侵入;但它的文化对湖南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同样也是湖湘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神秘诡异的巫傩文化在五溪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王逸在《楚辞章句·九歌序》中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舞以乐诸神。”如今此风犹存。图为五溪蛮文化的代表——傩戏。

获令后,马援连夜出发,与亲友拜别。对于这次出征,马援心里有一种预感,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带兵上阵,或许将战死沙场,而这正是他所期盼的。马援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老友,不胜伤感。 第二年春,马援大军到达临乡(今湖南省桃源县),遇到叛军进攻,马援领兵出击,大败敌军。因为双方兵力差距过大,叛军逃入竹林之中。

马援率军继续前进,来到下隽(今湖南省沅陵县)。前方有两条路,一条路近,但是山高水险,另一条虽然平坦但是路远。马援在权衡之下,选择了近路,决心一举“扼其喉咽,充贼自破”。马援的战策获得了刘秀的认可。因为如果走远路,这支大军的后勤补给将很难跟得上,很有可能自溃于敌军之前。

但是,近路毕竟危险。在壶头山(位于今湖南省桃源县),敌军居高临下守着关隘,而湍急的水流更使马援大军的船只无法前行。当时在暑气侵袭之下,很多士兵身中疾疫,马援也生病倒下。士兵们在岸边凿出一个石室让马援乘凉避暑。但是,每次只要敌军鼓噪示威,马援都会出来探视敌情。士兵们都为马援的精神所感动,莫不痛哭流涕。

战事不利,加上重病缠身,马援不久亡故,印证了他出征前的预言。

一车薏苡毁忠贤 马援刚刚亡故,便遭人陷害,刘秀因此向马援家人夺回授给马援的新息侯饮绶。 马援的家人不知道马援犯了什么罪过,也不敢鸣冤,一时惊慌失措。为了谨慎起见,家人把马援草草地葬于祖坟西侧,不敢葬到祖坟。马援身故失势,也使得平时的亲朋好友没人敢来吊唁。 然而,马援遭受陷害,只是源于马援一件不经意的小事。马援有一次生病,卧床不起,刘秀的女婿梁松前来看望,向马援行礼。马援自恃辈分比梁松高,就没有回礼。就是这件小事,使骄横跋扈的梁松开始恨上马援。

而使梁松对马援恨得咬牙切齿,一定要置马援于死地的,则是马援在南平交趾期间写给侄子的一封信。南平交趾之时,马援在戎马倥偬之间抽时间写了一封信给侄子,要他们只和优秀的人才交往,不要随便议论别人。这件事,史称“万里还书戒兄子”。虽然是告诫侄子们不要非议别人,马援却在信中举了别人作为不好的例子,让侄子不要和他交往。

马援的信不知道什么原因流传了出去,被马援非议的人因此受到了政敌的攻击,而和他有联系的梁松则被刘秀痛骂了一通。

但是,马援在世的时候,没有人能动得了他,不仅因为他劳苦功高,还因为他是当时汉朝的一棵顶梁柱。马援死后,梁松的诬告信便递给了刘秀。

梁松给马援定的最主要的罪名便是搜刮财宝。梁松指出,马援从交趾回来的时候,带回来一大车珠宝,这一大车珠宝必定是搜刮而来。事实上,马援确实带了一大车东西回来。这让刘秀确信马援是有罪的。因为马援已死,而且他对国家贡献卓著,便只是夺去了他的爵位,没有再加罪于他的家人。

马援的妻儿虽然不知道马援犯了什么过错,但是全家人一起去请罪,终归可以让加到这个家族的刑罚更轻一些。他们并不知道,刘秀没有打算连他们一起处罚。在他们见到刘秀之后,他们才知

道,马援的罪过居然是从南方带回来的那车东西。马援的妻子不禁当场喊冤,并且六次上书诉冤。 原来,那只是一车薏苡,又称薏米,是主要产于南方的粮食。在交趾期间,马援从当地百姓那里得知,薏苡可以防治瘴疫。于是,马援下令全军食用薏苡,以提高兵士对当地瘴疫的抵抗力。在班师的时候,马援顺便带了一车薏苡回乡,想让这种植物在北方落地生根。

冤情很快大白,但是刘秀毕竟是皇帝,不能自认有错。在刘秀的诏许下,马援可以正式下葬,但是已经夺去的功名不再恢复。

一代伏波将军,便只留下了这个结局。

山东马姓家谱辈分表如下:

1 山东泗水马氏一支字辈:英,东,归,玉,俊。世,伯,新,振,兴,相,化,从,天,佑,恩,詹,布,九,州。

2 山东枣庄薛城始迁祖炎公马氏一支字辈:利万恒有秉,朝兴振从明,殿怀安学延,长鸿文祥昭,宪致君全泽,贤敬仲云兆,汉克修心平,正骏良福厚,焕繁茂盛。

3 山东鱼滕马氏迁祖兴、旺、成公马氏一支字辈:“(21世起)儒恒荣耀贵遵铭念显箴魁元蒸蔚起忠孝传祖心修福纯厚正丰功建伟勋居仁克有义书香隆万春”。

4 山东平邑马氏一支字辈:我是思蛟公的后到我是十世,我是德字辈,我的下辈是敬,从我孙子开始是:有道财为本,积善庆永祥,义盛传继广,荣华万世昌。

5 山东省巨野飞兴祖后三世祖峻岭爷马氏一支字辈:廷兴德星翠,繁衍世生光,柱名功可仰,经传书自香,祥云长吉庆,本固茂景成,浩然同增秀,永保国威荣。

6 山东菏泽飞兴祖五门马氏字辈:家法传百世,贤明永庆昌,希如培玉厚,苛少见荣光。

7 山东菏泽巨野马氏字辈:孟化世仲勇,维克全登之,玉树方广庆,腾进益兴启。

8 山东济宁马氏一支字辈:永德保玉……

9 山东济宁马氏一支字辈:金宏宗式扶风肇迁自晋东。

10 山东济宁马氏一支字辈:兴骏瑞照玉。

11 山东阳谷马氏一支字辈:永云月世德文修继志成保守广进化作述维令名光耀功安顺忠孝吉庆祥诗书长久续兴业代相传。

12 山东聊城马氏一支字辈:桂焕增金汝林。

13 山东滕州马氏字辈:宗延昭世运鸿锡灿恒贞崇慎绍懿训恩远庆永兴,17世开始-大俊明喜。

14 山东青岛马氏字辈:素永忠洪锡广阔。

15 山东邹平马氏字辈:方立之基用以衍庆鸿铭豫臻祚贵荣贤慎达宪宝乃昭序联。

16 山东齐河马氏字辈:孝友传家远诗书衍世长。

17 山东临清马氏字辈:广长金德士庆。

18 山东石槽马氏字辈:遵守国法忠厚传家。

19 山东淄博马氏字辈:怀光希茂方立之基用乙元庆。

20 山东临朐马氏字辈:春传景兴庆。

21 山东鱼滕马氏字辈:儒恒荣耀贵遵铭念显箴魁元蒸蔚起忠孝传祖心修福纯厚正丰功建伟勋居仁克有义书香隆万春。

22 山东登州马氏字辈:运万世殿龙。

23 山东单县马氏字辈:贵永庆延祥家法传百世。

24 山东济南马氏字辈:端士延儒林智。

25 山东曹县马氏字辈:贵富之保效昆景。

26 山东青岛马氏字辈:文(君)会(秀)业克振宗(启)修世永(应)昌。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帮助。

我是山东人,飞兴祖的的后人。从二十一世开始往下排是:21家、22法、23传、24百、25世、26贤、27名、28永、29庆、30昌、31希、32汝、33培、34育、35厚、36克、37诏、38建、39荣、40光。从二十世往上我不太清楚,我们的侮族谱本人是二十世,我们那边是佰,再往上是亭,殿然后就不知道了

马氏家谱 扶风郡 扶风堂 后续家谱

迁徙分布马姓最初发祥于河北省邯郸市一带。在战国末期,马姓子孙就已有一些迁居陕西省咸阳,在此后的时期内,马姓不断得以发展,并且有许多...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