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氏-姓艾的名人-艾姓起名字-艾姓的起源与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0浏览:2收藏

艾氏-姓艾的名人-艾姓起名字-艾姓的起源与家谱,第1张

陇西郡:战国时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设置,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相当于今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地区。治所狄道,在今甘肃省临洮县南。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设置,治所在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魏仍改为天水郡。

「艾」源出

艾(ài)姓源出有四:1、出自于夏后氏,禹王之后,以祖字为氏。夏朝少良当国时,有大臣汝艾(一作女艾),其后人以祖字为姓,遂成艾姓。通常认为,汝艾是艾姓的始祖。据《通志·氏族略》载:艾氏为“夏少康臣汝艾之后”。2、出自春秋孔艾之后,以封地名为氏。春秋时期,齐国有位大夫名孔,因为住在艾陵(今山东省泰安东南),人们就叫他孔艾。他的后代,便以居住地名称的第一字“艾”作为自己的姓氏。故《通志·氏族》说:艾氏为“春秋大夫孔艾之后”。3、出自复姓改为艾氏。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复姓艾斤氏,入中原后逐渐与汉文化融合,后改为单姓艾氏,称艾姓。4、出自回族中有艾姓,主要来自经名首音。如清代,归附回回艾布巴克,其后裔遂以艾为姓。回族艾姓从西亚迁徙而来中土.为唐时外来八大姓之一,信仰伊斯兰教,分布在河南、河北、甘肃、宁夏及江苏等地。

得姓始祖

汝艾。根据《姓氏考略》记载,艾氏是夏帝少康的大臣汝艾的后代,望族出自天水、陇西、汝南。但田齐有艾子封于艾山,亦姓艾氏。艾氏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少康中兴夏室之时。当时,辅佐少康中兴大业的群臣之中,有一位汝艾,而艾姓中国人,便是这位汝艾的后裔,以王父字为氏,而称为艾氏。另外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说,艾氏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孔艾的后代。同样,根据《魏书·官氏志》上记载,艾氏是《晏子春秋》所载的大夫孔艾之后,望族出于陇西、河南、天水。望族居天水郡(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艾氏后人尊汝艾为艾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艾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最早出现在上古西夏国王少康的大臣名为汝艾,他在当时是声名显赫的名门贵族,后代就取“艾”为姓。另个艾姓来自于春秋时期。有齐国大夫齐景公的'宠臣名为田孔封于艾山(今山东省泰安县),世称艾子或艾孔,他的后代就以地名“艾”字为姓。再有一个说法是北魏时去斤氏的后代也有改为艾姓的。

堂号

爱民堂:宋朝吴兴令艾若纳爱人民,恨恶吏。他在桌旁写了一幅座右铭:“爱民如恤血,挞吏胜看经;棒折胥吏手,何劳诵《大乘》?”

艾姓宗祠通用对联

〖艾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陵邑新世第;天水道脉长。——佚名撰艾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艾姓宗祠通用堂联。上联典指春秋时期,齐国有位大夫名孔,因为住在艾陵(今山东省泰安东南),人们就叫他孔艾。他的后代,便以居住地名称的第一字“艾”作为自己的姓氏。下联典指艾姓的望族居天水郡。

〖艾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勋戚因而敛手;百姓赖以入安。——佚名撰艾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朝勋戚(勋臣与皇亲两种家族)与民争田,勘实,悉归之民。下联典指明巡抚艾璞,诏求直言。恢复了朱瑄的老办法,田赋征收耗米略有下降。

〖艾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乾德著倕和之绩;治功膺纶玺之褒。——佚名撰艾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代人艾预,考科举时挥毫而就,被选拔为甲科进士。“乾德”,谓天德,上天的恩泽。相传艾预赴乡举时,有老儒授他《左传》一书,对他说:“熟读了这本书就可以得到富贵。”而试题恰巧是其中的内容。“倕和”,指古代传说中的巧匠。下联典指宋代人艾中儒,至道年间任两浙盐官,治绩突出,受朝廷褒奖。“纶玺”,指皇帝颁发的诏令。

试宏词以登首选;受左传而擢甲科。——佚名撰艾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艾晟,政和年间试宏词科,名标头等。下联典指宋·艾预遇老儒授其《左传》曰:“熟此当可取富贵。”后果中进士。

附录:艾姓典故、趣事

〖不知诗为何物〗艾子喜欢作诗。一天,艾子漫游到齐魏之间,下榻在一个旅馆。夜间,他听到邻屋里有人说话:“一首。”不一会儿又说:“又是一首。”艾子莫名其妙,困意全无,一夜无眠。躺到拂晓,共听到邻屋那人大约说了六七次,亦即六七首也。艾子以为邻屋那人一定是个诗人,在静静月夜里专心吟诗,心里油然产生敬意,又爱那人文思敏捷,便决定结识一下此人。一大早,艾子就披衣下床,整好冠带,站在门口迎候。不一会儿,邻屋里走出一个商贩模样的人来,身材瘦弱,一脸病相。艾子感到很失望,心想:就凭这副尊容,哪像个诗人?也许,人不可貌相,不能盲目揣度。便走上前拜问道:“听说先生诗篇甚多,能否让学生我看一下。”那人说:“我是一个做生意的,从来不晓得诗是什么玩意儿。”始终拒绝拿出诗来。艾子固执地说:“昨天夜里听到您在屋里说‘一首’,不一会儿又说‘一首’,难道那不是诗吗?”那人听了,不觉哑然失笑:“您误会啦。昨夜我肚子不好,每泻一次,夜里找不到手纸,于是就用手揩。一夜腹泻不止,差不多污了六七次手。我说的‘手’,不是诗篇之‘首’。”艾子听了,羞惭不已。——旧题宋·苏轼《艾子杂说》

〖艾子杖孙〗艾子有一个孙子,年龄有十多岁,性情懒惰顽劣,不爱读书。艾子非常讨厌他,经常用楸木杖打他,但他老是不改。艾子的儿子只有这么一个孩子,时常担心孩子禁不住杖打而死掉,因此,每当父亲杖打孩子时,他都在一旁含着泪求情。艾子看到儿子的可怜相,愈加愤怒,教训他道:“我替你管教孩子难道不是好意吗?”边说边打得更厉害了,儿子也无可奈何。一个冬天的早晨,下着鹅毛大雪,孙子在院子里抟雪球玩。艾子发现了,脱光孙子的衣服,命他跪在雪地上,冻得他浑身发抖,直打寒颤,煞是可怜。儿子也不敢再求情,便脱去衣服跪在其子旁边。艾子见了,惊问道:“你儿有过错,理当受此惩罚;你有何罪,跟他跪在一块?”儿子哭着说:“你冻我的儿子,我也冻你的儿子。”艾子不由得笑了起来,饶恕了他们父子。——明·陆灼《艾子后语》

一、姓氏源流

艾(ài)姓源出有四:

1、出自于夏后氏,禹王之后,以祖字为氏。夏朝少良当国时,有大臣汝艾(一作女艾),其后人以祖字为姓,遂成艾姓。通常认为,汝艾是艾姓的始祖。据《通志·氏族略》载:艾氏为“夏少康臣汝艾之后”。

2、出自春秋孔艾之后,以封地名为氏。春秋时期,齐国有位大夫名孔,因为住在艾陵(今山东省泰安东南),人们就叫他孔艾。他的后代,便以居住地名称的第一字“艾”作为自己的姓氏。故《通志·氏族》说:艾氏为“春秋大夫孔艾之后”。

3、出自复姓改为艾氏。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复姓艾斤氏,入中原后逐渐与汉文化融合,后改为单姓艾氏,称艾姓。

4、出自 中有艾姓,主要来自经名首音。如清代,归附 艾布巴克,其后裔遂以艾为姓。 艾姓从西亚迁徙而来中土.为唐时外来八大姓之一,信仰 教,分布在河南、河北、甘肃、宁夏及江苏等地。

得姓始祖:汝艾。根据《姓氏考略》记载,艾氏是夏帝少康的大臣汝艾的后代,望族出自天水、陇西、汝南。但田齐有艾子封于艾山,亦姓艾氏。艾氏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少康中兴夏室之时。当时,辅佐少康中兴大业的群臣之中,有一位汝艾,而艾姓中国人,便是这位汝艾的后裔,以王父字为氏,而称为艾氏。另外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说,艾氏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孔艾的后代。同样,根据《魏书·官氏志》上记载,艾氏是《晏子春秋》所载的大夫孔艾之后,望族出于陇西、河南、天水。望族居天水郡(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艾氏后人尊汝艾为艾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艾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最早出现在上古西夏国王少康的大臣名为汝艾,他在当时是声名显赫的名门贵族,后代就取“艾”为姓。另个艾姓来自于春秋时期。有齐国大夫齐景公的宠臣名为田孔封于艾山(今山东省泰安县),世称艾子或艾孔,他的后代就以地名“艾”字为姓。再有一个说法是北魏时去斤氏的后代也有改为艾姓的。

三、历史名人

艾 晟:宋徽宗崇宁年间真州(今江苏省仪征)人,曾任通仕郎行杭州仁和县尉管句学事、秘书省校书郎,兼修六典文字,曾以陈承的《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作为参校本,并摘取几十条陈氏的议论,冠以“别说”附入逐药味之末,校正、增补了《经史证类大观本草》(简称《大观本草》)。使唐慎微的著作在几百年间多次以官刻颁行全国,被视为本草范本流传于世。

艾 宣:宋朝画家,爱画工笔花鸟和飞禽走兽,细至入徽,栩栩如生。宋朝时候的绘画明显地分为两派,另有一派是以写意画为特长。

艾自修:明朝邓州(今河南省邓州市)人。他和他的兄长艾自新都是明代的著名学者。兄自新精研理学,所著《希圣录》,深得宋儒宗旨。艾自修以其兄研究结果,再加发挥,纂明其要。著有《理学纂要》,得到学界好评,朝廷旌表为当代贤儒。

艾南英:字千子,明朝学者,江西省东乡人,勤奋好学,博学多才,无所不通。七岁即作竹林七贤论。万历末,与同郡章世纯、罗万藻、陈际泰以兴起斯文为任,世人翕然归之。天启年间中举于乡,深恶当时科场文风的迂腐,便以革新文风为己任,得到很多学者的支持。后因在乡试中有讽刺权臣魏忠贤的言论,被处三科之内不准应试,但他的名声却愈来愈大。崇祯初诏许会试,不就,后负气入闽,见唐王,陈十万忧疏,授兵部主事,改御史,未几病卒于延平。著有《天拥子集》、《艾千子全稿》等。

艾可久:明代上海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历官太常寺傅、御史、衡州知州、山东副使、江西和陕西参政、按察使、南京通政使等。为官刚正清廉,在南京御史任上,巡视江山,针对豪富横行、流民四起的状况,弹劾不法勋贵及其豪奴多人,提出江防事宜若干,并加施行;衡州知州任上,某督抚暗嘱他对一私仇者,罗织罪名,置以死地,他经过仔细核查,认为无罪可治,予以坚决拒绝,督抚以词威胁,他义正词严地回答:“杀人以媚人,我不为也”。艾可久,以良好的官德官声,获得了朝野好评。

艾元征:清朝文士,由进士而当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的高官,政绩优良。

此外,艾姓名人在宋、明时期,表现较为突出。南宋高宗绍兴年间的艾若纳,为吴兴令时,曾大书座屏曰:“爱民如恤血,挞吏胜看经,捧折乡胥手,何劳育大乘。”艾姓名人,还有宋代的画家艾淑;明代的四川巡抚艾穆;明末的勇将艾能奇;清代画家艾显……等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设置,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相当于今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地区。治所狄道,在今甘肃省临洮县南。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设置,治所在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魏仍改为天水郡。

2、堂号

爱民堂:宋朝吴兴令艾若纳爱人民,恨恶吏。他在桌旁写了一幅座右铭:“爱民如恤血,挞吏胜看经;棒折胥吏手,何劳诵《大乘》?”

============================================================

艾姓宗祠通用对联

〖艾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陵邑新世第;

天水道脉长。

——佚名撰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艾姓宗祠通用堂联。上联典指春秋时期,齐国有位大夫名孔,因为住在艾陵(今山东省泰安东南),人们就叫他孔艾。他的后代,便以居住地名称的第一字“艾”作为自己的姓氏。下联典指艾姓的望族居天水郡。

-----------------------------------------------------------------

〖艾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勋戚因而敛手;

百姓赖以入安。

——佚名撰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朝勋戚(勋臣与皇亲两种家族)与民争田,勘实,悉归之民。下联典指明巡抚艾璞,诏求直言。恢复了朱瑄的老办法,田赋征收耗米略有下降。

-----------------------------------------------------------------

〖艾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乾德著倕和之绩;

治功膺纶玺之褒。

——佚名撰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人艾预,考科举时挥毫而就,被选拔为甲科进士。“乾德”,谓天德,上天的恩泽。相传艾预赴乡举时,有老儒授他《左传》一书,对他说:“熟读了这本书就可以得到富贵。”而试题恰巧是其中的内容。“倕和”,指古代传说中的巧匠。下联典指宋代人艾中儒,至道年间任两浙盐官,治绩突出,受朝廷褒奖。“纶玺”,指皇帝颁发的诏令。

试宏词以登首选;

受左传而擢甲科。

——佚名撰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艾晟,政和年间试宏词科,名标头等。下联典指宋·艾预遇老儒授其《左传》曰:“熟此当可取富贵。”后果中进士。

============================================================

附录:艾姓典故、趣事

〖不知诗为何物〗

艾子喜欢作诗。一天,艾子漫游到齐魏之间,下榻在一个旅馆。夜间,他听到邻屋里有人说话:“一首。”不一会儿又说:“又是一首。”艾子莫名其妙,困意全无,一夜无眠。躺到拂晓,共听到邻屋那人大约说了六七次,亦即六七首也。艾子以为邻屋那人一定是个诗人,在静静月夜里专心吟诗,心里油然产生敬意,又爱那人文思敏捷,便决定结识一下此人。

一大早,艾子就披衣下床,整好冠带,站在门口迎候。不一会儿,邻屋里走出一个商贩模样的人来,身材瘦弱,一脸病相。艾子感到很失望,心想:就凭这副尊容,哪像个诗人?也许,人不可貌相,不能盲目揣度。便走上前拜问道:“听说先生诗篇甚多,能否让学生我看一下。”那人说:“我是一个做生意的,从来不晓得诗是什么玩意儿。”始终拒绝拿出诗来。艾子固执地说:“昨天夜里听到您在屋里说‘一首’,不一会儿又说‘一首’,难道那不是诗吗?”

那人听了,不觉哑然失笑:“您误会啦。昨夜我肚子不好,每泻一次,夜里找不到手纸,于是就用手揩。一夜腹泻不止,差不多污了六七次手。我说的‘手’,不是诗篇之‘首’。”艾子听了,羞惭不已。

——旧题宋·苏轼《艾子杂说》

-----------------------------------------------------------------

〖艾子杖孙〗

艾子有一个孙子,年龄有十多岁,性情懒惰顽劣,不爱读书。艾子非常讨厌他,经常用楸木杖打他,但他老是不改。艾子的儿子只有这么一个孩子,时常担心孩子禁不住杖打而死掉,因此,每当父亲杖打孩子时,他都在一旁含着泪求情。艾子看到儿子的可怜相,愈加愤怒,教训他道:“我替你管教孩子难道不是好意吗?”边说边打得更厉害了,儿子也无可奈何。

一个冬天的早晨,下着鹅毛大雪,孙子在院子里抟雪球玩。艾子发现了, 孙子的衣服,命他跪在雪地上,冻得他浑身发抖,直打寒颤,煞是可怜。儿子也不敢再求情,便脱去衣服跪在其子旁边。艾子见了,惊问道:“你儿有过错,理当受此惩罚;你有何罪,跟他跪在一块?”儿子哭着说:“你冻我的儿子,我也冻你的儿子。”艾子不由得笑了起来,饶恕了他们父子。

——明·陆灼《艾子后语》

平江艾氏

艾氏自春秋受姓以来,居分秦蜀二派。迄五季时中庸公生四子,列为东西南北四房。西房祖冲虚公数传而至华仲公,宋南渡时由江西乐安县望仙源徙平江县东乡杨坊罗庄。华仲生朝阳,朝阳生三子,长成一派九世孙容远为上房祖。次成二派九世孙明远为下房祖。上房至十五世科公、穆公,科公字晋卿,明举人,曾任苏州教谕。穆公号熙亭,官太仆少卿,迁都御史,巡抚四川,从劾时相张居正而声震天下,著有《终太山人集》传世。穆公生二子:而庆、而广,孙日芳,因明末兵燹复徙本邑东乡宦田。明万历28年(1600)艾穆始修族谱。清康熙52年(1713)、乾隆36年(1771)续修,皆以华仲公为始祖。乾隆47年(1782)增修,以唐翰林海清公为始祖,以华仲公为海清公十一世孙。道光4年(1824)、咸丰7年(1857)再修,亦因讹承讹。光绪10年(1884)续修,仍因万历旧谱,以华仲公为始祖。宣统2年(1910)科、穆二房合修,1933年科、穆二房重修。至今族人5000余人。

炎陵城北扶家冲艾氏

清代自福建迁此。

邵阳开化里艾氏

始迁祖财安公,明洪武3年(1370)自江西吉安迁此。

邵阳刘艾氏

始祖文通公,明初入赘于邵南银杏山艾氏,生子天贤,复姓刘艾。

汉寿艾氏

始祖延秀,宋靖康时由河南居余杭,后迁吉水,其子君说,居坪溪。君说子邦本、邦基、邦镇、邦业,邦本分居余杭,邦镇分居洪州,邦业分居永丰,邦基仍居坪上。邦基子伯通,宋孝宗时累官湖南运判,生世荣、世华,由此分为东西二族。世荣为东族,生从道、从懋、从吾、从太。世华为西族,生从礼、从周、从善。从善生季谊,季谊生明卿,明卿生本隆,本隆三子:文升,明永乐时迁汉寿荷塘;文鼎迁汉寿文武桥;文昊迁汉寿南阳嘴。1914年纂有族谱。字派:文孟奇瑞添政荣汝春应国正世守诗书光祖……。

益阳团堤桥艾氏

始迁祖志江公,明洪武年间自江西吉安来此定居。其后衍居北门塅、艾家河、郭家湾等地。

新化大坪村艾氏

始迁祖尚奖公,瑞州高安人,明万历间客游新化,因居新化大阳下八都小坪村。

蓝山凤感乡艾家艾氏

始迁祖忠秀公,清同治间由临武县迁来。至1931年,凡9户,男24人,女15人,共39人。

蓝山凤感乡艾家艾氏

始迁祖于佳公,明正德间由临武分来。至1931年,凡3户,男9人,女7人,共16人。

溆浦桥江艾氏

始迁祖祖伦公,原籍江西东乡县,明景泰6年(1455)迁此。

麻阳老田艾氏

始迁祖老止,明永乐2年(1404)自江西豫州府乌雅县(瑞金)黄土坝杨寨坪艾角音徙麻阳老田,土名方座。后裔分布隆家堡、文昌阁、锦和等乡镇。字派:冲祖朝启大,一士自文学,光宗永世昌,历代发其祥。续派:佳声隆禹舜,勋烈耀显扬,仁义礼知信,根本正伦常,诗书存为宝,忠厚庆久长。

http://tiebabaiducom/fkw=%B0%AC%D0%D5

族谱名称始迁祖首编/修者首编/修时间末修时间永州《竹溪艾氏族谱》二十一卷艾癸二艾孙杰1914年(民国三年)2005年州市零陵区《艾氏族谱》 艾继穆1917年(民国六年) 郴州市临武县《艾氏宗谱》 艾国南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1991年邵阳市邵阳县《艾氏族谱》艾庆忌艾文志1866年(清穆宗同治五年)1993年岳阳市平江县《艾氏族谱》艾海清艾穆1589年(明万历十七年)1993年岳阳市临湘县《艾氏族谱》艾颖艾绍千1739年(清乾隆四年)1993年常德市石门县《艾氏族谱》艾汇艾茂椿1911年(民国十一年)  常德市桃源县《艾氏宗谱》艾庆珩马山1732年(清雍正十年)1879年(清光绪五年) 武汉江夏区《艾氏族谱》艾再一 1624年(明天启四年)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咸宁市崇阳、通城、通山县《艾氏族谱》艾朝端 1801年(清嘉庆六年)1992年黄冈市红安县《艾氏族谱》艾受六艾似春1647年(清顺治四年)1992年黄冈市浠水县《艾氏宗谱》艾光远 1755年(清乾隆二十年)1994年仙桃市《艾氏族谱》艾本固艾秀峰1852年(清咸丰二年) 清光绪年间仙桃市彭市镇《艾氏宗谱》艾本厚艾大勋清(具体时间不详)2011年宜昌市宜都市《艾氏族谱》艾良崇  1867年(清同治六年)1997年荆州市监利县《艾氏族谱》艾用敬艾尚德1256年(南宋宝佑四年)2007年抚州市东乡县《礼洞艾氏宗谱》艾宰艾好谦951年(后周广顺元年)1996年抚州市临川区《艾氏宗谱》艾允让艾薰1927年(民国十七年)2012年 抚州市崇仁县《艾氏族谱》 艾延福艾通1158年(南宋绍兴二十八年) 1990年抚州市南丰县《西山艾氏族谱》艾大郎  1636年(明崇祯九年) 吉安市永丰县《艾氏族谱》 艾中庸艾鼎1156年(南宋绍兴二十六年) 1998年吉安市新干县《渐源艾氏族谱》艾宪艾子琛1388年(明洪武二十一年)  1989年吉安市吉水县《艾氏族谱》艾君说艾尚德1256年(南宋保佑四年)1869年新余市渝水区《喻东埠溪艾氏族谱》艾暹公艾玺1909年(清宣统元年)1948年宜春市高安县《栎山艾氏宗谱》艾世法艾枢1421年(明永乐十九年)1996年九江市修水县《艾氏宗谱》 艾川、艾邑   1395年(明洪武二十八年)1900年九江市彭泽县《天水艾氏宗谱》艾森艾香1519年(明正德十四年)2011年丹东市凤城县《艾氏族谱》艾尚文艾理民1740年(清乾隆五年)1846年(清道光六年) 丹东市凤城县蒙古族蓝旗镇《艾门氏族谱书》 阿必达艾文藻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  2007年  衡水市枣强县《艾氏家谱》艾荣艾汉濯1759年(清乾隆二十四年)1933年(民国十二年)济南市济阳县《艾氏宗谱》 艾子敬艾挺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2013年济宁市梁山县《艾氏族谱》艾全孝    2013年泸州市泸县《艾氏宗谱》艾守膺兄弟艾继文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 德阳市中江县《艾氏宗谱》艾宏禄五兄弟艾世佩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2011年资阳市安岳县《艾氏族谱》艾登明兄弟 艾荣坤  1863年(清同治二年)  达州市达县《艾氏族谱》艾一俭、艾正贵艾子元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    达州市开江县《艾氏家谱》艾一荣艾孙义2008年 达州市宣汉县《艾氏族谱》   1828年(清道光八年)1921年(民国十年)邻水县观音桥镇《艾氏宗谱》 艾显舜锺富文1911年(清宣统三年)  邻水县石坝湾《艾氏宗谱》艾世碧艾学志2008年  雅安市名山县《艾氏宗谱》 艾应贞艾明伦1949年 昭通市镇雄县《艾氏族谱》艾时广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2010年丘北县《艾氏族谱》艾本耀艾社平2010年  信阳市商城县《艾氏宗谱》艾桂芳 1755年(清乾隆二十年)2004年洛阳市伊川县《艾氏族谱》艾一桐艾炳荣1955年2007年贵阳市开阳县《艾氏家谱》 艾生义2008年  贵阳市开阳县《艾肖氏族谱》艾文贵1997年  独山县《艾氏宗谱》艾登云艾锡和1994年 三都县《艾氏家谱》艾君宪艾树言2006年  毕节地区《艾氏宗谱》 艾桂   2006年大足县三驱镇《艾氏族谱》  艾子绍1804年(清嘉庆十九年)1917年(民国六年)大足县三华山《艾氏家谱》 艾荣藩    1992年重庆市合川区《艾氏宗谱》  艾永德艾先萃1769年(清乾隆三十四年)2011年米脂县“小艾”《艾氏宗谱》艾世仁1544年(明嘉靖二十三年)2002年米脂县“老艾”《古银州艾氏家谱》艾如棠1925年(民国十四年)2010年建宁县伊家《官庄坊艾氏族谱》艾淑义艾立爱1744年1996年建宁县艾家际《城南艾氏族谱》艾淑南  1636年2001年龙岩市长汀县《艾氏族谱》艾奇九  1741年(清康熙五十三年)2006年浦东新区川沙《艾氏族谱》   1813年(清嘉庆十八年)1992年

  

  

  

以上资料来源于

在3300例中去找吧,有可能会找到上百个不同系列的“向”字字辈谱:http://tiebabaiducom/fct=&tn=&rn=&pn=&lm=&sc=&kw=%C3%E0%D1%F4%C0%EE%CA%CF&rs2=0&myselectvalue=1&word=%C3%E0%D1%F4%C0%EE%CA%CF&submit=%B0%D9%B6%C8%D2%BB%CF%C2&tb=on

辽阳的满族艾姓,有的是爱新觉罗氏。 也有的是瓜尔佳氏。

辽阳北面张台子乡的满族艾姓,就是瓜尔佳氏。因三世祖先名字叫“艾祥”,于是子孙姓艾。

属满洲镶红旗富常阿佐领下。今天这个家族后裔有的姓艾,也有的姓关。

爱新觉罗氏我就不用说了。

-----------------------------

你家的家谱呢?

艾氏-姓艾的名人-艾姓起名字-艾姓的起源与家谱

陇西郡:战国时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设置,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相当于今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地区。治所狄道,在今甘肃省临洮县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