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家屯村位于哪个市
鲍屯村位于安顺城区东面,距城区22公里,全村710户,2396人,村域面积48平方公里。其中,瓮城核心保护区262平方公里。
鲍屯村独有的古水利工程,获中国国家灌排排水委员会“水利遗产保护奖”;2010年,鲍屯村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荣誉称号;2011年,鲍屯古水利水碾坊被评为亚太遗产保护卓越奖,2012年入选世界最佳遗产协会“精英俱乐部”。
安顺市西秀区鲍屯村被称为“袖珍都江堰”的古水利工程已有600多年历史,如今仍然发挥着灌溉功能,滋养着一方百姓,为10个村民组610户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坚实保障,令人称奇。
鲍屯村处于乌江上游支流型江河流域。“水仓”是鲍屯古水利工程的“龙头”,也是最早修建的“拦蓄引水”工程。600多年前,鲍屯先人在这里筑起了一道既能拦水灌溉,又能溢流泄洪的拦河坝,同时采用“鱼嘴分水”的方式,向下游“小坝湾”方向开了一条133公里长的新河,把上游河道一分为二,形成“两河绕田坝”的态势。顺河而下,又修建5座引水坝和5条引水渠,使不同高程的2300亩田地中的大部分都能得到自流灌溉。
近年来,水利专家对鲍屯水利灌溉系统研究后发现,它的原理与都江堰水利工程相似,因此它又被水利专家称为“袖珍都江堰”。
据《鲍氏家谱》记载,鲍福宝是鲍屯的创建者,也是鲍屯水利系统的创建者。据去年年初鲍屯人从“水仓”附近发现的一块“驿马井石碑”上的落款“大明庚午年立”推断,鲍屯水利系统至今已有617年的历史。
鲍家屯村与白泥寨村、背陇村、带子街村、安庄屯村、狗场屯村、河桥村、吉昌村、江常村、九溪村、马场村、三个山村、三铺村、石板房村、王家院村相邻。
2010年7月22日,鲍家屯村入选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012年12月17日,鲍家屯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5年2月28日,中央文明委决定授予鲍家屯村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鲍家屯水利工程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家屯村(俗称“鲍屯”)距安顺市区东22公里,始建于大明洪武二年,被誉为“大明屯堡第一屯”,位于滇黔古道的鲍屯因其良好的地理位置,四面环山、水源充沛、易于屯田垦荒,从而造
鲍家屯村附近有鲍家屯水利工程、安顺龙宫风景区、云峰八寨屯堡、旧州古镇、安顺兴伟石博园等旅游景点,有安顺山药、旧州山药、黄果树烟、黄果树毛峰、葛花解酒茶等特产。
分类: 草堂话谱
说不尽的《大佛潘氏》
《大佛潘氏宗谱》,又作《大阜潘氏宗谱》,“佛”、“阜”同音,在家谱中此二字常互用,没有一统,故这二个谱名互见。大佛潘氏,有二个流派,一在安徽的歙县,一在江苏的苏州。支有异而源同,二地修谱,也是大佛和大阜相迭出现。新安之潘,自毕公高子季孙公食采于潘,遂以为氏,世居荥阳。其后宦游闽中,寓闽三山。至唐僖宗时,有名(讳逢时,谱为一世祖)公者为歙州刺史,值巢扰乱,因即治之篁墩家焉。子万一公,徙于寒山,及鲁孙瑫公(三世,谱名大震,讳瑫)始迁大佛,则今潘氏卜居之所自也。
而苏州之潘氏,即自歙县大佛迁来,潘景郑先生在《著砚楼读书记》中有《大阜潘氏支谱》一文,说:“吾族系出新安,世居歙之大阜村,清初,吾十世祖筠友公始卜居吴中。九世祖其蔚公,由杭州府邑庠生候选主事,家居不仕,多行隐德,传到吾高祖芝轩公始显达。嘉庆、道光间,迁吴族指渐繁,遂有支谱之辑,至咸丰三年,刊成初谱,综其事者,为从曾伯祖西圃公。至同治八年,重加修辑,仍由西圃公主之,是为第二刻。自是循二十年一修之规,至光绪十三年从伯祖辛芝公续为修订,越光绪三十三年,从兄轶仲又事增修,即此本也。余生于是岁,而谱内已不及列入,先君子嘉公手录于世系表上。至民国十五年续修,即为最后一本矣。此书为第四次修辑之本,眉端犹有先人遗笔,迭更丧乱,行笈携随,未至散失。旧修各本,二十年前悉以罗致,壹皆弆藏家乡。比岁旅食沪上,不暇顾及故居,家中长物悉被论斤称担,荡然无存。此书之成,与余齐年,环顾沧桑,冉冉将老,缅怀终岁饥驱,焉能长护斯籍耶?残岁检笈得之,亟捐藏合众图书馆,俾异日犹可踪迹焉。癸未小除夕记。”
知迁吴者,自潘景郑先生的十世祖筠友公始。筠友公,谱名仲兰,明末经商往来吴中,卜居南濠,后迁黄鹂坊桥,在《大阜潘氏支谱》中为二十四世,父孟信(二十三世),子景隆、景文(二十五世),无论是吴谱还是徽谱,世辈均同。我所得第一部为《新安大佛潘氏宗谱》,又作《新安歙南大佛潘氏重修宗谱》,是民国十四年据清顺治八年刻本用木活字本排版重印,敦本堂六卷六册。是谱是安徽商人在2007年11月21日带到宁波地摊出售,我一老友看到后即与我联系并帮我代购,又以2000元的价入我手中,查谱卷四第三十四叶,有“廿四世仲兰:孟信公次子,字谷馨,娶漳潭张氏,子二,(景)隆、(景)文;女二,长适章歧汪,次适径口王。侧室倪氏。生万历己酉,配生万历。为人慷慨敦义,经营盐业,拓振家声,瞻窘急而完人夫妇,赎鬻卖而嫁人子女,乐输金以襄宗谱,诚族党之铮铮者。长子景隆,字汉先,业儒,娶张氏;次子景文。”民国十五年吴县《大阜潘氏支谱》记载中“廿四世仲兰”在下面多了“筠友公”三字,而父孟信及子景隆、景文均同,确为同一人无疑。可知这位潘仲兰,就是苏州“贵潘”的发韧之祖,他次子景文的后裔,实在是不简单:
潘宗洛,字书原,号巢云,别号垠谷,康熙二十七年进士,官至偏沅巡抚,三掌文衡,皆称精鉴。在湖南时,出入苗界,群苗底定,政绩甚著。工诗文,著有《中丞集》四卷。
潘亦隽,字守愚,号榕皋,又号水云漫士,乾隆己丑科进士,工行楷篆隶,善画山水,画兰尤得天趣。卒年九十有一,著有《说文蠡笺》、《三松堂诗文集》、《水云词》等行于世。
潘亦藻,字思质,号畏堂,乾隆甲辰科进士,官刑部主事、刑部郎中。
潘世恩,字槐堂,号芝轩,乾隆五十八年癸丑科状元,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侍读学士加太傅。子孙科第踵武,极人爵之荣。卒谥“文恭”,著有《思补堂集》。
潘世璜,字黼堂,世恩弟,乾隆六十(1795)年探花。
潘曾莹,字申甫,别字星斋,道光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工诗文辞,亦善书画,尤长于史学。有《赐锦堂经进文稿》、《小鸥波馆文钞》、《小鸥波馆诗钞》、《小鸥波馆补钞》、《小鸥波馆词钞》、《鹦鹉帘栊词》、《题画诗》、《画识》、《画品》、《画寄》、《墨缘小录》等文章传世。
潘祖荫,字伯寅,号郑盦。幼好学,涉猎百家,喜收藏,储金石甚富。咸丰二年壬子恩科探花,任侍讲、侍读学士。卒谥“文勤”。著有《滂喜斋藏书记》、《功顺堂丛书》等行于世。
潘承弼,字良甫,号景郑,幼习经,长而学词曲并有造诣,后随曲学大师吴梅游,再从国学大师章太炎研讨国学。建国后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图书馆研究员。
状元、探花连绵不断,“贵潘”之贵令人惊喜莫名,没想到的是,这一部《大佛潘氏宗谱》,在带在我惊喜的同时,也是我大把大把花钱的开始。2008年1月26日去金华,会见中国家谱网的总裁江源先生,在他们的藏馆中,看到了一册顺治八年的刻本《大佛潘氏重修宗谱》,是谱不分卷,只剩一册世系,顺手一翻,就看到了孟信、景文父子的世系,即议价商购。江总本就是家谱收藏家,又创办了中国家谱网,自是十分为难。好在他所藏是以数码光盘为主,对于原件还不算是十分看重,又碍于情面,也无法拒绝,只好开了个三千元的价格。清顺治朝是明清政权交替之时,社会动荡不安,今存世的家谱中,这一时期的极少,但毕竟是册残本,再三商议后,以对折即1500元的价购下。此册内每一叶中逢均盖有“新安歙南大佛潘氏宗谱”章,我所藏的民国本,即是据此刻本翻印,在仲兰世系中,重印本每字均连在一起,中无空缺。而在此原本中虽每字均同,但中有空白,则字义通之多矣:“孟信公次子,字谷馨,娶漳潭张氏,子二,(景)隆、(景)文;女二,长适章歧汪 ,次适径口王。侧室倪氏。生万历己酉 ,配生万历 。为人慷慨敦义,经营盐业,拓振家声,瞻窘急而完人夫妇,赎鬻卖而嫁人子女,乐输金以襄宗谱,诚族党之铮铮者。”可见原本胜于后印也,惜为残本。但毕竟顺治谱难得,几乎胜过明版,虽残也是珍品。
《大佛潘氏》的事情远不止此。自从三八节到过徽州,之后歙县老谭又来联系,说有一部《棠樾鲍氏宗谱》,是清晚的钞本,还有一部五十二册的光绪木活字本《仙源杜氏宗谱》,连箱都到了他的手上,约我去看。自然又得找个双休日过去,就选在了清明后一天的4月5日星期六。还没下高速,歙县的老徐电话来了,上一次去徽州,他正好去了千岛湖,没能碰上。他来电话的意思,是告诉我他手上有部康熙刻本《曹村曹氏》一厚册。电话来得及时,瞌睡碰上枕头,正好。下高速后先到了他的家中,曹氏谱没能看中,却看到了几册手抄的《大阜潘氏宗谱》。
谱共五册,均为光绪间所抄,其中一册特厚,中有衬纸,老徐示价2000元,另外四册各500元一册,亦为2000元,共4000元。我仔细查看,一册书衣上标为“三仲公支”,为世系;一册失去书衣,亦为世系;一册书衣上未书任何文字,却是谱序、凡例、文诗钞、志铭传序、跋等内容,实为首册;一册为卷二十六,所录全为志铭传序;余下那一册特厚的,亦为世系,不过前有谱序一篇,落款为“光绪十七年岁次辛卯季冬月三十二世孙潞龄谨撰”。世系自二十六世始,翻几叶,即看到“廷护公派兆鼎公支”,有二十六世兆鼎,为“景文公长子,字敷九,浙江钱塘县岁贡生,处州府松阳县教谕,迁苏州,详载松鳞庄支谱”;后一叶为“廷护公派兆臣公支”,有二十六世兆臣,为“景文公次子,嗣景隆公后,字舜邻,浙江钱塘县岁贡生,候选训导,貤赠文林郎,直隶怀来县知县,晋赠奉直大夫顺天府苏州知州,生于康熙……”,比之他的兄长兆鼎,世系详细得多。不过,“贵潘”是兆鼎之后。
我惊奇于老徐为何要价如此之高,老徐振振有词,说这是潘潞龄亲笔所写,是县志有记载的人物,自然是名人手稿,这个价还是老朋友的情面在。呜呼,凡事就怕这样,再三商价,老徐一口咬死,就是降不下来,弄得我是半点脾气也没有了,想缘分没到,多说也是无益,打算撤退,以后找机会再说,已到了这个价位,旁落他们之手的概率很小。恰在此时,来了一位做书画生意的商人,是老徐的熟客。老徐本想打他的牌子,再抬我的价,可这位朋友随手翻了翻,说,送我也不要,随后就走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给老徐留半点情面。就他这一句大不敬的话,却让老徐给我便宜了一千元,以3000元成交。这要放在以前,一千都不会要,现在,哼哼。这位叫潘潞龄的老先生,除了吉林大学因为有二册他于清光绪十七年纂辑的《大阜潘氏族谱》钞本提到过他外,其它地方都没“百度”到,可让鄙人着实多花了许多不该花的白花花的银子。
这五册红格钞本,版心有印成的“大阜潘氏宗谱”,下为“敦本堂藏”,毛装,字体倒也精美,银子的肉痛还好只在一时。从老徐家出来,抖擞精神,再到老谭家,拿了《棠樾鲍氏宗谱》和《仙源杜氏宗谱》,这二部谱价不高也不低,但也算难得,要知棠樾鲍氏碑坊那可是大大有名,心情好了不少。
《大阜潘氏族谱》的故事还得发展,就是前几天的4月12日,从老徐家拿到这几册抄本还不到一个星期,邻市的老符从合肥回来后跟我联系,说手上有一些谱。过去,他家的桌上竟然也有几册手抄的《大阜潘氏族谱》,看得我差一点跌倒。阿弥陀佛,难道《大阜潘氏族谱》跟我较上劲了?
这一次的《大阜潘氏族谱》,有四册开本比老徐家拿来的略大些,也是红格,版心也有印成的“大阜潘氏宗谱”和“敦本堂藏”字样,也是毛装,但都是世系。字体甚劣,非同一人所抄是显而易见的,问价,老符是我的老主顾,仁义,只要了七百。在把其它的一些谱都一一成交后,老符又拿出了一册《潘氏支谱》送我。这一册却是刻本,版心下刻“松鳞庄藏”四字,前为世系,后为志铭传述和墓图,也是一册残本。但世系中有潘兆鼎的后裔,二十八世宗周,三十世潘世恩,三十一世曾莹、曾绶,三十二世祖同、祖荫等辈均在,“志铭传述”中各有详传。
适合“松鳞庄藏”和“潘氏支谱”著录元素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有咸丰四年松麟庄刻本《大佛潘氏支谱》二十四卷首一卷、同治八年潘氏松麟庄刻本《大阜潘氏支谱》二十四卷首一卷、光绪十三年松麟庄刻本《大阜潘氏支谱》二十四卷首一卷等几种,我手上的这册残本虽没有分卷,但应该是出于这几部中的其中之一,是修纂刻印于苏州,再由族人带回到歙县的。
大佛潘氏清初徙入苏州后经过百余年的发展,至乾嘉以后成为苏州势力最为煊赫的科第世家,而那些留在大阜以及后来由苏州迁回故里的潘氏族人,虽分居徽、苏两地,但还是往来不断,互有影响。在苏州的《大阜潘氏族谱》中,有一篇潘锺瑞写的《歙行日记》,就是光绪年间叙其回家展墓的经过,其中这样记载:“(光绪七年三月)二十四日,傍晚叔陶叔遵鎔来,说苏州话,盖自幼在苏,去年归乡与棣园叔同住。二十五日,德夫弟来,亦能苏话”。在歙县的顺治本中,有篇《谱终纪事》这样说:“尔时綋兄远在苏门,数百里外……凡四阅月,綋兄始得归而相与图终焉”。可见自始至终没有断过联系,不过由于徽苏两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差异,两地家族的发展结果有霄壤之别,留在大佛的日渐式微,生活困窘。以至于传世的《大佛潘氏宗谱》,自顺治后,只到清晚才有潘潞龄先生来续修,而且还是以抄本的形式流传,连梓行都成了问题。
本来以为《大佛潘氏宗谱》的故事到此可以告一段落,没想到最近接到徽州方向传来的消息,又有一部民国年间的《大佛潘氏宗谱》活字本出现,全本有十二册之多,要价二万,令我咋舌,但一番相思之苦,大概又是免不了的
。
分享:
泊[泊,读音作bàn(ㄅㄢˋ),不可读作bó(ㄅㄛ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的夏禹后裔楚国公族,属于以国名或封邑名称为氏。
著名的清朝史学家陈厚曜在《春秋世族谱》中论述,楚国除了王室熊氏以外,其士族的宗子世系有十三氏,为楚国大族,其中就有泊氏。其他十二氏为斗氏、成氏、屈氏、劳(蘧)氏、熊氏(非王族)、阳氏、申叔氏、申氏,伍氏、潘氏、沈氏,观氏。
本书列其源流为:
少典氏第十八代、黄帝轩辕氏第七代禹:姓姒。夏禹之支子有封于辛国者,分衍出辛氏、计氏、司空氏、宇文氏、普屯氏、崇氏。夏禹下传十七王,共四百五十二年(公元前二十五~十六世纪),其后代中以封国为姓氏者有泊氏、弗氏、刜氏、鬻氏、阳氏、沛氏、冥氏、鄍氏、沈氏、寝氏、彤氏、弋氏、褒氏、纶氏、巢氏、男氏,鲍氏、包氏、夏氏、差氏、禹氏、夏后氏、有南氏、彤城氏。
少典氏第二十代、黄帝轩辕氏第九代季连:季连芈姓,季连氏。其后裔传至少典氏第六十七代、黄帝轩辕氏第五十六代楚顷王襄(公元前298~前263年在位),名熊横,迁于陈邑。分衍出荆氏、楚氏、熊氏、附氏、穴氏、鬻氏、粥氏、郢氏、逞氏、能氏、叙氏、序氏、祖氏。
到了春秋时期,芈姓熊氏楚国分衍出更多姓氏。
单姓有:泊氏、成氏、启氏、斵氏、囊氏、贲氏、善氏、逯氏、禄氏、县氏、逮氏、审氏、侧氏、庇氏、次氏、连氏、莫氏、仵氏、昭氏、由氏、景氏、到氏、声氏、晏氏、即氏、闱氏、尹氏、后氏、竟氏、秉氏、宜氏、绎氏、酒氏、枝氏、乘氏、保氏、春氏、钧氏、阳氏、甲氏、环氏、卯氏、武氏、庄氏、霜氏、蜎氏、皋氏、举氏、擧氏、雪氏、紃氏、穿氏、称氏、仆氏、贵氏、严氏、征氏、庾氏、奋氏、贺氏、列氏、监氏、减氏、韵氏、屈氏、卒氏、度氏、翠氏、班氏、陈氏、张氏、李氏。
复姓有:斗斵耆氏、斗斵乳氏、斗斵谷氏、斗斵强氏、斗斵缗氏、斗斵文氏、斗斵班氏、斗斵比氏、围龟氏、弥牟氏、若敖氏、叔敖氏、堵敖氏、郏敖氏、越椒氏、罢敌氏、上官氏、三闾氏、五相氏、五参氏、诸将氏、太宰氏、公建氏、良臣氏、左尹氏、右尹氏、申叔氏、申公氏、楚季氏、楚宗氏、巫臣氏、列宗氏、子南氏、子期氏、子庚氏、子西氏、子建氏、子午氏、子重氏、子季氏、子承氏、子千氏、子仪氏、子木氏、尹干氏、无钩氏、无圉氏、无宇氏、无庸氏、余推氏、涉其氏、庆父氏、襄老氏、王孙氏、成王氏、黑肱氏、舒坚氏、来缎氏、沉纤氏、邑由氏、利孙氏、白男氏、吉白氏、屈南氏、耆门氏、市南氏、伍参氏、婴齐氏、弃疾氏、枝如氏、伯比氏、师祁氏、熊率氏、熊相氏、倚相氏、辛廖氏、接舆氏、季融氏、仲雄氏、大心氏、蓝尹氏、厩尹氏、箴尹氏、乐尹氏、芋尹氏、陵尹氏、权尹氏、莠尹氏、清尹氏、郊尹氏、工尹氏、连尹氏、嚣尹氏。
“泊”,即为夏朝分封的诸侯国(今安徽泊州),其泊侯的后裔以祖上受封国名为姓氏,称泊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古百越族,出自清朝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疍家人,属于以生活方式名称为氏。
在广东省汕头市达濠岛青云山上有一丘荒芜已久的古墓,墓主姓“泊”,墓碑上还刻有“雍正壬子年重建”字迹。
该支“泊”氏族人原聚居于马岗乡一带,原甚兴盛,后渐中落而消亡了。从源流来看,泊氏是疍家人的一支,在清朝初期编户,侯弃舟上岸与他姓杂居。
疍家人是古百越族原住民族,在史籍《山海经》中称为“鱼旦”。广东潮汕地区历来是古代疍家人聚居之第,明朝学者林大春在《潮阳县志·隆庆版》中记述:“县西南江上有曰疍户者,岸无室庐,耕凿不事,男妇皆以舟楫为居,捕鱼为业,旧时生齿颇众,课棣河泊,近或苦于诛求,逼于盗贼,辄稍稍散去……”
据地理方位考察,林大春所记载的“县西南江上”,即当指现在的濠江。历年来达濠岛周围就有着为数不少的疍家人。疍家人依水而居,以船为室,捕鱼煮盐为业。大约在明朝时期,部分疍家人开始陆舟两栖,他们在靠近海滩的地方搭建草寮为屋,“或有弃舟楫入民间为拥保者矣。”现广东省汕头市濠江区的“三寮村”,就是因为原疍家人在海边搭了三个“寮仔”而得名,当为疍语之遗存。
清朝初期,朝廷加强了对沿海地区丁户的管理,对疍民也不例外。史籍《揭阳志》中记载:“雍正八年许疍民村居编户”,疍家人正式上岸陆居,现在濠江区的“莘香里”,就是当年疍家人聚居的地方,称疍家乡。后来,疍家人的生活习俗也渐渐被地方同化了。比如葬俗,按疍俗为水葬,“棺沉海底”,自清朝雍正初年后,始改为土葬。
疍家“泊”氏之源,是疍人在舟楫漂泊之时原无姓氏,在编户之际,始用该姓。从“泊”字本义来看,“课棣河泊”,表述了疍家人原始的生存状态。
二迁徙分布:
今广东省汕头市、台湾省桃园县有泊氏族人分布。
三历史名人:
泊中泰:(公元1936~今),广东潮阳人。著名广东潮阳市地方税务官员。
泊中泰是广东潮阳市地方税务局峡山分局原副局长,经济师。
1949年6月加入共青团,同时加入陈后围地下交通情报站,任实习交通员。1951年1月调人潮阳市税务局,一直在基层征收单位工作。1956年6月起任副所长,税务机构分设后任峡山分局副局长,1997年6月离休。
他从事税务工作四十七年,忠于职守,敬业奉献,严于律己,团结进取。每项工作部完成得很出色,1959年被潮阳县人民委员会评为三等先进工作者.1984年被汕头市 评为税务系统米进工作者。
1996年分别被三峡、潮阳市委、市府评为先进劳动者。1997年被广东省人事厅、省地方税务局评为先进工作者。
蔡氏族谱是按照省份划分的,共分为12个,分别为:
蔡氏族谱: [湖北石首];
蔡氏族谱: [玉山];
[慈溪蔡氏宗谱]: 不分卷;
浦阳香溪蔡氏宗谱;
蔡氏世系源流;
沩宁蔡氏东宗谱: 十八卷:[宁乡];
德清蔡氏宗谱: 十二卷;
蔡氏重修宗谱: [丹阳];
乌砶蔡氏宗谱: 二十一卷:[暨阳];
德清城关蔡氏家谱: 不分卷;
蔡氏族谱: 不分卷:[武陵];
湖南攸县渌田蔡氏九修族谱: 十一卷:[湖南攸县]。
扩展资料:
蔡姓是以国为姓的。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将弟弟叔度封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建立蔡国,与兄管叔鲜、弟霍叔处共同监督被封在商朝旧都的殷纣王之子武庚禄父,管理殷商遗民,史称”三监”。
武王死后,子成王姬诵继位,由武王之弟周公姬旦摄政。管叔、蔡叔对此不满,联合武庚及东方夷族进行反叛。后被镇压,武庚、管叔被杀,蔡叔遭放逐,不久,死于迁所。
其子胡,能够与父亲的反叛行为决裂,遵守文王的德训,与人为善。由于胡在鲁政绩卓著,周公奏请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祖,是为蔡仲。其子孙就以国为姓。
-蔡姓
彭庄
彭庄位于白虎集东北15公里,南距徐河1公里,村内东西大街1条,居民128户,496人,全属汉族,彭姓占70%,其他姓氏为李、崔等,耕地面积650亩,农机具54套,代销点两处,居民楼房一栋,村内现存彭黯墓碑一块。
据彭氏家谱记载,明天启年间(1621-1627),彭氏由白虎集分此立村,彭庄1958年划归小留公社,1979年划归白虎公社,2000年划为菏泽市牡丹区高庄镇彭庄行政村。
鲍楼
位于白虎集东北15公里,徐河北岸。村内有东西大街一条,现有居民131户,510人,全系汉族,鲍姓占60%,其他为张、马、司、吴等,有代销点一处,居民楼房三栋,现存鲍黯墓碑一块,鲍楼闸一处。
据鲍氏家谱记载,明万历年间(1573-1619),鲍氏由白虎集分此建村,1958年归小留公社,1979年归白虎公社,2000年划归菏泽市高庄镇鲍楼自然村。
彭庄村与袁拐村、袁固堆村、韩楼村、郅庄村、贾楼村、汲尧村、天庙村、付庄村、王楼村、东头村、曹楼村、李庄村、耿庄村、北头村相邻。
彭庄村附近有曹州牡丹园、菏泽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中国牡丹园、古葵丘、曹州古今园等旅游景点,有菏泽牡丹籽油、万福甜瓜、菏泽面塑、鲁锦、曹州牡丹等特产。
包姓,中华姓氏之一,为三皇之首包羲字伏羲号黄熊谥太昊后裔, 《路史》云:包羲氏后有包氏。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包氏姓包的名人包姓起名字包姓的起源与家谱,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包氏
分布地区
丹阳:即秦朝的鄣郡。相当于今安徽省宣城地区。上党:辖镜相当于今山西省境内沁水以东地区。
历史来源
「包」源出
1、出自风姓,为上古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太昊(伏羲)的后代。太昊创制八卦,教民捕鱼、畜牧,以充庖 伏羲厨,故又名庖牺或庖羲。据《路史》载:"包羲氏后有包氏"。
2、为春秋时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
3、出自鲍姓,据《后汉书》载,丹阳包氏,本为鲍氏,为避王莽之乱,改鲍为包,成为包姓的一支。
4、蒙古族包姓,成吉思汗直系后代,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蒙古族第一大姓。
5、《周易·系辞下》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堂号
"刚毅堂"、"清河堂"、"孝肃堂":都是根据包拯命名的。宋时包拯,除龙图阁大学士,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是著名的清官。他立朝刚毅,贵戚宦官无不敛手,男女老少皆知其名。死后谥孝肃。
家族名人
包胥公:楚大夫,楚国第一大将军,复楚忠臣,居上党,赞曰:时为,伍胥反楚,向秦乞师,不辞劳苦,忠义贯日,历代罕有,伟哉胥公,名传万古,配姚氏一品夫人。
包拯:字希仁 (999—1062),汉族,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
包万有:(1590~1657),字似之,号敬衡,县城北隅人,一代文豪。著作有《五经同异》、《编年合录》、《四礼损益》、《范数赞辞》、《小学遗书》、《食货录》、《月旦会簿》、《书院约言》,《史编余言》、《正蒙集解》、《唐山寤歌》、《讲学刨记》等。
人口分布
历史上包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发源于湖北的包姓,随后向北部和东部扩散。秦、汉时期,包姓已经在山西上党地区形成望族。魏、晋时期,由泰山鲍姓改姓的包氏族,在山东地区也迅速向东南迁移,同时包姓主力向安徽、江西、江苏、浙江一带聚集。唐、宋时期,包姓已经在长江南北分布,并进入福建。
宋朝时期,包姓大约有近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011%,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一百二十八位。包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约占全国包姓总人口的一半。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江西,这二省包姓大约占包姓总人口的76%,其次分布于浙江、四川、江苏、河南、福建。全国形成了以皖赣为中心的包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包姓大约有12万多人,约占全国人口013%,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一百二十四位。浙江为包姓第一大省,约占包姓总人口的47%。在全自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这两省包姓大约占包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山东、广西、云南、江西、安徽。其入口主要继续向江浙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江浙为中心的包姓人口聚集区。
当代包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包姓的人口已达65万,为全国第一百八十一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52%。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包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下降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广西,这三省区大约占包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甘肃、辽宁、湖北、四川、重庆、上海,这六省市的包姓又集中了27%。江苏和浙江各居住了包姓总人口的15%,并列为包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以江浙为中心,桂渝川和东北两块次聚集地的包姓分布局面。
包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苏皖南部、浙沪、赣闽北部、广西南部、海南、广东西南端、四川大部、甘肃南部、辽宁北部、吉林西部、黑龙江大部、内蒙古东北,包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3%以上,中心地区达到14%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17%,居住了大约56%的包姓人群。
今丹阳包氏居住在新桥、皇塘、里庄、运河、麦溪、全州、珥陵等地。包氏入闽始祖字十郎,号纯白,讳始仁。祖籍山西上党(今山西长治),先祖数次南迁后落籍于江西建昌府南城包家坊。旧谱相传,纯白“始贡于宋孝宗隆兴间,得选汀州教授。”又“尝权知上杭县事,解组后遂退隐小陈坑而奠宅焉。”上杭南部边陲汀江西岸的小陈坑(今下都乡新寨村),从此成为闽杭包氏的发祥之地。
次[次,古音读作qí(ㄑㄧˊ),亦可读作chí(ㄔˊ),不可读作cì(ㄘ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风姓,出自伏羲氏之子十日,属于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海外东经》记载,伏羲氏之子为十日,十日一族以汤为姓氏,称汤氏。汤氏后裔中有汤次氏。汤次氏之后有汤氏、次氏。次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楚顷王襄之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少典氏第二十代、黄帝轩辕氏第九代季连:季连芈姓,季连氏。其后裔至少典氏第六十七代、黄帝轩辕氏第五十六代楚顷王襄,名熊横,迁都于陈国(今河南周口),其支庶后裔中有次氏,为楚国公族,曾产生了传神的斩蛟勇士次非。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汉朝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的后裔,属于汉姓夷化又汉化改姓为氏。
据刘邦第七十一代孙、日本高桥通泰先生提供的《岛田高桥家系图》记载,刘氏后裔在东汉年间加入日本大和族,传到大藏春实的第九代孙大藏种直,生有五个儿子,他们的后裔分别形成五个新的姓氏:太郎大藏赖种,移居高桥城,以高桥为氏,后裔形成今天日本的大藏(姓)高桥氏;次郎大藏幸种,移居江上城,以江上为氏,后裔日本的大藏江上氏;三郎大藏种雄,以秋月为氏,是为大藏秋月之祖;四郎大藏种成,分居原田城,以原田为氏,后裔形成日本的大藏原田氏;五郎大藏种景,以波多江为氏,成为大藏波多江氏的开姓始祖。
其中的次郎大藏幸种(次子)的后裔,在唐朝时期回祖国,在湖南一带学习、经商,并有不少人留居不归,按汉民习惯改姓氏为“次刘氏”,后有人省文取“次”简化为次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古匈奴分支突厥族官位,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隋书·突厥传》记载:突厥族下官职有叶护、次设、特勤、次俟、利发五等。其族后被唐太宗李世民派大将军李靖、李绩率大军所破。后采取收其民与内地汉民混居,逐渐汉化的政策,其次设、次俟等官员的后裔后有取汉字“次”、“俟”、“设”等为姓氏者,其称次氏、鲍氏、俟氏、设氏等。
二迁徙分布:
今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湖南省、河北省栾城县、 自治区、日本国,均有次氏族人分布。在韩国,除了次氏,还有次吏氏,亦为汉、唐之际古突厥族人的同源后裔,随渤海国破后逃亡至其地区的。
三历史名人:
次 非:(生卒年待考),楚国人。传说中著名楚国勇士。
有一天,次非在干遂(今湖北张家界)买到一把锋利的宝剑。在回乡的途中,他乘坐一只木船过江。
木船刚到江心,突然波涛汹涌,江水中窜出两条恶蛟,从左右两边围住了木船。船上的乘客一个个都吓得魂飞魄散,摇船人也抖作一团。
次非问摇船人:“过去木船要是被恶蛟缠住,船上的人还能不能活命?”
摇船人吓得一个劲儿摇头:“碰上这两条恶蛟的船,没有听说能幸免的。”
次非唰地抽出宝剑,坚定地说:“我定要叫这两条恶蛟变成江底的一堆腐肉朽骨!如果我放下武器,爱惜自己的生命,那么,我活在世上还有什么价值呢?”说罢,便纵身跃入波涛,跟恶蛟拼死搏斗,终于斩杀双蛟。
风平了,浪静了,次非用忘我的牺牲精神和高强的本领拯救了全船人的生命。
次 多:(公元1950~今),藏族, 人。 自治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1980~1992年在《 文艺》杂志社工作,副编审。曾任小说组长副主编、主编等职,发表十万字左右散文五万字文艺研究文章,翻译十五万字作品。
1992年调 作协工作,1995年出版个人创作集《母亲的恩情》,在第四届少数民族优秀文学评奖中获翻译奖;1995年获自治区珠穆朗玛文艺奖;1997年获《 文艺》“隆达杯”奖。首届才旦卓玛艺术基金优秀歌曲创作评奖中获铜牌。
现任 翻译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次成刚:(公元1963~今),河北栾城人。著名 基层党务工作者。
河北省栾城县惠源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工程师。栾城县第八届政协委员。1980年以来,一直在惠源公司工作。
由于他工作积极负责、作风正派、成绩突出,1988年以来连续获石家庄市建材系统优秀人才、优秀经理、优秀党支部书记等称号。
1990年、1994年、1995年获市级劳动模范称号,1998年获县十佳优秀青年、栾城县劳动模范称号,1998年获石家庄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
鲍家屯村位于哪个市
本文2023-11-20 03:23:3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12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