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西孔子”说天下杨姓第一望族——陕西弘农杨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0浏览:3收藏

从“关西孔子”说天下杨姓第一望族——陕西弘农杨氏,第1张

中国古代几千年以来,吏治腐败一直是个很难根治的问题,然而东汉中期却出了一个 以“四知”典故名垂青史的“清白吏”杨震,人送外号“关西孔子” 。

大家都知道,孔子何许人也?所谓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文章道德、修身齐家为万世师表的大圣人,说杨震是“关西孔子”,那么其学问、操守一定也是出类拔萃的了,的确如此, 杨震就是出自陕西古弘农郡杨氏家族的一个圣人。

在古典籍里经常提到 “弘农”这个地名 ,西汉汉武帝刘彻于元鼎四年最早设置弘农郡,管辖区域包括今天河南省西部的三门峡市、南阳市西部,以及陕西省东南部的商洛市。由于地处所谓“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之间的黄河南岸,一直是历代军事政治要地。

以后历经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弘农郡的管辖范围逐渐缩小,但从陕西华山到河南三门峡一线,始终是弘农郡令人瞩目的核心地区,因为这里是 天下杨姓第一望族——弘农杨氏的发源地 。

弘农杨氏在全中国杨姓族人的心目中,是最崇高、最受人尊敬的,许多杨姓家谱都把远祖追溯到弘农杨氏。而 弘农杨氏闻名天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以“关西孔子”杨震为核心的家族世系的崛起。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他早年通晓经籍、博览群书,很早就声名鹊起。但是在几十年里一直没有响应州郡礼聘他去做官的邀请,即便亲朋师生屡次劝说,他也不为所动,专心讲学。

据《后汉书杨震传)记载,他近五十岁的一天,一只冠雀(即鹳雀)衔着三条鳣鱼(鳇鱼,外形近蛇、鳝),飞来停在他讲学的讲堂前面,于是这件事很快传开了:“蛇鳣,是卿大夫衣服的象征。三是表示三台( 汉代对尚书—“中台”、御史—“宪台”、谒者—“外台”合称“三台”,这里泛指高官 ),先生从此要高升了。”

终于,杨震在五十岁时 响应东汉汉和帝舅兄、大将军邓骘 的征辟出来做官。在他担任东莱(今山东龙口、烟台一代)太守时,在他赴任途中,路过昌邑(今山东莱州)。他从前举荐的茂才(秀才)荆州人王密正在昌邑当县令,于是门生到馆驿拜见老师杨震。

到了晚上,王密怀揣十斤黄金送给杨震。其用意不言自明,希望以后在官场上得到老上司的关照。杨震说:“作为老朋友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是什么原因呢?”王密说:“晚上没有人知道。”杨震说: “天知,地知,我知,你知 。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只得带着黄金羞愧地离开了。杨震廉洁、正直的行为传遍天下,后人因此称之为 “四知”先生 。

后来,杨震转任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太守。他一如既往的公正廉明,不接受任何私人请托。他的子孙蔬食徒步(没有肉食吃,出门靠步行),生活异常俭朴。

有些老朋友或长辈想为他的子孙置办一点产业,杨震婉拒说: “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或许是留给他们的更厚重、更有意义的资产啊!” 不久杨震就成为东汉汉安帝刘祜朝的名臣,多次升迁做到了司徒,又过了两年当上太尉(司马)。

遗憾的是,汉安帝并不是一个清明的皇帝。东汉是光武帝刘秀靠豪强势力支持才建立起来的,所以它集中代表的是豪强集团的利益。东汉王朝中期以后,宦官和外戚轮流执掌政权,政治逐步走向腐败昏聩。

杨震的廉洁正直和拒庸任贤与当权派格格不入,再加上一次次的逆颜直谏、尽进忠言触怒了皇帝和权贵阶层。不久在谗言构陷下他被削职为民,遣送原籍。

杨震走到当时国都洛阳城西的几阳亭,慷慨地对儿子、门生们说:“人固有一死,我蒙圣恩位居高位,但是痛恨奸佞小人而不能诛杀,厌恶妇侍干政乱国却不能制止,有什么面目见天下人呢?我死之后,只用杂木为棺,粗布单被只要盖住形体,不送归祖坟,不设祭祠。” 士可杀不可辱,作为大儒的杨震不能尽忠就选择尽节,年逾七十饮鸩服毒而死。

事已至此,那些京城里杨震的政敌为了进一步羞辱这位名儒,还示意地方官弘农太守 移良 在陕县就截住杨震丧车,露棺道旁,任由日晒雨淋。

中国人传统上讲究死后尽快入土为安,屡屡迁怒杨震的那些人恨不得老早就杀之而后快,然而考虑到杨震的巨大影响力,皇帝老儿都只能用遣送原籍的办法来惩罚,那些政敌能采取的报复手段也就只有这些下三滥招式了!他们还罚杨震诸子做苦役代替邮差往来送信,路见不平的人,无不潸然泪下。

相传杨震安葬前十几天,有只身高一丈多的大鸟,飞到杨震丧前, 俯仰悲鸣,泪流湿地 。直到下葬,鸟才凄沧飞离。所以后人为纪念杨震,在渭河岸边的高桥乡亭东村西北杨震墓前立了一座石鸟像。

杨震本来以 博学、廉洁、忠直、节俭和刚正久负盛名,最后在高龄为国事以“死谏”的方式做到了人臣的极致, 他的道德、学问让天下的读书人莫不感佩,所以儒生们称之为“关西孔子”一点也不夸张,算是实至名归。

特别是他的“四知”成为千古美谈,“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两千年的华夏文化穿越了时空的阻隔,“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四知”蕴含着数千年的中国廉政文化,传承着儒家文化中亘古千秋的慎独内核。后世的“关西堂”、“四知堂”、“清白堂”等称呼都源于这个典故。

俗话说: 忠厚传家久,诗书礼仪长 。屈死的杨震在汉安帝的儿子汉顺帝刘保当政后得到全面昭雪:当初迫害杨震的首要份子被诛杀,杨震被全面恢复名誉和大加褒扬、高规格礼葬。

皇帝诏书中定性“ 故太尉震,正直是与,俾匡时政” ,并诏命杨震属地的太守用比照汉朝开国天子刘邦在山东祭祀孔子的规格,用中牢的礼节祭祀杨震。从祭品上看,规格仅次于祭祀天子的太牢,应该说是很辉煌庄重了。

尽管杨震的先祖也有星辰闪耀的时候:比如杨震的十世祖 杨喜 因追杀项羽有功被刘邦封为赤泉侯;四世祖 杨敞 为西汉汉昭帝刘弗朝的丞相,并娶太史公司马迁之女司马英为妻(别怀疑司马迁没有女儿,他大约46岁左右才受宫刑);但 弘农杨氏家族真正系统性崛起发端于杨震 。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先世的荣耀是有间断的;更重要的是依照儒家传统观念, 一个人、一个家族或世代只有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个方面全面发展才算所谓比较圆满的成功。 再看看“关西孔子”杨震,学开一代之宗;官至司徒、太尉;德被后世、福泽子孙。

杨震的儿子 杨秉 任东汉桓帝刘志朝的太尉,孙子 杨赐 (杨秉之子)先后当过汉灵帝刘宏时期的司空、司徒、太尉(司马),等于把“三司”都做过一轮;重孙 杨彪 学样父亲杨赐,把汉献帝刘协朝的“三司”也做了个遍。

古代描述某家族家世显赫、世代为官时有一个常用的词叫 “四世三公 ”。所谓“三公”主要是在我国汉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设置的“司徒、司马(太尉)、司空”三种最高级别的官员分别掌管国家的行政、军事、监察大权,如果一个家族连续四代中的每一代都有人担任国家的这三个顶级高官中的某一种,就说这个家族“四世三公”。

在封建社会,“天意从来高难问”、伴君如伴虎,再加之朝廷内外的明争暗斗、倾轧拆台;一个家族百年内有一人担任过位极人臣的“三公”之一就是莫大荣耀,能够连续三代、四代做这种顶级高官可以说是家族祖坟上烧了高香,绝对是凤毛麟角。

而弘农杨家就跟同时期的汝南袁绍家族一样,都是“四世三公”,权倾一时。其实弘农杨氏相比袁家更辉煌,杨家是中国古代十大传奇家族之一而后者不是,在广度和高度方面袁氏家族是没办法相提并论的。

杨震玄孙(杨彪之子)杨修,字祖德,是三国时期的名士,名门世宦之后而又聪慧过人,他和孔融、祢衡可能是三国时期最有天分的三个名流,可惜先后都被曹操所杀(直接或间接)。

曹操把控汉献帝后,对当时任职太尉的杨彪没有附和自己感到不满。恰好其时杨彪岳父袁术在淮南称帝,曹操短期拿袁术没办法却看到了打击杨彪的机会,就拿杨彪与袁术是姻亲说事,构陷杨彪勾结袁术图谋废汉献帝,将杨彪打入死牢。他侥幸出狱后吓怕了,很见机地诈称脚疾,从此不理世事,直到84岁去世,终得善终。

鉴于老爹杨彪差点被曹操干掉,杨修乖巧多了,充当了曹操的秘书长(丞相主簿)。本来也算心腹,不过聪明反被聪明误,数次犯了曹操的禁忌,特别是卷入曹丕、曹植的魏王世子嫡位之争,后来被曹操在一次行军中以 擅解“鸡肋”口令为由诛杀 。

杨震一共生有五子,分别为杨牧、杨里、杨秉、杨让、杨奉(不同于三国时期另一个同名同姓的出身黄巾起义军的将领杨奉),上面重点讲了杨震三子 杨秉 这一支系的传衍。长子杨牧这一支起初不甚起眼,但是 杨牧的第十四世孙(也就是杨震的第十五世孙)就是继秦始皇之后第二次实现中国大一统政权的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

辅佐杨坚取得政权的 越国公杨素及其儿子杨玄感 也是杨坚近支宗室,后来杨素的女儿成了唐高祖李渊的嫔妃;杨坚的孙女也就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当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杨妃,杨妃是太宗内宫“四妃”之一,为其生下了三子吴王李恪、六子蜀王李愔。

杨震五子杨奉的后裔世系发展也很精彩,据有人考证,北宋时满门忠烈、一心报国的杨家将就是杨奉这一支的后人; 这一支最辉煌的要数“西晋三杨” ,其实“西晋三杨”严格的说应该是 “西晋四杨 ”,他们是杨奉后世子孙杨超的四个儿子的总称:分别是杨炳、杨骏、杨珧、杨济。只是由于老大杨炳早逝,所以主要是后三位作为是西晋的皇家外戚来辅佐开国君主晋武帝司马炎,分掌军国大权,势倾天下,时人称之为"西晋三杨"。

"三杨"的势力如何了得?先是老大杨炳的女儿 杨艳 是司马炎的结发妻子——武元皇后,当初司马氏还是曹魏官员时,他老子司马昭为了通过联姻来提高门第而主动攀附弘农杨家;后来杨艳的堂妹也就是杨骏的女儿 杨芷 又接替过世的堂姐成了司马炎的的武悼皇后。

一家两皇后(武元皇后、武悼皇后)再加上杨骏、杨珧、杨济三兄弟瓜分军国大权,不用想就知道有多厉害,直到白痴皇帝— —晋惠帝司马衷 (司马炎的第二子)的皇后贾南风联合司马宗室夷灭“三杨”。

其实弘农杨震家族的显赫宗室后羿还大有人在,南北朝北魏孝文帝的外戚(论辈分为舅爷爷)杨播及其他五兄弟( 杨椿 、杨颖、杨顺、 杨津 、杨暐)这一支自北魏孝文帝至北魏孝庄帝短短二十年的时间,出了七位郡守,三十二位州刺史,杨播的二弟杨椿和五帝杨津更是位列三公,荣宠至极。杨播、杨椿、杨津这个三兄弟历经北魏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孝庄帝四朝,“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在北魏王朝末年有着其他家族可以比肩。

弘农杨氏家族自东汉中期杨震崛起,影响力横跨汉末、三国、魏晋、南北朝,直至隋朝,由于弘农杨氏后人 隋文帝杨坚 开创大隋帝国让家族一跃成为皇族而使影响力达到鼎盛。

到了唐朝,由于 隋唐两朝皇族有盘根错节的亲戚关系 ,再加上出于血统高贵、政治平衡和接纳豪族等方面的考虑,唐朝大力推行 “李武韦杨”四姓联姻, 使得弘农杨氏在唐朝的势力和影响依然如日中天,不能不算是中国家族史上的一个奇迹。

弘农杨氏家族在传承过程中 以华阴为基础,先后衍生出观王房、越公房、新昌房、扶风房、上谷房、河中房、原武房等房号 。在唐王朝不到300年的立国时期内,出自这个家族的不要说上至皇母帝妃,如则天大帝之母杨氏、唐太宗的杨妃、唐明皇的贵妃杨玉环,下至难以尽述的驸马王嫔;单是整个唐朝21帝任用的所有宰相中的所有12个杨姓宰相都毫无例外的出自弘农杨氏家族。

我们可以列举一下:杨震长子杨牧的第十一世孙杨士雄被隋文帝杨坚封为“观王”,这一支的后世子孙便以“观王房杨氏”自称。“观王房”为唐王朝贡献了三位宰相,他们分别是:观王杨士雄长子 杨恭仁 为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两朝的宰相;第七子 杨师道 为唐太宗李世民朝的宰相;杨士雄的重孙 杨执柔 ,为武则天当政时的宰相,这三个宰相中杨恭仁和杨师道是亲兄弟,杨执柔又是前两个宰相的堂侄孙。

武则天的母亲是杨士雄弟弟杨士达的女儿。武则天临朝理政后曾对人说:“ 我要让武家和外家(即弘农杨家)的子侄在武氏王朝常有一人为宰相”。 于是在武则天长寿元年授杨执柔同平章事(宰相职务)。

杨震第十五代孙 杨播 (扶风房杨播与其旁系先祖“西晋三杨”中的杨播同宗同名,应该是由于古代各房分居不同地域沟通不畅导致的)也是杨震长子杨牧传衍下来的一支,世居扶风(今宝鸡市扶风县一带),其子孙自称 “扶风房” ,杨播子 杨炎 为唐德宗李适朝的宰相。

杨震第五子杨奉传衍的“越公房杨氏”及其分支“新昌房杨氏”为大唐帝国贡献了五个宰相,即 杨弘武(杨武)、杨收、杨涉、杨嗣复、杨弘礼。 杨奉的十三世孙杨钧在后魏时为恒州刺史,封越恭公,后世子孙便以“越公房”自称。

越恭公杨钧 有四个儿子,长子杨暄的长孙就是后来隋朝赫赫有名的 越国公、丞相杨素 。第四子杨岳的第三子为杨弘武,他在武则天母亲——荣国夫人杨氏因同宗原因大力举荐下,当上了唐高宗李治朝的宰相;越恭公杨钧的第十一代孙 杨收 是唐懿宗李漼朝的宰相;杨收的侄子 杨涉 做过唐朝最后一个皇帝——唐哀帝李柷时期的宰相。

“越公房杨氏”始祖杨钧的第八世裔孙 杨於陵 因中进士出道,世居长安朱雀街南新昌坊,就成为”越公房”分支——“新昌房杨氏”始祖,杨於陵次子 杨嗣复 分别为唐文宗李昂朝、 唐武宗李炎朝的两朝宰相;此外杨素的侄子 杨弘礼 为唐太宗李世民朝的宰相。

杨震的第十二代孙 杨珍 (杨震第五子杨奉的后人)任后魏上谷郡太守,举家迁居上谷(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附近),杨珍就是“ 上谷房杨氏”始祖 ,后来杨珍曾孙杨顺出仕后举家迁往河中(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就分支出 “河中房杨氏” 。河中房的大唐宰相就是众所周知通过巴结同宗族妹杨玉环而发达的奸相 杨国忠 。

杨震的第十三代孙 杨岐( 杨震五子杨奉的后裔)为后魏时吕州刺史,举家迁往郑州原武(今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西),其子孙便以 “原武房杨氏”自称 。 原武房在唐代时出过两位宰相,一是辅佐武后及唐中宗李显两朝的 杨再思 ,一是辅佐唐玄宗李隆基、唐代宗李亨的 杨绾 ,杨绾是杨再思的从孙。

总之,隋唐两代,弘农杨氏从汉朝的“四世三公”时代进人道一个更加显赫无比的时代,他们把弘农华阴杨氏家族的贵盛与荣宠推到了极致,在唐朝立国的近300年间,弘农杨氏在辅佐唐天子安邦治国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取得的成就、产生的影响则集中地体现在十二位杨姓宰相身上。

因此,大唐时期也是杨姓历史上值得荣耀的朝代之一。弘农杨氏历经大唐十二位宰相安邦治国的丰功伟绩之后,北宋时期又传衍出了一个满门忠烈、精忠报国的家族,这就是名垂青史、妇儒皆知的杨家将,他们为弘农杨氏,又添加了一个可歌可泣的华彩注脚。杨氏先祖若灵魂有知,当含笑九泉。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如果您还满意,请顺便给我这篇参赛文章点个赞呗:

FTN征文大赛 |史记 FTN通证“横空出世”记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由于得罪了曹操,被诛杀,妻子和儿女都被一起诛杀。

孔融并不是孔府嫡传的爵位继承人,当时也没有衍圣公,衍圣公是北宋仁宗时才封的爵位。

1,孔融三代都不是孔府的嫡系血脉

孔融的七世祖是孔霸,被汉元帝封为“褒成侯”,是孔府第一个封侯爵的。

根据目前的史料记载,孔融三代都不是孔霸的嫡传,都没有继承爵位。

孔融的祖父孔贤,默默无闻。

孔融的父亲孔宙,做官到泰山都尉。

孔贤到孔霸之间的谱系,历史已经失传,但可以肯定的是孔贤不是孔霸的嫡传。

孔府家谱记载的十九世嫡孙是孔完,封褒成侯,无子,由弟弟孔赞之子继承爵位。

孔府二十世嫡孙是孔羡,封宗圣候,和孔融平辈。

孔融一家被曹操诛杀,根本没牵扯到孔羡。

2,孔子之后七世单传

孔府的血脉存续,有两次危机。

第一个就是孔子之后七代单传。

孔子只有一个儿子孔鲤,还有一个女儿嫁给了公冶长。

一世孙(子)孔鲤

二世孙(孙)孔伋

三世孙(曾孙)孔白

四世孙(玄孙)孔求

五世孙孔箕

六世孙孔穿

七世孙孔谦

七代单传,绵绵不绝,是一个奇迹,也是家族的福报所致。

3,五代十国时,孔府差点被冒名顶替

唐末战乱,唐朝的皇帝也顾不上孔府了,孔府的嫡孙也没了爵位。

孔子四十一世嫡长孙孔光嗣没有继承文宣公的爵位,只当了一个泗水县县令。

这时出现了孔末乱孔事件。

孔林洒扫户孔末,本姓刘,因祖上世袭孔林的洒扫,改姓孔。

孔末趁唐末战乱,纠集一伙人,屠杀阙里的孔姓,并杀掉了孔光嗣,取而代之,当上了孔府的主祀。

孔光嗣的独生子孔仁玉,恰好被乳母张氏带回了家,幸免于难。

后唐明宗时,曲阜人告发了孔末,孔仁玉重新继承了孔府。

如果你是曹操,你也会毫不犹豫地杀死孔融

杨彪是杨赐之子,由于出身累世公卿之门,杨彪自幼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很早的时候杨彪就被举为孝廉,熹平年间,杨彪被任命为议郎。议郎东汉的官制之中,并不是很高的职务。但是,议郎却可以参与到很多朝廷重大事务的决策之中。而且,杨彪由于他深厚的学养,还被派去和马日磾、蔡邕、卢植等著名学者一起去续修《东观汉记》。

在党锢事件之后,嚣张的宦官势力就达到了顶峰,东汉的政治也黑暗到了极点。这些宦官在皇帝的纵容之下为非作歹,无恶不作。但是,杨彪对这些宦官并不买账。这当然一方面是因为,杨彪出身名门,杨氏家族门生故吏遍天下,宦官们不敢轻易对杨彪不利。另一方面也是杨彪秉承了正直的家风,敢于同黑恶势力做斗争。后来,杨彪发现了宦官头子王甫派人勒索地方政府好几千万赃款的证据,杨彪立即将这些证据交给了司隶校尉阳球,阳球果断地将王甫等人下狱直接处死。沉重地打击了宦官势力的嚣张气焰。

之后杨彪又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颍川太守、南阳太守、长乐少府、太仆、卫尉等高官。中平二年(公元185年),杨彪的父亲杨赐去世后,杨彪继承了父亲临晋侯的爵位。当时,黄巾军虽然被镇压下去,表面上看大汉朝仿佛是度过了一场危机。但实际上,各种矛盾还在不断积聚,东汉政府已经陷入风雨飘摇之中。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后,各种矛盾迅速爆发。先是在洛阳城中,宦官势力和外戚势力进行了最后的火并,这两股邪恶势力最终同归于尽。但是,朝廷很快就落入到军阀董卓的控制之中。董卓控制朝廷之后,为了装点门面,任命杨彪出来担任司空,不久后改任为司徒。董卓在洛阳的种种倒行逆施,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关东诸侯结成了讨董联盟,兵锋直指洛阳。为了躲避锋芒,董卓决定迁都长安,杨彪和太尉黄婉极力阻拦,结果董卓大怒,他们也被免职。这个时候的董卓,也不愿意太多树敌,又给了杨彪一个光禄勋的职务,强迫他一同前往关中。董卓从洛阳离开之前,对洛阳城进行了空前的破坏,方圆两百里之内变成了无人区。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董卓被杀,但是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却很快就夺取了长安城。这些匪兵比董卓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公元192年9月,杨彪被任命为司空,公元194年杨彪被任命为太尉,录尚书事,负责朝廷的日常工作。但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杨彪也就是勉强维持局面而已。到了公元195年,李傕郭汜二人发生了矛盾,他们在长安城中打了个天昏地暗。他们一个劫持了皇帝,一个劫持了百官。杨彪当面质问郭汜,你们两个相斗,一个劫持天子,一个劫持公卿,成何体统?郭汜大怒,甚至想亲手杀了杨彪。杨彪说,国家到了这个地步,我还在乎生死吗?在中郎将杨密等人的劝解下,郭汜在暂且息怒。后来,在各方面的劝解下,他们释放了皇帝和百官。当时的关中已经到了人相食的程度,不得已,李傕郭汜允许皇帝和百官离开关中。沿途中凶险不断,杨彪尽节护主,回到洛阳后,杨彪被任命为尚书令继续主持朝廷日常工作。

这个时候的汉家朝廷,其实就是空守着洛阳一座孤城,甚至官员都有饿死的。不久后,军阀曹操看到汉献帝奇货可居,就把汉献帝接到了许昌,杨彪也随着汉献帝一起到了许昌。曹操的真实想法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对此杨彪当然是非常清楚的,曹操也清楚地知道杨彪不肯配合,曹操不仅将杨彪下狱,诬陷他勾结淮南袁术图谋不轨,而且还想置杨彪于死地。孔融立即找到曹操,对曹操说:“如今你滥杀无辜,有没有考虑过海内人心?别人不说,你今天杀杨彪,我孔融明天就走人,绝对不会再留恋半天。”而且负责审案子的人,也没有发现任何实际的证据,曹操不得已释放了杨彪。后来,杨彪做了几年挂名的太常之后,干脆以腿脚不便为由闭门不出。此后的杨彪再也没有出仕,到了曹丕代汉称帝之后,曹丕也想到让杨彪出来装点门面。杨彪说,我作为汉朝的三公,怎么能够再来新朝任职呢?曹丕对杨彪还是非常礼敬,给了他光禄大夫的官衔,还赏赐了许多礼物,但杨彪每次朝见曹丕都是布衣相见。又过了几年,杨彪病死在洛阳的家中,终年八十四岁。

杨彪对汉朝算是做到了忠心耿耿,但是 历史 的演进并不是杨彪个人所能左右的。因而,杨彪对于自己的后人出仕新朝并不阻拦。所以,整个魏晋时期,这个传奇家族的荣耀还在继续着。

那时候国家对地方区域的划分标准比较模糊,朝廷上虽有区域的明确划分,但在民间并未得到普及,因此人们常以春秋、战国时候的列国去区分区域,当然当时也有如常山国等地名,如常山赵子龙说的就是常山国其实就是当时河北区域内的一个小地方

杨彪和杨修这对父子其实对曹操都不满意,只不过杨彪在汉朝还是比较有权威的,好几代都位列三公。曹操还有几次担心杨彪会找自己麻烦,不过等曹操挟天子以后就开始制约各种大臣,把不支持自己的人都杀了。当年杨彪职位比曹操高时错过了一个好机会,最后自己的儿子杨修还被曹操给杀了。估计杨彪心里也是非常后悔。

《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有一个桥段,杨彪和杨修父子一心想光复汉室,他们与曹操斗智斗勇。这件事情,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此事典出国家级正史《三国志》《后汉书》。

杨彪不是一般人,他是弘农杨氏代表人物。他的曾祖父杨震位列三公。杨震的儿子杨秉,也位列三公。杨震的孙子杨赐也位列三公。杨震的曾孙,就是今天的主角杨彪,也位列三公。杨家的势力非常强大,身为四世三公的重臣之家,却世代奉守廉吏之德,这使得杨家非常有名望。国家级正史《后汉书》把杨家和袁家并称东京名族,原文是: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俱为东京名族。

杨震这个人,油盐不进,正气凛然,他的人生信条就是忠于大汉朝。董卓进京之后,杨彪一次又一次跟董卓针锋相对。董卓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他一次又一次想杀杨彪,又害怕引起士族反弹,只得一次又一次忍气吞声。(彪尽节卫主,崎岖危难之间,几不免于害。)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落到了曹操手里。杨彪照样忠心耿耿保护汉献帝。曹操非常害怕杨彪,有一次曹操去拜见汉献帝。曹操看到一身正气的杨彪,害怕杨彪把自己宰了。曹操实在没办法,只好借口上厕所尿遁了。从那以后,曹操好久都不敢来上朝。(兖州刺史曹操上殿,见彪色不悦,恐于此图之,未得宴设,托疾如厕,因出还营)

曹操觉得杨彪就是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会要他的老命。曹操为了除掉杨彪,先是借口说杨彪年老体弱,把他的官职罢免了。杨彪的老婆,是著名的四世三公的袁氏女。袁术称帝之后,曹操借口他是袁术的姻亲,把他抓进大牢。(袁术僭乱,操托彪与术婚姻,诬以欲图废置,奏收下狱,劾以大逆。)

曹操指使满宠抓了杨彪之后,整个朝廷都闹翻天了。名士孔融直接罢朝,并且跑去质疑曹操。曹操好不容易把孔融忽悠走,名士荀彧又来找曹操说情了。荀彧是曹操集团的首席谋士,是曹操口中吾之子房。曹操可以不给孔融面子,但是他不能不给荀彧面子啊。荀彧都来求情了,曹操知道无论如何也不能杀杨彪了。曹操虽然不敢杀杨彪,但是想把他打一顿,就暗中授意满宠对杨彪用刑。

孔融和荀彧也怕满宠会打杨彪,两个人都特别交代满宠不能对杨彪用刑。满宠不听荀彧他们的话,抓住机会连续几天对杨彪用刑。这件事情,越闹越大。曹操见杨彪挨打了,也知道事情再闹下去就不好收场了。曹操出来唱红脸,下令把杨彪放了。这件事情,三国志记载是满宠打杨彪,曹操不知情。在我看来,有了荀彧打招呼在前,小小的许都令满宠如果没有曹操暗中授意,是绝对不敢对杨彪用刑的。

满宠打杨彪的事情,在当时就掀起了轩然大波。过了二百多年之后,刘宋的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释的时候,依然把满宠骂了一顿。裴松之骂满宠的话,流传至今,原文是:杨公积德之门,身为名臣,纵有愆负,犹宜保祐,况*刑所滥,而可加其楚掠乎?若理应考讯,荀、孔二贤岂其妄有相请属哉?宠以此为能,酷吏之用心耳!

曹操指使满宠打杨彪的事情,过了两百多年还挨骂,杨彪的人望由此可见一斑。曹操实在拿杨彪的名望没办法,只得把杨彪请出来当官。杨彪为了光复汉室的理想,又与曹操斗智斗勇,坚持了六年之后,杨彪知道大汉朝已经没有复兴的希望了。他不愿意为曹操效力,就装作生病不能走路,从此过上寓公的生活。

曹操忍了杨彪一辈子,到了晚年的时候,杨彪的儿子杨修犯了错,曹操抓住机会杀了杨修,总算出了一口恶气。曹操死后,曹丕登基称帝。曹丕知道杨彪的威望很高,想请杨彪出来当太尉。杨彪不愿意为曹魏效力,就对曹丕说:彪备汉三公,遭世倾乱,不能有所补益。耄年被病,岂可赞惟新之朝?

杨彪坚决不肯出山,曹丕也不敢强逼。曹丕给了杨彪很高的礼遇,让杨彪安享晚年。魏文帝黄初六年,汉室忠臣杨彪去世,享年84岁。

杨修有后代,杨修的儿子叫做杨嚣。

杨嚣是杨修之子,出身汉魏名门弘农杨氏,在西晋有名声,为受亲信得力之人,于泰始初年任典军将军,早卒。

公元278年4月23日,尚书左仆射卢钦去世,晋武帝司马炎下诏说:“已故司空王基、卫将军卢钦、领典军将军杨嚣。

都一向清贫,去世以后,家里没有多余的财产。近来闹饥荒,听说他们的其家不好过,现在赐他们家里谷各三百斛。”

扩展资料:

杨修是杨震的玄孙,杨彪的儿子,出身世代簪缨之家。《后汉书》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为人好学有俊才,建安年间被举孝廉,除郎中,后担任丞相曹操的主簿。

当时曹操军国多事,杨修负责内外之事,都合曹操心意,他的才华曹操亦曾自叹不如。后杨修数次助曹植通过曹操的考验。

然而曹植日加高傲,杨修本想和他疏远却不能,曹操亦因知道曹植受杨修之助才通过考验,颇为气愤,最终于建安二十四年秋天,被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凡罪犯收杀。

—杨修

杨彪:杨修之父,帝任期间为太尉,董卓之乱后长安之乱为曹操下职。平生清廉,好读书,终为曹操所忌,被孔融救回。杨修被斩之后,杨彪不出仕,终认己为汉臣。

杨修:杨彪之子,母为袁术之女。生性好学,能读人心。为曹操主簿。后鸡肋事件被曹操所杀。

从“关西孔子”说天下杨姓第一望族——陕西弘农杨氏

中国古代几千年以来,吏治腐败一直是个很难根治的问题,然而东汉中期却出了一个 以“四知”典故名垂青史的“清白吏”杨震,人送外号“关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