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尧臣与谁并称苏梅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0浏览:2收藏

梅尧臣与谁并称苏梅,第1张

梅尧臣与谁并称苏梅:苏舜钦

苏梅,北宋诗人苏舜钦与梅尧臣的并称。在矫正西昆体之弊与开辟宋诗独特境界方面,苏舜钦和梅尧臣都起过相当的作用。最先将这两位诗人并提的,是他们的诗友欧阳修。欧阳修《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诗:“缅怀京师友,文酒邀高会,其间苏与梅,二子可畏爱。”

年辈稍晚于欧阳修的魏泰在《临汉隐居诗话》中记述:“苏舜钦以诗得名,学书亦飘逸,然其诗以奔放豪健为主。梅尧臣亦善诗,虽乏高致,而平淡有工。世谓之苏梅。”苏、梅二人同为西派的反对者,文学成就也大略相当,但他们的诗风很不一样。

苏诗趋向粗犷豪迈一路,梅诗则多委婉闲淡之作。因此,欧阳修《六一诗话》品评道:“圣俞(梅尧臣)、子美(苏舜钦)齐名于一时,而二家诗体特异。子美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各极其长,虽善论者,不能优劣也。”这个意见是恰当的。

资料扩展:

梅尧臣,字圣俞,梅尧臣出生在一个普通农家,少时贫苦喜好读书,十六岁的时候乡试不中,于是跟随叔叔外出寻了个主簿的职位。在连任三县主簿后,循例升为县令。人到中年,得以赐同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最后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

相比于政治方面,梅尧臣很明显在诗词方面的成就更高。他是北宋时期诗文革新运动的代表人物,其地位可与欧阳修并之,后人称为“梅欧”。在诗作方面,梅尧臣与苏舜钦齐名,并称为苏梅。

北宋时期发起诗文革新运动,梅尧臣和苏舜钦两人对于矫正西昆体之弊,同时开拓宋诗独特境界方面,都起到了一分重要的作用。因为两人成就相当,所以被人并称。

最早将梅尧臣和苏舜钦并提的,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大文学家欧阳修。欧阳修《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诗缅怀京师友,文酒邀高会,其间苏与梅,二子可畏爱。

欧阳修之后的魏泰,也在《临汉隐居诗话》中记述:“苏舜钦以诗得名,学书亦飘逸,然其诗以奔放豪健为主。梅尧臣亦善诗,虽乏高致,而平淡有工。世谓之苏梅。”就这样,“苏梅”的叫法就定了下来。

  原文: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1] ,始僦[2] 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1]

 一日过[3] 郡学[4] ,东顾草树郁然,崇阜[5] 广水,不类乎城中。并[6] 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13],三向皆水也。杠[7]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8] 有国,近戚孙承右[9] 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10] ,号“沧浪” 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 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11] ,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12] 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注释:

 沧浪亭,在今江苏苏州城南三元坊附近,原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的花园。五代末此处为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别墅。北宋庆历年间为诗人苏舜钦购得,在园内建沧浪亭,后以亭名为园名。后代人在它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本文作者用朴素简洁的语言,自然流畅的笔调,记述了沧浪亭演变的始末。

 [1]吴中:今江苏省,大致相当于春秋时吴国地方

 [2]租赁

 [3]过:拜访

 [4]郡学:苏州府学宫,旧址在今苏州市南,沧浪亭就在其东面,郡国的最高学府。

 [5]崇阜:高山

 [6]并(bàng):通“傍”

 [7]杠:独木桥

 [8]钱氏:指吴越王钱镠

 [9]孙承祐:吴越王钱俶的小舅子,任节度使,镇守苏州,在苏州大建园亭

 [10]北碕:北边曲岸上

 [11]冲旷:冲淡旷远,这里既指沧浪亭的空旷辽阔的环境,也兼指淡泊旷适的心境

 [12]闵:同“悯”,悲悯。

 [13]寻:长度单位

 [14]锱珠: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赏析: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迁居开封(今属河南)。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弹劾,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不久就病故。工散文,诗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

 第一段:罢官之初旅居苏州的情景。

 第二段:写发现风景胜地和构筑沧浪亭的经过。“沧浪”典出屈原《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与世推移”

 第三段写在沧浪亭一带乘舟上由得怡悦情趣,从而发出“觉今是而昨非”的感慨。

 [榜]本为摇船用具,此作动词。[幅巾]古代男子以全幅细绢裹头的头巾。此指装束随便。[磨戛]摩擦撞击,可理解为斤斤计较。

 最后一段承接上端的感慨加以引申,发而为论,认为仕宦使人沉溺最深,表达了对庸俗势利官场的厌弃。结尾庆幸自己尚未忘怀于沧浪亭的优美景色,照应了文章的题目。[沃然]受启发而领悟的样子。 [闵]同“悯”。

  原文:

 庆州败

 苏舜钦

 战(1)王者(2)师(3),有备军之志。

 天下承平(4)数十年,此语虽存人所弃。

 今岁西戎(róng)(5)背世盟(6),直随秋风寇边城。

 屠杀熟户(7)烧障堡(8),十万驰骋山岳倾。

 国家防塞今有谁?官为承制(9)乳臭儿(10)。

 酣觞(hān shāng)大嚼(11)乃事业,何尝识会(12)兵之机?

 符移(13)火急蒐(sōu)(14)卒乘(15),意谓就戮如缚(fù)尸(16)。

 未成一军已出战,驱逐急使缘(17)崄巇(xiǎn xī)(18)。

 马肥甲重士饱喘,虽有弓剑何所施?

 连颠(19)自欲(20)堕深谷,虏骑(nǔ jì)(21)笑指声嘻嘻(22)。

 一麾(huī)(23)发伏雁行出(24),山下奄(25)截(26)成重围。

 我军免胄(27)乞死所(28),承制面缚(29)交涕洟(yí)(30)。

 逡(qūn)巡(31)下令艺者全,争献小技歌且吹。

 其余劓馘(yì guó)(32)放之去,东走矢液(33)皆淋漓。

 道无耳准(34)若怪兽,不自愧耻(35)犹生归!

 守者沮气陷者(36)苦,尽由主将之所为。

 地机(37)不见欲侥胜(38),羞辱中国堪伤悲!

  庆州败字词解释:

 (1)无战:对方不能抗拒。

 (2)王者:古代称能以德服人的国君是王者。

 (3)师:军队。

 (4)承平:治平相承,即长期太平。

 (5)西戎(róng):指西夏。

 (6)世盟:世代友好。唐朝末年,拓跋思恭占据夏州,(今陕西横山),子孙相传。至宋,赐赵姓,封大夏王国。当时西夏的首领元昊也受了宋封,为西平王。

 (7)熟户:指边疆附近已为汉民族风俗习惯所同化的少数民族户家。

 (8)障堡:边塞险要处为防御敌人入侵而修筑的城堡。

 (9)承制:官名,疑为“走马承受公事”,是皇帝派到军中监督将帅的官员。

 (10)乳臭儿:是说承制官象乳臭儿一样,年幼无知。

 (11)酣觞(hān shāng)大嚼:意思是大吃大喝。酣觞:尽量地饮酒。

 (12)识会:通晓。

 (13)符移:指调兵公文的下达传送。

 (14)蒐(sōu):通“搜”,聚集。

 (15)卒乘:士兵和战车。

 (16)缚(fù)尸:比喻毫无抵抗能力的就死。

 (17)缘:攀缘。

 (18)崄巇(xiǎn xī):形容山路危险,泛指道路艰难。

 (19)连颠:倾仆,形容行军的艰难。

 (20)自欲:自己将要。

 (21)虏骑(nǔ jì):指西夏骑兵。

 (22)嘻嘻:形容笑的声音。

 (23)麾(huī):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子,这里是挥旗的意思。

 (24)发伏雁行出:敌方埋伏着的军队都出来了,成为雁行式的行列,非常有秩序。

 (25)奄:通“掩”。

 (26)截:堵截。

 (27)免胄:除去头盔,表示敬畏。胄:盔。

 (28)乞死所:向敌人请罪,等待处分。

 (29)面缚:两手缚于后,只能见其面。

 (30)交涕洟:眼泪鼻涕一齐流。洟:鼻涕。

 (31)逡(qūn)巡:有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的意思。这里是用来形容被俘者不知所措。

 (32)劓馘(yì guó):割掉鼻子和耳朵。劓:割掉鼻子。馘:割下耳朵。

 (33)矢液:大小便。

 (34)准:鼻子。

 (35)愧耻:惭愧与羞耻。

 (36)陷者:指被俘的宋军。

 (37)地机:地势上的机宜。

 (38)侥胜:侥幸得到胜利。

  庆州败翻译:

 王者之师不必交战即可使敌人屈服,战争必须有备始能无患。而当前承平日久,这个道理却被人们忘记了。西夏的十万军队背弃世代的盟约,入侵边城,烧杀抢掠,如入无人之境。主将无能,轻举妄动,“承制”本是文官,不懂兵机战策,而且是个年幼无知的人,本事就是大吃大喝。听说敌人来了,立即召集兵马,把敌兵看得不值一击,像对付死人似的。队伍没有组织好便仓促出战,又不懂得占据有利地势。士卒又骄惯,因为久不操练,马养的很肥,跑不动,又负担不起铠甲的重量。纵然有好的武器也无所施用。结果把兵士弄得行走艰难,有不少掉到深深的山涧里,引起敌人的嘲笑。而敌人的伏兵很整齐地排列出来,把山下的通路截断,战士们便被包围了。没有办法,军队只好投降,主将哭哭啼啼,反手自捆起来。敌人下了命令说,有会奏艺的可以保全性命,有些人便争相献技或者歌唱。其余的人被割下鼻子或者耳朵放去了,这些人一面往东跑,一面怕得屁滚尿流,缺耳少鼻像个怪兽,也不感到惭愧和耻辱,得命跑了回来。指出造成这种惨败和奇辱的原因是“尽由主将之所为”。不晓得军机,不懂得地利,只图侥幸,给国家带来这样的耻辱,确是令人痛心的事!

  庆州败创作背景:

 公元1034年(宋仁宗景佑元年)秋七月,西夏元昊率兵进犯庆州(今甘肃庆阳)。这时,宋将齐宗矩草率出兵抵抗,路遇伏击,战败被俘,后被放还。齐宗矩放还回来之后,苏舜钦写下了《庆州败》这首叙事诗。

  庆州败赏析:

 这首诗详细地描写了庆州战役的全过程,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作战情况。诗中对宋王朝忽视边防和宋军将士的怯懦无能进行了尖锐的毫不留情的抨击,体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

 诗人不是一般地记述这次战败,而是有意总结失败的教训。所以,开端四句,就揭示出宋朝“王者师”为西夏所败的原因:在于宋对外失策,边防无准备。“无战王者师”是说朝廷的军队有征而无战,因而应该是不可抗拒的。有备才能无患,这是兵书上十分强调的。如今天下太平几十年,“有备无患”虽然还写在兵书上,但早已被人抛弃了。所以宋军遭至到了惨败。“直随秋风寇边城”,含义颇丰,即是写实,也是比喻,西夏这次进犯正值秋天,而西夏寇边,又如秋风扫落叶、长驱直入,写出了西夏敌寇的来势凶猛,“屠杀熟户烧障堡,十万驰骋山岳倾”,更见其西夏的声威,成势不可挡之势。敌人的声威如此,而宋朝军队又是什么状况,国家的边防要塞如今有谁在那里指挥,原来竟是一个身为承制之官的乳臭小儿。大吃大喝就是这位承判的事业,他不懂得用兵打仗的谋略。这样的人指挥军队,是一定会失败的。“符移火急蒐卒乘”,照应了开端四句,正面描写宋军的无备。宋军将帅不仅毫无战前的准备,而且大敌当前,竟以为杀敌就如同捆绑尸体那样容易。因此,未组成一个军的兵力就仓促出战了,急急忙忙催促着战士们沿着艰险的山路行走。这些铺叙都深深地隐含着作者的激愤之情,是议论,是抒情,也是对失败原因的总结,是情、事、理的结合。

 下面四句则叙述描写了宋军行军的艰难和狼狈的状态。“虏骑笑指声嘻嘻”以敌人的指笑反衬出宋军的失败。上面的“就戮如缚尸”正是成为宋军自己的写照,真是绝妙的讽刺。这一段是铺叙之笔,诗人毫无掩饰地描写宋朝军队从将军到士兵的腐败无能,从而揭示了宋军必败的根源,叙述中,饱含着沉痛的感情。下面宋军惨败的描写,更令人痛心且惨不忍睹。敌人早已窥伺到宋军的行动,出其不意地把山下的道路堵截起来,宋军脱下头盔,向敌人投降,乞求免死。那位承制被敌人反绑着双手,眼泪鼻涕一齐流出来。正当这帮将士进退不知所措时,敌人下令,有技艺的人可以保全生命,“争献小技歌且吹”,真实而又轻蔑地描绘出战场上那种群魔乱舞,令人哭笑不得的情形。“其余劓馘放之去,东走矢液皆淋漓。道无耳准若怪兽,不自愧耻犹生归!”更是对宋军苟且偷生丧师侮国行径的无情揭露。他们的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宋军残存的人,被割去了鼻子和耳朵,狼狈地,屎尿淋漓地竟不觉得耻辱地逃了回去。对此诗人极为愤慨,便引发下面的议论,指出了失败的责任和原因:“守者沮气陷者苦,尽由主将之所为。地机不见欲侥胜,羞辱中国堪伤悲!”“地机不见”,即看不出地势险阻对于作战的机宜,再一次揭示了主将的愚昧无知。这四句议论与开端四句相呼应,进一步深化了全诗的主题。

 宋诗在表现爱国斗争,抒发爱国思想方面比历代海歌都更为深入,更为直接。愤慨国势削弱、异族侵凌而愿意“破敌立功”的英雄抱负,已经成为北宋爱国诗歌的共同主题,苏舜钦的诗表现的尤为充分和突出。《宋史》本传说他“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他的诗具有强烈的政治感情而以明快豪迈的语言表达,是他诗歌的显著特色。这首诗更充分体现了他这种风格特征。在叙事中,感情激越,气势奔放,语言畅达,充满了一种英雄气概和浓厚的爱国之情,是宋代边塞诗中少有的作品。略显不足的是在修辞上稍嫌粗糙,缺乏回旋转折、含蓄淳泓之妙。其中以“之”所构成的诗句较多,开头结尾都陷于议论,显然是继承了韩愈的以文为诗,以议论入诗的传统,因而使诗明显地表现出散文化的倾向。然而,在西昆体纤巧浮靡诗风盛行的情况下,象《庆州败》这样豪放激越的诗歌,无疑是宋代边塞诗中的典范之作。

  个人资料: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词人,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曾祖时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位。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与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合称“苏梅”。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苏舜钦集》。

苏舜钦和苏轼没有任何关系,二人除姓氏相同,都生于北宋之外,是没有任何关系的。苏舜钦是北宋时期大臣,参知政事苏易简孙子。苏轼是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苏东坡、苏仙。

苏舜钦简介

苏舜钦,字子美,北宋时期大臣,参知政事苏易简孙子。提倡古文运动,善于诗词,与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合称“苏梅”。苏舜钦文学思想的基本观点是"原于古,致于用",强调继承儒家文艺思想中的现实精神,文学要反映现实。代表作有《夏意》、《和淮上遇便风》、《沧浪静吟》。

苏轼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苏轼的诗集题材广阔,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开放豪迈,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散文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论诗的艺术成就十分高,代表作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江城子·记梦》、《春宵》、《赠刘景文》等。

苏舜钦的诗歌风格如下:

1、 情感真挚:苏舜钦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情感真挚而深沉,常常表达出对生命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2、清新自然:苏舜钦的诗歌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富有自然韵味,展现了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

3、豪放洒脱:苏舜钦的诗歌气势豪放,洒脱不羁,展现了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4、 意境深远:苏舜钦的诗歌意境深远,富有哲理,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批判。

5、 善于抒发个人情感:苏舜钦的诗歌多以个人情感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人生、爱情等方面的感悟和思考,情感真挚而深沉。

6、 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苏舜钦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如官场黑暗、民生疾苦等,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社会责任感。

7、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苏舜钦的诗歌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8、风格多样:苏舜钦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洒脱的诗篇,也有清新自然的作品,还有一些富有哲理和寓意的诗歌,展现了诗人多方面的才华和创作风格。

苏舜钦生平事迹如下:

苏舜钦(公元1008年-公元1048年),字子美,号沧浪翁,梓州铜山县(今四川省中江县)人。他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与梅尧臣合称“梅苏”,与祖父苏易简、兄长苏舜元合称“铜山三苏”。

苏舜钦出身于官宦世家,早年靠父亲蒙荫当上太庙斋郎。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苏舜钦中进士,出任蒙城县令。丁忧期满,改任长垣县县令。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出任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支持范仲淹变法,推行庆历新政。

后因“进奏院事件”遭到御史中丞王拱辰的弹劾被罢免。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朝廷起用任命为湖州长史。未赴任而卒,终年四十一岁。嘉佑元年(1056年)卜葬于丹徒石门。后崇祀为吴郡名贤。

苏舜钦在诗词、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所涉猎,并且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风格。其诗歌多能揭露时弊,反映人民疾苦,抒写为国立功的抱负,感情激昂,气势豪迈,笔力刚健,语言朴素畅达。有《苏学士文集》传世。

梅尧臣与谁并称苏梅

梅尧臣与谁并称苏梅:苏舜钦苏梅,北宋诗人苏舜钦与梅尧臣的并称。在矫正西昆体之弊与开辟宋诗独特境界方面,苏舜钦和梅尧臣都起过相当的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