麹姓 麹氏家谱 麹姓起源 麹姓名人 麹姓的来源 麹姓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0浏览:1收藏

麹姓 麹氏家谱 麹姓起源 麹姓名人 麹姓的来源 麹姓简介,第1张

麹[qu]

姓氏源流

麹姓起源有三:

①、源于西周,以官名为氏。周代有负责酿酒的官员名麹人,后世即以官职名姓。

②、源于汉代,鞠姓所改。汉鞠氏之后鞠谭避难于温中(今河南西平),改姓麹氏。

③、春秋时鲁国贵族后代,命姓原因不详。如今麹姓已消失,麹简化为曲。

始祖:鞠谭。

迁徙分布

麹氏以汝南(今属河南)为郡望,但在两晋南北朝时,主要生活在今甘肃兰州、酒泉、榆中等。北朝至唐有高昌国王室为麹氏,入唐后内附为官。宋代以后在云南也有分布。如今主要分布在河北、四川、北京等地。目前麹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郡望堂号

①、郡望

汝南郡 汉高帝时置郡,治上蔡(今河南上蔡一带)。相当于现在河南中部偏南和安徽淮河以北地区。

②、堂号

惠政堂 唐朝时有望江令麴信陵,他关心百姓福利,有惠政。大旱时祈雨即应,百姓为他建了生祠。诗人白居易作《秦中哙》歌颂他。

其它堂号:汝南堂。

历史名人

麹 允,晋将领。金城(今甘肃兰州西)人。家世为地方豪族。永嘉末,为安夷护军、始平太守。愍帝时,为尚书仆射、录尚书事、骠骑将军、雍州刺史,守长安。后与愍帝同被刘曜所俘,发愤自杀。刘聪嘉其忠烈,谥节愍侯。

麹 珍,北朝北齐臣。字舍洛,西平酒泉(今属甘肃)人。壮勇善骑射,随高欢於晋州。北齐时,积战功至豫州道行台、尚书令、豫州刺史,封安康郡王。后主武平时卒。

麹 嘉,高昌国王。字灵凤,金城榆中(今属甘肃)人。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高昌国人拥其为王,初附柔然,后又称臣于高车。魏宣武帝永平初,遣使至洛阳,求率众内徙,事未果。后数遣使至魏,求《五经》等书籍。

麹信陵,唐官吏。苏州人。移家于太湖中之洞庭山。贞元元年登进士第。同年九月,又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六年,仕为舒州望江县令,卒于任所。白居易《秦中吟·立碑》诗谓其“在官有仁政”,深受县民爱戴,死后即留葬此县。

其他麹姓名人有十六国时西秦大臣瓈景;唐时高昌王麹伯雅、麹文泰;唐将领麹智盛、麹智湛、麹崇裕,大臣麹瞻,文人麹昭等。

麹姓宗祠通用联

源自周代;

望出吴兴。

指麹姓源流和郡望

金城望族;

泉郡名宗。

上联:晋朝麹允,金城人,世为豪族。永嘉末,为安夷护军、始平太守。愍帝时,为尚书仆射、录尚书事、骠骑将军、雍州刺史,守长安。后与愍帝同被刘曜所俘,发愤自杀。刘聪嘉其忠烈,谥节愍侯。下联:北齐酒泉人麹珍,字舍洛,善于骑射,跟从高欢有功,封安康郡王。武平年间官豫州刺史

安康世泽;

陕郡家声。

上联:麹珍。下联:陕郡为麹(曲)姓望族聚居地

国王睦边,功盖番境;

仆射克敌,誉满金城。

上联:隋朝麹伯雅,父为高昌王。隋炀帝大业四年,遣使入隋。次年,伯雅至隋,曾随炀帝攻高丽。娶隋宗室女。大业八年还高昌。下联:麹允

祷获甘霖,居易作诗歌惠政;

世为豪族,西州传语望朱门。

上联:唐朝麹信陵,居官有惠政,白居易《秦中吟·立碑》诗谓其“在官有仁政”。下联:麹允

起源:1、以职官名命姓。麴,是酿酒的主要原料。西周时,有官职名为麴人,即负责酿制酒类的官员,其后代子孙,以祖上职官为姓,称麴姓。 2、东汉时有鞠谭,其子鞠闷为避难改姓麴,其后遂以麴为姓,称麴姓。 3、为春秋时鲁国贵族的后代,命姓原因不详。

郡望: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上蔡(今河南省中部上蔡县)。相当于现在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堂号:惠政堂:惠政意思是爱民的政治。唐朝时有望江令麴信陵,他关心百姓福利,有惠政。大旱时祈雨即应,百姓为他建了生祠。

历史名人:麴允,晋代左仆射。与游氏时代为豪门大族。西州民谚曰:麴与游,牛羊不数头。南开朱门,北望青楼。因军功,官至左仆射。

麴伯稚,隋代高昌国国王。与隋代华容公主结婚,促进了中原 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团结。高昌国,在今新疆吐鲁番地区。

麴瞻,唐代景龙时诗人。

何姓的一支

黄帝为一世(最前面的数是代数,"-"后的数是兄弟的次序)

62韩厘王咎,23年卒,B295-273

63-1韩桓惠王,34年卒,B272-239

64韩王安,9年秦虏王安,韩亡,B238-231,子孙居江淮间读韩为”HE”

63-2韩瑊祖,秦灭韩,携妣姜氏隐居庐江府,葬东乡

何姓始→

64-2何适

64-3何过

64-1何通,兄弟合垦千亩

65-3何齐

65-1何采

65-2何亮

66-2何叔森

66-3何叔尧

66-1何叔玉,汉吴刘濞时,迁居湖南 徙桂汉郡(桂阳)

67-1何惧

67-2何怀

68-2何绍韩

68-3何绍献

68-1何绍姬,妻芊氏,迁祯阳(英德)大庆坊

69-2何筹锡字禹祥

69-3何筹鉴字禹

69-1何筹钟字禹祯

70何丹字伯张,汉成帝鸿嘉(B20)举茂才政政官,中散大夫

71-2何统71-3何结71-4何弦

71-1何犹

72-2何云

72-1何岳

73-2何显

73-1何禺字维为,妻邓氏,东汉荆州主部,徙阳山

74-2何勖

74-1何旦

75-2何准

75-1何睢

76-2何珙

76-3何珰

76-1何瑷

77-1何观

77-2何靓

78何苗

79何载

80-2何鲟

80-3何鳟

80-4何鲸

80-1何鲂字时美,南雄法曹

81何天民

82-2何景嘉

82-3何景哲

82-1何景道

83何原忠,妻刘氏

84-2何长锁

84-3何长琦

84-4何长瑞

84-1何长瑜字伯润,南朝宋增城县令

85何三就

86-2何邮

86-1何郭

87何朝臣

88-2何承先

88-1何承本

89何牧字养民,妻吴氏

90-2何信

90-3何偕

90-4何修

90-1何亨

91-2何光昭

91-3何光颜

91-1何光述字传甫

92何梦寿

93-2何何谋

93-1何言字子宣,650唐高宗云浮镇将

94-2何攸,守云浮

94-1何徽(661-)字子宏,又名泰一郎,妻杨\黄\姚氏,镇守云浮,迁宁化(福建武平)\梅州\徙增城旧居

95-1何昌期

95-2何昌佑字伯吉,妻容氏

96-1何鸣瑁,妻李氏

97何如兰

96-2何鸣环,妻莫氏

97何如惠

96-3何鸣晋,妻聂氏

97何如瑞

96-4何鸣玑,妻王氏

97何如珠

96-5何鸣璇妻张氏

97何如清

95-3何昌熙字伯治,妻李氏

96何鸣臻,妻黄氏

97-1何二郎

97-2何四郎

97-3何五郎

97-4何六郎

97-5何八郎

97何仙姑

95-1昌期字伯泰,号朝阳,妻侯氏(英州人),755安禄山之乱,卫尉将军\上将军\宁国伯\建阳山大宗祠

96-2鸣瑀字子栗,妻张氏

97何庭办

96-3何鸣(),妻刘氏

97何庭捍

96-4何鸣珪字子衡,妻冯氏

97何庭选

96-5何鸣瑾字子信,妻冯氏

97何庭操

96-6何鸣璋字子玉,妻岑氏

97何庭候

96-1何鸣珦字子和,妻张氏,曲江人,坟在凤径山(连山县)

97何庭扬字朝显

98-2何旬

98-1何甸字邦辅,妻唐氏,曲江人

99-2何国礼

99-3何国祯

99-4何国祥

99-1何国祚字懋廷,妻侯氏,迁徙曲江定居

100何楷字仲端,迁番禺,太和初应进士

101何鼎字邦器,妻唐\刘氏,847进士\营管经略使,重修宗牒,坟抱旗龙州(沙湾)

102-2何溉

102-3何灌

102-4何渍

102-1何泽字君泽妻妣容氏,番禺人,923后唐同光元年登进士

103-2何旭

103-1何昶字名楚,妻载氏

104-2何迈字超,,妻游氏

104-1何迥字子逸妻谭氏葬于嵩秀山

105-1何著

105-2何存

105-3何模

105-4何范

106何弼字时佐妻苏氏,葬于小瘦岭

107何任重,妻赵\张氏

108-1何伯逢

108-2何伯达字道行,妻毕氏,葬何村水口山遂溪(德庆)

109-1何勋

109-2何煦

109-4何然

109-3何照

110何西杰字周英,妻区氏

111何明允,妻杨氏棠(又名曰集)

112-1何棠,宋政和七年(乙末)进士,妻杨氏

113-1何德临

113-2何德栽

113-3何德延

113-4何德全

113-5何德高

113-6何德御

113-7何德容

113-8何德方

113-9何德洪

112-2何栗(1089-)字文缜,号北齐,宋政和乙末年中状元\尚书令\右丞相\中侍郎,妻赵氏

113-1何雍

113-2何熙

112-3何榘,宋政和乙末年进士,后裔分居黄连\马宁\梅乡诸地者多

113何禹

二、族谱

族谱,又叫家谱、宗谱,是维持宗族血缘关系的主要纽带,是宗族生活的一件大事。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形态。它产生于上古时期,完善于封建时代。近四千年来,家谱在不同时代显现出不同的形态,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从古至今,我们的先民们编制了难以数计的各类家谱,虽经岁月侵蚀,流传至今的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

古往今来,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散居着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家族,他们都有着各自的共同祖先,血缘关系将他们牢固地联系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虽然有贫富差异,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共同居住在同一块土地上,即使是战争、瘟疫和各种自然灾害,也不能将他们分开。这些家族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础,氏族是一个大家庭,国家是一个最大的家族,国王或皇帝是这个家族的总族长,百姓是这个家族的子民,总族长利用各种手段和相当于血缘关系的纽带,维持和统治着自己的国家。

为了能使统治得到延续和稳定,权力更替和财产继承能够平稳实现,不致落入外人之手,无论是国家还是各个家族,都十分重视血统的纯净,为此,记录血缘关系和血统世系的谱牒就应运而生了。

明代宗谱在体例上继承了宋代欧阳修创立的欧谱或苏洵创立的苏谱,并有所发展,使宗谱体例更加完备。如黄岩谢氏宗族,在成化七年(1471年)重修宗谱,即“取旧谱参用欧、苏家法,阙疑去伪,揭(谢)鞅为始迁之祖。断自(谢)滦为一世,世为经,支纬之。既又与其从子太史君(谢)鸣治推义广例,为《名录》,为《谱传》,为《宗范》,为《居址世考》,为《祠墓志》。又系以累朝诰敕,及士大夫所著述者为若干篇,篇有序,序有义,可谓无遗法耳”。而在此之前,即于成化六年(1470年)之岁,将旧谱世系图中自谢鞅以上不可考者削去,仅存谢鞅以下世系图。总计谢氏宗谱为七项内容。金坛段氏族谱则“先之图,次以家传,又以先世遗文与凡儒硕诗文为段氏作者”。再加上谱序,共有四项内容。江西丰城游氏族谱也是先列本族世系图,以表世系;次之谱,以记其行实;而后列历朝诰敕及名儒的词章,再加上谱序,共有五项内容。

由以上几个宗谱可以看出,宗谱的内容,大致包括谱序、世系图、世谱、家规、家仪、诰敕、词章等内容。有些族谱还有名录、居址世考、祠墓志等内容。宗谱体例大致定型下来了。

万历朝以后,随着宗族的发展,编修宗谱更多,体例也进一步丰富完整。这一时期宗谱的内容大致包括:谱序、谱例、世系图、世系传、祠墓、居徙、仕宦、恩纶、神像、文献、家传、家训、姓氏、本原、文献、宅第、丘墓遗文、遗迹、里社、续后(空白纸)等内容,几乎囊括了与宗族有关的所有事例,内容丰富,体例基本完备了。此后家谱的体例,大致沿袭这些内容,或时有侧重,或时有损益。

明代不仅宗谱的体例完备,而且对于修谱的时间也有大致的规定。一般说来,宗族修谱,短则10年一修,长则30年或50年一修。崇祯年间江苏赵氏宗谱强调或30年,或50年一修;而同时陈氏宗谱则主张10年一修。修谱时间的规定,有利于补充新的材料,保证宗谱的内容充实、完整,真实可靠。

在嘉靖年间以后,宗谱的编修已经相当正规化和经常化了。这是嘉靖中后期宗族发展的结果。

尽管宗谱的内容有如许之多,对我们研究宗族制度来讲,其宗规、宗约,或称之为族规族约,或称之为家规、家范,则尤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规范的制订,有的经历了数代,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程。如浦江郑氏宗族首领郑濂,他的六世祖郑文融撰写了《家范》3卷,凡58则。五世祖郑钦增至70则,郑铉又增至90则。传至郑濂这一辈,又与兄弟共同增删修订,增至168则,刊行于世。这一家规,历经六世,近200余年才完成。

其实,家范、宗规,在很早以前就已产生,对后世都有很大影响,如《颜氏家训》、《朱氏家训》等。尤其是《朱氏家训》对明代的宗族规约产生了很大影响。可以说,很多宗族法规都是以《朱氏家训》为范本,损益修订而成的。

明代宗族族规家规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圣谕当遵”。前述明太祖朱元璋的“圣谕六言”,很多宗族都将其列入宗规之中,需求子弟认真遵守。并声称:这圣谕六言,包罗了做人的道理,能遵守的,便是好人,不能遵守的便是恶人。因此,圣谕六言,成为各宗族家谱中必须备载的金科玉律,宗族子弟必须奉行唯谨,不敢有丝毫违背。

第二,和睦乡里。在农业社会中,宗族子弟世代定居一处,附着于土地之上,求生存,求发展,势必经常与邻里乡党发生诸多联系。因此,很多宗规宗约都把和睦乡党,禁止启衅闹事当作重要内容,列入宗规之中。如明初名儒方孝孺所著《宗仪九首》中,在列举“睦族”之后,又列举了“广睦”之条,他的目的就是由“睦族”而广推之于乡,达到和睦乡里、美风俗的目的。

第三,和睦宗族。这是宗族族众联宗续谱的根本目的。上引方孝孺在《宗仪九首》中专门列举了“睦族”之条,强调了和睦宗族的问题。明代其他宗规宗约,也都强调同宗族之人必须休戚相关,互相帮助、扶持。如江都卞氏宗族规定:本宗子孙有贫不能嫁娶殡葬者,同宗之人自当念及。其中殷实之家,自当笃念本支,为之周助。同时,该宗规还规定:卑幼不可以犯上,尊长亦不得以尊凌卑,富贵不可蔑视贫贱,强众不可凌虐寡弱;违者家长要进行责罚,祖宗也会厌弃他们。

同时,一些宗族还规定,同宗之人,都是同一祖先一气所生,即使小有矛盾冲突,也应忍气息争,以和为贵。即使矛盾冲突很激烈,也应在同宗族内调解,不得径直告官,由官府办理。

第四,婚姻当谨。在婚姻方面,很多宗族族规都重视婚姻的门当户对,强调良贱不婚,反对婚姻论财及卖女为妾。婺源江氏宗族祠规专门列有“慎嫁娶”之条文,规定凡嫁娶须择门第相等,并对方父母性情笃厚者,方许结婚;禁止卖女为妾,违者将其家长开除族籍。

对于妇女的节操,各宗族都十分强调“闺门当肃”,要求以三从四德教育妇女,使其养成内勤职守,勤俭持家,持公婆以孝,侍丈夫以礼,待娣姒以和,抚子女以慈的传统美德。

第五,宗族对成年男子择业也有规定。值得注意的是,明初宗族对择业仍持传统观点,强调士为四民之首,农为本。明中后期则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宗族规约对择业的规定也有了变化,有些家族规约中出现了“工商皆本”的观念。

此外,明代宗族的宗规中,都规定了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名分当正,反对赌博,反对奢侈等内容。对于个体家庭生活,也要求宗族子弟,谨守儒家伦理纲常,做到父慈子孝,兄和弟恭,夫妻相敬如宾的美满生活。对于大家庭中的婆媳、妯娌、姑嫂、祖孙、叔侄、叔嫂关系也作了相应的规定。

总之,宗族的宗规宗约,以儒家的伦理纲常为指导,教导族人遵守纲常名教,伦理道德,做一个安分守己的正人君子。其实,这些规约,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是明代朝廷礼法的延伸。这些规约,约束了宗族成员的生活,使之服从于政府。

宗谱作为宗族生活重要的内容,对宗族本身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首先具有辨别世系、昭穆,明确族人血缘关系,联系族人的作用。在一个拥有成百上千丁口的大家族中,没有明确的家谱记载族人的辈分、血缘关系,势必发生紊乱,无法辨别族人之间的亲疏关系。有了一部家谱,并且每三五十年一修,历经几世,族人之间的关系便一清二楚地记载明白了。宗族的规约,作为家谱的重要内容,规范了宗族成员的生活、行为,统一族人思想,便于维系族人的团结,巩固宗族组织。而宗族对于田产、坟茔等不动产的明确规定,保持了族产的不流失,使宗族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所有这些,都对宗族组织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然,宗族的规约,是族长统治族人的法律依据。通过族规宗约,族长对宗族实施其统治和管理。

麹姓 麹氏家谱 麹姓起源 麹姓名人 麹姓的来源 麹姓简介

麹[qu] 姓氏源流 麹姓起源有三: ①、源于西周,以官名为氏。周代有负责酿酒的官员名麹人,后世即以官职名姓。 ②、源于汉代,鞠姓所...
点击下载
上一篇:董姓的家谱下一篇:罗氏家族族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