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薛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结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0浏览:1收藏

关于薛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结论,第1张

薛(Xuē),一个中国人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68位

姓氏渊源折叠编辑本段

薛(Xuē)姓源出有三:

薛姓图腾

1、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子禺阳第十二世孙奚仲之后,以国名为氏。相传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分别得十二个姓,其中一支叫禺阳的,被封于任地(约今山东省济宁),得任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通志·氏族略》等所载,黄帝之子禺阳封于任,其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禹封其于薛国(今山东省薛城),后世子孙以国为氏。曾一度迁邳(今山东省微山西北)。奚仲十二世孙仲虺,在商汤时任左相,复居薛。其裔孙成,徙国于挚,更号挚国。商末,周伯季历娶挚国之女太任为妻,生姬昌,即周文王。周武王灭商后,又封成的后裔为薛侯。春秋后期,薛国再次迁到下邳(今江苏省邳县西南)。薛国历夏、商、周三朝,共六十四世,至战国时为齐国所灭,公子登到楚国为官,因以国名为氏。

2、出自妫姓,为虞舜后裔孟尝君(田文)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吴录》所载,孟尝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其父齐相田婴被齐缗王封于薛(即任姓薛国旧地),田婴死后,田文袭封,仍以薛为食邑。至秦灭六国,失封,子孙分散。西汉初,田文之孙田国、田陵到竹邑(今安徽省宿县北)居住,以封邑命氏,遂为薛氏。

3、出自他姓或他族改姓而来:

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的复姓叱干氏改单姓薛。

② 出自周文王的姬姓冯氏之后裔。唐时有薛怀义,本姓冯。

③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辽西有薛姓。

④ 今满、蒙、土家、朝鲜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奚仲。薛姓出自黄帝的任姓,黄帝共有二十五子,分别得十二个姓,其中有一子名禺阳,因被封在任(今山东济宁市)而得任姓。任姓传到十二世孙奚仲,奚仲在夏禹时任车正,为车的创造者,居住在薛,称为薛侯。其后人祖已的七世孙曰成,举国迁于挚,改号为挚国。商末时,周伯季历娶挚国女大任为妻,生子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到武王克商,复封为薛侯。春秋时,齐桓公称霸诸侯,惟有薛侯不从,被黜为伯爵。春秋后期,薛公子登在楚国做官,薛人迁往下邳(今江苏邳州),楚怀王赐沛地为其食邑。薛国历夏、商、周三代,凡六十四世,战国时亡国,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薛姓。他们尊奚仲为薛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折叠编辑本段

薛姓

1秦、汉时期: 薛氏自春秋战国得姓以后,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山东是薛氏的发源地,地处中原东部,薛氏人由山东向周边地区扩散,活动地域大致在赵、宋、楚、齐、秦诸国所地,相当于今湖北、湖南、江苏、河南、河北、陕西、山东的部分地区。

春秋时有薛邦,兖州人,孔子弟子。战国至秦,散布于中原各地的薛氏就已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战国末期任姓薛氏裔孙薛倪为楚令尹。战国时赵国(建都今河北邯郸)有处士薛公,为寓居赵国的魏公子信陵君之友。泰国大举攻魏,魏王派人请信陵君回国统兵御秦,信陵君因与魏王有矛盾,不肯应命。经薛公苦心劝说,信陵君无忌才从赵返魏,带兵遣将击破秦军,解救魏国。宋国(今河南商丘)有高士薛居洲,居于当时中华文明的中心,主张长幼尊库皆应有序,被时人奉为道德楷模;秦国(今陕西)有薛炬,相传他剑术精湛,为一代宗师。

秦及两汉,薛氏经过长期的繁衍发展,人口大为增加,一些人因仕宦等原因而分居于各地,使薛氏的分布地域得以扩大。这一时期,黄淮流域下游仍是薛氏族人重要的居住地,但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黄河中下游,越来越多的薛氏人,或为官,或经商而迁至中原腹地,尤以今河南省境内为甚,为薛氏的河南郡望形成奠定了基础。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位改制,但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西汉末期的政治危机,反而使社会经济日益恶化,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终于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后来变成各种军阀势力的混战。这一时期,一部分薛氏为避战乱,自黄淮流域南迁至长江流域。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混战,中原烽烟再起,一支薛氏人在首领薛永的带领下追随蜀先主刘备进入四川,薛永父子为蜀汉重臣,薛氏人亦在蜀地扎下根来,蓬勃发展,世号蜀薛。

秦汉四百多年的历史时期,薛氏名人频出。楚汉相争之时,项羽部下有薛公,骁勇善战。刘邦手下有将军薛欧,追随汉王,功成名就。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封薛欧为广平敬侯,在汉高祖所封的汉初十八位侯爵中名列第十五位,食邑四千五百户。汉高祖五年任典客,掌管祭祀、外交。儿子薛山为靖侯,孙子薛泽继封为平棘侯,曾孙薛穰为平棘节侯,玄孙薛去病在汉宣帝时任大夫。汉元帝时御史大夫薛广德,不记荣辱,正直敢言。西汉末年,齐人薛方,字子容,时值外戚王莽把持朝政大权,阴谋篡夺汉室江山,他一方面排斥异己,残酷打击忠于汉室、不归附他的大臣,另一方面,他又采取笼络人心的伎俩,封官许愿,加官进爵,还邀请当时通晓礼仪、博古知今的清明方正之士到朝为官。薛方也是其中被征之一,但薛方看破王莽虚假伪善的面目,拒绝了王莽的一再征请,居家讲经授文,写诗作赋,保全了自己的清白声誉。东汉政权建立后,世祖刘秀久闻薛方清高正直,征用之,薛方欣然受命,可惜途中病逝世。王莽时还有博士薛顺。西汉末年,洛阳有富商薛子仲。洛阳是西汉东都,地处中原,物产丰饶,人员辐辏,交通便捷,自先秦即为水陆商业中心,薛子仲依靠洛阳优越的经商条件,穿梭往来于全国各地,拥有家财万贯,富甲全国。王莽见其致富有方,甚至邀请他去商讨解决国家的财政问题。西汉时平陵人薛恭,以孝举为县令,是为关中薛氏。

薛姓

东汉时期,豪强割据,薛氏一族在社会动荡中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迁徙。从此,在蛮夷居多的西南部蜀地有了薛氏的踪迹,并很快发展为蜀地大姓,世号蜀薛。 东汉末年,政治日趋腐朽,皇帝幼弱无知,外戚宦官擅权专制,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不堪重压的农民奋起反抗,爆发了波澜壮阔的黄巾军大起义,东汉中央集权势力大大削弱,而州郡官吏和地方豪强却乘机发展割据势力。—时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中原逐鹿,生灵涂炭,兵荒马乱之中,人民流离失所,避难他乡,纷纷向江南和巴蜀流徙。

在庞大的逃难人群中,有一支薛氏人随刘备进入蜀地,这支薛氏族人的首领叫薛永。薛永的父亲薛兰是西汉御史大夫薛广德的十世孙,曾任兖州别驾,后被曹操所杀。父亲惨逝世后,薛永遂转而投奔当时占据徐州一带的刘备。刘备旋即败于吕布、曹操,几经辗转,被迫到荆州牧刘表手下谋事。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大军南下,据有荆襄九郡之地,刘备于湖北当阳再次败于曹军,最后只得联合江东孙权,在赤壁大败曹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复夺得荆州大部,才算有了落脚之地。面对曹操和孙权两大军事集团的压力,刘备惟有向西发展以求自保。在公元211~214年间,刘备终于打败了益州牧刘璋,据有西川之地,为以后蜀国建立奠定了基础。而在此过程中,薛永恪尽职守,忠心佑主,始终追随于刘备左右,南征北战,立下了卓越功勋。大批薛氏族人也随着薛永往返迁徙,逐渐进入巴蜀。

从历史记载上看,这或许是薛氏宗族第一次大规模的移动,尽管史书对此语焉不详,但由蜀汉王朝建立后,薛永升受刘备蜀郡太守、其子薛齐官拜巴郡太守的情况来看,他们父子能同时掌管号为蜀地大郡、朝廷屏翼的巴、蜀重郡,说明他们不仅居功至伟,而且足可担当御敌戍边的重责。蜀地不少人因感念其惠,遂以薛为姓。大概也因此原因,薛氏在川北各地影响深远,并留下了不少与薛氏有关的地名。直至隋唐之际,属于剑南道的维州仍有薛城县的记载,入宋后方改名为保宁。据专家考证,这可能就是薛氏一族旧日的聚居地。公元263年曹魏发兵灭蜀,当时薛氏投降的竟达五千户之多,势力之大,亦可窥知薛氏在蜀汉时期占据相当重要的政治地位。

蜀汉灭亡后,为了彻底断绝刘氏宗族恢复故国的企图,曹魏决定采取移民空地的政策,大举将蜀地百姓内迁中原各地。这时,薛齐虽然降魏,受封为光禄大夫,然而也在迁徙之列,随同薛氏宗族一道迁至河东郡汾阴居住。尽管这些薛氏族人原本大多不是蜀人,由于薛永勤政爱民,深得当地蜀人拥戴,因他们迁自蜀地,所以世人共谓之“蜀薛”。成为后来河东望族薛氏的先祖之一。

2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薛氏呈现出全面发展的势头,薛氏族人已遍及北方的黄淮流域,很大一部分集中于今山西、河南、山东、安徽北部等地,并形成了薛氏的主要繁衍中心。

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政权里,就有薛氏人任职。魏国有天水人薛夏,魏文帝时官至秘书丞,曹操对他颇为器重。常与之谈古论今,并尊称他为“薛君”。薛灵芸,为魏文帝宫中美人,对裁剪针工有独到之处,能在没有灯光的房间里,很快地裁制衣服,宫中称之为“针神”。蜀国薛氏宗族领袖薛齐为巴、蜀二郡太守。竹邑人薛综至孙子薛兼三代任太子少傅,“由综至兼,世传东宫,谈者美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河东薛氏在魏晋时期形成,并逐渐发展成当地的名门望族。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盛行,无论汉族政权,或是少数民族政权,要建立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都必须依靠当时的名门望族,于是他们纷纷拉拢、吸收中原望族参加到自己的政权里。河东薛氏,作为关东著姓,也是各个政权积极争取笼络的对象,作为统治集团的中坚力量,薛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到南北朝时,薛氏在各方面则大放异彩。河东汾阴人薛安都是南朝宋著名将领,归附北魏后被封为镇南大将军、徐州刺’史,并赐爵河东公。其子薛渊为南朝齐重要军事将领。薛安都侄子薛深任南朝宋骠骑将军,薛真度历任荆州、豫州、扬州刺史,又授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能抚恤百姓,深得北魏宣武帝的信任。后来落籍在河南洛阳的代北薛豹子,本是鲜卑族叱干氏,在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改姓薛,于北魏任徐州刺史,刚正不阿,“在州甚多惠政”,深受百姓爱戴。其子薛椒,风度翩翩,遵礼行教,举止得当,拜七兵尚书。太原人薛提,北魏初年因有政绩,迁晋兵将军、冀州刺史,封太原公。河东汾阴人薛强原为后秦右光禄大夫、七兵尚书,封冯翊公,其子薛辩为北魏平西将军、东雍州刺史,赐爵汾阴侯。薛辩子薛谨为北魏河东太守,袭爵汾阳侯。薛辩长子初古拔,因功任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河东公。学者薛憕,曾为北魏征虏将军、中散大夫,西魏时进爵为伯,升任中书侍郎、安东将军。汾阴人薛实,西魏时领著作佐郎,修国史,迁中书令,北周时因功进爵为侯,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等不一而足。

一些在北朝任职的薛氏人,在随后的隋唐时期继续担任官职。北周司金大夫、文城郡公薛胄在隋文帝时任兖州刺史。义兴(治所在今江苏宜兴)薛士通为隋膺扬郎将,唐初归降,授东武州刺史、平辅公,后改任泉州刺史。长期主持中枢的河东汾阴人薛道衡,深受隋文帝器重,道衡的兄弟、五个儿子及族叔、堂侄等多在朝廷任职,且委以重任。隋朝河东汾阴薛氏因薛道衡家族而发迹,成为闻名全国的望族。

西晋末年出现永嘉之乱,大批中原士族随晋室南渡,河东人薛推迁至江南,传至薛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徙居福建晋安。

薛姓

3隋、唐时期: 隋唐时薛氏除在黄淮流域中下游继续发展外,更称盛于中国西北部部。南北朝时,薛氏族人主要沿自东向西北部的路线传播,三国时魏有天水人(今甘肃天水)薛夏,说明此时已有薛氏人居住在今甘肃省。至隋唐时,甘肃省薛氏已形成壮大之势,金城(今甘肃兰州)薛举家财万贯,隋朝末年曾起兵反隋,后一度称帝。

及至唐朝,薛氏家族达到了空前繁荣。薛氏郡望已全部形成。唐朝的政治中心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因为有薛氏人多在朝中为官,因此,大量的薛氏族人迁居关中,今陕西关中地区成为薛氏一个重要繁衍地,从而跻身关中望族。武则天女儿太平公主嫁给源于河东薛氏家族的薛绍,既是恩宠,也是唐王朝对薛氏家族的拉拢。

唐末,河南薛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

4宋、元、明、清时期:

五代时期有薛怀让,其先世为戎人,说明他是由少数民族加入薛氏的。他自幼勇敢,在后唐庄宗时任军职,唐明宗时任神武厢都校、州刺史。后晋时历任宿州团练使。后汉时安国军节度使,后移镇同州。后周时加同平章事衔,任左屯卫上将军、左武卫上将军。

宋朝建立后,国家重新统一,人民又得以过上较为安定平稳的生活。这一时期,薛氏散居于全国各地,发展相对稳定,其中北宋初年薛居正家族比较显赫。

明清时期,薛氏规模日盛,族人已遍及大江南北,尤其向南迁徙的进度更快、规模更庞大了。自南宋开始,福建薛氏又分衍出广东海阳、五华、兴宁、梅州等支派。元朝有薛信,由宁化转徙粤之平远,其后复由平远转徙程乡(今福建程乡)。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有着辉煌事迹的家族,这一时期的薛氏人不逊先辈,以多姿多彩的形象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

自南宋开始,福建薛氏又分衍出广东海阳,五华,兴宁,梅州等支派。

从清康熙时始,闽、粤薛氏陆续有迁入者,此后有的又远播海外。

5迁入台湾:

自明清起,于东南部沿海的薛氏已零星迁入台湾。清康熙年间,派兵攻灭台湾郑氏政权,随即在台驻军,设置府县。当时台湾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对于地窄人稠的闽粤居民很有吸引力,于是陆续有人从闽、粤两地入台垦殖,其中也有薛氏人士。大约在公元1710年前后,有一个入垦打猎东堡的人,名叫薛大;另有一位粤籍人薛昌贵,定居于淡水。乾隆年间又有薛君隆从广东到桃园的大桃村开垦,广东的薛华梅到台中县的东势镇定居。近代以来,特别是公元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后,大陆与台湾的联系一度中断达五十年之久,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台湾方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其间薛氏极少有移居台湾者。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居台湾后,党、政、军、科、教、文各界有大批人员自大陆迁台,其中就有为数不少的薛氏人,如国民党高级将领薛岳、资深报人薛心熔等。

6迁徙海外:

薛氏人在清朝迁往台湾的同时,也开始有人涉洋过海,向东南部亚等地迁徙,成为当地华侨。进入近代,由于世界奴隶制的废除,欧美各国及其殖民地急需大量廉价劳动力,而此时清政府也由于政局不稳,世事多变,且急需外汇弥补巨额贸易赤字。如清光绪十年(公元1886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上奏称,每年需要总数二千万银元(合一千四百万两白银)的侨汇,已相当于光绪后期每年关税收入的65%,所以不但解除清初的禁海令,同时大力鼓励华人出洋劳务。这样又极大刺激了中国向海外移民的热情,进一步壮大了华侨的队伍。据不完全统计,到光绪末年,全球华侨及华裔已达四百多万人,其中就包括大量的薛氏族人。

如今,薛氏族人已广布全国,其分布以江苏、山西、陕西、河北、福建等省为多,这几个地区的薛氏占到全国汉族薛氏人口的63%。薛氏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八位的大姓,人口约六百七十二万余,占全国人口的042%。

郡望堂号折叠编辑本段

薛姓

1郡望: 河东郡:

古代河东郡有四:一是指今整个山西省。二是秦朝初期(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三是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四是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新蔡郡:

原为周朝时期吕国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带。春秋时期蔡平侯从上蔡迁都到下蔡,故名,也称为新蔡。汉朝设置新蔡县。晋惠帝从汝阴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北齐时期改为广宁郡。隋朝时期又改名为蔡州。

沛郡:

也称沛国郡、沛县,始建于汉朝初期。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将家乡泅水郡改为沛郡,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濉溪)。王莽改为吾符郡,东汉改为沛国。三国魏移治沛县(今江苏沛县)。西晋还旧治,后复为郡,又移治沛县。南朝宋移治萧县(今安徽萧县)。北齐时废。早期沛郡所辖范围,包括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和江苏省沛县、丰县等地。东汉时改为国,后又改回沛郡,所辖地域大为缩小,而且郡治屡有迁移。

北平郡:

战国时期燕国始置。秦国灭燕国后沿用,辖地在河北东北部和辽宁西部,治所在蓟县,现在北京当时属广阳郡,与右北平之间隔着渔阳郡。西汉时期北平属广阳国,东汉复为广阳郡,均与右北平隔着渔阳郡。《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广居右北平”。三国时期北平属燕国,右北平北部为东鲜卑(后为宇文部)所侵,其地日狭,渔阳不变。西晋时期,燕国并渔阳郡。右北平郡改称北平郡,辖地不变。东晋十六国时三郡辖地多有变化,燕国时称燕国时称燕郡,渔阳时设时撤,北平较稳定。晋、魏时期,北平郡迁新昌(今河北卢龙)属平州(州治在辽西郡),今地当时为燕郡,为幽州州治所在。渔阳属幽州。隋朝时期,撤辽西郡,北平郡治不变。渔阳郡治还至现蓟县。今地属涿郡,辖地广大,自天津向西北延伸出长城与突厥相接,郡治时称蓟县。唐朝时期北平郡改为平州,公元714~743年为安东都护府,渔阳分为蓟州和檀州,北平为幽州治所,辖大约今天京、津两市,置范阳节度使,至此“北平”第一次消失。梁国时,北京称幽州,置卢龙节度使。后唐依旧。晋朝时期割与契丹。辽国时期,实行五京制,有上京、东京、西京、南京、中京,其地为南京析津府,属平州。金国时期,亦实行五京制,有上京、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其中“北京”在今内蒙古赤峰南、宁城西,称北京大定府。今北京为中都大兴府。“北京”第一次出现。北平未出现,原地为平州。元朝时期,今北京为大都路,辖大约京津两市。北平未出现,原地为永平路。北京未出现。明朝初期,北京称北平,北平至此重新出现。明成祖迁都前改北平为北京,实行两京制,迁都后亦称京师。“北京”出现,“北平”再度消失。清朝入关,袭用明朝称法。清帝逊位,袁世凯窃权,拒绝南下,国民政府被迫迁往北京,北京名称不变,北平未出现。北洋政府倒台后,国民政府驻南京,北京改称北平。1949年己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复改北平为北京,定都于此。“北平”至此消失。

高平郡:

原为高平县(今宁夏固原),西晋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将汉朝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巨野),辖七县,统辖范围包括今山东巨野、金乡、嘉祥、兖州、鱼台、邹县等地。两汉、十六国、北魏均有此县。北周改为平高郡(今宁夏固原)。汉朝时期有“高平第一城”之称,言其险固。北魏时期在这一带置军镇,置郡,皆称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山东微山),北齐移治任城(今山东济宁),隋朝开皇初年废止。

2堂号:

河东堂:以望立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

沛国堂:以望立堂。

高平堂:以望立堂。

忠谏堂:汉朝时候,沛人薛广德为御史大夫,敢于直谏。汉元帝要做楼船供自己玩乐,薛广德脱帽子谏阻,如果汉元帝不听,他打算光着头向皇帝乘辇的车轮上碰。结果皇帝采纳了他的谏议。

家谱文献折叠编辑本段

薛姓

家乘谱牒,即记录氏族世系的书,简言之即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牒、家乘、世谱,一般多指用来记载宗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或图表,举凡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人口兴衰、人物掌故、风土人情都可以入谱,可以说是宗族的发展史。由于家族不同,反映在谱中的内容也各有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家谱的续修、重修家谱的形制越来越完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于是便相应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家谱文化。 薛氏宗族虽然历史悠久、谱系绵长,但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其家族修撰家谱始于何时,今已无从考证。不过从北朝薛安都家族事迹来看,当不晚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与当时盛行的门阀谱系之学有关。目前保存最早的薛氏族谱为唐朝姓氏史学家林宝的《元和姓纂》,该书对中唐以前姓氏族望,记载颇详。其论得姓受氏,多源于史籍《世本》、《风俗通义》、《三辅决录》及《姓苑》。这些书后世颇多失传,赖《元和姓纂》之征引,后世学者方得以了解姓氏梗概。北宋欧阳修等人在编撰《新唐书》时,参考了史籍《元和姓纂》,其《薛氏世系表》较为系统地记述了薛氏二大主支任姓薛氏、妫姓薛氏的源流始末。

目前存世的家谱多为修谱盛行时期的明清两代家谱。这些家谱大多有固定的体例和格式,包括谱名、谱序、凡例、谱论、遗像、恩荣录、先世考、族规家法、礼堂、五服图、世系、传记、族产、契据文约、坟茔、字辈谱、续后谱、领谱字号等内容,其中谱名、谱序、遗像、先世考、世系、传记等都是常见的内容,也是各种家谱的中心。

字辈排行折叠编辑本段

薛姓

辽宁锦县薛氏字辈:“继致顺积美大中其允从”。 河南新蔡牛湾薛氏字辈:“孝灵兆庆守善光宗恩培世荫一道统风”。

历史名人折叠编辑本段

薛姓

仲奚:薛姓始祖,黄帝之子,禹封其于薛国(今山东省薛城)在商汤时任左相,复居薛。后世传国为姓氏。

薛道衡:(公元540~609年),字玄卿;河东汾阴人(今山西万荣)。著名隋朝名臣,诗人。 薛举:(公元?~618年),河东汾阴人。著名隋朝将领。

薛仁杲:(生卒年待考),薛举长子;河东汾阴人。著名隋朝将领。

薛大鼎:(生卒年待考),蒲州汾阳人。著名唐朝良吏。

薛仁贵:(公元614~683年),名礼,字仁贵,以字行世;绛州龙门人(今山西河津)。著名唐朝将领参与过征讨高句丽,回纥,契丹,吐蕃,突厥的战争,唐太宗在讨伐高句丽的时候发现唐军中一个用方天画戟的白衣小将勇猛异常,召见他说: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唐太宗没有看错人,后来薛仁贵战绩:生擒契丹王,生擒回纥首领,率军彻底灭掉高句丽(随唐数次东征都没有消灭的国家)。 。

薛丁山:名薛讷,薛仁贵之子,娶樊梨花为妻,曾率军平定西凉,后被武则天杀害。 新唐书:讷性沉勇寡言,其用兵,临大敌益壮。

薛讷:(生卒年待考),薛仁贵之子,绛州龙门人(今山西河津)。著名唐朝将领。

薛稷:(公元649~713年),字嗣通;蒲州汾阴人(今山西万荣)。著名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进士出身,是魏征外孙,曾官至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善画人物、鸟兽,画鹤尤为生动,时称一绝,他的书法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并称“唐初四大家”。官至太子少保,礼部尚书,人称“薛少保”。

薛涛:(公元770~832年),女,一作宏度;长安人(今陕西西安,一作四川人)。著名唐朝妓女、诗人、造纸术发明家。据史籍《方舆胜览》记载:中唐时期,“元和初,蜀妓薛涛洪度以纸业,制十色小笺,名薛涛笺,亦名蜀笺。”在史籍《薛涛小传》中也说:“涛,侨止百花潭,躬撰深红小笺,裁笺供吟,应酬贤杰,时谓之薛涛笺。”

薛雪:(公元1681~1770年),字生白,自号一瓢;吴县人(今江苏苏州)。著名清朝医学家。

薛居正:(公元912~981年),字子平;浚仪人(今河南开封)。著名北宋史学家。

薛绍彭:(生卒年待考),字道祖,号翠微居士;长安人(今陕西西安),自谓“河东三凤后人”。著名宋朝书法家。

薛王宣:(生卒年待考),山西河津人。著名明朝学者、理学家。官拜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入阁参豫机要。著有《读书录》、《从政名言》、《薛文清集》等。

薛素素:(生卒年待考),女,名薛五,又字润娘,一作润卿,又字素卿,号雪素、素君;吴人(今江苏苏州)。著名明朝画家。

薛允升:(公元1819~1901年),字克猷,号云阶;陕西西安人。著名清朝末期律学家。。著有《读例存疑》、《唐明律合编》。

薛福成:(公元1838~1894年),字叔耘;江苏无锡人。著名清朝外交家、改良主义者。

薛时雨:(公元1818~1885年),字慰农,又字澍生,号桑根老人;安徽全椒人。著名清朝地方官吏,教育家。

薛尚功:(生卒年待考),字用敏;钱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宋朝金石学家、文字学家。

薛丙:(生卒年待考),号橘隐居士;松江府华亭县人。著名清朝象棋国手。

薛岳:(公元1896~1998年),原名薛仰岳,字伯陵,后因崇敬岳飞而干脆改名薛岳。广东乐昌人。著名国民党军将领。

薛仁贵故里为文化旅游景点。

河津自古就是个英才备出的地方,像司马迁、卜子夏、王勃、王通、薛_,在河津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众名人故事和文化内涵散布在河津大地。其中最值一提的就是唐朝的大将薛仁贵。曾有历史学家这样说过,“诸葛亮的茅芦,杜甫的草堂,薛仁贵的寒窑”,是我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三寒历史文化。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这其中的一寒薛仁贵寒窑的风采。

旅游路线是这样的:牌坊——射雁塔——魁星楼——柳家大院——薛仁贵祠——寒窑——平辽王墓——平辽王府——薛氏宗祠——古村落商贸街。

牌坊——来到这里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座古牌坊,上面写着“薛仁贵故里”五个大字。牌坊上面雕刻着以麒麟为主的图案,麒麟在中国古代是杰出人才的象征,两边石柱上有四只头上尾下的石虎,寓意薛仁贵白虎转世的传说。独特的石虎造型的石柱也成为入口牌坊的一道独特风景。

射雁塔——来到射雁塔,尊高约3米的薛仁贵石像仁立在我们眼前,他手握弓箭,仿佛正在汾河湾上射雁。

这个叫瞻虎台,它高约2米,面积约100平方米,我们登上瞻虎台,在这里能清晰的观赏到形似巨虎的白虎岗。

魁星楼——魁星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主文运、文章的星,被视为文章兴衰之神,东汉后被人塑为神象进行祭祀,科举考试则奉之为中式(试)之神,魁星楼高8米,台基075米,楼阁底基长宽均为6米,各层依次缩小,高度递减,开成塔状。魁星楼一层内塑有高举右手,手握点状元笔的魁星像,四壁高悬“交运昌明”“平步青云”“文光射斗”等名流书写的匾额,墙上石嵌石碑上刻有村内历朝历年进士、状元及文化名人的名姓,进行表彰纪念。二、三层基本封闭不开放。

柳宅(柳家庄院)——相传柳员外是一个大富家、大地主,他选在这个风水宝地汾河湾北虎岗前设立-院。他家的住宅很是气派,柳员外之女柳英环就看中了他家佣工薛仁贵,后来就结为伴侣,成了婚,此处就是柳员外的大院宅遗址。柳家门前有一个大池塘,现在池塘还在,柳家的石门墩还埋在池塘中。

寒窑——这里是当时薛仁贵和柳英环夫妇共同生活过的地方。寒窑内摆放着辆废置的纺线车和许为破旧的日常生活用品如锅碗瓢盆等,墙上挂一幅弓箭为薛仁贵之子薛丁山少年时射雁的工具。寒窑内左手边小屋设计为储藏室。

来到小院这里木栏围墙,石榴树、石白,俨然一个小型庭院。来到这里我们仿佛回到当年那个女人捣米,男人打猎的时代。

薛仁贵祠——

一、祭拜广场

面积约2000平方米,广场气势宏大,让人眼前一亮。

戏台:坐北朝南,面向王祠,面积约8—6平方米,台基高约2米,砖石结构,戏楼高6米,为庑殿式顶的木质结构楼。戏台的主要功能是祭祀薛仁贵大典等大型活动的表演场所。

钟鼓楼:面积约65—55m2;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鼓楼,下层为钟楼。钟鼓楼为砖木结构,高8m。

雕塑:在广场中心轴上有一尊高8米的薛仁贵塑像。他身披白袍与盔甲,骑高头战马,手握方天画戟。

二、薛丁山殿(薛讷)

殿内塑薛丁山与樊梨花像,两侧是薛丁山儿子如薛刚等的塑像,四面有壁画,无不显示主人的功绩。

三、白袍将军殿

殿内塑有白袍将军坐像,两侧为其麾下的八大总兵立像,壁画是薛仁贵征东、征西进军路线等,从作战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唐军十分强盛,薛仁贵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

四、白袍

村东紧靠高耸的山岗很是壮观。此岗原名卧虎岗,因薛仁贵寒窑在此岗上,又有清乾隆皇帝手书的“白袍”三个字,故易名白虎岗。站在远处看去,此山岗形如卧虎姿态,虎头朝西方,虎爪、虎肋、虎尾均可分清。白袍内有薛仁贵夫妇泥塑像两尊和白龙马一匹,打开窑洞门可遥望西南方向唐都长安。乾隆六年石碑一通,前边有1960年原稷山县政府文物保护标志及碑文一通,有运城市重点文物保护标志一通,有河津县文物保护标志一通,有修仁村薛氏后代纪念碑一通。

薛氏宗祠——宗祠是家族的象征,代表着家族文化和家族荣誉,宗祠是血亲关系的纽带,是对同族人的价值联结,宗祠也是宗族后人聚集及祭祀其先人的重要场所。薛家族祠堂是祖先崇拜的产物。宋代以前,民间对先祖祭拜一般采用墓前祭祀的方式,只有王室才有祭祀祖先的建筑物,称为太庙或宗庙。魏晋北朝、隋、唐到北宋,虽然允许民间修建祖庙,但规定等级严格,有资格修祖庙的人寥寥无几,一直到明嘉靖十五年才“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准许庶民开始祭祖,各地才纷纷建祠立庙,祭祀先祖。民间祠堂的发展由此进入了繁荣期。

宗祠选址在黄村的李家沟,坐北朝南,面积约800平方米,宗祠分大门、正厅和后厅三进。大门气势宏伟,门上题“薛氏宗祠”四个大家,字体庄重,是由薛族内德高望重之人题写的。

平辽王墓——

寒窑西北侧白虎岗下有一小土丘背靠白虎岗,南望汾河水,风水极佳,这里是薛仁贵的墓地,寓示着薛氏家族永受庇佑,兴旺发达。薛仁贵曾被封为平辽王,所以这里又叫平辽王墓。平辽王墓气势宏大,彰显出薛仁贵一生的丰功伟绩。从寒窑到这里我们感受到的英雄薛仁贵从贫穷走向辉煌的不平凡的一生。将军道,墓碑前条长150米,宽5米的是将军道。呈阶梯式,道路两侧依次排列着面朝墓地侧立着的护墓石人像和石兽,最靠近王墓的石人像是薛仁贵统领的八大总兵的形象。

平辽王府——

大门两侧分别记别“黄封斗大赤金印”,“忠君报国无止休”的对联。正上方横匾书写“平辽王府”。大门两侧分别有雌、雄两尊石狮。

王府面积约8000平方米,共分前殿、中殿和后殿。前殿是薛仁贵处理一般政务的场所,又叫外书房。殿内有接待厅堂和书房两大功能区,书房内文房四宝,墙上悬一把白鞘配剑,中殿为银銮殿,这里是薛府举行各种仪式,召开会议的地方,正堂内有一张“平辽王椅”虎皮坐靠背,显示出白虎星的霸气。后殿是接待重要宾客的场所。寝殿,游客可以在这里享受到最为周到服务。东跨院是进膳的地方。西跨院是会议室与健身房。

白虎塔——

是薛仁贵与柳英环认识的地方。此塔为八节高,砖砌而成,最上端顶部是晶亮的琉璃宝葫芦,塔北脚边是古代官方车道(铁脚车),此官道西通龙门到西安市,东可去古晋国古城侯马市,塔上风铃微风作响,千年声韵今尚可听。此铃声提醒人们永不要忘记这里是能再度辉煌的风水宝地。唐代建此塔还有一个传说:那就是当年汾河发大水,在大水中打捞的一车大木料,铁脚车曾淤于泥坑中不能前行。薛仁贵幸好遇到此情况,便主动义勇解困,于是薛仁贵亲身驾车辕奋力一冲,将车拉出泥坑,解除了困境,此情景被柳员外之女柳英环在家中高高的绣楼上看见,但看到的不是薛仁贵,而是一只大白虎在拉动困车前行。柳英环对薛仁贵的爱慕之心,从自就开始萌发,发展到终成伴侣。后人为了纪念这一典故而建此塔,故称白虎塔。塔下曾有一通记事碑文,可惜以后被盗走。

望夫亭——

这里是薛仁贵投军后十八年未回寒窑,其妻柳英环,养儿生活,有想念夫郎时就站到高处习惯的向远方望一望,以寄思念之情,薛仁贵在汾河湾打雁有时也迟迟不得回来,柳英环也常站在此处盼夫平安回家,所以此亭叫《望夫亭》。

信息来源:运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男宝宝名字:思润;远航(好男儿,就放他去远航吧);鑫鹏 鑫:财富 鹏:比喻气势雄伟;远朝;思全;浩宇 (胸怀犹如宇宙,浩瀚无穷);铎源;修洁(修:形容身材修长高大,洁:整洁);永瑜;智宸 (智:智慧 宸:古代君王的代称);雨泽 (恩惠);子昊;志泽 (泽:广域的水源 );弘文 (弘扬;文:文学家);俊彦; 女孩名字:凌薇(气势、朝气都凌人,薇,祝她将来成为一代名人);妍洋 (妍:美丽 洋:如海洋一般胸襟开阔 );茹雪(茹,谐音如;全名意思是想雪一般纯洁,善良);雅静(优雅文静);雨婷(温柔,聪明,漂亮);宁美;莹琼;莎月;雁涓;梦涵;可馨(一个美丽的可人儿。能与家人生活得非常温馨);婳祎 (婳:形容女子娴静美好 祎:形容事物美好 );淑颖 贤淑,聪颖;若歆;瑶玉; 起名最好结合五行八字来起,太极鱼起名网(网上搜一下)可以结合八字和五格起出好名字。

求采纳

中国历史上,陪葬帝陵历来是皇帝对去逝的忠臣良将、国家功勋的最高奖赏,有资格陪葬帝陵者主要是宗室长辈、嫔妃近亲及国家元勋。

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唐太宗李世民曾下诏说:密戚懿亲,旧勋宿德,委质先朝,特蒙顾遇者。自今以后,身薨之日,所司宜即以闻。……赐以葬地,并给东园秘器。事从优厚,庶敦追远之义,以申罔极之怀。

在陪葬唐太宗李世民昭陵的墓群中,有两位薛氏族人,一位是河东薛氏西祖房裔孙,位居河东三凤首凤的天策府记室参军薛收,还有一位是一名道士,叫薛赜,薛赜不仅是唐代道教史,也是中国宗教史上的著名人物,新、旧《唐书》之《方伎传》均专门辟有《薛赜传略》。

1974年4月,在唐昭陵所在的陕西省礼泉县境内,该县北屯乡西页沟村西南约500米处的一处墓地中,出土了《大唐故中大夫紫府观道士薛先生墓志铭并序》这本《墓志铭》对于了解薛赜的生平及澄清有关历史学术争议问题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根据这本出土的《墓志铭》记载:薛赜死后,“陪葬于昭陵之所。王人监护,事加周给。”薛赜,显然是作为功臣宿旧得以陪葬昭陵的,其丧事由国家出面主办,这在当时可谓备极哀荣。

近代改革家,也是历史学家的梁任公(梁启超)先生曾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这句话一语道出了史料之于治史的重要性,《大唐故中大夫紫府观道士薛先生墓志铭并序》虽然只是上世纪出土的一方墓志,但其中对薛赜生平进行了全面梳理,给人以直观效果。经过数据统计,志中引用碑传谱牒资料8种,实录、档案、奏折、起居注20种,政书类文献20种,笔记、文集等40种。该墓志虽然侧重道学理论,但对隋末唐初的政治着墨尤多。目前,该墓志除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该院道学研究中心主任,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教授,《三秦道教》杂志执行主编,中国宗教学会理事樊光春先生曾予以刊布,后来又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沛教授收入其楫录的《昭陵碑石》外,鲜有人关注并进行研究。

查阅已出土的薛赜《墓志铭》的记载,其与新旧《唐书》的记载并不一致,出入颇多。《墓志铭》记载为薛赜,字远卿,而两《唐书》本传则记载为薛颐,没有记其字。考诸其他文献也有这种情况,在《唐会要》《仙传拾遗》等书中作“薛赜”,在《冥报记》《太平广记》《玄品录》《全唐文》等书中则作薛颐。颐与赜因两字字形相近,在传抄过程中极容易弄混,查《广弘明集》卷七《辨惑篇》载:“薛赜,下助隔反”,又查《一切经音义》卷九十七为《广弘明集》卷七释音曰:“萧瑀,于矩反;薛赜,仕责反。并人名。”可见其人名应为薛赜,而非薛颐。又“赜”有“幽深、深奥”之意,《汉书·律历志》曰:“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莫不用焉。”所以,薛赜之取字远卿,也正好是名与字义近相符。因此,《墓志铭》的记载应该是正确的,而新、旧《唐书》的记载则极有可能是错误的。

《墓志铭》记载薛赜籍贯为黄州黄冈,今湖北新洲人,而新旧《唐书》本传记载是滑州(河南滑县)人,这与志文不合。关于这一点,《昭陵碑石》的编者张沛教授对该墓志所加的按语中也已指出,但张教授也不知孰是。另据查证《仙传拾遗》卷三《薛赜》条载:薛赜,河东汾阴人,后居渭州。后来的道籍如《三洞群仙录》和《玄品录》的记载与其相同。这样,有关薛赜的籍贯就有湖北黄州(黄冈)、河南滑州(滑县)和河东汾阴(山西万荣宝鼎乡)三种说法。

先看河东汾阴说,与前两种说法相比,这种说法出现的最晚。河东汾阴薛氏是中古时期的著名大族,隋唐时期更是数一数二的高门显姓,河东汾阴薛氏,源于山东古薛国,迁自巴蜀郡守;兴于北魏,盛于隋唐;五代式微,北宋再现;元明及清,仕宦接踵,天下望族,薛氏隆宗。薛姓自北魏入河东郡姓以后,初唐被列入关中郡望,系唐代八大豪门,盛唐为皇亲国戚,其中宰相4人,薛元超、薛稷、薛纳、薛贻矩;封公爵者42人;任尚书及赠尚书者28人;授侍郎29人;任大将及节度使、总督、太守、刺史、太守218人;任知州、县令等地方官员609人;唐、宋两代中进士159人。仅古汾阴薛氏唐、宋两朝考中进士者就达47人,薛氏南祖房薛推后裔薛令之更是大唐福建第一位进士,开蛮闽文化之先河,其后裔迁徙温州的薛氏唐宋进士达112人。河东三凤理学,岭南浙东学派的分支永嘉学派,阳明心学,甚至陕西关学、中原洛学的若干分支,都曾经是薛氏贤达名人所创造的文化辉煌。唐宋两朝,汾阴薛氏考中进士的,在初唐就有16名:薛播、薛稷、薛存诚、薛延老、薛处、薛彦辅、薛彦国、薛彦伟、薛彦云、薛縂、薛公达、薛庶、薛蒙、薛放、薛保逊、薛韪;宋初有2名:薛映、薛南。这些考中进士的人中,有七兄弟进士及第者,也有祖孙三世进士及第者。历史上,薛家将更是名满天下,仅唐代就有薛举、薛仁杲和薛仁贵、薛嵩等等。攀附名门望族是中古时期极为流行的一种社会风气,唐末道士杜光庭在编撰《仙传拾遗》时极有可能是想当然地把薛赜附籍于河东汾阴著姓薛氏,而后世的道籍也不辨真伪,因袭其说,于是就有了河东汾阴之说。

又查隋代有“马赜,河东汾阴人,少好玄言,去俗为道士,解天文律历。隋炀帝时,引入玉清观,每加恩礼,召令章醮”。其人名与薛赜同,又占籍汾阴,亦易混淆。《玄品录》就将二人事迹混为一谈。

湖北黄州(黄冈)和河南滑州(滑县)都不是薛氏郡望,因此薛赜籍贯究竟属于何处,还需史料和文物进一步定论。虽然新、旧《唐书》本传都没有记载薛赜的家世出身,但根据《墓志铭》提供的线索,其曾祖明孙,为齐中书侍郎;祖仕敬,梁武帝褒赠北定州刺史;父宠,陈期思县令,这都是发生在南朝的政治事件,南北朝时期,梁武帝从公元502年—549年在位,这与薛赜的家世基本吻合,因此湖北黄冈说最有可能。

据此可推知,薛赜应该是出身于南朝的一个官僚家庭,其世系为:明-孙—仕-敬—宠—赜。此可补新旧《唐书》本传之缺失,这条记载也证明,南朝时期,湖北黄冈一带已经居住有薛氏族人,并且已有族人在南朝入仕。

薛氏始祖―――奚仲

薛姓起源有三:一出自任姓,得姓始祖为奚仲。相传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分别得十二个姓,其中一支叫禺阳的,被封于任地(约今山东济宁),得任姓。传至十二世孙奚仲,在夏禹时任车正(官名),传说他是车的创造者,居于薛(今山东腾县东南),称薛侯,建立薛国,曾一度迁邳(今山东微山西北)。奚仲十二世孙仲虺,在商汤时任左相,复居薛。其裔孙成,徙国于挚,更号挚国。商末,周伯季历娶挚国之女太任为妻,生姬昌,即周文王。周武王灭商后,又封成的后裔为薛侯。春秋后期,薛国再次迁到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薛国历夏、商、周三朝,共六十四世,至战国时为齐国所灭,公子登到楚国为官,因以国为氏。另一出自虞舜的妫姓,为孟尝君(田文)之后。孟尝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其父齐相田婴被齐缗王封于薛(即任姓薛国旧地),田婴死后,田文袭封,仍以薛为食邑。至秦灭六国,失封,子孙分散。西汉初,田文之孙田国、田陵到竹邑(今安徽宿县北)居住,以封邑命氏,遂为薛氏。以上两支薛氏通常认为是当今薛姓的主要组成部分,虽然出自任姓的要比出自孟尝君的略早一此,但他们同出于一个地方,就是古时的薛地。薛姓除此两个起源外,还有他姓改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的。据《魏书·官氏志》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干氏改为单姓薛氏。又唐时薛怀义,本姓冯,名小宝,后改姓薛。满、土家、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中也有薛姓。

薛姓的郡望主要有河东、新蔡、沛国、高平等。河东郡为秦初所置,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相当于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区。东晋时移治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地域缩小至今山西西南汾河下游至王屋山以西一角。新蔡郡是晋时所设置,治所在今河南新蔡县,辖地有今河南新蔡、息县、淮滨及安徽临泉等县地。沛郡为汉高帝时设立,其范围约为今安徽淮河以北、西淝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苏丰、沛等地。高平郡,晋时以山阳郡改置,治所在昌邑(今山东巨野南),相当于今山东金乡、巨野、邹县等地。

薛姓又以上述郡望河东、新蔡、沛国、高平等为其堂号。

薛姓的起源地应在今山东腾县一带,但薛姓几乎从一出现,就开始了迁徙的脚步。起初只是在小范围内移动,到汉时,已有薛姓人薛饶在长沙做官,薛饶之子薛愿,又自山东迁为洛阳太守,落籍该地。数传至薛永,因避难随刘入蜀地,为蜀郡太守。其子薛齐于蜀亡后降魏,被拜为光禄大夫,迁居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以后成为河东一带望族,世号“蜀薛”。薛齐有二子:懿、始。薛懿任北地太守,袭鄢陵侯,有三子:长子恢,河东太守,号“北祖”;次子雕,号“南祖”;三子兴,号“西祖”。薛姓在魏晋南北朝之际,族人已遍及北方黄淮流域的广大地区,特别是集中分布于今山西、河南、山东、安徽等地,并形成了主要繁衍中心。西晋末年,大批中原土族随晋室南渡,河东人薛推迁至江南,传至薛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徙居福建晋安。唐末,河南薛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自南宋开始,福建薛氏又分衍出广东海阳、五华、兴宁、梅州等支派。从清康熙时始,闽、粤薛氏陆续有迁入台湾的,更有人远播海外。

关于薛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结论

薛(Xuē),一个中国人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68位姓氏渊源折叠编辑本段薛(Xuē)姓源出有三:薛姓图腾1、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子禺阳第十二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