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家族族谱字辈
黄氏各地字辈不一样,具体如下:
1、贵州毕节:正中大文明英贤定嗣生传家唯有道主德永华新。
2、海南琼崖:家敦孝友世守循良宏兹远谟载锡之光桂兰应瑞华萼呈祥子孙逢吉福禄永康。
3、浙江陡亹:积善允征祥百世应怀祖泽立心思济同一源共振家声。
4、广东龙川:日月天光德山河壮地基太平有意宝。
5、广东揭西:世永笃守祖宗成宪大纳国纪益振家声光昭显德荣耀千秋赞承至士于万斯年。
6、广东阳春:世启兰昂(炳)纪立纲举。
7、广西容县:文章政治昭家模昌荣永耀富贵长绵。
8、广西广州:公候卿上士爵位享荣华景瑞开龙运高明光裕时豪杰成周会宏昌世德家祥符登大庆嘉兆启元亨。
扩展资料
黄氏主要源流:
1、远祖可追溯到帝舜时代的东夷部落首领伯益。伯益因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其后裔中有黄氏者,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国被楚国所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
2、远祖可追溯到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少昊金天氏后裔台骀,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
-黄姓
《金溪吴氏族谱》之宋元书札简介
金川鸿泥原创
中国历史研究院研究员刘晓先生,撰写的《宋元金溪吴氏研究》,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一集)》(2001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文重点研究了宋元时期金溪著名科举望族吴氏。该吴氏居于金溪县新田、吴塘,奉北宋时期吴嗣(941~1029)为第一世始祖,明代正德年间,该地划归东乡县,元末榜眼吴裕、明朝开国状元吴伯宗系其代表人物。
吴氏与当时名流交往密切,如文天祥、程钜夫、吴澄、虞集、李存、危素、宋濂等,因此在传世典籍中,存有丰富的该家族史料,刘晓先生据此撰写了论文。本人翻阅《吴氏族谱》,发现其中有近四十篇书札,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这些书札的标题,全为族人编修族谱时重新拟定,但大多保留有书札前后的敬辞谦辞。
这些书札中,仅有李存一篇见于文集。《全宋文》所收文天祥手札三篇,亦来源于族谱。虽然不见于传世典籍,但大部分书札涉及的内容,仍见于相关文献记载。吴氏族谱传承有序,传世的宋元明初相关文献,除了与状元吴伯宗相关的,也有三万字以上,因此,这些书札具有相当的可信度。当然,历经传抄,文字略有差讹也在所难免。兹列族谱中三十九篇书札如下:
《文信公手札》三篇
文天祥命吴名扬筹办军需所作手札三篇。吴名扬(1236~1302),字叔瞻,号新溪,咸淳七年(1271)进士,曾任礼兵二部架阁、佥丞相幕府军事,是文天祥重要幕僚。续宋书第六卷文丞相附传吴名扬,附录文信公手札。
《新溪公却聘书》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程钜夫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奉诏到江南访求遗才,吴名扬为拒绝仕元而作此书。
《覆傅琴山季鲁先生书》
傅子云写给吴士亨的书札。傅子云(1164~1239),金溪县人,陆九渊门下著名弟子。吴士亨(1212~1288),字嘉甫,长子吴德鸿、次子吴德溥、三子吴可孙。
《友竹公与程雪楼求铭墓书》《雪楼程先生回友竹公求铭书》《雪楼程先生再回友竹公书》《雪楼程先生再回友竹公书》四篇
吴德溥与程钜夫往来书札。吴可孙去世后,吴德溥请程钜夫为其撰写墓志铭。程钜夫《故将仕佐郎建昌路儒学教授吴君墓志铭》,见于《雪楼集卷16》。据墓志“某少从徽庵先生于临川,得延陵氏之仲季焉……自是余留升扬,留长乐,留武昌,家居之日良寡,而延陵氏之仲季,远则书,近则面,凡余家庆吊之会,无不与焉者。”吴氏兄弟三人,吴德鸿(1226~1315,字仪可)居长,仲弟德溥(1237~1305,字时可,号友竹)、季弟可孙(1247~1301,字圣可,号兰林)两人在临川县临汝书院,与程钜夫同学徽庵先生程若庸门下。两家交往数十年,往来书问频繁,兄弟三人墓志全为程钜夫撰写,均见载《雪楼集》。
《兰林公贺雪楼新除侍御史奉诏求贤书》
程钜夫新任侍御史,奉诏到江南访求人才,吴可孙所作贺信。
《上建昌路总管程京山求给假书》
入元后,吴可孙任建昌路儒学教授,程钜夫叔叔程飞卿任建昌路总管。吴可孙任职三年后,以祖母年届九旬,请求辞官归里奉养,致书程飞卿。
《程叔永与兰林公书》
程飞卿致书吴可孙,谈论刊印饶鲁《四书说》传播道学之事。
《上雪楼程先生求铭书》
吴垕子(1262~1313)致书程钜夫吴氏简介,请其为父亲吴德溥作墓志铭。程钜夫《故登仕郎吴君墓铭》,载于《雪楼集卷18》。据墓志:孤垕子以状来京师曰:“昔者先人读季父之铭,而悲曰‘知我者鲍叔,小子识之’。今言犹在耳,而日月有期,敢又以请。”
《程雪楼先生谢友竹公书》《程雪楼先生与友竹兰林二公书》两篇
程钜夫致书同学吴德溥、吴可孙。
《贺程雪楼先生除翰林学士书》《雪楼先生回友竹公书》两篇
吴德溥祝贺程钜夫新任翰林学士,两人往来的书札。
《友竹公贺草庐先生除翰林学士书》
吴德溥致书吴澄,祝贺其新任翰林学士。
《上草庐先生求铭墓书》
吴辰子(1267~1339)请吴澄为母亲余氏写墓志的书札。吴澄《故登仕吴君夫人余氏墓志铭》,载于《吴文正集卷82》。据墓志“而其(吴德溥)夫人卒,诸孤征铭于余”。余妙真(1242~1323),金溪县礼原人。
《上程雪楼先生求墓铭书》
吴应子(1274~1331)请程钜夫为兄吴垕子写墓志所作书札。程钜夫《吴君载墓志铭》,载于《雪楼集卷20》。据墓志:始余与金溪吴氏仲季,事族祖徽庵先生于临汝精舍,意相得欢甚。至元丙子(1336)以来,余日有事于四方,率数岁乃一集,集率一二日去。余悲之,然犹冀其相见之未艾也。大德五年,圣可(吴可孙)死,余铭之;九年,时可(吴德溥)死,余铭之。余始痛其离阔之无穷期矣。今时可之嗣垕子又死焉,其仲弟应子亦又以铭累余。呜呼!以时可为父而丧其冡嫡,以圣可为季父而殒其犹子,以应子为弟而哭其长兄,岂天故短其命欲余铭耶?何铭之忍也。
《亦兰公通吴草庐先生书》《草庐先生与亦兰公书》两篇
吴晋卿(1284~1351)送儿子吴斐(1301~1326)求学吴澄门下往来的书札。
《伯尚与亦兰公书》
吴澄之子吴伯尚致书吴晋卿。
《草庐先生慰亦兰公丧子书》《回草庐先生书》《伯尚慰亦兰公书》《亦兰公回伯尚书》《上草庐先生求昌文墓铭书》《草庐先生回亦兰公求铭书》六篇
吴晋卿之子吴斐英年早逝,吴澄父子问吊,以及吴晋卿请写墓志,两家往来的书札。吴澄《金溪吴昌文墓志铭》,载于《吴文正集卷83》。
《李仲功慰亦兰公书》
李存慰问吴晋卿丧子的书札。
《李仲功与亦兰公书》
李存致书吴晋卿,李存《俟庵集卷29》题为《答吴君锡》。李存,字仲功,著有《俟庵集》。
《亦兰公慰士尧丧父草庐先生书》
吴澄去世,吴晋卿慰问其子吴士尧的书札。
《进士傅元宗慰以南公丧母书》
吴阕(1351~1403)丧母,傅汇慰问阕书札。吴贤(1310~1350),吴晋卿之子,吴阕之父,王府纪善危为其妻曾元炜作《曾孺人墓志铭》。曾元炜(1310~1382),金溪县城人,参知政事曾渊子孙女辈。
《危朝瓛纪善与兰畹公书》
危朝瓛写给吴闿的书札。吴闿(1327~1389)吴氏简介,字以绍,号兰畹,吴贤之子,傅汇为作墓志《兰畹公墓志铭》。危朝瓛从妹嫁新田吴勖。
《虞邵庵与承旨张梦臣书》《朵中丞与江西平章也先书》《欧阳玄公等十七人佥书与西省郎中崖元方员外郎王止善书》《祝蕃远与江西廉使张毅夫书》四篇
虞集、朵中丞、欧阳玄等、祝蕃为吴节妇黄氏请旌、彰显其德的书札。黄嗣贞,字玉娘,元代女诗人。庄静好学,19岁嫁东乡吴泰发,27岁丈夫客死三衢,于奔丧途中,作凄恻动人的祭文,又赋三十韵诗训儿。训儿诗成其自传诗,后人汇其诗文为《黄嗣贞诗文集》,已佚。诗作收入《江西诗征》,有《训子诗三十韵》等三首。
《上抚州府太守同知辞荐书》
(1307~1371)拒绝明朝官府征辟而作。 ,元末乡贡进士,状元吴伯宗之父。
附录:文天祥写给金溪人吴名扬的手札史料
金川鸿泥在翻阅典籍时,发现文天祥写给金溪人吴名扬的三件手札,以及清代名家为此手札写的序跋、题诗若干篇。
吴名扬,字叔瞻,南宋金溪县新田(今属东乡)人。咸淳七年(1271)进士,任吉州永丰县尉。德祐元年(1275),文天祥起兵赣州,擢名扬为礼兵二部架阁,佥丞相幕府军事。名扬督办军饷,集诸巨室,劝之助饷,慷慨陈言,晓以大义,闻者皆感泣,争输钱粟。后空坑兵败。名扬匿迹乡里不出,居家搜集宋末遗事,著《野史》四十卷。《中国人名大辞典》有载。
根据此次发现的文献记载,文天祥在军中前后三次蜡书指示吴名扬筹措军需。手札言简意赅,总共才220余字。吴氏后人视为墨宝,大约三百年后“忽失去”,但文字仍存于族谱中。后裔清代诗人吴嵩梁,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请翁方纲想象文天祥笔法缮写成卷,并请师友、同僚赋诗、题跋,汇刻为《表忠录》。
文天祥文集未收录此三件手札,可能是吴嵩梁首次对外公开,此后《永丰县志》、《全宋文》均据以载录。
除翁方纲自己在书卷后写了《跋文信国手迹》(《翁方纲题跋手札集录》)外,笔者所查相关篇目还有:
杨钟羲《雪桥诗话续集卷七·宋吴架阁名扬》,
乐钧《青芝山馆诗集卷十四·题诗并序》,
赵翼《瓯北集卷四十四·题文信国致永丰尉吴名扬三扎诗并序》,
陶澍《陶文毅公全集卷五十五诗集·吴兰雪舍人嵩梁斋中观翁覃溪先生所补文文山与吴架阁书有序》,
王昶《春融堂集卷四十五·跋文信国与吴架阁名扬札子》,
王芑孙《渊雅堂全集惕甫未定藁卷二十·宋文信公与吴架阁三札赞有序》,
谢启昆《树经堂诗初集卷十五·题诗并序》,
吴锡麒《有正味斋词集卷八·翁覃溪前辈摹文信国与吴架阁三札,架阁裔孙兰雪孝廉属题》,
杨芳灿《芙蓉山馆全集诗钞卷七·宋文信国公致吴架阁三书横卷,为吴二兰雪题》。
据《史记·秦本纪》中记载:帝舜时,东夷部落首领伯益(一作伯翳),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调训鸟兽,鸟兽多驯服”被帝赐姓嬴氏。
伯益后裔有徐氏、郯氏、莒芪、终黎氏、远奄氏、奂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黄氏先人大约在商末周初在河南潢川建立黄国,被周天子封为子,又称黄子国。
黄姓是当今中国第七大人口姓氏,总人口达3079万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广东、四川、湖南、广西、江西五省区黄姓约占全国黄姓人口的56%。据《黄氏渊源》载:宋代江夏人黄震,官至焕章阁左司马尚书,在重修江夏家谱时,呈奏皇帝,得御书“黄氏忠孝两全,江夏无双,历代簪缨”。
一、以国为姓及黄国历史的演变
今日的黄姓按古代的严格意义来说,只是氏不是姓。因为,远古时代,有姓有氏,姓氏一分为二。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团的团徽,氏是从姓分出来的小氏族支系的标志。黄氏是从嬴姓中分离出来的,只是氏不是姓。嬴姓的始祖是东夷集团的大首领少昊,黄氏也以少昊为遥远的始祖,姓氏合二为一是秦汉时期才开始的。那么,黄氏是怎样来的黄氏是由黄国而来的,黄国虽立国久长,但地方小,势力弱,在先秦经典著作中仅有一鳞半爪的记载。它的历史演变,朝代盛衰,风云变化等情况,一直鲜为世人知晓。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已肯定黄国为嬴姓国,是伯益后代所建,是毫无疑义的。最早记载黄国历史的《竹书纪年》一书也是认为黄国为伯益后代所建。至于黄国的始创者是伯益的哪一位后代,不同的黄氏族谱有不同的说法,博鳌黄氏族谱认同福建邵武黄氏族谱的说法,认为古黄国的始创者是黄帝——颛顼——陆终系族与少昊——伯益族系的共同子孙所建。认为伯益是黄帝——颛顼族的女华之子,而陆终则是出自嬴姓的伯益之后,南陆公是陆终的次子(陆终有六子),名参胡又名惠连。相传远古时期,洪水为患,百姓遭殃。大约在尧、舜之际,大禹治水有功,继承舜位。南陆公佐禹治水有功,受封于黄,创建黄国,以后,子孙遂以国为姓,即黄氏或黄姓。因此,南陆公是黄国的始创者,在族谱的黄氏历代相传世系中,南陆公是第一世,就是这个道理。其远祖族系就是黄帝——颛顼——伯益——陆终——南陆系统。
在古代历史上黄国有三个,即汾水之黄(山西)、汉东之黄(湖北)和潢川之黄(河南)。前两个黄国的历史都湮没无闻,后嗣衰微不昌。惟有潢川黄国之后一支,子孙人丁兴旺,族姓繁昌,在今日中华十大姓中排名第七的黄姓,人丁数千万之众,绝大部分黄姓族人都自称是潢川黄国的后裔,那么,潢川黄国在哪里呢在《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中,关于古黄国都城位置所在早有记载。说:“黄国故城,汉弋阳县也。秦时黄都嬴姓,在光州定城县四十里。”宋代人的《太平寰宇记》卷127“光州定城”条目中说:“黄国故城在(定城)县西十二里”。明朝人宋濂《诸暨孝义黄氏族谱序》也有同样的记载,类似的记载也见于大量的方志和族谱中。总之,汉代弋阳县和宋元时期的光州定城县,即今河南省潢川县。据考古调查和考证,古黄国都城位于今河南省潢川县西北六公里,淮河之南,潢河西岸的隆古乡。其都城遗址至今仍在,是信阳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春秋时期诸侯国都城,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黄国自公元前21世纪,夏代初年受封建国,历经夏、商、周三个王朝,一直顽强地生存了1400余年。其历史概况是这样的:由于伯益是被夏启所杀,伯益的后代同夏王朝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公元前16世纪原属东夷集团的殷商部落在首领成汤领导下迅速崛起,最后灭了夏朝,建立了强大的殷商帝国。黄国同商族都属于东夷集团,一直受夏王朝压迫。因此,商族兴起后,黄国便投奔到商人一边,成为商的小盟国,许多黄国人参加商朝政府,在政府中任职。公元前11世纪,周王朝取代商王朝,对黄国采取承认的政策,容许其继续存在。到两周之际,黄国势力有所发展,它与淮河流域的同族,臬陶、伯益的后裔、原东夷集团的江、道、柏、弦等嬴姓诸国结成同盟,并成为东夷嬴姓小国的盟主。同时,又通过与周王朝的同族姬姓小邦国联姻等方式,改善与周王朝及中原各国的关系,成为亲中原、华夏集团淮河流域嬴姓小国的代表。后来,南方的荆蛮楚国日益强大不断向四周扩张势力,淮水、汉水流域的诸小国都面临着被吞并、消灭的威胁。因此,黄国加强了同嬴姓诸小国的联盟并与周王朝在汉东的代表随国结成同盟,始终不屈服于楚国的压力并共同抵抗楚国的威胁和侵略。据《春秋》记载,僖公二年(公元前658年)黄国与相邻的同姓小邦江国一道参加齐侯主持的贯(今山东曹县东南十里处)之盟会,次年又参加阳谷(今山东阳谷县)之盟。从此,与中原的齐、宋、郑、卫、鲁等诸侯国结成反楚同盟。公元前656年黄国便与齐、鲁、宋、卫、江等同盟国一道,攻打亲楚国的陈国,惹恼了楚国。楚国随就进行报复,决定灭掉黄国。经过充分的准备后,楚国于公元前648年,以黄国不向楚国纳贡为借口,大举入侵黄国,古黄国至此灭亡。
二、黄氏的沉沦与复兴
公元前648年黄国灭亡后,有一部分黄国遗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坚守已经残破不堪的家园,成为楚国异族统治下的臣民;一部分黄氏族人开始了背井离乡的大逃亡,他们纷纷逃至中原的诸侯国避难。其中,有一支内迁至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形成秦汉时期著名的江陵黄氏。另一支迁至江夏安陆一带(今湖北云梦县东南至武汉市一带),后裔发展成为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氏。还有一批批黄氏族人迁徙至广大的江南地区,特别是湖湘地区。一些黄国遗民甚至逃至新罗(今朝鲜),其后裔形成朝鲜民族中的黄姓。在大逃亡中,博鳌黄氏祖先是在湖北江夏安陆一带落脚、生根、繁衍和生息的。总之,楚人灭黄国是黄姓历史的转折点,从此黄姓从王族国姓沦落为普通的姓氏,黄姓族人开始了新的征途。
黄国灭亡,散居各方的黄氏族姓一度衰落,在中国历史上销声匿迹达300余年之久。到战国末年,第74世孙黄歇的出现又重振了黄姓宗族的声威。司马迁写的《史记》特为黄姓宗族史上这位杰出人物单独立传。但黄歇的许多生平事迹,在族谱上有记载,正史却没有。如福建禾坪鹳薮谱上说,黄歇生性豪犷多智,年轻时从新罗游学归江夏祖居地,常游说诸侯各国,先在晋国做官,但仕途发展不合意愿,转而仕楚。在楚国,黄歇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最后挂印封侯,称雄诸侯,成为战国四君之一。他官至楚相,封春申君。封地原在黄国故地淮北12县,后改封于吴国故圩(即今江苏常州、苏州至上海一带)。后来,黄歇被刺身亡,葬于封地吴圩,江苏省江阴县北门外,墓庐至今仍在,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州城内还建有春申君庙,供后人纪念、瞻仰。黄歇娶2位妻子,生有13个儿子。黄歇被刺后,黄姓这支最兴盛的后裔或遭杀戮,或逃难异乡,或改姓稳居,从此黄姓宗族又各奔东西,散居四方,族姓的发展进入低潮。但黄姓不愧是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族姓,到秦汉之际又有一些著名的黄姓子孙重振了黄姓的声威。尤其是到西汉中期以黄霸为代表的黄氏族姓迅速崛起,其影响是很大的。
黄霸是南陆公的第81世孙,是黄歇直系的第7世孙。据谱载:黄霸自幼学习法律之学,有大志,喜欢做官,年轻时就成为乡里豪杰。汉武帝末年,他当了一名200石的卒史,后因为官廉正,又精明能干,足智多谋,富有领导才能,升为河南太守丞。为政时期,处议当法持法宽平,深得民心。汉宣帝闻其名,升为延尉。在延尉中,又以公平正直闻名。后因夏侯胜批评皇帝诏书,犯不敬罪。黄霸因同情夏侯胜,被捕入狱。出狱后,汉宣帝任命黄霸为扬州太守,旋即升为颖川太守。公元前56年,汉宣帝下诏,封黄霸为关内侯,赐黄金百斤,旋拜为太子大傅,迁御史大夫。公元前55年黄霸代丙吉为丞相,改封建成侯(河南永城县)食邑600户。公元前51年,黄霸在丞相位上去世,谥号定侯。黄霸娶3位妻子,生有8个儿子,后裔人丁兴旺,族姓兴盛不衰。到汉魏时期,江夏黄氏发展成为地位最尊、影响最大、族姓最发达的宗族,臻至极盛。时人称:江夏黄氏,天下无双。
三、江夏黄氏的空前繁荣
江夏黄氏发展到第81世孙黄霸之后,族姓兴盛不衰,尤其是发展到黄霸的第7世孙黄香、第8世孙黄琼和第l0世孙黄琬时期,江夏黄氏族姓空前繁荣,人丁兴旺,声威大震。因此,后世黄姓都尊称黄香为江夏黄氏始祖,有天下黄姓出江夏的说法。
黄香字文强,出身官宦世家。但据史称:江夏黄氏世家传到黄香父辈时,已家境贫寒,养不起奴仆婢妾。又称黄香命中多劫,幼遭苦难,年仅九岁,痛失慈母,他因爱母极深,为子极孝,母死后哀思过度,乡人称为至孝;当时江夏太守刘护闻名召见,题字“门下孝子”赠之。从此,黄香博学经典,精研道术,以文章闻名京师,时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黄香以儒学入仕,初任郎中,汉章帝诏见黄香,让他入东观(国家图书馆)读尽皇家藏书。后官拜尚书郎。永元四年(92年)升为左丞相,两年后又升为尚书令,增秩至2000石,赐钱30万。谱载汉章帝曾以“江夏黄香忠孝两全,天下无双”的御书赏赐给黄氏家族,经汉章帝、和帝两朝,黄香一直受皇家亲重。至安帝即位(106年),黄香出任魏郡太守。几年后,因郡内水灾牵连,被免职。不久去世归葬家乡江夏安陆源口。
黄香后裔,备极繁昌。他娶妻4位,生子8个,其中长子黄琼最为突出。班固在《后汉书》中为其立传。据记载:黄琼自幼随父在京师台阁,熟知朝廷政界故事,达练官场,父亲在世时和去世后,多次辞谢不受官职。至汉顺帝永建年间(127—131年),因公卿中很多人的推荐,黄琼始公车应征,入官拜议郎后又累迁为尚书仆射,历任尚书令、司空、太仆、司徒。汉恒帝永兴元年(155年)任太尉之要职时,因与大臣梁冀政见不合被免职,延熹二年(159年)梁冀被诛,族党被消灭,黄琼复出,仍任太尉之职,取代梁冀自居公位,封为邟乡侯(今河南颖川县),食邑千户。至此,江夏黄姓更加荣耀一时。黄琼去世后,被赠为车骑将军,谥号忠侯,史称邟乡忠侯,归葬江夏。黄琼娶妻3位,生子14个,传至黄琼之孙黄琬时,江夏黄氏更臻至极盛。
黄琬,字子琰,是黄琼第四子黄储之子,黄香的第4世孙子。生于公元141年,早年葬父,由祖父抚养长大。黄琼当司徒时,黄琬便以才思敏捷闻名于京师。初任为五官中郎将,后因政党之争失败,被免职弃官近20年。至光和末年(184年)始复出,拜议郎,升青州刺史、侍中,不久又拜为将作大匠、少府、太仆、豫州牧等职。时值东汉末年,河南豫州一带农民暴动风起云涌,黄琬为政,将境内农民暴动起义镇压平定,黄琬因此声威大震,政绩突出,为东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受到重赏,封为关内侯。董卓入洛阳后,征黄琬为司徒,随即升为太尉显职,改封为阳泉乡侯(今安徽霍丘县),江夏黄氏宗族的显赫声威至此臻于至极,如日中天。后董卓挟汉献帝迁都西安,黄琬反对董卓专权,于公元192年与司徒王允合谋诛杀了董卓。不久,董卓部将李傕等人攻阵长安,黄琬被捕处死。享年52岁,归葬于江夏孝行里黄氏祖墓侧。黄琬娶妻5位,生子11个。黄琼、黄琬之后,江夏黄氏的子孙们,纷纷散居四方。
四、江夏黄氏的分流
随着江夏黄氏家族的繁衍壮大,家族中有一些富有开拓进取精神的优秀子孙,便离开家园故土,到异地去另谋新的发展。江夏黄氏先后分析出几个分支:
(一)南阳分支。南阳黄氏的开基始祖是黄香的孙子,
黄琼长子黄守亮。黄守亮,字子廉,官任南阳太守,他的家室也随迁到此。子孙定居落籍,遂形成后来的南阳黄氏。发展到第5世孙时,出了一个闻名三国的老将军黄忠。其侄子黄自溟迁居江西丰城。到南北朝时后裔又迁湖南、广西。
(二)阆中分支。阆中分支始祖是黄琬的儿子黄权、黄保兄弟。谱载:当年黄琬被杀,为躲避追捕迫害,黄琬的第十、第十一子黄权、黄保兄弟相牵逃难入巴,落籍四川阆中,在《三国志》中有黄权的事迹。此外黄琬次子椿寿一支,子孙传至第1O世后迁至延陵(今江苏常州、无锡—带),第五子黄江寿一支传至第6世后迁居江西庐陵。
(三)湖北沔阳分支。始祖是黄香之子黄理。沔阳分支是三国时期很著名的家族,因出了个黄承彦父女而名传千古。黄承彦是黄理的孙子,传见陈寿的《三国志注》。史籍上说:黄承彦为人直爽开朗,豪放不羁,是当时沔南大名士,与诸葛亮交游甚密。他生了一个头黄面黑、长相很难看的丑女,但她很有内才,品德也极佳,附近青年都不敢娶她,诸葛亮却娶她为妻。当地人都把这件事当作笑料传开,并编了一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孔明娶了这个丑女为妻,受益匪浅,后来封侯挂印成就伟业,都得力于黄氏的内助。因此,孔明择妇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
(四)江西信州分支。据《樟峰黄氏宗谱》和四川武隆县黄龙光手抄本《黄氏族谱》记载,信州(今江西上饶市一带)的始迁祖是东汉末年黄香的第7世孙黄广。黄广又名仁杰,字济芳,东晋时官任苏州总兵大元帅。两晋之际,江北战火连绵,黄广便将家族从江夏祖居地渡江南迁,落籍信州,在禾坪斟头村开基拓业。到黄香的第13世孙黄志又从信州迁徙到福建邵武32都,成为邵武黄氏中又一重要支派。
(五)盱江黄氏。据族史记载:盱江黄氏是江夏黄香曾孙黄琬的一支后裔。其迁徙始祖是黄孟僯,是黄香的第16世孙。黄孟僯,字德崇,生于唐高宗仪凤丙子(676年),原籍江夏安陆(今武昌一带),唐玄宗天宝丙戌年(746年)黄孟僯以70岁高龄考中进士,官任西台御史之职,奉命南巡江南临汝府,在途中病逝,就近安葬。为了守护祖先的陵墓,黄孟僯的子孙后代没有再回到江夏祖居地,都落籍盱江,以后便形成了有名的盱江黄氏。其后裔不断裂变、分流,先后徙居福建邵武、江西金溪、浙江金华、江西余江、河南淮阳等地。
(六)金华黄氏。公元四世纪初,五胡乱华,中原残破,晋室南迁,江北中原的世家大族也随东晋政权南下而纷纷向东南迁移至江浙一带。黄香的第9世孙黄积也随迁至安徽新安郡歙县黄家墩(今安徽歙县黄墩)另拓基业。东晋建立后第三年(320年)黄积官任新安郡太守,家室随迁新安,黄积是新安黄氏始祖。不久,黄积的次子黄苾又迁至婺州金华府浦阳开基。后裔形成江夏黄氏的最大分支——金华黄氏。金华黄氏的始祖为黄香的第l0世孙黄苾。
(七)固始黄氏。固始黄氏始祖是黄姓总始祖南陆公的第92世孙,江夏黄氏始祖黄香的第5世孙黄侃,汉阳泉乡侯黄琬的第六子。据谱载:黄侃字荆茂,少好勇,喜欢《孙子》、《吴子》兵书。东汉末年,他因司徒王久的推荐补为宿卫。当时,关东多乱,黄侃请求带兵平乱获准,被朝廷官授骑都尉之职,带兵出征。之后,黄侃便从江夏迁家于光州固始。后裔人丁兴旺,形成历史上著名的固始黄氏。日后,随着江夏黄氏名扬四海,大多数固始黄氏都追宗江夏,博鳌黄氏族谱的封面上都写着“江夏堂”就是这个道理。
(八)从固始到邵武。黄侃迁入固始后,其第5世孙黄必福在晋室东渡后(迁都建康),亲自进京献策,请求恢复社稷之计。得到晋元帝赏识,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后屡建战功,死后封为平远侯。他育有三子,即裳、张、聪。黄裳字以绣,号锡传,是江夏始祖黄香的第11世孙,他是迁入福建邵武的始祖。史称:“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陈……是也。”黄裳家族迁入福建邵武县和平乡鹳薮林(即邵武市和平镇坎头村黄家林)。最后形成历史上又一个堪与金华黄氏相比肩的巨族——邵武黄氏。黄裳是迁入福建邵武黄氏的始祖。但在博鳌黄氏族谱卷一第5页“宋朝遗谱叙”一文,却把黄志当作迁入邵武黄氏的始祖,这是没有根据的。黄志是黄香的第13世孙,他是从江西信州迁入邵武黄氏中的一个重要支派,不是迁入邵武黄氏的始祖。
其实,1、福建的《禾坪黄氏大成宗谱》(清光绪十五年版),此谱成书虽在清晚期,但它是由黄峭山公故乡的嫡宗后裔所修,资料价值高,也较准确,在此谱中,迁入始祖是黄裳而不是黄志。2、在博鳌黄氏族谱卷一“黄氏历代相传世系”中,黄峭山公的前辈就没有黄志此人,黄香的第13世孙中也没有黄志。3、唐、宋时期的族谱有请名人作序的惯例,但作者对族谱的内容是否清楚是不关紧要的。例如,黄峭山公是否中过进士,博鳌谱“宋朝遗谱叙”和“明朝重修谱序”都说:“公登祥符戊申三甲第九名进士”,“峭公者登宋祥符进士”,这两种说法都是没有根据的。在“黄氏历代相传世系”中,在峭山公名下就没有进士出身的记载,而且峭山公是在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十一月去世,公元960年赵匡胤才建立宋朝,峭山公怎么会在宋朝中过进士呢这是不可能的。这些情况说明早期序文中的一些说法是错误的。
(九)邵武黄氏的发展壮大。迁入邵武后,曾有黄裳长子黄果任扬州刺史,第4世孙黄大文任张掖刺史,第7世孙黄政任永嘉县丞的历史记载。到第14世孙出了个黄恺,又名黄恺康,字意祥。据记载,他自少孔武有力,而又性极娴静,随父去太原,被唐太宗李世民重用。一日,黄恺以轻车到上郡,途中被一强盗拦路抢劫。哪知却不是黄恺的对手,黄恺三次把强盗打翻在地。强盗起来谢罪说:“我今日知道麟是有角的了。”黄恺大笑说“岂止我是麟,君也有角,只是不顶触自己罢了,君也为麟啊。”强盗大为感动,后来改节从良,便是唐初名将徐勋。黄恺初任渭州太守,后官至上柱国金紫光禄大夫。之后,第16世孙黄襄任潮州太守,第17世孙黄谦任虔州太守,第18世孙黄宾任灵武太守。邵武黄氏发展至第22世孙时出了中国黄姓历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而至今仍为黄氏族姓家喻户晓的大始祖黄峭山公。今日,无论是台湾、港澳、国外还是大陆各地的黄姓,绝大多数都自称是峭山公的后裔,黄峭山就成为海内外黄姓万派共宗的大显祖。
据宝安坪山谱和鹳薮谱记载:黄峭山是固始入闽始祖黄裳的第22世孙,父黄锡。黄峭山,字岳,号一郎又称十郎。黄峭山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年)农历四月十五日戌时,卒于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十一月初十日,享年82岁。黄峭山生活的时期正是唐末五代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军阀割据愈演愈烈,天灾人祸连绵不绝的大动乱时期。传说黄峭山公是一个勇猛仗义的儒生,当兵荒马乱之时,他召集宗族同乡,组织起御寇自卫的乡勇民兵队伍,保卫了乡里和宗族的安全,从此闻名当地。唐末陇西郡王李克用听说了黄峭山的事,很赏识他的干将之才,便召募他入伍,当了一名小小的千夫长。他因屡建战功,被王朝封为工部侍郎,奎章阁学士兼刑部尚书,千户侯。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立梁朝。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建立后唐,黄峭山对连年战乱感到失望,不愿再卷入李、朱之争。因此便在五代初年解甲归田,告老还乡。他回乡后息武兴文,创办和平书院,教育族中子弟,劝导乡中后人,直到逝世。黄峭山娶妻3位,共生有21个儿子,孙子、孙女、曾孙子孙女若干个(因多种族谱记载不同,难统一准确数字)。俗谚说:树大分枝,人多分家。年已81岁的黄峭山决定化整为零,除三位夫人名下各留长子一房奉养老母外,其余18房子孙,不许恋此一方故土,令其各自信步天下,择木而栖,并将祖产分成21份,新修《黄氏族谱》21套,每人分得一份,卜占离家吉日一并出行。临行前,黄峭山又口吟七言古诗一首与诸子作别,诗曰:“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惟愿苍天垂保佑,三七男儿总炽昌。”要求子孙念诵此诗,牢记心中,作为他日子孙认祖相亲的凭证。这就是黄氏历史上著名的“认祖诗”。黄峭山去世后,葬在邵武府禾坪乡鹳薮黄家林祖茔。死后于宋治平四年(1082年)二月追赠少保,谥号文烈。墓庐今仍在,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姓字辈
派语 (字辈、字派):
黄姓字派一般为四言、五言、七言一句,每一字派又分别由四句、八句或多句组成。以清同治十二年湖北“慎明堂”第三次续修《黄氏宗谱》字派为:
源远流长世绪昌,本深枝茂振纲常,文章道德天心佑,继述从先永庆康。
湖南醴陵丁家坊黄氏四修族谱字派为:
良庆诒谋远,谟猷一本传,发祥徵孝友,积善启英贤,锦绪宜增美,芳声永绍先,恢宏昭世德,国士克长绵。后又续派语为:立志光庭训,信心金石坚,山川钟毓秀,日月复周全,慎修垂典范,敬业守清廉,兰桂馨香继,诗书福禄延。
湖南常德市回族黄氏字派为:
隆德从景,朝廷友绍,门民之自,世家文盛,
修善纯仁,贤为国瑞,有道方享,树高声远,
本固枝荣,先泽孔长,万代永典。
江西龙山黄氏宗谱字派为:
基业恢广,嗣续延绵,顶理永盛,礼全资顺,荣华富贵,金玉满堂,贤良方正,
智仁信义,中和孝友,睦姻任恤,宽裕温柔,发强刚毅,博厚高明,悠久远定,
继往开来,奕叶衍庆。
湖南靖州渠阳黄氏字派为:
俊秀仁公定,真良均同透,万元再通光,昌传汉保进。
后又续百字派语为:
大费生民始,渊源少昊长。名官怀德远,佑后作虞良。
受命垂型日,承家食采方。发祥同子姒,肇锡类姬姜。
善欲功钦衍,分封域共江。会齐交自正,在楚祚弥昌。
国仰春申义,篇成博士章。中山闻诏语,东观启书藏。
西代通侯贵,千秋且叶光。合宗文书续,先业炳淮阳。
浙江陡亹黄氏字派为:
积善允征祥百世,应怀祖泽;立心思济同一源,共振家声。
黄氏家族族谱字辈
本文2023-09-22 11:05:3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1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