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有关温州二战时的情况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9浏览:2收藏

急求有关温州二战时的情况,第1张

温州的历史

中国民国民国元年(1912) F}wL,ruY

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召开会议温籍殷汝骊,黄群二人与会2月玉环厅改为玉环县。 KUDkj>

4月29日北京临时参议院召开会议、温籍殷汝骊与会。 ,D|c0"|m

7月废温州军政分府,置温州府。 En["RM ei

8月27~30日温处13县,遭飓风袭击,暴雨成灾。永嘉西溪一带山洪卷走万余人。各县被毁民房3461万余间,被淹田禾401万余亩,受灾人口达59 41万人。是月平阳王理孚集资2万元,建立南麂渔田公司,开发南麂岛。 'GIM!DI6F

是年永嘉县举行县议会第一届常会,通过创办县立工艺传习所、贫民习艺所等29个议案。 vUb9GT)W

是年温州府商会改称永嘉县商会。吕谓英首任会长。 0t>9w;o

是年温州普华电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李湄川、何丽川任正、副经理,筹资8万银元。 AY,M@6

e6kNjdm

民国2年(1913) z`DX18vt

4月8日第一届国会第一次常会在北京召开,温籍参议员许 、张烈,众议员陈黼宸、徐象先、黄群、殷汝骊4人参加。 jXa]>]Q

是年普华电灯股份有限公司购置美国奇异牌100千瓦汽轮电机1台及魏廷敦卧式锅炉1座,于次年3月27日(阴历三月初一)试车发电。 RE\R g9

同年杜师领在县学前开设西门泰布厂,有男女工70余人,产品多花布。 ^rjFOB

同年温州文教界人士,在几山河畔兴建籀公祠,纪念学者孙诒让。 D; A+Id

x`0#Z4Ufz

民国3年(1914) lLJm^kn

1月温州邮政副总局改为温州一等邮局。 M@dk1^<)Fq

7月1日,又改为永嘉一等邮局。 日废温州府,置瓯海道,下辖温州6县(永嘉、乐清、瑞安、平阳,泰顺、玉环),处州10县(丽水、缙云、青田、松阳、遂昌、云和、龙泉、庆元、景宁、宣平)。治所设永嘉城区。 ;%

9月16日中国银行温州分行建立。 @Gq@'q]5Y

是年瓯海关监督冒广生编辑《永嘉诗人祠丛丛刻》,将温州乡哲部分诗、词及文刻印计12种。 ^L;@Pu4H

DYsXVx}2

民国4年(1915) gjZP{=

12月袁世凯复辟帝制。温属各县人民纷纷反对,乐清柳市等镇举行反袁示威游行。 @+6e{@e7+s

是年项湘藻等人改飞云江舢板过渡为轮船过渡。 HQ0Ct 7/;

^g3o

民国5年(1916) \{ye bo+

李毓蒙在瑞安东山乡车头村创办絮棉机器制造厂、生产“双麒麟”牌弹棉机。 mn \z

4('Jx[Q9

民国6年(1917) -RU<kpThx

8月25日非常国会在广州召开,温籍议员许参加,11月浙江第六区(温处)警备队统带戴任(永嘉人)与温处两府军政长官及地方绅士发布通告,响应护法运动,宣告温州“自主”。是年杨玉生、黄群、吴璧华、潘鉴宗等发起筹办瓯海医院,于1922年6月建成开诊。 M58ZKy

同年许漱玉在五马街建7间3层楼房1座,开设许云章绸布店。 QPf^ 2^[IQ

^e-M7uns

民国7年(1918) g)+,LrU

1月5日“普济”轮由沪驶温,在吴淞口铜沙洋三夹水面被英国“新丰”轮撞沉,溺死 300余人。徐定超夫妇同船罹难。 8I,%6H

2月22日温州县城隍路翔舞台首次放映无声电光影州戏《欧战实况》。 A~!H7FO]j

7月郑恻尘创办“中一公记机织花席厂”,工人最多时达1500人。 =o vo@<$Z

8月打锣桥、五马街失火,延烧房屋数十间。 <Ru#"~x

RJK E

民国8年(1919) +Q_oK

3月杨雨农等集资在打锣桥春花巷筹办东瓯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fWt#D J

5月9日旧温属公立图书馆(即籀园图书馆)建成开放。王俊卿为首任馆长。 rz0<]IW`

6月温州各中等学校响应五四运动,举行示威游行,开展报制日货,查禁粮食漏海等 活动。 ^Wk}v+%g

7月25日郑振锋、高觉敷、姜琦、马公愚等发起成立“永嘉新学会”;次年1月出刊《新学报》,宣传新思想、新文化。 a$YhQn

12月郑振铎把列宁的《俄罗斯之政党》及《对于战争之解释》译成中文,发表于《新中国》月刊上。冬温州朔门大街发生大火,烧毁店铺400余家。 o0d7} Q,

a A+Bf&R$

民国10年(1921) 8U/GKYV

3月弘一大师(李叔同)由杭来温。先后驻锡庆福寺、兴庆寺达12年。 h(qj\X{E

8月平阳腾蛟创办“秀溪三一公司”,生产薯刨。刨片远销东欧及东南亚诸地。是年梅冷生等在积谷山下东山书院内添建永嘉同人祠堂,成立词社,取名“瓯社”,刊出《瓯社同钞》二集。 7K|DUL\'

V5, UI

民国11年(1922) wb"}-+0wP

7月黄起文在温州墨池访创办绮文女工社(即花边厂),雇用女工 500余人,制作桃花布,销往国外。 p(5/n_]

RnLV#<

民国12年(1923) i]5j($+

3月汪晨笙等发起在温创办瓯海实业银行。 4Js r`cd

6月朱鹤挺改青出兰布厂为瓯江染织布厂股份有限公司,职工225入。 e6s6bw

8月曹桂生等合资创办鹿城染织布厂股份有限公司,职工300多人。 \RZph}

9月1~8日日本关东大地震,日军警、社会青年团及在乡军人等乘社会混乱之机屠杀温州、处州旅日华工700余人,其中死639入,伤61人。 K_z<`>U

10月蔡冠夫等在永嘉城区集资创办“普安施医施药局”,免费为贫民诊病施药。 sHhX>

是年杭州设立交涉署,办理涉外事务。温州设分署,交涉员一人,由瓯海道尹兼任。 >pP,vCS

民国12年(1923) ;;euV'($

3月汪晨笙等发起在温创办瓯海实业银行。 {~uU

6月朱鹤挺改青出兰布厂为瓯江染织布厂股份有限公司,职工 225入。 C1K@ ;i{

8月曹桂生等合资创办鹿城染织布厂股份有限公司,职工300多人。 gT=~{iQ

9月1~8日日本关东大地震,日军警、社会青年团及在乡军人等乘社会混乱之机屠杀温州、处州旅日华工700余人,其中死 639入,伤61人。 sucI|x;

10月蔡冠夫等在永嘉城区集资创办“普安施医施药局”,免费为贫民诊病施药。 #Dk#R

是年杭州设立交涉署,办理涉外事务。温州设分署,交涉员一人,由瓯海道尹兼任。 /Nr jA

Md!I}Po6v

民国13年(1924) Mr!e%md}

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温籍代表戴立夫、胡公冕出 席会议。 rm{%|X{_

5月英国驻温领事撤离。 Xh0Z}rY

6月,领事馆居舍售予瓯海关。 q$H\!1 m(

10月谢文锦受中共中央委派来温宣传马列主义,发展党团组织。 UtT>Jix

12月中共温州独立支部在永嘉城区新民小学成立。胡识因为首任书记,支部直属中 共中央领导。 O2~s$G@I

是年基督教安息会美籍传教士等款在蒲鞋市北兴建三育学校(初中)。 3wNgM&f

R$:{w;

民国14年(1925) l4Q4 C#^

春天主教温州教会在永嘉城区窦妇桥创办增爵学校(中学)。 4itnh

4月29日中国国民党永嘉县临时党部成立。中共党员郑恻尘、胡识因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 Y\&fph$'

5月16日大南门益美南货食品店误将含有毒物的白糖制成桂花糕出售,致120余人中毒死亡。 Vd,V W6

6月8日温州学生声援上海“五卅”惨案反帝斗争。艺文学校学生集体宣布脱离教会 学校。11日名校学生成立救国联合会,发动罢课,举行示威游行;工人、商人,教师等积极响应。 l3I%ECS2

9月艺文学校离校师生,以蛟翔巷平水王殿为校舍,创办瓯海公学,公举谷寅侯为校长。 28UlAy4 Z

\P# KeRW,

民国15年(1926) @tV 5Ig

2月胡识因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返温后改组国民党永嘉县党部。 )f`4vb &_

6月5日温州留日归国学生在华盖山建立华工“吉林义士王希天君纪念碑”。秋吴百亨在温州创办百好炼乳厂。 W%" $N&Ka

10月平阳王国侦、张培农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后,以中共中央待派员身份返 温从事农运工作。 q} 7W,Hi

11月永嘉县总工会成立。***员施德彰(又名雷高升)任常务委员长。11月15日军阀孙传芳部师长兼福建督军周荫人,在北伐军追逼下,率部溃退至温州;29 日在台州,沿途强索军响。委永嘉农民协会成立。 La'0eD

}z_wMUs

民国16年(1927) !#@83s

2月北伐军东路指挥部委派乐清李价人为浙江游击队司令,在温、台招募新兵6000余人。2月12日北伐军东路十七军军长曹万顺率部从闽抵温。 H)cbp,

3月12瓯海道撤销。温属各县直接由省领导。 L^q\-B&d9

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不久,中共温州独立支部遭破坏,蔡雄等被捕牺牲。 rWfe-;j

_E21bfZ

民国17年(1928) >, /S;8<

1月1日中共浙江省委特派员郑馨来温恢复和发展党组织。中共永嘉、瑞安、平阳三 县县委相继建立,并成立农民赤卫队。 ! r"zKQ7P

3月中共浙江省委派林平海、玉屏周回温协助郑馨开展农民运动。春黄群委托刘景晨,刘绍宽编校《敬乡楼丛书》。先后历时8年编成,计收录历代乡哲遗著38种。 Au/vW'T

6月27日林平海、游侠、叶廷鹏等组织平阳农民1000余人暴动;攻打平阳县城失利后,林平海被捕牺牲。 d5fOqJ:

0E^WM

民国18年(1929) sp'44CC

4月乐清县发生流行性脑膜炎死3000余人。 G4P FhSZ

8月18日~11月5日持续大旱79天,又有铁甲虫为害,许多乡村晚稻颗粒无收,温属6县饥民达40万以上。 r~/=b[2C

9月温州光明火柴有限公司成立,资金10万元,员工 274人,年产火柴 3000箱。 y^5 7v

11月13日永嘉西溪农民4000多人暴动,捣毁昆阳警察分局,焚毁地主豪绅住房9座。驻温省防军和民团前往镇压。 x,V:- "O(

是年永嘉设立高等法院第一分院和地方法院。 ]nz,BJ&

PlPR\

民国19年(1930) 4 #l "

2月初中共中央巡视员金贯真来瑞安,在该县肇平垟召开中共永嘉中心县委第二次扩大会议,传达中央关于策划武装暴动指示。 >Q\YX8EFV

3月中共中央派胡公冕来温,在永嘉潘坑黄皮寺成立浙南红军游击队指挥部。 42&G}>);||

4月15日中共中央决定将浙南红军游击队政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 mM @)b

5月9日,红十三军在永嘉枫林宣布正式成立。胡公冕任军庆,金贯真任政委。5月24日红十三军与平阳、瑞安赤卫队攻入平阳县城,曾占领警察局和县政府。 |rkq W{xgx

6月18—20日中共浙南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在瑞安塘下渔潭中村召开,正式成立中共浙南特委,王国侦任书记。12月,浙南特委撤销,成立中共温州中心县委。 6月28日红十三军部分战士和农民武装,在乐清隘门岭遭大荆民团阻击,牺牲400余人。 54t{f]37

9月浙江长途电话温州分局成立。 o:ABvw{x

10月温州中山公园建成,面积 547公顷。 ,\qZd]L7L$

qskK; 9

民国20年(1931) Di2)q

2月温州区营业税局成立,各县成立办事处。 +b3Vwo

9月海军海道测量处“庆元”号来温测量温州港航道,绘制海图。 Ra>$$IDWM

12月上海航政局温州办事处成立。冬“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温州学生纷纷上街宣传,募款支援东北义勇军讲行抗日救亡。 B]Fe"2<O

是年改“村里制”为“区乡镇制”。村、里改称保、甲。同年温州长途电话通话。 ;R<2| S|

同年温州城区各同业公会相继成立。 j5aa~K<p1

_i,xz

民国21年(1932) tU&2kT^J@

1月7日刘珍年师一部在泰顺哗变,烧毁城东大街民房10余间。 x8Js}fLvO

5月省以下实行县政督察区制;温州为浙江省第十县政督察区。 Fj@(9n f

九月,全省调整为7个特区,温州改为第四特区。5月23日浙江保安第四团在永嘉岩头制造“东宗事件”。红十三军官兵23人惨遭枪杀,团长雷高升被捕牺牲。 ]OmPV]3R

是年在中山公园内建造中山纪念堂,历时4年建成。 }@d#vP2W9

,H DQ0,N

民国22年(1933) @o%A"}

4月国民政府通令币制改革。6日开始,温州废银两改用银元。 J|1 3o,3!

7月省政府特派王惟英来温禁烟。温属6县查获制、运、售、吸鸦片等烟犯10396人,其中女性453人。 @-jC 9j/

8月省立温州师范学校在平阳郑楼建立。校址为黄群(溯初)所捐献。 o#j|~M2UW

10月10日温州工商界杨雨农、翁来科等集资筹办国货公司。是月中美航空公司开通沪穗线班机,途经温州,停歇江心屿旁水面临时机场。1937年 “八一三”事变后中止。 fIT h

11月20日国民政府在温设立警备司令部,调派军事委员会处长姚琮(瑞安人)为司令。 A6Vb^gL

12月国民政府在温州城郊南塘建造飞机场;占地1500亩。1938年2月为日机炸毁。 kyWZ:>Y4

民国23年(1934) 7r~(pk\-

春省政府派造林专员陈强来温,督促在永、瑞、青三县交界之奇云山营造保安林,种植 松苗约200万株。 ul\|#{^D

6月永嘉县城区在府前康宁巷、县城殿巷、瓦市殿巷、八字桥、朔门、东城下、化鱼巷、 西门外大殿、南门外白马殿等处设置菜市场。 7lTXp)H

8月交通银行温州支行在中山路成立。 \Q<C%G=vy

9月国民党永嘉县党部机关报《温区民国日报》改名《浙瓯日报》,李国栋任社长。 ;B:Rn@

11月丽水至清水埠、港头至温岭泽国两条公路建成通车。 是年瑞安成立修志委员会,至 1946年编成《瑞安县志稿》。 E=I_X}\D

B#jBBCPC

民国24年(1935) p!TPcB24

3月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师长粟裕、政委刘英率领下进入江山县境 #]9U+fp=:

4月转战龙泉、 庆元、松溪、政和、寿宁、泰顺等地。 4月永嘉县地政处成立,进行地籍登记整理工作,为全国5个试点县之一。 cs^M&T@1=

11月7日中共闽浙边临川省委和临时省军区在泰顺白柯湾成立。刘英为书记兼军区 政委;粟裕为组织部长兼军区司令员;叶飞为宣传部长兼团省委书记。 6gWu6>/

12月5日徐子卿在百里坊建“福禄林”综合游艺场。 12月17日温州学生响应北平学生“一二·九”爱国运动,召开1000多人大会,举行示威游行,要求拆除“东洋堂”。 (vm+DbE:

是年瑞安县兴建戚继光平倭纪念碑, 同年温州商业银行在铁井栏成立。 Vq0AJhPV

[lx%s0ma

民国25年(1936) LD/i265R&

1月温州各界4000余人游行示威,反对华北自治,抵制日货。 UwL1"ns\

3月中共浙南特委在泰顺县峰文乡小南山村成立,郑宗毓任特委书记。9月,谢文清接任书记。 o8&fL-G

4月温处师管区成立。永嘉设团管区。为办理兵役专门机构。 1}&MoZ/<>

5月永(嘉)瑞(安)公路通车。 ibV>)aC

6月渐南军分区成立,罗连生任司令员,谢文清任政委。 /OmzeD_E

8月浙南人民革命委员会成立,郑丹甫任主席。 f&+l2=w

11月“闽浙赣皖四省边区绥靖”主付刘建绪,调集第四路军8个师“围剿”浙南革命根据地和闽浙赣皖边区。 <k|e,9E

是年永嘉县大兴水利,改建灰桥、海坛、广化、西郊陡门及东陡门、下陡门等。 %T:!'LK

N'I=+)9BC

民国26年(1937) sd2_]b

5月7日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代表吴毓与国民党闽浙赣皖边区绥靖主任公署代表在平阳鳌江举行第一次和谈。8月24日举行第二次和谈。 9月10日达成共同抗日协议。 %AAsgEc3

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温州各界人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 |1jf&a~W

8月上海“八一二”事变后,日军全面封锁沿海港口。温州至全国各口岸华籍轮、汽船全部停航。 8月21日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成立。次年1月组成温台各县战时青年服务团联合办事处。 同月永嘉县抗敌后援会成立。驻军十九师师长李觉为主任,县长董明新、国民党县特派员吴国钤为副主任。 zHTM5\'cS<

10月红军挺进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粟裕任队长,刘英任政委。 是年英国陶格拉斯轮船公司“海阳”轮和乔治公司“神华”轮,分别自香港和上海载运 白糖来温。本埠轮船公司也开始用外国旗号,进行海上运输。 S\Q47]--

同年吴百亨等在飞云江南岸创办远东蛋粉厂 s_X&1;d

D\e i}5

民国27年(1938) /&]yI&6Tqb

1月15日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在平阳山门开办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粟裕兼任校长, 黄先河任副校长。 7SYgA:4

2月6日省政府主席黄绍竑来温视察。8日往瑞安、平阳巡视防务,会见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代表吴毓、黄昂。 2月20日日机侵入温州,在南塘机场投弹3 0多枚,炸死、炸伤各2人。 +Yf<V b

3月18日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改编为新四军一部,由粟裕率领开赴皖南。 3~5月新四军在平阳水头设后方留守处,在温州九柏园头设通讯处。 yL<V2KMpH

4月中共温州中心县委成立。 B-0+|"8XH^

5月13~26日日机多架次在温州南郊一带连续轰炸、扫射,投弹49枚,炸死7人,伤 多人。 同月温属5县妇女联合会成立。 同月日机袭击永嘉城区,炸毁江心屿卓公祠。 uB`(k

9月国民党温台戒严司令部宣布取缔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学生抗日联合会、文化界 战时工作团等抗日团体及其进步刊物。各县救亡团体也先后被解散。 l+Z^\@P

10月10日国民党温台戒严司令部封闭新四军驻温通讯处,逮捕有关人员。 `Mb1;S,

11月专员许宗武奉命在护国寺创办抗日自卫青年营,培养地方军政人员。 kf)TbqI%

wxgmMD6

民国 28年(1939) UKo~J

1月平阳县政府在鳌江口抛石封港。瑞安县在飞云江外抛石、布雷,设置封锁坝。 G3,VimH$

2月20~28日日机轰炸温州东门港区码头、仓库及沧河巷、仓桥等处民房。 3h|=aB

3月20日日机8架次轰炸永嘉县政府及县监狱,投弹10多枚,炸毁房屋50间,炸死 3人,伤15人。 同月中共浙江省委机关由温州迁往丽水,温州仅设联络处,保持与华东局和各特委间 的联系。 DzY ,RIq

4月20~28日日机多批轰炸永嘉城区东门码头、南北大街、五马街、府头门等处,炸死35人,伤29人,毁房175间。温州中学初中部、云博商场遭炸。 同月王纯侯扩建鹿城染织布厂,并改名为富华染织布厂股份有限公司。 40b~h

5月22日日机轰炸永嘉城区朔门、永川、株柏等沿江码头及石坦巷等处,炸毁民房62间,炸死2人,伤6人。 2bY=@

7月21~30日中共浙江省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在平阳县凤卧乡召开,选出新的省委领导和出席中共“七大”代表。 H NiS|1+!

10月中旬18艘满载纸、木炭、木材等山货的温州帆船,在瓯江口遭日军劫掠,船被焚毁,损失约值黄金5000两。 _+%vPD0

12月中共永瑞中心县委在瑞安县肇平垟成立。 是年吴百亨在温州西山创办西山瓷器厂,占地50余亩。 bJ\gooeG

yfd 6d>

民国 29年(1940) C</GU(0

1月徐定龙在温州南门土地巷创办康乐药厂。 l{[C;8

3月温籍汉奸梅思平任汪伪南京政府工商部长。温州学生2000余人举行反汪示威游行。 Gkj0"V

9月永嘉棉布商叶希禹、希濂、希贤三兄弟出资创办三希小学。 同月国民政府经济部批准在平阳矾山成立浙江省明矾管理处,拨款30万元作为办理 明矾购销业务资金。 0ila6=<g

10月9日日机轰炸永嘉城区,在朔门横街等处投燃烧弹2枚;16日,在谢池巷、第一矫、登选坊、高公桥、五马街、小南门、大高桥等处投弹7枚,毁民房78间,伤8人。 1mgih]SQXO

11月18日米价不断上涨,永嘉城区居民结队向县政府请愿。县自卫队开枪镇压,打死7人,伤多人。 是年日机多次轰炸瑞安城关、平阳鳌江、玉环坎门和乐清等地。 H`! j+V

民国30年(1941) c~Kh=q>5X

1月国民党成立闽浙赣三省边区绥靖指挥部,以“浙保”三团兵力对浙南基本地区进行反复“清剿”。至夏季,北港、蒲门、前岐等地***人和群众被捕1000多人,被杀100多人。 vZv1;x:l

3月1日日机14架在永嘉城区朔门、仓后、东门、炮台外、康乐访、南门河等处投弹 25枚。炸死18人,伤20多人,毁房100多间。 同月中共浙江省委机关由丽水迁往平阳;4月初又迁入永嘉城区。 F]o$][6,

4月16日日机8架轰炸永嘉城区花柳塘及五马街中央大戏院,炸死6入,伤多人。17日,轰炸西山瓷器厂。4月19日午夜,日军从瑞安澄头登陆,陷瑞安县城,并兵分两路向温州进犯。20日,温州城沦陷。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和永嘉县政府分别迁往枫林、瞿溪。进城日军,大肆抢掠桐油、铅丝、粮食、布匹及铜、钨、锑等战略物资,将永嘉县政府(在令人民广场)毁为平地。22日中午,温城日军自行车队数十人到水临桥下街骚扰,遭国民兵团自卫第二中队伏击,受创后遁去。 ']CD!Xy%

5月1日日军撤退,温城光复。2日,瑞安日军撤离。5月3日八区专员公署、永嘉县政府迁回城区。6日,在华盖山东麓枪决12名在沦陷期间乘机抢劫的暴徒后又枪决30余人,并缉拿沦陷期间附逆者。 kEq &1"E

7月永 嘉城区发生流行性疫病“登格热”,死亡甚多。 \Aj}PPG~h

8月乐清张淮南在重庆病逝。《新华日报》刊登周恩来撰写的《悼张淮南先生》一文。 ;6e|3,

11月5日中共浙南特委委员、农运部长叶廷鹏在平阳万全迎学垟村被捕,10天后就义。 WdIob8>N

/_okAtzVr

民国31年(1942) CKRkb

1月大明实业(蜡纸)厂在西山塔下创办。 RO+kk&

2月8日中共浙江省委机关设在永嘉城区信河街口的交通站遭破坏,省委书记刘英被捕,5月18日在永康方岩就义。 L%#kt`ke

4月5日方恭敏等在南门外龙泉巷创办温州清明化工厂。 1c o2GgH

5月永嘉举行悼念抗战以来数百名殉难人员大会。 Qaof-8DLv

6月1日日军分乘11艘小汽艇在乐清县清江登陆,烧毁民房 50余间,劫掠大批物资后撤去。日机轰炸永嘉城区,投弹6枚,炸死5入,伤8人;8日至11日,又滥炸城区及江北,死伤多人。6月4日日军200余人在平阳大渔湾(今属苍南县)登陆;5日,日舰10余艘侵入镇下关,两天焚毁民房214间,杀死居民4人,伤数十人。 "m1-gM3U_g

7月上旬日军从金华南犯,陷丽水、青田,至永嘉境内,分兵两路进犯温州。11日,温州城第二次沦陷。 7月13日部分日军侵占瑞安,5天后退回永嘉城区。 7月20一26日日军在温城抢掠大量桐油、木材、锡、铜等战略物资,装船出海;在南塘砻糠桥高搭腺望台,监视来往行人和船只,先后杀害过往居民20多人。7月27日第三届国民参政会召开,温籍代表叶朔中参加。 ru2!pj0

8月25日日军撤离温州,向青田方向退走。 同月汉奸张阿有等9人被枪决,林品华、蔡彪二人潜逃。 同月旧温属六县联立初级中学增设高中班,改名为永嘉县立中学。 = ~OEB Wi

9月3日日军侵占南鹿岛,杀害居民百余人。 a!9IUto)w

10月省政府主席黄绍竑来温视察第二次沦陷灾情。 是年陈存生创办大路纺织厂,资金100万元。 }6Q-<(H

Juf$ k

民国32年(1943) BfR \%`\1

1月1艘日本军舰在平阳大渔(今属苍南)南官山附近海面,被同盟军飞机炸沉。 LhVQ~= +

3月中国森林制板厂在永嘉牌楼乡创办,资金200万元。 同月省民政厅选定永嘉、云和、黄岩试办户口普查,5月1日为普查标准日。永嘉城区 经查为135718人。 ~57lW}

5月6日温州私立建国中学创办。 PYQWS46

6月温州沿海各县动员7万民夫将87730石赋谷分别运至秦顺、青田、景宁、丽水等 县储藏,以防日军劫掠。 1AdsjR

8月长城建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温城飞霞桥成立,主要从事垦殖兼营建筑及地产信托 业务。 同月东南化工厂在温城垟儿路开办。 8IwG

10月国民党“闽浙赣三省边区绥靖指挥部”在永嘉枫林设立第十四督剿处,调集重 兵,对瓯北地区进行“清剿”。 10月5日~10日中共浙南特委驻江北办事处主任吴毓等6人,为争取永(嘉)仙(居) 边境股匪余汝苟等归正,在永嘉小坑遭匪杀害。 qdxgmFD

12月12日中共永嘉县委负责人陈能孝等6人,被国民党地方军事当局枪杀于温州水心村。 冬平阳灵溪2万余民工疏浚横阳支江江道7610米、灵萧塘河12500米。 是年风、虫、水、旱灾害严重,稻谷减产。永嘉收4成,瑞安收4.4成,平阳只收3成。 TS,$Qx

同年自沪运温的300吨棉纱、布匹、百货等,在海上被日军劫掠。 同年在温城南门外万里桥创办协记烟厂股份有限公司。 s cn6[o=

} HXv6H

民国33年(1944) #1#WX1

1月7日夜,永嘉县政府储藏库起火,价值2000万元物资化为灰烬。 2月永嘉第一批青年远征军370人赴缅甸参加抗日。 同月张森创办永嘉建国高级商业职业学校。 g:R0Ql

3月8日大刀会会首董仁涨率会众自南麂岛出发,至舥艚关今(苍南县)登陆,与陆上会众汇合后,向平阳江南(今属苍南)进发。10~30日,平阳县长张韶舞派自卫队会同浙保四团“进剿”。焚烧钱库街,打死打伤会众800余人,砍下人头百余颗,在县城操场展览。 |'{tcFE

6月永嘉城区鼠疫流行,患者千余人。 B[)NE2`

8月中美合作所第八特种技术训练班在玉壶(今属文成)举办。次年8月结束,受训者2000人。同月省立温州中学本部迁丰顺江口,分部迁青田南田(今属文成)。次年6月底迁回。 Y fC{99

9月7日日军从金华南下,温州城区紧急疏散,八区区署迁瑞安高楼,永嘉县政府迁枫林。9月8日日军独立混成旅团3000人,经丽水、青田,分兵三路进攻温州。9月9日温州城第三次沦陷、9月12日日军侵占乐清西部地区,乐清县政府迁大荆。 v#p_Yo3JxV

10月10日乐清石湖乡乡长王鸣皋在中共乐清县委支持下,组织抗日武装队伍(后编为县警备第四中队),先后在县境五马印山、畚斗山、西洙与日军战斗,毙敌多人。10月15日中共乐清县委在山面乡泽基村建立乐清人民抗日游击队,队长周丕振,指导员邱清华。 aJ{ZT O

11月日军扩大永嘉敌伪政权,成立“自治会”。卜设山粮处、缉私处、瞥察局及经济调节委员会等机构。11月16日日军侵占乐清县城、当夜又窜入虹桥抢掠财

杨姓起源

一、出自姬姓

杨姓图腾

  杨姓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据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和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记载,杨姓出于姬姓,源于晋地之杨国(今山西洪洞县东南)。西周成王姬诵封其弟叔虞领地于今山西西南一带,建都于唐(今山西翼城县西),为唐侯。因唐地临晋水,由此为晋(诸侯)国,叔虞即为晋开国之君。至春秋时,晋国内乱,晋武公(叔虞后裔西周第九代君夷王姬燮之十世孙)灭瑉侯统一晋国。武公死后,其长子诡诸继位,为晋献公。献公相继灭周围诸小国,包括杨国。献公封其二弟伯侨领地于杨,以地取姓即为杨姓。由此伯侨成为杨氏得姓始祖,距今约2600多年。另一说:“周宣王(姬静,也作靖)儿子尚父,幽王时封为扬侯,为晋所灭,其后为氏焉(古代“扬”通“杨”)。”意即宣王小儿子尚父,其兄幽王封其地于扬,建扬(诸侯)国。春秋时扬为晋所灭,其后裔以杨为姓。此说之杨姓起源矩今也约2600多年。另据《史记·晋世家》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记载,晋灭杨后,封杨地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于姬姓,因晋武公次子伯侨之孙突当时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为姓。至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顷公灭了势力日益强盛的羊舌氏等氏族(肸为突之孙,肸之子名伯石),伯石之子遇其时逃难于原毕国所在地(今陕西西安、咸阳以北,原是周文王姬昌子孙的封地),复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史载此杨姓为杨氏正宗源头,距今约有2500年左右。其后裔定居于弘农、华阴一带(河南西北、陕西东部渭河下游一带)繁衍生息,故华阴成为杨姓郡望。秦汉以后播迁全国各地的杨氏宗支,许多均源自关西(潼关以西)弘农、华阴。杨姓始出于晋国,春秋末期晋国六卿逐渐强盛,公元前4世纪中叶(前368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卿(诸侯)瓜分成韩、赵、魏三国地盘,史称“三晋”。故有杨姓“源于三晋,望出弘农”之说。但几说均可证杨姓出自姬姓。 此外尚有三说,且不论哪一说,其源均为黄帝后裔,周朝王室。姬姓杨氏占所有杨氏的主流。 源于西周宣王子尚父说 西周的王位由武王数传至宣王时,已是西周末年,国力已经大不如前。宣王有位小儿子,名尚父,因在宣王时未能获得封爵,直到周幽王时才被封于杨,为侯爵,所以史书也称他为杨侯,建立杨国,后为晋国兼并,原杨国侯族子孙从封邑命姓为杨氏。陕西杨家村出土27件青铜器中,有一件后来被称作“四十二年逑鼎”和杨国建国有关。 该鼎有一篇280多字的铭文,记的是周宣王四十二年,“逑”(qiú)这个大臣征伐犬戎的一支“猃狁”有功,而得到周王赏赐土地的事情。其中的75个字很关键:“余肇建长父侯于杨,余令汝奠长父,休。汝克奠于厥师。汝唯克型乃先祖考,□猃狁出捷于井阿、于历岩,汝不艮戎,汝□长父,以追搏戎,乃即宕伐于弓谷,汝执讯获聝,俘器、车马。汝敏于戎工,弗逆”。翻译成白话,大意是:周宣王我把我儿子长父封到杨地为侯,下命令给逑你予以辅佐,让长父在杨这个地方安定下来,你发扬了你的老祖先与猃狁一贯的战斗的精神,与他们交战,追击他们于井阿、历岩、弓谷等地,斩获颇多,你对军事很有的一套啊。“四十二年逑鼎”的铭文相当于确定了一个史实,周宣王确实封了他的儿子在杨国立国,不过这个开国之君名字是长父,后人演绎成尚父。 杨姓起源说

  源于晋武公子伯侨说 周灭唐(其地约在今山西翼城西)后,周成王把唐地封给他的弟弟唐叔 (唐叔,姬姓,名虞,字子平),并赏给他怀姓九宗。唐叔的儿子燮继位后,改唐国为晋国,这样唐叔就成周代晋国的始祖。晋武公(唐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 源于晋国太傅杨(月八十)说 伯侨生文,文生突,食邑于羊舌,为羊舌大夫,这就成为后世的羊舌氏。羊舌辖有铜(革是)、杨氏、平阳三邑。突生职,职生赤,(月八十)、鲋、虎、季夙。其中第二子(月八十),字叔向,又称叔(月八十),是晋平公时的著名政治家,官居太傅之职,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今山西洪洞东南),其子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强宗祁氏,羊舌氏,食我有子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今属陕西),称为杨氏。其后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是为山西杨氏。又据《广韵》、 《通志·氏族略》所载,周宣王少子尚父封于杨(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一带),号曰杨侯,后并于晋,因为氏。

二、出自姞姓

  姞姓杨国位于今山西省洪桐县附近。周宣王灭狄,同时灭姞姓杨国尚父为杨侯。晋献公灭杨,后封晋悼公之弟于杨,号杨干。晋平公时,杨又成为叔向的采邑,叔向子羊舌石以邑为氏,改姓杨氏。 1993年,在曲沃县曲村镇北赵村西南的晋国故绛遗址,编号为M63的墓葬中出土了一对带有“杨姞”字样的铜壶,铭文作“杨姞作羞礼壶,永宝用”,专家们由此命名其为“杨姞壶”。 “杨姞”是什么人?专家们对此有过激烈争论,李学勤、王光尧、李伯谦三位著名考古学者根据“杨姞壶”铭文指出,历史上曾经存在一个文献没有记载的“姞”姓杨国,“杨姞壶”正是这位“姞”姓杨国的贵族女子,嫁给了晋国国君穆侯邦父。也就是说,在长父建杨国之前,确实有过另一个国君姓“姞”的杨国。这个国家如何没有了呢?专家推测,应该就是被频繁入侵的猃狁灭掉了,晋穆侯邦父夫人杨姞很有可能就是“姞”姓杨国君末代的公主。

三、赐姓转姓

  1因功赐姓

  因为建树功勋而被统治者赐予大姓,以使其门庭生辉,光宗耀祖,是赐姓中最基本的类型。 隋代杨义臣。杨义臣本姓尉迟氏,尉迟氏属西部鲜卑,为北魏勋臣八姓之一。义臣之父尉迟崇,北周时为定州总管,隋初随行军总管达奚长儒与突厥交战,力战而死。当时义臣年幼,养于宫中,数年后奉诏宿卫宫掖。由于常在隋文帝杨坚左右,不免引起隋文帝对尉迟崇功业的追忆,于是下诏:“赐义臣国姓杨氏,赐钱三万贯,酒三十斛,米麦各百斛,编之属籍,为皇从孙。”不仅赐予皇室姓氏,还确定了义臣在皇族的辈份,这在受赐姓者中,可谓极受恩遇。 2普通赐姓 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 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3从其养主 最普遍的现象,是他姓之人因为养父或主人姓杨而转从其姓。 西晋时候,活跃在武都仇池(今甘肃成县西北)一带的氏族首领百顷氐王杨飞龙,有外甥令狐茂搜,茂搜为飞龙养子,遂从其养主转姓杨氏。后来杨茂搜继飞龙为氐族首领,被晋愍帝封为骠骑将军。 从其养主现象最频繁的时期,为唐末五代。唐代自“安史之乱”后,方镇势力不断膨胀,一些方镇逐渐成为与中央相抗衡的独立王国。或出于政治野心,或为了自保其土,藩帅纷纷招兵买马,一些凶悍勇猛之徒,成为藩帅的义儿假子,转从养主之姓。宫中宦官为扩展自己的势力,也纷纷养他人为己子。从其养主而转姓的风气,一时大盛。 唐代杨思(日助),本姓苏,因为杨家养子,遂从养父姓杨。杨思(日助)是唐玄宗时期人,从史籍看,那时这种转姓现象尚不很多。以后情况就大不同了。杨复光,本姓乔,少时养于内侍杨玄价家,遂转姓杨。唐僖宗时,杨复光因镇压王仙芝起义军有功,被封为弘农郡公,而弘农(治今河南灵宝北)正是杨姓最显赫的郡望。杨守亮,本姓訾名亮,杨复光平定江西黄巢起义军时,得訾亮,养为假子,转姓杨,改名守亮。杨复恭,本姓林,因系宦官杨玄翼养子,遂转姓杨。杨复恭在唐僖宗时任左神策军中尉,后来定策立唐昭宗,权倾一时。 4改姓 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姓「莫胡芦」氏,后改为汉字单姓「杨」氏。 还有,在中国革命史上,屡有这样的情形,革命者为了工作需要,转改姓名,以后原姓不再起用,所转之姓一直使用下去。 抗日名将杨靖远将军,满族人,原姓赵。1938年,任冀鲁边区抗日武装部队副司令员。次年元月,被伪保安司令孙仲文杀害。 中共党员杨林,朝鲜平安北道人,原姓金名勋。1936年任红15军团75师参谋长,在率先锋营强渡黄河的战斗中负重伤牺牲。 5回归旧姓 有的杨姓成员因为特殊的原因,改了姓,后来又改回杨姓。如杨老令公——杨业身上。杨业本名崇贵,后避北汉世祖刘崇名讳,改名重贵。杨重贵少年时投身刘崇,刘崇赐其姓刘,改名继业。刘崇之子刘承钧有养子刘继恩、刘继元、刘继忠,杨重贵赐姓名为刘继业,可能是因为刘崇长子刘(斌贝)早死无后,遂以杨重贵为刘继业而为其后嗣。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统兵攻北汉,围太原,北汉主刘继元降宋,而刘继业犹据城苦战。宋太宗喜其忠勇,喻刘继元招降继业。于是继业归宋,复姓杨氏,只名业。”杨业归宋复姓。 贵州台江巫脚乡的苗族杨姓。过去,有一户姓杨的迁到翁慕沟居住,由于那里是欧姓聚居区,这位杨姓苗民不久也改姓欧,以便同欧姓村民亲密相处。后来他的兄弟又恢复杨姓。解放后,他的儿子也改姓杨。

四、少数民族杨姓

  氐族杨氏,氐有杨氏,世居仇池。 白族杨氏,杨氏一直是白族中的主要姓氏,人口最多,唐代杨氏曾成为白族中的第一大姓。杨干贞,五代十国时大义宁国君主,白族,云南宾州人.先世为南诏权贵,大长和国时为剑川节度使,后为大天兴国权臣,1927年灭大天兴国,自立为主,改国号为大义宁国.因为暴虐,被杀,在位8年。元代以后,杨氏仍为白族大姓。杨鼐,白族,云南大理太和县(今云南大理市)人。明弘治二年(土489年)举人,任黄州府(治在今湖北黄冈县)通判,退休后居家四十余年,闭门读书,乡人都称他为长者。今天的云南喜洲地区是杨氏的聚居地。 满族杨氏,满族杨氏的祖先多为汉人。居住在吉林市的杨氏,祖先就居住在云南贵州,后迁居山东登州。康熙年间迁居吉林,耕种官田,因为能提前交纳5年的额粮,被批准入汉军镶黄旗,成为满人。这支杨氏自始祖杨荣至今已传十四世。 纳西族杨氏,杨昌,清代纳西族散文家,云南丽江大研里人。喜庆十二年(1807年)举人,任湖北天门等县知县,疏导江流和修筑大堤很有政绩。他的散文非常出众,著有《四下可斋》集。他还写有许多游记、杂记等,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等,深得士林叹服。他有大约三十篇文章被收入云南丛书《滇文丛录》《丽郡文征》等集中。杨元之,清代纳西族诗人,云南丽江大研里人。祖父杨本程,道光十四年(土834年)中顺天乡试举人,任刑部主事。杨元之以善写汉、纳两读的诗出名。 苗族杨氏,杨再成,元代苗族教育家,湖南城步人。大约于元皇庆元年 (1313年)在城步建立儒林书院,对传播汉族文化、教育苗民子弟起过重大作用。杨洪,苗族,六合人,明朝将领。父亲杨(王景),杨洪初从明成祖北征,机警敏捷,以勇著称。正统三年(1438年)任都指挥同知,正统九年,击败兀良哈部,升任左都督,宣府总兵官,景泰二年(1451年)任镇朔大将军。 回族杨氏,杨应奎,明代诗人、书法家,回族,山东益都人,正德年间进士。 此外在拉祜族、侗族、朝鲜族、蒙古族等等也有杨氏。

五、出自扬姓

  古时杨扬不分,以邑为氏。古时有「扬氏邑」

编辑本段迁徙史略

历史迁徙

  杨姓的发源地,是在今山西省境内,后为晋所灭,其子孙因避乱,远在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时期就有个别杨姓人士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省境内,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至秦汉之际,有的迁居河内,有的迁居冯翊(今陕西大荔)。杨姓为晋所灭后,便向西发展繁衍,其先迁入陕西,后迁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县一带,而后繁衍至今河南境。 至汉时杨姓已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杨姓入川也于此时,多由湖北、陕西迁去。早在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氏族人迁入江汉地区(今湖北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再向东南迁至江西。与此同时,又有杨氏族人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晋、唐这一时期,是杨姓在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时期,由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和唐玄宗时的“安史之乱”,及宋代的“靖康之乱”,中原社会动荡,许多杨姓子孙为了避乱,大举南迁,其中以福建为迁播中心。隋唐后便逐步向今河北、山东、内蒙、安徽、湖南、浙东、福建、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发展。 至宋代起,杨姓已广布江南广大地区。南宋初有大商人杨垢,随康王南渡,自河南定居宝山白沙,“潜心经商,诚一无伪,商民共信,聚集成市”。宋末,杨荣从上虞迁至上海;另支杨氏,与钟王李三姓被流配到奉贤滨海地区;元代,渤海滨州人杨乘、嘉靖进士杨道亨的先人,相继自杭州和河南迁入青浦;元末,钱塘杨璃迁南汇下沙;著名诗人诸暨杨维桢避乱华亭天马山。 明代洪武初年,人们称之为“洪武落业”。据志书记载,在元末明初朱洪武“血洗湖南”的战争中,湖南土著居民遭受了空前浩劫,特别是长沙、岳阳、常德、益阳、湘潭等地区成为一片废墟。朱元璋建国后,为了复苏湖南,采取了“江西填湖广”的政策,因而大批的江西(包括浙江)杨姓宗族,迁往湖广地区。 总之,杨姓族人在隋唐以前,除集中于今河南、陕西、山西三省外,还有以甘肃天水为中心的一线,以湖南、江西为中心的一线,直至遍及全国各地。

台湾杨氏

  台南佳里杨氏 台南,即今台南市,是台湾省西南部的历史名城,1661至 1886年间为台湾政治、经济中心。市里有郑成功祠,为著名古迹。随郑成功人台的杨文科就落籍在台南佳里,成为望族。其后有杨文魁,字子伟,号逸齐,奉天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以都督佥事调任台湾镇总兵,到任即分布营讯,讲求军务,又立义塾,延聘内地名儒为师,设置学田资膏火,因之大陆去台湾者甚多,对开发台湾起了极大的作用。有一次蓝理入朝,康熙问台湾总兵如何蓝理对曰:“练兵马,兴学校,洁己奉公,兵民相安无事。自己每日所食惟腐菜。”第二天康熙对荐举文魁的巴泰说:“杨文魁身为封疆大臣,惟食腐菜,可谓廉矣!”当时蓝理奏言台湾实行兵屯,文魁亦疏言以为不可,谓台湾之田皆为民业,若夺为兵田万不可以,况兵皆由内地调来,父母妻子隔洋相望,谁肯举家渡海以事屯田乎?康熙从其言,兵民皆喜。及举军政,被劾者皆无怨言,而所拔将弁,多至镇帅,皆有声。故兵民念其德,绘像立祠以祀之。 台北半线杨氏 康熙三年(1664年),人居台北的杨志申,字燕夫,祖籍福建。为拓建学宫,其父墓另择穴于魁年山麓,平坦如掌,约2.3亩,邑人说此地为“金盘摇珠”。墓毕后有人告之曰:“您素行孝义,子孙必昌,但您当远徙,十年之后可致巨富。”正是那个时候,半线初启,草莱未垦,志申遂往之,居于柴坑子庄,货番田而耕之,督率诸弟(有六兄弟,志申居二),尽力农耕,数年家渐富,辟田亦愈广。遂凿二八圳,引猫罗之水灌溉,润田数百甲,岁人谷万石。又凿福马及深圳,因之线东西两堡之田,皆为杨氏所有。又以余力开垦淡水、佳腊埔及金包里,岁亦人谷数千石,家畜亦多,佃农数千人,锄耕并进,半线景象是以日兴。雍正元年(1723年),台北建县治,志申移居东门街。他好行慈善事业,睦宗族,恤乡里,治桥梁,捐学田,邑人莫不称颂之。茔墓于彰化,后循众议,祀台邑孝悌祠。以长子振文,追封为中宪大夫。杨振文能识大体,人郡庠,捐资为知府衔,赏戴花翎。孙杨应选,亦有盛名。 台中杨氏 台中县杨氏的开基祖为杨琏,字至器,号华堂。祖居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金门金沙镇官澳村下八巷。兄弟两人,至器居第二,其父杨鸿畔之嫡出。自幼抱有大志,嘉庆年间渡台。初时,身中仅有18铜钱,人地生疏,举目无亲,不得已挑水度日,后改作厨司。每日克勤克俭,兼作生理,渐有积蓄,即开办船头行,即现时所称贸易商。他与内地各行店交接生理,店号杨合顺。其从商不但信用可靠,兼对贫民甚多援助,对政府亦多贡献,数十年间置田园数千甲,发大财。当时娶一妻两妾,育8个儿子,即现时8祧房亲,享年63岁。其次子润卿,进秀才及廪生;三子连卿,进秀才及廪生,至考中恩科进士,由吏部任官福建儒学正堂;五子瑶卿,日人时代为参事。其余各房子孙,皆勤俭,继续购有田园数百甲,亦皆昌盛。 台中沙鹿镇杨氏 沙鹿镇人杨清钦,生于1934年2月23日。幼承庭训,受父亲经商影响。长大后,和昆仲合开味精厂,由小而大,逐渐扩大到今日的味丹集团,员工近5000人,工厂动力达3万匹马力,企业计20余家。

香港杨氏

  孙中山先生的两名亲密战友民主革命先驱杨衢云和“四寇堂主人”杨鹤龄(“四寇”指孙中山、陈少白、尤列和杨鹤龄)都是生活在香港的民族精英。在1997年,香港胜利回归的前夜,以寓居香港的福建各地杨氏为主体自愿结合而成的民间群众团体——香港八闽弘农杨氏宗亲联合会成立了,并推选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现任会长杨金溪,副会长杨友谊、杨慈意,理事长杨丕汉, 秘书长杨思敬。联合会的主要宗旨为:弘扬中华文化,光大杨氏正谊明道、廉洁奉公、清白传家等伦理道德规范;并肩负联络宗谊,增强民族凝聚力,互助互济,加强经济合作,促进闽港文化经贸交流,以及扶危济困,举办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等任务。建会初期,就有会员500多名,包含个人会员与团体会员两种。

海外杨姓

  杨姓向海外比较大范围的移民,是在元末以后,尤其是在明代郑和下西洋以后,这是中国南部特别是福建、浙江、广东等省的杨姓人士向海外迁移的发轫时期。主要是为了避免天灾人祸而向海外谋生的。移居的主要地区是在今天东南亚一带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孟加拉、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 在鸦片战争以后直到 20世纪初叶,或因政治避难,或为追求西方科技,或为寻找革命真理,杨姓人士迁居的主要地区则面向西方欧美一带,这也是杨姓人士飘洋过海的第二个重要时期。 马来西亚沙巴州杨氏 这是杨姓人士足迹踏遍东南亚的第一步。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的浙江绍兴人杨云川,曾随军渡海去北婆罗洲,即今马来西亚沙巴州。云川在此长期羁留,而与当地鲁顺族酋长女儿相爱而结婚。公主后因云川遇难而为夫跳海殉节,留下了“寡妇山”这一游览胜地。而后有原籍福建漳州长泰人杨原抄(1858—1925年),于1877年只身南渡,抵达新加坡,寄宿同乡宗亲会馆中,后又移居今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州,经过艰苦努力,创建立古晋市,成为当地著名的实业家和华侨领袖。目前这里已建立了沙捞越古晋董杨宗亲会。如今马来西亚杨氏最活跃的要数沙捞越第三、六、七省的董杨宗亲会,他们的总顾问是拿督阿玛杨国斯。这个宗亲会成立于1971年,包括沙捞越的民丹莪、泗里街、加帛、加拿逸和诗巫等5个地区的杨姓,其次还有美里杨氏公会和雪龙杨氏公会。 孟加拉杨氏 清乾隆四十五年至四十八年间(1780—1783年),杨姓人士杨阿秋去印度经商,在孟加拉胡格里河畔定居下来,并吸引、接纳中国的侨民,在当时的印度加尔各答建立了“中国城”,从而在印度和孟加拉繁衍生息。 缅甸仰光杨氏 始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至今已146年了。他们为谋团结、敦亲谊,于清光绪元年 (1875年)在仰光建立了“四知总堂”。嗣后,1922年旅缅侨领杨昭固,又倡议新建植德堂于仰光海滨街三若开恒头,门牌 75—76号第三、四楼,1925年冬落成。当时“四知总堂”的会址系租赁,岁时莅止、春秋祭祀,咸感局促。1957年由几位正副理事长倡议筹建会所,推举杨唐豪为建委会主任,着手劝募基金,幸得诸族亲热烈支持,踊跃捐献,数月之间,巨款立就。1958年购地于仰光海域街门牌400号,第二年己亥冬兴工,越三年辛丑告竣。内部雕刻布置,历时经岁,至1962年12月举行落成庆典。目前已在全缅各重镇、市区筹设分堂,宗旨是联系宗亲、加强团结,尽力推行族亲福利,并协助贫穷子弟就学或介绍职业。 菲律宾杨氏 杨姓人士已散布在菲律宾全国各地区。宗亲总会成立于 1950年3月19日,会址设在马尼拉市,下面还有礼智三描分会(礼智市)、宿务分会(宿务市)、三宝颜分会(三宝颜市)、纳卯分会(纳卯市)、班乃西黑人省分会(怡郎市)和美骨区分会及五宝杨氏家族会等。这里的杨姓人士大都来自中国福建的泉州市、厦门市及其附近的晋江、金门、同安、安溪等县。 新加坡杨氏 新加坡有70%以上的华侨,其中杨姓人士占了较大的比重。他们最初去新加坡的具体时间虽然难以考证,但据记载,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在这里就成立了槟城杨氏植德堂公司。嗣后又在这里建立了新加坡杨氏总会及新加坡潮安仙乐杨氏互助社、星洲湖峰社杨氏公会、槟城杨氏公会和新加坡潮州弘农杨氏公会等宗亲会组织。 泰国杨氏 居住在泰国的杨姓人士也不少,他们在这里建立了泰国杨氏宗亲总会。 印度尼西亚杨氏 居住在印尼的杨姓人士建立了印尼杨氏宗亲总会和印尼万隆佛昙杨氏联谊会。后者为以伯侨公为大始祖,直系传下第59世的世隆公,开基于福建漳浦县佛昙镇衍派的子孙居住于万隆市者所组成,会员800余户,达5000余众。还有印尼坤旬杨氏弘农世家,这一家曾于1994年8月组团回河南开封寻根访祖,并参加了新建天波杨府的剪彩活动。 欧美澳洲杨氏 20世纪以来,杨姓子孙在留学或经商的过程中,侨居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洲的杨氏很多。这些人在贸易、科学、艺术、工程、政治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许多人都成了各界精英。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美国国家工程师学院院士杨祖佑,当年即被布什总统任命为总统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等众多知名人士。

《题临安邸》

作者: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译文

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作者简介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号平山居士,南宋诗人(1123~1189),生平事迹亦不详。温州横阳亲仁乡荪湖里林坳(今属苍南县繁枝林坳)人,(《水心集》卷一二有《与平阳林升卿谋葬父序》)。生活在南宋孝宗朝(1106-1170年),是一位擅长诗文的诗人。事见《东瓯诗存》卷四。《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据《西湖游览志馀》卷二说:“绍兴、淳熙间,颇称康裕。君相纵逸,耽乐湖山,无复新亭之泪。士人林升者,题一绝于旅邸云云。”清乾隆五十五年编纂的《东瓯诗存》收有《题临安邸》诗。关于该诗的作者林升均注明作者是“平阳人”。

据民国《平阳县志》、《西湖志》等地方文献载,林升大约生活在南宋绍兴至淳熙之间,善诗文。查平阳、苍南两县的林氏谱牒,据平阳八丈《林氏宗谱》(今日苍南县灵溪镇百丈村,谱系清乾隆辛亥年(1791)编修)载:“林升,字云友、梦屏,葬西程山,娶渡龙(今苍南灵溪镇)杨氏,生雄、熙。”林升系灵溪厦林迁始祖林时鸣四世孙。两宋绍兴前后儒士,谱中未注明其有无获取功名。而其子林雄,谱载为“宋绍兴廿七年(1157)武进士授承议大夫。娶钱仓时氏,生一子方大,娶游岐张氏,合葬小亭(今灵溪浦亭)”;林升孙即林方大,字正荣,宋景定三年(1262)武进士。再以林升为中心上溯:父仲美;祖清;曾祖时鸣;高祖岐;曾高祖萼九;曾高祖萼九兄芸八。芸八和萼九均系由福建长溪(今霞浦)赤岸迁至横阳亲仁乡荪湖里(今苍南繁枝林坳)的林嵩的嫡孙。林嵩是横阳林氏(包括今日平阳、苍南和泰顺林姓)的始迁祖,唐末大顺元年(890),由闽迁浙之横阳荪湖,唐元符进士,金州刺史,礼部尚书,现在平阳、苍南、泰顺三县直系嫡传约十万之众。

至此,可以得出结论:《题临安邸》的作者林升系林护的七世孙,原平阳县荪湖里(今属苍南)人。四世祖林时鸣迁居奄江,为厦林始祖。厦林今称“下林”,在苍南灵溪镇境内。

浙江奉化丁氏字辈:“贤孝悌传家忠良济世光裕永昌继志述事”。

浙江永嘉丁氏字辈:“永昌夫康泰应复启文明崇高光祖德嗣后振家声世元士子显嘉国庆朝廷”。

浙江苍南丁氏字辈:“万君成继尙晋永开鍖□振宗中良启后兴友祥璹延达□□□和守礼善施义方宏贤经书耀宗显扬”。

浙江平阳丁氏字辈:“万君成继尙晋永开鍖□振宗中正启后兴发祥茂延达远强平”。

浙江会稽丁氏字辈:“原欣茔宏高丁南文应耀国习志桂”。

浙江剡西丁氏字辈:“得胜永聪明大申壬怡先享称位义纲常诗礼家宝”。

浙江剡城丁氏字辈:“一时从正道千载振宗猷师谦观晋益节泰恒履丰辅周姜公子承启圣贤德同人萃复鼎大有咸震升”。

浙江剡东丁氏字辈:“策正敦勤俭安书谨友宾守道资□□象贤景士辉”。

浙江南洲丁氏字辈:“诗书起后裔燕翼衍”。

浙江彩烟丁氏字辈:“孝友绍祖志忠良相圣延定邦怀道化崇善在安宁”。

浙江济阳丁氏字辈:“道拱可善兴仁义礼智信宫商角征羽亲热贤能爱悠远厚高明谟猷顺良显时成达同淑会同朝觐聘”。

浙江大岭丁氏字辈:“梦妟烤俊忠得相克如学承文国光士肇德宏希佩志成守善侍书启后积庆余芳贻掷□武百世其昌”。

浙江开化丁氏字辈:“云公居胜地毓秀庆流芳仁厚多久远忠孝自光昌传家惟诗礼华国有文章发祥功德茂木本水流长日世之联辉克绍大吉元松柏理居然道德原佑在”。

浙江盘安丁氏字辈:“文仕宗尹绍承大济园明洪世启正开朝本荣枝茂厚德载光钟灵毓秀兰桂齐芳”。

浙江定海丁氏字辈:“阜智仁圣义中和孝友睦□任恤礼乐射御书数角元氐房心尾箕丰牛女虚危宝壁娄胃昂毕觜参井□□柳星张翼轸”。

浙江台州丁氏字辈:“士宏学正茂梦兆必其昌尧舜光化治成康绍吉祥”。

浙江黄岩丁氏字辈:“恒懋丙光洪维孚成金玉儒学安国圣兆孔秀”。

浙江天台丁氏字辈:“祖伯中彦守廷存大世崇希子良希绍宗学正茂荣天锡千祥至才华仁圣逢诗书传乐业彬雅树高风”。

浙江缙云丁氏字辈:“元享利贞兴端开宗桂枝方广仁义礼智完德康泰通达道远文明善顺慈惠温良喜庆光显俊杰英贤勋猷谟烈福禄荣昌”。

浙江贞溪丁氏字辈:“光明正大和惠开宗再高永远珍玉富贵荣华福禄康宁祥瑞庆善寿嘉道德仁义忠厚端庄安良迪吉信敏恭宽敬老尊贤”。

浙江松阳丁氏字辈:“克葵振立明汝龙谆敏尙惟公伯福堂佛文良大有世显旺成启增昌元兰桂奕芳”。

浙江骥湖丁氏字辈:“日道正廷嗣惟永懋万延兆长嘉起俊秀大益宗邦德辉学富”。

浙江兰溪丁氏字辈:“邦国家廷大尊敬懋尚纯斯启其光宪翼树志殿元希绍秉景可尔汝君乡来雳世因用士宏宗在永思”。

安徽枞阳丁氏字辈:“雄文少进贤英阳辉作业武戈边真权”。

安徽宿州丁氏字辈:“文良允贤方正维先克记宗得兴交其安”。

安徽寿县丁氏字辈:“应永志传家克有年”。

安徽蒙城丁氏字辈:“宣锡广训福仰再怀配适作兆培良尚庆学继存汉乐效安从”。

安徽怀远丁氏字辈:“凤泗长广家启仰再怀”。

安徽临泉丁氏字辈:“壮元继聚亚玉林照华国道生立仁义德修世泽长子贤建伟业万代作恒昌”。

安徽阜阳三里丁氏字辈:“有灿超德建允守其克保世巨春树如金培世贤传家淮作杰开国锡大年”。

安徽阜阳王店丁氏字辈:“一贯朝开继文武巨志育杰兴中华杰家声远传颂梦松事业长发扬”。

安徽阜阳丁寨丁氏字辈:“玉怀洪从正大光明南华天基家道常法文则武百世昌德培泽广生贤伍万代相传有恒香”。

安徽阜阳王店丁氏字辈:“华天宗文公魁义礼连道举世洪仁喜寿庚福崇之柏煌主章远超典州金安淑学怡宏图廉洁丹表兆亚东忠孝呈祥和顺颂荣光耀祖卫汉城”。

安徽淮南丁氏字辈:“自山学广开文远函云才锡湘泽常严永守清”。

安徽怀远丁氏字辈:“再开固运函育才锡”。

安徽怀姚集丁氏字辈:“广开文军函育才锡”。

安徽庐江丁氏字辈:“元士文为志先代发荣昌后克继其绪家声庆远长积善承宗德扬名振祖邦贤良传万世永保有余光”。

扩展资料:

名人

丁氏自从在汉、晋之际大放异彩之后,这一份光辉,就此千百年传留了下来,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丁氏都是人材辈出,而于清代登峰造极。

清代的丁氏,出过传名千古的国家栋梁之才,更出过功在传统文化的了不起学者,丁宝桢、丁日昌、丁敬、丁申、丁丙、丁取忠、丁汝昌,无一不是满缀着晶莹光华的名字。

丁日昌,在光绪年间更是大名鼎鼎,不但作到江苏巡抚的方面大臣,以所历皆有名绩而著称,而且,曾经辅佐曾国藩,仿造西洋的火器和船舶最力,对于中国的现代化,献力不少。

-丁氏族谱

急求有关温州二战时的情况

温州的历史中国民国民国元年(1912) F}wL,ruY 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召开会议温籍殷汝骊,黄群二人与会2月玉环厅改为玉环县。 KUDkj>...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