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渊和隋文帝杨坚什么关系?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9浏览:4收藏

唐高宗李渊和隋文帝杨坚什么关系?,第1张

唐高宗李渊和隋文帝杨坚的关系如下:

李渊的生母和杨坚的生母是亲姐妹,所以李渊和杨坚是表兄弟。而杨坚比李渊年龄大,所以杨坚算是李渊的表哥。而杨广是杨坚的儿子,应该叫李渊表叔。

独孤信是西魏八大柱国之一,生有七个女儿,其中三个分别是北周、隋、唐的皇后。其中四女儿嫁给了唐太宗李世民的祖父李昞,后来被追封为元贞皇后。元贞皇后是李渊的生母。独孤信的七女儿独孤伽罗嫁给了杨忠的儿子杨坚,也就是隋文帝,成了杨坚的文献皇后,也被称为独孤皇后,独孤皇后就是隋炀帝杨广的生母。

隋文帝杨坚(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隋朝开国皇帝,开皇元年(581年)到仁寿四年(604年)在位。鲜卑小字那罗延,鲜卑姓氏为普六茹,后杨坚掌权后恢复汉姓“杨”。

其父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北周武帝时官至柱国大将军,封为随国公,杨坚承袭父爵。北周宣帝继位,以坚为上柱国、大司马,位望日隆。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杨坚受北周静帝禅让为帝,改元开皇。隋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是厉行节俭政治,使民众在较轻的剥削下得以发展生产。其次是修定刑律和制度,使适合于南北统一后的中国。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地方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由此巩固了中央集权。多次减税,减轻人民负担,促进国家农业生产,稳定经济发展。开皇九年(589年),派晋王杨广南下平陈,统一南北。

隋文帝对周边各族,采取了军事上的防御和政治上的招抚政策,有效地处理了民族矛盾, 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圣人可汗”。开皇年间,隋朝疆域辽阔,人口达到700余万户,是中国农耕文明的辉煌时期。

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四年间,锐意改革、政绩卓著。仁寿四年(604年)在仁寿宫离奇去世。终年六十四岁,庙号高祖,谥号文皇帝,葬于泰陵。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1978年所著中《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排行第82位。

唐高祖李渊和杨坚杨广父子两的关系

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杨忠出身于官宦世家,其十三世祖杨震是东汉重臣,官至太尉;五世祖杨铉仕后燕,官至北平太守;高祖父杨元寿仕北魏,官至武川镇司马,因而安家在神武树颓;曾祖父杨惠嘏,官至太原太守;祖父杨烈,官至龙骧将军、平原太守(一作太原郡守);父亲杨祯,以军功授任宁远将军。当时正值北魏末年,天下动乱,杨祯于是避居中山,聚集部众讨伐鲜于修礼,作战而死。北周保定年间(561年—565年月),由于杨忠的功勋,追赠柱国大将军、少保、兴城郡公。

弃魏奔梁

杨忠胡须漂亮,身高七尺八寸,容貌俊美,身材魁梧,武艺过人,见识精深,器量极大,有将帅的才能谋略。

杨忠十八岁时,出外游览泰山,恰逢南朝梁军队攻下该地,杨忠被抓获到江南。永安二年(529年),杨忠在南朝梁居住五年后,跟随叛魏降梁而自立的北海王元颢进入洛阳,授任直阁将军。同年,元颢兵败,尔朱度律将杨忠召到帐下充当统军。尔朱兆率领轻装骑兵从并州进入洛阳时,杨忠参预其事。朝廷赐封爵位昌县伯,授任都督,另封小黄县伯。后来,杨忠跟随独孤信攻克南朝梁的下咽,平定南阳,都建立战功。

高欢举兵内犯时,杨忠正跟随独孤信在洛阳,于是就随着北魏孝武帝元修西迁,进封侯爵。并参与平定潼关,攻克回洛城。朝廷任命杨忠为安西将军、银青光禄大夫。永熙三年(534年),当时东魏荆州刺史辛纂占据穰城,杨忠跟随独孤信前往征讨,辛纂战败逃跑。独孤信命令杨忠与都督康洛儿、元长生担任前锋,驱马直奔穰城,大声呵斥守门者说:“如今朝廷大军已到,城中有人接应,你们要想活命,为什么还不逃走?”守门的士兵全都四散奔逃。杨忠与康洛儿、元长生乘机入城,弯弓大呼,辛纂的卫兵一百多人不敢抵挡,结果杀死辛纂示众,城中之人全都畏惧降服。杨忠等人在此居住半年,由于东魏军队逼近,便与独孤信一起投奔南朝梁。梁武帝萧衍认为杨忠是个难得的奇才,任用他担任文德主帅,封关外侯。

回归西魏

大统三年(537年),杨忠与独孤信回到西魏都城长安,西魏丞相宇文泰喜爱杨忠的勇猛,便将他留在自己的身边。杨忠曾经跟随宇文泰到龙门打猎,杨忠独自抵挡一头猛兽,左手紧抱兽腰,右手拔出兽舌。宇文泰很赞赏杨忠的勇猛。北方人把猛兽称作“R于”,因此就把“R于”作为杨忠的表字。

后来,杨忠跟随宇文泰作战,捉拿窦泰,大破沙苑的敌阵,因功升任征西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进封襄城县公。河桥战役时,杨忠与五位壮士奋力作战,守卫桥梁,敌军最终不敢前进。杨忠以战功授任左光禄大夫、云州刺史,兼任大都督。杨忠后与李远击败黑水一带的稽胡,并同怡峰解除玉壁之围,因功改任洛州刺史。邙山之战时,杨忠率先冲锋陷阵,因功授任大都督,升任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朝廷追封杨忠的母亲盖氏为北海郡君。不久授任杨忠为都督朔、燕、显、蔚四州诸军事,朔州刺史,加任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东魏包围颍川时,蛮夷主帅田柱清凭借险要发动叛乱,杨忠率军前往征讨并平息叛乱。

夺城降将

大统十五年(549年),当时侯景渡过长江,梁武帝兵败受到重创,南朝梁义阳郡守马伯符献出下殉峭督滴魑骸N魑撼廷趁此机会,准备筹划谋取汉水、沔水一带,便任命杨忠为都督三荆、二襄、二广、南雍、平、信、随、江、二郢、淅十五州诸军事,镇守穰城。以马伯符作为向导,攻克南朝梁的齐兴郡和昌州。南朝梁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虽然向西魏称藩,但还怀有二心。杨忠从穰城(一作樊城)出发到汉水边,检阅军队,大示兵威,命令将士变换旗帜,按照次序前进,其实不过只有两千兵马。萧登上城楼观望,误认为有三万兵马,这才感到震惊并真心顺服。

当时,南朝梁司州刺史柳仲礼留下其长史马岫镇守安陆,自己率领一万兵马进犯西魏。起初,南朝梁竟陵郡守孙皓献出其郡前来归附,宇文泰命令大都督符贵前往镇守。当柳仲礼兵到时,孙皓捉住符贵投降。柳仲礼派遣部将王叔孙与孙皓一同守城。宇文泰发怒,命令杨忠率军南征。攻克南朝梁的随郡,活捉守将桓和。一路所经过的城堡和营垒,全都望风请求投降。

大统十六年(550年)正月,杨忠围攻安陆,柳仲礼听闻随郡失陷,担心安陆守不住,便急忙返回援救。诸将担心柳仲礼的援兵抵达后,安陆就难以攻克,都请求加紧攻城。杨忠说:“攻守双方态势悬殊,不可能迅速攻占。如果我军拖延时日,劳顿军队,内外受敌,这可不是好办法。南方人大都习惯水战,不熟悉在原野作战。柳仲礼的军队就在附近,我军出其不意,以奇兵突袭,敌军懈怠,我军奋勇,一举可克。打败柳仲礼,那么安陆就不攻自破,其余各城就可传送文告而使它们平定。”于是精选两千骑兵,为了防止喧嚣而暴露意图,令所有的人口中衔着小木棍,乘夜偷袭,在淙头(一作r头)与柳仲礼遭遇。杨忠亲自冲进敌阵,击败并擒获柳仲礼,把他的军队全部俘虏。马岫献出安陆投降,王叔孙杀死孙皓,献出竟陵投降,一切都按杨忠事先的计策实现。从此汉东之地全部归属西魏。

同年二月,杨忠乘胜率军抵达石城,意欲进逼江陵。梁元帝萧绎派舍人庾恪前往劝说杨忠,说:“萧目无尊长,竟然进攻叔父,而魏国帮助他,这怎么能使天下归心!”杨忠听后,就停兵于北。萧绎派舍人王孝祀送来其子萧方略作为人质以求和,西魏朝廷答应。萧绎与杨忠订立盟约,约定“魏国以石城为封疆,梁国以安陆为国界,请求按照附庸关系,互送儿子作为人质,发展贸易以通有无,永远作为邻邦和睦相处。”杨忠于是凯旋回师,因功进封爵位为陈留郡公,位至大将军。

击败南梁

大统十六年(550年)十二月,梁元帝之兄邵陵王萧纶在汝南修筑城池召集士兵,准备夺取安陆。西魏安州刺史马v把这一动向报告丞相宇文泰。宇文泰派杨忠带领一万人前往援救安陆。

大统十七年(551年)正月,梁元帝进逼邵陵王萧纶。萧纶北上,与前任西陵郡守羊思达邀请随州、陆州土豪段珍宝、夏侯珍洽,合谋把人质送往北齐,准备出兵来侵犯西魏。汝南城主李素从前是萧纶的部下,于是打开城门接纳萧纶。梁元帝秘密通报给宇文泰,宇文泰派杨忠率军讨伐萧纶。杨忠围困汝南,李素战死。二月初一日,杨忠在黎明时发起进攻,午后就攻陷汝南,活捉萧纶,列举他的罪状,然后将他杀死,并将他的尸体扔在江岸边;同时活捉安乐侯萧P,也将他杀死。当初,杨忠活捉柳仲礼后,待他很好。柳仲礼到京师后,在宇文泰面前说杨忠的坏话,说他在军中大肆聚敛金宝珍玩等物。宇文泰打算调查此事,但爱惜杨忠功劳很大,所以没有过问,只是把他调出京师。杨忠知道后,心中非常恼恨,后悔当时没有杀掉柳仲礼。所以这次活捉萧纶等人,就将他们全部杀掉。

大统十八年(552年),杨忠再次发兵攻打南朝梁,将汉水以东地区全部占领。杨忠对待部众很宽厚,因此很得新归附地方的民心。

西魏恭帝初年(554年)赐姓普六茹氏,兼管同州事务。九月,杨忠奉命与常山公于谨、中山公宇文护带兵五万进攻南朝梁的江陵。十月,西魏军队从长安出发。十一月,魏军渡过汉水,当时杨忠担任前军,于谨命令杨忠与宇文护率领精锐骑兵先占领江津,然后屯守在长江渡口,切断梁元帝东逃的道路。梁军用刀绑在大象的鼻子上赶着在前面作战,杨忠用箭射象,两只大象回身而走。不久,魏军大败梁军,攻陷江陵,杀死梁元帝。西魏朝廷立萧为南朝梁国君,命令杨忠镇守穰城,形成犄角之势。后平定沔水流域蛮族各部。

援助消难

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宇文泰之子孝闵帝宇文觉受禅登基,建立北周政权后,杨忠入朝担任小宗伯。北齐军队侵犯北周东部边境时,杨忠出兵镇守蒲坂。

北周明帝二年(558年)二月,北齐北豫州刺史司马消难请求投降北周。三月,杨忠奉命与达奚武率领五千骑兵前往迎接司马消难来降。他们从小路驰入北齐境内五百里,前后三次派遣使者与司马消难联络,都没有联络上。到距离北豫州虎牢城三十里的地方,达奚武怀疑情况有异变,想返回,杨忠说:“我们只有前进赴死的责任,没有后退求生的道理!”于是独自带领一千骑兵连夜赶到城下。虎牢城四面极为高陡,犹如绝壁,只听得城中传来一阵阵巡夜人敲木梆的声音。达奚武亲自赶来,指挥数百骑兵退却西去,杨忠指挥剩下的骑兵原地不动,等城门打开进城后,才急忙飞驰通知达奚武前来。北齐镇守城池的将领伏敬远指挥甲士两千(一作三千)人据守东城,点燃烽火,严加警戒。达奚武感到害怕,不想保住城池,于是就大肆虏掠财物,让司马消难和他的部属先回西魏,杨忠带三千骑兵殿后。军队行抵洛水南岸时,将士们都解下马鞍躺在地上休息。齐军追赶过来,到达洛水北岸,杨忠对将士们说:“你们只管饱吃一顿,现在我们处于必死之地,敌军怕我们与之拼命,一定不敢渡河来追!”将士们吃完后,齐军装出准备渡河的样子,杨忠指挥骑兵立即奔驰前往迎击,齐军不敢逼近,杨忠于是慢慢地引领军队平安返回。达奚武不由感叹地说:“我达奚武自认为是天下健儿,今天在杨忠面前算是服气了!”杨忠因功升任柱国大将军。

讨伐北齐

武成元年(559年),杨忠晋封隋国公,食邑一万户,另有竟陵县食邑一千户,收取其租税田赋。随即担任御正中大夫。

保定二年(562年)五月,杨忠升任大司空。当时朝廷正商议与突厥联合讨伐北齐,大臣们都说:“北齐占有半个天下,国家富裕,兵马强盛。如果从大沙漠以北进入并州,极为艰难,况且大将斛律光不易对付。如今想深入其老巢,非需十万军队不可。”只有杨忠说道:“军队取胜,在于内部和谐,而不在人多,有一万名骑兵就足够。斛律光这个小子,有多大的本领?”

保定三年(563年)九月,朝廷任命杨忠担任元帅,统帅大将军杨纂、李穆、王杰、尔朱敏、开府元寿、田弘、慕容延等十余人率领步兵、骑兵一万人,与突厥从北路出发讨伐北齐。朝廷同时命令达奚武率领步兵、骑兵三万人从平阳南路出发,约好时间在晋阳会合。十二月,杨忠留下尔朱敏据守什贲,派兵在黄河边巡逻。杨忠从武川出兵,经过自家从前的住宅时,祭祀祖先,大宴将士,迅速攻占北齐二十多座城池。齐军防守陉岭的山口,杨忠出奇兵奋勇进击,大败齐军。同时留下杨纂屯守在灵丘,准备阻击从后面来的救兵。突厥的木杆可汗、地头可汗、步离可汗率领十万骑兵前来会合。

保定四年(564年)正月初一日,进攻晋阳。当时大雪连下几十天,寒风劲烈,齐军便全部出动精锐部队,呐喊地冲出城来。突厥骑兵震惊,带着兵马退向西山,不肯与齐军交战,众人都惊恐不安神色大变。杨忠命令部下说:“成事在天,不必考虑人数多少。”于是率领七百人和敌军展开步战,阵亡的十分之四五。由于达奚武误期不至,周军只得撤军。齐军也不敢进逼。突厥趁机放纵兵士大肆抢掠,从晋阳直到平城,沿途七百余里,人畜掳掠一空,俘虏杀死很多。北周武帝宇文邕派使者到夏州迎接慰劳杨忠。杨忠到京师后,宇文邕在宴会上对他大加赏赐。宇文邕准备任命杨忠为太傅,晋公宇文护由于杨忠不肯依附自己,从中作梗,于是授任杨忠为总管泾豳灵云盐显六州诸军事、泾州刺史(一作泾州总管)。

保定四年(564年)八月,杨忠会同突厥讨伐北齐,兵到北河后便返回。十二月,北周东征北齐,宇文护出兵洛阳,命令杨忠从沃野出兵,接应突厥,由于军粮短缺,军中担忧,想不出办法。杨忠说:“应当暂时想办法来解决。”于是,杨忠派人把稽胡众首领都骗来,让他们都坐在一起,让河州刺史王杰统率士兵敲着战鼓赶到这里,然后杨忠故意装出吃惊的样子,问王杰要干什么。王杰回答说:“大冢宰已经攻下洛阳,天子听说银州、夏州之间胡人骚乱,所以派我来除掉他们。”接着,让突厥的使者骑马前来报告说:“可汗已经进入并州,留下兵马十万人在长城下待命,因此命令我来向您请求,如果有稽胡人不肯归顺,就来这里一起打败他们。”在座的稽胡众首领都很害怕,杨忠便安慰他们一番并讲明道理,然后放他们回去。于是,稽胡各部落相继归顺,送来的各种粮草,塞满道路,军粮于是充足。由于宇文护首先退军,杨忠也罢兵返回镇所。杨忠因政绩突出,宇文邕下诏赏赐钱三十万、布五百匹、谷子二千斛。

因病去世

天和三年(568年),杨忠因病回京。宇文邕与宇文护曾多次亲临看望。同年七月初七日,杨忠去世,享年六十二岁,追赠太保,都督同、朔等十三州诸军事、同州刺史,原来生前官职照旧,赐谥号“桓”。其子杨坚承袭封爵。

开皇元年(581年),杨坚登基称帝,建立隋朝,追谥杨忠为武元皇帝,庙号太祖。

主要成就

杨忠武艺过人,很有将帅的才能和谋略,是南北朝时期西魏、北周著名将领,屡立战功,曾率军多次击败南朝梁、北齐政权,平定少数民族叛乱。

历史评价

令狐德薄吨苁椤罚“忠美髭髯,身长七尺八寸,状貌瑰伟,武艺绝伦,识量沉深,有将帅之略。”

史籍记载

《周书·卷十九·列传第十一》

《北史·卷十一·隋本纪上第十一》,

《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七至一百七十

家族成员 长辈

十三世祖:杨震,东汉太尉。

五世祖:杨铉,后燕北平太守。

高祖父:杨元寿,北魏武川镇司马。

曾祖父:杨惠嘏,北魏太原太守。

祖父:杨烈,北魏龙骧将军、平原太守(一作太原郡守)。

父亲:杨祯,北魏建远将军。

母亲:盖氏,追封北海郡君。

妻子

吕苦桃,生杨坚、杨整。隋朝建立后,追谥元明皇后。

某氏,生杨爽。

儿子

长子:杨坚,隋朝开国皇帝,史称隋文帝。

次子:杨整,北周时封陈留郡公,官至车骑大将军。隋朝建立后,追封蔡王。

三子:杨瓒,一名杨慧,杨坚同母弟,封滕王,官至雍州牧。

四子:杨嵩,北周时封兴城公,早卒。隋朝建立后,追封道王。

五子:杨爽,一名杨达,封卫王,官至上柱国、凉州总管。

问题一:杨姓族谱在哪?有多少卷? 自己去问一问你爷爷,奶奶 还可以去问问姓杨的老人

问题二:杨氏族谱在那里 老前辈宗祠堂里

问题三:杨姓族谱 1 迁徙 编辑本段

秦、汉时期

有的迁居河内,有的迁居冯翊(今陕西大荔)。杨氏为晋所灭后,便向西发展繁衍,其先迁入陕西,后迁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县一带,而后繁衍至今河南境。至汉时杨氏已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杨氏入川也于此时,多由湖北、陕西迁去。早在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氏族人迁入江汉地区(今湖北潜江),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再向东南迁至江西。与此同时,又有杨氏族人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晋、唐时期

是杨氏在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时期,由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和唐玄宗时的“安史之乱”,及宋朝的“靖康之乱”,中原社会动荡,许多杨氏子孙为了避乱,大举南迁,其中以福建为迁播中心。隋唐后便逐步向今河北、山东、内蒙、安徽、湖南、浙东、福建、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发展。杨震的后裔杨坚建立了隋朝,杨姓成了最尊贵的“国姓”,隋朝虽然公存在38年,但毕竟是杨氏最辉煌的时代,杨得到了最大的发展。除扩散到河北、山东之外,最重要是向南方和西南地区发展。杨震后裔在唐僖宗时进驻贵州,后世世袭播州宣慰使,一直到明朝万历年被剿灭,历时724年,共传29世。当代云贵川之杨姓多为播州杨氏的后裔,而且人数众多。

两宋时期

杨氏已广布江南广大地区。南宋初有大商人杨垢,随康王南渡,自河南定居宝山白沙,“潜心经商,诚一无伪,商民共信,聚集成市”。宋末,杨荣从上虞迁至上海;另支杨氏,与钟王李三姓被流配到奉贤滨海地区;元朝,渤海滨州人杨乘、嘉靖进士杨道亨的先人,相继自杭州和河南迁入青浦;元末,钱塘杨璃迁南汇下沙;著名诗人诸暨杨维桢避乱华亭天马山。

明、清时期

洪武初年,人们称之为“洪武落业”。据志书记载,在元末明初朱洪武“血洗湖南”的战争中,湖南土著居民遭受了空前浩劫,特别是长沙、岳阳、常德、益阳、湘潭等地区成为一片废墟。朱元璋建国后,为了复苏湖南,采取了“江西填湖广”的政策,因而大批的江西、浙江的杨氏宗族迁往湖广地区。

宋朝时期,杨姓大约有2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7%,为宋朝第七大姓。杨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杨姓总人口的24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陕西、山西三省,大约居住了杨姓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河南、河北、湖南三省,又集中了20%。全国形成了以川湘、陕晋、冀豫为中心的三大块杨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杨姓大约有24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5%,为明朝第六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杨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慢些。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江苏、山东四省,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山西、四川、福建、陕西、湖南五省,又集中了36%。浙江一跃成为杨姓第一大省,大约占111%的杨姓人口。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苏鲁、赣闽、晋陕、川湘四大块杨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杨姓的人口已达到4000万,为全国第六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319%。从是、明朝至今600年中杨姓人口由240万激增到4000万,增长了16倍多,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南两省,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17%,其次分布于云南、湖南、贵州、山东、湖北、河北六省,又集中了34%。四川为当代杨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杨姓总人口的9%。全国形成了云贵川湘、豫冀鲁鄂两块杨姓聚集区。

杨姓在人群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云贵、四川大部、重庆南部、湖南西部、文本北部、杨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45%以上,有的高达近13%,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36%,居住了杨姓人群大约23%。在晋>>

问题四:杨姓家谱的支系字辈 民国十二年(1923年)杨姓重新立宗续谱字辈:登、成、永、宏、福、生、考、义、和、平十字排辈为序。近代杨贵德等在桐梓县娄山关镇虎峰山杨价崇德庙开会讨论百字谱:弘农俊杰英、荣华泽祥祯、文武科举锦、福禄宁康兴、太师忠书令、唐宋才嘉兵、汉隋相尉权、崇德怀仁君、兰桂照辉映、侯州尽雄伟、盛海波涛涌、觉理冲凌云、启后继乾坤、慎思贵富民、树以成良言、勋著永绵传、严洁孝顺模、喜庆辅龙腾、昌发山西籍、源远承家业。后修改为:三知承俊杰、荣华泽祥祯、汉隋相尉才、盛德怀仁君、文武科举锦、唐宋建奇勋、太师奉旨令、侯州忆雄英、沧海波涛涌、虎跃起龙腾、满门忠烈鼎、丰功壮凌云、慎思传清白、后裔靖康宁、兰桂照辉映、福禄显家声、昭著千秋范、源远伟业兴、廉洁行孝顺、继发晋乾坤。

问题五:杨姓家谱的迁徙 后为晋所灭,其子孙因避乱,远在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时期就有个别杨姓人士自山西洪洞县迁至江苏和安徽省境内,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洪武初年,人们称之为“洪武落业”。据志书记载,在元末明初朱洪武“血洗湖南”的战争中,湖南土著居民遭受了空前浩劫,特别是长沙、岳阳、常德、益阳、湘潭等地区成为一片废墟。朱元璋建国后,为了复苏湖南,采取了“江西填湖广”的政策,因而大批的江西、浙江的杨氏宗族迁往湖广地区。宋朝时期,杨姓大约有2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7%,为宋朝第七大姓。杨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杨姓总人口的24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陕西、山西三省,大约居住了杨姓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河南、河北、湖南三省,又集中了20%。全国形成了以川湘、陕晋、冀豫为中心的三大块杨姓聚集地。明朝时期,杨姓大约有24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5%,为明朝第六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杨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慢些。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江苏、山东四省,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山西、四川、福建、陕西、湖南五省,又集中了36%。浙江一跃成为杨姓第一大省,大约占111%的杨姓人口。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苏鲁、赣闽、晋陕、川湘四大块杨姓人口聚集地区。当代杨姓的人口已达到4000万,为全国第六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319%。从宋、明朝至今600年中杨姓人口由240万激增到4000万,增长了16倍多,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南两省,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17%,其次分布于云南、湖南、贵州、山东、湖北、河北六省,又集中了34%。四川为当代杨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杨姓总人口的9%。全国形成了云贵川湘、豫冀鲁鄂两块杨姓聚集区。杨姓在人群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云贵、四川大部、重庆南部、湖南西部、文本北部、杨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45%以上,有的高达近13%,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36%,居住了杨姓人群大约23%。在晋冀豫、京津、陕宁、甘肃大部、青海东部、新疆北端、内蒙古中部和东北部、黑吉西部、湖北大部、湖南中部和北部、安徽西北端、广西中部,杨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3%--45%,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73%,居住了杨姓人群大约34%。

问题六:杨姓族谱有多少个 自己去问一问你爷爷,奶奶 还可以去问问姓杨的老人

问题七:杨姓家谱辈份表 民国十二年(1923年)杨姓重新立宗续谱字辈:登、成、永、宏、福、生、考、义、和、平十字排辈为序。

近代杨贵德等在桐梓县娄山关镇虎峰山杨价崇德庙开会讨论百字谱:

弘农俊杰英、荣华泽祥祯、文武科举锦、福禄宁康兴、太师忠书令、唐宋才嘉兵、汉隋相尉权、崇德怀仁君、兰桂照辉映、侯州尽雄伟、盛海波涛涌、觉理冲凌云、启后继乾坤、慎思贵富民、树以成良言、勋著永绵传、严洁孝顺模、喜庆辅龙腾、昌发山西籍、源远承家业。

后修改为:三知承俊杰、荣华泽祥祯、汉隋相尉才、盛德怀仁君、文武科举锦、唐宋建奇勋、太师奉旨令、侯州忆雄英、沧海波涛涌、虎跃起龙腾、满门忠烈鼎、丰功壮凌云、慎思传清白、后裔靖康宁、兰桂照辉映、福禄显家声、昭著千秋范、源远伟业兴、廉洁行孝顺、继发晋乾坤。

问题八:追寻杨姓族谱 杨姓起源:杨姓出自姬姓即周文王后裔,来源有二,一支系以国为氏,一支是以邑为氏。 其一,周宣王的儿子尚父封於杨(今湖北、襄阳一带),号杨侯。后来,杨地并归晋国。尚父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杨作为姓氏。

其二,周成王的弟弟唐叔,姬姓,名虞。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后,把唐地封给他,并赏给他怀姓九宗。唐叔的儿子燮继位以后,因唐地南有晋水,就改称晋侯。这样,唐叔就成了周代晋国的始祖。

唐叔的后裔有封在杨地的。杨地(在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春秋时灭於晋国,成为晋国大夫羊舌的封地。羊舌之子伯石,字食我,以封邑为氏,姓杨。被封於杨地者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杨作为姓氏。

另外,还有杨氏系少数民族的姓或改姓。

从西晋末年起,杨氏开始从中原迁入福建。到唐末主要有三次大的迁徙:一是晋永嘉年间,中原动荡,有13姓族人入闽,其中有杨姓;二是唐高宗总章年间,随从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者有杨永、杨珍等杨姓校尉,他们的后代散居在闽、粤、台各地;三是唐末中原杨氏随王潮、王审知入闽。

杨氏移居台湾,始於明代,全是福建、广东人,清代以来人数不断增加,不少人陆续到海外谋生。

杨姓名人

杨坚(公元541-604年),姓杨,名坚,鲜卑姓普六茹,名那罗延。隋文帝杨坚,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其父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北周时官至柱国大将军,封为隋国公,杨坚承袭父爵。北周时杨坚为隋王,后废北周静帝而称帝,建隋朝,为隋朝开国皇帝,统一中国,为日后盛唐打下坚实基础。在位24年,被子杨广谋杀,终年64岁,葬于泰陵(今天陕西省县西南20里)。

杨广(569年―618年4月10日)是隋朝的第二个皇帝,杨坚的次子,是个很有才华、头脑精明,是位积极、有进取心的人。修筑“京杭大运河”。对于国政,他也有恢宏的抱负,并且戮力付诸实现。主政后,他巡视边塞拓、开通西域、推动大建设。然而最终因人民负荷不了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穷兵黩武,遂以残暴留名于世。有人拿商纣王、秦始皇等与他相比,并称暴君。他对人民奴役征敛十分苛重,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在人民大起义的打击下,部下宇文化及等发动兵变,将他缢死于江都(今江苏扬州)。

杨震:名声最大的古代杨姓名宦。勤奋好学,博览群经,东汉时有“关西孔子”的称誉。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职。其“四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拒贿成名言佳句。当时汉安帝乳母王圣及中常侍樊丰等贪污骄横,他多次上疏切谏,被樊丰所诬罢官,后自杀。杨震子孙世代任大官,其“弘农杨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

杨杏佛:又名杨铨,最早透露红色中国真相的勇士。1931年间,正当 加紧“围剿”江西红军的时候, 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杨杏佛去江西后写了一篇对江西时局的考察报告《赤祸与中国之存亡》,作为中央研究院文件印行。这篇考察报告中全篇记述了 在江西苏维埃运动的实际情形,与当时国内一些 御用报纸专门对 和红军进行的造谣诬蔑形成鲜明对照。因参与并领导 保障同盟,于1933年6月18日被 特务暗杀。

杨虎城: 最著名的爱国将领。1908年拉起打富济贫的队伍。1911年辛亥革命时率队加入陕西民军。任营长、游击支队司令。1924年加入 。任国民军第三军第三师师长,冯玉祥的国民联军第十路总司令。1929年4月率部投靠蒋介石。任新编第十四师师长,第十七路军总指挥。后任陕西省 主席、西安绥靖公署主任。任用南汉宸等 员和进步人士。1935年至1936年,在“剿共”军事失败和 的争取下,觉悟到应联共抗日,与张>>

问题九:姓杨的来源姓杨的有多少个中国排第几杨氏族谱在那历史上姓杨的人 周初封有杨国,国亡后人民以国为姓,即是杨,姓杨的有四千万左右,中国第六,四川最多,族谱估计在四川,姓杨名人:杨坚、杨戬、杨文广、杨广、杨业、杨宗保等。

问题十:杨氏宗谱字辈排行 当涂杨姓有德“字辈,原关马乡古城相山村、后岗村、丹阳个别村的杨姓辈分有“德“字,其辈分:“祖志恒思,修明道德“八字,但“德“辈最小,若要能兑上,其后辈份要重定续排,目前该杨支的德辈可能很少,或很小!

都说三国是亲戚们之间互相闹腾,其实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有很多时期,都是亲戚之间主宰着历史的发展。

比如说南北朝到隋唐这期间,其实说到底也是一大家子在闹。比如说隋炀帝杨广,是唐高祖李渊的表弟,而隋文帝杨坚是北周静帝宇文阐名义上的外公。

独孤信一大家子,维系了隋唐亲戚关系。

独孤信简直是个神人,他生的一帮儿子没什么大出息,可是生的几个女儿可都不简单。其中有三位,都嫁给了不同朝代的皇帝,这在历史上也算是独一份了。

最著名的就是独孤伽罗,她是独孤信最小的女儿,也就是七女儿。早在北周时期,独孤伽罗就嫁给了杨坚,杨坚称帝以后,独孤伽罗顺理成章成为了他的皇后,也就是隋朝的文献皇后。此外独孤信的四女儿,嫁给了北周唐国公李昞。这个李昞也就是唐高祖李渊的生父,李渊称帝以后,将父亲李昞追封为皇帝,又将母亲独孤氏追封为元贞皇后。所以她算是唐朝的皇后。独孤信还有一个大女儿,她嫁给了宇文泰的庶长子宇文毓。结果权臣宇文护废掉了北周孝闵帝宇文觉,改立宇文毓为皇帝,因此独孤氏成了北周王朝的明敬皇后。

一个是北周的明敬皇后,一个是隋朝的文献皇后,还有一个是唐朝的元贞皇后,就问你,史上还有比独孤信这个老丈人更强的岳父吗?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将北周、隋朝、唐朝这三朝之间的皇族,联系在了一起,使得彼此成为了亲戚关系。

独孤伽罗生下了隋炀帝杨广,而元贞皇后生下了唐高祖李渊。因此李渊和杨广是亲表兄弟的关系。

此外杨坚把自己和独孤伽罗所生的女儿杨丽华嫁给了北周周宣帝宇文赟,虽然杨丽华没有生儿子,但是她是皇后,所以北周静帝宇文阐是她的嫡子,因此宇文阐就该喊隋文帝杨坚一声外公,喊隋炀帝杨广一声舅舅,同理,唐高祖李渊也是他的表舅。

兰陵王高长恭,居然是李世民的外公!

南北朝后期,北朝从北魏演变成了东魏和西魏。后来东魏被高欢家族篡夺,高洋建立了北齐王朝。而西魏被宇文泰家族篡夺,宇文觉建立了北周。

这么一来我们就能搞清楚了,当时北朝有两大家族,一个是宇文家族,一个是高家。兰陵王高长恭,就是高家的后代。

高长恭是北齐神武帝高欢的孙子、北齐文襄帝高澄的儿子,不过很可惜,高欢打天下,高澄坐天下,这两位都没能在活着的时候称帝,因此高长恭也就失去了继承皇位的资格。

高欢的另一个儿子高洋,也就是高澄的弟弟,建立了北齐王朝,成为了北齐第一代皇帝,高长恭跟着高洋后面混,逐渐做到了北齐大司马的位置。

而李世民这一脉的祖先,始终是北周或者西魏的大臣,他怎么可能跟兰陵王高长恭扯上关系呢?这件事就要问问长孙皇后了。

李世民的原配夫人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有一个很著名的亲舅舅,便是唐朝初年著名的宰相高士廉。高士廉姓高,我想大家应该能清楚其中原因了。

高士廉的父亲是北齐乐安王、后来的隋朝扬州刺史高劢。也就是说长孙皇后的外公,是北齐宗室乐安王高劢。

那么高劢和高长恭是什么关系呢?高劢的父亲高岳跟北齐太祖高欢是堂兄弟关系,也就是说他们的儿子高劢和高澄是堂兄弟关系。

这么一来我们就能搞清楚了,原来长孙皇后的外公,是兰陵王高长恭的堂兄弟。因此李世民从辈分上还真的要喊兰陵王高长恭一声外公!

政治婚姻,自然就是高层之间的互相联姻。

唐朝要想彻底稳住北周、北齐包括隋朝的所有旧臣,那就必须要保证他们的利益。要想保证他们的利益,联姻是最好的手段。

李世民的后宫之中,可不仅仅有北齐宗室的后人长孙皇后,还有隋炀帝的女儿杨氏,此外隋观王杨雄侄孙女杨氏先嫁给了李元吉,后来也被李世民给收了。

著名的武则天,她的祖先们,也先后在北魏、北齐、北周包括隋朝担任重要官职。李世民的燕德妃,是鲜卑贵族后裔,本姓慕容,祖先长期在北魏、北周为官。韦贵妃也是隋朝开府仪同三司韦圆成的女儿。

所以说李世民的后宫里,充满了北周、北齐和隋朝宗室大臣们的后代,因此李唐江山,也有这帮人的一部分,这就是保证李唐江山稳固的重要原因。

其实李渊本人的后宫就已经开始与隋朝各贵族达成联姻关系了。所以这一点也不奇怪,毕竟你联姻的家族,也会跟其他家族再次联姻。

这么一来整个南北朝到隋唐之间的贵族们,其实就是一家人。看到谁都可以称兄道弟,喊一声老表完全没毛病。

总结:隋文帝是个联姻的例外。

李渊、李世民都是靠着联姻关系稳住天下的,可是我们看看隋文帝杨坚,他却没有靠联姻关系,他并没有娶北齐或者北周的宗室女子做老婆,这倒是挺新奇的。

主要原因是杨坚有一个厉害的老婆独孤伽罗,这个女人每天送杨坚上朝,随后就看着杨坚,到点了再去接杨坚下朝,就跟接儿子放学一样。

杨坚还特别怕独孤伽罗,有一次吵架厉害了,杨坚骑着一匹马就冲到深山里去了,直接把这位硬汉给气哭了,表示再也不当这个破皇帝了。

虽然也立了宣华夫人、荣华夫人等做妃子,可是杨坚跟她们亲热的机会几乎没有,因为独孤伽罗看得紧啊!结果杨坚的10个子女,全部都是独孤伽罗生的,其他女人一无所出。没有了庞杂的联姻关系,他的王朝自然不够稳固,结果就被推翻了。

杨坚是李渊的姨夫,李世民就该叫独孤皇后和杨坚姨奶奶、姨爷爷,那杨广就是李渊的表兄弟,李世民叫杨广表叔。

李世民即唐太宗,陕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唐代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公元615年,李世民应募从军。公元617年,在晋阳起兵,次年,被封为赵国公。

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八月即帝位,次年改贞观。公元649年5月,李世民病逝,执政二十四年,享年50岁。

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皇帝。综观隋炀帝的一生,20岁受文帝之令指挥灭陈,开始参政。前后共参政、执政30年。

618年发生江都宫变,隋炀帝为宇文化及所杀,隋朝也在其国力达到鼎盛的时候盛极而亡。

扩展资料:

隋炀帝把有很好基础的、走向极盛的隋朝迅速带向崩溃和灭亡,唐太宗把初兴的唐朝带向稳定、强盛和富裕,为子孙的事业奠定了相当稳固坚实的基础。

作为政治家,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结果却极其不同,一个很失败,一个很成功。李世民努力带着他的团队实行有效的清明的统治,而杨广做的却是把尽可能多的人推向自己的对立面。

但到了晚年,李世民又重走了隋炀帝的路线,出兵高句丽,李世民再次铩羽而归。之后,他痛定思痛,意识到没有了魏征这面镜子,自己才会迷失了方向。

参考资料:

-唐太宗

参考资料:

-隋炀帝

根据《隋书》记载,杨素与隋文帝杨坚有共同祖籍,两人都是弘农郡华阴人,但二人的祖先应是不同。 《隋书》记载隋文帝杨坚是东汉时太尉杨震的十四代后人,他的五世祖杨元寿曾任北魏武川镇司马,子孙因此居于武川。至杨圣父亲杨忠助为北周开国功臣,被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隋国公。。 至于杨素,《隋书》记载他的祖父叫杨暄,为北魏辅国将军、谏议大夫。父亲叫杨敷,为北周汾州刺史。 《隋书》也记述杨素被杨坚开始器用的情况:『及高祖(杨坚)为(北周)丞相,素深自结纳。高祖甚器之,以素为汴州刺史。』可见杨素是要主动结纳杨坚,看不出是出于同宗同族的关系。 由以上资料推论,杨坚与杨素只是有相同祖籍,同姓,但没有亲戚关系。

参考: 隋书

杨素和杨坚/杨广是亲戚! 2007-01-12 22:09:39 补充: 杨素和杨坚/杨广no是亲戚!

参考: me

杨素不是杨坚和杨广的亲戚 杨广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二个儿子,又名杨英。杨坚建立隋朝后,杨广被封为晋王,当时只有十三岁。除了王位外,还让杨广做并州的总管。 隋朝灭陈统一中国时,刚满二十岁的杨广是统帅,但真正领兵作战的是贺若弼和韩擒虎等将领。灭陈后,杨广表现得很有气度。进驻建康(今南京),只杀掉了陈后主的奸佞之臣,而将陈叔宝及皇后等人押回京城。他还下令并封存府库,不贪钱财。之后,杨广进封太尉之职,并屡建战功:西元590年,奉命到江南任扬州总管,平定江南高智慧的叛乱;600年,北上击败突厥进犯。这些功劳是其他皇子所没有的。 但是杨广是个典型的两面派。他既有很强的虚荣心,又喜欢私下寻欢作乐;有纨绔子弟的低下素质,又具有过人的文武才能。在他得到想得到的东西之前,很善于伪装。比如在争夺皇位的过程中,他十分善于欺瞒文帝和独孤皇后。 杨广知道父母都很节俭,他便也装得很简朴,实际却是很奢侈。当听说父母要来时,他就让美丽的姬妾都躲藏起来,自己和正妻萧氏一同到门口亲自迎接,还让年老、面貌一般的妇人穿着破旧衣服侍奉父母亲。杨广的伪装讨得了父母的欢心。此外,他还常给父母身边的侍从们一些好处,送些礼物,这些人回去都说杨广的好话,两方面的作用使得杨坚夫妻越来越喜欢次子杨广,而讨厌心无城府的太子杨勇,并最终将其废为庶人,立杨广为太子。 为了进一步巩固太子之位,杨广还编造罪名,陷害弟弟杨秀,使他也被杨坚废为庶人。西元604年,杨坚病倒在了仁寿宫,杨广贪恋皇位,就找大臣杨素商量。杨素的回信落到了杨坚的手里,使杨坚非常生气。后来杨坚又听说自己宠幸的宣华夫人陈氏被杨广调戏,更是火冒三丈,叫人把杨广招来,要将其废掉,重新传位给杨勇。杨广安排在杨坚身边的亲信赶忙把这个消息报告给了杨广。杨广于是撤掉了杨坚身边侍奉的人,换上自己的亲信。当天,杨坚死去,终年六十四岁。历史上没有说清是如何死的,后来人们猜测是杨广下的毒手。不过,病重的杨坚因为受 而死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隋炀帝即位后的发展: 杨广即位后,除承继文帝时的各项制度外,还对其中的某些制度实行了进一步的改革,并采取了一些新的举措,取得了一定的功绩。 功绩较大的是在文帝的基础上,发展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科举制,主要是建立了进士科,这为选拔平民读书人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修订了法律,主要是取消了隋文帝末年比较严酷的律法。隋文帝在晚年也犯了些错误,法律的严酷就是其中之一。隋炀帝将一些残酷的法律条文取消,或者是减轻处罚程度。不过,隋炀帝统治晚期,也像他的父亲一样残忍了许多,不再按照法律做事,专断性很强。 兴学,访求遗散的图书,并加以保护。杨广恢复了被杨坚废除了的国子监、太学以及州县学。还组织人编写了《长洲玉镜》四百卷,和《区宇图志》一千二百卷,这对于保存中国古代的典籍做出了贡献。 在体制方面,隋炀帝时改州为郡。同时规定:全国各地的「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而且县佐须用别郡人,使地方豪强不得把持本地政务。另外规定地方长官及其重要属僚每年年终到中央「上考课」。中央还常常派使臣出巡各地,考察州县官员政绩好坏。这些都有利于整顿吏治和加强中央集权制的统治。 为减轻百姓负担,西元605年,隋炀帝下令修建洛阳城。当时首都长安在西北面,往东的路不太畅通,影响了政令的畅达。洛阳则处在国家的中心地带,可以有效的治理江南,控制北方,巩固国家。还有,在长安的时候,各地的粮食运往长安要费时费力,白白浪费。到了洛阳便可以很方便的取得粮食,也相应的减轻了百姓负担。新的洛阳城有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外郭城也就是大城,周围有七十里长。里面的皇城是文武衙门办公的地方。再往里,就是宫城,周围有三十里。

参考: me+网址

首先

我想问发问者为什么「杨坚/杨广」要划一画他们是两个人!(父子) 至于杨素是隋朝大臣

是杨广谋臣。(他们是隋朝人

杨坚是隋朝开国大帝。) 「杨广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二个儿子,又名杨英。杨坚建立隋朝后,杨广被封为晋王,当时只有十三岁。除了王位外,还让杨广做并州(现在的山西太原市)的总管」 其后杨广被立为太子

因为杨坚夫妇宠爱他。 「为了进一步巩固太子之位,杨广还编造罪名,陷害弟弟杨秀,使他也被杨坚废为庶人。西元604年,杨坚病倒在了仁寿宫,杨广贪恋皇位,就找大臣杨素商量。杨素的回信落到了杨坚的手里,使杨坚非常生气。后来杨坚又听说自己宠幸的宣华夫人陈氏被杨广调戏,更是火冒三丈,叫人把杨广招来,要将其废掉,重新传位给杨勇。杨广安排在杨坚身边的亲信赶忙把这个消息报告给了杨广。杨广于是撤掉了杨坚身边侍奉的人,换上自己的亲信。当天,杨坚死去,终年六十四岁。历史上没有说清是如何死的,后来人们猜测是杨广下的毒手。不过,病重的杨坚因为受 而死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 如果想看故事详情

可去epochtimes/5/12/20/14401观看隋朝历史。

参考: epochtimes/5/12/20/14401

隋帝杨坚(541-604) 581年称帝,在位24年 父杨忠,是北周的隋国公,杨坚袭位后,迫静帝退位,自立为帝,国号“隋”。 杨坚称帝后,于589年统一全国,结束了长达300年的分裂局面。 隋朝统一后,社会秩序安定,废除了一些酷刑,与民休息,对社会的进步有很大的作用。 604年,杨坚被其子杨广杀死,时年64岁。 炀帝杨广(569-618) 604年即位,在位15年 杨广,文帝第二子,曾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但在他杀父即位后,杨广过起*奢的生活,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并频频出巡。激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终于于618年,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杀死,时年50岁。 高祖李渊(566-635) 618年称帝,在位9年,626年让位于李世民 高祖李渊,陕西人,世袭为唐公。617年出任太原留守。隋末农民起义时,他乘机起兵攻入长安,建立唐朝。李渊是一个酒色之徒,并无雄才大略。退位后死于635年,时年70岁。 太宗李世民(598-649) 626年即位,在位24年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打天下又能治天下的有道名君。在唐朝统一全国的一系列战争中,他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军队统帅,在即位后,又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实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高宗李治(628-683) 649年即位,在位34年 高宗李治,李世民第九子。政治上无所作为,后期被武则天把持朝政。683年病死,时年56岁。 中宗李显(656-710) (683-684;705-710)在位,在位6年 中宗李显,李治第六子,李治死后即位,但仅仅2月,被武后所废。705年武后让位与李显,无所作为,被皇后韦氏毒死,时年55岁。 睿宗李旦(662-716) (684-690;710-712)在位,在位8年 睿宗李旦,高宗第八子。684年被武后拥立为帝,690年被废。710年其子李隆基剿灭韦后,拥李旦为帝,712年让位与李隆基,死于716年,时年55岁。 玄宗李隆基(685-761) (712-756)年在位,在位43年 李隆基,睿宗第三子。在位前期,不失为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使国库丰盈,百姓安乐。但后期,却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致使政治腐败,“安史之乱”险些葬送大唐江山。756年他让位与其子李亨,761年死,时年77岁。 肃宗李亨(711-762) 756年即位,在位7年 肃宗李亨,玄宗第三子。“安史之乱”时被拥立为帝。死于762年,时年52岁。 代宗李豫(726-779) 762年即位,在位17年 代宗李豫,肃宗长子。762年被宦官拥立为帝。平乱守成,中才之主。死于779年,时年54岁。 德宗李适(742-805) 779年即位,在位25年 德宗李适,代宗长子,他猜忌刻薄,重用奸佞,为唐朝灭亡埋下了祸根。死于805年,时年64岁。 顺宗李诵(761-806) 805年即位,在位八个月 顺宗李诵,德宗长子。在位不到1年,退位给李纯,806年死,时年46岁。 宪宗李纯(778-820) 805年即位,在位15年 李纯,顺宗长子。宪宗依靠一些良相,在统一战争中取得了一些成就。自安史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宪宗时,基本结束了。但他重用宦官,终被宦官所杀。时年43岁。 穆宗李恒(795-824) 820年即位,在位25年 穆宗李恒,宪宗第三子。穆宗是一个荒*的皇帝,刚登位就纵情声色。他企求长生不老,服药过量而死,时年30岁。 敬宗李湛(809-826) 824年即位,在位3年 敬宗李湛,穆宗长子。826年12月被宦官杀死。时年18岁。 文宗李昂(809-840) 827年即位,在位14年 文宗是穆宗的第二子,他当政时宦官专权,文宗成为宦官的傀儡。死于840年时年32岁。 武宗李炎(814-846) 840年即位,在位6年 武宗李炎,穆宗第五子。武宗在位时,社会矛盾有一定的缓解,但他信奉道教,吃丹药而亡,时年33岁。 宣宗李忱(810-859) 846年即位,在位13年 宣宗李忱,宪宗第十三子,是武宗的叔父,也因吃丹药毒死,时年50岁。 懿宗李温(833-873) 859年即位,在位14年 懿宗,宣宗长子。他的生活十分荒*,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死于873年时年41岁。 僖宗李儇(862-888) 873年即位,在位15年 僖宗,懿宗第五子。在位期间发生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一度占领长安。僖宗死于888年,时年27岁。 昭宗李晔(867-904) 888年即位,在位15年 昭宗李晔,懿宗第七子。被朱温(即后梁太祖)所杀,时年38岁。 哀帝李拀(892-908) 904年即位,在位4年逊位 哀帝为昭宗第九子,907年让位与朱温,908年被朱温所杀,时年17岁。 则天皇帝(624-705) 690年即位,在位15年 武则天于655年被高宗立为皇后,开始参与朝政,690年自立为帝,国号“周”,虽然称帝十几年,实际统治却有五十多年。武则天当政期间,社会发展很快,国库丰盈。她注意选拔人才,量才适用。她于705年让位与李显,同年病死,时年82岁。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杨坚是一个雄材大略的皇帝,却也是一个深爱妻子的男人。他和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四十余年同甘共苦、真挚热烈的爱情,历经千年沉淀,依然柔情动人。《剑桥中国隋唐史》这样评价杨坚和独孤皇后的深厚伉俪之情:杨坚的夫妻关系在中国历史中很可能是独一无二的。一个后妃在君主的大部分执政期间对他有如此强烈和持续的影响,这实在少见。

北周孝闵帝元年(公元557年),刚出嫁月余的新娘独孤伽罗尚沉浸在初为人妇的娇羞之中,政治的冷酷阴影便笼罩了她。其父独孤信与北周权臣宇文护政斗失败被杀,一夕之间,她从八柱国顶级家族的贵女沦落成了父母双亡、家族零落、形只影单的罪人之女。17岁的杨坚也受到了这一事件的牵连,不但毫无仕途前程可言,而且生命也时常受到威胁。但是杨坚努力用双肩护住14岁无助的小妻子,他发誓爱护她一辈子:“初,高祖与独孤后甚相爱重,誓无异生之子”。

杨坚当上皇帝时,独孤皇后已经38岁,一直没有妾媵的文帝仍然无限纵容着独孤皇后作为女人和妻子的小心眼和小心思:不准他有嫔妃。杨坚不仅本身六宫虚设、旁无姬侍,还由着独孤皇后在后宫制度上任性耍小性子,史载“文献皇后功参历试,外预朝政,内擅宫闱,怀嫉妒之心,虚嫔妾之位,不设三妃……又抑损服章,降其品秩”。皇后制定出了一份性忌妾媵、很不合理的内外命妇制度,以致于她去世后,杨坚和后来的杨广不得不重新修定后宫制度。

根据史书记载,杨坚和皇后关系非常亲密:“上每临朝,后辄与上方辇而进,至阁乃止。使宦官伺上,政有所失,随则匡谏,多所弘益。候上退朝而同反燕寝,相顾欣然。”遥想千年之前,因为“勤劳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的文帝下朝时,看到早已在等着他回去用膳的爱妻温柔甜美的笑容时,也情不自禁以微笑回应。隋文帝和皇后宵衣旰食之余这温馨甜蜜的生活小片段,那一刻的情景凝止了千年的柔情。

但是杨坚晚年也在无意识中伤害了心爱的妻子。独孤皇后到了晚年时,杨坚也起了点小心思,想找一两个美人作为生活调剂,他试探性宠幸了宫女尉迟氏,却没想到皇后悲愤交加之下怒杀此女。杨坚一气之下感觉皇帝尊严受到打击,脾气暴躁的他负气离家出走。虽然多年感情深厚的夫妻两人很快就和好了,杨坚却没有想到一直被他宠爱着的、性格骄傲倔强的独孤皇后内心已深受伤害、痛苦不堪,几年之后就奄然辞世。

暮年失去爱妻的隋文帝悲苦无尽,溺情不能自拔。62岁的他冒着严寒亲自奔波了几百里路亲送亡妻到陵园下葬,又一反节俭作风,修建了一座极其奢华、天下规模最大的禅定寺为妻子祈祷冥福,还将释迦牟尼佛牙舍利供奉于此。他甚至认为杨素成功为皇后办理丧事的功劳只有南征北战的“平戎定寇”之功可比。

孤独寂寥的老年杨坚虽然试图在陈、蔡贵人等青春美人那里找点人生欢乐忘却愁苦,但失去皇后的痛苦始终无法自拔,而且他也隐隐感悟到了对爱妻的伤害。独孤皇后去世刚刚一年多,杨坚就一病不起,临终前对皇太子和负责山陵的官员说:“我的丧事你们商量着办吧。唉,说这些有什么用,我实在忘怀不了皇后,如果灵魂真有知觉,一定要让我们夫妻在地下团聚。”

仁寿四年十月(公元604年),杨坚和独孤皇后合葬太陵,夫妇二人相守已经历历千年。 《资治通鉴》上有一段非常有趣的记载:陈朝至德元年(公元583)十一月,陈后主陈叔宝遣散骑常侍周坟、通直散骑常侍袁彦出使隋。陈叔宝听说隋文帝杨坚状貌异人,便让袁彦画像而归。当陈叔宝看到杨坚的画像后,大骇道:“吾不欲见此人!”立刻命人将画扔了。

杨坚的相貌到底奇异在何处,以致他的死对头陈叔宝看到画像后如此惊惧呢?

根据《隋书》的记载,杨坚“为人龙颔,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长上短下,沉深严重。”由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杨坚的相貌有五“奇”:一、额头突出,并有五个隆起的部分从额头直插到头顶上;二、下颌很长,而且很突出;三、目光犀利,咄咄逼人;四、掌纹形似“王”字;五、上身长,下身短。

用现代人的眼光看来,长这样的人一定是“奇丑”型的人,连他自己也会自惭形秽了。但是,在相术发达的古代,这种相貌却是“其贵无比”。别的不说,光是他突出的额头和额头上那五根“入顶”的肉“柱”,就是“龙颜”的象征。杨坚的额头,用相书上的术语叫做“龙犀”,是帝王的象征。唐朝李善说:“额有龙犀入发,左角日,右角月,王天下也。”也就是说,这种囟下骨头隐起,下连鼻梁不断的“龙犀”,以及由于额头上隆起,在左右鬓角形成的肉“角”,都是“王天下”的贵相。相书上对这种长相还另有一个说法,叫做“龙颜戴干”,龙颜自然是指帝王的相貌,戴干就是指头部有肉突起如干戈对立。据说帝颛顼就是这副长相。

唐高宗李渊和隋文帝杨坚什么关系?

唐高宗李渊和隋文帝杨坚的关系如下:李渊的生母和杨坚的生母是亲姐妹,所以李渊和杨坚是表兄弟。而杨坚比李渊年龄大,所以杨坚算是李渊的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