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辈分关系是怎么来的?
辈分一般都是族内的长者或最有声望的人定下的几个字,
这些字往往都有特殊意义,或者是连续的读下去会形成一句话,或是代表一些族内的特点之类的,
一般都是4个字为一组,然后写下8个或16个字,
没一个字就是一个辈分用完之后就得再续写
不过现在很多人并不在乎这些
家谱上的字是个轮回。有家谱的人都知道。以张姓为例,我知道有一族张姓的中间字为“大清万事兴”五个字。是由一个老祖宗传下来的。(我想但是这个老祖宗应该也是在清朝的时候才确定的这五个字。)辈分为“大”字的,下一辈就是“清”。而“兴”字辈的下一辈就是“大”,依次循环。说你辈分大的,估计你们一直都在一个区域呢居住,彼此虽说不认识,但是大致都了解。如果一个老祖宗开枝散叶后,子孙分布各地。若干年后,子孙再见面,虽然还是按照家谱排序,但是也没法分清哪个人的备份大了。也许有的人20岁就有了下一代,而有的人40岁才有下一代,这样就相差了一辈人。而按家谱排的辈分,是循环的。就造成了可能都是“大”字辈的人,却隔了一个循环。不知道这么说你明白了没有。如果想确切知道自己是哪一辈的。只能查家谱,嫡系都有记载,例如第多少多少代等等,单靠名字中间的字是不准确的
潘惟正是潘美之子的考证潘德富潘惟正是潘美之子在正史和相关《潘氏家谱》上都有明确记载。但在网上却看到署名“柴武周教授”的《柴氏历代先人名人墓》中称“柴熙谨改名潘惟道,卒葬府城北郭龙形,配王氏葬竹搭桥犬形”; 柴道琳等人的《周世宗柴荣后裔》一文也说“柴熙谨改姓潘,名潘维正(又名潘维道),世居湖南怀化”。柴熙谨是潘惟正或潘维道的说法,如果出在探讨或考证文章中无可非议,但在没有充分证据情况下将其定论化则显得臆断了。史料凿凿潘惟正是潘美之子《宋史潘美》、《东都事略潘美》、宋人章定的《名臣氏族言行类稿潘美》清楚记载潘惟正是潘美第三子。大约完成于天圣年间的《名臣碑传琬琰集潘武惠公美传(实录)》,潘美诸子中虽第三子写成了惟平,但其后介绍他们官职时,没有“惟平”而是说“惟正西京作坊”,说明“惟平”是“惟正”的书写错误。《宋会要辑》上也有三处提到潘惟正,其中一段写到,大中符“八年六月遣内侍蓝继宗定夺潘美家赀产务令均济。先是美子惟正卒,诏刘承规掌其家财,令赡给诸房……年中有余羡其后,尽以物产以付其家,仍不许货鬻。至是,美孙卫尉寺丞宗上言,请以京中邸舍田园之利均给,故复遣继宗往焉” 。上述各史书记载清楚潘惟正是潘美之子。正史记载清楚潘惟正不是柴熙谨《宋史本纪》载乾德二年“冬十月戊申,周纪王熙谨薨。辍视朝”;《续资治通鉴长编》载乾德二年“戊申,周纪王希(熙)谨卒,世宗之第三子也”;《五代史》载“纪王熙谨,世宗子,显德六年封,皇朝乾德二年卒”。以上史料都明确记载潘美收养的柴熙谨薨在乾德二年。乾德二年是964年,而潘惟正卒于大中符八年即1015年,两人所卒时间相差五十一年。显然潘惟正不是柴熙谨。世宗七子资料表明潘惟正不是柴氏之后新、旧《五代史》记载:“世宗子七人:长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让,次曰熙谨,次曰熙诲”,其中,宜哥后汉于佑庚戌三年(950年)十一月十三日被汉诛,柴诚后汉于佑庚戌三年(957年)十一月十三被汉诛,柴咸汉于佑三年(950年)十一月十三被汉诛,熙谨殁于宋干德二年十月,恭皇帝宋太祖开宝癸酉六年(973年)死于房州。只有“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柴道琳等的《后周曹王柴熙让后代居洪洞》和《焦作柴氏宗谱》介绍,“后周曹王柴熙让为周世宗柴荣的第五皇子,宋朝时期世居河北省沧州,其后代北宋末年又移回祖居地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柴家垣村”。《焦作柴氏宗谱》中还说“柴荣创立柴王拳,由五皇子柴熙让传到沧州成为柴氏通背拳,后又传到山西、河南等地”。据祝治平 、卢苗安的《周世宗柴荣后裔今何在》介绍,《寀卢村志》记载,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卢琰和潘美冒死谏阻,使柴世宗两皇子幸免一死。事后潘美抱养纪王熙谨,卢琰抱养七皇子蕲王熙诲(柴炯)。 后来,赵匡胤处理了恭帝和纪王后,又追问蕲王下落,卢琰向宋太祖提出归农致仕的要求,获准后遂与孙惟温等扶蕲王连夜驰出京城。卢琰还将女儿卢锦嫁给蕲王熙诲(卢璇)为妻,“并让卢璇从公女次,正式排为三子,与其它八子并列”。 “卢琰女儿之后代,又是隐柴入卢的柴熙诲的后代,所以,又称这支卢为"柴氏卢”。该文还附有盘安《灵山卢氏宗谱》序一。序一载: 世祖炯为周主世宗次子,……更名璇,易姓从卢,继为琰公三子。尤羡同气九人,相继登显仕,其心均不忘柴氏,……柴从卢,卢继柴。故今人以“柴卢”名吾宗焉。刘清泉编著的《卢姓史话》中说,北宋王朝建立之后,卢琰“收留了后周世宗的儿子柴熙诲”,“因惧怕赵匡胤查出蕲王下落,卢琰把柴熙诲改姓换名,叫卢璇,收为养子,又是女婿,依年龄排序列卢璇为第三子。加上卢琰亲生的八个儿子,连卢璇计有九子,称为‘九支卢’,尔后发展成卢姓在浙江庞大的宗族”。 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磬安县志》记载:“赵匡胤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宋朝,卢琰携后周柴荣遗孤熙海潜来浙江,辗转至灵山(新渥翠峰山)隐居。并将柴熙诲改名卢璇,以己女妻之,与原八子并列,称‘九支卢”。 应宝容的《“九支卢氏”在浙东蕃衍之原委》、祝治平和柴存才编撰《后周三帝》、 政协涿州市文史资料委员会的《涿州文史资料》以及相关的《卢氏宗谱》和《柴氏族谱》也证明卢琰收养柴熙诲改名卢璇的事。以上表明,世宗七子中情况已清楚,《五代史》中不知其所终的熙让、熙诲情况已有下落,也证明了潘惟正不是柴世宗之后。潘惟正即潘惟道湖南、贵州、四川相关《潘氏家谱》均有记载,潘惟道是潘美之子,任西京作坊使,并特别注明“惟道即是惟正”。据资料,曾任乾隆皇帝启蒙老师的潘士权,在《寻源笔记》中写道“惟道《宋史》中作惟正,讳玖,袭职光禄大夫、西京作坊使,由大名府迁居山东省青州府临朐县竹搭桥,卒葬府城北郭龙形,配王氏葬竹搭桥犬形”。 笔者见到的《潘氏家谱》中还收录有范仲淹天圣三年(1025年)秋七月所撰的《宋宣徽北院使谥武惠潘美公像引》,范仲淹在撰文中说惟道是潘美之子,且 “惟熙之子承规今为阁门祗候”。《名臣碑传琬琰集潘武惠公美传(实录)》也有 “惟熈子承规今为合门祗候”的记载,《宋史赵滋》载,赵滋任左侍禁时,“范仲淹、韩琦经略陕西,举滋可将领,得阁门祗候”。《宋会要辑》记载,天禧五年(1021年)“五月十六日左侍禁阁门祗候潘承规、符惟忠言转迁班今已五年,昨因祗候失仪罢职不曾转官”,证明天圣三年(1025年)秋七月范仲淹撰文时,潘承规已迁任阁门祗候是事实。也说明范仲淹的潘美有子惟道是可信的。虽然国史上没有潘惟道是潘美之子记载,但有潘美子惟正西京作坊使之说,明显看出国史上的潘惟正就是《潘氏家谱》上的潘惟道。前面已证明潘惟正不是柴熙谨,自然“柴熙谨改名潘惟道”也就不能成立。柴熙谨“假死实存”之说没有事实根据和历史依据《周世宗柴荣第六子熙谨改姓潘惟正》一文认为,“熙谨少年而卒,可能是宋太祖的有意安排。这样,一方面对外宣告熙谨已于乾德二年十月卒,另一方面又让已改名更姓的熙谨以潘惟正的名字来传承柴世宗的血脉”。这种假设,如果出自一般的人,或者潘惟正以后销声匿迹了是有可能的。但潘美家居京城“夫党数千百”,柴熙谨也已是少年并懂事,潘惟正后来又在真宗身边为官,这种“假死实存”的做法显然是不可能的。事实上,我们从《卢姓史话》和《磬安县志》可以看出,柴熙诲改姓换名是在“惧怕赵匡胤查出蕲王下落”,“卢琰携后周柴荣遗孤熙海潜来浙江,辗转至灵山(新渥翠峰山)隐居”之后的事,说明柴熙诲在京城时并没有改名。另外,如果柴熙谨“假死实存”是事实,这种遮人耳目之事,即是当时史官不敢记,以后终究会有人要记。然而在宋人史料笔记上并没有熙谨“假死”于乾德二年十月的记载和传说。由上推断,柴熙谨“假死实存”假设是不能成立的,宋人笔记中的柴熙谨改潘惟正(或潘惟吉)之说不可信宋人王铚《默记》记:艺祖初自陈桥推戴入城,周恭帝即衣白襕,乘轿子出居天清寺。……艺祖与诸将同入内,六宫迎拜。有二小儿丱角者,宫人抱之亦拜。询之,乃世宗二子,纪王、蕲王也。顾诸将曰:“此复何待?”左右即提去,惟潘美在后以手掐殿柱,低头不语。艺祖云:“汝以为不可耶?”美对曰:“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艺祖即命追还,以其一人赐美。美即收之以为子,而艺祖后亦不复问。其后名惟正者是也。每供三代,惟以美为父,而不及其它。故独此房不与美子孙连名。名夙者,乃其后也。宋人王巩《随手杂录》也说:太祖皇帝初入宫,见宫嫔抱一小儿,问之,曰世宗子也。时范质与赵普、潘美等侍侧,太祖顾问普等,普等曰:“去之。”潘美与一帅在后,不语。太祖召问之,美不敢答,太祖曰:"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也。"美曰:“臣与陛下北面事世宗,劝陛下杀之,即负世宗。劝陛下不杀,则陛下必致疑。”太祖曰:“与尔为侄,世宗子不可为尔子也。”美遂持归,其后太祖亦不问,美亦不复言。后终刺史,名惟吉,潘夙之祖也。美本无兄弟,其后惟吉历任供三代,止云以美为父,而不言祖。查有关资料,王巩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因苏轼 “乌台诗案”受牵连,王铚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权枢密院编修官,这就说明王铚《默记》来源于王巩《随手杂录》。潘美是大名府人,周世宗柴荣是邢州人,《宋史潘美传》载“惟吉,美从子,累资为天雄军驻泊都监,能以礼法自饬,扬历中外”。天雄军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虽连戚里”就是虽然有亲戚乡里关系的意思,说明潘惟吉故里在大名府,而不是邢州。柴熙谨殁于宋乾德二年十月,而《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二月雄州言入契丹副使潘惟吉卒……召遣其子乘驿往迎,至雄州而卒。上悯之,令其弟合门祇候惟清驰往护丧,官给葬事”,说明两人所卒时间也不同。由此证明《随手杂录》的柴熙谨改名潘惟吉不可信。相关《潘氏宗谱》记载,潘美兄弟三人(也有两人说法)、父和祖父兄弟皆二人,其祖父之弟的孙是潘惟吉。这也说明王巩《随手杂录》“(潘)美本无兄弟”之说没有依据。《随手杂录》、《默记》都称,柴熙谨子潘夙,“惟以美为父” ,“每供三代”。比较相关资料,王巩祖父王旦(957~1017)所卒时间比潘惟吉(?~1010年)早三年,其父王素(1007~1073)年龄与潘夙(1005~1075)相当,由此推断王巩与潘夙之子年龄上相差不大,自然王巩的“每供三代”之说法也就让人怀疑。恭皇帝960年退位时还不到七岁,至乾德二年也就是11岁,其弟柴熙谨年龄则一定还要少。从正史和有关资料可知潘夙当生于1005年。小于10岁并在964年已卒的周熙谨,在离世四十多年后有子潘夙则是不可能。如果说“每供三代”之事指的是潘惟正,然潘惟正之子潘贞周迁到湖南中方后,其子孙不仅于1139年在中方建有潘氏宗祠,还在其它地方建有分祠,自今依然以潘美为祖。说明《随手杂录》、《默记》“每供三代”之说也不是事实。潘惟正诸子带有“周”字证明他不是柴熙谨从中方等地的潘氏家谱看,潘惟正诸子中都有一个“周”字,但如果以此论定潘惟正是柴熙谨并不符合当时历史现况。前面已说过,当年与潘美一起冒死谏阻并收养了柴熙诲的卢琰,在获准归农致仕后是“挟蕲王熙诲连夜驰出京城”。《续资治长编》也载,太宗征幽州兵败后,“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赏,议者皆谓不可,于是德昭乘间入言,上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惶恐,还宫,谓左右曰:‘带刀乎?’左右辞以宫中不敢带。德昭因入茶酒合,拒户,取割果刀自刎”。 我们从卢琰“连夜驰出京城”和德昭“取割果刀自刎”可以想象,如果潘惟正真的是柴熙谨,他即是有思“周”之心,也绝对不敢以“尊周”、“明周”、“ 能周”来表白,赵氏王朝的天子们自然也绝对不充许有人公开向自己挑战。在那样的环境条件下,这样做的后果怎样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潘惟正诸子不与其它几房连名不等于不同祖古代人有名、字、号,由于历史原因,各地在记载时出现同一人有不同名的记载很正常。潘美的父亲就有潘磷、潘国荣、潘震、处常、潘瞒等记载;惟德之子在湖南中方等地记载为士凤、士龙,而有的《潘氏族谱》记载是仁俭、仁宽;一些《潘氏宗谱》记载惟熙三子仁裕、仁矩、仁显,而正史和相关史料上是承仅、承规、仁矩。前面已说过潘美之孙潘宗、从孙潘夙也并没有跟其它房连名。还有正史记载潘美有玄孙潘意,潘意之父孝严;史料确认承仅有子孝安,他们在《潘氏族谱》也多不见连名。可见,不连名不等于不同宗。如果所有的同祖同宗的都要连名,那中国所有的同姓人都应该是连名的了。综上所述,潘惟正是潘美之子,而不是潘美收养的后周世宗之子柴熙谨。
村志:尹集镇政府驻地位于灵璧县政府驻地灵城镇北26公里302省道(符浍路)和201省道(灵房公路)的交汇处,据乾隆年间编纂灵璧县志记载原名尹家渡因设濉河渡口而得名,建国后先后为尹集公社、尹集区等建制,后改为尹集镇,总面积10835平方公里辖29个行政村和一个居民委员会包括(尹集居委会龙潭村 解各村 亢刘村 王井村 田路村 姬贺村 顺河村 尹楼村 施沟村 马沟村 张集村 三村村、马楼村 小马村 霸王城村 桥口村、程刘村 李大庄村 杜安村 盛汪村、圩疃村 东陈村 张渡口村 陈渡口村、仓屋村、 土桥村 陈滩村 、菠林村 尹北村)。人口71万人,拥有耕地10万亩,濉河、唐河等大小河流纵横交错,尹集镇西靠宿州埇桥区时村镇,北面朱集乡,南邻杨疃镇,东依浍沟镇,距离宿州约45公里,〈江苏省〉徐州约75公里,镇内有直达路过宿州;下楼;九顶;渔沟;灵璧;淮北;泗县;江苏徐州,常熟,苏州;上海;浙江温州,宁波;深圳;济南;天津等地班车,临徐州观音机场仅45公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辈分一般是根据名字中间的那个字算的,拿建,兴,家为例:王建国,王建业是一辈的,比他们小一辈的按照辈分应该叫王兴X,再小一辈的就叫做王家X,根据名字中间这个字可以很清楚的判断出他们的辈分。
辈分叫做字辈,也被称为字派,是指名字中用于表示家族辈份的字(多为名字中间的字),俗称派。其意蕴为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
字辈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中国古代一种特别的“礼”制。但在现代社会运用逐渐变少,人们取名比较随意一些,但是族谱上还是会有字辈的名称。
扩展资料:
拿孔氏字辈为例:
在明代以前,孔氏后裔没有固定的行辈。明代初年,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从五十六代起排,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明崇祯年间,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报请皇帝,又立十字十辈。清同治年间,七十五代衍圣公孔祥珂经皇帝核准,又立十字十辈。1919年,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由中华民国内务部备案续立二十字二十辈。
以上几次订定的行辈字计五十字五十辈,这算得上是最奢华、最高贵的字辈来历了,代代都是由皇帝和政府亲自拟定。举几个孔家名人的字辈吧。比如著名乒乓球运动员、教练孔令辉就是令字辈。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部长、四大家族的孔祥熙是祥字辈。著名援藏干部孔繁森是繁字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是庆字辈。
再说一个明朝皇室的字辈。明太祖给每个儿子定了一个辈分表,每个表20个字,从他的孙子开始依次向下起名字。还有一个规定,从子辈起,每五个字辈的命名,以五行顺序,在同辈之内依次以偏旁部首命名。顺序是:木——火——土——金——水,轮回旋转。
如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祐樘)、世宗(朱厚熜)、穆宗(朱载垕)、神宗(朱翊钧)、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其名讳偏旁部首分别为木、火、土、金、水、木、火、土、金、水、木。
-字辈
江苏淮安山阳阮氏族谱一卷,(清)阮应徵辑,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复印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江苏省淮安县档案馆。
江苏淮安山阳阮氏家谱三卷,(清)阮蕴村重修,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江苏省镇江市博物馆。
江苏淮安山阳阮氏家谱三卷,(清)阮葵生、阮芝生重辑,阮钟琦增订,复印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勺湖草堂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江苏省淮安县档案馆。
江苏淮安山阳阮氏续谱存草一卷,阮家骏重辑,复印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江苏省淮安县档案馆。
江苏淮安山阳阮氏家谱,(清)阮葵生、阮芝生等修,清乾隆五十四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扬州阮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手写本。现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鄞县鄞东鹿峰阮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吴之才纂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名贤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慈溪阮氏宗谱四卷,(清)阮开除、阮思明纂修,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敬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绍兴山阮氏家乘不分卷,(清)阮汝昭修,阮大有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安徽潜山潜阳阮氏宗谱六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广东新会阮氏族谱不分卷,(清)阮有才编,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云浮阮氏族谱不分卷,(清)阮麦秋编,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石印本一册。现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阮氏宗谱八卷,(清)阮易路重修,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文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阮氏族谱二卷,(清)阮国珏纂修,清咸丰年间刻,清光绪间续修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浙江金华铜峯阮氏宗谱四卷,(清)周泰文拜撰,清光绪元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暨阳阮坞俞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三斯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绍兴越州阮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民国)阮彬华、陶念钦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世懋堂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杭州大学图书馆。
浙江诸暨暨阳西安西湖阮氏宗谱四卷,(清)阮松臣等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安徽合肥阮氏宗谱十五卷,(民国)阮辑五纂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敦善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奉化奉川阮氏宗谱十三卷,著者待考,民国七年(公元19l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仅存第九~十三卷)。
江西兴国阮氏宗谱,(民国)阮占魁等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永康雅庄村志(有李、汪、阮、施、陈、周、林、蔡等姓),(现代)李修龙等修,1996年计算机排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帮你查找了很久也没见到您家家谱的那些字,你自己看看吧,目前我看到最全的啦。
家谱文献:
1简介:
周王朝时期,吕氏就有谱牒存在并流传后世。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曾利用这些资料,在著作《齐太公世家》时将齐国自始祖太公吕尚到康公吕贷的世系一一列明。
北宋仁宗时,吕尚后裔吕大防弟兄六人,其中有五人登科。吕大防的先辈为汲郡人(今河南卫辉),后迁居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官居左光禄大夫,宋哲宗时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号称贤相。后来吕大防遭弹劾被贬,逝世于江西信丰县,迁葬于广东潮州海阳县(今广东澄海)上华镇吕厝村,广东吕氏宗亲会在修族谱时尊吕大防为始祖。
台湾吕氏宗亲会所制族谱,尊吕尚为吕氏远祖,常有吕氏后裔来卫辉拜祭。
2家谱:
河南吕氏重修宗谱六卷,卷首一卷,(民国)吕光琦纂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福建上杭溪南吕江氏族谱,(清)江永昌续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山西临晋吕氏家谱,(清)吕一纶、吕常等修,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武进毘陵吕氏谱十八卷,(清)吕子珊、吕佶孙等重修,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
江苏武进昆陵吕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吕贽庭、吕继午纂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武进昆陵吕氏族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仅存第三~四卷)、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武进塘洋吕氏族谱十卷,(民国)吕荣桂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文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江苏江都甘泉吕氏宗谱六卷,(民国)吕国三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江都县双沟乡吕庄村。
江苏无锡白沙圩吕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吕洪裕、吕正兴等重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馀姚吕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清)吕铭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敬和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鄞县木阜吕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元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鄞县鄞江镇蓉峰村。
浙江鄞县木阜吕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文献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卷、第四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上本阜吕氏宗谱三卷,首一卷,(民国)吕元宾吕、承烈等纂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平湖吕氏世系,(民国)吕懋荣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奉化登溪吕氏宗谱五卷,首一卷,(民国)毛宝清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奉化狮山吕氏家谱,(民国)庄崧甫纂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绍兴山阴新和里吕氏宗谱,(清)吕德森修,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新昌吕氏宗谱十八卷,(清)吕邦树等原修,佚名续修,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人民大学图书馆。
浙江新昌吕氏宗谱二十四卷,(清)吕氏合族修,清同治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四卷、第九~十卷、第十三卷、第十六~二十卷、第二十二卷。现被收藏在浙江新昌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上虞虞邑西乡吕氏宗谱十卷,(清)吕开荣等修,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斯佑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嵊县贵门吕氏宗谱十卷,(清)吕载赓等重修,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明烟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嵊县贵门吕氏宗谱十卷,(清)吕岳孙等修,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明烟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嵊县吕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十八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嵊县图书馆。
浙江嵊县吕氏宗谱二十八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四卷、第七~八卷、第十卷、第十二~十三卷、第十六~十七卷、第二十一~二十二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嵊县图书馆。
浙江东阳象冈吕氏宗谱二十二卷,(清)卢正衍纂,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东阳县档案馆(存世传一册)浙江东阳象冈乡上湾。
浙江东阳齐光东平吕氏宗谱,(民国)卜文纂,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东阳象冈乡前冈。
浙江东阳东平瑞山吕氏宗谱十九卷,(民国)吕甲初纂,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东阳徐宅乡水丰村。
浙江常山吕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七卷,第九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狮于口乡塘底村上张村。
浙江常山吕氏宗谱二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狮子口乡塘底村上张村。
浙江临海台临吕氏宗谱一卷,著者待考,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县博物馆。
浙江缙云壶溪吕氏务本公派已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木刻活字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缙云壶溪吕氏三才公房谱三卷,(民国)吕钜仁缵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缙云县档案馆。
浙江缙云壶溪吕氏仁化公派己谱十卷,(民国)吕椿年总纂,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缙云县档案馆。
浙江缙云壹溪吕氏起操公派房谱七卷,(民国)吕立循总理,吕访君等编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缙云县壶镇镇高潮村。
浙江缙云谷前吕氏宗谱三卷,(清)吕志道、吕国盛纂,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缙云县档案馆。
宁海演道山吕氏宗谱四卷,始修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民国)吕有容主修,严企周编纂,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
宁海大水坑吕氏六修宗谱三卷,(清)吕秉钧主修,章黼华编纂,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安徽旌德吕氏续印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民国)吕朝熙编订,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铅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西婺源沣溪吕氏续修学要世谱四卷,著者待考,明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山东诸城东武吕氏家乘,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日照市图书馆。
山东邹平吕氏宗谱四卷,(民国)吕际庚、吕鹏等续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河南固始吕家族谱,著者待考,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
湖北武汉吕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初期三相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五卷、第七~八卷、第十一卷、卷末。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
湖北州吕氏重修宗谱六卷,首一卷,(民国)吕光琦主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铅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湖南湘乡白龙吕氏支谱十卷,首二卷、末一卷,(清)白鸿福等修,白家齐等纂,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河东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今仅存第卷首上、下。
湖南常宁吕氏宗谱,(民国)吕声清纂,民国十一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上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武冈吕氏创修族谱,(清)吕典錞、吕典谐等纂,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光裕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广东广州岭南吕氏家谱一卷,(清)吕绰宽纂修,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广东潮州吕氏族谱一卷,(清)吕钟锈撰,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省。
缙云双龙吕氏宗谱四卷,始修于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现代)吕马昌续修,吕子勋编纂,1996年计算机打印本四册。
嵊州贵门吕氏宗谱十卷,(清)吕岳孙等修-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明禋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嵊州贵门吕氏六修宗谱九卷,(清)吕至主修,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明禋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浙江贵门吕氏宗谱十卷,(清)吕岳孙纂修,清光绪丁亥年(公元1887年)明禋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四川隆昌吕氏世谱,(民国)吕忍太等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隆昌文宝斋石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四川隆昌吕氏族谱,(民国)吕奉轩纂,民国年间石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宜宾吕氏宗谱,(民国)吕平原、吕平林等纂,民国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仪陇吕氏宗谱一卷,(民国)吕献忠录,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仪陇县档案馆。
四川宣汉吕氏族谱一卷,著者待考,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宣汉县档案馆。
陕西泾阳船头村吕氏族谱六卷,(民国)吕日知编辑,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河东吕氏族谱,(清)吕呜恭、吕懿历等纂,清康熙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第三~二十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南渡吕氏族谱十二卷,(清)吕志曾等纂,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
吕氏重修宗谱二卷,(清)吕楷等重修,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河东吕氏支谱二卷,(清)吕克淳辑,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l)吕修模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吴江县图。
吕氏重修族谱四卷,(清)吕光修,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三居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吕氏族谱,(民国)吕德坤编辑,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绩溪绩溪仁吕程继序堂专绩世系谱二十三卷,首三卷、末三卷,(清)程秉耀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
浙江永康桥下村志(主要是朱氏,另外还有梅、吕、夏、潘、李、胡等姓),(现代)朱士岳等修,1992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永康河头村志(吕氏等五十二个姓),(现代)吕镜湖等修,1994年修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西万载吕氏三修族谱(万载严坑吕氏宗谱),(清)吕辉元等修,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河东堂修刻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永康前山杨村志(主要是杨氏,还有其他姓氏如吕、桑、胡),(现代)杨庆生主编,1999年计算机排版胶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永康下徐让村志(主要是徐氏,另有杜、陈、吕、骆、金等姓),(现代)徐起龙等修,1995年计算机排版胶印本一册。
吕城坝口陈氏宗谱,(民国)陈俊礼纂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笃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祥符吕氏四修宗谱十六卷,卷首上中下三册,著者待考,民国壬戍年(公元1922年)铅印本十八册,缺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万载严坑吕氏宗谱四卷,(清)吕辉元、绿辉荣纂修,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河东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吕氏三修族谱)。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河南新安吕氏宗谱,(民国)吕锡祥重修,洛阳新中华印刷所印本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北吕氏族谱,著者待考,三相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今仅存第一~五卷、第七~八卷、第十一卷、卷末。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安徽旌德吕氏续印宗谱十四卷,(民国)吕炳垣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北吕氏重修宗谱六卷,首一卷,(民国)吕光琦重修,民国年间寅清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七字辈排行:
山东武城吕氏字辈:“连元岭一宝春化福云昭”。
山东莱州吕氏字辈:“诜希宝臣峰启泽永康长绍堂志兴润桂占金清绪世再延香”。
山东青岛吕氏字辈:“维贤可继世”。
山东沂水、莱芜吕氏字辈:“纪文全志兴”。
山东曹县吕氏字辈:“法付太亦”。
山东烟台吕氏字辈:“应瑞永道贻序兆”。
山东日照吕氏字辈:
一支派:“咸鸿福益友全成乃作之相传怀纪广存德庆吉祥”;
二支派:“贤世立永昌全成乃作之相传怀纪广存德庆吉祥”;
三支派:“京东海青秀家邦定吉祥忠能传延世宣布绪刚强”;
田家窑、南湖支派:“贤世立永昌全成乃作之相传怀纪广存德庆吉祥”;
横排支派:“咸鸿福益友全成乃作之相传怀纪广存德庆吉祥”;
土山、京东、海青秀支派:“家邦定吉祥忠能传延世宣布绪刚强”;
照五、七村、田家窑、南胡镇、庄头、许家庵、两城镇、臧家窑、日照街道、店子村、土山支派:“培(继洪年文丰)祖(芳)清(宝秉维)象(江文守)贤(咸京)世(鸿东)立(福海)永(益青)昌(友秀)全(家)保(成)邦乃(定)作(吉)之(祥)相(忠)传(能)怀(传)纪(延)广(世)存(慎)宣德(布)庆(绪)吉祥刚强”。
山东龙口吕氏字辈:“从梦建良廷秉广振太清和明安尚道百运一金声东凤吉祥福天海岳云盛春秋仙乐果恩德美景生”。
山东莱阳吕氏字辈:“廉兆广文庆天德柏福荣”。
山东吕氏一支字辈:“巩丰仕贤树桂诒玖怀国安邦”。
四川达县吕氏字辈:“盛绍祖继中民国正显达仕代荣昌发”。
四川宣汉吕氏字辈:“有俊庚大仕云昌应开能贞吉祥广太”。
四川吕氏一支字辈:“孔道德兴才述仁伦昭志”。
四川吕氏一支字辈:“光国荣宗泽家心德善良”。
四川永川吕氏字辈:“贞元开乾泰周佐如金玉麟凤自鸣来国家万年仕”。
四川营山吕氏字辈:“正之文章贵福自天伸顺堂儒尧舜祖广积圣闲书”。
湖北吕氏三相堂字辈:“本超远大承先志惟学诗礼启世裔永传家业纪昌明克绍贤永昭善继”。
湖北吕氏寅清堂字辈:“刻承瑞兆华国文章敦崇士习永守纲常居仁由义其道大光”。
湖北武穴吕氏字辈:“中承永志”。
湖北洪湖吕氏字辈:“大恢中志得道承章学宜传授世代忠良”。
湖北应城吕氏字辈:“道统秉正德纯良忠厚传乐崇始永千胜仁维礼觉兴”。
湖北吕氏一支字辈:“玉发祥陈伟列贤能绍美袭厦康”。
福建福清吕氏字辈:“世朝国家永庆圣贤齐美”。
福建南安吕氏字辈:
名派:“肇启原悠裕承基尚振荣联辉培吉士济美树芳声惠泽仁为质因心义以衡礼真谦则益智远静斯清广业宜修德光前在显名嗣徽余庆集永序自观成”;
字派:“尔甫希贤哲于兹毓俊良子孙敦本实伯仲炳文章若汝忠惟允如余孝友常立廉存素志秉节植宏纲登仕才犹着经邦体扬彰云礽循祖法奕世锡嘉祥”。
福建莆田、广东海丰吕氏字辈:“开如本淑义君以诚慎振馨香”。
福建诏安吕氏字辈:“金华发祥蕃衍潮漳传芳理学绍美文章英俊蔚起甲第赓扬百千万世永际其昌”。
广东阳春吕氏字辈:“立英雄壮志可通天赞光辉发达业昌隆建千秋丰功扬祖威启仁义道德泽万家”。
广东阳江吕氏一支字辈:“圣顺应舜云调乾添继光鸣时宜用国世代永潘昌”。
广东阳江吕氏一支字辈:“惟盼功雄业朝廷宠泽光发时宜用广世得永传杨”。
河南南阳吕氏字辈:“中永桂勤浩”。
河南开封吕氏字辈:“三好邦德法振文传世维存厚齐家在复心”。
河南长垣吕氏字辈:“增广承恩泽炳新世恒昌疏繁芝蓝茂嗣续传家邦”。
安徽旌德吕氏字辈:“谱书既成告我宗氏领永宝藏贻雨后嗣绵绵瓜瓞竞竞无虞若有不才或售族宗贤能重攻其咎”。
安徽郎溪吕氏字辈:“时美克绍徐”。
安徽灵璧吕氏字辈:“兴振允常”。
安徽淮南吕氏字辈:“全世如成凤克冠文茂”。
辽宁庄河吕氏字辈:“文兴振世德国恩明吉利云祥长春景传家学道仁”。
辽宁锦州吕氏字辈:“林久凤佳”。
辽宁长海吕氏字辈:“延士广传可昌其志永寿万年”。
辽宁吕氏一支字辈:“永庆广富立业久长家兴培振治国安邦”。
辽宁吕氏一支字辈:“正希永培显章继”。
浙江余姚吕氏字辈:
行派:“忠孝开基诗书继用前业以裕后昆”;
字派:“忠孝开基诗书继世用光祖德永振家声”。
浙江绍兴、海宁吕氏字辈:“炎帝神农裔兴周勋业高祖德培深本孙枝发远条簪缨垂奕诗礼慕贤豪治心惟道立志在仁丕承家学克保大伦佑启昌祚可以永遵”。
浙江宁海演道山吕氏字辈:“朝有学人聚家开贤达兴为邦佐廷治尚去悦知音”。
浙江宁海大水坑吕氏字辈:“亮善思先哲茂字必成章”。
浙江缙云吕氏字辈:“道统秉正德纯良忠厚传乐崇始永千胜仁维礼智信富贵福寿荣康泰元亨利贞吉孝友恭敬全和平睦姻恤雍熙恺悌昌”。
浙江嵊州吕氏字辈:“映显明升旺鼎晴皓曜晖晁昀昌昞晃”。
广西桂林吕氏字辈:“开邦世泰和光生保定孔厚日升月恒吉占利用载兆咸亭”。
广西武鸣吕氏字辈:“廷茂贵岑云芳音奇秀韶声振新挺继荣瑞承”。
广西河池吕氏字辈:“正大荣昌忠良显达”。
湖南零陵吕氏字辈:“贞元开乾鼎周佐如金玉保定孔厚日升月恒吉占利用载兆咸享”。
川滇黔吕氏字辈:“尚伋德慈毋山辰寿无忌赤脱购禄甫小白元无野环杵臼阳生螯积祁光敏不伐雍威霸鸽微陵隆微凝泽远德肇虔鹄行钧招时瑞应麟雄崇嗣延之渭温镇宁信江学圣菽良福顼韬萝奇龟祥蒙享夷简公绰希杰求嗣恭呈应申德秀启瑞天德福荫骞佛养太德怀仁愿元乐安珍”。
江西赣州吕氏字辈:“尚伋德慈毋山辰寿无忌赤脱购禄甫小白元无野环杵臼阳生螯积祁光敏不伐雍威霸鸽微陵隆微凝泽远德肇虔鹄行钧招时瑞应麟雄崇嗣延之渭温镇宁信江学圣菽良福顼韬萝奇龟祥蒙享夷简公绰希杰求嗣恭呈应申德秀启瑞天德福荫骞佛养太德怀仁愿元伯万十百迁通公恒丙丰法寿宣振秋腾宇以琳贤周吕富朝湖添有祖柯德林明宝贵堂宗明”。
江苏沛县吕氏字辈:“其复高后尊先志”。
黑龙江吕氏一支字辈:“永恩文远延世广传克昌”。
云南镇雄吕氏字辈:“德发向天堂光昭先世良”。
山西姜家咀吕氏字辈:“宗加作相监叙义远”。
吕氏一支字辈:“贞元开乾鼎周佐如金玉麟凤自天来国家万年士世德承先志芳名绍平章中道敦行远纯诚永吉昌”。
资料有待补充。
农村修建祠堂,应该量力而行,修族谱是为了更好追思祖宗的业绩,这是文化的延续总结,是对先人的敬仰与尊重,也是对家族后人的一种教育方式,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总结,当今对推进伟大的中国梦,建设和谐社会将发挥巨大作用。
人的辈分关系是怎么来的?
本文2023-09-22 11:04:2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1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