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名人故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9浏览:3收藏

绍兴名人故事,第1张

绍兴名人故事

 引导语:绍兴名人故事有哪些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绍兴名人故事大全,欢迎阅读!

绍兴名人故事篇一

 现在绍兴的旅游业很红火,而且绝大部分都是冲着鲁迅去的。是什么吸引着大家呢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我拜读了鲁迅的故事,深深地被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动着。

 他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在敢于与旧势力决裂。他毅然剪去辫子。“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鲁迅愿将热血献给民族和国家的誓言。他同情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毅然到日本求医,来医治人们肉体上的创伤。但看到中国人目睹自己同胞被杀害却麻木不仁。他决定弃医从文,医治人们的灵魂。他放弃了指日可待的金饭碗,走上了一条充满风险的荆棘路。他以笔为武器,义无返顾地投身到新文化运动当中去,成为五四运动的一名主将。

 这其实也与鲁迅小时候的生活环境有关系。鲁迅是时代造就出来的。因为鲁迅小时候正是过着贫穷的生活,每天还要到处辛勤奔波,为父亲抓药,为母亲做家务,每天晚睡早起。所以他理解穷人,也同情他们,才有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今天,我们的童年比鲁迅小时候好了好几百倍。幸福来之不易,是成千上万的先烈用热血换来的。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先要学习鲁迅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热爱家庭,热爱民族,热爱国家,热爱生活。其次,要学好本领,用知识武装自己。如果人人都能这样,我们的社会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绍兴名人故事篇二

 br> 这本书有魔力似的吸引着我,因为故事中有学问,有智慧,有力量。一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大道理。它讲述了绍兴人的历史和文化,彰显着先贤的精神风范。

 几千年来,在绍兴这一片土地上,一批批志士仁人、英雄豪杰诞生了。他们朝着自己心目中的目标,不断努力,取得成就。

 在这个暑假中我看了这本书,里面的《愚公移山》、《卧薪尝胆》、《入木三分》……无不表现出那些名人的功夫有多深。我深深地被感动,不禁问自己:“我能有他们的决心吗能拥有宁可花一辈子功夫不做别的,只做一件大事的勇气吗”这时,我深深地感悟到在我们现实中的学习简直就是微不足道了。就如书中写道的“笨猪变骏马”,表面上只是由一个笨的人变成一个聪明的人,可人要从笨变聪明真的是可以变的吗从笨到聪明其实是:“一个人在一方面一窍不通,而在另一方面他成了千里马。”所以你只要喜爱各门功课,将成为各门功课的饺饺者:喜爱+用功=成功!

 世界美好与邪恶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只在于你选择美好还是邪恶。一个人可能是块读书的料,可他在儿时中玩玩这,玩玩那,丝毫没有要学习的心,这块料就白白浪费了,长大后自己很后悔:当初为什么会那样白白浪费大好时光,要不然现在的我可能坐在了空调间的办公室了。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书中的先贤不可能一生下来,就是名人,只在于他们用功努力,对学习的热爱,如果你有这样的心,一定也能成功。

绍兴名人故事篇三

 绍兴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鲁迅的故乡,鲁迅的前期生活与绍兴的关系最为密切。他著作中许多典型人物,如阿q、孔乙已等都是从故乡的真实人物中塑造出来的。绍兴也是周恩来的故居所在。在绍兴史上出过许多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文学家等,他们为中国历史进步,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说起鲁迅,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翘起大拇指,因为他是我们绍兴人的骄傲。最近我读了《绍兴名人故事》这本书中“刻‘早’”的故事,令我深深感动。

 鲁迅小时候家事败落,父亲生病。所以鲁迅先生一面读书一面做家务,天天奔波在当铺和药铺之间。有一次,鲁迅先生上课迟到了,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说了声:“以后要早到!”鲁迅先生默默地回到了座位上,他为自已的迟到后悔和难过,就用小刀在桌子右下边刻了这个“早”字来提醒自已。从些以后,他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我认为鲁迅先生做的和寿镜吾老先生说的都很对,干什么事都应该早。

 我也曾到过“三味书屋”,走进鲁迅用过的桌子、椅子,见到过鲁迅先生少年时刻下的“早”字。我想,下个决心,刻个“早”也不难,但要天天做到,每天坚持,这要多大的恒心啊!我觉得很惭愧,因为我没有鲁迅先生那“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和自觉性。别的同学都早早地在星期六做完了作业,而我呢,要到星期天下午才磨磨蹭蹭地做,有时连星期天晚上也要加进去,那时才开始后悔,为什么不早点做完,发誓下个星期一定早点完成。到了下周,老毛病还是改不了,然后又开始后悔……

 长辈们常说:“早起三光,晚起三慌,”但早和光、晚和慌是很有联系的。如果起床晚了,急急忙忙地去上学,既吃不好早饭,还会忘东忘西的。若早上起得早点既能吃好饭,又能趁早晨这大好时光温习功课呢!俗话说的好:“勤能补拙,勤能生拙。”可能有些人的文化程度及能力不如他人,但如果他们比别人先行一步,早些下手,那么就会缩小和别人的差距,甚至超越他人。

 “一年四季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没错,做事快,不是做不到,而是不肯做。我想,我也应该学学鲁迅先生那“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了。凡事都要牢记一个“早”字,努力做到一个“早”字,把“早”深深地刻在心里。真正做到从“早”字做起,让“早”精神永记心中

绍兴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1 职场名人故事

2 名人故事100

3 讲名人故事

4 名人故事ppt

5 名人故事

6 风水名人故事

7 名人故事大全

8 名人故事小报

9 合作名人故事

10 理想名人故事

;

按照时间来看,先说一些知名度比较高的人物吧。首先便是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按照现在的地域来划分,西施是绍兴市下属诸暨县的人。西施常常浣纱于溪上,鱼为之沉,因此西施便有了沉鱼的名号。与郑旦一起背献给吴王夫差之后,奉越国命,以乱吴国。在勾践完成卧薪尝胆的任务之后,这位美人在历史上也就下落不明了。有说她也自缢于乱世之中,但我更愿意相信她与陶朱公范蠡一起退世隐居了。对了,范蠡也是绍兴的人呢。

还有一位不可不提的便是铸剑大师欧冶子。看过秦时明月的朋友可能会对以下几把剑有所耳熟。湛卢,太热,鱼肠,巨阙,包括现在仍然享有盛名的龙泉宝剑,都为这位大师所打造。另一对大家耳熟能详的,干将莫邪夫妇,与他也有着非比寻常的关系。他便是莫邪的父亲,同时也是干将的师傅。

魏晋南北朝时期,绍兴所出人才更是不少。旧时王谢堂前燕,王家王羲之王献之,谢家谢安均是绍兴人。以及山水小品文的开山鼻祖谢灵运也是绍兴人。

到了近现代,绍兴的才子在中国文学史上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他所写的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其中就提了不少在绍兴的往事。革命烈士秋瑾,也是他的同乡。气象学家竺可桢,散文家朱自清。还有胡兰成,周作人,夏丏尊,金岳霖,包括备受人民爱戴的周恩来总理,籍贯也都是浙江绍兴。

仔细数数,绍兴出过的历史名人远不止这些。这座小城也着实令人向往。

一、历史文化:

1、方言,绍兴话,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临绍小片。

2、曲艺

越剧起源于绍兴。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

社戏是流行于绍兴的传统民间娱乐风俗,是旧时绍兴城乡春秋两季祭祀社神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

社戏源于该地农村春秋两季祭祀社神(土地神)习俗。

先时,春社为祈求五谷丰登,秋社为庆贺一年丰收,后发展为以演戏酬神祈福,进而沿习为民间文化娱乐活动。

绍兴演社戏风俗,早在南宋即已盛行,到清末仍风行一时。

3、地域文化

乌篷船、乌毡帽;社戏、绍剧、越剧;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这些都是古城绍兴的文化元素。

二、历史名人: 鲁迅、夏丏尊、朱自清、谢扶雅、钱三强、周作人、周建人、许寿裳、邵力子、陶成章等。

1、鲁迅,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翻译家及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至三十八岁,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在他从文的30年间,共有“述著29种,250余万言”,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2、夏丏尊(1886~1946年),出版家、教育家、文学家。

原名夏铸,字勉旃。

1886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上虞县后(1912年)改字丏尊,号闷庵。

浙江上虞人。

1886年6月15日出生。

夏丏尊自幼从塾师读经书,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考中秀才。

次年到上海中西书院(东吴大学的前身)读书,后改入绍兴府学堂学习,都因为家贫未能读到毕业。

光绪三十一年他借款东渡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毕业前考进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但因申请不到官费,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辍学回国。

3、钱三强(1913~1992),核物理学家。

原籍湖州,生于绍兴。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次年赴法国留学,在约里奥·居里夫妇指导下从事原子核科学研究,发现铀核三分裂现象,深化了人类对核裂变的认识。

4、周作人(1885116~196756),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5、邵力子(1881~1967),政治活动家、学者。

原名夙寿,字仲辉,笔名景墨、闻泰。

绍兴陶堰人。

清末举人,同盟会会员。

曾任上海大学代校长,提倡革新文学,主持上海《民国日报》,辟《觉悟》副刊。

中国马姓家谱

马姓家谱文献目录

莆田马氏族谱:不分卷马俊光等纂修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钞本 一册 残本 书名据书签题 上图:JP994

河北省

河北·丰润马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马怀义纂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一册 国图

河北廊坊·安次得胜口马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马钟诱修民国十二年(1923)铅印本 四册 国图(存十六卷)吉林大学(存十七卷)

河北廊坊·安次得胜口马氏家谱稿不分卷马钟诱编味古堂钞本 一册 国图

河北廊坊·东安马氏家谱稿不分卷 (清)马钟诱编钞本 三册 国图

河北大城·马谱一幅马日兴纂钞本河北青县崇仙镇野儿屯

河北·东光马氏家乘附补遗不分卷 (清)马德潜等八修 清咸丰十年(1860年)唏眩堂刊本 四册 美国

河北东光·马氏家乘附补遗不分卷 (清)马(钅荣)(王步)等九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睇眩堂活字本 四册附二册日本 美国

河北东光·马氏家乘不分卷 (民国)马春晟 马春垌等十修民国十一年(1922年)木刻本 八册 中央民院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苏州大学

河北青县·崇伦堂马氏宗谱二十三卷首一卷 (民国)马步瀛纂修民国十年(1921年)铅印本 二十四册历史所 吉林大学注:明成化二十二年马思聪始修此为八修

河北·马氏族谱不分卷 (清)马毓椿 马斡臣等修 清光绪八年(1882年)刻本 四册人民大学

山西省

山西·介休县张兰镇马氏族谱不分卷 (清)马书奎等修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刊本 一册 日本 美国山西介休县张兰镇

马氏族谱不分卷 (清)马书奎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刻本 二册 书名据书名页题 上图:915655——56

辽宁省

辽宁本溪马氏谱单一卷 辽宁本溪市偏岭满族乡小夹河

辽宁马佳氏族谱四卷图一卷 (民国)马延喜修民国十七年(1928年)京华印刷局排印本 五册 国图(二部)历史所 北京大学中央民院 人民大学 南开大学 辽宁图 吉林大学 哈尔滨师大 日本 美国注:始修于 清道光二年此为三修

吉林省

吉林·马佳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马广菜撰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写本 一册日本 美国

吉林永吉·马氏谱书不分卷 (民国)马双春撰修民国二十九年(1940)铅印本 一册吉林 吉林市图

上海市

上海嘉定·马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马元芳纂修民国十六年(1927年)马仲常钞本 一册四川图

江苏省

江苏·常州马氏宗谱前编八卷首一卷末一卷续编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马裕丰撰 清光绪间常州马氏木活字本 国图 日本 美国注:前编总目题(东门马氏宗谱);前编卷六及七各分上下实四卷;有光绪元年马裕丰序

江苏南通·马氏宗谱七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马炳黎总纂 南通马氏阁族续修 民国十年(1921年)铅印本 二册江苏南通市图

江苏镇江·京江马氏宗谱二卷图一卷 马汉卿等修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活字 二册 日本 美国

江苏镇江·马氏宗谱五卷 (民国)马继光纂修民国十三年(1924年)宝善堂活字本六册 历史所 注:明正德间始修

江苏常州·马氏宗谱七卷首一卷 (清)马盔高主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77年)体仁堂木活字本 八册南开大学注:始修于 清康熙五十三年此为五修

江苏·常州马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民国)马文寿续修民国八年(1919年)志诚堂铅印本 六册河北大学

江苏常州·毗陵艾干马氏宗谱二十二卷 (民国)马产贤 马金炳纂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聚未堂木活字本江苏常州市图注:谱始修于明景泰三年马紫(山隆)

江苏无锡·锡山马氏宗谱不分卷 (清)马玉树重修 清嘉庆八年(1803年)忠孝堂刻本 十五册吉林大学

江苏无锡·锡山马氏宗谱二十卷 (清)马福培等重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木活字本 二十册 日本 美国

江苏江阴·利城马氏宗谱六卷 (清)马景和等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树德堂刊本六册 美国

江苏·吴县西洞庭马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清)马显岳 马学燧等续修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刻四十五年 (1780年)续刻本辽宁图注:马春创修于明成化十二年

江苏吴县·洞庭林屋马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清)马世钧 马学礼等续修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刻本 十册辽宁图 吉林大学注:马春创修于明成化十二年版心、书名作《马氏族谱》

江苏吴县·洞庭林屋马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清)马廷珠等续修 清光绪元年(1875年)刻本 八册 国图·吉林大学 南京图

江苏吴县·马氏家谱十卷 (清)马恩藻等修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钞本 五册 美国

江苏·昆山马氏族谱二十一卷首一卷 (清)马光楣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万卷楼刊本八册 美国

江苏昆山·马氏族谱十六卷首一卷· (民国)马光楣修民国七年(1918年)万卷楼钞本 六册 美国

江苏昆山·昆山马氏族谱序一卷 (民国)邹福保撰民国三年(1914年)稿本 三十一年 (1942年)邹福保修装 一册江苏苏州市图

江苏·马氏族谱□□卷 (清)马敬声修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修 康熙年间钞乾隆年间增补本辽宁图(存卷1、2、5—7)

江苏·马氏家乘□□卷 清乾隆间钞本辽宁图注:记事止 清乾隆四十二年在康熙十九年马敬声所修《马氏族谱》基础上续修而成

江苏·丹阳马氏宗谱:四卷 (清)马明瑶主修 (清)马天林等纂修 清光绪九年(1883年)精忠堂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1、4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891——92

江苏·维扬江都马氏重修族谱:二卷 马仁远主修 刘嵩泉纂辑 民国九年(1920年)木活字本 二册 上图:ff999

江苏马氏宗谱 清敦本堂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7、12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 清光绪间 上图:6869

江苏马氏宗谱: 清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5 记事至 清咸丰间 上图:6868

江苏·吴县古吴西洞庭马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清)马显岳等纂修 清乾隆四十五年 (1780年)刻本 四册 五修本 上图:913485——88

江苏·吴县古吴西洞庭马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清)马显岳等纂修 清钞本 四册五修本 上图:JP997

江苏·吴县洞庭林屋马氏宗谱:八卷首一卷马廷珠等纂修 清光绪元年(1875年)湖南省陈志华堂刻字店刻本 七册七修本 上图:912673—79

江苏·吴县马氏家谱二卷马平章纂修 清宣统元年(1909年)稿本 一册 书名据书名页题 上图:915440

江苏·宜兴马氏宗谱 清敦本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 书名据版心、书签题 记事至 清光绪间 上图:6867

江苏·常州马氏宗谱:六卷首一卷附余庆录一册收支 清账二册马文寿主修 民国八年(1919年)志诚堂铅印本 六册 书名据版心、书签题 十修本 上图:JP996

江苏·娄县扶风马氏族谱不分卷 (清)马棠纂修 清钞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纂修本 一册 书名据版心题佚名增补至 清同治间 上图:403540

江苏·娄县扶风[马氏]族谱:不分卷 清钞本 一册 残本 书名据书口题记事至 清嘉庆间佚名增补至道光间 上图:5512

江苏·古吴昆山井亭乡马氏家乘:不分卷马鸣鍪纂修 1954年油印本 一册 上图:JP998;又一部JP998—11册;又一部了P998—21册

江苏·无锡锡山马氏统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马辛阶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忠孝堂木活字本 二十六册 上图:914073—98

苏州马氏家乘 清钞本 一册 存卷3、4 记事至 清同治间 佚名增补至 清光绪间 上图:923740

浙江省

浙江富阳·富春临湖马氏宗谱二十卷民国六年(1917年)木刻本浙江富阳县文管

浙江鄞县·光溪马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马世渭 吕志锵纂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裕本堂木活字本 二册天一阁

浙江奉化·马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王礼宾重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木活字本 一册

浙江奉化县文管注:谱始修于 清光绪十四年张其柄

浙江绍兴·会稽马氏宗谱五卷马文燮等修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7年)文英堂活字本 四册 美国

浙江绍兴·山阴朱成马氏宗谱四卷(民国)马锡康修 民国六年(1917年)活字本 五册 吉林大学

浙江绍兴·会稽马氏宗谱四卷马举砚续揖民国十六年(1927年)齿德堂活字本四册 国图

浙江绍兴·会稽吴融马氏分支谱十卷(民国)马荫棠纂修民国二十年(1931年)诚忍堂铅印本 国图 历史所 南开大学 吉林大学日本 美国注: 清乾隆十年马祖发始修此为四修题签、版心作《马氏分支宗谱》

浙江绍兴·会稽马氏家乘不分卷钞本 一册 国图

浙江上虞·安家渡马氏宗谱不分卷 (清)马春风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刻鹄堂木刻本八册 河北大学

浙江·上虞干渡马氏重修宗谱:八集马金富主修马祖良总纂 民国十八年(1929年)刻鹄堂木活字本 十册 卷次以伏波世泽江浙名家为序 上图:903230—39

浙江上虞·虞东干渡马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马云升纂修民国十八年(1929年)刻鹄堂活字本十册历史所注:宋宝祜四年马涓始修

浙江嵊县·仁村马氏东房宗谱七卷 (清)马拧学等重修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善述堂刻本七册 南开大学注:始修于 清康熙四十三年此为三修

浙江嵊县·仁村马氏东房宗谱十卷 (清)马传学 袁素藩重修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木刻本 十册河北大学

浙江嵊县·仁村马氏东房宗谱十卷 (清)马素溶等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善述堂刻本十册 中央民院注: 清康熙年间初修

浙江·嵊县仁村马氏东房宗谱:十卷 (清)马均世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善述堂木活字本 十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03651—60

浙江·嵊县仁村马氏东房宗谱 (清)马素潘等总理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善述堂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 6、8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884

浙江缙云·票坑马氏宗谱五卷 (民国)马名金撰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注:首纂于明万历十五年朱灌

浙江·山阴朱咸马氏宗谱:四卷附历代帝王年号歌一卷马锡康纂修 民国六年(1917年)书诚堂木活字本 五册 书名据版心题二修本 上图:JP995

浙江·永康重修禄源马氏宗谱 (清)马良福等纂修 清康熙五十广年(1712年)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卷首 上图:6896

浙江·东阳西源马氏宗谱四卷 (清)马懋进等纂修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1 2、 3下、4 八修本 上图:6885

浙江·东阳西源马氏宗谱 (清)马懋高等纂修 清雍正八年(1730年)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2书名据版心题 七修本 上图:6899

浙江·东阳西源马氏宗谱 (清)马懋俨等纂修 清嘉庆五年(1800年)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3 书名据版心题 九修本

浙江·东阳西源马氏宗谱 (清)马懋康等纂修 清道光二年(1822年)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7 十修本 上图:6887

浙江·东阳西源马氏宗谱 清咸丰元年(1851年)木活字本 一册存卷4 上图:6888

浙江·东阳安恬马氏宗谱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20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7968

浙江·东阳安恬马氏宗谱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11、13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882

浙江·东阳安恬马氏宗谱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木活字本一册 存卷3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

浙江·东阳安恬马氏宗谱民国元年(1912年)木活字本 八册存卷7、9一比、16 上图:6900

浙江·东阳安恬马氏宗谱民国七年(1918年)木活字本 一册存卷2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862

浙江·东阳茂陵马氏宗谱:二十一卷末一卷 (清)马凤海总理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木活字本 十八册 存卷1、 2、4—6、8—11、14下、16、18—21卷末 六修本 上图:6881

浙江·东阳茂陵马氏宗谱 (清)马惠生等纂修 清乾隆元年(1736年)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2、6首修本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879

浙江·东阳茂陵马氏宗谱 (清)马恺臣等纂修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0 书名据版心题 二修本 上图:6880

浙江·东阳茂陵马氏宗谱 (清)马仲泰等纂修 清嘉庆五年(1800年)木活字本 四册 存卷5、10、13、14 三修本 上图:6877

浙江·东阳茂陵马氏宗谱 清嘉庆十年(1805年)木活字本 一册存卷2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876

浙江·东阳茂陵马氏宗谱 (清)马端垚总理 清道光年二十九年(1849年)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13下、 20 书名据版心题 五修本 上图:6878

浙江·东阳茂陵马氏重修宗谱:二十一卷末一卷 (清)马凤海总理 清光绪二十六年 (1900年)木活字本 十九册 存卷1— 4、11、13上一14中、15上一17、20七修本 上图:6902/A

浙江·东阳茂陵马氏宗谱民国十三年(1924年)木活字本 十六册 存卷2、11、14、15、17、18、21下、22上、24、25、27—29、33、37八修本 上图:6901/A

浙江·东阳茂陵马氏宗谱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木活字本 二十二册 存卷2—6、8—14、16—25九修本 上图:6903

浙江·东阳松山西阳马氏宗谱:六卷马祖信等纂修 民国二十年(1931年)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 十修本 上图:6897

浙江东阳·吴宁安恬马氏宗谱二十三卷 (清)陈振南纂 清同治八年(1869年)木活字本浙江东阳县魏屏乡瓦壶窑注:谱始修于宋隆兴元年马模伯

浙江·剡县剡西马氏宗谱 清诚善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3 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道光绪间 上图:6898

浙江·浦阳马氏宗谱:四卷马守嵩总理 民国十六年(1927年)木活字本四册 上图:9009437—40

浙江·海宁朱马氏家乘:八卷 (清)朱惟阳纂辑 清咸丰七年(1857年)敦远堂刻宣统二年(1910年)增补印本四册 存卷1—3、6、7 上图:2749

浙江·海宁朱马氏家乘:八卷 (清)朱惟阳纂修 佚名续修 清咸丰七年(1857年)敦远堂刻民国间增补印本 六册 上图:长267541—46

浙江·鄞县四明马氏县东派支谱:二卷首一卷 (清)马辰陔纂修 清光绪元年(1875年)纯德堂木活字本 二册 上图:长471369—70

浙江·鄞县鄞东盛垫桥马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石绍祺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年)存德堂木活字本 四册 上图:泅92;又一部JP992—14册

浙江·会稽马氏分支宗谱:十卷马伯声等纂修 民国二十年(1931年)诚忍堂木活字本 十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03771—80

浙江·会稽马氏宗谱:五卷(清)马文燮纂修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文英堂木活字本 四册 上图:925326—29

浙江·义乌新开塘马氏宗谱 马景来等倡修 国二十八年(1939年)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895

浙江·慈溪马氏宗谱:二卷 (清)马善庆等纂修 清光绪四年(1878年)监兹堂木活字本 一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09490;又一部9094911册

浙江·暨阳扶风马氏宗谱:十卷(清)马步安总理 (清)马灿善纂修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公明堂木活字 本 十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09453—62

浙江·暨阳扶风马氏宗谱:十二卷 (清)马景贤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公明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书 名据版心题 上图:909441—52

浙江·暨阳扶风马氏宗谱:二十卷 马士彦等纂修 民国十七年(1928年)公明堂木活字本 十九册 存卷1—13、 15—20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873

浙江·暨阳扶风马氏宗谱:二十二卷 马徵祥等纂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公明堂木活字本 二十二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09468—89

浙江·暨阳马氏宗谱民国五年(1916年)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7970

浙江·暨阳梅溪马氏宗谱:四卷(清)马配福等纂修 清光绪七年(1881年)衍庆堂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 1、 2、 4 上图:6883/A

浙江·暨阳梅溪马氏宗谱:四卷 清道光四年(1824年)衍庆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871

浙江·暨阳梅溪马氏宗谱2六卷 (清)马金福等纂修 清宣统二年(1910年)衍庆堂木活字本 四册 存卷 1、 4—6 上图:6870

浙江·暨阳梅溪马氏宗谱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衍庆堂木活字本 五册 存卷4—6、8 上图:6872

浙江·润州润东马氏重修族谱2十六卷 (清)马嘉德主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乐真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十修本 上图:JPl000

浙江·衢州重修马氏宗谱 (清)马际会等督理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2、3 上图:6893

安徽省

安徽·桐城扶风马氏族谱四卷首七卷附族图一幅 (民国)马其昶纂民国十八年(1929年)木活字本 八册安徽博 日本 美国

安徽·怀宁高河埠马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马世雄等修 清道光二年(1822年)五常堂木活字本十册 美国

安徽·怀宁马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 (清)马宏久等修 清光绪二年(1876年)敦悦堂木活字本十六册 美国

安徽·皖江马氏宗谱二十五卷首一卷 (民国)马泽客 马庆臻纂修民国五年(1916年)木活字本 十册安徽博

安徽·合肥马氏宗谱民国培厚堂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3、6 书名据版心、书签题 上图:6894

安徽·歙县马氏宗谱:不分卷 (明)马文灼纂修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刻本 一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17478

山东省

山东德州马氏支谱四卷 (清)马嵩庆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静业堂木刻本 二册河北大学

山东庆云·马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马龙潭等重修民国六年(1917年)藏拙堂石印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山东·日照马氏家乘不分卷 (民国)马荫田等修民国七年(1918年)铅印本 五册 美国

河南省

河南杞县马氏族谱不分卷 (清)马宗孔 马毓昌等续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河南杞县马氏木刻本河南图注:明崇祯十三年创修

河南·安阳蒋村马氏宗谱八卷 (清)马吉樟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刻本 四册人民大学

河南项城·马氏家谱六卷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创修 宣统三年(1911年)马世成续修何南项城县档

湖北省

湖北·马氏族谱□□卷 (民国)马光顾 马光灿等纂民国九年(1920年)武昌马氏怀远喾活字本武汉图(存卷1)注:明万历二十一年马鉴创修该散居江夏、安陆、沔阳等地

湖北新洲·马氏宗谱十一卷首一卷 (民国)马精臣 马祝三续修民国五年(1916年)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和平乡石河村东马家湾注:谱创修于 清光绪十七年

湖北英山·马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清)马廷福主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青云堂活字本十册 历史所注: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道澍么始修此为三修

湖北石首·马氏族谱□□卷民国七年(1918年)续修 马聪明钞本湖北石首县档

湖南省

湖南马氏续修族谱□□卷首一卷 (民国)马大骧修 马积玉 马积 清纂民国十四年(1925)活字本湖南图(存卷1、首)注:该族散居常德、桃源等地

湖南宁乡·马氏三修族谱八卷首二卷 (清)马祖端修 马光笏 马祖隆等纂 清光绪元年(1875年)铜柱堂活字本湖南图(存卷1、2、首上、下)

湖南宁乡·马氏五修族谱八卷首三卷 (民国)马立湘纂(序)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铜柱堂活字本湖南图(存卷首上、下)

湖南醴陵·马氏五修族谱二十二卷 (民国)马惕冰 马有陂纂修民国三十年(1941年)绛帐堂活字本湖南图(存卷1、3、5、7、8、10、 13、 14、 19、 20)

湖南桃源·马氏续谱九卷首一卷 (民国)马积 清 马积玉修民国十四年(1925年)石印本 湖南桃源县档注:初修于 清乾隆五十七年

湖南·林塘马氏四修族谱 清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23 书名据版心、书衣题 记事至 清同治间 上图:6874

湖南·林塘马氏五修族谱:不分卷民国中和堂木活字本 五册 残本书名据版心、书衣题 上图:6861

湖南·湘潭湖田马氏重续族谱:三十三卷 (清)马锡元等纂修 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木活字本 十二册 存卷1、3下、6、14、20—22、24、26、28、29、33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864

湖南·湘潭湖田马氏三续族谱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敦本堂木活字本 六册 存卷10、13、28、41、47、49 书名据版心、书衣题 上图:6875

广东省

广东顺德·马氏宗谱不分卷钞本 一册广东中山图注:记事至国民七年

广东·扶风马氏宗谱 (清)马有勋修 清光绪年间钞本 一册科图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马氏族谱五卷 (民国)马胜文 马季豪等编纂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铅印本 广西容县党史办(存卷首)注:本书记载广西平南、容县、北海、桂平、玉林等

马氏广西·马氏族谱□□卷民国间铅印本广西图(存卷二)注:该族散詹平南、容县等地

四川省

四川成都·马氏宗谱二卷 (民国)马开桂 马开甲续修民国十五年(1926年)新都石印本 二册 四川图注:马凤鸣首修于 清道光年间

四川崇庆·马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马双延 马中长等纂修民国间排印本 二册四川图

四川内江马氏 清修族谱一卷 (清)马英校纂修民国间钞本 一册四川图注:谱后增修 清末民初世系

四川简阳·马氏宗谱四卷 (清)马大德纂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木活字本 四册 四川图

四川·马氏族谱二卷 (民国)马宣尊纂修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石印本 四川图

云南省

云南大理龙关马氏家谱不分卷稿本 一册云南大理州图

云南马氏族谱不分卷 (清)马寿圭等编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谢宏态钞本十册中央民院

陕西省

陕西合阳·邰阳南渠西马氏谱五卷 (民国)马凌甫续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排印本科图 吉林大学 广东中山图

陕西合阳·邰阳南渠西马氏宗谱世系表不分卷 (民国)马凌甫等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铅印本 二册 美国

陕西合阳·邰阳南渠西马氏宗谱传记不分卷 (民国)马凌甫纂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铅印本 一册 人民大学 日本 美国

陕西大荔·关西马氏世行录十四卷 (清)马先登纂 清同治七年(1868年)敦伦堂刻本 八册 国图 美国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马氏族谱初集四卷二集三卷三集三卷四集三卷 (民国)马鸿逵编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铅印本宁夏图

马氏家乘不分卷 (清)马国璷录辑 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刻本 一册人民大学

马氏族谱不分卷 (清)马书奎纂原稿本 三册 国图

马氏族谱不分卷 (清)马书奎修 清传钞本 二册 国图

马氏宗祠族谱不分卷 清刻本四JII图(存一册)

马氏宗谱不分卷 清钞本(其中一册配 清刻本)北京大学三官马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民国)马庆馀 马凌云等重修民国十八年(1929年)伏波堂刻本 十四册哈尔滨师大注: 清光绪六年马福臣庄茂卿等创修

繁阳马氏宗谱十九卷 (民国)马骥如纂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木刻本安徽宣城地区档

远阳马氏家谱不分卷钞本 六册 美国

马氏家谱 清一本堂刻本 二册 存卷2、3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866

马氏宗谱 清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4 书名据版心、书签题 记事至 清光绪间 上图:6890

任颐(1840~1895),初名润,字次远,号小楼,后改字伯年。清绍兴山阴人。父鹤声,善工丹青。幼年就得到其父指授。咸丰三年(1853)赴上海扇庄学徒,后得任熊、任薰教授,初显画名。十一年,太平军入浙东,攻克绍兴,则参加太平军,充旗手。太平军败后,移居宁波,隐于民间,重操画笔,结识画家任渭长。中年以后定居上海,以卖画为生。1884年,小刀会在上海起义,为小刀会“点春堂”作“观刀图”,颇具影响。先后结交当时书画名家吴昌硕、蒲华、王秋年、蒋石鹤、吴友如等。画法师承陈洪绶、华岩,又受八大山人朱耷影响,擅画花鸟山水、人物。重写生,钩勒、点簇、泼墨交互施用,别具一格;赋色鲜活明丽,笔墨不多而形象生动活泼;精肖像画,喜用中锋,浅描淡染,寥寥数笔而神情逼真,执法独到,画风在江南一带影响极大,与任熊、任薰、任预并称画坛任门“四杰”。现存作品颇丰:《野塘两石》、《芭蕉绣球》、《紫藤鸳鸯》、《池塘睡鸭》、《黄花红叶》、《鸡》、《秋雨梧桐》、《落花飞燕》、《讥看天图》、《沙馥小像》、《五谷丰登》、《钟馗》、《倒骑驴图》、《牧牛图》等。其女任霞,子任堇,均工诗文、书画。光绪二十一年(1895)卒,年五十六。《中国人名大辞典》等有录。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原籍山东琅琊(今山东临沂),定居会稽山阴。出身贵族,父王旷曾任淮南太守,伯王导,晋元帝时丞相。其幼时言语迟钝,及长始显才华。性坦率,不拘礼节,有“坦腹东床”佳话。初仕为秘书郎,累官至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当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赈贷。朝廷赋役繁重,吴会更甚,每上疏争之,多被听纳。羲之淡泊名利,雅好养性,初渡浙江,便有终仕之志。朝廷爱其才,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后称病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善作文、工书法。原师事钟繇,但博采众家之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妍美流畅之风格。

羲之七子:献之、凝之、徽之均善书,尤以第七子献子成就最著。相传现存兰亭“鹅池”碑,“鹅”字为羲之所书,“池”字为献之所续,世称“父子碑”。著有《王羲之集》10卷,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右军集》传世。因其书法而得名之遗迹,尚存兰亭、笔飞弄、笔架桥、题扇桥、躲婆弄等。羲之舍宅为寺之戒珠寺,现辟为纪念馆。《晋书》有传。

汤绍恩字汝承,号笃斋,四川安岳人。嘉靖五年(1526)进士,十四年由户部郎中迁德安知府,寻移绍兴知府,累官至山东右布政使。后致仕归,年九十七卒。汤为人宽厚俭朴,内服疏布,外以父所遗旧袍袭之。为政持大体,不事苛细,不以廉自炫。知绍兴后,新修学宫,广设社学,缓刑罚,恤贫弱,旌节孝,济灾荒,深得绍兴人民爱戴。

文种名会,字伯禽、子禽,春秋楚之邹人。公元前494年,句践败于夫椒,使文种议和,成。句践入质吴国,命种守越。种焦思竭力,恢复生产,治理国政。“外守疆土之界,内修耕战之备,无遗荒土,百姓亲附”。句践归国,问政于种,种曰“爱民而已”。“利之无害,成之无败,生之无杀,与之无夺。”“无夺民所好,则利也。民不失其时,则成之。省刑去罚,则生之。薄其赋敛,则与之。”“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其子,如兄之爱其弟,闻有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越王乃缓刑薄罚,省其赋敛。于是人民殷富,皆有带甲之勇。种又献伐吴“九术”(《史记》作“七术”):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财币,以遗其君;三曰贵籴粟槁,以空其邦;四曰遗之好美,以为劳其志;五曰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疲其力;六曰遗其谀臣,使之易伐;七曰强其谏臣,使之自杀;八曰邦家富而备器;九曰坚厉甲兵,以承其弊。句践仅用三术而灭吴。

灭吴后,范蠡功成身退,曾致书种,劝其应识“高鸟散,良弓藏;狡兔尽,走狗烹”之大势,早日离越。种不忍而称病不朝。人诬其作乱,越王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伏剑自杀。赐葬卧龙山,故名种山。现府山公园越王殿中有刻石像,府山望海亭东侧有文种墓。《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均有载。

秋瑾(1875~1907),女,原名闺瑾,字玉贞,小字玉姑,后易名瑾,字璇卿,号竞雄、鉴湖女侠,别号汉侠女儿,另署秋千。祖籍绍兴山阴漓渚(福全)人,出生于福建闽候县。自幼喜好诗文,尤慕剑侠,豪爽奔放。稍长,随四表兄习棍棒拳术、骑马击剑,性格倔强。

秋瑾目睹清廷腐败和民族危难,遂荫生“置生死于不顾”,献身救国之志。三十年,冲破家庭束缚自筹旅费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实践女学校学习,积极参加留日学生革命活动。七月再赴日本,经黄兴介绍,在日本会见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并被推为同盟评议部评议员和同盟会浙江主盟人。因反对日本“取缔留学生规则”,年底回国。三十三年初,接任绍兴大通体育师范学堂督办。“大通”名义上是培养小学体育师资,实际上是培养革命军事人才干校。l~6月间,一面与教员王金发、竺酌先等在和畅堂秋瑾制定秘密计划;一面派亲信去诸暨、嵊县、新昌、义乌、金华、丽水等地联络会党。多次往来于上海、杭州,在浙江新军和杭州武备学堂、弁目学堂中发展同盟会组织,吸收光复会员,曾亲拟《光复军军制稿》,在杭州白云庵召集浙江各地会党,正式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商定五月下旬浙、皖联合起义会攻南京。因叛徒告密,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仓促起义,失败。7月13日(六月初四),清政府派兵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入狱。于初六日(7月15日)在绍兴轩亭口从容就义,年仅33岁。次年,好友吴芝瑛、徐自华按照烈士生前愿望,几经周折,遂将其遗骨葬于杭州西冷桥畔。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亲笔为秋瑾题写“巾帼英雄”四个大字,并书楹联一副:“江沪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民国十九年(1930)在古轩亭口建“秋瑾烈士纪念碑”,府山之巅建“风雨亭”以志纪念。建国后,辟秋瑾故居为“秋瑾纪念馆”,定“秋瑾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秋瑾烈士纪念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鲁迅 (188l~1936),原名周树人,幼名樟寿,字豫才,鲁迅为其主要笔名。绍兴城区都昌坊人。祖父周介孚,清翰林院庶吉士;父周伯宜,秀才,屡试不中;母鲁瑞,绍兴县孙端镇安桥头村人。兄弟3人,鲁迅兄长,次作人,幼建人。

鲁迅7岁上本家私塾读《鉴略》,12岁进“三味书屋”,师寿镜吾读《四书》、《五经》。光绪十九年(1893)秋,祖父周介孚因科场案下狱,鲁迅先后到绍兴县皇甫庄和小皋埠舅家避难。二十年(1894)父病不起,常常出入当铺和药店,为医治父病而到处奔波,家道渐由小康坠入困顿而受人白眼。期间鲁迅和农民及农民子弟有较多接触,因而激起对“上流社会的堕落”之憎恨和对“下层社会的不幸”之同情。

光绪二十四年5月,鲁迅母尽家中所有为其凑足18元盘川,去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铁路矿务学堂,二十七年毕业。二十八年2月以官费留学日本。先在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文和普通科,课余积极参加孙中山领导之革命活动。三十年9月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后因痛感学医并不能改变国民精神,于是弃医从文。三十二年至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俄国、东欧等国文学作品。三十四年加入光复会。宣统元年(1909)夏回国,任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职。二年7月,回绍兴,任绍兴府中学堂(今绍兴一中)监学兼博物教员。辛亥革命成功后出任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民国元年(1-912)2月,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教育部任部员,5月,随教育部迁往北京,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8月任教育部佥事。六年因张勋复辟辞职。七年1月,参加《新青年》杂志编辑工作,同年4月,始以“鲁迅”笔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九年,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女子师范大学等校任教,积极组织和支持《语丝社》、《未名社》等进步社团,培养青年作家,促进新文化发展。在女师大“风潮”、“五卅”事件、“三一八”惨案等重大政治斗争中,冒着生命危险,写下许多如“匕首”、“投枪”之杂文。十五年因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被通缉。9月南下厦门,任厦门大学教授。十六年1月被广州中山大学聘为文学系主任,后兼教务主任。4月,为营救被捕学生无效愤而辞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鲁迅触动很大,思想由进化论发展到阶级论。10月抵上海,与许广平同居,从此定居于上海。

鲁迅在上海10年,认真研究马列主义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十九年起先后发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团结左翼文艺工作者,并以杂文为武器,抨击国民党政府统治,写下《二心集》、《南腔北调》等10余本杂文集和《朝花夕拾》、《野草》等散文集。

夏禹《史记-夏本纪》载:禹为黄帝轩辕氏之玄孙,姓姒,名文命。禹为人“敏给克勤;其悳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禹治水有功,初被封为夏伯,故称“伯禹”。后受舜禅,禹制贡法,根据各地出产确定应纳贡品,名曰“定贡”。为志禹功,《尚书》以《禹贡》名篇。主张“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曾向帝舜献“九功惟叙,九叙惟歌”之谋,舜善其言,赞禹功为“地平天成,万世永赖”。其子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竺可桢 (1890~1974),又名绍荣、烈祖、兆熊,字藕舫,绍兴会稽东关(今属上虞市)人。光绪二十年(1894)入东关镇敬义小学。三十一年5月,进绍兴东湖通艺学堂,半年后考入上海澄衷学堂,三十三年转入复旦公学。宣统元年(1909)考入河北唐山路矿学校,二年毕业。后考取第二次“庚子赔款”赴美国留学公费生,入伊利诺斯大学农学院,民国二年(1913)毕业,转入哈佛大学地学系学习气象。五年,在美国加入任鸿隽、杨杏佛等发起之“中国科学社”,任《科学月刊》编辑。七年秋,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应聘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地理学和气象学。九年,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前身)地理系主任。十四年,应上海商务印书馆之聘,任该馆编辑。十五年,到天津南开大学教地理学和气象学。十六年,应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之聘筹建气象研究所,次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建立南京气象台,开展气象研究,奠定我国现代气象事业基础。十九年起彻底结束中国领土和海域之天气预报由外国人发布之历史。二十二年4月,委任为中国出席第五届太平洋科学会议代表。二十五年4月起任浙江大学校长直至解放。学校几度搬迁,在十分艰难条件下,始终依靠师生,坚持“求是”校训,并亲自撰写《求是精神和牺牲精神》一文,提倡追求真理,不怕牺牲之精神,聚集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使学校发展成为全国著名大学。抗日战争期间,率领浙江大学师生西迁,转辗赣、湘、两广到达遵义,被誉为“文军的长征”。三十五年,迁回杭州。在反内战、反饥饿斗争中,积极支持于子三等进步学生的爱国行动,公开揭露反动派杀害于子三真相。次年7月,当选为党团合并后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三十七年3月,当选为国立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竺可桢

解放前夕,断然置国民党要其赴台湾之种种威胁利诱于不顾,奔赴上海。1949年7月,赴北京参加全国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9月,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会长、中国地理学会会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学部主任、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常务理事、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国际地球物理年国家委员会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1962年6月,加入中国***。

竺可桢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致力于许多学科研究,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在气候变迁、物候、农业气候、自然区划和科学史等方面皆有卓越见解和杰出贡献,曾发表论文240余篇。从1936年1月1日起到1974年2月6日逝世前一天止,气象日记无一日间断,共计800万字。1955年至1960年间,虽年事已高,仍经常到西北黄土高原、新疆、内蒙古等地考察。主要论著有《台风中心的若干新事实》、《远东台风的新分类》、《中国气流之运行》、《东南季风与中国雨量》、《气候与人生及其他生物的关系》、《论我国气候的若干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物候学》、《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的亚热带》、《东亚天气类型的初步研究》等,已辑有《竺可桢文集》。《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等有录。

王冕 (1310—1359),宇元章,浙江诸暨人。他是元末文坛有影响的诗人,又是画坛上以画墨梅开创写意新风的花鸟画家。他的诗常流露出对元朝统治的愤懑情绪,而他的墨梅也借物抒怀,自认喜写“野梅”,不作“官梅”,以蔑视当时那些“峨冠腐儒”。晚年他避居会稽九里山,自筑“梅花屋”,种粟养鱼,以清贫生活了其馀生。

范蠡字少伯,又称范伯,春秋末楚国宛三户(今河南南阳一带)人。出身贫寒,微时“佯狂、倜傥、负俗。”文种任宛令时,与之交。后同至越国出仕,俱为著名大夫。

公元前494年,句践伐吴,范蠡谏阻,不听,遂遭失败。退保会稽山后,献卑身厚赂,乞成于吴之计,订城下之盟。范蠡随句践质吴三年,夫差劝其弃越投吴,委以重任,范不为动。含垢忍辱,卑辞厚赂,终于使句践化险为夷,平安返越。及归国,与文种鼎力辅佐越王。句践奋发图强,筑城立廓,发展生产,以俟时机。蠡倡“道”、“气”,主“恒”、“常”,重“持盈”、“定倾”、“节事”,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变化,时势必有盛衰,顺其自然,待机而动,才能取胜。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兴越灭吴,完成句践称霸大业,使越国成为强国。

灭吴后,范蠡功成身退,乘舟浮海,离越适齐,化名“鸱夷子皮”,经商治产,获利千万,受任齐相。后弃官散财,间行至陶(今山东定陶西北),逐什一之利,复赀累千万,自号陶朱公。范蠡著作甚丰,惜大多散佚,仅存《养鱼经》,为我国最早内塘养鱼专著。府山公园越王殿中有刻石像供世人瞻仰。《史记-越王句践世家》有专记、《史记-货殖列传》有载,《越绝书》、《吴越春秋》述其详。

蔡元培 (1868~1940),字鹤卿、孑民,号孑农,绍兴山阴(今越城区)人。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十六年会试贡士,未殿试。十八年补殿试,为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年补翰林院编修。甲午战争后,开始接触西学,同情维新。二十四年九月返绍兴,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二十七年七月奔赴上海,出任南洋公学教习。二十八年与蒋观云等组织中国教育会,任事务长。夏,游历日本,同年秋回国,在上海创设爱国女校及爱国学社,任总理。并以《晨报》为阵地,提倡民权,宣传排满革命。三十年冬与陶成章、龚宝铨等在上海建立光复会,被推为会长,次年加入同盟会。三十年赴德国留学。

民国元年(1912)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确立起我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二次革命失败后,携眷赴法,与李石曾等创办留法勤工俭学会。五年冬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实行教授治校。“五四”运动中支持学生爱国行动,多方营救被捕学生。

“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拥护国共合作。民国二十一年(1932)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开展抗日爱国运动。曾电救杨开慧烈士,援救许德珩等爱国民主人士,营救丁玲、朱宜权等***员。二十九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

句践 (约前520~前465),其先禹之苗裔,夏后帝少康之庶子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句践元年(前496),吴王阖闾兴师伐越。句践“使死士挑战三行至吴阵呼而自刭”,一举打败吴军,射伤吴王。吴王阖闾临终告诫儿子夫差:“必毋忘越”。夫差接位后,遵照遗训,日夜勤兵,矢以报越。句践得悉,主张“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告,勿听,被夫差“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今吴县椒山)。”句践率残兵五千,退守会稽山上。夫差追而围之。句践以“卑辞厚礼以遗”之计,派文种向吴求和。初,吴王夫差纳伍子胥之谏,勿许。句践“欲杀妻子,燔宝器,触战以死。”文种谏而献“以美女宝器厚赂吴太宰嚭”之策,终于使夫差同意赦越,罢兵而归。

句践五年(前492)五月,句践夫妇偕范蠡入质于吴,囚于石室。“服犊鼻、著樵头;夫人衣无缘之裳、施左关之襦。”句践斫养马,夫人给水、除粪、洒扫。三年不愠怒,无恨色。“问疾尝粪”,博得夫差欢心,得赦归国。

句践七年(前490)归越,卧薪尝胆,誓复吴仇。身自耕作,与百姓同其劳;自奉极微,出不敢奢,入不敢侈;内修其德,外布其道;充实府库,垦其田畴;缓刑薄罚,省其赋敛;奖励生育,训练士兵。纳相国范蠡建议,选四达之地筑城立廓,以图霸王之业。先建小城,后建大城。于是人民殷富,社会安定,士民皆欲与报吴耻。

句践十五年(前482),吴王夫差北会诸侯于黄池,太子留守,国内空虚。句践发兵四万,亲率君子(亲兵)六千伐吴。败吴师,获太子友,破吴都,焚姑胥台。夫差请和,句践自度未能灭吴,许之。句践十九年,再度伐吴,战于笠泽,三战三胜。二十一年再次伐吴,围攻三年,夫差求和不成自杀,终于句践二十四年(前473)灭吴雪耻。

葛云飞(1789~1841),字鹏起,又字凌台,号雨田,清绍兴山阴天乐乡(今属萧山市)人。生于行伍之家,幼好读书,颖悟过人,后从父习武。读《宋史-岳飞传》至“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时,谓人曰:“此举其大者而言耳,非谓武将可以爱钱也。”读《明史-周遇吉传》曰:“谅为烈士当如此矣!”

嘉庆二十四年(1819)武举人,道光三年(1823)武进士,七年署黄岩镇水师中营守备。巡洋遇盗艇,以灭灯诈为商船诱盗近舟,力擒剧盗陈兆龙等9人。二十一年(1841)正月,伊利布令定海镇总兵交涉归还定海,释安突得事。葛坚持先归地后释俘,迫使英军就范,撤离定海。八月,英将朴鼎查再犯定海,葛约寿春镇总兵王锡朋,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分守晓峰岭、竹山门,而自以主将据冲要挡敌。十二日英船29只闯入竹山门,葛在土城亲燃大炮击断其头桅,英军遁出。又令游击张绍廷迎头截击,英军退走,得旨嘉奖,赏提督衔。适夜英军复大至,虽力战,然敌军仍盛,飞书大营请援,弗许。云飞秘不发,加意抚慰士卒。天雨,霪潦中屡战挫败,激战6昼夜,仅啖饼数枚,战士亦然。最后敌攻破竹山门,薄土城,葛率部卒200余人持刀步战2里许,格杀无算。身受40余创,炮洞胸背,仍挥刀杀敌。终因多次中弹,依崖而殒,壮烈殉国。义勇徐保夜负葛尸,以小舟渡抵镇海。宣宗挥泪下诏,颁金治丧,以提督例恤,谥壮节,葬于今萧山所前乡三泉王村黄湾寺北。

葛云飞文武双全,著军事著作多种,有《名将录》、《制械要言》、《制药要言》、《水师缉捕管见》、《全浙沿海险要图说》及诗词若干卷存世。事母孝,母亦知大义,丧归,一恸而止,曰:“吾有子矣!”《清史稿》有传

http://blogsinacomcn/u/49c5c56d0100050m

“悠悠

水,浓浓古越情”。绍兴以其

丰富、

风光秀丽、

诱人而著称于世,自古即为游客向往的游览胜地。

绍兴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景色秀丽,物产丰富,素称“文物之邦、

”,是我国

之一。相传4000多年前的夏朝,

为治水曾两次躬临绍兴,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胜迹。春秋战国时,

建都绍兴,

时,“越池”一度成为我国东部政治文化中心。汉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称吴州,唐朝又改称越州,南宋时改为绍兴府,沿袭至今。绍兴

,历史上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政治家、

、文学家,如

、鲁迅、

、周恩来等。

一代文学

鲁迅的许多作品中都反映了绍兴文化浓郁的地方性色彩,

,从

到故乡的

,随处可见鲁迅文化中的

结。游览绍兴,也许就是一次鲁迅文化的怀旧之旅,站在河边,你可以看到戴着小毡帽的船夫以及戴着银

的玩童;迈进

,你可以尝尝正宗的

;回到乡间,去看一场传统的

……

绍兴就是这样一座地方色彩很浓的著名

。悠悠古纤道上,

莹,石桥飞架,轻舟穿梭,有大小河流1900公里,桥梁4000余座,构成典型的

景色。东湖洞桥相映,水碧于天;五泄溪泉飞成瀑,五折方下;

石景,

;兰亭以

而被称为书法胜地;

则因陆游、

的爱情悲剧使后来者嗟叹不已;此外还有唐代纤道,南

,明清

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绍兴

,以乌蓬船、乌毡帽、乌

为代表,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呈现独特的地方风采,令人仰慕神往。

建置:

二十五年(前222),以故吴越地置

,郡治吴(今苏州)。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东巡至会稽,更名大越曰山阴,

名始此。吴黄龙元年(22山阴隶属

。此后郡时有分置,

治未变。

时(583~589)析

,置会稽县,山、会两县并设,同城而治始此(一说在永定年间)。隋开皇九年(58废山阴、

、始宁4县,入会稽县。唐

七年(62析会稽县,复置山阴县。翌年又废山阴,入会稽县,垂拱二年(68复置山阴县。

二年(76因刺史薛兼训之奏,撤山阴县并入会稽县。七年,因刺史陈少游之奏,复置山阴县。元和六年(81撤山阴县并入会稽县。十年复置山阴县。自南朝后期250余年间,山阴县七度置废。元和十年再置,山、会两县并设,始长期稳定,隶属越州。南宋建炎三至四年(1129~113

避金兵暂驻越州,州治山阴为临时首都。次年,

“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绍兴”名始此。山阴、会稽两县属之。元至元十三年(12建两浙

,后废绍兴府为绍兴路,山、会仍其属县。朱元璋

(13改绍兴路为绍兴府,隶属依旧。清因明制。

十一年(18

攻占绍兴府,山阴、会稽两县属

。同治二年(18清军收复绍兴,山、会两县隶属复旧。

三年(19月,裁山、会两县,嗣以展缓至八月裁并,两县将印信档案缴府。民国元年(19月,废绍兴府,原山阴、会稽两县,改为

,隶属浙江

。三年,设会稽道于省县间,

隶属之。十六年,废道,

区属省。二十四年,设绍兴行政督察区于省县间,绍

隶属之。翌年,以数名区,绍

隶属第三行政督察区。三十年四月,日军陷绍兴,县政府先后迁至王坛,蒋村、裘村,政令仅及龙会、稽东两乡。6月,绍

区设伪乡镇联合会,次年6月,设汪伪绍

政府,属伪第五专署。三十四年8月,伪政权垮台。三十七年,第三行政督察区改编为第二行政督察区,绍兴县隶属之。

1949年5月7日,绍兴解放,

,绍兴县人民政府成立。属浙江省第十专署。10月,析绍兴县,置会稽县。城区设绍兴市(县级),11月,改第十专置为绍兴

,两县一市俱隶属之。1950年5月,撤绍兴市、会稽县,合并为绍兴县。9月,析城区,复置绍兴市(县级),隶属依旧。1952年1月,绍兴县直属省府。1953年2月,改属宁波地区

。1958年2月,绍兴县、市合并,称绍兴县。1962年1月,析城区,复置绍兴市。1964年9月,复绍兴地区

,绍兴县为其辖区。1981年3月,绍兴县改建绍兴市(县级)。1年7月,撤绍兴地区,建立省辖绍兴市(地级),恢复绍兴县。(《绍兴

》第一编建置)

灾异

:

1961至1990年,全县发生三日过程两量≥100~300毫米,日最大

50~150毫米之

34次,年均1次以上。其中全县性

12次,占35%,不到三年发生1次,且有11次在

季季节

绍兴名人故事

绍兴名人故事  引导语:绍兴名人故事有哪些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绍兴名人故事大全,欢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