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李沧区大枣园王氏是哪一支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9浏览:1收藏

青岛市李沧区大枣园王氏是哪一支,第1张

  大枣园村

  大枣园村

  老百姓俗称“老虎山”的虎头石山,海拔188。4米,走势由东南向西北,逶迤连绵十数里,远远望去如巨兽的身躯慵懒斜卧;虎头石山有九个山头高低起伏,山南的百姓又叫它“九顶山”,最西北端的那座山头,天然生成一只老虎头的形状,面向西北双目炯炯,额头“王”字清晰可辨,虎头石山取名就来自这块象形石。虎头石下西侧约有五百米之处坐落着一个两千多户人家的村子——大枣园村。

  大枣园村有着深厚悠远的文化底蕴,有着独特的人文景观,村中心的牌坊街上矗立着两座斑驳古朴的石牌坊,它建于康熙24年(1685年),栉风沐雨316年,据说是山东省目前仅存的两处功德牌坊之一。村子东边山上的自然景观也不少,除栩栩如生的虎头石外,旁边还有个山头叫做“石人山”,是因为山坡上一块大石突兀而立,如一个男子站在那里,人们称它“石人”;再往前的山包叫做“蚕场山”(音),北坡上有一块七八个平方大小、光滑平坦的大青石,传说汉朝淮阴侯韩信曾站在石台上点兵,人们就叫这里为“点将台”。

  大枣园村立村的时间可追溯到600年前。明朝大规模向山东移民时,云南臧氏弟兄于永乐初年(1403年)迁徙到即墨境内,一个在楼山稍东一些的凤山圈地开荒,是为坊子街村;另一个在虎头石山下生满棘树(酸枣树)的坡上“占山”,建立棘林村,后改称枣园庄。臧家在村里居住600年,传了20世,现在却只有三两户人家。匡氏家族于清代顺治年间(1644年)迁来,据民国26年(1937年)元月修纂的《匡氏家谱》记载:“自清初顺治年间始祖自胶州老海乱后迁居即墨城南枣园村。”义之为匡氏的始祖,繁衍了14世,历经300多年。以后陆续迁进村来的毛、周、贾、孙、吕、毕等姓氏,落户时间最长的200年,最短的不足百年。近年来村中落户的不断增多,据说姓氏已达到58个。

  村中的大姓王氏家族,于明朝万历15年(1587年)自即墨汇海社王家庄迁来,自称“胶西王氏”。据乾隆30年(1765年)初版、嘉庆10年(1705年)重修、宣统元年(1909年)再修的《王氏世谱》中《迁胶源流》章记载,胶西王氏原系青州临朐县上庄居住、礼让乡寺泊社四甲民籍,于万历初年迁入胶州朱阳社十甲,复迁至即墨汇海社王家庄,后迁仁化乡枣园村。王氏家族五代之内三易其居,乾隆年间牵头修家谱的七世孙绍先为家谱作序并作感怀诗曰:“五世三迁居,胶即海崂间,朱阳立社地,海崖置庄田,总为儿孙计,不使里长艰。”才富为大枣园王家始祖,已有21世,大枣园村的村民百分之七十姓王,均是才富后人。

  《王氏世谱》中还记载了万历15年才富自胶州初进枣园村遭遇的一桩冤案。他被浮山所千户于光祚指使手下王守迪告发王氏家族系浮山所军丁。大明律,军丁私自脱离守防军队逃避兵役是要严惩的,案子由胶州知州严恭审理,派扑快头子冷于道将才富押解回原籍临朐,查明王才富确系青州府临朐人氏,其父名钺、祖父纶、曽祖景,并非军户家族,案子才得以了结,判王守迪诬告罪,罚赎银六两六钱六分,并将其收管两年。后来,才富的后人有的迁到楼山后、湾头、埠头等各村,康熙年间大枣园村析出一个小枣园村,王氏家族可谓人丁兴旺。

  历史上的王氏家族曾显赫一时,虽然王才富乍搬进村就经历飞来横祸,可六十年后自他的曾孙开始,族内英才倍出,二百年里挣来功名无数。顺治甲午年(1654年),才富之孙柱今的长子如辰乡试得中第七名亚魁(举人),第二年会试联捷进士,如辰仕途顺畅官至广西按察院,司督学道加三级;三子如云,壬子(1672年)科中进士;二子如春,戊午(1678年)乡试中第25名举人。柱今的孙子、如辰之子王懿为甲子(1684年)乡试第20名举人,戊辰(1688年)会试中第104名进士,殿试二甲第17名,康熙钦点翰林院庶吉士第九名。王懿得中举人后第二年,康熙皇帝闻说王柱今一门三儿一孙俱取得功名,便称赞他教子有方,御批为王柱今立功德牌坊,诰封士大夫,极尽荣耀。

  今天大枣园村的老人们说到牌坊的故事,还是会如数家珍。传说当年皇上特意从北京派来两位风水先生为牌坊选址,风水先生发现大枣园村得天独厚占尽地利。那时候地广人稀,从虎头石山上向西望去可以看见村子正对着西海中的小岛毛岛,村南有沙岭河(现在叫李村河),村北有白沙河(当时白沙河入海口在双埠村,后来忽然一夜暴雨白沙河改道李家女姑村),两条河遥相呼应,与毛岛做成“二龙戏珠”,风水落在大枣园村;更可贵的是村东虎头石南面和北面各有一条山水流出,弯弯向西在大枣园村内会合,其名曰“玉带”,恰恰把大枣园村的前街环抱其中,注定村中要出高官。风水先生把立牌坊的位置定在前街上,从此村民们把前街叫做“牌坊街”,村中两股合流的山水叫做“玉带水”,视为村里兴旺吉祥的源泉。

  牌坊街东西方向,长约200米,两座石牌坊立在中段,相距约70米,规格都是“三间四柱三楼”,有四根立柱将横山隔成三间孔洞,坊顶上分为三个瓦顶叫做“三楼”,楼顶斗拱飞檐,饰有神兽等檐饰。东牌坊正额上刻有四个大字“龙章三锡”,上方一行小字“皇清康熙二十四年岁次乙丑仲春吉为”,下方小字为“诰封士大夫王柱今立”;中间刻着王柱今三次受御封的官职:“初封 文林郎山西太原府交城县知县,再封 奉政大夫户部广西清吏寺郎中,三封 中大夫广西按察使司督学检事加三级”。西牌坊正额上枋中间横刻有正楷大字“义方式训”,下枋竖刻王柱今的三个儿子如辰兄弟及孙子王懿历年功名取得情况:“长男如辰,甲午科乡试第七名亚魁,乙未科会试联捷进士,历任广西按察使司督学道加三级;次男如春,戊午科乡试第二十名举人;三男如云,壬子岁进士;孙,王懿,甲子科乡试第二十名举人,戊辰科会试第一百四名进士,殿试二甲第十七名,钦选翰林院庶吉士第九名。”石牌坊历经三百年风雨剥蚀,有些字迹已经看不清楚,惟那“义式训方”四个正揩大字在阳光下熠熠发光。文革中牌坊的楼顶飞檐遭到破坏,可那整石雕成的底座和立柱虽然伤痕累累,却怎么也拉它不倒。2002年,李沧区政 府筹集资金总投资50多万元将其修复,可惜的是飞檐斗拱及神兽檐饰已全然不是旧时模样。

  说到王懿,老人们每讲到他便会喜上眉梢,话语滔滔不绝,这位雍正皇帝的启蒙老师官至大理寺正卿加三级的乡亲,铸造了大枣园辉煌的顶峰,使全村人一直自豪到如今。村里流传着许多关于王懿的轶事。据说雍正小时候极为顽劣,王懿罚他“跪读书”,被康熙撞见,心疼地说:“学是天子,不学也是天子。”王懿大胆冒犯天颜立即应对:“有学问是尧舜,没学问是桀纣。”康熙听了大惊,自此信任王懿支持他严管皇子,雍正便恨道:“待我作了皇帝,第一个杀的就是你!”王懿在朝为官32年,康熙59年(1720年)却被贬到新疆巴里坤总督戍边屯田,1723年雍正即位后,发昭书急召王懿回京,意欲请启蒙老师辅佐朝纲。王懿不知内情,猛想起当年雍正怀恨在心所说的话,估计此番进京凶多吉少,心中忐忑,走到芦沟桥驿站时先派家人进京探听消息。谁知京城里的官吏们见雍正欲倚重王懿,未雨绸缪,先拍起家人的马屁,轮番请他喝酒,家人喝得烂醉误了与王懿约定的日子,王懿等不到消息,认为大祸将至遂吞金自杀。

  王懿去世后,灵柩运回故乡安葬,据同治壬申年(1872年)版《即墨县志》记载,侍郎王懿和学道王如辰之墓设于即墨南50里处,即现在的曲戈庄。当年雍正下旨祭王懿于渠(曲)戈庄名宦乡贤祠。王懿父子墓地高大气派,墓州立着石人、石马、石秀才,许多七十岁的老人们都有记忆。1943年日本侵略军扩建飞机场殃及二百年前的一代名臣,日本人令王家将王懿父子墓限时迁出,今年78岁的王乐孔老人曾参与迁坟,他说,当时,王氏家族胶州王家庄的族人出资、大枣园族人出人,雇着大卡车,整整干了三天。王懿的棺木是双层的,外椁木料厚约10厘米,灌满了松香,棺上盖的黄缎子“旌”仍然完好无损。棺木极为沉重,几十个棒小伙子用木杠抬,一起步,木杠咔嚓嚓连断数根,棺木纹丝不动。最后是在棺前挖沟加滚木一步步移出墓穴、移上汽车的。棺木运回村中宗祠停放,一切遵从葬制,入村北王家祖茔。

  大枣园村有一个不同于别村的景观,是王氏家族共建了五个“堂”。堂,历史上被中国人极为看重,是祭神、祀祖和进行政事活动的场所,《礼记》中有“天子作明堂”的记载,自春秋时期就兴起建堂之风,古时官员办公之处称做“大堂”,百姓的农舍正房称为“堂屋”,但“堂”而有号,是官宦或书香之家的作为,也是身份的象征,如康熙皇帝就曾赐诸城刘墉之祖父刘启“爱清堂”御笔。大枣园村王氏家族在王懿一代分为九支,至今仍称“九宅”,九宅中以王柱今一支最为显赫,他家堂号“忠孝堂”,画栋雕梁建筑精美,占据了最好的风水之地牌坊街,族中划出40亩公产专供忠孝堂使费。据说“忠孝堂”匾额为皇帝所赐,即墨县令路过堂前都得下马步行。王家族人另外还设有四个堂,村东“东园鲁”,后街西头“雨蕴堂”,前街靠北“世谷堂”,还有一个颇有故事的“孝行可奉堂”。

  这个“孝行可奉堂”几百年来一直为老人们津津乐道,还上了同治年版的《即墨县志》。故事也有好几个版本,流传最广泛的一段说的是王子信的三子之垣素以孝名闻名乡里,其父去世后他按古制最高礼在墓旁结庐守孝,三年没有踏进家门一步。族里人很钦佩,在他守孝期满那天准备了鼓乐欲去墓地迎他回家。可之垣不知族人的安排,三年期满就自己走回了家,妻子说,你自己回了家,别人哪会相信你已守满三年,还猜你是早就回来了呢。之垣听后回答说:“为父再守三年有何不可。”他转身回到茅庐又守了三年,前后共守六年。之垣每天在墓地北面用衣襟兜土为父亲的坟头培土,六年下来取土处竟挖成一个新月形的大湾,取名叫做“月牙湾”这段事就叫做“孝子衣襟”。后来,族人为了纪念这对情深父子,建了一座堂,取名“孝行可奉”。

  王家还有许多趣闻轶事,村里人最爱讲的是“也字不打勾”的故事。王懿在京做官多年,交往甚广,他自己也曾任过康熙戊戍科(1718年)会试主考,收得门生无数。据说在一次会考中王氏家族得中八个半进士(其中半个是女婿),创科举制度以来一门同榜的最高纪录。有人暗中调查,发现王家子弟的试卷上凡是“也”字均不挑上最后那一勾,分明是约好作弊的暗记。上奏朝廷后,皇上龙颜大怒,派钦差去山东微服私访,要严惩王懿。王懿在京得了消息,派快马回乡报信,安排子弟们无论是田间锄地,还是园里薅草、路上拾粪,都要拿着书本做出读书的样子。待到钦差到了大枣园村,只见推车挑担的,抗锄牵牛的个个手不释卷,摇头晃脑念书,咿咿呀呀吟诗。钦差喜道:“乡野之中诗书气如此浓厚,村夫农人皆苦读圣贤书,一榜八个进士也嫌少。”回京复命,天大的事化作烟消云散,大枣园王家却传下个“也字不打勾”的趣谈。——然而查王氏家谱,却未见一榜八进士的盛况,此故事姑妄言之姑妄听之,权且一笑。

  王氏家族风光二百年,有学问的人才数不胜数。到得十二世上,却有一户颇为富裕的人家养了个独生儿子总是让父母操心个没完,儿子满腹诗书却不想走仕途出将入相,每日里琴棋书画过的好不优哉游哉,把爹娘急得不行只是无可奈何。父亲去世后他没了管辖,不上几年把家中六千亩地变卖一空,最后自己竟落到唱渔鼓为生的地步。他在李村集上敲着渔鼓说《三国演义》《水浒传》,并不按寻常说书人的路数,是根据自己烂熟于心的原著情节,说得细致生动,在沧口地区名噪一时。他如此落魄却少爷脾气不改,依旧花钱大手大脚,每每有人钻他心善手散的空子,换上破衣跪到他面前说些家中遭难的苦情,或说老娘去世无钱下葬的鬼话,他便撩起破大褂取出刚刚卖唱挣的钱一古脑儿送给求他的人。这位少爷迂腐可爱的性格常常成为众人的话题。王家十三代子弟曾出了个戏迷,最爱的是柳腔和京剧,曾痴迷到做什么事都要唱着戏文,正月里走亲戚,他钻进戏园子忘记走亲戚的“任务”,惹的家人和亲戚都老大不高兴;到地里拾掇庄稼,他拔棵谷子作马鞭,将谷地当舞台,唱起戏来不知回家;他背着家人拜名角为师,玩票玩到极高的境界,在青岛港上颇有名气,人送外号“活包公”。他在外面登台玩票唱戏,却把家里瞒的铁桶似的,一天他的老兄见到做买卖的朋友,朋友说今晚青岛某大戏院有名角唱戏,平日难得一见,我请你去听。老兄欣然前往,及至名角上场却把他老兄惊得张口结舌——原来这名角乃是他那不务正业的胞弟!西洋镜戳穿后,“活包公”便堂而皇之的开唱,再也不用煞费苦心的遮遮掩掩了。

  一百多年前,村里住过一位汪大人,据说这位汪大人是安徽人,官至西台御史。他看中了大枣园的青山绿水,在牌坊街北临街建了一座宅院,家眷都接过来同住。村中的地保常因了村里公事去汪大人家,这位大人倒也礼贤下士,每次都把地保让在客座奉茶。即墨的县令也常常来拜访汪大人,还常讨教一些公事,在汪大人的客厅里,地保也是客,与县令平起平坐的;地保有事去县衙,县令见汪大人的座上客来了,也热情接待,不和对其他地保那样板脸。因为老百姓讽刺地保是官府的狗,所以过去北乡有句笑话“大枣园的狗也比县官大”就是由此而来。汪大人在大枣园住了十几年,家中突发变故,他的儿子不小心从小楼上坠地而死,汪大人将儿子厚葬在大枣院村外,人称“相公茔”。汪大人痛失爱子,一个人在北方住着心情郁闷,于是卖掉宅院离开这个伤心地回了安徽。

  大枣园的村民多年来受王氏家族的熏陶浸润,看重读书,耕读之家颇多,村里常设私塾数处,上世纪初有陈相昆、王文基、毕正霖三位先生办的私塾最出名,以毕正霖的私塾成绩最好。毕先生是位饱学之士,教育子弟有方,儿子们有的做医生,有的做“大先生(帐房)”,很受人尊重。毕先生设馆于王家雨蕴堂,自20岁执教直到70多岁才挂鞭,五十多年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事业有成者为数不少。清朝末年实行新政,乡间私塾逐渐由“洋学堂”取代,大枣园村重视教育的风气得到官方支持,有史料记载,1926年政府在村里开办“公立枣园初级小学校”,在忠孝堂院里南头盖了一排12间教室,收学生125人,聘教师3人,教育经费1476元大洋由南京政府行政费负担。

  大枣园村王家曾在后街西头与坊子街村接壤处建过一座关帝庙,庙里供奉的关老爷灵验之名远播山西、广东、福建,解放前夕还有外地人在坊子街村打听关帝的“九龙大殿”,实际上真正走近这座“九龙大殿”的人都会大失所望。这座“九龙大殿”大小只有七八个平方米,泥塑的关公坐象只有一人多高,倒是庙门前竖着的两根旗杆是别处关帝庙不多见的。若说起这座庙大名远扬倒有一段故事。大枣园王家多年在京里做官,村里九宅五堂名声在外,都说王家有的是钱,就招的强盗动了贼心。咸丰年间(1851年)闹长毛(太平天国),有盗贼假借“长毛”之名半夜来大枣园抢劫,走到村北今青岛钢厂一带,大雾突起白茫茫寻不到去路,朦胧中见一大汉跨马横刀挡在面前,威风凛凛如关老爷模样。盗贼们本是乌合之众,吓得屁滚尿流作鸟兽散。关帝显灵护村的故事不胫而走,大枣园王家更是感激,发愿为关公重塑金身,再修一座九龙大殿作关帝行宫。王家在外地做官的后人将关帝显灵的故事传播的更远,外省都有捐善款盖庙的。可不知何故,及至关帝庙修建之时,却远远没有预先规划的那么宏伟高大,庙顶上用了九行青瓦,瓦与瓦之间凸起来,老百姓称做“起棱”,此“九棱”虽非彼“九龙”,可“九棱(龙)大殿”却是叫出去了。庙里的关公塑像在1948年被一个有精神病的村民犯病时发蛮力抱出庙外,不久国民党军队把庙拆掉取砖修了碉堡,名声远扬的“九棱大殿”就这样消失了。

  大枣园王家还在现在的十梅庵村前山坡上建过一座观音庙,人称“娘娘庙(与十梅庵村的古庙“十梅庵”不是同一座庙)。老人们提起这座庙也很自豪,他们说,庙堂香火旺盛,观世音菩萨慈悲有灵。庙前面的沟下矗立着两棵几百岁的银杏树,树边溪流潺潺景色如画,庙修的清丽脱俗与美景融为一体。光绪11年前后即墨四乡的乡亲们捐款将庙重新大修,请胶州的名丹青手宋孝珍为庙堂做画,连正殿东西山墙上也画着花卉虫鸟,画的最美的是那两丛翠竹,用多年流传下来的老话说就是“东山(墙)一棵雨竹,西山(墙)一棵风竹,活活碰死鸟”。据说这两面山墙上画的竹子就如刚从山上移在墙上,栩栩如生摇曳生姿,连鸟儿也难辨真假想钻进竹丛歇息,竟发生过鸟儿撞死在墙上的事。只可惜这座庙宇于五十多年前被毁,只给后人留下许多美丽的故事与遐想

湖北仙桃葛家湾<葛氏宗谱>

从湖北省仙桃市葛家湾“文纪堂”《葛氏宗谱》提供给我们的信息,看葛姓之源流。

葛氏系出赢姓,自赢天为伏羲东相,受采于葛。民风浑朴。历数传至虞(指:虞舜。笔者注)时,赢伯翳事舜有功,以葛赐伯翳姓,为顿邱始祖。

源流世系:

第一世:伯翳,秩伯爵,子二:源、伦。

第二世:源,受伯爵,子无记载;

伦,子三:桓、樗(chu)、相。

第三世:桓,受伯爵,子一:焕;

樗,子一:藩;

相,子一:煜。

第四世:焕,子无记载;

藩,子无记载;

煜,子一:垣。

第五世:垣,子一:铠。

第六世:铠,子一:廉。

第七世:廉,子一:东乙。

第八世:东乙:子二:启力、宜力。

第九世:启力,子一:仲名;

宜力,子一:仲顷。

第十世:仲名,子无记载;

仲,受伯爵,子一:亿先。

第十一世:亿先,子二:旻(min)、昊。

第十二世:旻,子二:诠、话;

昊,子一:发。

第十三世:诠,子无记载;

话,子无记载;

发,子一:祀。

第十四世:祀,子一:玢(读bin:玉名)。

第十五世:玢,子一:量。

第十六世:量,子一:圭。

第十七世:圭,子一:农。

第十八世;农,子一:萃。

第十九世:萃,子一:懿。

第二十世:懿,子一:云。

第廿一世:云,受伯爵,分居南阳,81岁而终,子一:开。

第廿二世:开,居河南城,子一:彦。

第廿三世:彦,子一:西阜。

第廿四世:西阜,子一:巍。

第廿五世:巍,子一:洁翘。

第廿六世:洁翘,为商司寇,后隐居不仕(笔者注:具体年代无考,但根据该谱所载人口繁衍平均30年为一代的情况推测,二十六代约为780年之内,从舜帝算下来,可知年代大约应在公元前1300年之前,即前商时期)。

第廿七世:覃华,子一:荫夏。

第廿八世:荫夏,子一:扶元。

第廿九世:扶元,子一:继。

第三十世:继,子一:揖。

第三一世:揖,子一:宸。

第三二世:宸,子一:精。

第三三世:精,子一:监。

第三四世:监,为商司徒左牧,子一:宜。

第三五世:宜,子一。

第三六世:仓野(野的异体),子一。

第三七世:敦,子一。

第三八世:则,子一。

第三九世:江,子一。

第四十世:成木,迁居南京花城句容都吉阳里,子一。(笔者注:这里成木迁居南京句容的说法及其年代与前面所述的葛庐迁居南京句容,不知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或者两个都是真的。但若成木迁居是真的,则时间上按30年一代推算起来约在公元前9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比葛庐的东汉初要早900年左右。抑或是葛庐投奔早已在那里的葛氏族人也是有可能的)。

第四一世:盈陌,腴产饶富,子一。

第四二世:南离,受周子爵,年二十九而终,子一。

第四三世:蒙,子一。

第四四世:细,子一。

第四五世:豫,子一。

第四六世:会,子一。

第四七世:盘模,子一。

第四八世:芾,子一。

第四九世:熙,智诚绝伦,年髦力健。

第五十世:高烈,子一。

第五一世:原,子一。

第五二世:昌,周封司植(笔者注:司植,掌管农业的官),子一。

第五三世:载稽,子一。

第五四世:景,子一。

第五五世:倚封,子一。

第五六世:琅(琅的异体),子一。

第五七世:陵,子一。

第五八世:新莪,子一。

第五九世:猷,子一。

第六十世:藏,子一。

第六一世:儒,为周赧王司,子一。

第六二世:乔,子一。

第六三世:渠,子一。

第六四世:章,子一。

第六五世:钺,子一。

第六六世:雍,为周大夫(笔者注:66世祖与61世祖从任职时间上看有矛盾,61世祖为周赧王司,查周赧王时期为公元前314年--256年,就算61世祖是在周赧王初任职,则到66世祖时间至少也要过去一百二十多年,此时已是秦代,如何仍为周大夫?),子一。

第六七世:雯,子一。

第六八世:教明,博经解文,名震京苏,子一。

第六九世:诞,子一。

第七十世:龙,子一。

第七一世:御,子一。

第七二世:璞,子一。

第七三世:闵,子一。

第七四世:绩,结庐数里,名号逸士,子一。

第七五世:苏,子一。

第七六世:颖,子一。

第七七世:龚,字元甫,拜汤阴县令,子一。

第七八世:观,子二:芄、艾。(笔者注:如果此谱记载是准确的,那么,至此我葛氏才结束七十七代几乎是单传的局面,好危险!)

第七九世:芄,子二:兴、弥。

艾,“未详”(笔者注:原谱记载如此,我认为可能是有后,因情况不明无记)。

第八十世:兴,颖川太守,子一:邕;

弥,“未详”。

第八一世:邕,山阴令散骑常侍大尚书,子一:。

第八二世:玄,字孝先,号怀冰,封祁侯,配孔氏(注:这是第一个有配偶的记载。此与前面葛氏名人中所叙述的葛玄也对上号了),子一。

第八三世:绥贵,配曹氏,子一。

第八四世:和,晋中大夫,配闵氏,子一。

第八五世:洪,字稚川,平服交趾,封侯爵,职勾漏令,配鲍太史之女(注:这也和前面所叙述的葛洪对上号了,由此说明,仙桃葛家湾这部宗谱是“南葛”谱系),子一。

第八六世:逢吉,关内侯,配苏氏,子一。

第八七世:淇,配袁氏,子一。

第八八世:逵,配吴氏,子一。

第八九世:琐,配王氏,子一。

第九十世:廷谅,配施氏,子一。

第九一世:强,封服远侯,配周氏,子一。

第九二世:职,封服远侯,配蒋氏,子一。

第九三世:田,配却氏,子一。

第九四世:福顺,唐羽林大将军封国谷侯,配黄氏,子一。

第九五世:立方,唐学士,配郭氏,子二:炳、同。

第九六世:炳,子一:琮(cong);

同,配费氏,子二:从周、从夏。

第九七世:琮,子一:涛;

从周,封陈留郡王,子未详;

从夏,配李氏,子一:蕙谷。

第九八世:涛,唐避孙阳之乱徙江阴,子一:庸;

蕙谷,配徐氏,子一:苍野。

第九九世:庸,宋初赐爵,子一:高士;

苍野,配倪氏,子一:兰岩。

第一百世:高士,富甲江阴,子一:详;

兰岩,配涂氏,子四:庚明、启明、越兴、鼎兴。

第百一世:详,子一:惟甫;

庚明,子孙分迁繁衍;

启明,居江阴;

越兴,居会稽山阴,子二:澄、瑞。

鼎兴,?后周显德初年徙江西南昌府丰城县彭…,殁于宋淳化五年(公元990年),配唐氏,生于梁贞明元年(915年)殁于宋至道元年(995年),享年81岁,子二:德延、德褒。

第百二世:惟甫,子一:宓;

澄,子未详;

瑞,字大木,?,子二:长子不详,次子植;

德延,?,配陈氏,生于后周广顺二年(952年),殁于宋详符九年(1017年),夫妇具葬青山冈,子一:继芳;

德褒,字盘训,幼工字画南郡皆称,配杨氏,夫妇具葬东山,子未详。

第百三世:宓,庆历(1041年--)进士,仕至太子占喜大夫,子一:思书;

植,字正始,子:通、(其余?);

继芳,配蒋氏,夫妇具葬青山冈,子四:桢、祥、安、泰。

第百四世:思书,煕宁进士,仕至朝奉郎,赠鲁国公,子一:次中;

通,植长子,字汝智;长子竣()?

桢,?配李氏,与夫同年同月日生,后夫5日殁,子一:高;

祥,字嗣春,生于至道三年二月十五,天资奇敏十岁能文,于天圣年间登进士调蒲圻县后又调柳州府,配刘氏;

安,字嗣康,生于咸平元年,配杨氏,继何氏;

泰,嗣宁,配沈氏,子一:茂。

第百五世:次中,绍圣进士,赠吴国公,子一:立象;

竣,通的长子,字子恭,子二:怀敏、怀俊;

高,伤命于至和元年,配朱氏守节抚子尽天年而终,子二:元、杰(夭);

茂,字如松,生于(宋)天禧五年,美秀俊雅,府郡庠生在学,年十九而觞。

第百六世:立象,吉安府正堂,子一:郧;

怀敏,号云岭,精五经七书,补幕府参谋,出师战灵寇败死,配章氏,子二:常、纂;

怀俊,子未详;

元,字人(大?)魁,生于送宝元三年,殁于大观二年,配王氏,生于宝元?年,殁于大观?年,子五:淳、美、敬、约、逊。

第百七世:郧,子一:日华;

常,字居敏,举宋仁宗至和进授颖卅团练,配谢氏,子三:敏修、攸修、敬修;

纂,字居简,配林氏,子未详;

淳,字舜温,生于宋嘉佑五年,殁于绍兴九年,配李氏,子三:栋、重、登;

美,字舜良,配雷氏,子一:儒;

敬,字舜恭,生于绍兴四年二月十六日,配黎氏贤淑无嗣;

约,字舜俭,配黄氏,子一:名辅;

逊,字舜让,配毛氏,继易氏,具外出不知所终。

第百八世:日华,子一:钧;

敏修,字孚庵,宋宣和进士授诏卅牧,配黄氏,子二:邵、宓(mi);

攸修,配韩氏;

敬修,号盛唐,贡生,配盛氏,子一:邛;

栋,字良才,早夭;

重,字良贵,生于元丰六年,殁于绍兴廿年,配熊氏,子四:处敬、处义、处仁、处智;

登,字良用,生于元丰八年,殁于绍兴二十五年,配魏氏,嗣子:处义;

儒,字显佐,配雷氏;

名辅,字良弼,配熊氏,子二:处确、处素。

第百九世:钧,祖立象致仕未归,公遂落籍(江西)吉水,殁葬庐陵城北,子一:俊彦;

邵,字秉恭,配黄氏,子二:燖、烬;

宓,字秉良,宋淳熙年间进士,知枢密院事擢右丞相,配徐氏,子一:炽(chi);

邛,字秉植,配杨氏,子二:焕、烜;

处敬,字必恭,生于宋元符三年,迁巴陵道塘?配陈氏,子孙蕃衍;

处义,字必谦,生于崇宁二年,殁于淳熙五年,配徐氏,与夫同年同月日时,先夫一年而殁,子二:远、浩(奉登公禋祀);

处仁,字必爱,生于崇宁五年,到省城应试舟中溺水而亡,配张氏;

处智,字必达,生于大观四年,配丰氏,子一:宽;

处确,字必识,配王氏;

处素,字必朴,配张氏。

第百十世:俊彦,子一:宗臣;

燖,字叔溢,配曾氏,子一:勅(chi);

烬,字叔亮,通五经为当世名儒,享年八十三岁,配胡氏,子二:勃、勅;

炽,字叔敬,配夏氏,子未详;

焕,字叔章,配王氏,子一:劬(qu);

烜,未详;

远,字可久,精医,著有十药神书传世,生于宋建炎三年,享年百三十一岁,历十七主;配聂氏,生于建炎二年殁于景定三年,享年百三十五岁,历十八主,子六:自坎、自银、自离、自晋、自济、自观;(笔者注:奇怪,这个葛远与前面所引资料中明代那个葛乾孙的字相同,都是“可久”,又都精医,但两个人字同而名不同,朝代也不同,到底是两个人,还是一个人被误传?)

宽,字可厚,配黄氏,子四:自乾、自复、自巽、自泰;

浩,字可大,配徐氏,子三:自震、自坤、自兑。

百十一世:宗臣,子一:延直;

勅(注:此字为别字借用,原字为“朿”字右边加个“力”旁,电脑和辞典中都找不到故用“勅”字代替),字熙爵,配左氏,继范氏,子一:齐;

勃,字熙绩,配陈氏,子一:楚;

勅,配周氏,子未详;

劬,字熙谟,进士,配臧氏,子一:泰;

自坎,字清元号智叟,迁武昌蒲圻县新店,配谢氏,继杨氏,子一:伯士;

自银,甘肃守备,(其余未详);

自离,配熊氏,子四:德卿、真卿、俊卿、懋卿;

自晋,徙通城麻布市,配李氏,子二:伯六、仲三;

自济,配朱氏;

自观,子二:令卿、御卿;

自震,配陈氏,子一:名卿,迁咸宁;

自坤,配杨氏,子三:华苑、美清、洪清;

自兑,迁荆州;

自乾(谱无载);自复(谱无载);

自巽,配苏氏,迁浙江,子未详;

自泰,迁清江,配李氏。

百十二世:延直,子一:文龙;

齐,事实未详;

楚,字点天,配陆氏,子三:广汝、广渊、广润;

泰,字晓溪,配何氏,子二:广济、广潮;

伯士,蒲圻县平予,配骆氏,子孙蕃衍;

德卿,真卿,俊卿,三人俱迁蒲圻;

懋卿,迁丰城县;

伯六,仲三,随父迁通城后情况不详;

令卿,未详;

御卿,居桃源县城南;

名卿,配刘氏,子一:兴情;

华苑,未详;

美清,配谢氏,子一:光化;

洪清,配孙氏,子二:兴仁、兴让。

百十三世:文龙,子一:幼敏;

广汝,德佑年间进士(1275-)任德州正堂,配叶氏,子二:翘然、卓然;

广渊,广润,隐梧桐岭;

广济,进士,配康氏,子未详;

广潮,情况不详;

兴情,迁淦州;

光化,配余氏;

兴仁,配邹氏,子一:英;

兴让,幼贫奇英迁湖南长沙(笔者注:此句费解,原文如此)。

百十四世:幼敏,子二:天声、天瑞;

翘然,卓然,均未详;

英,未详。

百十五世:天声,子三:以义、以礼、以智;

天瑞,字思舜,生于元至元十九年三月初三(1282年),配罗氏,子四:仕贤、仕贵、仕昌、仕安。

百十六世:以义,居庐陵县;

以礼,配方氏,子一:道亮;

以智,配李氏,子一:清隐;

仕贤,仕贵,仕昌,以上三祖子孙繁衍,系庐陵巨族;

仕安,生于元至治三年,殁于明洪武二十八年,配陈氏,子二:子覃、永年。

百十七世:道亮,迁江南六合县,配黄氏,子一:应期;

清隐,授湖广武昌府正堂;

子覃,生于元至正二十三年九月初二,殁于明宣德三年,配涂氏,子一:浚哲;

永年,生于明洪武五年十月十九日,殁于永乐二十年,配唐氏,子三:浚川、浚渊、浚源。

百十八世:应期,配冯氏,子一:显祖;

浚哲,生于明洪武十八年腊月初十,殁于宣德九年,配李氏,子一:延广;

浚川,生于明建文元年,配邹氏,子一:清保;

浚渊,浚源,情况不详。

百十九世:显祖,迁湖广汉川县麻河,配云氏,子二:荣、华;

延广,名蔓,生于明永乐九年十月初一,配罗氏,子二:荣英、荣美;

清保,情况不详。

百二十世:荣,居汉川城,配刘氏,子四:春旸、春旺、春昭、春明;

华,居汉川麻河,配王氏,子二:春芳、春莠;

荣英,生于明正统九年五月初五,配罗氏,子二:长生、载生;

荣美,生于明正统十三年五月十三日,配李氏,子一:同生。

始迁祖自吴入楚,散居湖广各地。道亮公徙江南六合县,亮公孙显祖公复迁汉阳府,汉川县麻河葛家门。亮公五世孙,春旸公次子铭公移居汉川葛家塘。道亮公五世孙春莠公子鸾公仍居麻河渡。东旸公徙仙桃市大福乡葛家湾村。毓秀公徙汉阳府汉川县道人桥葛家台。光霞公徙安陆府天门县俞家畈。我族自伯翳而后子孙繁衍,辗转迁徙,遍布神州。然代远年湮,无从详考,自始迁祖起,详纪以示后代。

四、观葛家湾《葛氏宗谱》的几点思考

第一,历经4000多年的历史变迁,在那样艰苦原始的历史条件下,能够传抄并保留一部从得姓之初一直到现在一脉相连的完整的宗谱,可以说,这是其他任何一个姓氏所没有的,真是不可思议,真是伟大!这使得我们后裔,不得不对我们的先人所做的贡献表示深深的敬意。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部完整的宗谱,就为我们弄清葛氏源流提供了最宝贵的基础。

第二,正是有了这部宗谱,使得我们完全可以该谱为纵线,来收集其历史上的各分支了,这就明确的多,省事的多了。比如,该谱中主要分支线索有:

1、第21世祖葛云,“受伯爵,分居南阳”。可考的问题是,既然是分居南阳,那说明他还有兄弟辈,如查明他在祖籍的兄弟的分支谱系,就接上头了。

2、第40世祖葛成木,“迁居南京花城句容都吉阳里”。可考的问题是,他的迁居南京句容的时间约在公元前900年左右,比葛庐南迁要早900多年,而且所迁的地点吉阳里又非常具体,那么现居句容的葛氏族人就可以到吉阳里访查一下,是否在葛庐之外另有成木后代,二者的关系便可弄清楚。

3、第74世葛绩,“结庐数里,名号逸士”。可考的问题是,我怀疑,这个74世祖葛绩可能就是前面所引资料中葛洪所说的那个把官让给弟弟自己渡江的“曏祖浦庐”,因为从时间上推算七十四代也差不多正是东汉开国时期。是否是后人在资料传写的过程中把曏祖渡江结庐误读为人名浦庐了?当然我的这一推测也有疑点,那就是如果74代祖就是那个渡江的先祖,那么为什么在这部谱中没有对他佐光武帝起兵并且让官不做渡江这么重要的事件只字未提呢?

4、第77世葛龚,字元甫,“拜汤阴县令”。谱上和前面所引的资料中都记载了他,这就相互印证了谱和资料的真实性。那么,以谱为纵线查分支的想法就是正确而又简便的。

5、第82世葛玄,与前面葛氏名人所引资料中的葛玄对上了号,第85世葛洪也与前面所引资料中的葛玄对上了号,对不上的是,谱中葛玄的儿子是第83世葛绥贵,在资料中却是葛系,谱中孙子是第84世葛和,在资料中是葛悌。到底孰是孰非,还需要从其他资料考证。

6、第97世祖葛从周,封陈留郡王,子未祥。该祖的后代情况可从古陈留郡考。

7、第98世祖葛涛,唐避孙阳之乱徙江阴。可考江阴的葛氏情况。

8、第101世葛庚明,子孙分迁繁衍。迁哪里去了?有其后代可据此接上。葛启明,居江阴。江阴的葛氏后代据此可接上。

9、第102世葛澄,葛瑞,子未详。有其后代可据此接上。

10、第103世祖叫葛宓,第109世祖又有个葛宓,是谱在辗转传抄中有一个人的名字写错,还是祖孙两代重名?

11、从第103世葛宓、第104世葛思书、第105世葛次中、第106世葛立象,到109世葛宓,与前面葛氏名人资料中所引的葛宫、葛书思、葛胜仲、葛立方,葛邲五代比较,我觉得有某些相似之处。请看:第一,他们都是江阴人;第二,经历相象,第103世葛宓为庆历(1041年--)进士,葛宫举进士;葛思书与葛书思名字一字不差只是颠倒,葛思书为煕宁进士,葛书思登进士第;葛次中与葛胜仲名字一字之差,均为绍圣进士;葛立象与葛立方名字又是一字之差;葛立方孙葛邲,隆兴进士,绍熙四年(1194年)拜右丞相,而该谱第109世葛宓,淳熙年间进士,知枢密院事擢右丞相,二人名字相似,官职相同,只是登进士的时间记载不同;第三,他们生活的年代相同,都在宋煕宁、绍圣年前后。为此我怀疑,他们是否就是一家人,只是名字有一方在传写中写误了?

12、第109世祖葛处敬,迁巴陵道塘?配陈氏,子孙蕃衍。古巴陵姓葛的后裔可据此续接。

13、第110世:葛炽,葛烜,子未详。有此二公谱的可接上。

14、葛远,字可久,精医,享年百三十一岁,配聂氏,享年百三十五岁,,而前面所引资料中说明代有个葛乾孙也是字可久,明医。奇怪,这两个人字同而名不同,朝代也不同,到底是两个人,还是一个人被误传?有此谱的可据以考证。

15、第111世葛勅,配周氏,子未详。有此公谱的可接上。

第111世葛自银,甘肃守备。因远离家乡而情况不明,甘肃有姓葛的可据此续接家谱。

葛自济,配朱氏。葛自兑,迁荆州。葛自乾(谱无载);自复(谱无载)。葛自撰,配苏氏,迁浙江,子未详。葛自泰,迁清江,配李氏。其后代均可据此续接谱。

16、第112世葛齐,事实未详;葛伯士,“蒲圻县平予”,配骆氏,子孙繁衍;葛德卿、真卿、俊卿,三人俱迁蒲圻;葛懋卿,迁丰城县;葛伯六,仲三,随父迁通城后情况不详;葛令卿,未详;葛御卿,居桃源县;

葛华苑,未详。以上诸公后代均可据此续接家谱。

17、百十三世:葛广渊,广润,隐梧桐岭;广济,进士,子未详;广潮,情况不详;兴情,迁淦州;光化,配余氏;兴让,迁湖南长沙。以上诸公后代均可据此续接家谱。

18、第114世:葛翘然,卓然,均未详;英,未详。以上诸公后代均可据此续接家谱。

19、百十六世:以义,居庐陵县;仕贤,仕贵,仕昌,以上三祖子孙繁衍,系庐陵巨族。以上诸公后代均可据此续接家谱。

20、百十七世:葛清隐,授湖广武昌府正堂;其后代均可据此续接家谱。

21、百十八世:葛浚渊,浚源,情况不详。其后代均可据此续接家谱。

22、百十九世:清保,情况不详。其后代均可据此续接家谱。

  大枣园村

  大枣园村

  老百姓俗称“老虎山”的虎头石山,海拔188。4米,走势由东南向西北,逶迤连绵十数里,远远望去如巨兽的身躯慵懒斜卧;虎头石山有九个山头高低起伏,山南的百姓又叫它“九顶山”,最西北端的那座山头,天然生成一只老虎头的形状,面向西北双目炯炯,额头“王”字清晰可辨,虎头石山取名就来自这块象形石。虎头石下西侧约有五百米之处坐落着一个两千多户人家的村子——大枣园村。

  大枣园村有着深厚悠远的文化底蕴,有着独特的人文景观,村中心的牌坊街上矗立着两座斑驳古朴的石牌坊,它建于康熙24年(1685年),栉风沐雨316年,据说是山东省目前仅存的两处功德牌坊之一。村子东边山上的自然景观也不少,除栩栩如生的虎头石外,旁边还有个山头叫做“石人山”,是因为山坡上一块大石突兀而立,如一个男子站在那里,人们称它“石人”;再往前的山包叫做“蚕场山”(音),北坡上有一块七八个平方大小、光滑平坦的大青石,传说汉朝淮阴侯韩信曾站在石台上点兵,人们就叫这里为“点将台”。

  大枣园村立村的时间可追溯到600年前。明朝大规模向山东移民时,云南臧氏弟兄于永乐初年(1403年)迁徙到即墨境内,一个在楼山稍东一些的凤山圈地开荒,是为坊子街村;另一个在虎头石山下生满棘树(酸枣树)的坡上“占山”,建立棘林村,后改称枣园庄。臧家在村里居住600年,传了20世,现在却只有三两户人家。匡氏家族于清代顺治年间(1644年)迁来,据民国26年(1937年)元月修纂的《匡氏家谱》记载:“自清初顺治年间始祖自胶州老海乱后迁居即墨城南枣园村。”义之为匡氏的始祖,繁衍了14世,历经300多年。以后陆续迁进村来的毛、周、贾、孙、吕、毕等姓氏,落户时间最长的200年,最短的不足百年。近年来村中落户的不断增多,据说姓氏已达到58个。

  村中的大姓王氏家族,于明朝万历15年(1587年)自即墨汇海社王家庄迁来,自称“胶西王氏”。据乾隆30年(1765年)初版、嘉庆10年(1705年)重修、宣统元年(1909年)再修的《王氏世谱》中《迁胶源流》章记载,胶西王氏原系青州临朐县上庄居住、礼让乡寺泊社四甲民籍,于万历初年迁入胶州朱阳社十甲,复迁至即墨汇海社王家庄,后迁仁化乡枣园村。王氏家族五代之内三易其居,乾隆年间牵头修家谱的七世孙绍先为家谱作序并作感怀诗曰:“五世三迁居,胶即海崂间,朱阳立社地,海崖置庄田,总为儿孙计,不使里长艰。”才富为大枣园王家始祖,已有21世,大枣园村的村民百分之七十姓王,均是才富后人。

  《王氏世谱》中还记载了万历15年才富自胶州初进枣园村遭遇的一桩冤案。他被浮山所千户于光祚指使手下王守迪告发王氏家族系浮山所军丁。大明律,军丁私自脱离守防军队逃避兵役是要严惩的,案子由胶州知州严恭审理,派扑快头子冷于道将才富押解回原籍临朐,查明王才富确系青州府临朐人氏,其父名钺、祖父纶、曽祖景,并非军户家族,案子才得以了结,判王守迪诬告罪,罚赎银六两六钱六分,并将其收管两年。后来,才富的后人有的迁到楼山后、湾头、埠头等各村,康熙年间大枣园村析出一个小枣园村,王氏家族可谓人丁兴旺。

  历史上的王氏家族曾显赫一时,虽然王才富乍搬进村就经历飞来横祸,可六十年后自他的曾孙开始,族内英才倍出,二百年里挣来功名无数。顺治甲午年(1654年),才富之孙柱今的长子如辰乡试得中第七名亚魁(举人),第二年会试联捷进士,如辰仕途顺畅官至广西按察院,司督学道加三级;三子如云,壬子(1672年)科中进士;二子如春,戊午(1678年)乡试中第25名举人。柱今的孙子、如辰之子王懿为甲子(1684年)乡试第20名举人,戊辰(1688年)会试中第104名进士,殿试二甲第17名,康熙钦点翰林院庶吉士第九名。王懿得中举人后第二年,康熙皇帝闻说王柱今一门三儿一孙俱取得功名,便称赞他教子有方,御批为王柱今立功德牌坊,诰封士大夫,极尽荣耀。

  今天大枣园村的老人们说到牌坊的故事,还是会如数家珍。传说当年皇上特意从北京派来两位风水先生为牌坊选址,风水先生发现大枣园村得天独厚占尽地利。那时候地广人稀,从虎头石山上向西望去可以看见村子正对着西海中的小岛毛岛,村南有沙岭河(现在叫李村河),村北有白沙河(当时白沙河入海口在双埠村,后来忽然一夜暴雨白沙河改道李家女姑村),两条河遥相呼应,与毛岛做成“二龙戏珠”,风水落在大枣园村;更可贵的是村东虎头石南面和北面各有一条山水流出,弯弯向西在大枣园村内会合,其名曰“玉带”,恰恰把大枣园村的前街环抱其中,注定村中要出高官。风水先生把立牌坊的位置定在前街上,从此村民们把前街叫做“牌坊街”,村中两股合流的山水叫做“玉带水”,视为村里兴旺吉祥的源泉。

  牌坊街东西方向,长约200米,两座石牌坊立在中段,相距约70米,规格都是“三间四柱三楼”,有四根立柱将横山隔成三间孔洞,坊顶上分为三个瓦顶叫做“三楼”,楼顶斗拱飞檐,饰有神兽等檐饰。东牌坊正额上刻有四个大字“龙章三锡”,上方一行小字“皇清康熙二十四年岁次乙丑仲春吉为”,下方小字为“诰封士大夫王柱今立”;中间刻着王柱今三次受御封的官职:“初封 文林郎山西太原府交城县知县,再封 奉政大夫户部广西清吏寺郎中,三封 中大夫广西按察使司督学检事加三级”。西牌坊正额上枋中间横刻有正楷大字“义方式训”,下枋竖刻王柱今的三个儿子如辰兄弟及孙子王懿历年功名取得情况:“长男如辰,甲午科乡试第七名亚魁,乙未科会试联捷进士,历任广西按察使司督学道加三级;次男如春,戊午科乡试第二十名举人;三男如云,壬子岁进士;孙,王懿,甲子科乡试第二十名举人,戊辰科会试第一百四名进士,殿试二甲第十七名,钦选翰林院庶吉士第九名。”石牌坊历经三百年风雨剥蚀,有些字迹已经看不清楚,惟那“义式训方”四个正揩大字在阳光下熠熠发光。文革中牌坊的楼顶飞檐遭到破坏,可那整石雕成的底座和立柱虽然伤痕累累,却怎么也拉它不倒。2002年,李沧区政 府筹集资金总投资50多万元将其修复,可惜的是飞檐斗拱及神兽檐饰已全然不是旧时模样。

  说到王懿,老人们每讲到他便会喜上眉梢,话语滔滔不绝,这位雍正皇帝的启蒙老师官至大理寺正卿加三级的乡亲,铸造了大枣园辉煌的顶峰,使全村人一直自豪到如今。村里流传着许多关于王懿的轶事。据说雍正小时候极为顽劣,王懿罚他“跪读书”,被康熙撞见,心疼地说:“学是天子,不学也是天子。”王懿大胆冒犯天颜立即应对:“有学问是尧舜,没学问是桀纣。”康熙听了大惊,自此信任王懿支持他严管皇子,雍正便恨道:“待我作了皇帝,第一个杀的就是你!”王懿在朝为官32年,康熙59年(1720年)却被贬到新疆巴里坤总督戍边屯田,1723年雍正即位后,发昭书急召王懿回京,意欲请启蒙老师辅佐朝纲。王懿不知内情,猛想起当年雍正怀恨在心所说的话,估计此番进京凶多吉少,心中忐忑,走到芦沟桥驿站时先派家人进京探听消息。谁知京城里的官吏们见雍正欲倚重王懿,未雨绸缪,先拍起家人的马屁,轮番请他喝酒,家人喝得烂醉误了与王懿约定的日子,王懿等不到消息,认为大祸将至遂吞金自杀。

  王懿去世后,灵柩运回故乡安葬,据同治壬申年(1872年)版《即墨县志》记载,侍郎王懿和学道王如辰之墓设于即墨南50里处,即现在的曲戈庄。当年雍正下旨祭王懿于渠(曲)戈庄名宦乡贤祠。王懿父子墓地高大气派,墓州立着石人、石马、石秀才,许多七十岁的老人们都有记忆。1943年日本侵略军扩建飞机场殃及二百年前的一代名臣,日本人令王家将王懿父子墓限时迁出,今年78岁的王乐孔老人曾参与迁坟,他说,当时,王氏家族胶州王家庄的族人出资、大枣园族人出人,雇着大卡车,整整干了三天。王懿的棺木是双层的,外椁木料厚约10厘米,灌满了松香,棺上盖的黄缎子“旌”仍然完好无损。棺木极为沉重,几十个棒小伙子用木杠抬,一起步,木杠咔嚓嚓连断数根,棺木纹丝不动。最后是在棺前挖沟加滚木一步步移出墓穴、移上汽车的。棺木运回村中宗祠停放,一切遵从葬制,入村北王家祖茔。

  大枣园村有一个不同于别村的景观,是王氏家族共建了五个“堂”。堂,历史上被中国人极为看重,是祭神、祀祖和进行政事活动的场所,《礼记》中有“天子作明堂”的记载,自春秋时期就兴起建堂之风,古时官员办公之处称做“大堂”,百姓的农舍正房称为“堂屋”,但“堂”而有号,是官宦或书香之家的作为,也是身份的象征,如康熙皇帝就曾赐诸城刘墉之祖父刘启“爱清堂”御笔。大枣园村王氏家族在王懿一代分为九支,至今仍称“九宅”,九宅中以王柱今一支最为显赫,他家堂号“忠孝堂”,画栋雕梁建筑精美,占据了最好的风水之地牌坊街,族中划出40亩公产专供忠孝堂使费。据说“忠孝堂”匾额为皇帝所赐,即墨县令路过堂前都得下马步行。王家族人另外还设有四个堂,村东“东园鲁”,后街西头“雨蕴堂”,前街靠北“世谷堂”,还有一个颇有故事的“孝行可奉堂”。

  这个“孝行可奉堂”几百年来一直为老人们津津乐道,还上了同治年版的《即墨县志》。故事也有好几个版本,流传最广泛的一段说的是王子信的三子之垣素以孝名闻名乡里,其父去世后他按古制最高礼在墓旁结庐守孝,三年没有踏进家门一步。族里人很钦佩,在他守孝期满那天准备了鼓乐欲去墓地迎他回家。可之垣不知族人的安排,三年期满就自己走回了家,妻子说,你自己回了家,别人哪会相信你已守满三年,还猜你是早就回来了呢。之垣听后回答说:“为父再守三年有何不可。”他转身回到茅庐又守了三年,前后共守六年。之垣每天在墓地北面用衣襟兜土为父亲的坟头培土,六年下来取土处竟挖成一个新月形的大湾,取名叫做“月牙湾”这段事就叫做“孝子衣襟”。后来,族人为了纪念这对情深父子,建了一座堂,取名“孝行可奉”。

  王家还有许多趣闻轶事,村里人最爱讲的是“也字不打勾”的故事。王懿在京做官多年,交往甚广,他自己也曾任过康熙戊戍科(1718年)会试主考,收得门生无数。据说在一次会考中王氏家族得中八个半进士(其中半个是女婿),创科举制度以来一门同榜的最高纪录。有人暗中调查,发现王家子弟的试卷上凡是“也”字均不挑上最后那一勾,分明是约好作弊的暗记。上奏朝廷后,皇上龙颜大怒,派钦差去山东微服私访,要严惩王懿。王懿在京得了消息,派快马回乡报信,安排子弟们无论是田间锄地,还是园里薅草、路上拾粪,都要拿着书本做出读书的样子。待到钦差到了大枣园村,只见推车挑担的,抗锄牵牛的个个手不释卷,摇头晃脑念书,咿咿呀呀吟诗。钦差喜道:“乡野之中诗书气如此浓厚,村夫农人皆苦读圣贤书,一榜八个进士也嫌少。”回京复命,天大的事化作烟消云散,大枣园王家却传下个“也字不打勾”的趣谈。——然而查王氏家谱,却未见一榜八进士的盛况,此故事姑妄言之姑妄听之,权且一笑。

  王氏家族风光二百年,有学问的人才数不胜数。到得十二世上,却有一户颇为富裕的人家养了个独生儿子总是让父母操心个没完,儿子满腹诗书却不想走仕途出将入相,每日里琴棋书画过的好不优哉游哉,把爹娘急得不行只是无可奈何。父亲去世后他没了管辖,不上几年把家中六千亩地变卖一空,最后自己竟落到唱渔鼓为生的地步。他在李村集上敲着渔鼓说《三国演义》《水浒传》,并不按寻常说书人的路数,是根据自己烂熟于心的原著情节,说得细致生动,在沧口地区名噪一时。他如此落魄却少爷脾气不改,依旧花钱大手大脚,每每有人钻他心善手散的空子,换上破衣跪到他面前说些家中遭难的苦情,或说老娘去世无钱下葬的鬼话,他便撩起破大褂取出刚刚卖唱挣的钱一古脑儿送给求他的人。这位少爷迂腐可爱的性格常常成为众人的话题。王家十三代子弟曾出了个戏迷,最爱的是柳腔和京剧,曾痴迷到做什么事都要唱着戏文,正月里走亲戚,他钻进戏园子忘记走亲戚的“任务”,惹的家人和亲戚都老大不高兴;到地里拾掇庄稼,他拔棵谷子作马鞭,将谷地当舞台,唱起戏来不知回家;他背着家人拜名角为师,玩票玩到极高的境界,在青岛港上颇有名气,人送外号“活包公”。他在外面登台玩票唱戏,却把家里瞒的铁桶似的,一天他的老兄见到做买卖的朋友,朋友说今晚青岛某大戏院有名角唱戏,平日难得一见,我请你去听。老兄欣然前往,及至名角上场却把他老兄惊得张口结舌——原来这名角乃是他那不务正业的胞弟!西洋镜戳穿后,“活包公”便堂而皇之的开唱,再也不用煞费苦心的遮遮掩掩了。

  一百多年前,村里住过一位汪大人,据说这位汪大人是安徽人,官至西台御史。他看中了大枣园的青山绿水,在牌坊街北临街建了一座宅院,家眷都接过来同住。村中的地保常因了村里公事去汪大人家,这位大人倒也礼贤下士,每次都把地保让在客座奉茶。即墨的县令也常常来拜访汪大人,还常讨教一些公事,在汪大人的客厅里,地保也是客,与县令平起平坐的;地保有事去县衙,县令见汪大人的座上客来了,也热情接待,不和对其他地保那样板脸。因为老百姓讽刺地保是官府的狗,所以过去北乡有句笑话“大枣园的狗也比县官大”就是由此而来。汪大人在大枣园住了十几年,家中突发变故,他的儿子不小心从小楼上坠地而死,汪大人将儿子厚葬在大枣院村外,人称“相公茔”。汪大人痛失爱子,一个人在北方住着心情郁闷,于是卖掉宅院离开这个伤心地回了安徽。

  大枣园的村民多年来受王氏家族的熏陶浸润,看重读书,耕读之家颇多,村里常设私塾数处,上世纪初有陈相昆、王文基、毕正霖三位先生办的私塾最出名,以毕正霖的私塾成绩最好。毕先生是位饱学之士,教育子弟有方,儿子们有的做医生,有的做“大先生(帐房)”,很受人尊重。毕先生设馆于王家雨蕴堂,自20岁执教直到70多岁才挂鞭,五十多年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事业有成者为数不少。清朝末年实行新政,乡间私塾逐渐由“洋学堂”取代,大枣园村重视教育的风气得到官方支持,有史料记载,1926年政府在村里开办“公立枣园初级小学校”,在忠孝堂院里南头盖了一排12间教室,收学生125人,聘教师3人,教育经费1476元大洋由南京政府行政费负担。

  大枣园村王家曾在后街西头与坊子街村接壤处建过一座关帝庙,庙里供奉的关老爷灵验之名远播山西、广东、福建,解放前夕还有外地人在坊子街村打听关帝的“九龙大殿”,实际上真正走近这座“九龙大殿”的人都会大失所望。这座“九龙大殿”大小只有七八个平方米,泥塑的关公坐象只有一人多高,倒是庙门前竖着的两根旗杆是别处关帝庙不多见的。若说起这座庙大名远扬倒有一段故事。大枣园王家多年在京里做官,村里九宅五堂名声在外,都说王家有的是钱,就招的强盗动了贼心。咸丰年间(1851年)闹长毛(太平天国),有盗贼假借“长毛”之名半夜来大枣园抢劫,走到村北今青岛钢厂一带,大雾突起白茫茫寻不到去路,朦胧中见一大汉跨马横刀挡在面前,威风凛凛如关老爷模样。盗贼们本是乌合之众,吓得屁滚尿流作鸟兽散。关帝显灵护村的故事不胫而走,大枣园王家更是感激,发愿为关公重塑金身,再修一座九龙大殿作关帝行宫。王家在外地做官的后人将关帝显灵的故事传播的更远,外省都有捐善款盖庙的。可不知何故,及至关帝庙修建之时,却远远没有预先规划的那么宏伟高大,庙顶上用了九行青瓦,瓦与瓦之间凸起来,老百姓称做“起棱”,此“九棱”虽非彼“九龙”,可“九棱(龙)大殿”却是叫出去了。庙里的关公塑像在1948年被一个有精神病的村民犯病时发蛮力抱出庙外,不久国民党军队把庙拆掉取砖修了碉堡,名声远扬的“九棱大殿”就这样消失了。

  大枣园王家还在现在的十梅庵村前山坡上建过一座观音庙,人称“娘娘庙(与十梅庵村的古庙“十梅庵”不是同一座庙)。老人们提起这座庙也很自豪,他们说,庙堂香火旺盛,观世音菩萨慈悲有灵。庙前面的沟下矗立着两棵几百岁的银杏树,树边溪流潺潺景色如画,庙修的清丽脱俗与美景融为一体。光绪11年前后即墨四乡的乡亲们捐款将庙重新大修,请胶州的名丹青手宋孝珍为庙堂做画,连正殿东西山墙上也画着花卉虫鸟,画的最美的是那两丛翠竹,用多年流传下来的老话说就是“东山(墙)一棵雨竹,西山(墙)一棵风竹,活活碰死鸟”。据说这两面山墙上画的竹子就如刚从山上移在墙上,栩栩如生摇曳生姿,连鸟儿也难辨真假想钻进竹丛歇息,竟发生过鸟儿撞死在墙上的事。只可惜这座庙宇于五十多年前被毁,只给后人留下许多美丽的故事与遐想

一、姓氏源流

展(Zhǎn)姓源出有三:

1、出自上古帝喾时有展上公,其后代以祖名为氏。据《姓氏考略》引《列仙传》注称:“帝喾时有展上公,得道,为展姓之始。”

2、出自姬姓,为春秋时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之后,以祖名为氏。据《郑樵注》云:“姬姓,鲁孝公之子公子展诟,以名为氏。”或按:“隐八年无骇卒,无骇者,展之孙也。”又《传言》:“羽父请氏,公命以字为展氏。”春秋时周公的裔孙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展的孙子无骇以祖名展为姓,世代相传,称为展氏。

3、出自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辗迟氏所简改。据《魏书·官氏志》载:“辗迟氏改为展氏。”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辗迟氏,入中原后从汉姓简改为展氏。

二、迁徙分布

(缺)展氏为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者、河北之景县、荒野,山东之平度、平邑、昌乐、东平,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原、晋城等地均有分布。汉族、 有此性。据《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据《姓氏考略》据《列仙传》注称:“帝啻时有展上公,得道,为展姓之始。” 郑樵注云:“姬姓,鲁孝公之子公子展诟,以名为氏。”或按:隐八年无骇卒,无骇者,展之孙也。《传言》:羽父请氏,公命以字为展氏。然孝公之子四人:惠公;公子益师字众父,其后为众氏;公子驱食臧邑,其后为臧氏;公子展,名也。古人尚质,有名无字者多矣,益师有字,则以字;驱有邑,则以邑氏;展无氏、邑,则以名为氏,何必专守王父字之说乎!又《魏书·官氏志》载:“辗迟氏改为展氏。”此当出自鲜卑族。春秋时鲁有展禽;南朝梁有展子虔,画工,宋《文学传》有展伯、展兴;明代有展毓,永乐进士,任御史;又有展敏,天顺进士。展姓望居河东郡(秦初置。在今天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

三、历史名人

展 禽:又名展获,春秋时柳下(现平阴县店子乡展洼一带)人。父无骇为鲁国司空。他先在柳下做小官,后因秉性刚直,不愿与赃官同流合污,辞官隐居柳下。他足智多谋,才能出众。常分析国政,谈论兵法,常做一些济贫解困的事,人们又称他柳下惠

青岛市李沧区大枣园王氏是哪一支

  大枣园村  大枣园村  老百姓俗称“老虎山”的虎头石山,海拔188。4米,走势由东南向西北,逶迤连绵十数里,远远望去如巨兽的身躯慵...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