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氏族
爱新觉罗(Aisin Gioro)是清朝皇室姓氏,满语“爱新”为金的意思,常见说法称“觉罗”为姓的意思,但实际上满语中“姓氏”一词原文为hala(汉语哈喇、哈拉)。
爱新觉罗氏是清朝皇帝家族,他们的书画艺术,几百年来有着不解之缘,被称为“宫廷画”,在海内外有着极高的影响。
清初的皇帝如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都是雅好书画,在日理万机之余,游艺翰墨,重视书画艺术。
爱新觉罗氏是清朝皇帝家族,他们的书画艺术,几百年来有着不解之缘,被称为“宫廷画”,在海内外有着极高的影响。
清初的皇帝如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都是雅好书画,在日理万机之余,游艺翰墨,重视书画艺术。由于皇帝的喜好,加上宫廷的特殊家庭生活教育,故一般王宫宗室,也唯风雅是尚,研习书画,孕育出不少著名的书画家。他们的绘画风格,都以传统为依托,特色都是富贵典雅温润静逸,著作多以花鸟虫鱼,而画马最多,山水次之。
近百年来,其后裔多从叔伯父辈学习书画,其书画继承了爱新觉罗氏书画艺术的优良
启功作品
传统,显示了其技艺源远流长的雄厚根基,而且又随时代演近各辟蹊径,苦心探索。表现了新时代的面貌和气息,艺术风格精彩纷呈。爱新觉罗氏后裔,在书画艺坛上享有盛名者为数不少。
在书法方面:首推溥杰、启功、启骧、毓嶦、启源
在绘画方面:有溥佐、溥佺、毓峨、毓岚
而年轻的一代有毓崧、崇嘉、文嘉、毓半云、毓峋、毓岳、毓震峰和毓紫薇、恒钛等。
启功,字元白,也作元伯,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满族,爱新觉罗氏,是清世宗(雍正)的第五子和亲王弘昼的第八代孙。
满洲姓氏
一部分是姓(哈拉),一部分是基于血缘宗亲关系的族名(穆昆)。爱新觉罗一姓中,觉罗为姓,爱新是族名,两者的关系类似汉族中某姓和某家族的关系(张姓与桐城张氏,翁姓与常熟翁氏等)。除爱新觉罗外,觉罗这一姓氏还有伊尔根觉罗、舒舒觉罗、通颜觉罗等分支,都源于同一始祖。那拉氏有叶赫那拉、乌拉那拉、辉发那拉等分支(叶赫、乌拉均为地名),瓜尔佳氏有苏完尼瓜尔佳、安图瓜尔佳等分支。因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该族遂成望族,以全称相称,“爱新”遂变为姓氏的一部分。
宗室觉罗
清代将爱新觉罗氏分为,宗室和觉罗,以示血缘远近区别,同时将一些有功之臣赐姓为觉罗,如觉罗纳木泰(原姓舒穆禄)、觉罗吴拜(原姓瓜尔佳)等。
清亡以后族人多取汉姓, 如金, 赵,罗,肇,王等。
分布
16世纪80年代,爱新觉罗氏还只是一个人数很少的家族,包括努尔哈赤的六祖以及他们22个儿子所组成的家庭。
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到末代皇帝溥仪清朝灭亡止,后金、清朝一共存在296年,经历了11代12位皇帝。在这近3个世纪中,后金、清朝的皇帝,拥有众多的王妃皇后,他们的子孙也拥有远超过常人妻室与妃妾,加上中国崇尚多子多孙的古老传统习俗,因而爱新觉罗家族子孙繁衍十分迅速。
有的学者认为,后金入关前,在第2代皇太极时期,皇族成员约有100人;到第3代顺治时期,皇族成员是419人;到第4代康熙时期,皇族成员约有490人;到第5代雍正时期,皇族成员已超过1000人;到第7代嘉庆时期,皇族已近4700人;清朝灭亡以后,到20世纪30年代,皇族后裔已达2万人。1936出版的《爱新觉罗宗谱》,收集了这个家族几百年来的世袭繁衍材料。自16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努尔哈赤这一支系的后裔,仅男性就有近34万多人,整个宗室的后裔有46万多人,还有觉罗系统的后裔计34万多人,合计有8万多人,而这还仅仅是男性。如按皇子与皇女的比例来计算的话,那么,爱新觉罗家族在3个多世纪中,宗室的后裔有8万多人,觉罗的后裔有近6万人,整个爱新觉罗家族计有后裔近14万人。这近300年的时间,爱新觉罗家族,由于处于一个拥有特权的时期,子孙繁衍的速度是很快的。
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近70年间,爱新觉罗家族流散各地,皇族身份已成了历史,政府行为的修谱已无可能,纯正的血统已无保障,婚姻状况也日趋复杂,几乎没有任何家谱问世,家族人口的统计已很困难。但1937年之前康德伪皇帝在伪满洲国最后一次整体的修缮了家族谱系,所有宗室、觉罗都罗列其上,现存中国国家图书馆。后爱新觉罗密雅纳支派根据原先存留下来的碟谱和东北辽中新民地区的情况又由家族族长带领修缮了谱系,《爱新觉罗宗谱密雅纳支》 每十年系统修订一次,已经成为定规。经辽宁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的批准,爱新觉罗密雅纳支派恢复了家庙,每年的阴历五月十三举行家族内祭祀。
不过,一种趋势是很明显的,爱新觉罗氏的人口,仍然还在不断膨胀,血缘关系也由近及远,逐渐形成众多分支。据估计,如今爱新觉罗氏大致有30—40万人。其实到清朝最后的三代皇帝,由于近亲结婚,几乎是没有子女,有也是早早夭折。
爱新觉罗这个姓,后来也有了简化,有的改为“肇”,有的为“罗”等等。
爱新觉罗氏后裔在全国分布广泛,其生活状态多种多样,对待“爱新觉罗”姓氏的态度也各不相同。
世系谱
在他们成为中原的统治者前,皇室人士的名字都是任意改的。后来他们参考了汉人的命名方式,取名要跟辈分排行。最初的几名儿子以“承”、“保”、“长”三字命名,后来固定用“胤”,孙辈用“弘”,曾孙用“永”。乾隆时,又根据他作的一首诗,定了后人用“永”、“绵”、“奕”、“载”。道光时定了“溥”、“毓”、“恒”、“启”,咸丰时定“焘”、“闿”、“增”、“旗”。1938年修续爱新觉罗氏宗谱的同时,溥仪又添了12个字,“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家族庞大,为了细分,由嘉庆开始,又规定同辈同一世系第二个字的部首要相同。例如咸丰帝叫奕詝,有同父异母兄弟奕欣,两人名字的第二个字都是“言”部,但庆亲王奕劻的则是“力”部。
家族谱
爱新觉罗氏重要人物之一[1]
按《满洲氏族通谱》,努尔哈赤原本姓觉罗。
满洲(通古斯)人根据中国百科全书记载,是蒙古人种的北极亚人种,与爱斯基摩有亲缘关系。叶赫那拉·根正(慈禧弟弟的孙子)郝晓辉在<<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中也写到: "最早满族是从通古斯来的,也就是现在的西伯利亚。"通古斯人在西伯利亚可能是受到了俄国哥萨克人的排挤,因而迁徙到中国明朝的东北,被当时的中国明朝政府收留。"满洲"的形成远远晚于女真,成立于1635年农历10月13日。<<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中写到: "说起清廷,或者说满族的传说很复杂,因为所有的资料都是从努尔哈赤时代开始的往上追溯,也只有六代,到上面第七代的时候,基本上都没有什么记载了。我们家的家谱上也是这样。"在构成上"满洲"还包括汉族,朝鲜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的成分。确切的说当时的满族只是一个政治团体。
爱新觉罗氏统治中原初期,子孙并未按照辈分命名,康熙年间才开始采用汉人按辈分取名的方法。康熙初年,几名皇子曾先后以“承”、“保”、“长”三字命名,康熙二十年才固定划一采用“胤”字,其中康熙帝之子雍正的名字为胤禛,孙辈用“弘”,曾孙辈用“永”。
艺术简介
爱新觉罗恒钛,男,满族,1954年生于北京。毕业于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
系清道光皇帝第五子敦亲王奕誴后代,曾祖父载瀛一生精力专于书画。其所绘鞍马,羽毛花卉颇具特色,自称一派,为当时著名画家。大祖父溥伒(雪斋)、祖父溥僩(毅斋)、六祖父溥佺(松窗)、八祖父溥佐(庸斋)、伯父毓峨均攻书画,各具风格,均为当代著名画家。其堂祖父溥儒(心畲)在书画艺术上更与张大千齐名,有“南张北溥”之说。
成长历程
恒钛成长于一个书画艺术人才辈出的家族之中,在艺术上深受熏染。自幼酷爱绘画艺术,并得家族真传,师承六祖父溥佺(松窗)、八祖父溥佐(庸斋)、伯父毓峨、启功等著名书画家的教导,四十多年的潜心钻研、苦练,现已成为宫廷画派继承人之一,主攻山水兼花鸟,人物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深受国际友人喜爱。1989年赞助文化部修复恭王府两幅作品,并在台湾展出。1989年赞助十一届亚运会两幅作品,并在日本东京展出,收入日本出版的《末代皇朝爱新觉罗氏族书画集》。1991年赞助内蒙古那达慕二十幅作品,并在新加坡、韩国、加拿大、香港展出。1993年收入《中国当代文艺名人辞典》,1995年至1997年受日本友人之邀,作品先后在日本横滨、大阪、广岛、东京、仙台、岗山、鹿儿岛等地区举办日中友好文化交流逸品展,1997年3月收入辽宁版《现代满族书画家传略》一书。1997年5月收入上海版《爱新觉罗氏的后裔们》一书。1997年收入吉林版《爱新觉罗家族》全书。1997年12月由国家民委之邀,作品作为礼品送给国外友人,1998年2月一幅作品被中央电视台书画院收藏,1999年9月作品被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收藏。2003年7月收入《世界名人录》,同时被中国书画研究院聘为研究员,2003年12月17日—24日澳门中华文化艺术协会之邀举办宫廷书画展。
家族现状
不过,一种趋势是很明显的,爱新觉罗氏的人口,仍然还在不断膨胀,有的改为“肇”,有的为“罗”等等。
爱新觉罗氏现代名人:
爱新觉罗·溥杰(1907年4月16日-1994年2月28日),满族,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同母弟弟。生于北京清皇室醇亲王府。爱新觉罗氏。其父醇亲王载沣是光绪帝载湉之五弟,为清末监国摄政王。末代皇帝溥仪为其胞兄。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1961年1月30日,周恩来总理接见了溥仪、溥杰及其亲属,鼓励他们为祖国做出贡献。溥杰十分感激,在诗中写道:“今朝灿灿红旗下,新旧河山迥不同”,真诚表示“矢当珍此桑榆景,尽我余龄觅寸阴”。果由一封建皇弟转变为人民政权最高立法机关成员。他不仅热心社会公益活动,而且将多年的积蓄捐献给第十一届亚运会组委会,受到社会称赞。 溥杰自幼精习书法、诗词,具有坚实雄厚的诗、书功力,是海内外知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为海内外所珍藏。他将自己的书法经验总结为:“腕头力气刚浑劲,纸上临摹守碎离。心正自然丰笔韵,形拘自得趋丰姿。”在书界可谓自成一家之言。由于他身世独特,有感而发,感情真挚,意境求新,他的诗词也很有特点。著有《溥杰诗词选》传世。北京市西城区地安门内大街36号的满福楼的招牌三字亦是其题字。
爱新觉罗·溥任
又名金友之,1918年9月生于北京什刹海北岸摄政王府。醇亲王载沣之子爱新觉罗。溥任,宣统帝溥仪之弟。1923年10月10日生于大连。他的父亲溥伟于清光绪年间承袭了恭亲王爵。毓嶦在清皇室辈分的排列中属于乾隆皇帝钦定的“永、绵、奕、载、溥、毓、恒、启”中的“毓”字辈。1939年,毓嶦承袭了和硕恭亲王爵位,他也是中国最后的恭亲王。
爱新觉罗·恒山
1954年生于沈阳,现任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研究员、中国社会名人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名人艺术研究会企业名人委员会主任、辽宁大学客座教授、辽宁省艺术学院教授、沈阳理工大学客座教授、沈阳中山金石书画会顾问,北京新时代国际传媒广告有限公司签约画家。
爱新觉罗·恒钛
1954年生于北京。毕业于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系清道光皇帝第五子敦亲王奕誴后代。
爱新觉罗·启祥
1931年11月生于满洲里,满族正黄旗人,字景辉,号长白卧龙居士,系清圣祖康熙皇帝十六子嗣、世袭和硕庄亲王允禄之九世孙、同治辅国公载勋之四世孙、光绪镇国将军毓愍之孙、爱新觉罗·恒锟之长子、即康熙帝十世孙。 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特约顾问编委,中华人物大典,中华人物辞海,当代文化卷特约顾问编委,中韩文化艺术中心特聘美术师(教授)。
爱新觉罗·启骧字腾伯
生于一九三五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是清雍正第九代孙。
爱新觉罗·毓震峰
1956年生于北京,满族。清道光皇帝五世孙,著名书画家爱新觉罗·溥佐之子。 爱新觉罗·启新一九四二年生,北京人。
爱新觉罗·启
一九四二年生
爱新觉罗·毓宜
爱新觉罗·毓宜
爱新觉罗·毓宜,又名金婉如。女,满族。1922年生,清庆亲王奕劻之曾孙女,载振之孙女,东北奉系将领张作相之五儿媳。幼年入家塾,曾从四叔溥铨八叔溥佐学习绘画书法、曾从张伯驹老先生学习作诗填词,拜樊筱舫先生学习书画,擅长画骏马、雄鹰、金鱼、松、竹、梅、兰,书法宗承赵孟頫。通晓京剧并能亲自演唱。现为天津市文史馆书画组成员、天津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
三大觉罗为爱新觉罗氏、阿哈觉罗氏、伊尔根觉罗氏。实际上,觉罗姓氏远远不仅这三个,还有很多觉罗姓氏。
八大姓指的是大清王朝时满族的八个显赫的姓氏。分别是仝(佟佳氏),关(瓜尔佳氏),马(马佳氏),索(索绰罗氏),赫(赫舍里氏),富(富察氏),那(那拉氏),郎(钮祜禄氏)八姓,俗呼“满洲八大姓”。现今俗称谓八大姓的满族著姓姓氏,是自清代中期以后而冠用和改用的汉字姓。
有点关系,爱新觉罗有改为姓罗的。
爱新觉罗[1],是清朝皇室姓氏。满语“爱新”是族名,为金的意思。“觉罗”是姓氏,发源地在宁古塔旧城东门外三里。
满洲姓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姓(满语中“姓氏”一词原文为hala 、哈拉),一部分是基于血缘宗亲关系的族名(穆昆)。爱新觉罗一姓中,爱新是族名,觉罗是姓。“觉罗”与“爱新觉罗”两者的关系类似汉族中“某姓”和“某家族”的关系(谢姓与陈留谢氏,张姓与桐城张氏,翁姓与常熟翁氏等)。除爱新觉罗外,觉罗这一姓氏还有伊尔根觉罗、舒舒觉罗、通颜觉罗、嘉穆瑚觉罗、西林觉罗等分支,都源于同一始祖。那拉氏有叶赫那拉、乌拉那拉、辉发那拉等分支(叶赫、乌拉均为地名),瓜尔佳氏有苏完尼瓜尔佳、安图瓜尔佳等分支。因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该族遂成望族,以全称相称,“爱新”遂变为姓氏的一部分。
清代将爱新觉罗氏分为宗室和觉罗,以示血缘远近区别,同时将一些有功之臣赐姓为觉罗,如觉罗纳木泰(原姓舒穆禄)、觉罗吴拜(原姓瓜尔佳)等。
清亡以后族人多取汉姓, 如金、王、范、艾、罗等。
众所周知大清皇室姓爱新觉罗,却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姓氏的来历。
以前有很多的姓氏全都是因为皇帝儿子众多,皇帝在儿子长到一定年龄时,就会分封很多诸侯王爷,每个诸侯王爷都会有自己的封地。封地的名称和他的封号一致,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人们就会忘了这个诸侯王爷他的原本姓氏,而只记得他的封号。久而久之,他子孙的姓氏就会因此而变。例如,楚王的子孙在不久以后就会姓楚。
而爱新觉罗这个姓氏却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相传在很久以前,在关外有两个少数民族,他们姓氏不同,为了祖上的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他们两个民族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就在过了数百年之后,两个民族族长的子女却相爱了,但他们碍于历祖先的遗训,却不能在一起,更别说公开见面。在女子的姐姐知道以后,体谅妹妹的可怜与奈,帮助他们在外面私下见面。有一次,姐姐借口说要带着妹妹出去玩耍,约了男子在一条小河边见面。姐姐在把妹妹送到河边以后就离开了。女孩等着等着,忽然看到一个不知名的鸟叼来一个很漂亮的果子扔在了她的脚边。女子正好有点渴,就拿起来洗干净,把它吃了。吃完以后,就晕晕沉沉地睡着了。过了不久,姐姐就回来了,姐姐问她是否见到了那个男子。妹妹伤心地摇摇头,就跟姐姐回到了家。过了两天,她们才听说,那个男子迫于长辈的威严娶了另一族族长的女儿。女子很伤心地哭了。然而在过了几个月之后,女子的肚子大了起来,她姐姐以为她怀的是那个负心汉的孩子就问那个女孩。女孩说她没有和他那个男子做出什么不符伦常的事来。她说那天她吃了一个很漂亮的果子,才大了肚子。姐姐不相信,因为那太不可思议,任谁也不会相信这么荒诞的事情。她的父母说她败坏门风,狠心地把她赶出了家门。她的姐姐担心妹妹,所以也跟她一块离开了她们的家。女子怀胎两年,总算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她的儿子长得异常可爱、英俊。妹妹让姐姐帮她的儿子取个名字。姐姐说既然父母不承认这个孩子是她们家族的骨血,不如另外给他起个姓氏,就叫爱新觉罗吧,在满语里,爱新觉罗的意思是不同凡响的来历。从此以后,爱新觉罗这个姓氏就开始起用,随着年代的增长,爱新觉罗的子孙越来越多,直至努尔哈赤的祖你开始崛起。
Gerungioro Hala 格伦觉罗氏
Harhagioro Hala 哈尔哈觉罗氏
Ahagolo Hala 阿哈觉罗氏
Ayangoro Hala 阿颜觉罗氏
Aisingoro Hala 爱新觉罗氏
Tongyangiolo Hala 通颜觉罗氏
Hilingiolo Hala 西林觉罗氏
Irgengiolo Hala 伊尔根觉罗氏
Calagolo Hala 察喇觉罗氏
Hulegiolo Hala 呼伦觉罗氏
Giyamhugiolo Hala 嘉穆瑚觉罗氏
Giolocan Hala 觉罗禅氏
Susangiolo Hala 舒善觉罗氏
Susugiolo Hala 舒舒觉罗氏
aha gioro 阿哈觉罗
ayan gioro 阿颜觉罗
gerun gioro 格伦觉罗
爱新觉罗系清代皇族姓氏,清代皇族依与皇帝血缘关系的远近分为宗室和觉罗。宗室是皇族的第一阶层,即显祖塔克世本支,因腰系金黄带以示皇族特殊身份,故而俗称“黄带子”。觉罗是皇族的第二阶层,即显祖塔克世叔伯兄弟支系,因腰系红带,因此别称“红带子”。但并非所有以爱新觉罗为姓者都是皇族。譬如,“六祖”后裔之外的爱新觉罗家族成员血缘既远,又无战功,因而未被纳入宗室觉罗范畴,遂不在皇室之列。其地位与普通旗人无异,待遇相差无几。
时至今日,以爱新觉罗为姓者大多不是清皇族后裔,因其不过是“姓氏造假”而已。那么,如何辨别清皇族后裔的真伪呢?其实,真正的清皇族后裔是有据可考、有史可稽的。现今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清《玉牒》是清代皇族后裔查询家世的最主要的信息来源。即使清《玉牒》因历史原因出现断档,那也无妨,每支爱新觉罗都有自己的家谱,五服以内的血亲皆可提供祖上的名讳和字辈进行查证。再者,碑文、墓地、园寝、府邸、祖宅、旗籍……均可作为佐证进行查实。若果如此审慎待之,又何以有那么多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的假冒伪劣。但遗憾的是,在真假爱新觉罗无声的博弈中,真爱新觉罗一败涂地,大有被假爱新觉罗取而代之之势,重蹈一千多万满族人大部分为汉人的覆辙。
何出此言?且看身份证和户口本上的假爱新觉罗。现今,身份证和户口本上冒姓爱新觉罗者甚众,且以汉人居多。建国初期,除了溥仪等个别人仍在使用爱新觉罗姓氏外,其余的皇族后裔均已改为汉姓。改革开放后,爱新觉罗的光环效应日益凸显,俨然成了“稀世珍宝”,大放异彩。起初,是极少数的真爱新觉罗恢复了老姓。后来,社会上的一些奔竞之士嗅到了爱新觉罗带来的“商机”,于是乎,趋之若鹜,前赴后继地加入了改姓爱新觉罗的队伍中。这些趋名逐利之徒对关乎自身利益之事颇为上心,对名利的追求如蚊嗜血、如蝇逐臭,让他(她)们做祖武宗文的孝子贤孙简直是痴心妄想,数典忘祖已成常态。这群人大致分为两类:一类自身和亲属与爱新觉罗家族均无任何血缘,但手眼通天,凭借阿堵物和弄虚作假及其它手段,便能轻而易举将身份证和户口本上祖祖辈辈使用的汉姓改成爱新觉罗,从中渔利,粉饰自我,进而使前程顺畅通达。这类人尤以汉人为甚;另一类人则钻政策空子,以孩子可随母姓为由,使用旁门左道之术,辗转腾挪,如鱼得水,愣是将爱新觉罗家族这个通常意义上的“父系家族”打造出妈妈系、姥姥系、奶奶系、姥姥的妈妈系、奶奶的妈妈系、舅妈系、婶子系、养母系、后妈系、后姥姥系等一批新兴的“家族成员”。目前,身份证和户口本上的这类假爱新觉罗比比皆是。“鸠占鹊巢”已是不争的事实。当然,也有一些为数不多的不同于上述两类的“父系爱新觉罗”后裔,这些人是爱新觉罗家族真正的“血统传承人”。现在乃至将来,改回老姓的真爱新觉罗依然会相继出现,但在绝大多数采用汉姓的爱新觉罗家族成员中,概率低、占比小,相较于数目庞大的假爱新觉罗,只能甘拜下风。
某天,当你遇到某位人士以清皇族后裔自居,却空口无凭。这时,你一定要睁大慧眼仔细分辨,因为骗子的把戏十分高明,既或拿出身份证和户口本,让你看上面以爱新觉罗为姓的名字,你都不要相信。因为那不过是一个披着爱新觉罗外衣的“赝品”,一个地地道道的“姓氏投机客”而已。
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部分存在,部分汉化 满族姓氏 汉族姓氏 爱新觉罗 肇、金、依 佟佳氏 佟、董 瓜尔佳氏 关、白 马佳氏 马 绰罗氏 曹、索 富察氏 富、付 叶赫那拉氏 叶、那、南 钮祜禄氏 郎、卜、钮 宁古塔 宁、刘 舒穆禄氏 徐、舒、正 赫舍里氏 高、赫、张、康 依尔根觉罗 赵 乌雅氏 吴、穆、仓、黄、邵 喜塔拉氏 图、祝 复杂: A [阿尔布氏] Arbun Hala 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语“光景、形象、形势”,世居乌喇(今吉林省永吉县境),后改汉字姓阿、巴。 [阿尔丹氏] Ardan Hala 本达斡尔姓氏,见于《黑龙江志稿·氏族志》,世居黑龙江,后改汉字姓安、阿。 [阿尔拉氏] Arla Hala 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元代旧部“阿儿剌”,以部为氏,世居黑龙江沿岸。著名人物有:头等侍卫和济图。索伦亦有此姓。著名人物有:云骑尉贝多尔。 [阿尔塔斯氏] Artasi Hala本蒙古姓氏,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敖汉,著名人物有:云骑尉沙雅。 [阿哈觉罗氏] Ahagolo Hala 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阿哈,满语“家奴(包衣)”,属于家奴被赐姓,一般情况,各家族没有血缘关系。世居叶赫(今吉林省梨树)、辉发(今吉林省辉南)、佛阿拉(今辽宁省新宾)、松花江沿岸、长白山、瓦尔喀等地。所冠汉字姓赵、阿。 [阿克占氏]Akjan Hala 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女真最古老的姓氏,金旧姓“阿典”,以部为氏。世居哈达(今辽宁省开原东)、叶赫(今吉林省梨树县境)。阿克占,满语:雷,故后改汉字姓雷。 [阿喇氏] Aia Hala 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语“山岗、大阜”,世居乌喇(今吉林省永吉县境),后改汉字姓阿。 [阿拉边前氏] Alabinkin Hala 本鄂温克姓氏,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索伦(今黑龙江省嫩江以西)。 [阿拉尔氏] Aiar Hala 本鄂温克姓氏,见于《黑龙江志稿·人物志》,满语“平矮山”,世居索伦(今黑龙江省嫩江以西)。著名人物有:平藏后五十功臣墨尔根保。 [阿拉克塔氏] Alakta Hala 本蒙古姓氏,见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世居哈喇乌苏齐巴汉台。 [阿拉克球氏] Aiakcou Hala 本蒙古姓氏,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阿拉克奇特。世居察哈尔,著名人物有:副都统、骑都尉阿必达。 [阿赉氏] Alan Hala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语“桦皮”,世居翁郭罗城(今地待考),后改汉字姓阿、华等。 [阿勒巴齐氏] Albaki Hala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阿尔巴齐,世居扎满和罗(今地待考),后改汉字姓巴。 [阿勒班氏] Alban Hala 满语“官差”,满族最古老的姓氏,金旧姓“阿里班”,世居和通吉郭思屯(今吉林省敦化南)、瓦尔喀(今俄罗斯东滨海省南部)等地。 [阿勒坦鄂谟克氏] Altanemoke Hala 本蒙古姓氏,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阿尔谈鄂谟克,世居喀喇沁。著名人物有: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阿督赖。 [阿勒特氏] Alte Hala 本蒙古姓氏,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塔巴克努图克哈喇,著名人物有:骑都尉叟色。 [阿礼哈氏] Alha Hala 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语“花颜色”,满族最古老的姓氏,金旧姓“阿不罕”,又作“阿里侃”。世居和通吉郭思屯(今吉林省敦化南)、瓦尔喀(今俄罗斯东滨海省南部)等地。后改汉字姓何。 [阿噜氏] Alu Hala 本鄂温克姓氏,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索伦,后改汉字姓鄂、郭。 [阿鲁特氏] Alute Hala 本蒙古姓氏,见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世居察哈尔。 [阿鲁络特氏] Alulote Hala 本蒙古姓氏,见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世居察哈尔。 [阿穆哈尔努氏] Amharnu Hala 本蒙古姓氏,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巴林。著名人物有:骑都尉昂阿。 [阿穆尼普塔斯氏] Amuniputasi Hala 本蒙古姓氏,见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世居荪尼喀扎哩。著名人物有:骑都尉阿海。 [阿穆拉氏] Amila Hala 见于《八旗通志》,满语“雄禽”,世居长白山渥集村,著名人物有:骑都尉阿尔泰,二等轻车都尉艾木布。 [阿穆噜氏] Amlu Hala 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黑龙江沿岸、伊兰费尔塔哈村(今地待考)。著名人物有:云骑尉费扬苏。 [阿其格查依尔氏] Acigecayie Hala 本鄂伦春姓氏,还有两个分支——伊格吉依尔、嘎格达伊尔,后改汉字姓阿。 [阿苏氏] Asu Hala见于《八旗通志》,又作阿苏里,满语“网”。满族最古老的姓氏,金旧姓“阿速”,世居黑龙江沿岸。著名人物有:云骑尉默尔库勒。 [阿苏克氏] Asuke Hala 本蒙古姓氏,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喀喇沁,以地为氏,著名人物有:云骑尉博尔济。 [阿塔穆氏] Atamu Hala 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叶赫(今吉林省梨树县境),后改汉字姓阿。 [阿图拉墨氏] Atulmu Hala 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雅尔湖(今地待考)。 [阿颜觉罗氏] Ayangoro Hala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阿颜,满语“蜡烛”。世居叶赫(今吉林省梨树)、佛阿拉(今辽宁省新宾)、雅尔湖等地。所冠汉字姓赵。著名人物有:刑部尚书绰克托,骑都尉辉兰,云骑尉巴什,云骑尉博济。 [阿颜塔塔尔氏] Ayantatan Hala 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阿颜,满语“蜡烛”。原籍无考,似为鞑靼后裔,著名人物有:一等轻车都尉喜佛。 [爱满氏] Aiman Hala 满语“外藩、番主”,满族最古老的姓氏,金旧姓“谙蛮”,世居不详。 [爱新觉罗氏] Aisingoro Hala 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爱新,满语“金”,为清朝第一尊贵国姓。详见《满族第一著姓:觉罗氏》。 [爱义氏] aiyi Hala 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爱湖,后改汉字姓爱、张。 [瑷珲氏] Aihun Hala 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爱浑,世居瑷珲(黑龙江省黑河市境内),以地为姓,后改汉字姓爱。著名人物有骑都尉布郎阿。 [艾耀施氏] Aiyaosi Hala 本蒙古姓氏,见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世居科尔沁。 [安达拉氏] Andala Hala 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地名,满语“半路”,以地为姓,后改汉字姓路。世居黑龙江沿岸,著名人物有云骑尉叶都赫。 [安佳氏] Angiya Hala 本锡伯族姓氏,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普塞屯村(今地待考)。后改汉字姓安。 [敖辰氏] Aocen Hala 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黑龙江。 [敖佳氏]:Aogiya Hala 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马察(吉林省浑江市西南),后改汉字姓敖。 [敖拉氏] Ela Hala 本达斡尔、鄂温克姓氏,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鄂拉,世居乌拉、黑龙江等地。后改汉字姓单、敖、山、阎、苏、鄂等。 [敖拉托欣氏] Elatokin Hala 本达斡尔姓氏,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黑龙江沿岸。为敖拉姓氏下五谋昆之一——托欣(多金)谋昆。汉字姓山。 [敖勒多尔氏] Elador Hala 本达斡尔姓氏,北京市满族有此姓,敖拉哈拉(姓氏)下的一个谋昆。汉字姓敖。
爱新觉罗氏族
本文2023-11-19 20:01:2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10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