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清思荣乡饮耆宝是什么意思
〖乡饮耆宾〗 清制,每岁由各州县遴访年高有声望的士绅,一人为宾,次为介,又次为众宾,详报督抚,举行乡饮酒礼。所举宾介姓名籍贯,造册报部,称为乡饮耆宾。倘乡饮后,间有过犯,则详报祥褫革,咨部除名,并将原举之官议处
我们闲暇之余看家谱上的人物小传。会经常看到古代先贤小传里有"乡饮大宾"四字,初看很纳闷,不知何意。如淮安府桃源县胡氏家谱中的六世胡思轩(见下图)
乡饮酒礼 始于周代,最初不过是乡人的一种聚会方式,儒家在其中注入了尊贤养老的思想,使一乡之人在宴饮欢聚之时受到教化。秦汉以后,乡饮酒礼长期为历代士大夫所遵用。
“乡饮大宾”又叫“乡饮耆宾”或“郡耆宾”,有时官府或赠“筵宾大老”匾额,在家谱中经常看到这个名词,但好多人不识其义。其实,郡耆老这是个殊荣称号。“耆”即六十岁以上老人。“宾”者接人以义者。《仪礼·乡饮礼》注:贤者为宾。由此可见,“耆宾”为六十岁以上德高望重的老人。明朝时期对于士绅贤达者赠予义官、散官类虚职官衔。“乡饮耆宾”按清代制度,每岁各省州县儒学遴访一些年高德勋之乡绅,拜为“大宾”、“介宾”或“众宾”。所举宾介先由在籍儒学颁发资格执照,选定后要详报总督、巡抚批准,最后还要把被举荐人的姓名和籍贯等名册报送礼部备案,注册后方称“乡饮耆宾”。确任“乡饮耆宾”的程序需经县、州、省府三级举荐,并将其姓氏、籍贯、事迹上报朝廷。有朝廷发给顶戴、官服,核准乘坐轿子的品级。“耆宾”的社会地位高于读书出身的举人,举人不入仕者没有顶戴官服,入仕者或许可做知县衔的官员。据安作璋教授讲,“耆宾”的荣誉职衔可达知州知府,其社会地位也高于花钱捐官且闲赋在家的同职衔的人。“耆宾”是花钱买不到的,所以清代“耆宾”名号的“加冕”手续非常严格、郑重,必须由地方官方逐级推荐确认。如发现其中平日有失行过错的,朝廷还要追究举荐官员的连带失察责任。
对于乡绅贤达由县、州、省府官员举荐的“乡饮耆宾”,每年仲秋节前后要参加省里举办的乡饮酒会。入会者一等的为“耆宾”,二等的为“介宾”,三等的为“众宾”。参加由地方官吏主持的“乡饮酒礼”的待遇,是一种尊老敬老的宴乐活动。宴会当天,各路“耆宾”在儒学讲堂依次坐好,主持官吏依次饮酒,互相礼拜,以这种独特的尊老仪式达到官方教化民众“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里”的目的。直到道光23年,清政府决定将各地乡饮酒礼的费用拨充军饷,才被下令废止,前后沿袭约三千年之久,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皇清思荣乡饮耆宝是什么意思
本文2023-09-22 11:03:0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0948.html